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教学观摩观后感

时间:2019-05-13 03:45: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于永正教学观摩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于永正教学观摩观后感》。

第一篇:于永正教学观摩观后感

于永正教学观摩观后感

参加滨州经济开发区一中举办的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暨同课异构活动,受益匪浅。在此期间,我聆听了于永正老师的讲的《七颗钻石》一课。并听了他的报告。觉得于永正老师的课用“朴实、真实、扎实”来评价真是再恰当不过了。正如他在报告中讲的“简简单单教语文”。他的课没有惊天动地的热闹,没有矫揉造作的夸张,有的是平实和真切,有的是热情和谦逊。

谈几点观感:

一、真实的课堂。他没有掩饰课堂之上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当进行到学生复述课文这个环节时,由于各种原因,没有一个学生举手。如果是我,在这种情况下会自己讲出来。但是,于老师没有放弃。看来,他真是有些着急了,说:“这是怎么了?三

(一)的同学们。哎!怎么没有一个举手的呀?”表现的很真实。在他的一再鼓励下和启发下,学生终于复述了课文。

二、朴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应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等。只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本书。就把课讲得很精彩。他主张多读,在读中质疑,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

三、扎实的课堂。他在课堂之上不放过每一个小的问题。他在进行词、句教学时,不时的提示学生,“想一想,说不出来不要紧。”并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通过联系上下文把握理解每一个词、句。读课文的过程中,遇到学生读得不到位的句子,就着重指导读那个句子。一遍遍,不厌其烦地,直到读出重音、停顿,读出文字所要表达的意思为止。

现在想来,自己在语文教学方面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谈几点想法:

首先,应该对“朴实”有辩证的认识。“朴实” 只是一种教学理念,不是一种教学模式。“朴实”只有像于永正这样的大家,在讲坛摸爬滚打几十年的人,才能娴熟的运用于股掌之中。而我们这些小字辈也只有先繁而后简了,这也是成长之中的必经过程。另外,我觉得“朴实”不是不能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进行教学。既然我们有这么好的教学条件,这么好的教学设施,就应该把现代化的教具利用起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得当会大大到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感到目前“不”需要简单的课堂,“朴实”的课堂是我未来的理想和目标。

其次,现在我真正“需要”的是真实、扎实的课堂。课堂之上,要关注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尊重学生,把读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阅读潜能,提高阅读能力。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学习。

最后,自己还需要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这次学习才知道差距有多大。因此,只有转变教学理念,踏踏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才行。目标有了,但要达成目标,还需慢慢的积累和摸索经验。总之,教学无小事,事事要重视。

滨州经济开发区一中举办这样的活动真是很好。让我学到了好多在平时学不到的东西。希望今后多举办一些这样的活动。

第二篇:观摩于永正荷花有感

观摩于永正《荷花》课堂实录体会

府谷县第四小学 张晓兵

上周教研活动时间,我们语文组教师一起观摩了全国名师于永正的语文课堂实录《荷花》一课,让我受益匪浅。《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丽。这是一篇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想象力的文章,同时也是一篇非常适合朗读的文章。整堂课,于永正老师亲切自然的教态、精心的设问、流畅的手语表达、娴熟的现代媒体运用、工整漂亮的板书设计、师生真挚的情感互动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我教学中需努力学习、努力追求的。感受如下:

一、以情感激发情感

于永正老师整堂课都倾注了最大的情感,以自己亲切的笑容、充满感情的语言表述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民主、宽容、和谐的课堂氛围,以自己的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积极性,注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学生个个精神饱满,个个积极举手发言。教师趁机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让每一位学生尽情抒发自己对荷花的喜爱之情,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二、以智慧迸发智慧

于永正老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了“主体参与、和谐发展”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读书自悟时,给了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在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冒”字为什么用的好,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于老师让学生给“冒”换个词,“换钻好不好?换长好不好?”边说边用肢体语言表达,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冒”字的意思。再让学生说说从“冒”字你体会到什么?紧接着又抓住“冒”字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如果把眼前的一大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时,于老师提出了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把这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呢?这幅画怎么会活起来的?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层层深入,对学生进行了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导而不牵”这一尺度的把握上处理的非常适度。

