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专题狼教学方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专题《狼》教学方案
沧海一粟
苏教版教材设计了一个全新的板块——专题。教材设计专题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在专题学习的过程中全面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包括知识积累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对于专题的教学,教师需要把专题中所有的内容结合起来,并且补充大量相关的课外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完成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教育目标。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专题《狼》预计教学时间4课时,同时还需要大量的课余时间。教学过程我分为“阅读积累”、“思索质疑”、“拓展迁移”三个层次进行。
阅读积累:
教学内容:《狼》、《母狼的智慧》以及课本上的“参考资料”
教学目标:1.学习《狼》,掌握常见文言虚词。
2.了解《狼》大意,理解作者蒲松龄的思想感情。
3.学习《母狼的智慧》,了解大意,把本文中狼的形象与蒲松龄笔下狼的形象作对比。
4.引导学生通过图书馆和网络等手段搜集资料(关于狼的传说、谚语、成语等),提高资料的搜集能力,注重知识的积累。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入:
清朝有个人在路口的树下摆了个茶摊,给过往的行人解渴。他不收分文,只希望别人讲一讲各地的奇闻。久而久之,那些听来的故事加上他自己的创作就汇成一部书。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人就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选自这部书。
2.学生自读课文一遍,给难字注音,标解释,了解课文大意。
重点掌握以下实词、虚词:
缀:原意是连结,文中意是紧跟。惧:恐惧。
从:跟随。
故:原来(一样)。驱;追赶。
窘:紧张为难。
恐:恐怕,担心。
顾:看到。
弛:原意是放松,文中意是卸下。前:往前(名词作动词用)。
犬坐:像狗一样坐着(名词作状语)。瞑:闭眼。
意:神情,态度。
暴:突然。
毙:杀死。
方:刚。
洞:打洞(名词作动词用)。
尻:屁股。
股:大腿。
寐:睡觉。
盖:原来。
黠:狡猾。
课后归结“之”、“其”、“以”等词一词多义的用法,并与学过的文言文相联系。
3.请一位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课文讲述的故事。其他学生补充。
4.全班齐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朗读要生动,高潮部分读出紧张感。
刚才大家用自己的话说了这篇课文讲的故事,下面我们看看蒲松龄是怎么叙述的。全班齐读,读完后请几位同学来翻译这篇课文。5.学生翻译难句,教师加以指导。
*复投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6.作者思想探究:(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把狼与人相比较从而推导出作者笔下狼的形象以及作者对于狼的思想感情。)
Q:课文中的屠夫怕不怕狼?
A:怕!
Q:如果人与狼搏斗,谁占优势?
A:狼。
Q:那么,在课文中结果是怎么样的呢?
A:狼死,屠夫(人)胜。
Q:课文最后两句话是什么语气?
A:嘲讽的语气。
Q: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狼抱有怎样的态度?
A:在蒲松龄笔下,作为人的代表的屠夫是机智勇敢的,而狼是狡猾凶残的。狼是人的敌人。作者对于狼是憎恶和蔑视的。
7.作业:a.预习毕淑敏《母狼的智慧》以及课本上的“参考资料”
b.通过书籍杂志、网络以及向长辈请教等方式搜集关于狼的资料。
第二课时
1.导入:昨天我们见到了蒲松龄笔下两条狡黠的狼,今天我们再来看看毕淑敏笔下的狼。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带感情地朗读课文一遍,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纠正错误读音和停顿。
3.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请学生回答本文讲了几个关于狼的故事。
生:两个a.母狼带小狼过河
b.母狼舍生护崽
师:母狼是怎样带小狼过河的呢?请一位同学详细说一下。
生:母狼嘴里叼着小狼过河。但如果小狼多的话,母狼怕留在岸边的小狼有危险,就会咬死一只动物,把那只动物的胃吹足气作为救生圈,背着所有小狼一起过河。
师:因为狼考虑过了,担心子女有危险,所以采取了这个聪明的办法。被老猎人追捕的母狼有什么不同寻常的举动?
