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省初中语文部编教材培训会议
说我对课文的品读欣赏
《散步》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紧扣“亲情”这一单元主题,与本单元其他文章反映了同一主题,引领学生进入中外名家的亲情世界。
散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田园牧歌式的温馨情景:一家四口外出散步,特殊的季节景象,特殊的年龄组合,特殊的身体状况,特殊的散步选择,特殊的矛盾分歧,特殊的亲情温暖,构成了这篇特别的散文。
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却体现了情节之美(简单而曲折)、语言之美(平实而深蕴)、手法之美(简洁而富有艺术张力)、诗意之美(意境温馨而富有情味)、情感之美(家庭和谐而……)、主题之美(主题多元而积极向上)、人性之美(……)。
说我的教学创意
对于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我前后设计了不下五个版本,但没有一个是满意的,包括今天这一个。今天给大家呈现的这个,设计思路是想利用这篇散文的第一话,来引领学生解读全篇,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本文主要在于对学生审美阅读的启蒙的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透过文字,走进故事,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人物情感。
在 “散步”两个字中进行情节矛盾的发掘,在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中对人物情感的体会,田野上对环境描写与主题之间的作用进行探讨,进而找出文章最终想要呈现给我们的多元主题,最终懂得家庭和谐的秘诀,理解孝道的含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亲情,思考家庭亲情中的责任、谦让、互敬互爱等问题。
学校最近所提到的四度课堂要求(1)讲解的有效度。(2)思维的激活度。(3)学生的参与度。(4)目标的达成度。“三四五”课堂教学范式,与其他课堂教学形态相比,较为注重让课堂教学变成自由开放的“场境”
学生要敢于思考,敢于表达,有良性的师生互动环境。它要求教学促成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非常有幸,能够参加四川省初中语文部编教材培训会议
主题:博一颗种子,福泽一方子弟;立一种情怀,传承一己使命。时间:2017年7月22日下午 地点:眉山市冠城七中学术厅 议程一:刘勇老师作《“自读课”教学的实践路径》的报告
刘老师向大家分别介绍了教材的主要特点及创新设计,重点谈到了“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设计中的强化阅读、课外阅读、转变方式。探讨了“自读课”教学设计的路径。议程二:余映潮老师作了题为“语文教材的研读与利用”的报告
余老的报告由最基本的道理、常用的教材研读方法两个部分构成。
在第一部分“最基本的道理”中,余老先后分享了课堂阅读教学的理念、课堂阅读教学的基本训练、教师需要克服的弱点以及八个好课的标准等内容,给与会教师一醍醐灌顶的启迪。
在第二部分“教师常用的教材研读方法”板块,余老依次介绍了整体反复、章法赏析、提取组合、选点精读、专题集纳、术语解读、句段命名、资料助读等方法。尤其是在资料助读的介绍中,余老向与会的语文老师们展示了他几十年前对语文教学材料的整体情况,精细的笔记,精美的索引,让与会教师们无不肃然起敬。我们只是眼前的余老教艺精湛、治学严谨,却不知昔日的余老求学孜孜、手札精细。
在当天晚上培训营单独活动的时候,余老先生针对当下的课改和新教材的使用,说了这么几句话,我觉得比较实用: 一是无论课改怎么该,改不了语文课堂的语言习得;无论教材怎么变,变不了学生的语言学用。二是语文老师的使命并不复杂,就是充分挖掘课文里面语言训练点,把它体现在你的教学过程中。
三段·四度·五点:课堂教学变革的新尝试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师生认知、情感和体验互动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一种共建,它要求建立新型的教与学相统一的师生关系。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新课改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有专家认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变成了“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夸”,部分教师在新课改中陷入无所适从、进退失据的尴尬境地。那么如何才能减少或者避免课堂教学中的诸多问题,使之沿着新课改的正确方向推进?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探究普通高中课堂教学范式,探讨“落实三段、关注四度、强化五点”的“三四五”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实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三四五”课堂的相关概念
课堂教学范式是范式理论在教学领域中的具体运用。范式(paradigm),是美国哲学家库恩(Thomas Kuhn)提出的,它是“一个特定社会社团的成员共同接受的信仰、公认的价值和技术的综合”。以班级授课制为组织形式的课堂教学主要有“知本”“力本”和“生本”三种范式。“知本”课堂范式以知识的生成、学习和运用为课堂任务本体,教师是知识的储存体,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也就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范式;“力本”范式强调能力在学生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围绕着“能力人”的培养而展开,在这种范式中,教师是“导学者”,学生是“训练者”,通过反复训练获得一定技能;“生本”范式是以人的生命成长为价值核心,以注重师生的生命尊严、生命价值、生存意义和生存体验为任务本体,它注重情感目标的确立,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双方在知识的丰富、智力的成长、情感的浸润和人格的完善中共同成长,彼此的价值得以共同实现。
1.“三四五”课堂的设计理念
“三四五”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建立在“生本”范式基础上的,注重教师的期待、学生的需求与社会的要求达到和谐统一,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中共同构建知识体系、发展能力、展现才华。“三四五”课堂范式体现以下三个设计理念。
(1)主体是学生。课堂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它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一切教学活动从学情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态度、个性,细查“已知”、详备“差异”、注重“思维”、顺应“个性”,真正实施基于学情的课堂教学活动。
(2)重在激活学生。课堂教学要善于创设民主环境和宽松氛围,要给学生机会,让他们有时间思考、交流、探索,激发对学习的自信心,体会到成功,享受到尊重。
(3)要促成学生的发展。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2.“三四五”课堂的外显特征
(1)减少讲授,提倡自主。“三四五”课堂范式将40分钟的课堂教学分为教师教、学生学、师生评三个阶段。教师集体讲授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改变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激活思维,动态生成。“三四五”课堂不再由教师主宰,而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发展教学,使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异彩纷呈的动态变化。它要求教师做好精心的课堂预设,时刻关注课堂知识讲授的有效度、思维的激活度;同时捕捉动态生成的亮点,及时点燃智慧的火花;尊重学生独特的知识体验,拓展动态生成的空间,从而确保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有水到渠成的自然过程。
(3)明确目标,改变方式。“三四五”课堂教学以“学”为中心,围绕设计合理目标、改变学习方式、应对动态生成、优化讲练策略和实施有效反思这五点展开教学活动。
“三四五”课堂的实践操作
1.落实“三段”
“三四五”课堂将课堂教学分解为“211”三段:前20分钟是教师的讲,中间10分钟是学生的学(练),最后10分钟是师生的评,即“2+1+1”的课堂组织形式。
第一阶段――教。教师用20分钟时间进行教学重难点的讲解,要求教师要教在实处,给学生讲清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知识建构。
