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于永正老师课有感
本次周末万校、我、张燕、陈霞、欧阳宝、袁萍、汤晓等人参加了宜春市教育局主办的小学语文全国名师教艺展示会。
周六上午听的是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展示课《爱如茉莉》。课堂部分实录和感受如下:
师:我们一起上课。一块儿学习(生齐说:“爱如茉莉”)。下面抬起手来,我们一起写课题。(导课略过)
师:咱们一起读一读课题。(生小声齐读)
师:喜欢于老师的字吗?
喜欢哪一点?
生:喜欢老师的字大方、工整。
师:凡是写给别人看的字一定不要给别人添麻烦,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听课感受: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把字写好,让孩子的心理装着他人,以身作则,有榜样,有要求。优秀的孩子会自觉模仿。写字不好的孩子会受到感染。春风化雨。)
师:课文读了几遍?
生:三遍
师:有没有不止三遍的?
生:我读了五遍。
师:我读了七八遍。
生:预习了。
师:我们来看一个词。(板书“嗔怪”)读什么?
生:嗔(chēn)怪
师:找这个词在文中哪个句子里?
生:那是一个漂浮着橘黄色荒影的美丽黄昏,我忽然蹲在一旁嗅到了一股茉莉花枝的味道,妈妈,你爱爸爸吗?妈妈先是一愣,继而微红了脸,嗔怪道:“死丫头,问些什么莫名其妙的问题啊?
师:解释一下什么意思。
生:责怪。
生:责备。
生:很生气。
师:你查字典了吗?
生:没查。
师:你没查。字典上不是这样解释的,我查了。谁再来说?
生:责怪。
师:老年人也害羞,不好意思。所以生气了,明白了“嗔怪”,明白了?如果说敌人生气了,我们和敌人谈判,比方美国的飞机把中国的战斗机撞到海中,中国的外交官和他们谈判了好长时间,我们提得要求他们不同意,我们生气了,能说嗔怪美国人吗?能不能用在它身上,不能,这个“嗔怪”生气不满,只能用在我们之间,同学之间,爸爸妈妈之间,这个词不能乱用,不能用在与敌人的谈判上。你想想是不是啊?所以要多读书,我们的汉语非常的有意思,许多词它的使用是有范围的,记住啊,“嗔怪”是生气,不满,但是你想一想,它是不是真生气?你想一想,“妈妈,你爱爸爸吗?必须要多体会,细心的体会每一个词的意思。每个词都有它的使用范围,有意思吧?
师:再检查一个:(板书)眸子
生:眸子
师:“眸子”是什么意思?
生:眼睛
师:眸子是眼睛,那于老师又考试了“眸”的本意是什么?(于老师边说边在眸字下面点了个点)
生:眼珠
师:眼珠里面是什么?
生:瞳人。
师:瞳人的“人”字怎么写?
生:瞳仁
师:这两个,人和仁都对。
请上两位同学,面对面对视。你看见他的眼睛里有什么?有个人。你看见他的眼睛里有什么?也有个人。所以用“瞳人”也对。
师:好好学语文,语文很有意思。看书多了,就知道很多知识。在预习时要使用工具书。每一个字都有很多种意思,所以,要学会使用工具书。用“眸”组词。(听课感受:教孩子就是要教会孩子学习。学习用工具书,是学语文最有效最基本的方法,但平时我们都没有利用机会教孩子、培养孩子使用工具书。现在我知道该怎么引导了。)
生:双眸。
生:回眸一笑
师:“回眸一笑”不能用在男人的身上,它是专门形容女的,形容女的很漂亮,很恬静,但有点害羞,这个“回眸一笑”只能用在女孩的身上,不能用在男人的身上。你知道“回眸一笑”这个词出自与哪首诗吗?
生:不知道。
师:谁知道?出自于哪首诗?
师:你知道回眸一笑出自于哪一首诗?
生:回眸一笑百媚生,三千粉黛„„
师:你真不错,看了很多课外书。“回眸一笑”出自《长恨歌》,描写杨贵妃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师:现在我们开火车来读课文。谁来读第一自然段?
生读第一自然段。生笑。
师:不要笑,应该支持他。
师:读的正确。在同学读的时候,我们不要笑,要给他支持。(再找一生读第2自然段)
师:我很欣赏你的语气,语气比较自然。指导读——赶忙把“这也叫爱”咽了回去。
师:加了引号,里面的句子要强调。
生读3、4自然段。
师:我断定你是一个爱看课外书的孩子,我断定你的语文成绩一定不差。因为你读书读得好!
