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艺术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3 03:37: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语文教学艺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语文教学艺术》。

第一篇:浅谈语文教学艺术

浅谈语文教学艺术

吕叔湘先生说过:“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更加复杂罢了。”这里面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涵,说明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能转化的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是一个德、智交织的知、情、意合一的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真、善、美合一的过程,没有艺术的方法,这个过程就会落空,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没有达到,语文教学的任务也就没有完成。作为语文学科的教学艺术,如何具体地体现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在教学导入中,常有以下几种幽默处理方法:

一、直观情趣的设置。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各种电化教学进入了课堂,使教学内容的显示更加生动具体,但除此之外,还可多方面地设置直观情趣教学。至今还记得高中时的一堂课——《装在套子里的人》,正当上课铃响,同学们静坐等待语文老师进入课堂时,语文老师身穿黑色长大衣,竖着衣领,头戴黑帽,耳朵上套着耳套,鼻梁上架着墨镜,右手提黑雨伞,左胳膊下夹着一个讲义夹,慢慢走进了教室,口中念念有词:“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全班哄堂大 笑,热烈鼓掌。老师正是抓住了“套中人”别里科夫的外形特征,活生生地再现于学生面前,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接下来的课堂气氛就不难想象了。

二、解析文章标题中的趣味性。文章标题中的趣味性,可以指字体的书写,也可以是朗读上的处理,或标题理解等,抓住这些,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也是教师幽默机智的体现。如《五人墓碑记》的课题朗读停顿,是“五人墓/碑记”呢,还是“五人/墓碑记”?对比性的选择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古”字的理解,可以联系课文内容让学生限定字数找,有“古时、古地、古人”义,理清三者关系,作者的写作目的也就不言而喻了,这犹如探宝游戏,学生很乐意就投入其中。

三、联系相关知识,挖掘情趣因素。语文学习中,很多知识具有相关性,如学习《守财奴》时,教师的设问:“有谁能说出世界文学宝库中最著名的四大吝啬鬼是谁?”就可以把已学的《威尼斯商人》,课外的相关作品以及本文要学的内容有机联系起来。学生兴味盎然,急于了解著名的“葛朗台”是怎样的形象,此时教师顺着导入的思路,发动学生圈点批划定能“一呼百应”。幽默艺术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表现,即兴的应景式发挥,有时更能达到调动学生情绪,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1)处理问题时,善于运用广告词、课文人物语言或名句。“雀巢”咖啡的广告词“味道好极了”就可以用于评价学生的思维结果;至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更是丰富多采,祥林嫂的“我真傻,真的”,别里科夫的“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葛朗台的“这样好教我心里暖和”、“金子!是真金!”……只要引用得当,比起呆板的说教大大的富感染力。(2)故事、笑话等的穿插,适时解决一些有碍于课堂氛围的因素。如一次文言训练课,由于午后天气闷热,学生昏然欲睡,老师就讲了一个故事:“一日课上,天闷,师寐,生笑之,师曰:„吾往见周公矣‟。翌日课上,某生亦寐,师怪之,生曰:„今我往见周公,公言昨日未遇汝。‟”学生听了都哈哈大笑,睡意也在笑声中消失了,学习情绪得到了及时调解。这样的形式很多,即兴式幽默虽然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它就教学效果而言,是十分明显的。抓住这两极,语文课堂的幽默风格就会焕发出独特的艺术生命力。教学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它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宫殿,它是教学皇冠上的明珠。谁都想走近,谁都想摘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扩大教学视野,树立大语文的观念,注入理性的血液。提纯教学精粹,以人为本,反复实践,反复淬火,不断探索,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取得教学艺术的自由,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语文教学艺术是无止境的,任何满足心理,任何停步不前,都是极端错误的,“艺术无止境攀登有门径。”只要努力,语文教学艺术就会臻于成熟,炉火纯青,走向完美。

第二篇:语文教学艺术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是语文教师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价值定向,在语文课堂教学领域中的结晶,是一个教师在长期课堂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教学技能”、“教学技艺”发展的高级阶段和理想境界。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特点,富于创造性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安排精巧的教学过程,运用新颖的教学手段,都属于教学艺术应用的范畴。

浅析于漪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王景慧

摘 要: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语文课程的发展呈现出生活化、多样化,语文课堂也逐渐的正规科学化。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也是语文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怎样教才能最有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要有独特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接受。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追求艺术的美,本文将对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学上的独特教学艺术进行探讨,看看为什么于漪老师的语文课堂有什么魅力可以吸引学生,使学生充分发挥独立自主的学习主动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节奏 人格魅力 教学语言 特色教学 语文是一门艺术,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然而,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学语文教学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这种现状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距甚远。“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展示语文课堂教学之美,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语文课堂也逐渐地正规科学化,对提高教学效果作用尤其显著。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能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促进其更容易的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从而使语文教学显著的提高质量。所以说教师在教学中应追求并达到一种艺术的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圆满的完成学习任务。于漪是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她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曾任全国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著有《于漪教育语文论集》等著作。本文就对于漪老师的独特语文教学艺术进行探讨,本文就对于漪老师的独特语文教学艺术进行分析,学习她语文课堂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鲜明的课堂节奏

节奏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有规律的变化,万物皆有节奏,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课堂教学也是一动态过程。分析于漪老师的教学艺术,应把握其教学节奏的艺术规律。于漪老师认为课堂教学平淡无奇是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的,课上的呆板,从头到尾一个模式,就容易让人昏昏欲睡。但是如果上的有起有伏,有鲜明的节奏,就会引人入胜,是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教一篇课文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语文能力训练不能面面俱到,用于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课,不能糊成一片”。要先教给学生什么,是首先要明确的问题。目的不明确,课堂上随心所欲,也就谈不上什么教学节奏。教学目的具体实在,轻重得当,课就上的有节奏。激发学生兴趣,引起旺盛的求知欲,于漪老师在这方面很是拿手。

[1]

(一)教学进程的起伏变化

于漪课堂教学节奏鲜明首先表现在教学进程的起伏变化上,她善于感受,挖掘教学内容的节奏,以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为依据,合理安排教学进程,讲究波浪起伏。如《最后一课》中最后一段的教学,就采用了声像并举法把课引入了高潮。教学《茶花赋》时,于漪老师把“醉”字做为教学重点,采用“前呼后拥”的方法引导学生背诵歌颂祖国山河的古诗,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为讲“醉”字做感情上的铺垫。接着重点突出“醉”,引导学生体味字中作者对祖国满腔的爱,最后引导学生钻研课文。课结束时她也丝毫的不放松,或朗读,咀嚼回味;或提炼概括,提高认识;或照应开头,提示主旨。