第二阶段――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教,在教师的导学案基础上自主学习10分钟。在这个阶段,自主学习的方式应该是多元的,可以是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师生互动探讨式学习等,只要是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的学习方式都可以尝试。
第三阶段――评。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开展测试、互动质疑问难、讨论评定等活动,检测学习效果并查漏补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该环节约为10分钟。
2.关注“四度”
(1)讲解的有效度。“三四五”课堂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精讲,追求效率、效度。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该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需要来设定,设计恰当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其次要找准学生的兴奋点与兴趣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了才有有效达成的可能。再次,要确立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样的知识点,同样的目标,不同的方法会有不同的效果,活泼生动的课堂要比平凡单调的课堂效果好。我们应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后,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学习。
(2)思维的激活度。思维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根本所在。“三四五”课堂抓住情境性教学,关注学生思维动机的激活。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思维情境,运用课题研究的形式创设思维的载体,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唤起创新意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通过精心设问,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也可以利用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3)学生的参与度。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都是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度。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包括听讲、思考、问答等一系列的表现,并将其作为一种直观的评价指标进行量化。
(4)目标的达成度。“三四五”课堂要求对教学目标有更准确的设定,要求在课堂中极力促成目标的达成,学生学习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且可量化的教学目标,最终达成一节课总的教学目标。它要求一节课经历四个阶段:一是前提诊断、夯实基础,教师要对本节课学生的认知障碍有预判,从而设置合理的情境;二是设引激发、确认目标,导出目标要明确具体,让学生清楚本堂课要学习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从而激发学生朝着目标指向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三是训练强化、巩固目标,训练是掌握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必不可缺的手段,它能及时发现和弥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遗漏和不足;四是概括存储、归结目标,引导学生对照教学目标,将课堂的要点提炼、凝固。
3.强化“五点”
(1)立足点――设计合理目标。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核心位置,决定着教学行为,是教学的出发点,更是教学的归属地,同时还是教学评价的依据,既有指向功能又有调控功能。教学目标的设计,既要有统一要求,又要“因材施教”,体现对不同程度学生的梯度教学。
(2)着力点――改变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要求教师从传统的以教师教授为核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核心,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其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课堂教学要建立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他们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习惯。
(3)关注点――应对动态生成。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交流、碰撞的过程中,会现时生成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因此,课堂教学要从生命的高度,以变化、动态、生成的观点关注课堂教学,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从而走向开放、真实、灵活的板块式教学。
(4)效益点――优化讲练策略。精讲,要求教师对基础知识用少而精的语言进行讲解,抓住中心,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从而达到以讲促思、以讲解惑、以讲督学的效果,真正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5)生长点――实施有效反思。课堂教学要实施有效反思,把握反思的内涵,增强反思的预见性;把握反思的重点,增强反思的针对性;把握反思的策略,增强反思的时效性。教师要勇于通过反思促进合作,要利用悬疑设置目标促进反思行为,形成良好习惯,拓展深度反思。
三、实施“三四五”课堂的现实意义
“三四五”课堂教学范式,历经三年多的教学实践,收获了一些经验,与其他课堂教学形态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1.让课堂教学变成自由开放的“场境”
“场境”是勒温动力场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与人的需求相结合在人头脑中实际发生影响的心理环境。由于需求的作用,心理环境产生了场的动力,人的行为就沿着动力的方向前进。在自由和谐的教学“场境”中,师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教师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授课艺术可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能自由、公开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理性的对话和协商,民主讨论各种感兴趣的话题,获得参与对话和讨论、表明自己思想和观点的资格。
2.促成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交流与对话的过程。“三四五”课堂摒弃以教师为轴心、学生绝对服从教师的“教师中心论”,也不主张以学生为轴心、教师无原则迁就学生的“学生中心论”,而是倡导师生的平等地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相互肯定和尊重对方的基础上,进行平等的交流、真诚的沟通,相互借鉴、扬长避短,共享知识、经验,在合作的氛围中,各自生成或建构客观世界的知识以及对自我的认识。
3.让教学评价更多元
“三四五”课堂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相应的教学评价方式,教师的引导性评价与伙伴的促进性评价相结合,同时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反思卡”,将感想、收获、意见等自由地写下来并据此建立“课堂学习档案”。
第二篇:初中语文部编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部编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枫边中学 谢涛
通过这次培训中对教材的编写背景、指导思想以及相应的措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于怎样更加充分利用和落实部编教材、克服语文教改中的困难有了新的思考。
一、转变观念仍是关键
