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下优化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思考
新课标下优化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思考
徐银仙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中学
一 剖析教材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落实课堂教学标准、是实现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和前提。新教材在内容上的特点是基础性较强,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都可以完成和掌握。但是高中阶段的教材知识综合性和弹性都比较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依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和处理,把握讲的尺度。同时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综合性较强,课堂教学中教材上现有的内容有时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在教学内容优化的环节上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教材内容的简单删减增略,还需要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增添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
二 优化教学思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1.精心设计导学思考题
上课伊始,教师可以将涵盖本节内容的思考导学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参照思考题自学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同时理解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并总结问题的答案和学习的方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将新旧知识充分融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设计的导学思考题既不能太深,也不能过于简单,同一个问题怎么问都要有不同程度的定位。建议问题的提出要有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2.放心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中学生结合教师给出的思考题,然后针对教材进行自主学习,此时教师要大胆放心地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其自己去探究、讨论,切忌不停地询问和点评。学生有探究、实践、感悟、思考的能力,只有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让他们切实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同时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才能形成对未来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科学素质和能力。
3.提问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
课堂教学中,最能体现学生学习效果的环节就是考察学生自主学习中如何解决问题和总结出什么样的问题结论。而检查过程中常采用的方式就是提问,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比其他形式的反馈信息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即时性和简洁性。提问也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当然提问检查过程中要切实把握两个问题:(1)学生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2)解决的方法是否得当,得到的答案是否合理。
4.教师点拨讲解,师生共同总结
教师应当熟练把握整节课教学的主题内容,把全部教学内容以及思考题有条理地建立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熟记于心,以一个知识框架的形式有层次的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梳理知识点的同时穿插提问和点拨,做到学中有问、问中有学,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5.精心设计课堂检测练习
对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情况,教师要给予一定量的练习进行检测和训练,同时也是对课堂教学收益的检验,教师可根据检测的情况决定是否能够通过或给予更多的训练,以及课后给予练习的多少及时地进行巩固训练,同时思考准备下一节的教学计划和安排。
三 结合实际条件,优化学习形式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增加了大量的物理实验和插图,这对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提高、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都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以何种形式教学来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目标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因为有些实验活动在学校现有的环境、器材不足的条件下是不能够实现的;有些实验探究的难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有较大的区别。这就要求教学中形式要科学化、多样化,要有选择性地实施教学,不能生搬硬套,否则就无法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切忌“强行”地让学生接受结论定理、死记某些概念,不加以理解。比如可用实物模型的尽量用实物做,可用模型或者画图代替的用模型代替,尽可能地让学生比较直观地把握教学内容,得出结论。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尽可能增加实验的可信度和可见度,合理地把握时间和教学目的的达成,巧妙、合理地设计和运用好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地实验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新的教学形式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优化学习方式,讲究探究和学习的实效性
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以及两个纬度的落实,使学生具有终身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帮助学生整理听课笔记的学习方式;相反,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探究和思考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知识点及问题,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和培养动手实验的能力,并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学习材料,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优化课堂总结,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形成理论
一节课要有始有终,每位老师都知道课堂总结不能省略,但是课堂总结是否真正发挥其实际作用呢?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总结时都是在最后几分钟里简单地对本节教学内容进行回顾和知识罗列,或者至多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这时学生一般是照着黑板上的内容提要直接读一遍),实际上这种做法只会浪费课堂教学的时间,或者说充其量让学生感到老师在流于形式、应付差事,不具备实际意义。
