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狼》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生词。
2.学习记叙的顺序和结构。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教学设想:
本文篇幅较短,内容并不难懂,但字词、句式难点很多,语言障碍较大,故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字词句的串讲上。但字词句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要从上下文意中去掌握字词的含义。
本文可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初步解决生字生词,以熟悉课文为主;第二课时掌握文章的结构形式和思想内容。教学方法仍以学生的活动为本,教师只能处在引导、点拨的地位。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
2.参看注解,理解生字生词。3.复述故事大意。教学过程: 1.知识导入。
(1)学习文言文和学习现代文不同的地方有两点:一点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造成内容的差距、认识的困难;一点是由于语言的演变,造成文字的差异、理解的障碍。这两点又以语言障碍为主。
(2)文言文的语言障碍主要在词和句上,有很多词和句在意义和用法上都和现代文不同,学习时要特别注意这些不同的词句。
(3)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熟读。开始时参看注解,会认会读;然后就要朗读,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才便于理解。(4)今天学习课文《狼》,就要按照上述的认识和方法来安排教学活动。2.关于课文。
这篇课文的有关知识要记住这样几点: ①出处。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这一部分主要由教师讲授。3.认读课文。
(1)教师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参看注解,划出生字生词;试通文句,弄清内容大意; 小声默读一遍。(2)学生发问。
除注解以外,文中还有不懂的字词,要求学生当场发问,教师当堂解决。4.朗读课文。
第一遍:要求读音准确。第二遍:要求大体顺畅。第三遍:要求读出语气。每一遍,教师均有讲评。5.默读课文,准备复述。
教师给三五分钟让学生再默读识记,要求能大体复述故事情节。6.复述课文。
找三个学生复述,每一次复述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师要作出讲评。
第一次,找中间程度的学生,让他看着课文复述,实际上是对着课文口头翻译,大体译对即可。
第二次,找中间偏上学生,要求对着课文较为准确地翻译。
第三次,找上等程度学生,背着课文复述,要求不遗漏主要情节。7.掌握生字词。
在这三次复述过程中,其他学生主要熟悉古今不同意义的字词。教师随订正随理出掌握的主要词语。
拟挑出常用的、比较容易掌握的单音词,随讲随写黑板,让学生笔记,以便复习掌握。常用字词:
惧:恐惧。从:跟随。故:原来(一样)。驱;追赶。窘:困窘。恐:恐怕。顾:看到。瞑:闭眼。暴:突然。毙:杀死。股:大腿。寐:睡觉。黠:狡猾。止:有两讲——
上述的生字生词要入文作出准确解释,可让学生当堂翻译原句,不要只是单个记词义。另有两个词用的是引申义,书上有注释,教师可略加提示,学生懂得文中意思即可,不必深究。这两个词是:
缀:原意是连结,文中意是紧跟。弛:原意是放松,文中意是卸下。
其它不论实词还是虚词,可不单独讲解,以能理解文意为准。布置作业:
1.按照记叙的顺序,看看本文叙述的故事可分成几个部分,用一个词(或词组)给每个部分作出概括。
2.用现代汉语翻译最后一个自然段。3.思考练习一。
4.做练习二、三,答案做在书上。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串讲课文。
2.理清顺序、掌握结构。3.正确理解文章中心意思。教学步骤:
本课时不单独检查作业,将此过程溶入教学的相应环节中。1.串讲课文并理清叙事顺序与结构。(1)本文叙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教师串讲,遇到上节课列出的重点词语可提问学生,归纳时也先提问,后订正。
先看第1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我们不妨用两个字来概括,大家想,哪两个字合适?——可用屠夫“遇狼”来概括。
再看第2段,写屠夫投骨拒狼,而狼仍不罢休,照样追赶。说明狼很贪,而屠夫呢?如果仍用两个字概括,可借用文中一个字来组词,这个字是什么?——可用屠夫“惧狼”来概括。再看第3段,写屠夫被迫倚在草堆前,持刀而立,准备搏斗,这写了屠夫对狼的什么行为?文中似无可用之字,只能另行考虑。——可用屠夫“御狼”来概括。再看第4段,写屠夫奋起劈狼,随后又劈一狼。这一段很清楚——可用屠夫“杀狼”来概括。(3)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恰好是事物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
那么,这四个自然段,哪是开端,哪是发展,哪是高潮,哪是结局呢?
关键在于高潮和结局都集中在第4段,第3段不是高潮,第2、3段是故事的发展。这点学生是能理解的。可见怎样划分高潮的结局,应该以文章本身的情况为准。(4)文章还有第5段。
先检查上节课留的作业2,让学生念自己的译文,教师订正并讲评。
这最后一段如果也用两个字概括,与上面组词形式相同,应是“狼”呢?
