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对联来激活语文课堂孔雀东南飞教学案例
欢 迎 光 临
语
网 中 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用对联来激活语文课堂——《孔雀东南飞》教学案例
一、教学背景:
《孔雀东南飞》是一首比较长的乐府诗,在最初备课的时候,我设想学生虽然是理科班的,但是这首诗是叙事性的,有故事情节,文句的理解难度也不大,学生应该很有兴趣的,因此打算第一课时让学生自己把握故事情节,第二课时再进行内容探究、人物性格分析。
在第一课时上,我在介绍完课文有关常识后,给出20分钟叫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复述故事。出乎我意料的是,我叫起三个学生来复述,竟没有一个学生能完整地把故事复述下来,问及原因,说是看不懂,我又问他们看的时候有没有结合注释,回答是文章太长了,没有信心把它看完。
第一课时的任务没能完成,第二课时必然要作出相应的调整。通过问答,我知道被篇幅吓住了,学习兴趣不高。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积极性呢?如何用另一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呢?思考了很长时间后,我决定用对对联的形式,自己就文章的后半部分内容精心地设计了一副对联。
二、教学过程:
第二节课上,我先展示出上联:“纫如蒲苇,勇兰芝抗婚赴清池;”叫学生用课文内容来试对下联,在对之前,简要地讲解了对对子的要求,如上下句字数相同、对仗工整,还要求意义相联、平仄谐调等。这下学生的积极性立即调动起来了,很认真地看起书来,因为要对出对子肯定要熟悉课文内容。我叫学生主动上去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上去写,一下子就写了六七句,有的学生写:“坚似磐石,情仲卿殉情挂南枝。”有的写:“坚若磐石,痴府吏违母缢庭树。”这些答案令我很惊喜。然后我趁热打铁,叫学生自己分析选择最好的一句,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叫他们来说对得是否工整,哪个词最好,讨论得很激烈,最后选定一句作为下联:“坚若磐石,痴仲卿违母缢庭树。”经过这一环节,接下去的内容就讲得很顺,整节课气氛都很热烈。
这是我心情最愉快的一节课,学生也学得轻松,既达到掌握课文内容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我对学生又有了信心。
三、教后反思
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兴趣是学习的关键”。学生不笨,可能有些基础不好,基础不好是因为早期学习兴趣没培养起来。我班内学生基础大部分都不好,但是从这节课的表现来看,每个学生都能把语文学好。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必须在备课中投入大量的时间,要求新求变,在分析教案的同时也要分析学生,要选择学生最易接受的切入点来讲授课文。教师不能是教案的传声筒,而应该是研究者,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并引导学生通过这桥梁走进课文。
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开展比赛、讲一些趣味性的知识,多表扬使学生树立自信心等等,但是我认为一点需要注意,就是不能脱离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不能为调动积极性而偏离了方向,把语文课上成历史课、政治课或者是其他什么课,使用各种手段时也应注意人文性,而不应该在语文课堂里加进一些低级、低效、无聊的内容,教师必须加以甄别,我自觉这节课挺满意,主要是“对对子”的方法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要培养学生兴趣,教师必须多思求变,扣住学科特点,掌握学生状况,进行课堂改革。
语网中网 为你提供免费优质教学参考资料,欢迎上传资源共享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孔雀东南飞》教学案例
《孔雀东南飞》教学案例
设计意图 《孔雀东南飞》是一首乐府诗,一首长篇叙事诗,整体理解起来并无难度,所以只需进行线的连接即可体现诗体的美感,另外依据新课标教学中的重在强化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学为主可以体现学生的个性,本课只要注意通过对人物个性化语言的分析理解,注意体会主人公鲜明的性格特征以及体会赋、比、兴的手法中在全诗中的灵活运用,做到手法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打破旧式教学的讲解分析式,立主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拓展与运用。注重新的教学形式,注重学习的跳跃性,注重学习的拓展性,注重学习的运用性。为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定为疏理故事情节,整体感受全文,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体会分析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归纳人物的形象。教学难点为深入探究故事背后的深层思想意义以及它的最终的根源所在。教学拓展为学生在此课的基础上写作一个剧本或者一篇作文。
第一课时 《孔雀东南飞》
一、文学常识部分介绍
介绍汉乐府以及《孔雀东南飞》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梳理文章,扫清文章中的生字生词。
(二)导入新课 播放屠洪刚的《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
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
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三)分析歌词,梳理《孔雀东南飞》故事情节
1、分析歌词,寻找歌曲背后的故事(结合《孔雀东南飞》原文)①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主人公是谁?
