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言文教学案例
文言文断句案例
导语:一诗多断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谣指杏花村。
清明 苏轼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学生齐读两首诗,之后找学生说出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学生:“标点不一样”。
老师:“对,不一样的标点导致的句意也不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文言文断句。
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1、通过文言断句练习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积累文言实词,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探索精神,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摸索文言断句的规律。
通过以下示例探寻文言文的断句方法,找学生读,并注意划线的词
1、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学生:划线的都是名词
2、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学生:对话词
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学生:互文手法
4、孰与城北徐公美?廉颇者,赵之大将也。若属皆且虏。而今安在哉? 学生:固定句式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生:虚词的运用 老师总结规律,并展示规律,学生自由读,并画出自己陌生的知识点,再读一遍加强记忆。
1、着眼于名词和代词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重要的名词,特别是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事名、物名、官名、族名、国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朝代名、官职名
2、着眼于对话词注意: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曰” “云” “言” “白” “语”“道” “谓” “对”等
3、着眼于虚词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①句尾词:也、矣、焉、耳、耶、与(欤)、邪(耶)、哉、夫等后可断句。②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且夫、嗟夫、嗟乎、呜呼、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③句首时间词:如“顷之、俄顷、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俄、有间”等前可 断句。
④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⑤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⑥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 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4、着眼于句式 修辞
①找出特殊句式(排比、反复、对偶,对称,对比,顶真及固定句式),根据规律,尝试断句。句式整齐,四六句多,这可供我们断句时参考。②常用固定句式有: ◆判断句式:“…者… 也”,… 者也等。反问句式:不亦… 乎、何… 之有、安… 哉(也)、孰与… 乎、岂… 哉、奈何… 乎等。◆固定结构:如… 何,奈… ?何,若… ?何,得无… 乎,无乃… 乎,况… 乎,何以… 为,◆固定词组: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针对提能,高考链接,老师点明做题时思路,学生做题,时间为10分钟,找六个学生在黑板上做,其他学生在下面做。
第一步:通读。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意,尤其是对要求断句的文字。
第二步:比较。对四个选项进行比较,排除相同处,重点看不同处,为分析归断做准备。第三步:归断。根据文意,判断重点字词属上还是归下,进而选出符合文意的一项。题一: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恩,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2017全国1卷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题二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2017全国3卷(贵州考卷)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题三:
原文——今又济之以雪,岂亦表其高洁之志行也欤?宁独是邪?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以屋名雪,讴不韪欤?至若启斯屋而观夫雪之态度,则见于诸作者之形容,予不暇多记也。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B.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C.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D.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题四:
原文——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奉旨寻详 /务在周悉 /上搜旧闻 /傍摭遗逸/ 按三国/ 虽历年不远/ 而事关汉晋首尾/ 所涉出入百载/ 注记纷错/ 每多舛互
B.臣奉旨/ 寻详务在周悉/ 上搜旧闻/ 傍摭遗逸/ 按三国/ 虽历年不远/ 而事关汉晋/ 首尾所涉/ 出入百载/ 注记纷错/ 每多舛互
C.臣奉旨寻详/ 务在周悉/ 上搜旧闻/ 傍摭遗逸/ 按三国虽历年不远/ 而事关汉晋/ 首尾所涉/ 出入百载/ 注记纷错/ 每多舛互
D.臣奉旨/ 寻详务在周悉/ 上搜旧闻/ 傍摭遗逸/ 按三国虽历年不远/ 而事关汉晋首尾/ 所涉出入百载/ 注记纷错/ 每多舛互 题五
何点,字子晰,性通脱好施,远近致遗,一无所逆,随复散焉。尝行经朱雀门街有自车后盗点衣者见而不言旁人禽盗与之点乃以衣施盗盗不敢受点令告有司盗惧乃受之点雅有人伦鉴,多所甄拔。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尝行经朱雀门街/有自车后盗点/衣者见而不言/旁人禽盗与之/点乃以衣施盗/盗不敢受/点令告有司/盗惧乃受之/
B.尝行经朱雀门街/有自车后盗点/衣者见而不言/旁人禽盗/与之点/乃以衣施盗/盗不敢受/点令告有司/盗惧乃受之/
C.尝行经朱雀门街/有自车后盗点衣者/见而不言/旁人禽盗与之/点乃以衣施盗/盗不敢受/点令告有司/盗惧乃受之/
D.尝行经朱雀门街/有自车后盗点衣者/见而不言/旁人禽盗/与之点/乃以衣施盗/盗不敢受/点令告有司/盗惧乃受之/ 题六
(刘粹)在任简役爱民,罢诸沙门二千余人,以补府吏。元嘉三年吐谢晦遣粹弟车骑从事中郎道济龙骧将军沈敞之就粹自陆道向江陵。粹以道济行竟陵内史,与敞之及南阳太守沈道兴将步骑至沙桥,为晦司马周超所败,士众伤死者过半,降号宁朔将军。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元嘉三年/讨谢晦遣粹弟车骑从事中郎/道济龙骧将军沈敞之就粹/自陆道向江陵 B.元嘉三年讨谢晦/遣粹弟车骑从事中郎道济龙骧将军沈敞之就/粹自陆道向江陵 C.元嘉三年讨谢晦/遣粹弟车骑从事中郎道济/龙将骧军沈敞之就粹/自陆道向江陵 D.元嘉三年/讨谢晦遣粹弟车骑从事中郎/道济龙将骧军沈敞之就/粹自陆道向江陵 做完之后四人一组组内讨论:首先对一下答案,相同的可以通过,重点讨论不同之处,看看有什么疑问没有。
接下来老师展示答案:
1、D
2、C
3、D
4、C
5、C
6、C 并看黑板上的学生的答案与正确答案那里不一样,找同学解释。
学生:第一题C: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和D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为什么要断开?