(二)教学气氛的张弛适度

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此话与于漪老师的课堂教学颇有相通之处,其课堂教学节奏鲜明的另一特点便是张弛适度。于漪老师的课堂避免单一化,既有令人平心静气的轻松场面,又有使人紧张激奋的高潮场面。她擅于营造张弛适度的教学气氛,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动静结合,一方面让学生敞开思路、广开言路,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以营造紧张亢奋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习心理需要,有意安排一定时间的聆听静思,给学生相对松弛的机会,让她们在轻松愉快中驰骋的现象,蓄积新的力量。

(三)教学速度的疏密相间

课堂教学信息的传递讲究详略得当,疏密相间。于漪老师擅于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要恰当安排传授的信息量与时速的分配问题,突出教学重难点。《依依惜别的情深》的教学,全文长,教时少,于漪抓住课题步步深入,层层递进,注意一“别”三敲,紧扣“以事写心,以泪表心”两个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中朝人民的骨肉之情,同胞之谊,在咀嚼课文语言,体察人物心情,琢磨事件描写中理解那“依依惜别”的深情,其他则略讲,疏密相间,缩短的教时,提高了效率。

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结合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发展思维能力。看于漪老师的观摩录像,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这是因为于漪老师教法灵活多变的结果。就以《晋祠》为例来看,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朗读、听写、正音正字,有不同句式的比较,有学生依次介绍祖国的名胜,有学生探讨,有学生模仿岩石,有修辞手法的赏析,还有思维能力想象力的测验与训练等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些教法都各有个的特点,构成了她语文教法的独特魅力。在教导学生方面,于漪老师做到了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她说:“课堂生活其实就是师生间心的沟通,情的交流,不达到心心相印的程度,是教不好学生的。”本着了解学生,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教学同步的思想,于漪老师认真研究课堂心理,研究学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中。她认为:“教学中只有发扬了教学民主,才能真正的了解学生。师生处于平等地位,感情才会融合,思想才能一致,上课就能心心相印。”走进于老师的课堂,就会感受到一种和谐自由的气氛。为达到“心心相印”,于老师每个教学步骤,每一个课堂用语,都经过精心设计,在实施中,又能依据学生的心理,随机应变的处理课堂。在《藤野先生》这一课,学生对“油光可鉴”这一词不懂,于漪老师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做出了深浅不一的讲解。她先浅解“涂了油的头发梳得很光,可以当镜子照”。指出“鉴”就是镜子在此名词用作动词作“照”解,然后又将“鉴”引出朱熹《观书有感》一诗,说明诗中的“鉴”也作“镜子”解,最后又引申指出“鉴”的引申义“警戒”,并列出有关成语,从而使不同层次类别的学生都满意。

心的沟通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使于漪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引导他们学习。在教《宇宙里有些什么》时,有个学生问“几千万万颗中‘万万’是多少,”引得其他人大笑。有学生说万万就是一亿,这都不知道,造成提问的学生非常尴尬。于漪老师变接过话题问道:“万万是一亿,可课文中为何不用‘一亿’呢?”在引导学生得出用“万万”一是读起来响亮,二是比较多的结论后,她又引导学生想想“这有价值的问题是谁提出来的,致使提问的同学走出了尴尬,而且还让其他同学羡慕。这个教学细节说明了师生之间的沟通是很重要的,灵活多变的教学充满了艺术魅力。

三、丰富生动的教学语言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进入艺术的境界,要从以下几方面作刻苦的追求。首先音高得当,音强适中,具有语声美。语音过高,声嘶力竭,不断强刺激,会产生疲劳感;语音过低,有气无力,不易听清,就会令人昏昏欲睡。其次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具有言辞美。语言要精确、精炼、精妙,要将作者文中之情与教者、学者的胸中之情融为一体,才能形成心理共振的场效应。再次扬顿挫,节奏鲜明,具有旋律美,语速要快慢有间,断续适当,张弛有度。最后幽默诙谐,妙趣横生,具有情趣美。幽默是人生的一大智慧。幽默的语言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但须注意分寸、火候。幽默,不同于滑稽,不等于讽刺,更不是油腔滑调,低级趣味。于漪老师在讲朱自清先生的《春》一课时,用这样一段话开场:“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零星,我们就会感到无限的微型机,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给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话,给声给色,有景有情,可谓形象、精彩了。在教学关汉卿《窦娥冤》中的唱段: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孙悟空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于漪老师作分析时说:“看,窦娥的愤怒如火山爆发般强烈!她的控诉是多么强烈,她的仇恨是多么深沉,她的反抗是多么彻底!她斥骂和否定了封建社会中至高于无上的天帝投神!她尖锐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统治下的罪恶现实!”于漪老师那样排比、对仗的语言又是何特等生动有力。讲求语言的美,并不是说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字字珠矶,句句似诗,每一堂课都是一篇精粹的散文,因为它毕竟不同于照本宣科的背书。正如于漪老师说的:“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日常口语,但又不同于‘大白话’,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2]

