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析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探析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对各个阶段以及各个学科的教学都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应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讲求教学策略,在这样的双重教学要求下,各种教学方法应运而生,百花齐放。初中数学是初中阶段占据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的一门学科,新形势下教学策略的合理运用也成为了数学教学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本文针对初中生的身心特点、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提供行之有效的几种教学方法,以明确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究竟该应用怎样的教学策略。
一、兴趣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无论是哪一门学科,兴趣都是最好的指导教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使得学生对学习有积极性,从而达到其应该达到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进行兴趣教学,这是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学最有效的教学策略。
兴趣教学的核心在于趣味性,要使学生对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或者是讲述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原本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一点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添加活动与探究,以生活实际为切入点,从身边的事物以及生产生活中选取案例,以保证学生的理解和吸收。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一重点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这样的问题设置:
“试想象,有一只小虫子想从△ABC的点B出发,爬至C点,有几条路线可以选择?路线的长度有什么不同?”
这样的问题设置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会引起学生很强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这样一来课堂气氛就会充分的被调动起来了,学生们会在兴趣的指引下进行讨论和分析,最终会得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
再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进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具体可以是教师在课前将整个班级划分成四个大的组别,每组同学都要参与到问题的讨论和回答中来,要求每组回答问题的人员不重复,回答的越多的组别得分越高。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还可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不偏颇,不歧视。
这就是兴趣教学法,兴趣教学法的两点在于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抓住了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在教学的过程中旁征博引,一方面贴近生活实际,另一方面保证教学内容。总之是新课程标准下即可以完成课程目标,又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情境教学法是最合理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是这样一种教学方法,它注重于在教学的过程中插入相关的情境视频,或者是教师进行相应的情境设置,以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理解。情境教学法更多时候被应用于文科教学中,但事实上,与数字和符号打交道的数学才更需要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以保证课堂氛围。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情境教学法是克服了传统意义上教学方法刻板、枯燥的一种最合理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中,教师可以合理的应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工具,以达成教学目标,即可以借助音乐,也可以借助视频,在数学方面的教学也是如此。例如,在进行用字母表示数字这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进这样一段音乐: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相信音乐声一响起,学生就会感动与众不同的新意,并且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整个内容的学习中来。在播放完整首音乐后,教师可以进行提问:
“那么,五只、六只、七只、八只青蛙分别多少张嘴?多少条腿?”
“那么、n只呢?”
相信学生一定会给出相应的关于数字与字母的组合的答案,这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也很好开展了。
由此可见,与数字和符号打交道的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读写算,也可以与美术、音乐等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即使学生的切实需求,也是新课程标准下的要求。总而言之,情境教学法是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最合理的一种教学方法。
无论是兴趣教学法,还是情境教学法,其最根本的教学目标都是保障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需求是多元的,一方面要求保障教学目标的完成,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注重教学方法讲求教学策略,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这样多元化的教学要求下,笔者提供的兴趣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成为了越来越多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者可以尝试的方法。
本文针对新课程的新要求、数学教师教学上的盲点、初中生好奇心强三点,提供了行之有效的两种教学策略,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方面使得更多的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者产生新的教学灵感,创造出更好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使得更多教师了解到这两种教学方法,并通过运用这两种教学方法,达到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第二篇:新课标下农村初中教学策略初探
新课标下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策略初探
从事新课程的教学已经好几年。在这几年中,我所面对的大都是农村初中学生。教学过程中发现至少有以下几类学生是我从来没有教过的:
一、公务员的子女,二、教师的子女,三、有钱人的子女,四、老板的子女,五、当地政府领导的子女。因为他们都城里较好的学校去了。班上常见的是以下几类学生:一是留守儿童,二是单亲子女,三是生活比较困难的学生,四是行为习惯差的学生,五是大学校不要开除回来的学生等。面对此种情况,许多老师都感头痛,教学不知道从何入手,讲难的,学生听不懂;讲简单的,无法应对考试,特别是教新教材后,发现大量的探索与研究问题让许多老师无从下手,学校的硬软件又不能与时俱进,怎么办呢? 经过几年的学习和教学实践,我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由于教材中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体现了螺旋上升的原则,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之间相互帮助进行图形的展开);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益。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策略。
(一)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注意力
