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对联艺术,激活语文教学

时间:2019-05-13 02:50: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品味对联艺术,激活语文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品味对联艺术,激活语文教学》。

第一篇:品味对联艺术,激活语文教学

品味对联艺术 激活语文教学

红彦中学:张亚东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泱泱华夏艺术精粹,悠悠神州文明花魁。祖国文化灿若星汉,民族语言多如明珠。漫步语文世界,涉足学习艺园,在这繁花绿草当中,便可发现朵朵绚丽夺目的奇葩——华夏对联。它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一席,它色彩斑斓,包罗万象,反映时代风貌,讴歌进步潮流,抑恶扬善,催人奋进,启迪智慧,娱悦身心。

对联,俗称“对子”、“楹联”。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果追根溯源,该是古代诗词歌赋。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句是最早的对联形式。宋代宋祁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等句,都是对联的较早形式。对联源于新桃旧符;发展于晋代文学家陆云(陆士龙)和荀隐(荀鸣鹤)初次会面的脱口秀:“日下荀鸣鹤,云间陆士龙”,以及西蜀孟昶:“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盛行于宋而鼎盛于明清。

时值今朝,对联正成为最具民族风格和汉语特点的一种文学式样,以最简练的语言和最有效的表现手法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人们心声。虽然文学史书上没有她,中小学语文教材不提她,但她应用最为广泛。无论庙堂宫院还是茅屋小店,无论名山大川还是舞榭歌台,无论婚丧嫁娶还是祝寿过年,时时处处都有她的身影,贴挂对联已是华夏一种永恒习俗。

④定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气周瑜,屏司马,擒孟获,千古流传(C南阳卧龙岗)

A、巩义杜甫故居 B、汤阴岳飞庙 C、南阳卧龙岗 D、嵩山少林寺

面对各种对联考试形式,不少考生水平较低,因此开设有关对联活动课意义非凡。

1、华夏对联集锦。

对联人见人爱,我也不例外,因此我多形式、多渠道地搜寻对联,或上网购书,或走街串巷,或游览名胜古迹,或录抄祠堂墓联等等。回来后认真整理,分门别类地进行辑录、整理对联。就搜集的古今对联归类如下:

⑴节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新年)

默默无闻育出桃李满天下,济济有志造就栋梁兴中华

豪情不减一腔热血浇桃李,白发日增满腹文章颂春秋 ⑵婚联:恋爱自由无三角,人生幸福有几何

海枯石烂同心永结,地阔天高比翼齐飞 桃花从面红相映,杨柳春风绿更多

⑶寿联:寿比肖伯纳,功追高尔基(叶挺贺郭沫若五十寿辰)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章太炎于西太后七十寿辰讽联)

⑾故事联: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朱元璋志在吞并苏州)

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刘伯温意为辅朱统天下)

四口同图,内口皆归外口管,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杨溥求石县令免父役)

2、华夏名联赏析。

我们累了大量对联后,还需理解其真正的内涵和妙用,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这里仅举一联的赏析方法,意在“抛砖”之妙用。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抱孤子,再重围,匹马单枪,长坂桥边,占数百千员上将,独我犹能保双全

赏析:这是副数字巧对联。上联写出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他毕生饱读兵法,戎马倥偬,帮助身无立锥之地的刘备巧借荆州,收取东西川,建立蜀汉,继而南征北战,抱着“报先帝忠陛下”的决心,鞠躬尽瘁,东和北拒,屡出奇谋,庶竭忠心,志在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下联写的是赵云匹马单枪,千里只身救后主,其英勇善战,一夫敌万,可谓骁勇虎威。上下联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堪称“绝对”。两人一文一武,如同刘备两羽翼,使蜀国人杰地灵,物华天宝。

有了“引玉”之效果。如下是我对山西韩信墓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的赏析:

此联短短十字,概括了韩信主要生平。韩信未被重用时,是萧何月下追逐并竭力推荐得以拜将封侯;后韩信有图谋兴兵反叛之疑,诱

⑴按字数由少到多逐层训练,这样可让充分明白对联的特征和规律。

如:蚕吐丝—(),春回大地—(),松竹傲冬雪—(),养心莫如寡欲—(),风翻白浪花千片—(),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如果一时答不上,可降低难度,适时指导,择善而从,以便因材施教。