生:狼一般在早母茂盛出兜圈子,借复杂地形伺机脱逃。
这只母狼因为带了两只小狼无法快速逃脱,所以爬上坡顶,争取时间藏好小狼,然后向相反的地方跑,吸引猎人的注意力,以自己的死换来小狼的生。
师:让我们来对比蒲松龄和毕淑敏笔下狼的形象。(学生总结,教师板书)
蒲松龄 毕淑敏
狼是凶残、狡猾、无情的,是人类的敌人。
作者对狼憎恶、蔑视。狼是聪明的、善于思考的。母狼充满了母爱。
作者对狼友好,甚至敬佩。
结论:
1.作者看狼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都包含了自己对狼的感情。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于狼的看法。
2.我们看事物,要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去思考,从而得出全面得结论,不能盲人摸象。4.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计算机房查找关于狼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歌曲、视频等),下节课的讨论作准备。
5.作业:a.网上找狼的图片,下节课评比。
b.在资料搜集的基础上,写一篇小作文:《我心中的狼》,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发表自己的意见,下节课讨论。
思索质疑:
教学内容:课本187页“思索•质疑”以及学生自己搜索的资料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知识积累的习惯。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电脑及实物投影仪,邀请生物老师。
教学步骤:
1.导入:我相信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因此,我特意邀请了生物老师来参加我们今天的讨论课。如果遇到我们不大了解的知识我们请专家来作答。大家欢迎!
2.“狼”图片的评比。
学生在电脑上展示自己找到的“狼”图片,通过其他途径搜集到的图片也用实物投影仪展示。首先,由生物老师判定学生找到的是“狼”而非其他动物的图片;其次,由全班同学举手选出10幅优秀图片,课后给予一定奖励。
3.以《我心中的狼》为题,学生轮流上讲台交流自己的作文。涉及到有关知识的由其他学生解决,学生不了解的由生物老师解决。
a.有很多学生针对《母狼的智慧》一文中老猎人“仅次于人聪明的动物是狼”的观点表达了自己不同的意见。提出海豚会把落水者背出海面、猿猴使用简单工具等例子。也有学生立即反驳“海豚救人”是因为海豚是这样训练不会游泳的小海豚的,习惯而已不是真有智慧懂得怎样救人。这些说明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而且搜集的资料面很广。
b.学生大多从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出发来讨论狼的形象,资料涉及中外童话、传说、谚语、成语等,来源有:网络、图书、其他老师、父母甚至祖父母讲的故事以及学生平时的积累。
c.部分学生从两篇课文对比讨论了看待事物的态度和角度,认为待人处世不能偏激。
d.也有学生受习题启发,从童话传说出发分析了中外故事中狼的形象的异同。
4.教师总结:
刚才大家讨论得很热烈,今天的讨论是没有对错的,仅仅是希望大家能勇敢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老师看的出大家都花了很多时间,搜集了很多资料。很多同学的资料使老师大开眼界。
在我看来,狼是孤独的英雄,正是严酷的环境迫使他冷漠地对待这个世界。沙漠、荒原,广阔的大地造就了它奔跑的能力;无情的竞争促成了它冷酷的性格,使它只能咬着冷冷的牙,在奔驰中展现自己热情的生命,在月夜的嗥叫中倾诉自己的心声。
在冷漠的外衣下,狼也有一颗温暖的充满爱的心灵。它与我们人类一样,也也有深沉的爱,它不放心年幼的子女离开身边一步;对于帮助过它的人,它也会牢记心间,历久而弥坚。一旦走进狼的心灵,你就会感受到火一样的热情。
让我们用齐秦的《狼》这首歌来结束这次热烈的讨论。
5.作业:经过今天的讨论,大家对狼的认识更加深入了。下面我们要联系自己想一想:
平时我们都接受“好孩子”的教育。往往要求大家像羔羊一样温顺,像小牛一样憨厚,像兔子一样谨慎,像小鸟一样依人。如果现在要求我们以强悍的姿态做一匹狼,你是赞同还是反对?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与对方辩论。本节课确定观点,下节课辩论。