《荷花》一课是一篇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想象力的文章,同时也是一篇非常适合朗读的文章。于老师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多次引导学生进行多形式的朗读,在一次又一次的读文过程中,学生逐步感受到文章的含义。感受到荷花的美,体会到语言的生动和优美,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在教学中,于老师还抓住“省略号”,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想下去,从开始想象蜻蜓、小鱼会说什么,到后来想象还有哪些小动物会跟你说悄悄话。这种想象能力的训练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设计。

三、以灵动生发灵动

于老师课前对此课进行了充分的预设,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荷花是那样美,谁能把它读得很美很美呢?”“你读懂了吗?”“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这几句是什么意思呢,说说你自己的理解。”一个个问题,都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贴近新课程,很好的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于老师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到点拨学生想象,再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再让学生充分朗读,整个教学环节看不到师“牵”生的痕迹。教学自始至终处在一种学生要读、愿说、抢说的良好氛围中。学生主动地去读懂意思,兴致勃勃地去读,读出感情,主动积极的进行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本次活动使我受益非浅,我相信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的老师一定会在专家们的引领下,继承优良的语文教学传统,踏着改革的新渠道,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努力把课上扎实,上精彩,让我们的孩子们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本领。

第三篇:于永正课堂观后感

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教,为学生发展夯实基础

————观《中国名师语文课堂实录》有感

官厅中心校 刘芳

非常感谢程主任又一次让我们与中国名师近距离接触,不仅领略了老师们的教学方法,而且深深地感受到老师们的人格魅力。“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教,为学生发展夯实基础”这句话是我听完课后想到的。课堂中,他们注重学法的引导,处处关注学生,能够以学生的原有基础为出发点开展学习,于是有了让学生的笔在本子上跑个不停的经典。课堂上,于老师或注目、或颔首、或微笑,或抚摩学生的头,或给学生讲悄悄话,或与同学一起表演„„总之,言语的、非言语的,名示的,暗示的,都在幽默、轻松氛围中准确地传达某种信息,给学生注入“兴奋剂”。

听了老师们的这几节课,收获挺多!他们的课,让学生的个性之光在对话和写作中闪烁。他的课不仅语言、动作有趣,而且流畅自然,妙趣横生,师生关系融洽亲切,感觉听他的课一点也不拘谨。大师们的风采让我深入领会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老师们的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我们学习:

1.关爱学生,注意方式。课堂上老师和一个小女孩一起交流完作文后,俯在她耳边轻轻地说了一句话。随后,便有一个小男孩拿着修改后的草稿跑到前面。于老师摸着他的头鼓励他读一读自己的作文,然后举着他的修改稿,肯定他的修改成果。看得出男孩很高兴。课后,我问于老师当时耳语的内容,他说:“找一个不喜欢写作文的同学上来交流。”于老师的这番话令我非常感动,他没有说“找一个作文写得差的同学”,充分照顾到了孩子的自尊,相信他鼓励的话语也会成为男孩学习的动力。

2.关注学生的作文的修改。从老师的课堂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特别注意学生自己对作文的修改。他和孩子一起分享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再读,再读,再读。”他让孩子们写完作文之后要把自己的作文读三遍,边读边改,在读中感悟。我想这应该就是“实打实地教”。3.评价方式采用高分值。老师在给学生作文打分时是给100分,150分,120分不等,他从来不吝啬手中的笔,是采用高分值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让学生的个性之光在对话和写作中闪烁。

通过老师的这两堂课,我明白了课堂确实是一个含义丰富的名词。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当堂完成了令人非常满意的作文 ,的确不得不让人佩服!我想,教师只有走近学生,想学生所想,顺学生所意,保留一颗童心,我们的课堂才会少一些单调、古板,那样学生才不会学得被动与疲乏呀!

让学生跟随老师朗读、感受、思考、表达、写作,展现着他们生命的精彩;让学生在老师地引领下,“心灵丰满”起来,“精神充实”起来;让学生的个性之光在课堂的对话和写作中闪烁起来。

第四篇:于永正(本站推荐)

于永正: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

在报刊上,经常见有人引用爱因斯坦这样一句话:“当一个人把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素质。”不知这句话出自何处,也不知翻译得是否准确,但当我联系到自己时,觉得此话说得颇有些道理,值得深思。不要说数理化,就拿我最喜欢的语文学科来说吧,忘掉的东西就很不少。从小学到师范学校,12年,读了24本语文书,绝大多数课文内容忘掉了,许多课文连题目都记不得了。忘得最惨的是老师的分析、讲解——几乎一句也没记住。如此说来,24本语文书白念了?语文老师白教了? 不是。

那么,语文和语文老师给我留下了什么?

