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2 01:47: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技创新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技创新调研报告》。

第一篇:科技创新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调研组对我市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

通过调研,了解到目前我市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科技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严重匮乏、指导不到位,仅靠市科技局10余人要抓好

全市的科技工作显然是力不从心。同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育不健全,服务于企业自主创新的信息平台建设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现有的高层次人才中,教育类人才占了很大的比例,高技能创新型实用人才严重短缺;全市仅有两所高校,现有人员和设备远远不能满足科研工作需要;市、县两级科研机构只有3个,工作仅局限于农业方面,存在人员老化问题,工作开展不正常;全市企业中,成立企业技术中心的仅有5个,高新技术企业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民营科技企业18家,企业总体上缺乏核心的关键技术。到目前为止,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只有22家。我市科技创新的基础和能力有待加强,尤其是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与贵阳、遵义相比,差距甚远。

(三)科技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我市科技经费投入虽有一定增长,但按照有关规定,市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占财政一般性预算支出的比例为1%,**年仅达到0.5%,尤其是各县科技经费的投入,除六枝特区外,其余三个县(区)都达到和超过《条例》要求,但实质上多数为“过路资金”,真正用于科技投入的资金很少。按照《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决定》,“十二五”期末,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1.5%以上,**年,我市只达到0.059%,任务十分艰巨。

(四)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体制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十一五”以来,我市在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面的配套政策落实不到位。科技含量高、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未得到很好的鼓励和支持,如六盘水新蓝天科技有限公司的焦炉气汽车项目,该公司**年自筹资金将其专利技术与**万达公司合作研制12辆焦炉气公交车,目前仅允许5辆上路运行,剩余7辆至今仍闲置。没有宽松的科技创新环境和激励机制,不能有效的调动企业和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调研组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

(一)提高思想认识,健全工作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事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科技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到重要议事日程,牢固树立“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创新思想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模式,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政策,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加强对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加强基层科技组织建设,尽快恢复县级科技行政管理机构,强化县级政府科技行政管理的职能。

(二)制定和实施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政府引导和推动科技发展,关键是要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对自主创新的企业,各级政府要理直气壮的给予关心和支持,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实行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激励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要根据国家和省推进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结合我市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形成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

一是制定政府采购制度。要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的扶持和促进作用,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和重大建设项目以及其他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项目,优先购买市内具有自主创新的装备和产品。由市科技局、市经信委等有关部门牵头,建立我市的《重点新产品目录》,下发全市遵照执行;二是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税务部门在执行税收时,从企业上缴的所得税中加计扣除,鼓励企业成立技术中心,开展科技创新,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三是建立和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比例。要引导社会及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融资投入,加大对六盘水市科技创业投资公司的扶持力度,尽快完善担保功能,增强融资能力。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建立知识产权信用担保制度,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条件。要支持和鼓励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有效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现有基础设施和各种公共科技资源,推进形成以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增强企业整合应用社会创新资源的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各级科技部门要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整合专项资金,提高使用效率,把有限的资金重点用于科技创新公共平

台建设、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重点攻关项目、自主知识产权项目、科技创新人才等方面,真正使政府投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三)认真落实全省科技大会精神。根据省委、省政府对各市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尽快制定我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和相关实施细则,作好年度目标考

核的相关工作。

(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自主创新,人才为本。我市由于地理环境、基础条件等限制,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难度较大,我市的教育、医疗卫生、城市规划及管理、企业管理和创新领军人才较为紧缺。今年我市出台了《六盘水市引进高层次人才试行办法》,但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很多单位认为该《试行办法》对引进高层次人才力度不大,操作性不强。因此,为使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取得实效,建议对《试行办法》进行修改完善,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坚持引进人才与开发本土人才有机结合,既重视外来人才,也用好身边人才,要加强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本地急需的人才。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营造科学民主、宽松包容的学术氛围,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加大焦炉气汽车项目的推广力度。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要把发展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国发2号文件明确“支持**市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焦炉气在汽车上应用的关键技术成果,目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该项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将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市在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方面的一大亮点。为此,建议制定发展焦炉气汽车项目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大推广力度。

(六)发挥社会推动作用,着力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和完善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市场中介组织和机构。要以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市场调节、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逐步建立各种形式、各种产权的创新服务平台、技术合作平台和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对企业建立技术创新平台的,政府要予以支持和奖励。要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我市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的政策措施,以扶持我市的企业多出新产品,同时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篇:金昌市科技创新情况调研报告

金昌市科技创新情况调研报告

为全面掌握我市科技创新情况,按照省政府研究室要求,我室会同市科技局共同组成调研组,深入县、区科技部门和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并召开由发改、经信、科技、财政、人社、农牧、商务、企业代表和科技工作者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听取情况介绍和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研究起草了调研报告。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把科技创新工作摆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积极培育创新主体,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推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促进了全市科技创新力大幅提升,综合科技进步指数达到国家二类地区水平,位列全省第3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我市被确定为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金川区被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并被确定为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先后出台了《金昌市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金昌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金昌市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金昌市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意见》、《金昌市建设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县、区也出台了相应的激励扶持政策,从财政、税收、金融、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大对研发投入、创新团队、孵化器、创新载体的扶持力度。从2013年开始,市、县、区财政每年各拨付100万元科技专项奖励基金,奖励在科技创新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单位和创新人才。从今年开始,市财政每年预算列支创业创新引导资金1000万元,用于扶持创新创业。2015年全市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到5.52亿元,占全年GDP比重达到2.46%。

(二)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一方面加强科技研发平台建设,鼓励和引导产学研各方创新合作,采取共同出资、技术入股等方式,共同建立合作载体,重点扶持体制创新、机制灵活的技术创新服务机构,强化能力建设,提高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服务水平。全市已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国家重点试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6个、研发机构9个、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有色金属新材料创新创业示范园1个,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个;组建成立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8个、农艺研究院1所;建成生产力促进中心4家、各类科技咨询服务机构10家、科技孵化及检验检测中心1个,在建创新创业孵化中心1个;与国内70余家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以建设“人才特区”为契机,大力实施镍都百名青年英才开发计划、“3121”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计划等创新创业人才工程,科技人员组成结构趋于合理。目前,全市共有各类科技人员4.96万人(不含中小学教师),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600多人,其中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70人,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达105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累计31人,“555”创新人才5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3人,国家创新创业人才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7人;科技人才中高级职称人员占12%,中级职称人员占45.2%,初级职称人员占42.8%。

