第一篇:关于“美术课堂教学创新”的专题调研报告
关于“美术课堂教学创新”的专题调研报告
沙区教师进修学院 何建平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坚持进行创新教育的系列研究,现已进入第四年。我在去年进行《美术校本教研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基础上,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确定今年研究的重点是课堂教学创新。其中一项研究活动是进行《美术课堂教学创新》专题调研。
所调研的10所中小学在课程改革实验一年多的时间里,学校领导和美术教师在《美术课程标准》指引下,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课改,发挥了教育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工作扎实,对教学观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都作了初步探索。课堂教学创新初见端倪,基本适应了课程改革初始阶段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今后的课堂教学创新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工作基础。由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新课程发展都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创新的过程,所以如何把握课堂教学创新的内涵,进行有效的有价值的创新,仍然有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研究,需要作进一步的探索。
一、实验进展
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把激发生命活力,提高人的创新性当作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并在全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加强学生各种创新素质的培养。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其本质是教育创新。教育深刻变革的切入点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抓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正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新课程的务本之举。
(一)、教师已经开始树立起了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都有较为明显的变化。
1、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所更新。
新课程的理念已逐步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参加座谈的教师纷纷以新的理念来谈自己的体会,来谈教学中的典型事例,来讲教师和学生所发生的变化和进步。被调研组听课的教师还以新课程的理念,反思自己刚刚上过的课。从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到教师的座谈发言,都较好地反映出教师的现代教学观已初步确立。这些观念主要反映在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上。
在学生观上,教师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而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把学生本位意识、学生主体意识,学生个性意识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课堂教学中反映出,这些理念已经成为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
在课程观上,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仅把课程当作讲授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学生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
在教学观上,教师已经认识到,传统教学的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互、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调研组在听课中看到,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少了,而与学生交流、沟通、合作、互动的现象明显多了。教师不再仅仅把教会学生知识作为唯一教学目标,而是在教学目标中融入“让学生掌握方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探索发现中掌握知识”、“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知识同样重要”等更加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内容。
2、教师的角色有了新的定位。
从10所中小学24节课总体上反映出,教师已开始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自身的角色逐渐清晰。①变“高高在上”为“平等中的首席”,让学生享有平等对待的权利,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②变管理的“专制式”为“民主式”,让学生享有身心自由的权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③变教学的“指令式”为“对话式”,让学生享有自主建构的权利。④变“教材的执行者”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让学生享有体验的权利。⑤变评价的“评判式”为“促进式”,让学生享有发展的权利。
3、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一定的转变。
首先,表现在教学目标上,有明确的发展取向和多元化的特点。沙坪坝小学柯佳老师上的一堂一年级艺术课《会变的脸》,整堂课既活跃,又具知识性,通过多种形式让每一个学生可了解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是怎么来的?又该怎样来表现?这样,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得到了较好整合。
其次,是在教学内容设计上的创新。在关注学科知识基础性的同时,强调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强调实际应用,加强了方法、应用、探究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科间的整合和综合。上桥中学刘艺琳老师的初二美术课《音乐、情感、抽象画》,老师根据学生生活中的经验让学生自己先来体验音乐对人的情感的影响(积极的、消极的)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种学生主动认识、主动构建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第三,是在课堂教学进程安排上的创新。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的同时,出现了“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进程。课堂教学创新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重庆七中周莺老师在《标志设计》一课中先导入有关知识和预设空间,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然后由学生讨论,设计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探索总结,完善认识,体验情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在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上创新。课堂教学创新提倡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山洞小学陈娟老师在《会变的线条》一课中设置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线绳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思考线条的变化,小组讨论,教师给予适当点拨,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很好的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宗旨。
(二)、学生变得爱学习,实际“学力”提高了。
调研组在与各校领导和教师的交谈中,大家一致反映现在的学生学习方面变化较明显。有的说“自信了,胆大了”,有的说“信息量多了,思维活跃了”,有的说“自主探究意识增强了,会学习的能力提高了”。“我们老师的工作是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学生服务,放手让学生探究,允许学生„犯错‟,学生在老师的不断培养下,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的提高出乎我们的意料”。
1、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所改变。
