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狼》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狼》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能翻译课文。
2、能理清文章思路,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课前学习:
1、了解《聊斋志异》是怎样一本书;认识蒲松龄。
2、找出五个和“狼”有关的成语,并能从中看出狼的形象特点。
3、读课文五遍,读准字音。教学过程:
一、小组内交流了解到的蒲松龄及《聊斋志异》的情况。作者情况介绍:
名: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时:(1640-1715)清代;
地:山东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人;作:《聊斋志异》。《聊斋志异》介绍: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二、导语:
大家对“狼”这一词语和形象非常熟悉,哪能说出五个和狼有关的成语吗?能从这些成语悟中分析出“狼”的形象特点吗?
师准备:【狼心狗肺】心肠狠毒、贪婪。【狼狈为奸】形容坏人互相勾结干坏事。
【狼子野心】狼崽子虽幼,却有凶残的本性。比喻凶暴的人用心狠毒。后亦谓凶暴的人怀有野心。【豺狼当道】比喻坏人当权。【狼心狗肺】形容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引狼入室】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
从以上成语我们可以看出狼是狠毒、凶残的代名词。
三、通读课文
(一)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请同学读出下面的句子,注意读准加点的词语(大屏幕中只出现句子)。
zhuì
jiǒng
shàn bì
chí
dān dān
1.缀 行
2.屠大窘
3.苫 蔽成丘
3.弛 担持刀
4.眈 眈相向
míng
suì
xiá 5.目似瞑
6.隧 入
7.狼亦黠 矣
(二)一读课文,读流畅。
小组内,每人读一遍,订正,读错的字,断错的句。(注意:其一犬坐于前)
抽小组读(要求:正确、流畅、响亮)
(三)二读课文,读懂文章。自主学习:对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合作学习:相互质疑问难
(四)检查重点字词。解释带点的字:
1.缀行甚远(紧跟)
2.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起)3.屠大窘(处境危急)
4.麦场(回头看,这里指向旁边看)5.场主积薪其中(堆积柴草)6.苫蔽成丘(覆盖、遮蔽)7.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
8.少时:一会儿。9.一狼径去:径直走开
10.久之:过了一会儿 11.瞑目似
(闭眼)
12.意暇甚
(空闲)13.屠暴起(突然)14.又数刀毙之:杀死
15.止露尻尾(屁股)16.屠自后断其股:大腿
17.乃悟前狼假寐(睡觉)
18.盖以诱敌:原来是
19.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诈,作假,欺骗)
20.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几何,多少)
21.止增笑耳
(罢了)
22.狼亦黠矣(狡猾)23.顷刻
(一会儿)
24.眈眈相向
(注视的样子)一字多义:
1.止有骨
一狼得骨止
(止:通“只”;停止)2.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攻击;敌人)3.狼不敢前
其一犬坐于前
(上前;前面)
4.投以骨
以刀劈狼首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把;用;来)5.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神态;想)6.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问其故
(原来;原因)7.场主积薪其中
其一犬坐于前
(指柴草堆;其中)特殊用法的字:
1.一狼洞其中。(洞:打洞)
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在柴草中打洞)翻译句子:
1.投以骨
(就是“以骨投之”。可译为:把骨头扔给狼)2.眈眈相向
(瞪眼朝着屠户)
3.其一犬坐于前(其中一只狼像狗似地蹲坐在前面)
三、赏析课文。
(一)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概括故事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结局 遇狼
俱狼、御狼
杀狼
(二)解读作者笔下的“狼”。朗读课文,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狼是本文的主角,你觉得文中哪个字最能反映狼的本性?(黠)
2.你能从课文哪些文句中看出狼具有“黠”这一本性?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C.缀行甚远、仍从 D.前狼止而后狼又至 E.两狼之并驱如故 F.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三)解读作者笔下的屠夫。朗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面对两只狡猾的狼,屠夫有怎样的心理变化?你觉得可用文中的哪几个字来形容表达?
