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有效性的研究报告

时间:2019-05-13 03:42: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有效性的研究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有效性的研究报告》。

第一篇: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有效性的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现实意义

(一)背景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误区,阅读面窄、朗读水平差、语言表达能力弱似乎成了小学生的“语文通病”。“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困扰着我们每一个语文研究人员。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而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相当大一部分必须靠语文学习、靠阅读来完成,民族的精神、文化、智慧很多时候是在阅读中熏陶、浸染习得的。因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总量和各学段的阅读要求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个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第一学段就要求学生能“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由此可见,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目前老师对课外阅读的认识看,出现课外阅读不被重视的现象,某杂志社对50个城市所作的调查结果为:赞成学生应当阅读部分优秀课外书的老师为30.9%,认为课外阅读于学生无益的占7.9%,认为课外阅读本身无碍,但学生不宜在学习阶段为此分心的老师占61.2%。从目前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看,出现阅读兴趣不高的现象,“以本为本”,死啃书本,不愿涉足到课外阅读;出现阅读肓目性倾向,没有目的,单凭兴趣,内容单一;出现阅读无思想倾向,读而不思,不懂阅读方法,囫囵吞枣,高耗低效。从教材的客观局限看,虽然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写的,是研究人员实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凭借,但其局限性也是显现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编著的《小学语文教学法》(1955版)就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材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凭借。”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的话。

我们的语文教育必须架设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桥梁,架设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桥梁,组织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使之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让学生能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为此,我们提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研究”的课题,希望通过研究能在提高师生、家长课外阅读认识的同时,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外阅读针对性、目的性不强的弊病,从教材出发,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中存在的联系,辐射开去,使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现实意义

1、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从传统语文教学观到大语文教学观是一个从知识本位向人本位的转化过程。它不再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教学的根本目的,而是以学会学习,促进人格与个性全面发展为重点。从这一理念出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保证,自主学习习惯必须得到培养。现在,中国社科院的专家也在呼吁不要把读课外书变成“地下党活动”,“给学生真正自由阅读的空间。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本身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表现。而学生由封闭式读书转为开放式阅读,本身又极

大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大力推动课外阅读,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去寻觅,去掌握,从而感受读书的乐趣,激发更强烈的读书欲望,最终形成习惯。柏拉图说:”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华罗庚说:”历史上繁重每一个发明创造家都不开自学,光是老师问什么学生就答什么,是创造不出新的东西来的。"课外阅读把追求学问变成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有助于实现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的目的。

2、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并认为这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这四个“学会”的基础就是“学会学习”,它是上述四个“学会”的前提条件。可见“学会学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是何等的重要啊!而“学会学习”的根本就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习者学习时间有限与知识成几何级数增长的矛盾日益尖锐,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办法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面对爆炸的知识应付自如,才能在今后的发展中超人一筹。基础教育专家指出:义务教育是为每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义务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鉴于此,课外阅读就成为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渠道之一。

总而言之,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将有利于改变我校当前大部分学生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阅读量不足、面不广、质量不高,看书前没有计划,随意性极强,没有目的性;看书时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看书后不作读书笔记,不进行有意识的搜集和整理等学生 课外阅读的现状。从研究人员方面看,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有利于研究人员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教学行为方式,提高研究人员的科研能力;有利于研究人员通过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对学生在课外阅读内容、阅读方法上的有效指导,以及对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落实,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课外阅读促进了课内学习,而课内学习成绩的提高又刺激了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这样,课外、课内便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尝到了课外阅读的甜头,真切地感受到了课外阅读的意义,这便是我们这个课题的全部意义所在。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理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为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落实这些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要扩大阅读面的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规定了具体的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课程之外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从一个侧面说明数量的积累与熟练技巧形成的密切关系,庄子的“且夫水之积也不后,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也说明长期、大量的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保障。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语文课程标准》中也给我们提出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

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新课标的这一些理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内容再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了,语文学习再也不能仅仅等同于语文学科学习了。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辅助手段(包括研究人员和学习伙伴以及其他学习工具)的帮助,实现的认知思维活动 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四大要素。在学习过程中,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认知的主体,是说明书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是认知的主体变为以指导、辅导学生的学习为主,研究人员由舞台上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为了很好地完成教学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创设符合教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了使其建构更加有效,研究人员应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学习过程加以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3、学习迁移理论:学习迁移问题是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它存在于人的各种学习、工作和生活活动之中。我国古代学者没有明确提出“学习迁移”的概念,但却是最早发现了迁移现象,并自觉运用于教学和学习实践。如“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等等。西方关于学习迁移理论的研究有两百年的历史了,已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有代表性的是桑代克的相同因素说。他指出:“只有当两种官能有相同因素(包括目的、观点、方法的观念、一般原则观念和态度观念)时,一种官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种官能”。他还应用相似变化和相反变化进一步阐发他的迁移理论。这说明桑代克的迁移理论实现是有条件的,并且只有在外力和自觉的作用下,学习迁移才能顺利实现。著名的迁移观点还有贾德的概括化(类化)迁移理论。他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那么从一个情况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是可以完成的。还有些学者认为顿悟关系是获得迁移的一般训练的真正手段。以上三种迁移理论对人们知识、技能、态度等迁移都有一定的作用。从实际教学过程看,习得的知识技能的相同因素是迁移的客观条件。但迁移或干扰之所以产生,在主观上又决定于人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

4、“相似论”认为,学生头脑中贮存的相似性信息单元(即相似块)越多,就越有利于选择、匹配、激活阅读材料中的相似信息,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感悟也才越深刻。《学记》中的“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说的是教育得抓住时机,适时施教,错过时机以后再去学习,就会事倍功半,得法于课内,及时进行同步拓展,就会事半功倍。

三、研究概念界定

1、课题中“小学语文教学”是较为狭义的概念,偏向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偏向于研究人员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和指导,偏向于学生、文本、研究人员之间的对话。

2、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3、整合,是一个系统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与其他系统或事物之间,根据之间的联系,整体协调、通过相互的结合、渗透,使系统各要素都能发挥最

大、最优的效益,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四、研究构思

(一)研究内容

1、学生

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步从课内到课外,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阅读选择之路,并且培养其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 的语感。

②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实实在在提高其阅读水平。

③在课题的实践期间,我们将凸显本课题的研究特色,以新课标为依据,结合教材,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整合,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恰当的补充和延伸,巩固课内的知

识经验,实现能力的迁移和提高。

④走出课外阅读的误区,跨出应试教育的重围,养成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同时,认识复杂的世界和多彩的人生,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形成健康的心理,学做真人。

2、研究人员

①提升关于课外阅读的理论知识,站在理论的高度研究实践中的问题与困惑。

②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能对学生选择阅读内容、掌握阅读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实施过程评价,以评价促发展。

③研究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的内容。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的内容广泛丰富,同体裁的、同作者的、同写作对象的、同表现主题的、同写作风格的、同修辞手法的,处理不好会杂乱无章,必须本着“系统性”原则统筹构建,构建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的目标体系,本着“重点性”原则逐一攻破。

④研究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的类型。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的实施主要是以课文为中心,向课外的阅读材料辐射,从而达到以一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博读,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因此,找到课内教材与课外教材的联结点、切入点是有效实施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的关键。

⑤研究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的时机。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作为课内教材的补充、延伸,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类型及教学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时段。我们拟从课前拓展性阅读、课中拓展性阅读、课后拓展性阅读三个角度来进行整合。

⑥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的有效性,研究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落实,活动的落实,指导的落实,检查的落实,以及学校、家庭等因素的协调配合。

(二)研究目标

1、激发课外阅读动机,培养课外阅读兴趣。

2、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探索对学生选择阅读内容、掌握阅读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实施过程评价,以评价促发展。

3、研究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的内容、类型、时机。

4、建构有效的“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寻求与课内阅读相关的课外阅读课型及操作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宿城区陈集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

2、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测评法、经验总结等方法。要求参与研究的研究人员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主要任务,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力求在真实的特定教学环境中进行研究,保

持研究的真实性,注意认真观察、总结、反思、再总结,以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取得研究成效。

六、课题研究步骤

(一)课题的研究步骤

1、研究时间:2009年12月到2010年12月。

2、具体步骤:

第一阶段(2009年12月到2012年2月)(1)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学习。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确立课题组实验班级,做好组织发动工作。(3)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论证,进一步修正、补充、完善。(4)举行开题会。

第二阶段:2010年3月到2010年10月,按课题方案进行操作研究。

(1)课题研究人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做有心人。善于捕捉课题实验过程中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并及时记录存档。

(2)通过调查、座谈、观察等形式,定期了解学生、家长、社会对实验实施的反应或评价。

(3)2010年下半年举行中期汇报,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并通过课题教学观摩及论文的形式展示阶段性成果。

(4)请专家进行检查,指导,根据课题进展情况相应调整课题研究方案。(5)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第三阶段:2010年11月到2010年12月

(1)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分类,并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

(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最后指导。

课题的实施

第一阶段(2009年12月到2012年2月)

一、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对此项研究课题,学校提供了课题研究的必备条件,由课题研究人员负责课题研究工作。学校教科室还对课题研究提出了相关的要求,比如:课题研究月总结制度,每个月课题研究小组都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会,总结前段工作,布置下一步任务;总结成功的经验,查找不足,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再比如:学习与反思的制度。要求课题研究人员要不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武装头脑,指导课题实践;要不断反思自己的研究行动,总结、提炼、升华。

二、重视研究人员素质的建设,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1、加强学习。

内容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①认识实验课题的意义,以及理论与实践价值的培训。其目的在于让实验人员明确他们所承担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激发研究欲望,明确课题研究的任务与目标,有明确的奋斗方向,能遵守严格的工作要求。

②对基本科研理论与科研方法的培训。帮助研究人员提升科研理论水平,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为课题研究提供技术性的支持。

③对研究内容相关理论的培训。帮助研究人员提升对“课外阅读”理论的认识,开拓视野,放飞思想,改革课堂教学,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进行有效整合,使课题研究深入、有机地展开。

2、加强学习与反思,使实验研究人员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学习的形式多样,重在效果,重在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因。应该说目前学校在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的感召下,学校学习氛围浓郁,研究人员的学习欲望强烈,学习积极性比较高,每人都购置了学习笔记本,积极自学。笔记中不仅有摘抄,还有研究人员的体会与随笔。再一种形式就是学校组织的互动式学习。形式如下:由研究人员轮流选择学习材料,印发给教研组内的研究人员,研究人员先自学,把个人学习体会写在学习材料的“学习心得”栏目中,再由教科室组织集中学习,交流等等。在重视学习的同时,学校还特别重视研究人员的反思,因为反思能力已成为新课改形势下研究人员必备的素质之一。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公式:研究人员成长=经验+反思。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所以,我们特别强调研究人员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对课题研究进行反思,不断在反思中总结经验,提升认识。为保证研究人员的反思质量,学校还提出了教学反思的三个基本要求:

第一、即时性。要及时反思,要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智慧火花。

第二、持久性。即坚持经常写,把写反思看作是必须的事,就像医生写病历一样,形成一种职业习惯。只有坚持,才会把研究人员闪亮的智慧之珠,穿成精美的教育之链。

第三、理性化。反思重在提炼与升华。所以,反思不要长篇大论,但需要研究人员用犀利的眼光发现常人不易发现的问题,用理性的思维去剖析问题,用凝练的语言提炼、升华经验与认识。

3、同伴互助,共同提高。

同伴互助,教学反思,专业引领已成为研究人员专业成长的三大支柱。学校特别重视研究人员间的团结协作、互补互足,积极为课题组成员创造相互学习、借鉴的机会。因为这项课题研究,虽然大家都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也都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谁也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经验与方法,这更需要群策群力,更需要思维火花的碰撞,相互启发,彼此借鉴,共同提高。

(三)开展调查摸底工作,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进行课题研究,我们对二至六年级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深入地分析和研究了我校中高段学生的阅读量、阅读内容、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等,为下一阶段开展读书实践活动奠定基础。其具体事项如下:

三、调查实施 ㈠调查目的

⒈全面地了解本校中高段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了解学生阅读的特点,包括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习惯、学生阅读时间和学生课余时间的比例等。

⒉根据阅读现状调查分析其产生原因。

⒊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创造良好的条件。㈡调查内容

问卷调查表12道选择题,涉及的内容有:⒈每日阅读时间、阅读量;⒉阅读对象、阅读兴趣;⒊阅读习惯等。

㈢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以年级为单位,每班随意抽十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㈣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是陈集小学4—6年级部分学生。㈤调查步骤

⒈本学期第3周问卷调查。⒉第4周汇总分析调查结果。⒊撰写调查分析。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关于阅读时间、阅读量。

问卷4:你每天读课外书的时间:(1)20分钟以上。(2)20分钟以下。(3)有时有,有时无。人数118年级 20分钟以上 20分钟以下 有时有,有时无。三、四年级 20% 20% 60% 五、六年级 25% 35% 50%

㈠从以上调查数字表明:各年级学生每天课外阅读的时间少,这样一来,阅读量也就明显不足。另外几道关于阅读情感的题目,也反映出这一特点。由此可见,老师必须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有益读物的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为形成良好的读好书的风气做大量工作。

㈡关于阅读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有两道选择题是关于阅读内容的选择和对中外名著的阅读情况的了解。从每个年级数据汇总分析来看,五年级以前,仍然以童话、故事类书籍为主要读物,五年级则开始对以文学类中外名著为主的阅读发生兴趣。可见,学生的阅读面较为狭窄,学生看消遣类的,如连环画、脑筋急转弯的人数较多,看知识性书籍、名著的则偏少。这样势必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促使我们思考,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对象的选择应该如何引导。

㈢关于阅读习惯。

本次问卷调查有三道题涉及学生的阅读习惯.从问卷调查来看,大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有60%的学生不能认真阅读并摘抄好词佳句,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问题,只有40%的学生能通过查工具书解决.”