(三)强化专利成果转化,服务经济能力日益增强。认真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专利申请、授权量增长迅速,专利申请量由2013年的519件提高到2015年的646件,专利授权量由2013年的268件提高到 398件,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了182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87件,居全省第2位,金川集团公司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构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对接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率明显提升,2013年至2015年,全市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4项,省级科技重大专项5项,共争取国家科技经费达4100多万元;全市应用类科技成果转化率由2013年的34%提高到2015年的38%;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2.242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3.003亿元。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科技创新活力有效激发。认真落实科技创新政策,按照“能放则放,能减则减,能免则免”的要求,全面清理妨碍创业创新发展的制度和规定,适时调整并跟进出台新的政策措施,确保各项创新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切实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工作,制定出台了《金昌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金昌市创新型企业培育管理办法》、《金昌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管理办法》等制度,全面推行科技立项课题制和招投标制,修订完善了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市级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励资金分别由8000元、5000元、3000元提高到20000元、10000元、5000元。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政策措施督导考核机制,实行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考核制度,把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作为评价企业经营者业绩和政府支持的重要依据,并将财政投入、平台建设、人才支撑、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及指标完成情况等内容纳入县、区、市直部门重点工作目标考核。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科技经费投入不足。财政列支科研经费不能很好满足创新驱动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要,企业R&D投入意识不强,难以开展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攻关研究,科技创新创业风险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影响了科技事业发展。

二是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够。除金川集团公司及其他个别企业外,绝大多数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强,缺乏长远战略眼光,有的企业虽经多年发展,但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甚至连一项专利都没有,自身建立的研发平台也只是简单的化验或产品质量检测,企业不敢创新、不会创新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少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意识不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缺乏科技合作,停留在自身低水平的科技活动层面,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三是科技创新人才短缺。科技人才队伍中高层次人才比例偏小,科技创新和研发力量薄弱。近几年,我市尽管借助建设“人才特区”建设引进了不少急需紧缺人才,但总体上看,适合我市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依然不足,尤其缺乏行业领军人物、创新型技术和实用型技能人才。部分科技人才的岗位匹配性不强,人才创新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四是创新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市域内缺少独立的科研单位,绝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现有的科技服务机构职能作用发挥不够,担负技术创新传播任务的中介机构门类不全,力量薄弱,服务能力差。五是科技创新机制有待完善。现行科技资源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衔接,影响了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力度不够,初创型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融资担保、贷款贴息、风险投资等方面投融资瓶颈尚未有效解决。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需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考核体系不够完善,综合考核指标中科技创新目标考核指标少,权重小。

六是县、区科技创新发展水平不均衡。金川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6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54%,永昌县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只有0.45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仅为0.44%,并且在科技创新总体水平上也存在明显差距,影响了全市科技创新发展水平。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激励人才开发机制,加快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我们将围绕落实“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特区”建设,抓住引进、培养、使用三个环节,坚持不求最好、但求实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着力引进一批资深专家、海内外工程师、高层次海外留学人员和高端创新团队,造就一批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的工程师和高级技师队伍,培养一支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先进适用技术人才队伍。采取合作研究、专项技术开发、建立联合实验室或博士后流动站、公开招聘学科带头人等方式培养和引进人才,对引进的人才提供较完善的实验条件和研发启动资金,安排住房,提高生活待遇等,营造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通过尊重创新创造的价值,采取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分红权等方式,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才尽其用,加快汇聚一支有规模、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二)进一步转变观念,着力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制度供给是驱动创新的引擎,坚持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破除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体制机制,强化科技与经济对接。进一步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产学研有效融合、一体发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简政放权,完善创新法治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培育尊重创造、宽容失败、激励“草根”的创新文化和氛围。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资源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三)聚焦产业抓创新,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目标,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紧密结合,着力围绕我市主要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做强传统产业,坚定不移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绿色循环、高附加值的特色现代产业体系。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推动有色金属、化工、能源和先进高载能、新材料、农产品深加工等传统主导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产业向高端化转变,产品向终端化延伸。立足现有的基础,强化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在采矿、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循环化工、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行业聚集发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实现工业经济由增量扩能向提质增效转变。按照集聚化、便利化要求,推进现代物流、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以及文化旅游、信息化等服务业快速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循环产业链条延伸、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三位一体”的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道路提供有力支撑。

(四)创新科技投入机制,拓宽科技融资渠道。从建设创新型城市、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高度出发,加大科技投入,逐年增加科技经费,积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全社会用于科技研发经费在“十三五”期间达到GDP的3%,贯彻落实促进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企业逐步提高科技投入。建立多层次科技创新资本市场,引入风险投资公司,开展高新技术保险业务,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外汇管理制度,落实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加快成果转化等税收优惠政策。

(五)加强技术交流合作,完善科技开放体系。推进开放式创新,在引进和集聚创新要素上下功夫。通过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合作研发等方式,积极引入和运用外部创新资源,促进内外部创新要素和资源的互动、整合、协同,不断增强创新优势。强化协同创新,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集中攻克一批共性关键技术。进一步拓宽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渠道,鼓励支持企业和科技机构与国内外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建立产学研用紧密关系,鼓励并支持国内外企业和科技机构参与我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公开招标和竞争,创新科技项目的双边与多边合作,扩大多种形式的地区性与国际性合作和交流,引进管理、技术与智力。大力推进高新产业技术发展,加快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及产品出口。鼓励并支持企业与知名跨国公司进行多种形式的战略合作,参与全球竞争。

