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历史课改中的教学体会
中学历史课改中的教学体会
----三月教学反思
张学平
走进新课程,面对新教学模式---“三四七一”教学模式,我们怎样教?这是我校每位作为农村的教师应该不断实践、探索、反思的。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总的说来,素质比较差。因此,部分学生在上历史课中积极性都不高。尽管我们天天都在讲新课改,但中考指挥棒高悬又令教师改革的步伐不敢迈得太大,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师。
记得有位教师说过:学生上我的课睡觉,不是学生的错,怨我讲得不够生动;学生不学历史,不是学生的错,怨我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没有学好历史,不是学生的错,怨我没有教好。历史教学只有用心来教,才能使教师教得秀气,学生学得灵气,课堂充满生气。那么,作为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师,如何做好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本人谈一些体会。
首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创设情境,使学生入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对所学学科充满兴趣和爱好一语道破天机。教师应如何使学生喜欢自己所教学科,引领学生接近和进入乐学境界,这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学习历史可以让人聪明,历史上的教训、经验可以不断鞭策我们进步,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我校的“三四七一”教学模式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有利于创设一个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氛围,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而是予以肯定和鼓励,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过程。尊重学生的个性,关爱学生的成长,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最终使同学们乐学,会学,并且学实,学活,改变学生轻视历史课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
其次,巧妙的导入,把学生引入知识的大海,激起学生对新知的渴望和探求。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新课导入亦如此。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历史课堂教学来说,精彩的导入无疑会为整个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一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因此,在教学中,我深挖教材,查阅图书、资料,上网了解历史课的导入方法和技巧,取得了一些效果。如:图片——美化历史,看着一幅幅精美图片跃然眼前,仿佛忘记身在课堂,爱憎分明立竿见影,比语言的表达更胜一筹,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不是死的东西,而是鲜活的有生命的东西。
再次,对待不同的学生,教师的提问要注重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进行分层教学。在新课讲解过程中注重讲解点拨、讲中设疑、质疑。通过学生回答问题,检查学生自学效果。教师点拨、归纳、补充、更正,进一步深化,进一步条理化。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落实知识点。同时探究问题,学会方法。得出结论,升华认识。设计问题,开展活动,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去感受去理解。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光立足于教,而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学生学会,要引导学生会学,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动力,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最后,必须加强教师的内功修炼。教师只有在拥有丰富的知识的情况下,才会更好的教书育人。
1、更新观念,主动学习。主动加强与其他学校同学科教师和同校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交流。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同时也有利于优势互补,促进整体上的共同发展。如抽空去兄弟学校听课,上课,积极参与省、市、县的历史教研活动,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2、更新备课方式 :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如:教学目标该如何制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难点是什么,如何排除;本课怎样导入效果较好,一开始就能激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该怎样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后检测应怎样编写,编写哪些类型的题;在本课中,该给学生制定怎样的活动方案,等等。大家对同一课都写一份教案,然后集体讨论,最后汇集成一篇较好的教案,同一个年级的教师分别上同样的教案课,其余老师听课评课,提高教学水平。凡是遇到有争议的问题,大家毫不保留的提出来,共同讨论,得出结论。通过集体备课,得出本节课的施教框架,然后教师再根据个人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集体备课基础上的二次备课。这样,备出来的一节课,既充分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活字。
3、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
利用学校有效的教学资源,创造无穷的教学价值。作为农村中的教师,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所以,当今的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和在课堂教学中假设活动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也是我们目前使用过的两种较好的方法。
①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集图像和声音于一体,模拟展示当时的历史情景。这样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由感而发,认识历史、感受历史和分析历史,从而记住历史,这就是我们“一辅”的优势,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使课堂变得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但作为农村中学的教师,由于受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不可能上课都在多媒体中教学,这样的效果对我们来讲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我更注重的是第二种教学方法。
②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活动情境
常用的课堂活动形式,如:分组讨论、分组辩论、小组搜集资料竞赛、课堂表演及其它课堂活动形式。有时,还可以把几种活动形式结合起来使用,那样效果更佳。同时教师还应该根据历史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在传授知识时,不追求知识的数量,而追求知识的质量;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时,不是只把结果给学生,而应把得到结果的方法教给学生。这才是真正以学生发展为目的。
③加强学生训练,夯实基础,落实到位,尤其是学生的过关训练。
教师在讲完每一节或每一章时,要做到心中有数。注重分层次掌握,发挥班干部和小组长督促作用。利用课前提问,课后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基础知识能力。正如俗话说的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掌握了牢固的基础知识,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说,课堂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处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以教师的主导为前提;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启发和诱导上,不是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以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为目的。
总之,农村课程改革的道路还很漫长、任务还很艰巨,但无论面前是急流还是险滩,作为教师的我都会勇往直前,奋起直追,争取历史教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篇:中学历史课改心得
八年级历史课改心得
新课改在我县如火如荼的开展五六年了,许多观念让我耳目一新,经过不断的学习实践,业务水平获得了很大发展。在享受课改带来成功体验的同时,我对课改的认识也在逐步清晰,深入。在课改中我心中颇多感慨,也颇受启发,我的教学思想已受到了极大的触动,现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整理如下:
一、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教师从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合作者。教师如何更好的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合作者呢?
