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过关检测: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含答案)]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单元检测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阅读题(4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孔孟毕竟是两家
孔孟被“硬捏合拢”说,是施蛰存先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仅凭这一点,即可知施先生对古代文史的造诣非同一般。
施蛰存说:“孔孟思想,是一种思想,还是两种思想?天下没有两个思想相同的人,孔孟思想,毕竟还是两家。”(施蛰存《闲话孔子》)施先生给出的这个答案,是能使人信服的。(施文中说是司马迁捏合了孔孟二家,这一点恐怕是弄错了。)以我之肤浅,也能列举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的若干区别。例如,孔子衡量人的价值的“尺”是爵位,在孔子那边,是以爵位上下定人之尊卑的;孟子衡量人的价值却有爵、齿、德三把标尺;孔子之“仁”关注的是“礼”,重在束“下”,孟子之“仁”关注的是“民”,重在规“上”;孔子的“四绝”(《论语·子罕第九》云“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偏重天理,而孟子的“四端”(《孟子·公孙丑上》云“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偏重人性。仅此三条,便可证实“天下没有两个思想相同的人”,哪怕是被合称为“孔孟之道”的孔与孟也都“自成一家”。
当然,孔子与孟子有许多相同或相近之处。其一,他们都“法先王之道”,缺陷是不能与时俱进;其二,他们都“行仁义之化”,缺陷是对“利”的绝对排斥;其三,他们的那一套都不见容于当世,故有“仲尼菜色陈蔡”而“孟轲困于齐梁”。
孔子与孟子还有一点相同的,就是他们对于“法先王之道,行仁义之化”,都有一种“当仁不让”的使命感。孔子困于匡邑之时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不想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孟子则是在离开齐国的时候对充虞说:“五百年必定有称王天下的人兴起,其间必定有著名于世的贤人。周兴起以来已有七百多年,上天如果想安抚治理天下,当今之世除了我还会是谁呢?”两者相比,孔子说得比较含蓄,孟子说得比较直露。但对于孟子来说,这并非狂言。例如,“仁义之化”而为“仁政”,“先王之道”而为“王道”,或许就是他对儒家文化的贡献,至少在《论语》之中,未必能够找出这两个概念。
由此观之,将孔子与孟子都归入儒家,未必有错。但我们现在所要吸取的一个教训是,不能什么事情都只注意合,而不学会分。合的好处是易记,一下子记住了两个“子”,要用时一言以蔽之,仿佛占了大便宜;然而,你真想要了解孔子、孟子的思想和思维方式,那还是要分开剖析才行。既能综合,又能分析,庶几可算得研究。如果只会笼而统之地说个大概,那只能蒙人蒙己罢了。现在有些自称搞国学的,看似无所不通,其实也就知道些笼而统之的“蒙法”,从不肯下工夫深入进去。对这种学问,我们要警惕。
(选自《文汇报》2010年8月9日)作者认为“孔孟毕竟是两家”,下列不能成为他的依据的一项是()。A.孔子和孟子衡量人的价值的标准和尺度是不一样的。B.孔子和孟子在“仁”上的关注内容和约束对象不相同。C.孔子和孟子的政治主张和具体的人生遭遇是不相同的。D.孔孟二人在重天理还是重人性上的认识是不相同的。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孔子相比,孟子在认识评价人的价值标准上要多元化一点。B.孔子和孟子思想上都具有保守性,都很难被当时当权者接受。C.孔子和孟子在宣扬礼教、仁政上具有一种责无旁贷的使命感。D.孔子含蓄,孟子直露,但是他们对儒家文化的贡献是同样大的。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孟被‘硬捏合拢’说”的提出,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施蛰存在古代文史上的造诣。
B.施蛰存认为是司马迁捏合了孔子和孟子两人的思想成为一种思想,这个观点能使人信服。
C.《论语》中找不出“仁政”“王道”这两个概念,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孔孟具有相同之处。
D.将孔子与孟子都归入到儒家是现在研究国学的人所要吸取的一个教训,我们都需要警惕。
二、课内文本阅读(7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4~5题。
阁 夜
杜 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首诗中,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与凄凉身世之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试作具体分析。(4分)请找出诗中哪几个地方用了典故,试举其中一例分析其用典的妙处。(3分)
三、课外文本阅读(24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6~7题。(8分,每小题4分)
甘草子 柳 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哪些?女主人公心乱愁苦的原因又是什么?结尾两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在写法上有何新意?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8~9题。(8分,每小题4分)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 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凉月照窗攲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慨?简要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8分,每小题4分)
一丛花 溪堂玩月作
①
陈 亮
②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桹?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
③芦花千顷水微茫,秋色满江乡。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
注:①陈亮(1143—1194):字同甫,南宋著名词人,倡言恢复中原,数次因言获罪。②鸣桹:象声词,渔人捕鱼时敲击船帮发出的声音。③洛浦:洛水之滨,借指洛神。潇湘:湘水之神。此词写景历来为后代词人所称道,结合上阕内容,简要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描绘出这一幅美景? 指出下阕中“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这三句在词中的作用。
表达题(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12(2011·天津高考,3)下列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______。此刻,寺院周围庄重的红墙,是我们镜头画面中的中国红;______的雪花,是飘舞在空中的精灵;而晶莹如黄玉般的腊梅,暗香________,________遗世独立的佳人。
A.钟爱
洋洋洒洒
浮动
好像 B.喜爱
纷纷扬扬
浮动
犹如 C.钟爱
纷纷扬扬
飘动
好像 D.喜爱
洋洋洒洒
飘动
犹如(2011·湖南高考,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感动中国”将镜头对准生动的现实生活,聚焦于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解读了平凡中的伟大。
B.微博一经推出,就以其强大的即时通信功能,受到了广大网民的追捧,它正有力地介入我们的社会生活。
C.新生代农民工除了关注工资待遇外,对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障条件也越发重视,那些环境恶劣、保障缺失的企业,他们将说“不”。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我国广大有志青年提供了创造精彩人生的广阔舞台。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即使明知要失败、要毁灭 ②可见,悲剧精神是通过意志、勇气和自由褒扬一种精神胜利的状态 ③而不是着眼那真切的胜败 ④而不是悲观失望和消极颓废 ⑤也要满怀希望地去拼争 ⑥悲剧精神的精髓应是对人生遭际的反抗
____________。但是中华民族求安求稳的心理却给古典悲剧续上了一个个“好”结局。于是本欲以悲剧鼓舞生命的反抗与壮伟,却又无奈地落入了世俗的幸福之中。
A.②①③⑤④⑥
B.⑥③①⑤②④ C.②①⑤④③⑥
D.⑥④①⑤②③ 请拟两条以“注意交通安全,拒绝酒后驾驶”为主旨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每条不超过20字)(5分)下面是教师指导态度与学生反应的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就“指导态度和敌对情绪的关系”问题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6分)
M型相当于慈祥、亲切的教师;P型相当于严格要求的教师;PM型相当于教学热心又严格要求的教师;Pm型相当于近乎放任自流的教师。请就上图情况用两句话作结论。
五、作文(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有一只蜗牛,计划干一番事业。它想向东去攀登泰山,计算一下却要走3 000多年;又想向南去涉长江和汉水,计算一下也要走3 000多年。想想自己的寿命,不过朝暮之间,于是它不胜悲哀,最终枯死在蓬蒿秆上。
树林中的小动物知道了,聚集在一起议论这件事。蚂蚁说:“呵呵,不自量力的小蜗牛,自作自受。” 蜜蜂说:“脚踏实地最重要,不能好高骛远。”
云雀悠然神往:“到泰山去,不错的主意,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看来,梦想真是个好东西。”