②故事有着怎样的结尾,能引起你怎样的深思? 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2、梳理《孔雀东南飞》故事情节(注意加点字)
兰芝 兰芝请归 仲卿哭乞 焦母始怒 焦母
仲卿 兰芝辞归 仲卿悲送 焦母怒拒 刘兄
兰芝拒婚 仲卿误解 刘兄威逼
兰芝赴死 仲卿死决 共求合葬
3、找学生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①学生分组讨论,主要是分为三到四组,每组出一名同学(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了解到学生眼中的重点是什么,可以纠正偏差,真正把课堂交还给学生。)②学生讲解的同时,还可以学生质疑学生,老师质疑学生。
③归纳知识点 古今异义词
偏义副词
归纳“相”的用法
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四、课后练习题
1、试分析《孔雀东南飞》中的人物形象
2、归纳本课中的知识点
3、在所知的范围内找寻与焦、刘二人命运相似的人物,分析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
第二课时 《孔雀东南飞》
一、回忆本文的大致脉络
被遣→归家→拒婚→诀别→赴死→同穴
二、分析故事中存在的矛盾冲突
1、矛盾冲突示意图
2、矛盾冲突的焦点
① 焦仲卿、刘兰芝与焦母、刘兄之间的矛盾(家庭矛盾)
② 焦仲卿、刘兰芝的爱情、婚姻与以焦母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制之间的矛盾(社会矛盾)③焦仲卿内在自身的矛盾,刘兰芝内在自身的矛盾(性格矛盾)
④焦母、刘兄阻挠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婚姻,从而导致悲剧结尾(小市民自身的性格矛盾)
⑤焦仲卿与刘兰芝之间的矛盾(门第之间的矛盾)
⑥人性与封建礼教的矛盾冲突(人性的本身的弱点)
3、具体分析这些矛盾冲突中体现的性格特点
刘兰芝:倔强、刚强、不屈不挠、坚守爱情、以死抗争
焦仲卿:懦弱→屈服→坚持→反抗
焦母:一个畸形的爱着孩子的封建母亲,蛮横、是直接酿成悲剧的凶手
4、讨论矛盾冲突的根源
焦母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焦仲卿与刘兰芝是善良的追求爱情婚姻的青年男女,他们在阶级意识和思想意识上存在着截然对立的矛盾,他们的对立冲突是必然的。这一悲剧深刻地反映了封建阶级对自由婚姻的压迫,对人性的摧残。暴露了封建家长制与封建礼教的罪恶。其中的矛盾冲突异常激烈,使爱情、婚姻、家庭都归于毁灭。这是一种丑陋掩盖下的毁灭的悲剧的美。
这种悲剧又是人自身的矛盾,焦仲卿自身的过于懦弱,刘兰芝的过于刚强,焦母的过于畸形的蛮横的爱,刘兄的小市民本身的悲哀。
归根结底就是人性本身的弱点,过于理想化与残酷的现实化之间的矛盾。
三、根据本文的故事情节以及矛盾冲突归纳人物形象
勤劳善良 倔强坚强
刚强自立 强烈自尊
追求爱情 缺乏变通(付出生命)
刘兰芝 忠于爱情 以死抗争
蔑视荣华 反对压迫
性格懦弱 逆来顺受
焦仲卿 追求爱情 缺乏主见(付出生命)
性格巨变 以死明志
心理畸形 蛮横无理
焦母 软硬兼施 最终悔悟(失去儿子这个精神寄托)
四、知识拓展及运用
1、《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2、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
3、《廊桥遗梦》中的爱情悲剧
请任选以上一个话题,联系本课谈一谈悲剧故事的共性与个性
4、将《孔雀东南飞》改写为课本剧(可以依据原著,也可进行改编)
5、写一篇读后感或者小评论
第三篇:品味对联艺术,激活语文教学
品味对联艺术 激活语文教学
红彦中学:张亚东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泱泱华夏艺术精粹,悠悠神州文明花魁。祖国文化灿若星汉,民族语言多如明珠。漫步语文世界,涉足学习艺园,在这繁花绿草当中,便可发现朵朵绚丽夺目的奇葩——华夏对联。它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一席,它色彩斑斓,包罗万象,反映时代风貌,讴歌进步潮流,抑恶扬善,催人奋进,启迪智慧,娱悦身心。
对联,俗称“对子”、“楹联”。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果追根溯源,该是古代诗词歌赋。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句是最早的对联形式。宋代宋祁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等句,都是对联的较早形式。对联源于新桃旧符;发展于晋代文学家陆云(陆士龙)和荀隐(荀鸣鹤)初次会面的脱口秀:“日下荀鸣鹤,云间陆士龙”,以及西蜀孟昶:“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盛行于宋而鼎盛于明清。
