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用案例
免疫学概论
患者李xx,男,11岁,因高热、头痛,右侧腹股沟疼痛,行走不便而入院。
患儿于6天前参加夏令营活动时,不慎右足底被刺伤,因伤口小,不以为然,未作任何处理。3天后伤口有轻度肿痛,第5天半夜开始发高烧、无抽搐,右侧腹股沟疼痛,行走明显不便,未进行任何治疗,第6天就诊入院。体格检查发现右足底伤口及右侧腹股沟皮肤红肿、触之微热,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血象:WBC12×109/L,血细胞分类: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2%,中性分叶核粒细胞76%、淋巴细胞10%、单核细胞2%。临床诊断:右足底外伤性感染并发右侧腹股沟淋巴结炎及菌血症。
问题:
患儿右足底被刺伤后,局部感染,为什么右侧腹股沟淋巴结会出现肿大、疼痛及高热?
抗原
男性,21岁,咽部不适3周,浮肿、尿少1周。3周前咽部不适,轻咳,无发热,自服氟哌酸不好。近1周感双腿发胀,双眼睑浮肿,晨起时明显,同时尿量减少,200-500ml/日,尿色较红。于外院查尿蛋白(++),RBC、WBC不详,血压增高,口服“阿莫仙”、“保肾康”症状无好转来诊。发病以来精神食欲可,轻度腰酸、乏力,无尿频、尿急、尿痛、关节痛、皮疹、脱发及口腔溃疡,体重3周来增加6kg。既往体健,青霉素过敏,个人、家族史无特殊。
查体:T 36.5℃,P 80次/分,R 18次/分,Bp 160/96mmHg,无皮疹,浅淋巴结未触及,眼睑水肿,巩膜无黄染,咽红,扁桃体不大,心肺无异常,腹软,肝脾不大,移动性浊音(-),双肾区无叩痛,双下肢可凹性浮肿。
化验:血Hb 140g/L, WBC:7.7×109/L,PLT:210×109/L,尿蛋白(++),定量3g/24h,尿WBC0-1/高倍,RBC:20-30/高倍,偶见颗粒管型,肝功能正常,Alb 35.5g/L, BUN:8.5mmol/L, Scr:140umol/L。血IgG、IgM、IgA正常,C3:0.5g/L, ASO:800IU/L,乙肝两对半(-)。
临床诊断:急性肾小球肾炎(链球菌感染后)
问题:
1.链球菌反复感染后为什么会诱发急性肾小球肾炎? 2.异嗜性抗原在医学上的意义?
免疫球蛋白
患儿朱XX,男,9岁,因左膝关节肿痛长达一年入院,患儿未足月顺产出生,3岁以前很少患病,近一年反复发生中耳炎、扁桃体炎、肺炎等疾病,近日左膝关节肿痛加重,活动明显不便入院。
体格检查: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在患儿的口腔中看不到扁桃腺的构造。患儿免疫功能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如下:(1)血丙种免疫球蛋白值极低。(2)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正常。(3)外周血B細胞数目极少而T细胞数目正常。(4)吞噬細胞功能正常。追溯患儿的家族史,发现有多位母系的男性亲戚在婴幼儿时期即因为感染性疾病而早夭。显示患儿有患先天性免疫不全症的可能,极有可能为Bruton氏病(性联无丙种免疫球蛋白血症 X-linked agammablobulinemia)。于是开始定期每四周给予靜脉注射免疫球蛋白(400mg/kg),并将其血中IgG值维持在 500mg/kg 以上。经上述之治疗之后,患儿的关节炎很快获得改善。
问题:
本病为什么会常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并说明抗体对维持机体生存的意义。
补体系统
患者李××,男,11岁,因手足水肿入院,病史由其母亲代述。
患者于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手、脚和脸的肿胀,伴声音变粗、呼吸困难,偶尔有腹痛。该症状反复发作6-7次/年。每次发作会持续2-3天。入院前4天,患者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上述症状,自行用药后病情无缓解。无发热,皮肤无瘙痒、发红或湿疹。无传染病接触史及食物、药物过敏史。家庭病史显示母亲自孩童时期起也有相似的发作史,患者哥哥也有相似的发作史,并在8岁时在一次相似的发作时死于呼吸窘迫。其父亲体健。体格检查:T37℃,P110次/分,R28次/分,BP100/60mmH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清,精神可。皮肤黏膜无黄疸、发紺或苍白。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患者眼睑、嘴唇和手背有轻度的非凹陷性水肿,伴轻度的声音加重。间接的喉镜检查显示喉部水肿,累及杓状会厌襞,真假声带。双肺未见异常。腹软肝脾未及。实验室检查:血细胞计数、尿液分析、肝肾功能正常。血浆C4 0.68 mmol/l(正常值0.7-2.43 mmol/l)。C1酯酶抑制因子为29%(正常值70%-130%)。临床诊断为:遗传性血管神经质水肿。给病人以口服一日两次1mg康力龙治疗六周,目前的病情发作得到缓解。当病情缓解情况持续时,剂量减为一日一次1mg,为期6个月。治疗期间定期检测其肝功,未见异常。询问父母该疾病的本质,虽然母亲有非常少的很轻的发作,但不需要任何积极的干预,她的血清C4水平减至0.06 g/L,C1酯酶抑制因子减至29%。
问题:
该患者为何会反复出现水肿及呼吸困难,该病要如何治疗?
