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
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
一、中国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一)外部特征 分行,音乐性。
(二)内在特征:精美的语言,隽永的滋味,纯粹的情感,深刻的哲理,异常的美感。
二、生命的律动——现代诗歌魅力探密
(一)反复诵读本单元各首诗歌
这些诗歌的创作年代比较久远,但至今都还有其独特的魅力,独特的价值。要求静心诵读,进入诗歌的世界,体会诗歌的意韵,读出滋味。
要求先不看导读分析文字。
(二)品读现代诗歌的方法
诵读——直觉,混沌(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初解——表层意义、字面意义
深入——知人论世、技法应用与目的
咀嚼——深层寄寓(滋味、情感、哲理、美感)
(三)结合导读分析文字,从语言(技法)、滋味、情感、哲理、美感等角度中,选择一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和交流。
2、课文解读 ⑴《天狗》
总体评价:这是中国最早的白话诗歌之一,顺应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激情。最突出的特点:高度张扬的自我意识、激荡不已的激情(狂飙突进)主要技法:化用民间传说、极度夸张
知人论世:由于处在白话文刚刚兴起的时期,又恰逢“新文化运动”,语言总体显得粗糙,也比较直露,滋味不够隽永,美感无从谈起。⑵《井》
总体评价:是一首比较成熟的现代诗。
最突出的特点:形象鲜明,涵义隽永,美感异常。主要技法:象征、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写作年代:二十世纪四十年代。1944年,抗战胜利前一年。表层意义:描写“井”的形象——静默、清澈、简单、虔诚、寂寞
描写“井”的环境——草叶、小小的天空和浮云(和谐)
花叶的腐烂、垃圾(不和谐)
写“井”的对象——“你们”饥渴、汲取、扰乱、遗弃 深层意义:写井即写人,写“我”。
“我”是一个旁观者,独立于尘世,为他人(你们)的需要付出自己的帮助。
“我”遭受不公正的命运,对命运既不逃避,也不反抗,但内心却是孤独、渴望、无奈。因此,这里的“井”象征着一种坚韧、高洁的品格,是某种民族精神的象征,有其鼓舞人心的作用:同仇敌忾、众志成城,顽强地应对民族的苦难。⑶《春》
总体评价:这是一首抒写青春的比较成熟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诗歌。
最突出的特点:赋予意向以最异常的感觉,隐晦地表达青春的热情与困惑,焦虑与迷惘。主要技法: 拟人、拟物、象征、意象的变形,句式的变形。
写作年代:1942。1940年从西南联大毕业,留校任教两年,后到缅甸抗日战场担任翻译一年。表层意义:春天,充满生命力,万物蓬勃滋长,生命的欲望赤裸展现,无比美丽。
深层意义:春带来生机,带来欢乐,也带来烦恼,甚至痛苦。这正是青春的象征。青春无比美丽,充满生命的张力,生命的欲望被点燃,却又遭受压抑,因而更加强化了对禁锢和压抑的突破与反抗的渴望。⑷《无题》
总体评价:这是一首形式新颖的经典的现代诗歌。
最突出的特点:理想崇高,意象鲜明,形式特异,形象鲜明,语言简洁。主要技法:设问、想象。
写作年代:1948年,解放战争时期。
表层意义:仆倒于雪地,化为万物的营养,迎来美丽的春天。
深层意义:直面苦难,毫不畏惧,相信为正义的事业、崇高的理想的牺牲的价值。
形式特色:最后五行特别有意思。四个词语独立成行,强调了牺牲之后迎来的美好的未来图景;结尾句既照应开头,又余味隽永。⑸《川江号子》
总体评价:这是一首气势雄浑、情感悲壮的现代抒情诗。最突出的特点:情感浓烈、炽热。
主要技法:直接描写与侧面烘托,复沓与对仗。写作年代:1958。大跃进。
表层意义:描写川江号子,川江船工。表现号子和船工给人带来的心灵的震动。
深层意义:主要从最后六行表现。一方面写船工,另一方面也表现自己的思考。这是理想与现实错位交织的一种深沉而悲凉的感慨。
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
诗的发现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内涵,领会真挚情感,体会诗歌以情动人的特点。教学内容安排:
1、阅读讲解讨论《诗的发现》
2、诵读本单元所有课文,感受诗歌情感。教学过程安排:
一、挚情的呼唤——感悟诗歌情感
1、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2、谈谈你的感受。(1)《贺新郎》(毛泽东)表达对妻子的依依柔情,更表现了献身革命的激情。二者水乳交融,互为映衬。(2)《也许》(闻一多)表达对早夭的女儿的刻骨的爱,以及失去女儿的无限的痛苦。(3)《一个小农家的暮》(刘半农)表达思乡之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4)《秋歌》(瘂弦)表达一种向往,一种追求。诗行透露出的情感,至诚至柔。(5)《妈妈》(江非)表达了对妈妈的歌颂和热爱。
二、柔软的心——体会情感表达的方法(探究怎么写)
(一)《贺新郎》
1、化用古诗典故和诗意
2、对比与衬托(异常)
把儿女私情与革命激情相对比,又相映衬,突出了青年革命者的追求理想的高大形象,又表现了真实的儿女情长。
3、以景衬情
凄清的秋天初晨之景,衬托别情离绪之沉重;此沉重又反衬出青年革命者离家投身革命、实现伟大抱负的可敬可佩。
4、细节描写
“眼角”两句,写离愁别绪,是常理;“住”字又突出了异常,表现对方(妻子杨开慧)的深明大义。
(二)《也许》
以痴想表达对早夭的女儿的爱意柔情,其中隐含的悲怆与无奈,比捶胸顿足更令人不忍卒读,更加的撕心裂肺!对比。想象。至柔至痴。不谐中的和谐。
(三)《一个小农家的暮》
1、细节描写。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日常细节画面,体现农村平民生活的和谐与宁静。
2、口语化的语言。质朴无华滋味隽永。
3、声想结合,动静结合。
4、结尾异常。引民歌入诗,与前面的和谐宁静情调迥异,表现了对民生的关怀。
(四)《秋歌》
1、化用古意。前三节,意象的选择别有诗意,有古典的美。为后两节的抒情营造了古朴典雅的诗歌意境。
2、朦胧含蓄。文中的主体意象是“暖暖”。我们可以感受到“我”对暖暖的深情与依恋,欣喜与呵护,但却对“暖暖”是谁颇费猜度。
(五)《妈妈》
1、对比写法。城市化与农村生活的对比。撼人心魄的是最后五行。前面都为这五行铺垫,它不止是反衬农村生活的艰苦,更是反衬生活在农村的妈妈的伟大,突出“我”对妈妈的赞美和思念。
2、欲扬先抑。对现代城市化的生活,妈妈也许都没见过,都不懂。但妈妈又勤劳,有爱,那一切其实都显得并不重要。
3、细节叙写。白描,毫无渲染,却令人感动。
第三单元《爱的心语》
诗的意象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安排:阅读《诗的意象》,了解掌握有关知识:什么是意象?意象的种类有哪些?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安排:反复诵读,品味意象,鉴赏妙处,破解奥妙
1、《蛇》
表达爱情的寂寞、苦闷,采用的主要意象是“蛇”。配合意象有:草原、乌丝、月影、花朵。
“蛇”这个意象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新意,一反常态,别有妙处。诗人跳出了关于蛇的古老的思维定势,以浪漫的的笔触翻新蛇的形象。这里,蛇不再是可怕的、令人厌恶的,而是通灵的、温情的爱的化身,爱的使者。
2、《预言》
表达对爱神光临的如梦如幻的激动,以及对爱神无语而去的失落。采用的主要意象是“你”——年轻的神。配合意象丰富多彩。年轻的神,从诗歌中看,是作者理想的爱的化身,她的光临令人激动不已,她的消失又令人无比怅然,恍然若失。
作者追求艺术的“镜花水月”,本诗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爱神光临,是一种感觉,作者的倾诉充满激情,是一种梦幻中的细致无比的诉说,这种细致接近于写实的仔细描摹;在恍然如真的甜蜜中,爱神的消逝竟然又如此的无情和决绝,恰如“镜花水月”,荡然无存,只留下“我”的孤独的咏叹和徘徊。
3、《窗》
写失去爱情之后的感触,表现一种纯情与无奈。与前一首相比,诗意更加的凝练,情感更加的深沉,给读者留下更多的咀嚼与悲慨。从意象选择看,作者选用的主意象是两扇“窗”,前后两部分的对比的描摹,把看似如轻烟一般,实则浓重难敌的失落、哀愁,表现得含蓄哀婉。从营造意象的手法上看,最重要的是意象对比。
4、《你的名字》
这是一首构思奇绝的爱情诗。奇在何处?
一奇:奇行至痴。从唤,到写,到画,到梦,到最后的刻,真是痴情人做痴情事!二奇:奇想至痴。这是最大的亮点。名字刻于生命树,跟着树长大。
三奇:奇言至痴。最后一句。七个“轻”排列在一起,完全打破语言常规,甚至有些疯癫之象,却表达了不可穷尽的痴情!从意象营造看,主意象是“你的名字”,作者不仅使之化无形为有形有声,甚至还赋予它以生命,不同寻常!
5、《神女峰》
最大的价值在于表达一种全新的爱情观。
神女峰,可以从传说当中去理解,是忠贞爱情的表现;但作者似乎从这里又品出了别样的意味——妇女的生命价值,是否只在这对男性的依赖上? 点睛之笔在最后两句。
还可以参考舒婷的另外两首爱情诗《致橡树》《双桅船》。
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
诗的语言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
一、阅读《诗的语言》,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
诗歌语言与实用语言的区别,最显著的就是它们的目的不同。现实语言为实用,目的为“读解”;诗歌语言不为实用,目的在于“审美”。
1、多义性
2、跳跃性
3、可感性
4、音乐性
二、精读《河床》 ㈠作者简介: ㈡精读探究
1、请体会主意象的外在特点和内在性格。
2、主要的语言特点
3、意象特点:丰富多彩
⑴与传说、神话有关的意象,如“兀鹰”“母狼”“黄河象”,原始、血性,突出旺盛生命力的特征。⑵与民族世俗生活有关的细节意象,如“唐古特人的马车”“猎人”“鹰的城堡”。给人视觉刺激,浓重的黄土色调给人巨大而奇异的感觉。⑶具有沧桑感、伤残感的意象,如“飓风”“时间”“古迹”“化石”“始皇帝”“驰道”“不可攻克的球门”。这一系列意象,既是作者心灵痛觉的复写,又是他对那种狞厉粗犷的原生力量的认同,表达出人类最高贵的精神品质——认知自我的历史、感知自我的清醒、珍爱历史的智慧。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略读本单元其他几首诗歌。
1、郑敏《金黄的稻束》
⑴写作时间:20世纪40年代。当时作者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读书。⑵意象:
主意象:金黄的稻束。象征:母亲;历史;思想。
配合意象:疲倦的母亲;皱了的美丽的脸;满月、树巅、远山、暮色;小河。突出的意味:静穆;坚忍;深刻的美丽。⑶意象特点:
跳跃:稻束——母亲——历史——思想(自然的联想与想象)
叠加:金黄的稻束——母亲的疲劳——静穆的雕像(刻意的对比冲击)⑷语言力度:
“皱了的美丽的脸”——奇特而真挚的感受,异常的组合异常的效果
“伟大的疲倦”——苦难、磨砺、忍受,而且挺住了,熬过了。不是体力不支,而是充分释放后的深沉和宁静。疲倦是必然的,伟大却从这平凡者抗拒苦难的过程中升华出来,成为一种精神的雕像。
2、李保田《地之子》
感情:对大地母亲的深情。
含义深刻的句子:“因为住在天国时,/便失掉了天国。” 安泰的神话传说。
“住在天国”,意寓离开了大地,离开了母亲,失去了力量。而失去了力量,便也失去了生命。这就突出了诗人作为大地之子对大地母亲的爱,把感情推向极至。
3、牛汉《半棵树》 ⑴主意象一:半棵树。
特点:令人惊诧的不只是半棵树的残损的身躯,而更是它依旧“挺立”“高”“伟岸”。
象征:这个意象颇为耐人寻味。被雷电劈掉了半边,命运遭受了重大的打击,但残损的身躯却依然挺立,春天到来的时候,依然“长满青青的枝叶”,依然把日子过得生气蓬勃,毫不随便,毫不颓废。⑵主意象二:雷电。
全诗就只有两个意象。雷电是作为树的对立物而出现在诗歌中。一共出现三次,一次比一次可怕。结合写作的时间,我们不难想象,雷电象征什么。那是恶对人性、天性的践踏和蹂躏,恍如邪恶之幽灵!
