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激活文言文教学
如何激活文言文教学
有人认为文言文已死,不必再行教学。其实,文言文教学与时代潮流并不相悖,反而是相辅相成、彼此促进的。从表面看,它们似乎是逆向运动,其实是相向而行。因为文言文承载着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是须臾不可丢弃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是坚强的民族精神支柱。这种内在的思想活力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体现,是我们炎黄子孙继承下来的无与伦比的瑰宝。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内涵隽永,具有很大的现实借鉴和利用的意义。既然如此,怎么能不学好、掌握好它的载体——文言文呢? 但是,学好文言文并非易事,由于很多文言文距离今天年代久远,学生学习它会有距离感,教师如果不注重方法,势必让学生上课昏昏然而无所收获。那么,怎样才能激活文言文教学呢?现将个人思考试述如下: 1.激发兴趣。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只有人们自愿做的事才做得好。”激发兴趣的要义,全在于激发出学生“自愿做”的热情。激发兴趣应注意时机的选择,或在课初,或在课末,或在课中。本人以为最好是在上课的初始时刻。如教《勾践灭吴》,可以适当补充勾践灭吴的历史事实,以及范蠡与西施泛舟太湖的美妙传说,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有较充分的认识,又丰富课文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教《过秦论》,可以简介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来激发学生兴趣。教《鸿门宴》,除简介司马迁与《史记》外,可借楚汉相争的故事梗概以及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来激发学生兴趣。上《兰亭集序》,可出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上《归去来兮辞》,不妨先讲讲《五柳先生传》等。总之,激趣的手段可各有不同。为促进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激趣的工作也可放在上课的结束阶段进行。如上《鸿门宴》,在结束前就可提出“从项羽不杀刘邦你看出了什么”“假如项羽杀了刘邦”等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等等。
2.引进写作。很多文言文作品,都蕴涵丰富的写作空间,如能适当引导消化,可以激活整篇文章的学习。比如教《烛之武退秦师》,可以利用文章中未显示的信息非常丰富的特点,引导学生写出这些信息,可以写烛之武夜辞郑伯的情景,也可以写郑伯苦苦等待的焦虑,甚至还可以写烛之武到秦营时的受冷落等等。学生如果写这些情景,一定要先读懂课文。这样的训练,既领会了文章内核,又锻炼了写作,还培养了想象力,一石多鸟,何乐而不为?
3.添加事例。有些文言文内容比较简单,可是如何让它生动而富有灵性呢?我认为只有添加事例,使它丰满,才可能让原文灵动。比如教《邹忌讽齐王纳谏》,当讲到邹忌的讽谏艺术时,不妨添加庄子以愿当泥涂之龟而辞退楚国使者的机智、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影射梁惠王的善喻以及《克雷洛夫寓言》中乌鸦与狐狸的故事等,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自然也就明白了邹忌的讽谏艺术,从而让学生领悟到语言表达的无穷变化。
4、揭示内涵。这里的内涵,是指课文中潜在的、不能从字面上直接看出来的东西,而揭示内涵则是指将这些东西确认出来,使其明朗化,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生毕竟是学生,其预习自学的结果也只能是“有所知”,而不可能“尽知”。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老师的适当点拨,指明内涵,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必要的。课文中内涵主要有三类:①关键句。如《过秦论》中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鸿门宴》中的“竖子,不足与谋”等。②段或篇的思想内容。如《兰亭集序》的二、三两段,《归去来兮辞》的一段和四段。③篇章结构、语言及其他。如《过秦论》的结构艺术、语言特色,《鸿门宴》与鲁迅先生“无韵之离骚”这一评价的联系等等。教学中,老师适时适度的揭发内涵,无疑会收到使学生在有所悟但所悟不清的情况下,获得一种豁然开朗的感受,而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的效果。
5、解释文字。这里的解释文字不是解释课文中字词的意思,而是指根据这个字词在文中的含义或形状适当联系它的本义或与此字词有关的文化现象,这样更易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比如教《勾践灭吴》中,在讲到“贾”字时,结合课文注解适当补充“行商坐贾”的文化知识;讲到“取”字时,简要介绍“取”字背后蕴涵的原始社会抢婚习俗;甚至对个别字还可以进行巧解,如“男”字,可以解释为“在田里出力拼命干活的人”,也许此解不合本字含义,但与古人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是相符的。在教学中,对字词适当的引发联系,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字词的印象,也有利于学生更好理解这个字词,从而实现让学生更多更好地积累文言词汇的目的。
6、吟咏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之精妙,可以培养语感,增加积累,涵咏感悟。短文章整体读,长文章逐段读。可以范读、领读、齐读、散读、默读;也可以读句读,读感情,读意境。这样读了之后,学生心里就产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欲望,也就有了能意会课文的喜悦,也就能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鉴赏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如教学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一文,该文表达的是作者致力于隐、淡泊名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书生形象,读时不妨让学生扮个超脱先生状,玩味地读,亦可如三味书屋是老先生的读法,摇头晃脑,如痴如醉,用悠长的语调再现当时的氛围,体味五柳先生的人格魅力。吟咏诵读文言文,可以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畅游于文言文之中。
