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 教学设计 建筑艺术-教学教案

时间:2019-05-12 19:03: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 教学设计 建筑艺术-教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 教学设计 建筑艺术-教学教案》。

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 教学设计 建筑艺术-教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 教学设计 建筑艺术 建筑是科学,建筑也是艺术。建筑是无声的诗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本单元,我们将一起瞻仰巍峨、雄伟、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巍中山陵,欣赏金壁辉煌的法国凡尔赛宫,游览体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特色的黄鹤楼和于园。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审美特点;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印记和社会发展的足迹;从这些建筑中,我们还可以领悟到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中外有名建筑的特点,体会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2、体会课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进一步理解说明语言的特点。

3、能理清课文写作的线索,体会说明中融入记叙的写作方法。

4、能仔细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作准确的描述。

5、通过搜索资料、上网调查、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了解国内外或本地有名的建筑,感悟建筑艺术的魅力。

二、学习资源: 1.图书资源:

《当代国外著名建筑师作品精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世界城市环境雕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世界景观大全》 台湾建筑报导杂志社 《世界建筑史丛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推荐网站: 3.影视资源:

《天安门》 《埃及金字塔探秘》 《惊异澳洲》 《故宫》 《秦陵地宫探密》

三、单元课时安排:共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2课时 《巍巍中山陵》 2课时 《凡尔赛宫》 1课时 《短文两篇》 2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单元综合活动 1课时

四、学习过程:

第1课时 “走进建筑之林 感悟艺术之美”——第三单元整体学习

一、激情导入(见开头语)

二、学生活动

整体浏览本单元的课文内容,了解建筑物及其特点。

三、学生交流

1、在本单元所介绍的建筑物中,你最喜欢哪一个?

2、在你喜欢的建筑物中,你最想了解它什么?(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进行分组讨论、交流,探究结果组长记录,包括学生的疑问。)

3、各组交流探究结果及需要帮助的主题。

4、评价后启发学生课后作进一步的研究。

四、布置本单元综合活动要求 活动主题:我来向你介绍

1、进图书馆或上网搜集你感兴趣的国内外著名建筑的资料,加工整理后,由你作一次导游,向同学和老师介绍这些建筑。

2、了解、参观身边的名胜,如天目湖、高静园、凤凰公园、南山竹海等,体会家乡的建筑特色,并向同学和老师介绍。(为单元结束作准备)第2课时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一)学习目标:

1、能根据作者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活动路线,逐步理清说明的顺序。

2、通过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具体而全面的介绍,体会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1、导入: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作者路线转换的词句。阅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2、布置任务:请同学们对照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教学挂图,根据课文的描述,用简洁的语言叙述作者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时所走的路线。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3、组织交流、评价 发表见解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1、导入:从下面的句子中可以表现出我们民族的哪些文化内涵和建筑特色?a.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b.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8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英雄们的品质高尚、纯洁,表示全国人民对他们的永远怀念和敬仰。c.碑顶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是上有卷云下有重幔的小庑殿顶。思考、讨论。

2、组织交流、评价 小组讨论,交流。

3、布置任务:从文中你还能找出哪些可以表现出我们民族建筑特色的地方? 思考、讨论。

4、组织交流、评价 畅所欲言 第三块:语文活动

1、你还了解我们民族建筑的其他一些特点吗? 小组讨论

2、组织交流、评价 发表见解

课后学习:学习上网的基本知识,到网上搜索更多有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资料。

第二篇: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

9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备课教师:杨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能够正确读写。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则寓言故事。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两则寓言的寓意。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相关教学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寓言,谁能说说什么叫寓言?

(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就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寓言《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板书课题)

二、解题,引出主要内容 1.请同学们查字典,说一说题目中的‚亡‛、‚牢‛分别是什么意思。‚亡‛在古代指丢失。‚牢‛在文中指羊圈(juàn)] 2.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吗?(养羊人丢失了羊才去修补羊圈。)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Wáng láo juàn kūlóng diāo fáng 亡羊补 牢 羊圈 窟 窿 叼 街 坊 quàn huǐ 劝 告 后 悔 2.交流讨论,记忆字形。

窟:上面是‚穴宝盖‛,下面是‚屈‛。

窿:上面是‚穴宝盖‛,下面是‚攵‛下边有一横,不要丢掉。街:中间最后一笔是‚提‛。3.口头组词。

四、深入学习,理解寓意。

1.默读课文。思考:养羊人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丢了两次羊,因为羊圈破了。)2.学习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画出第一次丢羊的原因。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2)请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丢羊的事。(因为羊圈破了个窟窿,狼从窟窿叼走了羊,所以羊少了一只。)(3)养羊人第一次丢羊是因为羊圈破了,那么第二次丢羊是因为什么?(不听街坊的劝告。)

指名分别读街坊和养羊人的对话,养羊人说了什么?(4)养羊人的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养羊人的想法不对。因为他不修羊圈,羊还会再丢,只想到已经丢的羊回不来了,却没有想到还会再丢羊。)

同学们分析得对,养羊人没有认真分析丢羊的原因,没有瞻前顾后,考虑问题不全面。

(5)养羊人不听劝告的结果是什么?齐读第四自然段。‚又‛是什么意思?

(这一次丢羊的过程跟第一次一样。)

由此可见,不听劝告,没有及时补救过失,不好的结果就会重演。同学们,这样的道理适用于学习方面吗?

(比如做作业,如果做错了,一定要好好分析原因,及时改正错误,下次不再错。)3.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画出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的想法。(2)理解句子,出示投影: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后悔‛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

(感到自己以前的行为是错误的。说明养羊人认识到自己以前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

(3)养羊人现在修羊圈晚不晚,为什么?(现在修羊圈不晚,这样以后就不会再丢羊了。)

这次,养羊人思考问题比第一次有了进步,做到了瞻前顾后。(4)课文中哪一句说明现在修羊圈不晚?(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5)投影出示插图。

养羊人是怎么做的?请你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图上的内容。

(因为养羊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以赶快修补好了羊圈。)(6)养羊人这样做的结果怎样?(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再也‛一词说明什么?(强调从此以后他的羊一直没有丢过。)

五、深入理解,揭示寓意

1.想一想,在丢羊、修羊圈这些事中,养羊人做错了什么?又做对了什么?

(做错了:不听别人劝告,不瞻前顾后。做对了:吸取自己不听劝告的教训,及时改正错误修补羊圈。)2.你读完了这个故事后懂得了什么?

(一个人有错,只要及时纠正、补救还不算晚。)

总结:这节课我们不但学习了一则寓言,懂得了它所告诉我们的道理,而且知道了读书要边读边想,这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越读越聪明。)第二课时

二、合作探究《南辕北辙》

我们学了寓言《亡羊补牢》,继续学习另一则寓言《南辕北辙》。(板书课题)

一、理解题意

1.请同学们利用字典来了解‚辕‛和‚辙‛是什么意思。

(‚辕‛是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是车轮滚压出的痕迹。)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南辕北辙‛这个词的理解?(本要向南走,而车子却往北走。)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怎样一个故事呢?

二、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自学,我们了解了南辕北辙讲诉()故事。(写清时间、地点、人物、主要事件)

三、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通过组内讨论。我们知道,南辕北辙这则寓言告诉我们()道理。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事情()。

四、汇报交流,精彩展示

1.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向老师或其他同学请教 2.汇报寓言内容

要求学生用简单的话把内容说清楚 3.汇报寓言的寓意 生汇报寓意,教师适时点拨

1.如果你看到那个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你不应该不听朋友的劝告;你为什么不好好想一想,你的马车方向不对,能到楚国吗?)

2.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

(行动和目的相反,即背道而驰,是永远也达不到目的的。)

板书设计

寓言两则

亡羊补牢 南辕北辙

未为迟也 目标与行动一致 布臵作业

1、把这一课的两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小练笔:我从某个寓言故事想到的

10.惊弓之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过程与方法: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教学重点:

学懂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教学难点:

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

教学准备:生字小黑板、词语卡片。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文题,范读全文(或听课文录音)。

1.导语: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两则寓言故事,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新课是一则成语故事——《惊弓之

鸟》。这则故事的内容特别新奇有趣,会使大家领悟出更多的东西,尤其能启发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作出正确判断。现在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2.有表情地范读或放配乐录音。

二、指导自学。1.自由默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读通每个句子,注意在长句中用‚/‛标出句中的停顿。(3)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2.自由朗读。要求: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结合正音。

‚魏国‛的魏读作wèi。‚更羸‛人名,读作gēngléi。‚嘣‛象声词,后鼻音,读作bēng。‚悲惨‛的惨,平舌音,读cǎn。‚愈合‛的愈,整体音节,读作yù。‚拼命‛的拼,前鼻音,读作pīn。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3.出示幻灯或小黑板:

(1)指导学生巩固生字(辨形、正音)。(2)熟读并理解词意。4.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能手: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运动特别熟练的人。文中指更羸善长射箭。

本事:就是本领的意思。

悲惨:处境和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愈合:伤口长好。

拼命:不顾及性命,文中指大雁尽最大力量往高处飞。大吃一惊:因出乎意料而非常惊奇。

四、思考、讨论。

1.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为什么?(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追问: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2.讨论: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

(1)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2)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诱发联想,进而产生逻辑推理:①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飞翔,这里却是‚一只‛,说明什么?②‚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为什么用‚鸣‛而不用‚叫‛?③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不做统一的要求。)

五、齐读全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课文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更羸介

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来的。这样先叙写故事的梗概,再揭示事情的原因,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六、作业。

朗读全文并抄写课后题中的词语。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惊弓之鸟》。(板书课题)

2.‚惊弓之鸟‛什么意思,同学们明白吗?(释题:‚惊‛从它的偏旁你知道什么?‚弓‛指弓箭,‚之‛是‚的‛的意思,)谁能说说‚惊弓之鸟‛的意思?