狐狸想:“这只小蜗牛,如果不自怨自艾,果真向东爬去,现在会是什么情景呢?”„„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C 2 解析:“对儒家文化的贡献是同样大的”一说,在文中没有依据。答案:D 3 解析:B项,作者只是认可“孔孟思想,毕竟还是两家”这个观点,并没有提到认可“司马迁捏合了孔孟二家”这个观点。C项,找不出“仁政”“王道”这两个概念是说明孟子对儒家文化的贡献。D项,原文是“将孔子与孟子都归入儒家,未必有错”,作者并没有说这是教训,只是说要从中吸取教训。
答案:A 4 参考答案:以“鼓角”“野哭”写乱世之音,以星影“动摇”暗写乱世之象,都寄托了诗人忧国伤时之情。在这样的景况下,他独处天涯,远方亲友音信全无,这自然又勾起了身世凄凉之感,然亦无可奈何,只能“强移栖息一枝安”而已。参考答案:“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卧龙跃马终黄土”三句用典。如“三峡”一句表面写夜中所见,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联系典故出处,便可以认识到诗人真正要表达的是“百姓劳于兵革”,诗人深以为忧。诗人用典之妙在于事与诗中意境合为一体,而使人不觉得这是用典。参考答案:具体景象有秋暮、衰荷、乱雨、冷月。
愁苦的原因是“无侣”(或“单栖”)。参考答案:结尾两句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其“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写出了女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的自慰自遣,让人倍感凄凉。参考答案:写了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不已,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寄寓了怀才不遇、虽自视清高脱俗又无可奈何的感慨。参考答案:(1)点出内心隐痛的原因,怀才不遇、仕途不畅,旅居异地、思念故乡;(2)扣诗题“旅次”(或呼应首联的“故山”)。参考答案:(1)以动写静或动静结合。“辗”和“隐”字采用拟人修辞,化静为动,给人以运动感,描绘出月照澄江、江天一色的壮观景色。(或用反衬的手法,以闹写静,运用“鸣桹”之声衬托此时之寂静,表现秋江月夜幽静之美。)(2)虚实结合:“隔烟村„„鱼龙惊起”为作者想象之景,“星斗挂垂杨”句为实景,两者结合表现出月夜迷蒙而富有生机的特征。参考答案:结尾三句起着突转作用,从前文极写秋江月夜迷人的景色转化到词人内心深处对中原沦陷、江山易主而发的感慨,提高了词的境界,丰富了词的内涵,产生了声情悲壮、含义深远的艺术效果。解析:“喜爱”指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适用对象是人或物;“钟爱”指特别爱(子女或其他晚辈中的某一人),适用对象是人。语境中说的是梅花,用“喜爱”更确切。“纷纷扬扬”指雪、花、叶等飘洒得多而杂乱;“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连续不断或形容规模、气势盛大。语境中说的是雪花,用“纷纷扬扬”更确切。“浮动”指漂浮移动,侧重于主动;“飘动”指(随风等)摆动,侧重于被动。语境中说的是花香,用“浮动”更确切。“犹如”“好像”均为比喻词,二者大多数时候可以互换。
答案:B 13 解析:C项,成分残缺。缺介词“对”,导致主语不一致。应为“对那些环境恶劣、保障缺失的企业,他们将说‘不’”。
答案:C 14 解析:从关联词入手,注意辨析各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答案:D 15 答案示例:(1)司机一杯酒,亲人两行泪(2)喝进去几滴美酒,流出来无数血泪
16参考答案:教师越慈祥、亲切引起学生的敌对情绪越少,教师近乎放任自流的态度则容易引起学生的敌对情绪。
17写作提示:首先应该关注文题中“展开联想”四个字。联想什么?当然是与自己的生活以及社会相对接。其次要注意到题中“自定角度”,这暗示本题有多种入题角度,有
广阔的写作空间。其实,小动物的对话揭示了写作的多元视角。最后必须扣住文题材料,从材料中选择立意角度,而不能信马由缰、漫无边际。材料的主角是蜗牛,谈及的主要是蜗牛与梦想、梦想与现实、梦想与行动等的关系。
其实文题中蚂蚁、蜜蜂、云雀等的话,为确定作文的立意给出了思路。因此可以确定如下立意:梦想要靠行动去实现,凡事要量力而行(认清自我、找准自己的位置),怎样面对困难等。
第二篇: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单元综合质量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单元质量检测三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沏茶(qì)
雕栏玉砌(qì).. 博闻强识(zhì)
锲而不舍(qiè)..B.撙节(zǔn)折冲樽俎(zūn).. 否极泰来(pǐ)夙兴夜寐(sù)..C.淬火(cuì)荟萃(cuì).. 犄角(jǐ)掎角之势(jī)..D.蛟龙(jiāo)矫揉造作(jiǎo).. 孺子(rǔ)相濡以沫(rú)..解析:A项,“沏”读qī。C项,“犄”读jī,“掎”读jǐ。D项,“孺”读rú。答案:B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宵衣旰食 侯门似海 事必恭亲 装潢 B.钟鼓馔玉 繁文缛节 天资聪慧 目眩 C.虚与委蛇 云销雨霁 誓不两立 蛾眉 D.骨骾在喉 渡过难关 彬彬有理 蚊蚋
解析:A项,恭-躬。C项,誓-势。D项,骾-鲠,理-礼。答案:B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径须沽取对君酌
径:径自 .B.首身离兮心不惩 惩:惩罚 .C.吴丝蜀桐张高秋 张:拉开弓 .D.石破天惊逗秋雨 逗:招引 .解析:A项,即,就。B项,悔恨。C项,弹奏。答案:D 4.下列对诗歌的评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的《将进酒》一诗开始看似只涉及人生感慨,政治色彩极浓,其实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故而诗情悲而不伤,悲而能壮。
B.杜甫《阁夜》中“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一联,诗人在对三峡美景的欣赏中深蕴着悲壮深沉的感情,为后人所称道。C.《李凭箜篌引》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仅对乐器及其效果进行描摹,并未直观评价,但全篇又处处表现出诗人的情思。D.周邦彦的《苏幕遮》,写乡思之情,亦写荷之情态,情景交融,自然清新。解析:结合主旨领会。答案:A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正确的一组是()我们考察一个民族的文化,要看渗透在大多数民众心中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这些观念怎样转化为这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并形成或推动或阻碍历史前 进的实际力量。________。文化传播的流向则基本上是进步的文化向落后文化所在地区流动,图书、影视作品的进出口状况可以显示这种趋势。
①文化中的什么东西才能影响对方?只能是有利于对方生存与发展的文化因素,才能为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
②那么,如何进行交流呢?交流的前提是双方各自的选择自主权。
③那些不利于对方生存与发展的因素,虽然会由于种种原因,如巧妙的宣传、精心的包装、对方的愚昧,逞一时之效,但终究是要被抛弃的。
④只有从这里,我们才能看到或优或劣的民族文化。我们的文化面向世界,就是为了我们的生存与发展。⑤于是,历史上文化传播方式基本上是从价值观相对落后处走向价值观相对进步处,留学和移民的状况可以证实。
⑥由于我们是东方的发展中国家,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文化,仍然是平等交流中的重心。A.①③④⑥②⑤
B.①⑤④②③⑥ C.④⑥②①③⑤ D.④③⑥①⑤② 答案: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人生得意须尽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2)卧龙跃马终黄土,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梦入神山教神妪,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水面清圆。
(5)战士军前半死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孤城落日斗兵稀。(6)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2)人事音书漫寂寥(3)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老鱼跳波瘦蛟舞(4)叶上初阳干宿雨(5)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6)新贴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
7.愁,是人类一种特定的情绪,但在古代诗人的笔下,这种愁情愁绪却异彩纷呈。比如__________的《__________》“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答案:李煜 虞美人 张继 枫桥夜泊
三、阅读题(共52分)(一)阅读下面诗词,完成8~10题。(10分)①悲陈陶 杜 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②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注:①陈陶:地名,在长安西北。公元756年唐军跟安史叛军在此交战,几乎全军覆没。②都市:唐都城长安。临江仙 许 庭
不见灞陵原上柳,往来过尽蹄轮。朝离南楚暮西秦,不成名利,赢得鬓毛新。
莫怪枝条憔悴损,一生唯苦征尘。两三烟树倚孤村。夕阳影里,愁杀宦游人。
【注】登宝意寺上方旧游 韦应物
翠岭香台出半天,万家烟树满晴川。诸僧近住不相识,坐听微钟记往年。注:宝意寺在武功,诗人曾居此寺。