惧─→窘─→持
(开始的害怕,继而困窘,最后决心一搏)2.请同学们将自己假想为此时的屠夫,用“与其„„不如„„”的句式,说说屠夫最后选择一搏的心理活动。
3.屠夫是如何与两狼展开搏斗的(从文中找出原句)呢?从中可看出屠夫具有怎样的品质? A.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B.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C.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D.方欲行,转视积薪后。E.乃悟前狼
表现了屠夫的勇敢、智机。
(四)感悟主旨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话,思考:
狡猾的狼最终却落得“顷刻两毙”的命运。对这样的结局我想同学们一定会有什么话要对屠夫说。请同学们用“_____的屠夫,我想对你说,„„”的句式,对屠夫说一句话。2.“读了此文后,我认识到„„”的句式说话。学生发言,老师和其他学生点评。
课文的主题主要从如何学习屠户面对恶势力时做法去理解。如: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
四、布置作业:
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
提示:本文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夫和狼的形象的。可以根据文章的故事,试补充屠夫和狼的语言、心理描写使故事的内容更加丰富。
第二篇:《狼》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狼》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故事情节,理解文章的主旨。3.能联系生活,多角度理解本文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更好地理解文意。2.能借助注释自行疏通文意,积累词汇。
3.通过语言的揣摩,认识本文狼和屠户的形象以及描写方法。4.通过故事之“奇”和作者的议论,把握本文的主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正义和勇气。【重点、难点】
一、重点
1.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节和内容。2.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理解主旨。
二、难点:通过故事之“奇”和作者的议论,把握本文的主旨。【教学方法】
诵读,教师点拨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五、把握故事情节和内容 1.本文可明显分为几个部分?
(两个部分:叙事部分和作者的议论)(板书)2.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板书)
六、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感悟主旨。
1.你认为故事中的狼给你什么样的印象?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狡猾)
2.你认为故事中的屠户给你什么样的印象?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机智)3.文中主要通过什么描写来刻画狼和屠户的形象的?试举例说明。(动作、神态)
4.作者是怎样议论这件事的?《聊斋志异》一书的“志异”二字,是“记 述奇异的故事”之意,本文的故事奇异在哪儿?由此可以看出,本文的主 旨是什么?
教师明确:无论狼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 慧所战胜。
5.当然,我们还可以根据这个主旨,联系生活,多角度地去感悟这个故 事给人的启发。你有怎样的启发呢?
教师明确:①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的狡诈,终归要失败 的;②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七、表演感知
教师可安排学生按照角色不同,把这篇短文排成小话剧,学生在参与其 中之后,能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狼的狡猾,屠户的机智,对文章有了更深
第三篇: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鹤群》教学设计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鹤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理清观察顺序,学习状物抒情的方法。
2、比较阅读,学会多角度欣赏鹤群之美。
3、品读精妙的语言,领悟鹤群团结协作的精神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可以播放歌曲《丹顶鹤的故事》或者一段介绍鹤的生物短片,使学生初步感受鹤的形象,以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伫()立 翱()翔 飓()风 漩涡()绮()丽 湮()没 冉()冉 剽()悍
2、完成词语
无可()喻()不敌众()手无策 精疲力()无()于事
3、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伫立:长时间的站立。绮丽:鲜艳美丽。
轻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条
剽悍:敏捷而勇猛。动作轻快。寡不敌众:人数少的抵挡不住多的。本文形容—只鹰抵挡不住众多鹤的攻击。
无济于事:济,帮助。对事情没有帮助,指解决不了问题 盘旋:环绕着飞或走。本文指鹤群环绕着飞。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⒈从内容的角度把握课文:
课文描绘了几幅图景?请分别用一个小标题概括。
通过比较归纳:本文描画了三幅图景——鹤群翔空、群鹤战鹰、救助伤鹤。
⒉从形象的角度把握课文:
①配乐朗读,感受文中描绘的美妙场景。
思考:读完课文,鹤群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用“这是一群____________的鹤”这个句式发言。
要求认识鹤群飞翔姿势优美,步调整齐划一,纪律严明,团结互助,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等特点。
总结:这是一群纪律严明、不畏强暴、团结互助的鹤。⒊从主题的角度把握课文: 你认为,本文写作目的是什么?