1、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要让学生真心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的阅读课文,充分的思考、探究、理解,让学生充分体会课文,不能让自主学习流于形式。那种担心自主学习占用过多时间,会影响教学进步,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的总结是错误的。因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会提高自我对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对学习的效果也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合理安排学习任务
要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有效的进行,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同时,合作学习的任务应当具有一定的速度,具有进行合作学习的价值。一般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有困难的任务课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小组通过想互配合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容易使学习任务更好的完成。如果学习的任务比较简单,或者学习的任务,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就完全没有必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二、新课程改中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他们更愿意上历史课了。
1、新的历史教材,从外观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深受学生喜爱;从内容上讲,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比如历史文物仿制活动一课要求学生搜集历史文物图片,实物或仿古文物,动手制作仿古文物,可小组合作共同制作,互相探讨,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2、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转变,学生学得主动了,变得大胆了。在新课程的 教学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改变过去学生跟着教师转的被动局面,学生学得主动而灵活,由过去的苦学变成乐学。由过去的课堂上不愿发言到抢着发言。
3、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没有了“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已从过去的注重老师教,转到了注重学生学。师生互动、学生间的互动成为课堂活动的主旋律。教学中我经常会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习热情高涨,使学习成为充满乐趣的事。
4、建立了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新的课程改革中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同样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学中师生关系开始变得民主、和谐、平等。在这种关系中,师爱的作用是伟大的。爱是无声的语言,爱是最美的教育。随堂潜入课,润心细无声。教学中我尽量使用鼓励性、发展性、启发性的语言,与学生们平等对话。用真情点击孩子心灵的鼠标,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尊,促进学生产生最佳学习心态,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实现自我调控。
三、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在课堂中做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要做好这些角色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教师在课前、课中要做大量工作:
1、要精心背课、背学生。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设计每一个环节,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历史课堂充满-,充满生机。要了解学生,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问题,既要做好可以预测的应对准备,也要想好不可预测的应对方法。
2、关注学生和学生学习过程。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卷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面对学生有别于他人的探究方式,我们要引发学生间的思维碰撞,让学生深入思考,顺利地进入更高的层次的学习。
3、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智力 2 潜能,学起来也就觉得轻松愉悦。历史教师要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突出历史知识的趣味性、生动性,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对学生永远都有一种魅力,感受课堂生活的快乐。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设计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②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学生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日常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展示枯燥、遥远的历史。③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积极性。④注意学科间的结合,尤其是文史不分家,正确运用诗词、俗语、典故、成语等进行教学。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⑤努力挖掘、充分发挥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理论。那么,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让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系统等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一切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在课改实践中,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往往是上了这一课又要忙着准备下一课的内容,有时为了一个探索性的问题的设计而绞尽脑汗,还总觉得不尽如人意,总觉得自己知识太贫乏,迫切地需要去学习、去充实自己。渴望了解更多课改的知识,渴望指导,渴望交流,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