老师:做对的同学有会解释的吗?
学生:根据句意,我们可以知道,他过继给叔父谢混因为识别人才而出名。老师:解释的很好。
学生:第二题B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和C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区别? 学生:选者是名词,要不位于句首,要不位于句尾,再根据句意,应选的人又不能向上一级长吏申诉?故选C。老师:解释的非常好,能学以致用。
学生:第四题B和D的区别?“而”在文言文断句中什么时候能断,什么时候不能断?
老师:问题提的非常好,很明确,“而”在连接两个句子的时候应断开,如: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而”在句子中当连词的时候,就不能断开,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在这里应不应该断开,你考虑一下。学生:是连接两个句子,要断开。
第五题和第六题都是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给学生施展的空间,学生就能展示自己的才能。
老师总结:文言文断句不仅把规律掌握熟悉,还要知道句子的大体含义,有时我们就是在这两者之间弄不清楚,所以积累字词也很重要,下面是六个小片段的重点字词,同学们读一读记一记。积累文言实词:
题一:
1、从叔:堂房叔父
2、内讳:名字与长辈相同,或读音相同
3、精神端审:面部表情严肃,言行谨慎
4、名知人:以知人闻名
5、深中:内心廉正淳厚 题二:
1、调拟:初步定下来
2、南曹:尚书省吏部、兵部下属机构
3、考功:考核工作成效
4、缘文:顺着沿着文章。成语:“缘文生义”即“望文生义”
5、留难:故意刁难
题三:
1、济:加上
2、宁独:仅仅是、岂仅
3、冱(hù)寒:寒冷
4、成物:使自身以外的一切有所成就
5、弭:消弭
6、韪:是,对
题四:
1、铨:权衡轻重
2、审正:精审而正确
3、务:致力于
4、摭(zhί)摘取拾取5:阙同缺:缺点,过失
题五:
1、远近:远近的人
2、遗:赠送财物
3、一无所逆:全部接受4伦鉴:评品鉴定
题六:
1、车骑从事中郎:官职名
2、就:归属,指挥
3、为、、、所:表被动 布置作业:分册练习二《文言断句分点练》P325 教学反思:
1、讲练结合时,多让学生练,练完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答案,在老师引导下,一起改正学生的缺点和断句的遗漏。
2、本次精选的例子试题都是高考真题,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充分发挥了课堂主体的作用
3、第一次讲课课件清晰度有些不够,之后有删减了好多,这样只是让课件真正起到辅助的作用。
4、自己的每次教学也要多思考,寻找关键点,精讲精练。一个精字背后,又要耗费多少心血。愿调整好心态,乐在其中
5、真正体会到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组员尤其是组长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对于课件的指导,课堂重难点的突破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以后多向优秀者请教。
第二篇:文言文朗读法教学案例
文言文朗读法教学案例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李莎
学情分析
《兰亭集序》是人教版第三册课本第四单元的课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接受人类文明的洗礼,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性情,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而王羲之为《兰亭集》(诗集)所作的序文,既是书法瑰宝又是优秀散文。从文字上看,篇幅不长,内容并不艰涩,全文由兰亭集会的盛况到抒感悲怀,再到作序目的,由叙到议,一气呵成,从思想上看,在东晋崇尚虚无的玄学之风的社会背景下作者提出生死问题,其意义值得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去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主要重视解词释义,忽略了诵读,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而诵读本身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读”,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感受能力。再者,《兰亭集序》不仅是一篇文言文,更是一篇上乘的散文佳作,所以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文本观点的分析评价能力。鉴于上面所说,我把这篇文章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定为:
1、通过四步诵读法,理清文章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深入分析,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有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通过四步朗读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初读,读准字音;再读,读懂句意;三读,读出感情;最后读出心得。让每一遍读书都有收获。
2、分析讨论法。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分析理解本文貌似消极悲观实则积极的人生感慨。教学过程
1、导入
浙江绍兴的兰渚山是个美丽的地方,相传越王勾践曾在此种过兰花介绍兰亭集会再到《兰亭集序》,并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这样的导入不仅有历史内涵而且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同时可以使学生从“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找寻中国古代文明的足迹。尽管由于作者所处时代的影响文中可能有一定的消极因素但授课中一定要使学生明确作者悲叹但不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如苏轼、曹操。积极引导学生珍惜时间,追求理想。
2、朗读指导
一读读准字音:听录音,学生边听边纠正自己的读音和断句错误。挑选两到三名同学读,其他同学进行指正评价。二读读懂句意:学生大声自由诵读,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基本文意。有疑难的地方小组讨论解决,个别难点小组解决不了,留出各组发问的时间,疑难先由其他组帮忙解答,解答不了的老师给以引导。
三读读出感情:分段读,注意把握文章的感情和节奏。师生共同合作(学生读第一段和第三段,教师读第二段),并且找出每段中概括作者的感情的一个字:
板书:乐、痛、悲。
教师提出问题:从文本中找到作者因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分组讨论),分析文章内容。
第一段提示:王实甫《西厢记》有:“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被视为人生四大快事,那么这四大快事在文中各指什么? 这样分解问题提问,降低了难度,更易被学生接受。
板书:良辰;暮春之初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赏心: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乐事;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第二段学生概括内容:人生如白驹过隙,美好而短暂,一个人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于社会,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作者感慨: 死生亦大矣。
