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程纲要(5篇材料)

时间:2019-05-13 03:28: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程纲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程纲要》。

第一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程纲要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程纲要

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于五四运动前后,它脱胎于传统文学的母体,又借鉴了外国文学的养料,历经社会变迁而强盛不衰的发展起来。仅就诗歌和散文来说,在近百年的时间里,诞生了鲁迅、巴金、郭沫若、郁达夫、闻一多、徐志摩、艾青等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产生了难以计数的思想精深、艺术优异、风格独特的诗文作品,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学史续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一、课程说明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程为选修课,适合高

一、高二学生进行选修,需用18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本课程设置的目的:通过学习、欣赏五四运动以来的一些经典诗文,体察社会生活、时代风云、窥见中国现代文学苑囿之一角,以提高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我们对生活、对人类的热爱和信心,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二、课程目标 按照省教研室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我校课程改革的实际,努力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1.重视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及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进行体验、感悟、探究,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研究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主要让学生在小论文、小课题自主研究过程中,了解文学欣赏的过程,体味其中的乐趣。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诗歌 专题一 生命的律动 专题二 挚情的呼唤 专题三 爱的心语 专题四 大地的歌吟 专题五 苦难的琴音 第二部分 散文

专题一 那一串记忆的珍珠 专题二 心灵的独白 专题三 一粒沙里见世界 专题四 如真似幻的梦境 专题五 自然的年轮

四、课程的教学建议

1、首先要巩固学生在初中语文课、高中语文必修课和其他选修课中习得的知识和能力,将其迁移到这一门选修课中来。

2、其次要让学生多读作品,这是鉴赏作品最重要的基础。

3、在读作品时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以一颗爱心和发现美的眼光来对待文本,从中感受人类的真善美的气息。

4、适度把握现代诗歌和散文的文体特点,探求文学知识和鉴赏技巧。

5、在阅读的同时还要多鼓励学生多写,可以写鉴赏短文或随文批注,可以创作虽然稚嫩也无妨保持清新可爱的诗歌散文习作。让学生彼此交流合作,在讨论中勇敢地发表创见。

五、课程的评价 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本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目标和要求,对课程实施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通过评价,使学生在研究学习中不断掌握知识与技能,感悟方法,体验进步与成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使教师及时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改进,及时了解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不断完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突出学生自我评价作用。因为学生的自我评价有益于学生的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已的学习过程。本课程的评价分为两块,一块是教师考核评价,主要从专题内容笔试占50%;另一块是学生自评加互评,主要让学生在专题知识学习后进行小课题、小论文研究,小课题、小论文成稿后进行自我评价。再在班里进行答辩活动,其他学生根据答辩情况给予评价,自评加互评合计,占50%。

第二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建议

主要内容:

一、教学目标,二、教材特点,三、教法建议,去年咱们福州市的一些老师曾到珠海、绍兴等地看了看,了解外地新课程的进展情况。当时感到广东的一些学校对高中语文的五个选修系列一般都不是平均用力的,选择的标准普遍以高考为依据。他们感觉高考在考,或者以后会考的,就教,否则就先放一放。如果把他们的选修内容归纳一下,大概只有三个系列,即“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和“语言文字运用”,其中“诗歌与散文”特别受重视,而另外两个系列,即“新闻与传记”和“文化论著研读”则几乎很少有学校涉及。我们福建省的情况好像也有点儿类似,各地市老师到福州,聊起选修课,仿佛都集中在“诗歌与散文”系列上,其中古典诗文,如《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等模块又特别受重视。也就是说在目前人教社巳经发行的九本选修教材中,人们的选择是有所偏重的,有些所谓“冷门”的模块其实很少有学校顾及,而十六本全部发行以后,估计短期内也是这个样子。对这种现象我无意加以评说,只是因为我今天要说的正是第一系列,即“诗歌与散文”,我看到了大家对它的重视,觉得很难得,于是就想到自己更应该认真对待,所说的内容应争取有点儿参考价值,不要浪费大家的时间。当然我也知道,有时“片面的深刻比肤浅的正确更接近真理”,在座的都是同人,咱们可以轻松自如些。我的确希望在座同行能随时发表不同看法,双向的交流总会把问题阐述得更实在些。

我今天着重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这一模块。我的话题有三个:一是教学目标,二是教材特点,三是教法建议,其中着重说说如何体现“选修”特色。

先说第一个话题。这一模块的教材可能有些学校还没有拿到,但我想,大家拿到以后是会选教到这一模块的。为什么?当然是因为高考在考。目前高考语文试题中,“文学作品阅读”这一题,普遍地都是选择中国现当代散文来加以考查,而“语言运用”这一部分,有的省市也是以短诗作为仿写对象来考查学生的。如2005年北京、江苏的题目都是这样。(前者要求仿写一首借物喻理的无题小诗,后者要求仿写《溪流》。)散文部分的联系就更直接了。

这部教材中的很多散文作者都有文章被高考试卷选为考查内容。如茅盾,04年全国试卷中选了他的《大地山河》,梁遇春,06年福建试卷中选了他的《泪与笑》,如冰心,05年全国卷选了她的《一日的春光》,而教材中史铁生的《合欢树》,更在05年被北京市选做文学阅读题材料。也就是说这些作者与文章与高考组题老师们的选用标准是非常接近的。学生学一学,也将是“很好用”的。对此,相信老师们不会看不到。

老师们,虽然我们都尊重“考试引领教学”这一事实,但我们在教学中又确实需要有超越考试和关注人生的勇气,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目标还是要向《语文课程标准》看齐。具体地说,就是:

一、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二、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帮助学生“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国现代诗歌、散文的艺术特性,并“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莸得新的阅读体验”。最后,还要鼓励学生“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课标”中的这些要求,也许我们一时还难以完全实现,但显然它又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方向。因为确立怎样的目标,关系着咱们有怎样的教学品位,关系着咱们的关注重点、工作情趣、教学境界,等等。

再说第二点,即教材特点。考虑到有些老师可能还没拿到教材,我把这一模块的主要篇目打印在下面:

诗歌部分共5单元,每单元5首诗歌。第一单元依次为:郭沫若的《天狗》,杜运燮的《井》,穆旦的《春》,邹荻帆的《无题》,蔡其矫的《川江号子》;第二单元:毛泽东的《贺新郎》,闻一多的《也许——葬歌》,刘半农的《一个小农家的暮》,痖弦的《秋歌——给暖暖》,江非的《妈妈》;第三单元:冯至的《蛇》,何其芳的《预言》,陈敬容的《窗》,纪弦的《你的名字》,舒婷昀《神女峰》;第四单元:昌耀的《河床》,郑敏的《金黄的稻束》,李广田的《地之子》,牛汉的《半棵树》,洛夫的《边界望乡》;第五单元: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臧克家的《老马》,绿原的《憎恨》,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梁小斌的《雪白的墙》。每单元的第一首为“精读”,其余为“略读”。

散文部分同样是5个单元,每单元3篇课文,依次为:第一单元,林语堂的《动人的北平》,张承志的《汉家寨》,梁衡的《特利尔的幽灵》;第二单元,李大钊的《新纪元》,周涛的《抓不住的鼬鼠——时间片论》,曹明华的《美》;第三单元,余秋雨的《都江堰》,梁遇春的《kissing the fire(吻火)》,史铁生的《合欢树》;第四单元,茅盾的《森林中的绅士》,丰子恺的《云霓》,张抗抗的《埃菲尔铁塔沉思》,第五单元,汪曾祺的《葡萄月令》,杨必的《光》,林耀德的《树(节选)》。各单元同样第一篇为“精读”,其余为“略读”。

诗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生命的律动”。5首诗从不同的角度围绕着生命的形式与意义,进行了多层次的思考与表现。在《我是天狗》一诗中,“我”具有种种不可思议的神奇本领,而且那样狂放,那样不安,显然是要表达作者对生命,对“我就是我”的一种全新的感觉;而《井》一诗则以相对“静默”的画面和语言,向我们揭示了作者对生命的另一种体验和感悟。《春》一诗向我们显示了年轻人在春天(也是人生的青春期)所感到的压抑与焦灼;《无题》又把死亡这一主题摆在读者的面前,并显示了作者的思考与认识;而《川江号子》却又是另一种风格,作者不直接表述自己的想法,而是通过对山水和自然风物的咏叹来表现他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正因为这样,引导同学们阅读时,应通过对意象特点的把握,跟踪诗歌的情感脉络,理解全诗的主旨。例如注重体会“天狗”的象征意义,注重把握“井”的特点与暗示性;例如着重体会《春》中的意象组合,以及这组合中所表达的种种寓意,体会《无题》的开头与结尾,感悟《川江号子》中视觉意象与听觉意象的呼应与冲突,等等。

让我们以《天狗》为例来说明这一点。请看原诗:

天狗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一切星球底光,我是X 光线底光,我是全宇宙底Energy 底总量!