可用“评狼”二字概括。
(5)本文前四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前四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前四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故事。(6)本文的整体结构应该怎样认识? 本文整体上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叙事,又分四个层次;第二部分议论。
这一教学环节是本课时的主体部分,包括串讲、理顺序、明结构。每一个进程均有板书,随讲随写。
(1)本文从整体倾向看,主要写的是人呢,还是狼?即本文的主体是人,还是狼? 让学生自由讨论,要求自己的观点必须在文中找到根据。
此处势必出现分歧意见,可让双方争论,教师不必过早表明倾向。统一认识如有困难,教师可进一步提问,给予某种暗示。
(2)从全文的表现倾向看,本文究竟是写“人有狼所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必能战胜恶狼”呢,还是写“狼无论怎样狡诈、欺骗,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 结论:应是后者。
本文的中心线索是屠夫,但表现的主体却是狼。根据:
②行文。通过屠夫的种种情态变化来反映狼的贪婪、狡诈。每段描写均落在狼上。
由此可知,屠夫在文中的出现,是作为表现“狼”的对立面,其用意并不仅仅在赞扬屠夫的机智勇敢。
(3)当然,应该认识到,人和狼的搏斗,矛盾的双方是不能缺少的。狼毕竟是被人战胜的;狼的“变诈几何”,是以人的机智勇敢为条件的。归纳时应将人和狼结合起来认识。中心意思:本文表明狼无论怎样贪婪、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这一归纳不应是唯一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概括。(4)本文中“狼”显然是个比喻,究竟比喻的是什么呢? 3.词语与练习。订正练习二、三。练习二: 1、2、3句各是前三个段的尾句,写的是狼的贪婪凶残; 4、5、6句集中在第4段,写的是狼的阴险狡诈。练习三:
此题放在第二册较难,不必要求具体确切掌握。可大体讲明: 这六个“其”都是代词。
现代汉语代词有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代什么要看上下文。这里主要看上文,即从上文中去寻找相应的人或事物。1句中,代狼;2句中,代麦场;3句中,代柴草堆;4句中,代柴草堆;5句中,代屠户;6句中,代狼。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下:《社戏》设计-教学教案(范文)
一 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二 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三 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教学设想:
一 安排四教时。
二 课文的写作年代和该文所反映的时代距离今天的时间较远,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读懂弄通原文上,亦即首先让学生理解字、词、句、篇最基本的东西;在这基础上,再懂得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这后面两点是教学中的难点。三 读写结合,进行一次记事为主的写作练习。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过程:
一 联系旧课,引出新课。
问: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 答:上学期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写了百草园中生活的趣味、欢乐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对束缚儿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教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文章,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的,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它的题目叫“社戏”。社戏 鲁迅(板书)
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三 正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 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家)眷:juò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四 补充注释。
(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2)日里:白天。(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4)白篷船:船篷没有加油漆的船,旧时绍兴人民一般都使用这种船。(5)乌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课文中指财主乡绅使用的船。五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六 划分结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我”的乐土平桥村。(从“我们鲁镇的习惯”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第二部分,“我”在乐土中也有不乐的时候。(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第三部分,“我”与农民孩子们到赵庄去看戏的情景。(从“这天我不钓虾”到“各自回去了”。)第四部分,“我”对吃豆和看戏的怀念。(从“第二天”到文末)七 布置作业
读课文(要求能读准字音。辨析词义,复述课文大意。)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旧课部分内容,指导学生学习第一、二段。教学过程: 一 检查旧课。(以下内容预先写在小黑板上)
(一)辨别字音: 行()辈、银行、()、行()走、归省()、省()略 省()悟
(二)辨别字形并组词:
倘若、淌汗;抵挡、底细;同伴、搅拌;鱼钩、钓竿;挖掘、倔强;豆浆、木桨;竭力、揭示;陪伴、赔偿
(三)解释下列各词并指出词类: 朦胧 模糊 皎洁 飘渺 婉转 悠扬
明确:朦胧,在课文中指月光不明亮的样子。模糊,指不分明、不清楚。(其余词的解释可参阅课本注释)以上这些词的词性都是形容词。
(四)学生朗读课文第一、二两段。(要求学生注意,课文中最能表现“我”的乐与不乐心情的词语。)
二 指导学习课文。(教师板书:
(一)(二)
(三)(四),后面的内容要学生回答。)
(一)课文写乐土平桥村,只用一句话,却表达了多方面的内容。想一想,是哪句话?表达了哪些内容?