一个数学教师,课堂上怎样吸引学生,怎样启发学生,怎样提问学生,怎样管理学生,怎样导入,怎样探究,怎样巩固,怎样总结,都是非常基本的常用的课堂教学需用的技能。教与学是师生心灵的交往,成功的教学不是靠教师单方面的传授。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认为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可以通过联系、挑战、变化、魅力的方式。所谓联系就是要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实际和数学本身的实际,使教学的内容不是空洞无物的,而是对自己有意义的,是与自己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联系的。所谓挑战就是指设制的教学任务对学生要有挑战性,要经过学生自己的深入思考才会有正确的结果,要让学生感到学习充实,收获大。如一道题解答完毕,接着便问,谁还有其它创新解法?这便能激发学生继续思考。所谓变化就是说,当学生的注意力涣散时,当学生的情绪低落时,当学生过度兴备时,教师要能及时改变教学的形式,让学生或猜想,或观察,或听讲,或思考,或操作,或自学,或讨论,或演算,或小组竞赛„„从而将学生拉回到正常的教学中来。最后,增加教师自身的魅力,也 能吸引学生专注地学习。比如得体的仪表,精彩的语言,挥洒自如的教态,简练漂亮的板书,热情的鼓励,信任的目光等都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要是还能想办法调动他们的情感和意志需要,效果会更加持久而巨大。
(二)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积极进行愉快的教学,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农村中学,只有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何谓愉快教学呢?愉快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愉快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好,学生爱老师,就会“爱屋及乌”,爱其所教的学科。特别是对那些留守学生,还会让他们对其产生信任感。二是精心选择,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一些生动有趣的与本堂教学有关的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习内容讲述诸如数学发展简史,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的成长过程和有关成绩。还可以讲述一些趣味性强,容易使学生产生强烈好奇心和丰富想象力的数学典故。这样不仅活跃了气氛,还使学生产生了愉快的学习心理,自然其乐无穷。例如讲“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时,学生普遍感到内容简单,但很难灵活运用,于是,我先介绍中国古代著名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关于勾股定理内容的著名解说,即“勾
三、股
四、弦五”,接着又列举并解答了《九章算术》中记载的一个关于勾股定理应用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钦佩古人数学钻研精神的同时,对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倍感自豪,继而克服因“畏难”而造成的学习困难。,三是注重知识的学以致用。学习数学知识的根本在于应用。只有通过应用,学生才能体会到其重要性,从而使其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鼓励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9章中《简单的轴对称图形(1)》的教学中,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做一做:
在纸上画出线段AB及它的中点O,再过O点画出与AB垂直的直线CD,沿直线CD将纸对折。看看线段OA和线段OB是否重合?要求分组讨论,哪组得到的结论多,又科学,就给予操行加分:
探索发现问题:
各小组经过讨论后,得到了用直尺度量线段的长度可以找到线段的中点,然后再过中点 作出垂线。但是有的同学却用圆规同样取到了相同的效果,并在画的过程中发现,在中垂线上任取一点,连结两个端点得到的两条线段长度相等,由此得出性质,对折过程中还发现他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也找到了。推翻了我想让同学们用度量法平分线段,再引导学生去发现他的性质和定理的想法。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在此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后得出的的结论,是他们切身体验的结果,对于他们来说,记忆深刻,也不容易忘记。而我们则应该及时给予充分肯定,激励他们敢于探索的精神,鼓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努力。
(四)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及地区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因为情趣原因而影响学习的学生,我们还要了解具体情况,及时给予开导,引导他们走出低谷。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让他们不断地学习和总结,才能真正使他们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新课标从教育观念和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评价和管理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变革。面对此种情况,对于我们许多农村教师来说,这即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这些年轻的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以新课标为指导,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摒弃过时的传统教法。我们只有不断学习,用心感受,常思考,多研究,多探索,不断创新,才能在课改的潮流中扬起乘风破浪的风帆,为社会主义数学教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新课标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新变化
新课改已经融入到学校的各个角落。我们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的难题,但更多地是看到,新课改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新变化。
新课程实施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的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观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渐变化;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教师评价方式多元化;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1.教师难予适应新课改
参与实施新课程的学校和老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意义、目标和改革的方法的理解和行动表现出来很不平衡,特别是一些偏远学校的教师的素质以及素养与新课标的新教学理念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是课堂教学中存在 “穿新鞋,走旧路”的现象。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有的小组合作学习纯粹是为合作而合作,只考虑合作的形式而未能考虑合作的时机。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对于此话理解有误差,致使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看到学生在探究,而探究出了什么,学生掌握了什么,却无法考证,这种探究,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数学游戏而已,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2.学生学习评价缺少个性化
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在课堂上,经常听到的是“啪,啪,啪,表扬他!”“嘿,嘿,你真棒!”的表扬声。如果这些学生确实提出了有创见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或者有明显的进步,这样的表扬是适当的。但有些学生仅仅是回答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或者重复别人的发言,那么这样的表扬就有违发展性评价的初衷了。3.课堂教学方式较陈旧
