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阿房宫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时间:2019-05-13 08:06: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阿房宫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阿房宫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篇: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阿房宫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阿房宫赋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一、基础知识(每题4分,共20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突兀(wù)

.殆尽(dài).B.珠砾(lì).涨腻(nì).C.摽掠(piào).宝鼎(dǐnɡ).D.极妍(yán).闲暇(xiá).答案 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燕、赵之君,始有远略.A.速祸焉②始.后得一夕安寝①然.B.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①六王毕,四海一.C.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骊山(lì).

廊腰缦回(màn).迤逦(lǐ).倚叠如山(dié).仓庾(yǔ).胜负之数(shù).媸(chī).

朝歌夜弦(xuán).解析 A项中“骊”应读lí;C项中“摽”应读piāo;D项中“弦”应读“xián”。

()

纷奢,人亦念其家①秦爱.D.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解析 B项,都解释为“这样”。A项,①开始,②才;C项,①统一,②数词;D项,①喜爱,②爱护。

答案 B 3.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②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③骊山北构而西折 ④不敢言而....敢怒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

()B.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C.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D.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解析 其他都为助词,的。答案 B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也”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B.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C.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析 其它都为判断句的标志。答案 D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锱铢:古代重量单位。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B.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庾:谷仓。.C.戍卒叫,函谷举 举:拔,攻占。.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炬:火把。.解析 炬:燃烧,放火。答案 D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后人”含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D.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答案 C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唉!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个人的心思啊。秦朝统治者喜欢繁华奢侈,别人也(都)顾念自己的家啊。(2)假使秦国也能爱护六国的老百姓,就可以传递三世乃至万世而做君王,谁能够灭亡(他们的)族呢?

4牧,喜欢他诗文中显现的隽永灵秀的情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时应该深入了解杜牧及其诗作,写出喜欢的理由,并且还要对应画线句前的句子的含意,保持与画线句的句式一致。

答案(示例)我喜欢杜牧,喜欢他诗文中流露的忧国忧民的沉思。

16.下面是某校宣传栏上的一段以“感恩”为主题的文字。请你根据上下文,在横线上仿写出恰当的句子。(3分)诗人说: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面对“感恩”这个话题,我们认为——

感恩把和谐的门推开了,和谐则把生活的门推开了;只要你用心倾听花开的声音,生活到处都是和谐的乐章。

感恩把幸福的门推开了,幸福则把未来的门推开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恩把温暖的门推开了,温暖则把情感的门推开了;只要你用心倾听水流的声音,情感到处都是温暖的节拍。

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此题是一个嵌入式仿写题,仿写时要注意形式和内容:第(1)处基本的形式是“只要你用心倾听……的声音,……到处都是……”。第(2)处基本的形式是“感恩把……的门推开了,……则把……的门推开了;只要你用心倾听……的声音,……到处都是……”。同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第(2)句中第一个省略号与第二个省略号的内容是相同的,且最后一个省略号的定语部分与第一个省略号的内容相照应;二是注意表达积极向上的情感。

答案(1)只要你用心倾听鸟鸣的声音 未来到处都是幸福的旋律(2)感恩把真诚的门推开了 真诚则把心灵的门推开了 只要你用心倾听虫鸣的声音 心灵到处都是真诚的音符

第二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教学设计

夏 维

一、内容与解析

(一)内容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过小孤山大孤山》

(二)解析

本单元要学的内容《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指的是通过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艺术形象方面去感受它们的审美价值。当然,由于学生的文言基础较差,教学的重点仍然要放在词句的疏通上。学生在必修课本中的文言文学习中知道要重点掌握哪些方面的文言知识,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自己梳理、归纳、掌握文言文知识点。本单元为选修中的文言文第一单元,我们以第一篇文言文《过小孤山大孤山》为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欣赏,该文是一篇山水游记,着重描写山川景物形象,并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趣和韵味,作者通过描绘景观抒写游兴和感受。学习本文要体会散文和诗歌在描绘山水形象方面的差别。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归纳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3.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二)解析

注重朗读,积累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掌握文言特殊句式,了解作者写景的层次和描写的重点,体会散文和诗歌在描绘山水形象方面的差别。

三、问题诊断分析

本单元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对难以对文本中的重点字词以及对例文的特殊句式进行疏通,其次是如何进行自主鉴赏模糊不清,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生的文言知识积累不够以及学习文言文的步骤方法不够清楚,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我们要在教学中注意点拨引导学生先疏通归纳整理文中重点词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弄懂文章层次结构,帮助学生形成自主赏析的模式与习惯。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本单元涉及到的知识板书较多,可运用多媒体(PPT)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现在很流行“穿越”这个概念,其大意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时空的转换”。其实我们的身体不能逆回到从前,也不能跨越到未来,但我们的思想可以穿越到我们能想象到得时空。我们的思想可以推开岁月尘封的门,穿越清、明、元,一路走到南宋。或许我们会和着凄婉的宋词,悄悄地走进月华如水的沈园,吟哦着《钗头凤》,去感受一段在江南的烟雨里忧伤了千年的爱恋。或许我们会听着悲慨的《书愤》《示儿》,毅然踏上铁马冰河的战场,去找寻作者“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深深伤痛。或许我们还会顺着如练的澄江,去探访山苍苍,水茫茫,静立在水中央的小孤山、大孤山„„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陆游的散文《过小孤山大孤山》。

(二)本课相关知识

1、作者

陆游(1125-1210),南宋。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箸书了。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2、背景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3.小孤山。