留下了语言——认识了近4000个汉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词汇。留下了较好的语感,能使我们不假思索地缀字成文。留下了认识和情感。

留下了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包括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留下了兴趣和习惯。

回顾在学校的12年的语文学习,我最感谢老师的是让我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读书、写作的习惯。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便不会有上面的一切,自然也不会有我的今天。我还要感谢我的小学老师培养了我的书写能力,并对书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应该说,是读书、写作、书写的习惯(顺便说一句——还有唱京戏、拉京胡的爱好),丰富了我的情感世界,守护了我的精神家园,成就了我的教育人生。一个人,一旦成了读、写的“奴隶”,他收获的就不仅仅是语文。

不妨再说得远一点,我的老师还给我留下了众多的爱好和好身体。12年的学习期间,老师给我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和自由发展的空间。我读书时,老师没有布置任何家庭作业,更无寒暑假作业。读初中和师范时虽有晚自习,但那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习——除了完成当天的作业,便是读书、写作,或者画画、练字。那时没有练习册,更无“哈达卷”,星期天和寒暑假,完全属于自己。我感谢我的老师给我留下了读书、写作的时间,给我留下了发展个人爱好的空间,给我留下了睡眠和锻炼身体的时间,给我留下了一个好身体!吕叔湘先生说,他的语文能力,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于课外。大约我也是的。假若老师没给我留出课余的时间,哪里有时间读书、写作?哪里会有我的今天? 我的语文老师的经验告诉了我什么?

我的语文老师告诉我:语文教学教的不是课文而是语文!用教材教识字,教写字,教读书(包括朗读),教表达,激发兴趣,培养习惯,烦琐的分析和讲解没有必要,要把3500(识字量)和2500(会写)保住,把读和写抓住,一句话:要把语文的根本留住。

我教语文,第一,十分重视朗读。是朗读让学生喜欢语文,是朗读让他们有了悟性,有了较好的语感。第二,十分重视写字。学生写不好字,我觉得是块心病。第三,我特别喜欢教作文。学生也特别喜欢写作文。多数学生留下了读写兴趣和初步的读写能力。老师善读、善书、善写,才华横溢,是最直接的激发兴趣的因素!我读小学三年级开始写“仿”——把纸蒙在张敬斋老师写的字上描。张老师的字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们把张老师写的范字描洇了,他就为我们再写一张,我们就再描;老师不厌其烦,学生乐此不疲。每篇课文,张老师一朗读完,我们就兴趣盎然地哇哇模仿,直至成诵。

我的语文老师告诉我:要善待学生。不断的激励是激发兴趣的伟大法宝,不断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哪怕是一点一滴的),是稳定并使兴趣持久的基石。受张老师影响,我们全班学生在小学阶段全部临摹的是柳公权的《玄秘塔》。老师的批改很简单——画圈儿!写得好的字,画一个红圈儿,特别棒的画双圈儿!每天的写字作业一发下来,我们就比谁得的红圈儿多。谁要得了双圈儿,那是天大的奖励!全班同学都会为他高兴。我们的书写兴趣,完全是老师的红圈儿激励出来的,并在不断地获得红圈的过程中巩固的,以至于一辈子爱上了书法,练了一辈子的字。1984年暑假我去西安旅游,在西安碑林见了玄秘塔碑,肃然起敬,激动万分,不由得双膝跪下!是呀,在这神圣的、不知启迪了多少人的智慧、塑造了多少美的心灵及人格的伟大艺术品面前,不应该顶礼膜拜吗?