要想好好利用最后几分钟时间总结一堂物理课,这也需要精心准备,比如可以分层次提问学生,可以请成绩较好的学生总结本堂课掌握了哪些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这些方法对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有什么帮助。对于成绩一般的同学可以在板书擦去的前提下让他们回顾本节课学习了哪些重要的知识点和思考题,是否可以就
这些知识点设计一些简单的小题目供同学们讨论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也不能忽略,至少要他们知道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能够叙述全面。
第二篇:新课标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标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对高中物理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与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笔者拟在学习和贯彻新课标过程中的一些教学思考就教于同仁。
一、有关高中课程的目的及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新课标明确指出: “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笔者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使之通过学前、小学、中学、大学等一系列的教育,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有关人才的标准有多种,但我们比较认可5A表述。国外某大公司在招聘广告中打出其公司需要具有5A的人才,Appearance(外表、形象)、Attitude(态度)、Aecountalfility(责任感)、Ambition(志气、抱负)、Ability(能力)。高中教育作为将学生培养成人才雏形的重要阶段,我们为学生的5A做了什么?事实上,中学的重点学科如语、数、外、物、化、生)的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最后一个A[Ability(能力)]的教育,而这个能力可能还大多局限在解题能力上,而忽视了对学生其他4A的培养与教育。要实现完善的高中教育.首先要发挥各个学科的综合作用,如对学生的外表。并不是一个单独学科就能完成的。外表并不仅仅指容貌,从某个程度上可以说是人受到教育与感化后而表现出的气质。高中物理作为整个高中课程的组成部分。教师应淡化学科本位的思想,就物理学科而言,应该是通过物理知识为载体,在学习基础物理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高中生经过三年的高中学习生活,具备高中生所应具有的 5A。
二、有关中学物理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的素质是指在教学中持久发挥作用的品质。它是能力形成、发展的自然前提。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次革新性变化.新课程不仅仅改变了教材内容,更是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对教9币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教师的素质水平决定着新课程实施的程度。我们认为,能够体现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这一时代特征的高中物理教师素质是:物理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素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素质、课堂教学设计素质、现代教育
技术素质和教学评价素质。
为了适应这些特殊素质要求,广大教师应从学科专业性知识与教育专业性知识两方面加强自身修养。使自身在学科专业性知识方面具有广博的物理基础知识、应用技术基础知识、物理学史以及广义的科学技术发展史知识、跨学科及边缘学科的知识。在教育专业性知识方面具有相关的教育的政策法规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学科教学论与学习论知识、教学评价知识、教育科研方面的知识。
三、有关三维目标教学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 “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其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称为三维目标。目前高中课堂教学中要实施三维目标教学已成为绝大多数物理教师的普遍共识。但如何将认识化为行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很多教师认为,对高中物理中有的典型课(通常这些课都会被选为公开课),如力学中的平抛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动量守恒定律……电学中的楞次定律等。这些课由于都会涉及到相关的物理学史、实验或科学家的探究过程,这类课比较容易实施三维目标教学。但有些课,(暂且称之为常态课),如力学中的弹力、力的分解、机械运动……电学中的电势差、等势面……由于这些课大都是为阐述物理中某一重要的定理或定律而设置的过渡课,对于这类课。大部分教师不知如何进行三维目标教学。笔者认为三维教学目标.重在理解其本质内涵,切不可将三维目标教学变为程序化。三维目标教学旨在力争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教学,达到教学大纲或课标所规定的要求,并不是指每一节课都必须从三个维度进行教学。即使是典型课,可能也会因为教师、学生及教学设备等诸多因素而对一堂课中的三维目标有不同的侧重。而对于非典型课(即常态课),则要尽可能贯彻三维教学目标的理念。笔者曾在一些常态课上做了一些尝试,均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机械运动这一节中,就从“凤凰号下西洋”、网页及视频资料片段开始引入新课;而在物质波这一节,则与学生一起阅读德不罗意因提出物质波假设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的演讲稿,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维教学目标本身不应该是目的,它是一种段。不能狭义地去理解三维教学目标,对于不同类型的课,应根据教师及学生的特点,用不同的方式去实施三维目标教学.这是教学艺术的体现,切不可将三维教学目标程序化。
四、关于高中物理教学的 “2+1”模式
高中物理教学的 “2+1”模式指的是在高中三年教学中。用2年的时间教完高考所要求考查的内容,用均:的时间进行总复习。这就是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笔者走访一所目前正在试行高中课改的学校,他们仍然采用这种模式,这给新课程的推进带来了很大阻力.高中课改试验区的高考方案也因此而受影响。有人说.“2+1”模式可以提高高考物理成绩。事实是这样的吗?以福建省高考近3年高考成绩为例,2003、2004及2005这3年理科综合中物理部分的得分率分别为0.48、0.42、0.41,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不是考试题目难了,而是应付考试需要的是学生灵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的是学生的灵气,而在„题海”中“泡大''的学生,他们的灵气已荡然无存。认真分析一下近年学生的答题情况后发现,每年计算题的得分率都很低,很多学生只能完成物理考试的选择题部分。难怪有人说:我们高中三年教学就是为了高考的几道选择题。为了最后能用一年的时间进行总复习,很多教师在高
一、高二就赶进度,本该做的实验没做,本该探究的没探究,将物理教学等同于物理知识,又等同于物理题目,从而失去了物理课程原本就具有的功能,失去了借助物理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及培养学生应具有与其相对应的5A的机会,抹杀了学生的灵气与创造性。更有甚者,在教师及家长极力奉劝下而在痛苦的题海中泡大的学生,当他们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就看到他们的学哥学姐们为了毕业分配而四处奔波还有可能失业时,他们的心理极度失衡。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此不无关系。
