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语文诗歌之部第三单元单元质量检测(三)(B卷能力素养提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时间:2019-05-14 19:02: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高中语文诗歌之部第三单元单元质量检测(三)(B卷能力素养提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高中语文诗歌之部第三单元单元质量检测(三)(B卷能力素养提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篇:2018高中语文诗歌之部第三单元单元质量检测(三)(B卷能力素养提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单元质量检测

(三)(B卷 能力素养提升)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古代诗歌鉴赏及名篇名句默写(60分)(一)古代诗歌鉴赏(55分)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江城子 癸酉春社

[宋]王炎

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

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不向花边拚一醉,花不语,笑人痴。

[注] ①春社,祭祀土地的日子,以祈求丰收。周代用甲日,汉以后,一般用戊日,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②王炎:生于宋绍兴八年(1138),到癸酉宁宗嘉定六年(1213),此时他七十五岁。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开篇用“渺渺”“晖晖”“依依”“离离”,写出阳光明媚、春水悠远、草木泛绿的春日景致,于清幽淡远之景中透出词人的愉悦情怀。

B.“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一句采用设问的方式,抒发自己内心孤独寂寞的情怀。C.“人独处,燕双飞”,以燕的“双飞”与人的“独处”相对比,无限情绪皆包含在种种形象之中,收到“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

D.“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一句动静结合,既写出庭院的静谧,又写出燕子双飞的美妙。

E.词的下阕结尾处采用拟人的手法,说花“不语”、“笑”人痴,全篇因之而活跃飞动。解析:选AD A项,“愉悦情怀”错,应该是寂寞情怀。D项,“动静结合”错,应该是以动衬静;“既写出庭院的静谧,又写出燕子双飞的美妙”错,应该是衬托寂寞无聊的心绪。

(2)本词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鉴赏人物形象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②

①抓词中所写景物。解答本题应抓住“老大”“独处”“怯寒”“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等有效信息。

答案:本词塑造了孤寂惆怅的年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春社时节,大好的春光与热烈的庆典挑逗起词人踏青的闲情,可是年迈体衰迫使他不得不在家蛰居,但逢春社,又不甘寂寞,唯有借助野蔌山肴与村酿来排遣惆怅情绪。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满江红 江行和杨济翁韵

[宋]辛弃疾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注] ①作此词时,辛弃疾已年届40,是辛弃疾离开扬州溯江上行将赴南昌新任,在途中的抒怀。②楼观才成人已去:此句是化用苏轼诗句“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郑户曹》),意思是说三国时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词中“过眼”,是作者江行时对景物的感觉;“怪”,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往事虽然记得,却模糊,表现久别重逢的感触。

B.“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不仅有烘托虚实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这种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来归隐田园未得实现而形成的。

C.“长为客”,长期客居他乡,不但表现了词人长期为官他乡而深怀忧愤,而且也表达了自己无奈之感。

D.“吴楚地,东南坼”表现江行所见东南一带景象之壮阔。如此之山川,使作者想到三国英雄,尤其是立足东南北拒强敌的孙权,最令他钦佩景仰。

E.“旌旗未卷头先白”承前感伤,由己及人,“旌旗”指战旗,意言北伐事业未成,自己的头发却先花白了。

解析:选BE B项,“归隐田园”错误,应是“雄心壮志”。E项,“由己及人”错误,应是“由人及己”。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作者觉得人生如梦,对不如愿的大半生耿耿于怀;②认为自己是一个匆匆过客,①(示例2)这一联14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梦醒而更思乡;子规啼唤,愁上加愁。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衬,如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唐]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 ①浩初上人:即浩初和尚,潭州人,当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作者。②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因党争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旨在表达诗人被贬谪的愤慨不平之意。

B.李德裕凭楼远眺,亲眼见到鸟儿无法飞越百匝千遭的青山,于是触景生情,悲从中来。C.《登崖州城作》全诗描写了作者被贬的境遇和不能回归的深沉忧伤,情调悲怆沉郁。D.两诗都写到“望”,柳宗元“望”的是故乡,李德裕“望”的是京城,思念都很深切。E.两诗都写到“山”,就手法而言,柳诗用的是比喻手法,而李诗用的则是拟人手法。解析:选AB A项,“旨在表达诗人被贬谪的愤慨不平之意”不太妥当,还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B项,李德裕诗没有说“亲眼见到鸟儿无法飞越百匝千遭的青山”,只是说鸟儿飞到帝京也要半年时间,言路途之远。

(2)柳诗的“割”字和李诗的“绕”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它们好在哪里。(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割”意思是割断、割裂,说海边的群山像锋利的剑刃一样将自己的愁肠割断,形象地描绘出作者的贬谪之痛和思乡之愁。“绕”意思是围绕、环绕,说青山将崖州城层层围住,使得诗人无法从此处脱身,象征性地写出自己政治上的困境。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古风(其三十九)

①百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作封建教化的工具。

②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作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③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徙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作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传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④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子爱着男子,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⑤诗三百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7.下列关于原文①②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作为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作

