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于永正荷花课例分析

时间:2019-05-13 03:38: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观于永正荷花课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观于永正荷花课例分析》。

第一篇:观于永正荷花课例分析

观于永正的《荷花》课例分析

六年级语文 张雅香

“师生都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灵性的,充满情趣的,也一定是有效的。” 看了于永正老师的《荷花》这节课,我对他的这句话感受更深。

可以说,在这节课中,朗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初读不做表面文章,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于各种形式的朗读中,逐渐地感知着文章的内涵,真是不简单!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在初读阶段,要使每一名学生做到把文章读正确、读流畅,是一件看似简单、却并不容易做到的事。于老师做到了!想想自己的教学,我竟不敢说教过的课文,每个学生都能读的正确、流畅。真是有些惭愧。

品读阶段,于老师注重了学法指导,“煮书”“煮”出关键词,品出深刻意。他让学生把在读书中划出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引导他们理解这些词的含义。他灵活的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把“词”与“意”化作一种情景,一种乐趣,鲜活的映在学生的脑海里,真是让人不得不佩服!如“一支荷花”(一个女生)的“翩翩起舞”,无数荷花(好多学生)的“挨挨挤挤”,“饱胀”的视频放映和“冒”的造字说„„我感觉在这个课堂上,好像不是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而是不经意间,学生牵引着老师探究。于老师真正做到了“把发现留给了学生”。他的教学让人感觉无处不自然,处处水到渠成。静下心来想一想,类似的方法在自己的教学中也用过,但是却远不如于老师做的精细。这也许就是与名师的差别吧!注重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实实在在的教语文,让学生在朗读实践中学会朗读,真正“煮”出文章的精华,品出修辞的方法,读出文章的情感,生成自己的体验。这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美读阶段,于老师的指导似润“物”无声,却让“物”栩栩如生。他在学生领悟了关键词后,引导结合词义朗读。“赶紧”一词,学生体会到这个词表现了作者闻到荷花的清香,想赶快看到荷花的迫切心情,他这样指导:“你能把迫切又美的感受读出来吗?”学生的灵性被于老师挖掘出来了,读的语气急迫而兴奋。

他在学生看了荷花盛开的视频后,引导结合感受朗读。课件展示了满池荷花形形色色的神态,画面美极了。学生被这视觉的美感染着,怎能不美美的赏读呢?

他还用对文本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想象朗读。当读到“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 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这段话时,于老师说:“‘我’真的变成荷花了吗?”学生马上领悟到是作者看的入神了,陶醉在这美景之中了。于是,读,就成了学生抒发感情的溪流,涓涓流淌着与作者共鸣的心声。

当学生的发音缺少“巧劲儿”时,他教学生“用气读书”;当学生的读未能入情入境时,他嘱咐学生“声音不要太大,不要破坏陶醉的感觉哦”;当学生的感情表达不是很充分时,他及时范读,让学生感受朗读的魅力,从而情不自禁的揣摩、模仿朗读。他提醒学生“注意句号的停顿”,让学生上台朗读、并请人伴舞„„

课堂上,学生们神态各异,思维在荷花中流连;书声朗朗,情感在荷花中绽放;议论纷纷,能力在鉴赏中形成。于老师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入意境,和作者沉浸在清荷的曼舞之中;又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出文本,探讨作者的描写层次,观赏作者的布局谋篇,感受作者的写作技法。整节课,没有滔滔不绝的导语,没有高深莫测的讲解,只是和学生一起思考,平等研究,共同学习。我想,这就应该是语文老师追求的目标。近几年来,自己觉得有些老了,不需要什么荣誉了,疏于看书,不重视学习,没有了以前的上进心。于永正老师的教学风采,给我触动很深,我还没有白发苍苍,在有限的教学生涯中,为了我爱的孩子们,为什么不一享探究之乐呢?我也要让我的课堂充满灵性、充满情趣!

