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有效案例教学 激活旅游专业课堂

时间:2019-05-15 06:01: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巧用有效案例教学 激活旅游专业课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巧用有效案例教学 激活旅游专业课堂》。

第一篇:巧用有效案例教学 激活旅游专业课堂

巧用有效案例教学 激活旅游专业课堂

南京市江宁中等专业学校 赵志琴

【摘要】 中职旅游专业是个实践性、应用性都非常强的专业,要求理论与实践结合,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是把实践引入课堂的有效工具,它非常符合旅游专业的特色和旅游专业教学的需要;它对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构建有效课堂意义重大;它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提高了教学效果,使旅游专业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有效。本文具体从巧用真实生活案例、巧用案例课程设计、巧用案例教学方式、巧用案例评价机制四个方面阐述了中职旅游专业课堂案例教学的有效性。

【关 键 词】 中职旅游专业 案例教学 有效性

【引言】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正在日益显现出它的活力,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能避免传统说教式教学的弊端,其特征是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的参与性和强调探究发现。这种教学形式非常符合旅游专业的特色和旅游专业教学的需要,因为一名合格的旅游专业人才必须是理论知识丰富,业务技能过硬,同时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型、复合型人才,案例教学由于其手段新颖、内涵丰富,能带领学生进入案例的模拟角色中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多年旅游专业课堂的教学实践证明,运用案例教学法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巧用真实生活案例

培养学习兴趣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教材中的文字化问题形式转化为现实课堂中的情境化问题形式,以生动的实例的形式向学生提供若干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案例的选取渠道多样,可来自教材,也可来自课后探究性学习部分(可自行编写),也可来自生活。新课标教材中有大量的案例,这些案例是经过教材编写人员精心策划编辑而成,与所学内容紧密结合,对理解教材内容,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非常有用。尤其是生活中的案例接 1

近学生实际,比较真实,容易被接受。选取时教师要紧紧围绕学习目标,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以及接受能力来选取好的案例。选取的案例要具有生活性、真实性,不能离学生思想实际或生活实际太远,尽可能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案例,否则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更不会带来理想的教学效果。

案例一:《旅游概论》学科教学“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时,首先运用多媒体播放2002年春季我国北方多次受到沙尘暴袭击的纪录片(展示案例),然后提出四个问题:(1)这个案例反映我国目前存在什么问题?(2)北方多次受沙尘暴袭击的原因是什么?(3)你认为国家应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4)作为中职学生的你们该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接着让学生围绕四个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大胆构想,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的兴趣,从而牢牢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接着再抛出问题:(1)为什么现在许多国家都在大力推崇生态旅游?(2)什么是生态旅游?它有何特点?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是什么?这样,前面的案例分析就为后面新知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前后知识连贯起来,大大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案例二:教学“旅游的季节性特点时”时,先向学生展示案例 “阳澄湖度假区的现象”:意思是说每年9—12月份阳澄湖大闸蟹上市的时段,会有二三十万上海人到巴城阳澄湖风景区度假或品尝大闸蟹,在此期间当地饭店和宾馆往往爆满,而在一年的其他时间里,巴城阳澄湖度假区游人稀少。接着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上述阳澄湖度假区的现象,体现了旅游的什么特点?(2)该特点又受哪些因素影响?(3)你还能列举出哪些案例来说明这一特点?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结合教材内容得出结论:(1)阳澄湖度假区的现象说明了旅游具有季节性的特点(2)该特点因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而呈现出淡季、旺季和平季的差异性(3)学生列举了许多案例来说明旅游季节性的特点:如一些传统的民族、民间节庆活动、宗教纪念日、人们的带薪假期和闲暇时间的分布 等等都具有一定的季节性。这样的案例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创设出使学生产生共鸣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话可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案例教学走向成功。

案例三:教学“旅游产品“时,课前先要求每位学生搜集一个本地的特色产品及其介绍并进行讲解训练,然后分组进行交流,选出代表。课堂教学过程中,先请几位学生代表介绍本地的特色产品:如汤山特产、湖熟特产、陆郎特产、横溪特产等,这些内容都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介绍起来也是头头是道;接着展示案例课件:以旅游景点纪念品商店为背景,介绍中国特色产品和现场买卖。学生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以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理解了到底什么是旅游产品。这几个环节的开展,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又使课堂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思想,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并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交际和交流的能力。

二、巧用案例课程设计 优化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过程中,各个案例都被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而课程设计则是对这些知识点的综合,需要学生找出一条“彩线”,把各个知识点串起来。同时课程设计也是对整个案例教学效果的检验。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查阅相关文献,设计方案并进行验证,撰写设计报告,最终完成自己的作品。

案例一:《旅游地理》学科讲授“西双版纳”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展示西双版纳的景观照片,引导学生边观赏边想,位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为什么每年会吸引大批国内外游人观光旅游?接着展示课件:西双版纳旅游景区和跨国旅游线路的分布,要求学生读图观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西双版纳原来的经济结构是什么?人民生活水平怎样?(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结构有何变化?为什么?(3)西双版纳发展旅游业有哪些资源优势?(4)西双版纳有哪些旅游景区和境外旅游景区?境外旅游的线路有哪些?(5)你能设计出最佳的西双版纳及境外旅游路线吗?试试看。最少设计5个旅游景点,采用最近便的旅游路线。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回答,展示设计路线,教师激励评价。接着再展示课件:图1991-2001年西双版纳旅游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例,引导学生 3

思考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之后再拓展学生思维以“为西双版纳旅游业献计献策”为题,让同学课后讨论,并撰写设计报告。这一过程锻炼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西双版纳设立自然保护区意义的认识和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认识。

案例二:《旅游地理》教学“青藏旅游区地理环境特征之交通发展状况、气候特征”时,课程设计如下:首先展示青藏旅游区交通图,以青藏铁路为例,提问学生目前进藏的铁路线有几条?学生读图析图后回答有四条:青藏线、滇藏线、川藏线和甘藏线,接着请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有关四条路线的课件资料,结合所经地区的条件,组织学生认真阅读后,让学生思考:(1)目前已经有了公路和航空进入西藏,为什么还要修铁路?(2)为什么选择青藏铁路?(3)为什么青藏铁路一期工程修完后,停了很多年才开始二期工程?青藏铁路哪一年正式开通?通过以上问题的思考,学生得知:原来铁路建设要考虑的区位因素,还要考虑政治、经济、地形地貌等因素,以及各种因素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这样理解的就比较透彻,知识点一个个迎刃而解,且前后贯通。接着再问(4)进藏游客在进藏前要做好哪些准备?游览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有哪些?组织学生讨论,感知青藏旅游区独特的高原气候特征。