板书:人生苦短,死生亦大 第三段内容:作者以一个哲人的眼光看问题,提出一个最朴素最深刻的命题——人总是要死的。我们每活一天就向死亡迈进一步,人生短暂,千古同悲。
板书:人之生死,千古同悲
四读读出心得:进一步体味其人生态度。探讨:有人曾经这样讲:“作者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积极的情绪又暗含其中。”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3、齐读:品味,涵咏。
这样的环节设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提高诵读能力,而且做到步步分析紧扣文本,做到有理有据;问题探讨部分也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也可达到较好的师生互动效果。
4、总结
以板书收束,引导背诵。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痛:人生苦短,死生亦大 悲:人之生死,千古同悲
让学生谈学习感受,侧重诵读背诵是迅速理解文章的捷径。
5、布置作业
紧扣课堂讨论,设置练笔,题为《由王羲之的“死生亦大矣”说开去》 这样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巩固了课堂学习。
6、设计理念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吟诵有助于理解,有助于记忆,有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这都是为许多名人大家的成长历程所证明了的文言文学习规律。多“读”不仅有助于理解,同时还有助于感受文章之美,使读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而且我们的教学还要引导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也能够用诗意的审美的心态去应对一切遭遇和经历。评析:
《兰亭集序》是一篇上佳的文言文佳作,其文章的类型、内容、题材都是一篇诵读教学的典型教材。从该教学案例设计中可以看出,其教学形式采用的是经典诵读教学法。由“读”到“析”再到“诵”的教学设计,能够在准确识读字音的前提下,通过教师的引读,使学生身临其境,准确领会作者思想主旨,把握作者思想情感。在教学的最后阶段,为了将教学结果固化,在设计中,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性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背诵,使其能够真正在大脑中留下该文的印记,从而达到出口成诵的效果。但是从该案例设计中也可以发现一些不足。首先,教学形式设计过于单调,除了诵读之外,没有其他的教学形式,其活动的张度不够,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老师强制性的输入,而学生却索然无 味。
朗读法诗歌教学案例 《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
赵敏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激发学习积极性。
2、品读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3、引诗入文,提高写作应用能力。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水平。
2、把握诗歌中的情、景、理的完美融合
教学过程
1、课前活动
今天轮到杨文静同学给我们朗诵诗歌了,他给大家准备的是配乐诵读《春江花月夜》(屏幕同步放映富有诗歌意境的图片)
2、导入:
感谢***同学的深情朗诵。他那优美的音色带我们走进张若虚笔下如梦似幻绮丽多姿的春江花月夜里,那滟滟的水波,莹莹的花朵,朦朦的月色,让我们陶醉沉迷。而“水”“花”“月”也是中国诗词中最常见也最能传情达意的三个意象,今天我们赏读的就是含有“水”“花”“月”意象的诗词,这些诗词总让我们“读它千遍也不厌倦”。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课题“春色满园关不住”(点击幻灯片)请大家齐读我们的学习目标。环节一:我爱记诗词
这一环节要通过“诵读展示”“诗量大比拼”“诗词大接龙”三个小活动来考查同学诵读诗歌是否积极、熟练、灵活。
1、美丽的诵读
诗歌的美首先通过我们的有声朗读体现出来,那就让我们以声传情,用最美的声音诵读最美的诗歌。
A、诵读展示 清明澄净,也暗示着朋友去往那个广阔而美丽的天地。李白目送朋友一直到帆影消逝,他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意,李白对朋友的美好祝愿,李白天性里的那片浪漫情怀,李白对远方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教师评价:扣住诗句中“碧空尽”“天际流”这样开阔而渺远的景,为我们展示李白送别朋友时那份独特的“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美丽情怀,让我们相信“一切景语皆情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杜甫
鉴赏:这两句中“垂”“涌”给人很奇妙的感觉。放眼望去,原野茫茫,阔远无际,而闪闪的星星就如垂挂在原野上一般。星空与原野互为映衬,显得天地格外旷远。滔滔江水滚滚东流去,江面上映着月光,波光如银,与闪烁的星空辉映为一体,水天一色中,圆圆的月亮也像随着江水涌动奔流。此处“垂”“涌”突出了天地一体水天一色的雄浑壮阔之境,而作者此时却是如细草般凄楚微弱,如孤舟般伶仃寂寞,这两句正是用了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达作者的凄怆心情。正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句,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战士的悲苦心情,感人至深。
学生点评:赏析诗中雄浑壮阔的景,引出作者凄楚无告的情,让我们自然领悟到“乐景写哀情”这一手法的妙处,还引用《诗经》名句加以拓展,在鉴赏方面很有功底。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李商隐
鉴赏: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月映于水,水含着月,高旷而皓净;却又有鲛人泣泪,颗颗成珠,闪着水光与月光,在静静的深夜,凄寒而孤寂。如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月也?珠也?泪也?已让人难以分辨是三者之一还是三者为一,丰富的内涵,奇丽的联想,让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蓝田沉睡在煦暖的日光里,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在袅袅娜娜曼妙多姿的升腾飘移。这样异常美好的景色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是无法让人亲近的,让人生无限的怅叹伤感。这里旷远凄寒、绮丽朦胧的意境传达出的是诗人也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怅惘哀愁。“只是当时已惘然”。
学生评:从诗句之意象到诗句之景到诗句之境到诗中之情韵,都做了唯美的赏析,对玉谿的理解可谓深矣。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柳永
改写:清冷的秋风吹过,浓浓的醉意渐渐消去,这才发现,随波的孤舟已临岸。抬眼望去,陌生的岸上杨柳依依,如同伊人,脉脉的看着我,揪心的牵挂着我,让我重已的写作水平。)
再如: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 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歌功颂德,以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磨墨脱靴,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高考满分作文《独上高楼》