四、亲近友善的人格魅力

于漪老师的人格魅力还来自其与学生自由、融恰的师生亲情关系种。在于漪老师的语文课堂里,洋溢着一种融融的师生情谊,这既是一种师生友情,又是一种长幼亲情,于老师说得好:“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友人之爱。”这种感情从进入课堂就开始,师生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自由思考、想象,自由交流、谈话。这种谈话中学生得到了教益,教师得到了某种启发,教师不是单纯的给予者,学生不是单纯的接受者,双方敞开自己的心扉,互相接纳,互相理解,平等自由,宽容和谐,师生双方把对方看成与“我”交流言谈的人,是一个整体意义的人,有独立的人格,有独到的思想,彼此交流,彼此沟通,彼此理解,建立了一种相互信赖的友情,这有许多事情可以作为例证,有一次于老师要初一学生做题为《四季景色图》的作文,许多同学寻章摘句,生吞活剥,抄袭相当严重,于漪对同学没有指责、训斥,而是面带微笑、感情真挚地说这是一次失败的写景尝试,然后启发大家思考失败的原因。学生七嘴八舌地议着、笑着,有的扮着鬼脸道出了原因所在:“抄!”于老师频频颔首,把自己的笑汇入学生笑的溪流,接着她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抄袭人家[3]而写得好的文章,像纸花一样,是假的,虽然很美且迷人,但没有生命力,苦学加巧学写出来的文章,像鲜花一样,是真的,它带着晨露,富有生命力,最后于漪要求学生学着写一写《秋色老梧桐》,她依然微笑着,诱导学生,怎样从形色声态方面去写。面对学生的抄袭,于漪没有简单指责学生“不应该这样”,而是用情感与学生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自己明白“应该怎样”,于漪和同学之间虽然不是亲人却洋溢着一种融融的胜似亲情的友情,这种人情美正是于漪老师独特人格吸引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情感因素的参与,于漪老师和她的同学们创造了语文教学美,我们在欣赏的时候,情感活动被激发起来,使欣赏成为一种审美的享受。于漪说:“让学生对课堂生活产生持久的魅力,首先在于教师对生活有执著的追求,在课堂中倾注自己的爱。”的确如此,在教学的创造中,教师由对教学的美好认识而引起强烈的情感活动,并在学生身上倾注了这种感情,才创造出这样动人的美的课堂教学。情感性是于漪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在属性,其课堂教学是师生带着高昂的情绪共同进行的创造性劳动,它肯定了师生的本质力量,因此,它不仅是具体形象的,而且是富有强烈感染力的,腾英超说:“可以说于漪老师自身的人格是她语文课堂的主旋律。”结 语

综上是于漪老师独特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是于漪老师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对于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有很大的帮助。语文是教学中的重要学科。它在加深国人学习者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激发其学汉语的兴趣,帮助其巩固词汇、语法和修辞知识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

[5]

[4]

的积极作用。本文认为,学习于漪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于漪老师良好的素质修养,会对当好一名语文教师非常有帮助的。于漪老师独特有创造性的艺术风格是我们要深刻研究学习,并充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的必经之路。

一、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1、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师的课堂效率。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做着同样的工作;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别人怎么教,我也怎么教,应试教育的阴影还没有被驱除殆尽,个别老师还在对学生进行满堂灌。我们都明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等新课改理念,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一些教师在“新理念”下依然独霸课堂,牢牢地控制着课堂,让学生在教师预设的套子中钻来钻去,而少了一份课堂上师生思想碰撞的精彩。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主动去阅读,主动去感受,主动去体验;而教师则要艺术地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生进行心理的沟通,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对学生形成全面而有深度的智力挑战,从而进行思维训练和情感熏陶。一句话: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其实就是在新课标下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的研究。如何让我们的课堂发挥学生求知、教师育人的主阵地的作用、达到高效学习目的研究。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学生有时并不是不喜欢语文,更不是不喜欢咱们的语文课,而是因为咱们的语文课被我们自己给上得索然无味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则首先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艺术性的让学生在课堂上兴致勃勃的去思考,去阅读,去创造。从各个环节艺术性地激发学生兴趣,处处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和入手,在课堂上巧妙地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3、有利于优化各个教学环节,创新课堂模式。

传统教学的模式是单一的,单调的。教师往往受自己以往教学经验的束缚,不想也不愿探究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目的则要打造精品课堂,要求教师潜心研究教材,先学后教,先体验再传授,认真设计教案和学案,这样便于教者把握学生学习的心理和接受的程度,在推敲各个教学环节中选择和优化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教学模式丰富多样。

4.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主题,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永远追求,因为没有完美的课堂,课堂教学艺术的追求便也永无止境。教师要不断的读书,充实自己的思想,丰富自己的语言,灵活自己的思维,以充满激情而又流畅的语言去震撼学生,用自己的博学多知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灵活机智去调控课堂,所以唯有教师素质的提升才能有课堂教学艺术的不断发展。一个对自己对学生负责任的老师,除了在平时加强业务学习、不断充电外,而进行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则更有利于我们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二、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重点:(一)、基本内容

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具体体现在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对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的认识和适应;教学过程的结构组织;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的体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老师与学生、讲解与训练、知识与能力等几种关系的处理;教学流程中如何进行导入、设疑、启发、诱导、巩固、拓展;教师的语言表达、情感表达、教态表达、书写示范等等方面。

(二)、研究重点

1、沟通学生的艺术.课堂教学艺术其实就是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的艺术。学会和学生沟通,让学生把老师当作朋友,使学生亲其师进而信其道,创设和谐课堂,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轻松地去感受语文课堂的魅力。

例如,2007年我随市教育局送教下乡。每到一个乡镇,面对陌生的老师和学生,我都首先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

同学们好!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在听课,学校和教育局的领导也在。你们与我又素不相识。这么多陌生的眼睛都在盯着同学们的一举一动。(稍作停顿)老师想问一问:大家此时此刻都在想些什么?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描述一下此时的心情吗? 生:“非常高兴” “有些紧张” “感到幸运” “ 有点激动”

师:这几位同学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其实呀老师的心情也是不平静的。我也写了几句话,大家愿意看看吗? 生:愿意。

师:(打出课件)“马上就要讲课了,我的心情一直不平静。想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锻炼的机会,我很高兴;同时又有些担心:这堂课我能上好吗?最后我终于有了信心!” 我的这一段心理描写,写得怎么样? 生:棒(生大笑,鼓掌)

至此,与学生的交流就达到了目的。下面的讲课就比较得心应手了。

2、课堂导入的艺术。

开场道白,犹如乐器定调。这个调定得如何,将决定全部演奏的成败。语文课上攫人心魄、富于魅力的导语,就是一首交响乐中美妙绝伦的序曲。好的开头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离不开引人入胜的导语的。2008年我讲《鲁迅自传》这节课,导语是这样设计的:

公元1936年10月19日上午5时25分,中国文坛上一颗巨星陨落了。他----就是鲁迅。噩耗传来,国人痛惜。在上海万国殡仪馆内,宋庆龄亲自主持葬礼。鲁迅的棺木上,覆盖着一面白旗,旗上绣着“民-族-魂”三个大字。“鲁迅------民-族-魂”,这是中国人民对他的最高褒奖。试问:鲁迅何以如此赢得国人的尊重?他有哪些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今天,就让我们通过《鲁迅自传》这篇文章,一起走近这位巨人。

