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文诵读之我见
古诗文诵读之我见
互助县林川乡中心学校
郭建伟
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华厦子孙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源远流长。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这就是说,一个人是否学习过诗歌,会不会用诗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社会交往,是衡量其文化修养的重要标志。将中华古诗词融入子孙后代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活跃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因此,在小学中开展古诗文诵读已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
1、形成良好的古诗文诵读氛围是开展活动的关键
古诗文诵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活动顺利进行,激发学生诵读古诗文、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兴趣,就要创设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1)建设“古诗文”园地,浓缩华夏优秀文化。
在班级、校园内开设古诗文园地,挑选古代文化的精品之作,以文字或图片的形式,展示于学生的眼前。优美的文字配以古色古香的图片,悬挂于教室走廊墙壁上,不仅为学生诵读古诗创设了一个更为开放的空间和更多的“进入点”,方便了学生的诵读,还使学生受到润物无声的文化熏陶,感受到这图文之中负载着的五千年华夏优秀文化的精髓。
(2)播放古诗配乐朗诵,创设古诗诵读意境。
除了在学校显眼、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地方用古诗文来进行装饰外,还可以于午间、课后,在班级内播放古诗配乐朗诵。意境悠远的民族音乐,艺术家们富有感染力的诵读,让学生感其声,领其情,仿佛来到了古远的年代,和诗人们进行心灵的沟通。浓厚的诵读氛围在此间油然而升。
(3)每月评选诵读小标兵,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在举行古诗文诵读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每月评选出诵读小标兵,让他们向全班学生介绍诵读的篇目、方法、心得体会,使其他学生借鉴他们的优点,为诵读活动的持续开展注入动力。(4)成立班级图书角,为诵读活动创造条件。
学生参加古诗文诵读活动,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书的问题。由于学生家庭生活条件的差异,要求每一个学生购买数本诵读文本,不现实也不必要。利用广大学生的藏书,成立班级图书角,使现有的阅读书籍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同时也解决了一部分无力购买的学生的困难,可谓一举两得。班级图书角内的书籍,可在午间、课间阅览,也可以出借,带回家阅读,甚是方便。
(5)每周推荐一本好书,引导学生诵读精品。
教师要做好古诗文诵读的指导作用。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每周向学生推荐一本适合阅读的好书,成为学生阅读的引路人。
2、教师深厚的古诗文底蕴是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
要引领学生徜徉于古诗文的精妙世界中,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古诗文底蕴。对我国的唐诗、宋词、元曲有一定的积累,对历代的著名诗人有深入的了解,对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有无限的热爱。小学生所学习诵读的,都是一些名篇名作。如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诗人苏轼、王安石、杨万里,明代的于谦„„他们的作品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感情动人,音韵和谐。教师要对这些作品反复诵读,了解诗意,体会意境,领悟感情,掌握韵律,然后再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与诵读。
在许多公开教学活动中,许多老师喜欢在课前让学生背诵几首古诗,一来调节学生的情绪,二来也展示一下学生的阅读积累。可很多次,却听到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极不应该出现的错误。部分学生对古诗词中的一些字的读音没有正确把握,出现了读错字的现象。像“解落三秋叶”的“解”读成了“jie”,“不知天上宫阙”的“阙”读成了“jue”。也有一些学生诵读古诗时,不能把握古诗文的感情基调:用欢快的语调朗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用忧伤的语调朗读《早发白帝城》,朗诵《卜算子 咏梅》时,缺少了对梅花那种不畏严寒,傲雪开放的气概的赞美„„所诵读的古诗,听来一个调,一种味。
“诗为乐心”,声乐与文学,是相依相成的,古有诗词掷地作金石声之说。诗之所以叫诗,就是因为它具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讲究字的四声和平仄,一是讲究押韵。由于具备这两个要求,读起来朗朗上口,像音乐一样有节奏美。鲁迅说:“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但其力足以深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迹可辅道德以为治。”可有那么一些学生却没有把握好古诗文的韵律美,少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实为遗憾。而以上这些现象的出现,和我们的教师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从来没有一个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别人”。教师自身文化功底的薄弱,缺少对诵读过程的指导,使这一活动在某些时候留于形式,不够深入。所以,老师应不断丰富自己的阅读积累,提高自己的古诗文素养,与学生一起诵读,将学生带进古诗文的美妙世界中。
3、充足的书源、时间保证是开展活动的前提。