7、介绍文化。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古代的人类活动就是靠文言文记载的。如能在文言文教学中,适当介绍古代文化,比如古代的典章制度、礼仪习俗、器物用具、科举职官、天文历法及衣食住行等文化常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例如《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有“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额外人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这样的文字,触龙见到太后为什么要“自谢”?如果没有介绍古代的礼仪习俗,就难以理解。所以适当地介绍古代文化常识,能让学生了解古代的社会现实,也能达到激活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8、利用教具。教具的使用,容易让课文内容直观易解。如教《卖油翁》时,老师带进一枚铜钱与一瓶水,模仿卖油翁倒油动作,学生一看,对课文内容自然就了然于胸了。在文言文教学中,如能结合课文实际,准备或制作教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9、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把课文内容做成课件,再现课文场景,引领学生进入课文设定的特殊时空。如教《孔雀东南飞》时,利用电脑技术,把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故事用视频的形式加以再现,可以变抽象的文字为具体的图象,学生更易于把握课文内容,乐趣自不待言。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古老的文章焕发出青春的活力,易于拉近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距离,实现了激活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当然,文言文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只要因课设法,巧于安排,必能激活文言文教学,让学生学好文言文,让祖国灿烂瑰丽的文化艺术弘扬光大于今天。
第二篇:激活识字教学
激
活识字教学法
(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城关二小
赵芳
5538165)
小学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阶段识字的总目标是:认识3000个左右常用汉字,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众所周知,识字、写字是学生学习文化的开始,是形成读写能力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认识并学会一定数量的字词,才能理解书面材料,才能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识字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的效率。同时,识字对儿童发展起重要作用,并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柳斌同志在“全国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交流会上”谈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从识字开始的,人生识字聪明始,成人识字率的民族才可能是也一定是高
素质的民族。“
长期以来,识字教学忽视了教学本身的人文因素,一味强调识字的工具性作用,因此,识字教学常常与单调、枯燥联系在一起,结果却是高耗低效。其表现主要为字音教学时教师先把生字的拼音直接板书出来让学生读,读准字音后出示字形,让学生联系拼音和汉字进行认读,然后把拼音擦掉,让学生单看字形读准字音;字形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和综合汉字的组成部分,熟悉字的笔画、笔顺和偏旁部首,最后达到掌握字形的目的;字义教学比较复杂,一般都是把生字和其他字连成词语来解释,再造句,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它的意思。之后再让学生进行抄写、默写等多方面的练习以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所以许多老师上公开课都避开生字不讲,觉得乏味,单调,没有意义,达不到公开课想要的那种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给识字教学注人了新的血液,它要求教师既重视以识字技能为重点的认知目标,又要关注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学习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首先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为有了这种喜欢和愿望,可以让学习汉字变得更轻松、更主动。那么如何让学生一开始接触汉字,就喜欢上汉字,爱上汉字,从而主动识字呢?我的体会是不宜依靠简单重复,机械乏味的认读和大量的抄写来完成,而是有的放矢地加强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采用相应的教法以提高识字效率。其教法主要体现为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学龄初期儿童的思维处于表象思维阶段,他们通过感性认识而获得表象,运用表象进行直觉的“形象思维”,情境教学正是从感受形象开始,以情激情,符合儿童思维的特点。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要力求做到有情有趣,尤其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教师更应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把枯燥的识字变得形象,有趣了,加以声音的画面吸引孩子,诱发学生学习生字的饱满热情。如教学“采“字时,借助多媒体,显示色彩鲜艳的画面:一棵树上有一些果子,一只手灵活地采摘树上的果子。