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嚼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要告诉同学们,读这首诗,一定要注意把它放到特定的年代和写作背景中去理解,倘能从中捕捉某些时代的信息,才会感觉诗歌有个性,有意趣。

郭沫若在开始创作新诗的时候,曾极力主张诗歌应轻反映(反映客观生活),重创造(表现个性与新意),注重表达理想和反抗精神,注重抒写鲜明的自我。这首诗便是他这一主张的很好体现。像诗歌的第一节“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语意突兀,气势宏大,节奏急骤,爆发强烈。写法上打破了传统中吟诗作句的各种常规,令人在惊骇之余,不由得要去感悟它意象之中所蕴含着的内在情愫。——探究之后,人们会发现这诗歌的意象也是丰满而且生动的。——因为“天狗”借用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形象,而“天狗吞月”的说法又几乎是中国人所尽人皆知的。因为古人常常将月蚀现象称作“天狗吃月亮”。诗人在他的一篇小说《月蚀》中,就曾经写到过他的家乡四川乡下在月蚀时击钟鸣鼓赶走天狗救出日月的风俗。现在,作者巧妙地借用这一形象来表现自己气吞宇宙的气概,便具有了可以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的形象基础。当然,更重要的,是在那个时代,很多青年都像作者一样,具有张扬个性、解放自我的强烈欲望,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他们渴盼冲决一切束缚个性发展的罗网,在情感上,拥有和作者,和诗歌所表现的欲望完全一致的冲动。这是诗歌发表以后所以能被人理解、接受和传诵的主要原因。

总之,《我是天狗》一诗由于作者在内容上很好地表现了五四青年期盼着彻底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期盼着抛弃旧我和塑我新形象的内心世界,同时又在形式上又找到了一个抒发个人情感的很好的“对应物”(即“天狗”),它的被人接受和广受喜爱都是很自然的。

诗歌第二单元的主题为“挚情的呼唤”,5首诗歌围绕着“爱”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表现了诗人内心同样深刻的感受。《贺新郎》一词表现革命情侣为了人民大众,为了革命事业,而舍弃小家、放弃个人安逸与舒适的豪迈情怀。从中我们可以感受革命者在斗争岁月的高风亮节。《也许——葬歌》和《妈妈》两诗都是表达对亲人的热爱,前者以优美宁静的画面而悼念亡女,后者则以城市化的角度写身处偏僻乡村的妈妈,都显得很有个性。以优美宁静的画面而悼念亡女,表达的就不仅是哀痛,而还有哀痛之余的期盼与思索;以城市化的角度写身处偏僻乡村的妈妈,表达的也不仅仅是对亲人的思念,还有对城乡差异的感慨,对人生命运的质疑。《一个小农家的暮》表现了异乡游子对家乡,对国人的思念与热爱。诗中描绘了作者记忆中(或者说是期盼中)的普通农民的生活画面,从中我们可以联想到《边城》,和其它一些类似的文学作品。而《秋歌——给暖暖》则更进一步,把关注点投向大自然,投向我们生活的环境。在万木凋零,向以“肃杀”而形成固定意象的秋季,诗人的心中和眼前却唯有“暖暖”。让我们以闻一多的《也许——葬歌》来感受这一单诗歌特点:

也许

——葬歌

闻一多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

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

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在这首诗中,诗人面对女儿的去世,情感是悲切的,但诗人能控制住自己的激情,使它像地下的岩浆,时刻准备喷薄而出却又始终被控制,使它包蕴在诗的每一个词句里、每一个意象中。这样,情感经过压缩就变得更加坚实,更加沉雄了。“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压抑着的悲痛以轻柔冲淡的问候语气而表达,更显得催人心碎。在第二节中,诗人进一步为不幸的女儿呼唤着彼岸的宁静。“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扫上你的眉”,这既是对死亡的逼真描绘,又使死在大自然勃勃生机的反衬下,显现出一种别样的启示。第三节是全诗点破主题的部分,也是诗人艺术和情感的高潮。诗节的前两句再一次用拟人手法对死亡加以表现,设想早夭少女在地下的快乐愉悦。——快乐不在生前,而在死后,美不在人间,而在地下。平凡的语言蕴藉着不平凡的深意,有了前面的描写,下文那“咒骂的人声”也就不难理解了。第四节是三节诗意的总结,通过一定的重复,使诗意挥洒得更加充分,而全诗的结构也因此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诗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爱的心语”,集中写爱情,对于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爱情观”的高中学生来说,了解和品评诗人们对心中爱情的表露,相信是很有益的。《蛇》一诗用一种令多数人都感到恐惧的动物来表现爱情,确实让人感到不好理解,而今天的年轻人或许就更是如此。但其中意味如何,还要等到同学们自己读过之后,才有真切的感觉。同样,《预言》借助有关“爱神”的传说,写诗人对爱情的憧憬;《窗》写失去恋人后“我”的心中弥漫着挥之不去的爱;而《你的名字》表现的则是一种身不由己的痴情;这些诗歌各有特点,都很值得一读。我们知道,表现爱情的抒情诗极易变得夸张,直抒胸臆常会显得激昂有余而深情不足,而上述这些诗歌因为有自己的“客观对应物”,能借助意象而抒情,便显得更加含蓄而耐读;而出于同样的原因,诗歌也就有了更多的解读角度。《神女峰》当然也与爱情有关,它虽然不比《致橡树》那样集中写爱情,但在它丰富的内容之中又的确融入了作者对爱情的很多思索,而且这种思索还是多角度的:有肯定,也有超越;有对历史的尊重,也有新的价值评判角度。总之,每一首都很值得同学们去诵读。

让我们以《蛇》为例来实现更具体的了解: 蛇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冰冷地没有言语——

姑娘,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莫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在想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光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潜潜走过;

为我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有时仅仅一个形象便能确立一首好诗,本诗就向我们显示了这种可能。“我的寂寞是一条蛇”,冯至以这样一个奇特的比喻起头,常使批评者惊叹他的新奇与大胆:但作者又的确能抓住蛇的一个个属性,并把这些碎片织进自己的恋慕之歌。蛇的沉默使诗人联想到单恋的寂寞,蛇好纠缠又令诗人觉得它会是一个“忠诚的侣伴”;蛇固然总是让人害怕,但少男热烈的爱岂不也常使少女畏惧,所以当我们读到“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莫要悚惧”时,不禁要为这奇妙的表达感到惊喜。诗人还成功地安排了蛇的另一个自然属性:让少女的“浓郁的乌丝”成为蛇所向往的“茂密的草原”。蛇外表冰冷,但这并不妨碍诗人说它“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两者一对映,仿佛是说正因为内心的热烈,它的外表才变得如此冰冷。

——这不也很有点儿像是生活中内心有爱,外表却极力压抑自己的矛盾少年吗?总之,蛇的形象和爱情主题在整首诗中缠绕着行进,处处展示出一个21岁年轻诗人的敏锐诗思。

因为时间关系,下面我只能做简单的表述不再一一举例。

诗歌第四单元以“大地的歌吟”为主题,5首诗歌集中写诗人对祖国、对大地母亲的颂扬。但这种颂扬又是深沉的。如《河床》的作者,50年便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负伤,可57年却被错划为右派,从此受到22年的不公正待遇,直到1979年平反后,他才重又写出《河床》等广受诗坛关注的作品。诗的雄厚刚强与作者的执着不屈自然会有些内在的联系。同样的,《半棵树》的作者也有着曾为右派的苦难历程,因而他特别善于表现生命在困厄中的不屈,诗中也表现了“树”与”我”的关系。

第五单元以“苦难的琴音”为主题,5首诗歌都涉及到了人间的磨难和痛苦。其中有抗日战争时期,有解放前的,也有解放后,“文革”时期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诗描绘了“文革”知青上山下乡送别的情景,是历史事件和一代人心灵最为直接的见证和艺术升华,我虽年龄已大,往事淡漠,可读后心情依然难以平静。中学生由于经历所限,对上述诗歌内容也许会感觉有些陌生,然而感知苦难对他们又肯定是有益的。幸福使人美好,苦难却能使人深刻。在同学们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和理解苦难是他们今后战胜苦难和超越苦难的前提。