4、洛夫《边界遥望》
⑴作者简介:洛夫,原名莫洛夫,1928年生。20世纪40年代去台湾。著名诗人,人称“诗魔”。常有奇异突兀之句,含深刻之美、奇崛之美。
⑵重要的词句:乡愁
内伤
咯血
冷雾 ⑶意象:杜鹃
白鹭
鹧鸪
传统意象,表达乡愁,更加深沉。意寓文化传承,一脉相传,难以分割。
第五单元 苦难的琴音
《诗的鉴赏》 教学内容安排:
阅读短文《诗的鉴赏》,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一、诗歌鉴赏的三个阶段
二、诗歌思想内容的鉴赏
1、步骤过程:
诵读——直觉,混沌(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初解——表层意义、字面意义
深入——知人论世、技法应用与目的效果
咀嚼——深层寄寓(滋味、情感、哲理、美感)
2、表达模式参考:
⑴本诗描写(或叙述)……的景色(或人物、事情),表达了……的感情(或哲理)。⑵本诗从……等几个方面塑造了……的形象,突出了他(她)的……性格特征(或情感),表达了……,寄托了……
三、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1、修辞手法
⑴主要修辞手法:比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拟人、拟物、排比、夸张、对比、类比、反复、呼告、通感等。⑵掌握修辞的一般表达作用。
⑶结合诗歌的整体,理解和把握修辞的具体作用。
2、表现手法:象征、白描、映衬 象征:群体象征、个体象征(风格)
3、抒情方式:
⑴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⑵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以情驭景)
借物抒情(象征、托物言志)
借事抒情(白描、叙事抒情)
4、语言品味:
要品出诗歌和谐优美的语言滋味,也要品出不和谐的语言特色。和谐与不和谐是相对的,尤其是不和谐,即异常,往往是要适度的。和谐:所采用的语言(含意象)与所要表达的感情水乳交融,和谐一致。
5、结构技巧:
总-分-总的一般模式。
先写景,后抒情的一般模式。虚实相生 动静、曲直、开合、张弛、对照(正反)、抑扬、藏露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
学习运用诗歌鉴赏的有关知识,自主品味,讨论表达。
一、鉴赏要点提示:
1、精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鉴赏提示:
1、找出反复咏叹的主旋律,体会作用。
2、拟人写法的作用。
3、散文化的语言。
4、可触可感的意象。注意:本诗写于1937年12月。
2、略读《老马》
本诗写于1932年4月。鉴赏提示:
诗中“老马”的象征意义。
主要的艺术手法(虚实结合、反语,写实、白描)理解“它抬起头望望前面”的意味。
3、略读《憎恨》 本诗写于1941年。
鉴赏提示:诗人憎恨什么?诗的末句“不是要写诗,要写一部革命史啊”有何含义? 意象的选择上有何特色?
4、略读《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鉴赏提示:
诗歌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开头有何用意?诗歌中化用了古诗,有什么作用? 诗歌中幻觉意象有哪些?它们的组合有何意义?
5、略读《雪白的墙》 鉴赏提示:
诗中出现了三次“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所流露的情感有何不同? “雪白的墙”“肮脏的墙”分别象征什么?本诗的意象和语言有何特色?
第二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部分(15分,每小题3分)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玉簟(diàn)
阡陌(xiān)
霰雪(xiàn)
功亏一篑(kuì).... B.地坼(chì)
羁旅(jī)
渔樵(jiāo)
高屋建瓴(líng).... C.嗟叹(jiē)
绸缪(móu)
祠堂(sí)
繁文缛节(rǔ).... D.踯躅(zhízhú)
潺湲(yuán)
修葺(qì)
对簿公堂(bù).....
2、下面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B.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C.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夜黄鹂空好音。
D.楼船夜雪瓜舟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亲朋无一字(字:文字)凭轩涕泗流(涕泗:眼泪和鼻涕,这里指眼泪)...B、还乡须断肠(断肠:形容非常悲伤)熊咆龙吟殷岩泉(殷:震响)...C、脚著谢公屐(著:穿)出师未捷(捷:捷径)..D、举杯断绝歌路难(断绝:停止)时不可兮骤得(骤:突然)...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全球三大铁矿石生产商之一淡水河谷原本与中信泰富签订了铁矿石供应协议,中信泰富也同意继续按照平均每年45万吨左右的供应量提供给换了“东家”的石钢。
B.迪拜债务危机不仅显示了“迪拜神话”的脆弱性,引发了外界对迪拜发展模式的怀疑,而且还暴露了当前世界金融体系存在的一些根本性问题。
C.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谁能否认中国的经济不会受到国际经济局势的影响呢?难道我们不应该迅速采取相关的措施吗?
D.对于中国这个制造业大国来说,在工业设计阶段引入低碳理念是在生产、使用全过程实现节能减排不可或缺。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郭沫若绝对是个奇才。学医出身的他,一动手写诗,就成为诗坛巨星;一投笔从戎,就官至高位;一搞学术研究,就拥有了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等诸多头衔„„他还被誉为“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B.“一些人认为使用外国词汇能表现他们头脑开放和国际化,但是我不这样认为。”国际译联副主席黄友义声称:“相反,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语言树立信心。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指望别人尊重你。”
C.南美的文学受到西方的承认,并不是因其语言文化的独特性,说穿了是因为以马尔克斯、博尔赫斯为代表的南美作家都是受西方现代文学教育,他们都能用西方的语言写作(西班牙语、法语或英语等)。
D.据英国“每日电讯报”3月20日报道,最近,日本自治医科大学的一个遗传学研究小组利用基因改造的方法,把一种蚊子成功转化为了“疫苗注射器”。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西方对中国三大偏见不攻自破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网站5月19日文章】题:西方对中国的偏见曲解未来(作者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基肖尔〃马赫布巴尼)我们正在进入世界历史的新时代。西方对世界历史主导的终结,意味着我们需要丢掉西方文化视角来理解这个新时代。这将需要改变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西方人士的思维。而由于头脑中充斥着偏见,他们得出的往往是错误的看法。我将提出三个西方对中国存有偏见的例子来加以证明。
西方对中国想当然的第一个根本性破绽是认为中国最终会像其他所有成功的发达国家一样加入大西方计划,并且变得“与我们一样”。他们相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政府无法继续存在下去,“玫瑰”或“橙色”革命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
西方的人口加起来约为8.6亿,而中国的人口有13亿。对历史傲慢的人才会以为西方文明大得足以同化中国文明。事实是,中国拥有属于自己十分发达而独特的文化,因此不会被西方同化。
西方对中国想当然的第二个根本性破绽是认为如果不成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国家,中国就会崩溃。在此次金融危机高潮时,西方对中国政权将会崩溃的一厢情愿的想法有过最明显的流露。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西方媒体的报道声称中国经济增长的崩溃如何导致了4万多起抗议活动,并预测这些抗议将升级并把政府推翻。
几乎没有西方分析家指出这其中显而易见的破绽:它所依据的是这样一种成见,即中国人民会愚蠢到仅仅因为1年糟糕的经济表现而推翻一个给他们带来了30年世界最快经济增长的政权。同样,几乎没有人能想到,中国政府在处理经济危机方面表现得比西方国家能干得多。
西方想当然的第三个根本性破绽是认为中国无法和平崛起。他们认为正如19世纪欧洲新列强的崛起导致战争和冲突一样,亚洲新强国在21世纪崛起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
对任何地区来说,经济危机才是真正的压力测试。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008年-2009年的大衰退是世界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遇到的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倘若亚洲地区已经存在随时可能爆发的地缘政治对立,最近的金融危机本应已经点燃了导火索。
事实刚好相反,什么也没有发生。原因何在?因为亚洲国家有一种较强的政治共识,认为如果卷入地缘政治对立的零和游戏,它们就将放弃最好的发展机遇。因此,尽管存在对立,但所有国家都学会了如何处理。因此,中国的和平崛起既非侥幸,也非暂时现象,它是中国领导层高超的地缘政治处理能力的结果。
(选自《参考消息》2010年5月21日第8版)
6、下列对“西方对中国的偏见”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终结了西方对世界历史的主导,但由于西方人士头脑中的偏见,他们得出的往往是错误的看法。
B.西方认为中国最终会变得和西方一样,“玫瑰”或“橙色”革命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
C.西方认为中国如果不成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国家就会崩溃。D.西方认为中国无法和平崛起,崛起过程中会导致战争和冲突。
7、下列有关“西方认为中国会崩溃”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认为,中国人口比西方多几亿,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政府无法继续存在下去。B.有不少西方媒体预测,因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崩溃而导致的抗议活动的升级会把政府推翻。C.中国人民不会因为一时糟糕的经济表现而推翻一个给他们带来了长期的世界最快经济增长的政权。
D.中国政府比西方国家在处理地缘政治方面表现得能干得多。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西方认为西方文明大得足以同化中国文明。
B.亚洲新强国在21世纪崛起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战争和冲突。C.2008年—2009年的大衰退是世界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D.在最近的金融危机中,亚洲国家尽管存在对立,但所有国家都学会了如何处理地缘政治。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对世界历史主导的终结,意味着我们要从新的视角来理解这个新时代。B.中国人口比西方多,中国拥有属于自己十分发达而独特的文化,由中国历史上蒙古族、满族等的汉化可知,西方是有可能被中国同化的。
C.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可在2008-2009年在大衰退中,亚洲地区没有发生战争和冲突,说明经济危机可能导致战争和冲突,但没有必然性。D.中国在21世纪崛起的过程中,特别是在2008—2009年的大衰退中没有和其它亚洲国家爆发地缘政治对立,说明中国是能够和平崛起的。
三、(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一)冯盎,高州良德人也。少有武略,隋开皇中为宋康令。仁寿初,潮、成等五州僚叛,盎驰至京,请讨之。文帝敕左仆射杨素与盎论贼形势,素曰:“不意蛮夷中有此人,大可奇也。”即令盎发江、岭兵击之。贼平,授金紫光禄大夫,仍除汉阳太守。
武德三年,广、新二州贼帅高法澄、冼宝彻等并受林士弘节度,杀害隋官吏,盎率兵击破之。既而宝彻兄子智臣又聚兵于新州,自为渠帅,盎趋往击之。兵交,盎却兜鍪大呼曰:“尔等颇识我否?”贼多弃戈肉袒而拜,其徒遂溃,擒宝彻、智臣等,岭外遂定。或有说盎曰:“自隋季崩离,海内骚动。今唐虽应运,而风教未浃,南越一隅,未有所定。公克平五岭二十余州,岂与赵佗九郡相比?今请上南越王之号。”盎曰:“吾居南越,于兹五代,本州牧伯,唯我一门,子女玉帛,吾之有也。人生富贵,如我殆难,常恐弗克负荷,以坠先业。本州衣锦便足,余复何求?越王之号,非所闻也。”
四年,盎以南越之众降。贞观五年,盎来朝,太宗宴赐甚厚。俄而罗窦诸洞僚叛,诏令盎率部落二万为诸军先锋。时有贼数万屯据险要,不可攻逼。盎持弩语左右曰:“尽吾此箭,可知胜负。”连发七矢,而中七人,贼退走,因纵兵乘之,斩首千余级。太宗令智戴还慰省之,自后赏赐不可胜数。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注:唐朝起信宜(现广东西南境内)百越土著居民,被冠上“罗窦洞僚”的称呼。
(二)贞观初,岭南诸州奏言高州酋帅冯盎、谈殿阻兵反叛。诏将军蔺谟发江、岭数十州兵讨之。秘书监魏徵谏曰:“中国初定,疮痍未复,岭南瘴疠,山川阻深,兵远难继,疾疫或起,若不如意,悔不可追。且冯盎若反,即须中国未宁,交结远人,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臵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此则反形未成,无容动众。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即来朝谒,恐不见明。今若遣使,分明晓谕,必不劳师旅,自致阙庭。”太宗从之,岭表悉定。
(节选自《贞观政要》)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授金紫光禄大夫,仍除汉阳太守 除:授官 . B.太宗令智戴还慰省之 省:看望 .C.贼退走,因纵兵乘之 乘:追赶 .D.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 就:立即 .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直接反映冯盎英勇善战与不贪名利的个性的一组是()
A.盎驰至京,请讨之 本州衣锦便足,余复何求?