3.了解了课题的意思,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故事中的鸟是一只怎样的鸟?它为什么害怕弓箭?它害怕到什么样的程度?)4.同学们,是谁有这样的本事,了解到那只鸟连听到弓箭的声音都害怕呢?

(教师将学生的质疑归纳,用几个‚?‛在黑板上标出)

二、深入学习课文,自读自悟。

检查提问:通过自己读和听同学读课文,你弄懂了什么? 1.弄懂:那是一只怎样的鸟?

那是一只受了箭伤的大雁。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 ①‚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②‚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大雁是一种候鸟,每到秋天就从北方飞到南方去,春天又从北方飞回南方。同学们看,雁字是这样写的(边写边板书),字理分析‚雁‛:‚厂‛是它的声旁,古时候读作‚han‛,里面的‚隹‛指鸟,单人旁指鸟飞时能排成人字形。可不要写成燕子的‚燕‛。

2.读了课文,你还懂得了什么?

(1)‚惊弓之鸟‛其实是指害怕弓弦响的大雁。从哪里看出那只鸟害怕弓弦响?

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第5自然段。)

(2)朗读前指导:读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有感情,能读出感情来,就不仅证明你理解了,而且说明你学得相当不错了。怎样读的得有感情呢?要学会‚过电影‛,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自由读第五自然段,说说你读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师:你看到了什么?还听到什么声音?(3)这一段有两个‚直‛,意思一样吗?

出示句子:只听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大雁边飞边鸣的情形为‚→‛‚直往上飞‛:↗

↑;‚直掉下来‛:↘↓。)(让学生理解,‚直往上飞‛的‚直‛是一个劲的意思,应这样表示↗,‚直往下掉‛的‚直‛是垂直的意思,应这样表示:↓)

(4)该怎么读?语速要快稍快,紧张一点。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

指名读,强调两个‚直‛字。生用手势配合表演。全班同学边读句子边演示。

(5)看到这样的情形,魏王大吃一惊,同学们自由朗读6-8自然段。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大吃一惊‛的意思。与‚惊弓之鸟‛的‚惊‛相比较,联系第八自然段,了解‚惊‛是非常奇怪的意思。告诉学生,联系上下文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

②感情朗读课文,读出魏王奇怪的语气。(强调‚啊!‛读‚á‛,抓住‚啊‛‚大吃一惊‛‚更加‛等词语。)

3.更羸为什么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而且迅速作出判断,不用射箭,只要拉一下弓弦,就能使大雁落下来?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学习课文第九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九自然段,思考课后思考、练习的第2题。实物投影仪出示:想想更羸说的话,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是他的分析?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3)检查自学情况。

①哪些是更羸听到和看到的?他观察到什么? 板书:观察:飞得慢叫得惨

字理学习‚惨‛。(从竖心旁分析字义),注意读准平舌音。②哪些句子讲的是他的分析?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 板书:分析:箭伤作痛孤单失群

学习生字;愈(古时候愈是有个病字头的,是指病好了。课文中的‚愈合‛指伤口长好了。)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孤单失群‛的意思:这里的‚失‛可以用上文中的哪一个词来理解?(‚离开‛)‚群‛字呢?(‚同伴‛)看字形能不能说出它的意思?(形声字,形旁是羊字旁,羊喜欢成群地在一起。)

③根据这样的分析,更羸断定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受过箭伤的孤单失群的鸟。)

④因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所以,更羸又做了怎样的分析,要怎样做就能使这只大雁掉下来?

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更羸分析思考的过程?(先分说,后总说。)

⑤更羸得出结论,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这只大雁掉下来。板书:不用箭只拉弦事实证明更羸的判断是正确的,更羸创造了奇迹。⑥教师引读,然后让学生朗读、背诵第九自然段。

4、更羸是个什么人?怎么有这样的本事,知道那只大雁那么害怕弓箭,甚至听到弓箭的声音就会掉下来呢?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评议:谁读得好?好在哪里?(强

调了‚有名‛和‚能手‛)理解‚能手‛的意思:对某一项技术、某一种工作特别熟练,干得特别出色的人,称作‚能手‛。织布技术特别熟练的人,我们称他为—‚织布能手‛,种菜特别出色的人就称为‚种菜能手‛。射箭技术很高明的人就称为‚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更羸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射箭的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特别丰富,因而大家都知道他。你们能不能想象一下,他的箭法怎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百步穿杨、箭无虚发、百发百中)(2)是不是因为更羸射箭射得特别准,所以才大雁落下来的呢?是因为他有丰富的经验,善于观察周围的现象,而且能对观察到的进行认真、深入地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魏王听了更羸的话,还后会对更羸说什么?

三、复述课文。

1.同学们能不能看着课题和板书讲这个成语故事。(同桌练说—指名说)

2.能不能先说更羸是观察分析的,然后再说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要求学生变换顺序说一说)

3.这个成语中的鸟字可以换成人字吗?大家想想比喻怎样的人?他遇到类似的情况怎么样?

四、作业布臵。1.听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将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五、板书设计:惊弓之鸟

观察:飞得慢

思考:箭伤作痛

结果:不用箭

叫得惨

孤单失群

往高处飞 ↗

心里害怕 ↗

只拉弓 听到弦响 ↗

伤口裂开

掉了下来

11.画杨桃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通过理解教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培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板书:画杨桃)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1)谁画杨桃?(2)怎样画杨桃?

(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投影出示思考题: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2.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读生字词。2.指读课文。

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想当然: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四、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五、布臵作业 l.熟记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提问:

(1)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 是……就……不要)(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叫‚想当然‛?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提问:

这两个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1)第二自然段分为几层?

(2)找一找哪几层是回答‚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①老师根据桌上的杨桃讲解现在看到的杨桃就象五角星一样。②出示投影片,一椭圆形带棱的杨桃。

③实物演示,让从不同角度看的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样子。(让学生亲自实践看一看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④说出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⑤‚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讲一讲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是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

让学生把两个原因结合起来讲。(再一次加深理解。)3.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默读第四至六自然段。(1)出示讨论题:

①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2)指导朗读,注意语气的变化。

(3)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明确学生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4.学习第七自然段,自由读这一自然段。提问:

(l)老师的话里共有几句话?(2)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3)举例子说说怎么就叫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4)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5)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受别人影响。)

在逐句分析这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再读并试背诵。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提问:

(1)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

(2)为什么说老师和父亲的话对我来说一生受用?(板书:一生受用)

(3)父亲和老师所讲的画画上的事。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板书要……不要,是……就)谁能用‚要……不要‛说一句话?

三、总结全文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例数第一、二自然段并试背诵。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若隐若现‛、‚恍然大悟‛等词语的意思,会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说话。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

①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课文内容。②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文本对话,感悟课文内容。③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④通过拓展资料,丰富知识,扩大阅读面,体验创新。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并树立创新精神。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难点:用‚虽然……但是……‛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有一家商场,刚开始生意很不景气,后来做了一些改革,生意越做越红火。生意好了,麻烦事也来了。商场里唯一的一部电梯,常常挤得

水泄不通。于是,商场召开董事会,请手下所有职员出谋划策。如果你是员工,你会出什么好点子?(学生议论)正像你们说的那样,再装一部电梯吧,没位臵;搬迁吧,又没有那么多资金。想不想听听一个聪明的职员出的好点子?他说在电梯的两旁摆上几张桌子,桌上放上各类报纸;在靠电梯附近的墙上装上几面镜子,这样一来,电梯拥挤的问题自然解决了。原来,那些爱看报纸的男士看到电梯上人多,不经意地在那里看报纸;爱美的女士,不由自主地在镜前照镜子。这位职员立了大功,后来晋升为经理。请问,这位职员为什么能晋升为经理?他的点子好在哪里?(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件:出示动画 3.反馈交流。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2.画师考的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屏幕出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些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问题自己去找一找。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应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小骆驼)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骆驼)(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在山谷中走)小徒弟骆驼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只、一只、另一只)4.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课件出示三幅画)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如果你是画师,你会怎么评价这三幅画,请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评评三位徒弟的画。5.画师是怎么评价的?(出示画师的话)(1)读一读画师的话。(2)理解‚若隐若现‛。

课件出示‚若‛的意思:①要是;②你;③好像。应选择哪一种?连起来说意思。

(3)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6.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一句或几句话。

7.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的多呢?(板书:以少代多)8.齐读课文。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1.(出示《踏花归来马蹄香》)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现出香的?引言:关于赵佶皇帝以诗作画的故事还有许多,比较有名的还有这一篇。

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

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2.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画许多小骆驼 二徒弟画 许多骆驼头

小徒弟 两只在山谷中走 以少代多(妙)

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以介绍自己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过程与方法:积累打比方的句子和谚语,阅读成语故事。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发现并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句式,即反问句是表示肯定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口语交际;习作(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口语交际;习作(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讲解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引人,激发说话兴趣。

师:同学们,我想你们都做了采访,知道了在别人眼里你是什么样的孩子。其实,最了解你的莫过于你自己了。有人说你粗心大意,你也许不服气地想:我心细着呢?面前这些熟悉你的老师和同学,一定不会象你自己那样全面了解你。有兴趣向大家介绍一下真实的你吗?

