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上好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指导课
怎样上好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指导课
一年级还在识字的阶段,阅读课想对简单,也只是对学过生字的简单运用。
我觉得培养孩子的语感很重要,让他们学会倾听,并听明白你讲的什么,继而是学会表达,流利完整的说话,这样之后,只要他的生字积累到一定程度,那么阅读也就不成问题,理解这个难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多给他们读读儿童文学中的好文好句,讲讲故事,让他们学会听。让他们也来讲讲自己知道的故事,也就是让他们表达。
如何教一年级学生“读好课文”
“读好课文”是一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标准往往拔高,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当做一年级朗读要求。
翻看一年级上下册教材,每篇课文后面的第一题都是“朗读课文”或者“背诵课文”,翻开沪教版教材也一样。教材中都没有“有感情朗读课文”,现在一年级的很多老师就是从高年级下来的,他们很自然就沿用了高年的要求。在上课时经常听到老师在要求学生读课文时要做到“有感情”,教学目标的第一条也赫然写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训练上层次不够清晰”是一年级老师的通病,他们往往喜欢把重点放在有感情的朗读上。课标的“阶段目标”中第一学段要求“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里是“学会”,强调的是“学会”。在一年级,学生还没认识几个字,普通话也不是很熟练,这时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实在是在为难孩子们。所以一年级重点是读正确,学会词语连读,句子读通顺读流利,在这个基础上再慢慢来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语感。那怎样读好课文?
1.读准每个字音。
每篇课文后面都有双横线上的生字和田字格里的生字。虽然两类字教学要求不一样,但都是要求学生必须会读的,所以学文前,一定要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会认这些生字。字认熟后,还要把字放到生词中去读,做到词语连读。对于课文中生字出现频率较高的句子,有必要让学生多读几遍,这都是读好课文的前提。
2.关注“一”“不”的变调
在学生刚学这两个字的时候,生字表中出现的是本音,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两个字都会出现变调现象。曾经有学生就关注到这个问题“不算是好汉”中的“不”读二声,这个字是不是多音字。所以在课文中第一次出现这两个字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读本音和变调音,去感受变调的目的是为了读起来顺口、好听一些。
3.强调儿化音。
在鄂教版教材中,“儿”字作为生字出现《好朋友》一课中,生字表中的“儿”读二声,但到了课文中“一块儿”里,就没有了声调,而且还是个儿化韵。很多教师就由着学生读成“一-块-儿”,有些老师也跟学生说是儿化韵,但怎么读,却没有教给学生具体可操作的发音方法。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强调一下,这个不带声调的“儿”跟在其他字后面,就变成儿化韵了,读的时候不读“儿”,而是发完前一个音,舌头跟着卷起来,发出的音就是儿化韵了。教师多示范几次,学生自然会读好了。
4.读准轻声。
这是读好课文的一个关键。课文中有很多轻声的字,都没有标注声调,一部分生字本身就是词缀,没有声调,如“们”“么”“呢”等,这些字学生很容易关注。但课文中也有一部分字,当生字学时有声调,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就读轻声了。如《好朋友》中的“友”,《影子》中的“子”,《我很快乐》中的“小学生”的“生”等等,教师不提醒,很多学生就没关注到这些轻声字了。
5.不读地方音
现在学生在读书时,很多时候没有去关注字的拼音,对于一些早就会认的字,这些孩子会用方音来读,这对于读好课文是不利的。所以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借助拼音来读课文,强化记忆正确字音。
6.注意标点的停顿和不同语气
不同的标点,停顿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教学生停顿的方法,渐渐读出句子中的停顿,读出句子的节奏韵律和语感。对于“。”“?”“!”,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在此基础上,再培养孩子读出感情,用上不同的语气。
另外,教师还要让学生养成“不加字减字,不回读”的习惯。
长期训练下去,学生就会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感,有了良好的语感,“有感情朗读”也自然水到渠成了。
第二篇:怎样上好小学课外阅读指导课
怎样上好小学课外阅读指导课