在新课程环境下,学校各方面正在努力适应着学生,而不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去适应学校。学生在校园里、课堂里变得轻松和愉快了。老师们不仅关注学生群体,而且关注个体;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还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仅关注学生的当前,还关注着他们的未来,教师正在为学生营造着新的生活。
在小学课堂里,反映出孩子们不仅行为上参与,而且是情感参与、心理参与、思维参与。这种主动的、快乐的参与成为孩子们没有心理负担的内心需求,成为孩子们不断获得发展的幸福生活。在各种课型中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游戏中学习、合作中学习,学生开始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不仅如此,老师们还重视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
2、学生“会学”的能力有所提高。
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反映,课改虽然只有一年多,但学生的进步是多方面的,集中反映在从“学会”到“会学”,实实在在的学力提高了。
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调研组看到在课堂上,围绕一个主题,学生会收集到相关的各种各样的资料。学习不再只局限于一本书了,而是拓展、延伸到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和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学生也不再只是听讲与做习题,他们学会了剪报贴画,搜集各种资料,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
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在交流研讨活动中学习,交流各自的学习心得,交流彼此的看法,交流思想情感体验。教师能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真实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心里的话、自己的话。
学生质疑创新能力提高了。现在不少老师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探究发现活动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思考、质疑、批判、发现、求证的过程,学生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发挥,课堂上常听到学生说:“我会,我来说”、“我补充”、“我发现……”、(三)、课堂教学已经开始由传统的单纯知识性教学转变为现代发展性教学。 新课程标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强有力地冲击着僵固呆板的课堂教学,以新的教育理论和新的呈现方式,新的内容和新的编排形式的统一,体现了学习的综合性、整体性、实践性和个体性的特点。广大教师正运用新的策略,努力探索课堂教学的创新。
从课堂教学总的流程上看,课前的备课、教学设计、课中的教学过程、课后的反思都有创新,都有改革。各校普遍改革了备课,学生行为、反思”三项,把“教案”与“学案”结合在一起,努力体现“以学定教”。例如:沙小美术教研组的集体备课做到了“三熟”,即熟知《课改纲要》《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熟悉新教材“新”之所在,熟悉学生使用新教材遵循的教和学的规律。从总体上看,在策略的运用上各校有以下一些共同的特点:
1、注重师生互动策略
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现在,原有教学固定不变的程式打破了,师生互动成了课堂的主旋律。教师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成了教育意义上的组织者、对话者,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实践、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活动。一是通过自主寻找学习伙伴,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促进学习;二是通过师生对话,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形成一种团队合作精神;三是淡化训练,强调感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不但学会,而且逐渐会学。树人小学刘智利老师的二年级美术课《民间工艺字》,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爱新型奇特色彩的年龄特点,组织合作学习,发挥小组的集体智慧,用水彩笔创作出美丽多彩的图形字样,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均学有所获。
2、注重学科整合策略。
教师不仅注意传统的学科教学,还重视学科内的知识整合和学科间的知识整合。杨梨路小学吴永红老师和磁器口小学曹燕老师共同执教的二年级美术课,则是美术与语文的整合,用图配文(童谣)的方式,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不仅创作了图文并茂的美丽画卷,而且还掌握了创作儿歌的一般方式。这样的整合是现代教育思想在课堂上落实的重要标志,也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3、注重人本情感策略。
实施新课程标准,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在现在的课堂上得到了明显地体现,教师抄教案或以自己的教学思路设计教案的现象淡了,而从研究学生入手,以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学的现象浓了;以教师的兴趣代替学生的兴趣,以教师的意志代替学生的意志,以教师的认识规律代替学生的认识规律的 3 现象少了。师生在课堂上民主平等的关系越为明显。教师的教学激情体现在全身心地投入了服务学生、组织学生和引导学生学习之中。学生有了教师的这种态度和情感的支持,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主动状态。
4、注重个性发展策略。
人有共性但也有个性,以往的教学过于强调共性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教育。这次调研中我们发现,教师既注重了共性教育,又开始注重个性发展。教师从教案设计起就能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状况,个性品质呈多样性的特征,注意了因材设计的策略,确保对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负责。比如提问:“你读懂了什么?”“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提问方式的改变,面向了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达见解的可能。
5、注重生活实践策略。
调研组看到现在各校的课堂教学都比较重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从课内扩大到课外,从书本延伸到书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名校联中李劲柏老师在教学《中国画与民族精神》一课时,让同学们自由组合,成立若干研究小组,小组内分工明确,有的上网、到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有的到教师、学生中进行调查,然后汇总各方信息,综合分析,设计理想方案,在课堂上展示。同学们踊跃发言,推荐各自方案,有的甚至产生了争论。注重生活实践的教学,在同学们互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点燃了智慧的火花,锻炼了各种能力,培养了正确的价值观。
6、注重全面评价策略。
教师正在由课程评价的裁判者逐步转变成为课程学习和发展的鼓励者。调研组看到,现在的课堂教学评价既评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又评价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还注重学生的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评价策略的改革表现出三大特点:一是就情感取向而言,肯定和表扬多了,尤其重视学生中不成熟却经过自己思考的独特判断,珍视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二是就语言而言,以寄寓、真切、鼓励的语言期待学生释放潜能的激情多了,特别关注学生发展的潜能和可能的进步。三是创设了让学生成长所必需的和谐健康的氛围。更要注重评价过程对学生信息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励作用,强化过程评价。
我区中小学美术教育进入课程改革四年多来,学生变了,教师变了,课堂教学变了。教师在新课程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创新上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态度积极,思变求变,认真学习,努力实践,从而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初步的、革命性的变化。究其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实施新课程是课堂教学创新的根本性因素。