位于安徽省宿松县境内长江中,与对岸江西彭泽县的彭浪矶隔江相望,每年汛期时四面环水,孤峰如柱,兀立大江,有“长江绝岛”、“长江天柱”之称。小孤山以其小、险、独、奇而著称。小孤山山势峭拔,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号为“楚塞吴关”、“海门第一关”,至今尚有古炮台、烽火台等遗迹。迎山而上则胜迹迭出,启秀寺、一天门、龙耳洞、龙角石、关圣殿、弥陀阁、藏经楼、先月楼、圣母殿、半边塔、界潮祠、竹林、御诗碑、梳妆亭等十余处景点,且每一景点都有每一景点之雅观和民间传说,并镌有历代名人的匾额和雅士墨客之碑文。

小孤山主要建筑是始建于唐代的启秀寺,座落在半山腰,青瓦红墙,寺内祀奉着小姑娘娘像,民称“小姑庙”。小姑,乃民间传说中一位纯情美丽的少女。她与彭郎相爱,但终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资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彭浪矶”,亦名“彭郎矶”。小姑庙历来香客众多,香火鼎盛。

山上古刹启秀寺供奉有妈祖圣像,是中国长江中唯一一座妈祖庙。据《安庆府志》记载,庙始建于宋朝,明改建命为“天妃庙”。庙供奉“安济夫人”。安济夫人又称天妃,福建莆田县人,宋代都巡检林院的女儿。幼而事佛,死后立庙祭祀。

4.大孤山。

在鄱阳湖上,其状如鞋,俗称鞋山。民间传说此名为玉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绣鞋变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

(三)熟读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师生活动:

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先让学生相互纠正,然后教师在予以确定。【明确】

烽燧(suì)潦(lǎo)缩 抟(tuán)赪(chēnɡ)湓(pén)浦

2、分组朗读,对文中难以理解、难以疏通的地方进行标注。

第二课时

(四)自主疏通,合作交流

问题

1、你能把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以及特殊句式分别归纳出来么?

设计意图: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通过合作能自主发现归纳掌握文言文的知识点。师生活动:

学生联系注释对文意进行疏通,以小组为单位,分四个小组,分别归纳文中的知识点。

(五)师生互问互答 师生活动:

学生齐声朗读第一段,结合课文中的注释,疏通文意。教师对学生的疑问予以解答。【明确】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覆盖缠绕在它的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象)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学生默读第二段,结合课文中的注释,疏通文意。教师对学生的疑问予以解答。【明确】

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因此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都隐没了。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学生默读第三段,结合课文中的注释,疏通文意。教师对学生的疑问予以解答。【明确】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揽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定江军。岸上的土是红色的,象墙一样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 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风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六)教师知识点归纳 重点实词

列置烽燧(陈列、设置)亦与它石迥异(差别很大)又深秋潦缩(积水)

碧峰巉然孤起(拔地而起)

上干云霄(冲,直入)信造化之尤物也(确实)庙在山之西麓(山脚)尝加营葺(营建,修缮)

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胜景)有俊鹘抟水禽(持,抓)不与江水乱(混淆,混杂)

重点虚词

自数十里外望之(代词,指代小孤山)信造化之尤物(结构助词,的)

徙倚久之而归(时间名词后的助词,无实意)复以小艇游庙中(用,靠)碧峰巉然孤起(„„的样子)

古今异义

与江山相发挥(古:辉映;今: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

词类活用(参看绿色通道)

极登临之胜(副词作动词,极尽)

皆以杏仁澄之(使动,使„„变得澄清)

特殊句式(参看绿色通道)判断句:

此山当是(表判断)一也; 信造化之尤物也;

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省略句:

倒影(于)水中;方立(于)庙门;遂行泛(于)澎蠡口

第三课时

(七)探究赏析

问题

2、本文作为一篇游记,主要内容有哪些?

设计意图:对原文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师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明确】

(1)主要内容

①记过烽火矶的所见,突出山之“怪奇”。

②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突出“峭拔秀丽”,且移步换景,同远及近。

③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结尾处交代六日行程,显现日记体之特色。

问题3.本文写了很多景点,作者是怎样将各个景点联系在一起的?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作者的描写,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与方法。师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明确】

由于景点太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给人一种凌乱之感。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

(1)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

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

(2)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的长江山水图。

(3)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长江山水图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问题4.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并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捏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进一步挖掘本文的审美价值。师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明确】

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了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映发,更为引人入胜。

问题5.作者是怎样融情入景,显露自己的心境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作品中景物、环境的描写,探究作品的写作意图。师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明确】

(1)写孤石。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山有万状,石有万种,作者偏偏只写“不附山,杰然特起”之石呢?我们自然会想到受南宋朝廷主和派排挤、打击,仍不改恢复之志的诗人的孤傲情怀。

(2)泊沙夹,游小孤山中庙宇,“徙倚久之而归”。

“徙倚久之”,绝不仅仅只是想多看几眼风景,更是表达了面对半壁江山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绪。(3)写“俊鹘抟水禽”。

这本是自然的一种生存现象,算不上是怪异景色,而作者却将其作为一景写入其中,并叹“甚可壮也”,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所感叹的不仅仅是“俊鹘抟水禽”吧?联系陆游的抱负理想及前半生的经历,我们可以联想到诗人此时多么希望南宋的将士个个像俊鹘,希望南宋对金的斗争像俊鹘抟水禽一样威武雄壮,动人心魄。

(4)江水清浊分明,“合处如引绳,不要乱”。

作者在文中写江水清浊,隐喻主战和主和两派的势不两立。

变式练习

1、翻译下列语句。

(1)又有一石,不附山,杰起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2)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

(3)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4)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5)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6)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7)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明确】

(1)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

(2)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3)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4)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5)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

(6)(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

(7)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

2、本文与苏轼的著名题画诗《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均是咏小孤山大孤山的名作,试比较二者“创造形象”是怎样“诗文有别”的?

