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感恩》教学设计(最终版)
一、教学设计理念
中华民族自古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说法,也有不少感人肺腑的感恩故事,曾经熏陶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个体,时时刻刻受恩于社会,学会回报是情理之中。在较长时间里,我们忽视学生成长中的感恩教育。再加上家长过分溺爱与纵容,现在的孩子普遍有自私、冷漠、孤僻的一面,这是个危险的信号。因此对生进行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二、设计目的
1、唤起学生的感恩之心,懂得感恩。
2、对父母,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学会感恩,做一个家庭的好孩子。
三、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略)
2、感受父母的爱
(1)媒体展示父母关心孩子的画面,让学生说,生通过画面直观地感受父母的爱
(2)问卷调查
口头完成问卷调查:要求学生诚实回答出父母的生日在哪一天。接着采访几位家长,让家长说说自己孩子的生日在哪一天,让学生直接地感受到自己对父母的关心不够,唤起学生的感恩之心。
(3)调动情感
生边看屏幕边听故事,故事一《唠叨的爱》,听后让生说,此时你想说些什么?
故事二《一位辛酸父亲的来信》,听后让生谈感受。
3、说父母的爱
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料来夸夸自己的父母,说说父母是怎样爱自己的。让生畅所欲言,更进一步唤起学生的感恩之心,让生明白要感恩。
4、回报父母的爱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回报父母的爱,可为父母唱一首歌、吟一首诗&&多媒体出示温馨提示让生自由讨论,以小组行式一组一组汇报
5、感恩
① 生在感恩花上写自己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写完后自由说。
② 生把感恩花围成心,献给父母。
③ 家长谈感受
④ 提升感情,齐唱《感恩的心》,在歌声中宣布活动结束。
四、设计流程图
第二篇:转载:小学语文三年级下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可贵的沉默》教学反思
这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是围绕“感受人间真情”编排的,《可贵的沉默》讲述了一个贴近生活、令人深思的故事。结束这节课后,我认真整理了课堂实录,冷静地思考,有一些感悟和收获:
整堂课都是在读文和悟情中进行。通过对重点词句和重点段落的读来体会文中的孩子前后不同反映的根源所在,通过读,学生主动理解了沉默的可贵之处,这时抓住时机联系实际谈自己感受到的父母的爱以及如何回报父母的爱,学生的反映极其强烈,所谈的内容极其感人,引起了在场的家长以及全体同学的共鸣。李想,这个平日里从不写作业的孩子,在和妈妈说自己的心理话时,动情地哭了„„为人母的我听到孩子们那感人至深的话语和稚拙的表达感情的方式,我被深深地感动了„„谁说孩子小不懂事,谁说孩子小不懂事,谁说孩子小不懂感情,谁说孩子小不会善解人意,会的,懂的,无论是性格内向的还是外向的,无论是善于表达的还是不露声色的,他们全懂,全会。这堂课对我对孩子们都是“可贵”的!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反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在这节课上,我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文本。在学生大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指导,使学生在感知文本的同时顺利地进入文本。“针对阮恒的这些表现你有什么问题吗?”让他们自己深入研读文本,在思想上、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
这是一篇特别感人的文章,我将纯真的感情基调贯穿全文,让学生通过对朗读中感情基调的把握来进一步理解课文,达到对课文的深入体会和理解。因此,我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默读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平淡到感人,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也完成了由“感知”到“理解”直至“深入理解”的过程。
《七颗钻石》教学反思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效果还可以,学生的参与面广,学生很感兴趣,想象丰富,课堂气氛活跃。
比如,“让学生想象有一位仙人看到了小姑娘的遭遇,她会看到什么,又会怎么想,怎样做的?”这里学生最有兴趣,学生还可以展开想象,小姑娘在找水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她又是怎么克服的?
又如,在让学生转换角色时,学生就是小姑娘,我问:“你为什么这样匆匆忙忙的啊?”这时学生的思维完全打开了,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那种情景之中,此时学生都知道,便不约而同地说:“急着为母亲去送水啊!”