教师点评: 此文最让人叹服的就是巧用诗词增加文采与内涵,使文章读之有行云流水之妙。相信我们爱上诗词用心赏诗歌也会达到这样的写作佳境。环节四:作业(二选一)
诗词积蕴于心,运用于手,当我们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之时,何不拿起笔来为自己写一首小诗,牛刀小试,锋芒初露,“让我今生醉一回”。
1、春天总给我们那么多的美丽,它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绵绵春雨,有“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的多姿花朵,有“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清丽风景,也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勃勃生机„„ 请以“春天”为话题写一首小诗,可写古诗词,也可写现代诗词。
2、请从“我爱赏诗词”中另外选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改写或鉴赏。评析:
该教案以记诗词、赏诗词和用诗词为目的,通过多着形式的活动,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踊跃地参与到本次活动当中来,这种教学设计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通过环环相扣的活动,让学生一步步由“读”到“赏”,由“赏”到“用”,实现了质的跨越,让学生在不觉中渐进式地学习,可以说,这种诵读教学设计是成功的,能够顺利达到教学目标,并真正做到了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目的。此外,该诵读教学案例设计也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学生学习能力有差异性,需要有不同的教学标准和要求,在结合学生个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才能真正达到教学要求的效果,而本案例没有充分考虑这一情况,对所有学生都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必将影响到教学效果。
昨日那伤感的离别,愁肠百结,天长水远,相聚不知在何方。残月如钩,高挂在柳梢头,就这样注定了不能圆满,注定了“执手相看泪眼”就是一个凄美的梦„„
评:从“杨柳”“残月”入笔,构画出酒醒时人不知在何处的惆怅凄伤。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蝶恋花》苏轼
改写或鉴赏: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李清照
改写或鉴赏:
A、改写示例:
诗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改写:青翠可掬的山层层叠叠。不远处,飞瀑从天而降,蒙蒙细雨沾衣湿,片片草木欣欣向荣,清碧的泉水迤逦而行,蜿蜒的山径中人已沉醉迷路。暂且随着山光水色行吧,忽见前面明花弱柳,人家融融,心中迎接何止是豁然开朗呢!提问:从这个改写的示例中你得到了如何改写诗词的启示了吗?(1)诗词的跳跃性很大,不能纯粹地、机械地翻译诗句。(2)改写的内容不能脱离诗词。要在正确理解和把握诗词内容思想的基础上进行。
(3)在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应适当地进行想象、创新。对跳跃部分要适当地补充出来,变概括为具体;对表达含蓄的地方,也可以适当地“明朗化”。(4)改写时,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使改写的文字更加生动、形象。
(5)对改写文中的人物可适当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等手法来详细刻画,令其形象丰满;对诗词中提供的环境、场面、气氛做好必要的充实和渲染。这样,一篇符合要求的改写文就诞生了。诗歌: 改写:
B、鉴赏示例:
• 诗歌: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泛》王维 • 鉴赏:此两句是王维在写眼前之景,最妙的是“浮”“动”两字。“浮”有漂浮、漂动之意,明明是诗人所乘小舟随波上下起伏,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起伏漂动;“动”是涌动、奔流之意,明明是江面上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是天空也随波浪涌动奔流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渲染了磅礴的水势,让我们体会到诗人舟 行水上的昂扬激动心情。
• 评:在品读全诗的基础上,从炼字的角度来赏析诗歌的意境情感,言约意丰,很美。
• 鉴赏的要求:从意象、意境、生动的字眼或诗句、艺术手法、思想感情、人物形象等角度中选一个去品评,体会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情怀。(写好后,先组内赏析交流,再选出最好的进行班级交流,本组表达推荐的理由,其他同学就意象、意境、情感等进行点评)环节三:我爱用诗词
赏诗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让自己徜徉在诗海中有“相看两不厌”的迷恋,相信我们的赏读天地就会有“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绚丽。古人云“不学诗,无以言”。这启发我们在自己的写作中要做到 “化用诗词”“引诗入文”,使我们的文采飞扬,音韵和谐,写景即有身临其境之感;说理会增深沉动人之效;传情,可见“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形。(引一首化用诗词的歌曲,可放一小段)如: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 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毛宁《涛声依旧》
A、提问:这首大家熟悉的歌曲中引用了哪些诗词?达到了怎样的效果?(让自己有了怎样独特的感觉?)用取词摘句、词句重组、画面想象等手法化用和引用诗词,传情达意水到渠成,使人深深感动。请从下面的话题中任选出一个写一段文字,要恰当的用上含有“水”“花”“月”意象的诗句。
1、请以“思念”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2、请以“旷达”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学生有准备充分的就可鼓励其班内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在学生交流后再投放下面的高考美段,进一步鼓励学生自觉引文入文。师设情境,由一组的同学读“水”的情境文字,二组同学填读其中的诗句,二组同学读花的情境文字,三组同学填读其中的诗句,三组同学读月的情境文字,四组同学填读其中的诗句。水——我们喜欢水的多情,总给我们依依不舍情,就像李白《渡荆门送别》中所写的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我们向往水的激越澎湃,总给我们无限的豪情,正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所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我们更欣赏水的澄澈清明,总给我们纯洁安宁之感,好比王维《山居秋暝》中所写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花:同样是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中菊花让人感觉到亲切与温暖,因为“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留给我们亲友相聚的憧憬;陶渊明《饮酒》中的菊花使我们有清新高洁之感,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我们远离尘嚣俗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菊花给我们凄苦哀愁的伤叹,其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使我们心有戚戚焉。