师生活动:

教师提供《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附〗 苏轼原诗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苏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的嫁彭郎。

〖释义〗

山色苍翠,烟水迷茫,大小二孤,矗立江水中央。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有客舟从何处而来?桨声流水间船歌抑扬。沙岸平整,轻风徐来,望客不见,唯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两山如发髻高耸,正对江水之镜,二美梳弄新妆。舟中商贾,切莫轻狂,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明确】

苏诗只简洁地写山色水阔、山势险峻、江水波涛汹涌,江阔山小。轻盈点染,凌空飘飏,给人一种空朦迷离的感觉,启发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

陆文则脚踏实地,从不同角度、多个侧面,作了细致真实的描写,使我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清代的吴乔曾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诗歌展现的形象和具体事物间的距离比较大,多有跳跃和省略,能让我们想象飞得更高。散文交待具体,描写细致真实,给人具体逼真的感受,能让人身临其境。

第四、五、六课时

(八)自主赏析

对《庖丁解牛》、《项羽之死》进行自主赏析并形成文字。

《庖丁解牛》自主赏析指导

1、积累文言知识。

2、欣赏“解牛之美”

3、探讨“解牛经”

4、理解“庄子之道”

5、小寓言大智慧。

知识点点拨:

1、解题:庖,厨师;丁,人名;解,作分解、宰杀之意。此文是一篇寓言(具有讽喻与教育意义)。

2、齐读课文。

3、结合《导纲》正字音。

4、自读课文,并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结合《导纲》完成)★归纳“为”的意义和用法。★找几个古今异义词。★找几个词类活用字词。★找几个通假字。★注意几个重要句式。★积累几个成语。探究新课:

1、欣赏“解牛之美”。

探究一:找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

探究二: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中《经首》之会”? 探究三:为什么要借文惠君的口夸赞庖丁?

2、探讨“解牛经”。

探究一:对于庖丁解牛的情形,你有什么感觉,整体上庖丁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探究二:向庖丁取经,看看他是怎样达到这一境界的?(三个阶段)★结合自身经历,谈体会。

3、“庄子之道”——引导课文意旨探究。

探究一:庖丁的“解牛之道”和文惠君感悟到的“养生之道”有什么相似之处?

4、小寓言大智慧——有什么启示意?(结合课后习题四)

《项羽之死》自主赏析指导 知识点点拨:

一、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1、确认书下注解在的重点词句

2、自主提问,补充讲解 幻灯片显示: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变式练习

一、多义词

1、项王军壁垓下()岸土赤而壁立()

2、自为诗曰()为诸君溃围()赤泉侯为骑将()

吾为若德()吾为公取彼一将()

3、虞兮虞兮奈若何()吾为若德()

4、亦足王也()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5、是时,赤泉侯为骑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6、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以无厚入有间()

7、籍独不愧于心乎()然今卒困于此()

8、天之亡我 汉军乃觉之()

9、乃有二十八骑()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二、解释下列词语

1、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

2、力拔山兮气盖世()

3、直夜溃围南出()

4、常幸从()

5、然今卒困于此()

6、期山东为三处()

7、骓不逝兮可奈何()

8、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9、地方千里()

10、平明,汉军乃觉之()

三、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

1、项王军壁垓下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3、直夜溃围南出

4、亦足王也

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四、判断文言句式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左,乃陷大泽中

3然今卒困于此

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五、解释固定结构

1、骓不逝兮可奈何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六、翻译下列句子。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5、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七、分析项羽性格,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

1、要有理有据;

2、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 

3、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示例一:

(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示例二: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六、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以《过小孤山大孤山》为例进行了赏析,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我们应该先重点疏通文意,学习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在此基础上对文言文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掌握文言文的鉴赏方法。在课后我们可以按照本课的模式对本单元其他例文进行自主赏析。

第三篇: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思想手法:通过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壮志末酬,来表现自己的痛苦心

情。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表现手法:对比、用典、白描

思想手法: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虚实结合 思想手法:表盛衰无常的感慨。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表现手法:以景抒情

思想手法: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思想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宇宙奥秘的遐想、探求和对人生的无限沉思和感叹。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表现手法:对比、用典

思想手法: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表现手法:想象、夸张、比喻、对比、衬托

思想手法:表现诗人对权贵的蔑视,对污浊社会的抗议,对自己崇高人格的护卫。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表现手法:情景交融、今昔对比、虚实结合

思想手法:抒发了自己年老多病、身世凄凉的孤寂以及不能为多难国家对力的感慨。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表现手法:白描、情景交融

思想手法:歌颂江南水乡的景色和人物的秀丽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比喻

思想内容:对生命伟大,胸襟的旷远的赞叹,对自身的渺小,前途的迷茫的感慨。

扬州慢

姜夔(kui)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

知为谁生。

表现手法:用典、情景交融

思想内容:写对扬州昔日繁华和如今山河破碎的感伤。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表现手法:白描

思想内容:抒写了个人的相思离别和哀思闲愁,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

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

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得相逢。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对比

思想内容:对连年战伐,百姓穷苦的痛惜之情和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感慨。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表现手法:虚实结合