摘要: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孩子整体语文素养,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新课程改革更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发展,学生也就有了更足够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开辟“课外阅读”这片绿洲。学生课外阅读究竟读什么,怎样读;教师指导究竟导什么,怎样导,成了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瓶颈。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从四个方面对“怎样上好小学课外阅读指导课”进行阐述。关键词:课外阅读、指导、价值取向、阅读评价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课外阅读能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孩子整体语文素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新课程改革更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发展,学生也就有了更足够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开辟“课外阅读”这片绿洲。随着图书在各校配备的普及,许多学校开设了“课外阅读指导课程”,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成了教学常规工作。然而,许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小学的课外阅读,还存在着“说得多,做得少;想法多,务实少;借书多,读得少,形式多,效果少”的现象。学生课外阅读究竟读什么,怎样读;教师指导究竟导什么,怎样导,成了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瓶颈。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对“怎样上好小学课外阅读指导课”谈几点感悟。
一、上好读物推荐课,把握好价值取向
读物推荐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供学生选择。可以有书刊的推荐、篇目的推荐和内容的介绍;可以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教师在上此类课前应充分了解图书室的
藏书情况,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推荐读物,将推荐目录打印提供给学生选择。推荐读物应注意:
(一)、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
(二)、推荐的书籍思想内容要正确健康,符合教育方针和时代的需要;
(三)、推荐的书籍语言要生动活泼、规范;
(四)、题材要广泛,体裁要多样;
(五)、选择读物要配合小学语文教材和小学各科教学。
新课标建议向第一学段(1~2年级)学生推荐的读物以“拼音读物、低幼儿歌、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为主;向第二学段(3~4年级)学生推荐的读物以“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儿童小说,科普小说,普及型中国名著”为主;向第三学段(5~6年级)学生推荐的读物以“童话、寓言、故事,浅显的文言文,科普小说,普及型中外名著”为主。
推荐读物时教师要把握好价值取向(即发展方向),小学生处在人生的萌芽阶段,可塑性很强,不可能确立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教师的正面引导几乎有决定性的作用。在指导学生选择阅读内容时,要教会学生辨别是非、辨别优劣、辨别正误,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自觉抵制不良读物。
二、上好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学习贵在方法,读书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量和质,教师要教给学生常用的阅读方法。毫无目的、不求方法地在茫茫书海中“潇洒走一回”,我想收效是微乎其微的,课外阅读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常有家长反映:老师,我给孩子买了许多书,而他也都
喜欢看,可怎么就没有提高呢?我想问题大多由于学生的阅读方法不对。因此,我们教师应教予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从书中汲取所需的营养。
(一)、指导精读。就是说在每句阅读时,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在课堂上教师就已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谈感受等。对于课外阅读,教师可鼓励学生将课上所学得方法加以运用,养成认真有效阅读的好习惯。
(二)、指导速读。在现代社会当中,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则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们就能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三)、指导写读书笔记。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目前许多学生将读书笔记作为一项硬性任务,我想我们可以将读书笔记做得更鲜活一些,比如做成贺卡、书签等,这样阅读就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四)、朗读和默读。朗读,也叫诵读,这是一个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言语的过程。朗读把“目视”与“口读”结合起来,听读并举,声情并茂,有利于理解、体验和记忆,便于培养语感。默读是