部编教材的出台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这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初中部编教材的实施必须更新观念尤其是教材观。解决了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谈有效教学。注重人文性、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例新是部编教材“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部编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课本、读本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课本是点,读本是面,我们须下大力气备课本、备读本,把读本分门别类的和课本相对应做到课本、读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阅读和写作分开是部编教材的又一亮点。写作要遵循创作的规律采用阶梯式的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记叙文、议论文的训练,让学生一步一个阶梯的在作文之路上成长。
部编教材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不能随意化,要作为语文课的一部分,做到口语训练和课文教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二、语文是终身学习,教师也不例外
部编教材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提高自身的阅读量。全体语文教师还要必须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以适应教材和时代的要求。广博的知识、较高的语言水平和诵读能力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师所必备的,“终身学习”不再是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更是时代对每位教师的要求。
三、抓住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部编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广大语文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采用形式各异的开展各项阅读名著活动。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阅读,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学校可以通过成立大乌山读书学会或者读书社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教师精选优美文章并印发下发给学生,要求每个学生阅读完之后认真书写自己的感受,每班课代表负责将读后感装订成册形成校本教材。要将阅读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动力的办法。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代的进步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手段和更为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师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扩大语文外延。语文课之前可以将每天的时事通过一体机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的作文素材更加充实。
四、运用“拿来主义”,大胆取舍
对于部编教材我们也应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运用脑髓自己拿来”大胆取舍。课本上的篇目有些可以不讲,每周精选的阅读周刊、读本上的篇目可以精讲。另外,为部编教材配置的新教参的可操作性差了,而是提供了尽可能多的参考资料,面对那些纷繁的资料,我们也必须采用“拿来主义”。
五、要善于总结和回顾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闪光的做法、独具匠心的设计,但却如过眼烟云,没有积累下来,没有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因此,教学中要善于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最终形成一整套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每周要对每个学生本周掌握的生字词要严格把关,每个小组长负责好自己小组成员的生字词的默写,每周的阅读周刊优美段落的背诵以及仿写。
第三篇:初中语文部编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部编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全南二中 郭思钰
7月27日至28日,历时两天的2017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学科教师培训拉下了帷幕,但心情却难以平静。通过这两天的学习,我对新版教材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以后如何针对新教材进行教学设计也有了一定的规划。下面就浅谈几点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整体把握教材,取其理念
在新教材培训的过程中,我在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同志的讲话中以及人教社中语室主任王本华教授的视频“守正创新。构建三位一体的语文教科书编写体系---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介绍”中明白了新教材编写的理念:以人文主题、文体组元的双线组织单元,创建灵活的单元结构,努力做到一课一得,建构适合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的素养体系和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设计,即由“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强化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 中指导学生真正做到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体的书。
二、注重名著阅读的引导,给学生学习搭建平台
新教材和以往对比,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更加注重名著阅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读课中,重视名著导读,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或阅读方案,完成阅读任务,达成阅读目标的学法。可以采取多种灵活有趣的形式,例如设计抢答,游戏等环节,让学生对名著感兴趣。完成从被动读书到主动读书的转变。在自读课中,指导学生在教读课中获得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强化阅读方法,沉淀为一种能力,关键是引导学生用法。
三、教师设计教学,学生在自己体验中学习
在7月28日上午,我们观看了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新增课文《窃读记》的课堂实录。从视频录像中我领略到了名师独特的教学方法。老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寓教于乐,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给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指引和帮助。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遵循新教材设计原则,在教读课、自读课、综合课、作文课中解放学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解放头脑,让学生能想;解放眼睛,让学生能看;解放双手,让学生能干;解放嘴巴,让学生能谈;解放空间,让学生能接触自然;解放时间,让学生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
这就是我在新教材培训中的点滴体会,抓住文本,取其本意。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钻研,勤于总结,相信自己会有更深的认识与体会。
第四篇:初中语文部编教材网络培训心得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网络培训学习心得
XX初级中学
作为XX基础教育的一名普通教师,参加这次人教社组织的“部编教材初中语文网络培训”学习,有幸聆听了几位知名学科专家的讲座,感到机会难得,受益匪浅。培训内容高屋建瓴,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此次新编初中语文教材从指导思想、组元依据、执教策略、训练目标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释和解读。下面就本次培训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思想认识得到提高