在数学学习中,有的教师,直接将一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漫无边际的思考,学生没有目标,讨论研究很长时间,却得不出什么结论,致使不少学生将数学学习与游戏等同起来,这样的教学无疑是打着课改的幌子,走的是过去“放羊式”的教学路子。而与之相反的是,不少教师由于担心学生思考不出结果,于是小心翼翼地看到,学生稍有困难马上进行指导,看似启发学生思考,实则是将生动活泼的探索过程变成了变相地灌输,学生成了教师手中的木偶,新课改只是给“教案剧”增加了一个美丽的外包装。
三、新课标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策略
1.更新观念、改变教法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所以要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首先必须从教师的“教”开始。(1)备课:变备教材为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解决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教学论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如何培养学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
(2)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
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首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制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其次,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2.活跃思维、改变学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而拙劣的学习方法(如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学生的智慧得不到发挥。所以,如果我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那我们的教学也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培养学生有好的学习习惯。避免机械性学习,实现有意义的学习。现代教学论强调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强调理解对知识保持和应用的作用,即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不是为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贯通性理解而学习,这些均需要我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内化”式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2)要鼓励学生多说。首先,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求异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定势”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性两种表现,我们应该利用“定势”的积极性作用,克服“定势”的消极性影响。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定势”,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形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3.教学互动,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教学是使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是,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长官,不是警察,也不是裁判员。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师生在教学中彼此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
4.充分利用传统教学方式同时结合新的有效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创造出更生动的情境。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给传统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深得教师的重视。我们当前的教学模式仍不可能脱离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只能作为“辅助”的作用,而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只有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精彩纷呈,适于学生的发展。
四、结语
教学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认知活动。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第四篇:小学数学论文: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定稿]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论文摘要:新课改,我们遇到很多难题,但更多地是看到,新课改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勃勃生机,在具体的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将采取那些相应的教学策略呢?
关键词: 新课改;教学;策略
一、新课标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新变化
新课改已经融入到学校的各个角落。我们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的难题,但更多地是看到,新课改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新变化。
新课程实施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的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观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渐变化;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教师评价方式多元化;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1.教师难予适应新课改
参与实施新课程的学校和老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意义、目标和改革的方法的理解和行动表现出来很不平衡,特别是一些偏远学校的教师的素质以及素养与新课标的新教学理念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是课堂教学中存在 “穿新鞋,走旧路”的现象。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有的小组合作学习纯粹是为合作而合作,只考虑合作的形式而未能考虑合作的时机。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对于此话理解有误差,致使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看到学生在探究,而探究出了什么,学生掌握了什么,却无法考证,这种探究,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数学游戏而已,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
2.学生学习评价缺少个性化
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在课堂上,经常听到的是“啪,啪,啪,表扬他!”“嘿,嘿,你真棒!”的表扬声。如果这些学生确实提出了有创见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或者有明显的进步,这样的表扬是适当的。但有些学生仅仅是回答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或者重复别人的发言,那么这样的表扬就有违发展性评价的初衷了。
3.课堂教学方式较陈旧
在数学学习中,有的教师,直接将一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漫无边际的思考,学生没有目标,讨论研究很长时间,却得不出什么结论,致使不少学生将数学学习与游戏等同起来,这样的教学无疑是打着课改的幌子,走的是过去“放羊式”的教学路子。而与之相反的是,不少教师由于担心学生思考不出结果,于是小心翼翼地看到,学生稍有困难马上进行指导,看似启发学生思考,实则是将生动活泼的探索过程变成了变相地灌输,学生成了教师手中的木偶,新课改只是给“教案剧”增加了一个美丽的外包装。