再如,在解决第三个问题时,我问:“小狗会向小姑娘哭诉什么?”“小狗又会向小姑娘欢喜地说些什么?”我用亲切的评价语去引导学生说,学生非常愿意说,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于是,我再让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学生非常乐意。我觉得这是我这节课的一个亮点吧。
《妈妈的帐单》教学反思
我想从三方面谈谈本课的教学反思: 1、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
学生从彼得给妈妈的帐单入手,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彼得是个能干的孩子这一结论。出示妈妈的帐单后,又请学生联系自己的妈妈,体会妈妈给彼得的十年幸福生活所付出的那份辛苦,填写妈妈应向彼得索取多少报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在学生联系自己的妈妈平时是如何关心照顾后,请他们再填写妈妈那份不完整的帐单时,有许多学生已在情感上受到了感染,不约而同地填写了0芬尼。当学完课文,反复朗读了妈妈那份无价的、无私的、无声的帐单后,学生已体会到了母爱的那份真诚。因此,有的学生激动地想对妈妈说:“妈妈,我爱您!”“妈妈,我因您而骄傲!”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这就是教材中能体现的“语文教学的情感性”的魅力所在。
3、教师的语言精炼、流畅:
在整个的教学中,沈老师的语言是很精炼的,没有重复的、多说的话;沈老师的语言也是流畅的,各个环节的导语清新、自然,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这样的课堂语言熏陶下,学生的语言发展定会有长足的提高。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太阳是大家的》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首拟人化的儿童诗,描写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鲜花上洒满了金色的阳光,小树在阳光的照耀下茁壮成长,小朋友在阳光下欢快地玩耍。诗歌文辞很简单,但含义却不容易领悟。《太阳是大家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只有全世界人民加强理解和信任,各国人民才能和平共处,人类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全世界的孩子才能共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社会的安宁。我是这样设计的: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太阳落山时的美丽,太阳一天的工作以及别国小朋友对太阳的期盼”。(因为朗读是语文课中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我以学生熟悉的“晚霞”为切入点,带出“红彤彤的晚霞”,再引出第一节和整首诗歌,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所描写的美景和太阳给小朋友带去的快乐和希望;再通过品读、评读相结合,又以老师的范读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诗歌所蕴涵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也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这节课学生读得充分,悟得也轻松。
在这节课上,读是重点,可就在读这一方面,由于我的评价语的模糊没有针对性,导致学生在读上没有一点进步;朗读的次数虽然很多,但只是少数同学在读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结果在后半节课时,有少数同学觉得无所事事,有些散了。学生的问题我在课堂上感觉了事情的变化,可不知道怎么挽回。这可能是经验不够吧,或者是我没有把面向全体学生这个理念贯彻到脑海里吧。
而且学生和我预想的也有差距,当我在出示卡片“彤” 和“红彤彤”让学生读,并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时,(因为朝读课时我指导过预习范读过课文)居然学生都说是多音字。害得我解释了半天。通过这节课,我知道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锻炼自己。备课时不光备课本,更要备学生。备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一面五星红旗》教学反思
“爱国情感”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个虚幻、空洞的词。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的爱国之情,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便成了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爱国情感不是感性的说教,它务必在教学中有个实实在在的载体,那就是语言实践。没有扎实的语言实践,热爱祖国的说教自然成了“空中楼阁”。而语言实践就是要带领学生研读文本,反复品味,深切体会,读出文中情,读出文中味,读出融入孩子自己的情感的文本味来。课刚开始,通过看运动员获奖,升国旗的录象和自己在这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中,望着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你会想到些什么?通过心灵对话:学生初步明白五星红旗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尊重和爱护它。在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研读重点词句,感悟爱国情,体验爱国情。如在指导学生感悟“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等重点句子时,呈现典型的三个层次:读出理解──说出感受──再读体验情感。首先学生自由读重点段落,勾画出表示”我“动作的词句,自读、自悟、自得;再让学生默读体会,说说自己对句中哪些词有特别的感受?交流中,我相机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吃力、趔趔趄趄”,从中品出了留学生身上沉甸甸的爱国情意,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决不向饥饿低头;接着,再给予学生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带着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自由感情读重点语句,读出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来,切实地体验到留学生身上浓厚的爱国情思。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到了“言”,感受到重点语句中每个字词里所蕴含的“爱国情”;也得到“意”,“我”的爱国情与孩子生活中的感性的爱国情融为了一体,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净化与升华。
在调控课堂教学发展中,语言机智似乎也有待锤炼,不仅抓不住学生问题的实质进行有效的课堂生成,而且问题琐碎,如“哪里体现他很饿?”“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没有人给他吃东西?”“他来到面包店吃到面包了吗?”„„这一个个毫无思考价值的“以教定学”问题扼制了学生的发展。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本课叙述详略得当,作者对美丽的大瀑布风光一带而过,而是围绕课文重点,,将笔墨放在选木雕,放弃买木雕,送木雕等.我觉得这篇课文对三年级孩子而言,课文里的时代背景还是有必要再和孩子介绍.于是一上课,我就和同学介绍了赞坦铁路的建设,我们中国当时对非洲的援助.孩子们听了都非常感兴趣.接着进入课文学习,从复习入手,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南非.在那个地方有什么著名的东西呢?读课文,让孩子开始读前面四段.读后说说知道了什么?并让孩子理解“名不虚传”“游人如织”“琳琅满目';等四字词语,让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大瀑布和木雕是非洲的有名的,把孩子们说的”选木雕“写在黑板上.接下来的文章内容就是让孩子自由读了,抓少年言行的句子,和同桌交流交流,想想那少年心里可能在想什么.然后全班交流,同学说了再请全班读,读后说说那少年可能在想什么.孩子读少年的话,我读中国夫人的话,这么反复读了,再一起读读划出来的关于少年言行的句子.根据孩子们说的,我在黑板上继续写”放弃买木雕,送木雕".然后思考,读到这里,你觉得少年是怎么一个人?你感受到什么?思考后同桌讨论说说,全班交流.孩子都能够说出这少年是个对中国人非常友好的孩子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学反思