新课程的理念震撼着教师,新课程的教材激励着教师,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师带来了挑战。在新课程下,教材本身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教材内容上改变了“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加强了与学生生活和经验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同时,教材的编写也从“童心”、“童趣”出发,内容呈现方式生动、活泼,教材中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了,让人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有亲近感。同时,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学生的变化。学校领导和教师在课程改革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中,正经历着洗礼。在新课程的发展过程中,教学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没有教学创新,新课程的发展将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关注新课程环境下课堂教学问题,寻求教学创新之路,便成为课改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其次,各级领导重视为课堂教学创新创设了良好条件。
各地党委和政府对课改十分关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课改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实验方案思路明晰,对课改进行了直接、具体的领导和管理;社会有关方面也对课改给予支持。这些都为实施新课程,改革课 4 堂教学创设了良好环境。再次,学校的校本化措施为课堂教学创新提供了重要保证。
各校都把教师的学习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中心工作来抓,精心组织全校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程的学习中去。各种形式的学习使广大教师接受了较为全面的课改通识培训,在明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理念、改革目标、改革措施的基础上,了解学科改革的具体要求、教学实施的建议,为投入实际操作确立新的理念。
各校都把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作为课程改革的重头戏、深入持久的攻坚战,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持续的校本研究活动,各校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例如:树人小学就开展了很有特色的《美术小课题》校本课程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同时各校普遍重视以教育科研来推动课堂教学创新。统整的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支撑理论,各校都非常认真地组织教师学习这些原理性的理论,并以教育科研课题为抓手,开展在先进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又密切结合教师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课题研究。
二、问题与思考
在充分肯调研学校课改实验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某些环节上要正确处理好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关系,教学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在有些课堂上,对于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那些事实性、陈述性知识,某些不适合于用发现法学习的内容,都组织了“探究”活动,在热热闹闹中学生并未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扎实这一教学传统的优势不能丢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应该彼此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不可偏废,教师应该既要“为知识而教”又要“为思维而教”。原有的死板,僵化的课堂必须变,而学生刻苦的精神、认真的态度、良好的习惯等都不需要变,也不能变。总之,课堂教学改革如何在继承我国好的教学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要否定“教师为中心”,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要防止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又放弃教师主导作用的情况出现。
有些课堂还存在着自主变成自流、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探究浅层化等苗头。有的让学生自己自由发挥,没有指导,没有要求;有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目的不明,内容不当,时机不妥,甚至匆匆开始,又匆匆结束;而新课程理念强调的是,既要实行教学民主,做到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利,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指导,使学习成为目标明确、氛围愉悦、人人投入、个个实践、生动活泼、省时高效的学习。“教师牵着学生走”“教师跟着学生走”都有片面性。
(三)、要否定“课本为中心”,不应把教科书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教科书仍然是教学的重要凭借,要用好教科书,落实教材的基本要求。
对新课程主张“用教材教”反对“教教材”,要有正确全面的理解。这是因为教科书编得再好,仍然会有不足,如教材内容的滞后性,教材编排的定型化,课程资源的有限性。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因地、因时、因生制宜,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但是,也应当认识到,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体现了基本的教学要求,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我发现有些教师并没有用好教科书,对教材的把握不准,没有深入钻研教材,结果课上完了,而教材的基本要求没有很好落实,学生的实际能力受到影响。
(四)、要否定“课堂为中心”,反对把师生禁锢在教室里,要改变教学内容单薄、教学形式单
一、教学过程凝固、教学方法僵化的状况,但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要有实质性的改变。
现在课堂教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的局面有所改观,努力向自然、向社会、向现实生活开放。但是学生的学习时间、机会主要还在课堂上。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准确体现新课程理念,做到既要开放、搞活,又要扎实、高效。调研组发现,在某些课堂上,在教学过程中与方法上有新的模式化的苗头,有一些功利性的、形式主义的东西,表面上是热热闹闹的,但实际是“空教学”。教学是有它自身规律的,我们要脚踏实地地探索教学规律。要在新课程观念、现代教学论、儿童心理学等先进教育理论指导下,树立辩证的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注重实践,不断探索,不拘一格,力戒浮躁,勇于创新,讲求实效,在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道路上探索出实实在在的途径、策略与方法。
三、主要建议
课堂教学创新是新课程发展中的应有之义。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是一个长期的、难度很大的过程。现阶段应遵循新课程的理念,从实际出发,善于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不断推进新课程的发展。为此,向有关领导部门和学校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持续不断地抓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课堂教学创新的重点,也是难点。从课堂教学实际中反映出的种种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一个观念问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为一种很难扭转的巨大惯性,经常会出现“旧瓶装新酒”、“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所以要采取有效的方法,让教师深入理解素质教育的观念,创新教育的观念,进一步掌握新课程的理念。转变教育观念一定要与教学实践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运用到操作层面不是一个简单的直线的过程,需要进行具体、细致、扎实的研究;要从教师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找到其隐性理念,有针对性地引导教师学习新理念,掌握新理念。还要强调“实践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就是要紧紧抓住课堂教学实践来转变教育观念,要紧紧依靠教师、相信教师在实践中是能够逐步接受先进教育观念的。