以上只是我自己在实践课改上的一些浮浅认识。在课改的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许我会经历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的过程,但是有一点不会改变,那就是:“目标在前方,我在路上”,我将会继续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
第三篇:历史课改的体会和做法
历史课改的体会和做法
盐都区义丰初级中学
吴根琪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惟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作为历史教师应贯彻新课标的精神,努力去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通过近一年来的学习、探索和实践,我深深感到:历史课变了,变得充满生机,富有活力。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做法:
一、优化教材内容,设置问题情境
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发展“言之有据,论者符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解偏见、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如讲西安事变时,我先从介绍张学良开始,并指出:当张在美国逝世后,江泽民称赞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然后我再详细叙述西安事变的来龙去脉,其间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事变前,中国的局势是怎么样?事变后,又该如何处理蒋介石?接着,我又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假设:如果当时杀了蒋介石,中国的政局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否有利于团结抗日?在学生积极讨论的过程中,我又适时补充了一些历史资料:蒋介石被扣后,中国各党各派的态度(亲日派、亲英美派、中国共产党、民主人士、张杨等)。随着材料的引入,学生的眼界进一步拓宽,思维更加活跃,师生在热烈讨论之后,终于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既明白了不杀蒋介石的道理,也懂得中国共产党为和平解决事变所作出的努力和深明大义、不计前嫌、以民族大局为重的品格。这时,学生明白了西安事变前前后后张的言行,也就深刻地理解了江泽民对他的评价。又如讲重庆谈判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当时,蒋介石连续发了三封电报给毛泽东,“盛意”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进行和平谈判。这时,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是:毛泽东该不该去重庆?“去”与“不去”的理由各是什么?学生对于这种探索性的认知活动很感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并相应地作了阐述。最后,由我作了总结。这样,学生真正地明白了重庆谈判的真相。一言以譬之,讨论是进行思想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思维的冲撞中往往产生思想的火花,在教学中有目的引用史料和观点设置问题情境,开展讨论,鼓励争论,可以让学生在争论中增长知识和锻炼思维。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
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先导,它既是探究学习的资源,也是探究学习的推动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对于神机妙算、遇事先知的“智多星”诸葛亮,我认为教材只从正面谈到了他的智慧、才能、功绩、而历史上的诸葛亮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他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当我这样说以后,同学们立即来了兴头,各抒已见。有位学生对诸葛亮的聪明提出了质疑,认为那是罗贯中“吹”出来的。并且提出了诸葛亮的不聪明的之处:¬事无大小,亲自过问 用人多疑,不会招贤 ®不自量力,盲目北伐 ¯实无大志,缺少勇气和判断。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提出疑问,这一行为本身就蕴含创造思维的火花。为此,对于这种生成性的问题,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可不可以那样。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大胆地提出问题,不唯书、不唯上。“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它的关健在于“新”和“异”,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在“新”和“异”上做文章。
三、课堂提问要适度
课堂提问是历史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表现方法之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对课堂提问在认识上有所深化,在实践中有所创新。我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要使提问真正收到满意的效果,不仅要做到提问应具有启发性、科学性、针对性和面向全体性,而且还要做到适时、适度。首先,课堂提问必须做到难易适中。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提那些不加思索即可回答或书上有暗示性答案的问题,对所提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也要设置合理的坡度。就是在提问时,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入求知的高度。提问时,教师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我们要像《学记》中所说:“善问者如伐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处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这就是说,教师在提问时,应像砍伐坚硬的木材一样,先从易砍的地方砍起,然后再砍木材的关节。其次,提问要精简数量,直入重点。一节课45分钟,不能问个不停,应注意提问的密度和节奏。教师要紧扣教学目的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问力求做到少而精,力戒平庸、繁琐的满堂问。要想密度适中,就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俗语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提问也当如此。只有学生具备了“愤”“悱”的状态,即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心”、“达其辞”的最佳时机。第三要做到提问与探究和创设情境相结合。课堂上的提问不是孤立进行的,它需要与课堂上的其它环节互相配合,才能“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就是说课堂提问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准备程度,情境的创设可以为学生探究问题提供前提条件,同样,问题的探究程度也可以为课堂提问准备基础。