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第五单元"哲理之思"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5 16:31: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下第五单元"哲理之思"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下第五单元"哲理之思"教学设计》。

第一篇:七年级下第五单元"哲理之思"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第五单元“哲理之思”教学设计

--生命的思索

编写意图

本单元选文体裁多样,无论散文还是诗歌均蕴含了丰富的生活哲理,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着作者的人生思考。

《紫藤萝瀑布》和《一棵小桃树》为状物散文。《紫藤萝瀑布》从紫藤萝花引人驻足、炫人眼目的美丽写起,以精细的工笔,描摹了紫藤萝繁花似锦的盛开景象和独具特色的神采风韵。花的色泽、花的芳香、花的形态,都形象可感。眼前的藤萝花使作者自然而然地

回想起十多年前家门外的那株紫藤萝,“繁盛”与“伶仃”形成了鲜明对比。但作者的目的显然不在于此。在其笔下,紫藤萝的外在情态与内在精神并举,而自身对自然的感触又升华为对生命的感悟,使读者体会到生命的美丽与永恒,更让人思考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坎坷与不幸。《一棵小桃树》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叙写黄昏时分坐在窗前,看风雨中摇曳的小桃树的情景,中间采用插叙的方式,回忆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和自己的人生经历,借此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情志。《外国诗二首》选择了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诗人被监禁时期,在这样的情景下,诗人仍满怀生活热情,以劝告的口吻,热诚坦率地表达自己乐观坚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未选择的路》语言浅易,实则蕴含深邃哲理。诗人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意象,用象征的手法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弗罗斯特看似倾诉的是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古代诗歌五首》选了陈子昂、杜甫、王安石、陆游、龚自珍等人的诗作,诗人们用隽永而富有哲理的诗句表达了对自然、生命、世界的感悟。

本单元的文章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作者对寄寓了情感、志趣的“景”或“物”进行描摹,而这些描摹是建立在对“景”“物”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对事物的特征或特性进行观察、体验、比较后,才能准确地描摹出所咏之物。所以阅读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类的文章,首先要学习作者是如何来观察、体验“景” “物”,然后学习怎样形象描摹“景”“物”.这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本单元的学习,还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阅读,注意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

教学指导

同样是“托物言志”,散文和诗歌的文体不同,表达要求和表达效果也不同。教学中要依据文体特点,合理安排、有序落实教学要求。

《紫藤萝瀑布》由赞美眼前的藤萝花,到回想旧日的藤萝花,在比较中表现时代影响和社会变迁。《一棵小桃树》中小桃树的成长过程和“我”的人生经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展示事物发展的过程。两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对“物”的客观描摹和情致意趣的表

达均不同,教学中可依据具体文本,重点落实。同是诗歌,两首外国诗歌语言清新流畅,其象征性更容易理解。而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凝练蕴藉,学生要先读懂诗歌,才能进一步感悟思考。教学中可针对这些差异,各有侧重。

本单元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引导学生感受语言之美。两篇散文都有大量的描写语段。尤其《紫藤萝瀑布》传神地描绘了紫藤萝花开的美好与盛况。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以一种发现者的心态逐步深入。加强诵读、默读,提高学生阅读的自我感受;通过对具体字、词、句的品读、赏析,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作者描摹时运用了大量的艺术表现手法,但教学中应不以讲解艺术手法的知识为重,而是引导学生品味其表达效果,帮助赏析。

第二,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类比联想。“观察” “联想”都是需要在初中学段不断培养、逐渐提升的语文能力。在本单元学习中,要注意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常见事物来表达哲理感受的。然后由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对常见事物进行细

致观察,并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形象、有条理地进行描写。类比联想,就是寻找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由此物想到彼物。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表达心中的志向或期望。学生学习的难点可能是不能在“物” “志”之间建立联系。通过类比联想的训练,可强化类比思维,提升思考的深度。

第三,引导学生学习比较的阅读方法。比较阅读,可以是前后语段的比较,也可以是两篇文章的比较;可以是一个作者的不同文章的比较,也可以是不同作者的同类文章的比较;可以是主题的比较,也可以是手法的比较。总之,比较的目的在于异中求同或同中求

异。同中求异是为了明确其差别,以防混淆;异中求同是为了探寻其规律,归纳要点。

“比较”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阅读方法。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适当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加深理解,拓宽视野。

课标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4.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5.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6.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7.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教参教学指导

本单元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引导学生感受语言之美。

第二,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类比联想。

第三,引导学生学习比较的阅读方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选文体裁多样,无论散文、小说还是诗歌均蕴含了丰富的生活哲理,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着作者的人生思考。

这些文章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作者对寄寓了情感、志趣的“景”或“物”进行描摹,而这些描摹是建立在对“景”“物”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对事物的特征或特性进行观察、体验、比较后,才能准确地描摹出所咏之物。

单元目标

1.感受课文中蕴含的丰富人生哲理,激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和思考。

2.借助具体文字,感受语言之美,并进一步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3.运用比较的阅读方法,感受作品的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通过观察,描述景物,学习理清思路、连贯表达。通过交流、修改文章,提升推敲字句、文从字顺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是如何来观察、体验“景” 物“,然后学习怎样形象描摹”景“"物”.2.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阅读,注意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

主题一:学汉字文化,传词语瑰宝

字词、文学常识积累,2课时。

主题二:怒 放 的 生 命。

教学内容:教材《紫藤萝瀑布》,丛书5页《好一朵木槿花》,25页《寂寞红柳》,13页《牵牛花》。精读课,2课时.主题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教学内容:教材《一棵小桃树》,丛书五:《 落叶》、《心灵之树》自读课,2课。

主题四:直抒胸臆明态度 巧用象征讲道理

+教材内容:《外国诗两首》丛书5(209页《如果生活将你欺骗》、211页《进来》、213页《春天的祈祷》)群文类读课,2课时

主题五:生活中品真意 得失间见情怀

教读内容: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和课外古诗词集锦(《观沧海》、《龟虽寿》、《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行路难》、《赠从弟》、《卜算子·咏梅》。古诗赏析课,2课时

主题六:自主阅读课 读书汇报,展示分享

自由选择阅读丛书其他文章(3课时)

主题七:赏景观月寄情思,文从字顺构篇章。作文指导课,2课时。

单元导读课主题一:学汉字文化,传词语瑰宝

2课时 单元导读课单元导读+文学常识+浏览单元文章

1、通过比较,初步感受语言风格;积累本单元重要字词。

引导学生通读课文,读准字音,勾画出重点生字词并掌握其音、形、义。借助课下注释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相关内容,掌握本单元作者、写作背景以及相关的文学常识。结合课前“预习提示”和课后“研讨与练习”,反复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可小组内互助学习。

一、识记字音、字形

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自学指导: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先独立完成注音并写会以上字词,10分钟后由小组长负责检测,检测完毕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个人复备

二、理解词义

说说下列词语的含义

自学指导: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可以利用工具书来完成,组内由组长负责给组员安排学习任务,10分钟后检测并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汇报展示,教师对重点词语的含义做讲解。

三、积累运用词语

1、词语接龙 对下列四个词语进行接龙活动,2、连词成句 运用下列四组词语分别写一段完整的话

学习指导:

1、词语接龙可在小组内展开比赛活动,接龙不局限于成语,词语也可以。

2、连词成句要根据表达需要恰当的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也可以使用关联词语。

以上两项活动首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给予指导,10分钟后各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展示。

四、阅读课文,积累文学常识、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圈点勾划关键词、句、段。做好读书笔记。

第二课时

一、听写大赛:各组抽签听写生字。

二、名人趣事(作家作品回顾)

分小组交流,有关于这几篇文章的作者出处及相关的故事。

三、课文内容概括,并分组交流

精读拓展课 主题二:怒 放 的 生 命。

教学内容:教材《紫藤萝瀑布》,丛书5页《好一朵木槿花》,25页《寂寞红柳》,13页《牵牛花》。精读课,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多层次的学生语言品析活动的设计,引导学 生掌握描写性文字的主要表现方法,用心体会文字背后的语气语调,理解并感悟作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个性化感情。

2.抓住文本的抒情议论关键句,通过反复朗读、交 流,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点:

诵读、揣摩、品评优美语句及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导入

出示词语,文中这些词描绘的都是同一种花--紫藤萝,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散文--《紫藤萝瀑布》,走进作者宗璞的内心世界。

环节一:品读“生的喜悦”--眼前的紫藤萝瀑布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紫藤萝瀑布》散文,了解文章大致内容。注意边读边勾画文中优美的描写句和能点明文章主旨的议论句。

1、探究学习: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究竟是怎样的一树紫藤萝让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学生自由交流,PPT呈现学生找到的句子,加强朗读,体会句子背后的语气。

在《紫藤萝瀑布》中,作者是怎样生动细致的描写紫藤萝盛开的场景?

聚焦: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小组代表发言借助句式

一文从 等多方面对 进行了生动的描写,我欣赏“________”这一句,它运用_____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________.多角度品析。

范例:从来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角度一:这句话给了我们层次感,先渲染背景--辉煌的淡紫色,再细写深深浅浅的紫,生动形象,让我们眼前仿佛显现出一片茂盛的紫藤萝。

角度二:这句话给了我们震撼,“从未见过”震撼了作者,也震撼了我,如同作者一样被吸引--不由得停下了脚步。

角度三:这句话给了我们色彩感,眼前是一片紫色,可是有不是一样的紫,深深浅浅,与阳光掩映着。

角度四:这句话给了我们动态感,这紫藤萝瀑布是充满生命的,它不是静止的,而在流动,在不停生长,时时展现它那勃勃生机。

角度五:这句话给了我们视野感,“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无边无际,生生不息。

角度六: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将紫藤萝比作瀑布,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紫藤萝的旺盛、勃勃生机。

角度七:这句话中“辉煌”一词本义为光辉灿烂的,这里用于描写紫藤萝瀑布充分写出了紫藤萝的旺盛。

请根据范例选择一个角度品析第2段至第6段。

请同学们接龙读,请同学们笑着读,请同学们嚷着读,请同学们七嘴八舌读。让同学们体会紫藤萝生机勃勃,充满生的喜悦。

聚焦:每一穗花 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长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学生仿写,再与原文“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比较,体会比喻的妙处。

师:那这样一树 繁密、生机勃勃、活泼 …… 的紫藤萝带给作者什么样的感受呢?

齐读第7段,聚焦生的喜悦(板书)

环节二:品读“生的痛楚”--回忆中的紫藤萝

在《紫藤萝瀑布》文中,作者产生过怎样的情感(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感(变化)?

勾画批注,小组讨论交流

1.师 : 这一树让作者感受到“生的喜悦”的紫藤萝一直是如此生机勃勃的吗?

那回忆中的紫藤萝是怎样的?(用一个词概括)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圈划、评点)

学生活动:好像在察言观色 ,试探什么(多生猜想它在试探什么?)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写紫藤萝的不幸,其实也是在写人的不幸。你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

生: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头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

聚焦: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头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

师:把压换成留,可以吗?

出示学生问题:“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到底指什么?

2.写作背景介绍:文革十年浩劫中,()其父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受到批斗,作者的家庭遭遇了深重的磨难,一家人深受迫害,就连家门外的紫藤萝花,也随之遭难。“焦虑和悲痛”一直萦绕在作者的心头。在拨乱反正后的1982年5月,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徘徊在庭院之中,见一株盛开的紫藤萝,睹物思怀,写成此文。

3.阅读《哭小弟》片段

可是他去了,过早地去了。这一年多,从他生病到逝世,真像是个梦,是个永远不能令人相信的梦。我总觉得他还会回来,从我们那冬夏一律显得十分荒凉的后院走到我窗下,叫一声“小姊--”.这样壮志未酬的人,不只他一个啊!我哭小弟,我也哭蒋筑英抱病奔波,客殇成都;我也哭罗健夫不肯一个人坐一辆汽车!我还要哭那些没有见诸报章的过早离去的我的同辈人。他们几经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花瓣,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

师:谈谈你们读了这段材料之后的感受。

生交流阅读感受。

环节三:解读“生的希望”--心中的紫藤萝

这篇散文中涉及的生命,其“怒放”体现在哪里?作者从中感悟到什么

师:这生的痛楚如一块巨石沉重地压在作者的心头,却偶遇了这一树重新焕发生命力的紫藤萝,给她带来走了生的痛楚,带来了生的喜悦。作者从紫藤萝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呢?