新教材改革对一线教师来说是一轮新的考验,这是最原始的感受。在学习之前,我一直认为难度就在于一些新添加的篇目的备课上。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后我重新认识了新编教材,也重新认识了语文教学的意义。语文教师,我们的使命绝不是教会学生几个知识点,我们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现在,更是学生的未来,所以我们有必要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让学生拥有受益终生的能力而努力。
二、语文教学关乎人格培养
语文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与生活关系密切。它关系到一个孩子一生的成长。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缺少不了语文的存在,从生活到工作,从劳动到创造,从学习到科研……没有能离开“语文”的。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就应认识到这门学科的重要性:要生活就得学习语文,要想提高生活的品位就得提高语文的素养;学习语文就是学习生活,提高语文水平必将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
三、亟待提高个人业务水平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人们常说: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必须有一桶水。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我们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把他们教育好。如何才能在一个比较高的高度来把控我们的教学行为,如何才能更好的把学习的本领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教学艺术“的学习,加强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我们站得有高度,才能把学生引领到更高处。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的吸收新的教育理念,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学科素养积淀,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新时期语文教学工作的要求,才能实现真正的教书育人。
四、学好语文要多读书
“腹有诗书气自华”。学习“语文”就要以“读书”为先,在读好书上下苦功。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文学素养的优劣,与其腹中诗书的多少是密切相关的。“读书”不仅能使人的语文知识更丰富,而且会使人的眼界会更开阔,更为重要的是会陶冶情操,使人的品格更高尚。语文教师就要在这方面引领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读名著。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这方面更应该做出表率。
五、注重传统文化的熏陶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条源远流长、亘古不息的长河。河水滔滔,不舍昼夜,孕育了浩瀚悠远的华夏经典,涌现了诸多的文化巨匠。汉语文化情趣盎然,神韵饱满,愈义遥深,具有极为独特的人文品格。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汉语的文化特性,借助开拓阅读的报域,来开拓文化视野,让学生在文本的学习中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吸收借鉴世界多元文化,让历史文本在现实的语境中辐射出积极的存在意义,在继承与发展中熔铸学生健康的积极的文化品格。
六、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语文
这是这次培训让我体会很深的一点就是: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我们不要把视野局限于书本之中,其实生活中的很多素材都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好范例。所以我们应当跳出“语文课本”,跳出“语文课堂”,把书本上学的、课堂上学的和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学习。校园里的文化长廊、教室里的板报,街上的路标、广告牌等上的语言文字,甚至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语言……都含有丰富的语文知识,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生活处处皆学问”。所以说,联系实际生活学习语文,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离不开语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七、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能力
授之
“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道理我们都懂得,但是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却总是被“中考”这个指挥棒所左右,语文教学功利性很强,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一切为了分数,一切为了中考,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通过学习,我深刻的认识到,这是一种极端不负责的教学行为,过于短视。学生在我们这里学到的所谓知识只是用来应付考试这盘大棋的固定棋子,而对于下棋的攻略却掌握的少之又少,以至于面对新的棋局时束手无策。这不正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吗?所以,我觉得应该在我们能力所及的范围内,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掌握学习要领,找到学习的抓手,不至于在没有老师引领的情况下而茫然。
八、利用现代化手段学习语文
我们学习语文要“与时俱进”,就是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学习媒介。电视、光盘、电脑、软件、……都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好帮手。这些先进的设备,学生更愿意接触,也使学习更生动更活泼更有效!互联网以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技术为我们学习语文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资源共享,让学生更加感到语文内容的丰富多彩。所以,我们应该在适当的教学环节,放手让学生通过现代化手段进行自主的学习,比如收集专题信息,学习筛选材料,完成老师布置的相关课题作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各方面能力的人才,我们能否引领学生开启正确的思维方式,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教育的关键所在。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懂得,语文教学不能过分强调学科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我们要遵循“掌握工具”与“人文教育”相统一的原则,一方面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另一方面重视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培养,使每一课的教学都能让学生完成一次心灵的装备,让多彩而悠久的汉文化、正义和爱心这些永恒的精髓根植于学生心灵深处,让语文教学成为学生成长的“根”。
以上是我参加此次培训的些许感受,不当之处请领导指正!
第五篇: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培训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使用的几点建议
部编本语文教材投入使用,就像一部作品面世,那么有哪些成功与不足,是好是坏,就交给读者去评判,就要看“读者接受反应”情况如何。教材到底编的怎么样,不是我们这些参与编写的人所能评定的,更不是我这个总主编说了算的,最终还得靠一线教学的总体效果来评判。
这套教材从2012年3月启动编写,到现在5年多了,还有几个年级尚待最后通过中央思想宣传工作小组的批准,时间实在拖得太长,编得也很辛苦。主要是上上下下都这套教材的期望值太高,中央和教育部直接关注和领导,不断下达各种要求和指示,社会各方面也纷纷提出批评建议,目光都聚焦这套教材,不容许出任何差错,教材编者的压力大,大量的精力都耗费在一些平衡和解释上。这大概也就是带官方色彩的“部编本”的命运。