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问题

⒈学生课外阅读书籍中,教辅书、尤其作文书比例较大,名著不够,阅读面较窄。

⒉学生课余时间(双休日、假期)阅读随意性较大,大部分家庭缺乏读书氛围,家庭藏书不够或根本没有,学生借阅图书渠道不畅。

⒊学校图书馆图书资源还没有充分利用。(学校硬件所制约)

⒋学校开展的读书实践活动仍需进一步落实、完善,建议设立奖励机制,扎实检查,使每一项活动落实到每一个班级、每个学生。

⒌学生阅读习惯、阅读能力还有待持续培养、进一步提高。读书笔记有待指导、完善。

(二)改进措施

⒈营造读书氛围、培养阅读兴趣。通过校内开展读书实践活动,如低年级的“亲子阅读”、中高年级的读书竞赛、读书交流、读书成果展示,阅览室的开放,校图书馆的定期借阅制度的建立,小学生必读课外书目的推行、展示等活动来营造读书氛围、培养阅读兴趣。同时利用家长会、请专家讲座,宣讲课外阅读的必要性、重要性。这样,校内引导、校外延伸,让浓浓书香萦绕校园、勃勃兴趣油然而生。

⒉完善“落实”机制。从很多学校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经验表明,建立、完善“落实”机制是多么重要。本校也将推行以下落实机制。一是时间落实。学校安排的阅读课要落实,保证每周的课外阅读指导课专时专用,不能挪为他用;对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要落实,减少机械性抄写作业量,增加阅读时间。二是指导落实。研究人员的指导,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兴趣,精美的散文可以朗诵一段;知识丰富的作品,可以简要讲一些学生闻所未闻的知识。阅读方法的指导也要多样化,从摘抄、批注、质疑、欣赏、写读后感等多种角度进行指导。三是活动落实。活动的形式要丰富多样:故事会、辩论赛、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评等。让每一项活动都落到实处。四是检查落实。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进展要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对学生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使学生养成习惯。并且及时表扬先进,扩大影响。

(三)制定读书计划

实验研究人员根据班级学生实际及课题分工的主研内容,制定课外阅读计划草稿,包括实施目标、推荐书目、具体操作过程及活动评价,并打印一份张贴在教室中,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然后组织各实验研究人员就制定的课外阅读计划草稿进行交流、讨论,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定稿,最后发给学生,人手一份,使学生对每一次的读书实践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以下是四年级第一学期的课外阅读计划:

【实施目标】

21世纪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这种人才的形式只靠阅读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措施之一。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加阅读量和识字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并且能做简单的读书笔记,这是四年级本学期所要努力达到的目标。因此本学期要

求四年级学生以每天阅读《365夜故事书》这本书和与教材相关的作文选为重点,使课内课外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全面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以《成语故事》、《小学生古诗精选》、《安徒生童话》等儿童读物为辅助刊物,增加孩子们的语文课外知识,全面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分阶段分要求实施。所要达到要求如下:

1、学生准备一本课外阅读摘录本,进行摘录。2、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报纸摘抄和读书摘抄。、能阅读老师指定的读物,学习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能大致了解内容。

4、研究人员向学生介绍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若干名(郑渊洁、张天翼、秦文君、冰心等)背诵自选段落10段(300字左右)、背诵指定古诗15首。、通过开故事会、朗诵比赛、新闻小擂台等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推荐书目】

1、必读书目:《365夜故事书》和与教材相关的作文、《小学生古诗精选》(寻隐者不遇,悯农,登鹳雀楼,江雪,回乡偶书等)。

2、选读书目:《成语故事》,《安徒生童话》这两本书通俗易懂,儿童刊物,能激起四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与平时的成语积累有机地结合。

3、选读报刊名称:《校刊》,《中国少年报》,《处州晚报-雏鹰希望》。

课题的实施

第二阶段(2010年3月到2010年10月)

3月

研究人员:

1、动员;

2、研究人员阅读作品并拟订阅读反馈表,编写教学课例设计;

3、研究人员收集推荐作家的个人简介及作品简介。

学生:准备摘录本

相关活动及展示:摘记本的摘记格式展示

4月

1、指导阅读指定书目一。检查学生摘录本记录情况。

2、推荐作家一。阅读指定书目一;每天完成摘录本。优秀摘录本评选及展示

5---6月

1、指导阅读指定书目二。检查学生摘录本记录情况。

2、指导写读后感,进行评讲。

1、阅读指定书目二每天完成摘录本

2、交流读书体会

3、完成读后感一篇

1、优秀摘录本评选及展示。

2、作品朗诵比赛。

9---10月

1、指导阅读指定书目三。检查学生摘录本记录情况。

2、指导写读后感,进行评讲。

3、推荐作家三

1、阅读指定书目三;每天完成摘录本。

2、交流读书体会

3、完成读后感一篇

优秀读后感评选及展示。

【活动评价】、选出一些摘录认真同学的摘抄本向大家进行展览。2、每月最后一周的阅读课进行学生摘抄交流。3、班级 开展讲故事、朗诵比赛、阅读能力竞赛。4、学期结束评出优秀学生,进行奖励。

实践研究后的反思

一、激起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能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研究人员应该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那么如何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呢?我们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文章内容,以激发其阅读兴趣,也常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但我们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依照学生学段的不同推荐书籍

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所以研究人员可以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到介绍时就有的放矢了。

2.推荐图书要加深研究人员对书的感受,更要注重方式的机动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所以研究人员不光要熟知图书内容,更要加深对书的感受,这样在推荐书时才会游刃有余。当然研究人员绝不能忽视推荐方式的机动性,据其要求和内容而言:A、推荐方式可以有书刊的推荐、篇目推荐和内容的介绍。例如,我在给五年级学生上课外阅读的时候,就给他们讲《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故事内容。课后,同学们争先恐后的看这些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B、研究人员推荐和学生推荐方式的机动性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C、研究人员在推荐过程中,应用必要的指导和技巧。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总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往住想了解自己的老师在他们这个年龄时是如何学习的。根据这一心理特点,研究人员可利用时机和学生谈谈自己儿时的学习,为学生树立学生的榜样。美国全国阅读方法研究协会某一校长,就曾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进行教学实验:她一有空就呆在教室里,把自己喜爱的书推荐给学生。在她的影响下,她所在学校的学生早已行动起来,从图书馆中找到这些书并借出,劲头十足地读起来。这位校长给学生强烈而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这一实例就能说明研究人员的指导方法和技巧是很重要的。

3.组织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如果能让低年级学生参加高年级的这些读书活动,不光使低所级学生感受到阅读中能学到很多知识,增加生活乐趣,而且高段学生也完全起到了“标兵”作用。比如:我给六年级学生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并且让三年级小朋友来观看比赛,参赛同学讲得滔滔不绝,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所以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

4.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条件,提供一个舒适的阅读场所

广泛阅读,先要了解书籍来源问题。研究人员必须向学生推荐知识性、趣味

性相结合的书,并注意可读性,尽量使读物的难度跟学生的能力相适应,这样学生看书才会有兴趣。提供一个好的阅读场所,有助于学生把阅读同舒适相联系,对阅读就不会感到厌恶。如阅览室、静谧的林院等都是很好的阅读环境。

二、明确整合的对象——阅读内容、阅读方法。

由于语文课本受教时和阅读量的限制,所选编的课文十分有限,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课外的相关阅读教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提供或推荐更多的有价值的相关阅读内容。一是内容相关,在教学过程中,适当选择一些与精读课文内容相近但观点不一的相关阅读素材,让学生阅读、对比、讨论、辨别,往往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同中求异的创新思维能力。二是人物相关。即向学生推荐的读物与精读课文中所写的人物有关,使精读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对学生更具感染力,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做人”。三是文体相关,根据教学的巩固性原则,运用与精读课文文体相同的文章进行相关阅读,可以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掌握同类文章的技巧。四是作者相关,当学生学了某位作家的一篇作品时,他们常常会对作家本人或作家其他作品感兴趣。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与作者相关的阅读指导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五是背景相关,诗与词是古人擅长运用的两种文学体裁,自《诗经》、唐五代词以来,诗词经常被人们用来感慨时政、抒发情感。要理解他们有一定难度,而写作背景则是学生领悟诗人词人情感的重要参考资料。

要使课外阅读收到一定的实效,离不开老师的正确指导。离不开老师在课内外有计划地合理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课外阅读的方法因文而异,没有什么固定的格式,又与各个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关,不能强求一律。我们认为可以多介绍一些阅读方法,供学生选择。我们重点指导学生掌握三读法,会浏览性的泛读、探求性的速读、品味性的精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学会圈点勾画、作批注、写读书笔记、作卡片,甚至进行再创作——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

三、内外整合,提高指导的有效性

要使课外阅读收到一定的实效,离不开老师的正确指导,离不开老师有计划地合理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就需要研究人员有效利用课堂这一教学主阵地,将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使学生在课内外的阅读起到互相迁移、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作用,以此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1、指导原则

要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研究人员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上,必须遵循三结合原则:(1)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在阅读教学中,研究人员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经”,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2)课外阅读与写作、听说相结合。研究人员可以经常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语文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3)课外阅读与学校活动相结合。为发挥课外阅读活动的综合效应,可以结合学校活动,如“校园童话节”“演讲比赛”“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等,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2、指导课型

(1)读物推荐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供学生选择。可以有书刊

” 的推荐、篇目的推荐和内容的介绍;可以研究人员推荐和学生推荐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

(2)读书方法指导课。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讲授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四种常用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联想、想象能力等;教给学生运用“意群注视法”,提高阅读速度;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

(3)读后叙述课。组织学生复述自己读过的书籍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内容,以加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叙述前提出要求,叙述后做好评定。

(4)交流评论课。这是研究人员指导课外阅读的重要环节,也是兵教兵、兵学兵的重要环节。可组织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收获或体会;也可组织学生对所读书刊的内容进行专题评论或

综合评论。

(5)读书笔记辅导课。主要向学生介绍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评价型等四种读书笔记的写法。

3、指导模式

根据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我们在实践研究中,围绕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依据学习任务的开放程度和学习过程中对课内教材和课外读物进行整合,并把基于书籍、网络等支持下的课外阅读环境下的阅读教学模式划分为超文本整合式、问题指导式、互动拓展式、专题探究式等四种教学模式。

(1)超文本整合式

该阅读教学模式是指师生双方充分利用课外读物的共享性、非线性、交互性等特点展开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既源于文本(教材)而又高于文本,凭借文本而又超越文本,沟通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联系,解决了阅读资源短缺、信息能力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超文本整合式阅读教学模式基本结构如下图:

课外阅读大环境 学习程序

围绕课文,超前链接浏览 精读课文,应用内化资源 拓展课文,延伸专题阅读 交流共享信息,整体感知 丰富智力背景,加深理解 浏览欣赏信息,促进体验 问题导向阅读,释疑解惑 加工处理信息,语言积累 课外资源运用策略

该教学模式分为三个大环节,其中只有第二个环节是在集中教学时进行,并要求根据需要灵活选择课外资源的运用策略。

①围绕课文,超前链接浏览 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往往要求学生超前预习课文,一方面要求其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了解大意,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自行阅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信息资源,并作出适当的筛选和整理,以便在集中教学时共享和利用收集到的信息。这样在初读课文时广泛浏览课外资源,既是增加阅读量,更好地理解课文的”

需要,也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能力的良机,研究人员则及时进行搜索方法的指导,并渗透信息的选择、信息的处理方法指导。

②精读课文,利用内化资源

在集中教学指导学生精读课文的每一部分时,既是完成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利用和内化课外资源的过程,我们要根据学习课文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合理运用课外资源整合教学。在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五个方面利用课外资源开展语文阅读集中教学:交流共享信息,整体感知;丰富智力背景,加深理解;浏览欣赏信息,促进体验;问题导向阅读,释疑解惑;加工处理信息,丰富语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学时就要运用自己搜集到的课外资源来理解有关语句。在集体讨论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时,先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上下文、课外信息资源来展开讨论,综合处理有关信息,深刻理解课文内容。而一旦学生遇到困难,或搜集的资源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时,研究人员就要适时地提供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并通过屏幕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分析、处理、利用这些资料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感悟到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方法,感悟到收集怎样的课外资源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③拓展课文,延伸专题阅读

如何更好地沟通课内与课外,如何更好地扩大阅读量,如何更好地进行学习方法的迁移,还要在这一环节体现出来。我们通过寻找课文拓展阅读的延伸点,让学生围绕某一专题在课后自行搜索、浏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质量。如在学习了《五月端阳》这篇课文后,布置学生收集、阅读有关端午节的诗歌(《端午》,《节令门 · 端阳》),或者阅读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传说、故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2)问题指导式

问题指导式阅读教学模式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基本方式,以研究人员指导为提高途径,在课外阅读的大环境下有效地组织并开展阅读教学活动。

基于课外阅读大环境下的问题指导式阅读教学模式基本结构如下图: 教 师: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 指导学习协调促进 指导阅读 指导内化 组织汇报 引导总结学习程序 初读课文 创景激疑 自主探究 小组协作 拓展阅读 知识整理 研讨交流 总结延伸

学 生:读通感知 发现问题 研读课文 相互促进 资源学习内化学习意义建构 整体回顾

课外阅读大环境

①初读课文,读通感知

学习一篇课文,首先要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这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一方面,我们通过网络手段让学生更快地掌握生字新词的音、形、义,读通课文,另一方面,我们又适当补充课外资源,在信息浏览过程中扩大课文的知识背景,鲜明地感知课文的大意,从而激发出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的欲望。

②创景激疑,发现问题 在该教学模式中,问题是重要的载体,它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既是深入学习课文的切入口,又是在课外阅读大环境下交互学习、拓展浏览课外信息的出发点。问题可以由研究人员提供,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但必须是能够统领课文学习的最重要的二至三个中心问题,学生可以以解决这几个问题贯穿整篇课文的学习。

③自主探究,研读课文 中心问题一旦确定,学生首先应围绕中心问题自主研读课文,反复推敲相关课文语句,尝试解决中心问题。在这一环节,学生可以把解决问题的观点诉诸于众;研究人员则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分析信息、处理信息。

④小组协作,相互促进

学生在自主研读课文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类具体的细节问题,而研究人员的指导不可能也没必要面面俱到,因此,小组协作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补充。可以让两两相近的三至四人组成固定的学习小组,发挥物理空间距离短的优势相互帮助,协作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解决问题的质量。研究人员则提供良好的协作学习环境,并适时参与交流,及时进行学习调控和指导。

⑤拓展阅读,资源学习

这一环节具体体现了研究人员对学生阅读、处理课外信息的指导作用。首先要指导学生怎样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相关的课外资源,其次在阅读某一篇文章时,要指导学生紧扣解决

问题的需要快速阅读相关的文中信息,不要被无关信息所干扰。最后还要教会学生应用信息的策略:既可以通过阅读信息扩大问题要点的智力背景,丰富感性认识,又可以运用精炼的语句概括课外信息,补充课文中没有讲到的要点。