拓展迁移
教学内容:学生以“是否要做一匹强悍的狼”为题进行辩论
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资料的搜集能力。
2.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3.学生初步了解议论文和辩论。
4.增强同学之间的凝聚力。
教学步骤:(1课时)有A、B两种方案
A按观点不同将全班同学分成正、反两方。持相同观点的一方,先进行讨论,然后选出四位参加辩论。同时选出单数评委。
辩论参照正式辩论赛进行:双方一辩开场陈词,先正方后反方,时间各5分钟
自由辩论,每位队员都可参加,时间每队各10分钟
双方四辩作总结陈词,先反方后正方,时间各5分钟
教师作为主持人,作评论并宣布辩论结果。由学生评委决定胜负。
B若出现两方人数相差很大,也可由少数一方走上讲台,集体应对其余持相反观点的同学。双方均自由发言。由教师选出双方论辩中发挥最佳者。
作业:500字左右周记一篇。
这一阶段大家都通过各种手段查找了许多资料,那么你是怎样找到这些资料的呢?或许你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活动有很多感受?把他写下来,留作纪念吧。
说明:
本专题的教学设计希望把语文学科与生物、艺术、信息技术等学科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语文课上不仅能学到语文知识,还能积累生物、中外文化、信息检索、思辨论辩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本专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字和口头的表达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增强初中生的思维能力。
本专题的辩论等活动还能增强同学间的凝聚力,有利于班级的团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优点长处,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
第二篇:人教语文七年级(上)狼同步训练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缀行甚远()屠大窘()苫蔽成丘()弛担持刀()眈眈相向()少时()目似瞑()止露尻尾()狼亦黠矣()
文言文阅读重在积累,请根据下面卡片中的提示,将“文言文卡片”填写完整。字词 意思 例句 翻译
故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犬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洞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写出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不同含义。(1)止①止有剩骨()②一狼得骨止()(2)意①意暇甚()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3)敌①恐前后受其敌()②盖以诱敌()(4)前①恐前后受其敌()②狼不敢前()(5)乃①屠乃奔倚其下()②乃悟前狼假寐()
(6)之①两狼之并驱如故()②久之()③又数刀毙之()④禽兽之变诈几何哉()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①盖以诱敌古义:今义: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今义:
5.请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①后狼止而前狼又至。②其一犬坐于前。6.文学常识填空。
①本文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字,号,(朝代)著名。
②《聊斋志异》中的“聊斋”是作者的名;“志异”的意思是。7.写出三个带“狼”字的成语。
8.学习本文后,班级开展以“狼”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①写出几个与狼有关的成语。说说看,从成语中可以看出人们对狼有着怎样的认识?
②一位诗人用悲愤的笔调写下这样的诗句:“如今狼已经越来越少,荒野里尽是人在嗥叫”,你是如何理解的?