B.诏令盎率部落二万为诸军先锋 常恐弗克负荷,以坠先业 C.因纵兵乘之,斩首千余级 四年,盎以南越之众降 D.连发七矢,而中七人 越王之号,非所闻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寿初年,潮、成等五州僚人造反。冯盎亲自前往京师请旨讨伐。文帝诏左仆射杨素与他议论敌方形势,盎分析得头头是道。杨素很为惊叹,于是命他领江岭兵进行讨伐。B.唐武德三年,冯盎率兵平定了高、冼的叛乱,当时有人游说冯盎称王。冯盎不贪求称王称霸而是归降高祖,体现了他的明智。
C.贞观元年,有人举报冯盎反叛,说他已起兵拒境,太宗采用魏徵的招降建议,派人招降了冯盎,终使岭南安定,并留下“魏徵一席言,胜于十万兵”的美谈。
D.文段
(一)记叙了冯盎英勇善战,以民族统一为重,平定战乱的事迹;文段
(二)借魏徵进谏的史实让我们看到纳谏与进谏的君臣形象,同时也让我们看出冯盎反叛一事缺少真凭实据。
四、(28分)
13、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意蛮夷中有此人,大可奇也。(3分)
(2)人生富贵,如我殆难,常恐弗克负荷,以坠先业。(3分)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2分)
(4)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2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1)诗题为“秋词”,那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景象?作用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析。(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诗在构思立意和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填空。(10分)
⑪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表现作者强烈生命意识的名句,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①,江月年年望相似”,曹操《短歌行》中的“ ②,去日苦多”,李白《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③ ”,苏轼《前赤壁赋》中的“ ④,羡长江之无穷”,这些诗句均表达了古人珍惜生命、追求理想、感逝光阴的情怀。
⑫ ⑤,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⑬ ⑥,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⑭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_________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⑮人生得意须尽欢,⑨。(李白《将进酒》)⑯___________⑩_______。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乱世中的美神
①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
②本来,3000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风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不学什么辞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
③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俗。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的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诗书不多,竟大不悦。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
⑤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她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后,到封建社会气数将尽时,才又出了一个与她相知相通的女性——秋瑾,秋瑾回首长夜3000年,也长叹了一声:“秋风秋雨愁煞人!” ⑥如果李清照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的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忍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
⑦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⑧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选自《十月》,作者:梁衡。有删改)
16、作者将李清照称为“乱世中的美神”,她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试结合全文内容分条陈述。(6分)
答:
17、文章开篇写道:“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答:
18、大量引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试分析文章中引用陆游和王维诗句的作用。(4分)
答:
19、郑振铎曾提到过“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请默写一首这种类型的诗词。(4分)答:
六、(8分)
20、下面的漫画由罂粟枝与罂粟果构成,注意漫画画面特点,准确把握寓意,为漫画写一则简洁、生动、得体的公益广告。(4分)
21、根据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答题。(4分)
古希腊作家伊索在郊外散步,遇到一个人。那人在伊索背后询问:“先生,从这里怎么到城里?”“你往前走!”伊索头也不回地说。“我该走哪条路?”那人走到伊索跟前问道。“你往前走!”伊索看也不看他,继续这样回答。那人有些疑惑,但走上了一条看起来直一些的路,又问道:“那我走多久才能到城里?”“你往前走!”伊索仍旧这样回答。那人有点懵了:“先生,我在问您正经事,您怎么总开玩笑呢?”他生气地放开步子往前走。“朋友,照这个速度,太阳下山前您能到!”伊索在他身后说。
如果从实现人生目标的角度看,伊索的“往前走”包含三层哲理。围绕三层哲理以“目标”和“往前走”为关键词,写一组比较整齐的句子。
答: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作文。爱,是永恒的话题。
爱的对象与范围几乎无所不包:爱国家、民族,爱亲人、朋友、邻里、弱者、受难者,爱书籍、游戏、旅游……爱的表现可谓丰富多样:或体贴、温暖、自然,或粗疏、淡然、做作;或持久、及时,或短暂、迟缓;或节制、理性,或盲目、糊涂。爱的滋味也就有酸、甜、苦、辣,让人感喟。
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或对社会人事的观察、思考,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以“让爱变得_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2、以“用心去爱”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测试题答案
一、1、D
2、B
3、B
4、B A“平均数”一般不使用数量范围 C否定不当 D成分残缺,句末加“的环节”。
5、A B插入语,冒号改逗号 C括号移至“写作”前 D引号改为书名号
二、6、A(原文并没有说是“中国终结了西方对世界历史的主导”)
7、B(A项前后两句没有必然联系;C项“一时”应为“一年”,“长期”应为“30年”;D项“地缘政治”应为“经济危机”)
8、D(A项是“对历史傲慢的人”的观点;B项是西方的偏见;C项缺少限定语,应在“世界”后加“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遇到的”)
9、B(原文没有提到“蒙古族、满族等的汉化”问题,也没有谈及“西方是否可能被中国同化”的问题)
三、10、D(就:到达,接近)
11、D(C项第一句表明的是善于指挥作战,而非本人的英勇善战。)
12、C(魏征的建议不是招降,而是安抚晓喻;太宗是派人安抚晓谕而非招降)
四、13、(1)想不到蛮夷中竟有这样的人物,很令人感到罕见。(“意”1分,理解为“料想”“想到”“意料到”等均可;“奇”1分,理解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感到罕见”“感到不寻常”等;句意1分)
(2)人生富贵,能像我这样的恐怕很难,我常常担忧不能担负起重担,而毁了先人所创建的勋绩。(“殆”“坠”各1分,句意1分)
(3)我怎能低头弯腰侍奉达官贵人,使自已心情不能愉快而露出笑脸。(4)游人只应该在江南终身到老(不再回乡)。
14、(1)诗中的环境和所抒写的景象都暗合“秋词”的要求,院中梧桐,秋深叶黄,夜深露重。其作用有两点:①点明题意,向读者暗示这是一首官怨词;②渲染、烘托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2)这首宫怨诗,描写了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寂寞孤单的宫女的形象。宫女的形象可以通过“无颜色”和“卧听清漏”来表现。“无颜色”既是说明了室内用具的灰暗和夜已深,更向读者暗示了主人公心情的黯淡。“卧听清漏”,“漏”前加“清”字,由于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觉漏声凄清,漏声漫长。
(3)构思立意的特点:前三句写景,多重铺垫,后一句写人,水到渠成;由远而近,由户外写到室内。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15、略
16、答:李清照的“美”体现在:①平民之身念国家大事,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对待一切决不凑合;②追求人格的超俗;③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意思相近即可。)
17、答:在封建社会,作为女人,她们依附于男人而存在,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正由于这两方面的矛盾,她只能生活在孤独与悲哀之中,这就是李清照的悲剧。
18、答:引用陆游诗句的作用在于借陆游的愤怒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交代了李清照生活的社会背景;引用王维的诗句在于赞美李清照如“松间明月,石上清泉”般的超俗人格,表现她的人格之美。(引用“陆游”“王维”诗句作用各2分,如综合陈述引用两人诗句的作用也算对。)
19、略
20、尝试毒品等于葬送终生/接触毒品 结束一生/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毒品,生命的陷阱/吸毒=上吊自杀/沾染毒品,等于自套绞索/毒品——诱惑下面是绞索
21、示例:
“往前走”昭示着:必须向前行动起来,才能到达目标;“往前走”昭示着:只要向前行动起来,走哪条路都能到达目标;“往前走”昭示着:把握好行动的节奏(速度),便能顺利到达目标。
附文言文语段译文:
冯盎,是高州良德人。少年时就有军事谋略。隋开皇中任宋康县令。仁寿二年,潮(今潮阳县西北)、成(今封开县东南贺江中)等五州僚人造反。他驰马前往京师,请旨讨伐他们。文帝诏左仆射杨素与他议论敌方形势。杨素说:“想不到蛮夷中竟有这样的人物,十分值得惊叹。”于是命盎领江岭兵进行讨伐。平乱后,授盎金紫光禄大夫、汉阳(今肃礼县西南)太守(明嘉靖《广东通志》载为漠阳太守)衔职。
唐武德三年(620),广州、新州(新兴)的高法澄、冼宝彻等共同受林士弘调遣,杀朝廷官吏。盎率率兵平定高、冼的叛乱。不久。不久宝彻哥哥的儿子智臣又在新州聚集兵力,自己担任魁首,冯盎率兵前往打击他。交战时,盎(在阵前)除去甲胄大声说:“你们认识我吗?”智臣的士兵大多放下武器,袒胸露背,下跪叩拜,众士卒于是溃散,盎擒获宝彻、智臣。岭外于是得以平定。有人游说冯盎说:“隋朝已灭亡了,国内外到处很乱,唐朝虽应运而生,但政教还未孚众望,岭南尚未有所归属。你现在已攻克了五岭二十多州,着哪里能与赵佗的九郡相提并论,现在还是请你自称南越王吧!”盎回答说:“我世居南越,迄今已五代。作为岭南边疆大吏的,也只有我一姓,子女钱财我都有了,人生大富大贵像我一样的恐怕很难达到。我常常担忧的,是不能承担先人所创建的勋绩,我常常担忧不能担负起重担,而毁了先人所创建的勋绩,怎敢擅自称王呢?越王的封号,这个不是我所希望听说的。”
武德四年,盎率领南越之众归降高祖。贞观五年,冯盎来到朝廷,唐太宗赏赐十分丰厚。不久,罗窦(今信宜镇隆)诸洞僚人叛乱,太宗诏盎率二万兵众为各路军先锋进行剿除。当时僚人数万人据险固守,不可强行进逼进攻。他手拿着弓箭对部下说:“我的箭射尽,胜负便可见晓。”他连发7箭,命中7人。僚人退却逃走,盎趁势率领部众乘机冲杀,杀死僚人千余。太宗派智戴归省慰劳,自此以后赏赐不可胜数。
(二)贞观元年(627),岭南诸州上奏说高州的酋帅冯盎谈殿起兵拒境反叛。太宗昭示右武卫将军蔺谟率领江、岭十州的兵力准备讨伐。魏徵进谏说:“中原政权刚刚建立,国家贫弱尚未恢复,岭南又流行疾病,山川阻塞幽深,援军难以接上。疾病如果产生,或许不能如意,追悔莫及。况且冯盎如果真的造反,就要等到中原不安定,结交远处的兵力,分派兵力阻隔险要地势,扰乱侵略周边的周县,部署官员。可是为什么自从有人告发以来数年,兵力从不出境?这就是说他造反的形势没有形成,没有兴师动众的表现。陛下既然没有派人亲自到那里观察,再来朝廷拜谒(报告虚实),恐怕这样看不分明。现在如果派出使者,把朝廷的打算明白地告诉他们,不必动用大军,他们就会自己来归顺朝廷。太宗听从了这个建议,岭外于是全部安定下来。
第三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建议
主要内容:
一、教学目标,二、教材特点,三、教法建议,去年咱们福州市的一些老师曾到珠海、绍兴等地看了看,了解外地新课程的进展情况。当时感到广东的一些学校对高中语文的五个选修系列一般都不是平均用力的,选择的标准普遍以高考为依据。他们感觉高考在考,或者以后会考的,就教,否则就先放一放。如果把他们的选修内容归纳一下,大概只有三个系列,即“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和“语言文字运用”,其中“诗歌与散文”特别受重视,而另外两个系列,即“新闻与传记”和“文化论著研读”则几乎很少有学校涉及。我们福建省的情况好像也有点儿类似,各地市老师到福州,聊起选修课,仿佛都集中在“诗歌与散文”系列上,其中古典诗文,如《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等模块又特别受重视。也就是说在目前人教社巳经发行的九本选修教材中,人们的选择是有所偏重的,有些所谓“冷门”的模块其实很少有学校顾及,而十六本全部发行以后,估计短期内也是这个样子。对这种现象我无意加以评说,只是因为我今天要说的正是第一系列,即“诗歌与散文”,我看到了大家对它的重视,觉得很难得,于是就想到自己更应该认真对待,所说的内容应争取有点儿参考价值,不要浪费大家的时间。当然我也知道,有时“片面的深刻比肤浅的正确更接近真理”,在座的都是同人,咱们可以轻松自如些。我的确希望在座同行能随时发表不同看法,双向的交流总会把问题阐述得更实在些。
我今天着重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这一模块。我的话题有三个:一是教学目标,二是教材特点,三是教法建议,其中着重说说如何体现“选修”特色。
先说第一个话题。这一模块的教材可能有些学校还没有拿到,但我想,大家拿到以后是会选教到这一模块的。为什么?当然是因为高考在考。目前高考语文试题中,“文学作品阅读”这一题,普遍地都是选择中国现当代散文来加以考查,而“语言运用”这一部分,有的省市也是以短诗作为仿写对象来考查学生的。如2005年北京、江苏的题目都是这样。(前者要求仿写一首借物喻理的无题小诗,后者要求仿写《溪流》。)散文部分的联系就更直接了。
这部教材中的很多散文作者都有文章被高考试卷选为考查内容。如茅盾,04年全国试卷中选了他的《大地山河》,梁遇春,06年福建试卷中选了他的《泪与笑》,如冰心,05年全国卷选了她的《一日的春光》,而教材中史铁生的《合欢树》,更在05年被北京市选做文学阅读题材料。也就是说这些作者与文章与高考组题老师们的选用标准是非常接近的。学生学一学,也将是“很好用”的。对此,相信老师们不会看不到。
老师们,虽然我们都尊重“考试引领教学”这一事实,但我们在教学中又确实需要有超越考试和关注人生的勇气,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目标还是要向《语文课程标准》看齐。具体地说,就是:
一、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二、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帮助学生“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国现代诗歌、散文的艺术特性,并“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莸得新的阅读体验”。最后,还要鼓励学生“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课标”中的这些要求,也许我们一时还难以完全实现,但显然它又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方向。因为确立怎样的目标,关系着咱们有怎样的教学品位,关系着咱们的关注重点、工作情趣、教学境界,等等。
再说第二点,即教材特点。考虑到有些老师可能还没拿到教材,我把这一模块的主要篇目打印在下面:
诗歌部分共5单元,每单元5首诗歌。第一单元依次为:郭沫若的《天狗》,杜运燮的《井》,穆旦的《春》,邹荻帆的《无题》,蔡其矫的《川江号子》;第二单元:毛泽东的《贺新郎》,闻一多的《也许——葬歌》,刘半农的《一个小农家的暮》,痖弦的《秋歌——给暖暖》,江非的《妈妈》;第三单元:冯至的《蛇》,何其芳的《预言》,陈敬容的《窗》,纪弦的《你的名字》,舒婷昀《神女峰》;第四单元:昌耀的《河床》,郑敏的《金黄的稻束》,李广田的《地之子》,牛汉的《半棵树》,洛夫的《边界望乡》;第五单元: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臧克家的《老马》,绿原的《憎恨》,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梁小斌的《雪白的墙》。每单元的第一首为“精读”,其余为“略读”。
散文部分同样是5个单元,每单元3篇课文,依次为:第一单元,林语堂的《动人的北平》,张承志的《汉家寨》,梁衡的《特利尔的幽灵》;第二单元,李大钊的《新纪元》,周涛的《抓不住的鼬鼠——时间片论》,曹明华的《美》;第三单元,余秋雨的《都江堰》,梁遇春的《kissing the fire(吻火)》,史铁生的《合欢树》;第四单元,茅盾的《森林中的绅士》,丰子恺的《云霓》,张抗抗的《埃菲尔铁塔沉思》,第五单元,汪曾祺的《葡萄月令》,杨必的《光》,林耀德的《树(节选)》。各单元同样第一篇为“精读”,其余为“略读”。
诗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生命的律动”。5首诗从不同的角度围绕着生命的形式与意义,进行了多层次的思考与表现。在《我是天狗》一诗中,“我”具有种种不可思议的神奇本领,而且那样狂放,那样不安,显然是要表达作者对生命,对“我就是我”的一种全新的感觉;而《井》一诗则以相对“静默”的画面和语言,向我们揭示了作者对生命的另一种体验和感悟。《春》一诗向我们显示了年轻人在春天(也是人生的青春期)所感到的压抑与焦灼;《无题》又把死亡这一主题摆在读者的面前,并显示了作者的思考与认识;而《川江号子》却又是另一种风格,作者不直接表述自己的想法,而是通过对山水和自然风物的咏叹来表现他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正因为这样,引导同学们阅读时,应通过对意象特点的把握,跟踪诗歌的情感脉络,理解全诗的主旨。例如注重体会“天狗”的象征意义,注重把握“井”的特点与暗示性;例如着重体会《春》中的意象组合,以及这组合中所表达的种种寓意,体会《无题》的开头与结尾,感悟《川江号子》中视觉意象与听觉意象的呼应与冲突,等等。
让我们以《天狗》为例来说明这一点。请看原诗:
天狗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一切星球底光,我是X 光线底光,我是全宇宙底Energy 底总量!