8.杜诗有“诗史”之称,这首诗是如何体现“以史入诗”的?(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叙写了战争的时间、地点和结果,以及阵亡将士的籍贯、身份,描写了得胜者的骄狂,百姓的悲伤和期盼,具体真实地再现了陈陶之战的历史。9.《临江仙》一词中,作者为何而愁?请简要概括。(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对家乡亲友的思念、漂泊在外的艰辛;②奔走求仕的辛劳、仕途失意的辛酸;③功业未成的无奈、年华渐老的感伤。10.《临江仙》与《登宝意寺上方旧游》两首诗歌都写到了“烟树”,这两处“烟树”所营造的意境有何不同?(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形象类鉴赏题。题干设置指向性强,需要结合诗的意境,去分析“烟树”营造的意境。
答案:①许词中,孤村边,只有稀疏的两三棵树在夕阳残照中立着,似有轻烟笼罩,朦胧落寞。“烟树”渲染出一种凄清惆怅的氛围,集中地表现了作者宦游在外、仕途不顺的落寞失意之情。②韦诗中,“烟树”满晴川,勾勒出一幅树木蓊郁、堆烟叠翠的美景,营造出明快清丽的氛围,寄托作者远眺时的心旷神怡,同时也表达出淡淡怅惘。(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6分)①满庭芳 促织儿
②张 镃
③月洗高梧,露淳幽草,宝钗楼外秋深。土花沿翠,萤火坠墙阴。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沈。争求侣,殷勤劝织,促破晓机心。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花影,犹自追寻。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
注:①这首词是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张镃与姜夔在友人张达可家会饮时,听到屋壁间蟋蟀声,两人同时写来交给歌者演唱的。②张镃:字功甫,原字时可。淳熙十四年(1187年)自直秘阁、婺州通判称疾去职,在家闲居,常有孤寂之叹。③宝钗楼:唐宋时咸阳酒楼名。11.通读全词,简要概括作者的思路。(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结构。先整体理解这首词,指出上下阕各写的内容,最后加以概括综合即可。
答案:这首词的上阕前五句刻画环境,后五句叙述静听蛩唱以及由此引起的联想。下阕转写人事与蟋蟀的对应关系。一气呵成,从蟋蟀而人,由“儿时”而今日,触动悲怀满腹。整首词采用明线结构,线索明晰,结构平实。
12.“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分析要结合注释中作者写这首词的背景,表达技巧的鉴赏要着重于对比手法的分析。
答案:这三句话表达出作者离职后赋闲在家的孤独寂寞之感。词中今昔相较,感慨深远,作者拿今日的寂寞凄苦与儿时的欢乐情趣形成鲜明的对比,正是这种欲扬还抑、欲展还收、欲说还休的表现手法,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读来令人倍感酸楚。(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6分)【注】江楼月 白居易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注:本诗为白居易给元稹的赠答诗,当时元稹在外任职,曾作七律《江楼月》寄白居易。13.诗中为什么既说“明月虽同”,又说“两地阴晴”?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者善于展开联想,“明月虽同”但人别离,“两地阴晴”写出距离遥远,这两句诗表达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明月虽同”是见月伤别,触景生情,以月之相同来突出人之别离。“两地阴晴”突出距离遥远,景象有别,以处境不同的想象表现担忧之情。用语虽异,其情更深。(意思相近即可)14.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联的妙处。(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先指出哪是虚与实,再说出这样写的表达效果。答案:上句想象友人夜晚在江边思念自己,是虚写。下句写自己同时也在池边望月思念友人,是实写。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彼此心灵的相通,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拓宽了诗歌的意境。(意思相近即可)(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6分)①梦 回
②林景熙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注:①梦回:梦醒。②林景熙:号霁山,宋末诗人。有气节,宋亡不仕。15.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分析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歌的诗眼应是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可从第二句中找出“愁”。先指出第一句中所写的内容,再说出这样写对后面的景物描写以及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答案:诗眼应该是“何处砧声唤客愁”中的“愁”。此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第一句,描写了梦醒时的时间、地点与四周的环境,写出了诗人在荒凉的旅馆住宿时心中的凄苦,为后来的景物描写、个人的感情抒发做了铺垫。16.赏析最后两句的表达技巧。(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诗歌的最后两句,作者选取了“深夜”“莲叶响”“水寒”“未眠鸥”入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衬托出作者的悲苦。
答案:①最后这两句在艺术上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以深夜中的寂静与莲叶的响动声相衬,以寒冷清寂的水面与未休息的鸥鸟的骚扰相衬,充分刻画出当时冷寂凄凉的气氛。(2)衬托手法,用未眠鸥来衬托作者辗转反侧、长夜难眠的愁苦,渲染了凄凉的氛围,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的悲苦之情。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7~18题。(6分)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之二)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7.第二句诗中“深藏”一词很形象,请做简要赏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诗第一句写“新绿”“重重”,第二句写花之“小蕾”“数点红”,“深藏”二字包含着对客观景观与主观意愿的表达。答案:“深藏”既是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写出了浓密翠绿的叶子笼罩下的几点海棠蓓蕾微红的情景;又是主观意愿的体现,写海棠花不轻易吐艳,也是写作者珍惜时光的意愿。18.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给人怎样的哲理启示?(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桃李闹春风”之际,海棠“小蕾深藏”,这是运用反衬的手法。启示要结合全诗主旨以及自身的体验来考虑。
答案:运用了反衬(或对比)的表现手法,用桃李的争奇斗艳,反衬海棠的“惜芳轻吐”。启示人们,太早的炫耀,过于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但这种美丽是短暂难以持久的。
(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9~20题。(6分)西江月 段克己
久雨新霁,秋气益清,与二三子登高赋之。
①人与寒林共瘦,山和老眼俱青。琤然一叶不须惊,叶本无心入听。
②气爽云天改色,潦收烟水无声。夕阳洲外片霞明,涵泳一江秋影。注:①琤:玉石的声音。②涵泳:沉浸、浸润。19.“人与寒林共瘦”中的“瘦”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请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瘦”本来是用来形容人的体貌特点,在这里形容寒林,结合秋天树林的特点分析即可。
答案:“瘦”字形象地写出了木叶脱落后寒林的疏朗,使寒林有了人的情貌与神采。20.词的末尾两句情景交融,颇有意味,请简要赏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目指明了情景交融,找出其中的景,结合作者的情分析即可。答案:末尾两句状写了斜阳落霞映现于澄碧江水中的倒影之美;透露出词人以山林秋水为朋、物我共适的人生意趣。(意思对即可)(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6分)【注】海上吊吴野人墓 于 震
日落平原海气昏,一坟萧瑟对空村。纵教大业留天壤,到底虚名误子孙。岸拆蛟龙移墓道,潮来风雨吊诗魂。当年冠盖应俱在,独认残碑剔藓痕。
注:吴野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嘉纪,号野人。明朝覆亡后,隐居故里泰州,卒后葬于海滨。
21.诗歌首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诗的首联作者选取了“落日”“海气”“一坟”“空村”等意象,渲染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
答案:诗歌首联通过描写平原落日、海上水汽、萧瑟孤坟、寂寞村落等意象,营造了一种萧瑟、苍茫、迷蒙、孤寂、伤感的意境。
22.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诗的后两联作者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和对比的手法,作答时要结合诗句写出其表达效果。