三、新课标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策略 1.更新观念、改变教法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所以要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首先必须从教师的“教”开始。
(1)备课:变备教材为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解决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教学论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如何培养学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
(2)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
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首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制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其次,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2.活跃思维、改变学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而拙劣的学习方法(如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学生的智慧得不到发挥。所以,如果我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那我们的教学也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培养学生有好的学习习惯。避免机械性学习,实现有意义的学习。现代教学论强调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强调理解对知识保持和应用的作用,即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不是为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贯通性理解而学习,这些均需要我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内化”式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
(2)要鼓励学生多说。首先,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求异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定势”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性两种表现,我们应该利用“定势”的积极性作用,克服“定势”的消极性影响。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定势”,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形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
3.教学互动,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教学是使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是,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长官,不是警察,也不是裁判员。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师生在教学中彼此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4.充分利用传统教学方式同时结合新的有效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创造出更生动的情境。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给传统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深得教师的重视。我们当前的教学模式仍不可能脱离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只能作为“辅助”的作用,而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只有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精彩纷呈,适于学生的发展。
四、结语
教学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认知活动。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朱桂莲,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浅探[J],考试周刊,2013年68期.[2]吴素芳,演示法——论小学数学教学方法[J],科技资讯,2009年34期.[3]吕玉霞,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3年26期.[4]阎春兰,浅谈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J],新课程(上),2014年01期.[5]李豪,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新课程(中旬),2014年04期.
第五篇: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展现了新的概念,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的思想”。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用题应具备应用题情节的现实性、应用题的结构开放性、应用题信息呈现形式灵活性、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教学时空的广延性这六方面的创新。针对其特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时应传承准确把握教学文本,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把握教学结构,认真分析数量关系,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关键词:新课标;应用题;教学策略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因为它的繁、难、偏、旧,曾几何,成了老师和学生心中永远的痛。新课程的春风吹过,应用题教学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看不到令人生厌的整个单元的应用题教学了,冠之以解决问题的名称,问题的呈现有趣了,生活化了,让人一见就生亲近之心,不再出现繁难抽象的数量关系,公开课上避数量关系远之,大有一谈数量关系就是老思想、老传统,似乎一切都是新的,与旧的完全格格不入……但老师们很快发现:新鲜劲过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下降了,令人担忧了……本人只是一名小小的小学数学老师,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丰富的经验,仅仅凭自己的一点应用题教学的实际经验来发表一些肤浅的想法,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纵观新课标下的应用题教学,有这样的六个创新:
(一)应用题情节——现实性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数学生活化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不管是书本还是老师们,都乐此不疲以学生熟悉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予以取代。一方面,从报刊、杂志和电视媒体上选取一些合适的素材;另一方面,从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例如,老师手上有一张肯德基的传单。(1)说说上面有那些数学信息。(2)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3)任选两种商品,你知道付多少钱吗?50元可以买那些东西?
这样的应用题有利于学生从实际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使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应用题结构——开放性
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数学问题并非拥有的条件都是恰好的,问题的答案有时也并不唯一,呈现的数据也可能是杂乱的,需要学生根据问题的要求对信息灵活地进行筛选、整理,从而促成问题的解决。老师们也越来越意识到这一点,应用题的结构是开放的。例如,在教学用乘除解决问题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课件出示:秋天,淘气果园里摘了360个苹果和180个雪梨,把苹果平均装在了两个筐子里,每筐能装3箱。每箱苹果有几个?)自己读读,有什么问题吗?你能解决吗?
独立解决:说说表示什么? 为什么不把180个雪梨拿来除呢?