教材散文部分的单元组合与诗歌有所不同,不是以内容,而是以写法特点来组合。一至五单元的选文分别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形散神聚,二、情理相依,三、以小见大,四、虚实相生,五、疏密有致。每一篇选文本身都很优美,经得住咀嚼,但同时又能很好地体现前面所述的写作规律,编选得很用心。

如第一单元的三篇课文,在写法上都有以形传神和以神写形的明显特点。《动人的北平》,写了北平人们的生活方式,北平的建筑布局,北平的商铺,北平的公园和人们的休闲去处等等,好像非常分散,但这些内容又共同地体现了北平的包容、大气、舒适、随和,体现了北平确实是“理想的居住城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北平的深深的喜爱。又如《汉家寨》,在作者笔下,“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但“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1000多年了。” 同时也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使“我”“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苍凉”的描写烘托出“坚守”的主题。《特利尔的幽灵》也是这样,这篇散文从马克思在德国小城特利尔的故居写起,讲述一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在欧洲资本主义世界里由被惧怕到被默认的过程,和它在中国从被机械照搬到被科学运用的经历,从中引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思想家只管想,具体该怎么做,是我们这些后人的事,既然是灵魂,它就该有不同的躯壳,它就有永远的生命。”叙与议,形与神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又如第二单元的三篇课文,都做到了抒情中富有哲理,析理中带有感情。如《新纪元》一文,很好地表达了作者李大钊对1919年元旦这一“新纪元”到来的“欢欣庆祝”之情,同时又指出:那种“陈陈相因”的“送旧迎新”,不配称“新纪元”,只有为“别开一种新局面”而“进行的发轫”,“才能配称新纪元”,“才有祝贺的价值”。作者对“新纪元”的期望就很明了了。又如《捉不住的鼬鼠——时间片论》,作者主要阐述时间的难以捕捉,难以掌控,阐述时间对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处境具有不同的意义;但文章在表述这一内容的时候,不是枯燥地说理,而是把时间比做“神”“奴隶”“鼬鼠”“剑客”“一切生命的杀手和产婆”等等,这就表现了对时间不同意义的不同态度和丰富情感。《美》以抒情为主,赞颂生活中那些“爱美”也“懂得美”的年轻女子们。这是它的主要内容。但在叙述和赞颂中,文章又显示了美本身的一些特点,告诉我们美是怎样产生的。情与理的结合同样紧密。

第三单元三篇课文以小中见大为明显特点,它们或者以小事例表深意蕴,或者小处落笔而大处着眼,都很值得同学们学习。如《合欢树》,写母亲只是出于天性而偶然地种下了一棵树,可等到它”长得跟房子一样高”时,作者想看却已经再也看不见它了。——母亲不也是这样吗?当“我”真正理解母爱的时候,母亲却已经不在了。这样,一棵普普通通的树,便告诉我们,母爱其实是多么的珍贵,同时它还告诉我们,最难以承受的痛苦是懊悔。《都江堰》也是如此,文章从中国古代的一项工程写起,着眼点却在讨论如何看待前人的业绩,如何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由于开掘得深入,透过“都江堰”这个话题,读者就能初步认知古代的两种文明(一以长城为代表,一以都江堰为代表),以及这两种文明所滋育着的不同的人生追求。这样写,文章显得既实在,又开展;既亲切,又深刻,经得起反复的咀嚼。

第四单元三篇课文都以“虚实相生”而见长。文章中的“虚”,指的是思想内容与整体感觉;“实”则指文章所具体记叙的人物、事件、景致,等等。行文倘能做到虚实相倚,彼此转化,文章就会显得言近意远,很有灵气了。如《森林中的绅士》,从头到尾都在写“北美洲”“森林”中的豪猪,写得具体而详实;但透过这一形象,读者感觉到的,却是身边生活中某些特定人群所独有的生活习性、处世方式。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法,不但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态度与见解,读者也会感觉格外有趣。又如《云霓》,作者写的是大旱时节天边“忽浮忽沉,忽大忽小”的几朵云霓,表现的却是农民在大旱之年所经受的痛苦与绝望,揭示的是生活中那些蒙骗人们于一时的漂亮的假像。这样写,文字不长,却很厚重,能给人很多联想和启示。

第五单元三篇课文的共同特点是收放自如,疏密有致。文章的“疏”指的是行文从容,简约自如,它表现的是一种飘逸洒脱的行文气度;“密”则是指表意精细,包括构思周密,层次清晰,结构严整,等等。例如《葡萄月令》一文,作者在写葡萄栽培时,一个月一个月的交待,看似信笔写来,不疾不徐,但表意周到,不但写清了葡萄的生长特点,人的栽培乐趣与感悟也流露得自然而且充分。在叙写某种植物的过程中,洋溢着生之趣味,并显示出文人的雅趣和逸兴,这是疏密有致的一个突出效果。又如林燿德的《树(节选)》一文,写菩提树、圣诞树时,叙写周到,可谓不厌其繁;写桑树时却又略略数语,随即带过。这种变化显然都是服务于内容的表达的,因为要以前两种树来表现它们所代表的宗教精神,所以从密,需细致勾勒;因为要以桑而形成对映,同时也关照世俗生活,所以从疏,只约略数笔。

在这里,我还要特别赞扬一下这本教材在选用作者方面所显示出的包容性。它不但选了一批知名的主流作家的作品,还选了痖弦、纪弦、洛夫、林耀德等一批台湾诗人的作品,选了昌耀、牛汉、艾青等曾为“右派”的一批不幸诗人的作品,同时也送了舒婷、食指、梁小斌等八十年代后活跃于诗坛的“新锐”诗人的作品,选了曹明华等62年以后出生的“新人”作品,选了“文革”中猝然弃世的杨必的作品。(对于杨必的死,她姐姐扬绛说是死于急性心脏衰竭,可更多的人说她是“畏罪自杀”。——当时复旦造反派说她是里通外国的特务,她倔强而又自尊,视辩白为畏途,似乎也难有其他的迭择。——但不管怎么着,她的作品是终于选入中学教材了。)整本教材四十篇诗文,出自四十位作家之手,没有重复。其间希望中学生尽量全面地了解中国现当代诗歌散文创作及作者群的用意,也很明显。

老师们,为什么我要花这么多时间来介绍教材特点呢?因为我觉得这是我们教这部教材的一个主要内容。——我们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看教材,尽心尽力地帮他们看懂教材。我想,学生真能把那17万4千字看一遍,就是咱们初步的成功。能认真地看,并且大体看懂,那就称得上是“善莫大焉”。最让人担心的是他们不看书。不看,再好的诗文也是废纸,再好的讲授也是白搭!

现在说说教法建议。我建议老师们教这本教材时,形式上应以学生的读和议为主,辅以必要的练习和测试,效果上则追求大信息量,追求学生的“确有所得”和“多有所得”。当然,这种大信息量的获得,还应是以教师的“启发式”和学生的“悟得”而实现的。

具体地说,我认为老师的授课内容主要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所讲授诗歌的重要信息,二是一些必要的相关基础知识,三是对学生练习、测试,乃至习作的指点与评议。而学生的学也同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读,多读,放声读;二是议,大胆质疑,深入理解;三是练,可以有选择地做一些必要的书面练习,包括做一些仿写与创作。

这里教师所讲授的诗歌当然要以“精读”篇目为主,但一些学生感兴趣,有疑问的篇目也应进入讲授的范围。因为学生有需要,——这种需要非常难得,也非常可贵。对于教师来说,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就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的最好的方式。那么什么是“重要信息”呢?大家知道,诗歌是一种主观色彩特别浓郁的文学样式,因此,了解作者,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对于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除此,“重要信息”还应包括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意象内涵,一些关键语词的言外之意,以及诗歌重要的象征意义等等。

举个例子吧。舒婷的《神女峰》很有名,学生也知道,但真让他们读起来,又感觉有点儿困难,倘能指点他们走过那几个“坎”,兴致才会真正地高起来: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为眺望远天的杳鹤

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诗的开头两句,写游客在经过神女峰而向她“挥舞”“各色花帕”的时候,有人把手“突然收回”,有人“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但对诗中的这一描写该如何理解呢?这就需要指点。又如“为眺望远天的杳鹤/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这都是什么意思?“新的背叛”又指的是什么?——这在像我们这样比较一般的学校里,也许都还需要点拨。