二、读提示,明白交际要求

1.可以说自己性格、爱好、也可以说优点和缺点,还可以说自己奇特的想法等。2.说真话,说实事。

3.注意听别人说,对别人说的能做出评价。

三、认真思考,组织语言,小组交流 1.先要想一想自己介绍什么,怎样介绍。2.小组交流

3.评一评:谁说出了自己特点?

四、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1.小组选代表在全班讲。

2.师生评议:不仅要评讲得怎么要,还要说说自己听了之后的想法。3.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特点给予不同的提示性评价。

五、总结

师:通过今天推心臵腹的交谈,我相信小朋友们彼此更加深了了解,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一定更能互相理解,愉快相处。第二课时

习作

一、结合口语交际,引入习作

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时,我们都做了自我介绍。现在我们就来写写自己,好吗?

二、确定交流对象,自主习作

引导学生阅读下面的一段话,开拓思路。

我叫丁丁,是个男孩,已经11岁了。你要问我长得怎么样,一个词——奇貌不扬。奶奶却说我喜相,俊得呢!眼睛小却黑珍珠似的,嘴角向上翘,一看就会侃,再加上一对大耳朵往前扇着,准是个有福人。(1)读读这一段,你觉得丁丁这段自我介绍写得怎样?(2)你准备怎样介绍自己?

(3)选定对象(老师、同学或未见过面的人)自主写作。第三课时

讲解

一、多元评价,认真修改 1.自己读一读,改一改。

2.读给同伴听,听听他们的评价,再适当修改。3.在班级交流,师生评议

是否写出了自己的特点,语言是否通顺 4.交换修改,(错字和标点)

二、成语故事 1.自读故事,读熟短文

(1)自己练习读短文,读准生字(2)跟同桌合作,比比谁先读正确。

(3)检查读。

2.结合短文,理解‚买椟还珠‛。(1)郑国人买了什么?‚椟‛指什么?(2)‚珠‛指什么?还给谁了? 3.全班朗读 第四课时

一、我的发现 1.比较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非常精神。再注意听,老师说的这一句话和刚才说的意思一样吗?同学们今天难道不精神吗?(2)自由说这两句话是否一样。

2.师:有的同学说一样,有的同学说不一样。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课本上的句子,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伴。(一个是表示肯定的句子,一个是用疑问的语气表达的问句,但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3.以同桌为单位一人读一句话体会。

4.游戏:老师说一个表示肯定的句子,让学生说一各级意思一样的反问句。

二、读读记记 1.自由读句子。

2.说一说5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点? 3.找找以此类似的句子。

三、读读背背 1.自由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3.开火车背诵。4.齐背。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 教学设计 建筑艺术3-教学教案

第5课时 《 巍巍中山陵 》

(二)学习目标:

1、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2、积极参加“我心目中的校园”设计比赛,体现个人风格和特色。课堂学习: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具体表现:

语言的准确简明:

1、确凿的数字

2、限制词、修饰语

3、概括语

语言的生动形象:

1、描写

2、比喻、拟人等 处理方法:

1、学生分别找例子加以分析、体会;

2、小组内交流自己寻找的句子,说出自己的体会;

3、讨论:语言的准确简明与生动形象是否“水火不相容”?

三、语文活动 活动主题:“我心目中的校园” 活动方式:小组设计比赛 活动要求:

1、勾画校园轮廓图;

2、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述;

3、设计要新颖,有特色;

4、小组成员精心合作。活动过程:

1、小组画轮廓图,并配以文字说明;

2、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

3、师生评价、小结。第6课时 《凡尔赛宫》 学习目标:

1、了解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其政治文化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

2、学习抓住特点、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体会凡尔赛宫的艺术价值。

3、熟读课文,体会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课前学习:

搜集凡尔赛宫的有关部门资料,了解其辉煌历史和艺术价值。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从法国名胜罗浮宫、埃菲尔铁塔等导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认真浏览课文,找出各段落的中心或中心句;

2、组织整理,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介绍凡尔赛宫;

3、请两位同学作班级交流;

4、点评后,再请一位同学交流。

四、精读课文

(一)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特征:艺术价值高

1、选材上:与其无关的内容不写;

2、详略上:艺术价值高的重点写。方法:读、品、议、讲 重点研读第3段。

(二)插入历史轶事,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1、自读第5段,了解凡尔赛宫的一段历史;

2、讨论:如果没有这一段历史,效果怎么样?

3、交流、评价。

五、拓展迁移:

如果你将有机会去游览凡尔赛宫,你准备重点游览哪些地方?写出你的设想和理由,并把它讲给你的同学听。

1、学生设想

2、小组交流

3、代表上台展示

4、点评、鼓励

六、布置作业:

圆明园是我国清朝一座著名的园林,有“万园之园”的美誉,如今却已剩下了断壁残垣。面对残破的圆明园遗址,对照金壁辉煌的凡尔赛宫,你有何感想?

第7课时 《短文两篇》

(一)学习目标:能利用工具书及课文页下注释读懂课文内容。

课前学习: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准字音,熟读课文。课堂学习:

1、组织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 ① 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文页下注释自己翻译课文内容。②知道学生互相质疑提问。③检查翻译情况,纠正错误。看注释,疏通文意,读懂课文内容。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中的精彩段落,积累知识。选择课文中最喜欢的语句加以背诵。附译文: 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一座黄鹤楼。《图经》上说:“费祎升仙的时候,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志》上。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重重叠叠的楼檐,像鸟的翅膀一样张开,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为何一定要到濑乡的老子祠,东阳的八咏楼,才可以观赏到应时的景物,遇会到神仙呢!于园在瓜洲停船的地方,地名叫五里铺,是富人于五所建筑的园子。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就不会开锁让进。这座园子里没有其他奇特的地方,奇就奇在用石块堆砌的假山。堂屋前面有石坡,高两丈,上面栽种了几棵果子松,沿坡栽种了牡丹、芍药,人不能够到上面去,这里因为充实而奇特。后面的大厅临近大池塘,池塘里有奇特的山峰和极陡峭的沟壑,直上直下,人们行走在池塘底部,抬头仰望池塘中的莲花反而像在天上,这里因为空旷而奇特。卧房的栏杆外面,有一条山沟盘旋而下,好像螺蛳回旋的样子,这里因为阴暗深远而奇特。再向后,有一座水阁,长长的,形状像小船,这座阁子横跨在小河上,阁子的四周,矮小的灌木覆盖丛生,鸟儿在这里叽叽喳喳,好像在深山密林之中,坐在阁子里,给人以舒坦、碧绿、幽深之感。瓜洲的许多园林亭榭,都是凭借假山而有名声,这些假山在自然山石中怀胎,在堆砌山石的人手中孕育,在主人的精细构思中诞生,这样假山石安置园林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

第8课时 《短文两篇》

(二)学习目标:欣赏黄鹤楼和于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美,说出自己的感受。课前学习:熟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中的精彩段落。课堂学习: 第一块:复习

请大家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精彩段落。背诵。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1、创设问题情境:作者带我们去黄鹤楼和于园“神游”了一番,你对黄鹤楼和于园的总体印象如何?两者有何不同?你“神游”时的感受又是怎样的?阅读,思考,分小组交流。

2、组织交流、评价 全班讨论交流。

3、学习评价:用笔把你心目中的于园画出来,并向大家点评一下于园“奇”在哪里。思考,画图。

4、组织交流、评价 全班讨论交流。第三块:探究活动

1、如果学校的花圃要重新设计,你打算怎样来布置? 思考,分小组交流。

2、组织交流、评价 畅所欲言。

第四篇: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教学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要点:

本单元以爱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

6、《黄河颂》是一首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形象,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7、《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从热爱祖国语言方面来反映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一篇杂文,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黄河颂”,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9、《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散文,它以倾诉的形式抒发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

10、《木兰诗》是南北朝乐府民歌,诗中塑造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保卫国家的巾帼英雄形象。

二、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如: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2、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地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3、加强语感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课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2.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四、教学设想:

1.教学过程应充分挖掘作品的审美内涵,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接受健康的情感教育。

2.注重阅读方法指导,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阅读感受;师生相互交流、讨论,学习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抒发感情的方法。

3.重视语言的积累、品味和应用,旨在一课一得。

4.组织好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搜集好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活动。

五、注意事项:

在第二单元的教学全过程中,师生都要共同关注“黄河文化大巡视”的研究性和拓展性活动。前面五课的学习,应为本项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六、课时安排:(总共13课时)