⑥知识整理,内化学习

学生通过研读课文和课外信息的浏览后,对问题有了更多的了解,但学生获取的课外信息是从多篇文章中得到的,往往是零散的、没有规律的,而且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以偏概全。因此,研究人员还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各知识点进行全面考虑、系统整理,以形成对问题的全面认识,初步构建自己的个性化的知识体系。

⑦研讨交流,意义建构

这一环节将发挥课堂讨论的优势围绕中心问题组织全班交流研讨。在交流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体现阅读教学的特色,相机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语感训练、语言表达训练,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另一方面,要抓住学生在处理信息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不足进行引导,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特别是对如何提取课外信息、整合课外信息和课文观点要有明显的指导作用。

⑧总结延伸,整体回顾

在引导学生把当前所学的基本内容、基本过程整体回顾、整体建构知识、总结学习的优缺点后,我们还要善于利用课外阅读大环境诱发学生更为强烈的、自主的表达欲望和阅读欲望,引领他们走向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3)互动拓展式

网络环境下的互动拓展式阅读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研究人员指导为提高途径,以任务驱动、师生互动、资源拓展为基本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课外阅读大环境下有效组织并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研究人员和学生之间展开师生互动,实现师生对话,并注重挖掘动态生成的资源,不拘泥于教材。而研究人员与学生之间展开教与学的活动又是建立在文本教材与课外资源的支撑基础上的,并借助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手段,围绕驱动任务立足文本教材向课外资源拓展。学生和学习资源之间的互动与拓展并不是随意的,而是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文本教材的学习需要有针对性地向外拓展,进而达到最理想的学习效果。

互动拓展式阅读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如下图: 教 师:激发兴趣 布置任务 指导学习拓展指导 组织汇报 引导总结 学习

程序 初读课文任务驱动 自主探究 互动拓展 研讨交流 总结延伸

学 生:整体感知 明确要求 研读课文 选择学习意义建构 整体回顾 课外阅读大环境

该模式具体细分为六个教学环节,其中第二至第五个环节为核心环节,它可以根据学习任务的数量和完成方法选择再循环。第一个和第六个环节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般环节,第二个环节为互动拓展阅读的起点,第三个环节立足于文本教材,是互动拓展的根基,第四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主体性,是学习成败的关键,第五个环节则发挥了传统课堂的优势,在对话与交流中学习共享和意义建构,并达到个性与共性的协调。

在运用该教学模式时,主要突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任务驱动:任务驱动就是让学生在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在密切联系学生学习、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的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驱动任务既是文本教材学习的出发点,也是拓展阅读和对话互动的中心点,在设计任务时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并针对性地启动各类学生的内在动力。

(二)突出互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通过与课本、资源之间的互动才能更多地体验到学习与成功的快乐。这样的交互性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开放的互动对话,并尊重每一个独立个体的发言权。在学生与教材(资源)的互动中激发学习的自主性,在生与生的互动中提高协作学习能力,在师与生的互动中实现人性化学习,在学生与课外信息的互动中积极主动地发展语文实践能力。

(三)强调拓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光靠课文的学习这一条腿走路显然是不行的。强调拓展就是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的阅读任务,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整理与阅读,从而对该主题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课堂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四)凸现个性: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认识,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平等的、优化的学习条件,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机会,为研究人员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提供了更理想的环境。在保证语文学科学习特点的前提下,研究人员可以根据学生的智力特点和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套餐”,既可以在学习内容或学习资源上提供选择,还可以对同一主题内容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法,为开发学生的多种智力潜能创造条件。

典型课例:(第十册《三借芭蕉扇》教学片断)“同学们都已经显明地体会到了孙悟空的人物形象,接下来请你们根据专题网上提供的资源,自己选择一种最擅长的表达方式,让别人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孙悟空在三借芭蕉扇过程中的大智大勇。”于是,学生根据网上的学习提示和学习资源,有的戴上耳机听课文录音,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或生动地复述课文;有的专注地听评书录音,用传神的腔调和扣人心弦的语句练习说书;有的注视着连环画图片,经过简单地再加工然后为画面配上反映人物显明个性的文字说明;有的几个同学合作,边观看动画片边练习表演;有的同时阅读着课文、原著、儿童故事三种不同风格的三借芭蕉扇的经过,比较它们在用词造句方面的不同,练习用最精彩的语句来讲述;还有的欣赏着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和《大圣歌》,并有主见地修改歌词练习演唱。当然,以上学生采用的六种不同的学习方式都必须突出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是发挥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智力优势。在接下来的全班交流中,学生不仅又一次深刻地感

悟到了人物形象,而且创新的火花时时在每一位学生身上闪现。

(4)专题探究式

基于课外阅读大环境下的专题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研究人员的启发、引导、点拨、帮助下,学生自主确定专题,利用书籍、网络及其它信息手段,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主动搜集信息、阅读信息、加工信息、创造信息,从而达到拓宽知识面、获取丰富体验、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阅读教学活动结构和操作程序。网络环境下专题探究式阅读教学是对围绕某篇课文展开的课外阅读教学的发展,它不再局限于教材中某篇课文的学习,不受教材的束缚,以学习者的兴趣与需要等内部动机为基轴确定专题,在专题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同时获得参与探究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专题探究式阅读教学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核心子模块,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运用多项阅读技能,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量、阅读能力和信息素养,而且为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乃至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专题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及其策略表述如下:

①确定专题

探究专题的确定直接影响到探究活动的质量和学生探究的热情,在引导学生确立探究专题时既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又要把握专题的可行性和价值意义,既要体现语文性,又要体现综合性。从专题确立的步骤维度来看,可以分为大主题的形成和小专题的确定,既有小范围内的各求所需,又有大范围内的相对统一,以利于资源共享和深入挖掘。从专题确立的内容维度来看,可以从四个方面获取:一是某篇课文的拓展,如学习了《鲸》一文后,引导学生确立了“鲸类祖先生活在哪里”“鲸的种类”“ 鲸的年龄”等探究专题;二是一组课文的综合,如学习了《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等一组课文后,根据这些文章的特点,组织形成了“动物朋友的秘密”探究主题,在这一主题下,学生又自主地确立了“织巢鸟”“蝙蝠的睡觉姿势”等小的探究专题;三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如学习了《北京亮起来了》一文,可以结合音乐、美术、数学、历史等学科知识形成“走近北京,迎接奥运”主题,然后自主确立了“北京的奥运场馆”“北京的旅游景点”“奥运歌曲”等专题作深入探究。

②方案设计

方案是探究活动展开的蓝图,指导学生写探究方案就是要使学生从中感悟做某一件事先要考虑些什么问题?怎样搭好完成这一件事的大体框架?怎样根据这个框架去做好这一件事?尽管方案的设计不必拘泥于如何规范、如何系统,但一些基本要素还是必须有的,如探究的方法、时间的安排、小组人员的分工、基本的保障措施、恰当的成果表达形式等,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元思维能力,激发出学生的自主意识,并可根据学生各自的多元智能特点进行互补组合。如果确定建立协作小组,师生还必须考虑小组内成员之间有利于平等会话,发挥各自的智能优势。另外,在探究方案设计完后,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方案的交流与评点,分析方案中存在的潜在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完善方案设计。例如围绕“走近北京,迎接奥运” 专题小组设计的探究方案主要内容是: “北京的奥运场馆”“北京的旅游景点”“奥运歌曲”,探究时间为2个星期,小组成员3名,一人收集北京的奥运场馆图片及相关介绍,一人收集北京的旅游景点图文资料,一人收集奥运歌曲,资料收集后3人共享资源,然后协同整理,在班级中进行展示。

③自主探究

这一环节是指根据探究方案,通过有目的的检索、有深度的阅读、有创新的加工,验证假设、形成解释、获得结论的过程。它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同时对学生在课外阅读大环境下学习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不顾学生的实际水平让学生自主探究,势必会影响探究质量,挫伤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因此,应坚持从指导到放手,从课内到课外,从课外阅读辅助到驾驭课外阅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才会得到循序渐进地提高。例如,我们在运用这一模式开展探究活动之前,就是先立足于课堂、立足于课文,运用网络环境下的超文本整合式、问题指导式、互动拓展式三种阅读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重视网络学习技能的提高和网络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掌握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加工信息、整合信息、创造信息的一般方法,在专题探究过程中,学生才会更容易地过渡到更多信息量的加工与处理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还要灵活处理好独立探究与协作探究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事事都要协作。独立探究以“深思、钻研、独辟蹊径”见长,协作讨论以“共享、多角度启发、即时生成”见长,两者在某些探究环节可以交叉使用,互为补充。

④成果交流

成果交流的过程是发布探究成果、学习分享成果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不断碰撞的过程,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应该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敢于和善于思辨。由于是在课外阅读的大环境下,成果的交流可以是并行式的,也可以是单向式的,可以是组际交流 可以是班级交流,可以是课内也可以是课外交流,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这些都最大可能地促进了生生之间的交互。

⑤评价总结

这一环节的实现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贯穿整个探究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以促进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潜力,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二是探究活动接近尾声时的阶段性评价,以促进学生对一个阶段的学习进行反思得失,在加深知识内化过程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探究意识和能力。第一个方面的形成性评价既是改革传统教学的有力举措,又是课外阅读大环境下学习活动的优势所在,应该得到特别的重视。

4、过程指导

(1)自主选择,开放阅读。

课外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它是依据孩子的爱好和兴趣而维系的独立的读书活动。对待孩子的阅读方式,要宽容一些,更宽容一些。如果孩子对课外读物感兴趣他当然会将自己的小脸埋进书页里面去,直至废寝忘食;如果翻动了书本的三页,还不能吸引住孩子的目光,那就不能责怪孩子,那只能是书本身的问题了。如果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魅力吸引着孩子,如果一旦孩子被吸引住了,你会发现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就算你想阻断也是阻断不了的,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我们的课堂上会有那么几个躲在书桌后面的“冒险”的阅读者。采取折衷的办法是:研究人员开列书目与孩子自由选择相结合。开列书目,其目的是通过阅读摄取全面的文化养料,这些书籍的内容应涉及人文和自然学科的诸多领域;而允许孩子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是为满足他们自我选择性心理需要,发展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开放性的阅读方式,除了在看与不看可以自由选择外,在阅读的量上也应以宽容的标准来对待,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规定是不少于145万字,其中第二学段是不少于40万字。在实践中,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

允许孩子的阅读量有增有减;根据每个班级的实际情况,每个学段的阅读总量也可作前后的调整。阅读量,还应该包括对于同一本书或同一篇文章阅读的次数。同一本书或同一篇文章,第二次阅读与第一次阅读相比,由于阅读的时间、环境、方法以及读者的心境、阅历、对世界的看法都可能发生变化,因而对文本的解读就会有新的见识、感受和发现。特别好的作品,一定要改变一次性阅读的习惯,多读几遍,钻得深,悟得透,才能产生新的思想,铸出新的语言,运用起来才会左右逢源。

(2)指导学生学会自己构建课外拓展阅读目标体系。

目标体系是分层次的,它可分为远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近期目标则指眼前阅读的具体目标。我们从研究中发现,有远期阅读目标的学生能更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阅读的效果也更好。从整体着手提出目标,从具体落实拟定计划,这样学生就拥有一个较完整的阅读步骤和方法,有利于完成阅读任务,达成目标。在按计划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研究人员要引导学生监控阅读过程,维持补充或修正自己的阅读行为。如,在拓展阅读过程中要求理解积累一定数量的语言,有助于提高阅读的效率。但为了使积累的语言便于运用,需要对积累的语言加以分类,而这在原计划中是没有的,于是就需要对原计划进行补充。这就需要对阅读过程随时进行监控、调整、反复尝试,直至达成目标。这种监控、调整的目的是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

(3)在阅读中指导学生提高自我体验、监控和调节。

首先,在阅读前根据“自我提问卡”自我提问,做好阅读准备:想一想,你阅读时所做的每一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当你遇到阅读障碍时,怎么办?为什么这么做?你最读不懂哪类文章,为什么?要较好地读懂这篇文章或这本书,你应该怎样做?

其次,在阅读时,根据“自我提问卡”进行自我提问,目的是进一步读懂文章,提高阅读效率:想一想,哪些是应该精读的?哪些是应该略读的?哪些内容应该摘笔记?哪些写法是可以迁移的?最后,读完后根据“自我提问卡”自我提问,进行回顾和反思:你在阅读时是怎样判断,选用什么方法阅读效果好?阅读时你常会犯什么错误?你是如何改进的?通过上述训练,不但提高了学生拓展阅读的效率,还使学生深入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进行阅读,从而使其从自己的学习方法中获得反馈信息,进一步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计划,以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4)指导学生学会评价阅读结果

结果是阅读过程的产物。阅读结果可反映出一部分基本的阅读情况。因此,评价时,我们重视引导学生从阅读结果出发,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反省,目的是“强化成功,形成习惯”,促进学习目标完成。每次拓展阅读时指导学生反省的内容是:“通过拓展阅读你积累了哪些知识?你可以在哪些方面用上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疑问?如何解决?”同时,还对学生的拓展阅读测评方式进行改进。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总结,激发兴趣,养成习惯,测评采用了“讲、展、赛”的形式。“讲”即讲述,采用读书汇报会、故事会、阅读心得交流会等形式;“展”即展评,就是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采蜜本、文摘卡、手抄报等;“赛”即竞赛,采用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等形式。通过评价阅读结果,对阅读过程进行反省、总结,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产生“读什么?”、“为什么读?”、“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等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并通过这种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监控今后的阅读行为,提高阅读能力。

(5)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习惯的形成可以有两种基本的途径:一是强制,结果是习惯形成了,同时强烈的反叛心理或过度的奴性心理也形成了,这是一朵娇艳恶毒的罂粟花;二是暗示,可以养成习惯,还能对暗示源产生亲近感。英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罗尔德?达尔,他写过《女巫》《玛蒂尔达》等许多好看的书。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却非常之差,而且还十分厌恶自己的学校。偶然的机会,一位康娜太太走进了达尔学校,每次来的时候,她都拿来一本书大声读给孩子听,她对书的热爱深深地感染了达尔,一年之后,达尔就变成了一个贪得无厌的小书虫了。看来阅读的习惯是需要放养的,在不经意间就成习惯,成就一生。阅读的习惯可以有很多,比如阅读的姿势、阅读的方法、阅读的喜恶、阅读的风格„„但也可以很简单,阅读的习惯主要就是乐意阅读、有效阅读、享受阅读。为了让孩子形成这样的阅读习惯,利用每周一节的导读课,我们像康娜太太那样坚持为孩子们大声朗读,朗读虚构的、有故事情节的、有一定厚度和深度的文学作品。我们组织孩子进行持续默读,一般为10至15分钟,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或报纸独立默读。