归纳:赞扬鹤群的团结精神,教育人类向鹤学习;展示鹤群翔空的优美姿态,提醒人类保护鹤。
四、看懂画,读课文,品味语言
1.找出文章表现鹤群飞翔于空中的细节。
(1)南侧群山的上空深处,浮现出一排黑芝麻粒般的小斑点。
(2)它们一律将长颈伸向前方,双足问后方笔直延伸,悠然翱翔太空的美姿,实在是无可言喻。
(3)排成一字模队的鹤群以此为信号,一齐掉头向左转,变成单列纵队。
(4)排头大鹤先向有旋转,而后悠哉游哉翱翔高空。后续鹤也都一只紧接一只,向右旋转,直腾高空。
(5)上百只鹤的鹤群恰似飘摇于飓风中的鸿毛,轻盈飞飓;又如海中的巨大漩涡,缓缓升腾。
(6)开始大小如麻雀,转眼间有如蝴蝶,不久像飞蛾,最后小如蚊。
(7)从排头依次掉头向北,敏捷地变成一缕长长的细丝。加快速度一路向北飞去。
2表现鹤群搏击苍鹰的细节主要有:
(1)鹤群立刻发出嘹亮的“哦——哦——哦”的啼鸣声。
(2)静静旋转的鹤群,阵势立即崩溃,惊恐万分,慌乱啼鸣,扑打双翅,陷入一片混乱。
(3)于是其他鹤更加狂乱啼鸣,一只紧跟一只,疾速转身,俯冲下来去追逐下滑的苍鹰。
(4)在阳光下,鹤们双翅奋节搏击,银光闪烁。鹤群宛如暴风中飞转的云堆,迅速形成 漩涡状,上下左右飞舞,光莹莹耀眼。
3.表现鹤群救助同伴的细节有:
(1)这时鹤群一齐发出了悲痛的啼鸣。
(2)队列最前方很快翻身飞出两只健壮的大鹤,立即降到看来已精疲力竭。缓缓下坠的伙伴身旁,引吭高鸣,盘旋周围。(3)来救的两只大鹤,从左右两侧紧紧靠近伤鹤,各自伸出一只长长的翅膀,将伤鹤架起来了。
(4)在这段时间里,其他鹤高声啼叫,盘旋高空,一齐等待伤鹤返回。
4、文章最主要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主要修辞方法是比喻,文章多处运用比喻,将鹤群翔空的美妙姿态和搏击场面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五、通读,进一步思索以下问题,并从总体上体会全文的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1.作者描写鹤悠然飞翔于空中的意图是什么?
2.在鹤鹰之战中,一开始写鹤群“立即崩溃”“惊恐万分”“陷入一片混乱”,这些描写是否破坏了鹤的形象?