黄河颂 ――光未然

一、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理清诗歌层次; 2.体会诗歌中体现的英雄气魄,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 3.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设想:

1.《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教学语言可诗意化,以读启悟,品读诗歌。

2.教学流程上安排三个板块:话说黄河历史,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情感——吟诵黄河颂歌,进入课文情感的波涛,感受体会诗中颂扬之情——学习黄河精神,激发黄河情爱国心。

三、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

四、教学难点:

感悟诗中所描绘的黄河波澜壮阔的气势。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中华儿女”又被称为什么呢?(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不错,我们身上都流着同样的血,那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最早起源于哪儿?(黄河两岸)二.研析新课,音乐创作背景

自由朗读诗歌,.听录音。朗读时注意:第一节——舒缓深沉;第二节——坚强有力;第三节——高亢激昂的感情。

三、整体感悟:

1、明确本诗由三部分组成,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2、序曲点出了黄河“伟大坚强”的特点,读时要显出一种磅礴的气势。

3、主体主要歌颂黄河,明确表现黄河雄浑、磅礴的特点。

4、找出诗人直接抒发内心深处的黄河情的明显标志。(“啊,黄河”)共出现三次,也就把颂黄河分为了三小节。

四、再次齐读整首诗歌,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谈理由。

五、讨论诗歌主旨。(明确: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表达诗人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六、拓展延伸,参与实践。

1、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的心得,谈谈我们应为振兴中华作出怎样的贡献,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

2、课后向老人询问抗日救亡时的小故事。

七、小结: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八、作业: 抄写、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二、练习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强调朗读时,要注意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同时要融合国难当头的悲壮情怀;

2、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指导朗读。

3、全班齐读诗歌。三.拓展延伸:

黄河是摇篮,是屏障,是臂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黄河的精神永远激励着祖国的儿女前进。同学们,爱黄河,爱祖国,让我们一起深情的咏唱黄河歌曲,想想你自己如何来表达这份爱。

四、学生自由畅谈,说一说在读诗时,你从诗句中想到了什么? 五.总结:

学习这首诗歌要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六、作业: 以“由黄河想到的”为题写一篇550字左右的文章。附:板书设计

黄 序曲:黄河伟大坚强 舒缓深沉

河 主体:望黄河、颂黄河 坚强有力

颂 尾声:学习黄河精神 高亢激昂

第三课时

一、齐读全诗导入。

二、内容研讨 :

1、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3、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对黄河进行了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三、品尝“颂黄河”部分。

1、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 了黄河。

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3、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4、“颂黄河”之后,作者又加了一个尾声,想想看,这一尾声起什么作用?诗歌最后两句采用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感情?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是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反复起强调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四、品赏诗歌的语言特点和风格。

学生谈一谈:你认为这首诗的风格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明确:本诗属于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五、小结:

序曲:描绘雄姿和气势

主体:歌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英雄的业绩、伟大坚强团结一致的精神。

尾声:表达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

黄河——(象征)——中华民族

课文中值得学习借鉴的表现技法主要有:(1)呼告(2)反复(3)比喻拟人。―――呼告:作者情绪的一步步地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六、作业:《学习指要》 最后一课 ――都德

一、教学目标 : 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3、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4.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

1.揣摩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2.通过诵读,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1、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

2、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听录音法、讨论法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最后一课》,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

二、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1、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

2、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三、介绍小说常识 :

A、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B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C、小说要素: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四、听录音,初步了解全文内容。

五、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1、注音:哽()赚()踱()捂()惩罚()祈祷()诧异()宛转()

2、解释:宛转 懊悔 祈祷 哽咽 诧异

六、小结: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

七、作业:抄写词语、生字三遍。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2.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到校时感受到的课堂气氛; 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

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二、体味语言、理解思想

(一)品读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理解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文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特别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当时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的现实。

(二)品读小说中人物描写的语句。

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本文要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的结构特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指导诵读,加深理解,指名学生选自己喜欢的关于人物描写的语句进行诵读。教师选精彩片段,进行范读,后学生散读。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分析情节入手,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

五、布置作业: 练习第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悟思想 一.体味语言 理解思想(继续上节课内容)

1.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思考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从三方面发生变化: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结: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对自己要求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板书:语言 动作 心理)

二、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a.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b.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c.韩麦尔先生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感情?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

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心。

三、激活思想,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

示例: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

四、迁移运用:

当你看到中国的体育健儿刘翔取得110米跨栏冠军及我国国旗伴着国歌徐徐升起时,当你……你心情怎样?你的心情为何会这样呢?你是否意识到这是一种爱国表现?

五、小结全文:

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六、作业:《学习指要》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李大钊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

2.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准确感悟雄健精神的现实意义。3.分析比喻的含义,体会文章比喻说理的生动形象和说服力。4.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领悟文章的语言美。2.揣摩本文比喻中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准确感悟雄健的民族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深情朗读法、听录音法、讨论法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悟,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国歌》,精心导入 同学们,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是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创作的,它如战鼓般震撼了中国人的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伟大的革命家李大钊先生在20年代,也是我国处于艰难的时候,创作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同样激励着中国人努力冲破一切困难,奋勇向前。

2.、作者介绍: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他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3、背景: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和对新文化运动的破坏,社会黑暗到了极点。部分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入了迷惘之中。应该如何面对这种艰难的国运,作者在文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二、感悟内容,朗读课文。

1.如何把握课文标题的重读?(“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都重读)

2.国民为什么能“雄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采集信息,以“国民之所以能雄健,是因为他们_____”的形式各抒己见。

3.、选取本文你喜欢的比喻句,读给大家听,并谈谈理由。

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 扬子江、黄河-→中华民族历史进程; 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 曲折回环,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

归纳:作者用一系列比喻来说理,生动形象地提出了用雄健精神战胜困难,具有说服力。4.品味句子“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三、小结:结合课文内容,试阐释“雄健的精神”的含义。

遇到艰难险阻,如果退让、妥协是无法通过的,只能成为失败者。而“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民族的精神,指的是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我们具有这种精神,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体味。

1、分别请五个学生一人读一段,2.、男女生分段轮读。注意把握语言的铿锵有力,读出文间磅礴激越的情感。

二、朗读名言,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李大钊先生用他的生命诠释了“雄健的国民”的含义,那就是一种像高山一样巍峨,像黄河一样浩荡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让我们有感情朗读这段名言。)板书:

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远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李大钊

三、.质疑交流

1.阅读全文后,你有什么感受?“雄健的精神”是否已经过时了?

2.“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你体验过这样的美趣吗?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每个人,每个国家,乃至每个民族,在前进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我们就靠雄健的精神,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像奔流不息的长江、黄河那样勇往直前。

五、延伸作业

模仿课文,用5个比喻句手法写一段话,说一个道理。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一、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3.体会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四、教学方法:感情朗读法、听录音法、讨论法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松花江上》作为背景音乐。

二、背景介绍: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的场面,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

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离失所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三、了解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 小说《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

四、浏览全文,勾画出你不懂的字词。

炽痛(chì 嗥鸣(háo)怪诞(dàn)亘古(gèn)谰语(lán)蕻(hóng)镐头(gǎo)默契(qì)污秽(huì)蚱蜢(měng)田垄(lǒng)

五、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课题《土地的誓言》是何意思? 2.找出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哪些誓言?这些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师指导朗读后,全班齐读全文。

六、研读、揣摩语言

1.、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找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句子。

2.一般而言,文章的人称应该是统一的,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明确: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情感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的一步步地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六.反思归纳与拓展:

1.让学生谈谈学过本文后的感受,教师总结。2.你还知道哪些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文章或歌曲? 七.布置作业::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

第二课时

一、回忆背景,导入新课: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感知结构内容。

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本文结构:想到、听到——发誓回去

三、讨论思考: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热爱故乡,思念故乡,愿意为故乡而战而牺牲。

2、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那 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3、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倾诉了对土地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的对象拟人化,还通过多次反复,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发学生产生共鸣。

◎选取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增强气势。(“当我,……)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四、默读课文,学生质疑,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这一标题其要点在于“誓言”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2、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埋葬”就更加特殊。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句话里“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含义: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4、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五、教师总结:

希望同学们在学过这篇文章后真正经受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沿着前辈们奋斗过的足迹发奋图强,用生命来热爱我们的家乡,用生命来捍卫我们的祖国。

六、作业:

文章多次运用了反复,请选择下列一组词语说一段话表达出你对事物的依恋。A、“当我…当我…当我…”B“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C、“土地是…土地是…土地是……”D、“在春天…在盛夏…在秋日…在严冬…”

10木兰诗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练习复述课文。

2、诵读诗歌,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3.、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二.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及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2.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三、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了解民歌语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背诵法、讨论法、默写法

五、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说到“巾帼英雄”,我们脑海中便不禁想到:穆桂英、秋瑾、刘胡兰……在古代,还有一位奇女子,她就是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花木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领略这位英雄的飒爽英姿。

二、文本疏通 整体把握

1.听录音朗读课文,师投影正音,生齐读字词二遍。机杼(zhù)军帖(tiě)可汗(kè hán)鞍鞯(ān jiān)辔(pèi)头 溅溅(jiān)燕(yān)山 胡骑(jì)啾啾(jiū)戎(róng)机 朔(shuò)气 金柝(tuò)红妆(zhuāng)霍(huò)著(zhuó)云鬓(bìn)傍(bàng)2.生齐读全诗,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根据故事情节划分结构。

三、分组朗读,联系背诵。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

第一部分(1、2、3段)写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四、小结:

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国家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

五、作业:工整抄写1-4节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诗导入。

二、互动对话,品读体验

1.散读全诗 2.思考、讨论、交流(问题导读)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假如你就是木兰,请说说你代父从军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忧虑——反复思考——下定决心)

(3)战场上的木兰表现如何呢?(用文中相关诗句来回答)

(4)木兰为什么辞官还乡?结合你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了解谈谈你的看法。(5)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6)你认为木兰是怎样一个人?是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来的。(7)这首诗的情节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么安排?