时值今朝,对联正成为最具民族风格和汉语特点的一种文学式样,以最简练的语言和最有效的表现手法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人们心声。虽然文学史书上没有她,中小学语文教材不提她,但她应用最为广泛。无论庙堂宫院还是茅屋小店,无论名山大川还是舞榭歌台,无论婚丧嫁娶还是祝寿过年,时时处处都有她的身影,贴挂对联已是华夏一种永恒习俗。
④定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气周瑜,屏司马,擒孟获,千古流传(C南阳卧龙岗)
A、巩义杜甫故居 B、汤阴岳飞庙 C、南阳卧龙岗 D、嵩山少林寺
面对各种对联考试形式,不少考生水平较低,因此开设有关对联活动课意义非凡。
1、华夏对联集锦。
对联人见人爱,我也不例外,因此我多形式、多渠道地搜寻对联,或上网购书,或走街串巷,或游览名胜古迹,或录抄祠堂墓联等等。回来后认真整理,分门别类地进行辑录、整理对联。就搜集的古今对联归类如下:
⑴节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新年)
默默无闻育出桃李满天下,济济有志造就栋梁兴中华
豪情不减一腔热血浇桃李,白发日增满腹文章颂春秋 ⑵婚联:恋爱自由无三角,人生幸福有几何
海枯石烂同心永结,地阔天高比翼齐飞 桃花从面红相映,杨柳春风绿更多
⑶寿联:寿比肖伯纳,功追高尔基(叶挺贺郭沫若五十寿辰)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章太炎于西太后七十寿辰讽联)
⑾故事联: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朱元璋志在吞并苏州)
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刘伯温意为辅朱统天下)
四口同图,内口皆归外口管,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杨溥求石县令免父役)
2、华夏名联赏析。
我们累了大量对联后,还需理解其真正的内涵和妙用,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这里仅举一联的赏析方法,意在“抛砖”之妙用。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抱孤子,再重围,匹马单枪,长坂桥边,占数百千员上将,独我犹能保双全
赏析:这是副数字巧对联。上联写出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他毕生饱读兵法,戎马倥偬,帮助身无立锥之地的刘备巧借荆州,收取东西川,建立蜀汉,继而南征北战,抱着“报先帝忠陛下”的决心,鞠躬尽瘁,东和北拒,屡出奇谋,庶竭忠心,志在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下联写的是赵云匹马单枪,千里只身救后主,其英勇善战,一夫敌万,可谓骁勇虎威。上下联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堪称“绝对”。两人一文一武,如同刘备两羽翼,使蜀国人杰地灵,物华天宝。
有了“引玉”之效果。如下是我对山西韩信墓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的赏析:
此联短短十字,概括了韩信主要生平。韩信未被重用时,是萧何月下追逐并竭力推荐得以拜将封侯;后韩信有图谋兴兵反叛之疑,诱
⑴按字数由少到多逐层训练,这样可让充分明白对联的特征和规律。
如:蚕吐丝—(),春回大地—(),松竹傲冬雪—(),养心莫如寡欲—(),风翻白浪花千片—(),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如果一时答不上,可降低难度,适时指导,择善而从,以便因材施教。
⑵一副对联就像一首浓缩的诗歌,因此对联具有诗一般的语言,文辞精炼,言简意丰。为了达此目的,可进行词语辨析比较法的训练。如:
轻风_____细柳(备选词:吹、拂、摇、扶)淡月_____梅花(备选词:照、泻、映、失)
通过斟酌字词,可达到遣词用句的准确性和写作对联技术的日臻完善。
⑶根据对联上下两联具有意思相反或相近的特点,可以巧用拆合法来指导学生写对联。这种方法,就是把现有的某一联拆成具体几个词,再运用相关、相似和相关的联想方式,筛选出与此联几个词相对的词语,再把这些词连缀成一句话。如“扫千年旧习”可拆成“扫—千年—旧习”,与“扫”相关词的“除、革、去、改、破、树、立、乘、展”等,与“千年”相关词有“万载、百岁、三秋、四时、一代、几辈”等,与“旧习”相关词有“陋俗、歪风、恶俗、新风”等,从中选词连缀成句就可成“除百岁陋俗”“树一代新风”。
程序来诠释。几副对联就准确经济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两表一对,鞠躬尽瘁酬三顾;鼎足七出,威德咸孚足千秋。心悬八阵图,初对策,再出师,共仰神明传将略; 目击三分鼎,东联吴,北拒魏,常怀谨慎励臣耕。
两副对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教师简洁将诸葛其人其事介绍清楚,从而有力地支撑起解读文本的巨大平台。