不过,因为中央重视,教育部直接领导,这套教材的编写资源也是空前雄厚的。前后从全国调集五六十位专家、学者、作家、教研员、老师和编辑,组成编写组。人教社中语室和小语室在其中起到组织和编写的中坚作用。实际参与过这套教材咨询等工作的各个学科领域专家有上百人。教材还先后经过三十多轮评审,几百名特级教师的审读,以及多个省市几十所学校的试教。如果不是“部编本”,很难动员和运用这么庞大的编写资源。这也保证了这套教材政治上是符合要求的,基本质量也可以说是上乘的,起码是多数人能接受的公共知识产品。我在向中央汇报时说过,这也许不是最理想的教材,但显然已经超越现有各个版本同类教材的水平。我想这也大致符合实际,不必把这套教材的优点说的那么多、那么绝对,它可能只是相对的好一些,是站在既有的各种版本语文教材的肩膀上,提升了一些高度。所以“部编本”取代原来人教版,以及其他一些版本,不要忘记它们的功劳。我还想说的是,要重视“部编本”语文教材所体现的某些教学理念,以及改革语文教学现状的某些动向。要比较新教材和原来教材的不同,这是大家比较关心的,但我提醒大家更要关注这些“不同”、变化之中所体现的观念、意图和方法。当然,这些新的观念、意图与方法不一定就是对的,也不一定非得在教学中落实的,但总要去思考、鉴识和评判,甚至能引发某些问题意识,某些新的研究课题。那么这套新教材就会激发语文教学改革,帮助一线老师提升教学 质量。要尊重新教材,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但也用不着把新教材看做是不容置疑的教学标准与蓝图。教材教材,编的再好,也只是用于教学的材料和文本,是应当服务于一线教学实践,满足教学需要的,也是可以质疑、改动和调整的。所以这次培训会上我和我的团队提出的意见有什么不妥的,大家完全可以批评更正,我们更期待通过千百万一线教学的实践,来检验这套新教材,不断充实和完善这套新教材。
以上是一个情况介绍,下来我说说这套教材的总体特色,或者从编者角度说,哪些方面是希望有所创新和突破的。
“部编本”的总体特色,可以从四方面去看。
1,“部编本”语文的立意和眼界是比较高的。重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指导思想明确,措施落实。价值观的体现注意整体规划,有机渗透,化为语文的“血肉”。这套教材处处都注意立德树人,却又避免做表面文章,努力做到润物无声,不那么“说教”。这是第一点。
2,十多年来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以人为本”“自主性学习”等理念,在教材编写中“沉淀”下来了。这些年一线教学所出现的某些通病,也努力通过教材的编写去纠偏。应当说新教材还是注意“接地气”的,希望有新理念,又不挂空,能实用好用。
3,注重学习和继承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使教材编写更有科学性,符合语文教育规律。教材是“公共知识产品”,编写需要听取各方面意见,还会受到这样那样的制约,但还是要努力去创新,是“守正创新”,避免被媒体裹挟,随波逐流。
4、教材在课文选取、习题设计、教学活动安排、编写语言、插图和装帧设计等方面,都力图贴近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体现时代性。以上四点,是从总的方面说的,是“部编本”语文教材的基本思路和新的面貌。接下来,要说一些比较具体的。我想分9个方面来说。
一、课文有哪些重要的变化?
大家比较关注选文,先说说“部编本”语文教材课文数量的变化。和原来人教版作比较,课文数量总的是减少了。
初中原来七上和七下都是30篇课文,现在每一册减为24篇。
数量减少,不等于教学总量减少,而是几个板块的内容方式在调整,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也更有效。
增加了课外阅读、名著导读和写作的分量。大家使用新教材,要理解课文相对减少,但其他几个教学板块又有所加强的用意。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课文选篇,和原来人教版比较,有较大变化。
更加强调4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当然,还要适当兼顾时代性。这也是针对性的。课改之后流行的各种版本语文,都把人文性放在最重要位置,另外,很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多选“时文”。这不能说不好,但不能偏了,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场,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和适宜教学。大家会发现,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
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古诗文132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初中古诗文选篇占所有选篇的51.7%,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鲁迅的作品也选有《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9篇。
这次“部编本”的编写,对某些课文同样也是做了改动的。凡是改动过的,都在注解中说明。对某些原作做少量必要的改动,并非显示编者“高明”,主要是为了适合教学的需要,另外,对原作某些显然不规范的词句(不是指文学性的表达),也会改动。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课文,为了认字的安排,改动是常有的。教材编写对原作的改动非常慎重,会反复斟酌,并不存在乱改的“习惯”。凡是原作者还健在的,都经过作者的同意,有的还会请作者自己动手来改。而经典作品一般是不作改动的。
社会上有很多对教材的批评,有些可能是不了解编写的情形。教材不只是美文的汇集,选文需要考量教学点的设置、学段的教学目标、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文学价值、人文价值等多个方面要求,要在众多维度中平衡、寻找到一篇比较合适的课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二、为何要采用双线单元结构体例?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结构是分单元织教学,若干板块的内容穿插安排在各个单元之中。
初中的结构是,每个单元都有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这是重头。另外,每学期有三次综合性学习,两个名著导读,还有两个课外古诗词诵读。在教学实践中,大致可以按照教材的单元顺序进行,把若干板块的教学穿插安排。教学实践中可以大致依照几个板块的顺序进行,也可以做些灵活调整。初中的5个板块,都比其他流行的版本语文教材更清晰。条件较好的学校,完全可以多一些融合重组。
另外,综合性学习次数有所减少,中心更加突出。新教材的口语教学表面上比以往教材要少,实际上是分散了,在综合性学习中有安排,在阅读教学中也有所体现。比如有些习题就设计了课堂的讨论,也是口语表达的练习。“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板块设置比以前清晰,但彼此融合,综合性也有所加强。老师们使用教材时,要在彼此融合方面多用心。几个板块的划分主要是方便,大致上有序可循,但教学实践中还应当根据各自的实际来适当组合,没有必要划分得那样界限分明。
再说说单元的设置,“部编本”语文教材这方面也有些新的想法。
“部编本”语文教材结构上明显的变化,是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按照“内容主题”(如“修身正己”“至爱亲情”“文明的印迹”“人生之舟”,等等)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样给予明确的单元主题命名;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
注意每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语,对本单元主题略加提示,主要指出本单元的学习要点。
为何要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是因为现有各种版本语文教材,基本上都是主题单元结构。这是前些年实施课改,提倡人文性的结果。但主题单元结构有问题,只照顾到人文性,而可能忽略了语文教学的规律。选文也往往只顾一头,只考虑所选课文是否适合本单元主题,难于照顾到本单元应当学习那些知识、训练哪些能力。语文教学也就失去必要的梯度。这个问题是严重的,教学中大家都不满意。所以“部编本”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既适当保留人文主题,又不完全是人文主题来组织单元,有的则是文体组织单元,还有,就是适当淡化单元的主题,以便把必要的语文教学的要点、重点,按照一定顺序落实到各个单元中。老师们教学实践中可以按照新教材的单元顺序来安排教学,但不能拘泥于人文主题,要特别注意语文知识、能力的落实这条线。还要注意把单元中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等几方面结合起来。
初中的单元设计栏目没有小学那么多,但也各有各的功能。如七下第一单元,先是导语,4篇课文都有预习。课后有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自读课文设计最引人瞩目的是旁批,还有阅读提示。
三、新教材为何要重建语文知识体系?