三、巧用案例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思维

案例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学习难以理解的教学重难点知识时,教师可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思考中对所学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案例一:“角色扮演”及“小组合作”教学方式

在学习“中国八大旅游区自然地理差异”时,可以综合使用“角色扮演”及“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具体做法如下:

以“我与奥运火炬同行”为主题,模拟火炬在中国不同旅游区域的传递活动。由学生按照个人兴趣,自由结合组成小组,并按照有序分工的原则,认领“火炬”传递的区域。

首先,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合作查找相关资料,并分角色进行本旅游区域的地理特征介绍。如“记者”准确报道所在旅游区的地理位置,“主持人”描述该旅游区的地形特征,“气象工作者”介绍该旅游区的气候特点,各“火炬手”分别讲解该旅游区各主要旅游景点的特色„„

其次,根据收集的资料,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各组分别表演反映该旅游区特点的生活小品或歌舞。

最后,要求学生帮助该旅游区旅游局制作一份旅游宣传材料,宣传材料应较全面地突出该旅游的地理特征以及旅游资源特征。

案例二:模拟讲解实践活动方式

在练习“导游词讲解”训练过程中,可开展模拟讲解实践活动。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条件合理选择并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这样既能强化训练学生的讲解技能,同时又能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当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引导,注意对学生实践活动兴趣的培养,吸引学生主动的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成功”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我的教学实践活动主要是针对单招技能考核的要求进行的,先是在校内开展了 “我是校园小导游”的模拟讲解活动,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讲解经验之后,接着又带领学生到中山陵、明孝陵、总统府、夫子庙开展了为期两天的现场实地讲解训练,活动中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实践活动小组,各小组成员可采用组内交流或义务为游客免费讲解,然后组内测评或游客评价,最后教师点评等方式提出改进意见。

这种开放性的、实践性的课堂,改变了学生静态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不仅自己体验成功,也分享别人的成功;不仅自己学习变得愉快,也培养了团队精神。

案例三:趣味性教学方式

在《旅游地理》教学 “全球的气候变化”中,采用的是趣味性教学案例,首先列举了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被迫举国迁移之案例,接着教师讲授,讲授过程中应注重从趣味知识“举国迁移”引导学生分析因果关系,以触动其对地理事象的深化认识。其间,教师还可以采用分组式讨论或畅所欲言的形式,让学生辩论其原因、后果等,从多方面、多渠道、多角度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理解与分析。

最后由教师进行系统的知识整合,即认识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的关系,并让学生延伸认识到沿海地区、沿海低地,如我国上海等沿海城市,同样会面临被淹没的危险,以形成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案例四: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在教学“海南岛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时,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先让学生阅读一段材料,然后提出问题:(1)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看,海南岛的开发从岛的北部和西北部开始的原因是什么?(2)岛上沿海的房屋窗户少而小,前后门均开的原因是什么?(3)海南岛有特殊的”椰子节“说明什么?学生按照事先的布置进行分组讨论,广泛交流,教师可适当参与学生小组讨论,调控讨论过程和方向,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研讨能力,对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巧用案例评价机制 增强学生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入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

案例教学十分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反思评价,但教师与学生的侧重面不同。

首先从教师来说,教师成长之路是经验加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教师应该始终把课堂作为案例,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对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教师每次上完课后都应反思一下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设置哪些教学情境?用了哪些评价方法?哪些是成功的?还有什么能更完善的地方等问题?其形式可以是编写课后案例,或是撰写反思札记,或是观摩教学录像,纪录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随想和感受,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这样的反思也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其次学生方面,与教师不同的是学生的反思与评价主要集中于对案例内容的评价及对参与程度的评价,评价的方式灵活自由,可以是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他人评价等。如撰写学习日记、设计一份自我检测表,开展小组讨论或班级讨论来进行评价等。通过评价,让学生能够不断地看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以及今后需要进一步学习的目标和方向,从而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

性和自觉性。总之,不管采取什么评价方式,都要将学生的考核成绩量化作为平时成绩纳入到学期成绩中去。【结束语】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的优势已显而易见。它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革命,使课堂教学社会化、生活化,呈现出开放式的特征。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案例教学法只是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一种,要优化课堂教学,应该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每位教师都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深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的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第二篇:巧用“胡萝卜加大棒” 激活初中历史课堂

巧用“胡萝卜加大棒”,激活初中历史课堂

作者:陈正兰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

联系电话:***

“胡萝卜加大棒”,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谚语,出自于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一次演说中讲的——“手持大棒口如蜜,走遍天涯不着急”,以此来推行美国政府对外侵略扩张的战略战术,后来发展成所谓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也就是软硬兼施的伎俩。