要引导学生畅游在古诗文的海洋中,首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供阅读的书籍。虽说有的学校图书馆有一定的藏书,可供孩子们借阅;班级图书角内,集中了全班学生交流阅读的书,可供选择;所在城市的文化馆、图书馆也有可供借阅的图书。然而,这还是不能解决全体学生阅读的需求。加上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别,一部分家庭无力承担为孩子购书的责任,造成孩子阅读资源不均衡现象。尤其是在偏远的农村,由于公共文化资源的缺乏,学校经济现状的拮据,农村家庭收入微薄,使得这一现象尤为突出。因此,学校、社会、家庭必须联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保证学生有书可读,有好书可读。我们坚持以学校领读为主体,以家庭助读为辅助,以社会力量为推动的三结合模式,使古诗文诵读活动走上了健康的发展轨道。有的学校规定,每节语文课上课前2分钟是学生的古诗文诵读时间。虽说只有两分钟,但日积月累,成效却也是十分显著的。有的学校,老师每天在黑板上写一首古诗,学生利用课间、午间读读、背背,增加积累又不影响学习。语文活动课、班队活动课、早读课,都是学生诵读的大好时机。其次,学校还借助社会的影响,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文化活动,通过比赛、表演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巩固学生的阅读积累。
4、品味诵读、陶冶情操是活动的宗旨。
古诗文诵读这一活动,不受学生年龄的限制,可以集体参与。但在组织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年级不同,阅历不同,基础不同,对学生背诵的质量和数量都因人而易,灵活安排。
同时,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我们提倡“重读背、轻讲析;重陶冶,轻灌输”。对学生接触的一些古诗,我们不要求像学习教材中的古诗那样,从字、词、句的理解到诗人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一一作具体的讲解。我们只要求学生对古诗的大意有粗略的了解,对古诗的意境能有大体的感受,初步领略古诗文所独具的韵律美、意境美、语言美。
诵读古代优秀诗文,同时也是在与历史上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对话。从小结交这样的朋友,接受这样的熏陶,对一个人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影响。我们所重视的是让学生感受到融汇在古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操守等优秀的人文精神,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古诗文,受到民族精神的感召,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他们在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高文化品味的同时,必将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发展国家经济的历史重任。开卷有益,古诗文中不仅有文学,还蕴涵着美学、哲学,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记忆的黄金时代,让古诗文诵读工程给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
作者单位:青海省互助县林川乡巴扎小学 通讯地址:青海省互助县威远镇滨河丽景小区
郭建伟 关键词:
古诗文
诵读
第二篇:古诗文诵读
古诗文诵读,传承传统文化
杨秀英
每当清晨,阵阵清脆悦耳的诗文诵读声传出教室。这就是我们五年级呈现的早读风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江泽民同志说:“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着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为了进一步落实江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发挥学校这一教育基地的强有力的教育作用,我们学校进行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我校全体师生可谓全员参与,全情投入,诵读热情日益高涨,气氛浓厚,已经形成了一支强大而有声势的诵读队伍。诵读活动也已成为我校具有深远意义的传统活动形式,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
(1)横向比较:世界各国对传统文化的推崇。
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提倡让中小学生从小阅读本民族的基本文化经典,例如俄国人对普希金的推崇,丹麦人对安徒生的敬仰,英国人对莎士比亚的热爱„„。正像英国的莎士比亚、德国的歌德、俄罗斯的普希金的诗文一样,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文化的骄傲。美国诗人庞德说过:“汉字永远是诗的,情不自禁是诗的,相反一大行英文字倒不容易成为诗。”中国历史上许多大诗人呕心沥血,丰富完善了汉语的表达能力,像骈俪典雅的汉赋,工整优美的律绝,荡气回肠的古风,豪放婉约的词曲,千百年来传唱不衰。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现在小学课本里古代诗文的比例还是太少,所以我们将精心选编一些优秀古诗文作为课本的延伸和补充。
(2)纵向比较:我国近年来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古诗文的吟诵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集会的宣言中提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中华文化经典源远流长,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也号召大家多读经典诗文,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具有远大文化战略眼光的见解,一语道破人文血脉的传承对于民族绵延和进步的重大意义。针对多年来应试教育作祟使得学生人文素养缺损的状况,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多背诵古今优秀诗文。近年来,我国的专家学者对于在青少年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一问题也普遍关注。他们提出,中华文明不仅活在典籍、展品中,更应活在大众的精神生活中。在全国上下矢志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更需发掘中国历史上丰富的审美、道德资源,用民族文化的优秀经典教育下一代。学术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由来已久,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