由上所述,2+1模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但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一现状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的努力。
第三篇:关于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对策的思考
关于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对策的思考
摘 要: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物理实验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从而稳固学习的物理知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物理实验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在学校教育中设置物理这一学科,是为了让我们学生对于科学有更清晰地了解,充分地了解科学的作用和意义。物理学的实验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物理方法的掌握及物理规律认识的培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课程教育改革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对物理教材内容中科学的现象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关的实验,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加具体的物理知识,让学生完全理解物理规律和概念。
一、丰富实验设施
即使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我国大部分高中学校物理上所需要运用到的实验器材都是由师生自创的。这些自创的物理实验器材只能在程序简单的物理实验中能够运用得到,但在多数物理实验中,实用性较低,对于实验结果没有帮助。因此,学校要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水平,需要综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规划出所需要购置的实验器材,充足的实验器材。高中学校可以从三方面丰富自身实验设施:(1)高中学校根据本校的经济能力,并且综合考虑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内容,配备实用性较强的实验器材。(2)高中学校可以与当地社会组织和教育企业展开友好的合作,让其为学校提供物理实验教学中所需要的器材。(3)高中可以联合高校物理专业和该地区的科学研究院,为学校提供专业设施。
二、提高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与理论这两者之间不仅联系紧密,在观念和教学方法上都是对立的。理论主要是对事物发生的物理现象提出观点,而实验是对已经发生的物理现象进行求证。当提出的观点被证实,理论和实验就是一致的。反之,当观点没有被证实,实验和理论这两者就属于对立的关系。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整体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实验与理论相结合才能加深学生对物理的认识和了解。高中物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也更应该重视实验求证。让学生亲自做实验求证观点,比教学中提出的理论更让人信服,而这也是实验教学的魅力所在。学生通过理论得出与发生物理现象相应的观点和结果,在实验中证实提出的观点和结果,这样不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和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精神。
三、实验教学模式多样化
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有很多高中学校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仍是传统的灌输式,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一直处于被动,教师在课堂中属于主体,没有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出来。而这也是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率一直没有得到提升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改变以往课堂教学内容的枯燥和乏味,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下进行学习。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加入游戏和比赛的方法,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例如,高中物理教师在讲述“力的合成”时,可以先向学生演示筷子提米,然后组织几个学生参与到实验中,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体会到力的作用,并且分享其中的物理原理。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让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升。因此,趣味性的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效率,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购置丰富的实验器材,高中物理教师还要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将以往被动式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有趣的环境中学习。同时,教师还要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为学生学习物理建立信心,让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芹模.关于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相关问题的思考[J].教师,2009(15).[2]潘长刚.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5(8).编辑 薄跃华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优化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优化
2010年的脚步越来越近,新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终于要在我们广西全面展开了。长期以来,许多中学物理教师在新课改中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从操作层面,将新课程理念贯彻于课堂教学,仍然是一个棘手问题。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优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优化指导思想
新课改是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论述为指导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着眼学生终身学习理念和能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全面发展、有科学素养和健全人格的新型人才为最终目标。
二、优化教学目标
物理新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出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除基本概念、定律、原理、理论及实际操作应用外,还强调认识物理学的发展,物理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变革与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影响;过程与方法目标包括科学方法、科学探究过程、科学思维、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提倡科学精神,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相互联系,强调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目标的优化,才能更好地定位课堂。