师:我是认真地听你们朗读。读书是很难的,我读了七八遍也不满意。现在你们仔细听,注意听老师的停顿,句子与句子间的停顿,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停顿。停顿是为了转换语气,自己酝酿感情。还要注意听老师怎么读出人物的内心,要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要读谁像谁。妈妈就要用妈妈的声音,爸爸就要用爸爸的声音,小孩就要像小孩,要演什么像什么。
教师范读,读到结尾,读出了泪花。
(听课感受:教孩子读书一直是自己不知道该怎么教的,现在被于老师一点:读什么像什么,注意句子的语气和停顿。感到指导朗读也没有那么难,只要用心体会课文情感,沉进去即可。)
下面就不再一一详述。
师:1—4自然段主要写母女的对话,下面光练对话,看看怎样读。
指名一生找出本班读的最好,而且表演最好的同学。
师生表演情景剧,指导学生读对话时要“读谁像谁”。
练读女儿进病房门看到的一幕。
师:读第一部分清楚明白;第二部分要轻声、慢。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爸妈睡着了。
于老师范读本部分,生自由练读。然后指名读。
师:有进步!掌声送给她。
师:不仅写了爸妈睡的样子,还写了阳光,为什么?
生:是衬托。
师:爸妈感人的一幕,连阳光都被感动了。一定要学会写景衬托。好好读书,多读书,就会写作文!
(第二课时)
师:书读到这份上,这个爱是谁和谁之间的爱,为什么爸爸和妈妈之间的爱像茉莉呢,咱们先研究一下茉莉有什么特点,静心读书,默读,朗读可以走进作者情感的深处而默读可以思考,当你思考的时候一定要默读不要出声,仔细地,从头到尾遇到写茉莉花的关键词标出来,静心读书。静心思考,默读,默读要有速度,善于抓住关键词语。
生:平淡无奇
师:画出平淡无奇这个词语的举手?(于老师竖起大拇指)
师:在文中找出含有平淡无奇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还画了那些词语?
生:第二个是清香。
师:还有么?清香前面还有一个写香味的词语叫什么来着?
生:缕缕幽香。
师:(板书)缕缕幽香
师:齐读含有这个词的句子
师:还有写茉莉花的一个词
生:洁白纯净。
师:洁白纯净,把这句话读一读。(板书)洁白纯净
师:这叫会读书,会抓关键词。
师:把爸爸妈妈相互关爱的句子画下来。默读做上记号就深入了。
生:默读句子。
师:按顺序读读爸爸妈妈互相关爱的句子。
生读句子。
师:你还没忘记自己是个病人。(学生和听课老师笑)
师:(学生边读,教师板书)买吃完没直奔坐握伏
师:爸爸怎么做的?你来读。
生读句子。
师:爸爸妈妈之间的爱悄悄地进行着,悄悄地传递着。谁来读读病房内感人的一幕。
生读。
师:联系茉莉,爸爸妈妈相互关爱,说说为什么爱如茉莉。
生答。
师:引导小结
师:下面我们写字,(提要求)
1、首先认真观察,慢慢描,把红色全部盖住。
2、注意头正肩平。
3、注意起笔和收笔
生写字描红。
师:已经描完的同学不要罢工,本节课只写四个字
生写字,学生推荐四个优秀的学生在黑板上书写。
师:评价,指出优缺点。
师:写的不好的我给它整容。
生再次到黑板上写“幽”。
师:好,下课之前送大家三句话,第一句读好书,第二句做好文,第三,写好字。
(下课)
于老师执教的《爱如茉莉》一课,无论是教学设计层面,还是在处理关键词、关键段落、重点句子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
一、巧妙理解字词。《爱如茉莉》,出示“嗔怪”,“嗔”字典上怎么解释?往往不经意间从一个字词,从一句话提起,但课堂往往起到出奇效果。学生生成也较快。于老师匠心独运抓住妈妈一个一个动作,“嗔怪”。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嗔”之意,现身说法,于老师和学生配合,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博得在场师生开怀大笑,学生就在这种轻松氛围中很快理解词意。这要比苍白的说教、死记硬背,不知要强多少倍。相信,扎根在学生心里的不只是几个简单词语而已。接着考查词语“眸子”,什么是眸子?放手学生自己找答案。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于老师的耐心点拨,几个学生学生配合表演,自己找出了答案。从而正确理解“瞳仁”,也记作“瞳人”。词语的处理,看似随口一说,随手一写,实质是于老师匠心独运,巧妙抓住有关动作、神态的关键词“嗔怪”、“眸子”、“袅袅”,抓住了母女之间、爸爸妈妈之间的情感线,抓住了文本爸爸妈妈互相关爱的实质。于老师处理方法轻松自然,没有“强买强卖”,学生学得有趣。关键词的提纲挈领,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也给在座的听课老师处理文本不同角度出发,就可能达到事半功效的效果。几个苦涩、生硬的词语,在于永正老师的演绎下变得如此有内涵活力,有人情味。不让人折服哪行?正是:爱在细微处,读到情感中。