借助媒体、资料,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体验。学生生活阅历少,存在许多认知上的空白,为此,教师十分重视借助媒体、资料等手段帮助学生体验。《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一文写的是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中国派出了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中国国际救援队这种组织离孩子们太远,他们无法体验他们工作的艰难和伟大,因此,首先借助图片资料让学生先了解这种工作的性质,然后再通过他们工作时的一些图片及当地受灾后的一些场面介绍极大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感受到了救援队的了不起。最后,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融入情境,尽情释放自己的心情,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在体验中感悟文本丰富的主题。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资料的使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补充学生的认知空白,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三篇:三年级下第五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习作教学设计
周家坝镇中心小学 胡 敏
概述: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习作课程标准前三条提到: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学情分析:
使学生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简言之:一是“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二是“能不拘形式地写“自己想说的话;三是愿意“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这是十分重要的三条目标,必须认认真真、扎扎实实贯彻实施,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这三条目标!学生的自评也应该按照这三条为标准,特别是前两条。
学习任务分析:
单元主题:可贵的亲情、友情。这次单元作文的内容要求:
单元习作写作之法来自于单元阅读教学,单元习作教学的内容、形式、和表现的主题都隐含在单元课文中。换句话说,就是单元课文是习作指导的仿写材料。因此,教师在进行习作指导时,要整合单元课文的写作方法,归纳单元课文的表现主题,整体设计单元习作教学目标,重现单元课文的教学内容。打开学生的习作思路,让学生初步有习作的意识。“这次习作,要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用一两件事,写写父母对自己的爱,也可以写写发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间别的感人的事,要表达出真情实感。写完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请他们提提意见,再认真改一改。”
一、学习目标
1、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择父母关爱自己的小事来写,畅所欲言。
2、写好一两件事,写出父母对自己的爱,表达真情实感。
3、愿意展示自己的习作,与同伴或他人分享快乐。
4、培养学生写后修改的好习惯。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说写好一两件事,写出父母对自己的爱,表达真情实感。
难点:培养学生写后修改的好习惯。
三、教学流程
<一>观察图片、感受人间真情 5分钟(导入)
观察一组图片,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共同感受人间真情。<二>启发诱导、开启话匣 15分钟(铺垫)
1、谈一谈
同学们,如果问到在你的一生中谁是最爱你的人?你们能真实的告诉老师吗?
◆学生回答预设:爸爸、妈妈、奶奶、老师------◆孩子们,说真的你们每个人都很幸福,都被爱包围着,都活在爱的大河里。但是你们可曾想过要把你们拥有的幸福说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把你们感受的爱用你们的笔记录下来,让爱你的人和你一样感动。愿意吗?
2、说一说(所有爱的主题)
◆说说爸爸或妈妈让你最感动的一件事。(你亲身感受的或你听别人讲述的)<三>中心提示、学会命题 5分钟(指导)
1、习作要求、想一想:请看一看这段文字(媒体出示习作内容要求): 这次习作,要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用一两件事,写写父母对自己的爱,也可以写写发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间别的感人的事,要表达出真情实感。写完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请他们提提意见,再认真改一改。
2、指导审题、议一议。
主题确定,基本要求。抓关键词:父母对自己的爱、发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间别的感人的事、一两件事、真情实感、提提意见、认真改一改。
3、学会命题、试一试。爱 的一(两)件事-------<四>回顾生活、增强信心 5分钟(说说)
1、回忆生活,指名口述。(父母爱的主题)
2、师生评议,共同修改下水范文。(清楚、明白、通顺)写法点睛: ◆考虑学生写不清楚,语句不通,所以采用先说后写的策略,让学生先口头说一说再动手写。
◆能不拘形式地叙述生活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达自己觉得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就是作文成功的一大步。<五>课堂练笔、分享快乐 20分钟(写写)
1、2、自主选材,个性练笔(我乐写,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同桌交流,互动读议
指导学生作文,一定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认识到自己能写、会写。在一段时间里只要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自己想说的话”就是好作文。学生要愿意把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六>润肤加色、学会装修 20分钟(修修)
1、练笔展示(选文优、良、中、差)
2、习作点评
没写好就要修改修改,也可以用“口治”的办法,先读后改,或者媒体展示圈点润色。修改点评抓三点:
1、内容是不是真实,能不能能做到不拘形式地写,能不能把要说的话写得清楚明白;
2、看看是否会用学过的词句,是否有用得不准确的词语,有没有不通顺的句子;
3、句、叹、问号用得合适不合适,会不会用逗号、冒号、引号。
4、段落格式、结构、写法、开头结尾。◆评价点睛:心情的描写、语言的描述、动作的描述、表情的描写。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不能要求三年级的学生一下子把整篇文章写完美,所以哪怕有一句话一个词写得妙,我们也应该大力表扬。多多地关注孩子作文中的闪光点,扶持孩子内心的习作自信心,使他们能够慢慢地克服对习作的畏难情绪,产生乐于习作的浓厚兴趣。
<七>舔毛加翅、谋篇布局 10分钟(补补)
1、范文展示。
2、教师点拨。
3、学生仿写(给课堂练笔加上开头和结尾)。
4、课后习作。
第四篇: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
9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备课教师:杨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能够正确读写。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则寓言故事。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两则寓言的寓意。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相关教学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寓言,谁能说说什么叫寓言?
