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绽开诗意的花朵(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3 03:55: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语文教学绽开诗意的花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语文教学绽开诗意的花朵》。

第一篇:让语文教学绽开诗意的花朵

让语文教学绽开诗意的花朵 ——《蜀相》教学案例 【案例展示】① 师:今天我们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中杜甫的一首名诗《蜀相》。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求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在括号里填什么词或词组?为什么填这个词或词组?

生一:我填的是“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生二:我填的是“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应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生三:我填的是“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杜甫生活在唐朝晚期„„ 师:是唐朝晚期吗? 生:是由盛转衰时期。

生三: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战争,了解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生四:我填的是“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我记得他有这样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带来痛苦的诗文。

生五:我填的是“一个爱国的杜甫”。杜甫许多诗篇表现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无比热爱之情, 字里行间渗透着爱国的热诚,如《春望》,描写了沦陷后的长安城池残破、杂草丛生的荒凉景象,以及因战乱不休、家人音讯隔绝而引发的愁苦心情。生六:我填的是“一个不得志的杜甫”。他渴望报效国家,但统治者并没有给他机会。师:看来大家对杜甫有较深的了解。请同学们看注释,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生:公元760年。

师: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这一年前后杜甫的情况? 生一:他刚到成都,到成都躲避战乱来了。生二:当时安史之乱好像结束了„„ 师:安史之乱哪一年结束的? 生二:记不清楚了。

师:有谁记得?(同学们摇头。)安史之乱755年爆发,762年结束。看来大家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还不算特别了解,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下。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当时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令他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点评:一切文学皆人学;一切文学皆时学。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歌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因此,学诗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基调和时代背景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这对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极为重要。否则,是断难设身处地的体味其中妙处的。】 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代诗文,尤其要重视诵读。我们把这首诗齐读一遍,希望大家读准字音和节奏。生:(齐读课文)

师:字音、节奏把握得较好,可惜语速太快了。大家说说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生一:是悲凉的。生二:应该比较伤感。师:该用怎样的语速读? 生一: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师:我们再读一遍。生:(齐读)。师:比上一次好多了。我还想请我们班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来读一读。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们推荐)生:(被推荐的同学读课文,声情并茂,赢得掌声如潮。)师:读得非常有水平。【点评:“三分诗靠七分吟”,许多意境深邃的诗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领略其韵味。朗读吟诵,其实是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无限的想像空间,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里浮现、加工,展现一幅幅立体的图景,从而引导学生步入诗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与诗人间的心灵沟通和情感交融。】 师:诗言志。我们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 生一:我会想到诗中的“寻”字。师:为什么?

生一:因为作者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寻”能表达这种感情。师:有多少人认为是“寻”字?请举手。(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师:没举手的同学想到的是哪一个字呢?

生二:我觉得是“泪”字。因为全诗表达得是作者的惋惜之情,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而惋惜,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

师:同意这种观点的同学有多少?(近半数同学举手。)师:这首诗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景仰之情和惋惜之情。

【点评:诗歌跳跃性强,整体把握情感走向,旨在启发学生用想像去连缀和补充被省略的内容。诗歌最富灵气。诗的灵气在于简洁,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而灵气就在空白间。读诗就要读出“空白”,读出诗人的情感主调来。】 师:接到上课的邀请后,我让同学们提出疑问交给班长。昨晚,班长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发给了我,归结了一下,同学们大致有五个问题(投影):

⑴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凭吊,为什么题目用“蜀相”而不用“诸葛祠”? ⑵“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为什么用“自”与“空”字,好在哪里? ⑶“锦官城外柏森森”中的“柏”有什么特殊用意吗?

⑷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的分别是什么 ?为什么从这个角度概括诸葛亮的功绩? ⑸“英雄”包括杜甫吗?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师:下面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稍后我们进行交流。生:(前后左右相互讨论,约6分钟。)师:哪位同学谈谈第一个问题?

生一:标题改为“诸葛祠”不好。我认为本诗表达的感情是对诸葛亮的景仰。生二: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而不在诸葛祠这个地,如果用“诸葛祠”立意就偏了。师:同学们说得有道理,许多专家也这样解读。不过老师有另外一种看法,提出来供大家参考。题目用“蜀相”,说明杜甫在意的是诸葛亮的政治身份。杜甫当时身处乱世,渴望有圣君贤相来匡扶摇摇欲坠的大唐江山。再说,“做贤相”是杜甫的志向,可惜自己报国无门,功业未就,所以选此角度能抒发个人的郁闷和隐痛。这个视角,使“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惜痛之情表达得更为淋漓尽致:圣主良相,千载难逢的一对绝配,仍然壮志难酬,可知天道弄人,后世怀才不遇者的伤痛是不是更深呢?