三、在学生充分复述的基础上,老师归纳理清故事情节:

1、①停机叹息,代父从军 ②准备出征,奔赴战场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 ④建功受封,还朝辞官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⑥双兔难辨,隐喻作结

四、课堂小结

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至今很多地方还保存着木兰山、木兰乡、木兰庙。希望同学们能将木兰爱国家、爱亲人的精神发扬光大,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五、.布置作业:工整抄写5-7节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简介《木兰诗》:《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

2、《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3、背景:《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三、探究课文内容:

1、故事的开始怎样引出木兰停机叹息,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在结构上引起了读者的悬念,使文章简洁。

2、你从木兰的答话中读出了什么?从中可看出木兰怎样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木兰停机叹息的原因是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这些战具?

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作者这样写原因有四:一是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二是表明战事紧迫,三是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四是这是乐府诗常用的写法。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层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四、课外延伸,背诵全诗。

假如你是木兰十年征战时的战友,请写出你心里的木兰的形象。

五、作业:请你以本诗为素材,以《木兰传》为题编一则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你的朋友听,看谁讲得好。

第四课时

一、分析第二部分: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在诗中起什么作用?你从中又想象到什么? ―― 既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又过渡到下文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2、后四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你从中又读出了什么?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写出了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表现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

二、分析第三部分

1从“木兰朝见天子,辞官还乡”这一部分中你又读出了什么?结合你对封建社会的了解谈谈你对木兰辞官还乡的看法?

我从“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读出了天子为木兰记功多、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想封她为高官;而“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可见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2、“木兰回到家园”这一层又写了几层意思,是做具体分析?

(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3)“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三、分析第四部分: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五、拓展延伸:

木兰,相传姓花,花木兰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她是一个勤奋织布的普通姑娘,但当战争到来的时候,竟自勇敢地承担起一般妇女所不能承担的代父从军的任务。

六、品读鉴赏,把握特色。

1、本文运用哪些修辞手法?(顶针、对偶、排比、互文、等,举例略)

2、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归纳:详写第2、第3、第4、第6段,即对木兰的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

七、小结:

全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妆、代父从军、还朝辞赏、回到故乡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纯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八.作业:《学习指要》

写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黄河文化大巡视

一、活动目标:

1.感受黄河文明,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2.关注母亲河现状,加强环保意识。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活动设想:学科渗透、课内外结合安排活动。

三、课时安排:4课时

四、活动重点:

1.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接触黄河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

五、活动难点: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搜集、整理、筛选、分析资料的能力。

六、活动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黄河──现为各种水道通称为“河”,但在文中,“河”专指黄河。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自古以来,赞颂黄河的诗文举不胜举,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二、第一篇章:溯源篇──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1、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我国古代的《山海经》《禹贡》和《水经注》等书皆称它为“河”。因它的中游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这里的无定河、沁河、渭河等支流挟带大量泥沙汇入,使河水呈黄色,故名黄河。

2、黄河流经九个省(按顺序)青海、甘肃、四川、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注入渤海。主要支流有湟水、洮河、清水河、无定河、延河、北洛河、泾河、渭河、汾河、沁河、伊河、洛河、大汶河等三十四条。流域面积约为752 000平方千米,居住约1亿多人口。

3、黄河流域自古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世界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我国著名的“蓝田猿人”最晚在五六十万年前就生活在今陕西蓝田县的公王岭一带,还有二三十万年前的陕西“大荔人”、十万年前的山西“丁村人”和“许家窑人”,以及距今四五万年前内蒙古地区的“河套人”等,这些充分说明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从遥远的古代起,就已经开始在黄河流域从事生产和生活了。

三、第二篇章:忧患篇──拯救母亲河

1.导入 :黄河,由滔天之水变成涓涓细流,继而只留下龟裂的河床,面对这严峻的现实,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

2、黄河“污染帐”越写越长,黄河是西北、华北地区的生命...工业污染一直是黄河水污染的“祸首”。从青海,经甘肃、宁夏,至内蒙古,黄河沿岸能源、重化工、有色金属、造纸等高污染的企业。

3、污染 :黄河是母亲河,也是我国北方惟一纵贯东西的巨川大河,是西北、华北地区的生命之泉。然而,近年来,黄河污染加剧,.人们在对黄河污染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从黄河中上游到下游,水质都不同程度地遭到了污染,尤其是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河流出现断流。

四、小结过渡:

通过交流,我们大家知道了更多的有关黄河文化的知识,黄河,伟大的母亲河,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然而,令人震惊和痛心的是,黄河正面临着断流的威胁,中华民族不能没有伟大的母亲河,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63位院士联名呼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

第二课时

一、学习黄河第三篇章:奔腾篇──滔滔黄河水 悠悠中华情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5、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潼关怀古》)

6、黄河二首(唐)杜甫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7、黄河晓渡(唐)罗邺 ye4大河平野正穷秋,羸lei2马羸僮古渡头。

8、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9、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10、唐·李白: 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

11、三国·阮籍: 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

12、黄河西际海,白草北连天。唐·岑参。

13、唐·李白: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二、.歇后语:

背起棺材过黄河——连后路都准备好了。不到黄河心不死——顽固不化。隔着黄河握手——差得远。黄河的水,长江的浪——源远流长。黄河决了口——滔滔不绝;一泻千里。黄河里的水——难请(清)。泥娃娃跳黄河——洗不清;洗不净。跳到黄河洗不清——太冤枉;冤枉。跳下黄河——洗不清。

三、谜语:

【音乐词语谜】 黄河谣(猜:音乐名词一)。谜底: 流行歌曲 【政治词语谜】 欲渡黄河冰塞川(猜:政治用语)谜底: 经济封锁 【水利词语谜】 治理黄河(猜:水利名词一)谜底: 管水 【经济】 不到黄河心不死(猜:银行用语二)谜底: 贴水,有息 【成语谜】 黄河出昆仑(猜:打成语一)谜底: 高山流水 【中国地名】 黄河解冻。(猜:打一省名)谜底: 江苏 【单字谜】 黄河入海流(猜:打字一)谜底: 可

四、成语:

1、跳到黄河洗不清 〖解释〗比喻无法摆脱嫌疑。〖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四十二章:“我不是担心他被留在贼营,倒是担心他带着李瞎子和你妹妹给我的两封书信,说不定还有什么贵重礼物,回来时被丁、杨二营的游骑抓去,使我跳进黄河洗不清,岂不受冤枉的窝囊气?”

2、不到黄河心不死〖解释〗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这种人不到黄河心不死。现在我们横竖总不落好,索性给他一个一不做二不休。”〖示例〗他自己心里何尝不明白呢?~罢哩!★茅盾《清明前后》

五、.课堂小结: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悠悠历史中,她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中华民族的象征,她将和中华民族一样在新的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六、布置作业(从下面两题中选做其一)

(1)以“我心中的黄河”为中心写一篇文章,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写出你对黄河的希望与祝愿。题目可自拟。(供参考题目:《母亲,你将不再憔悴》

(2)针对黄河生态环境遭破坏这一现象,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保护母亲河。要求有创意。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李白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二、黄河概况: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经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肃,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华北平原的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黄河因其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相当于堆成1米见方的土堤绕地球27圈。每年淤积在下游河床中的泥沙有4亿吨,使黄河成为高出地面十余米的“悬河”。黄河中游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年变率大,且多暴雨。泥沙和暴雨洪水造成黄河下游河床善淤,善决,善徒。从先秦到1949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溢1590次,改道26次。

三、黄河颂:

1、黄河水和黄河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在古老的黄河流域,演出了一幕幕壮丽辉煌的剧目,回报母亲河的养育之恩。2、150万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其后,100万年前的兰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生活繁衍,继续为黄河文明的诞生默默耕耘。3、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晚期智人,奏响了古老黄河文明的序曲。

4、距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他们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

5、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帝王统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唐诗、宋词、元曲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

6、每年中华民族都要在陕西桥山的黄帝陵祭祖,每年无数的人们都要去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寻根。黄河文明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带领中华民族象长流不息的滔滔黄河,奔向美好的未来。

第四课时

一、黄河流域的有关数据,摘自《黄河报》

1、黄河流域人口1.07亿人,占全国的8.6%,涉及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省区,其中城镇人口2506万人,占全国的6.8%,城市化率23.45,低于全国城市化率的30%。