自钟嵘推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一般人都看重渊明的隐逸一方面;自颜真卿做诗表白渊明眷恋晋室的心迹以后,一般人又看重渊明的忠贞一方面。渊明是隐士,却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孤高自赏、不食人间烟火气,像《红楼梦》里妙玉性格的那种隐士;渊明是忠臣,却也不是他自己所景仰的荆轲、张良那种忠臣。渊明还有极实际极平常的一方面,他处处都最近人情,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文段列举了一般人对陶渊明的评价,朱光潜同意陶渊明“是隐士”“是忠臣”,又用“却”点明了自己认识的与众不同,“还有……的一方面”即“处处都最近人情”,然后根据字数限制删掉非重要词语,把三个方面概括到一句话中即可。

答案:(陶渊明是)最近人情的隐士与忠臣。

11.阅读下面三首“中国风”歌曲的部分歌词,完成后面的问题。(5分)材料一 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周杰伦《东风破》)材料二 烽烟起/寻爱似浪淘沙/遇见她/如春水映梨花/挥剑断天涯/相思轻放下/梦中我痴痴牵挂/(张杰《天下》)材料三 离愁能有多痛/痛有多浓/当梦被埋在江南烟雨中/心碎了才懂/(林俊杰《江南》)(1)材料一中“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一句表达依依不舍之情,蕴含悠悠不尽之思。请写出意境与之相似的两句古诗词。(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人对中学生从周杰伦的《东风破》里开始感受古典诗词之美的现象觉得愤慨,认为这是社会审美能力的丧失。请说说你的看法,不少于60个字。(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答案示例:①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②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只要所写句子与“离愁”相关即可)(2)答案示例一:我认为这种现象可以接受。因为周杰伦的许多歌曲的歌词,语言优美、意蕴深厚,其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诗词,从中可以品味出中国诗词的魅力。这也是一种学习古典文化的方式。

示例二:我认为这种现象不可接受。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历代名家留下了数不尽的绝妙佳作,周杰伦的歌曲中确实蕴含着古典诗词的气息,但这并不能替代古典诗词阅读。要感受古典诗词的全部魅力,还得品读历代名家名作。(言之有理即可)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第二篇:2018高中语文诗歌之部第二单元单元质量检测(二)(B卷能力素养提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单元质量检测

(二)(B卷 能力素养提升)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古代诗歌鉴赏及名篇名句默写(60分)(一)古代诗歌鉴赏(55分)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农家望晴 [唐]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范诗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点明人们往来的原因,表达了诗人对鲈鱼的喜爱之情。

B.“江上”和“**”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主旨所在。

C.雍诗“尝闻”二字,写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关切;入手就造成紧迫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

D.“为问西风早晚回?”早晚回,即何时回,赋西风以人格,这怯生生的一问,表现的心情是焦灼的。

E.两首诗所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完全一样,都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关心和同情。

解析:选AE A项,“表达了诗人对鲈鱼的喜爱之情”错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的是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是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之意。E项,“所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完全一样”错误。不同点:范诗写的是江上的渔民。人们只知道鲈鱼好吃,但它是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打来的。雍诗写的是秦地的农民。麦收时节,风雨不止,白发老农长久站在麦场高处,盼望着天晴。

(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后两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范诗后两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大风大浪里,这条小船就像一片树叶一样,让人感觉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但为了生计,渔民不得不这样。②雍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白发老农像鹤一样站在麦场高处,这一比喻形象地写出老农伸长脖子望天、长时间站立的样子,写出了老农内心的焦急。

2.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梦后寄欧阳永叔 [宋]梅尧臣

不趁常参久,安眠向旧溪。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适往言犹在,浮生理可齐。山、王今已贵,肯听竹禽啼。

[注] ①永叔:欧阳修的字。写作此诗时,梅尧臣居母丧,即将服阕。②常参:宋制,文官五品以上官员每天参加朝见,称常参官。官员一般在五更前鸡鸣时便需等待上朝,是谓待漏。③山、王:山指山涛,王指王戎。山涛官吏部尚书,王戎官司徒、尚书令。山涛曾举荐嵇康。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题是“梦后”,诗的重点也是抒发梦后感怀,但诗先交代自己的情况,作为梦的背景。

B.首联实写,说自己正居母丧,离开朝廷已经很久,安居在故乡,对后面写梦起了重要作用。

C.“五更千里梦”,虚写梦境,诗人安眠旧溪,梦向千里外欧阳永叔,可见思念之深。D.“残月一城鸡”是梦中场景,诗人在梦中听到鸡鸣(早朝信号),准备参见皇帝。E.颈联写人生如梦,官场得失交替,因而有“可齐”之“理”,以表明自己看重功名利禄。

解析:选DE D项,“残月一城鸡”是梦醒后实景,不仅写出在“安眠向旧溪”时的梦醒情景,而且寄托着去国(离开京城)、思友之深“意”。E项,“浮生理可齐”表明诗人看轻富贵功名之得失,保持廉节的情操。

(2)本诗尾联“山王”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的哪个人物形象相似? 作者写“山王”有何用意?请结合诗歌予以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①