(“神女峰”被赋予“神女”之名,无疑与中国传统的妇女观念相关,而中国传统妇女观是一种无视女性尊严、人格与生命要求的观念,其核心就是鲁迅曾经批判过的“节烈”。正是意识到了神女峰所包蕴的这种悲剧性,有人(其实可以理解为诗人本人)才仿佛被刺痛了似的,把手收回;而捂住“自己的眼睛”则是不忍看到有许多人仍漠然地将神女峰视为风景,感受不到神女的痛苦,这更使独醒的人感到心痛。

神女“为眺望远天的杳鹤/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表明她只是为了某种抽象的理念而活着,为了某种遥不可及的东西而虚耗自己的青春与生命,以至错过了眼前的“春江月明”,错过了鲜活的人生。这诗句中既有对神女苦痛的真切感受与同情,又有对无视女性生命的传统价值观念的否定。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诗句以形象描绘的手法表现了千百年来神女所承受的男权文化的重压,表现了神女情感上无法言说的痛苦,诗人代神女表达了对封建伦理的不满,对真实爱情的渴望。“新的背叛”指背叛那种漠视女性生命的伦理道德,提倡一种新的爱情观念。这是一种爱情宣言,从中我们可从看到一代人精神的觉醒。)

至于“必要的相关基础知识”,我建议大家按单元来讲授。首先是指导学生读懂教材中已有的各单元知识短文,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做一些适当的补充。例诗歌阅读,我建议大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选择和补充:

一、诗的节奏与重音,二、诗的韵律,三,诗歌的常见写法与修辞,四、中国现代诗歌的出现、发展、流派,及朦胧诗,五、微型诗的形成与特点。补充一二两点是帮助学生正确地朗读;补充第四点是因为学生感兴趣,有需要;补充三五两点是为了应对可能的考试,因为近年一些省市喜欢用仿写微型诗的形式来考查学生,我们可以利用这门选修把它说得透彻些。散文部分也是这样,教材上已有的内容首先要吃透。但作为选修课,如果还要补充的话,我建议补充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一、散文的特点,二、散文的分类,三、散文的鉴赏,四、散文的写法。也是按单元来讲授。因为散文的写法这一项内容比较多,可以分为两个单元来讲授。

说到“对学生练习、测试,乃至习作的指点与评议”,我想老师们肯定要针对着自己面对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在这里,我一是希望大家找一本比较好的练习册,二是建议大家手中要有一两套比较有效的测试题目。试题对于落实选修课要求,明确教学重点,同时也解放教师本身,都十分重要。教之前就要明确考什么。至于练习,我个人认为我为福建教育出版社编的一本是经得住检验的。老师们,如何把选修课上出“选修”的特色呢?我的建议有三点:

一是老师授课时只说该说的有意思的话,珍惜学生的选择,不浪费课堂时间。选修的最大特点应是学生感兴趣,因此不断增强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从而让他们在自主阅读中找到更多的“老师”,是咱们这些“老师”的主要任务。当然,此“老师”非彼“老师”,这两种老师是难以互相代替的。我想,学生是“选修”,我们老师自然也是“选教”。咱们干吗“选教”这一门?因为有兴趣,有积累,同时也喜欢谈论和思考与此有关的话题。但大家都知道自己,毕竟咱们所知有限,因此要借助于专家和作家。能当好介绍人和评论者,对咱们来说,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二是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练习和表现的机会,让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在实践中有所发挥,并得到提高。

三是尽量让我们的课程与学生的社团活动、兴趣小组结合起来,学生中如能有一批骨干,一些话跃分子,学生群体的优势如能得到较好的发挥,那么上这种课无论对学生还是老师,都将成为一件乐事。

谢谢大家听我发言!

相关链接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相关资料

作者:会员

出处:中国教学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http://www.xiexiebang.com/ziyuan1/uploadfile/0801/20071222193044.asp

第三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 生命的律动 精读:《天狗》

略读:《井》《春》《无题》《川江号子》 

二.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现代诗歌“生命的律动”的内涵。

2.结合课文,领悟现代诗歌的奇特的思维方式。



(二)方法与过程:

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学习现代诗的朗诵。

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各篇诗歌蕴含的人格魅力。

三.教学步骤: 

(一)单元知识总括

本单元都是展示“生命的律动”的诗篇。这些诗篇所显现的生命形态,或如“天狗”般充满豪放的气势,或像“井”一样保持着“静默,清澈”的姿态,或如“春天”一般显示蓬勃的生机;或者表现为战士直面死亡的勇气,或者表现为船夫搏斗急流的坚韧。我们应领悟并品味这些诗歌所包蕴的生命内涵,进一步了解现代诗歌创作与诗人人格之间的关系,以及现代诗歌奇特的思维方式。“生命的律动”是这些诗作内涵的共同特征。不过,每篇诗歌所表现的生命形态是各不相同的。《井》所表现的是一种“静默”的生命形态,与《天狗》里张扬、凌厉的“天狗”形象及其代表的生命意志大相径庭:前者趋于内敛、收束,后者则显得外张、夸饰。同时,不同生命形态蕴涵着不同的思想情感,如《无题》全篇渗透着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令人产生崇高感;《川江号子》也包含了悲壮的意味,但更多的是悲慨与孤寂。

诗歌的思维方式是十分奇特、令人费解的,因为诗人往往采用隐喻、夸张、象征等手法,将自己的感觉进行了变形或转移处理,使得显示出来的形象与他要表达的思想“大相径庭”。

现代诗歌的朗诵需要一定的技巧:首先应理解诗的内涵和情感特征,这是诗朗诵的基本前提,如果对诗的内涵理解有偏差,就无法正确地进行朗诵;其次,要把握诗的语言特点,尤其是句法、韵律、节奏,这是诗朗诵的关键;再次,善于捕捉语词的弦外之音,使自己的朗诵富于个性化。本单元的课文都是自由诗,朗诵起来难度相对大些,在没有明显的韵脚的情形下,应格外留意这些诗的内在节奏和旋律。本单元所附的知识短文《走进诗的世界》,从总体上说明了现代诗的基本特征。这里没有给出一个确定的诗的定义,这是由于人们对诗的理解千差万别所造成的,不过诗有自己的基本的格式和规定。



(二)《天狗》 1.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号尚武,后以家乡大渡河及雅河的别称“沫水”和“若水”取笔名“沫若”。四川乐山人。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卓文君》等。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六个历史剧。他还写了《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著作和大量杂文、随笔、诗歌等。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并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新华颂》《东风集》《蔡文姬》《武则天》《李白与杜甫》等。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其中文学20卷)行世。

郭沫若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诗人,他的诗集《女神》应和着五四时期的狂飙突进精神,以饱满的激情书写了时代的青春和民族的新生。在诗歌观念上,他主张诗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他相信诗的灵感和直觉,提出“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他还强调诗的非功利性,但他承认诗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应。郭沫若开创了现代新诗的自由诗,他的不拘一格的诗歌体式对后世影响很大。2.诗歌分析

这首诗借用“天狗吞日”“天狗吞月”的民间传说,塑造了一个狂放不羁、气势磅礴的“天狗”形象,这一形象既是五四时期觉醒了的古老民族的自我写照,又是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形象,体现了个性解放的时代潮流。

全诗共有四节。第一节的起句“我是一条天狗呀!”犹如横空出世,“天狗”的形象就此脱颖而出。紧接着,诗人连续用四个“吞”字,展示了“天狗”的无比豪放的气概,这一节末尾的“我便是我了!”是充满自信的自我肯定。

为了强化“天狗”的气势,诗的第二节又连续用四个“光”和“Energy的总量”,凸显了“天狗”的穿透力和生命活力。这一节里的“月”“日”“星球”“全宇宙”,直接承续上节而来,从范围和气势来说是逐步升级的。第三节是全诗的核心和高潮,通过“天狗”的“动”的形态(“飞奔”“狂叫”“燃烧”),来展现它的狂放不羁的性格。其中,“飞跑”是理解“天狗”的动感精神的关键:诗人除了连续用三个“我飞跑”外,还用了一个比喻(“电气一样”)和三个“在……上”的句式,来烘托奔跑的速度,勾勒了“天狗”一往无前的姿势。至于这一节里的“剥皮”等动作,显然将“天狗”的恣肆狂放推向了极致。由此,最后一节的两句才显得顺理成章。

总的来说,这首诗从第一节的“吞”(积蓄能量)到第二节的“放”(“光”),再到第三节的恣意“飞跑”,也就是由动到静,再由静到动,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天狗吞日”“飞奔”的壮美图景。