生齐读第9-11段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小组展示,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写作是目的探究

作者这样写紫藤萝瀑布仅仅是被它旺盛的生命力感动了吗?仅仅是对它的赞美吗?

补充:作家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徘徊于庭院,重见紫藤萝花盛开,睹物释怀,由花儿的由衰及盛感悟到生命的永恒,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慨,于是写成了《紫藤萝瀑布》一文。

生命就像紫藤萝瀑布一样,虽无众人欣赏,但仍尽情开放。

生命就像紫藤萝瀑布一样,虽然历尽磨难,但仍顽强而快乐地成长。

①由一个某一事物引发对生命的感悟;

②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③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自然

以某物为题,但文章内容不仅仅是写某物。作者面对某种事物,深受启示,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写法叫做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拓展延伸:

老师再给同学们补充一些背景资料。这些都是宗璞自己所写的文字。

(幻灯片,一个学生读一条,读完点评)

1、“在昆明时严重贫血,站着站着就晕倒,后来索性染上肺结核休学在家,经历名目繁多的手术,人赠雅号:‘挨千刀的’。”--《花朝节的纪念》

2、“我活着,即使得了一场重病,偏偏没有死,许多许多人去世了,我还活着”--《1966年夏秋之交的一天》

3、回首悠悠无恨事,丹心一片向将来。--小弟病中所写

4、“他们几经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花瓣,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哭小弟》

老师点评:

1、她自己饱受重病折磨

2、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最惨痛的十年浩劫,宗璞经历过,活了下来。

3、这是弟弟不怨恨过往,期待报国的志向。

4、刚刚盼到国家开始新的发展,还没来得及施展拳脚就已没有机会了。这是多么的痛苦郁闷!

师:那么一个饱受病痛折磨的女子,一个经历了十年文革痛苦的女子,一个眼看自己的弟弟不久于人世的女子,本以为再也看不到藤萝花了。可突然行路中就看到了眼前的这树开的繁盛的藤萝,可想而知,带给作者的震撼和触动有多大!那么作者一下子有了怎样的感悟?用原文的话告诉我--(提问、幻灯)

花的不幸是什么?

人的不幸又是什么?

国的不幸是什么?

学生讨论:生命是永恒的,如果把句号换成省略号,(幻灯)你觉得作者想要表达的深意是什么?(提问)或者说,我们应该怎么做?(提问)

学生回答:再大的磨难,在生命的长河面前也只是一瞬间。

师:现在花又开的繁盛了,我们的国家呢?现在正是重新起步踏上新的征程、新的时代的时候,那么个人的那一点焦虑和悲痛又有什么不能释怀的呢!

师:所以,作者把她的这种释怀,这种感悟诠释在了她的行动上,她是怎么做的?(提问)

加快了脚步,这代表了什么?(提问)--希望、乐观、鼓舞。

就让我们也饱含着这样的情怀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一下10、11段。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几句话。

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最后老师把这样一段文字与同学们共勉--

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凌晨四点还在依然盛开的海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地自语道:要活下去!--川端康成《花未眠》

这是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在《花未眠》中的一段文字,他由不经意地发现一朵花都是不分白天黑夜的努力绽放着自己的美丽,而深刻地自省了自己,更应该好好地有价值的活下去。老师也希望你们也能像凌晨四点未眠的海棠花一样,努力绽放自己的精彩!

面对自然万物,感悟生命,泰戈尔高吟:“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精美”,冰心浅唱:“愿你的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同学们,愿你也积极感悟生命,让自己的生命也灿烂的怒放!

师生配乐读小诗:

一株花,安静地活着,不抱怨,不痛苦,只管长自己的叶,开自己的花,自顾自地生长着。

即使受伤,也能从伤痛处长出新的枝叶,开出更美的花。

人的生命中总有段枯枝的时间,那就让我们在生命的枯枝上开出一朵淡紫的小花。

主题阅读: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树紫藤萝,虽无众人欣赏却仍尽情开放,让宗璞感到生之美好;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包含许多这样的事物,他们都会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阅读丛书《好一朵木槿花》《寂寞红柳》《牵牛花》

这三篇散文中涉及的生命,其“怒放”体现在哪里?作者从中感悟到什么?

也可用“我最喜欢《 》,文中借写--,表达--的感情。”句式说话。

自读思考后写一段感悟与小组成员交流。

生命是一个奇迹:淤泥中长出的夏荷,能开出纯净不沾杂质的花儿;微小瘦弱的小草,能顶开头顶的重石生长;细细黑黑的萤火虫,能在茫茫黑夜中发出闪亮的光;柔软无骨的蚯蚓,能在紧实的土地里自由穿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生命,总是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感动与感悟。

生命中会有磨难,但磨难终会过去,愿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像一朵朵小小的紫藤萝花,努力张满自己的风帆,绽放自己生命的异彩,为人类生命的长河增添光彩和芳香。

布置作业

1、针对喜爱的一种花木,发挥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和托物言志的写法,生动细致描写并记录下你的感悟。

要从打动你的画面中悟得一点“精神”,其实宗璞的“花美在精神,精神是要人用心去感受的”和“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融于景物”.2、仿写

请你用一句话表达某景对你的触动,希望能写出你的新颖,写出你的独到!

藤萝无语枯又发,告诉我不能被不幸压倒;

梅花无语凌寒开,告诉我;

青竹无语骨节硬,告诉我情感意蕴课 主题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教学内容:教材《一棵小桃树》,丛书五: 118页《溪流》《一棵小桃树》

【教学目标】

1、学一点朴素自然的语言,写景状物。

2、得一些入情入理的感悟,寄意抒怀。

【教学准备】

学生:读课文,搜集文化大革命相关资料。

老师:备课、制作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一枚小小的桃核,被埋在了贫瘠的角落里,它会萌芽生长,开花结果吗?一个出生在偏僻农村的男孩,他能走出大山开辟自己想要的新生活吗?今天,我们走进贾平凹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一棵小桃树》,看看小桃树身上承载着作者怎样的人生理想。

二、说说这棵小桃树:

(一)品读这棵小桃树。

1.快速阅读文本,标划出描写小桃树生长过程的句子和描述“我”成长历程的句子,想想二者之间有何异同。

2、根据提示,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表:

比较内容

小桃树

“我”

主题

成长环境

成长经历

面对挫折的态度

写作手法

3、教师引导明确:

比较内容

小桃树

“我”

主题

成长环境

生长在院子的角落里,见不到多少阳光,被猪拱折过,还险些被砍掉。

“我”生长在农村,到城里后才发现自己的“渺小”,环境不尽如人意。

通过描述一棵小桃树曲折艰难的生长过程,赞颂了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并借小桃树书写自己的情志、理想:

面对生活的困苦与磨难,要顽强的斗争,不懈地追求。

成长经历

桃核埋在角落里----萌芽(嫩绿)---长到二尺来高(瘦,黄,没人理会)----有院墙高了(猪拱,讨人嫌)---开花(弱小,遭大雨,花零落,挣扎)---高枝上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

“我”生长在偏僻落后的山村,从小有梦想,----离家出山,进城读书,感到渺小,但想干一番事业---长大成人,方知人世复杂,感到自己太幼稚,遭受磨难----心里还有“花”,对理想对幸福的追求更坚定了。

面对挫折的态度

小桃树虽然遭遇不幸,但它不屈不挠,以它特有的生命力,战胜风雨,顽强生长着。

“我”脾气却一天比一天地坏了,“心境也似乎是垂暮老人了”.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

双线结合简介作者和背景

贾平凹,生于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当代作家。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文革”中,家庭遭到毁灭性摧残,他沦为“可教育子女”.1972年以偶然机会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字。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1978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主要作品有小说《满月儿》《高老庄》等。他是一位勤奋多产的作家,新千年第一部长篇小说《怀念狼》已问世。2005年,获得鲁迅文学奖。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凭借《古炉》 ,获得施耐庵文学奖.2012年,获得朱自清散文奖.2015年,获得首届“丝绸之路木垒菜籽沟乡村文学艺术奖”.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2016年12月,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通篇再读,读一读作者给我们描写了一棵怎样的小桃树呢?

可怜、孱弱、孤独、弱小、无助、绝望、坚强、力量、向上

出示任务:1.画出课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同生长阶段中的形态、颜色、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并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小桃树的什么特点?

反馈指导: 摹形着色的:“纤纤生灵”“太小”“瘦瘦的、黄黄的”“太白、太淡”“单薄”等等---表现了它的弱小

描写动作、神情的:“哆嗦”“弯着头,抱紧着身子”“努力撑着”“挣扎”“抖着”“摇着”“苦涩涩地笑”等等---表现它面对逆境顽强搏斗

出示任务:2.我的小桃树经历了哪些艰辛与磨难?

要求:先找到小桃树生长的句子,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可以联系上下文来谈句子的感受。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自主批画,写体会,教师巡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及时指导学困生,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反馈: “它长得很委屈,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小桃树生长的艰辛与磨难。

”我却怎么也不能安睡,想起这甜甜的梦是做不成了,又不甘心不做,就爬起来,将桃核儿埋在院子角落里,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生存环境的恶劣

”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这种桃树是没出息的,将来开花也界不出果子。” “--体会大家对小桃树的嘲笑

他们嫌长的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曾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体会小桃树的坎坷

”我看着它,却发现从来没有一只蜜蜂、一只蝴蝶来看它。“--体会小桃树的孤独与寂寞

出示任务:3.小桃树在生长过程中 ”我“为什么那么关心爱护它?

反馈指导:文章一开头就饱含着作者对小桃树的一往情深:当初始怀着它能给我带来幸福的希望,让它”孕育着我的梦“而种下它,所以,”我“偏爱它。见到它长得纤弱,没人管它,为自己漂泊他乡忘却了它而难过。当自己生活遭到挫折,见到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顽强同命运作斗争时,”我“不油对它产生赞美之情。

2、找出最打动老师,最打动你的片段?

(学生自由跳读,小组分享)

范例1: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赏析:瘦是一种形态,黄是一种颜色,即瘦又黄就是一种病态。”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拟人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像人一样,委屈。

范例2 :我的小桃树,一颗”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就像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地笑着。

赏析:肉一种质感,粉是一种颜色,一朵花即没有质感,又没有好看的颜色,实在太不起眼了,读出这种不起眼。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像纸做的,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单薄弱小。

拟人手法,花开的惨白,如重病的姑娘,更显小桃树的凄惨啊。

范例3 :小桃树在风雨里哆嗦。纤纤的生灵,枝条已经慌乱,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三点两点地在黄水里打着旋儿。啊,它已经老了许多呢,瘦了许多呢,昨日楚楚的容颜全然褪尽了。

赏析:”纤纤的生灵“本就弱小,又经历一场风雨的摧残,枝条在风雨中”慌乱“的毫无方向片片桃花落地的更显凄凉啊,再读。

两个拟人修辞。桃花第一次开,本应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但在风雨中”哆嗦“"慌乱”生动的展现了小桃树在风吹雨打下的无助。

范例4: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的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羽毛渐渐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

赏析: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来小桃树像天鹅一样的可怜。它像雨中的天鹅一样,任凭风雨摧残,孤独的无助,孤独的绝望啊。

范例

5、那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小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赏析:“欲绽的花苞”就是“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比喻,写出了花苞的重要,方向感。

树的顶端唯一的一个花苞就指示灯啊,闪着光,更生动的写出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

总结:从小桃树的描写中学一点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

摹形着色,突显事物特点;动作神态,赋予事物精神;修辞手法,升华事物内涵。

贾平凹散文语言特点一:

朴素中出诗画

三、说说奶奶和小桃树:

1、介绍作者及背景。

2、跳读课寻找奶奶和小桃树关系密切的片段。

范例1:她说:“都吃下去吧,这是”仙桃“;含着桃核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

赏析:我的梦缘自于--奶奶,是奶奶提醒才种下这棵种子的。奶奶不仅仅帮我种下了桃树的种子,更把梦想的种子种在了我的心里。

范例2:他们曾嫌它长得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它给它浇水。

赏析:奶奶是一个保护神才让小桃树幸免于难,奶奶呵护我的小桃树,其实是在呵护我的梦。奶奶给予我的爱和温暖,在当时那个年代是及其可贵的啊!

