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教育教学的智慧里呼吸 读后感(本站推荐)
这个夏天,呼吸着智慧的空气
——读《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有感
很喜欢冰心先生的这几句话:“爱在左,而情在右。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挥,不觉得悲凉!”爱是高尚的道义感,深厚的社会责任,分分秒秒的公德心,以及从空气中产生的幸福感受。两个月的假期,品读着张康桥先生的《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这本书,我感受着爱,感受着自由,感受着责任。
整本书由三大版块组成:“自由的沃野”、“突围的思想”、“前进的方向”。张校长以其善思、哲理、细腻、独特的文笔引领我们从古代中外先哲的教育思想一直回归到当代的教育思想,孔子、苏格拉底、“希腊三贤”、卢梭、杜威、蒙台梭利、蔡元培、尼尔,透过薄薄的书纸,我仿佛看到这些大师们在各自的世界中阐释着教育的真谛:自由!顺应天性,自然而为,拒绝功利与浮躁,学会爱与等待。
记得两年前我去参加一次市级的比赛,在和同行的一位学校领导聊天时,她谈到了四个字:等待成长。这四个字我一直牢牢记在脑海里。其实当时她谈到的是青年教师的成长,她主管学校教学,很希望在学校“青黄不接”的情况下能够有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但是,每个人的个性注定了发展轨迹是不能同步的,也不可能速成,人总要在磨练中一步步成熟,因此她说,她会静心等待,因为她看到了这些老师的在进步,在努力,所以即使这个过程中会有失误,会停滞,但是只要用一颗“等待”的心来面对,一切都会美好。
泰戈尔说:“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子的敲打,而是水的轻歌曼舞。”这个学期,我接的是一年级,面对一张张纯真可爱的笑脸,我想到了这四个字。六十多个孩子,不可能每个孩子都会步调一致,总会有些孩子的节奏会慢一些。这时候,当把大部分孩子带到目的地后,我需要回头来等一等这几个孩子,问问他们怎么了,累不累,休息一下,再牵着他们的小手,慢慢跟上大家的脚步。孩子需要的是自由的空间,关爱的眼神,理解的语气和平等的对话,这就是作为人的天性!
在当下浮躁的社会背景中,教育也变得越来越功利,分数决定一切的定理仍然大行其道,为了升学,许多孩子不得不放弃了快乐与自由,被迫投入到各种补习班中去。作为一个普通的老师,我无法改变现状,但是我会努力让孩子感受到,语文学习是快乐的事情,学校是好玩的地方,班级是充满爱的大家庭。
很喜欢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这段话:“一个民族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关心脚下的事情,是没有未来的。”我不是理想主义者,但是我忠实于自己内心的驱动。我希望我的孩子们对自然和人类内心充满善意,懂得感恩,追求进步,自信而乐观地面对生活。我坚信,只要行动,再怀揣一点教育理想,不管多么微小,都将传递教育的正能量!
第二篇:《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读后感
《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读后感
这个学期学校组织新教师开展了读书活动,书的名称叫做《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通过读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许多教育名家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积累的教育智慧,了解到这些教育名家看似各不相同的教育方法,实际上都是用智慧、用一颗爱学生的心从事着教育事业。联系我自己的教育之际,对我的触动很多,如何才能使我的课堂也能像名师的课堂那样让你们喜爱,一直是我不断思考的问题。
如今的孩子看得多,听得也不少,想激趣,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有时真的很困惑:“孩子们,我该拿什么来吸引你们呢?”没有兴趣就不会有积极的学习态度,高涨的学习热情。如何让课堂变得有吸引力?如何让音乐课真正被孩子们的心灵所接纳?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地寻找答案,终于体会到:爱,是我和孩子们快乐学习、和睦相处的源泉。课堂常规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保证。然而,当我走进教室,看到每个孩子都在不亦乐乎地说着、做着其它事时,我想:如果我大声吼叫,一定会有很多学生被我震住,但是还有一些还是会继续的。如果你认为通过默默地注视,就让他们乖乖停下来的话,那你要失望的。看你不说,不动,他们便会再次玩下去的,直到很久。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看到这种情景,我会微笑地对他们说:“今天你们不想上课,如果你们能把自己管好,我就邀请你们一起来学习。”好奇让他们很快静下来了。在精心设计的一个个游戏里,他们主动参与学习,从中感受到课堂的美,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记得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当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提醒教师要做到“有教无类”,在教师的心灵天平上,给每一位学生应是同样重的砝码。也就是说,我们对每一位学生都应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有些学生的个别差异而对他们“另眼相待”。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几年的教学使我发现,几乎每个班级都有几个好动的学生,让他们单独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确实是强其所难。为了让这些学生在课堂上不伤自尊心、学有所得,我让他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他们积极参班级管里,但是他们具有表演的才能,此时我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在课堂上大胆表演。这样使这些学生有了收获,而且对学习也有了兴趣。