说,一个国家没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不行,但光有科技也不行。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时候,我们更应该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注重对青少年一代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熏陶。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古诗文的普及和吟诵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让孩子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是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据此,我教研室自身以子课题的形式特申报并组织《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人文和语文素养》这一科研课题,以使广大学生以及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得以切实的增强。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1)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经典诗文”的“经典”是指长期以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具有典范意义的意思;这里“诗文” 的“诗”主要是指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如唐诗宋词等,“文”主要是指四书五经以及《三字经》、《弟子规》等典籍贤文。“诵读经典诗文”的“诗文”主要是就中华诗文而言,但也不排斥遴选国外的精品诗文进行诵读。所谓“经典诵读”,即指2–13岁这一人生中记忆的黄金时代,心灵最清澈时的年龄阶段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也就是从蒙养书的俗文化开始过渡到经典、诗词雅文化的诵读,并引导他们进行浅显的文学鉴赏。“诵读经典诗文”有时简说为“诵读经典”,甚至进一步简说为“读经”,在这种情况下都是特指“诵读经典诗文”的意思。
(2)几个概念的内涵和关系。“经典诗文”富于哲理,给人启迪,语言精粹,极富情趣,诵读之后,既利于自己修身养性,又能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流畅练达。因此,“诵读经典诗文”也就与“培养学生的人文和语文素养”有了十分紧密的联系,使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效地结合了起来。本课题虽然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和语文素养”,由于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师生一道成长,教师在与学生的一道诵读中也同时受到了人文的熏陶和厚实了自己的文化底蕴。因此,“诵读经典诗文”也是十分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和语文素养的,是我们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进行校本研修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3.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中国文化经典源远流长。针对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的状况,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论及“课程性质与地位”时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在“课程目标”中又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在“阶段目标”中要求,1、2年级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到了5、6年级,则需“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而《论语》中有很多句子早已被简缩为成语,演化成格言警句。《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些内容的出现,都说明引导学生大量诵读经典是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最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13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人的一生心灵最清澈的时代。这个时期记住的东西,不会忘记,即使当时似懂非懂,长大后会随着理解能力的增强和人生经验的日趋丰富,自然而然地进行批判、分析、贯通融汇,自觉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之中。记忆力的黄金年代,在生命中将一
去不复返,也需要‘抢救’。《诵读经典诗文,提高人文和语文素养》这一科研课题也是孩子记忆力的抢救工程。古诗文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4.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当前的中小学生人文素养欠缺,基本礼仪较差,关爱他人,关注社会不够。概言之,对青少年的教育危机乃当今世界最大的隐忧。到哪里去寻找拯救的出路? 1988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集会,会后发表的共同宣言中提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 中华文化经典源远流长,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1999年春节出席“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号召大家多读经典诗文,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具有远大文化战略眼光的见解,一语道破人文血脉的传承对于民族绵延和进步的重大意义。针对多年来应试教育作祟使得学生人文素养缺损的状况,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亦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首。据此,我们拟以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为课题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让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脍炙人口的诗文,益学生之心智、怡学生之性情、变化学生之气质、滋养学生之人生。具体地说,此课题研究之意义主要是:
(1)吟诵积极健康的经典诗文,能够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