不出声地目视。文字符号通过视觉直映大脑,为大脑提供思维材料。默读的视觉广度大,阅读速度快。默读可以重复看,反复看,有助于理解。由于阅读时默默无声,更利于思考。学生在默读时,如果经常伴有标划、批注、摘录、做笔记、列提纲、画图表等笔头活动,会更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一)、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比如:我在班里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参赛同学会讲得滔滔不绝,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所以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和热情。
(二)、古诗词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明珠,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深受人们喜爱。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字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在平时课外诗歌指导时,安排每周背一诗(词)。在每首诗词拓展引进时,采用“同题异文”(同一题材的诗词)、“同人异文”(同一作者的诗词)、“同意异文”(同一情感类型的诗词)等途径扩大古诗文的阅读量。在进行诗文感悟时,以感受为主,理解为辅。主要以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美读,去
背诵,去想象,让学生能上口,有滋味就行。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其中“见”、“作”、“吟”均是有所感悟的表现,也是语感的初步生成。这样积累一多,语感不断得以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形成。
(三)、我们还可以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自办手抄报和出黑板报。学生为了办好手抄报,大量阅读了有关书籍知识,然后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画图,还真办出了像模像样的报纸。学生办的报纸无论好坏我都给他们张贴展览。学生在相互观摩、互相学习比较中,又悟到很多东西。这样的活动每学期可组织多次,使学生在办报刊的过程中,提高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四、上好课外阅读评价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保持持久的课外阅读兴趣,就要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愉悦,受到激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作出合理、客观、激励性的评价,让其课外阅读成果得到展示,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评价的形式可以是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教师要抓好“两个”评价,即“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动态评价,主要是将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果阶段性地展示,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出鼓励性的评价,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及个性对学生阅读技能的形成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并以评价信息来调整新的阅读行为。终结性评价是一种结果性评价,一般在期末进行,对学生一个学期课外阅读的技能、目标要求
是否达到预期目的进行评价,对下一学期的课外阅读作行为指导。
“腹有诗书气自华”。广泛的阅读,能使学生与文学作品产生心灵与心灵的呼唤,感情与感情的激发,智慧对智慧的启迪,从而获得一种对善与美的把握和领悟,培养起对人类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心灵美好情操的特殊感受。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就会因量的迅速增加而产生质的变化,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怎样上好习作指导课
怎样上好习作指导课
李新红
一、明确教学目标
每一次习作教学,老师们都力求在学生前作文和后作文或在老师写作指导和习作评讲时力求解决学生难作文(选材难)、怕作文(没兴趣)、不善作文(不知怎么写)等重要习作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明白“写什么”比“怎么写”重要,“愿意写”比“写什么”更重要。着重在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拓宽习作空间、提炼写作技巧、提高习作水平上下功夫。
二、激发习作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调动其习作积极性是构建高效习作讲评课的前提。老师既可用“榜上有名”等栏目公布优秀习作的作者名单;也可借“佳作亮相”或“片断赏析”等形式组织学生好好欣赏、细细品味优秀佳作及精彩片断;还可以办《班级作文周报》、建立班级QQ群、开通班级博客,或给习作进行积分考核、等级评奖及利用佳作展示台等形式来激励学生认真习作,努力向优秀习作学习。