教师要热爱、尊重每一个学生。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理解和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教师应该做一个和气的人,一个严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还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创造出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真正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并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仍是我努力的目标。
第三篇: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 读书心得
读“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有感
谭甜
很艰难的我把这本书读完了。说艰难是因为每次读一部分,就害怕继续往下看,怕太多的教育现象和问题被一针见血地指出来,然后就会缺乏安全感,到底该怎么样教育?在这样的大环境里,有太多的束缚。
作者在说到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过程时,曾提到“现实的教育就只注重‘考试知识’的教学,其余一切,如德育、艺术等活动则围绕‘考试知识’转,教育如此窄化,以致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是啊,随说现在推崇素质教育,但一切活动还是在围绕‘考试知识’转;在说到苏格拉底的教学时,提到“现在的教育,强调认识他人、历史、自然乃至世界,但很少关注认识自己,或许,这是当下教育最重大的缺失”;“教育越来越像服务业,学校越来越来越像快餐店”;“除教师违反基本规范外,不宜提倡学生家长来评价老师,而应建立第三方评价制度,从而避免家校相互防范。”所有的这些问题都让我深思但最终都不得其解。
除了作者提出来的一系列没能解决的问题让我困惑外,我自己也有一些疑问。比如,当教师都在用电脑办公时,考试时,学生该不该用用计算器?都说“真正好的管理是思想的管理”但怎样才能做到有效的思想管理呢?到底我们应该构建怎样的班级?还有农村与城市教育之间的差距如何快速有效的缩小?作者说,我们应该小心翼翼的保护孩子,让他们健康成长,不应该在学生做操时为了视觉效果,就
要求学生做到快、静、齐,跑步时整齐划一,因为必定会有那么几个孩子汗流浃背、痛苦不堪,可是我们强调一个整体、团结、齐心协力、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学生若是愿意为了集体的这份荣耀,坚强的完成任务,这不也是一种心理和身体的锻炼吗?这又该怎么说呢?现在很多孩子骗家长、骗老师,都是源自我们硬塞给他们的义务——过多的作业,考高分等。反思我们的教育,是否走的太急了?
当然这本书也带给我很多的共鸣和启示。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要得到学生、家长、同行、领导的认可,要有自己的教育主张和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准则;要帮助学生学习他们想要了解和需要了解的东西,而且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学生学习,不到苦思不解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等到学生思考且有所领悟,但不能用言辞表达出来,这个时候采取启发他;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应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应是热情的鼓舞着和有力的促进者。
总之,读罢此书,让我知道不管好书、坏书,都有它本身的价值,也只有多读书才能学会怎样去吸收和判断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东西,所以,读书真好!
第四篇:金炳祥《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读后感
《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读后感
——金炳祥
我们一直困扰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对学生所进行的教育亦即象牙塔教育(也可称为阳光教育)是否适合我们的社会发展?结果很明显,我们的学生走向社会并不是很吃得开,越是循规蹈矩,越是优秀学生其结果越是事与愿违。这究竟为什么?近期阅读《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有了些想法。
先来看我们的学校教育。从人性角度来看,学校教育是将学生培养成人格健全,具有个性特征的人;从社会角度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接班人。我们学校为之不懈努力,虽然效果还不够尽人意,但是毕竟向此方向努力。
再看我们的社会。市场经济主导下的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并不一定是真善美的生活。在习俗的现实的惯常的背景下,人们一般选择了屈从与适应,并以此津津乐道。比如现代社会兴起的“找找人”观念,不但年轻人觉着理所当然,就是我们整个社会群体也把“找找人”当做自己的一种能力,当成一种资本,现在更是将其演变成一种为人处世的文化。这不但对我们的社会价值体系造成冲击,更是对制度和法规的极大践踏。在此背景下,我们固守真善美教育还有没有必要?