明确:课文写乐土平桥村,用这样一句话:(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虽然只有一句话,但表达内容很丰富。第一,写清了它的位置:离海边不远,临河;第二,交代了环境:极偏僻;第三,指出人口:住户不满三十家;第四,点明了平桥村人民的生活情况: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说明多是劳动人民。这样,以极少的文字,表现丰富的内容,文章就精炼了。
(二)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土的乐的? 明确:因为“我”在平桥村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三)平桥村既然是乐土,“我”为什么会有不乐的时候?课文怎样写“我”的不乐? 明确:因为“我”在平桥村所“第一盼望”的,是到赵庄去看戏,可是没有船,不能看戏,所以“我”很不乐。
“我”的不乐,课文抓住心情急剧变化来写。先是“盼”,接着是“急”,“急得要哭”。最后是猜测:“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这样的猜测,把儿童特有的焦躁心情活龙活现地表现出来了。写“我”的不乐,课文还从不同的角度渲染:外祖母“气恼”“絮叨”;母亲既怕外祖母生气,又怕“我”和别人同去会使外祖母担心。齐读“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怕外祖母要担心”,体会对不同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写“我”的不乐,实际上是欲扬先抑,为烘托下文看戏之乐作了铺垫。
(四)课文表达“我”的不乐心情,用词十分确切,我们要很好地体会。试比较下列两组句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1组第一句表达较笼统。第二句把着急的程度描写得具体,“我”所第一盼望的看戏的愿望没有实现,“急得要哭”是很自然的事。第2组第一句与事实不符。第二句的“似乎”一词用得很好,因为这是猜测。正因为有这猜测,所以有“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的推测。从猜测到推测,反映了儿童的焦躁的心理状态,写得确实生动形象。
由此可见,鲁迅用词是准确、鲜明、生动。当然,需要说明一点:由于课文的写作时间以及所反映的生活距离今天较远,特别是“五四”时期有些词的用法与现在有点不同。如结构助词“的”和“地”不分,一律用“的”;人称代词“他”和“它”不分,都用“他”。这方面的问题,我们读课文时要注意。三 布置作业。
2.阅读第三部分,熟悉从出发看戏到回家的记叙过程。3.抄写词语:
怠慢 大悟 撺掇 委实 凫水 篙 磕 潺潺 朦胧 婉转 悠扬 疏疏朗朗 瓢 缥缈 融 蹿 踱 颇 懈 楫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旧课作业,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三段。教学过程:
一 检查上堂课作业。
(一)检查抄写的词语。并在检查时改为课堂听写。
(二)复述课文第5、第6段内容,把“气恼”、“絮叨”、“宽慰”、“急得要哭”、“嘱咐”、“装模装样”等词语用进去。
二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三段。
(一)引导讨论第三段的记叙层次。明确:这一段写晚上乘航船到赵庄去看戏,是课文的中心部分,写得具体、生动,按照事情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五个层次(分行板书): 1.双喜的好主意(7—10段);2.行船到赵庄(10—16段);3.船头看戏(17—21段);4.返航路上(22—27段);5.平安到家(28—30段)。
(二)根据“思考和练习一”,引导学生讨论课文怎样写出双喜、阿发这些劳动人民孩子的优秀品质,怎样写出迅哥儿对他们的思想感情。这两
第三篇:《东郭先生和狼》三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
《东郭先生和狼》S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31*东郭先生和狼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绝不能怜悯像狼一样的恶人。
2、引导学生认识“欺、侮、岔、仁、涂、掩”6个生字,理解“欺侮、岔道、仁慈、糊涂、掩面、知书达理、积德行善、信以为真”词语。
3、辅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和表演剧本。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自学能力。
2、理解词语意思,寓言的寓意。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古人为咱们留下了许多生动有趣,令人深思的寓言故事。今天大家一起学习(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东郭是人的姓,他是故事中虚构的人物。这篇课文是把寓言故事改编为了剧本。
问:读了课题,你们想了解哪些内容?
(二)自学课文,了解内容。1.自由读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把不会读的字、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并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解决。自己思考或查字典后,仍不理解的词句意思,课文内容,用笔画标注出来。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检查读书,交流成果。
(1)学生先汇报自己找出的字音重点;读书时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最后,学生把自己找出的字形、字义难点,进行全班交流。
(2)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3.默读思考:剧本中的事情经过是怎样的?
(三)小组讨论,检查自学。
[意图: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注意倾听的能力,思辩能力。] 1.轮流读文,读准字音。[要求:画出读错的字词句,读完订正,再练读。] 2.提出疑问,交流大意。
(1)学生认真思考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帮助解决。同学说出答案后还要谈理由。
(2)通过讨论,确定本合作小组的最佳“剧本事情经过”。
(四)全班讨论,检查自学。1.指名读书,了解全文。
(1)读书声音洪亮,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断好句。
(2)读后,各合作小组派代表交流,本组商定的剧本中的事情经过。要求:按“先生救狼——狼要吃先生——老农设法打狼”的顺序讲。
(3)全班交流,并评议。2.讨论问题,解决疑问。
师:通过自学,同学们还有没有解决的难题吗?
生提问,其他生帮助解答。
(五)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师出示课件
[自学提示:
默读第一、二幕内容,边读边画出描写角色的语言、神态、动作的词句,体会他们是怎样的人,并做批注。
个人自学,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意图: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发展他们眼、脑、手多种器官的协调能力。] 1.生读书,并分析角色的语言、神态、动作的词句,体会他们是怎样的人。师打相应的语句。
2.生体会朗读。
(六)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说自己的记字方法。
2.把自己认为好的字词摘录在词语花篮或采集本上。
(七)作业。
朗读课文,并练习复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检查朗读。
1.复习巩固。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字词,难写的字,生要说记字方法。2.检查朗读。指名一人一段。
(二)角色朗读,理解寓意。
1.角色朗读。
(1)生自由练读,读出三个角色对话的语气,注意体会剧本中的提示语和标点。
(2)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读后小组评议。
(3)指名分角色朗读,全班评议。2.理解寓意。师:我们学习了剧本,听了同学的朗读,你最喜欢哪个人物?最恨哪个人物?并说出理由。你想对东郭先生说些什么?
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三)表演课本剧。
1.自愿组合,练习表演。要求:分好角色,记住台词,讨论每个角色应怎样演,并注意为角色加上动作、表情。
2.指名表演,同学评议。
[意图: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寓意的感悟,把所学语言文字更加深入地记在头脑中,并学习如何恰当应用。]
(四)总结升华。
问:学习了课文,大家懂得了什么道理?
师:是的,我们应该做善良、有爱心的好人,但千万别像东郭那样听信坏人的花言巧语,上他们的当。在今后的现实生活中,同学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希望你们擦亮眼睛,决不要怜悯像狼一样的恶人!