(二)、要十分重视教师的后续培训。
在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中,教师面临着最直接的最大的改革压力。教师们在新课程实施中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研究、实践、尝试,做了许多原来没有做过的事情,其中的甘苦,真是一言难尽,难怪有的老师在座谈中讲到贯彻新课程的“最大感受”时,只说了一个字,“累”!为此,建议各级领导,既要保护他们的热情,尊重他们的劳动,设法减轻他们的压力,又要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引导他们把课堂教学改革与自身的专业成长结合起来,让他们充分体验在改革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的快乐。其中,后续培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要针对教师在课堂教学创新中的困难和困惑,采取各种形式,搞好校本培训。要紧密结合本校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在培训中提升教师对现代课堂教学科学性的把握,如多元化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对课堂教学科学化若干主要关系的理解与把握,学会进行教与学的行为分析,帮助教师逐步形成理论思维的气质以及敏锐捕捉教育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力,帮助教师逐步提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学定教”、随机处理教学问题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从而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得到升华,实践新课程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沙区教师进修学院 何建平
2006年4月
第二篇: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创新
参加“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创新”培训心得体会
肥城市河西小学 赵学勇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举办的“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创新”培训活动于2010年12月17、18日在济南市历城区闵子骞路19号农丰宾馆举行。本次培训共组织了三场讲座。一是程明太老师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是王爱平老师的《美术教学与创新思维》、三是杨嘉栋老师的《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在美术教学中多种材料的艺术创造》。
仅一天半的活动时间,老师们从高层理论讲到教学实践,从教材的编排讲到教法的运用。期间老师们所展示出来的教学经验和作品示范,足以见证他们于课堂教学独到的见解与洞达的思维方式,让我耳目一新,如沐春风,颇感受益。
活动的第一堂课是教育部和上海艺术课程标准核心组专家、中国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中小学美术教材主编、上海市教委“美术名师”导师、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实验基地美术特级教师程明太教授题为《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专题讲座。
程教授指出,新课标制定的时候有一个新理念——淡化学科,强化人文。传统的教学中学科的技能单一,新课改以后,我们的教学是否有效了呢?我们课很花很秀,课的目标是否达到了?因此,程教授就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从教育价值、教师教学、学生发展三个维度重新审视了“有效”的定义。概述了认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式方法:
1、从教师教学角度,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可谓有效性。
2、从教育价值角度,达到了教学投入(包括时间、人力和资源的总和)与教学产出(指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它包括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发展和成长)的比值,可谓有效性。
3、从学生发展角度,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和各种能力以及思维品质的形成,可谓有效性。
程教授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发现价值、创造价值,‘有效’就是对‘价值’实现的确认和获得。”程教授主要从教学目标设计、把握重点与难点、学法与教法、教学管理、预设与生成、运用美术教材六个角度对“有效性”进行了全面的思考。
第一,如何精心设计教学目标,程教授提出“在追求看似‘偶然’生成的同时,要关注预设所带来的‘偶然’结果”。指出在教学目标表述方面普遍存在问题,不少教师在设计的教学目标中太多存在“偏大”“偏高”“偏全”三偏现象。并对三维目标的正确表述作了详细的讲解。强调“小而准”的目标更有效,越小越实在。具体性要求在一节课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二,从认真分析重点难点、怎样确定重点、怎样解决难点等方面进行讲解,从而帮助教师有效地把握重点与难点。
第三,让学法与教法增加效能。研究自主学习是增加效能的内因,拓宽学习方法是提高效能的外因,把各种问题想透也会增效。
第四,教学管理也会增效,其中包括课堂教学控制的技能和教师自我管理的技能。
第五,课堂生成就是最大的教学效率。所谓“生成”是指变化的过程,运用“机智”促使事态朝着有利的方向转化。程教授阐述了教育机智与课堂生成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机智实现课堂生成。最后,从运用美术教材的过程中去思考有效性。
程明太教授讲座持续进行了近三个小时,期间其声情并茂的讲解吸引着台下的每一位老师,整场讲座深入浅出,轻松流畅、通俗易懂。通过本次讲座,让我们这些一直工作在一线上的教师对如何实现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了较深入的了解。17日下午安排的是北京小学大兴分校王爱平老师关于《美术教学与创新思维》专题讲座。老师从创新的概念谈到创新的意义,从创新思维谈到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娓娓道来,并通过大量的例证,让与会老师们对该课题的精神实质有了一个清晰地认识。
如讲到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时,老师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1、从打破创新性思维的障碍入手。
打破思维定势,一是指盲从权威,二指从众心理。再有就是打破思维惯性,老师讲解了“霍布森选择”——没有选择的余地就等于扼杀前途。
2、从观察生活入手
生活即美,小学美术的一个主要特征,是靠生活中的表象作画。事物的表象会引发一连串的联想,联想的深度与广度将直接影响着人的创新思维。而表象创新,•离不开观察、想像和记忆。
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自然界中的景物。在观察的同时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概括,一边观察,一边作画,通过记忆、想像、实现创造性地再现。
3、从操作实践入手
老师指出:从心理学的角度:学生热爱自己的生活,对操作性的内容很感兴趣,操作实践,为培养创新思维奠定了基础。
①把观察时收集积累的素材加工、提炼,从不同角度创作美术作品。
②应用美术学具,制作不同的美术作品。
③让学生运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媒材,如:树叶、秸秆、火柴棍、细竹签、羽毛、纸盒、瓶瓶罐罐等进行造型创作,制作出自己喜爱的美术作品。
4、从美术欣赏入手 ①欣赏名画;②师生相互欣赏;③办画展
5、从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入手。
6、老师特别强调:成功无法代替,发展必须主动。
进而总结出:
创新是一门脑力活,运用创新思维,帮你跳出传统思维的框框,建立新的思维方法,找到多种方案。
创新是一门艺术活,通过创新思维,融合艺术创造,帮你跳出传统作品的造型方法,产生新的奇绩。
创新是一门技术活,创新思维下的艺术创造,帮你摆脱基本知识技能的枯燥和单调,提高美术学习动力和能力。
北京特级教师、美术学科专家杨嘉栋老师的《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在美术教学中多种材料的艺术创造》安排在18日上午进行。杨嘉栋老师曾荣获北京市美术教学成果一等奖,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小学教材编委和多种美术教材的原创者。杨老师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经验,现身说法,谈吐幽默、风趣,其间展示出来的他大量的手工作品更可谓巧夺天工、妙趣天成!老师从纸盒造型讲到线材造型,从蛋壳造型说到卵石造型,从纸浮雕谈及多种材料的制作,从易拉罐的设计又延伸出石膏板材的设计以及生活中各种废弃物品的收集于利用。听课过程中,我深深折服于一位退休老师充满活力、异常严谨的治学态度。更为他看似不经意间的信手拈来,但却极富创新精神的教学特色而感到振奋!