⑵一副对联就像一首浓缩的诗歌,因此对联具有诗一般的语言,文辞精炼,言简意丰。为了达此目的,可进行词语辨析比较法的训练。如:

轻风_____细柳(备选词:吹、拂、摇、扶)淡月_____梅花(备选词:照、泻、映、失)

通过斟酌字词,可达到遣词用句的准确性和写作对联技术的日臻完善。

⑶根据对联上下两联具有意思相反或相近的特点,可以巧用拆合法来指导学生写对联。这种方法,就是把现有的某一联拆成具体几个词,再运用相关、相似和相关的联想方式,筛选出与此联几个词相对的词语,再把这些词连缀成一句话。如“扫千年旧习”可拆成“扫—千年—旧习”,与“扫”相关词的“除、革、去、改、破、树、立、乘、展”等,与“千年”相关词有“万载、百岁、三秋、四时、一代、几辈”等,与“旧习”相关词有“陋俗、歪风、恶俗、新风”等,从中选词连缀成句就可成“除百岁陋俗”“树一代新风”。

程序来诠释。几副对联就准确经济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两表一对,鞠躬尽瘁酬三顾;鼎足七出,威德咸孚足千秋。心悬八阵图,初对策,再出师,共仰神明传将略; 目击三分鼎,东联吴,北拒魏,常怀谨慎励臣耕。

两副对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教师简洁将诸葛其人其事介绍清楚,从而有力地支撑起解读文本的巨大平台。

3、用对联印证课文内容。

《出师表》中6、7两节可看出“廿年经历不寻常,一表看来皆是血”。诸葛亮的忠君爱国日月可鉴,其豪情与侠义可惊天地泣鬼神。如教学中能巧用“智谋隆中对,三分天下;壮烈出师表,一片丹心”这副对联,就能很好地阐释课文内容,概括文段内涵,升格诸葛的人生价值和精神境界。

4、用对联来结课。

对联语言精练,意蕴深沉,用此作课堂结束语,可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出师表》,我用了以下总结陈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如此忠心耿耿,以德报恩,虽“五丈原高,恨当年空陈二表”,但是“三分鼎峙,载先生名著千秋”。我们学习诸葛的深明大义、重情重义,最后让我们一起品读一副对联,牢记诸葛亮: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

以“甘做园丁为祖国添秀,愿为蜡烛照学生成长”为题记,这校文章就别具诗情画意,令人耳目一新,实在奇绝。行文叙述一位老师帮一学困生由厌学转向乐学的艰难历程,反映当代教师“愿做人梯育新秀,甘为孺子当黄牛”的中心思想。结尾段依然一副对联作结,堪称“豹尾”,有画龙点睛锦上添花之用,突出中心,深化中心。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

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而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

2、关注对联这一人文景观,让其成为重要写作资源。就以“风景”为话题,我们可拟出《我眼中的龙虎山》题目,大多数人无非写到龙虎山一游,感叹山水之秀、林壑之美,亭阶之雅,只有小部分人能把山庄景致与灿烂历史联系起来。如果没有谢子长、贺晋年、贺吉祥、闫红彦、吴习智、李赤然、陈克功、贺毅、高维嵩这班气壮山河的民族英雄,没有村孺皆知的传为佳话的瓦窑堡会议那瓦窑堡怎会得到红都的美誉呢?接着我们可逐一子解龙虎山各景点上的对联以展示其人文之美,历史内含。

望川亭:河山在望乾坤一气古今浮,城都当前烟火万家忧乐共

六山风雨作龙吟,三川秀色藏虎迹

将军亭:亭园春永驻花常吐艳柏常青,将军办长传利在人民功在国。故国无愧称江都 青山有幸伴将军

112-

第二篇:品味对联

奇妙的对联

一、(一)关于“对联常识”

1能够简单说出对对子的方法即可,如对仗、平仄等方面的要求。2(1)名词对得工整,以胡对孙,有谐“猢狲”之妙,“适”对“行”,“之”对“者”工整。考生周祖谟对的“胡适之”,得了该题的满分。(2)名词对得工整,以祖对孙,有合“祖孙”之妙。梁羽生在《名联谈趣》中认为“祖冲之”对“孙行者”最佳,乃天造地设。(3)动词对得工整,以“退”对“行”。退之,是唐代韩愈的字。苏轼诗云:“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4)王引之是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学者,高邮人。继承其父王念孙的音韵训诂学,世称高邮王氏父子。