思想内容:表达对故国的怀念,抒发怀念故国的悲伤哀痛之情和满腹愁绪。

苏幕遮

(宋)周邦彦

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表现手法:想象,对景抒情

思想内容:表现出久居京城思念故乡的情怀。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将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表现手法:衬托

思想内容:刻画了一个深闺独处,多愁善感的美丽女性的形象。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xuè)。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表现手法:情景交融、比兴、夸张

思想内容:抒写了他不合时宜而慷慨自信的情怀,同时也流露出人生易老,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怀才不遇的感慨。

名句默写专题训练

1、送者未及返。

,烟波杳悠悠。(黄遵宪《今别离(其一)》)

2、回眸一笑百媚生。(白居易《长恨歌》)

3、酌酒以自宽。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

4、骊宫高处入青云。(白居易《长恨歌》)

5、霾两轮兮絷四马。

,严杀尽兮弃原野。(屈原《国殇》)

6、,两朝开济老臣心。,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7、君王掩面救不得。(白居易《长恨歌》)

8、世味年来薄似纱,?小楼一夜听春

雨。(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9、,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0、蜀江水碧蜀山青。(白居易《长恨歌》)

11、金樽清酒斗十千。,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

12、带长剑兮挟秦弓。诚既勇兮又以武。身既死兮神以灵,!(屈原《国殇》)

13、千岩万转路不定。熊咆龙吟殷岩泉。云青青兮欲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4、西宫南苑多秋草。(白居易《长恨歌》)

15、,将以遗兮远者。(屈原《湘夫人》)

16、矮纸斜行闲作草。素衣莫起风尘叹。(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7、,罾何为兮木上?(屈原《湘夫人》)

18、七月七日长生殿。(白居易《长恨歌》)

19、小楼昨夜又东风。(李煜《虞美人》)20、,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21、使天下之人。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函谷举,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

22、,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23、花自飘零水自流。。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

24、,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25、捐余袂兮江中。(屈原《湘夫人》)

26、我欲因之梦吴越。湖月照我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7、时不可兮骤得。(屈原《湘夫人》)

28、,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29、过春风十里。自胡马窥江

去后,犹厌言兵。渐黄昏,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30、塞上长城空自许。出师一表真名世,!(陆游《书愤》)

31、欲渡黄河冰塞川。闲来垂犯钓碧溪上。(李白《行路难》)

32、,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

33、丞相祠堂何处寻?。

,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34、,从此君王不早朝。(白居易《长恨歌》)

35、,中原北望气如山。,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36、,御宇多年求不得。(白居易《长恨歌》)

37、,与佳期兮夕张。(屈原《湘夫人》)

38、春风桃李花开夜。(白居易《长恨歌》)

39、,清风吹我襟。

,翔鸟鸣北林。(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40、白日沦西河。

,荡荡空中景。(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41、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鲍照《拟行路难》)

42、云中谁寄锦书来?

。(李清照《一剪梅》)

43、,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4、迟迟钟鼓初长夜。(白居易《长恨歌》)

45、欲言无予和。日月掷人去。(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46、,对此如何不泪垂?(白居易《长恨歌》)

47、主人何为言少钱。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李白《将进酒》)

48、;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49、此时相望不相闻。鸿雁长飞光不度。(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50、古亦有山

川。车舟载离别。(黄遵宪《今别离(其一)》)

51、峨嵋山下少人行。(白居易《长恨歌》)

52、鹿门月照开烟树。,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53、,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4、风一更,雪一更。(纳兰性德《长相思》)

55、,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56、上穷碧落下黄泉。(白居易《长恨歌》)

57、,乾坤日月浮。亲朋无一字。戎马关山北。(杜甫《登岳阳楼》)

58、春水碧于天。垆边人似月。,还乡顺断肠。(韦庄《菩萨蛮》)

59、漠漠水田飞白鹭。,松下清斋折露葵。(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60、细草微风岸。

,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61、世间行乐亦如此。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2、岭上晴云披絮帽。,溪柳自摇沙水清。(苏轼《新城道中(其一)》)

63、黄埃散漫风萧索。(白居易《长恨歌》)

64、,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杜甫《旅夜书怀》)65、山一程,水一程。(纳兰性德《长相思》)66、,尽日君王看不足。(白居易《长恨歌》)

67、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

进酒》)

68、昆山玉碎凤凰叫。十二门前融冷光。女娲炼石补天处。(李贺《李凭箜篌引》)69、,但愿长醉不愿醒。,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李白《将进酒》)

70、铁衣远戍辛勤久。少妇城南欲断肠。,绝域苍茫无所有!(高适《燕歌行》)

71、岁暮阴阳催短景。五更鼓角生悲壮。(杜甫《阁夜》)72、,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73、人生得意须尽欢。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将进酒》)74、归来池苑皆依旧。(白居易《长恨歌》)

75、开琼筵以坐花。不有佳咏,?(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76、水面清圆。(周邦彦《苏幕遮》)

77、江流宛转绕芳甸,;,汀上白沙看不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78、汉家烟尘在东北。男儿本自重横行。(高适《燕歌行》)

79、。何日更重游?(白居易《忆江南(其二)》)

80、野哭千家闻战伐。卧龙跃马终黄土。(杜甫《阁夜》)81、燕赵之收藏,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倚叠如山。(杜牧《阿房宫赋》)82、相看白刃血纷纷,?,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83、,密雨斜侵薜荔墙。

,江流曲似九回肠。(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84、,花面交相映。(温庭筠《菩萨蛮》)

85、,未云何龙?复道行空,?(杜

牧《阿房宫赋》)

86、,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87、帝子降兮北渚。(屈原《湘夫人》)88、使六国各爱其人,;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

89、在天愿作比翼鸟。(白居易《长恨歌》)

90、,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91、杜郎俊赏。

,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扬州慢》)92、,旌旆逶迤碣石间。

,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高适《燕歌行》)

93、群季俊秀,;

,独惭康乐。,高谈转清。(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94、,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95、忧劳可以兴国,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伶官传序》)96、吴酒一杯春竹叶。(白居易《忆江南(其三)》)

97、以无厚入有间。(《庖丁解牛》)98、,而后人哀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99、。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其一)》)

100、战士军前半死生,!