答案:颈联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蛟龙”比喻海浪,用蛟龙的“移”和风雨的“吊”等拟人手法写吴野人墓的荒寂。尾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用吴野人当年诗名的显赫与如今墓地的荒寂作对比,表现作者对文人不幸命运的悲叹。(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3~24题。(6分)【注】不 见 杜 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许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
23.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首以议论方式写的直抒胸臆的诗歌,作者的情感可以从诗后的注释和诗句“吾 6 意独怜才”中把握。
答案:①对好友的挂念,以及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②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24.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一种并作赏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歌的颔联将“世人”和“吾”进行对比,“皆欲杀”和“独怜才”相对,可以看出这是对比手法;另外这首诗采用的直抒胸臆的手法也比较明显。答案:①对比手法。颔联通过“世人”与“吾”,“皆欲杀”和“独怜才”的对比,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突出了对李白的理解和同情。②直抒胸臆,这首诗采用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直接表白情感,情真意切,质朴自然。(写出一种,意思对即可)
四、语言运用(8分)25.《曹刿论战》中的指挥员曹刿在准备追击败退的齐军的时候,对齐军是佯退还是败退有过考察,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对这两句,有学者提出该这样断句:“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请你写出这样断句的理由。要求:①理由充分、合理;②语言表达准确、简明。(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仍需放在原文里面来分析。可从对人物形象的作用,是否符合生活常理和句子本身的特点来解读。
答案:理由:①强调了人物的动作行为(“下/视”:下了战车,仔细看),突出了人物形象;②更符合生活的情理(“登/轼”:登上车,扶着车扶手);③增添了句子的节奏感。(或答:①“下视”变为“下/视”更能表现曹刿观察仔细。因为“下/视”意为“曹刿走下战车,察看敌车车辙”,而“下视”只是“向下看”。②“登轼”变为“登/轼”后翻译起来更合理一些,“登上车,扶着车扶手”。“轼”是车厢前面的横木,供车上的人作为扶手使用,是不可以登上去的。)26.仔细观察下面武汉城市形象标识(Logo),请从图文的特点出发,简要写出它的创意。要求:语句通顺,条理清晰,不超过60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先将标识分为上下两部分,再从结构特点上分析繁体“漢”字所寓含的意义。作答时,要注意结合武汉的地理特点和文化意蕴。
答案:(示例)标识由繁体“漢”字和英文“WUHAN CHINA”构成。繁体“漢”字的左侧三点水呈人型交叉状,喻指长江、汉水,寓意——上善若水,武汉得水之先天;右侧包含多个楚文化及武汉元素;上部为出土楚国的双联玉舞人造型,中部一个“中”字,下部形如琴之座,7 寓意——武汉处中国之中,是中部崛起的中坚力量。
五、作文(60分)2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台湾作家侯文咏在《不乖》中写道:“那时候我并不明白,不听话的人,长大一样会有前途——差别只是,听话有听话的前途,不听话有不听话的前途。” 读了侯文咏的这句话,你有怎样的感想?请根据你的理解写一篇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这个材料认为“听话的孩子”和“不听话的孩子”都有前途,所不同的是,各自的前途并不相同,并没有肯定一方而否定另一方,体现了对这个问题客观冷静的看法,承认差异,但没有褒贬。
仔细分析一下,我们会发现“听话”与“不听话”是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并不能脱离具体环境而笼统判断其好坏。问题的关键在于“话”是不是正确的,适不适合自己,是不是符合具体情况。
如果侧重表现“听话”,可以从利弊两方面来阐述。利的一面是可以吸取前人的经验与教训,增加自己的阅历,少走弯路,能更快地达到成功。弊的一面是会循规蹈矩。受人摆布安排,缺乏个性。
如果侧重于“不听话”,也可以从利弊两方面来阐述。利的一面是容易突出个性,活出自己的精彩;弊的一面是容易自以为是,会拒绝别人的正确意见,造成失败。
第三篇:高二语文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单元说明、学习建议、作品赏析一学纲7
利辛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学纲
(七)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单元说明、学习建议、作品赏析一
学习目标
一、诵读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情感世界。
二、培养自主领会诗词意旨的能力。诗词中的某些句子,往往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自主鉴赏能力。
单元说明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学习古代诗词,尤其要重视诵读,养成诵读的习惯。因为中国的古典诗词最初都是配乐歌唱的,流传至今,虽然乐曲失传,不能再演唱了,但是诗词的韵律和节奏还在。而韵律和节奏又不单纯是语言技巧的问题,是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所以,诵读诗词,能够培养对古典诗词的良好语感,进而“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诗词中的情感。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是在诵读诗词方面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因声求气”是指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吟咏诗韵”是指通过吟咏诗文的音韵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因声求气”之说早已有之,韩愈、柳宗元、苏洵等人都有这方面的阐述。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的“因声求气”说影响较大,他在《论文偶记》中说:“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这段话阐述了“神气”和“音节”之间的关系。所谓“神气”,是指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作品的情感内涵高度艺术化的体现;所谓“音节”,则是指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句式和抑扬顿挫、高下缓急的声韵等语言因素。“神气”需要借助“音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作品的“神气”,这就是所谓“因声求气”。刘大櫆进而提到了“因声求气”的具体方法──诵读。“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论文偶记》)。这些观点,在今天仍旧是有指导意义的。古人学习古诗文尚且重视“因声求气”和诵读,对于今人来说,这些方法更为重要。现代人的生活已经失去了古代诗词流行时期的语言氛围和文化环境,如果想通过古代诗词进入古人的情感世界,就必须养成诵读的习惯。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够形成语感,达到和古人相感应相契合的境界。这种境界是默读所不能达到的。周振甫先生在《文章例话·因声求气》中说,“专以沉思力索为事者”的默读虽然可以得到启示,但跟诵读时“心凝形释,冥合于言议之表”的状态还有所区别。
还选了楚辞体的《国殇》和散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这样设计,可以诵读不同体裁的作品,体会其声韵节奏的不同特征和其中所蕴含的不同韵味。
学习建议
一、诵读古诗词有一定规律,有一些技巧,比如划分音步、押住韵脚、突出平仄、讲究节拍、语势呼应,等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不要为了技巧而技巧,应该首先了解背景、熟悉内容,在此基础上把握住诗词的感情基调、感情变化,对一些经典的诗句和重要的词语进行细致地揣摩,然后再进行诵读技巧的指导,通过诵读达到更深切地体会作品情感的目的。要将诵读方法的指导和古代诗词意象的体悟、情感的把握结合起来。通过诵读习惯的培养提高对古代诗词的语言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揣摩诗词语言,要特别注意培养想像力。体悟诗词的意境特质和言外之意、境外之情,都离不开丰富的想像力。要建立强烈的时空意识,通过想像延伸画外之景,通过想像揣摩言外之意。要展开想像的翅膀,不要怕学生想得多、想得乱,也不要怕形成不同意见。
四、诗词中的艺术手法要及时归纳。如《阁夜》中的用典,《李凭箜篌引》中的侧面烘托、通感、夸张,《虞美人》中的今昔对比,等等,这些艺术手法,也是领会诗词妙处的一把钥匙。
五、要重视“知人论世”。了解杜甫的生平尤其是晚年生活,对理解《阁夜》的意境非常重要,熟悉李煜的身世对理解《虞美人》的言外之意也很关键。
六、难点突破。《李凭箜篌引》是一首描写音乐的诗歌,艺术性很强,意象驳杂,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本单元的学习难点。在体悟的过程中,一定要紧紧扣住音乐的情感基调和音乐表情,这是理解本诗的关键。《阁夜》中的“卧龙跃马终黄土”有表现人生历史虚无感的消极思想,要注意对其进行历史地评价。杜甫生逢乱世,所以才有这种无可奈何的慨叹。同时,忧国爱民是杜甫一生的理想和追求,可他又无力改变现实,于是用“卧龙跃马终黄土”这样的话来自我开解。即使在这一刻,杜甫心中的信念依旧没有改变,所以他仍旧会感到“寂寥”。