师:看来呀,咱们在看数学问题的时候一定要非常小心,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信息。条件与问题的不匹配性已经成为应用题教学的一个亮点。通过这样的设计从而改变传统应用题结构封闭,讲求完备性带来的弊端就是儿童在解答应用题时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使应用题结构变的开放化,有利与培养学生思维开放化、创新性。
(三)应用题呈现——灵活性
传统应用题基本上采用纯文字的表述模式。纯文字表述的应用题,不仅显得枯燥,而且小学生也不容易理解题意,这也是学生对应用题望而生畏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对于同一物体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因此,生活化应用题在呈现方式上灵活多样,可采用漫画、卡通、对话、游戏等形式来呈现问题和思考过程。如在教学一年级的减法应用题:笑笑经营的商店有16支铅笔,淘气买走了9支,还剩多少支?我采用卡通图画来呈现问题情景,计算16-9的多种方法。小老鼠一根一根地减;
淘气把16分成10和6,10+9=1,1+6=7; 小山羊把9分成6和3,16-6=10,10-3=7; 狗先生说“还可以这样计算,9+7=16,16-9=7。”
从而使原来枯燥、乏味的应用题变得活泼、生动、有趣易于学生接受,也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自觉学习的状态。
(四)解题策略——多样性
通俗地讲,解题即可理解为解决问题,是独立完成一个学习任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解题的策略、方法应该是多元化的。“从学习心理学对知识的分类看,应用题教学的重点不应是陈述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而应是策略性知识。”例如,在上《路程时间与速度》这节课中,最后我设计了一个题目:从衢州到江山峡口,已知我的小车的速度为78千米/时,请问2时能否到达江山?学生经过独立解决。出现了如下方法:(1)2×78=156(千米)156>148(先求出2小时所行驶的路程,再跟148比较,就能得出能否到达。)(2)148÷78=1(时)…70千米 能(先算出时间来比的)(3)148÷2=74千米/时 74《78 能(算出速度来比的)
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比时间、或比速度、或比路程,从不同的角度都可以来解决这一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开放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探求、猜测、提倡尝试、讨论、合作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上省教育学会综合实践活动课《从图形的变化中找规律》这课时,我创设了一个三年级就要举行美术作品展览会了,周老师要帮忙布置展览室的情境,抛出一个大问题:周老师想这样摆80张,一共需要多少个图钉吗?学生议论纷纷,陷入思考,此时,老师再顺势引入教学。
(六)教学时空——广延性
生活化应用题教学的时空范围突破了时间和空间,更多地融入社会,体现教学的过程性,体现大数学教育观,这也是数学教学教育性的重要体现。在与特级教师同课异构的《百分数的认识》中,我布置学生课前去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上课时进行交流,整节课就围绕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解决。真正的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用于生活。对于传统应用题教学我们应该传承些什么呢?
(一)准确把握教学文本,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在应用题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读,可以初步感知题中的数量关系,加深对题目的理解与掌握,“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不管教学方式怎么改变,读题却不曾改变,而且还要读出新意。
1.感知性读
数学家迪厄多尔说:“解决一个数学问题首先不是逻辑,而是对这个问题的感悟,感悟是辐射状的思维,是一种整体的完型。”学生一接触到题目,首先是读,只不过形式不一样,有的是默读,有的是轻声读,有的是在教师的组织下齐声读,但都是对题目的初步感知,了解题目中发生了怎样一件事情,它们存在怎样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成了对题目的整体感知,产生了认知的冲动,可能还产生了创造的灵感,实际也是应用题教学中的一种“顺思考”。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出示了例题,我用了很长时间让学生读题、析题,重点从两地、相向、相遇这几个词入手,反复研读,理解应用题的结构特征。2.有重点地读
在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中,总会碰上比较难以搞懂的地方。如:在教学倍数应用题时,浙江省第三届运动会上有男运动员400名,比女运动员的2倍多40名,男运动员比女运动员多多少名?通过反复读题,同桌之间的交流分析,划线段图,弄懂了男远动员减去40 名正好是女的2 倍这一数量关系,然后再让学生来读。这时学生带着理解,学习的效果将非常明显。
(二)牢牢把握教学结构,认真分析数量关系 1.重视数量关系分析
分析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 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必须从简单应用题教学做起,这是解答应用题的一项基本功。即使是简单应用题也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 绝不能因为应用题简单而忽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分析清楚题里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数量关系, 才好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些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是明显的, 学生容易弄清的。例如, 淘气家养兔厂里有300只黑兔,昨天又买来200只白兔, 一共有几只兔?”学生很容易弄清, 把原有的只和买来的只合并起来就可以知道一共有几只兔。但是有些简单应用题, 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就困难一些。例如, 淘气家养兔厂里有300只黑兔, 白兔比黑兔多200只, 白兔有多少只?” 有些学生往往不清楚题里的数量关系, 简单地看到“ 多200只” 就判断用加法, 结果与遇到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的题发生混淆。因此, 教学时最好通过操作、直观使学生弄清题里的数量关系。在教学《路程、时间与速度》时,学生经历“两组动物比速度的数学问题”、“刘翔与猎豹比速度”、“蜗牛爬行中的数学问题”、“老师坐车中的数学问题”这四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在不断积累对三者关系的直观感知与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归纳出“速度、路程、时间”三者的关系式。2.理解四则运算意义