(五)作业。
回家为家长表演。
第四篇:七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设计说明】
1.本单元教材共有四篇课文,其中《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品读赏析课,《邓稼先》为1+X课型,对应“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孙权劝学》是课内精读课文,各用1课时;《回忆鲁迅先生》是自读课文,归入群文阅读课,与丛书相关文章,课内自主阅读2课时;课堂学生自主阅读,4课时;写作指导课2课时。共计11课时。
2.课型解读:本课型以课文为中心,向阅读材料辐射,从而达到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泛读,课内大量阅读,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沟通课堂内外,创立宽松、自主的听说读写的大语文环境;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必要的文学常识;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感受闻一多先生的品格和精神; 3.学会“五看”读书法; 4.把握细节,于细微之处见真情;
5.读名人事例,在体验中成长,为学生的人生导航。
单元教学第一环节(1课时)
基础落实
【课题类型】积累落实课 【学习目标】
1.掌握必要的文学常识 2.积累字词 【学习过程】 活动一:文学常识梳理
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可组内互助学习。阅读课文,积累文学常识、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圈点勾划关键词、句、段。做好读书笔记。
一、文学常识
1.《邓稼先》(体裁:人物传记)作者是,;邓稼先,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 ”功勋奖章。
2.《说和做》(体裁:散文),作者是,诗人,山东诸城人,代表作有诗集 等。闻一多,湖北 人,、、,代表作有诗集《 》 《 》。
3.《回忆鲁迅先生》(体裁:回忆录)作者是
,原名,人,代表作有小说《
》《
》等,本文选自《
》。
4.《孙权劝学》,选自《
》,是由
主持编纂的一部
,记载了从
的史亊;司马光,字
,北宋
家,家。
活动二: 字音字意梳理
1.注音。
鲜()为人知 鞠()躬()尽瘁()奠()基 开拓()家喻户晓
截()然不同
萦()带
燕()然
殷()红
选聘()
可歌可泣
至死不懈()
锋芒毕露()妇孺()皆知
仰之弥()高
气冲斗()牛
深宵()
伴侣()
小楷()
硕()果
卓()越
澎湃()目不窥()园
沥()尽心血
心不在焉()
慷慨淋漓()
咳嗽()
调羹()
绞()肉
薪()金
校()对
疙瘩()草率()
吩咐()
抹()杀
深恶()痛疾 2. 词语。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殷红:带黑的红色。
宰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筹划:想办法,定计划;筹措。仰慕:敬仰思慕。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到死为止。鞠躬,小心谨慎的样子;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
截然不同:形容事物之间毫无共同之处。截然,界限分明。
诗兴不作:指写诗的兴致不足、不发或写诗的兴致减少了。作,起的意思。
兀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用心劳苦地样子;穷年,终年、一年到头。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形容不怒。
潜心贯注:形容专心致志,高度集中精力,用心专而深。迥乎不同:很不一样。
一反既往:既,已经;既往,从前。完全与从前相反。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迭起:一次又一次的兴起、出现。心会神凝:心思精神完全会聚和集中起来。慷慨淋漓:充满激情、痛快顺畅。轻捷:动作轻快敏捷。
竭力:做事使出自己全部的力气。活动三:分享学习成果。
1.小组成员之间分享自己探究上述问题的成果。2.班级交流分享。
活动四:课文内容概括,并分组交流
概括文章内容大意,并展示自己认为的精彩片段。
1.《邓稼先》是一篇(),通过六个小标题构思全文,从背景到具体内容,再到总结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运用对比的写作方法,更好的突出人物,表现中心,朴质的语言,极强的感染力,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中国人民的儿子——邓稼先,他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值得我们深思。2.《说和做》的体裁是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行散”主要说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神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集中而明确,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是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的。这篇文章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崇高品德,高度赞扬了他刻苦钻研学术的严谨态度和实干精神,以及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而献身的精神。
3.《回忆鲁迅先生》是一篇回忆录。回忆录就是回忆过去的事情,并且用文字记录下来;准确的说,就是追忆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中文体,它具有文献价值;根据文字记录方式的不同,回忆录可分为亲笔回忆和口述回忆。本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姿态、待人接物、读书写作等日常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示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现了鲁迅先生的情趣、气质以及高尚品格,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4.《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纂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宋神宗认为此书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就学,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习对增长才干的重要作用;本文详写“劝学”“议学”,而略写“就学”“结友”;正面描写“劝学”经过,“论议”之后鲁肃的惊叹,从侧面描写吕蒙才略的长进,突出重点;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就可感受到三人不同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单元教学第二环节(1课时)
《说和做》
【课题类型】品读赏析课 【设计思路】
课文是一篇十分精粹的散文,饱含激情,富有诗意,虽然时代离学生较远,但内容不难。因此要最大可能地创设情境,通过看视频,朗读,合作探究等方式,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以文本为媒介,让学生触摸人物灵魂,感知人物精神,进而内化为自身素养。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感受闻一多先生的品格和精神。
二、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目标
学习闻一多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以及他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不息的优秀品质学生能够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播放视频“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片断。
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谁在演讲,在呐喊吗?闻一多!
说出你知道的闻一多: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代表作品诗集《红烛》《死水》。下面我们通过学习臧克家写的《说和做》,走进这位伟人浩荡的精神世界。(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
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学生,诗人,代表作品《有的人》,诗集《烙印》。2.指名朗诵,正音识字。(多媒体显示)Shuāi hè
dié
qiè
lì
jiŏng 衰微 赫然
迭起 锲而不舍
沥尽心血
迥乎不同 Kāng kăi lín lí
kăi
qì dǒu 慷
慨 淋 漓
小楷
气冲斗牛 3.整体感知
(1)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刻画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的?(2)作为学者、民主战士分别做了哪些事情?