在学生充分掌握了问题的“背景”之后,再去思考问题,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运用多种途径来丰富历史课堂,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第一,我充分发挥直观教学的功能,合理利用图表。在讲完第一章《侵略与抗争》时,我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时间、签约人、签约地点、背景、条款、影响等相关内容制成表格,让学生通过填表的方式从这些不平等条约看中国是怎么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其它的章节如孙中山创建革命党、新文化运动、三大战役等等,我均让学生把这些章节的要点制成各式的表格。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又便于学生复习记忆。第二,我充分利用课本中有关的地图、图片、思考题以及到互联网上搜寻一些图片来辅助教学。这让有限的教学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加强了学生的识图、读图的能力,也增加了学习历史的乐趣。第三,善于运用对联、诗歌、成语典故来丰富历史教学的文学涵养,使历史课成为神采飞扬的文学课堂。如左宗棠的“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光绪帝挽邓世昌“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黑旗军的“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宋庆龄挽孙中山“负改造宏谟,许世以身,有功于民,有功于国,斯人卓著千秋业;综平生伟绩,大书其事,或布在方,或布在策,此后流传万古名”。伟大领袖毛主席自投身革命以来,写了大量壮美的诗篇,这些诗篇如史诗般与近现代历史相关联着的,如《西江月·秋收起义》与秋收起义,《清平乐·六盘山》、《七律·长征》与长征,《沁园春·雪》与重庆谈判,《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与渡江战役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多用成语典故,做到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只有这样,才能使陈年老酒般的历史鲜活起来,才能使枯燥无味的历史课堂变成精神酿蜜的百花园、思考的磁场和陶冶情操的音乐晚会。
五、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作出全面评价,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因为整幅历史画卷就是由形形色色、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构成的。离开了历史人物,历史就会黯然失色、暗淡无光。所以,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常常引导学生对各类历史人物作出评价,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人物,还历史人物之真实面目,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和洞察力。如讲八国联军侵华时,我给学生讲述了传奇女子赛金花的故事,对于这样一个烟花女子,能够在国难当头,同胞深受外人压迫和凌辱之时,勇敢地站出来,为民请命,慷慨陈词,与联军统帅瓦德西据理力争,使北京城避免了一场屠城之劫。然后,我提出问题:对于这样一个风尘女子应该怎么样评价她呢?经过讨论,得出的结论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是看他(或她)的出身、地位,而是看他(或她)是否有功于民、有功于国。在这里我从历史延伸到现实,我们应该怎么样看待、评价身边的人。又如我讲辛亥革命时,也相应地对孙中山进行评价。我不仅仅介绍孙中山对中国历史的伟大功绩,还介绍一些关于孙中山私人生活的事实,让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人物,并指出孙中山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人。在介绍历史人物事迹时,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倾注感情,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六、积极地开展课外活动
历史知识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开展课外活动,应该走出去,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学习:从实践中学习,让学到的知识得以“致用”。这样,学生就会觉得历史知识不是“故纸一堆”,而是很有实际应用的价值,也就会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1、经常走访参观历史古迹和历史博物馆。每一学期应该抽出适当的时间带学生到历史古迹和历史博物馆去,让他们真实的去看乃至于触摸到现实中“历史”,加深对课本所讲到的知识的感性认识。
2、让学生当“小导游”。在假期里,可以让学生到附近的旅游景点中的人文历史景观去义务的当“导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对相应的历史知识有所了解,然后在“导游”的过程中会加深这些历史知识的掌握,同时在“学以致用”中体会到历史知识掌握的益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的能力进行了多方面的培养,特别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和学习能力。
3、用历史的眼光看时事。我常在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他们观看电视和报纸,了解世界,然后用自己已经学到的历史知识去认识世界。比如,我曾经把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冲突设成一个专题,让学生看电视、读报纸,了解大致的情况,然后让他们运用历史相关知识去讨论,寻找巴以冲突的原因,尝试提出解决巴以冲突的办法。这样,学生就对世界上发生的一些事件,就会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觉得很有趣,都积极主动地参加。
七、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和《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都要求教育要创新,这固然是一个趋势,但在创新当中不要违背教育的主旨,要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在讲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的抗争时,我特别注意了这一点。比如《甲午中日战争》这一目,在对《马关条约》进行分析时,既要提高学生全面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又不能让学生走进《马关条约》的签订也给中国带来了好处的误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能让学生忘记这段耻辱的历史。我曾在一篇文章中了解到这样一个案例:有个老师为了创新在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时”,最后总结时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英文单词“HOT”,将帝国主义瓜分的中国的土地全部组合在了里面。当然,不否认这是一种创新,但它显然违背了历史教育的内涵,让学生产生歧义,把这种“狂潮”变成了一种近乎褒义上的“热烈的、热心的”行动了,与问题的主旨背道而驰。所以,在新课改之下的历史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也就是精神教育这个根本,否则,课堂创新也就失去了意义,就不值得去肯定。