古诗文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怏怏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古诗文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惊人,一字道破天机。锤炼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读者在诵读过程中,大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心骛八极,神游万仞。在提高学生个人的文学素养上,古诗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2)吟诵积极健康的经典诗文,对于学生的高尚情操的培养也大为裨益。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小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而古典诗歌兼跨德育、智育和美育范畴。读一首诗就好比结识一位朋友,欣赏古代优秀诗文就如同与一批历史上最杰出的中国人对话,无形中在气质上、人格上都受到感染。古诗文可以使我们以一种诗意的眼光去观察、体味多姿多彩的人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发掘诗意和哲理。古代诗文中的人生意境可以成为一个人事业发展的深厚土壤。
(3)吟诵积极健康的经典诗文,能塑造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
当年,以“兼容并包”著称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曾经拒绝聘用一位才华出众的留学生,只因为那位留学生不肯用中文交谈。翻译家傅雷身处逆境时,仍然要求远赴英国的儿子傅聪用中文通信,并对他在信中引述《论语》中的一段话感到欣慰。蔡元培和傅雷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但都把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视为立身之本。他们胸中激荡的爱国主义情思令人感奋。古典诗文是塑造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的良好载体,也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古诗中代父从军的花木兰激励着学生为保卫国家献出自己的一切,“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李清照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描绘了山河的壮丽。在反反复复的吟诵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4)吟诵经典诗文合乎小学生的心理需要。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范敬宜说,中国古典诗文之美,光阅读是不够的,还要出声吟诵,历史上甚至出现过许多吟诵流派。中国古典诗文讲究音律美,只有吟诵才能对其气势、情感和韵味有一番真切的领悟。他早年曾师从国学大师、交通大学首任校长唐文治,对这位桐城派传人辅导学生吟诵诗词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深感受益匪浅。古诗文中有些诗词很难懂,让学生背这些难懂的东西有必要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的话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在我上小学一年级时,父亲教我背诵了几十首唐宋诗词。记得似乎是从‘床前明月光’开始。有些诗句,例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不教胡马度阴山’,很容易懂。许多别的诗句不全懂,但是小孩子很容易就学会了背诵。七十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才逐渐体会到‘高处不胜寒’和‘鸿飞哪复计东西’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真堪托死生’和‘犹恐相逢是梦中’是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懂的诗句。”古诗词中确有许多难懂的东西,但是不能因为难懂就不让学生背诵。我们必须像牛吃草一样,让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时期(15岁以前)把这些虽然半懂不懂、似懂非懂甚至全然不懂但对学生未来人生有重要影响的诗句“吃”下去,然后用学生一生的阅历、经验去“反刍”。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切实地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将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和民族情结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1.研究的基本方法
(1)本课题研究对象的选择与确定
我们坚持以学校领读为主体,以家庭助读为辅助,以社会力量为推动的三结合模式,全面推进、深入开展诵读活动。学校作为活动的生力军,应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使经典诵读成为持久、长远的大范围活动。本课题虽然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和语文素养”,由于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师生一道成长,教师在与学生的共同诵读中也同时受到人文的熏陶和厚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因此,“诵读经典诗文”也十分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和语文素养,是我们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进行校本研修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此外,亲子共读同样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学生在校时间毕竟有限,且要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单靠在校时间,诵读得不到保证,而让学生在家和父母一起背诵,让父母帮助、督促学生背诵,就能弥补在校背诵不能及时检查反馈的不足,使诵读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而且,用学生的诵读带动家长诵读,能营造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有利孩子的健康成长,这也是建设学习型家庭的需要。师长和学生共读古文经典,利在百代,功在千秋。(2)研究方法的运用