老师用自己在央视一节手工课几乎准备了一年的经历告戒我们:要有一颗关爱孩子、热爱自己教育事业的热心!面对每一节课都应具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惕,每一节课都须充分准备、精雕细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在谈到老师基本功问题时,老师强调:美术老师的基本功不仅仅局限于美术专业,它涵盖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谈其他所取得的成绩时,老师强调积累的作用。“那些教具没人逼迫你去做,学生的作品也没人叫你收集。之所以有“成绩”那是因为有心,有一颗为了教育、为了孩子的爱心......”
整合这两天的讲座,是老师们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结晶,它融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通过每位教师讲解,大家以从理论的高度重新认识了美术课堂教学的精髓与实质。结合老师们谈及的教学实例,大家对今后的教学方法也勾画出了自己的蓝图。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不断寻找、发现到自身的不足,不断聆听、思考、接受更好的教学理念,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十反思”。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研讨、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维的过程。通过学习,我们获取了专家们的经验介绍,再结合自己教学工作实际进行反思,我们就已经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创新”培训活动无疑是一缕极具教学价值与实践意义的出风,为我们几近凝结的课堂教学方式又注入了新鲜血液。让孩子们好学、乐学,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同时也让我们老师成为必须具有新精神、新理念、新思路的新型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的自我反思,同行的切磋互助,领导、专家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
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我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创新思维,更深入熟悉教材,更多的与老师们交流探讨教学的方式方法,从中进行比较、反思,力争每次都能有新的发现与收获,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与工作方法。注重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发现相结合,激发了学生探究美、创造美的欲望,促进多维流畅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轻松掌握知识和技能。“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为着河西小学教育的明天,我们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去描绘属于我们璀璨教育事业的美丽蓝图!
第三篇:课堂教学调研报告
课堂教学调研报告
本学期的9月17日——10月15日我们一行5人先后进入二小、无定河小学、河南学校、高级中学进行课堂教学视导。10月24日——11月8日参加全旗教学能手大赛的课堂教学和说课活动。11月26日——11月28日听全旗新教师转正定级课。三次共听课74节。通过听课发现了我旗教师的一些优点与不足,现进行总结和提升,通过总结与提升以期能找到推动并促进我旗课堂教学进一步发展的策略与办法。
一、课堂教学中的优点
1、老师们的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知识、探索解决问题方法,在游戏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比如,一小的杨靖艳老师教学有余数除法时组织学生动手摆感受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引导学生向更高一层的抽象思维,二小的王丽萍老师的课堂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放手,理念新、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学生发言时、思维活跃。康铁梅老师的有余数除法教学,以老木匠与小木匠的故事导入,充满童趣,让操作性活动有序展开。在游戏中体验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2、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课程所倡导的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发展创设了更广阔的空间。课堂上教师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符合学生学习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用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主动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给学生的时间、空间,独立学习的机会明显比以前增多,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趣且有效,满堂灌的现象基本不存在,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陈文慧老师的《对印版画》通过游戏在两幅画中找不同(大同小异)调起学生的味口,再让学生探究大同小异的两幅画的制作步骤,然后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对印版画。情境生动、贴近学生。
3、师生角色的变化,带来了课堂教学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不再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课堂上学生敢于指出老师的错误,老师也能诚恳的接受并改正。如二小刘锦兰老师教学有余数除法时课件出现了错误地方,学生指出后老师诚恳接受并表扬了学生,课堂气氛非常和谐。
4、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从重结果向重过程发展。教师十分注重对学生获取知识与方法的过程设计,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及时给予鼓励。课堂上,不仅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通过评价不断反思修正自己的想法,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能力。河南学校王正英老师的《分数混合运算》注重方法的指导,采用小组争优、个人争星(智慧花、创意星、笑脸)的激励办法,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导向作用:让学生在经历反复混合运算的方法的过程中,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教风朴实、扎实。让好多学生板演,给学生留出了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对算理的揭示也很到位。
5、教师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精美实用的课件演示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很多老师们的课件是自制的。这说明,老师们认识到现代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标》学习还需加强,加强对十个核心概念的理解。教师学科专业化成长有待于关注,教学能力有待于提高。从理念认识的层面也好,从实践操作的层面也好,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亟待关注。课堂驾驭能力,学科知识掌握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同校明显,校际间明显。教师作为一个成长的个体是需要不断地学习,这样才能满足工作教学的需要。
2、教材编排体系、编排意图有待于深入地研究。
读懂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保证。教师要仔细揣摩教材,理解编者意图,要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教材。调研中我们感觉老师们对教材吃得不够透,教学目标的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一部分教师有待于提高,尤其是学习内容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承载的数学信息,学生的思考达不到深刻。另外,新教材一改传统教材的知识呈现方式,新知识并非都以集中形式出现,分散出现的不少。很多教师对教材的使用与创新之间关系还需进一步思考、认识与理清。