二、读字当头。检查学生读书环节,于老师不厌其烦地纠正学生错音,力争把文章读通顺、读正确。接下来于老师范读课文,爸爸、妈妈和莺儿的三个不同人物角色定位,在于老师的声情并茂地读书当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妈妈的虚弱,妈妈的嗔怪、爸爸的体贴入微及莺儿的聪明善解人意,爸爸、妈妈之间的互相关爱,淡淡的、纯洁的、散发出缕缕幽香,犹如茉莉。指导学生读对话,也正是学生所期盼的环节,现实指导读女儿和妈妈的对话。强调读谁像谁,师生配合,学生之间配合。指导文中其他对话,独处病人的虚弱,体会当时的情景。做到入情入境。理解为什么“爱如茉莉"?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不知不觉一下接触到文本的实质。茉莉花的特点,父母之间感情的特点,指导学生抓住板书“直奔、握、副、坐”。是啊,爱就是这样悄悄地、平淡地、无奇地传递着。简简单单教语文,真情真爱留美名。
总之,名师的课,听一节,有滴水见苍海的感觉。有大道至简的感觉。有榜样的感觉。于老师就是我们教学的榜样。
第二篇:听于永正老师教学有感[定稿]
语文教学的魅力
——听于永正老师教学有感
罗城县东门镇二小 黄 群
我有幸听到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亲自执教的《梅兰芳学艺》一课。于老师全新的教学理念,独特的艺术魅力,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我仿佛也置身于学生行列,在知识的神圣殿堂自主探索,任意畅游。我觉得,于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两堂课,而是师生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的激情演绎过程,是学生在亲自参与中实现知识与能力及至生命同步发展的动态生成过程。
一、导而弗演。
优秀的导演,对“戏”总是有透彻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总能将“戏”还给演员,让演员自己去体味、创造,只是在之前作一些关键性的指导,在其中给予必要及时的点拨与帮助,在之后作总结与提升。至于具体的一举手、一投足,并不作硬性规定。于老师完全配称教学领域的“优秀导演”。他已全窥了导中之“道”:一切教学都是为了使学生得到发展,让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发展。并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善待每一个学生的发现与闪光点,创设更多的发展机会,来激趣、导疑、引思、促创。例如:在分析梅兰芳学艺的投入神态时,于老师带领学生“入戏”:假如你是梅兰芳,你是怎样学艺的?在于老师的点拨之下,学生寓思于“动”,发挥自己的创意,以细腻而传神的动作,再现了梅兰芳学艺过程。继而“出戏”,深入理解课文,领会课文的真正涵义。真正凸现了“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创新的主体。”我想,这样的教学,远比教师一味的讲解分析的效果要好得多。疑趣相依,以“动”促思,“学”识兼得。
二、润物无痕。
于老师凭“一张嘴、一本书、一枝笔”,几乎不用什么外设辅助,把课上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课后,有老师问于老师为什么他总能把课上的激情无限,于老师透露说:我唯一比你们做得多的是,我早已为学生准备好了100顶“高帽子”。当然,这是谦虚之词,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出,于老师对这些“高帽子”的重视度。恰恰相反的是,我们的老师总是那么吝啬,无视这些“动力资源”的巨大影响力和感召力,把极有价值的 1 “高帽子”冷置一边。
人性中都有一种被人理解、肯定、赞扬的欲望,儿童更为外显。“高帽子”效应,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用于老师的话说:“我只是毫不费力地动了一下嘴皮子,但对学生而言,这种激进的动力是多么巨大啊!”于老师在课堂中,总是选择最佳时机,轻附于学生耳边,把这顶“高帽子”不露痕迹地送出去:“你总是坐得那么端正!”“老师发现你读得最棒!”„„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这不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所最需要的精神支柱与前进动力吗?得到老师的鼓励,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呢?学生当然是坐得更正,读得更棒,学得更好„„“一切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又何必一定要留恋以文字的形式,圈死自己,而去苦苦强求,苦苦追问。学生在主动、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学必有获,学必“能”获。此情此景,已是“无义”胜有义,“无言”胜多言。