本课题的研究采用多种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①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我城区学生语文素养的现状,收集学生及教师对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和语文素养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课题实验所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②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经典诵读的论文、著作、报道等,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供借鉴的优秀经验。通过文献研究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③行动研究法。强调对我校语文教学以及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反思与研究,发现、分析学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学生语文素养退化,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新的教学措施,拟定行动计划,强化“教师即研究者”的思想,引导一线教师参与教研工作,成为教育研究的主人,使教师将研究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④经验总结法。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为“经典诵读”和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深化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2.研究的主要过程(1)研究人员的组成
课题负责人赵凤玲是县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从教以来,她倾情致力于课题的研究,长期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己任,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语文综合素养。她尤其重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多年来在学生中播撒经典诗词的种子,并已获得初步的研究成果,是一名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和厚实理论功底的教研员,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声誉。(2)研究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①确立课题方案,明确诵读研究的方向 ②厚实文化底蕴,推进诵读研究的展开 ③搭建展示舞台,初显诵读研究成果
三、研究的成果
1.理论成果 从申报课题起,我们的语文评优课就围绕该课题去研究和开展,坚持每个学年都开展 “经典诗文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将诵读、研读经典诗文落实到阅读教学中去,这要求教师重视古诗文教学,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在古诗文教学中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经过三年多的研究与探索,现将研究的经典诗文教学模式归纳如下:
(1)自主阅读课
传统的古诗文阅读逐字逐词逐句繁琐分析理解的教法,造成了古诗文阅读教学“少、差、慢、费”的现状。“自主阅读”模式以学生有组织有步骤的自主阅读为主要特征,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般有以下几个教学流程:
①读正确。学生接触课文,首先要扫清语音、句读障碍。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②明诗意。学生在借助注释的基础上自读自悟,了解诗文大意,理解重点字词。
③悟诗情。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对课文作进一步的品味、赏析、感悟人文内涵。抓住那些画龙点睛的字词,即“诗眼”,反复品味推敲,以此举一反三提升诵读古诗词的能力。通过对关键字和重要语句的理解、品味和品读,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真切地体会和感悟诗人的情怀,把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④读出味。引导孩子们反复诵读古诗文,让孩子们在各种形式的诵读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进入意境,最后在课文感知、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读的形
式是多样的:创设情境读、配乐朗读、男女生轮读、师生合作读、个别读、齐读、小组读、竞赛读、想象读、排比式“逻辑引读”„„(2)诵读课
特级教师于漪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教读古诗词应在指导学生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词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词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诵读课以学生诵读为主,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吟咏诗文,逐步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古诗词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仄交错组合,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正是因为诗词的语言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最适宜诵读,因此诵读就成了破解古诗词的首要任务。教师诵读指导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在初步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感情基调,分辨重音,掌握节奏。