3.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见到因车祸倒于血泊中的人,或看见寒风中沿路乞讨的乞丐,或看见老人颤巍巍立于公共汽车中,人们~般作何反应。与鹤群比较,体会鹤群的可贵之处在什么地方? 4.讨论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提示:
1.写鹤群飞翔于空中,主要是从直观形象上表现鹤的精神,鹤姿极为美妙,给人一种视觉美,鹤在队形变换时,整齐划一,这正是鹤的团体精神的体现。
2.鹤是动物中的弱小者,因而凶恶的鹰冲击时,它们“慌乱”“陷入一片混乱”,这是~种本能反应。而当同伴遭受苍鹰攻击,有生命危险时,弱小的鹤团结一致,以众击寡,这又是一种本能反应。两相比较,更加突出鹤群的整体精神。3.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不愿或不敢帮助别人,人类必须要有极高的道德境界才能表现出英雄行为。就鹤而言,互相救助,互相保护,竟是一种本能的行为,这实在令人惊叹。4.注意把握要点,主要是表现出一种整体精神
六、小结:
动物间的挚爱真情有时候真是让我们人类惭愧,鹤群的团队精神也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动物间的人性关怀是让人肃然起敬的。
七、板书设计:
鹤 群 翔 空
江口涣
第 一 部 分: 鹤群翔空 雄壮 轻柔 外在美
第 二 部 分:鹤鹰之战 团结 勇敢 内在美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0课《狼》教学设计
课题:狼(第1、2课时)
【教材内容分析】
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全文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叙事,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张曲折。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在文中,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交代得很清楚。随着情节的波澜起伏,生动地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
(2)积累文言词汇:止、敌、顾、前、去、犬、意、洞、隧等(3)理清情节结构,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
(1)揣摩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学习在叙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2)通过讨论探究,自己解决生难字词,自己感悟课文,教师适时点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勇敢机智地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教学重点】
积累词汇,理解文意,体会道理。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谁能够说出带“狼”字的成语?(学生抢答,如: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狼子野心等)的确,狼历来是狡诈、残忍、贪婪的代名词,以谈狐说鬼著称的《聊斋志异》中就记录了有关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三则故事。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短小生动又意味深远的寓言故事,去感受一屠杀两狼的智勇。
二、作家作品 蒲松龄及《聊斋志异》
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深为施闰章、王士禛所重。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后屡应省试,皆落第,年七十一岁始成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几近40年,直至70岁才撤帐归来。
蒲松龄一生怀才不遇,家境贫困。坎坷的遭遇和长期艰辛的生活使他能够接触底层人民生活,并加深了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社会弊端的认识和了解,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食刺虐入骨三分”。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1、学生初读课文,结合注释识记重要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后试读,注意体会诵读的语气节奏。
诵读提示:第一段首句交代背景,宜读得平缓;次句才是情节开端,略带紧张语调;第二段首句“投以骨”,有试探阻狼缀行意,可稍停,看效果如何。第二、三句说效果,无妨读得平缓些。至“骨已尽矣”,则顿呈紧张,并一直保持到第三段“奔倚其下”,这是情节发生转折之处,再改用比较平缓的语调读——此刻,屠户已由完全被动状态转入半主动状态,形成了相持局面。第四段首句是制造悬念,可用设疑语气轻声调——其实是为高潮蓄势。“暴起”以下是高潮,要加快节奏,至“亦毙之”止。末两句是结局,颇有喜剧色调,可读得轻松些。
多媒体显示:
用“/”标示句中语气停顿。(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2)其一犬坐于前(3)场主积薪其中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明确:(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2)其一/犬坐/于前(3)场主/积薪/其中
3、学生分组诵读,并结合注释梳理文句,把握课文大意。教师点拨要点:(1)缀行甚远:缀,连接,句中是紧跟的意思。紧跟着走了很远。
(2)投以骨:即“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它。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3)“止有剩骨”句中的“止”通“只”,副词。“一狼得骨止”中的“止”但现在还有“报之一笑”之类的说法。是动词,停止。
(4)“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句中的“后”与“前”为时间副词,表时间或顺序的先后,所以正确的理解是:后得到骨头的狼停下来了,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却又追上来了。
(5)“弛担持刀”句中的“弛”本指把弓上的箭放松,句中用的是引申义,“卸下”。(6)“意暇甚”句中的“意”指神情、态度。“意将隧入”中“意”指内心的盘算。(7)“其一犬坐于前”,“前”为方位名词,面前。“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应理解为:其中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面前。现代汉语中“鱼贯而入”“狼吞虎咽”中的三个名词均属这种用法。
4、学生用流畅的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四、练习背诵
分段,抓住屠户与狼斗争的过程由事情发展的先后结合关键词的方法练习背诵,自己先背,教师再组织男女生分别背,最后齐背。
五、布置作业
1、一词多义:(1)止
同“只” 止有剩骨 停止 一狼得骨止(2)意
神情 意暇甚
想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2、词性活用: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其一犬坐于前。
3、虚词的用法: ⑴之:
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助词,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敌
攻击 恐前后受其敌 敌方 盖以诱敌(4)前
前面 恐前后受其敌 向前 狼不敢前。⑵以:
介词,把投以骨介词,用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⑶“其”的含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指狼)②场主积薪其中。(指打麦场)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分析课文
1、独立思考: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情节,归纳第一至四段的意思。⑴开端:遇狼。⑵发展:惧狼、御狼。⑶高潮和结局:杀狼。
2、独立思考: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狼的什么本性?