总之,新的历史教材,从外观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深受学生喜爱;从内容上讲,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老师要想办法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而不是一味的灌输,要让他们觉得自己愿意上历史课,愿意主动地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而不应该把他们当成被动接受的对象,应该以他们为主体,充分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学生也才能够得到应有的能力培养。
创设历史情境
优化历史教学 盐城市义丰初级中学
吴根琪
【摘要】情境教学是帮助学生学好历史并促进其各方面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结合案例阐述了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方式,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作用,使历史课堂教学真正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关键词】情境教学 优化历史课堂
【正文】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创设历史情境,将历史“复原”,使那些久远的、陌生的历史“重现”在学生面前,寓教于“情”、于“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心感其情的状态中达到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发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觉悟的一种教学方法。
创设导入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在整堂课中都能保持极高的学习热情,思维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如何在历史课堂中贯彻和运用情境教学呢?应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利用客观真实的史料,再现历史情境。
史料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和依据,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的痕迹,它能真实生动地反映历史本来面貌。史料包括典籍、图表、笔记、诗文、民谣等。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补充史料创设历史情境。
如:讲述戊戌变法时,我引用了谭嗣同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篇诗文表达了这位维新派人士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决心和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精神,要求学生学习他为进步事业不怕流血牺牲的献身精神。
在教学中创设历史情境,应注意让学生在感知历史过程中养成探究精神。如为了揭露法西斯的罪行,我为学生补充了一段材料: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二战时德国关押人犯的地方,素有“死亡工厂”之称),遇难者的人皮被制成手套或灯罩,头发被做成褥垫,假牙上镶的金子被熔化后存入德国国家银行,就连身上的脂肪,也被刮下来做成肥皂。苏联红军攻克这里时,除了幸存者,还发现了7000公斤头发、近1.4万条人发毛毯„„(选自《回首二战军事网·纪念奥斯维辛解放60周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开始有了自己的理解和领悟,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予以适当归纳、总结,明确要点:德国法西斯在二战期间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严重损害了人权,我们要反对任何形式的强权政治、霸权主义,要倡导和平,反对战争,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而努力。
二、利用图片、实物演示历史情境。
教师在课堂向学生展示各种直观教具、图片、实物等,配合谈话或讲解,引导学生进行系统观察,使学生对事物现象及内在联系获得感性认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也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借助直观教具能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历史知识,形成历史概念。如讲“平津战役”时,可以利用《三大战役作战示意图》来生动展示战役的概况,教师可边讲边指地图,并用红色箭头指出解放军的进军路线,强调分析当时的形势。这样,历史地图就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战役形势,给学生以宏观的、整体的认识,为以后学习相关的知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历史地图的演示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实物和模型不仅能形象地反映出历史的真实情况,而且是许多重要历史知识的直接来源,在历史研究中和历史教学中有很高的价值。如讲授金字塔、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等古代著名的工程时,教师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能身临其境,感受到这些工程的雄伟壮观,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历史情境,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是形成学生学习历史动机的条件。计算机辅以教学过程,运用计算机制成的课件,可以集文字、图片、地图、音乐、视频于一体,具有形式多样、教学灵活、充满情趣和美感的特点,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教者利用搜集的大量的有关本节课的图片、地图、视频、音乐等素材制成课件,用于教学,学生的情绪被调动,学习热情被激发,然后让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究,形成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如:播放有关长征经典事件的VCD:四渡赤水、强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大会师等,再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设计巧妙的Flash动画游戏,充分挖掘网络技术形象化教学的优势,使学生通过游戏竞赛来学到长征的知识,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形成了完整而又全面的历史知识。通过让学生看红军长征过程中的视频资料,使学生学习革命先辈的优秀品质和高尚的情操,学习长征的精神――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不屈不挠、团结向上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编演历史剧,体验历史情境。