①注意重音。重音处理得好,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显得响亮,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显得幽沉,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如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重音落在“千帆过”“万木春”上,为什么?因为这六字形象地展现出未来的美好,表现一种激昂、乐观的生活态度。
②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
③注意节奏。如教学生按表音节奏划分或按表意节奏划来朗读。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④读出韵味,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了解虚词所表达的感慨、哀叹、疑惑等语气,读出结构齐整,运用对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所表达的感情。在诵读训练时,要求学生揣摩虚词的用法,注意模仿语气、语调,从而领会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
在教学中可采用“三段诵读法”。即第一阶段: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受,注意语音(饱满,圆润)。在“知诗人”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读,把握诗句中的重读音节、声调、节奏及其变读,让学生在反复吟读中体味古诗词的音乐美。第二阶段: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快慢)。第三阶段:重在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抒情性)。这一阶段,教师可先让学生试读,教师点拨后,学生自由诵读,读出语气和语势。无论在哪个阶段,教师都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通过三个阶段的反复吟诵,使学生熟悉了作品;通过语音、语流、语气的朗读指导和学生对作品的直接感受,使他们能够读准诗词的节奏、读出诗词语气和语势。这样,学生就在朗读中理解了古诗词的含义,体会到了古诗词的的感情和气势,初步把握住了诗词所要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3)鉴赏课
①题目的鉴赏。读诗必读题,读诗先读题,是品诗的必由之路。对古诗词题目的鉴赏并不是指一般的题意的解读,而是特指一些构思独特、耐人寻味的诗题。这些诗题或是画龙点睛,或是题文照应,或是隐藏意境,或是统领全诗,教学时引导学生对诗题慢慢品味,把诗题教学渗透在整个品读过程中,启发学生把这样的诗题作为钥匙,来开启诗词艺术殿堂的鉴赏之门。
②语言的鉴赏。诗人卢延让在《苦吟》中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一首诗词中值得品味推敲的词语很多,是否需要字字求解呢?当然不必。教师的教学智慧在于发现和选择那些画龙点睛的字词,这些字词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对表现全诗的景物、情感或意境有着独特的作用,这些字词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诗眼”。抓住了“诗眼”,就正如近代学者王国维所说的“着一字而境界全出。”所谓“十年得一字”“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锤炼语言的佳话。如果古诗词教学只停留在对字词表层意思的讲解,那就显得苍白、肤浅了。
③意境的鉴赏。读诗如果能进入意境,就会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叶圣陶说得好:“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对名句的鉴赏能力,教学时把自己的鉴赏心得引发为学生的学习所得。古诗文教学的精髓在于诵读,把握了这一点,也就意味着掌握了把孩子们引入诗境的金钥匙。
④表达方法的鉴赏。小学生诵读的古诗词许多是写景抒情诗。诗人充分运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表达技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比如古诗中有不少写花、写鸟的诗句。但诗人不同的处境,不同的感受。景物所抒发的情感就不尽相同。如杜甫《春望》笔下写的花、鸟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也溅泪,鸟也惊心,是出自“国破山河在”的触目惊心的感叹。同样是杜甫写的《绝句》,写的花、鸟却是“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笔下是明净绚丽的春景,画面充满勃勃生机,反映了诗人当时经历了许多奔波流离之后,定居成都草堂的安适心情。景乐则情乐,景哀则情哀。(4)拓展课
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阅读环境,找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找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找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等等。这不仅有助于扩大信息量、扩展知识面,还能改变传统模式中的单向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充分得到体现。因此,我们必须有意识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积累知识信息的能力。古诗词教学,如何将课上得有厚度,拓展是很有必要的,这是对文本的一种超越。一篇带多篇,几乎是教古诗词作为拓展延伸的共同做法。教学时以诗比诗,以诗带诗,诗中有诗,在比较中加深感悟诗句的内涵和美感。有的是同一主题,不同诗人的对比;有的是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对比;有的是同一词牌,不同作者的对比。为加大经典诗词的阅读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原有教材的基础上适当补充扩展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就可以收到相互引证,相得益彰的效果。以张宁老师的课为例,以《认识李白》为主题,筛选了两首较能体现李白诗仙的风范,又适合小学生诵
读的《独坐敬亭山》《月下独酌》进行了组合教学,抓住李白两首诗《独坐敬亭山》《月下独酌》的题眼“独”,启发学生把这样的诗题作钥匙,开启诗词艺术殿堂的鉴赏之门。对于同一主题的古诗(如送别诗、思乡诗等),我们还可以采用“以点带面,横向比较” “主题延伸,深入人心”,先扶后放,增加学生古诗的内在积累,提高学生古诗鉴赏水平(如《游子吟》、《赠汪伦》等)。对经典诗文教学模式的探讨会使我们更好地找到学习和吸收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效果,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实践成果