这套教材重新确定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落实那些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点、能力点。
在十多二十年前,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是比较清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点、知识点,也都比较成体系。但在教学中出现的普遍现象,是考什么,就学什么、训练什么,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实际上已被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和反复操练所绑架。实施新课程以来,特别是课标的出台,首先要去解决的就是题海战术和反复操练的问题,因此特别强调语法修辞和语文知识讲授不要体系化,要“随文学习”。而且课程改革几乎一边倒,就是强化人文性。教材受这种观念支配,也就都采用以人文性为中心的主题单元建构。和之前的教学比起来,最近几年的教学要活跃得多,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尊重。
但又出现另一趋向,就是语文的知识体系被弱化,甚至被拆解了,教材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上,不敢理直气壮地讲语文知识,不敢放手设置基本能力的训练,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不突出,也不成系列。结果教学梯度被打乱,必要的语文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得不到落实。有时课上得满天飞,可就是没有把得住的“干货”。某一单元每一课到底要实现什么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在整个小学或者中学的语文课程中到底是什么位置,通过这一单元或者某一课,能让学生具体学会什么,大致达到什么程度,都不是很清楚。特别麻烦的是,现在各种教材都是课改之后编写的,大都是以人文主题来建构单元,考虑更多的是选文如何符合单元主题,而对语文课程内容目标如何实现,就难于处理。结果大多数教材都只是在思考练习题上做点平衡和补救。“部编本”语文教材很重要的一点改进,就是让课程内容目标体现的线索清晰,各个学段、年级、单元的教学要点清晰。
这套新教材的编写一开始就注意这个问题,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要求来细化那些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落实到各个单元。有些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则配合课文教学,以补白形式出现。努力做到“一课一得”。现在不是强调“语文核心素养”吗?“部编本”语文教材就已经在努力建构适合中小学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但这是“隐在”的,不是“显在”的,在教材的呈现和教学中并不刻意强调体系,防止过度的操练。但总是要让一线老师使用这套教材有“干货”可以把握,最好能做到一课一得。
“部编本”语文教材体现知识体系和能力点,主要靠5个“渠道”。
一是教师用书,会给大家排列一个表,每个学段、单元,甚至每一课要学习哪些基本的知识,进行哪些必要的训练,都一目了然。
第二,每个单元的导语,对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包括知识点或能力点,亦有提示。
第三,是每一课的思考题和拓展题,必定有一二道题是按照相关的知识点或者能力点来设计的。
第四,综合性学习、写作、名著选读等方面,全都有学习方法或者训练目标等提示,有的还比较具体。
第五,初中每个单元都有一两块“补白”,努力练习课文和教学实际,用比较浅易和生动的语言来介绍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
老师们使用部编本教材,要注意这5个“渠道”所体现的语文知识体系,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
备课要现有全局意识,不能备一课是一课,也不能临时抱佛脚,克隆现成的教案了事,一定要研究教材,梳理其“隐在”的知识体系,比较自然而又扎实地体现在自己的教学中。
目前学界在这个问题上仍然有争论,我们认为应当实事求是,稍有平衡,目标是加强科学性。老师们安排设计教案,虽然也可以随文学习,但还是要有整体的考虑和安排,有潜在的体系。中小学语文的知识教学不要过分追求体系化,不能满足于让学生去反复操练,但也要有教学的知识体系,要有训练,有干货。总之,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不要体系化,但要有体系。这不是开倒车,不是回到以前(其实现在也有)那种完全围绕知识能力点展开的教学,而是在教材中让“语、修、逻、文”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更清晰,教师教学有章可循。“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结构是考虑要充分考虑到教学需要,各个单元重点突出,单元与单元之间衔接也注意由浅入深,不断积累提升,反复落实基本训练。
四、为何阅读教学要重视区分不同课型?
