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高中语文诗歌之部第二单元登岳阳楼教师用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登岳阳楼
一、字音认读
1.东南坼(chè)2.乾坤(qián)3.戎马(rónɡ)...4.凭轩(xuān)5.涕泗(sì)..
二、词语积累
1.吴楚东南坼 坼: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2.乾坤日夜浮 乾坤:此处指日月星辰等 ..3.戎马关山北 戎马:借指战争 ..4.凭轩涕泗流 涕泗:眼泪,鼻涕 ..
三、佳句诵读
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2.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说作者
杜甫(见第一单元《蜀相》的相关介绍) 寻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杜甫时年57岁,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感慨万千,写下这首千古名诗。
1.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2.诗的颔联历来为人传诵。试分析诗句中“坼”“浮”的表达效果。
提示:“坼”,分裂,引申为划分。“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划分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漂浮在这湖水上面,这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异: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 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作诗,留下了这一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3.颔联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4.请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奇特,在“云间连下榻”,在“天上接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5.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此诗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2018高中语文诗歌之部第一单元长恨歌教师用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 长恨歌
1.了解本单元各篇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诗歌内容。
2.学习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的内容、情感与主旨。
一、以意逆志
即指在解说、欣赏诗歌时,应该注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歌主旨,用自己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1.理解词义
即理解古典作品中文辞的意义,以此作为把握作品的主旨、作者的情感的突破口。既要理解字义、词义,更要注意其中的常用词的特定含义的理解。
2.挖掘词句内涵
即理解古典诗歌时,从诗歌字面意思出发,理解诗歌的“意象”和关键词语,如诗眼、生动传神的字句等,进一步探究挖掘诗句内涵,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不望文生义。
3.融入生活和体验
即在理解鉴赏古典诗歌时,把我们的主观感受、生活体验融入其中,推测作者本意,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二、知人论世
一般指鉴赏古典诗歌时,探究诗歌作者的生平和为人,把握作者和时代背景,进一步领会诗歌主题及其社会意义。
1.探究作者的生平
鉴赏古典诗歌时,我们应当利用现存的各类史传材料和后人评述,全面了解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还要把握作者的具体创作时间,因为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作品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旨趣。
2.把握创作的时代背景
许多作者所处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宗教、社会风俗等等,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他
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2.论世
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创作背景的了解。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对诗人的诗歌创作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应当借此来理解诗歌、把握诗歌。
(1)借助背景,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李清照笔下,大多词清调苦,流露的感情婉曲深挚,多有今昔盛衰之感,个人身世之悲。如“中州盛日……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与“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永遇乐》),就描述了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流露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则是词人因只身流落金华,加之眼前又见赵明诚遗著《金石录》,睹物思人,无限感慨而在其词中投下的心灵阴影。李清照生在宋金对峙之际,她主张抗战,期望收复失地。其所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咏项羽》)和“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无题》),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可见,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诗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思想主张,都对诗歌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把握这一背景,往往就把握了诗歌的感情脉络。
(2)借助背景,把握诗歌中景物的特点
东晋诗人陶渊明厌恶污秽的官场,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他42岁辞彭泽令后,写下了《归园田居》这一脍炙人口的诗篇。从“其一”中,读者不仅能看到乡村的榆柳桃李,还能听到黄昏的狗吠鸡啼。田园景物此时在他的笔下显得淳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景物的这些特点,只有诗人在摆脱官场羁绊、心存逸致时才能感受到。相反,在李煜的《虞美人》中,“春花秋月”“小楼东风”,不仅黯然失色,甚至令人厌恨。这是因为,作为南唐皇帝的李煜,此时正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许多情况下,诗人的追求、遭遇直接影响着诗人的心境,而彼时彼刻的心境又给景物蒙上了或悲或喜、或忧或愁的特定色彩。
(3)借助背景,把握用典的含义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他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当时,由于苏轼以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贬到黄州。仕路蹭蹬,壮志难酬,又自感苍老。此时,游赏黄冈城外的赤鼻矶,联想到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就很自然了。词中借用周瑜的典故,正可以看出,词人多么渴望自己能如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这里对典故的理解,就离不开对背景的了解。这种情况在怀古类诗中较为常见。
长 恨 歌
一、字音认读
1.回眸.(móu)
2.粉黛.(dài)3.骊.宫(lí)4.萦纡.(yū)5.霓裳..(ní cháng)6.临邛.(qióng)7.旌.旗(jīnɡ)8.鼙.鼓(pí)9.仙袂.(mèi)10.衣钿.(diàn)11.凝睇.(dì)12.钗擘..(chāi bò)13.马嵬.(wéi)14.迤逦..