三、合作探究,精品赏析
我们总结出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
1.划出文中描写闻一多言行的语句,从这些语句中,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小结:闻一多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治学严谨、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也是一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言行一致的革命斗士。
2.学者和民主战士是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的表现。你觉得两个阶段,闻一多先生在“说和做”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一致吗?
不一致:前期他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目不窥园,无声无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一致:爱国情和使命感。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革命斗争是为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四、展示交流,拓展延伸
1.探究了闻一多先生这位英雄,我们会得到怎么样的启示呢?
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我们更要学习他言行一致的高尚品质,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2.学习本文后,闻一多的说和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我们今后的生活中怎样对待说和做呢?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出必行”“言必行,行必果”“讷于言而敏于行”,“言行一致”,像闻一多先生那样,成为“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五、总结反思,课外延伸
1.总结反思:闻先生的性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文弱的知识分子,却具有那样的气魄胸襟,他让所有正直善良的人敬佩他,他也让我想起了林则徐的一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朱自清、毛泽东)
2.课外延伸
如果我们要给闻一多先生频发感动中国人物奖杯,请你写出颁奖词,能概括闻一多先生的精神。
【板书设计】
说和做
臧克家
优秀的学者 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闻一多 口的巨人 行的高标
伟大的民主战士 说了就做
单元教学第三环节(1课时)学课文,用“五看”
【课题类型】1+X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邓稼先》的阅读方法,拓展到自主阅读中去。2.感受杰出人物的非凡气质,唤起大家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学习过程】
一、导入
在生物界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一条规律;在人类社会中,“落后就要挨打”。国防势力的强弱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中国在研制和发展核武器方面的成绩,使帝国主义列强不敢对我们胡作非为。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化。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二、了解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是对典型人物的生平事迹等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
三、学习《邓稼先》,运用五看法学习人物传记。1.看篇。
(1)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六部分的内容及各部分的联系。
提示:A文中的小标题;B抓住文中关键性语句;C文章的开头和结尾;D某些段落的中心语句。(2)略读课文,谈一谈各小标题之间有怎样的联系,能不能互换顺序。2.看段。
(1)阅读文章的四、五、六部分,说说这些部分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例:他说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说明邓稼先没有确凿的证据来得出结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2)第二、三、四节的横式铺排法:多角度描摩人物。选材方法总结:邓稼先在我国现代国防和科学发展史上是一不平凡的人物,但作者在赞颂他的伟大精神时,却侧重选择了一些平常小事,于细微处见深情,于平凡中见高尚。
3. 看句。
跳读课文,找出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句子及字里行间的感情。
例: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又要有稳健的判断。”这组排比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运用了排比的句式,突出了邓稼先具有物理的直觉、数学的见地、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突出了邓稼先的大将风度。作者对邓稼先充满活力了赞扬、佩服之情。
语言特点总结:句式整齐,长短句交错使用。
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所用,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4. 看词。
速读课文,圈点勾画关键词语,深入理解人物。
例:“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舶回国”请说一说“立即”在文中的表达效果。5.看意。
齐读最后一个标题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感情。6.总结课文的教学及学生自学方法。
四、拓展阅读。
1.阅读《沥尽肝胆写春秋》《福楼指导莫泊桑观察》。
2.读完后在小组中用我们刚才学到的阅读方法,和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交流所选课文的篇段句词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一和把你们的见解以小组的形式和大家交流一下。(小组综合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展示交流,说说你想分享哪篇文章。
五、课结
请同学谈谈自己的收获。
单元教学第四环节(2课时)
群文阅读
【学习目标】
1.阅读文章,理清结构,选取角度在不同的方面表现人物特点; 2.把握细节,于细微之处见真情;
3.读名人事例,在体验中成长,为学生的人生导航学习。【学习环节】
第一课时
群文阅读
一、教师划分不同类型的文章
1.结构清晰,脉络分明篇
《邓稼先》(课本)《“两弹”元勋邓稼先》《苏步青的故事》《老舍和书的故事》《福楼拜指导莫泊桑“观察”》
2.对比烘托,突出人物 《邓稼先》(课本)第72页《天地苍茫一根骨》、第75页《流放出生命的光彩》 3.抓关键词,把握主旨
《爱好昆虫的孩子》《陆游诗三首》 4.人物描写,彰显真情
精彩人物板块及《回忆鲁迅先生》(课本)《怀鲁迅》 5.侧面描写,烘托人物
《伟大的发现》《邓稼先》《苏步表的故事》 6.治炼苦难,迎接挑战
《天地苍茫一根骨》《流放出生命的精彩》《文天祥千祭秋》
教师任选一文为例,引导学生了解人物小传的写法——透过人物动作描写把握人物特点,在动作中透露内心情感。例如:《回忆鲁迅先生》(课本)及主题学习丛书之《怀鲁迅》。
第二课时
自主阅读 自读要求: 1.浏览上述文章; 2.选自己感兴趣的精读;
3.边读边勾画批注,标记能凸显人物灵魂典型特征或典型事件; 4.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经历写阅读这些名人传记的收获。
单元教学第五环节(3课时)
文丛徜徉
【学习目标】
自由阅读、快乐阅读、享受阅读 【学习环节】
第一课时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及“丛书”之《仰望星空》 自读要求
1.适当勾画批注;
2.将阅读心得随时记录在阅读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合作阅读、交流展示 1.组内交流,各抒己见; 2.班级展示,各组代表发言。
第三课时
活动准备:
1.对第一单元语文主题学习效果的反馈。2.课堂自主积累阅读。
师生共读七下“语文主题丛书1”篇目。活动目标:
1.通过共读,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加强阅读积累,提升语文素养。2.通过交流,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走向文章的深处,感受生命的魅力。活动流程:
一、书中内容知多少 看谁读得好?