3、用对联印证课文内容。
《出师表》中6、7两节可看出“廿年经历不寻常,一表看来皆是血”。诸葛亮的忠君爱国日月可鉴,其豪情与侠义可惊天地泣鬼神。如教学中能巧用“智谋隆中对,三分天下;壮烈出师表,一片丹心”这副对联,就能很好地阐释课文内容,概括文段内涵,升格诸葛的人生价值和精神境界。
4、用对联来结课。
对联语言精练,意蕴深沉,用此作课堂结束语,可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出师表》,我用了以下总结陈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如此忠心耿耿,以德报恩,虽“五丈原高,恨当年空陈二表”,但是“三分鼎峙,载先生名著千秋”。我们学习诸葛的深明大义、重情重义,最后让我们一起品读一副对联,牢记诸葛亮: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
以“甘做园丁为祖国添秀,愿为蜡烛照学生成长”为题记,这校文章就别具诗情画意,令人耳目一新,实在奇绝。行文叙述一位老师帮一学困生由厌学转向乐学的艰难历程,反映当代教师“愿做人梯育新秀,甘为孺子当黄牛”的中心思想。结尾段依然一副对联作结,堪称“豹尾”,有画龙点睛锦上添花之用,突出中心,深化中心。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
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而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
2、关注对联这一人文景观,让其成为重要写作资源。就以“风景”为话题,我们可拟出《我眼中的龙虎山》题目,大多数人无非写到龙虎山一游,感叹山水之秀、林壑之美,亭阶之雅,只有小部分人能把山庄景致与灿烂历史联系起来。如果没有谢子长、贺晋年、贺吉祥、闫红彦、吴习智、李赤然、陈克功、贺毅、高维嵩这班气壮山河的民族英雄,没有村孺皆知的传为佳话的瓦窑堡会议那瓦窑堡怎会得到红都的美誉呢?接着我们可逐一子解龙虎山各景点上的对联以展示其人文之美,历史内含。
望川亭:河山在望乾坤一气古今浮,城都当前烟火万家忧乐共
六山风雨作龙吟,三川秀色藏虎迹
将军亭:亭园春永驻花常吐艳柏常青,将军办长传利在人民功在国。故国无愧称江都 青山有幸伴将军
112-
第四篇:创新语文教学情景 激活语文课堂情趣
创新语文教学情景 激活语文课堂情趣
摘要:语文教学中,笔者尝试着用创设语文教学情景的方法来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也使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景;情趣;激活
语文学科是一门富于学生想象和智慧的课程,而语文知识则是学生进行一切想象、创造活动的前提。“读书有所疑,方能有所思,读书有所思,方能有所得”。结合新《语文课程标准》培养初中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从培养学生想象和思维能力出发,学着创设适合学生知识能力相应的教学场景,采用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议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语文知识教学接受的瞬间,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创新的欲望,让学生潜在的求知欲望真正被激发出来,思维的认知也会被不断刷新。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每堂课都存在着个体认知领域的新发现,因此,学生在发现中就潜藏着创新的可能,而教师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就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良好手段。我们知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质疑开始的。所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用创设语文教学情景的合适方法来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在与学生的融融交流中使语文教学手段的应用得到了锻炼。
一、投之一石,溅出一池涟漪