3子夜、春蚕

(二)关于“对联欣赏” 1

(1)博学于文;行己有耻。(陈澧题钟山书院联)

(2)得英才而教育;以山水为性情。(信江书院联)

(3)学者当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张百熙题京师大学堂联)(4)何事关心,二月杏花八月桂;是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玉屏书院)

(5)汇人间群书博览者,何其好也;集天下英才教育之,不亦乐乎。(船山学社)(6)理本精深,看阶前双水合流,寻到源头方悟澈;学无止境,想宇后孤峰独秀,登来巅顶莫辞劳。(桂山书院)

2(1)眉山县三苏祠,苏洵、苏轼、苏辙;(2)韩城司马迁祠,司马迁。此外,还可以欣赏以下名联:(1)韩潮学派百川会;公起文章八代衰。(衡阳韩文公祠联,韩愈)(2)门前学种先生柳;岭上长留处士坟。(唐陶山题九江陶渊明祠联,陶渊明)

(3)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采石矶太白楼联,李白)

(4)枫叶四泣秋,枨触天涯千滴泪;浔阳千尺水,句留江上别离情。(九江白太傅祠联,白居易)

3(1)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山西霍县韩信祠联,韩信)(2)千秋冤案莫须有;百战忠魂归去来。(吴云樵题汤阴县岳飞墓,岳飞)4(1)白云黄鹤传千古;汉水长江会一楼。(贺捷题武昌黄鹤楼联)

(2)铁板铜琶,大江东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黄州赤壁联)

(3)村舍俨然,笑渔人迷不得路;水源宛在,偕太守常来问津。(曾昭寅题桃花源联)(4)江枫渔火,胜地重来,与国清寺并起宗风,依旧钟声闻夜半;木屐桦冠,仰天狂笑,有寒山集独参妙谛,长留诗句在吴中。(苏州寒山寺联)(三)关于“对联作法” 1绝对,一般指只有一个好的出句或对句,而缺少另外和它对仗的一句。绝对也必须存在着对应的逻辑事物,才能对出。纪昀曾煞费苦心也没能对出其妻所出的绝对“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后来有人为增加此联的难度和情趣,又在句首添一“明”字,遂使之成为历经二百余年而未获佳偶的名副其实的绝对。1984年两位澳门楹联学会会员联合悬奖六千港元,为绝对求偶,尽管应征踊跃,但未发现匹配的妙对。获“鼓励奖”的有:“直臣罹铁网,官官子直令狐绹”“德门传礼记,篇篇敬德尉迟恭”等。“今世进士,尽是近视”中“今世”“进士”“尽是”“近视”都为同音。沈善增对下联:“往时王室,枉使忘食。”意思是说过去时代的王室,白白地让他们耗费民脂民膏。

2“一条大路通南北;两边小店卖东西。”是清代诗人宋湘所作,据说他在路过一个小镇时,在十字街的墙上题出上联:“一条大路通南北”。走后数日,仍无人能对,他便自己又对出了下联。作对联时,要注意对仗、平仄,书写与张贴时要按照传统和习惯去做。

(四)关于“课外延伸” 古诗文妙联选: 敏而好学;乐以忘忧。(联出《论语•公冶长》)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联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联出杜甫《望岳》)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联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联出王之涣《登鹳雀楼》)

先生抱才终大用;男儿立身须自强。(上联出韩愈《寄卢仝》,下联出李颀《缓歌行》)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三国演义》第37回)

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水浒传》第29回)

二、关于对联的具体分类

《中国对联大辞典》把对联分为:白话联、文言联、短联、一字联、长联、名胜联、胜迹联、山水联、庙联、祠联、寺观联、庭宇联、廨宇联、衙署联、试院联、会馆联、学校联、戏台联、居室联、喜联、贺联、节日联、春联、婚联、寿联、祝联、自寿联、挽联、他挽联、自挽联、墓联、岁时联、干支联、元旦联、元宵联、端午联、七夕联、中秋联、重阳联、故事联、本事联、谐趣联、题赠联、格言联、行业联、商业联、杂题联、一般联、御题联、御联、应制联、时事联、文艺联、谜联、节气联、迎春联、述事联、抒情联、状景联、哲理联、评论联、装饰联、交际联、宣传联、会场联、广告联、游戏联、巧妙联、通用联、专用联等。