,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高适《燕歌行》)

第四篇: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阿房宫赋(第1、2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阿房宫赋》

【教学目标】

1、深情诵读,疏通和落实本文的重点文言字词及知识点。

2、品味语言,理解和学习本文中的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及写作特色。

3、把握文意,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教学重点】

1、疏通和落实本文的重点文言字词及知识点。【教学难点】

1、理解和学习本文中的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及写作特色。

2、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1、2课时

一、导入

“新建阿房壁未干,沛公兵已入长安。帝王若竭生灵力,大业沙崩固不难。”这是唐代诗人胡曾的一首咏史诗。诗人借阿房宫的兴废告诫君王要爱惜百姓,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而与胡曾处于同一时代的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则也选择了阿房宫作为他讽时刺世的一把利刃,那么在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一文中,杜牧又提出了什么样的新观点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杜牧,学习《阿房宫赋》。

二、初读文本,解决字音。要求:

1、学生自由朗读,通过工具书解决都不准的字音。

2、让个别学生朗读,教师做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准重音、读出感情。

3、教师范读、播放录音,个别学生再读。最后全体学生齐读。

骊(lí)山

廊腰缦(màn)回

囷囷(qūn)焉

矗(chù)不知其几千万落

不霁(jì)何虹

妃嫔(pín)媵(yìng)嫱(qiáng)

辇(niǎn)来于秦

朝歌夜弦(xián)

① 六王毕,四海一

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② 蜀山兀,阿房出

兀:形容词作动词,指山上的树木被砍伐光了。

③ 骊山北构而西折

骊山:名词作状语,从骊山;

北、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

④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腰、缦:名词作状语,像人腰一样,像绸子一样。

⑤ 蜂房水窝

蜂房、水窝:名词作状语,像蜂房、水窝一样。

⑥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云:名词作动词,出现了云;

龙:名词作动词,出现了龙。

⑦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虹:名词作动词,出现了彩虹。

⑧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响:动词作名词,歌声。(4)小结

第一段介绍了阿房宫兴建的时代背景、总体规模和布局精巧、构造奇美的建筑风格,以及宫中的歌舞之盛。进而铺叙阿房宫的雄伟壮丽。

2、第二自然段(1)重点实词

①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荧荧:明亮的样子。

②杳不知其所之也

杳:无影无声,形容声音的遥远。

③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态:指姿态的美好;妍:美丽。

④ 弃掷逦迤

逦迤:连续不断。这里有“到处都是”的意思。(2)古今异义

①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

今义:筹划、计划或组织。(3)词类活用

①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极:副词作动词,极尽。

②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日:名词作状语,天天地。

③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焦土:名词作动词,变成焦土。(4)特殊句式

①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判断句

② 戍卒叫,函谷举

被动句

③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状语后置句(5)小结

第三段铺写了秦王的骄奢淫靡,滥用民力,以致众叛亲离,导致了农民起义,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4、第四自然段(1)重点实词

①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如果。爱:爱护。

②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为:做。

③ 谁得而族灭也

得:能够;哀:哀叹。

④ 秦人不暇自哀

不暇:来不及。(2)词类活用

①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名词作动词,族灭。

②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3)特殊句式

① 秦人不暇自哀

宾语前置句(4)小结

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四、全文内容小结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归纳整理本文中的文言字词句。

第五篇: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阿房宫赋》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文章说明

关于阿房宫,《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看来阿房宫确实很豪华壮丽。但作者在这篇赋里,展开了更为丰富的想像,运用赋的传统手法,铺陈夸张,把阿房宫写得更为豪华壮丽。

谈古往往是为了论今。这篇赋也是如此。在这里,作者并非为了把秦阿房宫铺排描绘一番,而是针对当时的现实写的。这篇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年间。这时,唐王朝的统治本来就江河日下,一蹶不振了,而唐敬宗又是一个更为荒淫腐朽的皇帝,他不顾国家**,财源枯竭,民不聊生的形势,自即位以来即沉湎声色,广选美女,大兴土木,修建宫殿,使唐王朝的统治更加岌岌可危。作者在这篇赋里就通过秦阿房宫的建造到毁灭,提出了一个历史教训:统治者穷奢极欲,不爱惜人民,只能导致自己的败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赋中,作者明确指出:统治者的豪华生活是建筑在对人民的残酷掠夺基础上的。这种认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用赋这种文学样式表现出来,是难能可贵的。

这篇赋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阿房宫的铺排描写,第二部分是对阿房宫的议论。而铺排描写是议论的基础,为议论服务的;议论又是从铺排描写生发而来,紧紧切合于铺排描写。铺排描写处词采瑰奇,气势劲遒;议论处则警辟犀利,一语破的,戒鉴之义昭昭,绝无汉赋那种劝百讽一之嫌。