这首诗,由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我”的带动而完成,整个诗篇的所有字句都听从“我”的召唤和推动,向前奔涌不止。诗句从“月”到“日”再到“一切的星球”直至“全宇宙”,都过渡得极为自然随意,几乎来不及选择和停留就被“我”裹挟而走,这股奔涌的语词之流直到“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这二句才戛然而止。全诗以“我”为起端,以“我”的爆裂而告终:“我便是我呀!”本来宣告了“我”的完成,同时预示了“我”的壮烈的毁灭,因为与之相连的是“我的我要爆了!”。

与“天狗”的狂放气势相适应,这首诗不仅主题思想趋于阔大、高远,而且语言、风格极为强劲、有力。无论从气势还是风格来说,这首诗都是空前绝后的。

在这首诗里,“天狗”形象具有双重含义:它既是一个五四时代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大写的“我”(民族与时代新人),又是一个热忱、坦荡、叛逆的“小我”,是“大时代中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真实袒露”(见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里牵涉到诗歌创作与诗人人格的关系。郭沫若是一位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主张“诗是人格创造的表现”。他的好友田汉在给他的信里也说:“你的诗首首都是你的血,你的泪,你的自叙传”(《三叶集》)。这正是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

这首诗体现了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和科学观念。应该说,泛神论思想贯穿整部《女神》。一般认为,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杂糅了以斯宾诺莎为代表的西欧十六七世纪泛神论哲学和古代中国、印度哲学里的泛神论思想。他曾这样说:“泛神便是无神。一切的自然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我的表现”(《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这就可以解释,这首诗中为什么多次出现了“月”“日”“星球”“宇宙”等词语。同时,郭沫若诗里的科学观念与泛神论思想是相辅相成的,“X光线”“电气”“神经”“脊髓”“脑筋”等科学术语的使用,可以被视为一种科学观念的表现。泛神论思想和科学观念均开阔了诗人的眼界,激发了他的想象力,有助于他的诗里包容宇宙万物,从而使其诗风雄奇、健美。

这首诗的整体手法是拟人,“天狗”形象的塑造能够生动地展现充满豪气的时代自我精神。拟人手法也便于诗人进行富于想象力的夸张:“天狗”的“吞”“月”“日”“星球”以及“全宇宙”,“天狗”的“飞奔”“狂叫”“燃烧”乃至“剥皮”“食肉”“吸血”“啮心肝”,就变得十分自然、合理。因此,这首诗的拟人是巧妙的,夸张也是合理的。这首诗的诗体形式同它展示的“天狗”形象和表现的思想主题是相得益彰的,也同《女神》里的其他诗篇一样,是完完全全的自由诗体。郭沫若称:“形式方面我主张绝对的自由,绝端的自由”(《论诗三札》)。《天狗》正是如此,似乎惟有采用这自由的诗体,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天狗”的狂放不羁。在这首诗中,诗句是长短不一的,每一节的行数也不固定,且没有统一的韵脚。不过,郭沫若更看重的是一种内在的节奏,即随着情绪的起伏消涨而形成的韵律,这是一种自由不拘中的调协。他往往通过铺排、复沓等手段实现这样的韵律效果,如连续三个“我飞跑”就让人感到某种迅疾的节奏。



(三)《井》 1.作者简介

杜运燮(1918-2002),福建古田人,生于马来西亚的霹雳州,在那里念完小学和初中后回国,在福州英国教会创办的福州私立三一中学(现福州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就读,1937年毕业后考取浙江大学生物系,因抗日战争爆发,浙江大学迁往贵州,故借读于厦门大学生物系,1939年又转学到西南联大(昆明)外语系就读,先后在昆明、湖南芷江担任“美国志愿军大队”(即陈纳德的“飞虎队”)翻译一年,后又到印度比哈尔邦的“蓝伽训练中心”任少校翻译官两年多,1945年回西南联大毕业。同年,到重庆《大公报》任国际版编辑一年后,出国到新加坡南洋女中和华侨中学任教三年;随后在香港《大公报》任《文艺》副刊编辑兼《新晚报》电讯翻译一年,1951年10月回国在北京新华通讯社国际部工作,直至1986年退休。其间,1974年到临汾山西师范学院(现改为山西师范大学)任外语系教师及系主任四年。

杜运燮在厦门大学生物系借读期间,因选读林庚教授的“新诗习作”课程,而影响了他的一生历程——放弃理科学习而改为文科学习和诗的创作。他经沈从文先生介绍,在香港《大公报》发表诗作,最早发表的一首诗是《粗糙的夜》。在西联大学习期间,他于1940年参加西南联大最有影响的文艺社团——冬青文艺社。该社主要成员有林元、杜运燮、刘北汜、汪曾祺、查良铮(穆旦)等,聘请闻一多、冯至、卞之琳为导师,出版专门刊登杂文的《冬青》壁报以及《街头诗页》等。1946年,他的《诗四十首》被巴金把列入《文学丛刊》第8集,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这是他创作的第一部诗集。以后他又相继出版了《南言集》《晚稻集》《你是我爱的第一个》《杜运燮诗精选100首》《海城路上的求索——杜运燮诗文选》等诗集,散文集有《热带风光》等。2.诗歌分析

这首诗以“井”喻人,写出了一种不事喧哗、甘于寂寞、默默承受的生命形态。与《天狗》里的“狂飙突进”式的生命律动不同,这首诗里的生命律动是内敛的、“静默”的,表现了一种坚忍不拔的品质。

全诗有七节,每节三行,诗的外形和句式显得比较齐整,如同“静默”的“井”。第一节,首句“我是静默”为全诗奠定了基调,突出了“井”的沉静与沉默的品质。接着是对“井”的“完整和谐的世界”的描绘:“草叶”“天空”“浮云”。

从第二节起,在作为抒情主人公的“我”之外,忽然引入了一个对话者“你们”。第二至六节,便是“我”与“你们”的对话。这里的“你们”,是指来井边取水的人们,他们因“饥渴”“前来淘汲”。有意思的是,诗人没有描绘“你们”取水的具体情景,而是以“瞥见你们满面的烦忧”,写出了取水人的愁苦、凄哀。这样,在“我”的“静默”与“你们”的“烦忧”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巧妙地利用水面的映现作用,写“井”的“瞥见”,其实是一种相互观看。

第二节的“温暖”被带入了第三节:“我”“只好被屏弃于温暖∕之外”。此处的“只好”颇为得体,与“井”的坚韧品质一致。“温暖”与这节的“荒凉的寂寞”“孤独”构成对比,使得“永远澄澈的丰满”的“井”的特性更好地显现出来。

第四节更进一步,作者用“表面”和“深处”这对相反的词,展示“井”的“冷寂”与沉静,一任“四方飘落的花叶腐烂”。因为取水人只汲取了井的“表面”,无法深入它的内心。这层意思在第五节里得到了强化,“也只能”一语充分显示了井的自信,这种自信源于:“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于是,“井”的“静默”品质获得了深厚的支撑——“黑暗的地层”与“无边的宇宙”。

第六节仍然采用对比的方式(“垃圾”与“洗涤”),将“井”的品质进行了深化:“默默地承受一切”。这是一种“静默”中的忍耐与“承受”。同时,“洗涤”“垃圾”之后,“我将永远还是我自己”,表明了“井”的高洁、自持的品性。

最后一节是全诗的总结和提升,再次强调了“井”的“静默,清澈,简单而虔诚”。这几个词语准确地概括了“井”的丰富而可贵的品质。尤其是末尾的“绝不逃避,也不兴奋”“苦笑几声”,十分形象可感,“井”的不卑不亢的姿态跃然纸上。

此诗中关于“井”的描述,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是总体性的勾画,中间的五节构成了一个整体,是具体的呈现。

诗中关于“井”的描绘是层层深入的:第一节是粗略的概描,以“草叶”“天空”“浮云”衬托,特点是“完整和谐”;接下来,以“荒凉的寂寞”“孤独”反衬“澄澈的丰满”,以“冷寂的心灵”接通“黑暗的地层”和“无边的宇宙”,并用“洗涤”保持自我;最后,“静默,清澈,简单而虔诚”,完成了“井”的素描和透视。诗中设置了一个“我”与“你们”的对话情景,从侧面展现了“井”的遭际:“被屏弃于温暖”,“满足于荒凉的寂寞”和“孤独”,被“淘汲”和“扰乱”,任“花叶腐烂”在“心灵深处”,因垃圾淤塞而“被遗弃”。总的来说,相对于外部的污浊环境,“井”是一个无私的给予者,而且是坚韧的、“默默地承受”的。在此诗中,“井”象征着一种坚韧、高洁的品格,这品格显然是某一类人才具有的。提示学生留意这首诗的写作年代(上世纪40年代),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这首诗无疑会起到一定的鼓舞人心的作用:鼓励大家众志成城、同仇敌忾,顽强地应对民族的苦难。