③在动物学家的眼里,狼是一种智商很高,富有人情味,在整个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动物。正如美国狼基金会主席阿斯金所说的:“自然界中若没有了狼,就像一个钟表没有了发条一样。”请联系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①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蚤②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
昧爽③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④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⑤之,是可笑也!(选自《聊斋志异.狼三则》)[注释]①欻(xū):忽然,突然。②蚤:通“早”。③昧爽:拂晓,黎明。④逡(qūn)巡:有顾虑而徘徊不前。⑤罹(lí)遭遇祸患。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有屠人货肉归()②瞰担上肉()③随屠尾行数里()④仰首细审()1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屠惧,示之以刃,少却。
②不如悬诸树而蚤取之。
11.[甲][乙]两文中的两只狼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12.[甲][乙]两文中的两个屠户,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13.[甲][乙]两文的最后一段都是什么表达方式?都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
14.[甲][乙]两文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甲]文: [乙]文: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人狼情 黄山
那是1964年10月,我们在滇西北地区普查找矿。
一天下午两点多钟,面对路面上半尺厚的积雪,汽车终于显得无能为力了,喘着粗气,车轮飞转,就是不能前进。我们的人,包括搭车的纳西族老乡,一起下来推车,并找些干树枝打眼,汽车艰难地一步步前进。
正在这时,我们几乎同时发现,在我们车后200米的路上,一群褐黄色的东西慢慢向我们靠近。纳西族老乡急喊:“上克(去),上克,赶紧上车克,这是一群饿狼。”
我们不禁大惊失色,急慌慌爬上车,司机小王赶紧发动车,加大油门,前后加力,车还是在原地空转,真急死人了。这时狼群已靠近汽车,好家伙,一共8只,个个都像小黄牛犊似的,肚子吊得老高,后腿显得更细。
战士小吴抄起冲锋枪转向后门,纳西族老乡大喝一声:“干那亚(干什么)!”他一手夺下小吴的枪,高声道:“绝不能开枪打,打也打不到,枪一响,它们或钻到车底下或拐进树林,我们可就完了。狼群会不顾一切把车胎咬坏,把我们看起来,然后召集更多的狼和我们拼命。”
我说:“那可怎么办?”老乡说:“别急,有办法。雪封山了,狼找吃的东西难了,一个个饿疯了,车上可有吃的?”我们几乎同声回答:“有。”“那就扔下去给它们吃。”老乡像是下达命令。
我们七手八脚把从丽江买的准备带回昆明的腊肉、火腿,还有十分珍贵的鹿子干巴,一块块、一串串往下丢。狼群眼都红了,大吼着扑向食物,第一批丢下去的东西,一眨眼就被吃光了。但它们不走,狼群排成一排坐下盯着后车门。
直到我们将车上所有的肉品全都甩下车去。我清楚地看到8只狼的肚子已滚圆滚圆,目光开始变得温顺。其中一只狼围着汽车转了两圈,又朝车前方跑去,其余7只狼没动。不一会儿,那只狼又跑回来,带着那7只狼朝松林钻去。
我们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正在这时,我们看见那8只大狼又钻出松林,跳到公路上。奇怪的是每只狼的口里叼着一根大树枝,不知它们又想干什么?我们只得又爬上车,警惕地观察着。
只见8只大狼把口里叼着的树枝分别放到汽车两个后轮下面。“哈哈,狼给汽车打眼了!”我高兴地大叫起来。狼见我大叫,只是朝我望了望,我也发现狼的眼光里没有了敌意。接着8只狼一齐钻到车底,我正不解其意,却见汽车两侧积雪飞扬,一部分雪飘到山下,一部分雪堆向路边。不一会儿,8只狼又从车底钻出来,跑向车的前方,头朝前,尾朝车头一字排开,嘴一齐拱到雪里,朝前拱去,然后又头对头一边4只,一齐用强有力的后腿向后扒雪,路面渐渐露了出来。
我眼里滚动着泪花,大呼小王:“狼帮我们扒雪了,赶快发动车。”车果然启动了。有希望了,纳西族老乡也激动得和我们紧紧抱在一起。
先打眼,后扒雪,就这样每重复一次,汽车就前进一段。如此重复了十来次,车向前行进了一里多地,也就到了山顶,再向前就是下坡路了。
我们激动极了,一起给狼鼓掌。可是这8只可爱的狼似乎没有什么反应,只定定地望了望我们,然后头狼在前,其余随后,缓缓地朝山上走去,消失在松林中。《选自《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1年第1期》
15.请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一感人故事的内容。
16.从文中看,搭车的纳西族老乡是一个怎样的人?