[宋]赵长卿

[注]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注] 作者是宋朝宗室,“靖康之变”后,北宋亡于金人,宗室纷纷南迁,最后定居临安一带。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过尽征鸿”一句表达了词人思念故园的情感,词人用比兴手法,以征鸿比喻漂泊异乡的旅客,含蓄地写出了词人期盼和失望之情。

B.“一春”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了词人惆怅自怜的感情。说明从春分到春社,词人都处于思乡痛苦的煎熬之中,竟然没有理解他的人。

C.“怀家”两句是一实一虚,“夜”字境界阔大,与起句“过尽征鸿来尽燕”相呼应,构成一个艺术整体。把思家意绪、中酒情怀表现得迷离动人。

D.上阕说“故园消息茫然”,是表示失望,在感情上是一跌;下阕则借江头春汛,激起一腔回乡的热望,是一扬。江水殷勤有情,正暗暗反衬出人之无情。

E.“别来”一句,写词人乘春浪即将告别临安,却又舍不得离开的矛盾心态。全词情感起伏有致,语言自然流畅,明快简洁,富有韵味。

解析:选CE C项,应为“天”字境界阔大,与起句相呼应。E项,“明快简洁”错误,应是“含蓄隽永”。

(2)词尾作者以景作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词内容进行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词人设想自己登上归船,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聆听敲打着船篷的雨声,从船舱中望去,只见断桥一带的杨柳,迷迷蒙蒙,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词人借想象之景写出心境的凄凉和心中欲去而流连、不去更思归的复杂情绪。词的最后以景作结,寄情于景,渲染了情境,使词含蓄隽永,意犹未尽,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访中洲 [宋]姚镛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相连未暇论奇字[注] 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

(1)本诗被访者并未出现,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了“被访者”的形象?请简要分

那么诗歌的艺术分析依据什么呢?我想首先就是诗歌语言。当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各种文学体裁都离不开语言。如果从语言学的角度给诗歌下一个定义,不妨说诗歌是语言的变形,它离开了口语和一般的书面语言,成为一种特异的语言形式。如果一个人平时总是用诗的语言来讲话,别人一定会感到奇怪或可笑,因为不合乎日常交际使用语言的习惯。所以在其他文体里不允许出现的句子,却可以成为诗中之佳句。

词语是构建诗句的材料,也是诗歌意象的物质外壳,由语言分析深入一步就是意象分析。诗歌的艺术分析不能停留在语言的表层上,得意忘言是诗歌鉴赏的法门。中国诗歌艺术的奥妙,从意象上可以寻到不少。其一是词语的精练与意象的密集。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词语的数量并不多,蕴涵的意象却相当丰富,因而诗的感情容量大,启示性强。统观中国诗歌,自然界的意象占据显著的地位,而且其意蕴不断丰富,这是中国诗歌艺术的又一奥妙。唐诗之富于艺术魅力,原因之一就是多姿多彩的意象层出不穷,这些意象既已成熟尚未衰老,正处在最富有生命力的时候。中国诗歌艺术的另一个奥妙在于意象组合的灵活性。在这方面,汉语语法的特点给诗人以极大的方便。诗人可以灵活地处理和表现意象的时空关系、主宾关系,不黏不滞,自由地挥洒笔墨,使诗歌的含义带有更大的弹性。

由语言和意象的研究再进一步就是意境和风格的研究。词语的组合构成诗篇,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境研究是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揭示意境的形成,既可看到诗人的构思过程,又可窥察读者的鉴赏心理。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风格也有密切的关系,诗中经常出现某一意境,就会形成与之相应的某一种风格。

诗歌的艺术理论、艺术分析、艺术鉴赏,单从诗歌本身入手,就诗论诗,难以得其三昧。诗歌艺术和哲学、宗教、绘画、音乐有密切关系。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既深入到言、意、象、境和风格的范畴,又旁涉哲学、宗教、绘画、音乐等领域,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遂能充分展示中国诗歌艺术的完美与晶莹。

7.以下不属于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研究方法的一项是()A.重总体的品鉴,不重细密的分析。B.只求心灵的启迪,而无意于逻辑的实证。C.注重直观的感受,而不甚注意建立理论体系。

D.靠妙悟作出审美判断,结论更能引起别人的兴趣和共鸣。解析:选D 该项后一分句是说传统方法的长处,与题干不符。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其他文体里不允许出现的句子,却可以成为诗中之佳句”,说明了诗歌语言的变形性和创造性。

B.诗歌艺术的研究只有和哲学、宗教、绘画、音乐等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展示诗歌艺术的完美与晶莹。

C.本文从中国古代对诗歌艺术的把握说起,主要阐述了诗歌艺术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今天为什么还要读古代的经典?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

化,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很多人都发生气质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①空,根据“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及“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可知应该填“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第②空,根据“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可知应该填“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第③空,根据“在个人,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进行推断,应该填“可以转变风气”。

答案:①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 ②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 ③可以转变风气

13.下面是某客运站的进站流程示意图,请用简洁的语句介绍整个流程,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介绍流程时,按照图中的箭头有序说明即可。重点注意人票证验证和在公安处置点验证这两个环节的说明,要按不同情况分开介绍。

答案:乘客购票后,先通过预检口预检,再到验证口安检。人票证验证相符则可候车上车;人票证验证不符需至公安处置点接受验证,验证不通过将被拒绝上车,验证相符则可候车上车。

四、写作表达(60分)1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种子种在地上,只有向下生出根芽,才能向上长出嫩叶,凭着它们的天生的力量,日后长成枝干和树叶,垂着绿荫,点缀着花儿和果实。

第三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检测(范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检测

(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没错误的一项是(B)

A.国殇(sāng)雕栏玉砌(qì)消溽暑(rù)锲而不舍(qiè)....