现在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几乎都分精读和略读两类课型。(有的小学二年级开始分为精读、略读和选读)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普遍的做法是精读作为重点多讲一点,略读就少讲一点,差别就是时间的多少。很多老师怕完成不了教学计划,几乎就不怎么分精读、略读,或者全都按照精读要求来安排。两种课型几乎没有什么区分。
其实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是有讲究的。精读课主要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功能是什么?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而略读课呢,主要不是老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自己去试验、体会,很多情况下,略读课就是自主性的泛读。两种课型不同,功能也有不同,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
不分精读略读,这是一种课型混淆。还有另外一种课型的混淆,不管学什么文体,无论小说、散文、诗歌、童话、议论文、科技文,全都用差不多的程序和讲法,都要讲什么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生词修辞,等等。课型也是没有变化,没有节奏。老是那一套,学生能不腻味?这样的课怎么能激发读书的兴趣?课改这些年增加了许多课堂讨论,很热闹,但若课型混淆,教学效果还是不好。
现在这种以分析性的精讲记忆为主、课型又彼此混淆的教学方式,的确太死板,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兴趣和读书的兴趣,应当改一改。“部编本”语文教材就有意识改变这种课型不分的状况,加大了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度,初中教材干脆改“精读”为“教读”,“略读”为“自读”。教读课设计比较丰富,有单元导语,预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新教材格外注重往课外阅读延伸,这就建构了 “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分清教读课和自读课两种课型,教读课老师讲为主,自读课就让学生自主阅读。而且教读课也不要老是一套固定程式,应当根据课文内容、文体以及单元要求的教学目标,来设计不同的教案程序,突出每一课的特点和重点。还有,自读课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新教材对不同文体课文的教学,也有不同的课型提示,这些提示或者在预习与导读中,在思考题中,或者在教师用书中,老师们可以参照实行。
“部编本”语文教材更加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以往语文教学比较偏重精读,扣得很死,虽然有用,但这是很不够的。比如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的书,等等,以往教材与教学都较少关注,结果是多数学生只会精读,只会考试,而阅读速度很慢,也不晓得运用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部编教材在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上,是增加了一些分量的。希望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格外注意阅读方法问题,重视阅读速度的教学。
五、怎样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体制?
“部编本”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想了许多办法。比如,小学一年级就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意在和学前教育衔接,一开始就引导读书兴趣。小学中高年级几乎每一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初中则加强了“名著选读”,改变以往那种“赏析体”写法,注重“一书一法”,每次“名著选读”课,都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的方法。激发兴趣,传授方法,是“名著选读”设置的改革方向。如浏览、快读、读整本书、读不同文体,等等,都各有方法引导。多数课后思考题或拓展题,也都有课外阅读的提示引导。这就把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这可能是一个突破,让语文课更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包括课外阅读,努力做到课标所要求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如果只是精读精讲,反复操练,没有激发阅读兴趣,也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写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扩大阅读量,这是改革的方向。
激发和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老师们使用新教材,要研究如何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这一条,语文素养的提升才不是空话。
六、为何阅读教学要提倡“1加X”?
现在语文课最大的弊病就是不读书,读书少。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新教材虽然也往课外阅读拓展,阅读量还是不够。我主张加大课外阅读,鼓励“海量阅读”,让孩子“连滚带爬”地读,也主张读一些“闲书”,不能都是为了写作或考试而读书,那样不会有长久的读书兴趣。我的这些理念并没有完全体现在新教材中。
但教学中大家可以尝试。建议老师们采取“1加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目的就是要拓展阅读面,增大阅读量,改变语文课读书少甚至不怎么读书的状况。
“部编本”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想了许多办法。比如,小学一年级就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意在和学前教育衔接,一开始就引导读书兴趣。注意,小学中高年级以及初中教材,几乎每一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教材实际上是把“延伸”部分纳入体制,并尝试进行一些检测评价。不是可有可无部分。
有些老师反映说,“1加X”是好办法,但阅读材料怎么去找?现今很多流行的读本,都可以当作“1加X”的阅读材料。我特别要介绍一下由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组织编写,人教社最近出版的《语文素养读本》,选文的经典性、可读性都比较好,还注意配合新教材各个年级、学段的教学目标,从小学到高中24册,每学年2册,大家可以参考选用。
七、如何上好 “名著导读”课?
这个栏目的教学目标仍然是拓展阅读。新教材的“名著导读”一改以前那种介绍作家作品的“赏析体”写法,改为“一课一得”,以示范读书方法为主,每次重点学习一种读书方法。
老师们设计“快乐读书吧”和“名著导读”的教案,一定要注意“激发兴趣”和“拓展阅读”,只要能让这八个字有效果就好。
比如“名著导读”中《西游记》的阅读,老师可以根据教材的提示简要介绍一下这部名著的基本情况,主要是引导运用精读和跳读结合的方法。关于“跳读”,以前语文课是很少正面去讲的,这次专门作为一种读书方法让学生去尝试。没有跳读,像《西游记》这样大部头的名著孩子们是很难读完的。关于“名著导读”每学期2部是必读的,另外还有往课外阅读延伸的三四部,属于自主选择阅读的。根据学生的普遍阅读能力,这个量可以灵活安排,处理成“2加2”,或者“2加4”。为了推进“名著导读”的落实,必须要和课堂教学有所关联,特别是某些综合性学习,完全可以利用“名著导读”资源,彼此结合进行。
八、如何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力图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的设计编排照顾到教学顺序,让老师能够落实,克服随意性。但也注意到避免应试式的反复操练。写作课的系列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有可操作性。初一两个学期一共12次写作课,每个单元1次。分别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发挥联想与想象,写出人物精神,学习抒情,抓住细节,怎样选材,文从字顺,语言简明。每次都突出一点,给予方法,又照顾全般。举例来看,“怎样选材”这一次作文,集中要解决的就是选材问题结合《阿长与山海经》学习,思考材料与中心的关系,以及怎么详略处理。然后出作文题,又是提示作文方法。
写作课很难教,写作教学内容编写也很难,几易其稿,也未能达到理想状态。但和以往教材比较,现在的编法是希望有一个系列,更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也比较有“抓手”,比较方便教学实施。到底怎么编写作教学?特别希望能吸收一线的意见。
九、如何克服语文课的“繁琐病”?