生三:我说说“自”和“空”字的妙处。我觉得这两个字写出了诸葛祠庙荒凉的景象,与作者的心境相符。生四:我认为“碧草春色”“黄鹂好音”不能算荒凉,应该是“春意盎然”。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是,景再好,我也无心欣赏。师: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生四:是反衬,以乐景反衬哀情。师:有多少人同意这种意见。(三分之二的同学举手)

师:我也赞同这种理解。在士大夫类的潜意识里,芳草本为贤者设,赞歌只为英雄唱,红花绿叶,芳草美人,方相得益彰。眼前的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鸣,可诗人想到和这生机勃勃的一切相衬的诸葛武侯类人物却不复存在,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物故人非,观眼前景,思祠中人,再美的芳草也只是应和季节漠然映阶,无所期盼;再是动听的黄鹂的啼鸣,也失去了应有的和谐和惬意。所以,诗人才有“自”“空”二字的深沉感慨。师:“柏森森”中的“柏”有什么特殊用意吗? 生五:“柏”这个意象在古代诗歌中象征着坚强、忠贞,正好可以烘托诸葛亮的形象,如果用“树”就无法表达出这种效果。

师:回答得不错,能结合意象特殊含义分析,有水平。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的分别是什么?从这个角度概括诸葛亮的功绩? 生一:我认为上联是“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侧面映衬诸葛亮的才智。下联是“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国,“济”指辅佐刘禅继位。这表达出作者对诸葛亮的敬仰。师:其他同学同意这种说法吗? 生二:我认为是“天下计”和“老臣心”。“天下计”说明他的雄才大略。“老臣心”说明他忠心耿耿,无私报国。师:历代文人有不少人赞美诸葛亮,比如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有一副对联这样评价诸葛亮:“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诸葛亮可赞美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什么选取“天下计”和“老臣心”这两点呢? 生三:说明杜甫特别欣赏他这两点。师:为什么呢? 生三:(摇头。)师:请同学们结合诗题和作者的生平理想思考。

生四:是要突出诸葛亮“蜀相”的身份特点吧。上联突出他身为人臣能“尽智”,下联突出他历刘备父子二朝,忠心不二,彰显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对一代名相无以伦比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师:大家同意吗?生:(大多数)同意。师:为什么选取这一角度?老师揣摩可能有以下因素:其一,杜甫的志向是当一名臣相,杜甫有这样的诗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意思是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历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织、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可惜理想落空,他觉得诸葛亮做的正是他想做的。其二,当时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能臣,缺乏尽忠,没有能臣,让杜甫担忧。因此,他瞻仰诸葛祠,着力强调的正是诸葛亮的“贤相”风范。师:“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生一:我认为指像诸葛亮一样忧国忧民但壮志未酬的人。师:包括杜甫吗?生一:包括。师: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生一:因为许多人与诸葛亮经历相似,也壮志未酬,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如杜甫,尽管想当贤相,却不得重用,只有仰慕别人的份,因此必然会“泪满襟”。师:分析得在理。《唐诗钞》中就有这样的批注:“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杜甫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实际上也唱出了普天下壮志难酬者的心声。比如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清人邵子湘评论这首诗的后四句说:“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理,只用四语括尽,是如椽之笔。”【点评:诗言志,诗歌其实是作者心志的外显。作者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对内心有了梦想、思索、困惑、迷茫、觉悟、感慨、痛苦、喜悦„„凡此种种,积蓄日久,必有一吐而后快的冲动,于是诉诸笔端、化为文字。读这些文字,与文本对话,本质上也是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渴望听懂作者心声,渴望做作者知己的精神追求。文本作为一种召唤结构,在让学生分享作者有关人生、自然、社会、内心的种种经验的同时,又在不断地勾起学生原有的关于人生、自然、社会、内心的种种经验。这勾起的种种经验,足以让学生产生一吐而后快的冲动,这正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追求过程中,师生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纠正,并产生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这种过程,正是学生在平等话语权下,自我品读,自我表达,积极鉴赏、领悟体会的过程,是“一种思想、观念不断碰撞,精神、情感不断交流,理想、信念不断生成的过程”,也是学生感受快乐,享受学习的过程。如此,学生身处课堂所感受到的不是压抑而是幸福,不是枯燥而是萦绕于生命周围的浓浓诗意。】

师:诗人在长期的创作中,会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包括选材,包括意境等等。大家看下面三首诗,请大家判断一下,哪一首是杜甫的作品?(投影)(1)送韩侍御之广德 作者?

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贳(shì)酒与君倾。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2)南征 作者?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3)辛夷坞 作者?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师:(约1分钟后)哪首是杜甫的? 生一:我觉得是第二首。生二:我也觉得是第二首。师:能谈谈推断的理由吗? 生二:我是从“偷生”“沾襟”“百年歌自苦”等词句及其整体意境推断的。师:有多少同学同意这一观点?(约四分之三的同学举手。)看来绝大多数同学的推断是正确的。其他两首诗的作者呢?