B.金樽(zūn)钟鼓馔玉(zhuàn)否极泰来(pǐ)夙兴夜寐(sù)....

C.恣欢谑(zī)霁寒宵(jì)犄角(jǐ)掎角之势(jī)....

D.蛟龙(jiāo)一晌贪欢(xiǎng)神妪(yú)春意阑珊(shān).....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B)

A.宵衣旰食 侯门似海 事必恭亲 装潢

B.钟鼓馔玉 繁文缛节 天资聪慧 目眩

C.虚与委蛇 云销雨霁 誓不两立 寂廖

D.骨骾在喉 渡过难关 彬彬有理 蚊蚋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是(D)

A.径须沽取对君酌径:径自 .

B.首身离兮心不惩惩:惩罚 .

C.吴丝蜀桐张高秋张:拉开弓 .

D.石破天惊逗秋雨逗:招引 .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最近这些年,像张承志、史铁生这样一些作家,以前都写过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小说,玩起来算是得心应手,但突然都金盆洗手,改辕易辙,转向写散文。....

B.圣保罗在他的书信里,说过一句石破天惊的话:“我为这福音的奥秘,做了带锁链....的使者。”

C.“冰后”关颖珊只差临门一脚,今天有望戴冬奥运桂冠。....

D.世界著名管理大王卡耐基有一个闻名遐迩的见解——世界上99%的烦恼都不会发....

生,因为今天正是你所担心的昨天。

5.下列对诗歌的评析表述不够恰当的一项是(A)

A.李白的《将进酒》一诗开始好似只涉及人生感慨,政治色彩极浓,其实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故而诗情悲而不伤,悲而能壮。

B.杜甫《阁夜》中“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一联,诗人在对三峡美景的欣赏中深蕴着悲壮深沉的感情,为后人所称道。

C.《李凭箜篌引》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仅对乐器及其效果进行描摹,并未直观评价,但全篇又处处表现出诗人的情思。

D.周邦彦的《苏幕遮》,写乡思之情,亦写荷之情态,情景交融,自然清新。

答案 A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

6.名句填空。

(1)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

(3)

(4)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5)

(6),李凭中国弹箜篌。,芙蓉泣露香兰笑。

(8)雕栏玉砌应犹在,________________,问君能有几多愁?

7.愁,是人类一种特定的情绪,但在古代诗人的笔下,这种愁情愁绪却异彩纷呈。比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李白的《将进酒》“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三、诗词鉴赏(共14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第8题。(6分)

谢亭送别

许 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 ①劳歌:本指在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成了送别歌的代称。②西楼:指谢亭。

8.第二句和第四句运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了景物怎样的特征?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第二句用反衬的手法,以乐景写哀情,在青山急流间红叶满树,突出了景物的鲜艳美丽。第四句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写了酒醒后西楼下满天的风雨。凄冷的景物衬托出诗人凄清的情感。这两句诗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1~12题。(8分)

〔双调〕蟾宫曲·旅况

阿鲁威

理征衣鞍马匆匆。又在关山,鹧鸪声中。三叠《阳关》,一杯鲁酒,逆旅新丰。看五陵无树起风,笑长安却误英雄。云树蒙蒙,春水东流,有似愁浓。

②①

9.“笑长安却误英雄”一句中的“笑”字意蕴丰富,试结合这首元曲的主旨加以说明。这首元曲抒写了诗人羁旅行役中怀才不遇的慨叹。一个“笑”字,既包含着书剑飘零的凄楚、功业无成的自嘲和无奈,也表现了蔑视功名利禄的旷达和乐观。弦外有音,余韵无穷。

10.把这首元曲的“云树蒙蒙,春水东流,有似愁浓”句从写法和艺术效果上予以赏析。“云树蒙蒙,春水东流,有似愁浓”三句,使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用有形之物描绘无形之情,借浩荡江水苍茫云树,表达了诗人浓重的愁情。

四、语言运用(共13分)

11.从下面课文中任选两篇,运用对称的表达形式,写一则课文评介语。

示例:《雷雨》---雷雨冲刷冷酷虚伪,电火吞噬孽债情仇。

《鸿门宴》《孔雀东南飞》《赤壁赋》《将进酒》答案示例:《赤壁赋》 赤壁赏江月,苏子叹人生。《将进酒》天风海雨千杯酒,震古烁今一首诗。

12.请从以下7个词语中任选4个,写一段话,要求语意完整,合乎情理,不超过48字。

给力雷人粉丝妙趣横生山重水复美不胜收怡然自得

答案 山庄策动了一组给力的春节活动,丰富多彩的节目,妙趣横生的灯谜,加上此处湖光山色美不胜收,让人怡然自得。

13.根据语境,将下面一则校园幽默补写完整。(4分)