孔子给了我们答案。孔子和弟子在思考仁政思想为什么不被诸侯所采用时,说“你们不能以他人是否接受来判断自己的仁德和智慧。也不能为了让人们接受就降低我们的标准。” 再来看看西方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被以民主著称的雅典处以极刑的,宣判之后,苏格拉底说明了,自己为什么不向审判团求情,求情意味着违背自己的“内心”。这显然显示着苏格拉底追求的理智生活与民众之间存在着冲突。
现实生活是,我们的学校已经不再崇尚理性,不再追求知识自治,转而迎向大众,追随了大多数人的市场法则与民众生活,把教育推向了市场经济。这又涉及到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问题。推行应试教育实质就是屈从了市场需要。素质教育应该是我国、我们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所应该追求的教育理想。我们的教育理想也不应该因为市场的选择而缺失。就像苏格拉底一样,明知会遇到冷遇,明知会有危险,也应一往无前。因为追求教育理想必须勇于担当。
现在还有一种教育思潮,就是社会即教育,生活即教育。不可否认,这是具有生命力的教育思潮。他可以解决教育致用的问题,也可以构建学校、生活、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形式,可以形成大教育观。但是,这种教育形式更加需要我们教育者守住我们的教育理想,让学生
学会辨析、学会思考、守住我们的道德底线。
我们应该像古希腊的智者一样——不敬神,不畏势,不畏俗权,只有这样才能指引我们向着阳光前行。
第五篇:《《弟子规》里的教育智慧》读后感
慢养——《《弟子规》里的教育智慧》读后感系列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收到了这本《最彻底的家庭教育方法-《弟子规》里的教育智慧》,《《弟子规》里的教育智慧》读后感。我按耐不住一睹为快。
第二天上午,上完家长课堂的我又津津有味的捧读起来。可能是太专注了,朋友拍拍我的肩膀上,“什么好书呀?看你特上瘾……”,我合起书来,让她们看看书名,解释说,“我刚开始看,挺有共鸣的。”
可能是“最彻底”“弟子规”“家庭教育”这些词太抢眼了,朋友们热议起来。
有的说国内的育儿书翻了不少,可有效期不长,有点说《弟子规》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背过,就那么回事,……我面带微笑的望着朋友们,说,“这就是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咱们刚才说的那些情况,前言开篇就讲到了,我正按图索骥找解决的办法呢”,时间过得很快,该分开了,我答应她们,及时分享读书体会。
(封面,让人充满阅读欲望)
(《弟子规》版本很多,本书附录全文,很贴心)
能感觉到吗,这本书的设计是古色古香的,文本的设计和纸张的色泽都很适合阅读。这是一本真正从阅读者角度考虑的书。
我决定读后感分节完成。
观点一:《弟子规》不是学的,也不是背的,而是做的。
p17《弟子规》里的每一句话,都不是知识,而是力行的标准,读后感《《《弟子规》里的教育智慧》读后感》。家长要做的就是就是学一句做一句,句句在生活中落实。
我们常说孩子是面镜子,如果你想让镜子里的自己看起来,达到满意,我们要提高教育的敏感度,给孩子们做个好样子。家长不仅仅是一个称号,更是一种事业。
主持人杨澜在主持“家庭教育与国家软实力”讨论时,说国家的软实力的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价值观,而孩子的价值观就是在家庭生活的点滴影响下形成的。如果家长们还在抱怨传统文化渐行渐远,就观观自己做了什么,家庭教育不是小事,是修身齐家治国的重要根基。我个人觉得家有男孩的父母更要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点。
观点二:《弟子规》要全面解读,教儿教女先教自己。字字要父母做好了,孩子不用教,自然会做好,《中庸》提到为学的的几个层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孩子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有成就的人,就需要经过一个为学的过程,需要把学习和实践结合,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家长学习育儿知识也是如此。
我很庆幸,在教育的路上,早早的遇到这本书,欢迎更多的家长和我共同品读,交流,陪伴孩子成长。(未完待续)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14c35d01012m7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