三、优化教学模式、方法
新课改实施以来,众多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探究式教学模型、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五步教学法等,我们玉林市也推出了众多教育工作者智慧结晶的新课程问题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交流归纳,实际应用”等环节的设置,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
四、优化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优化
选用恰当的内容创设问题情景,是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和探索的欲望关键。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使用社会新闻资讯创设问题情景。社会新闻资讯形式鲜活并能够反映时代气息,如大众传媒所关注焦点新闻或国内外科技新发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以惊险、奇特现象创设问题情景。惊险、奇特现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学生走向探究的强大内驱力。
3.以学生参与活动方式创设情景。设计道具简单,与物理内容关联的竞争性活动,学生亲身体验,行动和思维活跃的状态下,对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都充满挑战的决心。
(二)探究活动环节的优化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物理规律研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创新能力、科学思维能力,体验物理规律的发现的艰辛,以及发现规律的成功喜悦。我觉得探究活动设计应遵守以下原则:
1.探索性原则。新课程中,课堂不能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结合教材设计探索性的问题,可以是没有实验活动验证性的推导内容,也可以是需要自主设计,通过实验活动得出结论的内容。对问题的探索,成为培养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健康心理的主要过程。
2.开放性原则。问题研究的方法不是唯一确定的,教学安排中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比如准备两三套探究方案,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进行选择。探究活动的开放,可以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体现个体差异,让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又可开拓学生的思维,应用现有条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交流讨论环节的优化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应是民主、公平、公开的。教师不再代表权威,课堂中每个人地位平等,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不会因个人喜好或偏见得到不公平待遇。交流讨论中,每组的代表性结论将完全公开,交由全体评论或提出的质疑,共同发现成功和失败所在,提出改进方案,最后总结出正确结论。
(四)实际应用及拓展环节的优化
STS(Science、Technology、Society)思想是新课程理念的又一大特色。即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的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后,我们可以根据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用所得结论进行简单的分析或计算。或指出所学知识与对生产生活及推动社会发展的影响,安排相关的课后实践活动。不同层次的安排,让基础不同的学生都可以得有所用,树立学好科技本领,回报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教学手段的优化
新课改中,在传统教学手段,如教科书、参考书、粉笔和黑板等的基础上,更融入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幻灯机、投影仪、电视、电影、录音、计算机等电教教材的使用,使得很多在课堂上难以操作或观察到的过程,通过实物拍摄或数字模拟的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地呈现在大家面前,体现了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和现代化。
第五篇:新课标下普通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与对策
新课标下普通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与对策
字数:2730 来源:中国教育探讨与实践 2013年2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无疑是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真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但是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普通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而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却依旧是原地踏步。因此,应该对普通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低效现象进行探究,找出最佳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教学现状;解决策略
高中物理教学性质独特、过程复杂、学习难度较大。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和完善。但普通高中物理教学还显得不尽人意。
一、普通高中物理教学现状
(一)优秀师资力量匮乏,教学成绩难于提高。
目前大多数的普通高中,青年教师较多。许多优秀的物理教师,在普通中学教了几年后,多数都想方设法进了条件好的学校。刚毕业的青年教师缺少指导,导致青年教师的成长缓慢,教学能力一直不能显露出来。新上岗的部分新教师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不强,缺乏爱心,不懂得尊重和理解学生,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课程综合化的新要求,科研能力薄弱,等等因素都制约着教学成绩的提高。
(二)对新课程理解不深入,教法不当。
高中新的课程标准的落实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本来只有部分教师参加了省市级培训,这些教师和其他没有培训的教师知识能力也大致相当。回到学校进行校本培训时有容易产生“自己培训自己”的低水平重复现象,想通过培训,把教师们的理念、观点转变过来是很难的。回到课堂上,许多教师大部分的课堂依旧实施他们早已习惯了的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模式;有的对新课改领会失当。
1.把肤浅的提问当作探究教学。
个别教师把一个完整的物理物体表述划分为很多支离破碎、没有思维力度的“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小问题,不停地问,课堂上热热闹闹,没有任何思维力度。有的教师上课设计的互动形式项目很多,“读一读”、“看一看”、“背一背”、“做一做”、“练一练”、“思一思”……课堂教学程序化,表面上轰轰烈烈,课后向学生询问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就哑口无言了。
上述教师的方式和方法对课堂活跃起到一定作用,但肤浅的提问与表面上热闹这种教学形式,造成了教学的低效率。有一次教师在上“圆周运动习题课”,为了引发同学们对“火车轨道两边不等高”的问题的研究兴趣,问“同学们,见过火车吗?”学生有气无力地回答“见过”。难道见过火车,就知道火车轨道两边不一样高?这毫无意义的提问不如不问。相反,笔者认为先解决学生很熟悉的水平面上汽车转弯,依靠摩擦力来防滑的问题,以此为突破口,询问同学们,在急转弯处的公路,路面应设计成那面高一些好?为什么?学生们经讨论分析后,再问火车的两根轨道高低的倾斜角大小的问题就水到渠成了。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以速战速决的过程替代科学探究。