我的话音一落,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3、课堂提问的艺术

提问方式的巧妙与笨拙,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成败。唤醒学生读书,思考的欲望,许多时候必须借助课堂上的巧妙提问才能完成。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得笨。”这番话不仅道出了提问的重要意义,而且强调了“巧问”。“巧问”的“巧”,主要表现在提问的时机恰到好处,难易把握准确,有较强的启发性,要恰时提问,提出符合学生发展水平的问题,提倡“深题浅问”。

如教《背影》一课时,在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后,我及时抛出了一个问题:既然这篇文章表达的是父子真情,是父亲对儿子的爱,那作者为什么不用“父爱”或“父子真情”“亲情”等来作为课文的题目呢?下面请同学们合作交流一下以“背影”作为课题的好处。自然地把学生的思维引领到本文的写作方法的探讨上来。

再如我教童话《巨人和孩子》这一课,我领着学生齐读课文的倒数第二段:

“每天下午,孩子们一放学就来找巨人一起玩。可是巨人喜爱的那个小男孩再也没有来过。巨人对每一个孩子都非常友善,然而他更想念那个小男孩。还常常提起他:“我多么想见到他啊!”巨人常常感叹道。” 读完后,我顺手抛出一连串的问题,把同学们丢进思维的漩涡里:这个小男孩,他是谁家的孩子?他有兄弟姐妹吗?父母都是干什么工作的?现在又住在哪里?家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巨人为什么那么想念他?巨人的心里都在想些什么?他是如何想念小男孩的?巨人在想念小男孩时应该有哪些语言、动作、心理,面部神态如何?请同学们然后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同学们思考一分钟后,就畅所欲言,效果很好。

4、课堂对话的艺术

课堂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相互交流的一个平台,这就要求教师作为平等的一员去参与教学活动中,民主地让学生去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交流,以致产生思想的碰撞而激溅起智慧的火花。在平等交谈中,让学生摆脱被“牵“的处境,拓宽思维空间,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受到鼓励,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点拔,善于调控,灵活机智地处理课堂生成的问题。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对话氛围。

我在教《伤仲永》时,有一段教学语言是对话,大家听一听: 师: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得“泯然众人”,责任在谁? 生:他爸爸。师:为什么?

生:他爸爸“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生:邑人“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师:看来方仲永的爸爸商品经济意识很强,早在宋代就下海了。为什么?

生:生笑。

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其父当负主要责任。是不是别人就没有责任了?

生:方仲永的妈妈也有责任。师:为什么?

生:她应该劝说丈夫。

师:有道理。你知道“贤母教子”的故事吗? 生:孟母三迁、岳母刺字。

师:很好。你的知识面很广。除去他父母之外,还有谁应负点责任? 生:方仲永的邻居也有责任。师:哪一家邻居?

生:借给方仲永“书具”的那一家。师:你说说看。

生:他既然借给了“书具”,就应该进一步帮助方仲永,劝说他爸爸。师:对。他应该这样去劝说:“我说老方呀,你可不能整天这样拉着孩子到处乱跑啊,这样会葬送掉孩子的大好前程啊。我听说项城市第二初级中学是一所很好的学校,依我看快点把孩子送到二中去上学,将来肯定会前途无量啊!” 生:生大笑。

5、课堂朗读的艺术 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朗读是必不可少的。语言应该是充满感情的,老师要能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和学生在语文世界里同乐同悲。语言要么高昂,要么激愤,要么低沉,要么沮丧……课堂语言还应该是丰富的,富有文采的,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使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进行美的熏陶。

如我在教《海燕》一文时,我就用充满激情的语言给学生进行范读: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

再如《最后一次讲演》朗读时就应该走进作者,把自己变成闻一多,怒视敌人,慷慨激昂。我给大家试读一段: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污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 如果这一段不这样去处理,而是和颜悦色的读: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岂不会让人捧腹大笑!

6、教学方法的艺术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组合,也是一门很重要的课堂教学艺术。方法艺术要因文而设计,因人而设计。但不管怎样,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融合下面几种教学方法:(1)传授知识和训练思维相结合。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在讲课文时,一要善于设疑、启疑、激疑,善于启发学生质疑、析疑、辨疑。学生要在一系列的释疑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二要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尽量多地提供学生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训练语文能力。三要精心设计有一定思维深度的训练题,让学生在解题中训练思维,培养思维的习惯。(2)传统教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学习语文的特点重在感悟、领会,因此传统的诵读、背诵、评析指点等方法不能少。但现代教学呼唤教学手段的改革,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把传统教法与多媒体等现代手段结合起来。我们如今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3)教法与学法相结合。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那么这种学法指导本身又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很广,包括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的各个学习阶段。但学习方法指导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要把学法指导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

7、板书设计的艺术

板书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课堂教学的“眼睛”,更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艺术创造。板书恰当与否,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板书作为一门艺术,它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运用板书有助于提纲挈领,突出教学重点,剖析教学难点,好的板书,能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给人以艺术美感,一个好的板书,就是一幅精美的文章结构图,它是文章结构教学的有效手段。通过板书,学生可以理解、掌握课文的行文线索、层次结构、表现方法,理解作者的逻辑思维和形成思维过程。精美的板书设计,具有强有力的示范作用。欣赏一个精美的板书,简直就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艺术享受。板书设计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简洁、准确、美观。

结语: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是语文教师本身所具有的独特创造力和审美价值定向,是语文课堂教学领域中教师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教师在长期课堂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教学技能”、“教学技艺”发展的高级阶段和理想境界。新课改向我们展示的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新学生观、质量关、人才观,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树立教育科研的意识。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是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主渠道,是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突破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水平,这不仅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客观要求,而且也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毕生追求!