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嚼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要告诉同学们,读这首诗,一定要注意把它放到特定的年代和写作背景中去理解,倘能从中捕捉某些时代的信息,才会感觉诗歌有个性,有意趣。
郭沫若在开始创作新诗的时候,曾极力主张诗歌应轻反映(反映客观生活),重创造(表现个性与新意),注重表达理想和反抗精神,注重抒写鲜明的自我。这首诗便是他这一主张的很好体现。像诗歌的第一节“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语意突兀,气势宏大,节奏急骤,爆发强烈。写法上打破了传统中吟诗作句的各种常规,令人在惊骇之余,不由得要去感悟它意象之中所蕴含着的内在情愫。——探究之后,人们会发现这诗歌的意象也是丰满而且生动的。——因为“天狗”借用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形象,而“天狗吞月”的说法又几乎是中国人所尽人皆知的。因为古人常常将月蚀现象称作“天狗吃月亮”。诗人在他的一篇小说《月蚀》中,就曾经写到过他的家乡四川乡下在月蚀时击钟鸣鼓赶走天狗救出日月的风俗。现在,作者巧妙地借用这一形象来表现自己气吞宇宙的气概,便具有了可以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的形象基础。当然,更重要的,是在那个时代,很多青年都像作者一样,具有张扬个性、解放自我的强烈欲望,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他们渴盼冲决一切束缚个性发展的罗网,在情感上,拥有和作者,和诗歌所表现的欲望完全一致的冲动。这是诗歌发表以后所以能被人理解、接受和传诵的主要原因。
总之,《我是天狗》一诗由于作者在内容上很好地表现了五四青年期盼着彻底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期盼着抛弃旧我和塑我新形象的内心世界,同时又在形式上又找到了一个抒发个人情感的很好的“对应物”(即“天狗”),它的被人接受和广受喜爱都是很自然的。
诗歌第二单元的主题为“挚情的呼唤”,5首诗歌围绕着“爱”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表现了诗人内心同样深刻的感受。《贺新郎》一词表现革命情侣为了人民大众,为了革命事业,而舍弃小家、放弃个人安逸与舒适的豪迈情怀。从中我们可以感受革命者在斗争岁月的高风亮节。《也许——葬歌》和《妈妈》两诗都是表达对亲人的热爱,前者以优美宁静的画面而悼念亡女,后者则以城市化的角度写身处偏僻乡村的妈妈,都显得很有个性。以优美宁静的画面而悼念亡女,表达的就不仅是哀痛,而还有哀痛之余的期盼与思索;以城市化的角度写身处偏僻乡村的妈妈,表达的也不仅仅是对亲人的思念,还有对城乡差异的感慨,对人生命运的质疑。《一个小农家的暮》表现了异乡游子对家乡,对国人的思念与热爱。诗中描绘了作者记忆中(或者说是期盼中)的普通农民的生活画面,从中我们可以联想到《边城》,和其它一些类似的文学作品。而《秋歌——给暖暖》则更进一步,把关注点投向大自然,投向我们生活的环境。在万木凋零,向以“肃杀”而形成固定意象的秋季,诗人的心中和眼前却唯有“暖暖”。让我们以闻一多的《也许——葬歌》来感受这一单诗歌特点:
也许
——葬歌
闻一多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
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
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在这首诗中,诗人面对女儿的去世,情感是悲切的,但诗人能控制住自己的激情,使它像地下的岩浆,时刻准备喷薄而出却又始终被控制,使它包蕴在诗的每一个词句里、每一个意象中。这样,情感经过压缩就变得更加坚实,更加沉雄了。“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压抑着的悲痛以轻柔冲淡的问候语气而表达,更显得催人心碎。在第二节中,诗人进一步为不幸的女儿呼唤着彼岸的宁静。“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扫上你的眉”,这既是对死亡的逼真描绘,又使死在大自然勃勃生机的反衬下,显现出一种别样的启示。第三节是全诗点破主题的部分,也是诗人艺术和情感的高潮。诗节的前两句再一次用拟人手法对死亡加以表现,设想早夭少女在地下的快乐愉悦。——快乐不在生前,而在死后,美不在人间,而在地下。平凡的语言蕴藉着不平凡的深意,有了前面的描写,下文那“咒骂的人声”也就不难理解了。第四节是三节诗意的总结,通过一定的重复,使诗意挥洒得更加充分,而全诗的结构也因此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诗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爱的心语”,集中写爱情,对于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爱情观”的高中学生来说,了解和品评诗人们对心中爱情的表露,相信是很有益的。《蛇》一诗用一种令多数人都感到恐惧的动物来表现爱情,确实让人感到不好理解,而今天的年轻人或许就更是如此。但其中意味如何,还要等到同学们自己读过之后,才有真切的感觉。同样,《预言》借助有关“爱神”的传说,写诗人对爱情的憧憬;《窗》写失去恋人后“我”的心中弥漫着挥之不去的爱;而《你的名字》表现的则是一种身不由己的痴情;这些诗歌各有特点,都很值得一读。我们知道,表现爱情的抒情诗极易变得夸张,直抒胸臆常会显得激昂有余而深情不足,而上述这些诗歌因为有自己的“客观对应物”,能借助意象而抒情,便显得更加含蓄而耐读;而出于同样的原因,诗歌也就有了更多的解读角度。《神女峰》当然也与爱情有关,它虽然不比《致橡树》那样集中写爱情,但在它丰富的内容之中又的确融入了作者对爱情的很多思索,而且这种思索还是多角度的:有肯定,也有超越;有对历史的尊重,也有新的价值评判角度。总之,每一首都很值得同学们去诵读。
让我们以《蛇》为例来实现更具体的了解: 蛇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冰冷地没有言语——
姑娘,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莫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在想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光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潜潜走过;
为我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有时仅仅一个形象便能确立一首好诗,本诗就向我们显示了这种可能。“我的寂寞是一条蛇”,冯至以这样一个奇特的比喻起头,常使批评者惊叹他的新奇与大胆:但作者又的确能抓住蛇的一个个属性,并把这些碎片织进自己的恋慕之歌。蛇的沉默使诗人联想到单恋的寂寞,蛇好纠缠又令诗人觉得它会是一个“忠诚的侣伴”;蛇固然总是让人害怕,但少男热烈的爱岂不也常使少女畏惧,所以当我们读到“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莫要悚惧”时,不禁要为这奇妙的表达感到惊喜。诗人还成功地安排了蛇的另一个自然属性:让少女的“浓郁的乌丝”成为蛇所向往的“茂密的草原”。蛇外表冰冷,但这并不妨碍诗人说它“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两者一对映,仿佛是说正因为内心的热烈,它的外表才变得如此冰冷。
——这不也很有点儿像是生活中内心有爱,外表却极力压抑自己的矛盾少年吗?总之,蛇的形象和爱情主题在整首诗中缠绕着行进,处处展示出一个21岁年轻诗人的敏锐诗思。
因为时间关系,下面我只能做简单的表述不再一一举例。
诗歌第四单元以“大地的歌吟”为主题,5首诗歌集中写诗人对祖国、对大地母亲的颂扬。但这种颂扬又是深沉的。如《河床》的作者,50年便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负伤,可57年却被错划为右派,从此受到22年的不公正待遇,直到1979年平反后,他才重又写出《河床》等广受诗坛关注的作品。诗的雄厚刚强与作者的执着不屈自然会有些内在的联系。同样的,《半棵树》的作者也有着曾为右派的苦难历程,因而他特别善于表现生命在困厄中的不屈,诗中也表现了“树”与”我”的关系。
第五单元以“苦难的琴音”为主题,5首诗歌都涉及到了人间的磨难和痛苦。其中有抗日战争时期,有解放前的,也有解放后,“文革”时期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诗描绘了“文革”知青上山下乡送别的情景,是历史事件和一代人心灵最为直接的见证和艺术升华,我虽年龄已大,往事淡漠,可读后心情依然难以平静。中学生由于经历所限,对上述诗歌内容也许会感觉有些陌生,然而感知苦难对他们又肯定是有益的。幸福使人美好,苦难却能使人深刻。在同学们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和理解苦难是他们今后战胜苦难和超越苦难的前提。
教材散文部分的单元组合与诗歌有所不同,不是以内容,而是以写法特点来组合。一至五单元的选文分别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形散神聚,二、情理相依,三、以小见大,四、虚实相生,五、疏密有致。每一篇选文本身都很优美,经得住咀嚼,但同时又能很好地体现前面所述的写作规律,编选得很用心。
如第一单元的三篇课文,在写法上都有以形传神和以神写形的明显特点。《动人的北平》,写了北平人们的生活方式,北平的建筑布局,北平的商铺,北平的公园和人们的休闲去处等等,好像非常分散,但这些内容又共同地体现了北平的包容、大气、舒适、随和,体现了北平确实是“理想的居住城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北平的深深的喜爱。又如《汉家寨》,在作者笔下,“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但“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1000多年了。” 同时也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使“我”“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苍凉”的描写烘托出“坚守”的主题。《特利尔的幽灵》也是这样,这篇散文从马克思在德国小城特利尔的故居写起,讲述一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在欧洲资本主义世界里由被惧怕到被默认的过程,和它在中国从被机械照搬到被科学运用的经历,从中引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思想家只管想,具体该怎么做,是我们这些后人的事,既然是灵魂,它就该有不同的躯壳,它就有永远的生命。”叙与议,形与神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又如第二单元的三篇课文,都做到了抒情中富有哲理,析理中带有感情。如《新纪元》一文,很好地表达了作者李大钊对1919年元旦这一“新纪元”到来的“欢欣庆祝”之情,同时又指出:那种“陈陈相因”的“送旧迎新”,不配称“新纪元”,只有为“别开一种新局面”而“进行的发轫”,“才能配称新纪元”,“才有祝贺的价值”。作者对“新纪元”的期望就很明了了。又如《捉不住的鼬鼠——时间片论》,作者主要阐述时间的难以捕捉,难以掌控,阐述时间对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处境具有不同的意义;但文章在表述这一内容的时候,不是枯燥地说理,而是把时间比做“神”“奴隶”“鼬鼠”“剑客”“一切生命的杀手和产婆”等等,这就表现了对时间不同意义的不同态度和丰富情感。《美》以抒情为主,赞颂生活中那些“爱美”也“懂得美”的年轻女子们。这是它的主要内容。但在叙述和赞颂中,文章又显示了美本身的一些特点,告诉我们美是怎样产生的。情与理的结合同样紧密。