(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就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寓言《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板书课题)
二、解题,引出主要内容 1.请同学们查字典,说一说题目中的‚亡‛、‚牢‛分别是什么意思。‚亡‛在古代指丢失。‚牢‛在文中指羊圈(juàn)] 2.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吗?(养羊人丢失了羊才去修补羊圈。)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Wáng láo juàn kūlóng diāo fáng 亡羊补 牢 羊圈 窟 窿 叼 街 坊 quàn huǐ 劝 告 后 悔 2.交流讨论,记忆字形。
窟:上面是‚穴宝盖‛,下面是‚屈‛。
窿:上面是‚穴宝盖‛,下面是‚攵‛下边有一横,不要丢掉。街:中间最后一笔是‚提‛。3.口头组词。
四、深入学习,理解寓意。
1.默读课文。思考:养羊人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丢了两次羊,因为羊圈破了。)2.学习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画出第一次丢羊的原因。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2)请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丢羊的事。(因为羊圈破了个窟窿,狼从窟窿叼走了羊,所以羊少了一只。)(3)养羊人第一次丢羊是因为羊圈破了,那么第二次丢羊是因为什么?(不听街坊的劝告。)
指名分别读街坊和养羊人的对话,养羊人说了什么?(4)养羊人的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养羊人的想法不对。因为他不修羊圈,羊还会再丢,只想到已经丢的羊回不来了,却没有想到还会再丢羊。)
同学们分析得对,养羊人没有认真分析丢羊的原因,没有瞻前顾后,考虑问题不全面。
(5)养羊人不听劝告的结果是什么?齐读第四自然段。‚又‛是什么意思?
(这一次丢羊的过程跟第一次一样。)
由此可见,不听劝告,没有及时补救过失,不好的结果就会重演。同学们,这样的道理适用于学习方面吗?
(比如做作业,如果做错了,一定要好好分析原因,及时改正错误,下次不再错。)3.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画出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的想法。(2)理解句子,出示投影: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后悔‛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
(感到自己以前的行为是错误的。说明养羊人认识到自己以前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
(3)养羊人现在修羊圈晚不晚,为什么?(现在修羊圈不晚,这样以后就不会再丢羊了。)
这次,养羊人思考问题比第一次有了进步,做到了瞻前顾后。(4)课文中哪一句说明现在修羊圈不晚?(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5)投影出示插图。
养羊人是怎么做的?请你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图上的内容。
(因为养羊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以赶快修补好了羊圈。)(6)养羊人这样做的结果怎样?(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再也‛一词说明什么?(强调从此以后他的羊一直没有丢过。)
五、深入理解,揭示寓意
1.想一想,在丢羊、修羊圈这些事中,养羊人做错了什么?又做对了什么?
(做错了:不听别人劝告,不瞻前顾后。做对了:吸取自己不听劝告的教训,及时改正错误修补羊圈。)2.你读完了这个故事后懂得了什么?
(一个人有错,只要及时纠正、补救还不算晚。)
总结:这节课我们不但学习了一则寓言,懂得了它所告诉我们的道理,而且知道了读书要边读边想,这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越读越聪明。)第二课时
二、合作探究《南辕北辙》
我们学了寓言《亡羊补牢》,继续学习另一则寓言《南辕北辙》。(板书课题)
一、理解题意
1.请同学们利用字典来了解‚辕‛和‚辙‛是什么意思。
(‚辕‛是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是车轮滚压出的痕迹。)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南辕北辙‛这个词的理解?(本要向南走,而车子却往北走。)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怎样一个故事呢?
二、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自学,我们了解了南辕北辙讲诉()故事。(写清时间、地点、人物、主要事件)
三、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通过组内讨论。我们知道,南辕北辙这则寓言告诉我们()道理。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事情()。
四、汇报交流,精彩展示
1.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向老师或其他同学请教 2.汇报寓言内容
要求学生用简单的话把内容说清楚 3.汇报寓言的寓意 生汇报寓意,教师适时点拨
1.如果你看到那个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你不应该不听朋友的劝告;你为什么不好好想一想,你的马车方向不对,能到楚国吗?)