2、黄河流域共有9个民族,即汉、回、藏、蒙、东乡、土、撒拉、保安、满,少数民族人口约600多万,占流域人口的10%。

二、黄河治理主要成就

1、据史料记载,从先秦到民国年间的2540多年中,黄河下游共决溢1590余次,该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用于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的投资达80多亿元,完成各类土石方14亿多立方米,其工程量相当于建造13座万里长城。群众投劳近5亿工日,不仅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也十分巨大。据综合分析计算,黄河下游50年不决口,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近4000亿元。

2、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巨大,目前流域内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3147座,总库容574亿立方米,引水工程4600多处,提水工程2.9万处,干流设计引水能力已超过6000立方米每秒。

3、建成我国重要的水电基地,黄河水电资源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利用,目前在干流上已建成龙羊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大峡、青铜峡、天桥、三门峡共8座大中型水电站,目前小浪底、万家寨、李家峡3座水电站正在建设,已建、在建水电站装机容量共900万千瓦,年发电量336亿千瓦时。

4、水土保持成效显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1994年黄土高原地区第一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1.5亿美元治理水土流失,目前项目进展顺利,成效显著。摘自《黄河治理开发的光辉》

三、作业:以黄河为话题,自拟题目作文。

单元小结 一课时

1.本单元以爱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

2.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诵读,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3.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4.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和历史的兴趣及习惯,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激发学习的热情。

5.了解中华民族极具象征性的文化载体,让学生通过触摸、感受、体验来提升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第五篇: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诵读古今名家优秀诗文,陶冶情操,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1

.感受本单元诗篇中生动的形象与意境,体会诗中丰富的想像和情感。2

.懂得写诗作文皆由感而发,因情而生,能进行自由作文创作。3

.积极参加赛诗会,编手抄报、壁报等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热爱诗词,提高

4文学素养和品位。

课时14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 课时 2《毛泽东词二首》 课时 1单元整体学习课时 2《现代诗二首》 课时 3《古代诗词三首》 课时 1《诵读欣赏》 课时 1《歌词三首》 课时 1综合实践活动 课时 2写作:自由作文 课时 1单元小结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其教学宗旨就是要借助诗人的创造精神和诗歌的深蕴各课设计神韵的领悟。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体验思想的启迪,意来教化学生,思路简单介绍如下:通过朗读可更好的传递词的磅礴大气,在诵读中体会和:《毛泽东词二首》把对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朗读背诵有机感受毛泽东的伟大情怀和胸襟,比较阅读。》可采用卜算子·咏梅《地结合起来,其中 塑造了木兰这样一个“巾帼英雄”的形象,①《木兰诗》:《古代诗词三首》,如何能让学生打破教材的局限,多角度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理解木兰的形象特点,使这一人物回归本色生活,应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教学本诗时把分析木兰的形象特点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意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人物,把握文本主题。这首诗风格刚健清新,语言质朴生动,既有雄浑的气势,又 富有生活气息,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学习本诗要注意体会它的民歌特色。以及对当时社会制度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生活处境的深切同情,《观刈麦》② 深深的谴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结合诗歌写作背景来体会诗的含义。《破阵子》③教学时引导学表达了作者虽有伟大的抱负却壮志难酬的悲愤,生想象词中描绘的梦境,体会作者驰骋沙场的壮志豪情。、形式歌民”天游信“运用语言通俗,::①《回延安》《现代诗二首》和拟方法比兴激动安的延重返发了地抒酣畅方法,淋漓修辞张等人、夸式和形民歌运用恰当诗中分析学生感情;引导力量,体现的表方法修辞,让学生课前布置“我所知道的徐志摩”②《再别康桥》。感情发的中抒会从

对这类充满浪漫气息的有学生由于平时对新月派诗歌接触较少,自行搜集资料。唯美倾向的诗歌比较陌生,因此,很有必要对徐志摩和他的诗歌有一定的了解。学生通过咀嚼、吟诵,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唤起他们读诗的兴趣,教师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其入境,声画同步,视听一体,营造诗意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然后穿插读诗技巧以加深理解,师生共同进入意境。氛围,朗读水平,以此培养其审美情趣。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起导演和引路的作用。但是学生对于歌,虽然是第一次,对于学生们而言,歌词的学习:《歌词三首》而且很多学生能唱不少歌曲,曲这一艺术形式并不陌生。这对歌曲较为感兴趣。营造学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这一优势,是学习这三首歌词的良好前提。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歌应该先让学生学唱这三首歌,学习本文,习的良好氛围。,并进词,体会这三首歌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歌词的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一步进行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再选唱其他爱国歌曲,可以组织班级演唱会,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结合诵读欣赏的教学要求,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诵读欣赏》尽量少讲析。让学生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讲析代替实践。教学采用四 步法:听读、译读、说读、背读。《写作:自由作文》结合过去的写作实践,通过自由命题,学习在写人、:

记事中抒情,写出真情实感。引导学生组织形式多样的赛诗会、诗歌朗诵会,或编写:《综合实践活动》手抄报、壁报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对诗歌的热爱之情,丰富积累,提高文学素养 和欣赏品位。

四、教学过程 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课时:1第 .让学生阅读单元提示阅读、并做好批注。1.布置活动:谈谈你最喜欢诗词?为什么?准备2分钟,先有感情地朗读,5—3。然后说出喜欢的理由,体现自己真实而独特的感受.布置讨论:组建学习小组,本单元的内容结合你的兴趣、爱好及你的理解确3”中国现代(如探究“中国古代诗词“、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诗歌“等等)讨论、.布置学生商定单元的活动主题及计划(活动要有广泛性和趣味性要结合单元4专题,选取感兴趣的专题,收集各方面的材料,开展以“我与诗歌”为主题的活动(可以是壁报、手抄报、电脑小报,宣传栏、广播讲演、朗诵会、赛诗会等形。式)

出示评价内容:

①你对诗歌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吗? ②你有自己的专题吗? ③本节课你发言了吗?(组内或班上)

④你能品味诗歌中优美、凝练的语言并做了一定的摘抄吗?

⑤你有自己的学习伙伴和小组吗?

⑥你参与了以“我与诗歌”为主题的探究活动吗? 《毛泽东词二首》之《沁园春·雪》课时:2第学习目标:

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1.领会作者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2 的情感体验。课前学习: 收集咏雪的诗词,上网或查阅书籍了解作者。课堂学习: 第一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创设意境;简单讲述这首的背景。简单介绍词播放电视诗歌《沁园春·雪》(词谱、词牌、上阕、下阕等)的知识。

第二块:整体感知全词注意语气、看书听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意境。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教师适时点拨)组语调、重音、停顿。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纠正、完善。停顿和语气等全班齐读。把握重音、要求注意读出激越豪壮的语调,织学生齐读,第三块:精读品析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谈自己阅读这首词的感受,如谈写作思路、修辞手法、写景顺序、写景的角度等。细读并根据这些角度在相应的语句边做好批注。(预设以下一些内容)组织学生全班交流。①上阕写北方的雪景;下阕写无数英雄竞折腰

②上阕中“望”字的作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③下阕中“惜”字的作用;评价古人的意图; 等。梳理归纳:上阕写景,大气磅礴;下阕抒情、议论,风流豪壮。全词写景、议论 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探究阅读:你如何看待词中所提及的英雄人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历史人 物? 课后学习:

。比较两首诗词在取景角度上的异同。.回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

,摘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雪》 .背诵《沁园春2 《毛泽东词二首》之《卜算子·咏梅》课时:3第 学习目标:理解作品内容及思想感情,结合搜集查阅的资料和对两首咏梅词的比照分析,.1 丰富语文积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从梅花的高贵品质中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熏陶。3 课前学习: .搜集古今诗人的咏梅作品。1

.查阅关于这首词的赏析文章2

第一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由“你见过梅花吗?你了解梅花吗?”引入。以“多彩的梅世界”为题,1(详细(诗文、图片、乐曲等)搜集人自行介绍。组织同学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内容、搜集渠道、自我感受)(针对搜集信息的质量、渠道、、在师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评、互评。2

展示效果等方面)月的一首词。当时正值三年自然12年1961.背景介绍:这是毛泽东写于3灾害时期,毛泽东作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了这首词,表达了共产党人的信心和决心。第二块:比较阅读,探究意境(可这两首词的风格有什么不同?咏梅》《卜算子·毛泽东的比较陆游和.1

来做对比)构景、立意、选材、表现手法等从 组织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朗读时两首词分别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2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批评、指正。3 陆游的词。.组织全班学生朗读,男生读毛泽东的词,女生读4 第三块:自主学读,理解研读鼓励各组根据阅读理解,发给各小组,把搜集的关于两首词的赏析文章,.1 探究发现,深入体会两词的内容及思想感情。各组探究、交流。.学生结合本组的学习,交流理解与收获,教师相机引导点拨。引导学生2(可预设以下内容)互相补充、评价。“已是 “春到”有什么象征意义?②、“春归”①联系一下时代背景,上阕:“梅对梅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③哪一个字写出了梅花的美丽?④悬崖百丈冰”