三、丰富习作素材
老师在教学时一方面可借助现行教材已提供的“自由表达、自主习作“的写作空间(每单元习作不再是过去那些固定格式的命题作文,而是较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非命题作文),鼓励学生大胆“用我手写我心,以童年谈童心”;另一方面,可引导学生明白每次积累一点点,习作素材一大片的道理,同时养成“每天一小记,每周一大记”的习作习惯,以广泛的题材,不限体裁的形式记录自己学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四、提炼习作技巧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可遵循“两主原则”,即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评奖作品时利用自读、他读,自评、他评、师评、互评等多种形式,充分地让学生读、说、议,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再从文章范围的选材,主题的立意、语句的锤炼及篇章的布局谋篇等方面总结、提升习作知识和方法来发挥老师的主体作用。如:在指导学生练习写人记事的文章时,可在内容上提醒学生选择“特点鲜明、事例典型”的材料;在布局谋篇上教给学生“捕捉细节、生动描绘”和“首尾呼应、过渡自然”的方法;在语句锤炼上,让学生注意“遣词造句(语句生动),运用手法(手法高明)”;在确定中心上注意“题目精炼,主旨明确”。从而概括习作知识,提炼习作技巧,提升习作技能。
五、鼓励反复修改
俗话说得好:“三分文章七分改”。“好文章多半是改出来的”。这些话都说得很有道理。老师们在指导学生评讲作文时既要让学生了解一定习作技巧;又要借助自改、互改、他改等形式鼓励学生字斟句酌、锤炼语句,反复修改;还可借鉴他人好的习作方式,改进个人作文行为,重新改写自己的习作,以增强习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总之,无论习作指导,还是习作评讲,目的都是一个:为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而服务。只有激发学生习作欲望,调动习作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习作,将老师平日指导的习作点滴技巧借助个人生活体验用于习作实践中,就会解决学生怕作文、难作文等难题,让学生在习作时易于表达,乐于习作。
第四篇:怎样上好习作指导课
怎样上好习作指导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 每一次习作教学,老师们都力求在学生前作文和后作文或在老师写作指导和习作评讲时力求解决学生难作文(选材难)、怕作文(没兴趣)、不善作文(不知怎么写)等重要习作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明白“写什么”比“怎么写”重要,“愿意写”比“写什么”更重要。着重在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拓宽习作空间、提炼写作技巧、提高习作水平上下功夫。
二、激发习作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调动其习作积极性是构建高效习作讲评课的前提。老师既可用“榜上有名”等栏目公布优秀习作的作者名单;也可借“佳作亮相”或“片断赏析”等形式组织学生好好欣赏、细细品味优秀佳作及精彩片断;还可以办《班级作文周报》、建立班级QQ群、开通班级博客,或给习作进行积分考核、等级评奖及利用佳作展示台等形式来激励学生认真习作,努力向优秀习作学习。
三、丰富习作素材
老师在教学时一方面可借助现行教材已提供的“自由表达、自主习作“的写作空间(每单元习作不再是过去那些固定格式的命题作文,而是较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非命题作文),鼓励学生大胆“用我手写我心,以童年谈童心”;另一方面,可引导学生明白每次积累一点点,习作素材一大片的道理,同时养成“每天一小记,每周一大记”的习作习惯,以广泛的题材,不限体裁的形式记录自己学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四、提炼习作技巧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可遵循“两主原则”,即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评奖作品时利用自读、他读,自评、他评、师评、互评等多种形式,充分地让学生读、说、议,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再从文章范围的选材,主题的立意、语句的锤炼及篇章的布局谋篇等方面总结、提升习作知识和方法来发挥老师的主体作用。如:在指导学生练习写人记事的文章时,可在内容上提醒学生选择“特点鲜明、事例典型”的材料;在布局谋篇上教给学生“捕捉细节、生动描绘”和“首尾呼应、过渡自然”的方法;在语句锤炼上,让学生注意“遣词造句(语句生动),运用手法(手法高明)”;在确定中心上注意“题目精炼,主旨明确”。从而概括习作知识,提炼习作技巧,提升习作技能。
五、鼓励反复修改 俗话说得好:“三分文章七分改”。“好文章多半是改出来的”。这些话都说得很有道理。老师们在指导学生评讲作文时既要让学生了解一定习作技巧;又要借助自改、互改、他改等形式鼓励学生字斟句酌、锤炼语句,反复修改;还可借鉴他人好的习作方式,改进个人作文行为,重新改写自己的习作,以增强习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总之,无论习作指导,还是习作评讲,目的都是一个:为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而服务。只有激发学生习作欲望,调动习作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习作,将老师平日指导的习作点滴技巧借助个人生活体验用于习作实践中,就会解决学生怕作文、难作文等难题,让学生在习作时易于表达,乐于习作。