2.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
(行动和目的相反,即背道而驰,是永远也达不到目的的。)
板书设计
寓言两则
亡羊补牢 南辕北辙
未为迟也 目标与行动一致 布臵作业
1、把这一课的两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小练笔:我从某个寓言故事想到的
10.惊弓之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过程与方法: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教学重点:
学懂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教学难点:
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
教学准备:生字小黑板、词语卡片。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文题,范读全文(或听课文录音)。
1.导语: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两则寓言故事,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新课是一则成语故事——《惊弓之
鸟》。这则故事的内容特别新奇有趣,会使大家领悟出更多的东西,尤其能启发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作出正确判断。现在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2.有表情地范读或放配乐录音。
二、指导自学。1.自由默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读通每个句子,注意在长句中用‚/‛标出句中的停顿。(3)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2.自由朗读。要求: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结合正音。
‚魏国‛的魏读作wèi。‚更羸‛人名,读作gēngléi。‚嘣‛象声词,后鼻音,读作bēng。‚悲惨‛的惨,平舌音,读cǎn。‚愈合‛的愈,整体音节,读作yù。‚拼命‛的拼,前鼻音,读作pīn。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3.出示幻灯或小黑板:
(1)指导学生巩固生字(辨形、正音)。(2)熟读并理解词意。4.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能手: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运动特别熟练的人。文中指更羸善长射箭。
本事:就是本领的意思。
悲惨:处境和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愈合:伤口长好。
拼命:不顾及性命,文中指大雁尽最大力量往高处飞。大吃一惊:因出乎意料而非常惊奇。
四、思考、讨论。
1.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为什么?(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追问: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2.讨论: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
(1)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2)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诱发联想,进而产生逻辑推理:①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飞翔,这里却是‚一只‛,说明什么?②‚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为什么用‚鸣‛而不用‚叫‛?③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不做统一的要求。)
五、齐读全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课文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更羸介
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来的。这样先叙写故事的梗概,再揭示事情的原因,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六、作业。
朗读全文并抄写课后题中的词语。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惊弓之鸟》。(板书课题)
2.‚惊弓之鸟‛什么意思,同学们明白吗?(释题:‚惊‛从它的偏旁你知道什么?‚弓‛指弓箭,‚之‛是‚的‛的意思,)谁能说说‚惊弓之鸟‛的意思?
3.了解了课题的意思,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故事中的鸟是一只怎样的鸟?它为什么害怕弓箭?它害怕到什么样的程度?)4.同学们,是谁有这样的本事,了解到那只鸟连听到弓箭的声音都害怕呢?
(教师将学生的质疑归纳,用几个‚?‛在黑板上标出)
二、深入学习课文,自读自悟。
检查提问:通过自己读和听同学读课文,你弄懂了什么? 1.弄懂:那是一只怎样的鸟?
那是一只受了箭伤的大雁。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 ①‚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②‚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大雁是一种候鸟,每到秋天就从北方飞到南方去,春天又从北方飞回南方。同学们看,雁字是这样写的(边写边板书),字理分析‚雁‛:‚厂‛是它的声旁,古时候读作‚han‛,里面的‚隹‛指鸟,单人旁指鸟飞时能排成人字形。可不要写成燕子的‚燕‛。
2.读了课文,你还懂得了什么?
(1)‚惊弓之鸟‛其实是指害怕弓弦响的大雁。从哪里看出那只鸟害怕弓弦响?
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第5自然段。)
(2)朗读前指导:读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有感情,能读出感情来,就不仅证明你理解了,而且说明你学得相当不错了。怎样读的得有感情呢?要学会‚过电影‛,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自由读第五自然段,说说你读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师:你看到了什么?还听到什么声音?(3)这一段有两个‚直‛,意思一样吗?