四、开展阅读实践活动 在实践的过程中,各实验研究人员组织实验班学生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活动过程中作好相关记录,并注意收集学生优秀作品,期末结合课题分工的主研内容写一份课外阅读实施情况小结,包括实施过程、实践的收获、存在问题(困惑)、改进措施。

1、成立“教室书吧”

设立敞开式的读书借阅柜,把读书分类、编号,选择适合儿童口味和发展性的书籍。使之成为教室的一道美丽的风景;也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家庭保存的优秀的图书,放入教室,达成资源共享;研究人员有选择性的把学校图书馆的藏书,集体借阅,定期置换、更新,便于知识的流通;安排专人学生进行管理,确立简单、便捷的借还制度,以减少书籍的流失,同时,让学生进行管理,既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也减少研究人员的工作量。对学生应进行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培养,让学生懂得爱护书籍,合理地指导学生的阅读,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等空闲时间进行阅读,使书籍发挥最大的功用。在教室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同时,设计相应的“阅读积累卡”、“摘记本”,让学生的阅读富有成效,及时地消化、吸收,为平时的语文学习、写作做好丰厚的积淀。开展活泼多样的“读书活动、竞赛”,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和读书的持之以恒。如:相关知识问答、朗诵、讲故事等,让学生充分体现读书的富有成果。“把图书馆搬进教室”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较大的学习助益,学生省去了大量的学校借还时间,方便、快捷,直接有利于学生阅读量的提高。也有利于班级的管理,许多学生能把精力放在读课外书上,而减少了其他不良游戏的发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阅读交流,书籍交流,形成了一个集体学习的“共同体”。更节省了学校图书馆的管理精力,使原本学校的一些“死书”变成了“活书”。值得一试。

2、每周一诗

我们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要求实验班学生每周背诵一首古诗词。于是每天的早自习、下午的课前预备时间,教室里便充满琅琅的读书声。每星期抽出一节课举行诗词朗诵会,检查学生背诗的情况,对那些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能简单介绍诗词内容、并能说出诗歌的写作特点的学生加以表扬。长此以往,古诗词那精练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韵味、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会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读诗使人聪慧”,还可以提高人的悟性,培养高雅的情趣。

3、自由阅读,做好读书卡

今年我校建立了图书室、阅览室,每周的导读课及课余时间,学生可以在宽敞明亮的阅览室自由阅读各类书籍。实验研究人员可以随时去图书室借整批的相同的或不同的书给学生看,要求学生每周做两张以上的读书卡,摘录所读书的(文章)名、作者、日期、好词佳句及自己的阅读感言等,这样把读书和生活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多读、多思。老师对学生所做的读书卡,每一次都进行反馈评价,每月评比“阅读之星”,在学生之间传阅那些摘录认真、感言深刻的优秀读书卡,借此指导阅读方法,向学生提出阅读建议,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剪报编报

让学生剪报编报是一项极有意义的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题材,使学生作文时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可以提高课外阅读质量,在剪报时,每个学生将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针对性地选择课外读物,经常这样做,加深了对阅读材料的印象,既拓宽了知识面,又培养了阅读能力;同时它能丰富课余生活,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有益的课外阅读上来,课余时间学生可做的事就多了:跑图书馆,电脑上网,搜集材料,整理材料,设计版面„„ 具体指导过程分以下三阶段: 第一阶段:“趣”字入手,诱导阅读。刚开始,为激发学生兴趣,我们并不限制剪报范围,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哪怕是一则笑话、一句名言都可以。这样一来,学生很轻松地加入剪贴行列,他们将自己喜欢的内容剪下来,贴在事先发给他们的纸上,并在空白处勾勒上漂亮的花边,点缀上可爱的卡通粘纸。看着自己亲手剪贴的小报,学生们初尝成功的喜悦,阅读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油然而生。第二阶段:确定专题,广泛阅读。一个阶段下来,学生已能独立地制作一张小报了。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始每两周进行一次小报制作评比,每次评比都有一个专题(比如“我爱祖国”“寓言故事”“走进科学”),并评出一、二、三等奖,然后将较好的作品,贴在“学习园地”里,让大家欣赏、学习。此举大大激励了全班同学,他们大量翻阅书籍,上图书馆,甚至电脑上网,希望获得令人耳目一新的材料。

第三阶段:鼓励交流,推动阅读。通过一段时间的剪报、编报,学生的知识丰富了。课堂上,只要学生获得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我就尽量让学生来介绍,来讲解。我还利用队会和信息课时间鼓励学生交流所阅读到的信息、知识,做到资源共享。这样即时、即地交流,便捷地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使我们的语文学科活动更贴近生活。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丰富了课外知识,激发了他们更自觉地通过阅读来积累语言,积累知识;反过来,大量的课外阅读又拓展了学生交流的内容,两者形成了不可替代的良性循环。

5、“班级读书会”

是可以选择的举措之一。“班级读书会”主要的做法是先引导孩子用一段时间去读一本研究人员或同学推荐的好书,然后用一个集中的时间由同学和老师以及家长共同对作品进行自由的讨论,其间也可展示出一些孩子的读后感或其他作品。

6、挑战性阅读挑战性阅读为生活和命运而阅读,是一个很诱人的阅读理念。如果我们的孩子能面临这样的阅读情境,那么课外阅读会变得很光明。”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将“挑战性阅读列为一种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方式。首先在生活中引导孩子自觉地发现“挑战”,这种挑战的任务是需要孩子去补充知识的或经验的空白的,那么,阅读就形成了。例如社会的重大事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孩子们也是一样的。如美国向伊拉克开战了,可以向孩子们推荐有关新武器、新战法(比如无人战、导弹战、反恐战)方面的书籍。或者,是相关的历

史书。这不是绝好的机会吗?

7、课前读书5分钟为保证学生读书更充裕的时间,为了让每个学生在一学期内能认真阅读10—15本好书,为了让学生的读书更有成效,每节语文课前安排5分钟的读书时间,研究人员进班负责指导学生的读书工作,推荐好书,交流读书心得。为了鼓励学生读书,可从读书认真的学生和班级中评选出一批“小小读书迷”和“书香小组”。

8、影视欣赏,上网浏览

现代意义上的阅读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报刊书籍上,电影、电视、网络扩大了人们的阅读空间,因此,有选择地观看知识含量高的影视节目和光盘,可以迅速增加知识。当然,这需要研究人员的指导与家长的监督。如在教学《白杨》一课时,让学生搜集当年支边青年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图片、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那么学生会对文中爸爸的言行有更深的理解,被爸爸那一代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所感动。其实在各科教学中,都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在报刊、书籍、影视、网络上查阅有关资料,以求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所以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只是语文研究人员的责任,各科老师均有义务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因为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趋向完整。另外,还可以利用影视作品营造阅读氛围。现在已经有很多的名著被搬上银幕或荧屏了,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汤姆叔叔的小屋》等,还有动画片《爱丽丝漫游奇境》、《大闹天宫》、《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孩子们都特别喜爱。抓住这一契机,我们引导学生和热映中的影视作品进行同步阅读或比较阅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9、参观、旅游

公园、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大自然的优美风光等,无不是一本本摊开的大书,漫步其间,自然增长见识。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即是这个道理。比如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描写园林风光的课文,读过课文后,如能再实地游览,那么学生对作者的描写会有更深的感受。对作者的选材、遣词造句等语言表达方法会有更深的理解。参观博物馆,可以使学生了解本地的历史、人物、风俗、地理。参观科技馆,可以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对未来社会的想象力。因此,学校应多组织参观活动,使学生多了解我们的社会,多了解课本以外的知识。

五、建立评价体系

课外阅读是一个开放式的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语文学习方式。对它的评价不能按照课内阅读那样运用语感、语素等要素进行细微评价,而采用模糊评价的方式,从总体方面对课外阅读开展情况进行评价,通过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笔记上的学期阅读计划、阅读书签、读书摘记,并结合平时阅读活动的表现,对课外阅读量、阅读面等进行评价。由于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广泛性,所以不强行对每一位学生统一要求、统一步调、统一内容,评价的标准不是一刀切,在评价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课外阅读评价形式采用等级和评语相结合的方法,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补评和研究人员总评的方式。评价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最终目的。

1、评价原则

①模糊性原则。课外阅读是一个开放式的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语文学习方式。对它的评价不能按照课内阅读那样运用语感、语素等要素进行细微评价,而要采用模糊评价的方式,从总体方面对课外阅读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如对

课外阅读量、阅读面进行评价等。由于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广泛性,所以又不能强行对每一位学生统一要求、统一步调、统一内容,评价的标准不能一刀切,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只要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自信心,评价的目的就达到了。

②重过程原则。从课外阅读的过程来看,它是一个“积累于现在,得益于未来”的过程,其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得到收效。因此,我们的评价要注重课外阅读的过程的评价,收集能够反映学生阅读过程和结果的资料,淡化课外阅读结果的评价。

③导向与激励性原则。课程改革目标之一是改变过分强调评价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研究人员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课外阅读评价是建立在导向性与激励性基础上,通过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量,对其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使其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善读书,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评价内容

①兴趣与习惯:建立《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学期初完成);建立与语文课程学习内容有关的《月课外阅读计划》(每月底完成下月计划);建立《课外阅读登记卡》(记录每天阅读情况)。

②内容与范围:在《学期课外阅读计划》中,选择适合自己读的健康有益的书。鲁迅先生曾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专看文学书也不好。”要博览群书,要涉及名家名篇,现代、当代文学作品,科普读物,报刊,天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书籍。对新发现的好书进行阅读,可以申请更改《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将其列入《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当中去;《月课外阅读计划》,可以按照研究人员推荐的书目进行阅读,也可自行寻找与本周学习课文有关的文章、书籍、报刊等;上课时间每月阅读量不少于1.5万字,寒假或暑假每周不少于2万字,总体阅读量每学期不少于25万字。③技巧与方式:“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学生要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并能运用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多种方法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积极参加读后叙述课、评价课等语文活动课;上好读书笔记交流课,并运用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评价型多种方法,写好读书笔记。④积累与运用:坚持每周能完成一篇感想型、评价型读书心得或摘抄型、提纲型读书笔记,字数不限;有条件的建立自己的书库,不断充实书目,并按类别编号归档。

3、评价手段

依据评价原则和评价内容,采用如下评价方法: ①资料查阅法。查阅内容:《学期课外阅读计划》、《月课外阅读计划》、《读书卡》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查阅时间:《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学期初审核、期末验对,其他内容每周查阅一次。

②活动评价法。学生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搜集许多信息,奇闻轶事、生活常识、历史传记等,有急于告诉他人的愿望。因此在广泛调查学生阅读范围、篇目的基础上,每月开展一次阅读活动,每学期开展2-3次具有专题性的课外阅读活动课,或是阅读经验交流,在活动中评价学生阅读情况,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

③作品展示法。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有以各种不同形式表现个人阅读成果、独特感受的需要,有展示自己的独立发现的需要,研究人员要努力为学生提

供习作发表的机会。充分利用好图书角、黑板报、学习园地、班报等媒体,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展示学生课外阅读成果。通过作品展示评价学生的阅读成果,注重个性差异,使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4、评定时间与成绩显现方式

①评定时间。每周查阅一次读书笔记、读书卡,组内互相评价给出等级。研究人员不定期抽查,并写出评语。每月进行一次课外阅读总体评价,并填写评价表。期末师生依据平时情况进行总体评价。

②成绩显现方式。课外阅读评价形式采用等级和评语相结合的方法,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补评和研究人员总评的方式。研究人员总评要根据学生四项评价总成绩确定学生本月课外阅读的成绩。设置四个等级:未达标、达标、良、优。完成课外阅读任务可记为达标,否则为未达标。优与良两个等级用作区别课外阅读质量。学期末学生根据自己在本学期四次的总成绩确定自己本学期的课外阅读成绩。以优为主的评为“优”,以良为多数的评为“良”。如果学生的阅读成绩越来越好,可以把最后一次作为学期成绩。研究人员的评语要以鼓励为主,优点肯定要充分,指出一两点不足,提出今后发展目标。

课题的实施

第三阶段(2010年11月到2010年12月)

1、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分类,并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结题工作进行最后指导。

研究的成效

通过将近一年时间的实践与研究,经过实验研究人员的努力,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孩子们对课外阅读感兴趣了,学会了选择适合自己看的书,学会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提高了,这些成绩更体现在孩子们的语言积累、语言感悟、阅读理解及写作水平的提高上。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还转变了实验老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了实验老师的科研能力。可以这么说,对中高段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实践与研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绩,总结了一些经验。

(一)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1、提高了阅读兴趣,培养了阅读习惯。

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整合实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速度,培养了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课题组对2010年度本校1—6年级中255名学生的阅读跟踪调查测验统计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调查时间

5000字文学作品阅读平均用时(分钟)

有良好阅读习惯(%)2010.3

86.2

15.2

2010.9

43.7

12.4 另一个有力的证明就是,学生阅览室近200种报刊“供不应求”,图书室平均每学期的图书借阅数高达2万余册。

2、掌握了阅读方法,提高了欣赏水平。一年来,学生借助研究人员的课堂点拨、同学的现身说法、自己的阅读实践,掌握了图书查阅、内容摘评、精读速读等多种方法,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及古代诗词,一部分同学还涉猎了音美艺术、政治哲学、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等领域。学生自购中外名著蔚然成风。

3、增加了语文积累,加厚了语文功底。在这点上,一是反映在激活了对教材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对作品挖掘的深度。据不完全统计,学生人均有4个读书摘抄本、札记本,人均摘抄资料、写随笔读后感2万字左右。正是这些资料、札记,丰富了学生的头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锤炼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这种阅读,使学生不再局限于对课文内容的表层认识,而是愿意也善于更多的发现问题,进行探究,写出了很多有独到见解的文章。二是表现在有效提高了我校的语文抽测的成绩,促成了我校学习成绩一年一个新台阶。在教育局组织的抽测中,我们学校的试验年级的成绩超过了以成绩著称的许多学校,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4、学会了关注社会,懂得了感悟生活。

旧模式的阅读总给人一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的感觉。大语文阅读则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竭力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更利于自身发展的广阔空间,使学生思想日趋成熟,个性渐至完美,使他们更加积极、更加广泛、更加密切地关注社会、感悟生活。如北京爆发的沙尘暴天气,就引发了学生对我们生存环境的思考。其中秦娜同学在自己的练笔中就写了一篇题为《我们美丽的首都怎么了》文章,文章中虽不乏幼稚之处,但作者所表现出捕捉生活的能力及对人类自身发展的这份关注都

不能不令我们成年人为之击掌叫好!