“胡萝卜加大棒”已经成为一种策略,被沿用于各个领域。比如许多现代企业就以“奖励”(胡萝卜)与“惩罚”(大棒)这两种手段同时进行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笔者认为这种策略同样也可以运用于中学历史课堂,来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传统的历史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书本知识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因此表现出来的常常是教师的绝对权威、对学生过多的批评指责、填鸭式的教学等等,也就是“藏起胡萝卜挥大棒”,这样的教学模式势必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天性,使学生得不到适合他本人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对学生充分尊重,发挥他们的潜能。但是在执行新课改要求的过程中,我们有些老师似乎正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公开课上我们经常听到的是老师对学生无休止的表扬,“真棒”、“很好”、“我们给予掌声”等等话语充斥着课堂。比如,老师指着投影说“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学生齐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师立即就说“非常好,很棒”。当学生回答对了一个非常简单问题的时候,老师也是大加表扬。这样比比皆是的表扬,表面上是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自信心。其实,一味的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一样并不可取。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并不会起到鼓励的作用,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首先,巧用“胡萝卜加大棒”,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传统的历史课是教师的一言堂,或者就是教师带着学生划重点知识,要么就是听故事。新课改后的历史课堂可谓形式多样,活动课、小品剧和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充斥着历史课堂,但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有些貌似热闹的课堂,并不是真正有效,往往是一部分同学参与,而另一部分同学则当观众。因此,在学生活动比较多的历史课堂,教师尤其要关注是否全员参与,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笔者在讲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时,也用了小品剧的形式,在课前,就跟学生非常明确了“胡萝卜”和“大棒”的规则。每个小组领了小品剧的主题后自己编写剧本再表演,不是每个小组的每个同学都能得到一样的奖励,而是按照“贡献”,也就是参与度得到多大的“胡萝卜”或多少“胡萝卜”,如果一个同学置身事外只做旁观者,他不是得到“胡萝卜”而是“大棒”,即扣除他的平时分。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只有能满足一个人的需要,才能成为对他的激励因素。对学生而言,成绩是他基本的需要,参与小品剧的编写和表演就能得到分数,这很明显可以激发他的学习热情。爱因斯坦说过:别人赞美他思维能力强,有创新精神,他一点都不激动,他作为大科学家这些话早就听腻了,但如果赞扬他小提琴拉得好,他一定会非常高兴。因此,老师对“胡萝卜”与“大棒”的关注不能老是停留在学生习以为常的学习上,而是要去挖掘学生身上一些鲜为人知的优点,让学生得到一些新的肯定,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激发。笔者曾经有一个学生,是.全年级有名的“捣蛋虫”,各科老师提到他就头疼。有一次在历史课上,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他答对了,应该说猜对了,笔者借此机会对他进行了表扬和鼓励。从此,在每节历史课上,他都认真听课,积极回答问题,历史成绩也逐步提高。他对历史学科的自信心也在提升,一直到毕业他都说“我的历史是所有学科里学得最好的”。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老师对他的鼓励,他可能一辈子都会记得。

其次,巧用“胡萝卜加大棒”,制定公平、公正的赏罚分明规则,营造“有法可依”的历史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对中学生而言,能达到蒙台梭利所说的内部纪律是非常困难的,教师只能引导他们,采用“胡萝卜加大棒”,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相应的惩罚措施并行。在制定这些规则时,必须在全班讨论通过,充分体现民主性。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表现优秀的同学或者小组可以得到小红花,累计到学期中或学期末加平时成绩或提高综合等第;而课堂上表现不好、扰乱课堂秩序的同学可以用点名批评、找谈话或降低综合等第的方式进行惩罚,用纪律进行约束。对那些表现不好的同学,往往是习惯了批评与指责,他们更加需要“胡萝卜”,也不是一定加平时成绩或提高综合等第,教师一句表扬的话、一个微笑、甚至是一个赞许的表情对他们来说都是莫大的激励。在复习课使用“胡萝卜加大棒”,教学效果会更加明显。初中历史的复习课要么是划重点,要么是做练习,很难激发学生的热情。为此,笔者颇费了一翻心思,课前发下去一份复习讲义,在课堂上也不是挨个提问,而是用抢答和必达的形式交替进行,并请课代表做好记录,胡萝卜加大棒并行,必达一个正确平时成绩加1份,回答错误扣1分;抢答回答一个加2分,回答错误扣2分。一堂课下来,复习效果非常明显,课堂热烈而不失严肃,每个同学都跃跃欲试,争着回答问题,在后来的考试中,果然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再次,客观、公正地实施“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可以改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历史课堂。现在的中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里都是集万般宠爱于一身的小皇帝、小公主,长期以来培养了他们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表现在课堂,尤其是历史这样小学科的课堂上,他们的自我意识就是想讲话就讲话,觉得累了就睡觉,甚至出现了随便下座位走动的情况,严重影响了课堂的秩序,影响了其他同学听课的效率。在过去,教师对这种学生的惩罚措施往往是罚站、写检讨、停课反思、甚至是带家长。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期,这些处理办法使用多了往往不但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反而是适得其反、变本加厉,学生会觉得是老师歧视他,看他不顺眼,令教师和班主任为此伤透了脑筋。其实,教师可以把对学生的这种行为的管理从外部约束转化为其内部的动力。蒙台梭利把纪律分成外部和内部两种。传统教育里的惩罚、命令和禁止的方法,以压制儿童天生的顽皮性,这种外部强迫的纪律,扼杀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只能培养出反应迟钝、奴性十足的人。真正的纪律必须是积极主动的。她说,当一个人是自己的主人,在需要遵从某些生活准则的时候,他能够节制自己的行为。①当课堂里制定了公平公正的、所有人都必须遵循的规章制度,而又有同学违背了这些制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些规章制度进行惩罚,或写检查、或停课反思等等。学生也就明白了这不是老师刻意为难他,如果这时候教师能再用点艺术技巧来处理这件事,惩罚了之后再跟他谈心,表明这是老师不得已而为之,学生或许就会心存感激。学生对学习的喜爱是从喜欢这门学科开始的,当一个学生对老师的态度改变① 袁振国主编:《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41页。

了后,他在课堂上也就能遵守纪律,投入学习了。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挖掘学生更多潜能。因而,在教育教学中,需要尽可能地激励学生,发挥他们学习的潜力。但是批评和表扬作为推动学生发展的最常用手段,是相互相成、缺一不可的。“胡萝卜加大棒”这种表扬与批评的教育方法还需要在教育实践中进一步探讨,如何真正做到理性状态和艺术境界的统一。

参考书目:

袁振国主编:《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严红主编:《促进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评价改革》,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李如密、孙元涛著:《新世纪教师教学艺术策略》,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