常言道:“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语会对一节语文课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平淡无味的导语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起抑制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格外重视开场白的设计,它既是语文教师基本素质的体现,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每当上课开始,学生首先听到的是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开场白,定能精神为之一振,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就随之产生了。有了良好的氛围,教师教得起劲,学生也学得用心。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笔者联系八年级所学的《变色龙》一文,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大家还记得我们初二学过的《变色龙》吗?请同学们回忆小说中的“变色龙”是指谁?那我们为什么称他为变色龙?当学生回答之后,又适时提出让他们找找我们今天所学的文章中有没有类似于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变色龙”?带着这样的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任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又如,在讲授名著专题《水浒传》时,上课的第一件事就是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中刘欢唱的主题曲《好汉歌》,随着高亢的“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学生们情绪激昂,有的甚至跟着“吼”起来,显然他们已沉浸在歌曲的旋律中,思绪已飞向那充满侠肝义胆的剧情当中,这就创造了一种情境。播放之后,笔者故意发问:知道这是什么歌吗?它出自哪里?谁唱的?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淹没了笔者的话语,显然他们已被带入情境当中了。这样就使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整个课堂气氛的活跃就可想而知了。
二、倾之声情,感动几多情愫
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常能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章本是有情物,它反映的人、事、景、物都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课型特点,利用电教媒体、直观教具、现场体验等形式来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让学生加深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情感意境等。这种情景熏染,让学生耳濡目染、全面感知,从内心深处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笔者在教授课文《三峡》时,首先通过观看三峡的记录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三峡的壮美风光,产生一种心灵的愉悦和自豪。再通过与学生提前课下搜集的一首郭沫若的诗《蜀道奇》相对比:“万山磅礴水泱漭,山环水抱争萦纡。……”由此也让学生更深切领会到课文中有关三峡绵长、陡峭的特点:“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缺处。……”这样一来,学生由对三峡壮美风光的喜爱、向往进而产生了学习课文的强烈欲望。学习效果相对于一上来就由教师来对文段进行泛泛的串讲、分析而言要好得多。又如教《听潮》,预习前,笔者让学生请教音乐老师,搜集以大海为主题的音乐资料,欣赏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海之恋》;在教《狼》这一课时,笔者叫了几位学生在教室里表演,收到了异想不到的效果;在教授《愚公移山》时,笔者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编写一个课本剧,同样学生也非常乐意参与其中。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携之试水,徜徉无边学海
教师与学生变换位置,让学生唱主角,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要方法。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主要手段是两支粉笔一张嘴;形式是教师高高站在台上,学生正襟危坐于台下;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像一个权威那样不断地向他们灌输着知识,如同往漏斗里灌水一样,其实效果可想而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有了许多新途径。这种单一的方法、陈旧的形式已经使学生腻烦了,还怎么谈得上学习有兴趣呢?