学校要求住宿学生的被子一律叠放整齐,并不定期进行检查。时间一久,脑瓜灵活的学生便摸索出检查规律。于是,每周开始叠得仔细,随着周末临近,质量越来越差,最后干脆摊在床上了事„„

在寝室卫生的整顿大会上,校长感慨地说:“有些同学的被子可以说是豆制品,每周开始是豆腐块,逐渐变成豆腐卷,到周末变成了豆腐皮„„这样下去,到年终就成了豆腐渣啦。”

五、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希腊有一则寓言说,一个青年猎人,他从父辈那儿继承了一张绝世良弓,用它打猎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于是有人对他说:“兄弟,你这张弓看起来多平常啊。应该在上面刻一些花纹啦、人物啦什么的,再涂上一层金粉,光亮亮的,那才跟你这个好猎手相称呢!”年轻的猎人动了心,果然进城去请了工匠在弓上大大地镂刻了一番。第二天,他兴致勃勃地拿着弓去打猎,一拉弓弦,“啪”的一声,这弓就断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材料分析

这则材料有情节,并且有结局,结局是:这张经过镂刻的弓最后断了。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镂刻后的弓断了的结局呢?原因主要有下面两种(不排除还有其它原因的可能):

1、猎人听了别人不合理的意见;

2、青年猎人过于注重弓外表的漂亮,而忽略了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实用性。

以上两种原因背后分别对应着如下道理:

1、对别人提出的意见要学会鉴别,合理的意见要吸取,不合理的意见要学会拒绝;

2、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更要看到其本质(或:人的内涵比外表更重要)。这些道理中的其中一条就可以作为我们作文的主题。

2、方法归纳

将上面的思路进行整理,可以归纳出“针对结局问为什么”这种提取主题的方法的三个步骤:(1)、问:情节的结局是什么?

(2)、问: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材料内容)

(3)、这个原因背后蕴含着什么道理?(即主题)

第四篇:2018高中语文诗歌之部第三单元阁夜教师用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阁夜 李凭箜篌引 虞美人 苏幕遮

篇目一 阁 夜

一、字音认读

1.霁寒宵(jì)2.催短景(yǐnɡ)3.数处(chù)...4.渔樵(qiáo)5.寂寥(liáo)6.夷歌(yí)...

二、词语积累

1.岁暮阴阳催短景

...

2.天涯霜雪霁寒宵 .3.三峡星河影动摇 .4.夷歌数处起渔樵 ..5.人事音书漫寂寥 ...

三、佳句诵读

1.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3.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说作者

杜甫(见第一单元《蜀相》的相关介绍)寻背景

乾元二年(759)秋,47岁的杜甫弃官入蜀,开始了晚年漂泊西南的生活。杜甫暮年生活穷困潦倒,病痛缠身,客居天涯,心情沉郁。

杜甫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共住了一年零九个多月(765-767),先后在赤甲、西阁、瀼西、东屯居住。《阁夜》就是大历元年(766)冬寓居西阁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整个社会还很动荡,巴蜀地区也陷入了战乱之中。永泰元年(765)闰十月,剑南节度使郭英乂与崔旰互相残杀,导致蜀中大乱。《阁夜》就是在这样一种动荡的时代背景中创作出来的。

链常识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首联以景写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颔联接着第二句,通过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颈联暗接全诗第一句,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尾联下句直接表达对家国之事的忧虑。

二、语言应用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春节期间,央视推出的“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引发公众关注。调查得到的回答千奇百怪、五花八门,让人感慨良多,今天我们还知道“家风”是什么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儒家文化讲究“诗礼传家”,讲究“忠孝仁义礼智信廉”。对于士大夫阶层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目标。不仅统治阶层和士大夫家庭提倡“邻德里仁”和“笔耕砚拓”的“诗礼家风”,纵使寻常百姓也持守这样的治家信条。中国历代不乏家风门第的典范,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颜氏家训》到《曾国藩家书》,中国古代公开出版的“家训”在百种以上。如诸葛亮的《诫子书》、司马光的《训俭示康》,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厉行节俭的名篇。在家风已然变得陌生的今天,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从公众的反馈来看,人们已经开始重新审视这一传统文化,认识到我们离开自己的传统文化太久了。

答案:①家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 ②也留下许多流传后世的经典 ③央视此次重提家风

第五篇: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单元综合质量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单元质量检测三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沏茶(qì)

雕栏玉砌(qì).. 博闻强识(zhì)