这首诗的语调和节奏。全诗语调平静、节奏舒缓,与“井”的静默品性相宜。这是一首形式比较自由的诗,但严格地押了韵。作者采用的是抱韵、换韵和交叉押韵的方式,如第一节“叶”“界”押韵,第二节“候”“忧”押韵,第三节“暖”“满”押韵,第四节“面”“烂”押韵,第五节“面”“联”押韵,均属于抱韵;第一至四节的韵脚不同,第六节“弃”“涤”“己”押韵,第七节“诚”“奋”“声”押韵,是为换韵;而第三节“独”与第四节“处”押韵,与各节内的押韵构成了交叉押韵的关系。此外,这首诗多用双音节词和五个字的偏正词组,是整首诗的语调和节奏的基础。



(四)《春》 1.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本名查良铮,另有笔名梁真,祖籍浙江海宁,生于天津。他自幼聪慧,小学二年级时,他的习作《不是这样的讲》被天津《妇女日报》选用。1929年,他考入天津南开中学,随即开始创作诗歌,校刊《南开高中学生》经常刊登他的诗文,其中1935年发表的杂感《梦》,是他以“穆旦”为笔名发表的第一篇作品。1935年,穆旦考上清华大学地质系,半年后改读外文系。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先后合并为长沙临时大学及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在那里,穆旦在诗歌表现方法方面开始受西方现代派的影响,写出了许多具有独特风格的诗,多数发表在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和昆明的《文聚》杂志上,成为当时大后方最受瞩目的青年诗人之一。1940年,穆旦毕业后留校任教,两年后赴缅甸抗日战场担任翻译工作一年多,回国后辗转于昆明、贵阳、沈阳等地工作。他的第一本诗集《探险队》于1945年由昆明文聚社出版。1947年,他在沈阳自印了《穆旦诗集(1939-1945)》,次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三本诗集《旗》。1948年,穆旦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英美文学,1951年获硕士学位。1953年初,穆旦与夫人周与良一起回国,在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从那时起,他开始了大量的诗歌翻译,至1958年他共翻译出版了普希金、雪莱、拜伦、济慈等人的诗集十余种。1958年,他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被错判为“历史反革命”(1979年平反)。直到逝世前夕,穆旦仍在不懈地翻译和创作,翻译了《唐璜》《丘特切夫诗选》《欧根•奥涅金》等。2.诗歌分析

这是一首写春天的诗篇。全诗只有两节,第一节写大自然的春天,第二节写生命的春天。既写出了大自然春天的迷人,也写出了生命春天的焦虑与迷惘。

第一节表面上写春天的景致,但其重心不在春天的景物本身,而在对春天的感觉。首句“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是以动写静,以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受和饱满的色块,呈现了春草的蓬勃生命力。随后,“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的“他”指上句中的绿草,“渴求”“拥抱”二词准确地勾画了草与花的关系。紧接着的花朵“反抗”土地、从地里“伸”出来,将花朵的顽强生长、挣扎的具有动感的形态,生动地展示了出来。

前面三行,通过草、花、土地的描绘,把一派生机盎然的春色展现在读者面前。接下来的三行,作者的笔锋忽然一转,写到了春天的“暖风”。“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大概吹醒了屋子里的人(这里的“你”并没有具体所指),他推开窗子,看到了满园夺目的春色。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节末行连续用了“满园的欲望”和“美丽”这两个抽象的词语,写浓浓的春意和琳琅满目的春景,这是以抽象彰显具象,再次突出了前面描绘的此起彼伏地涌来的春色。这三行起到了过渡的作用,预示着下文将要展开的内容。

诗的第二节实际上承接第一节,表现的是生命的春天:在春天气息的催发下,青春正“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第一句里的“蓝天”应和着上节的斑斓的春天景致,“永远的谜”体现了春天的神秘和充满诱惑。而“紧闭的肉体”突兀地显示了青春期独有的特征,肉体是被禁锢的、得不到施展,与后面的“卷曲又卷曲”相呼应。相比之下,“泥土做成的鸟的歌”更为形象,一种为沉重感所牵制的轻盈和飞翔的渴望,一种“被点燃”“却无处归依”的无奈、焦虑和迷惘——这些复杂的意绪被准确地传达出来。最后两行,借助于“光,影,声,色”的“赤裸”和“痛苦”的“等待”,强化了“紧闭的肉体”所受到的蛊惑。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二行,但包含的诗意和诗情却十分饱满。与传统的吟咏春天的诗作多好写景抒情不同,此诗的最大特点是在春天景物的描写中融入了人的眼光、人的感情、人的欲望,尤其是人的感觉。经过感觉的过滤之后呈现的景致,便显得结实有力。要留意此诗在语词运用方面的特点。

(1)语词的厚度和力度。这主要体现在对春天的颜色和形体的描绘上,例如写“绿色”,诗人用“火焰”状“绿色”之盛、之逼人眼目,用“摇曳”写出了“绿色”具有动感的形态,倘若换成其他词是达不到这个效果的,更不消说后面有“渴求”“拥抱”两个动词的加强;又如,写花朵的生机蓬勃,用了“反抗”和“伸”,也是两个表示形体的动词,它们足以显示出无穷的生命力。至于“泥土做成的鸟的歌”,更是巧妙地展现了“歌”所负载的双重力量(轻盈与浑沉),这就是王佐良所说的“肉体化”。

(2)矛盾方法的运用。例如,第二节中“紧闭的肉体”与青春期蓬勃的活力、“泥土”的滞重与“鸟的歌”的轻盈以及“点燃”与“无处归依”等,均构成了矛盾,这无疑增强了诗句的张力与密度,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借助于郑敏概括的“穆旦的语言只能是诗人界临疯狂边缘的强烈的痛苦、热情的化身。它扭曲、多节,内涵几乎要突破文字,满载到几乎超载,然而这正是艺术的协调”,进一步领会这首诗的语言魅力。也可以再找穆旦的其他诗作来读。

(3)某些句式的欧化。现代新诗受西方诗学影响很大,表现之一是句法的因袭。像这首诗里的“当……”句式、“如果”这一关联词、“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的倒置用法,都可看出西诗影响的痕迹。还可以了解穆旦对文言和旧体诗词语言的拒斥,不用“陈旧的形象或浪漫而模糊的意境”,而强调用“非诗意”的辞藻入诗。



(五)《无题》 1.关于“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上世纪40年代,在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希望》(主编均为胡风)、《诗垦地》(主编为邹荻帆、姚奔)、《诗创作》等刊物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诗人群,主要诗人有邹荻帆、绿原、冀汸、阿垅、曾卓、孙钿、牛汉等。他们的作品大多收集在胡风主编的“七月诗丛”(两集共十八册)、“七月新丛”与“七月文丛”的诗集中;1981年出版的《白色花》收录了“七月诗派”二十位诗人的作品。这些诗人以革命现实主义观念为指导,以自由诗体为基本的创作路子,其诗歌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统区产生了巨大影响。2.诗歌分析

这首诗通过虚拟一种死后的情景——鲜血随着雪一起融化,流淌在五月的河里,滋润着大地上的树木和小草,而雪后的平原会出现天青、水绿、鸟飞、鱼游的景象——来表达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本诗的主题是崇高的、悲壮的,这类主题的写作容易流于浮泛、空洞,但这首诗写得坚实有力。

全诗共十五行,没有分节,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头两行是第一个层次,接下来的五行是第二个层次,随后的七行是第三个层次,最后一行是第四个层次。

“我们将仆倒在这大风雪里吗?”起句是一个设问句,一下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读者也许要问:诗人为什么这样问?“仆倒”“这大风雪”指什么?请留意“这大风雪”里的“这”,指向了当前、眼下,给人以现场感。紧接着这个问句,诗人马上给出回答:“是的,我们将。”十分简介、干脆,以肯定的语气强调了问句中的事实,把“我们将”从前句的疑问,转化成后句的斩钉截铁般的肯定。这是第一层,以虚拟的情景将死亡的问题提到读者面前,这一层为全诗定的调子很高:昂扬、悲壮。

接下来,一个“而”字,既表转折,又是承接,引出的情景延续上二句而来:“温暖的血∕将随着血而融化”,被吸收到“大树的根”“小草的须”“五月的河”里。这是第二层,是对开头二句主题的深化:死亡并不可怕,它会发生转移。