生三:第一首我感觉是王维的,第三首感觉是陶渊明的。生四:我觉得第一首是李白的,第三首是陶渊明的。师:为什么觉得第一首是李白的? 生四:里面有“何足荣”“贳(shì)酒”“赊月色”等字句,李白的诗歌也经常提到酒、月色,并且诗风比较浪漫? 师:浪漫? 生四:豪放。

师:推断得很正确,分析得也很精彩,好。为什么觉得第三首是陶渊明的? 生四:感觉是田园诗,陶渊明是田园诗人。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五:是李商隐的吧。师:同意吗?

生六:是田园诗,是陶渊明的。生七:是王维的。王维也是田园诗人。师:有同意这个观点的吗?

生八:我觉得是王维的。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且有一种禅味。感觉这一首也有这个特点。而且唐代也是有山水田园诗派的。

师:这个同学真不简单,推断正确,而且理由充分。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下杜甫的这首《南征》,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和对作者的了解,任选一个角度比较一下这首诗与《蜀相》的异同。(投影)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①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释:君恩:指经严武表荐,蒙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一事。

背景:此诗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这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诗篇反映了诗人极度矛盾的思想感情。师:(学生思考1分钟左右后)谁能谈谈? 生一:我觉得两首诗都用了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师:能说具体一点吗? 生一:《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是乐景衬哀情,这首诗中“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也是。生二:《蜀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和对壮志难酬的英雄的叹惋之情,而这首诗表达的是渴望报效国家可是疾病缠身的矛盾心情。生三:两首诗都写到了“泪”,《蜀相》中“泪满襟”,这首诗有“沾襟”之说。生四:我觉得风格相同,意境都很哀婉。

师:这位同学能从风格的角度比较两首诗,很好。知道杜甫诗风如何评价吗? 生一:沉郁顿挫。师:什么意思?

生二:指杜甫的诗歌忧国忧民,感情浓烈。师:有补充意见吗?(生摇头或沉默)“沉郁”是指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表现国家安危,关心生民疾苦的主题。“顿挫”是指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感情深沉阔大。【点评:比较赏析,多方探求,多方体验,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促使学生对诗文的感悟,从而更深入地解读作品,认识作者。】 师:学习诗歌,我们应养成摘抄、点评的好习惯。我们可以就所学的某首诗歌进行赏析,写评点或随笔。如:(1)乐景衬哀,倍增其哀——谈“空”“自”的表达效果;(2)寻找“对接点”——借古抒怀诗探微;(3)因“寻”生悲,悲由“寻”来——“寻”之妙用管窥。还可以通过其他一些方式与作者对话。如:(1)为诗人拟对联、拟颁奖辞;(2)选取一个角度,进行专题研究;(3)多角度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写散文、诗歌等。下面是老师读了《蜀相》之后写的一首诗,请同学们读一读,体会老师是如何解读杜甫的。(投影)

第二篇:让语文教学绽开诗意的花朵

让语文教学绽开诗意的花朵

新课改之前,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是静态的,缺乏变化的,是以教师活动取代学生活动的教学。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知识能力并举,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思考与表达共进的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这也向语文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其中就包括了语文教学的诗意化。

对语文教学而言,“诗意化”并非无妄之词。首先,语文教学是以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基础的。这些文学作品或者不事雕琢,浅白质朴,却真切自然,或者清丽娟秀,温和煦暖,犹春风徐来,或者词藻丰赡,灿若锦绣,文采斐然,或者细针密缕,井然有序,浑然成章;或者慷慨悲歌,苍凉厚重,有撼人心魄之感,或者低沉哀婉,回环往复,有催人泪下之情,或者炽烈如焚,激昂高亢,有气吞宇内之势,或者冷静如冰,若即若离,彰睿智沉稳之质。也就是说,情感之美与形式之美构成了这一篇篇课文的骨肉,构成了一个个摸不着、触不动,似乎远在天边,却又近在咫尺的诗意之境,构成了一亩亩需要语文教师和学生通过一系列教与学的活动去开垦的精神田园。其次,语文教学活动的双方,也就是教师和学生,都不可避免的从生活中获取一定的人生体验和人生感悟。这些零碎的意识和认识成了某些特定情绪和思想萌发的基础,成了诗意的温床。海德格尔说,“人是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也有人说“每一个人在内心都是一个诗人,直到最后一个人死去,最后一个诗人才死去”。因此,那些以是否创作诗为标准,将人分成诗人和普通人的论调,实际上是对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的诗意的抹杀,是对真善美的间接否定。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相当的文学、文化修养,也应该在文学作品的渐染和熏陶中,形成诗意化的内心,并能够依据自身的人生体验去引导学生逐渐开掘、丰富自我,使诗意之流愈行愈远而不干涸。

如果说语文课本为语文教学的诗意化提供了一片沃土,则语文教师和学生分别是诗意之地上辛勤的耕耘者和圆实饱满的种籽。但是,有了这片沃土和圆实饱满的种籽,如何才能使诗意之花怒放呢?