第二篇:《于永正经典课例评析》读后感

《于永正经典课例评析》读后感

本学期,我有幸参加了县教师发展中心举办的乡村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我们的指导老师房龄刚主任让我们每人都要读几本关于语文教育教学方面的著作。他给我们推荐了《于永正经典课例评析》一套四卷本。拿到书以后,我就如饥似渴的读了起来。读完之后感觉受益匪浅,感慨良多,主要是有感于于老师五十年如一日的刻苦钻研、辛苦劳作、且持之以恒,正如原教育部人事司司长丁焰先生所说:“于永正是一面旗帜,一个榜样。”

于永正老师是徐州市著名的语文教学专家,在全国小语界享有盛名。是我最崇拜的一位语文特级教师。他坚守杏坛五十余载,扎根课堂,躬身实践,用无限爱心与无穷智慧润泽儿童的生命成长,将平凡的工作演绎成传奇,让自己的教学思想在语文课堂上缤纷绽放。他虽然已经驾鹤西去,但是却留给我们无穷的财富,今天我又一次捧起他的著作,他那谆谆教诲和对孩子慈祥的面容仿佛就浮现在我的眼前。他是一位老师,更像是孩子们的一位老朋友,他一直践行“儿童的语文”,要蹲下身来看儿童,在他的眼里没有差生,对每一位同学都是公平公正的,他的这种教学思想也一直影响着我,每一位儿童都是上帝派来的天使,我们要好好呵护,爱惜每一份纯真和童心。

于老师教学艺术是善待学生的艺术,他的爱是对学生的鼓励、理解和欣赏,他那有情有趣的课堂教学不就是最好的体现吗?他使用各种各样的激励方式:语言的鼓励、对学生摸一摸头或拍一拍肩膀、激励的眼神、耐心的等待、物质的奖励等等都是对孩子的肯定、表扬和激励。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于老师教学《草》这首古诗时的教学设计。古诗应该怎样去教,在今天语文课堂上仍然是一个难题,但是,于老师却能抓住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已经掌握的知识促进新诗的理解,在古诗与儿童经验之间搭建桥梁,促进学生感受和领悟古诗文本。其中有一个教学环节于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小朋友,今天学习的这首诗谁愿意背给奶奶听?(生纷纷举手,请一名小朋友到讲台前。)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讲台前)现在,我是你奶奶。奶奶没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古诗给你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

师:那么多的花不写,干嘛写草啊?

生:(一愣)嗯,因为、、、、、、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

师:哦,我明白了,背吧。

(生背)

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诗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

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师: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啊!(众人笑)

这是一个充满情趣的角色扮演的游戏活动,在复习巩固的环节,于老师先后扮演了妈妈、哥哥、奶奶,指定学生扮演孩子,特别是扮演奶奶这一角色时,年纪大,耳朵聋,文化不高,“孙女”耐心的讲解,得到“奶奶”的夸奖。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又一次复习、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在学中玩,玩中学,增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感情。

于老师真是位语言大师,他上的课不仅生动幽默,而且又富有情趣。是我们小学语文老师学习的榜样,我默默的下定决心,要向于老师学习,做一位儿童喜爱的老师,眼里有学生的老师。我还要把这本书推荐给我校的年轻语文老师们去读一读,让她们也感受于老师纯真有爱的教学风格和扎根于小学语文这块沃土无私耕耘的人格魅力,这都是需要我们学习和追求的理想境界!

第三篇:观于永正的课有感

观于永正的课堂有感

10月23日这天,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应邀来到诸城市西郊小学,参加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程教学研讨活动.于老师为我们全市的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上了两堂精彩的语文课,8:10会议正式开始。“于老师来了,大师来了”,全场掌声雷动。头发花白的于老师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主席台。看着于老师,我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一个想法:于老师就是小学语文的符号。开幕式简短而精致,几位领导高度概括了于老师的教学生涯。就于老师的教学风格、教育教学思想作了精彩的点评,并给予了高度的赞誉。

活动伊始,先由西郊小学的杜芳老师进行了课例示范,题目是《红领巾真好》;接着由诸城市府前街小学的李海梅老师进行了《称赞》一文的授课。课堂上亮点众多,精彩不断。

接下来还进行了一个隆重的拜师仪式,李伟、季永梅、李海梅三位美女教师正式拜于永正老师为师,于老师第二次登台,与新收的三位弟子对话幽默、风趣,不愧为语文艺术的大师。三位教师都热情的拥抱了于老师。

上午10:00于老师正式开课,课例的题目是小学二年级的《一株紫丁香》,长达8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于老师围绕“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这一主题展开教学。在这节课上,我学到了许多东西。