阁夜
整体感知
杜甫一生经历坎坷,青年时代是在盛唐社会中度过的,他经历了壮游生活的激情和梦想,也经历了十载旅居长安的悲辛,体会到了天宝中期危机四伏的社会形势。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曾经一度落入叛军手中,后被唐肃宗授官为左拾遗,很快又被贬。乾元二年(759)秋,47岁的杜甫弃官入蜀,开始了晚年漂泊西南的生活。杜甫暮年生活穷困潦倒,病痛缠身,客居天涯,心情沉郁。
杜甫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共住了一年零九个多月(765~767),先后在赤甲、西阁、瀼西、东屯居住。《阁夜》就是大历元年冬寓居西阁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整个社会还很动荡,巴蜀地区也陷入了战乱之中。永泰元年(765)闰十月,剑南节度使郭英与西山都知兵马崔旰互相残杀,导致蜀中大乱。《阁夜》就是在这样一种动荡的时代背景中创作出来的。社会的苦难和个人生活的坎坷,在杜甫忧国爱民的胸怀中流淌出充满悲慨气息和深厚历史感的诗句。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寒冷孤寂的图景:岁暮时节,冬日傍晚,刚刚放晴的太阳好像被催促着似的匆匆收敛了最后一抹余辉,夜晚来临了。这是一个霜雪初停的寒夜,无边无际的霜雪好像蔓延到天边,银白色的雪光散发出阵阵寒意,衬托得这个夜晚越发冷寂了。这两句诗虽然没有一个词提到作者的心境,但是作者孤寂的心境已经蕴含其中了。“催”和“寒”两个字既是写景,又有作者的人生感受。光阴催促着每 一天的日升月落,而作者自己也被光阴催促着步入了暮年,国事家事天下事,忧心的事情很多,想做的事情很多,可是时光的流逝让人不得不产生一种来日无多的紧迫感。冰天雪地固然寒冷,对于贫病交加、漂泊天涯的杜甫来说,心境的凄寒也和这个冰天雪地的寒宵融为一体了。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作者在长期的颠沛流离之中已经惯于无眠,又一个寒冷的长夜在无眠中度过。五更时分军营里的击鼓声和号角声传来,在作者听来,这声音在寂静的夜空中显得异常悲壮。作者听到鼓角之声,起身走到户外,一片异常伟丽的景象出现在眼前,星光倒映在峡江中,随着水波动荡摇摆。在悲壮的鼓角声和动荡的星河之间仿佛有一种神秘的感应,仿佛是鼓角声震动了江水,才会有星影的摇动。黎明前的鼓角之声和星河的动荡,在黑夜之中别有一番惊心动魄的效果,仿佛整个世界都被震动,静谧的气氛完全消失了。《后汉书·祢衡传》云:“(曹操)闻衡善击鼓,召为鼓史,因大会宾客,阅试音节……次至衡,衡方为《渔阳》参挝,蹀躞而前,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汉书·天文志》云:“元光(武帝年号)中,天星尽摇,上以问候星者,对曰:‘星摇者,民劳也。’后伐四夷,百姓劳于兵革。”联系这两个典故,“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之中则又有一番深意:悲壮的鼓角声是国家失序、民有怨气的表现,星河动摇是百姓劳顿的反映,战乱频仍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不言而喻。这两句诗境界浑厚,格调悲怆,言外犹有深意。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两句可能是作者听到“五更鼓角”之后产生的一种超越时空的联想。他想到了在漫长的战乱期间和这个夜晚相似的很多不眠之夜。当战争的消息传来,他曾经在夜晚听到过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曾经听到过有很多地方传来渔人、樵夫的歌声。百姓的哭声和渔樵的歌声都是乱世的音响。夔州本已地处偏远,在这战乱的岁月里哀声遍野,可见战争的残酷。当作者听到今夜悲壮的鼓角声时,曾经无数次听到过的百姓的哭喊声和渔樵的歌声仿佛在耳边响起,鼓角声预示着这样的情景又要重现了。鼓角声、哭声、歌声交织在一起,过去、现在、未来交织在一起了。这两句诗写得异常凄凉悲怆,作者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溢于言表。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最后这两句诗是作者面对种种家国的苦难而无能为力,因此作自我慰藉之语。旅居夔州的杜甫想到了此地的历史人物诸葛亮和公孙述。《三国志·诸葛亮传》云:“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左思《蜀都赋》云:“至乎临谷为塞,因山为障;峻塍埒长城,豁险吞若巨防。一人守隘,万夫莫向;公孙跃马而称帝,刘宗(刘备)下辇而自王。”卧龙先生诸葛亮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豪杰,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一抔黄土之中,所有的风云际会最终都化作历史的尘埃。那么,今日的你争我战,今日的各路人物,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自己曾经交好的友人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都死了,亲朋也无一字书信问候,人生是这样寂寞苦闷!寂寞苦闷也终将成为虚无,那就随它去吧。从作者的自我宽慰之中,我们并没有看到这位忧愤诗人的真正解脱,反而看到了他无边的寂寥和苦闷。“卧龙跃马终黄土”这句诗把全诗的意象都贯穿起来,使全诗具有了一种深邃的历史时空感。眼前的“短景”“寒宵”“鼓角”“战伐”“野哭”都将和“卧龙跃马”一样成为历史的尘埃,也许只有三峡的星河能够永恒,只有渔樵的歌声能够代代延续,在悠远的历史中回荡。
这首诗不是为一时一事而作,诗人饱经沧桑之后,在人生的暮年把万端感慨集于笔端。所以诗中的内蕴是相当丰富的:既有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也有客居天涯、老病孤独的凄寒,既有对连年战伐、百姓劳苦的痛惜之情,也有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感悟。
全诗写阁夜无眠的所闻所见所思,从寒宵写到五鼓,从时局写到先贤,从山川雪野写到痛苦的生民,从国家历史写到个人命运。气象雄浑,忧思无穷。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声音来写战争,颔联和颈联通过鼓角声、野哭声、渔樵的歌声来渲染战争的气息,手法含蓄,情感的张力和浓度都很大,也更加痛切地表现出战争带来的灾难。这首诗还善于用事,“鼓角声悲壮”用祢衡事,“星河影动摇”用汉武帝问星象事,“卧龙跃马终黄土”用诸葛亮、公孙述事。诗人用事之妙在于不落痕迹,即使不知道典故的来历,也能够体会到诗句所传达的情感。知道典故之后,就能够有更深的体会。正如《西清诗话》所云:“作诗用事,要如释语,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此说,诗家秘藏也。如子美‘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人徒见陵轹造化之工,不知乃用故事也。”
《阁夜》是一首七言律诗,每句节奏都为“二二三”,如“岁暮──阴阳──催短景”。全诗的感情基调沉郁悲慨,故宜用低沉、顿挫的调子来诵读。首联描绘了一幅寒冷孤寂的冬夜图景,漫天遍野的寒意从作者的心中流出。读起来语势要平缓,表达促迫之感的“催”和蕴含作者心境的“寒”字要适当重读,延长时值。颔联表现五更鼓角的悲壮之声和三峡星河的动荡之感,前句萧瑟,后句浩荡,诵读起来要语调高亢,音域放宽,表现出气象雄浑之境,“悲壮”“动摇”二词要饱含深情,力求表达出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前句写听觉,后句写视觉,诵读中要努力寻找“听”和“看”的感觉。颈联前句写百姓悲天怆地的哭声,情绪凄惨;后句写渔樵时起时落的歌声,情绪悠远。诵读时要形成对比,前句语调悲抑、沉重,饱含痛楚,后句语调平直,注意节奏的顿挫,突出悠远之感。这两句诗诉诸听觉,诵读时要寻找无眠之夜哭声、歌声、鼓角声齐集耳畔的感觉。尾联抒发人生感慨。“卧龙跃马终黄土”在精神上统摄全篇,表达人生历史的虚无感,诵读时音节要舒展,表达贯穿古今的无穷之思,音调要低沉,表现出无奈的心情。“人事音书漫寂寥”自我开解又无法解脱,“寂寥”是情绪核心,诵读时语速要慢,语调沉郁,音节顿挫。
语言品味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两句诗是流传千古的名句。《百斛明珠》云:“七言之丽者,在子美此二句后,寂寥无闻矣。”
这两句诗的妙处首先在于气象雄浑。拂晓之前,五更时分,军营里悲壮的战鼓声和号角声穿越寂静的山谷在夜空中回荡,峡江中星空的倒影随着波浪动荡摇摆。前句写听觉,后句写视觉,具有穿透力的鼓角声和峡江星河壮阔的波动使西阁的夜显得这样惊心动魄。前句明写鼓角之声,暗写军营和战争,鼓角之声里就有了人的气息;后句明写峡江景象,暗写雪后明朗的星空,天地俯仰之间都纳入了视野。静夜、鼓角之声、人的气息、山川河流、晴空、星影,组成了一幅多么开阔壮观、浑厚苍凉的图景啊!上句透露出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的三峡夜景,诗人将二者巧妙地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鼓角之声在星河包容天地的动荡之中显得越发萧瑟悲凉,星河波澜壮阔的动荡也仿佛是应和鼓角之声,二者所传达的动荡感是一致的,鼓角之声传播的空间更加广阔了,星河的摇动也具有了一种深邃的情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浑然融合在一起,表达出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
这两句诗还有丰富的言外之意。以“五更鼓角”暗写战争,以“星河动摇”暗写星空,已属言外之意了。“鼓角声悲壮”用祢衡事,“星河影动摇”用汉武帝问星象事,更是意中有深意。悲壮之声暗指百姓情绪,正所谓“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礼记·乐记》)。星河动摇暗含百姓劳苦,所谓天人感应。了解此中深意后,对这两句诗悲壮雄浑的意境会有更深的理解。这两句诗读起来音韵铿锵,颇有悲壮之感。
第四篇: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单元质量检测一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凝脂(zhī)
. 绰约(chuî).踯躅(zhí).绸缪(mïu).江渚(zhǔ).B.修葺(qì).