(六)加快构建科技孵化体系,为创新创业提供服务。以培育科技创新企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动经济发展为目标,在开发区现有科技孵化器基础上,加快创建金川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孵化基地、河西堡循环化工产业孵化基地、永昌县中小工业及农副产品加工孵化基地,形成一区三园孵化体系;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自建或联建专业孵化器,探索孵化器商业运作模式,建立孵化器网络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以综合孵化器为基础、专业孵化器为核心的科技创业孵化体系,努力打造具有金昌特色的科技孵化器发展模式。继续积极打造技术转移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和产学研合作平台,形成中心专家带着技术成果进企业、企业研发人员带着问题进中心的互通机制,拉近高新技术成果和产业化距离。以创新服务为重点,为创新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积极建设科技大市场、众创空间等支撑平台,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第三篇:科技创新发展调研报告

为了使我们切身的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身边城乡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使我们身体力行的感受特色理论课中所传授的理论在实践中的反应,2010年暑假,我们同学三个人,来到了位于辽宁省xx市。在来凌海市之前,我们粗略的学习了一些最基础的中国特色理论,希望在此次社会实践中,能够在书本的基础上,在实践中用心感受着这一理论给我们带来的喜人的变化。我们着眼于凌海市工业科技创新,将切身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特写成此报告,我们将在历史、现实、以及调查后的的情况的分析等方面进行报告。

我们在渴望看到家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脱贫致富、人民蒸蒸日上的澎湃心情中踏上了去凌海的道路。一路上我们的心情十分激动,因为我们在切身的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以及学校的号召,我们渴望用心去体会、感受这个社会,我们相信对我们而言这是一个切身学习特色理论课和接触社会的绝好机会。我们就是在这样澎湃好奇的心情中,来到了辽宁省xx市金日纸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公司厂址,当我们进行了调查中,才发现真真切切的从生活中发现科技的发展与创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需要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们近几年耳熟能详的国家政策,这个口号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全东北人、甚至是全国人民的心愿。21世纪,是知识和科技的世界,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要想谋求发展,就需要积极把握住国家这一有利的政策,从科技下手,不断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进行思想和技术上的创新。在我们行走在凌海市一些典型的工厂中时,我们不但欣喜,而且仿佛看见了中国千千万万个类似凌海的小城市发展的明天。体会到了地方政府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作人民的政府,带领本地区的人民结合自身特点,走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行科技创新。由此,我们衷心的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日新月异,早日实现小康,人民安居乐业,也希望我们共同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

一、四通八达的交通连无限商机

凌海市地处关内外交通要道,交通非常发达。辽宁重要港口之一的锦州港坐落在凌海市西南30公里处,地处渤海辽东湾的环抱中,全市海岸线长83.7公里,是中国最北部的一类开放口岸。锦州机场仅距凌海市区30公里。京沈(北京-沈阳)铁路、秦沈(秦皇岛-沈阳)高速铁路、京哈(北京-哈尔滨)高速公路、锦阜(锦州-阜新)高速公路和锦朝(锦州-朝阳)高速公路横贯全境。距辽宁省省会城市沈阳210公里,距大连市400公里。

凌海市位于连接东北关内的交通要道,京沈铁路、公路横贯东西,锦承铁路、锦朝公路在境内通过。境内有火车站9 个。有市、县级以上公路12条,总长300 多公里,全市已形成了以国家、省级干线为骨架,以市、乡干线为网络的公路网。连接关内外的现代化高速公路和电气化铁路正在规划、建设之中,同时又具备水运和航空的优势,距锦州港60公里,距锦州飞机场仅30公里。凌海市拥有现代化通讯设施,程控电话与国内国际各大城市间直接连网。在辽宁各县(市)中首家通了无线寻呼系统,电报传真机广泛应用,移动通讯项目已广泛应用。

改革开放之后,凌海市的人们的腰包鼓了,生活越来越好了,人们的脸上洋溢着淳朴满足的笑容。凌海市如今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全市共有乡镇级以上工业企业298家,其中市营工业企业52家,乡镇集体工业企业246家,形成了轻工、化工、纺织、服装、造纸、印刷、机电、食品等近30个行业的工业生产体系。

多年来,凌海市立足资源优势,全面实施开放牵动战略,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现已形成以金属冶炼、农产品加工、石材建材、服装纺织为主体的四大特色产业。

(一)金属冶炼业

金属冶炼业是凌海市的支柱产业,现有企业20余家,以沈宏、华宇公司为龙头企业,主要产品为钼铁,年产值达到14亿元,上缴税金3000万元,仅沈宏公司1家企业年出口创汇额就达9000万美元。

(二)农产品加工业

以通亚食品有限公司、阿里郎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800家,采用“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主要产品为成品、半成品小菜和松牌罐头,产品主要出口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通亚食品有限公司现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产品品种100多个,发展订单农业3万多亩,转移农村劳动力4万人。

(三)石材建材业

依托丰富的花岗岩石材资源优势,以石山镇为中心,现有石材加工企业400家,产值达到5亿元。这里的石材产品曾被50年代的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建筑选为装饰材料,大量出口俄罗斯、韩国等国家,现已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石材市场。

(四)服装纺织

以秦仕服装公司、汉之王服装公司为龙头,形成纺纱、织布、服装系列化生产,生产厂家多达68家,其中秦仕集团投资1200万元,建厂房8200平方米,该厂的产品主要有品牌服装和出口工作服,拥有“雅仕”、“秦仕”等服装品牌,产品定位在精品、高档、中档的标准上,在国内外市场具有一定份额。产品主要出口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在这些产业的带动下,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2005年城镇在岗职工人均收入达到101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93元,剔除物价因素分别比2000年增长2528元和1258元。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18.6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1.5平方米。教育培训、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休闲旅游等服务性消费支出有了较大增长。万人拥有医生和病床率、现代媒体利用普及率、人口学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全面立体工业奠发展之基