第三篇:激活有效对话__成就精彩课堂

激活有效对话 成就精彩课堂

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城关中心小

董服相(邮编:317600)电子信箱:zjyhdfx@163.com

联系电话:05767292018

***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对话是师生之间交往的主要形式。通过对话,师生形成真正的沟通交流,形成真正的相互作用。但目前,对话教学中存在教师包办代替,学生放任自流,主体成了摆设等现象,这些都使课堂上师生的对话流于形式,从而忘却对话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情感等目的。基于以上思考,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提出:营造和谐氛围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前提;个性解读文本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准备;个体充分感悟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捕捉课堂生成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动力;适时引导点拨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保证;欣赏多元结果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有效 对话 师生 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是师生之间交往的主要形式。通过对话,师生形成真正的沟通交流,形成真正的相互作用。但目前,对话教学中存在教师的包办代替现象,往往用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观点否定学生的理解,学生放任自流,主体成了摆设等情况,这些都使课堂上师生的对话流于形式,从而忘却对话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情感等目的。基于以上思考,笔者认为,我们必须深入领会对话的内涵,重视切实有效的对话,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使教师对文本的感悟、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师生及生生之间的思维与情感进行碰撞、交流,最后达到交融的境界。

一、营造和谐氛围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前提

李镇西博士在《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中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极具亲和力的图景:“面对美味的食物,师生共同进餐,一道品尝;而且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美味食物的乐趣。在共享的过程中,教师当然会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带动学生,但更多的是和学生平等地享用又平等地交流;不强迫学生和自己保持同一的品味,允许学生对各种佳肴作出自己的评价。在愉快地分享中,师生都得到满足,都获得营养。”

这种“共享式”对话教学情境的精神实质是:教师放下架子,构建民主平等、互尊互爱、互教互学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享受平等对话的自由,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式的相互作用来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的双主体,师生之间不是教训与被教训、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式的、充满爱心的双向流动关系。只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平等、心灵平等、价值平等,学生的主体地位才得以凸现,师生才能各自向对方敞开胸怀,彼此接纳,从而使课堂充满人性,洋溢个性。真正的对话应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保护学生发表见解的权利和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对话过程中能从尊重学生出发,认真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声音,保证对话的真实性,促使师生、生生间的对话能真实从而有效地进行。如在教《燕子》一课时,一个学生读“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了,加入这百花争艳的盛会,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时把“赶来了”读成了“飞来了”。部分学生认为,读成了“飞来了”,关系也不大,小燕子本来就是飞来的,而一部分则反对。教师借机让学生讨论一下:这个“赶来了”到底能不能改成“飞来了”? 学生马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认为“赶”字可以感觉得出小燕子是被春天的景色吸引过来,迫不及待地想赶快来;有的说用上“赶”还让人感觉到了作者是把小燕子当作人来写,写它们像人一样赶来加入盛会,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用词精妙„„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对话。教师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以极大的热忱和耐心去倾听不同的声音,可以说是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真正做到了“以学定教”。

二、个性解读文本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准备

每一篇文章能选入教材,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作为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学习文本、感受文本、咀嚼文本的领路人,我们教师要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钻研好了,才具备与学生对话的“底气”。而钻研教材、走进文本,我们做教师的要通过文字的表面看到文本背后隐含的深意,蕴涵的深刻思想内涵,不能仅仅满足于教参上的讲解。阅读教参不应该取代教师自己对文本深层的解读。只有我们的教师在读文本时心有所动,灵魂受到震颤,我们在带着教材走向课堂、走向学生时,才会出现教师、学生、文本的互动,文本作者的情感、思想、智慧、精神,才有可能化为学生心灵体验和内心感悟。

文本解读要求教师不仅重视文章的一词一句,甚至对文章的标点、题目等也都要认真加以推敲。比如解读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许多课文的题目都值得认真推敲。为什么以此为题?题目和文章内容、主题、表达方法有什么关系?注意题文之间的联系。

教师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重要途径有两条:一是读,二是想。读,是指反复朗读教材,读出教材中的精妙之处,读出自己独到的发现;想,就是要想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疑难总是的有效策略有哪些?从目前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不把主要心思放在认真读书、钻研教材上,而是粗略读几遍课文,就开始匆忙地写教案了。这样做,既不能提高对话教学的效率,也不得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个体充分感悟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

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对话,是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展现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多元视角、分享智慧的过程。因此,要促进对话的有效性就必须要让每个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的感悟,而独特感悟的获得又必须建立学生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多,感悟自然就越丰富。在教学中我们可能会看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只是粗粗地读了一遍课文,没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教师就花很多时间让学生对话。这样“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根本就未真正进入文本,学生不能很好地感悟文章的内涵,也无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没有深入阅读和充分思考的基础,学生对课文中的形象、情感、意韵就缺乏丰富的感悟,硬要对话,学生也只能是说得肤浅、生硬。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异化为“逼供”,学生对对话产生畏惧和逃避心理。长此以往,还易使学生养成读书心浮气躁、囫囵吞枣的不良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充分地感悟,就是要让学生以认真虚心的态度去研读文本,即站在与作者平等的地位去感受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去体会作者是怎样诉诸文字的。如学生可边读边在文中圈圈画画自己深有感触的句子或段落,通过批注阅读这一方式让每个个体在阅读中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协同操作,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在哪里批就在哪里批,具有很强的阅读自主权。学生只有与文本充分对话,独特的感悟、丰富 2 的体验才能像蚕吐丝、蜂酿蜜那样在学生头脑中自然形成。这样学生就产生了与教师对话的内在需要,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师生对话才能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学生才能在对话中实现对单一视角的超越,对自我认识的提升。

四、捕捉课堂生成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动力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它是指教学过程表现出适度自主和开放,是相对于预设来说的。传统的阅读教学的重要特性就是“预定性”,问题及问题的结论都是教师预先设定的。而对话式的阅读教学中重要特性是“生成性”,对话的话题及问题的结论主要靠对话过程中生成。阅读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教师在课前备课中能够完全预见的,因此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课堂对话虽然要以教材为依据,但对话的内容置于更广阔的语境中,往往还超出了文本的范围,对话过程充满着生成与创造色彩。比如在教学《去年的树》一文时,教师在学生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抓住最感人的细节,即文章的结尾部分,让学生在鸟儿凝视灯火,苦苦寻找树的影子,继而为树唱歌的细节描写中,体验鸟儿的心情,在忧伤的音乐声中写一写:此时此刻,鸟儿会唱此什么?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体验在交流中碰撞,不仅展现了体验的丰富性,更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发问:“树在鸟儿去南方之后经历了什么呢?”的确,在课文中对树的具体遭遇没有做正面描写,于是,我就做了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当一次作者,根据文中提供的材料,创造性地描述一下树的遭遇。一石击起千层浪,全班同学一下子来了兴趣,纷纷展开想象。结果,学生的描述精彩纷呈,如有的学生说:“鸟儿飞走了,树又开始了宁静的生活。有一天,森林里来了一批人,当‘沙--沙--'的声音想起时,树意识到自己最不愿意看见的一幕就要发生了,树嘱咐树根说:‘假如明年春天鸟儿来找我,请你让她到工厂去找我吧!’”„„