例如“电磁感应”的教学,新教材用三节课时逐渐展示:这段教材的内容与人类对于认识“电磁感应”的过程相一致,对于初学者,是一个环环相连、逻辑线索清晰的整体。它通过大量的实验等丰富的素材给学生一个学习、认识科学规律的较完整的过程。
有的教师急功近利,经过简单的介绍几位科学家的发明和发现,作为科普讲座式的轻描淡写的带过,就讲大量的习题。使得“电磁感应问题”教学中,在对学生价值观、科学方法、科学过程上的教育效果上大打折扣!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把“理论”与“习题”教学对立起来,常常采用节省所谓“理论”教学时间,用于“习题”教学。这种忽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是舍本求末,得不偿失的。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探究、合作”,要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探究的过程既是学习的目标,更是重要的教学方式。
3.以简明轻快实验换取习题教学时间。
目前不做实验的教师没有,但以实验为主线带动整个中学物理教学的太少,挖掘实验中各种要素以提高物理教学效率的更少。大部分教师把实验作为当作引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匆匆表演之后,提一些简单问题,得出结论后,就“简明、轻快”地完成实验,挤出时间让给习题讲解。
例如“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教师分别作了锐角、直角、钝角三种情况下的实验演示后,较详细的介绍完作图法之后就,板书出法则,进行“思考与讨论”。随后补充大量的数学知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从学生的学习规律来看,在对分力、合力、等效思想和作图的基本要领都没掌握还缺乏感性认识,学生对物理基本理论还很陌生,此时急于求成地引入数学定理,冲淡了对基础物理知识的掌握,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大量的习题训练只会让师生跌入教师累、学生苦的低效的“题海”教学漩涡。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本无可非议。但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只有经过充分的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自我总结或发现其规律,才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其本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灵活运用。在此基础上,补充必要的数学知识,拓展解题思路和空间就水到渠成了。
新课程对实验的要求较高,以实验为主线,体现过程和方法,促进学生的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另一方面,通过物理学发展中的科学家的群体重要的实验,展现科学家们的活动过程、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情感的共鸣和思维水平的提高。
4.以知识的拓展取代素质提高。
教师普遍存在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的偏差,认为一纲多本增加了教学内容和学生负担,对自己所选教材编习题教师担心太少,在必修本的教学中参入不少选修教材中的内容;在选修本的教学中参入大量的高考要求的内容;在高考复习中参入大学普通物理知识和思维方法;这种教学内容的恶性膨胀的反复循环,严重地干扰正常的物理教学,反而使学生学习无所适从,造成学生知识的不完整和基本功不牢,不利于其学习。在习题的讲评中尽量求“大”、求“全”,研究圆周运动时,挖空心思编入平抛运动问题,研究动量守恒时,参入振动与波的问题,教师只有将这类题目讲完,也就放心了,自以为如此提高了学生素质。殊不知,这样漫无边际地对习题拓展和延伸,反而会造成习题教学的低效,除了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重重的压抑感在学生中弥漫着,会使学生成绩出现大面积滑坡 新课程教学更加重视能力培养,新课后需要一定量的例题,通过题目的分析和讨论,进一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绝不是拓展了知识面就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大量的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只会使其负面效应越来越影响正常习题教学。少量的一题多变、多解是有益于习题教学的。
(三)学生存在的原因。
1.由于地处山区,外出务工人员多,2/5的学生缺少家庭教育和父母关爱,对学校教育造成了很大困难。
2.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刻苦学习、自觉学习的意识不强。
3.优秀学生不愿意选修物理,学生不重视物理学习。
最近几年的高考,物理一直很难,导致大多数学生对物理“望而生畏”。加之普通中学的学生都是被选了又选、拔了又拔之后剩下的学生,优秀生都进入重点中学或被一些私立学校“选走”。目前多数普通高中选修物理学生不到总学生数的20%,而且都是成绩中下游学生——目的是为了学业水平测试好过4C,这些学生选学物理不是真正的喜欢,而是为了有高考资格。生源不好、高考难,物理平均分一直很低,优秀学生怕学物理,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二、应对策略
为使广大物理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加快新课改推进。今后的普通高中应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一)挽留优秀教师,留住人才。
没有好的教师,很难指导出优秀的学生。这就需要领导在挽留优秀教师上动脑筋:一是管理留人。作为学校领导一定要让教师在业务上有成就感,能体验教书育人的职业幸福。二是以感情留人。对于一个优秀的领导来讲,他必须能让手下的感觉到温暖,能让人感觉到人与人之间有一种温情。哪怕是对老师一句宽慰的话语,或是拍拍肩膀鼓励这样一个小小的动作,或者是一个温馨的微笑,或者是敞开心扉的交谈,都能给人以催人奋发激人上进的一种热情。三是以待遇留人。在有效的资源条件下,学校应该想方设法改善住房条件或其他福利待遇等形式挽留优秀教师,留住人才。
(二)加大师资培训的力度。
学校领导首先要转变培训的观念,培训不是简单的送老师去参加什么集中学习。而是要把培训随时渗透到教师真实的教学情景和过程中。使教师培训基层化、全程化和全员化,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本身处在偏远的农村中学,交通不方便,消息避塞,而指导考试的各项政策始终在变,教师观念也应该随之变化。开展适当的研讨及校校之间的交流、与名师之间多对话,实现与名师名校资源共享,以达到取人之长,补已之短的功效。努力做到教学理念会学习、教学方式会创新、教学活动会评价、教学经验会总结,加速教师向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转化。
(三)树立新的师生观。
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学生是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都是一个发展过程中的人。传统的教学中,教学过程被理解为一个有指导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处于一种相对的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就必须转变观念,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新课程倡导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其身心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了解并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以平等的心态去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学活动。每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因此,在新课程下,要求老师主动积极地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从教书匠转变为学习者、探索者,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教师应使课堂教学多样化,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情境,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习过程的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和学习需求,与学生共同承担学习的责任,切实提高探究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促进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共同发展。