辅以字理解说:树上“采”果子。教学“风”字,显示不同季节的风的画面,让“风”字发生颜色的变化,一次次刺激学生的视觉感观,并配以风声,让学生入情入境,认识并认读“风”字。又如教学《识字4》一课时,师指着黑板上美丽的贴图(图上有茂密的树林,鲜艳的花丛,碧绿的田野,四五个孩子有的手拿放大镜在地上蹲着,有的拿着蝴蝶网兜在田野里跑着``````)对大家说:“让我们也跟着这些小朋友一起到树林里转一转,到花丛中钻一钻,到田野里跑一跑,好吗?”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过来。老师指着贴图(蝴蝶躲在花丛里,螳螂掩映在树叶上,蚂蚁暗藏在落叶上)对大家说:“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瞪大了眼睛,仔细看着。一会儿,有的学生像发现了新大陆,激动不已:“我看到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停在花朵上。”“那片树叶上躲着一只螳螂。”“两只蟋蟀在落叶上做游戏。”“一只知了正在唱着动听的歌。”老师顺势抓住挈机,表扬学生:“小朋友眼睛真尖,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昆虫,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随即把“螳螂、天牛、蝴蝶”等词语贴到了相应的昆虫图旁,图文对照,让学生练读词语。这样的认读汉字活动多么富有情趣!孩子们一个个指指点点,读得摇头晃脑,浑然忘我。
2、游戏识字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刚刚从绚丽多姿的游戏、玩耍的世界中踏入校门,他们活泼好动,充满童趣,但持续集中注意力时间短,课堂教学中穿插运用游戏能很好地克服这一弊端。因为他满足了学生的需要,激发了他们的童趣,诱使他们主体参与、自主学习。如果在他们稚嫩的心灵上过早地压上死记硬背的沉重负担,不但达不到识字教学的目的,而且会影响今后的学习。因此尽可能通过游戏、表演、实验、操作、动手模拟等活动,让他们的眼、耳、脑、手、口等一齐“动”起来,以“动”激活识字教学。比如开展“我与生字交朋友”活动:
(1)叫朋友“名字”。学生用两种自己喜欢的符号在文中画出会学、会认的生字,通读课文时强调别叫错朋友的“名字”(读音),这样可不是好朋友,这样能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因此他们读起书来,认起字来特别用心。
(2)记朋友“相貌”。认错人是件很不好意思的事。既然与生字交朋友了,当然要记住这些朋友的“相貌”(字形),如果连朋友都认错了,那可不是好朋友,可能连朋友们都没得做了。于是学生就想方设法记住生字字形。一个个抽象的书面符号在学生面前活起来,一一进入学生的知识仓库,学生对这些生字产生了感情,像老朋友一样待他们,不仅记得住,而且画得准(书写准确)。
(3)看朋友“做事”。一个个生字孤立地看,只不过是一个个抽象的书面符号,而融入课文这个“大家庭”,就充满生命和活力,其作用也就显现出来了。看朋友“做事”,就是看看生字在“家”中的作用,即表达了什么意思。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自觉地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同桌讨论等方法去挖掘生字的含义。如教学《识字4》,当学生了解了整篇韵文后,让他们戴上与昆虫有关的图或词的卡片,伴着“找朋友”的音乐自由游戏,找到一个伙伴;接着再找另一个伙伴。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将枯燥的复习寓于快乐而又紧张的比赛中,再次让学生将所学词语与相应事物联系起来,并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后来我又设计“小组合作做贺卡”的活动,请同学把刚才游戏的卡片取下来,贴在已经准备好的贺卡上,还可以画上其它东西装饰一下,要把图和词贴准确,学生兴趣盎然地动手贴、动手画、动手剪,大家快乐地游戏,快乐地学习,通过活动,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审美情趣得到了培养。
3、自主探索,增强识字能力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他们,独立地掌握他们。”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可与学生互换角色,给学生留有自由识字的空间,经常引导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你还有更好的记忆方法吗?”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潜在的创造能量。如教学《认一认3》中的“日、月、光、雨”时,发给各组生字卡,以小组为单位,用读拼音、看图或其它方法自己来认识。人人可以争当小老师,挑自己学会的,喜欢的字介绍给其他小朋友,通过小组合作,争当小老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究的能力,在主动探究中认识了汉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崭新的学生观,相信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生命体,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在教学中没有过多的包办代替,而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汉字,自主探究汉字,在自主感悟中发现一些汉字的规律,培养识字能力。如《识字4》中,小朋友认识了昆虫,初步认识了有关昆虫及本课的词语后,就进入了学韵文,识写汉字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让小朋友小组合作,认真朗读韵文,仔细观察汉字,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学生认真读韵文后,纷纷举手: 生1:我发现“蜻蜓”两个字,只要在“青”和“延”旁加上一个“虫”字旁就成了“蜻蜓”,大家跟我读“蜻蜓”。生2:我发现蚂蚁两个字,也只要在“马”和“义”旁加上一个“虫”字旁就成了“蚂蚁”,大家跟我读“蚂蚁”。生3:老师,我发现大部分昆虫的名称都有“虫”字旁!生4:我爸爸在昆山工作,“昆虫”的“昆”就是“昆山”的“昆”,我早就认识了。这是教学的瞬间,看似简单,却很精彩!他们自己开动小脑筋,观察字形,研究字形,展开联想,组织语言,说出了那么多答案,真是了不起的“伟大发现”。
4、及时巩固,提高识字效益
遗忘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记忆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衰退的,所以在学生经过正确识字后,还得进行间隔性的再现。从复现的形式看,应力求丰富多样,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这样的变式训练形式。