月:月在古诗词中传达的内涵最为丰富,有时它代表了故乡传达给我们悠长的乡愁,如李白《静夜思》中感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时它传达给我们深沉的人生哲理,如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叩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有时它也让我们感叹人生的诸多不如意聚散两匆匆,正像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有》中咏叹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B、诗量大比拼 朗朗的诵读之声引我们走进诗情画意中。我们接着进行下一个活动“诗量大比拼”,从背诵的数量上来检验大家。要求同学先选号,每组要分别从“水”“花”“月”三部中至少选 4 个号;明确题目再背诵,熟练背诵且要吐字清晰,一旦卡壳可由别组同学抢背。“水” : “花” : “月” :
2、诗词大接龙
大家诵读的数量是令人欣喜的,那就让我们来一个趣味性的诗词大接龙,考验自已诵读的是否灵活生动。要求大家从“水、花、月”三部中选适当的诗词对接,续接的诗句中要含有上句中 的尾字读音,各组依次进行,续接诗句不得重复,接不上的下组续接;两轮循环续接后各组抢答。(提示:大家要先积累足够多的可供续接的诗句。)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留、柳等)→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蕉、娇、骄、叫、搅、交等)→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啼、题、提、涕等)(各组依次续接)→,→。→(抢答开始)→。→。→。环节二:我爱赏诗词 “腹有诗书气自华”。从“我爱记诗词”的精彩中我们感受到了同学读诗爱诗的美好气质,相信大家也都从读中得到了自己心灵的滋养。朗读是爱上诗词的第一步,在读诗的过程中我们感悟到,水有千转百回涵澹澎湃状,花有千娇百媚缤纷含情姿,月有阴晴圆缺璀璨光辉形,同样的意象在不同的诗句中传达给我们不同的审美感受,总能让我们心潮起伏,慨叹不已。下面让我们进行我们的第二个环节“我爱赏诗词”。要求:请大家从下面含有“水”“花”“月”意象的诗词中找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句,加上自己的想象与联想,扣住诗句的意境,将它改写成一段文辞优美的现代散文,以表达自己对诗词的喜爱;或者从炼字炼句等不同角度对所选的诗句进行鉴赏。第一步必须先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可自选合适的音乐)第二步再进行赏析。可选诗词: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
• 改写:雁南飞的那个早上,萧瑟的秋风拂过那片无际的芦苇。望断秋水,只看到苍茫的天空,苍茫的苇荡,苍茫的霜花„„约好了,就在这片芦苇边,就在这样朦胧的早晨,我等你。可是,我都等到花谢了,叶萎了,雁飞了,白露结成了白霜,你又在哪里呢?也许,你就在芦苇的前面,就在江水的尽头,就在水一方,天一涯,地一角,让我怎么再见到你啊„„ • 评:萧瑟的意境,苦涩的等待,绵绵的思恋,“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神秘而美丽。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 鉴赏:朋友的船渐行渐远,消失在水天一色中。“碧空”点出了天空如洗过般的味,甚至是抵制的情况出现。其次,教学内容仅仅聚焦于本文内容,而没有介入其他相似的文章内容,这样会大大弱化文章理解的效果。最后,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仅仅限制于诵读、内容的讨论,其互动性远远没有达到诵读教学的要求,这会大大削弱诵读教学的效果。教学反思
在学生大量诵读诗词的基础上,仿照学生比较喜爱的娱乐节目“我爱记歌词”设计出“我爱记诗词”“我爱赏诗词”“我爱用诗词”“我爱写诗歌”四个环节,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由读诗词到个性化的赏诗词再到灵活的引诗入文、尝试写诗歌。学生如果能做到有兴趣的读,有热情的赏,有意识的写,每步都努力做到自觉自主地学习诗歌,就自然感悟到诗歌所特有的魅力,爱上诗歌。爱上诗歌,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幸福的事情。
朗读教学程序 瑞泉中学:王力武
目前诵读教学存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诵读的指导盲目、随意,没有科学的方法这一问题,优化诵读教学程序能够解决当前诵读教学所存在的这一问题。
一、初读探寻、整体感知
学生初读文本时,首先要靠直觉思维从整体上与文本中的诸多因素发生感性的、直接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由诵读。一般来说要读上两遍,对重要的章、节、段还需重点诵读。具体地说第一遍有声音的诵读,在这之前教师应范读一遍,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结合注解,辨清语句中的语言结构,使读音上的停顿和语言、语意结构一致;第二遍诵读时,速度由慢而快,声音由低而高,从而达到流畅程度。一般学生在初读时的感知点可能相当分散,教师要允许他们初感中的分歧与偏误,巧妙地把这些分歧和偏误作为教学训练的切入点,引导他们在后读中进一步思考。
二、研读理解、感悟发现
学生初读文本的整体感知还处于初级阶段,研读理解是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从整体的角度来反窥词句的意义。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感受和理解言语材料的特点,结合语境和语意,广泛联系,合理想象,准确、深刻、丰富地领会言语的语体特征。研读是质疑、解疑性的诵读,带有分析的特点,其对语言的感悟是整体的。任何语言意义的显示总是与一定的语言环境相切合而共存的。研读是朗读与默读的结合,边读边思,调动以前的知识及文化知识积累,通过批点评注的方式来加深理解或记忆,也就是说以读为线,以疑为点,由解疑扩展成语片,形成知识网络,互为关联。一篇好文章,人人都可以诵读,但不一定人人都能得到受用,要得到受用,就要从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中去寻找触发,引起领悟。
三、品读深思、领悟评价
品读评价才是诵读的高级阶段。品读评价是鉴赏性的理解评价,运用分析思维的方式来审视所读的内容,如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思路脉络,及其奥妙所在,是引导学生内化、同化的过程。在这阶段可以采取“移易——比较”、揣摩、评点的方法。“移易——比较”方法可以概括即为增、删、移、换。揣摩,是用心在思考,在头脑中磨合、定夺。评点则是把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说出来,是口头评点:写出来,是文字评点。如《归去来兮辞》一文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陶醉。品读时要学生着重诵读第 2 段,第一次诵读要体味其语言节奏上阴阳顿挫的特点。再次诵读此段时,要体会本段富有节奏感的音乐美,窥见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悦,感觉到好像自己生活在那样的“桃花源”里。此外对文章中人物性格的塑造进行品评,也可鼓励学生通过品读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文章的内容或形式上有某个突出特色的,可着重就某点进行品读,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特点,要“品”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做出自己独到的评价。阅读主体可以对作品作出自己的创造性阐释,从而在某方面“发现”作者,而这样的“发现”也是对自我的一种“发现”,是对自我潜在的创造力与主动性的具体表现,是自我潜在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激发。所以,品读实际上是读者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对二者的双重“发现”。