教学中,捕捉从学生中产生的课堂生成资源,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关注学生,倾听每一位学生,树立科学的课程观,不仅要“接住孩子抛来的球”,还要随机调整教路,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五、适时引导点拨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保证

在对话中相信学生的智慧,尊重他们的劳动,的确是融洽师生关系,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以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的前提。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了由于受年龄和认识水平限制,学生的认识发展需要引导的一面,千万不能怕有“越俎代庖”之嫌而该讲的不讲,明知有错不予匡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这种“不作为”行为,使得课堂上该引导的地方得不到适时引导,该深化的地方得不到及时深化,该训练的地方得不到有效训练,结果使对话流于形式,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难以得到实质性地提高。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暴露出的模糊、片面之处恰恰可能就是学生进步的起点,也是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教师引导得当,就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在动态的阅读过程中不断深入。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引爆点”,组织好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借以形成独特的体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如一位教师在上《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故意把“借”写成了“骗”,学生马上发现了问题,老师让学生再仔细看看,明明课文中诸葛亮是从曹操那“骗”到了箭,为什么写成“借”字?一时间,学生的思维活跃,都纷纷再次细细地读课文,认真地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笔者认为,教师就应该善于从无疑处质疑,引发学生再次品读文本的兴趣,开发学 3 生广阔的思维对话空间。

在对话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判断学生对话的质量和价值,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不失时机地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以保证对话的有效性。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平等对话,又要让学生超越教材,培养创造性的学习意识。既要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又要鼓励学生敢于对教材怀疑、质问和批判,使教学既遵循文本,又超越文本。

六、欣赏多元结果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发展

课堂中的“对话”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对话”的多元结果正是学生个性的展示,是学生生命潜能的充分张扬。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处于紧张的、激烈的、思考的动态学习情景中,他们的每一次发言,都是阅读吸收后的倾吐,是披文人情后的感悟,这就使得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内容更为鲜活,空间更为广阔,情态更为开放。对此,教师不要用惟一的标准来禁锢学生思维,要放下自己的“权威”,保护学生提问、发表见解的权利和积极性。当发现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有了独特见解时,教师要充分进行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对话的热情,让他们从对话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现在的学生思维敏捷,平时耳闻目睹甚多,视野开阔。有时教师不甚了解的事,他们也能说得头头是道。因此,我们教师应从尊重学生出发、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即使学生有时说得不到位,甚至有些荒谬,教师也要善于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引发新的遐想,但如遇有价值取向的偏差时应加以正确的引导。笔者认为,只要是学生的真实感悟,只要是学生的真切体验,只要是学生思想和情感的独特表露,教师都可以充分给予了肯定和接纳。

主要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 陈少海,《谈“对话”的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学》2004,2 [3] 刘庆晶,《对话教学初论》,《课程·教材·教法》2001,12 [4] 周一贯,《关注课堂交流,切莫等闲视之》,《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谈》2002,3 [5] 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 丁培忠,《说“对话”》,《小学语文教学》2003,10 [7] 王 琼,《“对话”:阅读教学的新形态》,《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2,4 [8] 王庆欣,《语文对话教学的冷思考》,《福建教育》2004,10 作者简介:董服相,男,中学高级教师,1971年8月生,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城关中心小学,台州市名教师,县第二届创新型领军人才,县学科带头人,县名教师。

第四篇:巧用微课激活初中数学教学

巧用“微课”激活初中数学教学

石岐中学 杨乾运

教学是师生的互动、心灵的对话,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是向每一个学生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只有焕发出生命力的教学才是理想的教学,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教学。

新课程改革对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新要求和严峻挑战。面对这种挑战,我们必须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渗透、内化到课堂教学之中,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激发学习的兴趣!

微课是指利用最短时间,一般十分钟以内,较合适的为5分钟左右,讲解一个非常碎片化的知识点、数学概念、考点或作业题、考试真题、模拟题的一种微型多媒体视频教学。它既可以用于课堂的新知识教学,又可以用于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后辅导延伸。因为它是一种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多媒体的课程资源。它是用于为学生“解惑”而非“授业”的微型课。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优良学习习惯,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从而激活学生内心学习的需求。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唤醒,是种教育手段。父母和教师不要总是叮咛、检查、监督、审查他们。孩子们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内在动力就会被激活,会更聪明、能干、有悟性。”

结合初中数学学科的内容特点以及新课程标准,下面根据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体验,具体谈谈“微课”在几种课型中的实践应用。

一、概念教学课

数学概念是客观对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学习数学理论和构建数学框架的奠基石。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既是正确思维的前提,也是提高数学解题能力的必要条件。尽管一直以来,教学大纲和新课标都强调了概念的重要性和基础性, 但教育反馈的结果表明,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掌握并不理想。对于邻近的数学概念辨别不清,对于基本数学概念理解不透彻显得更为平常。每次考试过后,总有学生由于数学概念把握不准确,思路混乱,而导致解题的失误。所以准确而又彻底地理解和掌握数学课堂学习中的概念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备条件。但是初中学生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较弱,对于概念的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要花费很多的力气,但效果却差强人意。如何能让学生在彻底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把概念记牢,重要的是要把概念翻译得通俗易懂,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从而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微课”教学中,把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录制好视频,体验数学概念产生的直观形象,与邻近数学概念进行类比等,录制的微课,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回顾,激活学生对概念产生,发展及应用的兴趣,对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很有帮助。