(1)卡片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先自己拼读,后小组学。
(2)多种形式比赛读。利用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经常开展比一比、赛一赛的活动,寓复习巩固于比赛之中。如小组“开火车”比赛,看谁认得快;生字默写比赛,看谁默写得对。开展这些比赛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有好处,又能检查教学效果。
(3)找字卡,做游戏。上好一课或一个单元后,把所学的生字写在卡片上,一个学生读,其他学生找出字卡展示,或两个小朋友,我读一个你找,你读一个我找。学生反复认读,看的次数多了,也自然地认清了所学生字的字形,读准了字音。这样比反复抄写汉字的方法,来得既灵活又省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分一分,合一合。把合体字分解成几个部件,写在卡片上,如:口 +十=叶,王+元=玩等让学生以找朋友的形式,把相关的字联系起来,这样从分到合,又从合到分,从整体到部分,又从部分到整体,既有趣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反复认读,对容易混淆的字也就区分开了。
(5)减一减。与找朋友的方法类似,不同点是从一个熟字中去掉某一部件。如学“中”字,学生从“中”字得到启示,说“中”字去掉一竖就是“口”字。学习“李”字,学生说“季”字去掉一撇就是“李”。
(6)换一换。依据形声字的特点,通过换熟字的部首来变成生字,如“清”换三点水为“日”就成“晴”;换三点水为“目”就为“睛”等。而且我让学生把这些字串成串,利用韵文识字:河水清清天气晴,小小青蛙大眼睛。池上蜻蜓眨眼睛,它们一同捉害虫,请出专家评一评。庄稼丰收好心情。
(7)说一说。如《乌鸦喝水》一课中有“喝、渴”两字,学生容易混淆。老师请学生自己当小老师帮助其他同学分辩清楚。有个学生是这样记的:“喝水要用嘴,‘喝’是口字旁。口渴要喝水,‘渴’是三点水。”这样一说,学生很快就记住了。
(8)填一填。如在学生学了“有,又,右,友”几个音近字以后,我让学生做了这样一道填空题:我()()了一个新朋(),每天我的()手拉着她的左手一起上学,回家。
(9)做一做。如我在教学了“足”字旁后,让学生联系生活,想想哪些生字有这个偏旁,并给这些生字配上身体动作,让一个个静止的生字都活起来,而且也巩固了我们已学的生字。
5、开发资源,培养识字意识
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段话告诉我们,在语文教育的广阔天地里,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性课程资源、社会性课程资源、人文性课程资源,语文教育应直根于现实生活,面向未来,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掌握教课书上要求的音、形、义都会的生字外,还要巧妙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培养自主识字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认识更多的字。据此,我们从一年级起就要注意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开辟多种识字途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增强识字量,为他们今后的读书打下坚实的基础。
(1)利用校园文化识字。进入校园扑面而来的校名、校训、小学生守则和学校里的文化设施;进入班级,班级名、黑板报、班级制度、伙伴名字``````都是学生识字的素材。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经常引导学生认认这些字,日子一久,学生就由无意识到有意识把熟悉环境与识字认字结合起来。记得一年级第一次发作业本时,老师就提出小助手的“任命标准”,认识本组同学姓名的可以当组长,认识本排同学姓名的可以当排长,全班同学姓名都认齐就有当课代表的资格。学生们都想成为老师的小助手,于是一下课就对着座位表上的姓名认真识记。没几天功夫,许多学生便能顺利地帮老师发本子了,由于激发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全班学生姓名中近100多个汉字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记住了。
(2)在环境接触中识字。学生生活在这个多彩的世界中,汉字随处可见:喝饮料时,饮料名跃入眼帘;买物品时,物品的名称、说明罗列其上;上街时,路旁的各色广告、招牌仿佛在向他们招手;看电视时,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如新闻联播、儿童故事片、动画片等,他们通过耳听标准的发音,眼看屏幕上的字句``````这些都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识字环境。这样在大语文环境下识字、认字,增加了刺激记忆的机会,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生字词的强化和巩固。
(3)在课外阅读中识字。学生学过了拼音,认识了一部分汉字,最让他们高兴的莫过于能自己阅读书报了。此时,教师可提供与学生识字量相当的阅读物,利用每周开设的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让学生自主阅读,然后进行“我会读”展示性阅读活动。这样既巩固了熟字,又学到了生字,达到多识字、早阅读的目的。而在阅读时体会到识字成就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更能激发他们识更多的字,看更多的书的愿望,使识字和阅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日常生活中识字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拓宽识字面,不仅可以增加识字量,更重要的是把识字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之中,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生活活动融为一体,这样的学习活动有利于陶冶生活情操,培养生活才干和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习惯。为了激发孩子们这一方面的兴趣,我还开展了学生办字报,读字报,进行字报展评活动。学生识字兴趣高昂,效果良好。具体做法如下