早在建国初期,凌海市作为辽宁省锦州市的一部分,位于东三省,曾为祖国的辉煌立下了汗马功劳,当年,东北老工业区作为中国工业发展的心脏,进行重工业发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以及最初的发展鞠躬尽瘁。后来伴随南方的开发,东北老工业区的进步较其他沿海城市相比,稍有落后。伴随党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口号,东北地区将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发展的政策方针。继续推动装备制造、原材料、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升级,支持高端制造业、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生物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旅游、文化等服务业产业。

xx市为例,近年来,辽宁省凌海市紧紧抓住临海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规划建设各类工业园区14个,在主导产业、经济总量和项目建设等方面实现了率先突破。凌海市以大有临海经济产业区建设为龙头,全力推进14个工业园区实现产业升级、发展提速。目前大有产业区起步区基本实现了“七通一平”。总投资10.3亿元的中冶京诚大有产业区6个基础设施整体打包项目、新华龙钼系列产品精深加工、科诚60万千瓦线式无感电阻器等项目全面推进。大连桑拓生物、深圳好运来生物、德国双元制教育生产基地等大项目正在积极洽谈之中。园区起步发展的同时,凌海市也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今年以来,新上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新扩改项目131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达7个。在经济、技术、以及思维高速发展的今天,凌海市迅速抓住机遇进行产业升级,努力学习新技术,在新的一轮技术大比拼中努力发挥创新精神。将凌海的具体情况与新技术相结合,走科学的、可持续的、创新的道路。争取在再一轮的发展中正作“排前兵”。

借助我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热潮,凌海市依托临海、临港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高效率开发锦州湾凌海区域,高起点打造百里滨海工业带,全市工业经济战车开足马力驶上高速路。凌海适时提出让外向型经济成为全市主导型经济,引导和扶植工业企业向外生长。突出对外出口贸易,把多出口、多创汇作为对外开放战略重点,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突出抓好外贸出口企业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积极帮助有出口产品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高竞争力。据介绍2006年以来,凌海全市上下抢抓沿海经济带开发的机遇,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全市新扩改项目达到152个,提前一年多时间完成“工业经济三年倍增计划”。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20个,同比净增11户,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18户,30多户规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翻番,净增营业收入30.3亿元,全市上缴税金超百万的企业增至27户,3户企业进入全省上缴税金百强民营企业行列。全方位优化机构,提高技术,改革创新,在对外开放的大潮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三、与时俱进的科技创新促企业腾飞

为了深入调研凌海市的工业的发展的状况,我们走进了这个富饶的城市,也走进了这里的企业,因为企业的发展以点带面的反应了整个城市的工业,产业等的建设,这些企业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等它能体现在改革创新的思想的指引下,凌海市的蓬勃发展与进步,繁荣与昌盛,我们一队人也对给我们这个机会的企业表示真诚的谢意。

首先介绍一下这个蒸蒸日上的企业吧:

锦州金日纸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东北最大的生活用纸生产企业,具备浆料蒸煮.纸张抄造及生活用纸后加工,三大生产系统,年产量1.5万吨,全部产品均为原生浆料,绿色环保,高档生活用纸全部采用100%进口原生浆为原料,中档卫生纸全部采用100%自制原生苇浆为原料,产品柔软,细腻,洁净,拉力强,方便不同层次消费者选用,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眯,金日纸业力求持续发展打造国优品牌带给每个家庭幸福,健康的新生活。金日纸业公司的经营宗旨:诚实诚信、互惠互利、友好合作、共同发展。金日纸业公司的服务理念:一流技术、一流产品、一流服务。在这样的经营理念指导下,我们看到企业的勃勃生机,企业领导对我们讲解的十分耐心,我们也十分耐心的学习,我们在这一个过程中,看到了机械加工的过程,以及工业产品的制作和生产原理,我们感到十分的神奇,一堆废铁在师傅很细心又熟练的“帮助”下,就会焕然一新产生任何工人师傅所需要的形状。这个过程需要分为很多个步骤,先炼成铁水,然后铸造,再车成光滑的铁,在经过打磨等等,最后再将个个零件焊在一起,比如火车车轮的制造我们就看的十分清楚。

之后我们又参观了这个金日公司的机械厂,这个厂子生产的大铲车十分的结实,我们看了之后不禁感慨,工人真伟大!劳动真伟大,能够生产出这样的东西。工人叔叔的手是十分的灵巧的!而且把先进的技术和熟练的加工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将实践和理论水乳交融。

我们又调研金日塑料制品厂,这个工厂的对卫生的要求十分严格,要求我们要穿这工作的衣服病拖鞋进入其中,我们看到一个个的机器在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着塑料,我们知道了制作塑料的原材料是什么样的,回来的时候,几个工人叔叔还给我们好几种塑料袋作为纪念品。我们还调研了造纸的过程,将纸浆压平,烘干,造出雪白的,洁净的卫生纸。这里距离盘锦苇场很近,有着良好的优势,由于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的程度比较高,有助于企业工业化的进展。

紧接着,我们又再好奇心的驱动下,和有关领导商量,要求参观橡胶厂。初入橡胶厂,便被那些大大的工业橡胶产品所吸引,我们不禁感慨,原先在书本上常见到的形形色色的各类橡胶,今天在这里可以碰面,说道橡胶,不得不说,它的名字虽然简单,但在高科技的今天,要想加工出经济、环保,有利于代际利益的橡胶,那可没有单单“橡胶”,这两个名字这么简单。随着石油价格的不断抬升,如今橡胶生产越来越往着高质量、低价格、利环保的方面发展,越来越多科技含量越高的橡胶产品诞生!颜色各异、品种齐全的橡胶产品,在科技含量十分高的小熔炉里,便被加工成结实耐用的各种各样的工业橡胶产品,耐烫、环保、不易磨损是它们的新的代名词。在参观的途中我们不断的想,金日造纸股份有限责任不过是凌海市万千工业体系中的一个小小的企业,还有很多和它类似的、不断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企业,而这个企业积极抓住了机遇,并且广阔开拓市场,集多种加工于一身,使其更科学、节省资源、同时又增加了效益,不断引进新技术,进行新的管理模式,实现了企业、工人的共赢。用实际行动落实了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使企业开拓进取,用于创新。这次参观给我们在视觉上精神上都带来了巨大的震撼,我们觉得如果有机会还应该多进行实地考察,来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来亲身体会科技创新带来的好处,来目睹祖国繁荣昌盛的进步。了深入调研凌海市的工业的发展的状况,我们走进了这个富饶的城市,也走进了这里的企业,因为企业的发展以点带面的反应了整个城市的工业,产业等的建设,这些企业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等它能体现在改革创新的思想的指引下,凌海市的蓬勃发展与进步,繁荣与昌盛。在这样的奋斗的过程里,有许多优秀的,努力的人们在默默的奉献着。