(二)促进了研究人员的发展。

1、增强了科研意识。以前,研究人员们不平普遍缺乏科研意识,他们大多数认为只要做好自己教书的“本职工作”就够了。年轻研究参与人员忙于提高学历;年老的研究参与人员只想在退休之前,凭着老经验,站好最后一班岗。现在,通过课题研究的实施,研究参与人员由“不愿搞——要我搞——我要搞——要搞好”,经历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对教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感情。

2、提高了科研水平。课题实施初期,研究人员觉得无从下手,在校领导的关心下,研究人员一点点地学、一点点地做。目前,研究人员对教科研已不再陌生,对如何搞科研能见仁见智地发表见解,并且写出了有一定价值的论文。

3、自身素质得以提高。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中,在实验研究人员的互相交流研讨中,在课外阅读的亲身实践中,研究人员的自身素质也得到了提高,表现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掌握、提高,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更为有效,以及自身课外阅读面、阅读量、整体阅读质量的提升上,正可谓是“教学相长”。

总之,课题研究提高了研究人员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促进了研究人员的专业化成长、科研型发展。

结论与反思

(一)结论

(1)激发课外阅读动机,培养课外阅读兴趣。我们现在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兴趣”二字,顺着这种思路想下去那就是只要孩子感兴趣的都可以读。我们的做法有二:一是从

孩子的心理需求出发,依照学生学段的不同推荐书籍,注重图书推荐的方式,尊重孩子对课外读物的选择,开列书目,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二是利用语文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有效整合课外阅读,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大环境下学语文。此外,研究人员还要积极引导学生组织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条件,提供一个舒适的阅读场所,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

(2)课内外整合的内容——阅读内容、阅读方法。

由于语文课本受教时和阅读量的限制,所选编的课文十分有限,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课外的相关阅读教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提供或推荐更多的有价值的相关阅读内容。一是内容相关,在教学过程中,适当选择一些与精读课文内容相近但观点不一的相关阅读素材,让学生阅读、对比、讨论、辨别,往往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同中求异的创新思维能力。二是人物相关。即向学生推荐的读物与精读课文中所写的人物有关,使精读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对学生更具感染力,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做人”。三是文体相关,根据教学的巩固性原则,运用与精读课文文体相同的文章进行相关阅读,可以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掌握同类文章的技巧。四是作者相关,当学生学了某位作家的一篇作品时,他们常常会对作家本人或作家其他作品感兴趣。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与作者相关的阅读指导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五是背景相关,诗与词是古人擅长运用的两种文学体裁,自《诗经》、唐五代词以来,诗词经常被人们用来感慨时政、抒发情感。要理解他们有一定难度,而写作背景则是学生领悟诗人词人情感的重要参考资料。

要使课外阅读收到一定的实效,离不开老师的正确指导。离不开老师在课内外有计划地合理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课外阅读的方法因文而异,没有什么固定的格式,又与各个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关,不能强求一律。我们认为可以多介绍一些阅读方法,供学生选择。我们重点指导学生掌握三读法,会浏览性的泛读、探求性的速读、品味性的精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学会圈点勾画、作批注、写读书笔记、作卡片,甚至进行再创作——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

(3)课内外整合的形式和方法——指导的原则、课型、模式、过程。在学习内容上,语文教学与课外阅读有相通之处,学生所面对的都是一篇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因此,研究人员在教学时,完全可以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在课堂中,在讲解课文的同时,有意识地延伸介绍该作家的其他作品,或者与课文题材、内容、写法相联系的其他文章。为激发、保持、强化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获得展示课外阅读成果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人员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中,我们认为研究人员要本着整合促发展的指导原则,将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课外阅读与写作、听说相结合,课外阅读与学校活动相结合。

在实验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指导课:读物推荐课、读书方法指导课、读后叙述课、交流评论课,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活动:读课外书,做读书卡,写读后感,开读书交流会,编手抄报,演童话剧等等。不管是指导课,还是活动课,都是对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一种补充,是对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形式的丰富。我们在实践研究中,围绕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依据学习任务的开放程度和学习过程中对课内教材和课外读物进行整合,建构有效的“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把基于书籍、网络等支持下的课外阅读环境下的阅读教学模式划分为超文本整合式、问题指导式、互动拓展式、专题探究式等四种教学模式。在整合课内外的过程中,我们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自主选择,进行开放式的阅读;指导学生学会自己构建课外拓展阅读目标体系;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自我体验、监控和调节;指导学生学会评价阅读结果;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开展阅读实践活动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组织实验班学生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活动过程中作好相关记录,并注意收集学生优秀作品,期末结合课题分工的主研内容写一份课外阅读实施情况小结,包括实施过程、实践的收获、存在问题(困惑)、改进措施。一年来,我们组织学生成立“教室书吧”,要求实验班学生每周背诵一首古诗词,做读书卡,剪报编报,每月评比“阅读之星”,开“班级读书会”,进行挑战性阅读,每节语文课前安排5分钟的读书时间,研究人员进班负责指导学生的读书工作,推荐好书,交流读书心得此外,还组织学生影视欣赏,上网浏览和参观、旅游。

(5)建立评价体系

课外阅读是一个开放式的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语文学习方式。对它的评价不能按照课内阅读那样运用语感、语素等要素进行细微评价,而采用模糊评价的方式,从总体方面对课外阅读开展情况进行评价,通过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笔记上的学期阅读计划、阅读书签、读书摘记,并结合平时阅读活动的表现,对课外阅读量、阅读面等进行评价。由于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广泛性,所以不强行对每一位学生统一要求、统一步调、统一内容,评价的标准不是一刀切,在评价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课外阅读评价形式采用等级和评语相结合的方法,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补评和研究人员总评的方式。评价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最终目的。

(二)反思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条绿色的通道。但由于现在应试教育还没有完全摈弃,研究人员的教育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重课内轻课外的现象还常出现。加上学生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课外阅读要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有时也有难度。怎样处理好课外阅读与课堂学习的关系,合理安排好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的时间,切实提高课外阅读的质与量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需要我们研究人员在以后的研究过程逐步处理好。在课题实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大部分学生能主动、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但是有一小部分学生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这部分学生语文基础差,识字、理解能力的低下直接导致了他们对课外阅读的惧怕心理,另外学科成绩的不理想也拖了后腿。

2、活动的落实打折扣。一是时间的落实,研究人员的统一指导时间比较难

挤,与教学成绩的矛盾冲突比较厉害。二是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落实有困难,学生作业多,自由阅读的时间也

少,加上有好些学生还要参加社会上一些培训班什么的,用来阅读的时间就少得很了,此外,学生的课外阅读的量与质得不到有效的监控,这是研究人员鞭长莫及的。三是检查的落实费时多,学生课外阅谈的篇目、字数,阅读笔记等的检查,常常由于时间关系而被耽搁了,未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3、建构有效的“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课内阅读相关的课外阅读课型及操作策略等还需要进一步地深入,尤其是在“有效”二字上还得下大工夫。

4、课外阅读要得到家长的全力支持与配合存在困难。虽然学校领导、班主任、语文研究人员在开展活动前,充分利用家长会、家访、致家长的一封信等手段,将课外阅读的意义、作用,乃至书目等同家长广泛协商,以取得他们的理解、支持与配合,但是由于我们好一部分的学生家长本身文化水平不高,缺乏指导能力,或者是孩子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对孩子的管理、教育普遍要求不高,这是单靠研究人员个人解决不了的。

活动材料1

陈集小学课外阅读调查问卷

班级:

1.你最喜欢看哪一类书?(选一项)⑴ 小说,或科幻作品,或散文。()

⑵ 童话故事。()

⑶ 卡通,或连环画。()

2.在下面三本书中,选一本你比较喜欢的书。(选一项)

⑴ 《上下五千年》或《西游记》(字书)。()

⑵ 《皮皮鲁与鲁西西》。()

⑶ 《乌龙院》或《机器猫》。()

3.你是每天都读课外读物吗?(选一项)

⑴ 是。()

⑵ 有时读,有时不读。()

⑶ 不读。()

4.你每天读课外读物的时间。(选一项)

⑴ 每天20分钟以上。()

⑵ 每天20分钟以下。()

⑶ 有时有,有时无。()

5.你喜欢看课外读物吗?(选一项)

⑴ 非常喜欢。()

⑵ 无所谓。()

⑶ 不喜欢。()

6.看到阅读材料被撕坏,你心里的感觉:(选一项)

⑴ 不舒服。()

⑵ 没什么感觉。()

⑶ 高兴。()

7.你光顾书店、书市的次数:(选一项)⑴ 每月1次以上。()

⑵ 每学期1次以上。()

⑶ 每年1次以上。()

8.你每学期购买课外读物的本数。(选一项)

⑴ 10本及以上。()

⑵ 9—4本。()

⑶ 3—0本。()

9.拿到一本书后,你是怎样开始读的?(选一项)

⑴ 先看前言、后记,再按顺序阅读。()

⑵ 按顺序阅读。()

⑶ 瞎翻。()

10.读课外书,你会怎么做?(选一项)

⑴ 做读书笔记、编摘记卡、画一画。()

⑵ 多看1遍。()

⑶ 一遍我都看不完。()

11.听到别人向你推荐的好书,你会怎么做?(选一项)

⑴ 马上去找。()

⑵ 有就看,没有就不看。()

⑶ 才不去找呢。()

12在阅读中,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你怎么办?(选一项)

⑴ 琢磨、请教,直到明白。()

⑵ 琢磨、请教,能明白就明白,不明白也就算了。()

⑶ 不琢磨、请教。()

活动材料2 “老师、家长、学生共读《伊索寓言》”读书活动指导方案

一、指导思想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不仅可以提高读写能力,还可以净化心灵,升华人格,产生一种深广的道德境界。引导学生读好书,好读书是素质教育赋予研究人员的神圣使命。《伊索寓言》是一本经典书,书中的故事短小精炼、充满情趣、蕴涵着丰富的生活道理,比较适合低年级孩子阅读。通过阅读该书,旨在让孩子感受读书的快乐,早日和好书交朋友,并养成边读边想的读书习惯。

二、活动目的1、通过阅读《伊索寓言》,让学生感受读书的快乐。

2、通过阅读《伊索寓言》,引导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读书习惯。

3、通过阅读《伊索寓言》,推动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的建设,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

三、活动主题

老师、家长、学生共读《伊索寓言》。

四、活动步骤:

第一阶段:选择合适的书籍。在教导处的组织安排下,经过考查书市,我选定了由朝华出版社出版的注音读本《伊索寓言》。该书不仅有插图,且字体大,汉字和拼音还用了不同的颜色,比较适合一年级学生阅读。

第二阶段:激发读书的兴趣。

听老师读《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利用每周一节阅读课,把《伊索寓言》中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读给学生听,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很快就会安静下来,并全神贯注地看着你。有时我会提出一些问题,记得在我读《袋鼠与金子》这个故事,读到“老袋鼠走累了,放下孩子休息时,发现路边有一堆金子。”时,就停下来问:“老袋鼠可能会怎么做?”于是学生就七嘴八舌地猜测。有的说老袋鼠会丢下了孩子装金子,有的说老袋鼠不会丢下她的孩子的。我看他们争得不可开交就要求他们说说理由。啊,一连提问了七个学生,没有两个人的回答是重复的,但每一个回答都让我惊讶——“她不会丢下孩子,因为孩子是她最大的宝贝。”“她会先把金子装回家,再来接孩子。”“孩子弄丢了怎么办?将来老了就没人养她了。”“金子是别人放在那儿的,人家会来找的,不是自己的东西她不能随便拿。”“有了金子可以带着小袋鼠去吃肯德基,会很开心。”„“让我们听听下文,老袋鼠到底是怎样做的呢?”发现下文中的答案跟自己一样的学生就会欢呼起来。渐渐地,我手中的书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第三阶段:师生共读,让学生尝试读书的喜悦。学完了拼音,我就让学生借助拼音试着去阅读。因为借助拼音阅读速度比较慢,我就采取了由老师读一段再让学生读一段交替进行的形式。有时是你读一句,他读一句,轮流着读。当他们能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的时候,当他们能找到与问题的答案相关的句子的时候,是多么激动啊。读读、想想、画画、说说,下课铃

总是在意犹未尽中响起。

第四阶段:与父母共读,营造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当学生有了读书的兴趣和一定的读书能力,我就开始把读书活动的时间和场所推广到课外,推广到家庭。我每周布置家长带着孩子读几篇《伊索寓言》中的故事。也可以家长读一段,孩子读一段交替进行。但是我很快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根据学生读过的故事提出的相关问题有许多答不上来。跟在学校里的阅读效果相比有很大的距离,学生间的差距也在大。也有一些学生因为拼音不熟练读得太慢家长又不读给他听,于是就不想读了。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读起来,提高阅读效果,并且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目前我做了统一布置:把每周要读的课外阅读内容及思考的问题通过校讯通发给家长,并要求学生把答案用最简洁的语言写下来。答题本我每周批阅一次,做得好的在校讯通上表扬,这对家长有很大的促动和激励作用。绝大多数家长都会忙中挤出时间和孩子一起去读书。

第五阶段:成果展示。

1、开展读书答题竞赛:根据《伊索寓言》中的故事设计问题,利用班队课等进行答题比赛。

2、开展讲故事比赛:从《伊索寓言》中挑选你最喜欢的故事(可以请家长指导)在班上讲给同学听。

3、评选班级“读书之星”。

五、活动反思

读后我发现,此书对一年级学生不是很合适,尤其是对于中下学生,理解起来困难比较大,或许童话故事会更适合一年级学生读,他们会更加乐于去读。当然老师、家长、学生共读一本书的形式还是值得推广的。

活动材料3 六年级课外阅读测评暨语文知识竞赛测试题

第一部份

课外阅读测试题

一、我会默(20分)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朝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我会填(20分,每格2分)1.(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2.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首诗的题目是《

乐游原

》。4.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写了这首诗

5.《海的女儿》中海王一共有()个海公主,人鱼王国规定,只有年满(15)岁,才可以浮出海面,看看人类的世界。

三、我会选(30分,每格3分)