C.千载(zǎi).
D.寤寐(mâi).
解析:C项“簟”应读diàn。答案:C 2.下列词语的字形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城阙 萧索 娥嵋 连理 B.修葺 芳馨 逍遥 装饰 C.慷概 黄鹂 频繁 链接 D.瓜州 时事 阮籍 变换
解析:A项,嵋-眉。C项,概-慨。D项,州-洲。答案:B
3.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可怜光彩生门户
可怜:可爱,可羡 ..B.与佳期兮夕张 ..C.举杯断绝歌路难 ..D.三顾频烦天下计 ..答案:B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这是屈原创作《九歌》的原因。B.刘熙载《艺概·诗概》中的“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在当时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一句评价的是李白的诗。
佳期:好的日期 断绝:停止 频烦:多次
闲暇(xiá).马嵬(wãi).联袂(mâi).祠堂(cí).鹧鸪(zhâ).玉簟(tán).歧路(qí).庑门(wǔ).解析:B项,佳:佳人,指湘夫人。期:约会。
C.“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这是近代梁启超对陆游的评价。
D.陆游的《书愤》一诗反映出陆游慷慨悲壮的诗风,而《临安春雨初霁》一诗则反映出他清淡、婉丽的诗风。
解析:B项,应为评价鲍照的诗。答案:B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新乐府》《长恨歌》等诗都是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B.《楚辞》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C.“明远《行路难》,壮丽豪放”中“明远”是称鲍照的“字”;而“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中“放翁”所指的是陆游的号。
D.“一剪梅”是词牌名。《行路难》是乐府杂曲。
解析:A项,“都是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错,《新乐府》是讽喻诗。答案:A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在天愿作比翼鸟,_________。天长地久有时尽,___________。(2)搴汀洲兮杜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聊逍遥兮容与。(3)酌酒以自宽,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____。(6)小楼一夜听春雨,________________。
(7)一种相思,两处闲愁。___________,才下眉头,___________。
答案:(1)在地愿为连理枝 此恨绵绵无绝期(2)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3)举杯断绝歌路难(4)三顾频烦天下计 长使英雄泪满襟(5)楼船夜雪瓜洲渡 镜中衰鬓已先斑(6)深巷明朝卖杏花(7)此情无计可消除 却上心头
三、阅读题(共55分)(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7题。(7分)
天末怀李白
【注】
杜 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因永王李璘事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天末,即天边。
7.(1)这首诗的首联因秋风起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颈联“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其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交代了时间的变化、空间的遥远,时空结合;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悲凉萧索的气氛;为整首诗歌“怀人”奠定了伤感(悲苦、伤悲)的情调。
(2)此二句议论中抒情,用“魑魅喜人过”,比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意味深长。一“憎”一“喜”,前后两句形成对比,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这不但表明自己对友人李白处境的同情,而且蕴含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3)①对李白的无比思念(怀念)。②对李白不幸身世(命运)的深切同情。③自身内心深处的悲苦。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6分)
闲 居 姚 合
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何当学禅观注:禅观:即禅理、禅道。
8.本诗颔联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依止古先生? 解析:这首诗颔联中“满宅是蝉声”,以动衬静,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无马迹”与“蝉声”又形成了对比。作答时,先指出手法,再分析表达效果。
答案:本诗颔联使用了反衬和对比的艺术手法,第四句以充满庭院的蝉鸣衬托出环境的清静,以动衬静更显其静。整联又用无马迹和满是蝉声进行对比,仍是写出诗人住处少有访客,生活清静。
9.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诗借禅理说心境,表现了诗人对当时吏治腐败、社会黑暗的鄙视厌恶之情。扣住诗意,理清脉络,概括出人物形象特征即可。
答案:本诗塑造了一个性喜清静、追求清闲、具有闲情雅致的人物形象。诗人虽居城市,但门无马迹,蝉声满宅,表明其性喜清静,心远自偏;休官不任,无忧伤之感,反觉梦都清闲;虽染病但不废吟咏,更显其志趣高雅。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0~11题。(6分)
茶瓶儿 李元膺
去年相逢深院宇,海棠下、曾歌《金缕》。歌罢花如雨。翠罗衫上,点点红无数。今岁重寻携手处,空物是人非春暮。回首青门路。乱红飞絮,相逐东风去。注:①《金缕》:即《金缕衣》,是一首曲调柔媚的歌曲。②青门:古长安城门名。10.这首词上阕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词句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词的上阕写去年此时,深幽清寂的庭院中,词人遇到了一位女子。正值春深似海,海棠花开,姿影绰约。那位女子在花下浅吟低唱,其风韵体态,与海棠花融为一体,艳丽非凡。可采取先总说后分说的形式作答。
答案:上阕勾勒了一个娴静妩媚而善歌的女性形象。春深时节,海棠花下,女子轻歌曼吟,曲调柔美,歌罢落红点点,点缀在翠衣上。春景的美丽烘托了女子的美好。
11.请从虚实的角度对全词进行赏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词的上阕写去年的往事,是虚写;下阕写眼前的景物,是实写。这首词虚实结合,表达出自己对岁月易逝的感慨和对所遇女子的怀念之情。
答案:①上阕是虚写。写去年此时的深幽清寂的庭院中,词人遇到了一位女子,女子在花下浅吟低唱,与海棠花融为一体,美丽非凡。②下阕是实写。词人写眼前景物,感叹物是
②
①人非,回看通向都城的大道,红英乱落飞絮满天,像是要追寻着东风远去。③本词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昔日情人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逝去的叹惋。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6分)
登楼感怀
【注】
于 谦
晚来无事漫登楼,曲曲栏干总是愁。渺渺乡关何日到,茫茫天地此生浮。太行有路东西去,汾水无情日夜流。华发苍颜成底事,可能辜负钓鱼舟。
注:诗约作于诗人巡抚山西、河南期间。他长期徘徊于巡抚任上,在四处奔波中感受着岁月的流逝。当时明王朝国势渐颓,诗人虽尽职尽责,却很难有大用之时。
12.“晚来无事漫登楼”一句,“漫”字用得妙,妙在何处?(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此类题的一般作答要点是“释意+描述+表达效果”,如果有手法也应指明。
答案:“漫”有“随意、漫无目的”之意。傍晚时分,诗人于百无聊赖中漫步登楼,“漫”字贴切传神地传达出诗人惆怅满怀而又无可排遣的心情,为后面写“愁”张本。
1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答题时需扣文本,结合注释做相应解读。答案:①在晚登楼的苍茫中,他感受到思归不得的乡愁;②在天地宇宙的经行中,他感受到人生的短暂与渺小;③在华发苍颜的愁闷失意中,他感受到归隐不得之愁;④在岁月老去的无奈中也隐约流露出壮志难酬的忧愁和功成身退的期许之情,同时也含蓄地表达出盛世不再的忧思。
(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6分)
蝶恋花 赵令畸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注:①止:通“只”。②沉烟:点燃的沉香。③恼:撩惹。④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
14.结合词意,简要赏析“啼痕止恨清明雨”一句。(3分)②
③
④
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者写“红杏枝头花”,用“啼痕止恨”加以描绘,这种拟人手法,极力写出词中人物的感伤情怀。
答案:几朵残存的红杏,依稀还带着雨痕,就像啼哭的人儿一样,正在憎恨那残酷无情的清明雨。这句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借花写人,写出了词中人物对青春将逝的感伤之情。