经过接连不断的参观,使我们三个人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凌海市的工业,不单单凭借着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科学的发展路线,更工厂积极主动的运用高科技,进行工业创新脱离不开,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工件,倘若仔细分析,我们也能从中到了科技的进步,以及其与实践、技术的相结合,我想这恰恰印证了科学理论课所要求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吧!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平日常“养在深闺大院里“的我们,不出来不足以内心受到震撼,不出来不足以使自己更好的接触和认识这个社会,所以十分感谢这次理论课的社会调查建议给了我们这个出门的动力和理由。

四、勤奋踏实的集体率企业进步

董xx,男,1964年8月生人,出生于辽宁省锦州市,汉族,现任金日纸业有限公司橡胶厂厂长,在金日企业改革之初,橡胶厂是一个千疮百孔、亏损严重的企业,人心涣散,濒临破产。为了挽救企业,在凌海市政府的支持下,企业大胆进行了股份制改革,选举了新的企业领导班子,董帅同志就是在此危难之时就任了厂长,担起了这重担。上任伊始,董帅就以一个企业家的睿智和胆识,依据股份制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基本特点,结合企业实际,对企业陈旧落后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首先改革了工厂人事用工制度,打破了原来“大锅饭”的落后体制,建立了层层选聘、竞争上岗、多劳多得的激励竞争制度;第二,改革了设备所有制,这样就既便于了公司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更新,又减轻了公司的设备资金占用。第三,将不断提高企业的人才、科技含量确立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增加企业的人才、科技投入和改善用人制度,多方面、多渠道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合理使用人才,使企业的整体知识结构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第四,改革强化了工程质量、安全责任奖惩制度。正是先进的体制焕发无穷的力量!在董帅的优秀带领下,橡胶厂奇迹般地焕发了青春,仅1995年就扭亏为盈,成为全市的利税大户,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始了新的发展。1996年,公司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工业企业。工厂产值增长了,但董帅同志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不前,而是开始了他更加深入地探索。1997年随着党的十五大的胜利召开,董帅再次以一在深入领会党中央改制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将公司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现在的他在每天的橡胶厂里积极勤奋的继续工作着,而且他本人是个很乐观的人,遇事不惊慌,做人从容正直,深受人们喜爱。

五、客观正确的原因助工业进步

(一)条件优越

辽宁省xx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地自然条件。其位于大凌河畔,水陆交通便利,并且,从古至今,其农业基础优越,为其发展,改革创新奔小康创造了优越的无与伦比的先天自然条件。

(二)政策实惠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2003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一次强调要“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凌海市紧紧抓住这一党中央的优惠政策,抓住机遇,努力发展。

(三)积极进行科技创新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新的历史号角下,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在科学发展观的带领下,在新技术的带领下,凌海市人民一个又一个的努力引进新技术,脱贫致富。不断向国内外的优秀企业学习技术和管理办法,使其科学、高效、便利。

(四)人民的不懈努力

广大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自己所在的行业中努力学习业务、勤劳踏实、不断进取,不断学习,实现社会和个人的双赢。

六、身临其境的体会愿祖国之腾飞

既然是调研报告,就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以下深入的研究与思考。下面我将结合09级学生中开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来简单阐述和总结一下此次在凌海的实践活动,以便更好地达到实践目的凌海市的发展让我们深深地理解了优秀崛起的含义,以凌海市为例。首先,它的坚持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其次,一个优秀企业的背后,肯定也“站”着一个服务高效的政府,“站”着一支一心一意为企业着想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公务员团队。企业产出效益,政府打造环境,没有优质的政务环境,即使企业有三头六臂,也终将会倒在政府与社会冷漠的眼光之下。当今,市委、市政府提出三年决战工业2000亿,这除了需要有一大批优秀企业担纲,需要一大批成功企业永续的经营能力来支撑外,更需要全社会来向企业学习,为企业着想,为企业自豪;需要政府创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机制,提升服务水平。最后,“改革开放28年来,尤其是近10年来,这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中国老百姓普遍得实惠最多的时期,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凌海市认识到了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而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本质要求,实现了科学发展和又快又好的发展,凌海市的工业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是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好的体现。看凌海之崛起,数工业风流城市,还看今朝!!

第四篇:科技创新调研

关于乡镇科技创新的调研报告

按照区政协工作安排,为全面了解掌握全区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找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营造我区自主创新环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我区创新型城区建设步伐,自 月初至 月中旬,利用 个月的时间,镇组织政协委员组成调研小组对我镇科技创新情况进行了调研。

为切实做好调研活动,调研组人员认真学习了国家、省、市、区有关精神和文件,调研组先后听取了镇科技科协、经委、农技站、林业站、畜牧站及部分企业的情况汇报,邀请了部分企业、部门、村负责同志进行座谈。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效

几年来,我镇经济发展较快,科技创新工作更是上了一个新台阶。全镇科技创新显著增强,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科技创新意识逐步加强,科技创新环境不断改善。我镇通过广泛宣传,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已逐渐深入人心,进一步增强了对科技创新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近年来,我镇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使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科技投入的力度也逐年加大,几年以来,镇财政累计科技投入达万余元,在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下,企业的研发投入力度也不断增加,全镇各类企业累计投入技改资金万元,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和保障。

2、科技创新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科技带动作用凸现。科技创新带动了企业的发展,年我镇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实现亿元,万元,分别增长%,%。以公司

1为代表的重点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实交税金万元。

3、科技创新使传统优势产业焕发了生机,加快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公司是高新技术企业,指定生产的专业生产厂家。公司主导产品被列为计划项目,荣获国家奖的系列产品,在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年生产能力,技术达国内领先水平。公司产品被评为。