第二篇:教学案例 用心灵接近心灵
用心灵接近心灵
案例:
一次晚休我班一名女生到水房洗衣服,回来较晚,楼管催之抓紧时间关灯,她很不耐烦的走到门口关上了灯,回头还跟宿舍的其他成员嘟囔了一句,关门的同时,她看到楼管同学在墙上写东西,该生认为是记录宿舍人员晚休纪律不好,于是火不打一处来,走了出去跟楼管同学理论,出言不逊,甚至还动手打了楼管同学。最后经过调查,其实就是一场误会,楼管同学是在修改第二天要打扫厕所卫生的宿舍名单。在老师调查此次事件的过程中,刚开始该生拒不承认曾经动手打过人,态度很不友好,这个同学平时自我约束力就很差,上课经常睡觉、化妆、玩手机,多次劝说不听,而且还与任课教师发生冲突,她脾气很急,特别容易暴躁,经常上课顶撞老师,我多次找过她谈话,每次谈完话后,她只是表面上表现一下,其实还是从心里不愿意在学校里面学习,有抵触心理,她的这种表现,不仅影响到自己,也影响了班内的其他同学,我总是不厌其烦的进行教育,严厉的,温柔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后来这名女生因为我对之严格,对我有很大的意见,处处跟我对着干,我让其往东,她偏偏向西,我曾一度不想去“招惹”她,不想让自己出力不讨好。后来一想回避不是办法,于是我决定利用她这次犯得错误,再努力试一把,因为我始终认为对于这种脾气的孩子,公平的公正的给她讲道理,会比只去严厉指责的效果好很多。这次我采取了帮助的方式,从头到尾一句埋怨和批评都没有,而是安慰,开导,想办法帮她放开心结,她自己知道这次事件的严重性,也知道学校会对其进行处罚,心理上很戒备,故意将事情往外推,想摆脱干系,调查起来很困难,我带她到宿管中心找老师主动承认错误,检讨书写了一遍又一遍,解释她误会了楼管同学,最后她终于承认是她先动手打人的,下午放学时,我将被打的学生叫到办公室,和我班学生一起很诚心的向对方进行道歉,并将误会解除,两个人最后握手言和,事后我经常向挨打的同学询问两人的关系情况,楼管同学也说她比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两人关系也没有紧张,就这样,这件事就结束了。我觉得多少能让我班这名学生有所改进,以后能更听话,也就达到了我的教育效果。
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我收到了她写的一张纸条,大概意思是:我刚接手班级的时候她觉得我这个老师很好,很真心地对每个学生,她以前从不认为可以和老师交心,但是却相信可以和我交心,但是上次普通话考试由于她没带照片我批评她以及我与家长沟通时反映她的缺点的事,让她觉得我并不是她的朋友,也从此对我产生了抵触心理。但是昨天我处理事情时没有批评她,而是极力的帮她争取从轻处理时,真的触动了她的心,她是真心的感受到了我是站在她的角度为她的未来、她的人生去思考,是真心帮助她值得她信任的人,她愿意重新和我做交心的朋友,以后只要她出现问题,我正面提出,她一定努力改正…
看到她的留言,我真的很是触动,当即给她写了回信,表扬她的懂事和进步的决心,我相信只要她肯努力,一定能取得更大的进步。这封信给了初为人师的我更大的信心和动力,我觉得我的工作有了回报,这封信使我体会到我的工作对一个学生是多么重要,我的工作是有希望、有成就的,更是有乐趣的。也许每个学生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唯有教师付出真诚的关怀和发自内心的师爱,才能架设起一座通向学生心灵的桥梁,深入学生的内
心。
反思:
我认为,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心理相融、双向交流、相互尊重和信任的过程,像案例中的问题学生平时多遭老师的冷漠,自卑有余,信心不足,对老师也没有好感。如果班主任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尊重他的人格,尊重他的权利和义务,与他心心相通,以诚相待,给他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这对于激发他们的自我转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很有效果的在这次事件中,我发现了自身认知的局限性,没有花时间去挖掘学生心理的东西。以这次事件作为契机,我会认真调整自己的工作态度,努力去接触他们,做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更做他们心目中的知心朋友,用心灵接近心灵。
第三篇:教学案例用鼓励点燃希望
用鼓励点燃希望
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声暑天寒。”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学生也是一样,鼓励学生会使他们更加健康发展,而批评打击的一句话,会让他们变得畏缩犹疑.作为后进生就更需要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