17.文中的“我”面对狼群时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请各用四个字回答)初遇狼群:;对峙狼群:;狼群复来:;走出困境:。18.文章是篇颇令人心动的记叙文,请你以读书笔记的形式摘录一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作简要点评。
19.狼在我们的心目中一直是凶残、贪婪、狡诈的形象,读了上面的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
三、写作
20.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周日,你和同学高翔到某生态原林穿林赏景,行至密林深处时,突听一声狼嚎,举目四望,一只野狼横卧在前面一个土堆旁„„
根据这一情节,发挥你的想象,以《我与狼》为题,编写一个故事。要有生动的描写,注意叙述的详略。不少于500字。【参考答案】
一、1.ZhuìJiǒngshànchídāndānshǎomíngkāoxiá 2.①旧,原来;骨头已经没有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②像狗似的;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面前。③打洞;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攻击屠户。3.(1)①副词,通“只”,仅。②动词,停止。(2)①名词,神情。②动词,打算。(3)①动词,攻击。②名词,敌方,敌人。(4)①名词,前面。②动词,向前。(5)①副词,于是,就。②副词,才。(6)①助词,用于主谓之间,无实义。②凑足音节,无实义。③代词,狼。④助词,的。
4.①古义:原来是。今义:盖子,覆盖。②古义:多少。今义:学科名称。5.①后狼止/而前狼/又至。②其一/犬坐/于前。
6.①蒲松龄留仙柳泉居士清初文学家。②书斋;记述奇异的故事。7.示例:狼狈不堪引狼入室鬼哭狼嚎。
8.①示例: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狼子野心;关于狼的成语,没有一个褒义词。中国人自古就在接受敌视狼的教育,几乎所有的人都对狼有一种厌恶的态度。②人类破坏生态环境,使得狼等一些重要物种濒临灭绝。③应加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素养,建立与狼等动物和谐相处的环境。
二、(一)9.①卖。②窥视。③紧跟着走。④仔细观看。10.①屠户很害怕,拿出刀来吓狼,狼稍微退后了几步。②不如把肉挂在树上到第二天早上来取。11.相同点:贪婪。不同点:[甲]文中的狼狡猾阴险;[乙]文中的狼愚蠢。
12.示例:喜欢[甲]文中的。因为[甲]文中的屠户具有勇敢、机智、顽强的斗争精神。他通过自己的拼搏与奋斗夺得了最终的胜利,其精神给人以教益。而[乙]文中的屠户虽然也获利了,但只是坐享其成,其教育意义远没有[甲]文那么积极而深刻。13.议论;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14.[甲]文: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一定要敢于斗争并善于斗争。[乙]文:不能过分贪婪,不能为了某种利益而不计后果。
(二)15.普查小组汽车雪地抛锚遭遇饿狼群,狼群得到食物后做出感恩之举帮助推车,绝望中的人们得以最终走出困境。
第三篇:苏教7上语文赏析
《次北固山下》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作者借写长江的风景,表达他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他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胸襟.