三、师以“媒”贵。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课本交往有时也需要“媒人”,这个“媒人”就是老师。老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更应成为学生与学生、教材与学生之间联系的桥梁。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材,掌握教材,调和学生间的学习行为的影响,把实践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只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即使的作用是帮助,不是代替。于老师在教学的几个环节上,始终以组织者的身份出现,隐到幕后,以学习课文内容的直接参与者身份平等地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以读为主线,在读中明理、悟情”的朗读比赛,从而把学习推向高潮。这种看似没有要求却精心安排的的师生朗读比赛深深打动了学生。不让学生感到受教育的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而后学生有理有据的评价,可以看出,学生是学的认真,悟的深刻。“老师可以作为课堂学习的一分子,但最好不要以指导者、教育者的面目出现在学生面前。”于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于老师说:“当我的教学理念已经阻碍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我会毫不犹豫地退出这个历史舞台。”那么,到时,我们将作何抉择呢?“只要你在教学中能展示自己独特的魅力,那你还是走在前列的。”
第三篇:听于永正老师的课
2012/12/12 今天,于我们教育学院的孩子们而言又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于永正老师来咱们学校讲课啦,终于可以领略一下名师的风采。
其实我们对于老师并不陌生,在裴教授的课上就时时听同学们介绍过他,讲到他的”五重教学”,但对于本人却从未谋面!
下面是关于他所上的《爱如茉莉》和《祖父的园子》的课堂实录,我稍做了整理,虽然我阅历浅,对他的教学方法和思想都仅仅只是一知半解,但走进于老师的课,我收获了很多。
爱如茉莉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板书“爱如茉莉”,齐读课题。师:声音太高,再读!(生读,声音稍弱)师:再读,用心读
生:(轻轻的)爱如茉莉!
二、生字、词部分
师:(板书“嗔怪”)读什么?谁来读? 师:嗔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生气责怪的意思 师:不全对,谁再来说说?
师:(总结)它有两个意思。一是表生气,二是表示不满 师:在书上哪个句子里?一起来读一读 师:那么“ 眸子” 呢?是什么意思? 生:眼睛 师:眸呢? 生:眼皮
师:没听说过,再想想。
(学生回答都不对时师引导)
师:眸就是瞳孔,听说过吗?瞳孔还可以叫什么? 生:瞳仁
师:瞳仁还可以写作什么?(请两位学生上台相互对视)
师:(对其中一位同学问)你从她眼睛里看到了什么? 生:我
师:(笑着问道)你是什么?是人吗? 生:当然啦!
师:这个我字要加上什么号?(引导后,生回答引号)师:那你呢?你从她眼里看到了什么? 生:也是我自己
师:所以瞳仁还可以写作瞳人 师:谁能用眸组词
师:读一读眸子这个词语所在的那句话
三、阅读部分
(一)全文练习
1.开火车朗读全文(对每个同学的朗读做点评)2.老师范读
3.提出朗读的要求,再读(注意停顿,对话部分的语气,哪里该轻,哪里应慢。为什么要这样读,请认真思考,用心读)
4.生练习读
(二)分节练习
1.细读1—4段母女对话,体会语气和情感(师生表演母女对话)生:映儿,本来我今天答应包饺子给你爸爸吃„„
师:妈,您放心,我这就买去,您好好歇着吧(这是于老师在学生读时幽默的加上的一句话)
2.6—13段
师:这篇文章最精彩的还是女儿在病房看到的那感人的一幕,练一练。(生读、师读)
3.轻轻地,齐读最后一段。第二课时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爱)师:谁和谁之间的爱?
师:朗读能走进课文情感深处,默读则让人从文字背后思考。为什么作者说它像茉莉呢?茉莉有什么特点?