⑴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狠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⑵狡诈阴险: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3、讨论:文章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要求从人物描写方法并找出课文中的例句并就例句进行分析)
⑴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一开始,屠户采用“投骨”之法,试图摆脱狼的跟从,说明他对狼的贪婪凶恶的本性缺乏认识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失败。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两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敌”。发现麦场积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抢占有利地形保护自己。后来“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由被动转为主动。他警惕性高,又转视积薪后,杀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这才悟出狼的狡诈阴险。
⑵动作描写:
“投以骨”“复投之”写屠户试图投骨避狼,结果无效。
④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③屠自后断其股。(指狼)“顾”“奔”“倚”“弛”“持”五个动词,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的地形,保卫自己,准备反击。
“暴起”“劈”“毙”写屠户趁一狼径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取得胜利。
“转视”“断”“毙”等动词写屠户高度警惕,果断出击,再获全胜。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自由发言: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归纳: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5、片断写作练习:《狼》一文给我们什么启示?(100字左右,抽查三人)要点: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三、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三题。
2、完成《基础训练》。
【板书设计】
狼
蒲松龄 《聊斋志异》
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屠夫:机智、勇敢 恶狼:贪婪、凶狠、狡诈
寓意:对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教学反思】
第五篇:《狼》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
《狼》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在《聊斋志异》里有《狼三则》,都表现了狼的奸诈狡猾这一主题,本文是其中一篇,蒲松龄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机智的屠夫战胜两只狡猾奸诈的狼的故事,表明了面对以狼为代表的恶势力时,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最终胜利的主题。二教学目标
1.通过使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能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2.理解并掌握“苫蔽,顾,假寐,眈眈,洞,遂,黠,犬坐”等文言实词的含义,并了解古今异义以及词类活用的文言现象。
3.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多角度的阐释自己对文本寓意的理解与感受。教学重点:2 教学难点:3 课时:一课时 三教法,学法
情景导入法,诵读教学法(学生自读,教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小组探究法(我主要用在探究并阐明文本寓意)
学法:小组合作法朗读法提问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堂开始时在ppt上播放狼的图片,边看边请学生回答对狼的印象如何?(奸诈,狡猾,团队合作,聪明,若有学生回答出聪明等词,教师可以引导说,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狼这篇文章,看看到底是狼聪明还是人聪明)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给下列汉字注音
缀,窘,苫蔽,眈眈,瞑,尻尾,假寐,黠 2,解释下列文言词的含义
缀,并驱如故,顾野有麦场,苫蔽,弛担持刀,眈眈,犬坐,意暇甚,暴起,洞其中,隧入,尻,盖,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重点在于解释词类活用的文言现象)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语音正确,节奏合理,有感情朗读
学生自读(每组派一个代表朗读)教师课文评价并指导,然后老师范读,最后听录音。
(四)文本研习
1.熟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在前面多次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概括一下这个故事(要求语言简练,概括全面)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提问不懂的字词,让其他学生进行解答,发挥大家的积极性,遇到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教师再进行讲解。2.深入思考,进行探究
问题一:默读课文,并划出文中写狼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表现了这两只狼的哪些特点。贪婪:“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如故。”
狡猾: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问题二:文中除了写狼,还写了屠夫,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3,4自然段,思考文章是通过什么来刻画屠夫的?请在课本中圈出屠夫与狼搏斗的动作,并分析,你看到了一个()的屠夫。通过动作描写,第3段的“顾”,“弛”,“持”和第4段的“暴”,“劈”“毙”“转视”“断”等动词,“顾”,“弛”,“持”和第4段的“暴”“劈”“毙”表明屠夫的勇敢和善于抓住时机,转视表明屠夫的谨慎、小心。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