随后的八行,再次用一个“而”字起头,将“雪后的平原”“袒露出来”。那是一个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后归于宁静的天地:天青、水绿、鸟飞、鱼游……一派祥和安宁的美丽景致。这是第三层,是对前面主题的延续和深化:烈士用鲜血换来了人民的和平。

最后一句,“风……”表面上是沿着“天”“水”“鸟”“鱼”的思路写“风”,但作者的笔锋忽然一转,“墓碑”蓦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是第四层,是全诗的点题之句,堪称点睛之笔,使诗意得以完全显现。这首诗的语言运用也颇值得玩味,重点是诗的句式和标点符号的使用。

这首诗的作者是上世纪40年代“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此诗具有“七月诗派”诗歌的某些特点:采用自由诗体,句式长短不一(最长的十二字、最短的二字),并善于将诗人的人格、情感等渗透到所书写的对象中,把内心的情绪之流转化为意象之流。全诗多处用复数第一人称“我们”来传达这股情绪之流,使诗情更富有感染力。

这首诗的标点符号的使用很有特点:首句十分突兀地用了“?”,给人以极大的震撼;第二行“是的,我们将”只有五个字,却用了两个标点“,”“。”,语气非常简洁有力。第七行末也用了“。”,表明情绪之流随意象之流的中止;随后,第九行末用了“,”,显示了某种过渡和提示。最值得品味的是最后一行的“……”,此时诗情已得到升华而戛然而止,给人一种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



(六)《川江号子》 1.作者简介

蔡其矫,1918年生于福建晋江园坂。1930年入培元中学,在学校壁报《激流》上首次发表文章;1935年转到上海暨南大学附中,参与“地下救国会”。1938年11月,入延安鲁迅文学院文学系,次年10月前往晋察冀边区的“华北联合大学”,之后任文学系教员,讲授“作家与作品研究”课,受普希金和雨果作品的影响开始写诗。1942年因阅读惠特曼《草叶集》而受影响,写成《肉搏》,为成名诗作。1948年秋被调到平山东黄泥中央社会部培训班,1949年4月随中央进入北京。1951年起在中央文学研究所任教员,1955年冬到海军东海舰队的舟山基地和厦门基地的观通站、海岸炮和炮艇上考察并写作。1956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第一部诗集《回声集》,同年秋至次年春跟随南海舰队从厦门到广东旅行,远至西沙群岛。1957年11月,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专写东海和黄海的诗集《涛声集》,不久去武汉长江规划办公室挂职政治部宣传部长,在考察汉江、长江途中写成《雾中汉水》《川江号子》等诗。1958年1月出版诗集《回声续集》。同年被错划为“右派”,于年底回福州,在省文联当专业作家。1979年出版《司空图〈诗品〉今译》,次年起陆续出版诗集《祈求》《双虹》《生活的歌》《福建集》《醉石》《倾诉》等。2.诗歌分析

这首诗源于作者游历长江的感受,借助于对江上号子的动人的刻写,表达了对英雄般的船夫及其蕴涵的生命活力的敬仰之情。在诗中,号子和船夫两种形象融为一体,共同塑就了一尊强悍而悲壮的生命雕像。全诗共二十行,没有分节,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面九行为第一部分,写如生命浪潮般的川江号子;随后的七行为第二部分,写搏斗在急流上的船夫;最后四行为第三部分,作者发出了几许无奈的感慨。诗的原稿的末尾本来还有几句:“歌声远去了,∕我从沉痛中苏醒,∕那新时代诞生的巨鸟,∕我心爱的钻探机,正在山上和江上∕用深沉的歌声∕回答你的呼吁”,作者后来把它们删去了,用省略号留给读者不尽的想象和余味。

此诗的首行,就以“碎裂人心”将川江号子的撼人魂魄的音色展现了出来;随后两行中的“万丈断崖”和“飞箭般的船”,交代号子的“源地”,凸显了号子的陡峭与迅疾。接下来的三行指明了号子的去向——“从悬岩到悬岩,∕从漩涡到漩涡”,它们在结构上与前三行相同,写到号子的“回声”的“震荡”,里面渗透着悲音,“悬岩”和“漩涡”进一步烘托了号子的旷远与激越。接着的三行,先用“吆喝”“长啸”使号子具体化,然后用一个比喻“有如生命最凶猛的浪潮”,十分形象(“浪潮”和后面的“流来,流来”,恰好与江、号子同时取得了联系)地将号子与生命勾联起来。

这一部分从不同侧面刻写了川江号子的气势,及其带给诗人的听觉上的震撼。“你”的使用,创设了诗人与船夫之间的对话关系,末了以“向我流来,流来”,将号子的宏大音流引向了“我”。接下来的第二部分,便自然地转入了“我”的视角。

第二部分连续用四个“我看见”,将“摄像镜头”直接转向号子的发出者——船夫。先是“巨大的木船”映入眼帘,接着目光移向船上的“桨”,最后聚焦于桨边的人。诗人用两个比喻“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来形容木船的急速行驶。很快,“雨点”的意象转化成船夫们“千年的血泪”,诗人的感受也随之升腾:那些“终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传达了船夫们充满悲慨的心声。诗的最后四行(即第三部分),忽然插入“但是几千年来”一句,其中“但是”既表示转折,又承续前面三行的意绪;随后的一个设问句“有谁……”,进一步渲染了川江号子的孤寂与悲慨。

【模拟试题】

1.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习题。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本诗第一节的两句诗,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答:

2.诗的后3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答:

3.诗人对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进行了大胆的改造,表达了他怎样的理想? 答:

4.“哪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是作者原诗中的句子,这里删去了“哪怕”。这样修改好不好,为什么? 答:

 静 夜 郭沫若 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 天河何处?

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5.“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一句中的“漏”能不能换成“露”? 答:

6.请你运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把第一节诗中的优美画面描述出来。答:

7.诗的第二节“天河何处”这一问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试题答案】

1.不能。因为“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为下文的想象作了铺垫。

2.“定然”“定”都表示断定的语气,所描绘的事物都是出自想象,作者却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加以肯定,这表明了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使我们读后也同样受到鼓舞和感染。3.表达了作者对所受压迫的反抗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4.猜测的语气变为肯定的语气,形象鲜明实在,同时减少了两个音节,读来铿锵有力。

5.不能。很少的几颗星透过云团,闪闪发光,“漏”字准确地表现了这一意境。“露”有显露的意味,而“漏”是无意而自然的。

6.参考: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独自一人踱到屋外,随意地看那淡淡的月光,月光下朦胧的林影,抬头看那云团中漏出来的疏星。

7.这一问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带到那广袤的宇宙之中去了。

第四篇:《树》学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树》学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树》课(单元)学前学案

一、阅读课文

作者在文章中写了几类树,有什么特点?

二、阅读引导

通过课文体会林燿德的散文文化情怀与都市色调

林燿德的散文被认为是都市散文的代表,这篇散文除了包含浓烈的文化意味外,都市的气息也隐现其中。譬如,首句“一对菩提树谦逊地生长在都市的盲点”,就点明了菩提树在都市中的位置,“盲点”意味着看不见的地方,因而说明菩提树是都市所欠缺的;作者在谈圣诞树时,更是通过“播放着重金属乐团蓝调歌曲的百货公司”等都市景象,展开了对都市文明的审视与反思;另外,对“呈现出民间劳动之美”“属于庶民”的桑的赞赏和“怀念”,也反衬了作者对于都市的态度。

三、阅读批注和质疑 质疑1 质疑2

《树》课(单元)学中学案 [教学目标] 1 体会树的含义,应怎样面对苦难。2 理解文章疏密得当的特点

一、学生问题的快速汇总 问题1 问题2

三、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及交流问题解决过程

四、教师提出的探究问题

一、各类树有何不同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菩提树关联着佛教,象征东方宗教的人本思想;圣诞树关联着基督教,渗透着一种救赎主题;棕榈关联着回教,体现的是倔强、忍耐的品格;桑展示了一种朴实与清严;松则是中国士族和仙逸的共同化身。

二、作者对这些树都是怎样的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谈论各类树时,所显示的态度、流露的意绪是不一样的。比如,菩提树对应的安详、静穆,令作者肃然起敬,产生一种景仰之情;圣诞树“被人类当做一种季节的征候、一种普世的意象”后,就变成了现代商业文化的一种仪式,改变了其原初含义,对此作者表示了深深的忧思,同时隐含着批判的意味——批判它依附的殖民主义;与此相对的是棕榈的倔强,引起了作者的同情和感佩;此外,作者对桑是“怀念”而钦敬的,对松则有一种向往之情。

二、课文在行文方面有何特点?