奶奶呵护了小桃树,我也在追思我的奶奶啊。

贾平凹散文语言特点二:

朴素中见真情

四、说说我和我的小桃树:

1、文章中的我对小桃树一直执着的用一个称呼:我的小桃树。

范例:我心里稍稍有些安慰了。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的是灼灼的吗?香香的吗?我亲爱的,你那花是会开的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对吗?

赏析:五个“?”连用,无疑而问,非常肯定,这是贾平凹对生活希望的坚信啊!

花是“灼灼的、香香的”这样才会孕出一个桃儿来,这个桃儿不就是好的结果吗?梦的精灵不就是梦的希望吗?

2、小桃树的经历又何尝不是我的经历呢?小桃树的苦难又何尝不是我的苦难的?小桃树要开花儿的梦又何不是我向往幸福生活的梦吗?

出示任务:1.本文运用了什么手法?

反馈指导:文章由物及人,托物言志。

出示任务:2.你从小桃树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反馈指导:敢于克服困难,在逆境中顽强拼搏,作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等。

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有着为理想而坚持不懈的信念。

出示任务:3.理解“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反馈指导:引导学生体会人生的道路上有鲜花,同样也布满荆棘,只有坚持不懈、顽强不屈、追求梦想而不屈不挠就一定能读懂人世的大书。

出示任务:4.作者表面上是在写小桃树,实际上是在写谁?

反馈指导: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出示任务:5.本文一方面写小桃树的成长过程,一方面写自己的经历,这是什么写法?

反馈指导:明线与暗线。

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一个生活的哲 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主题阅读:比较阅读理思路,托物言志抒情怀

学习活动二 :阅读丛书《 落叶》、《心灵之树》

批注式阅读,并写出文章托什么物,言什么志。

阅读提示:

本文是作者为自己的小说集写的序文。这也是一篇优美的抒怀散文。其最显著的特色是物我两融,处处写山溪,处处写“我”,把“我”和山溪勾联在一起相提并论。山溪的成长,也是“我”的成长,“我”文字的成长。山溪与“我”在生命的姿态上统一--不断向前。

1.快速阅读文本,标划出描写溪流形象的句子 概括溪流具有的形象特征,想想寄寓了“我”的成长,“我”文字的成长的什么特点。

2、根据提示,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表:

比较内容

溪流的成长

“我”的成长,“我”文字的成长

主题

成长过程

形象特征

写作手法

3、教师引导明确:

比较内容

溪流的成长

“我”的成长,“我”文字的成长

主题

成长过程

生成------壮大------奉献

幼稚------丰富------奉献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对溪流的描绘,揭示了生命由生成到壮大再到奉献的一般规律,歌颂了溪流不怕艰辛、执著追求、勇于探索、真诚奉献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作者蓬勃向上、不断进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形象特征

不怕艰辛、执著追求、勇于探索、真诚奉献

蓬勃向上、不断进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写作手法

托物 言志

学习活动三 :语言赏析,区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法指导

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形象,表现了……性格特征(心理、感情),体现了……精神品质等。

学习要求 :标划出《 落叶》、《心灵之树》两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进行赏析。

示例 :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世比作大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对人世的认识海非常的肤浅,表现了社会的错综复杂和自己的幼稚天真。将自己的命运和小桃树的命运联系起来。

教师总结:

比喻: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是从语言的表达角度而言,用跟甲物有相似之点的乙物来描写或说明甲物。

托物言志: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从全文的构思角度而言,借对一事物的描述来表现自己的志向或意愿。

写作训练:

四月的风,四月的雨,四月的花,四月的叶,四月的思念与追忆,四月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欣赏和追思的地方,请以“我眼中的四月”写一个小片段。

群文阅读课 主题四:直抒胸臆明态度 巧用象征讲道理

教材内容:《外国诗两首》丛书5(209页《如果生活将你欺骗》、211页《进来》、213页《春天的祈祷》)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读出节奏和音韵美。

2.能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能慎重选择人生之路,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对比两首诗写法的异同。

教学难点:

“路”的含义,“选择”与“未选”的不同感受。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面对人生的风雨,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面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我们又当如何?

作者链接

普希金,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虽然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却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歌,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恐慌与仇恨,先后两次遭反动政府的流放,但他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别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他的文学创作不仅为他自己,而且也为整个俄罗斯文学赢得世界声誉。特别是诗歌,像太阳一样,照耀着19世纪的文坛。他的著名诗篇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乡村》《鲁斯兰和柳德米拉》《致西伯利亚的囚徒》。他还写了大量的小说、散文和剧本。

弗罗斯特,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

背景链接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的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未选择的路》是弗罗斯特的一首名诗,作于1915年。1912年时弗罗斯特已经38岁,这一年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放弃他在一所师范学校教书的职业,放弃本来可能更加平坦、安稳的生活,而选择了诗歌。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于是他卖掉了祖父遗传下来的农场,再加上几年教书所得的一点积蓄,来到英国一个小村子,开始了艰苦安静的诗歌创作。

一读:1读诗 感悟语气、口吻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一句,语气上有什么特点?反馈指导:委婉、含蓄的劝说。

二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节奏、重音、语调、语速。

三、悟、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给了你怎样的叮嘱?

结合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点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点拨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也是一种面对噩运时的崇高境界。这也是这首诗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所在。

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反馈指导:这两句诗道出了普遍的人生体验。诗人是说受了欺骗,只要镇静,向往着未来,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人生的体验式丰富多彩的,各种体验都是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四、拓展练习

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____________,不要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五、《未选择的路》

同学们是否记得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名句,人们常把人的一生比作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写“路”的小诗--《未选择的路》。

一、读:读诗、读作者、读创作背景

二、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节奏、重音、语调、语速。

三、悟:诗中“路”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点拨诗人表面上似乎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有: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只能选择一条,必须慎重;人生的选择,要深思、慎取,忌草率、盲从;路要靠自己去走,越是荆棘丛生的道路,越能令人想念,也越能磨炼人。

点拨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原因有二:其一,人生的道路有许多可供人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选择的路,才更让人想念和留恋。其二,未选择也就是一种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诗人重点写未选择的路,是对人生的真实写照,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引人深思。

诗人想告诉我们什么人生哲理?

点拨: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四、比较阅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这两首诗有何异同?(提示:可从内容、写法、抒情方式进行比较)

点拨

同:两首诗都富于哲理,且都富于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使人笑对人生;而《未选择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索,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

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积极乐观,而《未选择的路》则表现得有些忧郁。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劝说口吻、和缓语气鼓励人们相信生活,相信未来,要积极乐观笑对人生;此诗直抒胸臆,没有具体的形象表现得积极乐观,而《未选择的路》借自然界的路表达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即象征的写作手法还用了许多具体形象如树林、路、荒草、落叶等来阐释哲理表现得有些忧郁。

五、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李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七、青春寄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慎重选择现在的路,就是为明天的成就作了铺垫。

主题阅读: 丛书5(209页《如果生活将你欺骗》、211页《进来》、213页《春天的祈祷》)

思考:

1、《如果生活将你欺骗》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2、《进来》一诗中诗人通过“知更鸟”对光明的向往和追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3、《春天的祈祷》一诗中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美好,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诗歌鉴赏整合课 主题五:生活中品真意 得失间见情怀

教读内容: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和课外古诗词集锦(《观沧海》、《龟虽寿》、《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行路难》、《赠从弟》、《卜算子?咏梅》。

学习目标:1.有感情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背诵默写古诗词,并学以致用。

学习重难点:体会托物言志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的运用。

学习课时:2课时。

学习过程:布置自主预习,完成学习任务表

题目

作者

背景

诗意

哲理名句

名句含义

第一课时

一、复习知识,明确学习目标

托物言志:

二、有感情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背景资料,完成学习任务表,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与哲理。说说每首诗词咏的是何物,述的是何志?用句式:“我喜欢《 》,诗中借咏 ,抒发了作者 的志向(情感)。

四、研读赏析

登幽州台歌

(一)幽州台

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燕国的国都,今大兴县。燕昭王执政后,励精图治,为了使燕国逐渐强大,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广招贤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

(二)作者介绍

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字伯玉。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迫害,冤死于狱中。

陈子昂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他反对唐初靡丽诗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他的一些诗,风格苍凉激越,是初唐诗歌革新的前驱者。

(三)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燕昭王为广招贤士而建的幽州台,极度苦闷忧愤,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四)体悟感情

出示任务:通过这首诗的品读,你认为作者当时登上幽州台的时候,诗人有怎样的感想呢?

反馈指导: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时间绵长、空间辽阔)

(五)艺术特色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六)问题探究、出示任务:1.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社会背景?

反馈指导:这首诗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出示任务: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反馈指导: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

望岳

(一)作者介绍

出示任务:猜猜看,下面的对联写谁?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反馈指导: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在使风俗淳“的理想,但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代表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二)泰山介绍

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四)读懂诗意

首联:泰山啊怎么样了呢?在齐鲁大地青青的山色绵延不绝。

颔联: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集中在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分割。

颈联: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尾联:终要登上泰山顶峰,一眼望去,四周重重山峦都显得渺小了。

(五)问题探究

出示任务:1.《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解释。

反馈指导: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凝望,尾联想望。

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出示任务:2.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馈指导: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

登飞来峰

(一)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二)写作背景

在北宋仁宗时候,大批农民失去田产,沦为佃户,遭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为了争取生存的权利,他们只有拿起武器,铤而走险。于是王安石就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法,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在此期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可是各项新法的实施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因此在新法实施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阻力。所以,他一登到山岭高塔,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三)问题探究

出示任务: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反馈指导: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出示任务: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反馈指导: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的。

(四)名句赏析:

出示任务:请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反馈指导:释义:不怕被漂浮的云彩遮挡住双眼,只是因为自己处在(山)的最高处。

哲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

游山西村

(一)激趣引入

你是否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请说说农村给你的感受。

(二)作者介绍

陆游既是文人之佼佼者,又有非凡的武艺。为了实现收复失地的心愿,他曾经千里投师学习剑术。40多岁时,他应邀到了抗金前线南郑。有一天,他带兵到山中围猎,天色渐暗,大家准备回营了,.猛然间袭来一阵腥风,传来一声怒吼,随着扑出一只吊睛白额猛虎。大家见了无不惊慌失色,纷纷逃避;只有陆游毫不惧怕,挺身仗剑,向虎刺了去,于是人虎之间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最后,陆游一剑刺中了老虎的咽喉。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今浙江绍兴)。南宋著名诗人。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传世。他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居山阴镜湖之三山村。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这首诗作于次年春。

(三)写作背景

当时,诗人正因推助张俊北伐,被罢归故里,诗人心中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

(四)整体把握

《游山西村》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记叙,层次清晰,语言生动。

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小路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终于来到山西村。这里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这两句诗蕴涵着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涵着希望。

(五)问题探究

出示任务: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主要内容。

反馈指导:围绕一个”游“字展开。

出示任务: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反馈指导: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出示任务:3.《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反馈指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

(六)小结

《游山西村》,书写了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之美里的快乐之情。

己亥杂诗

(一)作者介绍

龚自珍(1792--1841)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

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官礼部主事。学务博览,重经世济民。提倡”通经致用“的今文经学派的重要人物。并强调万事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所作诗文,极力提倡”更法“、”改图“,深刻揭露清王朝统治的腐朽,反映社会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洋溢着受国热情。《明良论》《病梅馆记》等文,和《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等诗篇,皆为其代表作。散文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诗尤瑰丽奇肆,有”龚派“之称。著有《龚自珍全集》。

(二)写作背景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廷分成主战和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赋归来“.他辞官南归,在归途中写了大型组诗《己亥杂诗》,共315首。叙述了诗人的家世出身、仕宦经历、师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感情、革新建议等。

(三)问题探究

出示任务:1.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

反馈指导: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出示任务:2.诗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诗词?(名句)

反馈指导: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示任务:3.诗中写了怎样的心境?

反馈指导: 虽辞官回乡,仍思为国效力,希望有新奉献的思想。

出示任务:4.诗人为什么要辞官回家?是否从此不再关心国家命运?