4、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我镇十分重视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使农业经济结构得到了调整和提升。镇农技推广除了原有的农资销售等经营外,良种补贴、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等项目的开展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方式,全镇小麦、玉米良种覆盖率达%以上。几年来,推广农业科技新技术项,引进培育农业良种多项,先后发展速生杨万株,推广面积亩。成立了 协会,注册了“ ”牌,发展了 行业协会,成立了 协会,走出了一条“市场连协会,协会连农户”的发展路子,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逐渐提高。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镇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对全镇经济快速发展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1、科技创新对经济的贡献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目前,尽管我镇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进入了较快的发展阶段,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我镇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规模还需进一步扩大。还一直存在着项目规模小、产业化进程缓慢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促使其迅速发展、壮大。

2、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待于进一步改变。近年来,我镇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我镇的经济增长仍处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得根本扭转,经济增长还停留在依靠粗放投资拉动,或者说部分甚至还停留在依靠增加传统生产要素投入的阶段上。

3、科技创新人才总量少、结构差的矛盾有待于进一步解决。我镇科技人才的总量很少,农业技术初、中级人才人,十分缺乏高级技工和高级技师等领域专业人才。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几方面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我镇的科技进步,促进全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责任意识。随着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逐步淡化,再加上宏观调控以及资源要素的制约,新一轮的竞争必将转移到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进步将势在必行,同时也对企业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进一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体制创新为保证,以机制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提高对科技创新工作的认识。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解决高层次人才的实际难题,真正做到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2、要进一步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竞争力。要不断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建立健全对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特别是针对目前企业普遍存在的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要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集中有限资金扶持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

3、要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

增长方式的转变。要加强引导和服务,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继续鼓励企业争创国家、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步伐,积极引导企业走“升级型”的技术改造之路,鼓励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切实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4、要进一步加快农业领域的科技进步,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这一目标,以支持效益农业、特色农业和创汇农业发展为重点,进一步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三农”的能力,为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继续加强农业科技攻关,着力解决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政协办公室

第五篇:六盘水市科技创新工作调研报告

六盘水市科技创新工作调研报告

伍应德 彭盛烈

2一、六盘水市科技创新工作情况

1、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十二五”期间,共获国家、省科技和知识权项目165项,获支持经费5985.9万元,比“十一五”期间的91项、支持经费4412.5万元分别增长了81.3%和35.7%。其中国家级项目8项,获支持经费1591万元;省级项目158项,获支持经费4394.9万元。国家级项目申报实现多个突破:贵州鑫晟煤化工有限公司申报的“多用途低品质煤气流床气化关键技术与工业示范”主题项目获国家863计划先进能源技术领域立项支持,六盘水市范学院申报的“贵州高原瘰螈属、拟小鲵属物种多样性及谱系地理学研究”、“应用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精细定位棉花D11染色体纤维强度QTLQFS-D11-1”、“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价值观、社会支持与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关系”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支持。市级研发投入进一步加大,科技项目引导创新能力不断显现。市级财政共安排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5500万元,比“十一五”期间的2590万元增长112.4%。

2、科技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一是围绕《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专项、基金等)的方案》,深入推进六盘水市科技计划管理领域的改革,解决科技计划在体系布局、管理体系、运行机制、总体绩效等方面的问题,逐步 1.作者简介:伍应德.男,经济学教授,主要从事农业农村经济、区域经济研究

2.彭盛烈.男.六盘水市科技局生产力促进中心副主任 副教授

从过去主抓项目立项管理和组织实施向科技发展的顶层设计、战略研究、规划编制、政策措施、布局谋划、评估监督等职能转变;二是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过程中,逐步构建总体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具有六盘水特色的科技计划体系,提高科技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在科技项目申报指南编制中进一步精简评审项目、简化评审环节、完善评审机制,避免出现科技项目碎片化、零散化和低水平重复研究的问题;三是积极开展深化改革专题工作。深入推进“深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科教管理体制改革”、“科技计划项目绩效管理体制改革”专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体制机制改革”方案正在草拟中;四是印发《关于建立产学研协调创新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方案》、《六盘水市创新型企业认定与管理规定》、《六盘水市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实行后补助管理的规定(暂行)》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规范了科技项目的申报和资金的管理。

3、积极实施“686科技创新工程”,推进产业科技创新

为提高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率,2013年全市科技暨知识产权工作会议上提出大力实施“686科技创新工程”,通过三年的实施,取提明显成效。重点围绕六个科技行动的开展,立项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2项,安排资金321万元,首钢水钢、盘县紫森源、新蓝天、恒远建材、宏狮煤机等企业为代表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顺利推进;开展了高层次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新增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50名;评审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级创新型企业3家,市级创新型企业5家;全市民营科技企业152家,涌现出一批以紫森源、新蓝天、安凯达等为代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民营科技企业;开展“三区”科技人才工作,组织188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到全市基层服务;选派市级科技特派员122名,县级科技特派员205人。

4、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六政府与省科技厅签订科技合作协议,议定在2014年至2016年的3年期间建立总额为8250万元的“科技合作专项资金”,就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喀斯特山区特色农业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示范、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对我市特色优势产业科技创新工程的关键技术和难题开展科技攻关。2014年立项支持项目16项,安排项目经费1170万元。其中省级项目经费350万元,市级配套700万元,目前项目正在实施和正在组织申报之中。科技合作协议马铃薯专项项目成效显著。从2008年开始实施以来,共投入专项资金1200万元。建设了贵州省首家雾培马铃薯微型薯生产中心,新建组培中心1个,新建马铃薯原原种基地和脱毒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6600亩,发布《六盘水马铃薯地方标准体系》,建立马铃薯科技园区1个,新建六盘水马铃薯研究中心1个,为将我市打造成中国南方重要的马铃薯商品种薯基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十二五”期间,我市特色轻工业不断发展。盘县信友核桃乳扩建、盘县天刺力刺梨饮料、盘县饮天下矿泉水等项目建成投产,水城春、青龙春等茶产业企业规模逐步壮大,六枝魔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魔芋系列产品生产线建成投产。生物制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贵州省宏奇药业六枝制药厂等4家中药制药企业通过国家GMP认证,贵州圣济堂、盘县三特中药饮片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六盘水神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用五倍子生产焦性没食子酸,三才微电机有限公司研发、生产、销售的各种微型无槽无刷电机,新蓝天车用焦炉气等项目的实施,填补了我市乃至全省该领域产业空白。