形式:抢答。共20题。
规则:每抢到一题且回答正确,组内考评加5分。
二、思想天空无限美
看谁读得深?交流最喜欢的一篇文章。
1.小组交流。结合精彩语段,分享自己的批注,丰富自己的点评。准备班内精彩展示。2.班内交流。可一人代表展示也可小组合作展示。
读书不嫌奢华,读书不拒陋朴;读书让你有人性,读书让你有个性;读书需思考,思考赖读书;你把书读了,也被书浸染了„„
文言文教学——《孙权劝学》
【课题类型】 品读赏析课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设计思路】
本设计以朗读为主线,以练习为副线,引导学生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句,感知生动的人物形象,习得文言文基本的学习方法。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资治通鉴》的基本文学常识。2.掌握“吴下阿蒙”“刮目相看”两个成语。3.识记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古语又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告诉我们学习需要“勤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学习”的文言文《孙权劝学》。(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读文识字
(1)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2)全班齐读。
(3)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4)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5)故事复述。
三、合作探究,精品赏析
课文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思考: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人物对话应该以什么样的语气展开?(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展示交流,模仿表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五、总结反思,课外延伸
1.总结反思: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可以从多个角度谈)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或者是:告诉了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课外延伸
(1)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2)课后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不可不学
学习的必要性
正面描写 劝
现身说法
学习的可能性
人物对话
结友而别
鲁肃的言行
侧面烘托
单元教学第六环节(2课时)
写出人物的精神
【训练点一】:写出人物的精神 【教学目标】:
1.以课文为例,引导学生观其写人物的外在特点,也能写内在精神用了那些方法。
2.学习抓典型细节、借助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揭示和凸显人物精神,借助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对人物的精神品质点睛式概括。
3.生活中我们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让尊敬,有的让你佩服,有的让你感动,有的让你叹息等等,以《这样的人让我——》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教学资源】:
课文:《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语文主题丛书篇目:《爱好昆虫的孩子》《魔镜里的钱钟书》《记忆中的父亲》 课外:《一夜的工作》《她,让我难忘》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语引领
我们知道写人有一些常见的方法,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通过这些描写,让人物自由自由的表演,可以穷形尽相,尽显人物之形;还可以以形写人,使人物之神跃然纸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人物外在特点,也能写出内在的精神。
二、依点事例,提炼写法
(一)出示片段,引领赏析(1)出示片段投影
【投影一】 “她穿着厚厚的灰黑色棉衣,双臂抱紧,在她的修鞋子摊子前瑟缩着。脑后绾着一个发髻,额前散着些零星的花白的乱发,像贫瘠土地上的枯草般随风飞舞。脸上毫无水分,那分明是一张被反复揉搓过又铺平的纸。”
这段文字抓住她的衣着、状态、乱发、面容的特点进行描写,表现出她生活艰辛,不易。
【投影二】我告辞时,把小转椅的上面部分带歪了。他(指周恩来总理)过来把我的轮椅扶正,然后就走到回来去了。”
周总理过来把转椅扶正这一细节,表现除了周总理一丝不苟的精神,良好的教养和生活习惯。【投影三】“小小的嘴巴不时蹦出令人捧腹的字眼,大大的肚子里装满了各种定律和一串串笑话,眼不算大,腿不算长,却能在你尚未反映时到达你的身边,用胖而有力的手掌给你一下爱的抚摸,让你无言而痛苦的明白,开小差的恶果。”
这段文字运用对比的写法,突显老师教育的敏捷和机智。
【投影四】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对闻一多先生进行了高度的评价,也是对全文的总结。这些精彩的抒情和议论,提炼了人物的精神品质,也对文章主旨起了升华作用。
(二)精析片段,感悟写法