写字如此,读书、作文也是如此。在中学,李晓旭老师夸我的作文“有老舍风格”;在师范,我写的第一篇作文——《读〈任瑞卿先生二三事〉》,赵维仁老师不但在我们班读,还拿到别的班读(赵老师教两个班语文),这对我是多么大的鼓励呀!从初中,我对语文的兴趣就变成了志趣——想当作家!从此,读、写不断,读、写的习惯伴随我终生。感谢我的语文老师,是他们让我懂得了,语文教学要把兴趣留住。兴趣是和习惯连在一起的。

我的老师还告诉我:要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语文教学的确要“少做题,多读书”。有远见、有良知的语文老师,要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救出来,应试教育是扼杀兴趣、扼杀天才的教育!是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任何天才都是从小根据兴趣学习的人。没有兴趣,天才难有。我的一个朋友的外孙女到国外读书去了。他说:“我之所以最终同意让外孙女出国学习,就是为了让她有充足的睡眠。”多么无奈而又发人深省的话啊!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有充足的睡眠,有健康的身体吧!感谢我的老师,是他们使我明白了,分数不等于人才。我们要给学生留下自由成长的空间。我从不把学生的空间用作业填满。

年轻的时候,不会教;会教了,又老了,退休了。我虽然退休了,不能身体力行了,但,我寄希望于带着思考教书的年轻一代!

第五篇:于永正语文教学观摩心得体1

观看于永正语文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王懿

2014/7/6

7月4日---7月6日,语文组观看了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语文课堂教学视频,有《翠鸟》《第一次抱母亲》《给予树》《水上飞机》《梅兰芳学艺》《秋天的怀念》等,真是收获颇多,感慨颇多。

从精彩的案例中,最让我受到启发的是于永正老师重视学生的朗读。在教学中他强调用“读”来理解课文,品味人物。他认为:“读,尤其是朗读,是学生感悟语言、获取语言、发展语感的重要途径。”“书不读熟不开讲”。在教学中他常常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引导学生读课文,而且是让学生单个朗读,耐心聆听,及时鼓励,适时指点。他有时用真切平实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景,渲染气氛,使学生身临其境入情地朗读文本,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例如在《翠鸟》一课的教学中,他引导学生不离课文,不离读书,从课文中质疑,又在课文中寻找答案,让学生在读中求懂,在读中学会,在读中获得的能力。他不断引导学生,让学生有声有色地读,全身心投入地读,情绪高涨地读,加进想象读,模拟表演读,孩子们读得犹如身临其境,抽象语言文字顿时活起来了。他让学生抓住动物的外形描写,反复读,以至于背熟,为自己描写动物做准备,让学生抓住比喻句,学会想象„„

反思平时的教学,我觉得这一点我做的是不够的。在我的课堂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善于去学习、去引导,合理、精心设计读的环节。只有课文读熟了,难点突破了,课文内容也就自然理解了,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吧。

下载于永正教学观摩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于永正教学观摩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于永正语文教学观摩心得体1范文

    于永正语文教学观摩心得体会 青州经济开发区高柳小学 周建梅 6月18日,我有幸听取了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语文教学观摩课,真是收获颇多,感慨颇多。 以前学习过于老的“三本”......

    于永正教学设计

    《杨氏之子》实录及解读(于永正) 执教/于永正 评析/李兴举【文本呈现】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

    于永正案例教学

    用“陷阱”教学 当于老师来到教室里之后,就问同学们叫他什么,有的同学叫他于老师,有的同学叫他爷爷,但他却说有没有同学敢直呼他的名字,结果真的有同学直接说出了他的名字。但他......

    于永正教学思想

    于永正教育思想研究综述 安徽省砀山县师范附属小学李兴举 于永正教育思想的界定。于永正教育思想是广大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对于永正长期从事教育实践的一系列独创经验进......

    于永正教学实录

    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 ――于永正 教育案例 于老师教学古诗《草》,进入复......

    于永正教学实录

    于永正教学实录——《草》片断赏析 教育格言 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 ――......

    于永正教学实录

    于永正课堂实录 于:衣着革履,西装革履,改一改,改成西装革履,比我穿得好,活得休闲,西装革履,听见吗?接着读。 生:一个夏天的下午,车站上排满了人,一位穿着时尚女裙,穿着高跟鞋的女青年,被那......

    于永正教学心得

    心得体会仔细算来,自从成为一名教师以来,我这还是第一次亲身走进名师课堂。我感到很高兴也很荣幸,我了解到于老师是国家特级教师,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现在是一名教育家,被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