编演历史剧活动,融合了口头、肢体语言表达活动,又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是既符合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又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活动教学模式。编演历史剧是体验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中,编演历史剧成为编者提倡采用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中的重要一种。如:在讲《西安事变》时,我让学生表演历史剧《张学良、杨虎城劝谏蒋介石联共抗日》,表演中,展现双方由于截然不同的立场引发的强烈的矛盾冲突,为张学良、杨虎城无奈之下发动西安事变作了铺垫。教师引导:西安事变发生后,震惊全国,不同个人、不同国家从各自的立场出发,产生了不同的反应。(在自愿组合的基础上,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代表英、美、日本、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内亲美派宋美龄与宋子文、国民党内亲日派何应钦四方力量,要求学生从所代表各派的立场出发,分析、讨论四方力量在西安事变发生后所产生的反应、表现。)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究竟哪一方的决定是站在全民族利益的立场上考虑的?究竟西安事变应该怎样解决才好?
由此导出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教师总结: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无数先烈用自己的鲜血、生命捍卫了自己爱国的信念,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置自身的安危于不顾,以民族大义为先,发动了西安事变,而中国共产党又高瞻远瞩,主张和平解决事变,从而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通过编演历史剧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不断的追求新知识的欲望。
五、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历史情境。
教师应尽量通过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历史。通过讲述,要使学生似乎听得到几千年前陈胜在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呼,看得见万里之外法国马赛人民高唱马赛曲开赴前线的壮丽画面。我们常说要把历史讲活,就是要把历史人物讲得栩栩如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正如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所说:“一个能动听地、清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同带进去。
教学语言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做到通俗易懂。如在介绍埃及最大的金字塔高146.5米时可用相当于50层的大楼作比,在介绍郑和乘坐的宝船时,可用相当于学校的两个足球场这么大来作比。教学语言还要抑扬顿挫,充满感情色彩。如讲圆明园被毁灭时应用悲愤的语调,讲谭嗣同就义时应当饱含激情。另外,还要善于运用体态语言,如手势、动作、面部表情和体态姿势等,这有助于加强口头表述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展示历史情境。
教师还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调查历史文化古迹,采访历史见证人,瞻仰烈士陵园等各种形式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自己去看、去听、去了解历史表象,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如:教师可利用星期、假日组织学生到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参观“抗日纪念园”,通过众多群雕、浮雕和碑刻,重现了日军侵略中国的一段历史,这是一部反映日军侵华史的缩影。一座座群雕,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示了历史情境:抗日战争时期,盐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和全国人民一道,同仇敌忾,抗敌御侮,成千上万的普通老百姓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凯歌。“抗日纪念园”是个大课堂,因为她是一部体现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的生动教材,通过参观活动,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情境教学”是对新课程改革的一种有效的探索,创设历史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体验历史情境,提高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强化、巩固、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情境体验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历史环境”中感悟历史,而且可以在高效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较快地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我相信,经过不断的尝试和革新,情境教学法将会有更多的突破,它的运用将会给历史教学注入持久的活力,既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也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
第四篇:历史课改教学工作总结(定稿)
小牛群初中史历学科课改教学工作总结
新课程要求历史课堂教学要打破常规,改进教学形式,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内容;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明白,学历史并不是一件单调乏味的苦役,学习历史不只是历史课堂内的事,它也是我们每日每时都可从事的活动,是一种乐趣。可是,初中课堂的大容量,快节奏,内容跨越性大,学生的基础薄弱,厌学懒动,抄袭应付的情况很严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在此期间我们进行了很多尝试,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了培训,通过平时上课的演练和上公开课,还是可以看到一些显著的成效的。比如:
学生更愿意上历史课回忆我们以前的历史教材,真的是让人觉得枯燥无味。而新的历史教材,从外观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深受学生喜爱;从内容上讲,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如对历史人物让学生自己来讲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一方面加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增加学生的兴趣。还有历史探究活动课,这可是学生们活动的天地,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现给大家。当得到老师的鼓励时,别提有多高兴了,常常是下了课,学生们还围着老师问这问那,意犹未尽。他们开始成为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二、师生关系的出现好的转化:和谐、民主、平等。让学生体验到平等、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