应用题教学应与四则计算意义的教学结合起来。这是新课标的一大特色,让学生在理解四则运算意义的同时, 掌握基本数量关系。这是200年浙江省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的给我的最大启发,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不要单纯的把这样的课当成计算教学课。1)初步理解和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
正像有的教师所讲的, 虽然应用题的内容是千变万化的, 但都是四则运算在实际中的应用。往往有些学生不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 解答简单应用题时乱猜算法, 或者根据题里的某个词语选定运算方法, 这样是不能真正培养起解答应用题的能力的。关于四则运算的意义, 要根据儿童不同年龄的认知特点分成不同的层次来教学。可以低年级要通过操作直观使学生理解每种运算的含义。例如减法, 只要通过摆物品和图画等使学生懂得是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是多少。高年级再进一步抽象, 使学生懂得减法是已知两数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是多少。高年级教学分数除法也是从乘法的逆运算的角度来理解的, 这样就便于在解应用题时实际应用。2)联系四则运算来选择运算方法
在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紧密联系运算的意义或含义, 把对运算的意义或含义的理解与应用直接联系起来, 很容易确定运算方法。例如, 当学生分析出要把两个数合并结合应用题内容具体分析如上面求白兔的只数的应用题, 就联想到用加法当分析出要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 就联想到用减法当分析出要求几个几是多少, 就联想到用乘法当分析出要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或者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就联想到用除法。对于分数应用题也是一样。当分析出要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联想到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 可以确定用乘法反过来当分析出一个数未知数的几分之几等于多少已知, 要求未知的数如上面求果树的总棵数的应用题, 联想到可直接列方程解, 或联想到分数除法的意义, 可确定用除法。由于运算的意义或含义与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起直接联系, 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一方面加深对运算意义或含义的理解, 一方面学会应用运算的意义或含义来解题, 从而提高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数形结合”分析数量关系
华罗庚曾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 恰当的模型对分析应用题的结构、数量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据“数形结合”的原则,帮助学生创建新的图形模式来分析数量关系,促使学生生成“开放的思想”。
在教学这道题时:有某种浓度的酒精溶液,加1杯水后,浓度变为25%,再加1杯纯酒精后,浓度变为40%,求原来酒精溶液的浓度。
分析:这道题条件中没有原来溶液的容量,浓度一会儿是25%、一会儿又是40%,数量关系看似十分繁杂,难以理解。我教学中是用下面形象的图形表示其数量关系来引导学生思考的。
25%=1/4,40%=2/5,用△代表1份酒精,用■代表1份水。加1杯水浓度为25%,也即1/4,图示为: △■■■ 再加1杯酒精浓度为40%,也即2/5,图示为:△△■■■ 由上图很容易得出:
1份洒精、1份水刚好也是1杯酒精、1杯水,如不加1杯水和1杯酒精,原酒精浓度由图示应为: △△■■■-△-■=△■■
即原酒精溶液的浓度为1/3,也即33.3%。
可见,处处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巧妙运用恰当的图形来表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使繁杂的数量关系简单化,使得问题的解决策略也更具创造性。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个别教师的事情,而是广大教师长期坚持、不断探究,运用新课程理念,解决过去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漫长过程。参考文献:
[1]吴元胜.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若干个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11):10.[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0.[3]仲秋月.谈谈应用题教学新思路[J].江苏教育.2000,(12):61.[4] 邬安红.数学应用题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刊.2007,(05):95.[5] 王沛忠.模型策略在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教育,2005,(Z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