本单元作文要求是要写出人物的精神,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抓住人物特征,“以形传神”,写出反映人物精神面貌和文章主题的形神兼备的人物肖像。“形”是一个人的外在形态,包括容貌、神态、衣着、身型、姿态等;“神”是一个人所具备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a.确定人物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如“修鞋人”(一个在路边摆摊的老妇人),她的精神品质——吃苦耐劳;对顾客热情、服务周到;对待工作认真等。
b.抓住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的特点,写出“形神兼备”的人物外貌描写。
2.运用典型细节,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细节,就是细小的情节。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言谈举止的细微之处进行的描写。细节描写不仅能使被描写的对象历历在目,而且能使被描写对象的精神风貌更突出的表现出来。
3.借助写作手法如对比、烘托、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突显人物精神。4.运用抒情、议论句概括人物精神,对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点睛式的概括。
三、即时写作,仿写片断(一写)
活动二
也许你闭上眼睛都能想出好朋友的样貌,写出他的外在特征也不难,但你能写出他的性格与气质吗?以《我的好朋友》为题,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
提示:
1、重点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气质,也需要对他进行外貌、动作、语言等的描写,这些手法运用得好,可以有效突显人物的精神气质。
2、可以借助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手法,注意在细节中展现他的性格特点。
四、小组互评,总结提升(一评一提升)
活动三:小组内互评,评一评谁的视角独特,谁的描写更能突显人物的性格特点。
习作展示
我的好朋友
滨城三中2016级四班 尹伊天
她有一头乌黑的秀发,眼睛不大,却炯炯有神。生气时,她总会猛地一跺脚,“哼”一声,便是差不多了。她从不记仇,一次,有一位同学,不小心把墨水碰到了,一朵朵“梅花”在她的书桌及书上散开来,她先是惊慌失措,手忙脚乱地收拾好书桌,又轻轻对那位羞愧不已的同学安慰着。
她也很幽默,给我讲起一些好笑的事情,她总会眉飞色舞,手舞足蹈,边说边比划着,有时自己先笑岔了气,半天缓不过来。
有一次,几个小孩子在吃零食,而一旁的清洁工扫也扫不过来,(风吹的到处都是),而她却自发的去捡垃圾,那几个小孩子见了,却红着脸跑了。这时一阵风吹过,我才发现,原来她是这般可爱。
点评:小作者成功的运用了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等的描写,写出了“她”的内心世界的纯洁。
五、拓段成篇,小组再评(二写二评二提升)
(一)课上写作,拓段成篇
题目 《这样的人让我——》
生活中我们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让尊敬,有的让你佩服,有的让你感动,有的让你叹息等等,以《这样的人让我——》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1.题目横线处应该填上一个能体现自己情感态度的词语。2.“这样的人”可以是你熟悉的人,比如你的同学、邻居,也可以是陌生人,比如路人、新闻报道中的人;可以是某个具体的人,可以是某一类人。
3.“这样的人”应该是具有某种精神品质,或代表某种风气的人,要着眼于个性、品质去描写,写出你的情感倾向。
【写作指导】
1.补充题目时要和自己所掌握的材料联系起来,如“这样的人”如果充满正能量,可以补题为“感动”“赞美”“难以忘怀”等;如“这样的人”是具有恶习的人,可补题为“警醒”“厌恶”“心生距离”等
2.要选择典型事例和独特角度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这个角度,可以是人物的的口头禅、特征性的动作,亦或某个绰号、某种情景等。还要用典型细节,对人物进行恰如其分的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或心理做具体描写,以突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文章的主旨。还特别要重视细节的分量,抓住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或事件中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反映人物性格或精神的典型细节来刻画。
(二)小组互评,相互借鉴
(三)佳作展示,立标学模 佳作展示
这样的人让我难以忘怀
一颗童心就是一面镜子,让我看人间的美与丑;一颗童心就是一扇窗口,让我发现生活中的诚信与虚假。那一天,我看见了一颗美丽的童心,这童心,令我难以忘怀。
从小巷传来一阵卖桃的吆喝声:“卖桃喽!又大又甜的桃子!”接着便听到一阵讨价还价的吵嚷声,我拉着妈妈去买桃。那卖桃人六十多岁,头戴斗笠,整个人质朴的就像他那件洗的发白的衣服。
这时,一位中年妇女领着一个大约六七岁的小女孩从巷口进来,也被物美价廉的桃子吸引了。卖桃人已被人们围了个水泄不通,中年妇女便以最快的速度挤进来挑了满满一袋子桃子退出来,见卖桃子的人一会儿过称,一会儿收钱,忙得不开交,并未注意她,便领着小女孩若无其事的从我身旁走过去。
看着中年妇女这一举动,我气得浑身打抖,正想一把拉住她,让他给这个辛苦的卖桃爷爷付钱。这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只见那个小女孩睁着一双眼睛,用胖乎乎的小手摇晃着妈妈的胳膊说:“妈妈,你还没付钱呢!”这位母亲皱着眉头硬着头皮说:“小孩子家懂什么,已经付过了。”小女孩撅起嘴,左手紧拉着衣角,满脸不愉快的说:“我看见了,你就是没有付钱。”说完,狠狠的摔开妈妈的胳膊,先是独自朝前走,然后边走边回头,严肃而认真地提高声音大喊:“老师说要做诚实的孩子,可是妈妈撒谎!”