本文的行文疏密得当。文中有的地方十分细密,如写菩提树的叶:“近似心脏形的叶廓,在边缘镶滚着优美的曲线,尖细的末梢顺着主叶脉伸展成一道流逝在时空中的笔画,给滚动在嫩绿网络上的露珠儿开条滴落大地的虹迹”;有的地方极为疏阔,如写圣诞树的“惊人地繁殖”:“在18世纪初叶巴黎来往马车的市街上”,“在19世纪新大陆降雪的旷野中孤立的、清教徒的木造小筑里”,“在20世纪中期政变频频的南美午夜,那显得特别温暖的公寓客厅中”„„虽寥寥几笔,却以跨越数个世纪的时空。还可引导学生再找些例子。

三、《树》重点讲述了三类树,涉及三种不同的信仰,而三种信仰都与“苦难”有关。结合课文,谈谈三种信仰是如何分别看待“苦难”的。

参考答案

《树》重点讲述了菩提树、圣诞树、棕榈这三类树,分别涉及佛教、基督教、回教三种不同的信仰,而这三种信仰都与“苦难”有关。通过阅读课文,可以了解到,佛教是以一种安详、沉静的姿态应对苦难的,在作者看来,“菩提树高雅的气质,的确隐喻着觉者的一生,在充满煎熬的人生苦难中省思乃至透彻后的大觉悟,这正是人类自我提升的一个漫长路途”;基督教否定人的自觉,强调救赎的意义,作者认为,当圣诞树“被人类当做一种季节的征候、一种普世的意象”后,就变成了现代商业文化的一种仪式,这是需要省思的;在作者的眼里,回教训导人们保持顽强、忍耐,即使苦难重重地击打着现实生活,但无法摧毁人们的精神和意志。这些分析有一定的历史观和现实针对性。

四、能力拓展

从你熟悉的树(比如松树、柳树„„)中选一样,描绘它的形象,阐述它的象征意义。

《树》 学后学案 知识能力的巩固

杨柳① 丰子恺

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树,就有人说我欢喜杨柳树。因为有人说我欢喜杨柳树,我似觉自己真与杨柳树有缘。但我也曾问心,为甚么欢喜杨柳树?到底与杨柳树有甚么缘?其答案了不可得。原来这完全是偶然的。假如我存心要和杨柳结缘,就可以附会种种理由上去。或者说我爱它的鹅黄嫩绿,或者说我爱它的如醉如舞,或者说我爱它像小蛮的腰,或者说我爱它是陶渊明宅边所种的。即使要找三百个冠冕堂皇、高雅深刻的理由,也是很容易的。天下事往往如此。

实际,我向来对于花木无所爱好;即有之,亦无所执着。这是因为我生长穷乡,只见桑麻、禾黍、棉花、小麦、大豆,不曾亲近过万花如绣的园林。只在几本旧书里看见过“紫蔽”“红杏”“芍药”“牡丹”等美丽的名称,但难得亲近这等名称的所有者。并非完全没有见过,只因见时它们往往使我失望。我觉得它们也只是植物中的几种,不过少见而名贵些,实在也没有甚么特别可爱的地方,似乎不配在诗词中那样地受人称赞,更不配在花木中占据那样高尚的地位。

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抑。但这与前缘无关,只是我这几天的所感,一时兴到,随便谈谈。为的是昨日天气佳,埋头写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边的长椅子里去坐了一番。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变度微微的S线来,觉得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

听人说,这植物是最贱的。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大杨柳树。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藤要吃肉汤,许多花木要吃豆饼,杨柳树不要吃人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大概“贵”是要吃的意思。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贵”。吃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只供观赏的,似乎更贵。例如牡丹比葡萄贵,是为了牡丹吃了猪肚肠一无用处,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原故。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贱”的。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傍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竞称春天为“柳条春”。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原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原故。这种特殊的姿态便是“下垂”。不然,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柳条作春的主人呢?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春的力而拼命向上,一味求高,忘记自己的根本。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

[注]①杨柳,泛指柳树。古人因杨树之实也成白絮飞散,故常以杨称柳,杨柳多通用,如“垂柳”也称“垂杨”。

(文章发表于1935年。有删改)1.积极向上是令人赞赏的,作者却觉得一般花木的“向上”可恶,这矛盾吗?为什么?(4分)

2.“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请根据文意对这句话加以阐释。(4分)

3.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 1.不矛盾。作者并不反对“向上”,他认为“向上原是好的”。2分)作者厌恶一般花木的“向上”,只是僧恶其高而忘本,不知感恩。2分)2.“春的神意”与“和平美丽的春光”是一致的,蕴含着生机勃发、和谐、亲切的精神。2分)垂杨的姿态是“下垂”的,不像别的树木贪婪苛取,忘记“根本”。这与春的精神“十分调和”,因而“最能象征春的神意”。2分)3.改用 4

第五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贺新郎》学案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贺新郎》学案

《贺新郎》课(单元)学前学案(学生学案)

一、基础知识

1、了解该诗的写作时间和背景资料。

2、积累词句:

知误会前番书语

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

如许

孤旅

凭 比翼

和云翥

二、阅读引导(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注重整体的感知和文本重点内容的初步理解,形式注重文章的表现方式或表达技巧;形式为任务驱动(即以问题为任务,让学生完成以达到对文本阅读的引导))

问题1:阅读诗作,归纳上下两片的内容。问题2:如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批注和质疑

作者在主旨的表达上采用了那些艺术手法?

《贺新郎》课(单元)学中学案(教师教案)

关注学前学案中学生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解决自己的问题。从教师这一方面来说,就是对课程资源的合理整合,即学生能够在教师提供的资源背景下,自主解决自己的问题。包括:

一、检查学前预习

二、学生问题的快速汇总

问题1:学生上下两片的内容归纳意见 问题2:学生对该诗思想感情的理解。

三、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及交流问题解决过程 教师提示:练习写作时间和写作背景,把毛泽东同志放在一个普通人和一个革命者的角度理解该诗。

四、教师提出的探究问题

你通过本诗的学习获得了怎样的写作启示?

《贺新郎》课(单元)学前学案(学生学案)

让学生评价自己对问题解决的途径、方法,反思在学前、学中学案中的问题,自己总结出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并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整个课程的学习效果。(形式上表现为作业)包括:

一、学生的反思和总结

二、知识能力的巩固

运用细节和场景描写写一首小诗表达情感。

三、知识能力的拓展

阅读毛泽东《虞美人

枕上》,查找相关背景资料,比较与《贺新郎》一词在艺术上的异同点。

虞美人

枕上 毛泽东 一九二一年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下载《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程纲要(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程纲要(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检测(优秀范文5篇)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检测(一) 一、(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脊髓(shuǐ)瞥见(piē)啮心肝(niâ) ... B.淘汲(jí)屏弃(bǐng)杜运燮(xiâ) ... C.虔诚(q......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重点字音字形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重点字音字形汇编 诗歌部分 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 洗涤[dí] 澄澈[chãng châ] 倡导 清澈 摒弃[bìng qì] 雕饰 诞生 奠定 复沓[fù tà] 吹拂 荒谬[mi......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字音字形[精选五篇]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字音字形 文学常识 天狗 脊髓 剥皮啮啃 字形爆炸 爆发暴发户井 杜运燮淘汲汲水一瞥 摒弃屏弃摈弃 澄澈汲取垃圾垃圾车 洗涤 虔诚 揣摩宇宙春 查良铮......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内字音字形

    诗歌部分 第一单元 啃啮. 脊髓.. 脑筋. 神经. 精神病 沫.水 静默 和谐. 揩.油 诙谐.. 淘汲.. 瞥.见 屏.弃 摒.弃 摈.弃 澄澈.. 黄澄澄. 腐烂 垃圾 趿.拉 扰.乱 收拢. 洗涤. 虔.诚 杜运燮. 狂飙. 穆.旦......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介绍(共5则范文)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介绍 一、模块内容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属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系列。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现代诗歌综合测试题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现代诗歌综合测试题 基础积累(26分) 选择题(每题3分,共6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现代诗歌门类众多,但真正讲究思想性与艺术......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简明教案(诗歌部分)(五篇范文)

    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走进诗的世界 教学目标: 1、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2、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生命律动 3、体会诗歌抒情主人公的人格魅力 4、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思......

    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

    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 一、中国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一) 外部特征 分行,音乐性。 (二) 内在特征:精美的语言,隽永的滋味,纯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