对阿房宫的铺排描写部分又可分三段。先写阿房宫的雄伟富丽。赋一开始只用一句话交代了阿房宫的建造:天下统一了,用大量的物质财富建起了阿房宫。这里用一个“毕”字一个“一”字来表现秦统一天下的过程,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社会历史条件;一个“兀”字一个“出”字表现阿房宫的建造过程,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物质条件,含蓄地说明了阿房宫的出现,取尽了天下的财物。接着就写阿房宫的形象,先写外观:“三百余里”为其广;“隔离天日”为其高,“西折”“直走”为其气势,几笔粗线条的勾勒就从外观上、从整体上把阿房宫的雄伟写出来了。然后写内部,通过“流入宫墙”的“二川”,把人们的视野引入宫中。写宫中则是细线条的刻画。作者细致地铺排了楼阁、回廊、屋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等等,而在铺排中,又通过一系列的比喻突出雄伟的气势,富丽的形象。比喻则是多种多样,不拘

一格。以人腰比喻回廊,以飞鸟啄食比喻檐牙,以“钩心斗角”比喻楼阁建筑的形势,这都是以动比静,化静为动,造成更为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而以巨龙比喻长桥,以彩虹比喻复道,又是用疑问的语气写出来的,就让人感到比喻与被比喻之间更相似,更逼真,把长桥、复道描绘得更壮丽。至于把歌台的歌声写成“暖”,写成“春光融融”,把舞殿的舞写成“冷”,写成“风雨凄凄”,实际上也是对歌台舞殿气氛的一种比喻,只不过这里是通过人的感觉来比喻的,所以能给人以更深刻的感受,有力地表现了阿房宫中急管繁弦,终日不绝,轻歌曼舞,夜以继日的豪华生活。

第二段则从写建筑转入写宫女。中国古代,皇宫中宫女的多少,往往标志着帝王荒淫奢侈的程度。这里就是用夸张的笔法,写阿房宫中的宫女之多,以突出秦宫的豪华奢侈。开始先交代宫女的来源。如果说阿房宫的建造,是竭天下之物,那么阿房宫中的宫女则是尽六国之人。这些宫女原来都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今天却“朝歌夜弦,为秦宫人”,秦的强与暴于中可见。接着就抓住宫女生活最具有特征性的细节,以一套排比句加以铺排描写。在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夸张笔法,通过夸张把铺排描写集中到表现宫女之多上:当宫女们打开妆镜,就像天上的无数明星;当宫女们梳理头发,又形成一片片乌云;宫女们泼掉的梳妆用水,使渭水都涨起了一层油腻;宫女们焚烧香料以熏居室,又呈现出烟雾弥漫的景象。这该有多少宫女啊!正因为宫女如此之多,所以当皇帝乘着宫车隆隆而过的时候,谁也不知道去宠幸哪一个宫女,她们只能“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乃至有的宫女从始至终就没有见过皇帝。作者在这里连用了六个“也”字,既不妨碍句式的整齐,又造成了语气上的一唱三叹;既渗透出对宫女之多的感慨,又表现出对宫女们禁闭深宫的不幸的同情。

到了第三段,又从金玉珍宝之富来写阿房宫的奢华。阿房宫不仅竭天下之物,尽六国之人,而且穷人间之财。六国统治者多少代多少年积累起来的金玉珍宝,都被秦“输来其间”。而这些“倚叠如山”的金玉珍宝正是六国统治者“剽掠其人”而来的。这里,不仅点出六国“不爱其人”,秦也不爱“六国之人”,而且表明,无论是六国还是秦,他们的奢侈豪华都是建筑在对人民的剽掠的基础之上。特别是在阿房宫里,秦人对这些金玉珍宝“弃掷逦迤”,视若石砾,其奢侈挥霍更在六国之上。这就为后文议论六国的失败,秦的灭亡,设下了铺垫。这段在写法上与第一段的比喻、第二段的夸张不同,主要是直叙其事,既与内容上对阿房宫奢华的揭露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直接相适应,又取得了变化多端,毫不呆板的艺术效果。同时,也为下部分的议论,起了直接引渡的作用。

对阿房宫铺排描写的中心是奢侈豪华。

第四五两段就是这篇赋的议论部分了。汉代大赋结尾处往往有一点议论,但那是点缀,与全赋并不协调,也起不到议论的作用。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一般的就没有了议论。这篇赋则继承了汉赋结尾处议论的特点,但又有明显的变化与发展。这里的议论成分,不仅比汉赋大大加重,几乎占了全篇的一半,而且成为全赋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起着点题的作用。不是用议论为铺排做点缀,而是让铺排为议论服务。这种情况也是唐、宋赋的特点之一。