第三单元三篇课文以小中见大为明显特点,它们或者以小事例表深意蕴,或者小处落笔而大处着眼,都很值得同学们学习。如《合欢树》,写母亲只是出于天性而偶然地种下了一棵树,可等到它”长得跟房子一样高”时,作者想看却已经再也看不见它了。——母亲不也是这样吗?当“我”真正理解母爱的时候,母亲却已经不在了。这样,一棵普普通通的树,便告诉我们,母爱其实是多么的珍贵,同时它还告诉我们,最难以承受的痛苦是懊悔。《都江堰》也是如此,文章从中国古代的一项工程写起,着眼点却在讨论如何看待前人的业绩,如何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由于开掘得深入,透过“都江堰”这个话题,读者就能初步认知古代的两种文明(一以长城为代表,一以都江堰为代表),以及这两种文明所滋育着的不同的人生追求。这样写,文章显得既实在,又开展;既亲切,又深刻,经得起反复的咀嚼。
第四单元三篇课文都以“虚实相生”而见长。文章中的“虚”,指的是思想内容与整体感觉;“实”则指文章所具体记叙的人物、事件、景致,等等。行文倘能做到虚实相倚,彼此转化,文章就会显得言近意远,很有灵气了。如《森林中的绅士》,从头到尾都在写“北美洲”“森林”中的豪猪,写得具体而详实;但透过这一形象,读者感觉到的,却是身边生活中某些特定人群所独有的生活习性、处世方式。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法,不但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态度与见解,读者也会感觉格外有趣。又如《云霓》,作者写的是大旱时节天边“忽浮忽沉,忽大忽小”的几朵云霓,表现的却是农民在大旱之年所经受的痛苦与绝望,揭示的是生活中那些蒙骗人们于一时的漂亮的假像。这样写,文字不长,却很厚重,能给人很多联想和启示。
第五单元三篇课文的共同特点是收放自如,疏密有致。文章的“疏”指的是行文从容,简约自如,它表现的是一种飘逸洒脱的行文气度;“密”则是指表意精细,包括构思周密,层次清晰,结构严整,等等。例如《葡萄月令》一文,作者在写葡萄栽培时,一个月一个月的交待,看似信笔写来,不疾不徐,但表意周到,不但写清了葡萄的生长特点,人的栽培乐趣与感悟也流露得自然而且充分。在叙写某种植物的过程中,洋溢着生之趣味,并显示出文人的雅趣和逸兴,这是疏密有致的一个突出效果。又如林燿德的《树(节选)》一文,写菩提树、圣诞树时,叙写周到,可谓不厌其繁;写桑树时却又略略数语,随即带过。这种变化显然都是服务于内容的表达的,因为要以前两种树来表现它们所代表的宗教精神,所以从密,需细致勾勒;因为要以桑而形成对映,同时也关照世俗生活,所以从疏,只约略数笔。
在这里,我还要特别赞扬一下这本教材在选用作者方面所显示出的包容性。它不但选了一批知名的主流作家的作品,还选了痖弦、纪弦、洛夫、林耀德等一批台湾诗人的作品,选了昌耀、牛汉、艾青等曾为“右派”的一批不幸诗人的作品,同时也送了舒婷、食指、梁小斌等八十年代后活跃于诗坛的“新锐”诗人的作品,选了曹明华等62年以后出生的“新人”作品,选了“文革”中猝然弃世的杨必的作品。(对于杨必的死,她姐姐扬绛说是死于急性心脏衰竭,可更多的人说她是“畏罪自杀”。——当时复旦造反派说她是里通外国的特务,她倔强而又自尊,视辩白为畏途,似乎也难有其他的迭择。——但不管怎么着,她的作品是终于选入中学教材了。)整本教材四十篇诗文,出自四十位作家之手,没有重复。其间希望中学生尽量全面地了解中国现当代诗歌散文创作及作者群的用意,也很明显。
老师们,为什么我要花这么多时间来介绍教材特点呢?因为我觉得这是我们教这部教材的一个主要内容。——我们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看教材,尽心尽力地帮他们看懂教材。我想,学生真能把那17万4千字看一遍,就是咱们初步的成功。能认真地看,并且大体看懂,那就称得上是“善莫大焉”。最让人担心的是他们不看书。不看,再好的诗文也是废纸,再好的讲授也是白搭!
现在说说教法建议。我建议老师们教这本教材时,形式上应以学生的读和议为主,辅以必要的练习和测试,效果上则追求大信息量,追求学生的“确有所得”和“多有所得”。当然,这种大信息量的获得,还应是以教师的“启发式”和学生的“悟得”而实现的。
具体地说,我认为老师的授课内容主要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所讲授诗歌的重要信息,二是一些必要的相关基础知识,三是对学生练习、测试,乃至习作的指点与评议。而学生的学也同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读,多读,放声读;二是议,大胆质疑,深入理解;三是练,可以有选择地做一些必要的书面练习,包括做一些仿写与创作。
这里教师所讲授的诗歌当然要以“精读”篇目为主,但一些学生感兴趣,有疑问的篇目也应进入讲授的范围。因为学生有需要,——这种需要非常难得,也非常可贵。对于教师来说,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就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的最好的方式。那么什么是“重要信息”呢?大家知道,诗歌是一种主观色彩特别浓郁的文学样式,因此,了解作者,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对于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除此,“重要信息”还应包括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意象内涵,一些关键语词的言外之意,以及诗歌重要的象征意义等等。
举个例子吧。舒婷的《神女峰》很有名,学生也知道,但真让他们读起来,又感觉有点儿困难,倘能指点他们走过那几个“坎”,兴致才会真正地高起来: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为眺望远天的杳鹤
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诗的开头两句,写游客在经过神女峰而向她“挥舞”“各色花帕”的时候,有人把手“突然收回”,有人“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但对诗中的这一描写该如何理解呢?这就需要指点。又如“为眺望远天的杳鹤/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这都是什么意思?“新的背叛”又指的是什么?——这在像我们这样比较一般的学校里,也许都还需要点拨。
(“神女峰”被赋予“神女”之名,无疑与中国传统的妇女观念相关,而中国传统妇女观是一种无视女性尊严、人格与生命要求的观念,其核心就是鲁迅曾经批判过的“节烈”。正是意识到了神女峰所包蕴的这种悲剧性,有人(其实可以理解为诗人本人)才仿佛被刺痛了似的,把手收回;而捂住“自己的眼睛”则是不忍看到有许多人仍漠然地将神女峰视为风景,感受不到神女的痛苦,这更使独醒的人感到心痛。
神女“为眺望远天的杳鹤/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表明她只是为了某种抽象的理念而活着,为了某种遥不可及的东西而虚耗自己的青春与生命,以至错过了眼前的“春江月明”,错过了鲜活的人生。这诗句中既有对神女苦痛的真切感受与同情,又有对无视女性生命的传统价值观念的否定。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诗句以形象描绘的手法表现了千百年来神女所承受的男权文化的重压,表现了神女情感上无法言说的痛苦,诗人代神女表达了对封建伦理的不满,对真实爱情的渴望。“新的背叛”指背叛那种漠视女性生命的伦理道德,提倡一种新的爱情观念。这是一种爱情宣言,从中我们可从看到一代人精神的觉醒。)
至于“必要的相关基础知识”,我建议大家按单元来讲授。首先是指导学生读懂教材中已有的各单元知识短文,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做一些适当的补充。例诗歌阅读,我建议大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选择和补充:
一、诗的节奏与重音,二、诗的韵律,三,诗歌的常见写法与修辞,四、中国现代诗歌的出现、发展、流派,及朦胧诗,五、微型诗的形成与特点。补充一二两点是帮助学生正确地朗读;补充第四点是因为学生感兴趣,有需要;补充三五两点是为了应对可能的考试,因为近年一些省市喜欢用仿写微型诗的形式来考查学生,我们可以利用这门选修把它说得透彻些。散文部分也是这样,教材上已有的内容首先要吃透。但作为选修课,如果还要补充的话,我建议补充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一、散文的特点,二、散文的分类,三、散文的鉴赏,四、散文的写法。也是按单元来讲授。因为散文的写法这一项内容比较多,可以分为两个单元来讲授。
说到“对学生练习、测试,乃至习作的指点与评议”,我想老师们肯定要针对着自己面对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在这里,我一是希望大家找一本比较好的练习册,二是建议大家手中要有一两套比较有效的测试题目。试题对于落实选修课要求,明确教学重点,同时也解放教师本身,都十分重要。教之前就要明确考什么。至于练习,我个人认为我为福建教育出版社编的一本是经得住检验的。老师们,如何把选修课上出“选修”的特色呢?我的建议有三点:
一是老师授课时只说该说的有意思的话,珍惜学生的选择,不浪费课堂时间。选修的最大特点应是学生感兴趣,因此不断增强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从而让他们在自主阅读中找到更多的“老师”,是咱们这些“老师”的主要任务。当然,此“老师”非彼“老师”,这两种老师是难以互相代替的。我想,学生是“选修”,我们老师自然也是“选教”。咱们干吗“选教”这一门?因为有兴趣,有积累,同时也喜欢谈论和思考与此有关的话题。但大家都知道自己,毕竟咱们所知有限,因此要借助于专家和作家。能当好介绍人和评论者,对咱们来说,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二是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练习和表现的机会,让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在实践中有所发挥,并得到提高。
三是尽量让我们的课程与学生的社团活动、兴趣小组结合起来,学生中如能有一批骨干,一些话跃分子,学生群体的优势如能得到较好的发挥,那么上这种课无论对学生还是老师,都将成为一件乐事。
谢谢大家听我发言!