四、美读涵泳、体味鉴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理念里提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其知、情、意全面发展,在课程目标的感受鉴赏中有指出“感受艺术与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美读涵泳就是要在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读出文本的情、意、韵,从而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美读涵泳与初读、研读、品读不同,涵泳的过程中,诵读主体心理上不会感受到紧张,而是愉悦。涵泳的目的是要达到一种心灵的境界,使自身的精神境界或审美趣味跃到一个新的高度,而鉴赏是诵读的最高的境界。涵泳过程中要融合初读感知、研读理解、品读评价的综合感受,要体会文本的语势美,感受文本的言外之意。由诵读者声情并茂的读出语势,体味文本中的精彩语段及优美的文思,从而鉴赏文本。如读《过秦论》、《六国论》,要读得大气磅礴,气势逼人,入情入境,而读《陈情表》、《祭十二郎文》 要读得情韵迂曲,回肠荡气,深切体味思想之美、情感之美。丰富的想象可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在涵泳鉴赏过程中要驱遣想象,调动情感,运用形象思维。通过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主动联想,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产生相应的美,从而达到美读鉴赏的目的。例如读《鸿门宴》,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美读时根据情节发展的四幅图画:英雄怒,一山岂能容二虎;念故交,星夜疾驰送急报;鸿门宴,剑拔弩张毫发问;脱险境,沛公不辞归汉营,想象当时的环境、人物的心理活动等等,由此,一个有勇无谋感情用事,一个隐忍居下从善如流的形象就活灵活现了。而在此过程中,也完成了诵读主体对文本的鉴赏。
初读、研读、品读只是就一般的认知程序而言,其实实际学习过程要因人、因文而异,针对不同的人,不同性质的文章来确定教学程序的侧重点。
第三篇:文言文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文言文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平昌县信义小学 蔡大才
教学案例:《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
2.基本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时间 拟两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疏通全文大意。2.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 看“阅读提示”
了解作者欧阳修和本文写作背景,了解本文主要内容。二 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2.教师提出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方法:出示卡片或小黑板。
3.学生试读课文。要求:放声朗读。4.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互读,要注意纠正对方的读音错误,各读一遍。5.请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其读音。(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明确: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以上字生已经听读了两遍,自己读了两遍,对课文内容大致有了了解。本文语言浅易,熟读利于学生疏通全文大意。三 疏通全文大意
1.二人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可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明确:引导学生善于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二人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同学帮助解答。学生们都解决不了的,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如下。(1)林壑尤美。
(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4)山间之朝暮也。(5)山间之四时也。(6)歌于途。(7)行者。
(9)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10)杂然而前陈者。(11)起坐而喧哗者。(12)已而夕阳在山。
(1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明确:学生阅读中遇到问题,由谁来解决呢?同学之间互相启发,自己解决最好,必要时教师可适当点拨或讲解。学习是学生的事,教师要尽可能调动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若能如此,久而久之,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就会增强。
3.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文,再将之口述一遍。四 再读课文
齐读,或各自放声读。
要求: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画出来。五 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2.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2.背诵全文。【教学过程】 一 读课文
集体读或个人读。二 讨论问题
1.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明确:乐。
2.文中写出了谁“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太守为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宾客是从太守游而乐。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
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和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以上四个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写的“乐”的主要内涵。最后一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适当讲解也是必要的。但不必发挥得过多,点到为止)三 背诵课文
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
指导背诵,重点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例如第一段,共十一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四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第一句除外)。第五至九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也是如此,先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有前边熟读的基础,加上本文语言朗朗上口,因此学生能够比较快地背下来。若课上时间不够,教师可选其中一段进行指导背诵,为的是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另外,“一段中如何分层”不是本课教学重点,提出将相关内容的句子放在一起背只是为了便于背诵,只要学生容易背下来,一段中怎样“分层”不必较真)