经过了近几年的研究实践,大家感觉到学生的人文素养日渐丰厚,各方面得到了发展,教师的素质得以提升。
①校园散发淡雅诗香
我们极力创设浓郁的人文校园环境,为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服务。各校的校园装点得诗意融融,韵味浓浓。橱窗里,每周有精心绘制的诗配画;草坪上,精美的诗文牌随处可见;长廊边,两排供师生施展才华、交流诗文知识的诗文碑廊吸引着不少目光;墙壁上,各校师生合作的“诗声琴韵”、“诗海扬帆”、“诗文之路”等墙报令人应接不暇。各校尽一切可能让校园内每一块板壁说话,让每一个景点益智,让每一个空间出彩,使校园在诗文化的浸润中日益散发出淡雅的诗香,使学生在充满诗意的氛围中栖息徜徉。
②师生人文素养得以提高
古诗文中蕴含着大量的人文内涵,而目前我们的学生却思想单纯、生活单调,正缺少这种文化底蕴,通过开展“小学生古诗文诵读”的研究活动,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从古典诗文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铸炼民族精魂,从而使学生在现代大众文化的狂潮中不至于茫然失措迷失自我。从某种意义上讲,“活”了学生,“活”了教师,也活了“学校”,教师提高了人文素养,增加了人文底蕴,学校也形成了“人文见长”的特色。
③学生素养得以浸润
学生们在经典诗文的浸染下,性情变得平和了,审美情趣更浓了,想象创作能力更强了,胸怀更为开阔,富有个性,人格健全„„课堂上,学生背诵起诗文可谓滔滔不绝,“好诗佳句”常常是脱口而出„„而家长们对这项课题活动的展开,起初比较多地着重于开发孩子的记忆能力,后来家长发现参加活动后,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大大提高,出口成章。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孩子们在经典诗文中吸取了做人的精神力量,培养了气质,大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风范。这跟我们的预期目的完全是一致的。
④教师素质得以提升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们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古诗文素养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教育理念也得到了提升。他们认识到进行经典诗文诵读的研究,不是追求一种时尚,而是在教育者心中根植一种理念;不是追求一种形式,而是在教学活动中实施一种策略;不是一种功利行为,而是一种为学生终身发展的投资。
⑤素质教育得以深化
素质教育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因此,我们努力寻求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我们依托古诗文诵读研究,实现古诗文诵读与德育、与音乐、美术等各学科、与家庭教育、与传统教育、与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结合,力求把学生的精神放到一个自由翱翔的人文空间,让学生在诵读、欣赏大量经典诗文过程中激发灵感,增强其原创力。同时,借助经典诗文中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四、有待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经典诵读活动对于陶冶学生情操、积累民族文化、加强修养、丰富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调查中也发现由于年代久远、经典文章难于理解、古今用词差异、诵读时间局限等方面的原因,经典诵读活动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诵读模式大同小异,诵读特色不够明显。在调查中发现,各校诵读活动存在着诵读形式呆板、形式划一的缺点。这样的诵读方式对于天性烂漫、活泼好动的学生而言,变成了一种桎梏。
2.诵读和理解存在矛盾。学校开展经典诵读过程中,诵读与理解之间的矛盾问题总是被不断地提出来。如果学生问“这句话、这段话怎么理解”,家长或辅导员该如何做?我们从实践中感知,认为当学生不提问题的时候,班主任可以不作解释,但当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班主任应该解释。我们是不要求他们现在就懂,他们以后有一辈子的时间去悟,去理解,但是当他们现在就有想懂的欲望的时候,我们应该满足儿童进一步求知的正常而且是值得鼓励的要求。
3.经典诵读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学生的繁重负担。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国家对学生作业量、作业时间有了明确规定。但是由于考核制度从根本上未能彻底改观,评价仍是以书面考试为主,因此负担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减轻。经典诵读工程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时间,面对繁重的课业负担,经典诵读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三年多的诵读活动使我们深刻体会到:抓好经典诗文诵读活动领导重视是前提,老师参与是基础,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关键,家长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之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回首和孩子们一同走过 的诵读之路,我们感慨;看着学生们在经典中获益,我们欣慰!“读经典,学做人”活动还将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我们深深地相信,今天读经诵典的稚子孩童,在诵读经典诗文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厚实了人文底蕴。我们肩负着历史重任,在我们的努力下,相信我们的学生们会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三篇:古诗文诵读
四年级古诗文诵读篇目
满江红(写怀)
(南宋)岳飞长歌行
怒发冲冠凭栏处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潇潇雨歇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抬望眼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仰天长啸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壮怀激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huái)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石头城