(生带着问题默读全文)师:茉莉有什么特点? 生:平淡无奇 生:洁白纯净 生:缕缕幽香
师:把它写在黑板上(师对学生的字点评纠正)
师:爸爸妈妈之间是怎样相互关心的?再次默读课文,把你认为能体现他们相互关心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生:我从“直奔”体会到了爸爸妈妈的爱 师:你找得真准。把它写在黑板上
生:我从这一句话体会到了他们之间的爱。“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 生:还有“蹑手蹑脚” 生:布满血丝 生:哈欠 „„„„
(在学生差不多把这些描写爸妈见相互关心的句子词语后,老师开始组织学生练习说话)
师:谁能结合茉莉花和爸妈的爱来说一说,先说茉莉花,再说爸妈。
生1:茉莉花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爸爸妈妈的爱不正是如此吗?虽然平淡,却能散发缕缕幽香。
生2:„„
(师总结点评)
师:文中有三句话,读一读,看看是描写什么的? “那是一个漂浮着桔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
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写,他为什么不说“在一天傍晚„”
生:我觉得这是描写那是的背景,让我们能更快融入到这个情境中去 师:有点意思了,但还不全。我们先往下看看第二句话。
“初升的阳光从川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的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麽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师:作者明明是在描写爸妈间相互关心,为什么要描写阳光?
(生沉默,是继续引导启发)师:这是一对怎样的夫妻? 生:恩爱的
师:他们上了____? 生:年纪
生:他们老两口你想着我,我想着你,真是让人___? 生:感动
生:我知道了,作者写阳光是想说阳光也想把温暖送给这对恩爱的老年夫妻 师:阳光悄悄的探进来,或许都被这浓浓的爱感动了,怕惊扰他们。师:同学们,这样的描写手法叫做? 生:借景抒情
师:作者寓情于景,这样的描写以后我们写作文的时候能用吗? 生:能
师:下面来一起轻轻的齐读最后一段。
生:(轻轻地)病房里,那簇茉莉更加洁白纯净„„ 师:这里又写到茉莉了,这种写法是? 生:借物抒情
师:现在知道作者开头为什么要写美丽的黄昏了吗?留给同学们下去思考。写到这里,于老师的课就上完了。当他说“下课”,学生们还一个个愣在那里,我不知道是由于结束得太突兀还是因为于老师的课太精彩,孩子们已经沉浸在其中,没有反应过来。可是不论怎样,这节课都是别具一格的。
结合之前听贾志敏先生的课,我发现名师的课堂不论风格怎样独特,有一点,都是相通且亘古不变的,那便是“朴实”。贾先生的课是这样,于永正老师的课也是如此。在他们的课上,没有喧嚣,没有浮华,没有修饰,有的只是平淡,朴实,这才是最真实的语文课堂,这才是原滋原味的语文。
我们都以为名师的课堂是“繁荣无比,热闹非凡”的,我们本以为课堂里教师的语言会像诗一样优美,境界有如云雾缭绕一般,走进一看却恰恰相反,在于老师的课堂里,除了“真”还是“真”,没有一丁点虚无缥缈的东西。他不需要ppt,不需要视频,不需要背景音乐„„仅仅只需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讲台,一群孩子如此而已。
首先于老师重基础,对生字词语的掌握,他一个也未漏掉,并不是简单点一下,他要求学生不仅要会认、会读、会写还要会懂。深层次挖掘文字背后的意思,在这节课上,于老师曾多次强调“用心思考”,他说:“我并不喜欢急于举手的孩子,这样的学生太浮躁。我喜欢认真思考,用心聆听的孩子”,他强调“智慧在宁静中”,宁静以致远,我想或许这就是于老师想要教给学生们的。
其次,于老师还注重阅读。阅读是训练孩子作文的关键一步,不仅可以让孩子们融入文中,能够理解作者的情感,还能通过模仿最后能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在第一课时
里他只做了两件事,一是识字,把基础打得牢牢的,“房子”才能搭得高高的;二是学会读。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儿,别以为字音、标点读准了就完成了,阅读是挖掘孩子情感体验的关键,字音、标点仅仅是第一步,语音的停顿,轻重缓急,文中人物的心情、语气等等都需要用心去揣摩。而这些仅仅是教师嘴上说说学生是不能到达要求的,这时候教师的引导和示范就非常必要了。于老师就敢于说“听我读”,“看我写”,而且于老师一张口学生投去的全是满满的崇敬,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给吸引了。学生也知道哪里应该实读,哪里该虚读,哪里应缓一些,哪里应急切些„„
在第二课时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孩子的引导点拨和启发是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这一部分主要是要学生达到自我感悟的目的,主要为以下两个问题展开:一是茉莉有何特点?二是爸妈之间的爱在文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能体现出来?紧紧围绕这两个问题,学生在他的引导下便找到了二者间的关系:茉莉花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爸爸妈妈的爱正是如此,虽然平淡,却能散发缕缕幽香。自然学生也就明白了为什么题目叫做《爱如茉莉》了。于老师完全可以这样做,“请同学们来说一说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可是他就在这样不露声色中就让学生明白了,课堂无形之中就变得活起来了。另外于老师还抓住文中三处写景的部分,教学生借景抒情的描写方法,这是知识的拓展,他的课即使在结束之时也是余音绕梁,让人深深回味,“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要写这是一个浮着桔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
我想这样的课堂正是于老师50多年教学积累的果实,对于在路上不断摸索的我们的确是不失为一个明确的方向,相信这个方向会指引我在在教学路上找到自己的目标!