6、农业科技示范园示范效益显现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快速发展。盘县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省级园区)、六枝有机农业科技示范园、哒啦仙谷科技示范园(省、市两级园)、红果智能农业科技示范园、水城猕猴桃科技示范园、钟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完成,产业承载能力不断增强,集现代农业名特优高新科技示范、生态效益农业、农业科技培训、科技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已初步形成。目前核心区建设20214亩,示范区62500亩,辐射区100万亩以上,覆盖农户17327户;已有贵州省农熠公司、贵州水城华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25家企业入驻园区;培育合作社、协会等组织32个;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17个, 绿色认证产品2个,有机产品认证2个;注册商标38个;通过项目实施共引进和推广新品种15个,推广新技术10项,制定并发布标准2个,制定规程3个;建立示范基地(场)14个;成立技术服务中心4个;有202名科技特派员,培训农民(业主)1.342万人次,培养二传手165人;实现经济效

益7.025亿元。

7、知识产权工作稳步推进,企业创新能力有所提升 “十二五”期间,我市知识产权工作育取得明显成效。一是知识产权企业培育取得新成效。通过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有8家企业列入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13家企业成为省知识产权试点,10家企业成为省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4个县区均被列为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县(省县域经济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贵州钟山经济开发区(红桥新区)成为省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二是专利申请工作取得新突破。“十二五”期间,累计申请专利2220件,比“十一五”期间的275件增长了707%。其中:发明专利申请425件,专利授权1324件;商标申请2363件,“盘江集团”成为我市首个中国驰名商标,申请认定著名商标48件;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15个。三是积极开展打击专利权侵权假冒工作。共开展专项行动45次,出动执法人员270人次,检查商品13600余件,立案查处假冒专利案21件,受理专利侵权纠纷案2件。四是质押融资贷款取得突破。指导企业对专利进行资产评估,利用专利申请质押融资贷款,贵州安凯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4项实用新型专利作质押获得400万元质押贷款,有效缓解了制约公司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

二、存在问题分析

1、体制机制不顺。2011年机构改革以来,各县(区、特区)科技局已经合并到农业局,成为农业局的二级局(正科级)事业单位,科技局人员已经成为农业局的工作人员,只能从事农业和部分农业科

技工作,无法开展工业及其它行业的科技工作,更不要说科技创新工作的推进。人员配备也是如此,科技人员的配备是按照农业局的工作性质和要求来进行,围绕“3155工程”和“三变”改革来安排,对科技创新工作无法适应。由于体制机制不顺,科技经费没有保障,科技创新工作在县(区、特区)开展并不理想。

2、创新意识不强。政府层面来看,主要是要营造好的创新环境,为企业科技创新服务,政府不能把科技创新工作看成是企业的事情。社会层面来看,全社会还没有真正树立起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企业层面来看,由于引进人才困难,缺少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也缺少资金投入,科技创新投入具有风险,周期长,企业不愿意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

3、引才机制不活。体制内刚性引进人才框框限制较多,影响一些部门对急需人才的引进,同时,政府刚性引进人才的作用没能很好发挥,许多引进人才没能安排在发挥专业特长的岗位上,出现高学历人才干秘书、统计、收发等事务性工作,引进人才隐形流失严重。企业柔性引进人才难度大,困难多,与企业的效益和环境、前景有很大关系。柔性引进人才,难以实现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另外,政府也只注重对高精尖、高大上人才的引进,不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造成本土人才流失,顾此失彼,影响现有人才的积极性。

4、经费投入不足。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0.03%,离1.5%的目标差距较大,科技创新必须有资金做保障,科技创新具有风险性,周期性,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

业化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可能出现投入回报率低或者难以实现产业化等。需要风险投资基金参与,减少政府和企业风险。目前,在科技创新投入方面,没有形成政府、社会、企业科技创新多元投入机制,政府投入少,风险投资基金少,企业也不愿意投入。

5、专利意识不强。发明专利是企业和个人科技创新的成果,发明专利要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实现产业化才能体现发明专利的价值,为社会创造财富,才能增加老百姓收入。但是,发明专利的申请,企业和发明人都不主动、不积极。一是发明专利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难以实现产业化;二是专利保护的费用高,企业和发明人不愿意承担;三是专利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宣传不够;四是专利保护意识不强。

6、创新氛围不浓。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滞后,没有营造出良好的科技创新社会环境。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政府对企业的支持、扶持力度不够。科技企业和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联系需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通过构建创新创业载体,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7、缺少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发展与产业结合不紧密,专业设置重复,教育资源重复建设,资源配置浪费严重。职业教育的通道没能真正打通,中职——高职——本科升学机制没能建立,影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影响我市高层次创新人才和产业技能人才“二元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8、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缺位。职称评定、科技(科研)成果、专利发明等没有很好的奖励激励机制,一些科研科技项目,本土科研人员不愿意承担。一些市级省级的科研项目,本市的科研人员(事业

单位公职)不能承担,如果承担或兼职也不能获得报酬,否则就可能违反规定。对本土人才的重视不够,影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直接造成本土人才的流失。

9、科普工作,科普工作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工作,是科技创新的起点。目前,科普工作者较少,全市中小学教师基本没有专职科普教师,学校都是安排其他教师兼职,反应了对科普教育的不够重视,难以形成全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政策建议

1.理顺科技管理体制机制。

——重点单设县级政府科技服务管理机构,强化县级政府科技服务管理职能。建议由市编委办牵头落实六盘水市区域内4个县(特区、区)科技服务管理机构即“科技事业局”单设,按正科级事业机构管理,不挂靠任何单位,原科技(知识产权局)职能、编制划入“科技事业局”。