清脆的声音吸引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人们都不约而同的朝母女俩望去。在众人的注视下,小女孩的妈妈羞愧地低下头,脸上一阵红一阵白,真恨不得钻进地缝。难堪之际,只得边掏钱边说:“看我这记性!”这时,小女孩从妈妈手中接过钱,跑过去伸出双手高高地举过头说:“爷爷,您的钱!”那张天真可爱的脸蛋上,挂着甜甜的笑意,黑葡萄似的眼睛羞怯地盯着老爷爷。霎时,空气好像凝固了似的,那位母亲被施了定身术楞在那里,目瞪口呆地看着自己的女儿。
我深深地凝望着小女孩那双纯真无邪的眼睛,那里盛满了诚信与正直,容纳着善良与直爽。在这童心闪耀的瞬间,我发现了最美的世界,我要把这绽放人性之美的眼睛永远珍藏在我心底最圣洁的地方。这样的童心之美,令我难以忘怀。
评析:开篇先用整齐的比喻句点出童心之美,巧妙点题,并引出下文;第二段用精炼的语言讲述故事,使事件的起因简单直接的展现出来,第三段加入动作、神态、语言和细节的描写,使小女孩童心展露无遗,为结尾的抒情和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对周围人反应的描写,使对小女孩妈妈接下来的行为及神态的描写更合情合理,结尾的抒情和议论,把童心上升到真、善、美的高度,立意高远而深刻,不仅收束全文,而且升到人性美的高度,让人读来感慨良深,回味无穷。
六、完善创新,三评升格(三写三评三提升)
(一)课后再创,教师选优
(二)课堂互评,佳作展示
这样的人让我敬佩
滨城三中 2016级四班 孙文璐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出现了很多杰出的人物,他们勇敢、智慧、默默无闻,不求回报的为祖国为人民做贡献,他们用自己的经历谱写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首首精致的诗篇,一曲曲美妙的歌,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祖国才会如此强大。
邓稼先
之前对他有一些了解,直到在课本上学到之后,才知道他是如此的了不起,在中国那个任人宰割、被别的国家“租借”最悲惨、最黑暗的时代;中国各种不平等条约堆积如山的时代;中国几乎陷入绝望的时代,而他---邓稼先却先放弃了国外最优越、最清闲的条件,毫不犹豫的回到了祖国,当时这个“家”一穷二白,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回到了他挚爱的祖国,回到这里研究原子弹与氢弹,直到临去世前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鲁迅
一头乌黑的寸头,一双看起来暗淡似乎又炯炯的眼神,嘴巴上浓密的胡子成“一”字形,他是那样的高挑削瘦,而这就是鲁迅了。他用笔当做武器与敌人战斗,他鼓励青年人要做自己,不断地走下去。在这黑夜里使他免不了“碰壁”,但他还是坚持着斗争。他是那样的朴实,那样的亲民,又是那样的伟大。他有着常人不可超越的精神。夜深了,总能看到那盏绿台灯发出的光,鲁迅先生在这微光下编写着自己的人生。他正义,关爱人民,他忧国忧民富有民族气节。
热风吹落满庭芳 了却朝花又夕拾 一声呐喊天下白 彷徨至今不彷徨
詹天佑
站在詹天佑的头像前,我肃然起敬,他那坚定、坚毅的眼神眺望着远方。望着这百年来依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的铁路。这是中华民族第一条铁路,这条铁路是滴滴汗水筑成的,是一个个心中留着热血的中国人筑成的。詹天佑不畏死亡坚持与同伴的一起工作,甚至比工人、其他同伴劳苦要多的多,一遍遍的测信号,一次次的修改图纸,就是为了不让外国人再嘲笑中国,就是证明中国“站起来了”!这长达200千米的铁路上运送着一颗颗挚热的心。
幽芳淡冶仙为侣 傲骨嶙峋世所稀
不仅仅是邓稼先、鲁迅、詹天佑等这些伟人为创造新中国做出了贡献,使五千年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而不衰,经历磨难而更强,豪迈的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欣赏借鉴,总结经验 教后反思:
第五篇:《狼》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
《狼》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在《聊斋志异》里有《狼三则》,都表现了狼的奸诈狡猾这一主题,本文是其中一篇,蒲松龄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机智的屠夫战胜两只狡猾奸诈的狼的故事,表明了面对以狼为代表的恶势力时,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最终胜利的主题。二教学目标
1.通过使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能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2.理解并掌握“苫蔽,顾,假寐,眈眈,洞,遂,黠,犬坐”等文言实词的含义,并了解古今异义以及词类活用的文言现象。
3.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多角度的阐释自己对文本寓意的理解与感受。教学重点:2 教学难点:3 课时:一课时 三教法,学法
情景导入法,诵读教学法(学生自读,教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小组探究法(我主要用在探究并阐明文本寓意)
学法:小组合作法朗读法提问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堂开始时在ppt上播放狼的图片,边看边请学生回答对狼的印象如何?(奸诈,狡猾,团队合作,聪明,若有学生回答出聪明等词,教师可以引导说,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狼这篇文章,看看到底是狼聪明还是人聪明)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给下列汉字注音
缀,窘,苫蔽,眈眈,瞑,尻尾,假寐,黠 2,解释下列文言词的含义
缀,并驱如故,顾野有麦场,苫蔽,弛担持刀,眈眈,犬坐,意暇甚,暴起,洞其中,隧入,尻,盖,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重点在于解释词类活用的文言现象)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语音正确,节奏合理,有感情朗读
学生自读(每组派一个代表朗读)教师课文评价并指导,然后老师范读,最后听录音。
(四)文本研习
1.熟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在前面多次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概括一下这个故事(要求语言简练,概括全面)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提问不懂的字词,让其他学生进行解答,发挥大家的积极性,遇到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教师再进行讲解。2.深入思考,进行探究
问题一:默读课文,并划出文中写狼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表现了这两只狼的哪些特点。贪婪:“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如故。”
狡猾: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问题二:文中除了写狼,还写了屠夫,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3,4自然段,思考文章是通过什么来刻画屠夫的?请在课本中圈出屠夫与狼搏斗的动作,并分析,你看到了一个()的屠夫。通过动作描写,第3段的“顾”,“弛”,“持”和第4段的“暴”,“劈”“毙”“转视”“断”等动词,“顾”,“弛”,“持”和第4段的“暴”“劈”“毙”表明屠夫的勇敢和善于抓住时机,转视表明屠夫的谨慎、小心。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