2012/12/13
祖父的园子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相对较长。这篇课文来自萧红的《呼兰河传》,本文叙述了作者儿时的家有一个花园,作者和她的祖父整天都在那里转,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作者童年时代的天真和活泼。
下面我们走进于永正老师的课堂,看看他是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的。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怕我吗?
生:(胆怯的)不„怕„
师:那一会上完课敢对我提意见吗? 生:敢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祖父的园子》
(师板书课题,边写边提醒写字要领,生读课题)
二、生字词教学
倭瓜、谎花(读、写)
帽、抛(生板书,师点评、范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默读课文,用眼睛仔细看看园子里都有些什么?用笔勾画出来(师提醒学生读书做记号的习惯)
学生默读完后,相互交流并板书:蜂子、蝴蝶、蚂蚱„„(师圈出写得好的字并点评)师:谁能用简单的词语来说说你在园子里看到了什么?(生思考,师巡视)
师:(悄悄的)你看到了什么?不要让其他同学知道了。生:动物和风景
师:不全,再想想(转向另一生)你呢? 生:动物、植物、园子里发生的趣事
师:(悄悄地)你说对了,真棒,咱先别出声,等别人说不出来了,再请你出马,你看行么?
(思考一会后)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谁来说说?
生:我看到了动物、植物、人和发生的趣事 师:把掌声送给他
师:谁能用更短的词语概括? 生思考片刻
生:我看到了事物 师生对话练习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事物
师:你看到了哪些事物?
生:我看到了动物、植物、人和他们发生的趣事 师:你看到了哪些动物 生:我看到了
师:(打断)聪明对孩子不会说完,用一个字概括 生:(齐答)等 师:再说一次?
生:我看到了蜂子、蝴蝶、蚂蚱等动物 „„
四、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师: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祖父的园子,刚刚是用眼睛看到了那么多事物,现在用心思考、体会,去发现蚊子背后的意思,你会看到什么?
师:把你用心看到的写下来(生边看师边启发引导)
生:我看到了作者的天真、淘气(生板书天真、淘气)生:我看到了祖父的慈祥、和蔼(生板书慈祥、和蔼)生:我看到了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昆虫(生板书无拘无束)生:我看到了包容的祖父(生板书包容)生:我看到了园子里的和谐 生:我看到了园子里的欢乐
生:我看到两年园子里的勃勃生机 生:我看到了祖父对“我”的宠爱 „„„„
师:如果没有宽容、包容的祖父,就没有无拘无束的作者,正是因为这样,园子力度一切都显得自由自在。
师:那么园子里发生的哪一件事最让你难忘? 生:我觉得是写狗尾巴草
师:错,静心思考,不要浮躁(启发诱导),这是一件事 生:是“我”铲地的事 师:看看,给他掌声 第二课时
五、指导朗读
1.生自读“我”铲地这一部分 2.学生推荐示读
3.师范读4——10段
4.祖父的宽容表现在三个细节 ① 祖父铲地,我也„„
这里一个“拔”字体现了祖父对我的关心 ② 当祖父发现我铲的„„
“大笑”体现了祖父对我的包容 ③ 祖父慢慢地„„
“慢慢地”体现了祖父对我的耐心
师:作者写祖父的慈爱主要是通过这些语言描写,如果没有对话,没有语言,那么一点意思也没有了 5.师生表演对话
师::(总结)写作文描写人物时一定要有语言描写,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这些人物对话的?这些对话有什么特点?