第四段以“嗟乎”二字开始,直接表达了作者无限感慨的心情,引起了议论。接着就紧承上段对秦人尽掠人间的金玉珍宝而又肆意糟蹋挥霍的描写,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人有同心,心有同理,“秦爱纷奢”,难道别人就不爱惜自己的财物?为什么把别人的财物搜刮得一干二净,而秦人糟蹋挥霍起来竟视如泥沙?这就把“秦爱纷奢”的违天逆人,极不合理以及这种“纷奢”是建筑在对广大人民的残酷剥削,疯狂掠夺的基础上,一下子提了出来,可以说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秦爱纷奢”是一篇之眼,前三段铺排的是它,后两段议论的也是它;它既总结了前三段的铺排,又领起了后两段的议论。然后通过一个“使”字把问题深入一步,联系阿房宫的豪华,进一步写“秦爱纷奢”的违天逆人,极不合理。这里,在一套排比句中,通过对比的手法,集中地铺排了阿房宫的豪华已经超越了天下可能有的财力物力,人民已经无法负担了。对比时,集中在一个“多”字上,一方面是阿房宫的豪华所需,一方面是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前者远远多于后者。对比之下,不仅说明了阿房宫的豪华程度,更揭示了这种豪华乃是人民的血汗。然后又通过第二个“使”字把这段开始提出的问题再深入一步,指出了“秦爱纷奢”的结果:天下怨怒,暴秦灭亡,阿房宫本身也化为一片焦土。这里写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既表现了秦的残暴,又说明了民怨难遏,人民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但是“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秦始皇的统治却越来越“纷奢”,越来越残暴了。一方面是忍无可忍,一方面是更加残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秦王朝的灭亡是必然的了。这里称秦始皇为“独夫”“骄固”,作者对荒淫奢侈,专横残暴的统治者的愤怒心情已溢于言表。这段的最后用一句话16个字,概括了秦王朝终至灭亡,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的历史过程,既简练又形象,看出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

最后一段,则是在议论“秦爱纷奢”的基础上,一语破的,指出秦被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不爱惜人民,为作者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历史教训。议论还是由“呜呼”领起,表现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沉痛感情,加强感情色彩,起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的作用。前文已写出秦灭了六国,天下人又灭了秦。但这里却突然一转,提出使六国灭亡的不是秦,灭亡秦国的也不是天下人。这就不能不使人们发问:到底是什么原因使秦国灭亡了呢?把人们由表面引向深入,不仅使文章波澜突起,走向高潮,也显得议论更加深刻,让人们更加注意。接着就急转直下,说明了六国与秦的灭亡都在于不爱惜人民。但这里是从反面说的,指出假

设六国与秦能够爱惜人民,他们就不会灭亡。本可以不灭亡,但由于不爱惜人民,导致了灭亡,就更让人感到教训的沉痛。这就指出了秦灭亡的根本原因。前边仍由“嗟夫”领起,后边以反问结束,更加深了沉痛的感情。最后用四个“哀”字结束了全文,把这沉痛的教训提交给作者当时的统治者。这里的“哀”并不是指同情秦残暴的统治被灭亡,而是指本可以不灭亡,但由于不爱惜人民而遭到灭亡的历史教训令人沉痛。“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这“后人”当然包括作者当时的统治者,如果“后人”只哀痛惋惜秦的灭亡,而不以秦灭亡的根本原因为戒鉴,改弦更张,只能重蹈秦灭亡的覆辙,同样会有更后来的人来哀痛惋惜自己的败亡。这四个“哀”字实在发人深省。

(选自《历代赋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秦晖\秦国:国“崛起”民“跪下”

作为中国人,我们都希望国家强大,其中也包括在政治上、军事上强大,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国家的强大可以增进国民的尊严。但是我这里说的是很多情况下,不是一切情况下。在有些情况下,国家的强大不仅不能带来国民的尊严,反而带来的是国民的屈辱。

我要举的一个例子,最近播了很多帝王剧,正在热播的就是《秦始皇》。秦毫无疑问是一个强国,而且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强国,唐人在唐诗中曾经有一句话,“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我们不妨看看秦人是怎么评价自己的,秦国有没有反对派呢?我不知道,但是我这里列举的不是反对派,而是那些强秦的理论家们,完全是官方人士,他们是怎么论证秦国的强大和老百姓的地位。

《大国崛起》播出之后,我看到一些文章,说西方的民主制度其实不是一种好东西,为什么呢?民主制度从希腊罗马开始,就是因为西方人侵略成性,他们为了对外征服,所以他们本族人要团结起来,所以搞了一个民主制度,对本国人很好,但是对外族人很坏。说中国正好相反,我们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不搞对于征服,因此不需要民主制度。我们可以对自己人坏一些,因为我们不想征服别人,所以我们不太在乎给自己人一些好处,团结起来征服外国,中国人没有这种传统。秦始皇的制度后来被认为比民主更人道,因为民主虽然对国内人不错,但是对国外人很糟糕。而我们国家以前这套制度,好像是对本国人不怎么样,但是在全世界是一个和平的样本。西方人为了征服外部,需要在内部搞民主的说法我觉得其实是不成立的。希腊罗马他们当然也有对外征服,但是对外征服并不一定需要就要搞民主,比如说波斯帝国。搞民主的基本动力还是来自国内,并不是来自国外。

可是你看看《韩非子》和《商君书》就知道,为什么要强调强国呢?就是要穷兵黩武、对外扩张。《商君书》据说是商鞅写的,现在一般认为它有些篇章可能是出自商鞅的手,其

他可能是出自商鞅的后学。《商君书》和《韩非子》,建议大家有兴趣的话读一下,那的确是千古奇书,只读四书五经很难了解中国是怎么一回事,不读《商君书》和《韩非子》不可能知道什么是传统。

秦国的统治者、秦国当局,怎么总结自己的强大?《商君书》有一章就叫《弱民》,公然宣称“民弱则国强,民强则国弱;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国家要强大、要对外征服,首先要把自己的百姓收拾的服服帖帖。商鞅说你连本国的百姓都收拾不住,你还能征服外地吗?《商君书》有一句话,“能治天下者,必先治其民,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百姓就几乎成为他们的敌人。强国就要弱民,为了弱民绝不能让老百姓衣食有余,商鞅说“农有余食,则薄燕于岁”,只要衣食有余,他们就不会努力,所以一定要把他们搜刮得一贫如洗。商鞅还有一句话,“足民何可以为治”,百姓只有穷的一塌糊涂,才会希望国家来救他们,如果他们都富了,还稀罕你吗?他认为,国家要强大,就要使民“家不积粟,上藏也”,百姓家里没有积粮,所有的粮食都存在王那里。同时还要有一套很严酷的户籍制度,“行间无所逃,迁徙无所入,行间之治,连以五,辨之以章,束之以令,拙无所处,罢无所处”。最后他自己就死在这套制度上,商鞅逃亡时要住旅店,旅店的老板说必须要有证明,随意接待没有证明的人会受牵连,于是商鞅长叹一口气,说这是作法自毙。