四、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几项艺术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关系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1、由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

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许多学生熟悉的自然事物、社会事物。教师要联系学生实际、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把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当作新课导入,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又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教师在上课前准备好几只壁虎让学生观察,然后再拿出已经断了尾巴的小壁虎进行比较。学生惊奇地说:“一只壁虎的尾巴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断了以后,它怎么办呢?”由此引入课文,成功地激发了学生急切的求知欲望。

2、由故事导入

在人类的发展史中曾发生过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而小孩子都爱听故事。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选择故事片段或小故事进行导入。例如,讲授《田忌赛马》一课时,先演示《司马光砸缸》动画,看后让学生说说感受。然后教师小结:这些故事说明了“以智取胜”的道理。接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了解我国古代的赛马吗?你知道赛马不仅体现了马的实力,还体现了人的智慧吗?以妙趣横生的故事导入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

3、悬问设置法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

如教《狐假虎威》一课时,我这样导入:“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谁怕谁?谁吃掉谁?”学生答:“这还用问?当然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我说:“但是今天要讲一个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狐狸轻而易举地指挥着老虎。老虎非但不敢吃掉狐狸,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你们说奇怪不奇怪?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打开课文——《狐假虎威》这一段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急于要弄清问题的心情,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

我在上《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打,用子弹……至此,我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峰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赢,却是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时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4、释题引申法

就是解释题目中关键性的字词并由此而推演、生发,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一位老师在教《黄山奇石》一课时,先板书课题,然后提问:“读了课题,可以看出课文将向我们介绍黄山的什么?”学生回答:“黄山的石头。”师:“是一般的石头吗?”生:“是奇怪的石头,和一般石头不一样。”师:“说得好,通过读课题,我们知道了这篇看图学文就是专门向我们介绍黄山各种各样奇妙有趣的岩石的,那么黄山到底有哪些奇石,奇在哪里呢?”这儿老师抓住课题,通过引导学生审题,明确了学习重点,从而自然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5、背景介绍法

有些课文,由于写作年代较早,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这些课文,就可以通过介绍背景来导入新课。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上《月光曲》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板:月光曲)。”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

6、创设情景法

那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课文,可运用语言、电化教具等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所感,产生共鸣。如一位老师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先布置了一下教室的环境,然后用悲痛、低沉的语调导入,很快就把学生带入那催人泪下的情境中去,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凝重的声音中感受“人民爱总理,人民想总理,人民悼总理”的深切感情,起到了不需“言传”也能“意会”的效果。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轻快的音乐先响起)暖和的春天来了,池塘里的冰融化了。青蛙妈妈睡了一个冬天,也醒来了。她从泥洞里爬起来,扑通一声跳进池塘里,在小池塘里生下了很多黑黑的圆圆的卵。春风轻轻地吹过,暖暖的阳光照着。池塘里的水越来越暖和了。青蛙妈妈下的卵慢慢地都活动起来,变成一群大脑袋、长尾巴的蝌蚪,他们在水里游来游去,非常快乐。老师生动形象的描述把学生的思绪引进大自然中,引进了生机盎然的池塘里,学生会不知不觉地随着小蝌蚪去找它的妈妈,也在不知不觉中,随着老师的引导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

7、抒情描摹法

即把自然抒情和描摹景物结合在一起,用所描绘的景物唤起学生的联想,以教者的情引起学生的共鸣。

记得从前一位教师教《草原》这篇课文时,先板书《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第一段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接着用抒发感情的格调描述了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美丽的景象:“那儿的草原一碧千里,空气清新,天空明朗,牧草茂盛,牛肥马壮,繁花似锦,百鸟歌唱……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老舍爷爷一起去风景如画的内蒙古大草原浏览一番……”这样的导入,使学生神往于内蒙古大草原的景物,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从而对学习这篇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8、诗词、格言导入

诗词、格言语言精练,含意丰富,表现力强,富有深刻的哲理,由诗词格言开讲导入新课,对学生学习语文有启迪意义,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他们的情感。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背影》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还记得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吗,请大家一起来背诵一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的,孟郊描写了慈母对游子的爱,也抒发了游子对母亲的依恋之情,真是母子情深!可是,你们知道“父子之情大如天”这句俗语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作者又是怎样表达父子之情的呢?

教学中引用与课文有关的诗词、名言、典故等导入新课,既形象生动,又能使学生积累一定的知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谜语导入法、朗诵导入法、实验导入法、比较导入法等,就不一一举例了。总之,我们老师设计导入语要像说书人那样,“起讲抓得住人”,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学会精心设计导入语,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二)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

一堂完美的课,不仅要求开始引人入胜,而且要求结尾更为精彩,余味无穷,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激起对下一次教学的强烈渴望。

结课的特点: ①画龙点睛,趣味无穷; ②首尾呼应,相对完整;③干净利索,适可而止。常见的结束艺术表现方法有:

1、归纳式小结:归纳式是课堂小结最常用的方法。在一节课快要结束时,教师常把本课所学内容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进行归纳小结,打通学生知识形成的通道,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与关键,也起到巩固、加深、强化的作用。这样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由零碎、分散变为集中,使知识结构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同时,也对学生总结概括与知识运用的能力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2、问题式小结 :一堂课结束,要想知道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可设计一系列问题来解决。通过这些问题来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使他们并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这些现象。

3、悬念式小结 :对于前后知识有直接联系的课,一节课又不能解释清楚的知识点,小结时有意创设悬念来结尾,更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欲罢不能、欲停不止,有一种非弄懂不可的心理状态。来个“课尽而意未尽”就更能激起学生课外探索的兴趣,开拓其思路,扩展学习内容。学生为了探根究底,会提前预习,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这样也培养了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

4、课外延伸法 :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要想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更多的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就只有在课前或课后联系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学好学科的知识,以便为将来探求本学科领域中的奥秘打好基础,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其方法:一是利用课堂小结向学生推荐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课外读物;二是利用课堂小结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尽可能地应用于实践,激发学生课外学习兴趣。

5、设置情境法 :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提供的素材,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叩击学生的心灵,振奋学生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与情感等方面的教育,也让学生带着饱满的情绪下课。

6、幽默风趣法 :课堂小结用幽默风趣的方式结尾,可以让学生在笑声中消除疲劳,从愉快中悟出道理,从兴奋中走出课堂,因而更具有趣味性和感染力,同时也是教师为上好下次课的一种良好动员。

7、提出希望 教师针对本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高度以及生活实际,提出学生感兴趣、可以实施或者操作性比较强的希望,把课堂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实践。

(三)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评价的艺术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评价语言更是一门艺术。教学评价语言不同于一般的是非判断,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天真无邪的儿童。怎样才能提高教学评价语言的水准呢?首先,教师要发自内心的爱学生,欣赏学生;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再次,教师一定要懂得评价的一些特性。

1.注意评价语言的准确性

对同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肯定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有些并不是一定有标准答案的,尤其是语文。因此,要给学生一个准确的评价,看似简单,其实不易。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甚至不轻易放过一个标点符号。如在教“兑换”一词时,学生回答是“调换”,教师继续发问:“我是老师,你是学生,我们调换一下,能说是„兑换‟吗?”显然不能。生有回答是“交换”,教师又问:我拿钢笔,你拿铅笔,我们交换一下留个纪念,能用„兑换‟吗?”显然又不能。生又回答:“兑换是指一种货币换另一种货币。”教师又发问:“我用一元人民币换你一元美元,你换不换?”这时一个学生就说:“要等价兑换”。最后总结出“等价的东西进行交换才是兑换的意思”。这位教师指导、评价学生毫不含糊,始终注意词义的准确性,值得大家学习。