在学习《白鹭》一文时,笔者准备一幅白鹭图,先让学生欣赏白鹭图,并说说画面带给自己的感受。学生的兴趣就来了,七嘴八舌地在下面说开了,这样就很自然地过渡到郭沫若笔下白鹭的美。优美的散文自然要多读,学生深情地朗读,用心品读,找出自己认为最值得推荐给同学的优美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说理由,让学生从朗读中感受白鹭“被人忘却的美”。教师引领学生的灵魂沉浮于作者的字里行间,体味作者的思路与情感,让心灵浸染墨韵书香,与作者互动,激起学生率真灵动的生命激情,激发学习的欲望与热情。于是,学生争先恐后抢读,好不热闹。再让学生分成小组互动品析课文,从不同角度赏析,探寻美在哪里?这样,整个课堂始终把主导权交给学生,教师仅做课堂的驾驭者,一切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四、敢试牛刀,享受创新快意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心理学研究也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绿》等写景优美的文章时,笔者就让学生动手画出文章中所描写的“春”,学生有些画的是草,有些画的是花……有些学生就从网上搜集符合文章描写的优美图画,再配上文字,真可谓“春意盎然”。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从现有的文字中感受到一种抽象美,又可以通过图片欣赏来领略直观美,这样就使文章内容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另外,对有些“电脑小高手”,鼓励他们根据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去设计制作课件。在学习《都市精灵》这一课时,笔者就让班级中的一位学生制作了相应的课件,在班上让全班同学共同欣赏,学生反响热烈,且都跃跃欲试。学生个体的积极参与为语文教学烘托了扎实的基础。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学生的学习中,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兴趣得到激发,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当前现代教育涌现出的“愉快教学”模式,正是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为“愉快教学”的基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不断实践过程中,笔者尝试着让学生享受在愉快教学中接受知识、陶冶情操,也使笔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享受着师生和谐教学交流带来的充实人生。参考文献:
[1]丁俊强.创设教学情境,创新语文课堂[J].文教资料,2010(28).[2]向丽.促进教学创新 激活语文课堂[J].新课程(中学版),2009(6).
第五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_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如何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内容摘要:高中语文教学面临教学中学生厌学的尴尬的境地。本文拟从课堂教学入手,探讨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能力结构特点,采用多种策略变学生不愿学为想学,主动学习。
关键词:教学策略 教法 处理教材 课堂设计
当下,很多老师都为语文课堂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而苦恼。纠结其原因,“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思想。由于学科特点的原因,高考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考分差距也不是很大,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理的地位堪忧。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这门学科,这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要解决它,需要从多方面努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角度试作一些探索。
一、精心选择教法,提高学生的兴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所授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学生想学,甚至主动去学,从而收到极佳的课堂教学效益。
(一)巧置悬念,抛砖引玉
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原因,那么课堂教学定会活起来。
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失街亭》时,预习之后,设置悬念,假如街亭未失,孔明能够一统中原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产生争论,街亭已失,政局又将如何变化?街亭如此重要,孔明何以失守?进入课文,学生分析后便得出答案,并能理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即情节了,进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创设情境,以境致情