(一)看报—剪字—贴字报 语文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会写的字,学生掌握的很好。但只认不写的字,学生往往如“过眼云烟”,印象不深。有些字甚至重复出现多次,学生还是记不住,要想解决这一困惑,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于是,我便尝试着让学生办字报。要求学生从爸爸妈妈读过的报纸中,将自己学过的字剪下来,或从用过包装盒上,剪下认识的字,或从广告牌上,商店名中记下自己认识的字贴在备用纸上,一份份简单的,稚嫩的字贴报便诞生了。课堂上,抽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读一读自己的字极。读者,兴致勃勃;听者,羡慕三分。读完后,将字报张贴在“成果栏”中,其他学生也可看“报”识字。这样一来,不仅养成了学生识字贴报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和读书读报的习惯。学生的识字量增加了,巩固率提高了。
(二)组词、连句子
刚开始几份字报,字体、字号各不相同,字与字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完全是字与字的累加。后来,我对办报提高了要求:“如果能将剪下来的字组成词语粘贴,那就更好了。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试着组成简短的句子。”小学生的心,是把燃烧着的火。每个同学都不甘落后,都想成为老师和同学心目中“有能力”的同学。于是,学生将“大”与“小”贴在了一起,将“雨”与“中”、“明”与“月”、“文”与“学”„„贴在了一起。学生组成的词语太丰富了。课堂上交流时,小学生毫不吝啬地鼓起掌来,真正地达到了合作交流,成果共享的目的。更可喜的是“我是小学生”“老师辛苦了”、“妈妈我爱你”等简短的句子,出现在学生的字贴报上。凡是小学生感兴趣的词语或句子。小学生总是想方设法去找字剪贴组合。字贴报的效果远远超越了预料中的设想,成为学生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一方阵地。
(三)归类贴字 为了渗透逻辑归类思想,我布置了阶段性作业,将认识的字与事物联系起来记忆。如:按水果类、蔬菜类、交通工具、动物类、用具类等分类贴字,这需要学生长期坚持、将所学的字词,归类各界积累,加以整理。这样一来,学生的课余时间,自主性很强。有些学生家长也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来,帮助孩子剪剪贴贴,并不时地给予褒奖。
创办字报,缓解了学生识字难的问题,同时培养了孩子动手动脑,自主学习的习惯,达到了合作交流,成果共享的目的。面对一份份五彩纷呈、透视着稚嫩的创新思维的字贴报,我更加坚定了从兴趣入手,以兴趣促学习的识字方法。
总之,识字是小学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孤立地教学生识字是不可取的,采用单调机械的方式亦是不可取的,教师应该遵循教学规律尊重学生主体,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注重识字能力的培养,才能让识字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第三篇:文言文教学
细节、模式、期待 ———文言文教学的三套车 中考复习(九年级)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细节、模式、期待 ———文言文教学的三套车 中考复习(九年级)2013-08-21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一位语文教师想要在文言文教学的征途中走得更远,就应摒弃急功近利的教学行为,如仅仅用“串讲”的单一教学手段教授字词句等“字面”内容,这样做或许会让学生在短期内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却和新课标的文言文教学指导思想有偏差,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形成。
笔者以为,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应当做实以下几点:
一、讲究细节设计
文言文与现代文最大的区别是语言形式,故“字面”关是一定要过硬关,但在字词句等字面内容的教学上不能只有“教”与“受”的简单传递,而应当有效地“咬文嚼字”。
曾国藩是晚清儒学大师,他曾言道:做学问最要讲究训诂。训诂即是解释古书中的字词句的意义。这个训诂,不能由老师“训”,而应由老师指导学生去“训”,去“咬文嚼字”。
例如学习《曹刿论战》,教学目的之一是重点掌握文中常见实词,文中有“肉食者鄙”一句,“鄙”字理所当然是个重点,而“肉”字也会因为“小学就懂得”而被忽略。先说“鄙”字怎么教,其一,直接告诉学生,“鄙”是“见识短浅”的意思;其二,引导学生去辨析“鄙”的四个常见义项,哪个更适合;其三,弄清“鄙”在文中的含义后,把它与“先帝不以臣卑鄙”,和“蜀之鄙有二僧”进行比较。明眼人当然看出,这三步的知识与思维含量越来越大。但以上这三点也仅仅是停留在常用的字义分析上。再来说“肉”字,教师可以设计两个问题:试问这“小学就懂得”的“肉”字里面的两个“人”字是什么意思?再问很多与“肉”有关的字,如“肠、肝、胆、肺、肚、肤”等为什么部首都写成“月”字旁?这里用造字法的知识来分析问题,或许会给学生带来解决问题的新鲜体验。我们不妨把“肉”字的这问题可能收获的教学效果与“鄙”字的最佳效果进行比较,也许会发现,“鄙”字带来的字词语境分析思路,是最直觉的方法,而“肉”字则可开启学生于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新问题,从全新的角度感受旧知识。讲透“鄙”在文中的意思,能达到重点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教学目的,但学生掌握的或许只是知识,是“鱼”。而从这个熟视无睹的“肉”字挖出的就不仅仅是知识,而是一种方法,是“渔”。这过程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而这种“新”会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也可能带来举一反三的效果。
因此,尽管文字关是文言文教学的重头戏,对相关知识点的问题不一样的设计,带来的教学效果也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二、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
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各个文言文单元的教学重点,文本的选择是有针对性的,一单元中的各篇课文的编排次序也有一定的讲究,故而,教师在备课授课上应杜绝七年级“这样上”,九年级也“这样教”的一成不变的授课行为,也要防止过于随意的教学行为——这篇这样上那篇那样上,一单元几篇课文换几种上法,课堂成了你“展示”各种教技的舞台,以致于学生跟得手忙脚乱,最终找不着北。