反馈指导:诗人离京时,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辞官回乡;但是他仍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忧愁。还想着为国家做些事情。

出示任务:5.诗人是怎样把自己的一腔离愁别绪表达出来的?

反馈指导:”吟鞭东指即天涯“本句虽无愁字,但也能表现诗人离京之愁。天涯是指诗人家乡--杭州,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很难再回京城,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离别之愁,伤怀之意,含而不露。

(四)名句赏析

出示任务:请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反馈指导: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在诗人看来,落花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赞歌!

(五)主题意义

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著的忠忱。

不甘于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

牺牲自己,培养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落红“的形象,就成了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

五、布置预习任务:自主阅读预习课外古诗词集锦,结合背景,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第二课时 群文阅读

阅读课外诗词集锦,了解诗词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并学以致用。

一、朗读诵情

自主阅读诗词,朗读诗词,交流初读感受。

选择你喜欢的诗词,有感情地朗读,并简单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二、品诗明志

阅读诗词,结合背景理解诗词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说说每首诗词咏的是何物,述的是何志?用句式:”我喜欢《 》,诗中借咏 ,抒发了作者 的志向(情感)。

三、学以致用

试着用下面的句式,用诗句说话。

当我 的时候,我想起了《 》中的“ ”,让我.自主阅读课 主题六:自主阅读课

自由选择阅读丛书其他文章(3课时)读书汇报,展示分享

课型:读书汇报展示交流

活动准备:

1、对丛书阅读篇目进行批注式阅读。

2、课后自主积累阅读。

活动目标:

· 通过共读,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加强阅读积累,提升语文素养。

· 通过交流,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走向文章的深处,感受生命的魅力。

· 通过个性化的推荐,将课外阅读引向更广阔的远方。

活动流程:

· 书中内容知多少

看谁读得好?

形式:抢答。共20题。

规则:每抢到一题且回答正确,组内考评加5分。

· 思想天空无限美

看谁读得深?交流最喜欢的一篇文章。

1、小组交流。按A-B-C-D的顺序发言,结合精彩语段,分享自己的批注,丰富自己的点评。准备班内精彩展示。

2、班内交流。可一人代表展示也可小组合作展示。

· 书海凭你阅,天空任你飞 个性推荐,图书漂流

送给亲爱的你:

阅读,是要让真正的阳光住在心里,讴歌生灵,敬畏生命。阅读,让内心强大,勇敢面对抉择与挑战。在书中,不仅有眼前,更有诗和远方。

写作训练课 主题七:赏景观月寄情思,文从字顺构篇章。

单元写作训练《学习抒情》 内容前置,任务驱动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描写景物,培养理清思路、连贯表达的能力。

2.通过交流、修改文章,培养推敲字句的习惯和能力,提升文从字顺的能力。

教学重点:

语言表达要准确、连贯,推敲修改文章。

教学难点:

推敲修改文章。

教学准备:

选择自己喜欢的景或物,写作文片段。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导入课题

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指的是语言表达清楚、明白、准确,行文通顺流畅。

文从字顺--从:服从,顺从;

顺:通顺。

指文章通顺。

可是,同学们,我们平时作文,不少同学在语言运用方面,或用词重复罗唆,或语句不通顺,或语序不当,致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能得到准确的表达。这就需要我们在写作中反复磨炼,不断提高。

电影《风雨下钟山》里,有这样一个镜头: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与以张治中为首的国民党代表团在北平举行谈判。谈判破裂以后,传来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消息。张治中低头叹道:“这是天意如此!”周恩来立即予以严肃的更正:“不,是民意如此!”----周恩来对张治中的话,仅更换一个字,就把国民党败亡的原因科学、准确地揭示了出来。

二、怎样才能做到文从字顺?

第一、准确。写作文时用词要恰当、妥帖,符合要表达的意思和感情。避免因为用词产生歧义。

前苏联卫国战争进入大反攻时,一位将军向斯大林报告说:“敌人撤退了!”斯大林立即纠正道:“不是敌人撤退了,而是敌人在逃跑!”斯大林把“撤退”换成“逃跑”,准确地点明了战况。

电影《风雨下钟山》里,有这样一个镜头: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与以张治中为首的国民党代表团在北平举行谈判。谈判破裂以后,传来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消息。张治中低头叹道:“这是天意如此!”周恩来立即予以严肃的更正:“不,是民意如此!”----周恩来对张治中的话,仅更换一个字,就把国民党败亡的原因科学、准确地揭示了出来。

法国作家福楼拜有一段经常被人引用的名言:“我们无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继续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与形容词不可。仅仅发现与这些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相类似的词语是不行的,不能因为思索困难而去用类似的词语敷衍了事。”

下面句子表达准确吗?

她妈妈的衣服做得真好看。

(他妈妈是裁缝,她妈妈是顾客。)

做手术的是他的父亲。

(他父亲是医生,他父亲是病人)

三个学校的领导来开会。

(三所学校的领导,学校的三个领导)

1、要注意辨析同义词,准确把握词义,做到用词妥帖,搭配恰当;

2、要注意合理安排词序,根据词义范围和轻重,做到表达清晰,轻重合宜;

例:数学对我不感兴趣。

3、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做到情感鲜明,语言得体;

比如“骄傲”一词,就有两种“歧义”,一为“看不起别人”,一为“自豪”,前者含有贬义,后者则不含贬义。这样的词语如果直接运用说:“他因此很骄傲。”这就不知道是在“褒”他还是“贬”他。

4、要注意添加修饰性或限制性词语,消除词语的歧义,做到准确表达。

汉语中有不少多义词,完全不用是不可能的。我们应注意的是,在使用时加上消除“歧义”的限制性词语。比如“大方”一词,有时表示“花钱不吝惜”,有时表示“看上去很耐看”.如果光用“大方”一词来形容对方,便有产生“歧义”的可能。这时,我们可以将前一种含义使用时加上“慷慨”一词,组成“慷慨大方”一语;将后一种含义使用时加上“美观”一词。组成“美观大方”一语。这时,“歧义”便消除了。

第二、连贯。

连贯,指句与句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接的上,扣得紧,表意合乎逻辑事理,表达脉络清晰,能准确、完整地表达一个中心意思。

1、话题要保持统一,不要轻易改变主语

2、句序要保持合理,按照一定顺序,使表达紧密妥帖。

2、3、表述要保持同一角度,注意前后衔接与呼应,语气通达,文气流畅

如:新学期开始了,班委会举行换届选举。很多同学提议继续由张燕担任班长,理由是她学习成绩好,同学们都很喜欢她,她和其他班干部配合得很好,刻苦勤奋,待人热情,也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踏实肯干。

这段理由陈述语序混乱,缺乏条理,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妨碍理解。应该调整为:

新学期开始了,班委会举行换届选举。很多同学提议继续由张燕担任班长,理由是她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踏实肯干,和其他班干部配合得很好。她学习成绩好,刻苦勤奋,待人热情,同学们都很喜欢她。

佳作示例:妈妈是一个勤劳的人,她对我很关心,但是要求很严格。有一次,我的数学考了95分,妈妈就很耐心地给我讲错在哪里,她讲得非常细致,我听得明明白白。妈妈把家里的活全承担下来了,让我一丝不苟地进入学习,所以我的学习里面是有妈妈的心血在里面的。

3、明白如话,要多朗读多修改

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来顺口。

鲁迅《我怎样做起小说来》

朗读可以发现的问题

词语听起来不顺耳、句子读起来不顺口

段落缺少过渡、前后意思重复

表达不清楚、修辞方式欠妥等

归纳要点,写作实践

(1)语句表达要准确,用词避免产生歧义。

(2)要注意语句间的连贯。

(3)写完后要出声地读一读,是否通顺。

(写时琢磨,写后修改)

三、交流作文片段,讨论修改。

课前我们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景或物,写作文片段《我喜欢……》。

拿出来,小组交流,互评,修改。推荐优秀片段作品展示。

四、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讲写景状物的片段扩写成为一片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作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1.注意观察景或物的特别之处,如形状、颜色等。

2.可以借鉴《紫藤萝瀑布》和《一棵小桃树 》描写景物的方法。

第2课时 自主评改

学生互改,自评自改:

每人仔细通读自己的文章,词句不妥之处用修改符号改在原文中,如需大段删改调整,则在原文中标记后,再在文末改写或说明。

修改完成后,用简洁的语言对自己的文章内容、主题进行概括,并分别针对文中的一处亮点和一处败笔进行分析评价。

教师点评,互评互改:

1.依次阅读组内同学的文章,词句不妥之处用修改符号改在原文中,如需大段删改调整,则在原文中标记后,再在文末改写或说明;.2.修改完成后,用简洁的语言分别针对文中的一处亮点和一处败笔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所提建议要独到、中肯,易于操作。

完成上交:

改评任务需在45分钟内完成,每人至少完成4篇文章的评改(含自己),多者不限,下课前上交。

第二篇: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教学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要点:

本单元以爱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

6、《黄河颂》是一首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形象,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7、《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从热爱祖国语言方面来反映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一篇杂文,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黄河颂”,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9、《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散文,它以倾诉的形式抒发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

10、《木兰诗》是南北朝乐府民歌,诗中塑造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保卫国家的巾帼英雄形象。

二、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如: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2、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地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3、加强语感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课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2.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四、教学设想:

1.教学过程应充分挖掘作品的审美内涵,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接受健康的情感教育。

2.注重阅读方法指导,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阅读感受;师生相互交流、讨论,学习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抒发感情的方法。

3.重视语言的积累、品味和应用,旨在一课一得。

4.组织好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搜集好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活动。

五、注意事项:

在第二单元的教学全过程中,师生都要共同关注“黄河文化大巡视”的研究性和拓展性活动。前面五课的学习,应为本项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六、课时安排:(总共13课时)

黄河颂 ――光未然

一、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理清诗歌层次; 2.体会诗歌中体现的英雄气魄,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 3.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设想:

1.《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教学语言可诗意化,以读启悟,品读诗歌。

2.教学流程上安排三个板块:话说黄河历史,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情感——吟诵黄河颂歌,进入课文情感的波涛,感受体会诗中颂扬之情——学习黄河精神,激发黄河情爱国心。

三、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

四、教学难点:

感悟诗中所描绘的黄河波澜壮阔的气势。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中华儿女”又被称为什么呢?(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不错,我们身上都流着同样的血,那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最早起源于哪儿?(黄河两岸)二.研析新课,音乐创作背景

自由朗读诗歌,.听录音。朗读时注意:第一节——舒缓深沉;第二节——坚强有力;第三节——高亢激昂的感情。

三、整体感悟:

1、明确本诗由三部分组成,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2、序曲点出了黄河“伟大坚强”的特点,读时要显出一种磅礴的气势。

3、主体主要歌颂黄河,明确表现黄河雄浑、磅礴的特点。

4、找出诗人直接抒发内心深处的黄河情的明显标志。(“啊,黄河”)共出现三次,也就把颂黄河分为了三小节。

四、再次齐读整首诗歌,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谈理由。

五、讨论诗歌主旨。(明确: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表达诗人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六、拓展延伸,参与实践。

1、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的心得,谈谈我们应为振兴中华作出怎样的贡献,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

2、课后向老人询问抗日救亡时的小故事。

七、小结: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八、作业: 抄写、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二、练习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强调朗读时,要注意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同时要融合国难当头的悲壮情怀;

2、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指导朗读。

3、全班齐读诗歌。三.拓展延伸:

黄河是摇篮,是屏障,是臂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黄河的精神永远激励着祖国的儿女前进。同学们,爱黄河,爱祖国,让我们一起深情的咏唱黄河歌曲,想想你自己如何来表达这份爱。

四、学生自由畅谈,说一说在读诗时,你从诗句中想到了什么? 五.总结:

学习这首诗歌要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六、作业: 以“由黄河想到的”为题写一篇550字左右的文章。附:板书设计

黄 序曲:黄河伟大坚强 舒缓深沉

河 主体:望黄河、颂黄河 坚强有力

颂 尾声:学习黄河精神 高亢激昂

第三课时

一、齐读全诗导入。

二、内容研讨 :

1、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3、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对黄河进行了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三、品尝“颂黄河”部分。

1、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 了黄河。

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3、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4、“颂黄河”之后,作者又加了一个尾声,想想看,这一尾声起什么作用?诗歌最后两句采用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感情?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是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反复起强调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四、品赏诗歌的语言特点和风格。