我班有这样一位学生,课堂上很安静,静静的坐在那里,目视前方却看不到希望,想努力进取却找不到自信。课堂上的任何活动都似乎与他无关,他只是在“听”.在“想”.每次与他对视,我心中总会有一种莫名的酸楚,甚至会为他感到“累”。是啊,一个没有目标没有动力的学生机械地坐在教室里仿佛是一个旁观者, 属于他的只是等待,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但从他的眼神中我似乎也看到了渴望与期待,期待着有人能帮他一把,渴望能像其他学生一样积极自信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面对这种眼神,作为班主任的我责无旁贷。于是我开始了思考„„有一天一篇文章映入我的眼帘《一位母亲与家长会》,文中写了一位母亲三次参加孩子家长会的经历,老师对她孩子的评价是否定的:幼儿园时是多动症,小学时是智力障碍,初中时是考重点高中有危险。当孩子问起时她并没有如实的告诉他,而是将老师的否定变成了欣赏和鼓励。就在这位母亲善意谎言的鼓励下他的儿子最终踏入了清华大学的校门。读完这个故事我恍然大悟,心中顿时有了思路„„
有一天我看到那位同学正在练字,便凑过去,从他近乎“东倒西歪”的字中找了一个相对工整的字,指着对他说“这个字写得不错,一笔一划很漂亮”。他冲我笑了笑,继续练习。我发现他在仿照刚才那个字练写,而且特用心。等作业交上来之后我发现他的写字态度端正了许多,接下来便是我给他的“好!”“只要用心你会做得更好”“态度很好”„„之类的评语。有一次我还在全班表扬了他的写字态度认真,当时他脸上露出了从未有过的喜悦和自信。从那以后,这位同学的作业再没有乱涂乱画现象,每次作业都很积极认真的完成,他的周记也从记“流水帐”到有重点的记叙一件事,从开始的语句不同通顺,叙事不完整到叙事完整语句通顺并能通过一件事思考其中的道理,现在我发现他正在努力的修饰自己文章的语言,如:试着引用名人警句,关注细节描写等。虽还不够优秀,但他正在满怀信心的稳步前进,看到他的转变和进步我感到无比欣慰。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而我们大多数老师对那些成绩差,经常不完成作业的学生给予的是批评和警告。这对他们这些本来就不自信的“后进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打击,要知道打击一个人的自信是天下最残忍的事。让我们永远记住一句话:“凡是鼓励办不到的事,批评指责往往更办不到。”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应用欣赏的眼光看待那些“后进生”用鼓励去点燃 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
第四篇:用实践案例解析教学后记
用实践案例解析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是教师对自身具体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估,是各课时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往往对写反思有些反感,认为这是没有什么直接效果的,只有备课、上课才是正事,或者本职工作。其实,及时记好教学后记,是教师迅速整合课堂教学反馈信息,适时总结经验和教训,找出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的重要过程。
一、记录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达到预先设想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如一些形象贴切的比喻、巧妙的新课引入、留有悬念的结束语、引起学生高密度思维的提问等)记录下来,目的是提供以后教学参考使用,并在此基础上改进。成功的教学,体现在教师以自己创造性的教学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去把握教材内容,以恰当的方法和表现力去设计教学环节。要将教学过程中自己感受最深的、达到预期效果的有效性做法记录下来,如备课钻研教材时自己独到的见解,经过改进使关键和难点更加突出,示范形象并简明易懂的动作要领,带给学生以新奇的练习手段和方法的创造性处理,巧妙的新旧动作的连接等。以下是教学中的成功反思:
案例1:“今天上课时,女生进行800米测试,测试的任务是前两堂课布置的,让她们提前做好思想准备。测试结果是大部分同学都跑完了全程,而且成绩有了进步,可是有一位女生遗憾的不能跑完全程,在还剩250米(1圈)的途中停下来,蹲在跑道内,哭着用手拍打着跑道。我让其他女生放松走了1圈后下课,走到她跟前,对她说:“邵条英同学,我知道你是一个学习优秀且性格坚强的学生,耐久跑是考验意志力的运动项目,也是一个靠溪水长流积累的训练而成的体育考试项目,每个同学都必须跨过这条坎,老师会帮助你战胜这个困难的,我想只要努力训练,一定会有成绩的。”于是我拿起做游戏的布条系在她的腰上,“拉起布条和她一块跑完全程。”课后想到,体育课堂的目标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更重要的目标是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激起他们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让他们以后能自信的面对人生。关注体弱学生是体育教师的天职,他们可能生活在别人的歧视和挖苦当中,我们有义务让他们树立面对人生的信心,从今天开始,我会更加关注这类学生,仔细地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课堂上加以公开渲染,让他们得到欣赏的眼光和渴望的掌声!