一、语文教学的诗意化是在动态生成中形成的。

诗歌讲究流动美,流动美是指诗歌艺术中飘逸舒展、流转自如的一种美感效应。所谓流动,实际上即为“意脉贯通”之意,即诗的内在与外在世界要意脉相连,构成一个生命的有机整体。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就忽略了这种流动美,忽略了语文教学是作为整个流程系统而存在的这一特点,片面、静止的看待教学,强调目标的预设性、过程的计划性、结果的规定性。也就是教师固守他的目标,拘泥于静态教案,无视学生的反应,无视课堂上的变化因素,把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结果就像马屈从于缰绳,水流顺从于河堤一样,整个教学过程成了不蔓不枝的树木。这样虽然有结构紧凑,易于操作的优点,但是直接服务于知识的硬性灌输,使整过个过程僵硬死板,内外割裂。老师和学生也就疲于应付,整个课堂便毫无诗意可言。

自《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后,一个跟预设对立的概念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就是动态生成。它要求教师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它存活于有心与心、有法与无法,缥缈与真实编织的和谐空间中,让学生能够不知不觉掉进合作、交流、探究知识的温柔陷阱,沉醉于语文教学的美感之中。教师既可以敏锐的抓住学生眼前稍纵即逝的课程资源,并加以积极利用,推动教学从“无序”走向“有序”,也可以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把学生独特的思维、智慧公之于众,形成万马齐鸣的场面,更可以让学生在文本的交流碰撞中绽入灵智的火花,让课堂在自然推进当中展现诗意的精彩。动态生成的意义就在于让预设的教学目标因生成而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让平实的课堂因生成而变得趣味无穷,让简单的课堂情节因生成而变得迭宕起伏,变得更具有诗意。

二、语文教学的诗意化是在平等对话中生发的。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教学成了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首先,它以教中心,学围绕教转,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课堂教学的主宰,所谓教学就是教师把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被简化成: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其次,它还表现为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亦步亦趋,老师教多少,就学多少,无条件的复制老师讲授的内容。于是,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课堂成为了天性的监牢,教学成为了自由的枷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但是在缺乏平等交往、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情况,任何形象、语言、情感、体验都物化成一个个符号,成为强势对弱势的无情挤压,更别谈什么诗意和幸福感。

所以,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首要任务是使师生之间的心理失衡恢复到平衡。为此教师要尽量消解自身的权威,放低姿态,淡化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知识的崇拜,使师生双方都能在一个无拘无束的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进行对话,进行有效的“交往与分享”,使学生消除对话的心理障碍,并培养学生自觉维护他人说话的权利,使师生共同养成对他人话语的敬重,对话语权的尊重,给对话以民主平等的土壤,让其成为一种言语生命的赏识。换而言之,即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纠正,并产生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而这种过程,正是学生在平等话语权下,自我品读,自我表达,积极鉴赏、领悟体会的过程,是“一种思想、观念不断碰撞,精神、情感不断交流,理想、信念不断生成的过程”,也是学生感受快乐,享受学习的过程,那么学生身处课堂所感受到的不是压抑而是幸福,不是枯燥而是洋溢于生命周围的浓浓诗意。

三、语文教学的诗意化是在教师语言中体现的。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因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言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强调它的重要性的:“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一些语文老师或者吐词不准,发音不清,方言混杂,不知所云,或者词汇不丰,语言缺乏形象性和感染力,学生听了味同嚼蜡,或者平铺直叙,绝无起伏,如同死水一潭,或者罗嗦重复,毫无逻辑,虽然滔滔不绝,却混沌不堪,或者毫无生气,冷淡无聊。这样的课堂语言又怎么能够引导学生解读一篇篇充满诗意的文学作品,又怎么能够触动学生的内心,形成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学共鸣呢?所以,经常在语文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一幕,教师独弹古调,讲得口干舌燥,声音嘶哑,,学生木然置之,甚到昏然而睡。而优秀的语文教师,会积极的利用语言艺术和语言信息,使课堂变成诗意的课堂,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如坐春风,如沐春雨,使学生听起课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使学生心情舒畅,进而能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困惑。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语言能够让课堂充满诗意呢?我想,首先保证语言的准确性。语文教师应该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咬字吐音,清晰明畅,使学生倾心聆听,而无疲惫之感;还应该用词准确,逻辑严密,那些模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语言是对诗意化的一种严重伤害。其次保证语言的形象性。没有鲜明的形象,就难以创造出一个美的语言氛围。教师若能用教学语言描绘出鲜明的形象,表达出优美感人的意境,让学生去体味其中的意境美和形象美,就更能唤起他们的丰富想象与联想,使他们动心动情,从而很自然地接受语言中所体现的审美情感。再者保证语言的幽默感。美国教育专家赫布·特鲁指出:“幽默是教师的助手。”他还说“幽默的力量能使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乐趣、更有效。”德国的海因·雷曼麦也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来更为人接受。”而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幽默的语言能使学生保持大脑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性,减轻疲劳,增强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充满愉悦。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说随想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