如此“强国”非民所望。

《商君书》说,“任民之所善,故奸多。民贫则力,民富则淫”。说人民必须屈辱,才知道大人的尊贵;必须卑贱,才懂得当官的厉害;必须贫困,才会为赏赐而卖命。就是“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要“富国强兵”,必须让百姓沉沦在辱、弱、贫、愚之中。

这样的强国对百姓有什么好处呢?我们以前的一些历史书,往往有一种一元化的判断,认为一个国家要强,在一切方面都会强。商鞅变法后秦国的经济是有所改善,但是一直到秦统一六国的时候,在整个华夏,秦的经济水平仍然是很落后的。以往的历史书对此有一个错误的判断,可能产生于《史记“货殖列传》中的一段话:“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而量其富,什居其六。”

但是这几十年来,研究经济史、地理、历史的很多学者指出,司马迁这话是一个文学家的语言,不是当时的历史现实。根据《史记》、《汉书》以及秦汉时代各郡国数据的分析,那个时候司马迁所讲的关中,是包括战国时期全部秦故地的大关中,面积的确约占秦末汉初天下疆域的三分之一左右,但其人口,即使在西汉时期多次移民,人口比重有所提高的情况下,也仅占不到17%,即使如此,其经济仍不能自给。而关东的魏、赵、韩、齐故地面积仅占11.4%,人口却占到60%,而且在粮食自给的情况下,每年至少向关中输出400万石,还有

大量纺织品与其他手工业从关东输入关中。其实秦的经济是很落后的,秦的老百姓是很穷的。当然他穷兵黩武,军队确实很厉害。

秦的经济落后,政治更是苛暴。商鞅、韩非这些人,我看有中国古今历史上很罕见的坦率。商鞅说:“政作民之所恶,民弱;政作民之所乐,民强。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民强而强之,兵重弱。„„民弱而弱之,兵重强。”越是压迫老百姓,国家越强大,越是顺从老百姓,国家越弱。

我们只需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统治者如果宣称要使老百姓富裕幸福,他实际上能否做到确实很难说。而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公然说,我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把百姓踩在脚下,“令人畏惧强于受人爱戴”!我的统治就是要让百姓辱、弱、贫、愚,就是要做百姓痛恨的事,你奈我何!那么百姓的苦难还用怀疑吗?盛夸“强秦”造福于人民的谬说,实在用不着谁来反驳,商鞅、韩非这些强秦理论家自己就是最有力的反驳者。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最近有一部历史剧,主题歌说“得人心者得天下”,我看了之后真是哑然失笑。得人心者得天下,只有在某种制度下才是真理,也就是说在民主制度下那的确是得人心者得天下,民主就是靠选票。我觉得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一种好现象,但是正因为这是一种好现象,民主才是一个好东西。你要看看韩非、商鞅他们说的话,就可以很清楚,这些理论家从来不相信人民会拥护他们,而且从来不指望。韩非甚至将话说到这个地步,统治者你不要想别人喜欢你,也许你的老婆、孩子都会算计你。哪怕别人都不高兴,但是我要让你们不敢反对,或者无法反对。首先是我能够垄断组织资源、摧毁民间认同,利用人性弱点等等,这才是法家崇尚的最高境界。

面对这样的强秦,我们看到《商君书》和《韩非子》,会感到毛骨悚然。但在这样的情况下,是不是作为一个弱国就会更好呢?我前面说过关东六国比秦国富,在和平时代关东六国人日子就是比秦国人好。但是赵被秦国打败,几十万战俘被暴秦坑杀,致使举国尽哀。所以暴秦的“强国弱民”之道固然可恶,关东诸国不知自强也堪为殷鉴,而在这种情况下提倡“让本国政府在战争中失败”的列宁式立场,我觉得也是不可取的。元代一首散曲就提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要摆脱这种无奈,我们就应该明白,要追求国家利益,必须是真正国民的利益,而不能仅仅是统治者的利益。

我们讲的大国崛起,就是要摆脱这种状态,前提是什么?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应该没有错,但是前提是,权责是需要对应的,国家兴亡,匹夫首先要有权。所谓匹夫要有权,不是说大家都去当官,人人都有power恐怕不行,但是要有

充分的公民权利,要有right,这大概没有什么问题。国家要崛起,他首先要保障国民的公民权利。统治者的权力要有制约,统治者的责任要有追问。由权利的国民才能承担自己的责任。首先是民强,其次才是国强。匹夫无权,那么结果是兴如秦、亡如赵,就像元曲所说一样,兴百姓苦,亡百姓也苦。但是如果匹夫有权,那么兴就像是英美,衰落就像荷兰和瑞典,百姓都昂然挺立。所以现代意义上的大国,首先是一个国民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的,统治者的权力得到制约的国家,这也就是我们讲的宪政国家,我们要摆脱强国弱民的机制。

(节选自《名家讲堂·秦晖\大国与宪政》)

下载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阿房宫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阿房宫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