二、记录失败之处
体育教学内容的完成,往往由学生身心直接参与课堂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难以真正全面把握好每一堂课。因此,教学过程中难免有遗漏事物之处,如教学内容安排不妥、技术动作重点和难点处理不当、教法选用不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练习手段单调乏味等等。教师应有勇气承认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不仅要及时将问题记录下来,并积极从主客观上找原因,还可请同事看课、提建议,也要与同学交流,并用问卷的形式获得真实的上课满意信息,采用多种形式扬长避短,使之成为今后教学的前车之鉴。
案例2:“今天一(7)班的男生体育课上被我整治了一顿,事后想起来可能责任完全在我。今天是星期一,由于双休日无节支的打球身体有点疲惫,本身心情就有点问题,懒于上课,而且准备有些仓促。课堂上将男生分成足球和篮球两组比赛,比赛前简单的介绍了一些必要的战术和配合,主要让学生练下底传中的配合(足球)和挡拆配合(篮球)。讲解示范后,马上投入实战。一边又让女生跳长绳和橡皮筋,过了一会儿,我发现有一小部分男生,其中是5个外地籍学生(来自江西农村,他们那里一周只有一节体育课而且是活动课,没有运动基础)在操场角落里站着。原先在踢球的学生,可能是累了,或是渴了,看老师不在就上小店买饮料喝,操场上只有几个学生在踢。我看到此情景,马上将学生集合过来,先让离开操场的学生每人罚跑5圈,然后,全体男生罚跑3圈和做100个深蹲起,男生们带着痛苦的表情做完了我规定的练习。遵守纪律的学生(课堂上认真练习的学生也一起受罚)更是满脸沮丧,有的在暗中嘀咕,可能说我的不公平。本节课在师生沮丧的情绪中下课,课后,我把本此课的失败归结于:一是课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既没有很好的备课,又没有积极的上课情绪;二是没有考虑学生的运动基础和个人倾向,武断地将学生分成足球和篮球两类,学生当中不喜欢球类的也有,该如何处理和对待?三是惩戒手段低劣、有失公平,跑步和深蹲起在学生不满情绪甚至抵制下是一种身心的摧残!应该考虑适合他们的惩戒方法。”
三、记录教学机智
相对而言,体育教学具有课堂活动空间大、可挖性差的特点,易于受到外部因素和偶发事件的干扰。教师备好课只是能够有计划地组织课堂教学,而且无论多么详尽的设计,不可能预见到课堂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行为和思维的发展以及情感的深入交流,教师有时会灵机一动,突破备课的藩篱,产生一些有利于教学的灵感,这些智慧的闪光点往往“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如不及时利用教学后记去捕捉,就会稍纵即逝,会给今后教学带来遗憾。以下是北京第十五中学蔡福全老师的一个机智案例:
案例3:队列练习“金钥匙”――同动作展示方向AB交替。四列横队,每列十人,一至2报数,单数为A,双数为B。A组听教师口令向后转,B组原地不动,然后教师再发出向后转(向左转、向右转)的口令,每个学生按组分别作出动作并喊出A和B,此时就出现A、B两组动作统一而方向相反的场面。转体后的呼声,既振奋了精神,以声代神,增加了练习的气氛,又强调了靠脚用力的动作要领,练习形式的声形结合。练习方向的AB变化,使枯燥的原地转法训练有了活力。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教师抓住时机提出:看哪组呼号洪亮、动作整齐规范的要求(转体快稳、臂腿夹紧、双目有神、方向要准)。
四、记录师生问题
体育教学中,学生是练习的主体,是教材内容的实践者,体育课堂教学效果要看学生学和练的结果,对教师的教与自己的练,学生有直接和深刻的体会。
记录师生在教学中的问题,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就像自我诊断教学一样,在课后提出解决的问题,在下一次进行改良尝试,从而积累教学智慧,在一定程度上拓宽教师的思路,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补充和完善。
五、记录再教学设计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每教一篇课文之后,总要写下次再教时…..因此,她的课常教常新,很受学生喜欢。我们应该学习于老师的经验,在教完每一次课后,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注意怎么教,原先的方法是否需要改进,或是否可以提高。这样可以扬长避短,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新的层次。基于基层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很多老师一周有18节课以上,每天写也是不现实的,只要坚持一周写某一节课的再设计,这样日积月累也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
总之,记教学后记,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探索,一有所得,一有所思,一有所惑,及时记下,能防止遗忘,以记促思,长此以往,必有所获得。
参考文献:
[1]杜林英.提高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写教学后记[J].中国学校体育,1997,(5).[2]张强.体育课教学后记记什么[J].中国学校体育,1999,(5).[3]袁应秋.前滚翻动作要领新探[J].中国学校体育,1994,(6).
第五篇: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案例
尊重主体 巧妙引导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案例
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朝阳小学
王传广
设计说明: 教材版本: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学情与教材分析:
《用比例解决问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应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决问题的基本应用题,是学生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
成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例
5、例6的教学是使学生学习并掌握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方法,能正确运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亲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从而概括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运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2、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教学重难点、关键:
重点: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引导发现法等。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出示复习题