学生谈一谈:你认为这首诗的风格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明确:本诗属于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五、小结:

序曲:描绘雄姿和气势

主体:歌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英雄的业绩、伟大坚强团结一致的精神。

尾声:表达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

黄河——(象征)——中华民族

课文中值得学习借鉴的表现技法主要有:(1)呼告(2)反复(3)比喻拟人。―――呼告:作者情绪的一步步地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六、作业:《学习指要》 最后一课 ――都德

一、教学目标 : 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3、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4.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

1.揣摩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2.通过诵读,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1、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

2、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听录音法、讨论法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最后一课》,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

二、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1、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

2、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三、介绍小说常识 :

A、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B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C、小说要素: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四、听录音,初步了解全文内容。

五、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1、注音:哽()赚()踱()捂()惩罚()祈祷()诧异()宛转()

2、解释:宛转 懊悔 祈祷 哽咽 诧异

六、小结: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

七、作业:抄写词语、生字三遍。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2.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到校时感受到的课堂气氛; 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

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二、体味语言、理解思想

(一)品读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理解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文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特别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当时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的现实。

(二)品读小说中人物描写的语句。

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本文要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的结构特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指导诵读,加深理解,指名学生选自己喜欢的关于人物描写的语句进行诵读。教师选精彩片段,进行范读,后学生散读。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分析情节入手,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

五、布置作业: 练习第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悟思想 一.体味语言 理解思想(继续上节课内容)

1.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思考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从三方面发生变化: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结: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对自己要求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板书:语言 动作 心理)

二、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a.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b.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c.韩麦尔先生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感情?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

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心。

三、激活思想,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

示例: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

四、迁移运用:

当你看到中国的体育健儿刘翔取得110米跨栏冠军及我国国旗伴着国歌徐徐升起时,当你……你心情怎样?你的心情为何会这样呢?你是否意识到这是一种爱国表现?

五、小结全文:

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六、作业:《学习指要》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李大钊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

2.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准确感悟雄健精神的现实意义。3.分析比喻的含义,体会文章比喻说理的生动形象和说服力。4.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领悟文章的语言美。2.揣摩本文比喻中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准确感悟雄健的民族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深情朗读法、听录音法、讨论法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悟,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国歌》,精心导入 同学们,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是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创作的,它如战鼓般震撼了中国人的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伟大的革命家李大钊先生在20年代,也是我国处于艰难的时候,创作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同样激励着中国人努力冲破一切困难,奋勇向前。

2.、作者介绍: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他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3、背景: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和对新文化运动的破坏,社会黑暗到了极点。部分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入了迷惘之中。应该如何面对这种艰难的国运,作者在文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二、感悟内容,朗读课文。

1.如何把握课文标题的重读?(“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都重读)

2.国民为什么能“雄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采集信息,以“国民之所以能雄健,是因为他们_____”的形式各抒己见。

3.、选取本文你喜欢的比喻句,读给大家听,并谈谈理由。

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 扬子江、黄河-→中华民族历史进程; 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 曲折回环,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

归纳:作者用一系列比喻来说理,生动形象地提出了用雄健精神战胜困难,具有说服力。4.品味句子“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三、小结:结合课文内容,试阐释“雄健的精神”的含义。

遇到艰难险阻,如果退让、妥协是无法通过的,只能成为失败者。而“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民族的精神,指的是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我们具有这种精神,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体味。

1、分别请五个学生一人读一段,2.、男女生分段轮读。注意把握语言的铿锵有力,读出文间磅礴激越的情感。

二、朗读名言,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李大钊先生用他的生命诠释了“雄健的国民”的含义,那就是一种像高山一样巍峨,像黄河一样浩荡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让我们有感情朗读这段名言。)板书:

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远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李大钊

三、.质疑交流

1.阅读全文后,你有什么感受?“雄健的精神”是否已经过时了?

2.“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你体验过这样的美趣吗?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每个人,每个国家,乃至每个民族,在前进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我们就靠雄健的精神,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像奔流不息的长江、黄河那样勇往直前。

五、延伸作业

模仿课文,用5个比喻句手法写一段话,说一个道理。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一、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3.体会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四、教学方法:感情朗读法、听录音法、讨论法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松花江上》作为背景音乐。

二、背景介绍: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的场面,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

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离失所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三、了解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 小说《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

四、浏览全文,勾画出你不懂的字词。

炽痛(chì 嗥鸣(háo)怪诞(dàn)亘古(gèn)谰语(lán)蕻(hóng)镐头(gǎo)默契(qì)污秽(huì)蚱蜢(měng)田垄(lǒng)

五、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课题《土地的誓言》是何意思? 2.找出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哪些誓言?这些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师指导朗读后,全班齐读全文。

六、研读、揣摩语言

1.、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找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句子。

2.一般而言,文章的人称应该是统一的,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明确: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情感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的一步步地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六.反思归纳与拓展:

1.让学生谈谈学过本文后的感受,教师总结。2.你还知道哪些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文章或歌曲? 七.布置作业::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

第二课时

一、回忆背景,导入新课: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感知结构内容。

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本文结构:想到、听到——发誓回去

三、讨论思考: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热爱故乡,思念故乡,愿意为故乡而战而牺牲。

2、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那 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3、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倾诉了对土地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的对象拟人化,还通过多次反复,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发学生产生共鸣。

◎选取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增强气势。(“当我,……)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四、默读课文,学生质疑,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这一标题其要点在于“誓言”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2、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埋葬”就更加特殊。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句话里“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含义: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4、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五、教师总结:

希望同学们在学过这篇文章后真正经受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沿着前辈们奋斗过的足迹发奋图强,用生命来热爱我们的家乡,用生命来捍卫我们的祖国。

六、作业:

文章多次运用了反复,请选择下列一组词语说一段话表达出你对事物的依恋。A、“当我…当我…当我…”B“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C、“土地是…土地是…土地是……”D、“在春天…在盛夏…在秋日…在严冬…”

10木兰诗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练习复述课文。

2、诵读诗歌,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3.、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二.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及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2.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三、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了解民歌语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背诵法、讨论法、默写法

五、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说到“巾帼英雄”,我们脑海中便不禁想到:穆桂英、秋瑾、刘胡兰……在古代,还有一位奇女子,她就是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花木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领略这位英雄的飒爽英姿。

二、文本疏通 整体把握

1.听录音朗读课文,师投影正音,生齐读字词二遍。机杼(zhù)军帖(tiě)可汗(kè hán)鞍鞯(ān jiān)辔(pèi)头 溅溅(jiān)燕(yān)山 胡骑(jì)啾啾(jiū)戎(róng)机 朔(shuò)气 金柝(tuò)红妆(zhuāng)霍(huò)著(zhuó)云鬓(bìn)傍(bàng)2.生齐读全诗,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根据故事情节划分结构。

三、分组朗读,联系背诵。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

第一部分(1、2、3段)写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四、小结:

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国家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

五、作业:工整抄写1-4节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诗导入。

二、互动对话,品读体验

1.散读全诗 2.思考、讨论、交流(问题导读)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假如你就是木兰,请说说你代父从军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忧虑——反复思考——下定决心)

(3)战场上的木兰表现如何呢?(用文中相关诗句来回答)

(4)木兰为什么辞官还乡?结合你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了解谈谈你的看法。(5)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6)你认为木兰是怎样一个人?是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来的。(7)这首诗的情节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么安排?

三、在学生充分复述的基础上,老师归纳理清故事情节:

1、①停机叹息,代父从军 ②准备出征,奔赴战场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 ④建功受封,还朝辞官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⑥双兔难辨,隐喻作结

四、课堂小结

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至今很多地方还保存着木兰山、木兰乡、木兰庙。希望同学们能将木兰爱国家、爱亲人的精神发扬光大,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五、.布置作业:工整抄写5-7节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简介《木兰诗》:《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

2、《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3、背景:《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三、探究课文内容:

1、故事的开始怎样引出木兰停机叹息,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在结构上引起了读者的悬念,使文章简洁。

2、你从木兰的答话中读出了什么?从中可看出木兰怎样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木兰停机叹息的原因是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这些战具?

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作者这样写原因有四:一是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二是表明战事紧迫,三是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四是这是乐府诗常用的写法。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层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四、课外延伸,背诵全诗。

假如你是木兰十年征战时的战友,请写出你心里的木兰的形象。

五、作业:请你以本诗为素材,以《木兰传》为题编一则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你的朋友听,看谁讲得好。

第四课时

一、分析第二部分: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在诗中起什么作用?你从中又想象到什么? ―― 既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又过渡到下文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2、后四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你从中又读出了什么?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写出了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表现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

二、分析第三部分

1从“木兰朝见天子,辞官还乡”这一部分中你又读出了什么?结合你对封建社会的了解谈谈你对木兰辞官还乡的看法?

我从“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读出了天子为木兰记功多、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想封她为高官;而“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可见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2、“木兰回到家园”这一层又写了几层意思,是做具体分析?

(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3)“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三、分析第四部分: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五、拓展延伸:

木兰,相传姓花,花木兰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她是一个勤奋织布的普通姑娘,但当战争到来的时候,竟自勇敢地承担起一般妇女所不能承担的代父从军的任务。

六、品读鉴赏,把握特色。

1、本文运用哪些修辞手法?(顶针、对偶、排比、互文、等,举例略)

2、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归纳:详写第2、第3、第4、第6段,即对木兰的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

七、小结:

全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妆、代父从军、还朝辞赏、回到故乡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纯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八.作业:《学习指要》

写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黄河文化大巡视

一、活动目标:

1.感受黄河文明,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2.关注母亲河现状,加强环保意识。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活动设想:学科渗透、课内外结合安排活动。

三、课时安排:4课时

四、活动重点:

1.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接触黄河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

五、活动难点: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搜集、整理、筛选、分析资料的能力。

六、活动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黄河──现为各种水道通称为“河”,但在文中,“河”专指黄河。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自古以来,赞颂黄河的诗文举不胜举,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二、第一篇章:溯源篇──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1、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我国古代的《山海经》《禹贡》和《水经注》等书皆称它为“河”。因它的中游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这里的无定河、沁河、渭河等支流挟带大量泥沙汇入,使河水呈黄色,故名黄河。

2、黄河流经九个省(按顺序)青海、甘肃、四川、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注入渤海。主要支流有湟水、洮河、清水河、无定河、延河、北洛河、泾河、渭河、汾河、沁河、伊河、洛河、大汶河等三十四条。流域面积约为752 000平方千米,居住约1亿多人口。

3、黄河流域自古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世界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我国著名的“蓝田猿人”最晚在五六十万年前就生活在今陕西蓝田县的公王岭一带,还有二三十万年前的陕西“大荔人”、十万年前的山西“丁村人”和“许家窑人”,以及距今四五万年前内蒙古地区的“河套人”等,这些充分说明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从遥远的古代起,就已经开始在黄河流域从事生产和生活了。

三、第二篇章:忧患篇──拯救母亲河

1.导入 :黄河,由滔天之水变成涓涓细流,继而只留下龟裂的河床,面对这严峻的现实,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

2、黄河“污染帐”越写越长,黄河是西北、华北地区的生命...工业污染一直是黄河水污染的“祸首”。从青海,经甘肃、宁夏,至内蒙古,黄河沿岸能源、重化工、有色金属、造纸等高污染的企业。

3、污染 :黄河是母亲河,也是我国北方惟一纵贯东西的巨川大河,是西北、华北地区的生命之泉。然而,近年来,黄河污染加剧,.人们在对黄河污染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从黄河中上游到下游,水质都不同程度地遭到了污染,尤其是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河流出现断流。

四、小结过渡:

通过交流,我们大家知道了更多的有关黄河文化的知识,黄河,伟大的母亲河,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然而,令人震惊和痛心的是,黄河正面临着断流的威胁,中华民族不能没有伟大的母亲河,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63位院士联名呼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

第二课时

一、学习黄河第三篇章:奔腾篇──滔滔黄河水 悠悠中华情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5、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潼关怀古》)

6、黄河二首(唐)杜甫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7、黄河晓渡(唐)罗邺 ye4大河平野正穷秋,羸lei2马羸僮古渡头。

8、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9、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10、唐·李白: 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

11、三国·阮籍: 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

12、黄河西际海,白草北连天。唐·岑参。

13、唐·李白: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二、.歇后语:

背起棺材过黄河——连后路都准备好了。不到黄河心不死——顽固不化。隔着黄河握手——差得远。黄河的水,长江的浪——源远流长。黄河决了口——滔滔不绝;一泻千里。黄河里的水——难请(清)。泥娃娃跳黄河——洗不清;洗不净。跳到黄河洗不清——太冤枉;冤枉。跳下黄河——洗不清。

三、谜语:

【音乐词语谜】 黄河谣(猜:音乐名词一)。谜底: 流行歌曲 【政治词语谜】 欲渡黄河冰塞川(猜:政治用语)谜底: 经济封锁 【水利词语谜】 治理黄河(猜:水利名词一)谜底: 管水 【经济】 不到黄河心不死(猜:银行用语二)谜底: 贴水,有息 【成语谜】 黄河出昆仑(猜:打成语一)谜底: 高山流水 【中国地名】 黄河解冻。(猜:打一省名)谜底: 江苏 【单字谜】 黄河入海流(猜:打字一)谜底: 可

四、成语:

1、跳到黄河洗不清 〖解释〗比喻无法摆脱嫌疑。〖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四十二章:“我不是担心他被留在贼营,倒是担心他带着李瞎子和你妹妹给我的两封书信,说不定还有什么贵重礼物,回来时被丁、杨二营的游骑抓去,使我跳进黄河洗不清,岂不受冤枉的窝囊气?”