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入情的目的。具体可以采用多媒体、影视片断等手段。笔者曾执教《我有一个梦想》,利用影片展现黑人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并以之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因同情而产生激奋,因激奋而融入情感与理解:“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在此时此刻,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坐牢,一起维护自由;因为我们知道,终有一天,我们是会自由的。”通过情境的创设和课文内容的结合,学生情绪激昂,并对自由做出全新的认识。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利用教师精美的语言,借助美术手段等多种方法达成。
(三)利用朗读,以读促趣
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课堂上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优美诗歌《雷雨》课堂教学为例,在品味人物个性特点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同学甲读周朴园的语言,同学乙读鲁妈的语言,教师旁白。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人物性格演泽
得淋漓尽致:学生沉浸其中,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理解加深了„„
当然,读的方式很多,还可以有诵读,表演读等等。
二、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激活课程资源
高中语文文学作品占了很大比重,它们承载着传播文化的重任,其人文性能引起读者(学生)共鸣,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必然吸引学生,让学生喜爱语文,喜欢上语文课。
(一)针对学生的基础,用活教材资源
针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既注重语文运用,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在理解“胡同建筑”方正,网络,四和院的特点之后,才能体会到北京市民胡同文化“封闭”,“忍”的精义。正是有了“胡同文化”的这一内涵,才能体会作者对于传统的“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品出“再见吧,北京胡同”所蕴涵着的汪曾祺特有的感情。学生习得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当地的建筑,生活习惯等等所包孕的传统文化内涵,给学生提供研究的课题:茶馆文化、饮食文化、农家乐文化„„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举办学生喜爱了的语文课堂活动诸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二)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教材是《课标》的载体,是课程目标实现的手段。因此,教材是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应用活教材这个例子,而不是把它当做死材料。
用活教材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学《促织》分析到文章结尾时,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我认为文章结局太圆满,削弱了鞭策的力度,是个败笔,应该删去。”问题一出,课堂热闹了,我将同学分组讨论,几分钟后,一个或稚嫩或成熟的闪烁着思维火花的看法登场了。有人认为“魂化促织”,尔后“裘马过世家”是不可能的,是用荒唐写社会黑暗。但马上有人站起来反对这个结局有因果报应的思想,是宿命论的体现。又有人认为,作者只是心有美好的愿望而已。给小人物一个美好结局何尝不可,任何中国古典文学总是喜剧多过悲剧,即便是悲剧,也往往是悲极转喜,如《窦娥冤》尚可昭雪,《梁祝》不也化蝶双双飞了吗?一个同学补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人生存的空间,只好把愿望寄托于虚幻的东西上。”另一个同学得到启发,“让我想起了前边学过的卡夫卡的《变形记》,人为了活下去竟然心甘情愿是去做一只小小的蟋蟀,这是人的自我否定。不仅否定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连人的价值,尊严也一起否定了,有什么比这可悲的?”“是啊,貌似喜剧的结局,难道不是人生悲剧,社会悲剧,时代悲剧吗?”„„
新教材中选入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不少文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的内容。若能对文中涉及矛盾关系细加品味,深挖本质,触类旁通,改变视角,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些矛盾关系的看法。不仅使课堂活跃,而且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如果我们语文老师去想方设法地、千方百计地设计、上好每一堂课,力争将自己的课新颖、精巧地设计而上出特色,牢牢地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将语文课堂演绎成七彩的“人生殿堂”和“知识的迷宫”,使学生陶醉在你的彩虹似的、绚烂多姿的语言艺术和课堂设计里而乐不思“蜀”、乐不思归、乐而忘忧。这样的语文课,谁又能否认它是最有趣、最富魅力的语文课呢?我们还可借助时政新闻激活语文课。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鲜活的语文“活水”已流到了语文课堂的门前,我们再紧闭大门,让学生钻“故纸堆”,让学生“嚼蜡”式地闷“死”在你的课堂里,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全部。身边的小事;国内、国际大事都可以引入语文课堂,和课文里最恰当的情节、内容组接起来,激活沉闷的、乏味的、教师独角戏式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