1、本诗的景物描写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什么样的情景?“阔”表现出了春潮上涌,江水与岸齐平的浩渺广阔之景。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2、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诗句在描述时序交替的景物中,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着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4、.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5、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的词语是“生”和“入”。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东风”,指火烧赤壁事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赏析: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讽喻当朝统治者不能抱有侥幸心里。
《浣溪沙》•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黄鸡”的本意是黄鸡报晓,诗中是指:时间,时光流逝。
2、赏析“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两句诗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喻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3、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词的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山下溪水潺潺,岸边的兰草刚刚生出嫩绿的芽儿。松林间的沙路,仿佛刚洗过,一尘不染,异常洁净。蒙蒙细雨中传来了子规清脆的鸣叫。描写了一幅清新自然,充满生机的画面。
4、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表现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胸怀。也表现了作者老当亦壮,不服老,自强不息的精神。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在这里并不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采用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2、暗写诗人望月,点题之笔的诗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首诗上阙写诗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下阙写词人望月怀远,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愿。
2、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阳圆缺,此事古难全”: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乐,月亮也会阴藏晴出,月圆月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是自然的常理。包涵人生哲理,表达作者乐观旷达的胸襟。
3、试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婵娟”解释并对这两句进行赏析。“婵娟”——月亮。但愿天下有情人的情谊都能天长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可以共享这一轮美丽皎洁的明月。表达了作者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细雨蒙蒙,春草乍生,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走近细看,却又看不清有什么颜色。以此景描写早春再恰当不过。
2、赏析“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远胜过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这句诗揭示了以下道理: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西江月》•南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描写的是一幅农村夏夜图。上片写晴,下片写雨。“蛙声一片”已透露出天将有雨的信息。
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指明月、清风惊动了喜鹊和蝉儿,使它们鸣叫起来了。“惊鹊”和“鸣蝉”两句以动写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特征,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赏析“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自古以来文人笔下的秋天,往往是肃杀、冷清,令人伤感凄凉。而在我看来秋天远胜初春。诗人一反常情,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情感。
2、“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秋天天高云淡,爽朗明快,在诗人看来更易激发灵感和激情,使人产生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精神气概。诗中蕴含着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3、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鹤飞冲天”的景观加以描绘,展现出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似乎也载着诗人的一缕诗情,直冲霄汉。在诗人看来“鹤”是不屈的化身,它给予读者的感受,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色彩,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题目中“闻”的意思是(听到),“左迁”的意思是(贬官)。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既点明了写此诗的时令是(春末夏初),又渲染了(离恨伤感)的气氛。
3、“闻道龙标过五溪”点明了朋友“左迁”地点之僻,又表明了作者(对朋友的同情和牵挂)之情。
4、此诗首句出现了两个具有节令特点的景物“杨花落”“子规啼”二者的作用是什么?“杨花落”展现了暮春之景,给人以飘零和落寞之感;“子规啼”是哀啼,这是化用了典故,抒写离别之恨,二者都是以景衬情。
5、试分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真挚而深沉的牵挂和思念。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这首诗一共十六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叠词的使用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2、“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盈盈”不是形容水,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第四篇:七年级下册语文《狼》教学反思
5月26号,我上了一节录像课《狼》,因为课前预习到位,且上课安排有小组展示环节,所以整节课感觉气氛比较活跃,教学过程较为流畅,但静下心来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一:关于教学过程:
首先,在这节课的整个磨合中,我始终在“教师跟着学生走”还是“学生跟着教师跑”这两者之间徘徊。在展示环节老师跟着学生思路走,解决学生疑难。在梳理故事情节时让学生跟着老是跑。整节课调控上还是存在不恰当处。