作文教学之困惑
看了特级教师李怀源老师、还有王林博士、青年教师金沙沙的讨论交流深受启发,对于学生的作文一直以来都很困惑,总觉得无所适从,但听过专家老师的讨论交流,让我有所顿悟,对于作文我们应该要逐步引导学生明白“写什么”比“怎么写”重要,“愿意写”比“写什么”更重要。培养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就要从阅读开始提供的“自由表达、自主习作“的写作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用我手写我心,以童年谈童心”;另一方面,可引导学生明白每次积累一点点,习作素材一大片的道理,同时养成“每天一小记,每周一大记”的习作习惯,以广泛的题材,不限体裁的形式记录自己学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或许会有所收获,不犯大家试着做做。
第五篇:怎样上好作文指导课
怎样上好作文指导课
教师指导是学生作文训练重要的一环。但如何指导是值得研究的,也是当前感到最困惑的。以前我跟许多同仁一样常常是苦心婆心,惟恐指导不周。因此,作文指导课上往往会大讲如何立意、布局、选材、表达,甚至还讲如何开头,如何结尾等等,恨不得一下子把写作要领都具体而周到地灌进学生脑子里。有时还会选出范文先读一遍,然后让学生模仿。这实际上是让学生戴着镣铐跳舞,不懂得作文教学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长期如此教学结果只能束缚学生本来具有的自由奔放的思维。难怪学生到下课还“磨”不出几句话来。那么,作文课是不是不要教师指导了呢?也绝不是。我认为“作文指导”应该改为“作文点拨”。点拨,重在“点”字上下工夫。教师的指导不是包办代替,越俎代庖,而是点到为止。指导工作应重在培养学生的悟性。
本堂课的教学我首先是明确了教学目标,重视写作的基本训练。本堂课“写信”的教学目标,可以理解为两种不同层次的概括:一是辅导学生完成一封回信,二是辅导学生通过回信的练习学到一定的书信书写的基本功。教学中,如何正确理解来信的意思,怎样保证书写回信的针对性,怎样表达真情实意,以及书信正确的书写格式等,这些方面都作了一定的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虽然多次修订,但在作文教学的要求上并没有特别变化,一贯要求指导学生练习应把他们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里的“练习”和“表达”很重要,它不仅概括了学生学习作文的基本活动,也说明了作文教学的实际意义。我觉得小学作文教学就是要紧紧围绕它的教学任务,一项一项地指导学生做练习,一步一步地帮助学生打基础,让他们多掌握一些写作的技能。“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歇。”叶圣陶先生有关生活与作文的论述告诉我们,生活是写作的最直接,最基本、最丰富的素材。应该说作文绝非是教师强加于学生的作业,而是学生参与社会,与人沟通所必须掌握的技能。然而窥视当前我们学生的生活,其广度与深度正在急剧萎缩,而且又处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和应试
本位多重夹击之中。这样,势必弱化了学生接受信息,感受社会的机会与条件。试想如果学生没有了广泛的生活空间,又怎么能把纯真而灵动的天性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呢?因此,我认为,当前作文教学急需开源节流,引渠蓄水。本堂课中创设的情景------开展“闵行区-----沙家浜手拉手”学生活动,在这情景中让学生读信、写信,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归生活,为生活所用;课堂再现了生活的真实,这样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从中获得感受和体验,真正让学生丰满生活的体验,从而逐步达到“巧为有米之炊”的境界。
平时,我们还常常听到对作文教学的批评,说学生的作文中说空话、说大话、说套话的连篇。我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我想我们的教学如果能在指导上贴近学生一些,多鼓励他们放开思想“自言自语”,那效果一定会好得多。《小语课程标准》也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注意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给学生以自由空间,增强灵活性,让他们能自由发挥,多样表达,尊重他们的表达方式,鼓励和欣赏学生用自己的真实的语言表达他们的真情。课堂上要充分鼓励学生“自言自语”。就是让学生自己说“说自己的话”。在本堂课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讨论回信写什么的时候,做了三项提示:1.表明自己的态度;2.向对方介绍自己;3.提出自己的要求和希望。这些要求中项项都有自己,把表达的主动权完完全全交给了学生,鼓励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来写,这样符合他们的个性特点,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会千姿百态,内容丰富点儿。
教师指导是学生作文训练重要的一环。但如何指导是值得研究的,也是当前让许多老师感到最困惑的。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谈谈如何上好作文指导课,希望各位老师畅所欲言,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或困惑,以达到共同学习与提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