面语言,授课时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可见,准确,形象,幽默的语言能使学生听了“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教材化难为易,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使语文教学诗意化。

当然,使语文教学诗意化的途径,远不止以上三点,但笔者想通过以上三点,使广大语文教师意识到语文教学犹如充满张力的宇宙,只有最大程度的拓展它,才能诠释它的美,发挥它的美,挖掘它的诗意。而教师用诗意来引导诗意的时候,学生才会于自然、人、社会中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语文课堂才会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迷人的、令学生无限向往的课堂。

第三篇:让语文教学绽开诗意的花朵

让语文教学绽开诗意的花朵

湖南望城一中 胡岭

新课改之前,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是静态的,缺乏变化的,是以教师活动取代学生活动的教学。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知识能力并举,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思考与表达共进的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这也向语文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其中就包括了语文教学的诗意化。

对语文教学而言,“诗意化”并非无妄之词。首先,语文教学是以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基础的。这些文学作品或者不事雕琢,浅白质朴,却真切自然,或者清丽娟秀,温和煦暖,犹春风徐来,或者词藻丰赡,灿若锦绣,文采斐然,或者细针密缕,井然有序,浑然成章;或者慷慨悲歌,苍凉厚重,有撼人心魄之感,或者低沉哀婉,回环往复,有催人泪下之情,或者炽烈如焚,激昂高亢,有气吞宇内之势,或者冷静如冰,若即若离,彰睿智沉稳之质。也就是说,情感之美与形式之美构成了这一篇篇课文的骨肉,构成了一个个摸不着、触不动,似乎远在天边,却又近在咫尺的诗意之境,构成了一亩亩需要语文教师和学生通过一系列教与学的活动去开垦的精神田园。其次,语文教学活动的双方,也就是教师和学生,都不可避免的从生活中获取一定的人生体验和人生感悟。这些零碎的意识和认识成了某些特定情绪和思想萌发的基础,成了诗意的温床。海德格尔说,“人是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也有人说“每一个人在内心都是一个诗人,直到最后一个人死去,最后一个诗人才死去”。因此,那些以是否创作诗为标准,将人分成诗人和普通人的论调,实际上是对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的诗意的抹杀,是对真善美的间接否定。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相当的文学、文化修养,也应该在文学作品的渐染和熏陶中,形成诗意化的内心,并能够依据自身的人生体验去引导学生逐渐开掘、丰富自我,使诗意之流愈行愈远而不干涸。

如果说语文课本为语文教学的诗意化提供了一片沃土,则语文教师和学生分别是诗意之地上辛勤的耕耘者和圆实饱满的种籽。但是,有了这片沃土和圆实饱满的种籽,如何才能使诗意之花怒放呢?

一、语文教学的诗意化是在动态生成中形成的。

诗歌讲究流动美,流动美是指诗歌艺术中飘逸舒展、流转自如的一种美感效应。所谓流动,实际上即为“意脉贯通”之意,即诗的内在与外在世界要意脉相连,构成一个生命的有机整体。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就忽略了这种流动美,忽略了语文教学是作为整个流程系统而存在的这一特点,片面、静止的看待教学,强调目标的预设性、过程的计划性、结果的规定性。也就是教师固守他的目标,拘泥于静态教案,无视学生的反应,无视课堂上的变化因素,把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结果就像马屈从于缰绳,水流顺从于河堤一样,整个教学过程成了不蔓不枝的树木。这样虽然有结构紧凑,易于操作的优点,但是直接服务于知识的硬性灌输,使整过个过程僵硬死板,内外割裂。老师和学生也就疲于应付,整个课堂便毫无诗意可言。

自《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后,一个跟预设对立的概念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就是动态生成。它要求教师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它存活于有心与心、有法与无法,缥缈与真实编织的和谐空间中,让学生能够不知不觉掉进合作、交流、探究知识的温柔陷阱,沉醉于语文教学的美感之中。教师既可以敏锐的抓住学生眼前稍纵即逝的课程资源,并加以积极利用,推动教学从“无序”走向“有序”,也可以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把学生独特的思维、智慧公之于众,形成万马齐鸣的场面,更可以让学生在文本的交流碰撞中绽入灵智的火花,让课堂在自然推进当中展现诗意的精彩。动态生成的意义就在于让预设的教学目标因生成而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让平实的课堂因生成而变得趣味无穷,让简单的课堂情节因生成而变得迭宕起伏,变得更具有诗意。

二、语文教学的诗意化是在平等对话中生发的。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教学成了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首先,它以教中心,学围绕教转,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课堂教学的主宰,所谓教学就是教师把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被简化成: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其次,它还表现为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亦步亦趋,老师教多少,就学多少,无条件的复制老师讲授的内容。于是,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课堂成为了天性的监牢,教学成为了自由的枷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但是在缺乏平等交往、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情况,任何形象、语言、情感、体验都物化成一个个符号,成为强势对弱势的无情挤压,更别谈什么诗意和幸福感。