锲而不舍(qiè)..B.撙节(zǔn)折冲樽俎(zūn).. 否极泰来(pǐ)夙兴夜寐(sù)..C.淬火(cuì)荟萃(cuì).. 犄角(jǐ)掎角之势(jī)..D.蛟龙(jiāo)矫揉造作(jiǎo).. 孺子(rǔ)相濡以沫(rú)..解析:A项,“沏”读qī。C项,“犄”读jī,“掎”读jǐ。D项,“孺”读rú。答案:B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宵衣旰食 侯门似海 事必恭亲 装潢 B.钟鼓馔玉 繁文缛节 天资聪慧 目眩 C.虚与委蛇 云销雨霁 誓不两立 蛾眉 D.骨骾在喉 渡过难关 彬彬有理 蚊蚋

解析:A项,恭-躬。C项,誓-势。D项,骾-鲠,理-礼。答案:B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径须沽取对君酌

径:径自 .B.首身离兮心不惩 惩:惩罚 .C.吴丝蜀桐张高秋 张:拉开弓 .D.石破天惊逗秋雨 逗:招引 .解析:A项,即,就。B项,悔恨。C项,弹奏。答案:D 4.下列对诗歌的评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的《将进酒》一诗开始看似只涉及人生感慨,政治色彩极浓,其实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故而诗情悲而不伤,悲而能壮。

B.杜甫《阁夜》中“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一联,诗人在对三峡美景的欣赏中深蕴着悲壮深沉的感情,为后人所称道。C.《李凭箜篌引》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仅对乐器及其效果进行描摹,并未直观评价,但全篇又处处表现出诗人的情思。D.周邦彦的《苏幕遮》,写乡思之情,亦写荷之情态,情景交融,自然清新。解析:结合主旨领会。答案:A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正确的一组是()我们考察一个民族的文化,要看渗透在大多数民众心中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这些观念怎样转化为这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并形成或推动或阻碍历史前 进的实际力量。________。文化传播的流向则基本上是进步的文化向落后文化所在地区流动,图书、影视作品的进出口状况可以显示这种趋势。

①文化中的什么东西才能影响对方?只能是有利于对方生存与发展的文化因素,才能为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

②那么,如何进行交流呢?交流的前提是双方各自的选择自主权。

③那些不利于对方生存与发展的因素,虽然会由于种种原因,如巧妙的宣传、精心的包装、对方的愚昧,逞一时之效,但终究是要被抛弃的。

④只有从这里,我们才能看到或优或劣的民族文化。我们的文化面向世界,就是为了我们的生存与发展。⑤于是,历史上文化传播方式基本上是从价值观相对落后处走向价值观相对进步处,留学和移民的状况可以证实。

⑥由于我们是东方的发展中国家,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文化,仍然是平等交流中的重心。A.①③④⑥②⑤

B.①⑤④②③⑥ C.④⑥②①③⑤ D.④③⑥①⑤② 答案: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人生得意须尽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2)卧龙跃马终黄土,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梦入神山教神妪,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水面清圆。

(5)战士军前半死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孤城落日斗兵稀。(6)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2)人事音书漫寂寥(3)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老鱼跳波瘦蛟舞(4)叶上初阳干宿雨(5)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6)新贴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

7.愁,是人类一种特定的情绪,但在古代诗人的笔下,这种愁情愁绪却异彩纷呈。比如__________的《__________》“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答案:李煜 虞美人 张继 枫桥夜泊

三、阅读题(共52分)(一)阅读下面诗词,完成8~10题。(10分)①悲陈陶 杜 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②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注:①陈陶:地名,在长安西北。公元756年唐军跟安史叛军在此交战,几乎全军覆没。②都市:唐都城长安。临江仙 许 庭

不见灞陵原上柳,往来过尽蹄轮。朝离南楚暮西秦,不成名利,赢得鬓毛新。

莫怪枝条憔悴损,一生唯苦征尘。两三烟树倚孤村。夕阳影里,愁杀宦游人。

【注】登宝意寺上方旧游 韦应物

翠岭香台出半天,万家烟树满晴川。诸僧近住不相识,坐听微钟记往年。注:宝意寺在武功,诗人曾居此寺。

8.杜诗有“诗史”之称,这首诗是如何体现“以史入诗”的?(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叙写了战争的时间、地点和结果,以及阵亡将士的籍贯、身份,描写了得胜者的骄狂,百姓的悲伤和期盼,具体真实地再现了陈陶之战的历史。9.《临江仙》一词中,作者为何而愁?请简要概括。(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对家乡亲友的思念、漂泊在外的艰辛;②奔走求仕的辛劳、仕途失意的辛酸;③功业未成的无奈、年华渐老的感伤。10.《临江仙》与《登宝意寺上方旧游》两首诗歌都写到了“烟树”,这两处“烟树”所营造的意境有何不同?(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形象类鉴赏题。题干设置指向性强,需要结合诗的意境,去分析“烟树”营造的意境。

答案:①许词中,孤村边,只有稀疏的两三棵树在夕阳残照中立着,似有轻烟笼罩,朦胧落寞。“烟树”渲染出一种凄清惆怅的氛围,集中地表现了作者宦游在外、仕途不顺的落寞失意之情。②韦诗中,“烟树”满晴川,勾勒出一幅树木蓊郁、堆烟叠翠的美景,营造出明快清丽的氛围,寄托作者远眺时的心旷神怡,同时也表达出淡淡怅惘。(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6分)①满庭芳 促织儿