15.全词表现了词中人物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词描写春日闺中怀人。全词缠绵悱恻,细腻地传达了思妇内心复杂的情感起伏。作答时,要结合具体词句来分析词中人物的多种情感。
答案:①感叹青春将逝之情(或:伤春惜春之情),如“啼痕止恨清明雨”写惜春伤春之情;②孤独寂寞之情,如“人在深深处”和“尽日沉烟香一缕”写出主人公的孤独寂寞;③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如“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写出对远人的思念。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6~17题。(6分)
长安春望 卢 纶
【注】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739—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生不得重用。
16.诗中刻画了怎样的一位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先用一个短句点明形象的特点,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家在梦中”“几人还”“客秦关”,思家、孤单、漂泊;“草色闲”“落照间”,寂寥,伤感;“为儒逢世难”,不得志;“衰鬓”,年老。
答案:刻画了一位思乡盼归、怀才不遇的游子形象。主人公白发苍苍,在春风吹拂春草如茵的季节独自一人漂泊流荡在荒远的秦关,家如在梦中。远望家乡,浮云缭绕,遥不可及;近看宫阙,错落有致,落日笼罩,而独自神伤。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愁苦万状和无限悲叹。
17.尾联表现了诗人哪几种情感?(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尾联的情感,可将尾联中的词句一一拆开,体会其中蕴含的内容。“逢世难”,世道艰辛;“为儒逢世难”,不得志;“独”,孤独;“衰鬓”,年老;“客秦关”羁旅他乡,惆怅。
答案:①对遭逢世难的伤感;②孤独寂寞的愁苦;③对人生已老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④客居他乡的羁旅惆怅。
(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8~19题。(6分)
渔家傲 题玄真子图
张元斡
钓笠披云青嶂绕,绿蓑细雨春江渺。白鸟飞来风满棹。收纶了,渔童拍手樵青笑。明月太虚同一照,浮家泛宅忘昏晓。醉眼冷看城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注:①玄真子:指唐代诗人张志和。②渔童、樵青:指玄真子的两个奴婢。③太虚:天空。④浮家泛宅:指舟居。⑤烟波老:指在烟波浩瀚的江湖中终老一生。
18.在词的上阕,作者通过描述玄真子图中之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赏析词中描写的意境,要抓住关键意象和人的活动:“青嶂”“绿蓑”“细雨”“春江”“白鸟”以及“渔童拍手樵青笑”。这些景物和活动都给人一种景色明媚、画面优美、人物和乐的感受。
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远山浮云环绕、细雨迷蒙、斜风中白鸟飞翔、渔翁春江垂钓的优美和乐的画面,由景入情,表达出作者对江南美景的喜爱以及对渔翁闲逸自在生活的向往。
19.作者笔下的“玄真子”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结合词的下阕做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者笔下的“玄真子”的形象在词的下阕表现得十分明显:忘却昏晓,怡然自得;“醉眼冷看城市闹”,超然物外,不随波逐流;终老烟波,一生高洁。能结合相关词句细加分析即可。
答案:这首词中玄真子是个不求荣华(或清高),闲逸旷达(或超然物外)的渔翁形象。“浮家泛宅忘昏晓”一句写渔翁安居舟上,怡然自得;“醉眼冷看城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这三句,直抒渔翁不慕荣华、流连山水、不为世俗烦恼所困的超然物外的情怀。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0~21题。(6分)③
④
⑤
②
①
登宝公塔 王安石
倦童疲马放松门,自把长筇倚石根。江月转空为白昼,岭云分暝与黄昏。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当此不知谁客主,道人忘我我忘言。
注:①本诗写于作者晚年闲居钟山时。宝公塔位于南京钟山,塔依山临水,地势险峻,是后人为纪念南朝高僧宝志而修建的。②筇(qiïnɡ):竹杖。
20.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概括。(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理解诗歌的内容是鉴赏的前提,在诗歌的首联写“倦童疲马”而自己却游兴不减,中间两联是沿途看到的景色,最后一联是诗人沉醉美景、物我两忘的情态。据此分析即可。
答案:诗中塑造了一个游兴勃勃、不畏艰险,沉醉美景、物我两忘的诗人形象。21.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一联。(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两句采用了反衬的修辞手法。前句写鼠声反衬环境的幽寂,后句借鸦影反衬月夜的澄澈。符合这个意思即可。
答案:老鼠走动的声音竟可摇破山间之寂静;鸦鸟在夜空中翻飞,其影可鉴。“鼠摇”的声响不大,却可以听见,以动衬静,突出了空山古塔的幽寂。鸦飞夜空本应晦暗不明,然而其影清晰可见,衬托出了月色的明朗。
(九)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6分)
阮郎归 梅词 苏 轼
暗香浮动月黄昏,堂前一树春。东风何事入西邻,儿家
【注】
②
①
常闭门。
雪肌冷,玉容真,香腮粉未匀。折花欲寄岭头人,江南日暮云。
注:儿家:我家。
22.上阕“堂前一树春”的“春”字用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者在这首词的首句出人意料地用“春”来代替梅花,用语精准,耐人寻味。暗含梅花报春之意。
答案:“春”在句中指代梅花,用“春”字既写出了梅花盛开的热烈景象,营造出浓浓的春意氛围,又让人们联想到梅花是报春的使者,梅花给人们带来了春天,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23.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者在这首词中写西邻闺中女子的情态、心思和折梅之意,主要是表达她的思念之情。
答案: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寂寞而孤独的闺中女子(或者说是独守空房的思妇)。春风吹拂,梅花盛开,可这位女子感受不到春意,闭门不出,可见其孤独寂寞;她肌肤雪白,面容娇美,然而却无心打扮,脸上脂粉涂抹不均,可见其心情不好;她折梅花想寄给远行的人以表思念之情,可暮色苍茫,云雾弥漫,无法可寄,更让她怅惘伤感。
四、语言运用(8分)24.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根据(1)、(2)两种不同要求,各自重组成一个语意连贯的长句,但不得改变原意。(每句不超过60字)(4分)珠算是一种古老的用于计算数目的简便工具,具有独特的数理内涵。珠算的故乡是中国,人们有时候会将之称作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珠算现在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强调算盘的特点。(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强调算盘的影响。(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常被称作中国第五大发明且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珠算具有计算工具简便及数理内涵独特等特点。
(2)具有计算工具简便及数理内涵独特等特点的珠算常被称作中国第五大发明且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5.下面是五代梁楷所画的《太白行吟图》,请结合你对李白的了解,根据要求答题。(4分)9
(全图)
(局部)(1)请描绘画中李白的形象,不超过40字。(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简略说明画作的妙处,不超过50字。(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诗仙李白月下独酌,仰面苍天,悄然无语,诗情满怀,纵思运句,一副抑郁不得志的表情。
(2)作者不拘泥于琐碎细节,而是抓住最能表现诗人精神状态的瞬间,寥寥数笔勾画出“诗仙”纵酒飘逸的风度神韵。
五、作文(60分)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渔人在捕鱼,一只鸢鸟飞下,叼走了一条鱼。有无数只乌鸦看见了鱼,便聒噪着追逐鸢鸟。鸢鸟不论飞东还是飞西,满天的乌鸦都是紧追不舍,鸢鸟无处可逃,疲累地飞行,心神涣散时鱼就从嘴里掉下来了。那群乌鸦朝着鱼落下的地方继续追逐。
鸢鸟如释重负,栖息在树枝上,心想:我带着这条鱼,恐惧烦恼;现在没有了这条鱼,反而内心平静,没有忧愁。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所给材料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鸢鸟因为叼着一条鱼,而被一群乌鸦紧追,它无处可逃,疲惫不堪;第二层意思,叼在嘴里的那条鱼掉下来之后,乌鸦不再追它,鸢鸟感到了轻松与平静。这两层意思之间,构成明显的对比关系,意在启示人们——当我们得到“物质”方面利益的时候,可能因此而身心疲劳,甚至痛苦不堪;当我们丢弃“物质”方面利益的时候,可能获得心灵的轻松平静。据此,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①“得”与“失”的辩证分析;②懂得舍弃,方可收获;③放弃物质利益,拥有内心轻松等。