四、拓展延伸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2.完成课后练习六。【教学后记】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朗读、背诵是本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身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的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之我们以上的认识,便将读、背确定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在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
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总之,一个“乐”字,贯穿各个教学环节。一个“乐”字,推进学生活动过程。一个“乐”字,升华文章主旨。
【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1.要多种形式的诵读。
读是学生直接了解文本的基本途径,在学习时要重点围绕三个方面进行:①找出生字、通假字,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弄清字音、字形、字义。②参照注释,把文中有碍于“了解内容”的多义词、活用词、古今异义词、虚词(每课限一至二个)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含义和用法。③把文中不理解的句子画出,以便向教师请教。在“读”这一环节,要突出一个“细”字,着眼一个“实”字,力求读懂文义。
2.要多种形式的练习。
练,是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必要手段,在学习时可从三个方面进行:①抽读以检验效果,即指叫学生读课文,或读片段,或读全篇,主要是检查学生读得是否流畅,是否有破读的现象。②当面质疑,指学生在阅读时,经过查工具书、对照注释后,还不能理解的语句,要当面向教师提出,以求获得彻底解决。③选择性的译句,指学生理解了文意之后,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实际,挑选一些能体现文章主要思想内容的重点语句和句式,让学生进行对译练习。学生译得不准确的,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
练,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练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必须做到两个方面。一是要有准备。学生在阅读中会出现什么情况,会提出哪些问题,哪些语句翻译起来有困难,教师都要有清醒的估计,要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要有计划,成系统,突出重点。教师应该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用系统的知识武装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不能用支离破碎、杂乱无章的知识去充塞学生的头脑。
3.要客观辩证地学习。
思辨主要是对课文的思想观点进行思考评价,目的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析批判能力。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
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名篇,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和作者本身的思想局限,在文章中难免有一些消极因素,因此,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对课文进行鉴赏、辨别、分析,使他们做到批判地继承。
对古代作品进行评价,要做到两点:①要根据作品的实际,抓主要方面。②要客观、恰当,要一分为二,绝不能脱离作者生活的年代和所处的阶级地位而对古人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要求,更不能以今人的标准去评判、拔高。
4.要恰如其分地引导。
引导时要注意因文而异。比如,对那些属于议论性的文章,可按照论述的逻辑顺序进行分析,要分析论点,特别是中心论点;属于记叙性的文章,可按照叙述的时问先后或空间变换进行分析,一般要重点分析人物和事件;对于说明性的文章,可以从说明对象的特征出发来理清说明层次,把握对象的特点。通过这样的分析之后,便可进一步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写作特点。当然,对文章进行分析,一定要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论,一定要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当然,这些只是文言文教学的一般程序,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
第四篇:如何教学文言文
如何上好古文
古文怎么上,当上到古文,我们语文老师就显得慌了神。主要原因就是古文学生不懂,许多字古音古义让学生难以读懂,还要翻译,按照教材释义所用的课时,根本就无法完成教学进度,以致于上完了课,学生似懂非懂,云里雾里。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方法,现把教学文言文的拙想归纳如下:
一、扫除障碍
接触古文,学生首先得读准字词,所以老师要带读,画出字词。一是生字词,二是通假字,三是异读字音,四是重点字词。画出来后,要让学生花时间去背住,像背英语单词一样,牢牢记住这些字词,花费时间一个单元至少两课时,共4课时积累时间。这强有力的古文字词积累,无疑对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后面的课时学习中,还要进行听写,加深理解。
二、口头翻译
字词解决后,教学转向于翻译。翻译分成两种形式,书面翻译和口头翻译,这两种形式都要做到。首先让学生参阅课外辅导书,书面作业完成翻译,为口头翻译奠定基础。同时要求学生用一张纸,把课文翻译出来,夹贴在书中课文处。反对有些同学把翻译抄在课文中,整篇课文迷迷麻麻,如同蚂蚁排衙,一塌糊涂。然后就是口头翻译,要让学生自己借助于作业,能对照古文翻译。这个口头翻译是个死命令,要想用一切办法,让学生做到,只有做到口头翻译,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得心应手的开展一切教学活动。在翻译中,要指出重点字词的解释,注意同一篇文章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带领学生辨析字词解释、通假字解释、重点文段翻译等,旨在加强学生记忆,加深印象。
三、课堂先测
上古文了,前面的“扫除障碍”和“口头翻译”算是预习课文。而这个预习却是古文学习的强有力的保障。而在上课时,注意先测。先测即对通假字、重点字词、古今义、重点句的解释。即重点字词要点的学习。
四、顺应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学习法讲解课文
有了前面三环节的教学基础保障,这时讲解分析的不外乎就是看这篇文言文属于什么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是什么文体就按什么文体教学。作者简介、文章背景、写作目的、写作方法、名句释疑等方面的知识了。这时一课时基本上就可以解决了。
五、熟读与背诵