首先是于老师的精神,73岁高龄仍然和学生、课堂、语文在一起,令人敬佩。

其次是语文课就应该学语言、用语言,通过识字、写字、读书等方式体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于老师的课求真、务实,简单的课件,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朴实无华,生动有趣。当于老师讲到“踮起脚尖”时,“起”字应读轻声,全班同学无一读对,于老师亲切的拍着学生的肩膀,趴在学生的耳边,一遍又一遍耐心的指导,更是饱含深情地进行了范读。那样的耐心,那样的慈祥,请恕我无法用言语描述。虽然我有时也强调朗读时的轻声,但没落实到这么的细致,这一点我要学习于老师严谨认真地教学态度。于老师还非常注重“写”的训练,一笔一画,起笔落笔都讲求规范,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虽然只有短短的两节课,但我相信他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影响重大。纵观整堂课,普普通通的二年级学生、平淡无奇的教学语言、司空见惯的教学方法,到了于老师这里被运用得出神入化,像被魔术棒点化了一般,居然达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反思我的教学,今后一定要抓好基本功训练,踏踏实实的进行教学。

再就是于老师的和谐课堂。课堂上73岁的于老师就像个8岁孩子,感觉他和在坐的二年级孩子是同龄人,他和学生之间毫无距离,他们之间是平等和谐的。课堂上的于老师是亲切的。无论是动作还是语言无不透着于老师的和蔼可亲。每当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或读课文时,于老师总是一手帮学生拿着话筒,一手扶着肩膀,无形之中一定会让学生感到温暖、感到踏实。同时课堂上的于老师又是风趣的。当一位学生读完之后(此同学读时错了一个字,当时他自觉改正了过来,这时另一位同学举手说:“老师,他读错了字”),于老师说:“他已经知道错了,再指出他的错,他会难为情的。”这一句风趣的话,不仅缓解了尴尬气氛,而且也拯救了读书者的“面子”。于老师跟学生相处融洽,同时也严格求学生遵守课堂规矩,如鼓掌时间不要太长,要学会倾听等。于老师说:大课无形,精彩的语文课堂不拘于形式,在语文课堂要创设一种和谐的气氛,在对话中体现教师的首席作用。一位好老师就是一堂好课,教师的个人魅力决定课堂的成效。

接着于老师给我们做了报告。他一再强调,学语文要让学生“读好书,写好字,作好文。"在他的两节课中,这几个字都体现出来。尤其是读好书。于老师非常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听了于老师的范读课文,听完感觉余音袅袅,对文章的情感不觉油然而生。再反思我们的读,和于老师比起来,只能算是把课文读通顺了。看来今后在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用在朗读课文上,对自己和学生都提高要求,真正的做到能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于永正,一座小学语文教育的丰碑,他的学识,他的睿智、他的教学水平,只能令人高山仰止。他的高度不是我一名普通小学教师能够到达的高度。能够学到他教育思想的点滴,也能够让我受益。

第四篇: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荷花有感

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荷花有感

自提倡素质教育到全面贯彻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阅读教学中我们欣喜的看到,课堂活起来了,个性突出来了,创新多起来了,这是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观的体现。但纵观目前的阅读教学案例不难发现人们对“课改”环境下教学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前不久在我集团总部任教研究主任的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来我校送课,教学了三年级的《荷花》。教学中体现的深刻的教学思想,精湛的教学艺术给我们的阅读教学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一、重基础,“写字教学”贯穿始终

目前阅读教学追求“个性”“创新”成了一股时髦的风,“写字教学”常常被人们忽视,平时的教学中尚能在课尾提一提并布置学抄写默写,但在“课改”研讨课之类的阅读教学中越来越成了麟毛凤角了,生怕学生的“创新”的热情,弘扬的个性受到它的破坏。在于老师的课上“写字教学”不仅受到了重视,而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如于老师在导入新课后即板书课题,他是这样教学的,“请同学们一起看一下‘荷花’怎么写的”。随即在黑板上书写,“‘荷’字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何’字”。“现在我一起读题目。”这样的写字教学一点不刻板又起到了识字的效果,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学过程中的也是这样。于老师让学生把课文中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下来,然后指名学生把自己划的词语写在黑板上。一个学生写了“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的“冒”字。于老师相机进行写字指导。“这位同学‘冒’字写得很好,很正确。对学生的好的写字习惯给予表扬,激励和引导学生注重写字“‘冒’字的上部的两横不封口的不要写成‘曰’字,随后又书写‘帽’字”,“这个字很形象,你看眼睛上(书写‘目’)戴着一顶帽子(画个半圆,再画两横作帽沿),帽口是不能封死的,又因为帽子是布做的要加个‘巾’字旁,这就成了一个‘帽’了”。形象的“字理教学法”即教会了学生识字,更教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是真正的“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课程最后于老师和学生一起把文中的生字书写了一遍,提出了一些注意点,并让学生认真描红才结束此课。