出示句子:只听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大雁边飞边鸣的情形为‚→‛‚直往上飞‛:↗
↑;‚直掉下来‛:↘↓。)(让学生理解,‚直往上飞‛的‚直‛是一个劲的意思,应这样表示↗,‚直往下掉‛的‚直‛是垂直的意思,应这样表示:↓)
(4)该怎么读?语速要快稍快,紧张一点。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
指名读,强调两个‚直‛字。生用手势配合表演。全班同学边读句子边演示。
(5)看到这样的情形,魏王大吃一惊,同学们自由朗读6-8自然段。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大吃一惊‛的意思。与‚惊弓之鸟‛的‚惊‛相比较,联系第八自然段,了解‚惊‛是非常奇怪的意思。告诉学生,联系上下文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
②感情朗读课文,读出魏王奇怪的语气。(强调‚啊!‛读‚á‛,抓住‚啊‛‚大吃一惊‛‚更加‛等词语。)
3.更羸为什么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而且迅速作出判断,不用射箭,只要拉一下弓弦,就能使大雁落下来?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学习课文第九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九自然段,思考课后思考、练习的第2题。实物投影仪出示:想想更羸说的话,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是他的分析?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3)检查自学情况。
①哪些是更羸听到和看到的?他观察到什么? 板书:观察:飞得慢叫得惨
字理学习‚惨‛。(从竖心旁分析字义),注意读准平舌音。②哪些句子讲的是他的分析?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 板书:分析:箭伤作痛孤单失群
学习生字;愈(古时候愈是有个病字头的,是指病好了。课文中的‚愈合‛指伤口长好了。)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孤单失群‛的意思:这里的‚失‛可以用上文中的哪一个词来理解?(‚离开‛)‚群‛字呢?(‚同伴‛)看字形能不能说出它的意思?(形声字,形旁是羊字旁,羊喜欢成群地在一起。)
③根据这样的分析,更羸断定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受过箭伤的孤单失群的鸟。)
④因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所以,更羸又做了怎样的分析,要怎样做就能使这只大雁掉下来?
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更羸分析思考的过程?(先分说,后总说。)
⑤更羸得出结论,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这只大雁掉下来。板书:不用箭只拉弦事实证明更羸的判断是正确的,更羸创造了奇迹。⑥教师引读,然后让学生朗读、背诵第九自然段。
4、更羸是个什么人?怎么有这样的本事,知道那只大雁那么害怕弓箭,甚至听到弓箭的声音就会掉下来呢?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评议:谁读得好?好在哪里?(强
调了‚有名‛和‚能手‛)理解‚能手‛的意思:对某一项技术、某一种工作特别熟练,干得特别出色的人,称作‚能手‛。织布技术特别熟练的人,我们称他为—‚织布能手‛,种菜特别出色的人就称为‚种菜能手‛。射箭技术很高明的人就称为‚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更羸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射箭的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特别丰富,因而大家都知道他。你们能不能想象一下,他的箭法怎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百步穿杨、箭无虚发、百发百中)(2)是不是因为更羸射箭射得特别准,所以才大雁落下来的呢?是因为他有丰富的经验,善于观察周围的现象,而且能对观察到的进行认真、深入地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魏王听了更羸的话,还后会对更羸说什么?
三、复述课文。
1.同学们能不能看着课题和板书讲这个成语故事。(同桌练说—指名说)
2.能不能先说更羸是观察分析的,然后再说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要求学生变换顺序说一说)
3.这个成语中的鸟字可以换成人字吗?大家想想比喻怎样的人?他遇到类似的情况怎么样?
四、作业布臵。1.听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将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五、板书设计:惊弓之鸟
观察:飞得慢
思考:箭伤作痛
结果:不用箭
叫得惨
孤单失群
往高处飞 ↗
心里害怕 ↗
只拉弓 听到弦响 ↗
伤口裂开
│
↓
掉了下来
11.画杨桃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通过理解教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培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板书:画杨桃)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1)谁画杨桃?(2)怎样画杨桃?
(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投影出示思考题: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2.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读生字词。2.指读课文。
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想当然: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四、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五、布臵作业 l.熟记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提问:
(1)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 是……就……不要)(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叫‚想当然‛?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提问:
这两个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1)第二自然段分为几层?
(2)找一找哪几层是回答‚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①老师根据桌上的杨桃讲解现在看到的杨桃就象五角星一样。②出示投影片,一椭圆形带棱的杨桃。
③实物演示,让从不同角度看的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样子。(让学生亲自实践看一看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④说出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⑤‚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讲一讲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是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
让学生把两个原因结合起来讲。(再一次加深理解。)3.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默读第四至六自然段。(1)出示讨论题:
①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2)指导朗读,注意语气的变化。
(3)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明确学生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4.学习第七自然段,自由读这一自然段。提问:
(l)老师的话里共有几句话?(2)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3)举例子说说怎么就叫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4)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5)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受别人影响。)
在逐句分析这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再读并试背诵。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提问:
(1)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
(2)为什么说老师和父亲的话对我来说一生受用?(板书:一生受用)
(3)父亲和老师所讲的画画上的事。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板书要……不要,是……就)谁能用‚要……不要‛说一句话?