②张 镃

③月洗高梧,露淳幽草,宝钗楼外秋深。土花沿翠,萤火坠墙阴。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沈。争求侣,殷勤劝织,促破晓机心。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花影,犹自追寻。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

注:①这首词是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张镃与姜夔在友人张达可家会饮时,听到屋壁间蟋蟀声,两人同时写来交给歌者演唱的。②张镃:字功甫,原字时可。淳熙十四年(1187年)自直秘阁、婺州通判称疾去职,在家闲居,常有孤寂之叹。③宝钗楼:唐宋时咸阳酒楼名。11.通读全词,简要概括作者的思路。(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结构。先整体理解这首词,指出上下阕各写的内容,最后加以概括综合即可。

答案:这首词的上阕前五句刻画环境,后五句叙述静听蛩唱以及由此引起的联想。下阕转写人事与蟋蟀的对应关系。一气呵成,从蟋蟀而人,由“儿时”而今日,触动悲怀满腹。整首词采用明线结构,线索明晰,结构平实。

12.“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分析要结合注释中作者写这首词的背景,表达技巧的鉴赏要着重于对比手法的分析。

答案:这三句话表达出作者离职后赋闲在家的孤独寂寞之感。词中今昔相较,感慨深远,作者拿今日的寂寞凄苦与儿时的欢乐情趣形成鲜明的对比,正是这种欲扬还抑、欲展还收、欲说还休的表现手法,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读来令人倍感酸楚。(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6分)【注】江楼月 白居易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注:本诗为白居易给元稹的赠答诗,当时元稹在外任职,曾作七律《江楼月》寄白居易。13.诗中为什么既说“明月虽同”,又说“两地阴晴”?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者善于展开联想,“明月虽同”但人别离,“两地阴晴”写出距离遥远,这两句诗表达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明月虽同”是见月伤别,触景生情,以月之相同来突出人之别离。“两地阴晴”突出距离遥远,景象有别,以处境不同的想象表现担忧之情。用语虽异,其情更深。(意思相近即可)14.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联的妙处。(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先指出哪是虚与实,再说出这样写的表达效果。答案:上句想象友人夜晚在江边思念自己,是虚写。下句写自己同时也在池边望月思念友人,是实写。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彼此心灵的相通,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拓宽了诗歌的意境。(意思相近即可)(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6分)①梦 回

②林景熙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注:①梦回:梦醒。②林景熙:号霁山,宋末诗人。有气节,宋亡不仕。15.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分析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歌的诗眼应是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可从第二句中找出“愁”。先指出第一句中所写的内容,再说出这样写对后面的景物描写以及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答案:诗眼应该是“何处砧声唤客愁”中的“愁”。此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第一句,描写了梦醒时的时间、地点与四周的环境,写出了诗人在荒凉的旅馆住宿时心中的凄苦,为后来的景物描写、个人的感情抒发做了铺垫。16.赏析最后两句的表达技巧。(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诗歌的最后两句,作者选取了“深夜”“莲叶响”“水寒”“未眠鸥”入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衬托出作者的悲苦。

答案:①最后这两句在艺术上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以深夜中的寂静与莲叶的响动声相衬,以寒冷清寂的水面与未休息的鸥鸟的骚扰相衬,充分刻画出当时冷寂凄凉的气氛。(2)衬托手法,用未眠鸥来衬托作者辗转反侧、长夜难眠的愁苦,渲染了凄凉的氛围,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的悲苦之情。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7~18题。(6分)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之二)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7.第二句诗中“深藏”一词很形象,请做简要赏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诗第一句写“新绿”“重重”,第二句写花之“小蕾”“数点红”,“深藏”二字包含着对客观景观与主观意愿的表达。答案:“深藏”既是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写出了浓密翠绿的叶子笼罩下的几点海棠蓓蕾微红的情景;又是主观意愿的体现,写海棠花不轻易吐艳,也是写作者珍惜时光的意愿。18.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给人怎样的哲理启示?(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桃李闹春风”之际,海棠“小蕾深藏”,这是运用反衬的手法。启示要结合全诗主旨以及自身的体验来考虑。

答案:运用了反衬(或对比)的表现手法,用桃李的争奇斗艳,反衬海棠的“惜芳轻吐”。启示人们,太早的炫耀,过于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但这种美丽是短暂难以持久的。

(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9~20题。(6分)西江月 段克己

久雨新霁,秋气益清,与二三子登高赋之。

①人与寒林共瘦,山和老眼俱青。琤然一叶不须惊,叶本无心入听。

②气爽云天改色,潦收烟水无声。夕阳洲外片霞明,涵泳一江秋影。注:①琤:玉石的声音。②涵泳:沉浸、浸润。19.“人与寒林共瘦”中的“瘦”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请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瘦”本来是用来形容人的体貌特点,在这里形容寒林,结合秋天树林的特点分析即可。