(A,D)1.拇指姑娘的名字叫(),是()给她起的。A玛莎

B艾丽莎

C 父母

D花精国王(A)2.《芳儿的梦》里面芳儿送给妈妈的礼物是()A星星项链

B珍珠项链

C贝壳项链(A)3.鲤鱼的好朋友是()A天鹅和鸳鸯

B瞎子和聋子

C蚕和蚂蚁

D画眉和燕子(A)4.“工作!工作!——我们永远的歌声”是谁唱的歌?()

A 蚂蚁

B蚕

C稻草人

D含羞草(ABC)5.下面的诗句写的是哪个季节《咏柳》(),《江雪》(),《小池》()。

A.春季

B.冬季

C.夏季.D.秋季

(A)6.《古代英雄的石像》中,雕成英雄像的石头具有()的性格

A骄傲

B谦虚

C随和

(A)7.叶圣陶是()人

A中国

B美国

C 丹麦

D英国

四、我能辨。对的打√,错的打×(20分,每个4分)()1.《皇帝的新装》里皇帝游行时没有穿衣服。

()2.《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中,国王发给每个孩子都是煮熟了的种子。

()3《聪明的野牛》中那些野牛们最后还是生活在树林子里。

()4.长儿是《 花园外 》这个故事中的人物。

()5.“美人鱼”这个形象来自于格林童话。

五.我会连。(10分)

融四岁

非所宜 子不学

能让梨

忽如一夜春风来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千树万树梨花开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第二部分课外拓展测试题

一、综合知识填空。(40分,每格2分)

A、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有“五岳归来不见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请问:其

中的五岳是指: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嵩山)。

B、“岁寒三友”是指:(梅)、(竹)、(松)。

C、“文房四宝”是指:(笔)、(墨)、(纸)、(砚)。

D、“四大发明”是指:(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

E、《三国演义》中“桃园结义”是指哪三个人:(刘备)、(张飞)、(关羽)。

F、“三光者”是指(日)、(月)、(星)。

二、请将下列城市和对应的国家以及相关的事物用线连起来。(10分)

威尼斯

巴黎

纽约

北京

东京

法国

美国

中国

日本

意大利

活动材料4

课外阅读计划(六年级)

一、实施目标:

21世纪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这种人才的形式只靠阅读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措施之一。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加阅读量和识字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并且能做简单的读书笔记,这是四年级本学期所要努力达到的目标。因此本学期要求四年级学生以每天阅读《365夜故事书》这本书和与教材相关的作文选为重点,使课内课外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全面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以《成语故事》、《小学生古诗精选》、《安徒生童话》等儿童读物为辅助刊物,增加孩子们的语文课外知识,全面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分阶段分要求实施。所要达到要求如下:

1、学生准备一本课外阅读摘录本,进行摘录。2、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报纸摘抄和读书摘抄。、能阅读老师指定的读物,学习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能大致了解内容。

4、研究人员向学生介绍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若干名(郑渊洁、张天翼、秦文君、冰心等)背诵自选段落10段(300字左右)、背诵指定古诗15首。、通过开故事会、朗诵比赛、新闻小擂台等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推荐书目:

1、必读书目:《365夜故事书》和与教材相关的作文、《小学生古诗精选》(寻隐者不遇,悯农,登鹳雀楼,江雪,回乡偶书等)。

2、选读书目:《成语故事》,《安徒生童话》这两本书通俗易懂,儿童刊物,能激起四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与平时的成语积累有机地结合。

3、选读报刊名称:《校刊》,《中国少年报》,《处州晚报-雏鹰希望》。

三、具体操作过程:

3月

研究人员:

1、动员;

2、研究人员阅读作品并拟订阅读反馈表;

3、研究人员收集推荐作家的个人简介及作品简介。

学生:准备摘录本

相关活动及展示:摘记本的摘记格式展示

4月

研究人员:

1、指导阅读指定书目一。检查学生摘录本记录情况。

2、推荐作家一。

学生:阅读指定书目一;每天完成摘录本。

相关活动及展示:优秀摘录本评选及展示

5月

研究人员:

1、指导阅读指定书目二。检查学生摘录本记录情况。

2、指导写读后感,进行评讲。

学生:

1、阅读指定书目二每天完成摘录本

2、交流读书体会

3、完成读后感一篇

相关活动及展示:

1、优秀摘录本评选及展示。

2、作品朗诵比赛。

6月

1、指导阅读指定书目三。检查学生摘录本记录情况。

2、指导写读后感,进行评讲。

3、推荐作家三

1、阅读指定书目三;每天完成摘录本。

2、交流读书体会

3、完成读后感一篇

优秀读后感评选及展示。

活动评价、选出一些摘录认真同学的摘抄本向大家进行展览。

2、每月最后一周的阅读课进行学生摘抄交流。3、班级 开展讲故事、朗诵比赛、阅读能力竞赛。4、学期结束评出优秀学生,进行奖励。摘记本上的格式:

我今天阅读了《

》和《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我最感动的是: 今日阅读自我评价: 阅读自我评价标准:

能够坚持每天半小时阅读课外书,并能做读书摘记。★★能阅读老师指定的读物,学习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能大致了解内容。

★★★能够有滋有味地朗读或背诵选段,能够与家长或同学交流读书体会。

活动材料5

六年级读书活动方案

沈素谋

一、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为能更好地贯彻这一新课标要求,在班级掀起浓郁的读书氛围中让课外书给孩子们打开一扇扇窗,开启一道道门,使每一从小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从而优化班级文化环境,丰富学生精神生活,让孩子们遨游在书的海洋里,亲历文字的魅力,品味浓郁的书香,开拓眼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活动目的:

1、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2、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充实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以读促写,走读写结合之路,提高教学质量。

4、营造书香班级,塑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三、活动对象:

活动组长:班级内各小组组长 活动成员:全班学生

四、活动口号: “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

五、活动设想

(一)构建阅读体系

1、合理推荐阅读书目: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根据新课标读书要求,合理向学生推荐每学期的重点阅读书目,分为“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打印出来,张贴在教室里。

2、制定读书计划书:每个学生结合个人实际,每学期制定出读书成长规划。具体格式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喜好来设计装饰,使其生动活泼、各具特色,其中要有读书的内容、目标、措施、实施时间等。(也可以参照附表1)

3、建立阅读检查机制。(见附表2)

(二)广开书源,开发阅读环境

1、建立三级书库,让学生有书可读

①创建与学校图书室“手拉手”活动,每月向学校借100本图书,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②要求每人选一至两本捐到班级,建立班级小书库,并制定借阅制度,选出图书管理员。

③教育学生节约零用钱用于购买课外读物,建立个人小书库。

2、改革语文课堂教学,保证课外阅读正常、有效地开展 ①每周二、四、六的早自修,为规定阅读时间,由语文课代表和管理员组织,可朗读所教的课文,可翻阅课外读物,也可以以“名人名言”“书海拾贝”“我最喜欢的”“好书推荐”等小板块,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看过的新书、好书或好文章,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形成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

②每天的语文课利用课前的二分钟背出一首古诗,每周从语文课中挤出一节课作为阅读指导课,可进行阅读交流、新书介绍和读法指导等。

(三)积极组织读书活动,检查读书效果

1、上好阅读指导课,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组织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处理好精读和粗读的关系,处理好读和写的关系。

2、建立读书成长册:

每个学生都要建立一本“读书成长册”,将读书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心得体会(样式见附表3)以及每学期制定的读书计划书,参加读书实践活动的作品,获奖情况等记录下来。

3、组织小型、即时性活动。

①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读书小小报评比活动。

②开展一次读书演讲比赛、经典篇章诵读、读后感交流活动。

4、开展“阅读之星”的评比,对多读书,会读书的孩子,进行表彰奖励。(见附表4)

六、总结提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搞班级读书活动,会让我和孩子一起成长。及时地总结中会提升自我,走出特色。我们将在不断地书写中把这项活动推向深入。

活动材料6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陈集小学

沈素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哪些内容,感受其艺术价值,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3、初步学会课外阅读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看课外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看不同的文章,就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名篇名著和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我们就要进行品味性的精读(板:品味性的精读)。今天,我们就以20课为例,来学一种看课外书的方法(板: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读题。

二、尝试阅读

1、课外,拿到一篇文章,你第一件事是干什么?(把文章从头到尾看一遍,看看讲了写什么。简单说就是初读感知。)板:初读感知。

——提醒:默读,眼看、心想、嘴不动。生默读课文。——一遍看下来,你读懂了什么?睡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保存时间久却完整、人多、人小、传神等)

三、解决疑难

1、初步浏览了这篇文章后,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生提问)

2、梳理、解决问题:

——对于词语、句子的问题,我们可以怎么解决?(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比如“官吏”一词,可以查字典解决。师生一起查字典。

——对于内容上的问题,我们可以联系全文,也可以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比如:读完这篇文章后,很想看看这幅画,就可以上网。(研究人员演示搜索)师生共同欣赏《清明上河图》。

四、品读批注

1、仅这样看书,只是初步地解决了疑难问题(板:解决疑难),还比较肤浅,还要抓住某个问题,有针对性地去品读。像《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篇文章,我们就可以抓住名扬中外去细细品读。

2、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自然段。

从这段看,你觉得这幅画为什么会名扬中外呢?

(1)生读语句: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2)示范作批注。——比划“一寸”、“黄豆那么大” 是多大。——虽然人这么小,但是每个人在干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为什么?(投影仪示范批注:人小,很难画,一般的画家达不到这种水平,”

画得精细、精致,画技高超、技艺精湛。)

(3)刚才,我们一边看书一边在书上写下自己看书的感受,这种做法,我们通常把它称为批注。(板:批注)当然,别人的书或图书馆借来的书是不好作批注的。

3、接下来,请同学们选一段细细品读,并在旁边作批注。

4、交流。

(1)语句:这幅画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还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批注:八百多年、完整地保存,不容易,珍贵,历史悠久。(2)语句: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批注:人多,行业多,画在同一幅画上,了不起,全世界恐怕也仅此一幅。(3)语句: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批注:人物栩栩如生,非常逼真,使人如临其境,传神。(4)语句:《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批注:历史价值高。(引导:从这幅画中,你看到八百年前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我们一样吗?服饰、建筑、交通工具等;就说画中的虹桥,有关这种桥的建造方法已经失传,现在我们仅仅依靠画上所描绘的图样,才知道古代的能工巧匠还有这样高超的智慧。

5、小结: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人那么小,那么多,画出了人物的形态,画得逼真、传神,让我们感受到他画技的高超;这幅画画出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画出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板:画技高超

历史价值高)。

五、做读书卡

对于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品读之后,我们有必要对它进行摘抄整理。下面,请同学们给这篇文章做读书卡。

生做读书卡。

六、小结学法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以后看课外书,碰到一些名篇名著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时,我们就要进行品味性的精读:(板:一、二、三、四、),生接读:

一、初读感知,二、解决疑难,三、品读批注,四、摘抄积累。

【板书设计】

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品味性的精读:

绘画传神

一、初读感知 历史价值高

二、解决疑难

三、品读批注

四、摘抄积累

活动材料7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陈集小学

沈素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心路历程。养成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流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课题;

2、检查生字词语

3、通过预习,同学们知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是谁说的?几岁的时候说的?你知道,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誓言吗?

生:因为,他体会到“中华不振”。

二、研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哪些地方使周恩来体会到了“中华不振”?

自由读第7、8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师:哪些地方使周恩来体会到了“中华不振”?

1、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谁来读一读?

师:年少的周恩来不知道租界是怎样的,那看了这段文字描述后你知道了吗?出示租界资料(课件出示,适当讲解)

看完图片之后研究人员引读。加上“然而,可是,但是”等关联词引读。师:同学们,列强瓜分我国土,强占城市中的黄金地段美其名曰“租界”就因为中华不振呀!

师:还有哪些地方使周恩来体会到了“中华不振”?

2、学生反馈:

师:是的,这件事情使周恩来深刻感受到中华不振。

出示: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生命。他们急忙奔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位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师:那么同学们,课文中哪些句子或者是哪个词语的描述,让你也深深感受到中华不振呢?

3、根据学生反馈展示:

A、生:我从这位中国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体会到中华不振,因为中国的巡警局不给他撑腰,还训斥他。

(课件出示)这位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中国妇女本来以为巡警局会如何给她“撑腰”?

生:她原本以为巡警局会把洋人抓起来,绳之以法,让他坐牢,让他赔偿损失„„

师:那现在,面对这样意外的结局,你还有什么话想说?

生:政府软弱无能,官僚卖国求荣,老百姓的性命就像一根草似的――(中华不振啊!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B、我从“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感受到中华不振,因为,虽然围观的中国人紧握拳头,心里很愤怒,可是却不敢怎么样,只是敢怒不敢言。

出示: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师:他们为什么不敢怎么样 ?

(你用拳头,人家会用枪炮打你,科技落后!)中国人谁都不敢怎么样,那么到底谁敢怎么样?

洋人,洋人敢用汽车撞死中国人,还在一旁得意扬扬!(他们根本就没有把中国人看在眼里,轧死一个中国人跟轧死一条小虫一样简单,也许只是好玩而已。)

所以,你感受到,他们紧握着的仅仅是拳头吗?不,还紧握着无奈,(读一读)紧握着痛苦,读一读)紧握着屈辱(读一读)„„

再读一读

4、师:看到这一切,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读到这里,你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了吗?