2、注意评价语言的多样性

在一堂课上,教师对每个学生都用相同的评价语言,肯定起不到评价应有的作用。交涉要掌握一定数量的评价语言,针对不同的学生要灵活恰当地运用。如有学生提出了大家不容易发现的问题,你可以赞美说“哟,你又一双慧眼”;如有学生声情并茂、字正腔圆时,你可以说“哟,你可以当播音员”;如有学生回答非常精彩,见解独到,你可以这样说“呀,你是个思想家”如有学生正好答在了点子上,你可以说“哎呀,你真是我的知音啊” ……

另外,评价语言并不局限于文字语言,还可以是肢体语言。如果有学生表现好,你可以摸摸她的头,拍拍他的肩,如有学生答得让你很满意,你还可以握握他的手等等,这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教师的亲热与温暖,给他们的身心带来愉快。

3、注意评价语言的及时性

学生回答后,渴望及早知道自己说得对与错,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和纠正错误一定要及时,让学生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并作出正确的处理。有些教师在学生答错之后,不忍心批评,就含糊的只请他坐下,学生得不到反馈信息,有时就无法集中精力再去听课,总在揣摩之前的问题。如果学生答对之后,教师不及时地表扬说明,会使学生对下面的问题失去积极性,不再思考,不再回答,所以,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教师都应抓住时机及时完成。

1.注意评价语言的针对性

有时,问题并不是简单的“是”与“不是”、“对”与“不对”能解决的,学生的回答中也许有一部分是无道理的,所以,教师应迅速听取、分辨,并有针对性地做出评价。针对性的评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目的,能够自我教育,坚定学习信心并获得进一步探究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再一次听课活动中,有的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比较随意,盲目地评价学生,“你读得好,下一个!”“真好!”“你真棒!”……是如何好,好在哪,学生也弄不明白。再如,有个学生读课文,教师评价读得没感情,但又没有具体指导,只是结论式语言,学生不得方法,不知道怎样读才会读得有感情。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意评价的正确性和针对性,因为这样的评价往往能起到点拨作用,让学生豁然开朗,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1.注意评价语言的趣味性 我在执教《钓鱼的启示》“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以学生在读“哇,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这句话时语气平淡。我随机说道:“老师现在可不能向你投来赞赏的目光,你这条鱼不大,只有两三斤。”学生哄堂大笑,在让学生齐读时,我发现不齐,便使用疑惑不解的语气问道:“读齐啦,记住,只有一条鲈鱼”学生再次朗读时非常整齐。

这样的评价是教者根据特定的环境随机引发的,委婉、风趣、幽默、形象而又极富启发性,在这种语言的激励下,学生兴趣盎然,参与热情高涨,学习效果显著。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说明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教学语言。恰当运用课堂评价语言,能让课堂充满生机,焕发出人文气息。它像一面镜子,让学生客观地认识问题;更像一双温暖的手,扶持学生进步。

(四)课堂板书的艺术

板书是教师增强上课效果的有力手段,是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功。教师板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精心设计的板书,能把所要讲的主要内容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细致观察,充分感知,领会要领,加深理解和记忆。同时还能引起美感,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师一节课要讲的内容很多,不能把所讲的东西都写在黑板上,所以好的板书要具备中心突出,立意鲜明,眉目清晰,条理工整。优秀教师上课,都精心设计板书。板书不好或不写板书,都会影响到教学效果。板书的格式多种多样,应用最多的是提要式、词语式、图示式、表格式等。不论采取哪一种形式都必须做到:

1.内容要确切,外形要规范

板书的内容,要重点突出,详略有别,确切,层次分明。板书的外形,要讲究规范,大小适当,工整醒目,严防模糊潦草,杂乱无章。2. 要合理布局,新颖别致

板书的布局,要讲究格式,选择位置,合理而清楚地分布在黑板上,使学生易于观察和理解。设计板书,不要老是一个模式,要注意新颖别致,用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如课文《月亮湾》,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采用“我问你学”的方式进行简笔画板书,画出月亮湾、村子、小河、石桥、绿树、青山、农田的美丽。学生通过简笔画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能背诵课文。

3.讲解要与板书、板图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精讲重点,又要展示变化多样的板书与板图,图文并茂,二者有机结合,更能加深学生以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这样,学生一看就一目了然。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每位教师都应深入地探索和研究。

第三篇:魏书生语文教学艺术

魏书生语文教学艺术

1.阅读方法

阅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这一基本功,魏书生向学生介绍“四遍八步”读书法。四遍,就是一篇文章读四次。八步,就是完成八项任务。

第一遍跳读。完成两步任务:1.识记作者及文章梗概;2.识记主要人、事物或观点。应达到每分钟读完1500字的速度。

第二遍速读。完成第三、四步任务:3.复述内容;4.理清结构层次。每分钟读完1000字。

第三遍细读。完成第五、六、七步任务:5.理解掌握字、词、句;6.圈点摘要重要部分;7.归纳中心思想。读的速度一般跟朗诵相同,每分钟200字。

第四遍精读。完成第八步分析文章写作特色的任务,速度根据需要,或一带而过非重点部分,或仔细推敲品味重点段落、关键词语。让学生通过阅读达到划分文章层次,归纳中心,分析写作特点的目的。

如何划分文章层次,归纳文章中心,分析写作特点?魏书生对学生有较详细的指导。

(1)划分文章层次

魏书生与他的学生一起归纳出不同体裁文章划分层次的方法。

①划分记叙文层次的五种方法

按时间顺序划分,有的文章以时间为线索,写人记事、交待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按空间顺序划分,文章写自然景物,一般按时空顺序安排层次,也有的写人记事,也按空间顺序按排层次;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有的记叙文以记叙为主,又在开头部分抒情、议论,末尾又以抒情议论结尾;按材料性质划分,有的记叙文不受事件发生时间地点的限制,而以事件内容为依据,把表现同一思想内容的材料安排在一个部分里;按作者的认识过程来划分。