2、不到黄河心不死〖解释〗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这种人不到黄河心不死。现在我们横竖总不落好,索性给他一个一不做二不休。”〖示例〗他自己心里何尝不明白呢?~罢哩!★茅盾《清明前后》

五、.课堂小结: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悠悠历史中,她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中华民族的象征,她将和中华民族一样在新的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六、布置作业(从下面两题中选做其一)

(1)以“我心中的黄河”为中心写一篇文章,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写出你对黄河的希望与祝愿。题目可自拟。(供参考题目:《母亲,你将不再憔悴》

(2)针对黄河生态环境遭破坏这一现象,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保护母亲河。要求有创意。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李白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二、黄河概况: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经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肃,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华北平原的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黄河因其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相当于堆成1米见方的土堤绕地球27圈。每年淤积在下游河床中的泥沙有4亿吨,使黄河成为高出地面十余米的“悬河”。黄河中游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年变率大,且多暴雨。泥沙和暴雨洪水造成黄河下游河床善淤,善决,善徒。从先秦到1949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溢1590次,改道26次。

三、黄河颂:

1、黄河水和黄河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在古老的黄河流域,演出了一幕幕壮丽辉煌的剧目,回报母亲河的养育之恩。2、150万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其后,100万年前的兰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生活繁衍,继续为黄河文明的诞生默默耕耘。3、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晚期智人,奏响了古老黄河文明的序曲。

4、距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他们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

5、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帝王统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唐诗、宋词、元曲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

6、每年中华民族都要在陕西桥山的黄帝陵祭祖,每年无数的人们都要去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寻根。黄河文明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带领中华民族象长流不息的滔滔黄河,奔向美好的未来。

第四课时

一、黄河流域的有关数据,摘自《黄河报》

1、黄河流域人口1.07亿人,占全国的8.6%,涉及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省区,其中城镇人口2506万人,占全国的6.8%,城市化率23.45,低于全国城市化率的30%。

2、黄河流域共有9个民族,即汉、回、藏、蒙、东乡、土、撒拉、保安、满,少数民族人口约600多万,占流域人口的10%。

二、黄河治理主要成就

1、据史料记载,从先秦到民国年间的2540多年中,黄河下游共决溢1590余次,该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用于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的投资达80多亿元,完成各类土石方14亿多立方米,其工程量相当于建造13座万里长城。群众投劳近5亿工日,不仅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也十分巨大。据综合分析计算,黄河下游50年不决口,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近4000亿元。

2、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巨大,目前流域内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3147座,总库容574亿立方米,引水工程4600多处,提水工程2.9万处,干流设计引水能力已超过6000立方米每秒。

3、建成我国重要的水电基地,黄河水电资源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利用,目前在干流上已建成龙羊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大峡、青铜峡、天桥、三门峡共8座大中型水电站,目前小浪底、万家寨、李家峡3座水电站正在建设,已建、在建水电站装机容量共900万千瓦,年发电量336亿千瓦时。

4、水土保持成效显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1994年黄土高原地区第一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1.5亿美元治理水土流失,目前项目进展顺利,成效显著。摘自《黄河治理开发的光辉》

三、作业:以黄河为话题,自拟题目作文。

单元小结 一课时

1.本单元以爱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

2.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诵读,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3.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4.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和历史的兴趣及习惯,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激发学习的热情。

5.了解中华民族极具象征性的文化载体,让学生通过触摸、感受、体验来提升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练习题

探究练习

一、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战栗()

步履()

悚然()

羸弱()

告罄()

无垠()

凛冽()

遗孀()

二、解释下列词的含义。

毛骨悚然

怏怏不乐

吞噬

语无伦次

羸弱

告罄

三、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茨威格为什么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2.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3.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4.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5.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6.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完成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7.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联系上下文看,“内心中的海市蜃楼”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8.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这句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四、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问题。美在何方

说起来十分奇怪,记忆中对美的觉悟居然是从书本开始。

我生活的这个城市,美是需要用点劲才能看得出来的。城市给我的印象有些肮脏、杂乱、喧嚣、破旧。其间自然有许多美丽的事物,譬如一朵花,一片云。我的这个城市适宜拍照而不是游览。每次从风景地归来,总是十分沮丧,往日的麻木被瀑布森林大漠海洋洗去,活泼泼的感觉神经便觉得疼痛。朋友教过我一个看画的方法:卷起一本杂志,像单筒望远镜,用一只眼睛来欣赏。这时,遮去画框之外的纷乱,画居然明亮立体得多。城市之美也是这样得来的。

不过,我不能总眯着一只眼走在街上。我的印象总是整体的印象。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的审美意识是从这里开始的。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是那么纯粹,令人情不自禁。我不知也无须知道翠柳置身何地,无须知道这千秋的沧桑与万里的景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词儿一蹦一跳的,读起来眼睛会一闪一闪。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这是气势。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是慷慨。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是沉甸甸的忧伤。

人渐渐走入景中,将景淹去,留下一点气息。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有燕在双飞,人就立得更孤独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需要心情。凡俗的我虽然没有那种超然,却有对超然的向往。有位老先生近来发现陶渊明是个斜眼,因他东篱采菊却见了南山。我想这也是游戏之论吧。不令南山,北山西山也是见得的,连眼都不必斜,只消转转身体就行。我想我们是很容易被这样的诗句烦了的,因为我们既无菊可采,又无南山可见,所见之物多是人之眼,所以需要研究它究竟是斜还是不斜。

从诗词出发,回到生活中,人的感觉有了两个系统:艺术与非艺术。艺术是我们逃循现实压力的港湾。美在心目中被放大,直到淹了一天一地。美在心目中被抽象,以至不需特定的对象。

美常常是无名的。走在九寨沟,看近处的水,远方的山,拍拍大树,数一数牦牛,在珍珠滩洗洗双足。我无力指出一个具体的美,即便指出也是虚妄的。那是天人合一、地人合一的感受。所有的细节都淡化了,心中起伏着一种莫名的愉悦。景物不再是对象;于是人也就不再君临一切。在这美好的时间和美好的地点,一切都是和谐的。不需要刻意修饰,努力操作,苦思冥索。许多人支起照相机,许多人架起画板。然而全都徒劳,因为取舍也是多余的。我想,我们热爱的还是这样的一种深入其中的境遇,热爱它的全体,否则,旅游如何能成为人类如火如荼的节目呢?这样的美比起“绿肥红瘦”式的吟咏更有生命力。

能在生活中常常看见美是一大幸事,如能看到他人未能体察的美成为幸福。幸好在景观之外还有人情、力量、崇高,人的情感由此丰富起来。

很多年以前,我常常站在晒台上看一个人走过弄堂。她走入我的视线直到消失,其间不过一分钟。那时我还小,不懂爱情或情欲,只觉得想看一看。假如世上有所谓“美的觉悟”的话,这就是了。这是最典型也是最普遍的觉悟,其间没有语言的参与,其间无须学习和训练,是情不自禁的真正的觉悟。

1.本文题目是“美在何方”作者认为“美”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末句说“城市之美也是这样得来的”,是怎样得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自然段表述了作者对“城市之美”怎样的看法?这段文字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大量引述古代著名诗人的著名诗句,请你写出其中两位的姓名及其生活的朝代。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____,他是 ________朝人。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 _____________,他是 ________朝人。5.文章末段中,作者称他“很多年以前”的一次经验为“真正的觉悟”,“真正的觉悟”的本质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对你认识世界、认识人生有什么启发?请结合文章语句谈一谈。(谈一个方面即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战栗(lì)

步履(lǚ)

悚然(sǒng)

羸弱(léi)

告罄(qìng)无垠(yín)

凛冽(lǐn)

遗孀(shuāng)

二、解释下列词的含义。

毛骨悚然:形容十分恐惧。

怏怏不乐:形容不满意或者不高兴的神情。

吞噬:吞食。

语无伦次: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

羸弱:瘦弱。

告罄:指财物用完。

三、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这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两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淡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2.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如果将此事置于一个爱耍赖、不守信用的人面前,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坚毅,执着,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在删节部分,对斯科特的这一性格特点有充分的交代。

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探险需要团结协作精神,在关键的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一点斯科特和他的队友都做到了。无私的爱。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他最后的遗书不是为死后的沽名钓誉,而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信写得如此镇静,丝毫不象一个行将离世的人!斯科特是怀着一种热烈的爱而没有丝毫的恨离开了那个冰冷的世界。

3.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4.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起,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5.作者在这里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真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6.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7.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他们与现实的严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8.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句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四、1.作者认为“美”在现实生活中,“美”在每个人的心中。2.排除肮脏、杂乱、喧嚣、破旧之后而得来的。

3.城市之美需要用劲才能看出来。这段文字在文章结构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4.“两个黄鹂鸣翠柳”,作者杜甫,唐代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作者李白,唐代人。“大江东去”作者苏轼,宋代人。“枯藤老树昏鸦”,作者马致远,元代人。“十年生死”,作者苏轼,宋代人。“落花人独立”,作者翁宏,唐代人。“采菊东篱下”,作者陶渊明,晋代人。5.“真正的觉悟”的本质含义是指发自内心的、心灵深处的感悟。或:没有语言参与的、无须学习和训练的感悟。

6.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如何理解美、发现美,进而表达作者热爱生活、领受生活的追求。答题的关键是要选好角度。如结合“美是需要用点劲才能看得出来”,谈发现美;结合“美是天人合一、地人合一的感受”,谈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结合“能在生活中常常看见美是一大幸事,如能看到他人未能体察的美成为幸福”谈努力发现美、热爱生活;结合“幸好在景观之外还有人情、力量、崇高,人的情感由此丰富起来”谈丰富自己、提高审美情趣;由“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是那么纯粹”,谈学习古典诗词、文学作品的重要性,等等。

第四篇:三年级下第五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习作教学设计

周家坝镇中心小学 胡 敏

概述: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习作课程标准前三条提到: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学情分析:

使学生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简言之:一是“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二是“能不拘形式地写“自己想说的话;三是愿意“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这是十分重要的三条目标,必须认认真真、扎扎实实贯彻实施,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这三条目标!学生的自评也应该按照这三条为标准,特别是前两条。

学习任务分析:

单元主题:可贵的亲情、友情。这次单元作文的内容要求:

单元习作写作之法来自于单元阅读教学,单元习作教学的内容、形式、和表现的主题都隐含在单元课文中。换句话说,就是单元课文是习作指导的仿写材料。因此,教师在进行习作指导时,要整合单元课文的写作方法,归纳单元课文的表现主题,整体设计单元习作教学目标,重现单元课文的教学内容。打开学生的习作思路,让学生初步有习作的意识。“这次习作,要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用一两件事,写写父母对自己的爱,也可以写写发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间别的感人的事,要表达出真情实感。写完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请他们提提意见,再认真改一改。”

一、学习目标

1、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择父母关爱自己的小事来写,畅所欲言。

2、写好一两件事,写出父母对自己的爱,表达真情实感。

3、愿意展示自己的习作,与同伴或他人分享快乐。

4、培养学生写后修改的好习惯。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说写好一两件事,写出父母对自己的爱,表达真情实感。

难点:培养学生写后修改的好习惯。

三、教学流程

<一>观察图片、感受人间真情 5分钟(导入)

观察一组图片,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共同感受人间真情。<二>启发诱导、开启话匣 15分钟(铺垫)

1、谈一谈

同学们,如果问到在你的一生中谁是最爱你的人?你们能真实的告诉老师吗?