3、情境的理解与创设有待于提高认识。情境教学被教师们所钟爱。许多数学课堂因为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原本枯燥的数学课也变得生动、富有吸引力了。然而也有部分教师对情境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出现偏差,表现在:情境与数学内容关联不大,仅限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的情境含有数学思考,但老师们对于它的使用不当,挖掘不够深刻。缺少对情境中数学信息的提取与分析。
4、评价。听课过程中发现,有几位老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及时,但,激励作用不足。重结果,忽略了过程性、发展性评价。对发展性的评价的理解有所欠缺。发展性评价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评价体系,它的功能是促进和激励学生的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要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的前提下进行评价,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多用激励、鞭策的语言,少用简单、结论性的语言。对优秀的学生,除了激励之外,更主要的是帮助他们找出不足之处,客观地认识自我,扫清前进路上的障碍,更上一层楼。对学习和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的评价,应该更加慎重,教师必须用诚恳、信任的态度帮助他们查找、分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比如:介绍除法的竖式写法时,有学生写成
÷5
——
教师评语说:“错了”,我们应该先肯定这样的学生很聪明,善于应用已有知识(根据加减法的竖式写法)解决问题,但用竖式计算除法有一个统一的写法。这样一来,即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又“拉回”对本课教学目标的关注。
5、作业。教师都能及时、认真批改。还可有所创新与突破,教给学生科学的作业方法;比如:可让学生准备一本“错题簿”,将错题原原本本的抄下来,把错误的地方标注,然后在错题下面,按正确的方法再做一遍,最后分析错误的原因。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很好的效果,类似的错误就不会再发生。也可尝试学生编题,互评、互批等。开放性作业与评语、校本教研特色、文化建设等,我们与发达地区还存在差距,需进一步努力。
6、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需要加强。用多样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语言是数学思维活动体现的重要的一部分。语言是思维活动的外显,如何让学生把思考表达清楚?教师的重视与培养是关键。
三、下一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1、教师的自觉认识与自觉行动很重要。教师应该有成长自我的认识,加强读书学习。教师本身的这种自觉的认识与行动,是需要被认可。当领导的,做我们教研员的都要给老师们以积极的关注与鼓舞。
2、用好校本教研这块的阵地,加强集体备课。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现在,乃至今后教学研究的一个主要阵地。要发挥好它的作用,关键是各校领导要加强认识,带领学校的老师们注重具体操作层面内容的研究和专业引领,扎扎实实地去研究。
3、专题研究,扎实实验
课改的基本理念已经深入老师们的心中,进一步把课改的实验进行优化。比如:统计与概率部分的教学,空间与图形部分有效地经历过程性学习,包括概念性教学的突破,计算教学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等等,从内容到方法,从形式到有效性,从教师到学生,从理念到操作,我们要上下结合,齐心共进,扎实实验。
4、加强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
重视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让普通老师快速成长起来。
5、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成长。
第四篇:课堂教学创新经验交流报告(模版)
课堂教学创新经验交流报告
望谟县第三中学
创新教育,其基本内核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目前最大的危机是缺乏对课堂教学本质的理解,忽视对课堂教学自身本质力量的确认。在教学中,不但要加强“双基”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要更加注重丰富的情感和个性,使学生达到知、情、意、行的协调统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也就是要加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创新素质的教育,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广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创新能力.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创新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分析全面把握教材。
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全面把握是上好课的基础。备课时,老师要明确该教材在整个体系中的作用、地位;明确重点、难点及关键,全面把握,整体了解,寻找和挖掘教材中的情智因素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区、开发点,使自己站在一个战略制高点上认识和把握学生的学习。
2、确立课堂教学创新目标
课堂教学的总目标应是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地学习,充分感受学习之乐,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它应是认识性目标、情感性目标和社会性目标的整合。认知目标应遵循基础性、普及性和阶段性。情感性目标应体现渗透性、趣味性。社会目标体现交往性、参与性和合作性。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课堂教学中的主角是学生。备课时,应以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教师要设计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组织形式、反馈形式,教学中尽量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有操作、实验的机会,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课堂教学创新的程序设计。
我们根据认知构建理论、合作教学理论及创造力的人格特征理论,从师生两个层面着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情感、激励、控制过程,设计创新性课堂教学的一般性程序。
(1)、明确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应当做到明确、具体、适度、留有余地。课堂教学目标可分为必达目标和争达目标。在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更符合实际,更有实效。
(2)、整体感知。创造条件,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在整体上,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根据自己“最近发展区”的情况,对本节课的知识、技能、思维、情感、品德、审美等内容有个简约的、大概的了解。
(3)、深入探微。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思维状态,对教材内容作全面的、深入细致的、纵横联系的学习与探索,使学生弄懂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发展思维,形成技能,陶冶情操。
(4)、优化发展。在整体感知、深入探微两步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思维、情趣、美感等方面扩展、延拓、生发开去,变换角度、方法与形式,从不同层次去分析、理解、思考、记忆。
(5)、简要概括。引导学生积极认真地把一堂课的内容以恰当的形式简要地进行概括,形成比较清晰的整体形象,形成知识网络。
(6)、模拟创新。通过练习、谈论、独立钻研,以求真正把所学知识融入学生个体知识体系,并积极启发、鼓励学生思维有新意,对知识有新领悟,逐步学会思维的方法,形成能力。
二、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生创造性的学
课堂教学不应该是封闭的,而应该是开放的。“问题”则是开启学生思维,促进学习开放的一把钥匙。①晓之以理,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不仅让学生懂得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还让学生珍惜并自由行使自己富有的课堂提问权利。②创设氛围,激发学生“敢问”热情。在教师指导下,增强学生“我能问”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我敢问”的自信。③授之以渔,培养学生“善问”能力。学生仅有敢问的胆识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更好地提出问题。我们老师要分阶段训练学生提问,把训练分为三个阶教师的教学重在设置情境,有了情境,就能带领学生寻幽探胜,渐入佳境,课堂就会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火种。