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为师生互动、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但是存在的问题还是很多的:
一、如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的自学、让学生自读、圈点勾画、提出问题;开始组织小组讨论的形式;在课外让学生搜集资料等。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尽人意。在探究学习中真正能“动”起来的是少数,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动”起来,而有的是与课堂无关的“动”。个别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差,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就放手不够。
二、教学空间和场景仅限于教室,这决定了教学的行为主体仍然是教师,学习的载体依然是教材,教学的活动场所仍然是教室,限制了历史教学的优化。基于此,历史课改的当务之急是寻求和创设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空间。如可采用主题辩论、主题演讲、故事会、知识接龙、自主探究、小论文撰写、师生问难、挑战主持人、情景复现、成果积累和资料搜集展示等教学组织形式。
三、对外交流机会太少,加上业务能力不足,对课改的把握分析也不透彻,对学生的评价也总是不到位。对课改这一新型的教学方式不熟悉,甚至上课有很多的不适应,思想观念还不能完全转变,依然采取的是满堂灌的上课方式。新形式还不能全面展开。
四、我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但是绝大多数学生自学能力不强,很多学生停留在等、靠、要的阶段,应该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课。历史学科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除了专门的课时外,应将学法指导贯彻于教学的始终。
课改实验成功与否,关键在老师,根本在学生。我相信,如果老师们真的能够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那么,凭借老师们潜在的创造力,一定能够形成各具特色的有效的教学风格,课改也将会以更加理性化的现实走向成熟。而我更相信,把学生放开,不要管得太多,让他们自主管理的同时,他们就学会了自主学习。相信我们的学生,他们会给出我们意想不到的答案。
伴随着一路的收获与困惑,相信“道路总是曲折,前途总是光明。”愿和学生一起在课改的天空下收获与成长。
第五篇:历史课改心得体会(本站推荐)
历史课改心得体会
石贵玉
新课程改革浪潮犹如一缕春风吹遍了祖国神州大地,给教育改革注入了一股崭新的活力。通过学习和实践我知道,新课程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着重大的创新和突破。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课改对课堂教学,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现在就初中历史课改谈谈我的心得。
一、教师从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合作者。
(一)、信任学生,学生就会带给我们惊喜
回顾我以往的教学,为什么我会在课堂上当主角?为什么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因为我的不信任。初中的学生,懂什么?提几个问题让他们在书上找找答案回答一下,这就算是以学生为主体了。虽然由教师讲变成了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但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怎样才是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呢?首先就得信任他们,相信他们有能力自主地学习、思考和分析。
(二)、教师在课堂中做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要做好这些角色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教师在课前、课中要做大量工作。
1、要精心备课、备学生。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设计每一个环节,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历史课堂充满激情,充满生机。要了解学生,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问题,既要做好可以预测的应对准备,也要想好不可预测的应对方法。
2、关注学生和学生学习过程
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卷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
3、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智力潜能,学起来也就觉得轻松愉悦。历史教师要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突出历史知识的趣味性、生动性,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对学生永远都有一种魅力,感受课堂生活的快乐。
二、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他们更愿意上历史课了
1、新的历史教材,从外观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深受学生喜爱;从内容上讲,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转变,学生学得主动了,变得大胆了。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改变过去学生跟着教师转的被动局面,学生学得主动而灵活,由过去的苦学变成乐学。由过去的课堂上不愿发言到抢着发言。
3.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没有了“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已从过去的注重老师教,转到了注重学生学。师生互动、学生间的互动成为课堂活动的主旋律。
4、建立了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新的课程改革中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同样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学中师生关系开始变得民主、和谐、平等。在这种关系中,师爱的作用是伟大的。爱是无声的语言,爱是最美的教育。随堂潜入课,润心细无声。
三、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理论。那么,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让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系统等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一切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