第五篇: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_菩萨蛮(其二)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
菩萨蛮(其二)教案
设计者:陈少玲 教学目标:
品读意象、鉴赏词句,把握诗歌情感,解读中国文人梦的清美与苍凉。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朗读法、鉴赏法、分享法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江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醉人的地方,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是一个让文人灵感大发的地方。这里有烟雨楼台,柳絮飞花;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有小桥流水,美女如花。江南它就是一朵美丽的花,在诗人的笔下,它成了一朵永不凋谢的传奇,今天,就让我们借着韦庄的《菩萨蛮》,来看看它是如何惊艳世人!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过渡:都说最好交情见面初,就如纳兰若容所说的:人生初见时最美,读诗亦若如此,它有时像是一场惊天动地的邂逅,又像一个温柔无语的低头,就让我们首先有感情地朗读全词,见证这场美丽的邂逅!】
二、初逢
1、学生读完全文后,谈谈这首词中的江南给你的第一感觉。
2、请同学们再一次朗读全词,并找出写景、写人的词句,并仔细品读这些词句。
明确: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三、相识
【过渡:诗歌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便是诗中出现的景物,这些景物安放在韦庄的词中,便有了韦庄所赋予它们的生命气息。这也就是 “意象”的美,解读意象,关键在于,结合诗句欣赏意象的特点,所以我们常常要在意象的前面,利用相关的联想,添补上准确的定语,来充实和扩展意象,让它们穿过时光的河流,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读:请同学们朗读词中那个写景和写人的词句,读的同时仔细感知这些词句中的意象。
重点赏析(我们首先先看第一句)
1、春水碧于天
【师问:这句词具体写了什么意象?(明确:春水)】(全班齐答)
什么样的春水?(明确:碧于天)
如何解读这里的“碧”字? 【生1答】
【生2答】 【师补充:有哪位同学可以用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描摹一下此时江南的春水,及其它带给你的感触?】
【生3答】
【师小结:一江春水,原来不仅要有芳草的绿,更要让碧空甘心为它陪衬,更或许还要融合玉石纯美的色泽,这江春水,清澈澄明,圆润通透,原来这就是滋养江南生命情趣的源
头呀。】
【过渡:那江南之美,除了悠悠的春水,碧蓝的晴空,还有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2、画船听雨眠
【师问:是什么样的船,让人如临梦境?是什么样的雨,让人悠然入睡?我们结合诗句来尝试去还原当时的画面。】
【生1答】
【生2答】
【师补充:我们同学中有谁有过“听雨眠”的经历?来分享一下你的心理感受。】 【生3答】
【师小结:看来这位同学和韦庄有过相似的体验呀。人枕在江南小船上,任凭水流载着船游荡,船外滴答的雨声敲打在船篷上,清新动听,雨点吻在江面上,温柔轻绵,这悦耳的雨声仿佛能让时光静止,叫灵魂静谧,不由得让人安然入睡,不由得让人生惬意之情。其实,这就是中国式的文人梦,清美宁静,优雅诗意,是一个融身体与精神共同栖息的家园,一个叫千秋万代共同为之倾倒的桃花源!】
【过渡:这么美的景,已经足以让我们沉醉。那是否还会有比景更美的意象呢?原来这里不仅景美,还有比景更美的人呢!我们齐读一下词中关于写美人的词句。(明确: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3、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师问:这两句词如何体现江南女子的美?】 【生1答】
【生2答】
【师小结:白的是肌肤,清的是眉目,似月似雪,温柔如水。昔有曹植之诗云“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这江南美女攘袖投足之间,斟酒酌杯之际,其风姿撩人之状可以想见。江南女子,美成了一道风景,美成了一出传奇!就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这两句词,把江南的美紧紧铭刻在我们的心田。】
四、相知
【引入:其实,每一幅美景的背后都站着一幅动人的生活画面,每一首诗词的背后也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体验。这幅美景的背后,可以让我们可以感受到江南水乡的风情万种、悠闲惬意、清新雅致的生活小情调。那么这么美的江南,是否能留得住韦庄?】
1、这么美的江南是否能留得住韦庄?你从哪里看出来?(问题的回答落实到具体的学生身上)
【生1答】
【生2答】 【生3答】
【生4答】 【预设】
能:从“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中看出。(尝试让学生具类似的诗句)
意为“年轻时千万不要回家,回家一定会让人悲痛不已。因为回家后看不到江南的美景,词人会伤心难过。我们学过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有一句词是这么写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断肠”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极致的悲、痛,不能自己,不可自拔。这么美的江南,这么如梦如幻的江南,对于尚且还年轻的诗人来说,岂能辜负?他的心,愿意为江南而存在!
【预设】
不能:从“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中看出。(尝试让学生读)这里的“人人”指的是别人,“游人”指的是词人自己,江南的一切美好都是属于别人的,跟词人无关,词人在江南只是一名游子,从“只”字也可以看出作者留在江南是无奈之举,说明他本身并不像留在江南这个地方,然而家乡的战乱使他不得不在江南避难。他虽然迷恋江南的美,但他的心是忠实于他的故乡的。
【板书】(边听学生答案时边下笔)
江南(早写)故乡(晚写)
悠悠碧水 能
画船听雨
如月佳人
过客之身
迂回、隐忍(提升时写)
不能
现实之殇
思乡之切
3、提升:这么美的江南对韦庄来说有几重意义? 【生1答】
【生2答】 【生3答】
江南的美,让韦庄忘记了哀伤,但现实又叫他清醒,这里不过是一个暂时的避难所。在这如画的美景中,韦庄只是个过客,过客是消受不起这样的美景!但是处于乱世中的他又渴望安宁,江南是他寄托的旅舍,江南是他对平和安详生活的梦中倒影。当白居易在《忆江南》中极尽享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时,韦庄却要和这场美做个永远的诀别!他的梦起于江南,也碎于江南,这原来是一个美丽而错误的相逢,就像近代诗人郑愁予的诗句里写的那样:我打江南走过,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首诗印给学生)
【师小结:江南对韦庄来说,只不过是一个暂时的避难所,是为求得内心平静的心灵园地,也是他对平和安详的生活的梦中倒影。】
4、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现在可以判定,词人最后会不会还乡? 【全班答】
会,但是条件是“老”了以后,说明词人内心还是眷恋着故乡,内心的故乡情结永远牢固,即使是死,也要死在故乡的怀抱里,老时似乎是在对故乡喃喃低语:“我去了,化作萤火虫,以我的一生为你点盏灯。”
那这么美的江南和诗人哀伤的感情,是通过什么技巧来表现呢?
【生1答】
原来异乡的景越美,就越刺痛词人的双眼和内心,在这风景如画的江南,词人除了是一名流浪之人,什么都不是。这种极尽江南的乐景来写词人心中极致的悲情的手法叫——反衬,这里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其哀,这就是韦庄在本词中体现出的一种诗歌美学,迂回的美,隐忍的美。(板书)
五、回首
每一首诗词的背后都站着一个人,这个人身上散发着一份浓情。在这首词背后的韦庄——遍体鳞伤、泪流满面,因为江南的景再美,也与他无关,就像是朱自清先生所说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
对于美得无法言说的江南,韦庄只是一个寂寞清醒的过客。陶渊明可以活在他的桃花源里,白居易可以活在他的江南梦中,但是韦庄终究是要醒来。他在异乡的美景面前,为故乡落下了千行泪。他在江南杏花烟雨中,更是亲手埋葬了沉醉不归的梦!原来,再恬美宁静的心灵家园,都抵不过一场失落的现实!从此,他一无所有,他两手空空,他比烟花更寂寞!
六、课堂任务
就是这样一个韦庄,为我们的诗歌美学带来了崭新的体验,就让我们将江南的美景、美人、以及他对故乡念念不忘的深情,一并打包,让这首《菩萨蛮》根植在你人生感悟的长河,给你滋养,给你怀念。2分钟时间,我们尝试把它背诵下来。(给出点时间)同学们可以根据老师打在幻灯片上的提示来帮助你记忆。
提示背诵:
______尽________,________只________。______碧_____,________听________。__________月,______凝______。_______莫________,_________须_________。反思
这次教学比较成功,能够把学生带入情境,并在课堂中与他们达到共鸣,不管是对诗词本身,还是对词人,甚至是对人生,学生们都有自己的看法,这意境超出了预期的目的。席慕容说:“诗是与生命的狭路相逢。”在这条诗歌的生命之路上,我们跟诗歌较量,更是在跟自己较量,我们超越它,便是超越了自己。读诗就像是一场旅行,无处不存在美,我们需要跟学生一起去发现这些难能可贵的美!这堂课的不足之处是教师自己没有完全投入诗歌当中,这也是教师本身的一个硬伤,日后会在这方面下功夫,使自己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