课堂内外学习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文科学习突出一个“想”字,理科学习扣住一个“察”字,这是研究式。语文的“想”,多用话题作文的形式,激发自己从阅读材料中和身边事物中找到或发现许多热门话题进行思索和体察;政治、历史的“想”,多用时事评论或历史论文的形式,激发自己从时事政治和历史事实中抓住一些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思考;物理、化学,多用还原事物的发明或发现过程的形式,激发自己对物体的结构或构造进行观察和思考;生物、地理多用调查报告和考察报告的形式,激发自己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生物和地理的环境等问题进行分析、思考。
文理综合,劳技、科技、实验三结合,这是综合化。学生制作发明一个事物,之前有方案设计,之后有使用说明,成功后有过程回顾和制作说明等,形诸文字就是“文”,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就是“理”;运用知识,付诸实施,强化动手能力的训练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锻炼,这是实践性。联系实际,关注生活,关心社会,时时处处做现实的有心人;模拟生活,模拟社会,时时处处做现实的参与人。利用活动课和课外活动,自发成立“课外阅读”“文学欣赏”“历史研究”“环境保护”“生态研究”“英语对话”“美术创作”“演编采访”“科技实验”“发明创造”“计算机学习”“社会服务”等各种兴趣活动小组,都是综合实践课的学习。
三、课后创造性的练,教学效果检测模糊式、宽松化、整体性
创新教育的教学效果的检测,应该是模糊式、宽松化、整体性的。体现出创新教育检测教学效果“兴趣第一”的原则。对学生的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的考核考查,用《学生综合成绩考评表》中的“自做”“选做”“免做”三个不同项进行分层要求,这体现出对课堂教学效果检测的“宽松化”。
对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单元和教学阶段学习的检测,用《学科综合业绩、综合素质考核评价表》来对学科课堂学习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这是“整体性”。因此,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要力求在处理好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等三个方面的关系上有新的突破:
四、注重传授创新知识与培养创新能力
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以思维教育为主线、学习教育为主业、创新教育为主导的。其中思维教育又以创造性思维开发为核心,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教育只是作为创造性思维教育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求异、直觉等思维能力是我们课堂开展教学创的主要任务。
我们在文科教学中设置的“读──想──说──写”等四步基本的教学程序,其意图就是要把思维教育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教育放在关键位置,以求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目的。其核心是——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些具有开放性的(答案不是唯一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以便让学生有充分思考、大胆想象、勇于发表意见、尽情施展才能的机会和创造、创新的余地。
尤其是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注重“启迪学生求异思维,练好审题立意基本功”。我们知道,学生的作文能力,关键是三个基本:即审题立意基本功、谋篇布局基本功、语言表达基本功。审题立意,既属文体知识范畴,更属思维能力范畴。因而,要训练学生作文审题立意基本功,就必须得从训练学生的思维入手,尤其是在创造性思维训练上,加大力度,给学生以启迪和点拔,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其核心又是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因为求异思维实质是一种复合思维,它要综合运用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才能求异创新。
创新教育的学科课堂教学,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知识教育只是创新思维教育的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尤其是创造性的学习实践能力,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也就是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达到“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技能”三者统一,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主体意识和主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智慧和创造潜能的创新教育的目的,也才能在知识和理论上,在方法和技能上,为课后的社会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注重建立创新情感与培养创新态度
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的学习兴趣为契机,必须以建立学生的健康的强烈的创新情感为中心。对教学活动,我们理解为兴趣活动、情感活动、方法交流活动等三种形式。在平时,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努力培养自己广泛的求知欲和交流欲。比如:走出课堂,了解生产和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求新欲望;结合课堂,联系学习和生活,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和交往能力;再深入社会,利用游乐和休假,广泛接触社会,开启学生关注社会新问题、关注人生的新情感大门。
学生开展科技活动,首先是创新态度和创新情感得到了培养。在科技活动中,首先是生活考察、现实观察,其次才是创新设计、创新设想,其次才是模型制作、成品制作。这样一个全过程,创新态度和创新情感的培养贯穿其中,创新理念的形成,创新技巧的掌握,只是一种创新结果而已。
所以,在各科创造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首先设计出能引发学生浓厚的新的学习兴趣的教学程式:诸如“生活实例”、“生活难题”、“实物展示”、“实物拆装”等,让学生发现新问题;其次才是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动手,去动口,让学生自己创造新途径、新方法。比如,学生每天的“早会”都有“新闻发布”;每天的“小结”会上都有“小窍门”公布;每周都有一个新的设计和改进方案,每月都有一项新的发明问世。这就是激发新兴趣,建立新情感,培养新态度,启迪新思维,传授新方法,以科学求实的精神和亲身实践的态度武装学生,锻炼学生,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的精神和亲身实践的态度一旦产生,学生的学习新兴趣、学习新情感和学习新能力等基本的创新素质也势必大大得到增强和提高。用现在新课改的话就是“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六、注重体验创新过程与掌握创新方法
教学的全过程应该是方法交流的全过程,尤其是教学任务越繁重就越应该突出学习方法的交流。课堂开展创新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有所创新,课堂再现或发现某种知识学习的全过程就是学生交流或学习某种学习方法的全过程,只有在教学过程的诸方面进行大胆的创新,才能真正让学生摸索到或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科教学中文学、历史、哲学三者融合统一,科技、劳技、实验三课相互穿插,既是新课改综合性的趋势所必需,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根本任务所必需。如果要让学生有主见,有创见地提出、分析、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必须要文理兼备,既具有科学态度、又富有人文精神地思考问题的方法是最科学的方法。在学习人类人文史上和科学史上的所有成功的案例时,既注重体验前人的创新过程,也注重学习前人的创新方法。
七、通过教学创新改革,我校师生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成绩。
我校杨光帅老师参加州级初中化学优质课竞赛荣获州级二等奖,参加县级优质课竞赛获一等奖的教师有滕彩礼、韦元智、杨昌文、何臣兰、黄波、杨进等;参加县级校长赛课我校何兴智副校长获一等奖,参加县级教具制作大赛,我校杨先菊荣获一等奖、于正旭荣获二等奖。参加全国作文竞赛我校黄兰辅导的学生向玲、滕玉玲、荣获一等奖和三等奖,参加全州诗词大赛,我校有15名学生获奖,获州级以上优秀辅导教师的有8人。我校韦元智老师辅导的学生有两人获全国数学知识竞赛二等奖,参加英语知识竞赛也有多名学生获奖。我校教师在州级以上刊物发表的教育教学论文有200多篇,我校有州级骨干教师1名、州级优秀教师4名、州级优秀班主任4名、县级骨干教师5名、县级优秀教师10名、县级优秀班主任8名、先进教育工作者8人。