生:作者是分段来写对话的
师:所以于老师主张在写人物对话时也要分段,这样不仅看起来简洁大方,眼睛也不疲劳。
六、指导写作
师:作者有这样一个快乐的童年,我相信你们也有,选择你童年里的趣事来写一写,于老师呢自己也写了,一会儿咱们来比一比
生写(13分钟)
师:写好的同学仔细修改
相互交流,朗诵部分同学的作文,师作点评 师出示范文,学生朗读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请同学们来提一提意见,你觉得于老师怎样? 生:于老师幽默风趣 生:于老师慈祥可亲 生:于老师平易近人 生:于老师善于启发 生:于老师会说话
生:于老师像我们的爷爷一样 „„
第四篇:听于永正老师《珊瑚》作文课有感
听于永正老师《珊瑚》作文课有感
2013年3月19、20日,我们学校有幸邀请了小学语文教育的泰斗人物于永正先生来指导教学。早在去年5月,我已在东莞体育馆欣赏过于先生的《祖父的园子》现场教学,当时就被他简洁、清新、高效的教学风格深深吸引了。而现在,我竟然能与这位“偶像”级人物近距离接触,内心的激动和兴奋更是不言而喻。
这两天下来,让我感触最深的是20号上午于老师在阶梯教室讲授的《珊瑚》作文课。《珊瑚》一文本是语文书上的课文,于老却能把一篇平时只作为阅读教学的课文,活用为作文课的生动教材,真让人佩服。记得上课伊始,于老出示了很多珊瑚的图片。色彩斑斓而又形状各异的珊瑚,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个个孩子瞪着大眼睛仔细地看着,偶尔还发出惊叹。看着看着,于老试着让孩子们给珊瑚取名字。一开始,不少孩子对这个问题都感到有些难度,敢于举手回答问题的人比较少。于老一点都不慌,他慢慢地对孩子们进行点拨。于老说,你们觉得这个珊瑚像什么?它的外形是怎样的?孩子们随着于老给的思考方向,不一会儿就把珊瑚的名字想出来了。按照同样的方法,于老让孩子们给许多珊瑚都取了名字,而且于老还会给孩子们介绍每种珊瑚的特点,加深了孩子们对各种珊瑚的认识。就这样,于老把许多许多的珊瑚带到了孩子们的心里。说实话,当我不断的听着于老用同样的方式教会孩子认识珊瑚的时候,我不禁在想:鼎鼎大名的于老,教学方法怎么会如此单调?这样不怕课堂变得沉闷乏味吗?带着疑问,我耐心地听下去„„随着课堂的渐渐深入,于老开始引导孩子们用刚才学过的方法,根据每种珊瑚的不同外形,给它取个适合的名字,再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珊瑚的不同特点,想象珊瑚活动的情形,把自己想到的话串起来,变成一段通顺流畅的话。于老先让孩子们把想到的内容在班上跟其他同学作交流,孩子们也纷纷地作出评价。随后,于老还让孩子们把他们想到的话写下来,再加以适当的评价,这样一篇佳作就诞生了。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于老之前重复了很多遍的“单调乏味”的教学,是用来潜移默化地交给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这一最有效的方法。正因为孩子在这种不断反复的教学中把老师的方法内化了,才能收到这么多的课堂生成的优秀成果啊!