例如:在学习二次根式时,二次根式概念只有一句描述性的语句,形如√a(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但它的外延和内涵常常让学生搞不清,我在百度优酷视频上发现一个录制好的《二次根式的定义》微视频,形象直观,语言幽默,我就发扬拿来主义的精神,让学生观看微视频,立即引起学生的喜爱,这个曾经最难让学生理解的概念在2分多钟的“微课”里带来了欢乐与效益,学生对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比我以往任何一届学生都好得多,学生普遍要求老师下次再上这样的课。随后在平行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的概念讲解中我如法炮制,利用PPT结合屏幕录像,自己制作了一个4分多钟的微视频,对于中点四边形的概念及中点四边形的形状只跟原四边形的对角线有关的性质,居然与矩形,菱形的对角线特性没有发生混淆,效果一样出人意料。是“微课”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典型例题、习题和易错题的教学

创设和选取典型例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创设典型的例题是数学学科的教学特点,它不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逐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如何能让这种能力更高更快的提升学生思维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激情,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在一个“微课”的制作与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与我的学生们尝到了甜头,更激起了部分基础不好的学生也爱上了数学课。

关于一组平行线,一条角平分线,一个等腰三角形这三个条件,只要满足其中两个条件,必然得出第三个结论,这一典型例题,在例题讲解时,因为图形简单,学生理解不会存在困难,但是在具体的题目情境中,特别是图形线段较多时,学生常常无从下手,根据这一现象,在平行四边形的教学时,我有意制作了一个叫一组平行线,一条角平分线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微视频,让学生回家自己观看学习,同时提出要求,用其中任意两个作为条件,另一个作为结论,你能证明命题的正确性吗?请你自己制作这一微课?布置的这一视频作业学生充满热情与干劲,激起学生制作的热情。在接下来的课程教学中,当学生再遇到类似问题而冥思苦想时,我轻点视频,伴随轻轻的音乐,学生瞬间恍然大悟,几次过后,学生对这一类图形心中有了一目了然的感觉,就连基础很差的孩子竟然也喜欢上了这样的数学课。是“微课”激活了喜欢数学的脑细胞。

三、复习指导

数学的单元复习是搞好复习考试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在进行总复习时,所面临的是时间少、内容多、要求高等突出问题。学生层次参差不齐,如何让每位学生在复习阶段都有所提升是我任教以来面临的最大问题,为了学生的进步,不少老师不惜加班加点,在多练的题海战术下提高孩子的成绩,损害的却是孩子的健康。

如何提高单元复习的效率呢?我在平行四边形的单元复习时做了微课教学的尝试。我分别录制了知识点归纳的视频和容易题,中等题,难题和易错题等几个典型习题的解题思路的微视频,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分配时间去观看,并完成本章知识结构图和相应的复习题。回到课堂后,小组合作,互评作业,提出问题,展示优秀作业,学生讲解解题思路及方法,小组之间竞争,老师补充点评的方式,利用了两节复习课的时间,学生普遍感觉上升了一个台阶,在单元测试中学生成绩有显著提升,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是“微课”激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由于多媒体信息技术其自身的特性,具有其他教学工具所没有的一些优势,它的出现与使用,使得数学教学更加多元化、形象化以及视觉化。在数学教学中有选择性的运用“微课”,它在以下几方面可以达到“激活”数学教学的目的。

1.利用“微课”教学,有利于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2.利用“微课”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探索和发现,“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利用“微课”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4.利用“微课”教学,有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激活”教师备课的激情。

因此,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的整合使得多媒体教学成为了一门全新的教学系统,它比传统的教学系统更具独特优势,更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索能力的发展以及促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向主动,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对于新事物,学生的接受能力远比我们教师更快,所以,在使用时,我们不妨经常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起制作。“微课”它是以多媒体技术作为外在条件,但更重要的是展示学科知识的魅力,从而“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真正爱上学科学习。

第五篇: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案例

历史教学案例

余江县平定中学

江裕兰

在减负增效的新形势下,如何拥有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笔者认为可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预先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提高。

“有效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催生的一种教学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学重形式而轻实质,学生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应试教育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大部分历史教师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还是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学生上课被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被压制,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因此,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驾驭能力以及一个历史教师应有的素养外,课堂教学是否有效至关重要。

一、有效的重新组合教材

认真备教材,重新组合教材,活用教材。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因此,对教材进行重新组合,使之更符合班情、学情,在教学中更具有条理性、逻辑性,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例如在教学《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这一课时,首先用投影仪打出汉武帝的人物图像,简单介绍汉武帝的生平,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师:图中的这个人物就是汉武帝。汉武帝生于公元前156年,死于公元前87年,在位54年。他的一生见证了西汉王朝的鼎盛,可又有谁知道,就是这位功勋卓著的大汉天子,内心里总有着无穷无尽的烦恼!今天这节课,老师会带着同学们走进汉武帝的内心世界,知晓他的烦恼,感受他的忧愁,并期待大家能为他老人家排忧解难,用我们的智慧开创出别具一格的大一统格局!

课件推出课题“汉武帝的烦恼——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让学生就课件的背景展开讨论,领会老师选择此图片作为背景的用意。

一、削弱封国势力

课件展示:公元前202年,在“四面楚歌”声中,西楚霸王项羽痛别虞姬,走上了不归路。

PPT课件展示:而项羽的对手——汉王刘邦却踩着庆祝胜利的鼓点,登上权力的最高峰,建立了汉朝,史称西汉。引用“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诗句,让学生去体味刘邦的情绪。问题落在最后一句上,刘邦的忧虑是什么?(学生思考作答。)

教师提问:汉高祖刘邦为了让汉室江山永固,采取了什么动作?