所以,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首要任务是使师生之间的心理失衡恢复到平衡。为此教师要尽量消解自身的权威,放低姿态,淡化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知识的崇拜,使师生双方都能在一个无拘无束的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进行对话,进行有效的“交往与分享”,使学生消除对话的心理障碍,并培养学生自觉维护他人说话的权利,使师生共同养成对他人话语的敬重,对话语权的尊重,给对话以民主平等的土壤,让其成为一种言语生命的赏识。换而言之,即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纠正,并产生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而这种过程,正是学生在平等话语权下,自我品读,自我表达,积极鉴赏、领悟体会的过程,是“一种思想、观念不断碰撞,精神、情感不断交流,理想、信念不断生成的过程”,也是学生感受快乐,享受学习的过程,那么学生身处课堂所感受到的不是压抑而是幸福,不是枯燥而是洋溢于生命周围的浓浓诗意。

三、语文教学的诗意化是在教师语言中体现的。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因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言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强调它的重要性的:“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一些语文老师或者吐词不准,发音不清,方言混杂,不知所云,或者词汇不丰,语言缺乏形象性和感染力,学生听了味同嚼蜡,或者平铺直叙,绝无起伏,如同死水一潭,或者罗嗦重复,毫无逻辑,虽然滔滔不绝,却混沌不堪,或者毫无生气,冷淡无聊。这样的课堂语言又怎么能够引导学生解读一篇篇充满诗意的文学作品,又怎么能够触动学生的内心,形成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学共鸣呢?所以,经常在语文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一幕,教师独弹古调,讲得口干舌燥,声音嘶哑,,学生木然置之,甚到昏然而睡。而优秀的语文教师,会积极的利用语言艺术和语言信息,使课堂变成诗意的课堂,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如坐春风,如沐春雨,使学生听起课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使学生心情舒畅,进而能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困惑。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语言能够让课堂充满诗意呢?我想,首先保证语言的准确性。语文教师应该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咬字吐音,清晰明畅,使学生倾心聆听,而无疲惫之感;还应该用词准确,逻辑严密,那些模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语言是对诗意化的一种严重伤害。其次保证语言的形象性。没有鲜明的形象,就难以创造出一个美的语言氛围。教师若能用教学语言描绘出鲜明的形象,表达出优美感人的意境,让学生去体味其中的意境美和形象美,就更能唤起他们的丰富想象与联想,使他们动心动情,从而很自然地接受语言中所体现的审美情感。再者保证语言的幽默感。美国教育专家赫布·特鲁指出:“幽默是教师的助手。”他还说“幽默的力量能使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乐趣、更有效。”德国的海因·雷曼麦也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来更为人接受。”而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幽默的语言能使学生保持大脑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性,减轻疲劳,增强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充满愉悦。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说随想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

面语言,授课时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可见,准确,形象,幽默的语言能使学生听了“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教材化难为易,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使语文教学诗意化。

当然,使语文教学诗意化的途径,远不止以上三点,但笔者想通过以上三点,使广大语文教师意识到语文教学犹如充满张力的宇宙,只有最大程度的拓展它,才能诠释它的美,发挥它的美,挖掘它的诗意。而教师用诗意来引导诗意的时候,学生才会于自然、人、社会中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语文课堂才会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迷人的、令学生无限向往的课堂。

参与文献:

①张小波《营建语文教学的诗意美》(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35期)②张爱民《课堂教学的诗意追求》(辽宁教育2005年第3期)③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教育研究》2001年第11期)④《静听花开的声音——浅谈语言教学的诗意美》(《语言教学研究》2006年第3期)

第四篇:让语文教学绽开诗意的花朵

让语文教学绽开诗意的花朵

摘 要:相对于数学、英语等其他理性学科而言,语文是感性而浪漫的,无论是语文中的诗词歌赋还是散文叙事,对学生来说无不是美的享受。然而由于小学生对语文的认识水平有限,他们无法体会到语文诗情画意的精髓,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语文,创造一个诗意而浪漫的教学环境是有必要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诗情画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积累,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们在教学中要真正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努力让课堂成为创造美、欣赏美、感受美的舞台,让课堂焕发出充满思想、充满智慧、充满诗情画意的活力。”语文是什么,与其说它是一门知识性学科,不如说它是一场情感体验,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无一不是对学生情感表达和理解的训练。小学语文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起步,他们只有深入了解语文的精髓,才能更好地为其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语文不是一个个写不完的生词,语文更不是一天天背不完的课文,老师要告诉小学生语文是美的,是诗意的,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接受语文、爱上语文,就要尝试改变传统规矩的教学方法,语文课堂需要诗情画意。

1.诗情画意课堂的导入

小学语文的学习最主要还是靠课堂教学,要想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氛围,那么在课前导课时也需要奠定诗情画意的基础。课前引导相当于一篇文章的开头,作文要讲究“凤头”,所以要想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期待,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一定要有一个精彩的导入。