(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时间。(2)从甲地到乙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3)商品的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看上面的题,回答下面的问题:(1)题中各有哪三种量?(2)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3)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是按怎样的规律变化的?他们成什么比例关系?
2、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1)出示例5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组织学生描述例题内容。
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李奶奶家上个月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2)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过程要求:
①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②教师巡视课堂,引导学生运用比例解决问题。
引导思考:例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成什么比例?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能列出等式吗?
(3)组织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4)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方程):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12.8x= 8108x=12.8×10
12.810x=
8x=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5)与算术解比较。①检验答案是否一样。
②比较算理。算术解答时,关键看什么不变?
2、修改题目:王大爷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多少吨水?(1)学生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并交流订正(2)这道题与例5比较有什么异同?
3、教学例6(1)出示例6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例题内容。
书店运来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2)学生根据例5的解题思路,思考:题中已知哪两个量?什么是一定的?已知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
(3)根据上面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概括:因为书的总数一定,所以包数和每包的本数成反比例,也就是说,每包的本数和包数的乘积相等。
(4)思考后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全班评讲。(5)如果要捆15包,每包多少本?
4、做一做:教科书P60“做一做”
1、2题,让学生先判断两个量的关系,再进行解答。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P62练习九第3——7题。学生读题后,先说说题中哪个量是一定的,再独立进行解答。
四、总结
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步骤是怎样的,关键是什么?
板书设计:
例5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12.8x= 8108x=12.8×10
12.810x=
8x=16 答:(略)例6 解:设要捆x包。30x=20×18 x=
2018 30 x=12 答:(略)
教学反思: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予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分析问题,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案例力求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关注学情,引导学生借助旧知探究新知。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导入新课,就容易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意识,使学生容易进行知识的迁移。本案例没有刻意地创设情境,而是通过几道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复习题,以旧引新,承前启后,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二、尊重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本案例力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思考,个性化地学习,使主动探究成为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又通过相互交流,使不同的思维、不同的解题策略展现出来,让学生多角度地看问题。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三、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智慧。
教学中,教师尽量为学生搭建探究平台,让数学回归本真与简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彰显个性,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用脑去思考,用心去体验。对学生课堂上的精彩之处、错误之处,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从而提炼、归纳、总结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蓄势类推,引导学生在练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练习设计充分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一系列的生活场景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拓宽了思维,达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维目标的整合与统一,又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勃勃生机,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体现了数学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