◆学生回答预设:爸爸、妈妈、奶奶、老师------◆孩子们,说真的你们每个人都很幸福,都被爱包围着,都活在爱的大河里。但是你们可曾想过要把你们拥有的幸福说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把你们感受的爱用你们的笔记录下来,让爱你的人和你一样感动。愿意吗?

2、说一说(所有爱的主题)

◆说说爸爸或妈妈让你最感动的一件事。(你亲身感受的或你听别人讲述的)<三>中心提示、学会命题 5分钟(指导)

1、习作要求、想一想:请看一看这段文字(媒体出示习作内容要求): 这次习作,要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用一两件事,写写父母对自己的爱,也可以写写发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间别的感人的事,要表达出真情实感。写完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请他们提提意见,再认真改一改。

2、指导审题、议一议。

主题确定,基本要求。抓关键词:父母对自己的爱、发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间别的感人的事、一两件事、真情实感、提提意见、认真改一改。

3、学会命题、试一试。爱 的一(两)件事-------<四>回顾生活、增强信心 5分钟(说说)

1、回忆生活,指名口述。(父母爱的主题)

2、师生评议,共同修改下水范文。(清楚、明白、通顺)写法点睛: ◆考虑学生写不清楚,语句不通,所以采用先说后写的策略,让学生先口头说一说再动手写。

◆能不拘形式地叙述生活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达自己觉得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就是作文成功的一大步。<五>课堂练笔、分享快乐 20分钟(写写)

1、2、自主选材,个性练笔(我乐写,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同桌交流,互动读议

指导学生作文,一定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认识到自己能写、会写。在一段时间里只要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自己想说的话”就是好作文。学生要愿意把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六>润肤加色、学会装修 20分钟(修修)

1、练笔展示(选文优、良、中、差)

2、习作点评

没写好就要修改修改,也可以用“口治”的办法,先读后改,或者媒体展示圈点润色。修改点评抓三点:

1、内容是不是真实,能不能能做到不拘形式地写,能不能把要说的话写得清楚明白;

2、看看是否会用学过的词句,是否有用得不准确的词语,有没有不通顺的句子;

3、句、叹、问号用得合适不合适,会不会用逗号、冒号、引号。

4、段落格式、结构、写法、开头结尾。◆评价点睛:心情的描写、语言的描述、动作的描述、表情的描写。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不能要求三年级的学生一下子把整篇文章写完美,所以哪怕有一句话一个词写得妙,我们也应该大力表扬。多多地关注孩子作文中的闪光点,扶持孩子内心的习作自信心,使他们能够慢慢地克服对习作的畏难情绪,产生乐于习作的浓厚兴趣。

<七>舔毛加翅、谋篇布局 10分钟(补补)

1、范文展示。

2、教师点拨。

3、学生仿写(给课堂练笔加上开头和结尾)。

4、课后习作。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苏教版下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

2.学习辩证分析丰富的人生体验的思维方式。3.品味语言的哲理性。

学习重难点

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和语言的哲理性。

学习准备 课件

设计思路: 让学生熟读课文,从感性上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其次教师加以理论上的指导了解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以此合作探讨语言的哲

理性,加深对哲理语言的理解,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达到学习目标。学习流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过: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时,那你必然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关键是你应该如何对待错过。(板书课题及作者。)介绍作者。(出示课件1)刘心武,当代作家,四川成都人。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要求:记住作者及作品。)

二、自主学习(出示课件2)师范读课文,学生自主完成下列题目。

1.熟读课文,识记字词。2.了解本文的写作内容。

3.找出文章中富含哲理的语句。4.比较和其他文体的异同。

三、合作学习

1.找出不理解的语句,小组内交流。2.说说读完本文后的感受,同位交流。

四、反馈交流(出示课件3)1.给加点字注音。(完成《学习与评价》“基础知识”。)2.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论述了错过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强调人要习惯和品味错过,不要让错过酿成过错,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对待人生的

终点。)3.找出文章中富含哲理的语句。

明确:(此题开放性强,只要学生能够找出句子,并言之有理皆可。)教师可从以下几句重点指导,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

(1)“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

定的到站。”

(把人生比喻为“奔驰的列车”,把“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这段话的意思是:人

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根本的追求。)(2)我们预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终点。但在人生的终点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我虽然错过的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住了最关键最美

好的,这样,“错过”便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把“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错过”比作“碧绿的叶片”,把那些最关键最美好的人生道路上的“收获”比作“七彩鲜花”。绿叶衬托着鲜花,使鲜花“格外明艳”。作者在赞颂“七彩鲜花”的时候,没有忘记“碧绿的叶片”的映衬作用,从而肯定了“错过”在人生道路上的价值。)(作者的这段话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描写保尔•柯察金在墓碑前的心理活动的一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

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目’碌碌羌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

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此时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抓住人生的机遇努力向自已的人生车站奋进。)4.本文与我们学过的其他文章有什么不同? 明确:(本文是文艺性政论文,即杂文,它符合一般议论文的特点即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文章的结构。)(文章开头摆出“错过”现象,从中提出问题,然后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许多“错过”,怎样正确对待“错过”。在分析问题时,充满着辩证 的色彩,对具体问题作了具体分析,很有说服力。结尾总结全文,深化论述的中心。)

五、梳理巩固

学生交流本节课所学知识。

六、拓展训练

做《学习与评价》中的“阅读理解”部分。

七、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散

执教:五眼泉中学

向常文

学习目标: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难点: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进学生为家庭尽一份力量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老师导语导入

同学们刚学了《春》一文,已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春天,春天里一家三代四口一起散步,散步中出现了一个不

大不小的难题,请大家听课文朗读录音,之后请大家告诉我是一个什么难题?

二、听录音、初步感知,找分歧,赏画面,抓主旨。

1、听课文朗读录音

2、学生回答“难题”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大路

母亲 小路

孙子

教师追问:这是摆在谁面前的一个难题?

3、老师在读课文时发现,摆在“我”面前的难题他很好的解决了,并且在文章中描绘出一幅温馨而又令人感到的画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读后,教师追问,你能谈谈对这幅画面的理解吗?

三、读文本,悟亲情,探究“孝”

1、“我”面对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听母亲的;大路没走,母亲改变主意,走小路,听孙子的。

2、这样看来,一家 四口人中,谁说话的份量重,都听说的?

(1)“我”听母亲的

A、相关语句

B、言下之意,母亲年岁已高,在前文有一处与这呼应的,请找出读读。C、读到这里,很明显“我”听母亲的原因是因为什么呢?

D、设想:再过几十年,“我”的儿子面对这种情况,他会怎么做呢?(2)、母亲“听”孙子的

A、母亲听孙子的,找出相关语,你喜欢这句话吗,请评析一下。B、文章中还有一处暗示孙子值得疼爱,你能找出来吗,读读,评析

C、讨论:走大路,是“我”的孝敬;走小路,是对儿子的疼爱。现在,不走大路,走小路,是不是不孝呢?(探讨出这是家庭成员的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显示出家庭的和睦、温馨)

D、设想:奶奶的初衷是走大路,后改变主意走小路,好心里是怎样想的,假如你是她,请用语言来表达她的内心世界。(3)、简要概括: 母亲听“我”的 妻子听“我”的 儿子听“我”的

小结: 这几个“听”,是对家人的一种尊敬、信任、理解,用一个字来概括,“听”就是对他人的一种“爱”。

四、主题升华

1、“爱”是相互的会出,奶奶疼爱孙子,父母关爱子女,长辈们给我们的爱已很多很多,我们该如何做呢?请看:

出示:《父爱永铭》,之后简单谈体会。

2、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说是说„„

3、欣赏《爱是左右手》,多好的一首诗啊!爱是左右手,用我们的左右手去回报给我们爱的人们,再读这首诗,并试作仿写。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的】

1.学习对照的写法。2.否定句代词宾语提前和主语省略的用法。

3.领会苦学方能成才的道理。

【重点难点】

1.对照的写法。2.倒装句和省略句。

【教学设想】

自读课。此课可要求学生熟读,并能背诵其中重段落,领会方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并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第一课时

一、导入

│ 1.书序(序跋)《太史公自序》

│ 叙述著作旨趣 《齐民要术序》

序│ 2.赠序 《送孟东野序》

│ 写给临别亲朋的 《送薛存义序》

二、作者简介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浙江义乌县)人。元末明初文学家。

明初:受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诺(参与撰写朝廷重要文书)。因长孙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中途病死。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另二人是刘基和高启)。著有《宋学士文集》。

三、自读课文,并作分析

1.逐段分析。全文包括3段

(1)叙述自己在青少年时期嗜学勤读,不怕艰难困苦的坚强意志和刻苦精神。正面写自己得到学习的最大快乐,侧写专心求学,刻苦勤奋。

(2)批评当时太学诸生学习条件优越而不知好学,勉励他们不要辜负好条件,应当专心至致志,努力学习。

简析: 无冻馁之患

无奔走之劳

太学生良好学习条件 有师可问

有书可读

(与上一段处处对比)

以“今”开头,转入与过去学习条件的对比,联结自然。然后作出有力的论断,勉励太学生德成业精。

(3)说明作“序”的原因和目的。

简析: 撰长书-辞甚畅达(书面表达能力)

马生“善学” 论辩-言和而色夷(口头表达能力)学习-用心甚劳(原因)

扣题。道为学之难以勉励马生。

2.归纳写作特点。

(1)通过叙述自己亲身经历说明问题,令人有亲切感,易于接受。(有情节,选材典型)(2)描写人物生动形象。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虚心好学,尊敬长者。(3)对比鲜明。

四、小结

1.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现实意义)。2.对比手法的运用。

五、作业

1、整理课文字、词知识。2、书题二、三。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

2、理解诗中的思想内容及诗人抒发了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深厚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1、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的理解。

2、多种修辞方法和象征手法的使用。第一课时

一、导入

借助多媒体,演示生长在不同位置、不同形状的树,让学生展开想像,进而引入课文。作者简介

李瑛(1926—),现代诗人。河北丰润人。少年时代家境贫寒。194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并开始在刊物上发表诗作。先后担任解放军文艺

社社长,总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作协理事,中国笔会中心理事,《诗刊》编委等职务。他的代表作有长诗《一月的哀思》、《寄自海防前线 的诗》、《在燃烧的战场》、《献给火红的年代》、《站起来的人民》、《难忘的一九七六年》等。《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是李瑛1980年出

版的一本诗集中的代表作,他的诗作有的已译成了外文。

二、朗读诗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及音韵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划出本诗朗读的节奏及押韵的字。

2、学生齐读。

三、分析结构,理清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主要是“树”的自我介绍:生长地、经历、成长的过程,属于谁。

第二部分,主要写“我”和人民的血肉关系,为人民服务的强烈愿望和崇高精神。

第三部分,是全诗的总结,进一步表现了“我”为人民献身的崇高精神,把诗人感情的波澜推向了高峰。

四、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中的联想和想像 ㈠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思考:诗人如何塑造“我”——“一棵树”的形象? 明确:

这部分包括三节诗,第一节,首行点题,六次重复主语“我”,突出“我”——“一棵树”的形象,主要交代身份(“我是一棵树”),原藉

(黄河岸边,长城脚下),并告诉读者“我”并不是一棵刚出生的树苗,而是有着丰富阅历的“能讲许多许多故事,能唱许多许多支歌”的大

树。

第二节则告诉读者“我”是如何造就成长起来的:山、海的教育,光、露的赋予,炎阳、风雪的铸就,大气和风的融合——集中了大自然的精

华。

第三节是这部份的总结拓展,从与日俱增广阔的深层意义上交代“我”的身份:不是一般的具体的“树”,是“广阔田野的一部分,大自然的

一部分”,“和美是一个整体”,“属于人民,属于历史”。

㈡学生朗读第二部分。

思考:诗人怎样展开想像和联想,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这部分共包括第四~十二节,第四节是这部分的总领,写“我”的生活态度,表现了“我”对生活的热爱。第五~十节是从各个方面具体