例如:《清澈的湖水》一文主要描绘的便是在游船上看到的风景,苏轼曾经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便是诗情画意最直接的解读。语文课文也可以同诗一样美,同画一样引人注目。我们可以通过一首描绘山水的诗,或者一张泼墨河山的画来作为引子,可以让小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作诗作画,让他们在感受课文中的景色之前自己先想象一下湖水的美景。用这样的方式能够很容易让小学生融入到美的享受中,那么在课堂的讲述中自然而然就有了诗情画意的艺术效果。

2.开展诗意的阅读

音乐是全世界无障碍的交流方式,因为音乐中不需要语言,自然就带有一种情绪,那么对于讲究音乐美的文章来说,有感情的朗读更能让读者深入作者的内心,且阅读有助于小学生语感的形成,诗意的阅读更利于诗意的课堂氛围的渲染。下面以《找春天》一文为例,详述一下如何开展诗意的阅读。每个人眼里的春天都各有特色,有人看到的春天是冒了嫩芽的树枝,有人看到的春天是逐渐减少的衣服,也有些人说冰化了便是春天,那么怎样在阅读中营造一个诗意的具有感染力的春天呢?要知道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新气儿的季节,在阅读的时候首先就要用一种激情澎湃的语调,在这样充满活力的语言下自然而然就能将春的勃勃生机给营造出来。其次,课文中的“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这一句用的是问号,这个问号充满了喜悦的情绪,阅读的时候要带有惊喜的感情,如此才能将诗意的春天展现出来。最重要的是老师要把握好课文的情绪和语感,让小学生在正确的语言环境的带领下进行诗意的阅读。

3.引发诗意的情感

罗丹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诗意亦是如此,每个人内心都有诗一样的感情,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表达出来,因为诗意的情感需要诗一样的意境作为催化剂把它催化出来。

诗意无处不在,大到日升月落,潮起潮退,小到一朵花开,一片叶落。小学生正是爱玩儿爱闹的年纪,他们很少能够静下心来感受身边诗意的美,那么要培养他们诗意的情感就要从身边的小事感悟美的意境。比如,春天来了老师们可以带学生去校园里寻找春天,雨天的时候同学生一起赏雨作诗,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带他们去看树叶筛下的斑驳的阳光,等起风的时候带他们去看大风刮过的树枝和行人,去听风呼啸而过的声音„„诗意不仅仅是要看,更要听甚至要闻一下。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老师要学会调动小学生的感官和想象力,多多观察、多多体验才能够发自内心地了解诗意、了解美。佛语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用心观察,诗意的情感自然便流淌心间。

4.注意教师语言表达的文雅与精致

语言是非常具有感染力的东西,它能够轻易地将说话者的情绪传递给听者,让课堂变得诗情画意,那么授课老师就要注意自己课上的言词表达。语言本身便是一门艺术,它可以表达豪迈奔放,也可以表达柔情似水,要营造一个诗意的氛围就需要老师使用文雅、柔情、精致的字词。

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特有的方言以及对一些物件的称呼,但是在课堂上那些地方特色的言语一定不能使用,粗俗的话语、废话脏话等语言暴力更是禁忌。诗意是一种柔软的深情的意境,要营造这样的氛围老师就要做到和颜悦色,彬彬有礼,在讲述课文内容之前就先用自己的声音将小学生带入诗意般的意境中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语文课堂要打造成为诗意的殿堂,从小培养学生诗意的情感,如此更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标准。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黄岐中心小学)

第五篇:诗意语文教学初探

诗意语文教学初探

陈仓区贾村镇中心小学 谭芳勇

【内容摘要】 《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生命是诗意,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自然也是诗意。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感悟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让诗意在语文课堂中流淌。

【关键词】诗意 语文课堂 情感 感悟 开放

稍微用心研读一下教材,就会发现,选进语文教材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佳作。这些精约优美、含蕴深厚的文字,经历了时间长河的淘漉,闪烁着人类的精神之光,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由此可知,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更多地以诗意的内容为载体。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生命是诗意,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自然也是诗意。

语文是知识的载体,传统的语文教学,却只强调它的工具性。如今,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面对学生课堂上眼神呆滞、表情冷漠的无动于衷的种种,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该怎么做?该怎样才能更巧妙地拨动学生心中敏感的那根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使他们活跃的智慧和鲜明的想象得到发展呢?我以为,唯有进行诗意的教学才好。因为,在语文面前,每个学生就其天性来说,都应该是“诗人”,而我们教师,则应该是“种诗”的人。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播下诗意的种子呢?