三、关于对联常识 楹联

游览我国的名胜古迹,人们会在各种殿堂庙宇和亭台楼阁的楹柱上看到左右两边字数相等、工整对仗的词句,这就是中国著名的楹联,又叫楹帖,俗称对联、对子。由于这些楹联写景状物生动帖切,抒情叙事寓意深远,往往给游客增添许多兴味。

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它起源于繁荣发达的唐诗之后,相传是由五代时的后蜀皇帝孟昶首创的。当时有在门口挂桃符板压邪驱妖的风气,孟昶就在一年除夕把两句诗题写在桃符上,叫“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故称“题桃符”,因是春节所题,后来又叫做“春联”。到了宋代,楹联已经盛行起来,文人学者纷纷以题联为趣。比如南宋学者朱熹不仅在自己的住所和读书处,而且在许多地方的府学、县学甚至个人住宅题联。他赠给漳州的一个读书人一副对联: 东墙倒,西墙倒,唯见家室之好; 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

宋代还有个叫叶洪俞的文人,考中进士后,曾上书揭露官场腐败作风,上自宰相下至县官他都骂到了,文中句式相同,末尾都用“而已”二字,以表示他对腐败现象的鄙视,其中有“今之宰相,招权纳贿倚势作威而已”,宰相因此大怒,十年不肯提升他,为此他自题对联一副:

未得“之乎”一字力; 只因“而已”十年间。

明太祖朱元璋喜欢舞文弄墨,常常自作春联。一年除夕,他突然下令南京城家家户户门前必须挂一副春联,并且微服察访,看看有哪一户不挂。在他的带动下,明代题联之风更加盛行。清康熙、乾隆年间,这种风习达于极盛。凡遇大典,楹联如林。如康熙皇帝六十寿辰,从大内(今故宫)经西直门至西苑路,搭起许多牌楼坛宇,每座都挂着为他歌功颂德的楹联。

楹联内容大体分写景、言志、记事三类。一般来说,山水名胜之地,写景楹联居多;住宅书房之处,以言志楹联为主,目的是表达主人的某种志向或愿望;宫殿祠庙和牌楼坛宇之所,则以记事楹联为多,其中又多歌功颂德之词。焦山自然庵风光秀丽,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曾为之题联云: 山光扑面经新雨; 江水回头为晚潮。

明代东林党人曾在他们讲学的东林书院用一副对联表达其忧国忧民的心情: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至于记事楹联,或歌颂主人品格,或赞扬他的功绩,杭州岳飞庙前有一联云:

岳军振难撼威名,扫敌在指顾间,奉诏班师成遗恨;

秦贼施摧残毒计,加罪以莫须有,尽忠报国复何人!楹联的写法,格式繁多,主要有叠字、集句、问答、变音等。叠字格如苏州网师园一联: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集句格是集前人诗词文赋之句成联,如扬州平山堂楹联:

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上联前二句,为范仲淹《岳阳楼记》句,后一句为欧阳修《醉翁亭记》句;下联前二句,为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句,后一句为苏轼《放鹤亭记》句。问答格或上联问下联答,或上下两联皆问,或上下两联中各有问答,湖南岳阳楼有一联甚妙: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变音格是利用汉字多音的特点造成同一个字在一联中的音调变化,如秦皇岛市姜女庙对联:

cháozhaozhaocháo

zhaocháozhao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上联三、六、八字读cháo,四、五、七、九字读zhāo;下联三、六、八字读zhǎng,四、五、七、九字读cháng。

楹联的字数,向无一定,从两个字到几百字的都有。但以七字至十五字的居多。清代以来兴长联之风,最长的当数四川江津县城楼现存的一副长联,多达1612字。现存著名长联是孙髯翁为昆明大观楼写的,共182字。(选自《祖国文化》,人民日报出版社1984年版)

四、参考书目

谷向阳主编《中国楹联大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苍舒《中国对联艺术》,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荣斌主编《中国名联辞典》,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梁羽生著《名联谈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严昌选编《名胜楹联集锦》,岳麓书社2003年版

梁申威主编《中国书院对联》,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孙保龙编《古今对联丛谈》,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杨光治、李经纶编著《过目难忘对联》,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 甘桁编著《奇联妙对》,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张器友、许厚今编著《千古名联》,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张鲁光编《中国名联选》,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

廖福招、柳景瑞编著《名趣联欣赏与评点》,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尹贤著《对联写作指导》,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