写“我”为人民服务的强烈愿望。第五、六节是写如何去关心、爱护各种各样的人;第七、八节从树的特点出发,写如何竭尽自己之所能去为

人类造福;第九、十节则是借助幻想来表现与自然及社会的和谐之美,但无论是要“流出”“开出”,还是“生长”在各处,都未脱离开树的

特点。第十一节是写“我”的理想,第十二节是再次强调“我”和人民的血肉关系。

五、小结

诗人通过想像把“树”塑造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创造了一个献身人类的新的艺术形象。

六、布置作业

1、探究、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诗节。

二、分析诗歌率三部分 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思考:诗人把激情引向高峰,表现了怎样的崇高精神。

明确:第十三节用假设的方式对“我”的一生加以总结和回顾,更加深刻、更加真实地展示出了“我”的丰富而又微妙的内心世界。第十四节

是结尾,表现了为人类奉献的精神已经浸透到了“我”的每个细胞,崇高的精神必将化作巨大的能量,因此“我”所献给人间的不是一般的光

和热,而是“纯洁的”“炽热的”。这样就使得“我”——“一棵树”,这样一个崇高的艺术形象完整地矗立在读者面前了。

三、反复吟读,体会感情 “诗言志”,让学生说说读后的感受,互相交流。

明确:本诗通过“我”——“一棵树”的自述,抒发了诗人热爱人民、为人民献身的强烈感情。诗人抒发的是人民之情,表现的是人民之志,诗要用形象思维,诗人通过想像把“一棵树”塑造成一个新风尚的人,创造了一个献身人类的新的艺术形象。

四、探究活动

1、诗人说“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你能体会作者所说的“骄傲”的主要含义吗?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骄傲”在这里是褒义词,自豪的意思,它的主要含义是:①我生长在中国的大地上;②我有美的心灵;③我愿意为全世界的人民奉献

一切。

2、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和象征手法,请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诗中除了使用比喻、排比、借代等修辞方法外,还使用了象征手法。

如:“我愿摘下耀眼的星星,/ 给新婚的嫁娘,/ 作闪光的耳环;/ 我要挽住软软的云霞,/ 给辛勤的母亲,/ 作擦汗的手帕。”“我愿„„

”“我要„„”,诗中的树有着人的意愿,这是拟人化的手法;“摘下耀眼的星星” “挽住软软的云霞”,立足于树高大参天的特点,展开奇特的想像,充分表现树美好而浪漫的情怀;整个诗段以分号为界,前后对称整齐,节

奏严谨。

诗中运用借代之处也不少,如“黄色的、黑色的、白色的多茧的手”,是借代了世界上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广大劳动者。“粗糙的手,黝黑 的背,闪光的汗珠”,也是借代劳动群众。“饿得发蓝的眼睛,抽泣时颤动的肩膀,以及浮肿得变形的腿、脚和胳膊”是用身体的有代表意义 的部位借代世界各地受苦受难的人民。诗中所描写的:“一棵树”,是用来象征社会主义新人的崇高形象的,虽然处处是根据树的特点来进行想像和描写,但处处都用来表现社会主

义新人的精神和情怀,表现他们的理想和品格,因此也可以说全诗都是采用了象征手法。

3、试借鉴本诗的写法,以“我骄傲,我是一滴水(一棵草、一朵云、一只蜜蜂、一头牛„„)”为题写一首诗。

教师指导学生要善于把握所写事物的特点,明确自己所要抒发的热情,然后借鉴课文的方法展开。

五、再次有表情地朗读诗歌,加深理解

六、小结

诗歌通过塑造“一棵树”这一艺术形象,抒发了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深厚情感,表现了为人民服务,为人类献身的强烈愿望及崇高精神。

七、布置作业

1、探究、练习四。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有的人 [教学目的]

1、领会诗歌所表达的阶级感情和深刻哲理

2、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3、理解对比的写法

4、了解诗中议论的特点

5、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1、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学习过鲁迅先生的文章,知道鲁迅先生怀着对祖国前途的深沉的忧虑、怀着对祖国人们的赤诚的爱,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用

自己的笔,与帝国主义的附庸、与封建势力的余孽、与一切人民的敌人做不妥协的斗争。因此,他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崇敬与爱戴,当然也遭到

阶级敌人的攻击与谩骂。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的诗歌——《有的人》。

二、熟读全诗

1、教师范读,学生划节奏,标重音,悟语气。

2、教师指导、学生齐读。

三、感悟诗歌内容,思考以下问题。(不急于寻求统一答案)

1、“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诗歌既然为纪念鲁迅而作,为何题目却是《有的人》?

2、诗人写出了这两种人各自的什么特点?

3、全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4、诗人写此文有什么深意?

四、在激起学生求知欲的基础上介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臧克家:详见注释。

从“中华民国”这块招牌高高挂起之后,看到、亲身经历了旧军阀、新军阀的种种罪恶残暴的迫害,也悲愤地目睹了地主阶级和一切达观贵人

为非作歹、欺压群众、视人民如草芥的种种情况,他们利用他们的走狗作吹鼓手,替他们歌功颂德,同时,还想在石头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为

自己树碑立传,以期“流芳百世”。

鲁迅活着的时候,和逝世之后,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国民党反动派,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连他的

坟头都怕得要命。而人民呢,尊敬他、爱他,把他作为自己的代言人,作为阶级斗争的勇士、文化的旗手伟大的民族英雄。

1949年全国解放,臧克家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纪念日,全国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

命家,诗人目睹了人民群众的纪念盛况,深切追忆鲁迅先生,于是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和着以前郁积胸中的感情一齐迸发,就写下了《有的

人》这首诗歌,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感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五、在此基础上明确前面思考题的答案。

从三个方面考虑:对比对象 ;对比角度; 对比内容。他们的表现和结果。为人民的人 :

对人民——恭恭敬敬,全心全意; 结果:人民永远记住他。对人生——为革命,愿献身; 结果: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对社会——让别人活得更好。结果:抬得很高,很高 反动派及剥削者:

对人民——作威作福,任意欺压。结果:把他摔跨 对人生——为自己,想不朽 结果:烂得更早 对社会——使别人不能活,结果:下场可以看到

总结问题答案:

1、“有的人”指两种人、两种阶级,一种是鲁迅及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另一种是指国民党反动派及那些剥削人民的人,诗人赞扬前一种

人鞭挞后一种人。因为诗中通过揭露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派,来衬托伟大的战士鲁迅的,因此,用“有 的人”作标题,对全诗内容做了概括和提示。

2、见上分析。

3、对比手法表现诗人爱憎分明的感情。

揭示了为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六、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

2、完成练习一的第一小问。

3、明确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进行对比的。

七、思考以下内容是怎样对比的。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讨论第二——第七节是如何进行照应的。

二、讨论这几节是从哪些角度进行对比的,是怎样进行对比的,并列表说明。

三、深入思考以下问题。

1、把第二节改为“有的人/欺压老百姓;有的人/为人民服务。”行不行,为什么?

答:不行,这样改,两种对立的人生观,两种对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表达得不形象,原诗反动者典型的动作和典型的语言非常形象的揭露了反

动统治者的残暴无耻。“俯下身子”的典型动作加上“当牛马”的贴切比喻,准确生动的刻画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形象。

2、第三节中“把名字刻入石头”是什么意思? 答;为自己树碑立传,妄想流芳百世。

3、如何理解这一节的最后一句?

答: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并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4、如何理解第六节,“春风”,“野草”各指什么? 答: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想流芳百世,实际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鲁迅以野草自比,(因为这一句鲁迅的《

野草》)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但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5、最后一节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反复,起强调作用,评价鲁迅先生的伟大。

四、分析诗中的议论。

1、找出议论句。

2、分析议论的特点。

A、诗中的议论,是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来表达的。B、诗中的议论,是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现的。

五、总结全文。谈谈你学了这首诗后懂得了哪些道理?

六、布置作业。七子之歌 教学目标 通过预习使同学能了解澳门的有关知识 2 能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 能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教学方法:学生自己分析为主,老师加以指导和总结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同学们,我相信刚才的旋律你们都十分熟悉,他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那你们想一下,国歌在什么场面之

下演奏最能感动人呢?(同学回答)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其实你们刚才听的国歌曾经就在澳门回归的现场演奏过,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在澳门

回归的那一天,你门都举行了哪些活动啊?

二、的确,在那一天的中国处处是欢歌笑语,但是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在这之前澳门同胞们都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呢?下面我们就追随著名

诗人、学者闻一多一起去感受一下当时澳门同胞的苦难和抗争!

三、朗读课文,找出诗歌中你们认为最具震撼力的词语和句子,在文中划出来并说明你们的理由。

太久了/依然/梦寐不忘

四、再把课文朗读一遍,结合文中插图分析图中那些画面给你的感触最深? 面容憔悴但目光坚定的学者 面容狰狞且趾高气扬的侵略者 阴森森的铁制的刑具

五、为什么这些东西会给你震撼呢?

学者既是闻一多的写照,也是广大澳门同胞的写照 侵略者和刑具是澳门同胞受苦受难最好的见证

六、同学说的都不错,那请你们在把课文读一下,然后思考: 1 从你们的震撼中可以发现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见前面的古文)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加强这种表达效果的呢?(通过拟人手法,把祖国比成母亲,通过最普通但是又最感人的母子之情来增强这种表达效

果)

七、看来同学都已经对诗歌的感情有了一定的了解了,题目既然是“七子之歌”那我就请哪位同学唱一下?

八、和书后面的光碟上的录音对比,说说你认为哪一首最能体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各抒己见)

同学唱的:感情直露 光碟上面的:委婉曲折

九、在社会各界的关怀之下,澳门已经顺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那你们想一下,闻一多的“七子归来”之愿望实现没有啊?(台湾)

十、确实,当其他六子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安然入睡 时,台湾正隔着台湾海峡孤苦地望着自己的母亲,台湾回归我相信也是各位同学最大的

愿望,那我们假设明天台湾就能回到祖国的怀抱了,作为漂泊多年的游子,它最可能说的话是什么?思考几分中,用最简洁的话说出来。

十一、同学门说的都不错,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台湾之回归一定回实现,让我们静静地等待着吧!这一节可就上到这里,下课!!作业设计:

思考:澳门的回归对祖国和澳门本身有那些巨大的影响??

注:老万,最好花一节课先把前面的古文和其他六子讲一下,备得不好,仅做参考吧。

下载七年级下第五单元"哲理之思"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下第五单元"哲理之思"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下第一单元"仰望星空"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第一单元"仰望星空"教学设计【单元主题学习内容】1.本单元教材共有四篇课文,其中《邓稼先》《说和做》《孙权劝学》是精读课文,分别用2课时精读;《回忆鲁迅先生》是阅......

    七年级下第一单元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口头复述故事情节,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名人传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七年级下第四单元

    、当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怎样维护合法权益? ①向老师,学校,家长报告或反映情况。②向有关门报告。③向法院起诉。④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寻求法律帮助的途径和方......

    七年级下第五单元语文检测试卷[模版]

    七年级下第五单元语文检测试卷审核人:语文备课组 温馨提示:请仔细审题,细心答题!全卷满分100分(含卷面书写2分),共四大题,22小题;考试时间120分钟;答案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做在答题卷相......

    四年级下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城关镇卸旗小学闵诗义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下第五单元,教材第48-49页例1及“练一练”,练习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画......

    三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感恩》教学设计(最终版)

    一、教学设计理念 中华民族自古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说法,也有不少感人肺腑的感恩故事,曾经熏陶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个体,时时刻刻受恩于社会,学会回报是......

    2017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爱国情怀”教学设计

    2017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爱国情怀”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要求] 1.要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 2.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运用语言的技巧......

    七年级思品下第六课为坚强喝彩教学设计

    为坚强喝彩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黄羊镇七里中学 单慧玲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知道坚强意志品质的四种表现: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坚韧性。 (2)知道坚强意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