古文教学,熟读成诵是最后教学的死命令。讲到背诵,许多学生提起就怕,尤其是学困生,那么老师则可以根据学生掌握层次,让学生熟读。熟读得好,其时不用背也是可以的。熟读与背诵,可以开展小组竞比活动,激发学生的斗志。也可以由老师范读,读得又快又准,让学生佩服得掌声雷鸣。学生有个示范,追求阅读的最佳效果。教学中,最后把重点段落熟读与背诵要进行考查,让学生对课文作最后的记忆。
纵观文言文教学,其基础重点难点全在“翻译”环节上,成败均于翻译。如何加强翻译,还值得我们去探讨与尝试。
2014-10-30
第五篇: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浅见
宾川四中 李娟
摘要: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汲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丰富现代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丰富文学素养。
关键词:转变观念 文言文 文学素养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极少有教师选择文言文教学。但是现代汉语的语言系统是由古代汉语的语言系统发展变化而来的,古汉语常用字绝大多数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而且还保持着相当强大的生命力。许多文言作品经过历史筛选,堪称精品,大多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文采斐然。多读这样的作品,确实会使人受益匪浅,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有利。
因此,教好文言文是我们都很关心的问题。在教学工作中我有一些粗浅的文言文教学方面的心得体会,愿与大家分享。
策略之一,要转变观念
文言文教学基本上是文学教学。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取其具有文学性而入选的其他作品。《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愚溪诗序》等等是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谏太宗十思疏》是所谓‘应用文’的一种,然而选入语文教材并不是用它教给学生怎样写应用文„„只是由于魏征的信写得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告诉我们一些做人的道理。还有《五人墓碑记》是一篇碑文,并并不是用它来教大家如何写碑文,而是因为它能激发我们的爱国之情、正义之感。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时,我们应侧重于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感悟文中之“雅”,进行审美教育。
策略之二,要走出误区。
误区之一,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单一性,即着眼于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虽然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目标,但仅此一个目标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还得全面学习课文的内容,正确评价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理解思想内容,学习表现形式,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学到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读写能力。
此外,还要结合课文内容,恰当地联系学生思想生活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教《游褒禅山记》,“世之奇伟瑰怪之光,常在于险远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教育学生做事要尽志尽力,勇攀高 2 峰。教《邹忌讽齐王纳谏》,启发学生讲究说话的艺术,要有善谏的嘴,还要有善听的耳。
误区之二,文言文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一般文言文教学都是教师一讲到底,一灌到底,似乎学生只需记忆就行了。我们对学生的估计太低了,文言文教学不是外语教学,仍是母语教学,不是零开始,正如钱梦龙所说:“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的话,学生在阅读上不会和对现代文的理解有什么很大的差距。
策略之三,要讲究方法。
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与能力,我们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知识类化。文言文教学要充分运用诵读法、贯讲法、评点法、译注法、综合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诵读法是日渐被现代语文教育者注意的传统教学法。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而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音美,学生也愿意读。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能更好地朗读课外作品,从而形成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诵读需与会意密切结合,疏通文义;例如在背诵《赤壁赋》时,要在字里行间细心体会本文的诗情画意和作者的感情,梳理行文思路:一写夜游之乐,二写乐极悲来,三写客人解释因由,四写苏子劝解客人,终写矛盾解决皆大欢喜。情感波折,层层深入。情因景发,景以情显借景说理,寓里于情。甚至有一些很美的诗文可以和乐演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这方面特长的老师可以大胆尝试。
比较法要比较古今字义异同、语法异同、词性变化活用、一字多义、多字一义。如“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句中“兄”要译成“像兄长一样”,要比较,使学生明用法。又如一字多义现象,“慧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两句中“因”词义各不同。此外还可比较思想感情和写作特点。如《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两位作者虽然都受贬,两篇文体基本相同,但抒发的感情却有区别,《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很难见到受贬后的抑郁之情;而《醉翁亭记》却流露出作者受贬后娱情山水以排谴抑郁的复杂感情。
归纳法即贯讲时能上连下挂,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例如教《阿房赋》、《赤壁赋》之后,要归纳说明,“赋”是古代文体名,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在内容上要通过“体物”以“写志”,在艺术上注重铺陈,语言华美,讲究声韵。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 凝滞的文体。总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步做好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内化和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自学能力。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勇于改革,从而教好学生吸收文言文的精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李娟,联系电话:***
邮编:67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