2、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培育创新型示范企业,启动创新型企业工程。选择有实力、有潜力的企业,采取强有力措施,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推动创新,并对科技型企业,每年给予专项资金扶持,支持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使之成为企业创新的龙头。

——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力争掌控尖端核心技术,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逐年增

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均拥有发明专利。政府安排专项资金,扶持专利成果转化。提高专利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

2、加强产学研合作

——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产学研对接服务平台、网上技术市场建设,培育壮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工业产业集群,提高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率。

——支持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创办科技型企业。鼓励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教师、科研人员携带科技成果或者有效专利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或者以个人股份进入科技型企业,3年内保留其原有身份和职称,档案工资正常晋升。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新创办的科技型企业,当地政府给予一定的财税政策扶持。

3、整合高新技术创新区域

——促进工业园区转型升级。健全完善研发、检测、孵化等创新创业体系。加快工业园区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孵化器及标准化厂房建设。

——支持工业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工业产业集群中的研发平台和检测平台。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按照研发平台和检测平台给予资金补助。

4、整合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

——建议政府加快对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推进联合办学或进行职业教育资源重组,以六盘水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主体组建六盘水市职业教育集团,将全市(包括各县区)公办中职校纳入教育集团,并

成为集团分校,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和市县区职业教育一体化体系,促进我市职业教育团化发展,推进职业教育资源合理布局和优化提升,有效打通职业教育“立交桥”。

通过组建教育集团,能够有效解决中职校专业设置和招生重复、师资力量薄弱、实训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分散、重复浪费等问题。各中职校按照教育集团的统筹安排进行招生,能够形成自己的办学优势和专业特色。

——促进高校学科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重点建设与主导产业相互衔接、密切结合的专业。进一步推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专业人才。支持工业产业集群人才平台建设,组建职业教育集团,鼓励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在园区设立实训基地。

——增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鼓励教师、科技人员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双向交流与互动,允许相互兼职兼薪。将技术应用、成果转化、有效专利和论文一并作为高等学校教师及科技人员晋升的条件。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业绩突出者,可破格评聘专业技术职称,不受学校岗位比例及职数限制。

——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鼓励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组建或者联合组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共享研发平台,联合组建协同创新中心。完善科研设施共享机制,促进科学数据共享和大型仪器设备共用等服务,扩大科技资源的有效利用。

5、构建创新人才聚集高地

——积极引进研发团队和高端人才。通过团队形式引进高层次专家,培养本土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实施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对引进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给予奖励。对引进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单位,给予奖励。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聘任专业技术职称不占单位职数限额,同时给予住房、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优惠待遇。

——加大对本土人才的培养。本土人才是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之基本,是留人用人的保障,本土人才安心、安家、乐业,更重要的是加大对本土高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对本土人才达到引进人才标准(博士、教授)应给予相应待遇和奖励。

6、促进金融与科技创新相结合

——实施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推动并完成科技企业上市,对在境内外证券交易市场实现挂牌上市的科技型企业,每户给予资金补助。支持中小型科技企业通过多种融资方式,扩大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规模。

——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市级层面要努力组织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市级财政资金作为引导资金。建立主业突出、稳定经营的风险投资机构,参与引导科技创新企业投资。

7、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努力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加大对科技创新模范人物、典型企业、高端人才、重大科技成果以及发明专利的宣传褒奖力度。设立科技创新贡献奖和科技创新企业标兵奖,对取得突出成绩的党政

领导干部和企业给予奖励,每两年评选表彰1次。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重大项目和有功人员予以嘉奖。努力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敢为人先、大胆创造、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不断完善财税支持政策。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加大企业研发设备加速折旧政策落实力度。企业引进高端人才形成的住房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费用,可依法列入成本核算。发挥政府在科技投入中的引导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带动企业、社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保持财政对科技投入总量逐年增加。

——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将科技创新工作纳入政府对各县(区、特区)政府以及各有关部门绩效评价和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纳入对各级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加大科技考核指标权重,对科技创新工作绩效考核成绩优秀的地区和部门,市委、政府给予通报表彰和奖励。进一步健全完善科技创新统计指标体系及各项统计制度。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把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一把手”必须抓“第一生产力”,分解目标任务,制定实施细则,落实政策措施。市成立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要切实承担起指导协调、督促检查的职责。各县(区、特区)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各有关部门要担当责任,密切配合,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为六盘水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同步小康作出更大贡献。

2016年4月

下载科技创新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技创新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科技创新调研报告(5篇)

    大学生科技创新调研报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由于认识高度、起步时间、资金投入等不同,其质量和效果有显著差异性。调查发现,影响大学生科技......

    关于市企业科技创新情况调研报告(汇编)

    关于市企业科技创新情况调研报告 你们知道关于市企业科技创新情况调研报告应该要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市企业科技创新情况调研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科技创新报告

    科技创新报告姓名:学号:专业:09金融班级:实习单位:麒麟啤酒(珠海)有限公司学校指导老师:xx教授联系电话:基于SWOT分析的麒麟牌啤酒营销探讨摘 要:本文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对麒麟牌啤酒......

    对于全县科技创新工作调研报告五篇

    关于全县科技创新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县科技创新工作的调研报告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 2020 年工作安排,5 月 25 至 5 月 29 日,县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带领调研组到县经济开发区......

    关于全州科技创新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为进一步了解全州科技创新工作情况,激发科技创新动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常委会组成以王燕铭副主任为组长、部分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

    2021关于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大全)

    2021关于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根据年度工作要点安排,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于2021年X月上旬,先后XX县、XX县、XX区、XX区等地开展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情况专题调研,了......

    工业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县工业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调研报告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宁夏是今年4月25日自治区科技大会提出的目标,自治区还将启动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创新基地建设、创新团......

    关于全县工业科技创新能力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县工业科技创新能力情况的 调 研 报 告 根据上级统一安排部署,县政府组织相关单位人员深入全县工业企业,针对我县工业科技创能力情况展开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