部编本新教材虽然在教学理念方法上努力做了一些改进,但这毕竟还是纸上功夫,还得靠老师们一线教学中去落实。现今语文课普遍存在的一个弊病,就是繁琐。备课繁琐,上课也繁琐。有些老师把注意力放在了设计组织各种其实无关紧要的活动上,语文课的活动,什么课前三分钟演讲,分组讨论,分角色表演,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反思、总结、拓展,还有苦心设计的多媒体,声光电并用,好像课堂很活跃,其实教学效果不见得好,一堂课下来,没有留下什么“干货”。
除了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繁琐”,还有另一种“繁琐”,就是所有课全都有一套几乎固定的程式去套解,备课陈陈相因。诸如背景介绍、字词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表现手法,等等,通常都是把课文“大卸八块”,进行僵化的“满堂灌”,然后就是题海战术,反复操练,应对考试。这种陈陈相因、繁复琐碎的语文课实在是折磨人,把鲜活的语文弄得面目可憎,学生也就被败坏胃口,毫无兴趣。
我这里特别要多讲讲滥用多媒体现象,这也是一种流行的“繁琐病”,甚至是一种灾难。现在的语文课不断穿插使用多媒体,虽然很直观,可是把课文讲解与阅读切割得零碎了。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了各种画面、音响与文字,目迷五色,课堂好像活跃了,可是学生的阅读被挤压了,文字的感受与想象给干扰了,语文课非常看重的语感也被放逐了。这样的多媒体对语文学习并没有好处。过多依赖多媒体,还会制约老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很多老师得了“百度依赖症”,什么都依赖网上给结论,有结论没过程,思想容易碎片化、拼贴化。现在的老师很多不会板书了,甚至常常提笔忘字。不是要开设写字书法课吗?找个会写字能书法的老师变得如此之难。
我说多媒体的滥用已经给语文教学带来“灾难”,恐怕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种必须面对的事实。我建议老师们的语文课不用或少用多媒体,让语文课重新回到朴素本真的状态中来。少用多媒体,祛除繁琐病,这也是新教材使用应当给大家的建议。
最后说说新教材备课的问题。很多老师希望能有一个平台,帮助老师备课,提供教学资源,同时能通过平台来讨论新教材使用的一些问题。为了满足老师们的需要,这里推荐一个网站——叫“云集备课网”,是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学术支持的网站,大家可以进去看看。以上说的是就“部编本”新教材的使用谈了9个问题,也提出一些教学的建议。“教无定法”,我的建议不是通用的,还得根据各自的“学情”来教。老师们也比我有经验。作为教材编写者,我希望“部编本”语文能在一线教学中得到检验,以后再不断完善。
最后,专门要再说说读书问题。这和教材的使用显然关系密切。
这几天网上又有我的一个关于读书的言论,题目叫《语文老师要当读书种子》。我愿意在这里念一下,作为这次讲座的结束。谁都知道,要教好语文,首先语文教师就要多读书。可是很多教师会说,如今工作繁重,生活压力大,没有时间读。这是事实,现在几乎所有人都很忙。但是否可以想办法挤时间读书?若真的想提升自己素质与业务能力,还是要“充电”,把读书看作“充电”,再忙也不能不读书,那么时间也就会有了。不能等待,别指望等到有一个很悠闲无压力的时段再来读书。时间如同海绵里的水,可以挤出来的,每天少看点微信、电视,用这部分时间来读书,积少成多,就会很可观。工作和生活越繁忙,压力越大,越烦躁,就越要有自己的精神空间,读书就是建构精神空间的办法之一。如果读书成为习惯,成了一种良性的生活方式,可以增添情趣,提升素质,让生活更充实,更有幸福感,这也可以帮助你对抗压力、减少“职业性倦怠”。
当读书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他的气质风范也会改变,这对教师来说很要紧。做教师,不一定要求知识非常广博高深,但气质风范必定是倾向博雅的,因为这会让教师在孩子们眼中成为值得崇尚的人,教师自己也有人生的成就感和充实感。在当今趋向物质化、功利化、粗鄙化的氛围中,提倡“博雅”是有现实意义的。而化育自己、导向博雅,很大程度上离不开读书。其实现在很多教师也在读书,可惜往往拘泥于“职业性阅读”,是目标很实际、很功利的阅读。我们已经很少自由地个性化地阅读。不是说“职业性阅读”不重要,而是说光有这种阅读,很不够。过于功利性的或者娱乐化的阅读,可能还会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和教师所需要的“博雅”相悖。所以还是要恢复和增加自由阅读的空间。除了读实用的书、专业的书,应多读点历史、哲学、自然科学及其他领域的书,视野拓展了,口味才纯正,也才能慢慢找到自己的所长所爱,让自己重新进入自由的个性化阅读境地。
当前社会文化有粗鄙化的倾向,“文化快餐”的阅读,特别是微信等新媒体信息轰炸式阅读,已经占去我们本来就很少的阅读时间。读书还是要有毅力的。年轻的教师可能在大学期间就未能好好读书,那么现在可以自己来“回炉”,我看这比许多培训更管事。怎么“回炉”?订个三年或五年读书计划,把大学期间应当读却未能读的书重新读一遍。这时你已经有了工作经历,读起来的感觉和收获会不一样的。
希望语文老师中有更多的“读书种子”,那么语文课就会好得多。有一篇报道说,部编本语文是“专治少读书、不读书的”。我很赞赏这个说法。那么使用新教材,推进教学改革,我说了很多,最重要的是什么?我看就是回到原点,请老师带头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