第三篇:浅谈语文课堂“激活”的艺术

教学园地

浅谈语文课堂“激活”的艺术

作者:常雯雯

地址:新疆阜康市迎宾路116号 单位:阜康市第四中学 邮编:831500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自主学习。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增强语文能力的主要阵地,因此,激活语文课堂十分必要,如下就如何激活语文课堂,谈些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妙用导语

巧妙的导课是激活语文课堂的前提,巧妙的导语是教师与学生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像无形的磁铁一下子能吸引住学生,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以最佳的心态进入角色,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产生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例如,在讲季羡林的著名的散文《幽径悲剧》时,我这样设置导语: “北京大学是我们每个学生所向往的,北京的大学教授是大家理想的老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由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写的著名散文《幽径悲剧》。”导语一出,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急不可待地去阅读课文。这样一个简短的导语,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导语应求“新”、求“活”。也就是说,要根据课文内容和特点,导语的角度和内容应适当的有所变化,不可千篇一律,避免牵强符会,生拉硬扯。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文体,不同课题,紧扣课文实际,进行讲故事、猜谜语、放音乐、演实验、赏图案、播新闻等学生喜闻乐见、富有情趣的活动。我在教文言文《隆中对》时就设计这样的导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的英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隆中对》来了解他。(同时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二、巧于设疑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学习的动力。为此,初中语文教学要善于设疑、巧于生疑,自然吸引学生注意力,气氛就会活跃。

①开课巧设疑,引起悬念激发探究。

同事谭老师在讲《斑羚飞渡》之初,她抛出一串疑问:“社会上有些人大难临头各自飞,而一群斑羚动物面临灭绝厄运时,会作出怎样的举动呢?是否相互残杀以求苟全呢?结果又会怎样呢?”学生为了及早了解事情的发展及结果,全身心投入课文中。

②善于在学生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启发动脑思考。

如引导分析《皇帝的新装》时,设计了学生容易忽视的问题:“一个涉世未深的无知少年没有受骗,反而皇帝、老大臣、官员及老百姓却均一一被骗,为什么?”问题一提出,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思维异常活跃,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收到了预期效果。

③抓住文中矛盾加以展示,激发思维。

我在讲授《唐雎不辱使命》时,首先要学生自己提问题,不久有学生问:a.“秦王以五百地易安陵”不是出于好心,但这中间究竟有什么样的背景?b.安陵君和唐雎都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分别是如何反驳的?表现出了二人有什么不同?c.唐雎既然想刺杀秦王,为什么不直接说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却绕圈子说了三个刺客的事?我及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旨在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三、示范朗读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也应为学生树立榜样,示范朗读可以说是其中之一,学生可以根据听范读知晓该如何朗读课文,并且感受自己朗读的不足之处,这样会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激活课堂。

示范朗读,教师应依据课文的体裁和内容把握和时机。比如教学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适合于进入新课后就示范朗读,以有利于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利用课文中文学形象去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学生领悟到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想音量、音高的运用和语速、语调的处理等。再如,朗读难度较大的文言文,也应在学生读之前进行示范朗读,以免学生读破句子,形成定式,难以纠正。

不过,有些课文,像《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等一类的说明文,像《多一些宽容》等一类的议论文,也可以在互动探究课文内容的过程中,适当地进行示范朗读重点段落或精彩段落,来激活课堂。

四、开展竞赛

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开展竞赛,会很容易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作为 2 中学生大都喜欢展示自我,争胜心较强。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竞赛,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做好充分准备,认真组织实施,一定使课堂竞赛始终为教学目标服务,决不能为活跃课堂而偏离了达标。开展课堂竞赛,必须坚持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人人参与的原则,决不使课堂竞赛像脱缰的野马,任其驰骋,奔到那算哪,毫无目的,也决不可能把课堂搞成几个尖子生鹤立鸡群的表演。

课堂竞赛,设置竞赛内容和竞赛时机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根据课文的特点来设置课堂竞赛。像矛盾的《白杨礼赞》和鲁迅的《藤野先生》等,这些文情并茂的散文,适合进行个精彩片段的朗读竞赛;像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和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等,这都是知识点较多、内容复杂、问题较隐瞒的的课文,适合进行问答式的竞赛;像巍峨的散文《我的教师》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等,较为接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易于体会和感受,适合进行读后感的演讲比赛;像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和契科夫的小说《变色龙》等,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性强,则适合进行表演竞赛。