答案:“瘦”字形象地写出了木叶脱落后寒林的疏朗,使寒林有了人的情貌与神采。20.词的末尾两句情景交融,颇有意味,请简要赏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目指明了情景交融,找出其中的景,结合作者的情分析即可。答案:末尾两句状写了斜阳落霞映现于澄碧江水中的倒影之美;透露出词人以山林秋水为朋、物我共适的人生意趣。(意思对即可)(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6分)【注】海上吊吴野人墓 于 震

日落平原海气昏,一坟萧瑟对空村。纵教大业留天壤,到底虚名误子孙。岸拆蛟龙移墓道,潮来风雨吊诗魂。当年冠盖应俱在,独认残碑剔藓痕。

注:吴野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嘉纪,号野人。明朝覆亡后,隐居故里泰州,卒后葬于海滨。

21.诗歌首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诗的首联作者选取了“落日”“海气”“一坟”“空村”等意象,渲染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

答案:诗歌首联通过描写平原落日、海上水汽、萧瑟孤坟、寂寞村落等意象,营造了一种萧瑟、苍茫、迷蒙、孤寂、伤感的意境。

22.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诗的后两联作者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和对比的手法,作答时要结合诗句写出其表达效果。

答案:颈联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蛟龙”比喻海浪,用蛟龙的“移”和风雨的“吊”等拟人手法写吴野人墓的荒寂。尾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用吴野人当年诗名的显赫与如今墓地的荒寂作对比,表现作者对文人不幸命运的悲叹。(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3~24题。(6分)【注】不 见 杜 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许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

23.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首以议论方式写的直抒胸臆的诗歌,作者的情感可以从诗后的注释和诗句“吾 6 意独怜才”中把握。

答案:①对好友的挂念,以及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②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24.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一种并作赏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歌的颔联将“世人”和“吾”进行对比,“皆欲杀”和“独怜才”相对,可以看出这是对比手法;另外这首诗采用的直抒胸臆的手法也比较明显。答案:①对比手法。颔联通过“世人”与“吾”,“皆欲杀”和“独怜才”的对比,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突出了对李白的理解和同情。②直抒胸臆,这首诗采用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直接表白情感,情真意切,质朴自然。(写出一种,意思对即可)

四、语言运用(8分)25.《曹刿论战》中的指挥员曹刿在准备追击败退的齐军的时候,对齐军是佯退还是败退有过考察,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对这两句,有学者提出该这样断句:“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请你写出这样断句的理由。要求:①理由充分、合理;②语言表达准确、简明。(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仍需放在原文里面来分析。可从对人物形象的作用,是否符合生活常理和句子本身的特点来解读。

答案:理由:①强调了人物的动作行为(“下/视”:下了战车,仔细看),突出了人物形象;②更符合生活的情理(“登/轼”:登上车,扶着车扶手);③增添了句子的节奏感。(或答:①“下视”变为“下/视”更能表现曹刿观察仔细。因为“下/视”意为“曹刿走下战车,察看敌车车辙”,而“下视”只是“向下看”。②“登轼”变为“登/轼”后翻译起来更合理一些,“登上车,扶着车扶手”。“轼”是车厢前面的横木,供车上的人作为扶手使用,是不可以登上去的。)26.仔细观察下面武汉城市形象标识(Logo),请从图文的特点出发,简要写出它的创意。要求:语句通顺,条理清晰,不超过60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先将标识分为上下两部分,再从结构特点上分析繁体“漢”字所寓含的意义。作答时,要注意结合武汉的地理特点和文化意蕴。

答案:(示例)标识由繁体“漢”字和英文“WUHAN CHINA”构成。繁体“漢”字的左侧三点水呈人型交叉状,喻指长江、汉水,寓意——上善若水,武汉得水之先天;右侧包含多个楚文化及武汉元素;上部为出土楚国的双联玉舞人造型,中部一个“中”字,下部形如琴之座,7 寓意——武汉处中国之中,是中部崛起的中坚力量。

五、作文(60分)2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台湾作家侯文咏在《不乖》中写道:“那时候我并不明白,不听话的人,长大一样会有前途——差别只是,听话有听话的前途,不听话有不听话的前途。” 读了侯文咏的这句话,你有怎样的感想?请根据你的理解写一篇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这个材料认为“听话的孩子”和“不听话的孩子”都有前途,所不同的是,各自的前途并不相同,并没有肯定一方而否定另一方,体现了对这个问题客观冷静的看法,承认差异,但没有褒贬。

仔细分析一下,我们会发现“听话”与“不听话”是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并不能脱离具体环境而笼统判断其好坏。问题的关键在于“话”是不是正确的,适不适合自己,是不是符合具体情况。

如果侧重表现“听话”,可以从利弊两方面来阐述。利的一面是可以吸取前人的经验与教训,增加自己的阅历,少走弯路,能更快地达到成功。弊的一面是会循规蹈矩。受人摆布安排,缺乏个性。

如果侧重于“不听话”,也可以从利弊两方面来阐述。利的一面是容易突出个性,活出自己的精彩;弊的一面是容易自以为是,会拒绝别人的正确意见,造成失败。

下载2018高中语文诗歌之部第三单元单元质量检测(三)(B卷能力素养提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高中语文诗歌之部第三单元单元质量检测(三)(B卷能力素养提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