通过课堂教学创新改革,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课堂变得生动而有活力。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不断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学校也因此迈上了新台阶。
望谟县第三中学
2014年3月1日
第五篇:新课标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创新
新课标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创新
摘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新课程的教学宗旨。美术教学要激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和设计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感。
关键词:教育观念;教学氛围;体验;尝试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初中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追求技能和强化训练,不是把学生都培养成美术家,而是将美术作为一种语言,运用技能把学生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使美术作品体现出时代性、人文性和情趣性。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关爱社会。这就要求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屏弃陈旧的教育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一)思想观念的转变。新课程下的初中美术教学,教师要从思想上改变观念,要认真钻研,领会,探究,实施把握新的教学局面,围绕“趣”字展开教学。转变上美术课学生就想到临摹,转变以教师为本成为以学生为本,转变知识技能的传授者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初中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像高中学生那样重复进行技能强化训练,而要更多了解学生的兴趣习惯,提供广阔的空间,拓宽视野,这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价值去向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知识结构的更新。现代型的美术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除了有普通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基本功外,还包括对“信息技术”知识结构的综合。它不仅是教师综合能力的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必须趋势。普通知识结构是知识结构的基础,既是教师形式教学能力以及其它能力的基础,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学科知识是结构的重心,具备了这类知识,美术教师才能按照当代中学生的心理需求,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才能使学生的兴趣得以提高。
(三)学习观念的转变。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最好的方式是去开掘“兴趣”这块儿领域,因为兴趣是推动人类认识某种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主要动力,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个性的最直接外显,也是调动学生形象思维和探求知识的基本动力。只有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在动力,才能从主观上改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地探究欲望,以积极主动,愉快的心情去接受教育。
二、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美术是一门艺术语言,也是一种视觉语言,它是学生在紧张的文化课之余放松的一节课,教师要顾及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以探讨方式展开教学,平等地参与和交流合作,在教学的角色上适时转换,对于学生在造型上,色彩搭配创作上,教师却不能自己为中心,而以学生以中心,在讨论和相互关照过程中给学生以抒发个人见解和情感的空间,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在对话和交流中去影响和完善学生的审美素养。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既尊重了学生和情感体验过程,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的形式。
三、选择贴近生活的教材内容
依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需求,教材内容在编排上将课程内容有机地综合融入每课课题。有趣味性的主题,就有趣味性的内容,教材在内容上选择了贴近生活的,体现时代精神的关注自然,关注环境的内容,如教材有一课“我们的奥运”就是非常典型的课题,因为奥运会都是大家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问题。2008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国旗冉冉升起的情景等方面的形象资料,引起师生感情的共鸣,激发学生创作的愿望,进一步引导学生选择标志,设计这个形象策划相关内容展开教学,学生了解、设计、制作、宣传,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探索美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采取分工合作,提高学生集体合作能力,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领会奥运会的精神,口号,标志设计。具体联系到实际,要求学生以学校运动会为内容,设计一个学校运动会的标志,横幅,确定运动会的口号,图形,颜色,讲到这里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意降低教学难度,让学生有空间去发挥自己的个性与特长。
四、从欣赏、体验、感受到尝试创作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也成为当今教师的得力助手。电视,电脑各种传媒使学生视野更加开拓,对信息的反映和处理能力更深、更广,多媒体的运用在实中美术教学中所产生的趣味性和参考性,能更好的吸引和激励学生投入到欣赏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展示,播放录像,图片,卡通,动画,自制课件等让学生在一定教学情境中走进课堂,去欣赏丰富多变的图形,感受物像的色彩肌里,体验绘画过程的乐趣,激励他们大胆勇敢地去尝试。整个教学过程以鼓励学生创作热情的基调,以学生个体为主,不断提高学生对形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在尝试制作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让学生以积极的、主动的、愉快的心情去接受教育。
五、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传统美术教学中,常常以教师示范,学生临摹为主,把美术课上成描绘,临摹,照猫画虎,而艺术作品它不是对自然的真实模仿,而是艺术家在反映现实生活的时候,融入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一切要适应时代发展,新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因此,现代中学生的发展趋向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主题的。不仅要关心学生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新课标提出“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教师要创设各种教学情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利用身边容易找到的材料,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使学生畅所欲言,把所思,所感,所想常用美术语言记录下来,把对未来的憧憬蓝图勾画出来。从而实现由昨天的“要我学”转变为今天的“我要学”。
综上所述,只有在美术教学中充分挖掘其趣味性,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们才能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得到美育熏陶,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