课堂竞赛的形式应不拘一格,可以是两组型,也就是把全班同学一分为二,通过打分积分,决出胜负;也可以是多组型,也就是把全班同学分成多个小组进行竞赛。无论是哪种形式的竞赛,结束后,教师都会及时点评,指出优缺点,表扬鼓励优缺者,激励鞭策后进者,以提高学生的上进心和竞争技能。

姓名:常雯雯

出生日期:1979年10月22日 性别:女单位:阜康市第四中学 籍贯:新疆 职称:中学一级 研究方向:课堂教学方法 单位:新疆阜康市第四中学 职务:教师

联系电话:*** 邮箱:fkzzcw@163.com 地址:新疆阜康市迎宾路116号 邮政编码:831500 3

第四篇:浅谈对联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对联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在传统文化日益回归、国学逐渐复兴的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和关注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每位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在众多的国学文化中,对联以其历史悠久、形式短小、内涵丰富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挖掘对联潜在的语文功能,并将其恰当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关键词]对联;高中语文教学;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8-0120-02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博大精深的学问、光辉璀璨的思想。如何继承和发扬其中有价值的民族文化遗产,并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教学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精神,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是语文教学工作者一直思索和探求的问题。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对联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对联知识虽然在教科书中没有系统讲解甚至没有重点要求,但是对联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应该予以继承和发扬。更重要的是,对联中蕴含着传统的人文观念、历史价值、思想意识和写作手段直接指向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对联的鉴赏与写作中可以显现出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下。

一、中国传统的对联教学

对联,古代称之为属对,古人对属对相当重视。文史学家周韵先生曾说过:“在中国文学各种有韵之文的体裁中,如骈文、诗词、赋铭,都要以对联为基础。所以过去的读书人,无不以对对子为基本功,这门基本功练好了,才能进人各种体裁的领域中。”①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学士将属对视为体现个人才华素质的有效手段。

属对的历史即对联发展、盛行之历史,其悠久从正史上可以追溯到晋代文学家陆云和荀隐初次会面时的对话:“旧下荀鸣鹤,云间陆士龙。”鸣鹤、士龙分别为二人的字,这是一副艺术性颇高的人名对,被普遍视为最早的关于对对子的记载。②然而,将属对纳入语文教学当中,并使之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则要滞后得多。留存至今的北宋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制定的《京兆府小学规》对小学课程的安排有具体规定,在三个学业等第中,其中第二等的日课程安排为:念书约一百字,学书十行,吟诗一绝,对属一联,念赋二韵,记故事一件。③可见属对作为一门课程出现是在宋代。

张志公先生曾经在《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中用专门章节来论述属对。属对作为教学手段一般在儿童入学的第三个年头,也就是在启蒙阶段的集中识字和进一步的识字两个教学步骤之后,教儿童学属对。最初大概以学作骈文和学作近体诗为目的,发展到后来,属对成了启蒙之后一种必修的课程。苏洵在文章里也写道:“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由此可见,属对的目的已经不再是专为学作近体诗,而是语文基础训练的一种手段。明清时期是对联的繁盛期,无论公学还是私塾,都把对课作为必修之课。学堂多采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读物,有的还附有李渔的韵对,如“天对地”、“雨对风”、“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等,以便学生最初属对的学习。这种从一字练起,一直练到七、九、十一言的严格而扎实的属对训练,不仅使学生从小就受到对联的教育,而且能达到良好的文化传统熏陶的目的。

民国时期,虽然新式小学渐渐取代了私塾,但是对课并没有完全消失。鲁迅先生早年也曾学习过对课,他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满怀深情地写道:“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给我读的书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加上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对课这种极有魅力的语文教学活动才逐渐消失。

二、对联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功能

元初学者程端礼在他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就属对的作用有如下说明:“大学不得令日日作诗作对,虚费日力。今世俗之教,十五岁前不能读记正文,皆是此弊。但令习字演文之日,将已说《小学》书作口义,以学演文,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续下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更令记《对类》单字,使知虚实死活字,更记类首‘天、长、永、日’字,但临放学时,面属一对即行,使略知轻重虚实足矣。”④由此而知,当时老师教学生属对的目的是配合“习字演文”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字的“虚实死活”,掌握平、上、去、入四声。