花”在词中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①你是怎样理解“俏也不争春”的?下阕:

①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②词的上下阕内容各侧重于什整篇: 交流理解与收获。么?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归纳小结。.组织学生齐读两首词,读出你的理解。3

第四块:深悟情感、创意表达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词句的理解或对梅花的感情,.1)(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均可。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成果展示,相互评价。2 .感情读背,升华理解。3 课后学习: 关于咏梅的诗词有很多,根据你的课内外积累,试写出其中的名句或名篇附板书设计 咏梅 卜毛泽东 寂寞凄凉,饱受摧残 傲雪俊俏,积极乐观

低沉孤高,悲观消沉 乐观向上,充满自信

思想感情界

境 狭隘局促,灰暗抑郁 气势恢弘,博大高远 《古代诗词三首》之《木兰诗》:课时4第学习目标: .通读课文,多角度理解人物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1 体会乐府诗的特点。,品味诗歌语言,.反复诵读2 课前学习: .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把握生字新词的正确读音,自由朗读全文。1.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花木兰的故事。2

课堂算子

咏梅 卜算子

陆游 学习: 第一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曾经出现过为数不少的女英雄形象,为我国古代文1顾穆桂英、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学生举例可能涉及: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光彩。大嫂、扈三娘、孙二娘、花木兰等等。.简介乐府和《木兰诗》背景2 第二块:整体感知诗歌.组织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朗读全文,读准字音。在预习的基础上自读,1 划出不会读的字。.同桌互读,订正字音2 .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师生共同评议指正。3

.组织学生全班齐读,巩固字音和停顿。4

第三块:精读全诗.组织学生协作学习:参看页下注释及工具书,试译课文,如有困难,提出后1指定一人小组内答疑解难,协作翻译全诗,由其他小组的同学或教师帮助释疑。记录小组内仍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准备质疑。

(教师适当点拨)交流、完善.指定学生翻译,其他学生纠正、完善。2

.组织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大声地朗读全诗,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3 第四块:研习讨论 .设疑:熟读全诗后,能谈谈你收获最大的一点是什么吗?1(教师适时点拨)预设讨论的主要内容:①木兰的形象特点。②乐府诗的特点。大胆谈出自己的收获,全班交流。

关于木兰的形象(可参照下面内容)①木兰是一个勤劳的热爱和平的劳动妇女。②木兰是一个聪明又孝顺的女儿。结合课文中描写木兰报效国家而不贪功名的巾帼英雄。③木兰是一个坚毅果断、的语句谈人物形象。.关于乐府诗(重点分析修辞方法的使用,突出诗歌的韵律美)如:排比、对2 偶、夸张、比喻等。找出自己最喜爱的句子,感受其语言特点.小结: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既使得诗歌语言生动流畅富有韵味,体现3出浓郁的民歌特色,又丰富了人物形象,使得人物有血有肉,真实动人,儿女情

与英雄气相得益彰 附板书设计毅然代父从军 表明缘由 母问女答 急切准备出征 匆忙购置 排比铺陈 奔驰遥远征途 思亲情切 反复烘托

长期激战凯旋 烘托互渗 夸张对偶 不慕荣华富贵 功成身退 夸张衬托亲欢伴惊 排比铺陈 喜剧高潮结束

赞美谨慎机警 风趣亲切 双兔为喻 课后学习:请以本诗为素材,以《木兰诗》为题编一则故事,将给你的家人或朋友听,看谁讲得好。《古代诗词三首》之《观刈麦》:课时5第学习目标:

.能通过反复吟诵,理解诗歌,提高赏析诗歌的能力。1 .能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2 课前学习: 了解作者,为生字正音,有感情地读课文。

课堂学习:

第一块: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思考学过哪些描写农家生活的诗歌1.简单介绍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生2 活,关心百姓疾苦。.组织学生读课文,并为生字注音。并试着概括诗歌内容。3

第二块:品味语言、领悟感情---------“用体会其妙处,赏读字句,组织学生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读,.1 ”的句式说一说--------写出了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学会赏析方法。2.组织学生思考:①用一字概括百姓生活,说说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思考造成3说说作者对百姓疾苦所持的作者的感情怎样,②面对这一切,这一现状的原因。态度。.组织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全班朗读。4把农民的生活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做了白居易以自己的深切感受,小结归纳: 对比,希望朝廷有所感悟,手法巧妙委婉,可谓用心良苦。第三块:再读诗歌,激发想象.组织学生再读诗歌,将理解融入其中,读出情境、情感,并根据课文内容结1(如刈麦、①动作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想象:合课文插图去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

②心情(如劳动不肯休息、听农妇诉苦后的心情等)拾穗、诉苦等).组织学生交流。总结学法:读诗韵,赏妙点,悟情感,创意境,现主旨。组2 织学生读背课文。课后学习:100(以“你看„„”开头描述割麦者或拾麦者劳动的场景。字以内)

《古代诗词三首》之《破阵子》:课时6第 学习目的: .学习这首词所表达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名、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1

.领悟宋词优美的语言及深邃的意境。2 .在理清文章的思路中,培养想像能力。3 课前学习: 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为生字正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放录象:金兵入侵,战火弥漫,北方沦陷区老百姓流离失所,与此相对比南1一位位爱国将领,一,宋统治者在杭州西湖边醉生梦死。导入语:面对此情此景个个仁人志士站了出来,南宋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爱国词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著名的词《破阵子》 .播放名家朗读,请学生注意读音、节奏、语速、情感等2“可怜白发生“两句齐读。注音朗“沙场秋点兵”.组织男女生分组交替朗读,3“五十弦”的壮阔军“八百里”读节奏,表现豪壮与悲凉的英雄之气。注意醉态,“可怜白发生”的悲壮与无奈。“弦惊”的激烈战斗,、“快马”营,第二块:品读赏析,感受意境1 .组织学生选择最喜欢的词句进行分析,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组织学生交流,教师适当点评。2.归纳小结: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3感到自己已入暮年,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朝廷的无能,心中不由涌起“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空有一身凌云壮志,壮志未酬的悲情。第三块:发挥想象,感受豪壮、组织学生发挥想象:①假如你是词中的将军,请你把驰骋沙场那惊心动魄的1战争场面描绘出来。②假如你是他的好朋友陈亮,该怎样劝慰一下“可怜白发

生”的辛弃疾?(如:文天祥:惶恐滩“可怜白发生”一句,让学生读南宋文人类似的悲叹。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岳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陆游: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2、组织学生全班齐读。课后学习:,把《破阵子》改写成一篇抒情散文。背诵《破阵子》 《现代诗二首》之《回延安》:课时7第学习目标:修辞诗中;体会点术特的艺”游信天“民歌陕北、理解1 现力。的表方法

。感情激动安的延重返诗人、体会2 查资料,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课前学习: 课堂学习: 第一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谈自己与亲人久别重逢的亲身感受

1、介绍“信天游”的基本特点: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韵律上:几节2

。艺术上: 一韵,或一韵到底。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多用“比兴”手法。、介绍写作背景,领会作者对延安的真挚感情,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3 第二块:诵读欣赏,理解意境、组织学生自由地散读全诗,将诗分成五部分。1

、看课文,听配乐诗朗诵,组织评价,确定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及诗的重音部分。2

、指名学生朗读,并组织其他学生评价。3

第三块:质疑精读,赏析诗歌、组织学生诗的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质疑,其他学生答疑,教师从旁点拨。1,]感悟·品味·欣赏[、组织学生查找有关本诗的鉴赏资料,结合课文的批注2 为这首诗的一个章节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师生归纳本诗语言特点:着眼于抒情;学习和借鉴陕北信天游的格式;语言3

的口语化、适当的地方化。课后学习: 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现代诗二首》之《再别康桥》:课时8第学习目标:、咀嚼、吟诵,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审美情趣。1

、能说出本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2

课前学习:让学生上网查询徐志摩生平资料及相关的现代诗,“我所知道的徐志摩”布置、1。寻找诗歌散文电视《再别康桥》、说说这首《再别康桥》怎样打动了你?2

课堂学习: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谈谈“你所知道、情景导入:播放电视剧片段和电视散文《再别康桥》1

根据预先找的相关资料,交流“我所知道的徐志摩” 的徐志摩”

、放《神秘园》乐曲,配乐范读,充分营造读诗氛围从而帮助学生入境。

2、看课文、听朗诵注意重点字词读音与全诗意境组织评价,确定这首诗的感情3 基调: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讨论、交流阅读全诗后的感受。第二块:配乐朗诵,加深理解。组织学生边看康桥风光片,边放声朗读,自行品味:诗中哪些字词激起你的、1

共鸣?换一种组织学生交流,并指导朗读

①理解诗眼:第一节中的“轻轻的”三个字须重读,节奏整体上呈轻微跳跃之感 “荡漾”用琶音“心头”重读,、“艳”“新娘“、、②理解意象:第二节中的“金”表现诗人的豪读时应投入,第三——第五节是情感发展高潮段,③理解抒情法:

情,突出个别动词,节奏加快。语气突转此节读前要有较长停顿,第六节诗人抒情格调陡转,④理解诗意跌宕:

后再一气呵成。、⑤理解诗的回环美:要将“浓得化不开”的离情充分表现出来,重读“悄悄的”读法会怎么样?以显示结句的意味深长。二字可采用拖音或一字一顿,“云彩”教师适时点拨。边读边品味交流,与教师可达成互动。、小结:这首诗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与景2 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的品味。再次播放音画,组织全班朗诵。课后学习: 外延伸:找徐志摩另外一首《偶然》进行自我朗读鉴赏。课、1 写精彩诗节,多读好诗,有条件可以试着配乐。仿、2行左右,要求10个场景,学写一首小诗。1-2择与亲人团聚或分别时的一选、3 写出真情实感。附板书设计 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柳影——由衷欢喜 开头——感伤、无奈 清潭——陶然忘情 青荇——永久恋情 转折——悲从中来 高潮——快乐至极 结尾——意味深长 《歌词三首》:课时9第 学习目标:、理解歌词内容,体会三首歌词表达的思想感情。1

、通过读写培养学生爱校、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2

课前学习: 学唱三首歌。读准课文;结合页下注释,利用工具书,上网或查阅书籍了解作者; 第一块:朗读比较,整体感知、组织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这三首歌词,思考两个问题:①找出每首歌词你最喜1 欢的一句歌词,并说说喜欢的理由。②三首歌词表现了什么共同主题?教师明确:这三首歌词都联系到歌颂祖国、歌唱人民、歌唱美好的生活等内容,歌词感情充沛,艺术感染力强。、组织学生全班齐读,体会感情。2

第二块:协作学习,深入理解。,彭丽媛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以及《黄河颂》、播放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1

分小组讨论听后的感受。这三首歌中最打动你的是哪首歌?为什么能打动你?被同一首歌打动的同学组成几分钟后选择一首最喜欢的歌曲。1-2学生自我思考个学习小组,共同交流讨论,自由推选组长,作好记录,并推选一位同学在全班 进行交流。《我的中国心》歌词凝重,感情深沉,表达了海外赤子永、组织学生全班交流:2《在希望的田野上》歌词从赞美家乡、歌颂理想、憧憬未来三不改变的爱国心。个方面表现这片土地充满了希望。歌词结构严谨,韵脚明亮,形式整齐,语言明《黄河颂》快。“我”以是诗人张光年写于抗日战争初期的一首很有影响的抒情诗。诗的语言十分精彩形象。抒发了发自内心的强烈感情和民族责任感。为抒情主体,句式的选用和句子长短的安排都恰到好处地表现贴切而又形象生动,三个比喻,了黄河的气势和诗人心中的激情。交流、完善、做相关记录。组织学生学唱这三

首歌曲。第三块:创作歌词、表达情感。、组织学生模仿这三首歌词,创作一首小诗来赞美我们伟大的祖国、赞美我们1 亲爱的家乡或我们的学校。、组织学生把自己的作品饱含深情地朗读出来

2、原创歌曲演唱会。3 课后学习

一、写出除课文以外的其他三首爱国歌曲的名称,并学会欣赏。,并对歌词作简要评析。

二、学唱《长江之歌》

《诵读欣赏》:课时10第 : 学习目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12、背诵古诗三首。

: 课前学习

上网搜集相关资料,试读这三首诗。,查阅工具书 第一块:听读诗文,划分节奏、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有很多创世佳1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包含许多哲理。学习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想象。、范读或放朗读录音,组织学生划分节奏。边听边划分节奏,可小声跟读,注2 意节奏划分规律。学生回答,总结规律。教师引导:律诗有八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

回答,总结规律,并做相应记。“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一”或“二一二” 录。、组织学生齐读,体会诗歌意境,掌握读诗的方法。全班齐读。3

领会意境,理解内容:第二块,利用工具书和课文的注释,结合所查资料.教师巡视释疑,、组织学生自学1独 然后与同学合作讨论。,立思考分析、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对诗词的理解、点评及赏析,相互交流对诗词的理解、点2评及赏析。并适时点拨。归纳小结,并组织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全班齐 读。背读诗歌,再悟美文:第三块、组织学生自由地读读、背背1、指名学生示范背读。2、师生一起背诵。3回味小结:通过这三首诗的朗读、感悟,让我们掌握了正确的读诗、赏诗的 方法,并激发我们更加珍视朋友间的感情,热爱家乡,提高了审美能力。课后学习: 背诵这三首诗 写作——自由作文:课时12、11第 写作目的: 通过自由命题,学习在写人、记事中抒情,写出真情实感。

课前学习: 预习有关“自由作文”内容。

第一块:盘点“自由作文”知识要点、组织学生自学

1、师生归纳小结:①什么是自由作文?②为什么可以自由作文?③怎样写好自2由作文?作文训练:以自己周围的生活为题材,写一篇作文,或写人或记事,或描写景物,内容不限,文体不限,但要注意内容具体,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学生同桌谈写作思路。同桌交流写作思路。交流,教师给予点拨。第二块:学生写作并自改

明确写作要求,组织学生写作自己修改 第三块:师生共同修改作文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组内交流,互改。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综合实践活动——赛诗会:课时13第

学习目标:、激发朗读诗歌、积累诗歌的兴趣。1、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思想情操。2 课前学习: 教师准备:、提出活动设想,帮助学生确立背诵内容1、向学生介绍获得古诗的途径:语文书、古诗文必背、唐诗三百首2

、指导学生分工合作34、选好主持人和评委,指导他们如何策划比赛 学生准备:、用三周的时间去查找、背诵书本内外吟诵季节的古诗词;

1、四大组的组长安排好本组的参赛对象,要求人人参加。每三人一组准备一个

2季节;、学习委员和语文科代表当主持人,策划本场赛事的形式、内容和规则;

3课堂学习:主持人宣布本次比赛的目的、形式、内容和规则(比赛的办法是:以大组为单位参赛,根据累计得分评出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和第四名,然后颁发小红旗和奖品。比赛规则是:比赛分四个环节进行,每个环节各组均有三人参加,不三名选手可以商定选择某一个季节的问题来回第一至第三环节中,得重复参赛。)答。记分办法是加分制,答错了不倒扣分。(在各环节的比赛中,四大组均派出三名选手组成一个参比赛分四个环节进行: 赛小组,不得重复参加)珠联璧合:即给出诗句的上句或下句,选手补出另一句。选手可以选择季节。①

每位选手回答十题,每答对一题得五分,小组累计总分一百五十分。选手可以选择准确无误地背出原诗。即根据所提供的作者及诗题,完璧归赵:②季节。每组另派三名选手参加,每人回答五题,每答对一题得十分,累计总分一

百五十分。即根据所给诗句,火眼金睛:③各组再有三位选手参说出它是吟诵哪个季节的。加。选手可以选择季节。每人回答五题,每题十分,小组累计总分一百五十分。猫鼠对碰:即双方互相出题,要求对方回答。各组派出未参加的人上台。选手④每题十分,每位选手回答五题,每题思考时间不得超过三十秒。不可以选择季节。小组累计得分一百五十分。评委评出第一名至第四名,然后发奖品和小红旗 主持人致辞并宣布比赛结束。课后学习: 每位学生写一篇活动心得1.每人出一期“赛诗专刊”的手抄报2.宣传委员负责出一期“赛诗专刊”的黑板报3.:单元总结课时14第对自我正分析自己在学习中的得与失,进行学习总结,综合本单元的内容,以便在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多地获得成功的体验。确反思和分析,可就以下 几个方面让学生总结: 存在问题 获得收益 总结方面)课堂发言的情况。1()完成作业的情况。2(3()参与活动的情况。)学习兴趣的增强。4()学习能力的提高。5()情感态度的升华。6)对老师建议、评价7

((

下载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 教学设计 建筑艺术-教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 教学设计 建筑艺术-教学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说明 这是一个名人单元。其间向我们介绍了古今中外的一些名人。前三篇写的是邓稼先、闻一多、贝多芬,第四篇写的是群像,有福楼拜、屠格涅夫、......

    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三单元“成长如歌”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三单元“成长如歌”教学设计 ——普通的人伟大的爱 【课标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

    语文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教案

    语文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教案 《敬畏自然》 所在单元: 三单元 授课学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准确理解并识记“敬畏、蓬蒿、精巧绝伦、不自量力、相形见绌、咫尺、深邃......

    2017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爱国情怀”教学设计

    2017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爱国情怀”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要求] 1.要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 2.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运用语言的技巧......

    七年级下第四单元"崇德修身"教学设计范文合集

    七年级下第四单元"崇德修身"教学设计——修身正己,净化心灵【编写意图】第四单元四课计五篇文章,篇篇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经典,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星海中的一粟,文质兼美。选文《......

    七年级下第一单元"仰望星空"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第一单元"仰望星空"教学设计【单元主题学习内容】1.本单元教材共有四篇课文,其中《邓稼先》《说和做》《孙权劝学》是精读课文,分别用2课时精读;《回忆鲁迅先生》是阅......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学教案[范文大全]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 2.了解不同作品表现同一题材的方法,感受红军的高大形象及内心世界。 3.记忆、背诵、品味作品中......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 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 2. 了解不同作品表现同一题材的方法,感受红军的高大形象及内心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