二、读书要读出“味”来

以前的阅读教学往往以“讲解”为主,而剥夺了学生“品读”“体味”的权利,现在的一些阅读教学则因追求“创新”和“个性”而剥夺了学生“品读”“体味”的机会。《荷花》的教学为“呼唤回归阅读权”的阅读教学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教学中于老师介绍了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语言清淅流畅,平实淡雅,写景状物细致优美,耐人寻味。然后说:“《荷花》就是一篇描景的‘美文’,我们要能读出他的‘美味’来”。这给阅读教学下了一个总的要求,然后又介绍方法说:“古人把读书叫估‘煮书’(板书),书越‘煮’才越有‘味’”。在“煮书”过程中,于老师分三步走进行教学。首先是熟读课文。“现在请大家认真读课文,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把课文读熟(板:熟读)。”在读书过程中于老师边巡视边指导让学生读进去,然后指名几位同学读文。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于老师要求学生再品读课文。“同学们,请你们细细品味文中的语句(板:“品读”),把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或语句划出来。”“同学们读得很仔细划得认真,再请你把自己体会的内容批注在旁边。”这里于老师提出更高要求,继续“煮书”,深入“体味”。在“品读“的过程中于老师让学把一些好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当“品读”告一段落后,让学生共同交流从划出的词语中“体味”到了什么,并让学生练习如何把体会到的东西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品读”逐渐进入了高潮,“煮”出的味道越来越美了。如:一个同学在课文第一部分划出了“赶紧“这个词,并说到:“我体会到了,‘我’迫切的心情,巴不得一下子跑到,同时也好像‘闻’到了塘里的荷花的淡淡清香,荷花一定美极了。”(赢得了同学们一阵掌声)。于老师继续引导,“你能把迫切又美的感受读出来吗?”他试着读到:“赶—紧—”(“赶”字读得很急切,“紧”字则舒缓,赞美的读出)。于老师这时竖起了大姆指,然后又带领大家读了两遍。此外于老师还引导学生“品读”了“挨挨挤挤”、“冒”、“饱胀”、“翩翩起舞”等关键词语及第四自然段中的优美语句。在细细“品读”读出“味”之后,于老师再让学生美美地读课文读出“美味”来。(板“美读”)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于老师给予指导,并范读,如第四自然段要轻声读,用气读,带着想象读。通过于老师的引导学生不仅自己陶醉在优美的文中,听者也被深深的吸引了。

三、适当的“创新” 适当的“创新”或说“创新”要适当。“创新”是好事,是课改倡导的核心,但在一些课堂上,常常一“创”不可收拾,沾边的不沾边,恰当不恰当的统统称之为“张扬的个性”,有“创新”。归究其原因,这是没有在扎实的基础上追求“创新”,没围绕文章或字、词句、段的中心意思去“创新”。前面叙述中我们已经感觉到了在于老师教学中,学生通过“熟读”“品读”“美读”课文,与“文本”进行了扎实充分的对话,创新思维非常活跃,产生的创新成果也与“文本”相贴切。

再如,在教学到“有的还是花骨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一句时,于老师播放课件让学生说说“花骨朵”是怎样的,有的学生说:“含苞未放”、“含苞欲放”,还有的学生道:“含苞羞放”,这时于老师又竖起了大拇指夸她想得好,既贴切,又运用了拟人的方法使“花骨朵”羞答答的形象栩栩如生。像这样“创新的火花”,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多处,每一处都让我感觉到“油然而生”,“水到渠成”。这才是课改体现的“创新教学”。

以上三点是笔者听课后油然而生的自我反思,于老师的课展示了教学艺术的无穷的魅力,表达他对阅读教学的深邃的思想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究体会。