“中华不振”就是:繁华的地方却不属于自己;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贫穷落后,政府软弱无能,官僚卖国求荣,“中华不振”就是:科技落后,百姓命如草芥,任人宰割;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巡警的狐假虎威,麻木不仁,奴颜媚骨;

“中华不振”就是:外国人可以在我们的土地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 “中华不振”就是:有理没有地方说,有苦不能说,有愤怒却不敢爆发; „„

师: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见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同学们,请好好读读课文的9-17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想想周恩来在沉思什么,然后把它写下来。

(预设)周恩来在沉思 :

1、怎么样才能把帝国主义侵略者赶出去,把被帝国主义侵略者占领去的领土要回来?我要好好读书,一定会找到好办法的;

2、中国有这么大的领土,有这么多的人,如果大家都团结起来,觉醒过来,中国人要帮中国人,那么,洋人就不会这样得意妄为了;

3、洋人之所以要欺负我们,就是因为我们国家落后,要想办法使我们的科技发达起来,让中国富强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外国人瞧得起我们;

4、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师:是呀,周恩来当时一定也在思考着这些问题,如何才能振兴中华,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修身课上,魏老师提出了诸生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的时候:

他(清晰而坚定)的说: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他(铿锵有力)的重复: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课堂小结。

引读:正是这铿锵有力的誓言,伴随着周恩来走过光辉的一生,使他成为中国人民世世代代怀念的好总理。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沉思

中华不振

振兴中华

研究人员论文1

连接课堂内外的彩虹

——“大语文”教学策略之“相关阅读”

宿城区陈集小学

沈素谋

[摘要] 目前,语文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是十分注重对学生语文素质发展的关怀,以提高人的自学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为宗旨。在“大语文”和“超文本”教学研究当中,我们发现,“相关阅读”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从而大幅度提高自学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

[关键词] 相关阅读

阅读技能

所谓“相关阅读”,指的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与课堂所学课文相关联的课外文章。这里的“相关”包括文体相关、内容相关、作者相关等方面,指的是选读的文章和所学精读课文或是文体相同,或是内容相近,或是作为同一人,或虽是同一内容但所表达的观念相反,供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分析比较,以达到加深对精读课文的理解的目的,起到举一反三的功效。

《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其中小学1—2年级不少于5万字;3—4年级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不少于100万字。这充分说明,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近期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在教学中采用“相关阅读”的方法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效地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这句话准确地说明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关系,强调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诉我们,课本中的阅读课文只是学生学习的例子和出发点。也就是说,我们指导学生学习了课文,只完成了语文教学工作任务的一半。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各类课外文章和书籍,让学生学以致用,这才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的“另一半”。

“相关阅读”是引导学生进行“应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因其选读的文章与学生所学课文密切相关,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研究人员可以灵活地指导学生运用在学习课文过程中所掌握的阅读方法,在一定时间内,独立阅读、理解、分析文章,也是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相关阅读”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增加阅读量;既能通过实践应用来巩固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和技能,又能使学生从被动阅读变成主动阅读;既能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由于语文课本受教时和阅读量的限制,所选编的课文十分有限,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已有的相关阅读教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提供或推荐更多的有价值的相关读物。

一、内容相关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选择一些与精读课文内容相近但观点不一的相关阅读素

材,让学生阅读、对比、讨论、辨别,往往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同中求异的创新思维能力。一次在听课时,上课老师在学生学了《狐假虎威》一文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对狐狸进行评价,大部分同学都说狐狸很狡猾,还有一小部分同学却说狐狸很聪明,两方在课堂上相持不下,争得面红耳赤。说狐狸狡猾的同学的理由是:课文用“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这句话来总结全文的,还有《狐狸和乌鸦》一文里的狐狸也是狡猾的。而认为狐狸聪明的那部分同学却讲不出理由来。这时那位研究人员趁机将《动物趣谈》一书中的《功大于过的狐狸》一文发给学生阅读。双方为了说服对方都迫不及待地有目的性地阅读了这篇文章。他们不仅了解了狐狸分很多种类,有哪些生活习性,还知道了狐狸原来是有智能的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再让他们评价狐狸时,本来把握十足地认为狐狸狡猾的同学不好意思地说:“狐狸是聪明的。”更让我们出乎意料的是,一个小朋友竟然说:“老师,狐狸太冤枉了,课文中的狐狸明明是自卫,应把课文中的“狡猾”改为“聪明”才对。”想不到,这篇小小的相关读物,竟然引发了孩子们如此有创意的见解。那节公开课一次又一次赢得了听者的掌声。

二、人物相关 “人物相关”指向学生推荐的读物与精读课文中所写的人物有关,使精读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对学生更具感染力,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做人”。如学生在学习《詹天佑》一文时,通过读课文知道了詹天佑主持修筑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者嚣张气焰,此时学生对詹天佑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可趁热打铁,向学生推荐世界名人故事系列丛书中的《詹天佑》一书让他们阅读,要求他们重点阅读詹天佑的成长历程,这时他们进一步了解了詹天佑。相信通过这一相关阅读,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对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文体相关

根据教学的巩固性原则。运用与精读课文文体相同的文章进行相关阅读,可以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掌握同类文章的技巧。在教学《说勤奋》一文时,学生因不适应议论文的写法,一时领会不了作者的主要观点。而阅读议论文的训练重点就是让学生领悟文章的主要观点,为达到这个教学目的,教者可让学生带着“作者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个问题反复阅读课文,然后再让他们找出中心句。当学生在指导下说出:“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这就是文章的中心句后,这时不妨让学生回忆并总结一下领悟文章的中心的阅读方法。因这种文体小学生接触少,为防止学生遗忘,巩固这种阅读方法,可另外选择两篇说理性文章让学生进行练习,由于掌握了阅读议论文的方法,学生就能用很短的时间完成阅读任务。这样,既训练了学生对议论文中作者观点的把握能力,又提高了他们阅读速度。

四、作者相关

当学生学了某位作家的一篇作品时,他们常常会对作家本人或作家其他作品感兴趣。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与作者相关的阅读指导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教完安徒生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我对学生说:“安徒生被人们誉为“世界童话之王”,他写的童话可多了,是不是都像本文一样运用了想象手法呢?是不是都是反映穷苦孩子的生活呢?大家多看几篇他的童话就知道了。”听了这话,同学们情绪高涨,一下课就去图书室借书,没借到的就利用中午时间去书店看书或买书。第二天上课时,我让学生讨论交流看书收获,”

学生一下子就说了安徒生写的十几篇童话:《谁最幸福》、《红鞋》、《玫瑰花精》、《墨水笔和墨水瓶》„„有的甚至是我闻所未闻的。通过讨论还得出了“安徒生写童话擅长用想象的手法,但所写内容丰富多彩,并不都是写穷苦孩子的生活的。”这样,适时将相关阅读的触角延伸到课外,到社会,让学生自主寻觅知识的宝藏,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五、背景相关

诗与词是古人擅长运用的两种文学体裁,自《诗经》、唐五代词以来,诗词经常被人们用来感慨时政、抒发情感。要理解他们有一定难度,而写作背景则是学生领悟诗人词人情感的重要参考资料。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就擅长用词抒发情感,在教学他的《菩萨蛮——大柏地》这首词时,好多学生对词中说的:“当年鏊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提出质疑:“墙上被机枪扫射得千疮百孔,怎么能说更好看呢?”为能既解决这一教学难点,又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教者不妨把参考书上介绍的毛主席领导红军在大柏地进行一场激烈的战斗并大获全胜的资料打印给学生,让他们带着疑问自己阅读。这样学生就会领悟到:“毛主席是因为打了胜仗,心情好,所以他眼里的弹洞当然是美的了。因为毛主席是为了穷苦人民而战斗的,所以这是场正义的战斗,留下的弹洞不是一种美吗?”总之,在教学诗词等有一定阅读难度的文章时,运用背景相关的阅读方法,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既能通过阅读背景知识了解历史知识,又能运用历史知识解决课内外难题。当然,“相关阅读”的指导方法不仅限于上述五种,还包括时间相关、写作相关、段落相关等。比如,在阅读精读课文时,也可以根据需要,运用“段落相关”的方法将文章中的某一精彩段落选择为相关阅读素材,使精彩段落的阅读指导更加“精彩”。另外,在运用每一种方法时,都可以从相同、相近、相反三个层面去考虑合适的“相关阅读”教材或素材,使“相关阅读”的指导更富有趣味性。

总之,“相关阅读”要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宗旨,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为目的,以适合学生特点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为根本出发点,适时运用“相关阅读”,一定

会帮助你建立起一座连接课堂内外阅读的彩虹。参考文献: 叶圣陶:《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第246页)

第二篇: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素质教育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全方位的改变。新课程改革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就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带来了重要契机。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理应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整体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有效性是广大教师的共同追求。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枯燥讲解,力求为学生打造一个愉悦、自由、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教学,树立生本教学观,让学生展开一系列主动而积极的活动,参与学习过程,享受学习乐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体现趣味性,让学生快乐学习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对学习感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快乐学习,我们的教学才能取得成功。因此,激发学生兴趣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主线。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来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来主动学习。

1.生动故事。每一个汉字本身就是一个故事。所以,我们要将教学与故事结合起来,这样更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后面的教学产生更大的期待。对于故事,我们可以从互联网上收集,也可以自己创编。如汉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们可以从网上收集资料,将每一个汉字与故事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听故事中来学习汉字。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2.趣味游戏。好动、好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将游戏与教学结合起来,设计一系列的语文游戏活动,可以集知识性、思想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学习,在玩中学会更多。如形近字、多音字等是学生容易混淆的,我们就可以将这些字集中到一起,让学生将生字宝宝送回家,让学生在做游戏中来加深对这些字音形义的理解,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眼()、()天、()况、()洁、()进,让学生将“睛、晴、请、清、情”这几个形近字送回家。

二、体现形象性,让学生主动学习

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初级阶段,还未形成抽象逻辑思维,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来自于直观事物,获取信息的种类也主要是感性材料。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知识的抽象性间的矛盾,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难以理解知识,只能是机械地记忆。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形象性,将那些小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层含义与事物本质寓于形象直观的事物中,引起小学生的关注,加强学生的理解与掌握,这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运用课本插图、图片、照片、多媒体等来向学生展现直观的事物,让学生从直观的画面中来获取感性材料,从而为由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奠定坚实的基础。

1.插图。现行教材图文并茂,许多课文都配有大量形象直观的插图。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这些课本插图。与文字相比,插图更具形象性,更符合小学生的特点,更能刺激学生的视觉,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获取更多文字所不能传达的信息。如写景类文章,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有限,使得学生并不能通过阅读直观地感受到山水的秀丽,也无法感知作者的热爱。而通过展现相关的插图、图片等,学生就可以将优美的语言与美丽的景物结合起来。这样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了景色的优美,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使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更加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与写作水平的全面提升。

2.多媒体。多媒体是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更能形象直观地展现相关信息,刺激学生视觉与听觉,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能将文本形神兼备地展现出来。尤其对于一些远离学生现实生活的历史题材类文章,通过多媒体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向学生展现那段真实的历史,使学生如临其境,让学生将文本的理解与社会大环境结合起来,从而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相关的影视剧片断。这样不用教师过多地描述,学生就可以从影视剧片断中直观感受场面的壮烈,感受扫壮士的英勇,从而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主题。

三、体现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

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由传道授业解惑型教师转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以教师的理解来代替学生的思维,不能以讲解与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思考,而是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读与独立的思,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1.让学生充分读。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我们要让学生有更多阅读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将文本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用读架起学生走向作者内心世界的桥梁,让学生在读中得到更多的独特见解与感悟。这正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个性化阅读。

2.让学生独立思。读与思是一个整体,读书重在思考,只读不思是没有效果的。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将读与思结合起来。读并不是简单地在头脑中还原作者所描述的生活与场景,而是要将作者所描述的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才能产出更多的独特见解,从而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责编 张翼翔)

第三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能否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技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

一、引导学生与书籍合作

当学生拿到一篇文章后,经过初步的阅读,他们会在对课文的初步了解的基础上,产生许多疑问,有些问题,例如生字词语的不理解,可以从课后的注释中得到解答,而有些问题却从课文中无法得到答案,面对这种情况,学生就需要去查阅资料,学会与课本之外的书籍进行合作,提取自己需要的资料,帮助学生自己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学习《将相和》一文时,学生不理解秦王为什么会以十五个城池的代价来换取和氏璧,击缶与鼓瑟如何能分出优劣?这些问题就需要去查阅相关书籍,通过查阅,学生知道了和氏璧的来历,缶与瑟雅俗之别,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再例如学习《古诗四首》时,为了理解每首古诗的含义,学生找到作者的其他作品、生活时代,体会其创作风格,找到同一类型诗作对比,进一步体会诗意,对于诗作的理解就更透彻了。在这种合作关系中,学生是主动的一方,他们主动搜集相关的资料,解答自己的疑惑,这种合作培养了学生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打破了以往学习中局限于课文内容的狭隘性,是今后学习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品质。

二、教会学生与他人合作

如果说在学生与书籍的合作中学生是主动的一方,书籍是较被动的,合作中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性,那么,这里谈到的第二种合作就显得更为重要了。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合作,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是建立在和谐的基础之上。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1)第一个层面就是生生合作。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越来越多的遇到与人的交际、合作,怎样与人和谐的合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生合作是一个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重要的途径。生生合作的目的在于通过合作,交流有限的资料,丰富自己的资料库、知识库。例如在学习《林海》一文时,有的学生搜集了老舍先生的有关资料,有的学生搜集了有关兴安岭的资料,如物产、地理、地貌、历史和现状,还有的学生搜集了文章的出处(原文),通过生生交流,三种不同方面的资料汇集在一起,使每个人的资料更全面了,更全面地去了解课文。生生合作的目的,还在于交流不同的看法、认识,最后达成共识,或是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还以《林海》一文为例,老舍先生对于岭有这样一句描写:“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让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在小组学习中,不少组对这句话进行了分析理解,有的人认为通过一个“点”字写出了岭的温柔;有的人认为写出了岭的千姿百态;还有人认为写出了岭的连绵起伏,为林海的“海”字做了铺垫。通过交流讨论,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同时也领悟了老舍先生深厚的艺术功力。并达到了生生合作的第三个目的: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加以分析、整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是一个人想取得长足的进步所必需的人格素质。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还可以表现在师生合作关系上。在合作中,教师既是一个耐心的倾听者,也是一个充满热情的参与者,是一个合作与交流的促进者,有时也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学生的参于,教师的旁观,而是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参于,教师可以把自己也当成小组中的一员参加到某个小组的学习中。如在教学《丰碑》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小组合作预习,通过自学初步感知课文。在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时,我走到学生中,无意间听到这样一个问题:“军需处长怎么样也是一个官,怎么可能将军会认不出他。”顿时我有了感触:事先我都没有注意到这点,学生比我观察地仔细。后来我就加入到这组同学当中,跟他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最后在文中找到答案,“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是积雪盖住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一时之间将军没能认出来。在师生合作中,让学生更多的体会到尊重与信任,树立自信,并把这份信任与尊重带到生活中,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三、培养学生与社会、与自然的合作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因此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开展课外的语文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以外更广阔的空间里与社会、与自然合作,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使语文能力得到无限制地发展。