相关链接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相关资料
作者:会员
出处:中国教学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http://www.xiexiebang.com/ziyuan1/uploadfile/0801/20071222193044.asp
第四篇: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现代诗歌综合测试题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现代诗歌综合测试题
基础积累(26分)
选择题(每题3分,共6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现代诗歌门类众多,但真正讲究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____________作品却寥寥无几。②如果一个诗人的一生中能有三五首作品 下来,这个诗人就是幸福的。③文学是情学,是人学。因此,优秀的文学作品一定__________着作者的主观情感。④鉴赏诗歌时,要认真体会诗歌的章法、韵律,认真_________诗歌的意象和意境。A.品位 流传 灌注 揣摩 B.品位 留传 贯注 揣摩 C.品味 流传 贯注 揣测 D.品味 留传 灌注 揣测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沫若(1892~1978年),原名郭开贞,后以家乡大渡河及雅河的别称“沫水”和“若水”取笔名“沫若”。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了“文学研究会”。他的诗集《女神》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B.冯至(1905~1993年),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曾任西南联大、北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1987年获联邦德国大十字勋章和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艺术奖。
C.闻一多(1899~1946年),诗人,文史学者,湖北浠水人。是新月诗派的奠基者,在新诗格律化方面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主张,诗集有《红烛》和《死水》。
D.艾青(1910~1996年),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1932年加人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轰动诗坛。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他的诗标志着“五四”以后自由体诗发展到了一个重要阶段,对后来的新诗创作影响很大。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3、诗人头脑中所显之象,诗论家称为意象。诗人在诗中把一个个点象组织起来,构成面象,或称 _____________,以描写某个比较复杂的事物或表现某种比较复杂的情绪,如杜甫著名的《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比喻意象在诗歌中最突出的作用还在于化_____________为具象,把不具情态,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情绪品格声音转化为具象的东西,从而给人以深切的感受。如“记忆”本是无形的,舒婷却有这样的句子,“记忆如不堪负重的小木桥/架在时间的河岸上”(《还乡》)对故乡的眷恋,伴随着文革十年浩劫中痛苦的回忆通过“_____________”这样一个比喻便具象化了。
5、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 性,就是说诗的语言除表层意思外,还有着深层内涵,可以反复琢磨,越琢磨越有味。诗歌语言的这种特点往往可以通过比兴、暗示、__________、双关等表现手段予以加强。
6、诗歌语言外在音乐性主要表现在声音的_____________上,包括压相同或相近的韵、平仄相间、节奏配置等。外在音乐性是不能忽视的,尤其不能忽视的是诗人通过外在的音乐性表达的内心情绪的律动。这种情绪的律动一般称_____________。诗的音乐性应是内在的情绪律动与外在韵律的完美结合。
7、诗的鉴赏,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语言的初步感知;_____________的显现;深层意韵的探求。第一步是基础,第二步是桥梁,第三步是关键。
/ 9 1
8、穆旦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里程碑,派代表作家;舒婷是朦胧诗代表诗人;邹荻帆是七月诗派重要成员;刘半农是平民诗派诗人;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 诗人”之称。
9、默写(必修五名句)。
(1)《归去来兮辞》中照应开头,重申归隐意愿,表达顺随自然、乐天安命的志向的句子是“,乐夫天命复奚疑”;文中和《归园田居》“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表达同样情感的句子是“实迷途其未远,”。
(2)云销雨霁,彩彻区明。。(《滕王阁序》)(3),宁移白首之心?,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4)若夫乘天地之正,以游无穷者。(《逍遥游》)
(5)《陈情表》中连用四个成语形容祖母现状的句子是“但以刘日薄西山,人命危浅,”。
课内诗歌鉴赏(30分)
10、请鉴赏《井》中“井”这一形象。(4分)
11、请鉴赏《边界望乡》中作者形象,探究诗歌主旨。(4分)
12、阅读《秋歌——给暖暖》,回答问题。
暖暖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那些富有古典意味的意象?(5分)
13、阅读昌耀的诗《河床》的节选部分,回答诗后的问题。我是父亲。
我爱听秃鹰长唳,他有少年的声带,他的目光有少女的媚眼。他的翼轮双展之舞可让血流沸腾。
我称誉在我隘口的深雪潜伏达旦的猎人。
也同等地欣赏那头三条腿的母狼。
她在长夏的每一次黄昏都要从我的阴影跛向天边的彤云。
/ 9 2
也永远怀念你们——消逝了的黄河象
作者在诗歌中选择的意象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诗的特点对这些意象加以赏析。(5分)
14、请从语言角度鉴赏穆旦的《春》。(6分)
15、请从表达技巧角度鉴赏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三、课外诗歌鉴赏(18分)
16.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人行道
在车来车往的街头,横越马路是不那么自由—— 只在一定部位划两条白线,通过吗?必须从这儿行走!严厉也是一种爱呀,条条框框并非全是保守; 只因我们曾忽视规律和法则,至今。心上还有条流血的创口„„
(1)概括全诗的主旨。(限20字以内)(4分)
(2)简析这首小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4分)
/ 9 6分)3
17.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按要求回答问题。(10分)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有人说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无理而妙,富于别趣”,如按照生活逻辑和表达习惯,“红”不能用量词“张”来修饰,“白”不能用量词“片”来限定.“香”不能用量词“朵”来衡量。请你谈谈自己的理解。此外,“瓢、张、片、朵”是四个单位很小的量词,如果说换成“湾、园、地、片”行不行?为什么?(6分)
请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这首诗。(4分)
四、语言表达。(16分)
/ 9 4
18、在“沙砾”、“星星”、“蜡烛”中任选一种,仿照下面《溪流》的格式,写一组句子。(5分)
溪流 仿写:
没有江河奔腾的浪花,也没有大海壮阔的波澜,但山石间的那点叮咚
是你欢快的旋律。
19、班上举行诗歌朗诵比赛,请根据下面的朗诵篇目,写两段串词。(5分)
(1)《老马》 串词A:
(2)《半棵树》 串词B:
(3)《天狗》
20、请将《一个小农家的暮》部分诗句“她在灶下煮饭/ 新砍的山柴/ 必必剥剥的响/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 闪着她嫣红的脸/ 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改写成一段话,100字左右。(6分)
五、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一首小诗,然后根据要求作文。
窗 陈敬容 你的窗 开向太阳
开向四月的蓝天 为何以重帘遮住 让春风溜过如烟? 我将怎样寻找 那些寂寞的足迹 在你静静的窗前 我将怎样寻找 我失落的叹息? 让静夜星空
带给你我的怀想吧 也带给你无忧的睡眠
/ 9 5 而我如一个陌生客 默默地走过你窗前
请以“窗”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歌词
荷塘月色
演唱:凤凰传奇
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 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 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 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 萤火虫点亮夜的星光 谁为我添一件梦的衣裳 推开那扇心窗远远地望 谁采下那一朵昨日的忧伤 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 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 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 等你宛在水中央 萤火虫点亮夜的星光 谁为我添一件梦的衣裳 推开那扇心窗远远地望 谁采下那一朵昨日的忧伤 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 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 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 等你宛在水中央
recite:那时年轻的你和你水中的模样依然不变的仰望 漫天迷人的星光
谁能走进你的心房采下一朵莲 是那夜的芬芳还是你的发香 荷塘呀荷塘你慢慢慢慢唱哟 月光呀月光你慢慢慢慢听哟 鱼儿呀鱼儿你慢慢慢慢游哟 淡淡的淡淡的淡淡的月光 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 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
/ 9 6
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 等你宛在水中央
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 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 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 等你宛在水中央 等你宛在水中央
萤火虫
作词:伊能静
萤火虫萤火虫慢慢飞 夏夜里夏夜里风轻吹 怕黑的孩子安心睡吧 让萤火虫给你一点光 燃烧小小的身影在夜晚 为夜路的旅人照亮方向 短暂的生命努力的发光 让黑暗的世界充满希望 萤火虫萤火虫慢慢飞 我的心我的心还在追 城市的灯光明灭闪耀 还有谁会记得你燃烧光亮
朴树-生如夏花
作词:朴树 作曲:朴树
也不知在黑暗中究竟沉睡了多久也不知要有多难才能睁开双眼 我从远方赶来恰巧你们也在 痴迷流连人间我为她而狂野 我是这耀眼的瞬间 是划过天边的刹那火焰 我为你来看我不顾一切 我将熄灭永不能再回来 我在这里啊 就在这里啊 惊鸿一般短暂 像夏花一样绚烂
这是一个多美丽又遗憾的世界 我们就这样抱着笑着还流着泪 我从远方赶来赴你一面之约 痴迷流连人间我为她而狂野 我是这耀眼的瞬间 是划过天边的刹那火焰
/ 9 7
我为你来看我不顾一切 我将熄灭永不能再回来 我在这里啊 就在这里啊 惊鸿一般短暂 如夏花一样绚烂 我是这耀眼的瞬间 是划过天边的刹那火焰 我为你来看我不顾一切 我将熄灭永不能再回来 不虚此行呀 不虚此行呀 惊鸿一般短暂 开放在你眼前 我是这耀眼的瞬间 是划过天边的刹那火焰 我要你来爱我不顾一切 我将熄灭永不能再回来 一路春光啊 一路荆棘呀 惊鸿一般短暂 如夏花一样绚烂
这是一个不能停留太久的世界
阳光总在风雨后 歌手:许美静
人生路上甜苦和喜忧 愿与你分担所有 难免曾经跌倒和等候 要勇敢的抬头
谁愿常躲在避风的港口 宁有波涛汹涌的自由 愿是你心中灯塔的守候 在迷雾中让你看透 阳光总在风雨后 乌云上有睛空 珍惜所有的感动 每一份希望在你手中 阳光总在风雨后 请相信有彩虹 风风雨雨都接受 我一直会在你的左右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综合测试题答案
/ 9 8
1、A(品位:名词,档次、格调;品味:动词.体会、鉴赏。流传:一般来说,是地域上的横向传播,多指范围广;留传:一般来说,是时间上的纵向传播,多指历史长。灌注:浇进;贯注:集中投入,用于精神或注意力。揣摩:反复思考推求;揣测:推测、猜测。)
2、A(“文学研究会”应改为“创造社”。)
3、集合意象
4、抽象,小木桥
5、多义,象征
6、回环,内在音乐性
7、意象
8、七叶 泥土
9、略
12、第一问的答案可以是下面多种的一项,学生言之有理即可。)暖暖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如恋人、妹妹、孩子;也可以是虚拟的人物,甚至不是人物,可以是一种象征。2分 这首诗中产意象如落叶、荻花、辽像是不经意从古诗中“借”来的,在古诗中一般显示秋天的荒芜伤感情绪,而秋暮江边的“砧声”则寄寓游子的漂泊之哀。3分
13、本章节作者所选取的是与神话、传说有关的意象,如“秃鹰”、“母狼”、“黄河象”等。2分 它们本身都是带有原始色彩的血性动物,容易唤起人们对旺盛生命力的渴望与想象,这些具有伤感的意象,既是作者心灵痛觉的复写,又是他对那种狞厉粗犷的原生力量的认同。3分14、16.(1)要自觉遵守各种符合客观规律的法则。(2)这是一首即事明理的寓意诗,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摄取街头一景,写其严厉.再写其理,由此发生议论,揭示遵规守法的哲理,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17.(1)不行。诗人的匠心在于:用“一张海棠红”来强调“红”,以突出“红”的鲜艳灿烂.而这“红”又与后文的“血”自然相连:用“一朵雪花白”来强调“白”,白得晶莹剔透,纤尘不染,而这“白”字又与后面的“信”紧密相连;用“一朵腊梅香”来强调“香”,以突出腊梅的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而这“香”字又与下文的“母亲”相连接。相反,如果说“给我一张红海棠”.“给我一片白雪花”,“给我一朵香腊梅”,后面随文就势的自然联想就无法展开。因此,从这反常离奇的搭配中我们是可以体会到诗人的诗心智慧的。量词小不代表所指事物就小,诗人所选取的四个意象内涵丰富,意义广阔.那么前面意象的宏大与后面修饰语的小巧相互对比.就更能体现出诗人对祖国的要求很少,而自己愿意为祖国奉献一切的崇高思想,读后,人们自然会被诗人真挚的热情所深深打动。(2)示例:音乐美:《乡愁四韵》借鉴了中国民歌的回旋曲式的特点,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构思,音韵和谐,一唱三叹。《乡愁四韵》可以看作是一首用文字写成的乐曲.首行诗犹如乐曲的主题旋律,而且它在每一诗节的首尾呼应,使得每一个诗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乐段”,四个乐段之间结构非常相似,这些相似的“乐段”反复演奏,形成了回环复踏、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使主题思想得以不断深化.从而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