三、总结全文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例数第一、二自然段并试背诵。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若隐若现‛、‚恍然大悟‛等词语的意思,会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说话。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
①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课文内容。②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文本对话,感悟课文内容。③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④通过拓展资料,丰富知识,扩大阅读面,体验创新。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并树立创新精神。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难点:用‚虽然……但是……‛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有一家商场,刚开始生意很不景气,后来做了一些改革,生意越做越红火。生意好了,麻烦事也来了。商场里唯一的一部电梯,常常挤得
水泄不通。于是,商场召开董事会,请手下所有职员出谋划策。如果你是员工,你会出什么好点子?(学生议论)正像你们说的那样,再装一部电梯吧,没位臵;搬迁吧,又没有那么多资金。想不想听听一个聪明的职员出的好点子?他说在电梯的两旁摆上几张桌子,桌上放上各类报纸;在靠电梯附近的墙上装上几面镜子,这样一来,电梯拥挤的问题自然解决了。原来,那些爱看报纸的男士看到电梯上人多,不经意地在那里看报纸;爱美的女士,不由自主地在镜前照镜子。这位职员立了大功,后来晋升为经理。请问,这位职员为什么能晋升为经理?他的点子好在哪里?(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件:出示动画 3.反馈交流。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2.画师考的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屏幕出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些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问题自己去找一找。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应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小骆驼)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骆驼)(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在山谷中走)小徒弟骆驼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只、一只、另一只)4.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课件出示三幅画)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如果你是画师,你会怎么评价这三幅画,请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评评三位徒弟的画。5.画师是怎么评价的?(出示画师的话)(1)读一读画师的话。(2)理解‚若隐若现‛。
课件出示‚若‛的意思:①要是;②你;③好像。应选择哪一种?连起来说意思。
(3)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6.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一句或几句话。
7.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的多呢?(板书:以少代多)8.齐读课文。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1.(出示《踏花归来马蹄香》)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现出香的?引言:关于赵佶皇帝以诗作画的故事还有许多,比较有名的还有这一篇。
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
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2.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画许多小骆驼 二徒弟画 许多骆驼头
小徒弟 两只在山谷中走 以少代多(妙)
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以介绍自己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过程与方法:积累打比方的句子和谚语,阅读成语故事。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发现并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句式,即反问句是表示肯定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口语交际;习作(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口语交际;习作(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讲解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引人,激发说话兴趣。
师:同学们,我想你们都做了采访,知道了在别人眼里你是什么样的孩子。其实,最了解你的莫过于你自己了。有人说你粗心大意,你也许不服气地想:我心细着呢?面前这些熟悉你的老师和同学,一定不会象你自己那样全面了解你。有兴趣向大家介绍一下真实的你吗?
二、读提示,明白交际要求
1.可以说自己性格、爱好、也可以说优点和缺点,还可以说自己奇特的想法等。2.说真话,说实事。
3.注意听别人说,对别人说的能做出评价。
三、认真思考,组织语言,小组交流 1.先要想一想自己介绍什么,怎样介绍。2.小组交流
3.评一评:谁说出了自己特点?
四、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1.小组选代表在全班讲。
2.师生评议:不仅要评讲得怎么要,还要说说自己听了之后的想法。3.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特点给予不同的提示性评价。
五、总结
师:通过今天推心臵腹的交谈,我相信小朋友们彼此更加深了了解,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一定更能互相理解,愉快相处。第二课时
习作
一、结合口语交际,引入习作
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时,我们都做了自我介绍。现在我们就来写写自己,好吗?
二、确定交流对象,自主习作
引导学生阅读下面的一段话,开拓思路。
我叫丁丁,是个男孩,已经11岁了。你要问我长得怎么样,一个词——奇貌不扬。奶奶却说我喜相,俊得呢!眼睛小却黑珍珠似的,嘴角向上翘,一看就会侃,再加上一对大耳朵往前扇着,准是个有福人。(1)读读这一段,你觉得丁丁这段自我介绍写得怎样?(2)你准备怎样介绍自己?
(3)选定对象(老师、同学或未见过面的人)自主写作。第三课时
讲解
一、多元评价,认真修改 1.自己读一读,改一改。
2.读给同伴听,听听他们的评价,再适当修改。3.在班级交流,师生评议
是否写出了自己的特点,语言是否通顺 4.交换修改,(错字和标点)
二、成语故事 1.自读故事,读熟短文
(1)自己练习读短文,读准生字(2)跟同桌合作,比比谁先读正确。
(3)检查读。
2.结合短文,理解‚买椟还珠‛。(1)郑国人买了什么?‚椟‛指什么?(2)‚珠‛指什么?还给谁了? 3.全班朗读 第四课时
一、我的发现 1.比较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非常精神。再注意听,老师说的这一句话和刚才说的意思一样吗?同学们今天难道不精神吗?(2)自由说这两句话是否一样。
2.师:有的同学说一样,有的同学说不一样。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课本上的句子,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伴。(一个是表示肯定的句子,一个是用疑问的语气表达的问句,但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3.以同桌为单位一人读一句话体会。