于老的这节课,让我至今还不断回想,获益良多。最让我敬佩的,是于老用自己那最简单、朴实的教学风格,去感染学生,感染在场的所有老师。于老用最真实的例子告诉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最简单的方法,只有“简简单单教语文”,才是语文课永恒的真谛。于老在上《珊瑚》的时候,他的ppt绝不像我们公开课那样精美,这里插一个动画,那里插一段背景音乐。于老紧紧把握住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发挥想象,结合珊瑚的特点写珊瑚。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重、难点,于老用了大量能体现出珊瑚各种形态、特点的图片,力求把珊瑚最真实的一面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很多青年教师可能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想尽办法都得让自己的课堂充满亮点,尽可能在同一节课里安排各类环节,用上各种教学方法。这样打造出来的课堂,也许能让人心里留下些许精彩的镜头,可是课后却缺少让人回味和深思的地方。于老的课堂教学简洁而高效,实在而精彩。
还让我深深敬佩的是于老的人格魅力。作为一代名师,于老对待学生以及平时的待人接物是那样的亲切友善、平易近人。早就听闻于老跟学生的关系相当亲近,这大概就是跟于老与人为善的人格魅力密不可分。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犯的错误,还有哪些调皮捣蛋、屡教不改的孩子,于老从不会破口大骂,只会给他们善意的提醒和耐心的教育。在我身边,我偶尔会看到有的老师经常批评学生,甚至会用一些比较过分的言语,这样不仅伤害了学生的心灵,还让自己与学生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尊重学生,要把学生当作“人”看,平等地与学生相处,多多深入学生的内心,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要知道,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老师的一句狠狠批评,可能会让学生更加无地自容,心里更加难过,也伤害了师生间的关系。如果在这时给学生多一点包容、理解和改正的机会,学生就会认为,你就是那个最懂我的人,就是我的好朋友。
听于老这节课,还有一点小小的得意之处,因为这天的晚上,正值我出阁之喜!能在我人生如此重要的一天,有于老作伴,真是增添了无限光彩。带着于老给我的“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宗旨和“与人为善”的为人之道,我相信我会在未来的路上越走越远。
第五篇:听于永正老师课的感受
听于永正老师写作课后的感受
莘县明天小学 樊学雄
于永正老师在莘县的学术报告会2月28日上午结束了,直到现在,我的心中还是久久不能平静下来,眼前闪现的仍是于老师在习作课堂上那精彩的一幕幕,耳畔回响的仍是于老师感人至深、实实在在的教诲。
童心·年轻
永远保持一颗童心,即使是七十二岁的高龄。在《写好人物对话》的习作课堂上,创设“小猴子和猴妈妈”对话的情景时,于老师童心未泯,形象逼真地模仿小猴子和猴妈妈的动作,蹦蹦跳跳,抓耳挠腮。模仿童真的语言,这哪里像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呢?有了这样的教学情景,有了这样生动的再现,学生能不兴致盎然吗?能不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吗?
经常看到这样的话语: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是弯下腰,甚至蹲下跪下和学生对话吗?我想,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很重要,让自己变成孩子,想孩子之所想,把握住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于老师给了我们极好的示范。
因为拥有一颗童心,于老师的心态永远年轻;因为拥有年轻的心态,于老师的课堂充满着生机和活力,让人感触至深。
手把手·实打实
于老师的习作课堂是“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教”这一教育思想很好的体现。指导学生分段,学习写提示语,这也是写好人物对话最为关键的两点。于老师把这种训练一步一步地、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落实。
于老师特别让学生关注了当提示语在句子不同位置时的标点,让学生们认真看,用心记,还安排了抄写对话和听写对话的环节,让教学目标真真正正落到了实处,从而为后面“依据对话编故事”奠定了坚实的习作基础。
正如于老师所说:教孩子,要仔仔细细地教,踏踏实实地教。
教书·育人
教书重要,育人更重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激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点滴的进步,于老师的课堂诠释着这一切。当面批完学生的作业后,于老师双手拿作业还给学生,有学生用一只手接,于老师不给,学生随即明白了,双手接过作业。什么叫育人?这就叫育人!“教育无处不在”,于老师的话令人深思。育人于细节中,还用得着给学生讲多少道理吗?
当一平时不爱写作文的男生得到了于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于老师问他想说点什么。这个孩子看着于老师的眼睛,哭了。哽咽着说:“谢谢于老师教我写作文!”于老师把他揽入怀,拍着他的肩膀,勉励他只要今后多读书,作文会写得更好。
我落泪了。为这课堂上感人的一幕,为于老师对孩子的关爱,为孩子内心涌动的感激。让我更加意识到:课堂上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更加理解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的: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相信这节课会让这个孩子乃至全班所有的孩子刻骨铭心、受益终身。
目标·过关
于老师的《目标意识 过关意识》的讲座,对语文教学的目标做了透彻的分析,呈现出了语文教学的精髓:听读和说写。而“过关意识”则重点强调了落实,落实字、词、朗读、背诵、课外阅读、写话、篇章、修改等。有了这两种意识,教师才能明确目标,落实目标,才能把学生的语文根基打牢、夯实。
于老师的讲座也如他的课一样,没有什么高深的玄论,非常朴实、扎实,教给了我们如何去教语文,如何去引导学生学语文,让我们受益匪浅。牢记于老师的两句话:“人生是花,语文是根。”“写好字,读好书,作好文。”
于老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人格魅力、学识修养,将会以春风化雨般滋润每一个求知的心田!
这正像县教育局赵主任送给于老师的对联: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风范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