②划分议论文层次的四种方法:三段式、总分式、并列式、逆进式。

③划分说明文层次可以用记叙文、议论文的方法。

(2)让学生掌握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

魏书生指导学生归纳中心思想常用的是六种方法。

①看文章题目。有的文章一看题目就使人想到整篇内容大致是围绕这个中心写的。

②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不少文章,开门见山,开头部分就提出中心思想。

③看文章的抒情、议论部分。这种方法适用于记叙文。

④分析人物性格。一些写人的记叙文,中心含而不露,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就能看出文章的中心。

⑤综合文章各段段意。比较适用于说明文和特殊的议论文。

⑥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有的文章寓意较深,不易找出,就要弄清文章写作和发表时的政治、历史背景。

(3)让学生掌握分析文章写作特点的方法

所谓写作特点,是区别于一般文章写法的独特之处,成功之处。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一般从五方面入手 :

分析中心。看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否鲜明、集中、深刻。

分析选材。看文章的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具有典型性,材料是否新颖,取舍是否得当。

分析结构。看文章的开始和结尾是否照应,层次和段落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

分析表达方式。文章表达方式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与抒情五种。

分析语言。主要注意以下四点,一从语言基本要求看,是否朴素、准确和精练。二从修辞方法的角度看有什么特点。三从语调是否幽默、讽刺,还是庄严、沉郁?是冷淡悲凉,还是欢乐、喜悦?四分析人物语言是否个性化。

学生在“四遍八步”读书中对文章进引分层,归纳中心,分析出写作特点,往往很快就掌握了整篇课文知识,常常享受到一种做学习主人的快乐,于是做学习主人的主动性越来越强。

2.改作文

学好语文一是阅读二是写作。写作几乎成了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魏书生却把作文课让学生上得轻松快乐且有收获。

他的做法中最重要的是两点:一是让学生坚持每天一篇日记,一年365篇日记。二是让学生互相批改作文。

学生如何能批改作文?魏书生经过反复实践反复研究,指导学生从十个方面写评语、打分,就是差生也能学会改作文。

(1)格式是否正确。刚入学,让学生感觉写作文,批作文都不难,只写一条关于格式的批语。批作文的时候也抽签,谁都有可能抽到任何人的。打开作文一看正确,拿出红笔,写上批语,格式正确。批文用减分法,此项不减分,此文为满分。

(2)卷面是否整洁。这一条大家都看得出来。后进同学批改别人作文指出卷面不整洁时,下次自己写作文也注意卷面了,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3)错别字几个。将错字在原文处打下标记,并且写到批语处,再在后面写上正确的字。有的粗心的同学错字找不出来,怎么办?便搞流水作业。甲、乙、丙、丁轮换着批一篇文,甲批错别字6个,乙发现本文错 别字不是6个,而是7个,那么甲就要对为什么漏掉这个错别字写出100字的说明书。丙又发现本文错字是8个,那么甲、乙都要被追究责任,各追加100字的说明书。这样使粗心的同学也认真起来,批改的时候,手里抱着大字典,唯恐漏掉了错别字。发现错别字,每两个扣1分,最多扣5分。10个以上也不再多扣。

(4)有几处病句。挑出病句划上横线,写出病在何处,再在文后批语中,写清病句几句,每处病句减1分,减至5分,不再多减。

(5)标点符合有几处明显错误。强调句号、引号、叹号、问号的使用。明显错误的地方,有一处扣1分,超过5分不再多扣。以上五条是写文章最低的要求。学生经过三四篇文章的批文实践,就能够掌握这几条要求了。熟练掌握之后,再过渡到后五条要求。

(6)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老师在批改指导时,结合两三篇具体例文,加以指导,学生就能批得符合实际。

(7)看文章的选材。包括三点:是否围绕中心,是否符合生活实际,是否具有典型性。

(8)看文章结构。包括三点:层次段落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

(9)看表达方式。主要是看其是否 符合老师作文指导时提的要求。

(10)看语言是否简炼、流畅、深刻。语言简练就是不重复、罗嗦、简要、精炼。流畅是指文章读起来很顺口,不疙里疙瘩。深刻是指文章的见解精辟,能抓住事情或问题的本质。

后五条要求每条5分,不做太具体的规定,由批改人酌情减分。在多数情况下,批改作文都在语文课上进行,教师指导,学生抽签互批。每个人都要在作文本上写出10个方面的具体批语,一般情况下批语的篇幅都有作文本一页之多,最多的批语达到500字。

经过多次批改实践,学生不仅准确地记住了写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他会指导别人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自然也就增强了自己的作文能力。这样互相批改作文,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这样容易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别人的缺点短处,自己引以为戒,也是好事,学生的思想多了一个相互交流,开放的机会。这样的写作课同学们最爱上。

魏书生不但让学生在写作时成为学习的主人,他还让学生一年365天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他给学生制订了计划:算1500道数学题,10万字语文作业,365篇日记,40篇作文,跑步1000公里,画画20幅,学歌40首等等。再把这个计划落实到每月,每周,每天。

给学生讲做学习主人的道理,学生很快就能明白,帮助他们掌握做主人的一些具体方法也不难,难的是十三、四岁的孩子持之以恒地当好主人。

第四篇:诗意语文教学艺术

《诗意语文教学艺术》观后感

宁城县特殊教育学校

侯晓敏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语境视野下的语用教学》专题报告中提出:语用教学要在语境视野下进行。王老师把语境分为三类:言辞语境、文体语境、文化语境。他以《花钟》第一自然段为例,从用词变化、句式变化和节奏变化来分析语用的特征,生动形象地向我们阐述了言辞语境与语用的关系。如孤立解读“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我们理解的是牵牛花开花很准时;而将“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孤立解读,则会发现蔷薇开花不准时。世界上没有哪种花会掐着时间开花,上述理解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离开语境理解语言文字是不确切的。他又例举儿童组诗《童年的水墨画》和《伯牙绝弦》的教学案例,详细阐述了文体特征与语用特点,建议语用教学要整体观照,与内容理解、感情体验、学法指导相融合。

诗歌教学,片片诗意曼曼舞。在孩童对诗歌语言有了整体感受之后,老师带领孩子们品字、炼字。依据“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草地上蹦跳着鱼儿与笑声”以同义比较、还原画面的方式品“漾着”“蹦跳”,就“赶着、伴着、等着”夕阳回家的选词说理由等方式品字、练字的活动,将学生思维推想高潮,沉浸在诗歌世界之中。老师正是抓住最富诗意的字进行品味,继而创情境引领学生运中文字仿写,凸显诗歌文体特点,形象地展示了诗歌语用教学的魅力,这可谓“片片诗意曼曼舞”。