第二,课上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也就是以读促学,读是训练学生养成文言语感的有效之途,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学生对于文本缺乏认识和钻研,就无法产生有实际价值的疑问,那么所谓自主探究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三,忽视了检查环节,忽视了当堂练习。教师的检查和检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可能这种热情会迫于一种无形的自我压力,可我们毋庸怀疑,这种压力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压力,因为这是学生的不服输的精神、自我实现的愿望在起作用。检查和检测能够使学生当堂掌握所学内容,也避免了往常“干听”的坏习惯。
二:关于教法:
传统的字句串讲这种单一的教授文言文的方式,虽然有它的优点,也就是对于重难点的把握较准确,但是也带来课堂气氛沉闷,学习兴趣不高等反面影响。针对这一问题,这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想一改过去文言文教学“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老套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上,疏通文意时我安排各小组讨论发现重难点,然后到展示板上展示,由其他小组解决问题,并用给各小组加分的形式来激励学生。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早就了然于胸,但事实上,有时形式上做到了,但把握不好,就会造成少数学生活动,而冷落本来就缺少展示能力的学生。上课时教师要灵活调控,多给学生思考展示自己的机会。
三:总结;
文言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磨合过程,通过实习这几个月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和执行趣味性、自主性、扎实性的统一,既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能自主精读翻译文言文;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规律,探索疑难问题的能力;还要抓紧基础,严格要求,为学生以后古文的深入研习奠定基础。这是我实习中后一个阶段在文言文教学上所应追求的境界。称勾中学语文 毕燕
第五篇:苏教七年级上 《夏》教学设计(王宏兴)
苏教七年级上 《夏》教学设计(王宏兴)
苏州市文昌实验中学 王宏兴
一、教学目的要求:
1.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理解文章的思路。
3. 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教学难点:目的要求
3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学过不少吟咏四季的古诗。古诗配美景,真美!演示多媒体画面(春、秋、冬)。在每一幅画面后,让学生背属于那个季节的诗句。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少了哪个季节。
生:没有夏季。
师:很好。让我们先背诵一下有关夏的诗吧!(生齐背)。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作家梁衡的散文《夏》。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步曲》(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三)诵读文章时,同学们要在脑海里想象画面,朗读时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四)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1. 扫清字词障碍。对不识、不懂的字词句,自由发问。
2. 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边小结边板书。
板书:景美 人勤} 赞美
紧张 热烈 急促 } 赞美
(五)精读课文:
1. 齐读第一段:
①这一句话中哪些词语概括了夏的特点?
②它起什么作用?
2. 指名一生读第二段。学生概括段意。哪些画面突出了夏的特点?
3. 男生读文章第三段:
①找出采用对比手法的句子。
②哪个句子呼应第二段。4. 女生读文章第四段:
①农民的辛勤体现在哪里?
②请用一句话概括第四段。
5. 全体学生齐读第五段:
①找出采用对比手法的句子。
②请同学说说寓于此段中的感情。
6. 作者为什么赞美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六)学生总结全文。(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
(七)文章的写作特点:
1. 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对比手法,起什么作用?
2. 文中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试举例分析。
(八)师生归纳文章主题:
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九)布置作业:
你心中的夏是怎样的?
①学生口述心中的夏。
②写成习作《我心中的夏》。
③课本136页练习一、二
《夏》教案
苏州市浒墅关中学 于桂言
(一)教学目的要求:
1.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习对比、比较的写法。
3. 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教学难点:目的要求
3(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由古诗《山亭夏日》 [唐 ]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导入。
2. 这首诗描绘了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夏》一文,表达的却是一种紧张、急促的旋律,表现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在作者的眼中,夏天有何特点?
2. 文中突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哪些段落是写夏天的热烈的?(第2、3段)
① 第二节中哪一个词语紧扣住了第一节中的“热烈”一词?
“沸腾”一词。
②通过写春天与夏天景物(比较),突出夏天的特点:“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夏天到了。”
③在作者看来,夏天的色彩为什么是金黄的?
“……——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春天的色彩与夏天的色彩相比较(对比)
④怎样理解“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这句话?
(2)哪些语段写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
⑤侧面描写:“……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⑥两方面来写夏:白天到夜里/整个夏天里
(3)作者为什么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要赞美这充满紧张、急促旋律的夏天呢?
——采用对比手法,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颂劳动,赞美辛勤劳动的农民。
(四)总结文章主题。
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五)品味语言:
1. 文中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同学在课文中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2. 课本136页练习一、二
教学后记:
教学《夏》这两个教案,试图从两种不同的风格去传授知识给学生,目的归一:让学生从把握夏的特点出发,牢牢把握住作者寓于文中的感情。用这种感情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学生真切地去体味这份感情。
两个教案,都从重难点出发,在教学中,都结合了学生的特点实施教学。既有课内知识的解剖,又向课外作了延伸。
在撰写教案时,参阅了不少成功教案的部分内容,这里一并致以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