学生作答略。(引导学生答出:分封诸侯王,尤其是分封刘姓子弟为诸侯王。)(讲述刘邦分封同姓王。)

刘邦自己后来也认识到,这些诸侯王的存在对他是一种严重的威胁,在他去世之前,就已经着手剪除异姓诸侯王,以确保刘姓江山的稳定。可他哪里料到,被他寄予厚望的刘姓子弟在他死后的岁月里骄奢淫逸,渐成隐患。

PPT课件展示:“西汉金缕玉衣”插图。

教师:此乃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葬衣——金缕玉衣,这件金缕玉衣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展开讨论作答:(用金缕玉衣作葬品,说明诸侯很富有,生活上奢侈腐化。)

事实是,汉朝自建国以来直至汉武帝时期,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刘姓诸侯王势力过大,不易控制的问题。

多媒体播放剪辑好的音像资料。(讲述七国之乱。时间约1分钟。)汉景帝时期的晁错曾经试图用武力和法令直接削藩,结果是吴、楚七国联合叛乱,叛乱各国打出了“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使得晁错被诛,但叛乱的诸侯国并没有因此收兵,汉景帝这才明白诸侯叛乱并不是因为晁错削藩,而是要夺取汉朝的政权。最后,汉景帝倾尽全国之力,才勉强把叛乱镇压下去。

汉武帝继位以后,因乃祖乃父的“文景之治”,使得天下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但这只是表面的祥和,时局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汹涌。汉武帝深知自己是坐在火山口上,内心里总在盘算着如何彻底清除自高祖刘邦遗留下来的心腹大患。

请同学们一起来观看小品。某天。

武帝后花园。

汉武帝(以下简称“帝”)为掩人耳目,密诏主父偃后花园议事。主父偃(以下简称“偃”):陛下十万火急召臣来,有何要事? 帝:爱卿可知晁错为何而死? 偃:为先帝削藩而死。帝:先帝为何要冒险削藩?

偃:古代诸侯的土地不超过百里,国君对他们是很容易控制的。但自高祖以来,有的诸侯竟然拥有接连不断的几十座城池,土地方圆上千里。天下形势平稳时,他们就容易奢侈骄慢,做出淫乱的事来,形势急迫时,则依仗他们的强大,联合起来反叛朝廷。

帝:依爱卿之见,先帝削藩乃英明之举,但为何失败?

偃:如果用法律来强行削减他们的土地,那么他们反叛的事就很容易产生。晁错正是实行的强行削藩政策,其结果使得吴、楚七国叛乱,不仅削藩未成,还险些酿成政权倾覆的大祸。

帝:削藩未成,朕寝食难安哪!…… 偃:陛下,今臣倒有一计。

帝:(做急不可待状)爱卿快讲!

偃:如今,诸侯的子弟有的有十几人了,但只有嫡长子才可以世世代代相继承,其余的虽然也是诸侯王的亲骨肉,却没有尺寸之地的封国,那么皇上的仁爱孝亲之道就得不到显示,陛下何不命令诸侯推广恩德,把他们的土地分割给子弟,封他们为侯?这些子弟必然十分高兴,感念皇恩浩荡,拥护皇上的措施。正所谓:堡垒最易从内部攻破。

帝:(喜不自禁)此计甚妙,即日诏告天下,实施“推恩令”!(剧终)教师:哪位同学能说出“推恩令”的主要内容?

学生(从课本可找出):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把王国封地分给自己的各个子弟,皇帝又加封这些弟子为诸侯。新封的诸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进行管理。

教师:汉武帝说“此计甚妙”,妙在何处?

学生展开讨论作答:(“削藩”政策遭到诸侯起兵反对,而“推恩令”不但没遭到诸侯的反对,却使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个小诸侯国,实力大大减弱,从此再也无力与中央抗衡;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又对皇帝感恩戴德。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PPT课件展示:汉武帝还颁布法令,禁止读书人与诸侯王交往,防止他们培植自己的政治势力。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又借口诸侯王所献酎金的斤两、成色不合规定,废诸侯106人,此后,还以种种罪名废去一些诸侯,到汉武帝末年,汉初所封王国铲除殆尽,藩国的威胁自此消除。

藩国这座火山熄灭了,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汉武帝就能安安稳稳地睡个好觉了吗?如果各地有不服从命令的官员,汉武帝怎么知道呢?

学生展开讨论作答:(强化监察制度)

二、强化监察制度(略)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略)

通过以上这样对教材的重新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有效的教学模式选择

教学模式必须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服务,教学模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益。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学模式必须由传统教学模式向新课程教学模式转变。下面谈谈两种较贴近教学实际、可操作性强的两种教学模式:

1、“导学--自悟” 教学模式

“导学--自悟”教学模式采用激励、竞争、合作等机制,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形成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与交融,激发了每个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就感,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但当前很多教师普遍认为学历史只要“死记硬背”就够了,他们让学生没完没了地背课本里的事件、人物、时间、地点、背景、影响等等,有的甚至还要默写。这种方法不值得效仿:一方面,太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另一方面,学生虽然“死记硬背”了无数的知识点,可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的能力却很差。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的导入方法就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优势,它往往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如《五四爱国运动》一节导入新课时,可以先向学生展示较恐怖的漫画:《山东青岛》。学生注意力和兴趣受到醒目而新奇的材料刺激,他们或惊叹或议论纷纷,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设问:(1)画面上有“太阳”标记的骷髅象征哪个国家?(2)它口中衔着“山东”、“青岛”企图往下吞,是指什么?(3)画面上中国的“国民”正用绳索套着“山东”“青岛”奋力往外拉,不让日寇吞下肚去,又指什么事件?

音乐材料的合理运用,同样可以达到激发学生情感与兴趣的效果。在《九一八事变》一节的“引导”环节,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其曲调悲怆凄惨,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中,使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为了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设计了这样一段开场白:“中国人历来是把中华民族的安危看作是最主要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就体现了这种认识,1931年9月18日,中国又一次来到民族危亡的关头,日本侵略者把战火烧到了东北,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这就给每个阶层的中国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怎么办?请同学们结合这个问题自学本课内容。”

在《红军的长征》新课导入时采用媒体画面:长二丙运载火箭搭载神舟五号腾空而起。媒体音乐:歌曲《十送红军》悠扬响起。媒体同期声:当长二丙运载火箭腾空而起时,全世界都看到了乳白色的火箭上两个红彤彤的大字——长征!发生在70年前的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对于大家可能是一个遥远的故事。但长征的火种仍在繁衍,长征孕育的中共第一代领导人留下的接力棒仍在传递,长征铸就的民族之魂生生不息、烁烁闪光。然后,请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讲一个有关长征的故事或质疑相关的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或不确切的问题带入本课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主体参与意识。

这样既可以避免死记硬背,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而采用“导学--自悟”这种教学模式,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2、“任务—目标”教学模式