教与学要形成相对稳定的模式。
“语文学什么”已是一个很泛的难题,不同阶段学什么就更难确定,而怎么学好尤为难题之上的问题。正因为难,教师更应跳出迷雾,化繁为简,根据六册教材的不同教学重点,形成一个个阶段性教学模式。
心理学家说:“习惯的养成,需要二十一天。”这理论尤其适合语文学习。语文科的学科特点决定这他不能像数学那样,数学只要学会一道例题,就可掌握一种知识点,就具备解决一定问题的能力,而语文科,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即使学了一个“例题”,知道其答题步骤,并弄懂了评分要求,也不一定能完成类似“例题”的另一道题。因此,语文教师应在学生“学”的规律上下功夫。针对各种文言文教学重点,形成阶段性教学模式,给学生一个抓手,以利于学生文言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形成。
当然,在“教学模式”的应用上,应注意两种错误倾向:其一,如今讲究素质教育,认为“模式”的东西都是死教条;其二,看到当今教坛各种新教学模式满天飞,抓到就用。前者矫枉过正,后者盲目追逐,都是不讲究实事求是的。
文言文分阶段的教学模式如何确定,应以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归,要考虑到教师自身的特长,考虑到各个阶段的学情。只要建立起较科学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学生就不会苦于不知怎么学习文言文;只要用好模式,使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形成习惯,假以时日,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会逐渐形成的。
三、提升文言文的教学期待
教育期待有奇妙的对应效果:今天你如何期待学生,也许明天他就会成为你所期待的那种人。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上,教师应本着新课标的精神,明确教学要求,建立科学的教学期待。
目前,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由下几部分组成:一内一外两个一百多字的文言文片段,两道词语解释题,两个句子翻译,一道文章内容理解题,还有一道要求考生谈读后启示或感受的题目。部分老师只看到试卷的表象,在文言文教学上也依葫芦画瓢,还以为有“针对性”,结果是学生成绩不尽如人意,还不知其所以然。
教学要有针对性是必然的,但针对的不是试题的表面现象,而应是试题所体现出来的指导思想。
如2010年漳州市中考文言文选了《公输》和《战国策》各一个片段,是不是说,既然一段是课内的,那就让学生把六册教材中的文言文都记下?既然有考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那就让学生把各篇课文的译文都背下来?果真如此,则未免使文言文教学陷于简单粗暴,与新课标的精神相去远矣。
一段课内一段课外,除了考虑学情外,可理解为中考要发挥其指挥棒的作用:其一,要重视课本(以课文为本)教学;其二,要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与迁移。至于文言文中的最后一题,则不仅仅是在学“文言文”,更是在体会古人精神,在思考自己的人生,是个性化阅读,这正是新课标精神的直接体现。
基于以上对比分析,如果语文教师对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期待只停留于熟读(死读)课文,强记注释与译文,幻想在中考中“有备无患,对号入座”,那么学生能否对上号且不说,记得全不全已是大问题。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上期待学生能自行应对考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上如在考试中一样,只能靠自己,则考试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在平时学习中先发现,先解决,考试中要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也在平时学习中积累与训练起来了,那么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可以以帮助学生分析遇到的问题为主,更好地发挥其主导的作用。
其实,教学期待不仅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对教师也一样;教师对学生有什么样的教学期待,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师合理提高对自己的教学期待,也许可以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
讲究细节设计主要是从细节上入手,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从整体上出发,二者是教学的可视建筑,而提升教学期待则如一脉潜流,一种精神,推动学生不断向前发展,三者互为表里,如同三套车,诚能善加驾驭,必能带着教师走得更远,学生的文言文素养和应用能力必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第四篇: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浅见
宾川四中 李娟
摘要: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汲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丰富现代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丰富文学素养。
关键词:转变观念 文言文 文学素养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极少有教师选择文言文教学。但是现代汉语的语言系统是由古代汉语的语言系统发展变化而来的,古汉语常用字绝大多数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而且还保持着相当强大的生命力。许多文言作品经过历史筛选,堪称精品,大多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文采斐然。多读这样的作品,确实会使人受益匪浅,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有利。
因此,教好文言文是我们都很关心的问题。在教学工作中我有一些粗浅的文言文教学方面的心得体会,愿与大家分享。
策略之一,要转变观念