(yǐ lǐ)15.衾.寒(qīn)
二、词语积累 1.御宇..多年求不得
御宇:御临宇内,即统治天下的意思2.六宫粉黛无颜色.. 颜色:容颜姿色 3.姊妹弟兄皆列土.. 列土:封爵赐邑 4.可怜..光彩生门户 可怜:可爱,可羡 5.宛转..娥眉马前死 宛转:凄楚缠绵的样子 6.耿耿..星河欲曙天 耿耿:天色微明的样子 7.遂教方士殷勤..觅 殷勤:热情而周到 8.珠箔银屏迤逦..开 迤逦:曲折绵延 9.云鬓半偏新睡觉.. 睡觉:睡醒 10.玉容寂寞泪阑干.. 阑干:纵横 11.含情凝睇.谢君王 睇:微看 12.但令..心似金钿坚 但令:只要
三、佳句诵读
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2.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3.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4.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5.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6.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7.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5结合下面《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悲剧》,谈谈你对本文主旨的看法。
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与他青梅竹马的女孩湘灵感情很好,但湘灵出身于城市贫民,而白居易则是出身官宦世家,白居易母亲的门阀观念相当强烈,决不应允他们的婚事。贞元二十一年(805)秋,白居易已三十三岁,在长安做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在儿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白居易只是在搬家完毕,临走前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因为怕惊动别人,见面的时候二人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哭。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潜别离》诗中,白居易写道:“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鸟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千百年后,依然让人不忍卒读。
提示:虽然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初衷是“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在诗歌的前半部分,他对唐明皇的荒淫无度作了讽刺和批判,但是,写着写着,因为他也经历过一段绝望的爱情,所以到后来,就变成了对李、杨爱情的同情,到最后就变成了对李、杨爱情的歌颂。所以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挚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在把握诗歌主题时,需要知人论世的,应该深入探讨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一、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元十八溪居 [唐]白居易
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晚叶尚开红踯躅,秋芳初结白芙蓉。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香饭细酒香浓。
[注] ①元十八: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结识的朋友,隐于庐山五老峰下。②踯躅:杜鹃花的别称。
1.诗的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④
①
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考查典故的表达效果,首先分析典故,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效果。诗人以“伍员”对“苏小”,刚柔相济,更加彰显杭州春色之独有魅力。
答案:伍员为春秋刚烈之士,用此典与涛声之刚健有力相谐,写出春色的壮丽;苏小小为钱塘名妓,用此典与烟柳之娇媚相谐;诗人以“伍员”对“苏小”,刚柔相济,更加彰显杭州春色之独有魅力。
二、语言应用
5.学习古典诗歌,我们徜徉在诗歌长廊中,感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我们仰视历史天空灿烂的诗星,我们鉴赏诗歌,解读人品,体验真情。请以古代诗歌为内容,仿照例句续写两个句子,构成排比。
例句: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苏轼在赤鼻矶头的浪涛前,慷慨高歌,用豪放解读了如梦的人生;李清照在凄楚孤苦的守望中,把盏啜饮,用闲愁涂满了生命的黄昏。
第三篇:2018高中语文诗歌之部第二单元菩萨蛮(其二)教师用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精选)
菩萨蛮(其二)
一、字音认读
1.菩萨(pú sà)
2.垆边(lú)...3.皓腕(hào)4.还乡(huán)..
二、词语积累
1.游人只合江南老
..2.画船听雨眠 ..3.垆边人似月 ..4.皓腕凝霜雪 .5.还乡须断肠 .