18.例:星星 | 蜡烛
没有霓虹摇摆的绚丽, | 没有霓虹灯七彩的变化, 也没有太阳直射的光热, | 也没有聚光灯夺目的亮光, 但黑暗中的那点微光, | 但燃烧时的那些余热, 是你价值的体现.| 是你辛勤的写照./ 9 9
第五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 生命的律动 精读:《天狗》
略读:《井》《春》《无题》《川江号子》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现代诗歌“生命的律动”的内涵。
2.结合课文,领悟现代诗歌的奇特的思维方式。
(二)方法与过程:
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学习现代诗的朗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各篇诗歌蕴含的人格魅力。
三.教学步骤:
(一)单元知识总括
本单元都是展示“生命的律动”的诗篇。这些诗篇所显现的生命形态,或如“天狗”般充满豪放的气势,或像“井”一样保持着“静默,清澈”的姿态,或如“春天”一般显示蓬勃的生机;或者表现为战士直面死亡的勇气,或者表现为船夫搏斗急流的坚韧。我们应领悟并品味这些诗歌所包蕴的生命内涵,进一步了解现代诗歌创作与诗人人格之间的关系,以及现代诗歌奇特的思维方式。“生命的律动”是这些诗作内涵的共同特征。不过,每篇诗歌所表现的生命形态是各不相同的。《井》所表现的是一种“静默”的生命形态,与《天狗》里张扬、凌厉的“天狗”形象及其代表的生命意志大相径庭:前者趋于内敛、收束,后者则显得外张、夸饰。同时,不同生命形态蕴涵着不同的思想情感,如《无题》全篇渗透着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令人产生崇高感;《川江号子》也包含了悲壮的意味,但更多的是悲慨与孤寂。
诗歌的思维方式是十分奇特、令人费解的,因为诗人往往采用隐喻、夸张、象征等手法,将自己的感觉进行了变形或转移处理,使得显示出来的形象与他要表达的思想“大相径庭”。
现代诗歌的朗诵需要一定的技巧:首先应理解诗的内涵和情感特征,这是诗朗诵的基本前提,如果对诗的内涵理解有偏差,就无法正确地进行朗诵;其次,要把握诗的语言特点,尤其是句法、韵律、节奏,这是诗朗诵的关键;再次,善于捕捉语词的弦外之音,使自己的朗诵富于个性化。本单元的课文都是自由诗,朗诵起来难度相对大些,在没有明显的韵脚的情形下,应格外留意这些诗的内在节奏和旋律。本单元所附的知识短文《走进诗的世界》,从总体上说明了现代诗的基本特征。这里没有给出一个确定的诗的定义,这是由于人们对诗的理解千差万别所造成的,不过诗有自己的基本的格式和规定。
(二)《天狗》 1.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号尚武,后以家乡大渡河及雅河的别称“沫水”和“若水”取笔名“沫若”。四川乐山人。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卓文君》等。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六个历史剧。他还写了《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著作和大量杂文、随笔、诗歌等。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并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新华颂》《东风集》《蔡文姬》《武则天》《李白与杜甫》等。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其中文学20卷)行世。
郭沫若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诗人,他的诗集《女神》应和着五四时期的狂飙突进精神,以饱满的激情书写了时代的青春和民族的新生。在诗歌观念上,他主张诗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他相信诗的灵感和直觉,提出“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他还强调诗的非功利性,但他承认诗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应。郭沫若开创了现代新诗的自由诗,他的不拘一格的诗歌体式对后世影响很大。2.诗歌分析
这首诗借用“天狗吞日”“天狗吞月”的民间传说,塑造了一个狂放不羁、气势磅礴的“天狗”形象,这一形象既是五四时期觉醒了的古老民族的自我写照,又是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形象,体现了个性解放的时代潮流。
全诗共有四节。第一节的起句“我是一条天狗呀!”犹如横空出世,“天狗”的形象就此脱颖而出。紧接着,诗人连续用四个“吞”字,展示了“天狗”的无比豪放的气概,这一节末尾的“我便是我了!”是充满自信的自我肯定。
为了强化“天狗”的气势,诗的第二节又连续用四个“光”和“Energy的总量”,凸显了“天狗”的穿透力和生命活力。这一节里的“月”“日”“星球”“全宇宙”,直接承续上节而来,从范围和气势来说是逐步升级的。第三节是全诗的核心和高潮,通过“天狗”的“动”的形态(“飞奔”“狂叫”“燃烧”),来展现它的狂放不羁的性格。其中,“飞跑”是理解“天狗”的动感精神的关键:诗人除了连续用三个“我飞跑”外,还用了一个比喻(“电气一样”)和三个“在……上”的句式,来烘托奔跑的速度,勾勒了“天狗”一往无前的姿势。至于这一节里的“剥皮”等动作,显然将“天狗”的恣肆狂放推向了极致。由此,最后一节的两句才显得顺理成章。
总的来说,这首诗从第一节的“吞”(积蓄能量)到第二节的“放”(“光”),再到第三节的恣意“飞跑”,也就是由动到静,再由静到动,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天狗吞日”“飞奔”的壮美图景。
这首诗,由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我”的带动而完成,整个诗篇的所有字句都听从“我”的召唤和推动,向前奔涌不止。诗句从“月”到“日”再到“一切的星球”直至“全宇宙”,都过渡得极为自然随意,几乎来不及选择和停留就被“我”裹挟而走,这股奔涌的语词之流直到“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这二句才戛然而止。全诗以“我”为起端,以“我”的爆裂而告终:“我便是我呀!”本来宣告了“我”的完成,同时预示了“我”的壮烈的毁灭,因为与之相连的是“我的我要爆了!”。
与“天狗”的狂放气势相适应,这首诗不仅主题思想趋于阔大、高远,而且语言、风格极为强劲、有力。无论从气势还是风格来说,这首诗都是空前绝后的。
在这首诗里,“天狗”形象具有双重含义:它既是一个五四时代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大写的“我”(民族与时代新人),又是一个热忱、坦荡、叛逆的“小我”,是“大时代中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真实袒露”(见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里牵涉到诗歌创作与诗人人格的关系。郭沫若是一位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主张“诗是人格创造的表现”。他的好友田汉在给他的信里也说:“你的诗首首都是你的血,你的泪,你的自叙传”(《三叶集》)。这正是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
这首诗体现了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和科学观念。应该说,泛神论思想贯穿整部《女神》。一般认为,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杂糅了以斯宾诺莎为代表的西欧十六七世纪泛神论哲学和古代中国、印度哲学里的泛神论思想。他曾这样说:“泛神便是无神。一切的自然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我的表现”(《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这就可以解释,这首诗中为什么多次出现了“月”“日”“星球”“宇宙”等词语。同时,郭沫若诗里的科学观念与泛神论思想是相辅相成的,“X光线”“电气”“神经”“脊髓”“脑筋”等科学术语的使用,可以被视为一种科学观念的表现。泛神论思想和科学观念均开阔了诗人的眼界,激发了他的想象力,有助于他的诗里包容宇宙万物,从而使其诗风雄奇、健美。
这首诗的整体手法是拟人,“天狗”形象的塑造能够生动地展现充满豪气的时代自我精神。拟人手法也便于诗人进行富于想象力的夸张:“天狗”的“吞”“月”“日”“星球”以及“全宇宙”,“天狗”的“飞奔”“狂叫”“燃烧”乃至“剥皮”“食肉”“吸血”“啮心肝”,就变得十分自然、合理。因此,这首诗的拟人是巧妙的,夸张也是合理的。这首诗的诗体形式同它展示的“天狗”形象和表现的思想主题是相得益彰的,也同《女神》里的其他诗篇一样,是完完全全的自由诗体。郭沫若称:“形式方面我主张绝对的自由,绝端的自由”(《论诗三札》)。《天狗》正是如此,似乎惟有采用这自由的诗体,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天狗”的狂放不羁。在这首诗中,诗句是长短不一的,每一节的行数也不固定,且没有统一的韵脚。不过,郭沫若更看重的是一种内在的节奏,即随着情绪的起伏消涨而形成的韵律,这是一种自由不拘中的调协。他往往通过铺排、复沓等手段实现这样的韵律效果,如连续三个“我飞跑”就让人感到某种迅疾的节奏。
(三)《井》 1.作者简介
杜运燮(1918-2002),福建古田人,生于马来西亚的霹雳州,在那里念完小学和初中后回国,在福州英国教会创办的福州私立三一中学(现福州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就读,1937年毕业后考取浙江大学生物系,因抗日战争爆发,浙江大学迁往贵州,故借读于厦门大学生物系,1939年又转学到西南联大(昆明)外语系就读,先后在昆明、湖南芷江担任“美国志愿军大队”(即陈纳德的“飞虎队”)翻译一年,后又到印度比哈尔邦的“蓝伽训练中心”任少校翻译官两年多,1945年回西南联大毕业。同年,到重庆《大公报》任国际版编辑一年后,出国到新加坡南洋女中和华侨中学任教三年;随后在香港《大公报》任《文艺》副刊编辑兼《新晚报》电讯翻译一年,1951年10月回国在北京新华通讯社国际部工作,直至1986年退休。其间,1974年到临汾山西师范学院(现改为山西师范大学)任外语系教师及系主任四年。
杜运燮在厦门大学生物系借读期间,因选读林庚教授的“新诗习作”课程,而影响了他的一生历程——放弃理科学习而改为文科学习和诗的创作。他经沈从文先生介绍,在香港《大公报》发表诗作,最早发表的一首诗是《粗糙的夜》。在西联大学习期间,他于1940年参加西南联大最有影响的文艺社团——冬青文艺社。该社主要成员有林元、杜运燮、刘北汜、汪曾祺、查良铮(穆旦)等,聘请闻一多、冯至、卞之琳为导师,出版专门刊登杂文的《冬青》壁报以及《街头诗页》等。1946年,他的《诗四十首》被巴金把列入《文学丛刊》第8集,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这是他创作的第一部诗集。以后他又相继出版了《南言集》《晚稻集》《你是我爱的第一个》《杜运燮诗精选100首》《海城路上的求索——杜运燮诗文选》等诗集,散文集有《热带风光》等。2.诗歌分析
这首诗以“井”喻人,写出了一种不事喧哗、甘于寂寞、默默承受的生命形态。与《天狗》里的“狂飙突进”式的生命律动不同,这首诗里的生命律动是内敛的、“静默”的,表现了一种坚忍不拔的品质。
全诗有七节,每节三行,诗的外形和句式显得比较齐整,如同“静默”的“井”。第一节,首句“我是静默”为全诗奠定了基调,突出了“井”的沉静与沉默的品质。接着是对“井”的“完整和谐的世界”的描绘:“草叶”“天空”“浮云”。
从第二节起,在作为抒情主人公的“我”之外,忽然引入了一个对话者“你们”。第二至六节,便是“我”与“你们”的对话。这里的“你们”,是指来井边取水的人们,他们因“饥渴”“前来淘汲”。有意思的是,诗人没有描绘“你们”取水的具体情景,而是以“瞥见你们满面的烦忧”,写出了取水人的愁苦、凄哀。这样,在“我”的“静默”与“你们”的“烦忧”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巧妙地利用水面的映现作用,写“井”的“瞥见”,其实是一种相互观看。
第二节的“温暖”被带入了第三节:“我”“只好被屏弃于温暖∕之外”。此处的“只好”颇为得体,与“井”的坚韧品质一致。“温暖”与这节的“荒凉的寂寞”“孤独”构成对比,使得“永远澄澈的丰满”的“井”的特性更好地显现出来。
第四节更进一步,作者用“表面”和“深处”这对相反的词,展示“井”的“冷寂”与沉静,一任“四方飘落的花叶腐烂”。因为取水人只汲取了井的“表面”,无法深入它的内心。这层意思在第五节里得到了强化,“也只能”一语充分显示了井的自信,这种自信源于:“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于是,“井”的“静默”品质获得了深厚的支撑——“黑暗的地层”与“无边的宇宙”。
第六节仍然采用对比的方式(“垃圾”与“洗涤”),将“井”的品质进行了深化:“默默地承受一切”。这是一种“静默”中的忍耐与“承受”。同时,“洗涤”“垃圾”之后,“我将永远还是我自己”,表明了“井”的高洁、自持的品性。
最后一节是全诗的总结和提升,再次强调了“井”的“静默,清澈,简单而虔诚”。这几个词语准确地概括了“井”的丰富而可贵的品质。尤其是末尾的“绝不逃避,也不兴奋”“苦笑几声”,十分形象可感,“井”的不卑不亢的姿态跃然纸上。
此诗中关于“井”的描述,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是总体性的勾画,中间的五节构成了一个整体,是具体的呈现。
诗中关于“井”的描绘是层层深入的:第一节是粗略的概描,以“草叶”“天空”“浮云”衬托,特点是“完整和谐”;接下来,以“荒凉的寂寞”“孤独”反衬“澄澈的丰满”,以“冷寂的心灵”接通“黑暗的地层”和“无边的宇宙”,并用“洗涤”保持自我;最后,“静默,清澈,简单而虔诚”,完成了“井”的素描和透视。诗中设置了一个“我”与“你们”的对话情景,从侧面展现了“井”的遭际:“被屏弃于温暖”,“满足于荒凉的寂寞”和“孤独”,被“淘汲”和“扰乱”,任“花叶腐烂”在“心灵深处”,因垃圾淤塞而“被遗弃”。总的来说,相对于外部的污浊环境,“井”是一个无私的给予者,而且是坚韧的、“默默地承受”的。在此诗中,“井”象征着一种坚韧、高洁的品格,这品格显然是某一类人才具有的。提示学生留意这首诗的写作年代(上世纪40年代),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这首诗无疑会起到一定的鼓舞人心的作用:鼓励大家众志成城、同仇敌忾,顽强地应对民族的苦难。
这首诗的语调和节奏。全诗语调平静、节奏舒缓,与“井”的静默品性相宜。这是一首形式比较自由的诗,但严格地押了韵。作者采用的是抱韵、换韵和交叉押韵的方式,如第一节“叶”“界”押韵,第二节“候”“忧”押韵,第三节“暖”“满”押韵,第四节“面”“烂”押韵,第五节“面”“联”押韵,均属于抱韵;第一至四节的韵脚不同,第六节“弃”“涤”“己”押韵,第七节“诚”“奋”“声”押韵,是为换韵;而第三节“独”与第四节“处”押韵,与各节内的押韵构成了交叉押韵的关系。此外,这首诗多用双音节词和五个字的偏正词组,是整首诗的语调和节奏的基础。