第五篇: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

读《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中和小学 吕莉

在暑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一书,其中的“经典深例”“观点”“解读”“讲述”等板块详细展示了小学名师的各种教学艺术,让我深受启发,感悟良多。

(一)于永正老师的“艺术人生”

人们常用“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比喻技能上极高的境界。将于永正老师比喻为语文教学的“庖丁”,绝非其实。他说:“没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人’,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件艺术品。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也是‘爱’的主要表现之一。我尊重每一个学生,不仅仅让他们感受到我的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我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无论是学习上的,心理上的,还是生活上的。”

综观于永正老师的课文,他始终将学生摆在课堂的主体位置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答案,即使是有误时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用他特有的“于氏引导法”进行恰当引导,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导向正确的一面。

于永正老师的人格魅力、独特的教学方式向他的学生、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展示了他作为特级教师的“艺术人生”。

(二)孙双金老师的“情智课堂”

孙双金老师常说,他的成功归功于课堂,课堂给了他一块金光闪闪的金牌,他要还课堂一座金库,他课堂变成点石成金的地方。

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孙双金老师认为,首先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可是好课,即好课标准问题。拿语文课来说,孙双金老师把好课的标准归纳为16个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

近两年来,孙双金老师又发展了他的好课观。他以为随着学生主体观的重新确立,看一堂课好不好首先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他又重新总结了16字好课观,即一堂好课要上得学生“小脸发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

孙双金老师把从课堂里、从实践中感悟出来的经验,及时地与同行交流,他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因为者能够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改设想传播给更多的同行,带动语文教学攀登新的高峰。

(三)王崧舟老师的“精致大气的诗意课堂”

细致解读了王崧舟老师不同时期语文经典课例后,总结出他诗意语文教学的一个连续谱系,贯通这个教学谱系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那就是王崧舟老师对自己的永无止境的超越。他的课堂教学之一:读出画面——教学构思的超越;之二;让学生自己提问——教学模式的超越;之三:情与情的谐振——教学艺术的超越;之四:反教案——教学习性的超越;之五:归于平淡——教学风格的超越。纵观课堂,王崧舟老师坚信“人品、师品、学品、课品”的统一是事业成功的基石。

他所追求的是这样一种事业境界:在促进学生生命和谐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我生命的和谐发展,让师生在语文的大地上诗意栖居。

(四)赵景瑞老师:追求课堂教学魅力

已退休的赵老师像一个省略号,他退而不休,经常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学。他那深湛的造诣、通俗的讲述、幽默的活语、谦虚的态度常常引起场下的共鸣与笑声,受到热烈欢迎,也是我们细致学习的典范。他在《语文教学的真谛》一文中提到“教文要育人,作文学做人;语文是生活,生活中有语文;语文要训练,语文需交际;‘教材观’的三部曲——看透、转透、用透;激学生主动地学,启学生创造地学;重视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习过程”等观点都看透了赵老师课堂教学的无限魅力。

(五)闫学老师追求的语文之道

有人说,好课种种,韵味各异:有的像美酒,芬芳浓烈,饮之醉人;有的似白水,纯极淡极,却不是本真;有的则如清茶,香在隐约之中,味在有无之间,然品只却自有一种回味久久不散——这便是一种境界,是课的境界,也是人的境界。

闫学老师心中的语文是目中有“人”、心中有“人”的语文。她探索有生命活力的语文,演绎精致美丽的语文,追求灵动的语文,走进远方的语文„„

执着追求,不断反思,超与自我,永不言弃——这就是闫学老师,一个永远在求真、求善、求美的人。

(六)盛新凤老师的“和美语文”

盛老师曾这样说过:“我一直在憧憬这样一个诗化的语文境界:师生活吟或诵,或争或辩;或浅吟低唱,如此如醉;或慷慨激昂,面红耳赤,尽性尽情,痛快淋漓。可谓过瘾。

“以两极端通之和,求雅俗共赏之美”的“和美语文”,是盛新凤老师在借鉴古今外哲人智慧的基础上提出的概念。此概念的提出,诣在平衡小学语文于都课堂教学中诸多的极化现象,构建两极融通之和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境界,生成雅俗共赏的和美课堂。

盛老师的“和美语文”扎根于课堂实践,从她的几个经典课堂案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和美语文”的理念,感受到了盛老师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

浩瀚的语文之海博大精深,行走于优美的文字之间,沉醉于语文大师们的教学艺术魅力之中,品味书香,我想,语文路漫漫,教无定法,教无止境,我将不懈追求„„

下载浅谈语文教学艺术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语文教学艺术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诵读教学的艺术

    语 文 诵 读 教 学 的 艺 术 [内容摘要] 课程改革风起云涌,语文教学改革更是众说纷纭,但不管怎么说,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都应抓住语文科目最贴近生活,最丰富多彩的特征,其中诵读教......

    浅谈语文教学的提问艺术

    浅谈语文教学的提问艺术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多情况下是借助课堂提问来完成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互动、理解对话的重要手段,掌握提问技巧为师生互动准备了一把钥......

    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

    语文课堂的节奏艺术琐议 成功的课堂教学不是平铺直叙,不是一劳永逸。必须有相对的稳定的充满特色的节奏变化。教学内容上有详略,速度上有快慢,语调上有高低,环节上要有松紧,这就......

    浅谈语文教学的板书艺术

    浅谈语文教学的板书艺术 龚少华 内容提要:本文是作者结合现代化教育理论和语文学科教学特点,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的对语文课堂教学板书设计的认识。内容主要包括板书......

    浅谈魏书生语文素质教学艺术

    浅谈魏书生语文素质教学艺术 素质教育口号的提出将语文教学的方向给予了确定,但同时又扩大了传统教育的外延,应该说它是在对传统语文教学的批判认识的基础上的拓展,它立足于对......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探讨,它不是简单的复制和粘贴就可以了,而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做到教学与学习两不误,一切为了学生,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应该明确语文教......

    语文教学艺术 论文 提问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摘要] 语文课堂教学要讲究提问艺术, 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实际, 科学而艺术地进行提问, 从提问中进行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开发, 培养学生的......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认识《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是在省图书馆,看到书名我就被吸引了。读了它,解开了自己在平时语文教学中的许多困惑,明白了什么是高超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