(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台 城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临江仙(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子夜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乞巧竹枝词(唐)白居易
林杰(唐)
七夕今宵看碧宵,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穿尽红丝几万条。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在狱咏蝉(唐)骆宾王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绝句(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北风行(唐)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论语.里仁》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第四篇:如何诵读古诗文
古诗文诵读
一、重点《古诗文诵读下》,以及必修一~五的背诵篇目,《唐诗宋词》要求背诵点。
二、具体做法。
1、每周安排好诵读内容,每日晨读时背诵,课前五分钟检查,采用集体背诵,单个抽查,小组互查等方式,或制成课件让学生上黑板默写。
2、利用教室后边的黑板,学生轮流每日写一古诗文名句,课前集体诵读一遍。
3、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制定复读复背计划,课堂检查背不熟的,课下小组长检
查。
4、课内外迁移联系,每学习一篇新课文,就把有关作者的其他诗词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诗
词找出背诵、比较、赏析。如学习《李凭箜篌引》时就必修二中《琵琶行》的有关音乐描写的诗句找出背诵、比较、赏析。《明湖居听书》
5、学习《唐诗宋词》选读文本时,播放《唐之韵》音像材料,让学生对作家作品有系统了
解,拓宽了知识面。
6、(课件)古诗文背诵情况监测,先让学生把自己认为难背易错的诗句找出来,自己制
作一套试题(可多人合作)同桌或小组互批互改,老师检查督促。然后老师根据平时检查情况,把学生易错,不太熟悉的诗句找出来,制作一套试题,利用课余时间检测,最后再把名篇名句重点诗句再做一套试题检测。(因第一次成绩不理想,又重新做了一次)。
7、结合《唐诗宋词》的学习,古诗文除了诵写之外,让学生学会领悟、赏析,从诗歌意内
容、情感走进作者,让后让学生自己说,各抒己见。
8、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写作文时引用古诗文。
9、2009级5班的安阳,6班的娟写的山东卷高考作文发表在《黄海晨刊》上。
10、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诗歌朗诵会。中国是个文化专题
名著名篇阅读
1、继续品读《三国演义》《红楼梦》暑假作业,制定具体详细的阅读指导方案计划。
2、利用暑假继续写读书笔记,开学后以两个班为单位进行读书笔记评比,学习交流,利用
双休日继续充实。
3、利用假期学生做美文剪报,平时继续积累。
4、阅读名著的同时,对一些名家名篇进行指导与自主相结合阅读。除了平时印发一些时文
杂粹外,以省课题组的《现代文阅读》为主学生可读可背,可摘抄可剪报,可积累字词成语。
5、根据学习情况,随时检查摘抄笔记,积累笔记,有时让学生说自己的阅读感悟。
第五篇:古诗文诵读
《中华经典诗词诵读》主题活动
活动主题目的:为了让中华经典诗词在校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让学生了解、热爱、传承中华经典文化,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了解祖国的风土人情,鼓舞人们奋发向上,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通过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尽显新时代中学生的风彩。活动时间:2013年4月18日 活动地点:校多媒体教案
参加人员:
八、3中队辅导员及全体
八、3中队成员
课前准备:
1、收集相关写景、亲情、边塞、田园等方面的诗词。
2、学习相关诗词演唱曲目。
3、绘制相关古诗词的书画作品。
4、活动教具:多媒体课件
一、(全体起立,稍息)各小队整队、报告人数、请示活动开始并批准活动开始。二、八、3中队中华经典诵读主题活动课现在开始。
三、出旗、敬礼。(礼毕)
四、唱队歌。(全体请坐。)
五、下面请中队长讲话。
(中队长:)同学们,从我们开展背诵古诗文活动到现在,背古诗、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唐诗、宋词、元曲的声音便不绝于耳。通过学习吟诵、演唱、绘画、书写使我们知道了祖国经典诗词的文化内涵,了解到了祖国山川河流的壮美,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今天我们
八、3中队举行古诗文诵读主题活动,愿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成为伴随我们成长的良师益友。
六、下面活动正式开始。开场白
(男)上下五千年,(女)纵横几万里。(男)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女)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男)在漫漫的历史星河中,(女)闪耀着无数颗璀璨的星星
(男)这儿有诸子百家,有四书五经,有唐诗宋词……(女)这儿有老子庄子,有孔子孟子,有杜甫李白……(男)今天,让我们走进悠远的古代,探求幽幽的情怀(女)今天,让我们与圣贤为友,与诗词作伴(男)今天,让我们尽情歌诵,尽情吟唱
(女):从我们学会说话开始,就从父母、老师那里学会了许多古诗,大家都爱听古诗文故事,爱诵古诗、背古诗。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吧。
`
1、个人背诵古诗词(配乐)
这些古诗有描写景色的,有描写人间亲情的,使人们得到美的享受。
2、演唱李煜的《鱼美人》。
3、古诗文诗词接龙活动。
4、歌曲《明月几时有》。
5、为画面配学过的诗句。
6、歌曲《月满西楼》。
7、硬笔书法展演。
8、配乐诗朗诵《山行》。
结束语:
(男)琴声淡去,余音袅袅;(女)诗词吟罢,口留清香
(男)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女)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男)美好的人生是文采人生,(女)美好的人生是诗意人生(男)让我们的人生多一些文采,(女)让我们的人生多一些诗意!
(合)让我们每个人都走进古诗文的乐园 吧!
七、(中队长)下面请中队辅导员讲话。
八、呼号。(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时刻准备着!)
九、退旗、敬礼。(礼毕)十、八、3中队古诗文诵读主题中队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