文言文教学基本上是文学教学。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取其具有文学性而入选的其他作品。《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愚溪诗序》等等是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谏太宗十思疏》是所谓‘应用文’的一种,然而选入语文教材并不是用它教给学生怎样写应用文„„只是由于魏征的信写得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告诉我们一些做人的道理。还有《五人墓碑记》是一篇碑文,并并不是用它来教大家如何写碑文,而是因为它能激发我们的爱国之情、正义之感。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时,我们应侧重于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感悟文中之“雅”,进行审美教育。
策略之二,要走出误区。
误区之一,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单一性,即着眼于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虽然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目标,但仅此一个目标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还得全面学习课文的内容,正确评价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理解思想内容,学习表现形式,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学到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读写能力。
此外,还要结合课文内容,恰当地联系学生思想生活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教《游褒禅山记》,“世之奇伟瑰怪之光,常在于险远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教育学生做事要尽志尽力,勇攀高 2 峰。教《邹忌讽齐王纳谏》,启发学生讲究说话的艺术,要有善谏的嘴,还要有善听的耳。
误区之二,文言文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一般文言文教学都是教师一讲到底,一灌到底,似乎学生只需记忆就行了。我们对学生的估计太低了,文言文教学不是外语教学,仍是母语教学,不是零开始,正如钱梦龙所说:“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的话,学生在阅读上不会和对现代文的理解有什么很大的差距。
策略之三,要讲究方法。
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与能力,我们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知识类化。文言文教学要充分运用诵读法、贯讲法、评点法、译注法、综合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诵读法是日渐被现代语文教育者注意的传统教学法。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而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音美,学生也愿意读。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能更好地朗读课外作品,从而形成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诵读需与会意密切结合,疏通文义;例如在背诵《赤壁赋》时,要在字里行间细心体会本文的诗情画意和作者的感情,梳理行文思路:一写夜游之乐,二写乐极悲来,三写客人解释因由,四写苏子劝解客人,终写矛盾解决皆大欢喜。情感波折,层层深入。情因景发,景以情显借景说理,寓里于情。甚至有一些很美的诗文可以和乐演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这方面特长的老师可以大胆尝试。
比较法要比较古今字义异同、语法异同、词性变化活用、一字多义、多字一义。如“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句中“兄”要译成“像兄长一样”,要比较,使学生明用法。又如一字多义现象,“慧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两句中“因”词义各不同。此外还可比较思想感情和写作特点。如《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两位作者虽然都受贬,两篇文体基本相同,但抒发的感情却有区别,《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很难见到受贬后的抑郁之情;而《醉翁亭记》却流露出作者受贬后娱情山水以排谴抑郁的复杂感情。
归纳法即贯讲时能上连下挂,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例如教《阿房赋》、《赤壁赋》之后,要归纳说明,“赋”是古代文体名,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在内容上要通过“体物”以“写志”,在艺术上注重铺陈,语言华美,讲究声韵。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 凝滞的文体。总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步做好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内化和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自学能力。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勇于改革,从而教好学生吸收文言文的精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李娟,联系电话:***
邮编:671600
第五篇:再造想象:激活古诗词教学“一池春水”
◎印春芳
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由于所涉及的景色风物、人情世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很大差距,学生在理解上便存在很多障碍,难以体会感知,古诗词教学很多时候都成了教师的“一家言”,“满堂灌”,显得枯燥而乏味。其实,古诗词语言含蓄凝练、跳跃性强,若有若无的形象与富有哲理的意蕴尤其适合学生进行合理恰当的再造想象,从而感受其艺术的生命力。