(四)《春》 1.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本名查良铮,另有笔名梁真,祖籍浙江海宁,生于天津。他自幼聪慧,小学二年级时,他的习作《不是这样的讲》被天津《妇女日报》选用。1929年,他考入天津南开中学,随即开始创作诗歌,校刊《南开高中学生》经常刊登他的诗文,其中1935年发表的杂感《梦》,是他以“穆旦”为笔名发表的第一篇作品。1935年,穆旦考上清华大学地质系,半年后改读外文系。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先后合并为长沙临时大学及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在那里,穆旦在诗歌表现方法方面开始受西方现代派的影响,写出了许多具有独特风格的诗,多数发表在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和昆明的《文聚》杂志上,成为当时大后方最受瞩目的青年诗人之一。1940年,穆旦毕业后留校任教,两年后赴缅甸抗日战场担任翻译工作一年多,回国后辗转于昆明、贵阳、沈阳等地工作。他的第一本诗集《探险队》于1945年由昆明文聚社出版。1947年,他在沈阳自印了《穆旦诗集(1939-1945)》,次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三本诗集《旗》。1948年,穆旦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英美文学,1951年获硕士学位。1953年初,穆旦与夫人周与良一起回国,在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从那时起,他开始了大量的诗歌翻译,至1958年他共翻译出版了普希金、雪莱、拜伦、济慈等人的诗集十余种。1958年,他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被错判为“历史反革命”(1979年平反)。直到逝世前夕,穆旦仍在不懈地翻译和创作,翻译了《唐璜》《丘特切夫诗选》《欧根•奥涅金》等。2.诗歌分析
这是一首写春天的诗篇。全诗只有两节,第一节写大自然的春天,第二节写生命的春天。既写出了大自然春天的迷人,也写出了生命春天的焦虑与迷惘。
第一节表面上写春天的景致,但其重心不在春天的景物本身,而在对春天的感觉。首句“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是以动写静,以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受和饱满的色块,呈现了春草的蓬勃生命力。随后,“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的“他”指上句中的绿草,“渴求”“拥抱”二词准确地勾画了草与花的关系。紧接着的花朵“反抗”土地、从地里“伸”出来,将花朵的顽强生长、挣扎的具有动感的形态,生动地展示了出来。
前面三行,通过草、花、土地的描绘,把一派生机盎然的春色展现在读者面前。接下来的三行,作者的笔锋忽然一转,写到了春天的“暖风”。“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大概吹醒了屋子里的人(这里的“你”并没有具体所指),他推开窗子,看到了满园夺目的春色。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节末行连续用了“满园的欲望”和“美丽”这两个抽象的词语,写浓浓的春意和琳琅满目的春景,这是以抽象彰显具象,再次突出了前面描绘的此起彼伏地涌来的春色。这三行起到了过渡的作用,预示着下文将要展开的内容。
诗的第二节实际上承接第一节,表现的是生命的春天:在春天气息的催发下,青春正“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第一句里的“蓝天”应和着上节的斑斓的春天景致,“永远的谜”体现了春天的神秘和充满诱惑。而“紧闭的肉体”突兀地显示了青春期独有的特征,肉体是被禁锢的、得不到施展,与后面的“卷曲又卷曲”相呼应。相比之下,“泥土做成的鸟的歌”更为形象,一种为沉重感所牵制的轻盈和飞翔的渴望,一种“被点燃”“却无处归依”的无奈、焦虑和迷惘——这些复杂的意绪被准确地传达出来。最后两行,借助于“光,影,声,色”的“赤裸”和“痛苦”的“等待”,强化了“紧闭的肉体”所受到的蛊惑。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二行,但包含的诗意和诗情却十分饱满。与传统的吟咏春天的诗作多好写景抒情不同,此诗的最大特点是在春天景物的描写中融入了人的眼光、人的感情、人的欲望,尤其是人的感觉。经过感觉的过滤之后呈现的景致,便显得结实有力。要留意此诗在语词运用方面的特点。
(1)语词的厚度和力度。这主要体现在对春天的颜色和形体的描绘上,例如写“绿色”,诗人用“火焰”状“绿色”之盛、之逼人眼目,用“摇曳”写出了“绿色”具有动感的形态,倘若换成其他词是达不到这个效果的,更不消说后面有“渴求”“拥抱”两个动词的加强;又如,写花朵的生机蓬勃,用了“反抗”和“伸”,也是两个表示形体的动词,它们足以显示出无穷的生命力。至于“泥土做成的鸟的歌”,更是巧妙地展现了“歌”所负载的双重力量(轻盈与浑沉),这就是王佐良所说的“肉体化”。
(2)矛盾方法的运用。例如,第二节中“紧闭的肉体”与青春期蓬勃的活力、“泥土”的滞重与“鸟的歌”的轻盈以及“点燃”与“无处归依”等,均构成了矛盾,这无疑增强了诗句的张力与密度,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借助于郑敏概括的“穆旦的语言只能是诗人界临疯狂边缘的强烈的痛苦、热情的化身。它扭曲、多节,内涵几乎要突破文字,满载到几乎超载,然而这正是艺术的协调”,进一步领会这首诗的语言魅力。也可以再找穆旦的其他诗作来读。
(3)某些句式的欧化。现代新诗受西方诗学影响很大,表现之一是句法的因袭。像这首诗里的“当……”句式、“如果”这一关联词、“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的倒置用法,都可看出西诗影响的痕迹。还可以了解穆旦对文言和旧体诗词语言的拒斥,不用“陈旧的形象或浪漫而模糊的意境”,而强调用“非诗意”的辞藻入诗。
(五)《无题》 1.关于“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上世纪40年代,在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希望》(主编均为胡风)、《诗垦地》(主编为邹荻帆、姚奔)、《诗创作》等刊物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诗人群,主要诗人有邹荻帆、绿原、冀汸、阿垅、曾卓、孙钿、牛汉等。他们的作品大多收集在胡风主编的“七月诗丛”(两集共十八册)、“七月新丛”与“七月文丛”的诗集中;1981年出版的《白色花》收录了“七月诗派”二十位诗人的作品。这些诗人以革命现实主义观念为指导,以自由诗体为基本的创作路子,其诗歌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统区产生了巨大影响。2.诗歌分析
这首诗通过虚拟一种死后的情景——鲜血随着雪一起融化,流淌在五月的河里,滋润着大地上的树木和小草,而雪后的平原会出现天青、水绿、鸟飞、鱼游的景象——来表达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本诗的主题是崇高的、悲壮的,这类主题的写作容易流于浮泛、空洞,但这首诗写得坚实有力。
全诗共十五行,没有分节,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头两行是第一个层次,接下来的五行是第二个层次,随后的七行是第三个层次,最后一行是第四个层次。
“我们将仆倒在这大风雪里吗?”起句是一个设问句,一下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读者也许要问:诗人为什么这样问?“仆倒”“这大风雪”指什么?请留意“这大风雪”里的“这”,指向了当前、眼下,给人以现场感。紧接着这个问句,诗人马上给出回答:“是的,我们将。”十分简介、干脆,以肯定的语气强调了问句中的事实,把“我们将”从前句的疑问,转化成后句的斩钉截铁般的肯定。这是第一层,以虚拟的情景将死亡的问题提到读者面前,这一层为全诗定的调子很高:昂扬、悲壮。
接下来,一个“而”字,既表转折,又是承接,引出的情景延续上二句而来:“温暖的血∕将随着血而融化”,被吸收到“大树的根”“小草的须”“五月的河”里。这是第二层,是对开头二句主题的深化:死亡并不可怕,它会发生转移。
随后的八行,再次用一个“而”字起头,将“雪后的平原”“袒露出来”。那是一个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后归于宁静的天地:天青、水绿、鸟飞、鱼游……一派祥和安宁的美丽景致。这是第三层,是对前面主题的延续和深化:烈士用鲜血换来了人民的和平。
最后一句,“风……”表面上是沿着“天”“水”“鸟”“鱼”的思路写“风”,但作者的笔锋忽然一转,“墓碑”蓦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是第四层,是全诗的点题之句,堪称点睛之笔,使诗意得以完全显现。这首诗的语言运用也颇值得玩味,重点是诗的句式和标点符号的使用。
这首诗的作者是上世纪40年代“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此诗具有“七月诗派”诗歌的某些特点:采用自由诗体,句式长短不一(最长的十二字、最短的二字),并善于将诗人的人格、情感等渗透到所书写的对象中,把内心的情绪之流转化为意象之流。全诗多处用复数第一人称“我们”来传达这股情绪之流,使诗情更富有感染力。
这首诗的标点符号的使用很有特点:首句十分突兀地用了“?”,给人以极大的震撼;第二行“是的,我们将”只有五个字,却用了两个标点“,”“。”,语气非常简洁有力。第七行末也用了“。”,表明情绪之流随意象之流的中止;随后,第九行末用了“,”,显示了某种过渡和提示。最值得品味的是最后一行的“……”,此时诗情已得到升华而戛然而止,给人一种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
(六)《川江号子》 1.作者简介
蔡其矫,1918年生于福建晋江园坂。1930年入培元中学,在学校壁报《激流》上首次发表文章;1935年转到上海暨南大学附中,参与“地下救国会”。1938年11月,入延安鲁迅文学院文学系,次年10月前往晋察冀边区的“华北联合大学”,之后任文学系教员,讲授“作家与作品研究”课,受普希金和雨果作品的影响开始写诗。1942年因阅读惠特曼《草叶集》而受影响,写成《肉搏》,为成名诗作。1948年秋被调到平山东黄泥中央社会部培训班,1949年4月随中央进入北京。1951年起在中央文学研究所任教员,1955年冬到海军东海舰队的舟山基地和厦门基地的观通站、海岸炮和炮艇上考察并写作。1956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第一部诗集《回声集》,同年秋至次年春跟随南海舰队从厦门到广东旅行,远至西沙群岛。1957年11月,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专写东海和黄海的诗集《涛声集》,不久去武汉长江规划办公室挂职政治部宣传部长,在考察汉江、长江途中写成《雾中汉水》《川江号子》等诗。1958年1月出版诗集《回声续集》。同年被错划为“右派”,于年底回福州,在省文联当专业作家。1979年出版《司空图〈诗品〉今译》,次年起陆续出版诗集《祈求》《双虹》《生活的歌》《福建集》《醉石》《倾诉》等。2.诗歌分析
这首诗源于作者游历长江的感受,借助于对江上号子的动人的刻写,表达了对英雄般的船夫及其蕴涵的生命活力的敬仰之情。在诗中,号子和船夫两种形象融为一体,共同塑就了一尊强悍而悲壮的生命雕像。全诗共二十行,没有分节,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面九行为第一部分,写如生命浪潮般的川江号子;随后的七行为第二部分,写搏斗在急流上的船夫;最后四行为第三部分,作者发出了几许无奈的感慨。诗的原稿的末尾本来还有几句:“歌声远去了,∕我从沉痛中苏醒,∕那新时代诞生的巨鸟,∕我心爱的钻探机,正在山上和江上∕用深沉的歌声∕回答你的呼吁”,作者后来把它们删去了,用省略号留给读者不尽的想象和余味。
此诗的首行,就以“碎裂人心”将川江号子的撼人魂魄的音色展现了出来;随后两行中的“万丈断崖”和“飞箭般的船”,交代号子的“源地”,凸显了号子的陡峭与迅疾。接下来的三行指明了号子的去向——“从悬岩到悬岩,∕从漩涡到漩涡”,它们在结构上与前三行相同,写到号子的“回声”的“震荡”,里面渗透着悲音,“悬岩”和“漩涡”进一步烘托了号子的旷远与激越。接着的三行,先用“吆喝”“长啸”使号子具体化,然后用一个比喻“有如生命最凶猛的浪潮”,十分形象(“浪潮”和后面的“流来,流来”,恰好与江、号子同时取得了联系)地将号子与生命勾联起来。
这一部分从不同侧面刻写了川江号子的气势,及其带给诗人的听觉上的震撼。“你”的使用,创设了诗人与船夫之间的对话关系,末了以“向我流来,流来”,将号子的宏大音流引向了“我”。接下来的第二部分,便自然地转入了“我”的视角。
第二部分连续用四个“我看见”,将“摄像镜头”直接转向号子的发出者——船夫。先是“巨大的木船”映入眼帘,接着目光移向船上的“桨”,最后聚焦于桨边的人。诗人用两个比喻“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来形容木船的急速行驶。很快,“雨点”的意象转化成船夫们“千年的血泪”,诗人的感受也随之升腾:那些“终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传达了船夫们充满悲慨的心声。诗的最后四行(即第三部分),忽然插入“但是几千年来”一句,其中“但是”既表示转折,又承续前面三行的意绪;随后的一个设问句“有谁……”,进一步渲染了川江号子的孤寂与悲慨。
【模拟试题】
1.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习题。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本诗第一节的两句诗,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答:
2.诗的后3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答:
3.诗人对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进行了大胆的改造,表达了他怎样的理想? 答:
4.“哪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是作者原诗中的句子,这里删去了“哪怕”。这样修改好不好,为什么? 答:
静 夜 郭沫若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5.“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一句中的“漏”能不能换成“露”? 答:
6.请你运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把第一节诗中的优美画面描述出来。答:
7.诗的第二节“天河何处”这一问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1.不能。因为“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为下文的想象作了铺垫。
2.“定然”“定”都表示断定的语气,所描绘的事物都是出自想象,作者却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加以肯定,这表明了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使我们读后也同样受到鼓舞和感染。3.表达了作者对所受压迫的反抗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4.猜测的语气变为肯定的语气,形象鲜明实在,同时减少了两个音节,读来铿锵有力。
5.不能。很少的几颗星透过云团,闪闪发光,“漏”字准确地表现了这一意境。“露”有显露的意味,而“漏”是无意而自然的。
6.参考: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独自一人踱到屋外,随意地看那淡淡的月光,月光下朦胧的林影,抬头看那云团中漏出来的疏星。
7.这一问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带到那广袤的宇宙之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