《现代汉语词典》对“诗意”的解释是这样的:“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由此可见,“美”是诗意的最显著特征,给人以美感享受应是语文课追求的目标。教学实践中,我试图构建一种能激发学生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学生们的心灵火花,使语文学习更具生机和活力的诗意课堂。

首先,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课堂是饱含“人文与情感”的课堂。学生作为一种生长着的生命的存在,需要教师从人文的高度对其生命发展加以观照。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放飞灵性翅膀的机会。也只有洋溢着人性之美的课堂,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学生心中有着一切美好人性的萌芽。课堂上,教师要发挥独特的人格魅力,用自身的人文蕴涵去滋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感受到教学的人性美,受到“润物细无声”的人文熏染。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情感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直接关系到教学情境的创设。教育,是唤醒,是等待,是激励,是鼓舞,但,教育首先是保护。苏霍姆林斯基曾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在学生的心底留下深深的投射,所以,我们要学会用真情去呵护每个学生的心灵。

在课堂上,一个好的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使师生的情感与文章蕴涵的情感相吻合,当喜则喜,该怒则怒,师生一道激动、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让整个课堂“情意”浓浓,充满着和谐、诗意的氛围。

一个好的语文课堂,应是成全学生的发展,保护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课堂,应是令学生们精神和身体都得到放松,并按照他们自己的个性,敢说、敢想、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争论甚至敢反驳教师观点的课堂。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的课堂,就是一个充满情意和激励的课堂。“你提的问题老师都没有想到,是个小思想家!”,“你和老师想到一起去了,是老师的知音!”,“你有一双慧眼!”,“你能联系上下文回答,值得大家学习!”,“你很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这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对发言同学的尊重!”这些赞美,如泉水叮咚,如溪水潺潺,在课堂间如诗般流淌„„

学生会感到有一滴圣洁的露珠滴落在灵魂深处,诗意,就在心间悄悄发芽„„。

二、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教学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语文教 学,应该是学生在阅读和感悟中表达、充实和提升自己灵性的过程。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独特的观察视角、绮丽的想像,为语文课堂氤氲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同时,也为语文课堂留下了许多无法预约的精彩。“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因学而教,为学而教,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权利,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亲近”文本,在平和的、无权威的交流中,生成一个个新的视角。教师的任务不是告知学生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停留在理解课文的层面,而是指引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去交往,使语文教学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彰显个性,透射出生命的活力。这样,在预设的目标下有了学生“放肆”的畅想,有了学生的诗意栖息;这才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思维拔节的声音,经常会听到学生灵性被擦燃的声音,那是一种美妙的声音。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肖川先生在文章《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中有过这样一句话:“当我们能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春日的鲜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残阳,都将以更为美好的风姿走进我们的日臻完满的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对课本所记录的生活和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阐释。学生要在学习中体会生活的苦与乐,感受生活的悲与喜,从中获得生活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生活体验越丰富,他能感悟到的语文内涵也就越丰富。我们应当推开窗户,让语文课堂荡漾着生活的气息。

让课堂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读好生活这本“大书”,让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学生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学习。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风景区„„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我们的课堂,就无处不在。

当然,诗意语文的教学依然在探索之中,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切身体会和感受,诗意语文的探索还需要千千万万的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钻研,去体会,去完善。期待着诗意在语文课堂中更加欢快地流淌!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诗意语文》 王崧舟著

下载让语文教学绽开诗意的花朵(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语文教学绽开诗意的花朵(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让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充满诗意

    浅谈在诗意和趣味中营造高效语文课堂 和村中心小学何明霞 语文是一门极富人文性的学科,她是熔铸古往今来人类智慧、情感、才思的一门科学,也是拨动师生心灵琴弦的一首首乐曲。......

    诗意语文教学艺术

    《诗意语文教学艺术》观后感 宁城县特殊教育学校 侯晓敏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语境视野下的语用教学》专题报告中提出:语用教学要在语境视野下进行。王老师把语境分为三类:......

    诗意的语文 诗意的教学

    诗意的语文诗意的教学 牟燕 语文是感性的,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般的牵手一瞬;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艰难跋涉中的一声感叹;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

    诗意的语文教学大全

    诗意的语文教学 单纯的填鸭式教学,单方面的口耳相传,枯燥的说教,这些方式也早就随着时代的变革在悄然转变。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灵魂缔造者教师,也应该用诗意的课堂去点燃孩子的......

    关于诗意语文

    关于“诗意语文”的三点体会 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一年前我开始感兴趣。于是我在网上找王老师的授课视频、王老师关于“诗意语文”的视频讲座、有关“诗意语文”的文章......

    诗意语文

    荷尔德林,19世纪德国的哲学诗人,一个被誉为“恢复语言活力和复苏灵魂的人”,面对人生和人类的种种苦难,写下过这样的诗句: 如果人生纯属辛劳, 人就会仰天而问: 难道我所求太多以至......

    让语文课绽放花朵

    让语文课绽放花朵____ 谈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做法语文学科具有深厚、鲜明的人文特征与深厚感召力,具备了独厚的塑造人这一独特功能。“文道统一”,学文与悟道应同步进行......

    《诗歌让教学导语诗意化》

    论文题目:诗歌让教学导语诗意化 作者:王爱迎 职务:语文教学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淄川职教中心一分校 地址: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鲁泰文化路511号 电话:*** 邮箱:way720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