现行语文教材中介绍祖国风景名胜的文章也很多,如《鼎湖山听泉》、《迷人的张家界》、《松坊溪的冬天》、《林海》、《草原》等,我有机地将这些文章结合在一起,开展了以《江山如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们到自然中去寻找,去感受、去陶冶,再通过写写、唱唱、说说、画画等形式表达出心中对美丽祖国的赞美热爱之情。电脑深受学生喜爱,为此,我们开展了《走进电脑》的单元型综合性学习活动。主要安排了电脑百科、网络新干线、网络迷人防上瘾等系列活动,学生们兴趣盎然,不亦乐乎。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里面有许多的学问值得学生去研究、阅读。教师要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大自然中的一些有趣现象,日常生活中一些感兴趣的事物,身边人们议论的一些话题等,都可以作为学习、合作的内容。生活中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可以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的兴奋点和悟出新的道理,教师可以不断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活动情境生成学习目标、生成活动主题、选择能满足学生亲历性学习需要的活动方式,使学习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帮助学生更有效学习的重要方法。只有我们老师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不断创新,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拥有更强的活力,也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中有效的学习到更全面的知识。

第四篇: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我的语文教学观之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组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当今新课程改革之下,由于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课堂教学内容的随意性早已为人诟病。语文教学缺失了本色,众多的语文课堂上了“彩”,添了“色”,教学内容五颜六色,以“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灌”等四个“满堂”为代表的教学形式五彩缤纷,教学效果却远离了教学目标。因此,为了避免“穿新鞋走老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摆在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语文教学要倡简,要回归本色,要轻轻松松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呢?我觉得应该从课前预习准备、课堂教学交流、课外阅读实践等三个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及优化。

一、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提高听课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怕失去课堂“霸主”的地位,生怕学生学不懂。还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很少给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的时间,有的虽然也安排了学生课前预习,但只是让学生草草读一遍课文,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如是,高年级的亦然,在学生尚未熟悉课文内容的情况下,教师就开始分析、讲解课文。课前预习不仅仅是看课文,攻克生字,研究关键字、关键词和关键句,并且教师也要参与,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研究课文作者的社会环境、思想状态,探究作者写作的动机。

二、优化课堂导入,创设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在讲课开始前,教师的目标意识要精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要对每节课有强烈精准的目标意识,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目标不要贪多,要分清主次,少而精,因为面面俱到就是面面不到。古语说得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如:学习《乡愁》时,只要抓住语文教学的魂———文学味和文化味即可。[2]教师可以通过检查预习结果、点拨预习留下的问题、引导启发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引入课题。认知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生最直接意识到的学习动机,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而产生疑问则是触发学生思维的起因。课堂导入,虽然所花时间不长,但却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上,创设与学习内容相融合的优美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其中,产生学习的冲动,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以往对语文不太重视,认为学不学都差距不大的偏见,使学生由“好学”变为“乐学”,最后达到“会学”,这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三、把握课堂取舍,抓住教学重点,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一位数学教师在看过初中语文课本后说:“一篇课文这么长,这怎么教呢?”数学教师的感慨其实道出了语文怎样从众多的内容中提高有效性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各

[1]种原因,贪多嚼不烂,奢望一口吃成个胖子的现象还是相当多的。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学目标过分求全而忽略重点;教学内容求多而忽略精当;教学方法求异而忽略实用,结果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收效甚微。在课堂中,许多年轻教师认为给学生教得越多越全越广越好,习惯于铺天盖地的教法。一篇文章从字、词、句到修辞、写作特点,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以及拓展训练,不一而足,面面俱到,生怕漏了这点,忘了那些。这其实是很不科学的,甚至会抑制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王荣生教授说:“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可一篇课文,能教可教的知识点很多,这就要求教师们进行合理的取舍,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白燎原老师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要学会合理‘取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取舍’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从语文教学的整体要求出发,在课堂上大胆舍弃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即通过对一至两个目标的训练使学生非常深入、透彻地掌握一两个知识点,争取一课一得。要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教师要先整体把握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精选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找到突破口,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删繁就简方能提高教学效率。

四、注重学法引导,落实语文素养

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只不过这种沟通和交流是建立在文本之上,带有一种预设的目标趋向。沟通和交流顺畅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巧用教学方法,注重学法的引导,把本属于学生的思维过程还给学生,将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到实处。彻底告别旧课堂的四个“满堂”:即“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灌”。这是提高中学课文教学有效性的突破口。比如在学生学完某篇议论文后,归纳总结议论文的一般写法,列出提纲,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由代表上台列提纲,互相交流,最后归纳总结出议论写作提纲。学生由课文这个例题,总结出学习方法,解读规律,不但能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而且还能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语文素养落到了实处,最终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的,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知识的方法。教师要培养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学知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五、巧用多种手段,锻炼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实现高效课堂,就应该打破学科界限,巧用多媒体技术,力求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锻炼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文课堂教学情景求活泼,不是追求课堂热闹,而是要求语文教师因人而异,因课而新,形成自己擅长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提问法、伙伴型学习法、实验探索法、讨论辨析法、表演法、分组竞赛法等。在语文教学中,依据课文内容和特点,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化抽象为直观,突破教学难点,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长处与传统教学的优点相结合,优化整合,提高授课质量和效率。

六、锤炼语文基本功,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语文教学需要本质的回归,语文课堂也同样需要有“深度”,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心灵受到震撼,情感得到熏陶,从而生成新的感受、新的思维,使师生在课堂中一起享受语文的无穷乐趣和无限魅力。而这样的理想课堂,教师的基本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七、转变教师角色,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需要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因此教师在教学上的着眼点必须放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上。学生主体性是否得到体现,是一堂课成败的主要标志,也是教师需要着力发挥主导作用的地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习惯和素质,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转变教师角色,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应重引导,重教法研究,重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在自己的指导下学会读书。教师应由以往的“主讲”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协作者、参与者。师生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要从原来的“霸主”“权威”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变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教学。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组织学生读书,教会学生学习,而不在于“教书”,更不是突出“讲课”。新课标下的语文有效教学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老师有效的教,二是学生有效的学,要想两者协调发展,卓有实效,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八、重视课外阅读,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就要确立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使语文教学真正回归阅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停留在语文知识的教授上,要加大阅读活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比重,要倡导学生坚持进行大量的阅读活动,关注内容真实的阅读。课外要提供平台给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补充。大量阅读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认知水平。大语文视野下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不要把语文束缚在课堂上,不要把语文束缚在课本上,更不能把语文训练视为单纯的技术训练,而是在立足课堂、立足课本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2]刘家松.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探究.吉林教育.2010.(5).[3]白燎原.把握课堂取舍,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1.(4).[4]谢志冰.内容是根源,交流是保证——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四川教育.2011.(6).2011级学科教学语文 李云云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报告

XX学校:方正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的基本性质首先是“工具”,是人们用语言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用语文来学习知识,用语文来学习与交流的工具。

有效教学在春秋时期就已经被提出并加以实践了,主要的实践者之一就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结合我国现如今的教育来理解这句话,意思就是要做到有效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指导,有效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两者间的相互作用,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教师需要恰当地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以小学语文这一科目的特点为教学前提,制定适合小学生理解学习的教学计划,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教学计划得到有效实施,使得课程教学效果得到双倍提高,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近年来,过高地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功能,这是对语文教学的片面认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所有课程所担负的共同任务,决非仅仅指语文一个学科;语文教材具有人文性,语文学科的教学能够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思想教育,但这是在 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并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指向。所以,语文学科的性质应首先定位于工具性,渗透人文性。基于此,我在近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时效性进行了一些研究,现将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语文教学的改革一直不停地在进行着,但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沿袭旧的传统教学模式,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随处可见,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之所以要研究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就是因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不足,这些问题急待被解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偏离了语文课的本质。

语文课的特点是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却不能很好地把握住语文课的特点。比如,有的老师把《三顾茅庐》上成了 历史课;把《七颗钻石》上成了思品课;把《人类的“老师”》上成了科学课,把《特殊的葬礼》上成了环保课等。他们忽视了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不重视识字写字教学,训练不到位,学生识字量不够,写字不规范;不注重引导学生品词析句,阅读教学不渗透写作因素,读写脱节;基本功训练的形式机械单调,书面练习设计老套。其实,这些人是根本没弄明白语文的本质,不知道语文课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

2.过度解析课文内容。

部分教师没有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特点,引领学生感悟文本,而是把课文内容挖掘得特别深,分析得非常透,很精彩,很到位,唯恐学生不会。结果使本来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生动形象、感染力很强的作品,被教者烦琐的讲解,肢解成了支离破碎的知识点,课文的整体美感,内在联系全被破坏,文章的精髓与灵魂也无法真正领悟,更谈不上情感的陶冶、语感的培养。到头来,教师费尽不少,学生的语文素养却没什么提高。

3.教师分析讲解代替学生读书和积累。

由于授课时间紧,教师唯恐完不成教学任务,将大量时间花在教材的讲读上。阅读课堂上都充斥着词句训练、篇章分析等教学,学生阅读量和习作量太少,不利于学生发展;师生共同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多,但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缓慢,读写教学严重脱节,学生表达能力低下,作文内容“假、大、空”。课堂教学老师包办代替太多,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琢磨的时间少,自己活动的时间少。教师不是用教材,而是教教材,只在课本的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对优秀语言材料的记忆、背诵和对汉字的练习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4.重形式轻落实。

小学语文教学中形式主义的东西还普遍存在。名曰培养综合性语文素养,实则三维目标都未落实,语文课没有语文味;盲目拓展,舍本求末,课文内容未落实却花大量时间泛泛地拓展学习;一味追求形式上的花哨多样,虚花不实,滥用多媒体牵制了教学。再者,满堂讲变成了满堂问,阅读教学游离于文本。学生读书甚少,教师缺少读的指导与训练,看不出学生读书的进步。问题式教学,用课前从文中抽出的三五个问题牵着学生逗来转去;热衷于打外围战,教学不深入字里行间,浮于表面,纠缠枝节。

5.合作交流表面化严重。

课堂上经常看到的场面:教师随便提出一个问题,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只注重合作学习形式,可是随意性太强。只重视合作学习的结果,又对小组学习的过程缺乏指导,没有注意学生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只注重合作,却没有保证充足的合作时间,忽视了学生个体的需要和个性的培养。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学生们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却迷失了方向。由以前教师“牵”着学生走,变成了学生“牵”着教师走。这种“极端的自主”最终带来的将是课堂上的“放任自流”和课后的“一无所获”。

6.滥用多媒体教学。

很多教师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一种课堂“包装”,凡是能使用多媒体的环节都努力使用,不能使用的也想方设法添加,认为用就比不用好,用多就比用少好,结果乱七八糟用了一大堆,讲课老师手忙脚乱,听课学生眼花缭乱,教学效果却华而不实。有很多教师在备课时花费很多精力制作课件,而往往把学科的特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规律等忽略了,结果偏离了教学目标,上成了“四不象”的课。有些老师为了给课堂加些点缀,结果学生们都把精力集中到课件上。不科学地运用教学手段往往会限制或误导学生,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还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二、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因为小学语文课堂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分析,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我总结出了一下一些改进策略:

1.回归语文本质。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 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就是说,要使语文学科完成其工具学科的使命,根本目的应该落实到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上,我们只有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才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2.扎扎实实落实听说读写。

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表现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总任务。我们说语文教学实效性不高,主要指培养出来的学生听、说、读、写的各种能力低下。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真正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落到实处。我们认为,在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中应该从阅读入手,因为阅读是书本教材与学生发生联系的媒介,又是听说读写四项语文能力的中介,通过阅读优秀文章可以学习借鉴写作方法、写作经验;反过来写作也可以从某个侧面了解阅读效果如何;阅读之后交流阅读体会,听与说既可成为阅读的延伸,反过来又可评价阅读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把课堂教学改革定位于阅读。

3.树立大语文教学教学观。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是最开放的学科之一,把学生困 于教室一隅,局囿于语文教材,远离社会实践,缺乏生活的积累,是无论如何搞不好语文教学的。不要只依赖于课堂35分钟,仅有课堂35分钟是学不好语文的。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大力开展语文第二课堂活动。要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入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是生活的需要,是精神的需要,使语文学习变得充满活力。可以大搞课外阅读,可以创办文学刊物,可以进行社会调查;可以讲故事,可以搞朗诵,可以演课本剧,可以组织辩论赛;可以猜灯谜,可以对对联,形式多种多样。这些活动,学生不仅非常喜欢,而且还锻炼了听说读写思多种能力,有力地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4.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

语文课必须致力于强化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积累。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贫乏是学习语文的致命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课外阅读量要达到100万字。要达到该标准,仅靠课内是办不到的,必须强化课外阅读,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教材的选择,教材的处理、教学任务的制定,命题取材的导向,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教师务必改变固有的教学观念,对教材中的文章不一定都要教,可以只教基本篇目与非基本篇目中的精美文章,另选范文加强积累。只有量达到了,才会带来质的变化,还可以读促写。教师要开列书目,向学生推荐名 家名著以及最近佳作,让学生广泛涉猎,汲取百家之长。坚持阅读,培养语感,提升人生境界,奠定坚实的人文底蕴,做到厚积薄发。坚持让学生写周记、读书笔记、摘收佳句,积累素材。学期末,召开读书报告会,交流读书体会。

5.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教师要想方设法尽可能组织学生广泛阅读,使学生在广泛阅读文本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过程。广泛阅读可以使学生从中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判断理解生活的能力。

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如果图书资料缺乏,我们可以号召学生从家里拿来了各自的藏书,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教师适时组织讨论,指导学生多角度阅读,培养阅读和欣赏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

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对共性的看法或结论提出质疑,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达到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目的。

6.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 读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是提供自主学习的最佳形式。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要做到课文让学生自学,字词让学生自己掌握,问题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寻找,重点让学生思索,难点让学生突破,真正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全过程,逐步学会自主学习。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我会随时随地、坚持不断地进行总结反思,善于发现偏差、纠正误区、找准对策,做到在反思中前进,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启发学生全方位思考,寻求正确的结论,引领学生自主地进行信息加工,鼓励学生敢于创新,不断发现问题,大胆质疑。也就是说教师必须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造就能够创新,能有所创造、发明和发现的人才。

下载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有效性的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有效性的研究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报告[推荐阅读]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报告 高庆雄 一、预设问题: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今年初我对语文课堂教学情况做了调查,在调查中发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主要存在着以下......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摘 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小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启蒙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对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要求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从以......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小班化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小班化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一些貌似遵循课改要求、实质偏离课改理念的教学行为应运而生,致使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低效或无效现象,如何提高小......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性 彭元新 【摘要】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作文教学缺乏完善科学训练体系,虽然各类作文书多如牛毛,但没有专门的统编作文教......

    浅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

    浅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 目前,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它逐步实现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性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作文教学缺乏完善科学训练体系,虽然各类作文书多如牛毛,但没有专门的统编作文教材。造成习作教......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汉语拼音的学习对学生学习语文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只有学好拼音,学生才能开始识字与练习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