第五篇:观摩于永正荷花有感

观摩于永正《荷花》课堂实录体会

府谷县第四小学 张晓兵

上周教研活动时间,我们语文组教师一起观摩了全国名师于永正的语文课堂实录《荷花》一课,让我受益匪浅。《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丽。这是一篇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想象力的文章,同时也是一篇非常适合朗读的文章。整堂课,于永正老师亲切自然的教态、精心的设问、流畅的手语表达、娴熟的现代媒体运用、工整漂亮的板书设计、师生真挚的情感互动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我教学中需努力学习、努力追求的。感受如下:

一、以情感激发情感

于永正老师整堂课都倾注了最大的情感,以自己亲切的笑容、充满感情的语言表述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民主、宽容、和谐的课堂氛围,以自己的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积极性,注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学生个个精神饱满,个个积极举手发言。教师趁机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让每一位学生尽情抒发自己对荷花的喜爱之情,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二、以智慧迸发智慧

于永正老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了“主体参与、和谐发展”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读书自悟时,给了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在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冒”字为什么用的好,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于老师让学生给“冒”换个词,“换钻好不好?换长好不好?”边说边用肢体语言表达,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冒”字的意思。再让学生说说从“冒”字你体会到什么?紧接着又抓住“冒”字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如果把眼前的一大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时,于老师提出了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把这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呢?这幅画怎么会活起来的?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层层深入,对学生进行了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导而不牵”这一尺度的把握上处理的非常适度。

《荷花》一课是一篇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想象力的文章,同时也是一篇非常适合朗读的文章。于老师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多次引导学生进行多形式的朗读,在一次又一次的读文过程中,学生逐步感受到文章的含义。感受到荷花的美,体会到语言的生动和优美,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在教学中,于老师还抓住“省略号”,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想下去,从开始想象蜻蜓、小鱼会说什么,到后来想象还有哪些小动物会跟你说悄悄话。这种想象能力的训练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设计。

三、以灵动生发灵动

于老师课前对此课进行了充分的预设,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荷花是那样美,谁能把它读得很美很美呢?”“你读懂了吗?”“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这几句是什么意思呢,说说你自己的理解。”一个个问题,都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贴近新课程,很好的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于老师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到点拨学生想象,再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再让学生充分朗读,整个教学环节看不到师“牵”生的痕迹。教学自始至终处在一种学生要读、愿说、抢说的良好氛围中。学生主动地去读懂意思,兴致勃勃地去读,读出感情,主动积极的进行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本次活动使我受益非浅,我相信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的老师一定会在专家们的引领下,继承优良的语文教学传统,踏着改革的新渠道,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努力把课上扎实,上精彩,让我们的孩子们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本领。

下载观于永正荷花课例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观于永正荷花课例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观于永正课后感

    举重若轻,大巧不工 —听于永正老师《珍珠鸟》有感 青州市邵庄镇普通小学 刘义荣 听到于老师要来青州讲课,因为课程安排相冲突,学校没有让我来听课,可我真想一睹大师的风采,前几年......

    于永正(本站推荐)

    于永正: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 在报刊上,经常见有人引用爱因斯坦这样一句话:“当一个人把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素质。”不知这句话出自何处,也不知......

    于永正简单语文

    1、简单语文的实质是什么? 简单语文最早我是从崔峦先生那儿读到的,他说: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后来,张庆先生也说:语......

    于永正名言

    于永正老师给新老师的20条贴心建议 一、老师要在上课铃声未落之前到达教室门口。 铃声落了,教室里的多数人如果对你视而不见,依然我行我素,乱哄哄的(低年级小朋友尤甚),你不要......

    于永正老师

    于永正老师《望洞庭》课堂实录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名师于永正

    名师于永正《把作文写得有声有色》教学课堂实录 欣赏一片习作(一)(描写景物片断) “细雨刷刷的飘着,雨丝笼罩着柳树,笼罩着房屋,远处的山已经和天空中的云融为一体了,燕子似乎特别喜......

    于永正老师

    于永正老师 “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教学特色 备课观点观点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 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

    于永正经验

    教育的两个名字 2011-08-26 2011年08月26日 作者:于永正来源:人民教育 教育的两个名字 ●于永正 江苏省徐州市教育局局长强国先生长期从事政策研究工作,没做过教师,但他任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