在笔者看来,国学大师陈寅恪关于属对的论述更为精辟,他在《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一文中说:“其形式简单而涵义丰富,又与华夏民族语言文学之特性有密切关系者,以之测验程度,始能于阅卷定分时有所依据。”他从四个方面对“对对子”予以说明: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知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可以测验思想条理。⑤

龚联寿先生在《联话丛编》的序言当中就专门提到陈先生的这封信:“陈寅格先生此信之所以名著一时,不特就楹联之地位发表了重要看法,还因为如前所引,连类触及了当时的学校教育,且谈得非常深刻,给人启迪,促人深省,至今仍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⑥

然而,我们所面临的事实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综合了各类知识的属对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备受冷落。那么,在这个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化网络化时代,是否还需要这种文学式样呢?对联虽然缺失了其作为古代交际工具的性质,也不像高考作文那样属于“安身立命”之本,但作为远离功利的一种传统语文样式,它依然以其特有的魅力强烈地吸引着人们去鉴赏它、传承它。基于这种思想,笔者将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找到对联与现代语文教学的契合点,挖掘对联艺术的文化内涵。

(一)对联蕴涵的传统文化价值

如果说诗词曲赋是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的万顷烟波,那么对联则是朵朵绚丽的浪花。在语言的长河中,对联和诗歌深得人们的喜爱。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尺幅虽小,却有着无穷大的容量,往往可以获得以一寓万、以少胜多的奇特艺术魅力,蕴含了巨大的文化价值。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才子佳人都以对对联来展现自己的才华。因此,对联作为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不仅在中国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殿堂中,也放射着奇光异彩。

(二)对联对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格素质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强调更多的是通过语文的人文性来对学生语文素养进行培养,而对联这一文化形式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知识。这些丰富的知识,不仅仅表现在遣词造句、修辞方法和逻辑方法等方面的一些文字技巧上,更多的是内在的、隐性的,需要我们用心去感悟。如风景园林的对联,多表达的是作者自然之爱、退隐之闲适;名人对联,多表达的是作者的个人情趣、高尚情操,或是对某位名家一生的概括与评价;励志修身对联,则旨在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使人们受到警策或自励, 从而学会为人处世的艺术,提高人生的志趣和价值。所以,通过对联的学习与赏析,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人格素养的形成。

(三)对联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学习对联,鉴赏对联,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学会对一些历史现状和人性特点进行分析,提升审美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积累一些必要的传统文化知识,改变学生知识素养普遍匮乏的现状,使得这些知识可以在学生写作中得以体现。同时,围绕写作对联,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语言文字之美,提高运用修辞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对联传承了中国古典美的精华,容纳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世界、对自然、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当代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就说过:“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美学观和语文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结晶”,或一种‘升华’。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⑦因而,对联集中而鲜明地体现了汉语文的特色和魅力,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之一。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对联,探究其内的在传统文化和美学价值,并将之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

[注释]

①(7)曾伯藩:《论对联的功用与意义》,《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②谷向阳:《中国对联研究》,《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9期。

③池小芳:《中国古代小学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④程端礼:《程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安徽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⑤刘桂生、张步洲:《陈寅格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第279~285页。

⑥龚联寿:《联话丛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第五篇:如何激活语文课堂教学范文

如何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古人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中都有一股“源头活水”。因此,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应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把课上“活”,还要在教学方法上真正变注入式为启发式,达到教与学和谐交流,把学生教“活”。“活”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必要保证。

一、广闻博采,不断引进时代“活水” 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把课文作为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依据,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实际情况的需要,广闻博采,时时引进时代的“活水”。如增设“文化快餐”,每堂课拿出三到五分钟,开设“三分钟演讲”,“每堂一首诗”,“每课一成语”等栏目,同时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每两周拿出一堂课展开交流。

二、精心设计、努力优化教学思想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思路,力求拿出个人在处理教材和安排教学步骤上的最佳思路。

1、重视课堂导语、结束语的设计如果把教学比作一首乐章,我们追求“起调”扣人心弦,“主弦律”引人入胜和“终曲”余味无穷。一堂课开头数分钟导语的作用不容忽视。介绍一个故事、一副对联、欣赏一幅插图、设置一个悬念、演示一个实验.....好的导语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认真求知、课堂引入就掀起一个小高潮?quot;起如爆竹,结如鸣钟。“教师可以尝试以点评课文、课文续写、排演课本剧等方法结课。比如点评课文,就是指导学生在充分品读作品的基础上,以片言只语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只谈文中的某个细节、某件道具,但要从较新的角度切入、用语简洁悠美。这一训练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带动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提高鉴赏能力,从而获得兴味盎然的学习效果。