(四)树立新的教学观。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处于一种居高临下的地位,师教,学生学,老师问,学生答,学生只能被动的倾听。因此,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较少参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有思维、有思想的独立的人,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指导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是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启发和补充。教师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从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交流、思考、对话,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畏惧感,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
(五)优化集体备课。
学校加强了备课组建设,精选备课组长,单周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集体研讨活动,双周则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使合作备课的交流面更深更广,使集体备课更具实效性。其次改进操作方法,首先由备课组长精心挑选本学期的重点、难点课题,制订集体备课计划,确立中心发言人。每次集体备课先由中心发言人钻研教材,收集材料,精心设计教案,并作中心发言。然后组内成员交流意见,设想自己的教学方案。在此基础上分头上课,再课后集中反思。集体备课我们不追求大家统一,而是让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教师把握教材,独立备课能力。
(六)改进传统教学方法。
1.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习过程的体验。
教师应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积极思考学生可能提出的观点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具体体验,这对新概念的形成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将起到重要作用。
2.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情境。
只有创建了唤起学生积极性的教学环境,设计真实的学习任务,才能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调动他们进一步研究的积性。
(1)创设情境。
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探究,教师还课堂给学生,当好学生的配角,引导学生做到在启发中思考,在探究中体验获取知识的快乐。
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一种自由宽松、生动有趣的情景中学习,这样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智力的开发,教学效果必然增强。
(2)设计问题串。
当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启动的时候,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会引起学生的悬疑,激发他们的认知冲突,使其思维处于高度自觉和主动的地位,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上来。
这种教学可以改变沉闷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一种自由宽松、生动有趣的情景中学习,刺激学生“发现的兴奋感”,把学生的学真正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轴心,引导学生深入“角色”,从而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结构。
3.实现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实施探究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立探究的目标,根据目标和内容来设计探究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脱离具体的学习背景去获得探究能力的发展是不可能的,探究过程的经历与科学结果的获得是同样重要的。
4.促进学生更好地交流与合作。
首先要让学生能够互相倾听,明白别人对问题的不同解释,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其次,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让学生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促进反思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合作与交流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发挥各自的优势,更好地完成个人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培养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七)优化课堂,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
目前物理选修课不吸引学生,主要因为物理成绩不理想,高考平均分低等原因。选修物理的学生基础较弱,底子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以利于学生在物理学科上的快速成长。要结合学生特点,构建“低起点、小步走、多活动、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做好服务工作,做好引导工作,了解学情,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懂、会、用。不求快、不求多,教学内容要做到少而精,重基础、抓基础,可把教学进度放慢,只选择能把自己学生教会的方法。
针对物理难、学生底子差的实际,可以实施“分层作业”,完全抛弃上级教育部门规定“统一作业”的要求。一个年级同学科可以有不同的作业,一个班级也可以有不同的作业。按学生实际,把作业分成三类,基础差的办法是“低起点、补台阶、扶着走”,基础一般的方法是“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重反馈”,基础好的办法是“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通过分层作业,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得着、吃的好。切实提高物理成绩。
(八)课堂教学中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普通高中选学物理的学生基础较弱,底子薄。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总之,普通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采用的活动策略。因此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寻找使用性更强、效果更好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石海山.《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原则》《当代教育理论研究》,2008.6.[2] 石国利.《浅谈普通高中物理教学策略》《中华教育论坛》,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