这里的再造想象,具体是指学生通过阅读,唤起自己已有的经验(表象)和感受,并根据作者的言语描述,通过重组这些表象,把作者构思时的种种人物、情节、情景的画面再现出来。这个画面越清晰,读者的领悟就越深入。教师若能通过以下或更多策略,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再造想象,就能够重构古诗词的悠远意境,引起学生的情绪共鸣,激活古诗词教学的“一池春水”。
一、对话文本语言,在诵读中营造想象空间
阅读中的再造想象是由文本语言的描述引起的,它引领学生主动走入文本,充分自主地读,品味语言,真情对话,把文本语言材料还原成灵动的生命,创造出新的形象。如被誉为“‘花间’第一流”的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句话连用七个叠音词,且以齿音为主,节奏密集,抑扬婉转,情感步步深沉,通过反复诵读,词人凄清苦楚的情感变得清晰,词人寂寞凄凉、孤独无依的形象也会在学生头脑中想象开来。
诵读是学生与文本语言的直接碰撞,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穿插其中,齐读、散读、个别吟诵、音乐配诵、朗读比赛等方式都能让学生读出趣味,而要让学生在每一遍读书过程中都有所“得”,必须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局面,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同时教给读书的方法,营造和谐、自由的学习空间,学生才会张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字里行间。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基本途径,也是一次想象再造的过程。重视诵读,就不会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生命的张力也会变得厚实许多。
二、丰富学生表象,为再造想象提供物质基础
丰富的表象来自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积累,教师平时就应引导学生关心热爱生活,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表象,为发展想象力,为产生知识的迁移和连结创设良好的条件。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品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引入其他诗词来调动学生生活的积累、阅读的积累、情感的积累,从而引导学生去再造想象,比如,教李煜的《相见欢》一词,要求学生朗读体会时,最后一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学生总是读得很平,无法深入读出那份沉重,笔者便引导学生说,这个“在心头”是什么滋味呢?学生说是愁绪,很沉痛、很郁闷、很压抑。笔者进一步引导他们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想象那到底有什么样的分量,学生马上意识到了,于是就在“在心头”三个字上重起来,对这首词的理解也不再是割裂和抽象的了。对于这首《相见欢》中“月”和“梧桐”两个意象,笔者还引入了一些其他的诗,它们运用了和这首词同样的意象,这便让学生在阅读当中一下子就能感受到这些意象对于李煜词的情意是如何浸润的。
因而在古诗词阅读中,学生储备的表象越丰富,生活的积累越鲜活,已有的认知经验越厚实,学生的再造想象就越开阔深刻,同文本语言材料碰撞后的画面就越精彩,认识的形象就越饱满而个性,语言外化的物象就越生动,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也会更深广,从而课堂教学的生命张力就越强大,学生阅读欣赏的智慧也会更激活。
三、借助适宜媒介,使再造想象深入开展
品味语言是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方法,但学生一旦遇到陌生的描述对象或表象经验完全陌生时,就不能单凭语言刺激去调动思维,而需要借助相宜的辅助手段。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是通过多媒体引入画面、乐曲,补充语言符号刺激的不足,扩大感知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再造想象力的开展。在教学李白《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时,笔者选用了与该诗诗意相符的古筝音乐《送别》,舒缓、悠扬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到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
这样的例子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相当多见,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好这些资源,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运用比较勾连,令再造想象贯通神韵
进行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将两首或两首以上的古诗词从内容或形式等方面进行比较对照,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大量的阅读、比较,也会让古诗词教学洋溢出鲜活的魅力。对古诗词进行重新组合,进行比较阅读的方法有很多,教师要引导学生迅速找出所比较文章的异同,可以从思想感情、写作内容、结构层次、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如杜甫的《春望》和《望岳>两首诗,同是用了寓情与景的写法,且都有对偶的修辞,但在写作背景,诗歌内容和情感表达上两者有许多不同之处,笔者引导学生将这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充分调动学生再造想象的积极性,希望学生在比较、质疑、析疑、释疑的过程中独立思考,从而使诗歌知识得到引申与拓宽。
这样的阅读、比较,把古诗词中蕴含的情感揭示出来,从而激活学生自身的情思和想象,贯通神韵。
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学生的想象力能走多远,他的鉴赏疆域就有多大,教师应善于根据所授内容的性质、特点,通过有效的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再造想象,并使之贯穿于整个课堂,这样,中学古诗词的教学才能彰显其独特的生命活力,学生语文素养和诗词鉴赏的能力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