新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成就。

明确教学目的,就是教师把本课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公示于众,让每个学生都知道。教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先把教学的目标分解成知识、能力和情感三类目标,作为自己教学的遵循,再把教学目标中学生应该到达的单列出来,作为学生学习的目的,或者板书在黑板上,或者用口头语言交代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这一课时要学习什么?学习到什么程度?做到心中有数。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试验:清明节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心理学家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两个部分,对一部分学生说:“大家明天八点到校集合,跟着我出去一下。”对另一部分学生说:“明天我们到烈士陵园扫墓,祭奠英烈,九点准时开始。”第二天,当心理学家领着学生到烈士陵园时,看到另一部分学生已经在烈士陵园等候了。试验表明:目的明确的活动能够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历史教学也一样,把学习的目的交给学生,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不告诉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让学生听老师讲,往往是事倍功半。

学习目的明确,学生就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可以根据学习的目的要求,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有关的历史知识,有选择地听老师讲课、阅读教科书和其他历史资料。学生不知道学习的目的,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只能够跟在老师的屁股后头学习老师所知道的那点历史知识。《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这么一条:“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正是在落实这一教学理念。

“设立”教学目标的人,除了教师以外,还有学生,并且每个学生设立的目标又不一样。而在教学过程发生前,他们又不可能交流、讨论教学目标,交流往往发生在教学过程开始以后。各人的目标交流、互动,使设定的目标逐步确定下来,成为共同目标,而这时教学过程也该结束了。如初中《中国历史》《唐朝的衰落和灭亡》,教师先让学生默读,看看本课要向我们介绍哪几个历史事件?你比较感兴趣的是哪个历史事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及时肯定本课目标。

三、教学方法的有效选择

由于客观条件的差异、学生现有水平的差异以及教学实际情况的差异,教学方法应因学情而异、因地而异。

数据表明:课堂上教师讲授,学生记住率是5%;让学生视听并用,他们的记住率是20%;让学生讨论,记住率能达到50%;让学生实践,记住率可达到70%。因此,现代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不足之处是:现代教学方法往往注重口头能力的培养,缺少笔头练习,注意力容易分散,虽然兴致勃勃,但收获不多。由此可见,教无定法,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联系教学实际,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坚持以启发为主的指导思想,让学生感知、体验、参与、讨论与合作,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1、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激活课堂,让学生产生兴趣;

2、创设自主合作的探究,激发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

3、创设多元化评价体系,激励学生,让师生互动学习。

四、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历史课程标准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为了贯彻新课标精神,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学习过程中的死记硬背和重复训练等不良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综合、归纳知识点,采用各种方法进行学习,让学生轻松学习历史,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方法,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让学生终身受益,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原则是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会阅读。教学首先应指导学生形成爱阅读的习惯,掌握阅读的方法。课本是无声的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养成爱读教材的学习习惯,学会有效阅读的方法,逐步提高阅读的能力。

2、会听讲。语言沟通是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培养提高学生的听讲能力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培养提高学生听讲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讲习惯。其次是培养学生在听课时能听出重点,掌握主要内容的能力。

3、会联想。学生能对学过的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是其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一种表现。对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如知识的类比联想。教师在教学新知识时,通过准备题、新课导入语等形式把新知与旧知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能启发学生从旧知寻找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推导出新的规律,获得新的知识,完成从旧知向新知的迁移。这样,逐步培养学生具有通过联想把新知与旧知及生活经验相联系的学习能力。

4、会质疑。要培养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必须创造一种学生乐于大胆提问的教学气氛。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交朋友,让学生喜欢你,敢于向你提问题,教师对提出问题的学生均应给予鼓励。

5、会练习。要教给学生关于练习的学习方法,首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不要搞题海战术,培养学生在练习时能有“五心”:审题细心,解题专心、碰到难题有信心、认真练习有恒心、向人请教要虚心。培养学生出习题、出试卷的能力。

6、会复习。温故而知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教会学生复习的方法,提高学习的效果。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以及自己的学习笔记等自己进行复习,并利用列表、图示等方法找出知识的重点、要点和难点,把知识归类,对有关联的知识进行类比,不断提高学生复习的能力。

有识之士提出:“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现代教育也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教是为了不教。”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另外,在教学中还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活用教材,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各种有效活动途径,引导学生亲自体验参与,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让学生乐于学历史,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下载巧用有效案例教学  激活旅游专业课堂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巧用有效案例教学 激活旅游专业课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巧用当前时政热点 激活道德与法治课堂

    巧用当前时政热点 激活道德与法治课堂 2017-07-24 02:35:18 基础教育参考2017年13期 王谦峰 在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情况下,初中生渴望获得更多的国内外信息。在寄宿......

    巧用说唱激活课堂研讨会发言材料(共5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是邹城市郭里中学一名普通的英语老师,很荣幸能参加本次交流会并与各位老师见面。 我是怀着兴奋而又激动的心情参加本次交流会的:兴奋于自己作......

    巧用修辞教学案例

    巧用修辞教学案例 设计背景:小学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基础。对其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就相应有所提高。不仅能通顺流利地表达自己的内心......

    以舞台表演式教学激活音乐表演专业课堂

    以舞台表演式教学激活音乐表演专业课堂 [摘要]当前,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发展规划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成为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使命。......

    课堂有效教学

    课堂有效教学,简而言之,"最大限度的达到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就是有效教学"如何在新课 堂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学案例-巧用计算器专题

    《巧用计算器》的以学定教,活用教材 【思考背景】 所教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接近三年,从三年级到五年级所有的课程都一手包办。对于教材的熟悉,从这几年不断的研究中,早已经熟记于......

    巧用玩教具,有效促教学

    《巧用玩教具,有效促教学》 开封市金明幼儿园 茅开荣 【内容摘要】 自制的玩教具既可以是孩子们手中的玩具又可以是老师们手中的教具,它以材料安全,制作工艺简单,造型形象具体易......

    案例教学激活思政课

    案例教学激活思政课 ■本报记者 张兴华 通讯员 马兆龙 张秀英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毛概课常被认为是“最难讲的课”。曾经有个段子调侃思政课的无奈,教师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