三、佳句诵读
1.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2.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3.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说作者
(一)简介:韦庄(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59岁举进士,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王氏建立前蜀,他任吏部侍郎同平章事,卒于蜀。
(二)作品:著有《浣花集》,名篇《秦妇吟》。诗以七绝见长,极富画意,词尤工,艺术上含蓄婉约。
(三)评价:五代前蜀诗人、词人。“花间派”代表作家,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因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
寻背景
韦庄奉使入蜀,蜀王羁留不使其归,又重视他的才华,任命他为宰相。中原战乱,韦庄有家难归,内心充溢着思归之情。这首《菩萨蛮》词,就隐寓着他羁留蜀地不能归的思绪。
链常识
花间词派
②
①羁旅思乡的惆怅。陈诗:结尾一句先用“一声新雁”,渲染了凄冷、静寂的氛围,然后又用“九江秋”描绘了秋色的苍茫景象,把诗人无限的忧愁寄托在无边的秋色中。
二、语言应用
5.下面是某种门禁控制器的工作流程图,请把该工作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门禁控制器首先要采集人脸图像并进行识别,未识别的须重新采集;若人脸识别通过,可进入指纹信息采集;若指纹识别未通过,也须重新采集;若人脸、指纹识别都通过,即可通过验证,打开门禁。
第四篇:高中语文 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 一剪梅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篇目四 一剪梅
一、字音认读
1.玉簟秋(diàn)
2.轻解(jiě)罗裳(chánɡ)...
二、词语积累 1.红藕香残玉簟秋 ..簟:竹席 秋:秋凉 2.云中谁寄锦书来 ....云中:空中 锦书:写在锦帛上的信 3.花自飘零水自流 .4.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下:名词用作动词,消失 上:名词用作动词,绕上
三、佳句诵读
1.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2.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知文意
自:自在
这首词写的是闺情。上阕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居生活。词的起句,领起全篇,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接下来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做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词的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即事即景,又兼比兴。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抒胸臆的独白。
这首词以工巧细腻的笔触,通过刻画新颖而又朴实无华的艺术形象,抒写和丈夫别离后的孤独寂寞,表现了词人对丈夫浓郁的相思之情。
赏技巧
1.笔调清新,风格细腻
女词人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笔调清新,风格细腻,耐人寻味,确实与众不同。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把夫妻双方合在一起写,表明女词人也很理解丈夫此刻的心情,是女词人特有的柔婉细腻的风格的具体表现。
2.婉转曲折,含蓄蕴藉
抒写别愁,不直接倾吐,而是通过环境烘托和感情变化来反映,从“红藕香残”到“花自飘零”烘托相思人的凄凉孤独;“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反映相思无法排遣,抒写这种相思之情婉转曲折,含蓄蕴藉。
第五篇:2018高中语文诗歌之部第一单元今别离(其一)教师用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今别离(其一)
一、字音认读
1.车舟载离别(zài)
.3.万钧柁(duò).
二、词语积累
1.一刻既万周 .2.眼见双轮驰 .3.益增中心忧 ...
4.并力生离愁 ..5.明知须臾景 ..6.不许稍绸缪 绸 ..7.望影倏不见 .8.归定留滞不 .
三、佳句诵读
1.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2.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3.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4.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5.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6.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知文意
这首诗写出了新式交通工具轮船带给人们的离别之苦,表现了近代人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
这首诗采用古今对比的手法,巧妙地将近代出现的新事物——轮船、火车等,与传统的思妇游子题材融为一体,在抒发离情别绪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新事物和科学技术的独特感受。
赏技巧
1.推陈出新,独具特色
这首诗的创作被梁启超誉为“旧风格含新意境”的“新派诗”,本诗借传统的游子思妇
既:已经 驰:旋转 益:更 中心:心中 并力:合力 须臾:片刻,短时间 缪: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 倏:疾速,忽然 不:通“否”,是否 2.绸缪(chóu móu)..4.倏(shū).的主题来赞美轮船这一新鲜事物,并将新事物、新观念融入自己独特的印象与感觉中,令人耳目一新。
这首诗的用韵与句意受到唐代诗人孟郊《车遥遥》的影响,但诗人的感受已完全不同于古典诗歌所写的离情别绪,而是渗入了一种现代性的体验。诗人的感受有别于孟郊,诗中的人生体验具有了时代标志,也就是一种现代性。
2.对比手法,彰显主旨
诗中围绕着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离别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