2、选好突破口,教出新意

教师顺着课文段落先后,从段首依次分析至篇末,这种教法虽有普遍适用的价值,但是一味拘守,也会湮没某些课文的特色,还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难以生动活泼地发展。设计有新意的教学思路,需要教师以自己的发现,感悟为契机,从课文中选取关键性的语句或问题作为切入口,奇峰突起,优化课堂组织过程。例如教学《捕蛇者说》一文,可在学生熟读后,抓住结尾这一文章的凝结点来追本溯源:指导学生找出主旨句,如果学生答成”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教师借机区分主旨句与写作目的句。再提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作者写到了几种毒?哪种厉害,何以见得?这样一下抓住了要害,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又有助于学生体会课文对比、反衬手法的妙用。

三、启思导学,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运用教学方法、应使教法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上,强调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和实践,教师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引导的作用,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帮着学生学习“。

1、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欲望。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需求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开拓性的问题,并不失时机地提出来以触及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其求知欲,拨动他们思考的琴弦。例如教学《背影》一课,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创设如下问题:文章为什么不刻画父亲的正面形象而写”背影“呢?作者是如何刻画父亲”背影“的呢?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过铁道买桔子“时的细节呢?课文几处写了父亲的”背影“?”背影“在行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如果让你写父亲的”背影“,你如何构思呢?这样的问题一旦出现,学生学习情绪就会高涨,思绪也就随之而”活“了起来。

2、拨学习思路,鼓励学生大胆想像。教师要指导学生突破课文情景,把思维的领域扩展到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和想像力。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为我们再现了”百草园“丰富多采的自然景物,使我们同鲁迅先生一样,体味到了其中无限的乐趣。那么,倘若我们走出”短短的泥墙根“一带,还会有哪些充满情趣的事或物在等着我们呢?我们可以以”百草园趣事续闻"为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纵情想像和大胆想像,创造出更为奇妙而有趣的情景来。

此外,教师积极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创设具有吸引力的学习情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协调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把名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能够使学生找到更合理的掌握知识、增长才干的途径,真正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

下载品味对联艺术,激活语文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品味对联艺术,激活语文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语文教学艺术范文大全

    浅谈语文教学艺术 吕叔湘先生说过:“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更加复杂罢了。”这里面包含了十分丰富......

    语文教学艺术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是语文教师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价值定向,在语文课堂教学领域中的结晶,是一个教师在长期课堂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教......

    品味诗意语文艺术 领略大师课堂风采

    品诗意语文艺术 领略大师课堂风采 特级教师王崧舟是“诗意语文”的积极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从1984年工作以来至今已30来年,共经历了六个超越自我的阶段,并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教......

    用对联来激活语文课堂孔雀东南飞教学案例5篇

    欢 迎 光 临语 网 中 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用对联来激活语文课堂——《孔雀东南飞》教学案例 一、教学背景: 《孔雀东南飞》是一首比较长的乐府诗,在最初备课的时候,......

    品味对联的文化魅力(最终版)

    一、课题题目 本组课题为:品味对联的文化魅力 组长:许晓雄指导老师:李林娟 成员:吴缙、林仪、陈胜倩、李余慧、许婷婷 二、背景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常青之树,从古至今,对联是最为人......

    对联的修辞艺术[大全]

    今天人们所写的对联,有很多思想内容很好而艺术魅力不够,难以引起人们回味和玩赏。一般来讲,对联的艺术魅力取决于其是否讲究修辞。对联的修辞可分为特殊的修辞法和普通修辞法两......

    对联的修辞艺术 (最终定稿)

    今天人们所写的对联,有很多思想内容很好而艺术魅力不够,难以引起人们回味和玩赏,对联的修辞艺术。一般来讲,对联的艺术魅力取决于其是否讲究修辞。对联的修辞可分为特殊的修辞法......

    对联的修辞艺术

    其一,把人名、地名、物名等专用名词嵌于对联之中,犹如藏头诗,以此暗寓褒贬。如:其地之凤毛麟角,其人如仙露名珠。——蔡锷赠小凤仙联明照沙窗,个个孔明诸葛亮;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