4.游戏:老师说一个表示肯定的句子,让学生说一各级意思一样的反问句。
二、读读记记 1.自由读句子。
2.说一说5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点? 3.找找以此类似的句子。
三、读读背背 1.自由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3.开火车背诵。4.齐背。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苏教版下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
2.学习辩证分析丰富的人生体验的思维方式。3.品味语言的哲理性。
学习重难点
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和语言的哲理性。
学习准备 课件
设计思路: 让学生熟读课文,从感性上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其次教师加以理论上的指导了解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以此合作探讨语言的哲
理性,加深对哲理语言的理解,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达到学习目标。学习流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过: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时,那你必然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关键是你应该如何对待错过。(板书课题及作者。)介绍作者。(出示课件1)刘心武,当代作家,四川成都人。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要求:记住作者及作品。)
二、自主学习(出示课件2)师范读课文,学生自主完成下列题目。
1.熟读课文,识记字词。2.了解本文的写作内容。
3.找出文章中富含哲理的语句。4.比较和其他文体的异同。
三、合作学习
1.找出不理解的语句,小组内交流。2.说说读完本文后的感受,同位交流。
四、反馈交流(出示课件3)1.给加点字注音。(完成《学习与评价》“基础知识”。)2.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论述了错过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强调人要习惯和品味错过,不要让错过酿成过错,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对待人生的
终点。)3.找出文章中富含哲理的语句。
明确:(此题开放性强,只要学生能够找出句子,并言之有理皆可。)教师可从以下几句重点指导,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
(1)“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
定的到站。”
(把人生比喻为“奔驰的列车”,把“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这段话的意思是:人
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根本的追求。)(2)我们预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终点。但在人生的终点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我虽然错过的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住了最关键最美
好的,这样,“错过”便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把“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错过”比作“碧绿的叶片”,把那些最关键最美好的人生道路上的“收获”比作“七彩鲜花”。绿叶衬托着鲜花,使鲜花“格外明艳”。作者在赞颂“七彩鲜花”的时候,没有忘记“碧绿的叶片”的映衬作用,从而肯定了“错过”在人生道路上的价值。)(作者的这段话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描写保尔•柯察金在墓碑前的心理活动的一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
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目’碌碌羌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
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此时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抓住人生的机遇努力向自已的人生车站奋进。)4.本文与我们学过的其他文章有什么不同? 明确:(本文是文艺性政论文,即杂文,它符合一般议论文的特点即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文章的结构。)(文章开头摆出“错过”现象,从中提出问题,然后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许多“错过”,怎样正确对待“错过”。在分析问题时,充满着辩证 的色彩,对具体问题作了具体分析,很有说服力。结尾总结全文,深化论述的中心。)
五、梳理巩固
学生交流本节课所学知识。
六、拓展训练
做《学习与评价》中的“阅读理解”部分。
七、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散
步
执教:五眼泉中学
向常文
学习目标: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难点: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进学生为家庭尽一份力量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老师导语导入
同学们刚学了《春》一文,已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春天,春天里一家三代四口一起散步,散步中出现了一个不
大不小的难题,请大家听课文朗读录音,之后请大家告诉我是一个什么难题?
二、听录音、初步感知,找分歧,赏画面,抓主旨。
1、听课文朗读录音
2、学生回答“难题”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大路
母亲 小路
孙子
教师追问:这是摆在谁面前的一个难题?
3、老师在读课文时发现,摆在“我”面前的难题他很好的解决了,并且在文章中描绘出一幅温馨而又令人感到的画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读后,教师追问,你能谈谈对这幅画面的理解吗?
三、读文本,悟亲情,探究“孝”
1、“我”面对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听母亲的;大路没走,母亲改变主意,走小路,听孙子的。
2、这样看来,一家 四口人中,谁说话的份量重,都听说的?
(1)“我”听母亲的
A、相关语句
B、言下之意,母亲年岁已高,在前文有一处与这呼应的,请找出读读。C、读到这里,很明显“我”听母亲的原因是因为什么呢?
D、设想:再过几十年,“我”的儿子面对这种情况,他会怎么做呢?(2)、母亲“听”孙子的
A、母亲听孙子的,找出相关语,你喜欢这句话吗,请评析一下。B、文章中还有一处暗示孙子值得疼爱,你能找出来吗,读读,评析
C、讨论:走大路,是“我”的孝敬;走小路,是对儿子的疼爱。现在,不走大路,走小路,是不是不孝呢?(探讨出这是家庭成员的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显示出家庭的和睦、温馨)
D、设想:奶奶的初衷是走大路,后改变主意走小路,好心里是怎样想的,假如你是她,请用语言来表达她的内心世界。(3)、简要概括: 母亲听“我”的 妻子听“我”的 儿子听“我”的
小结: 这几个“听”,是对家人的一种尊敬、信任、理解,用一个字来概括,“听”就是对他人的一种“爱”。
四、主题升华
1、“爱”是相互的会出,奶奶疼爱孙子,父母关爱子女,长辈们给我们的爱已很多很多,我们该如何做呢?请看:
出示:《父爱永铭》,之后简单谈体会。
2、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说是说„„
3、欣赏《爱是左右手》,多好的一首诗啊!爱是左右手,用我们的左右手去回报给我们爱的人们,再读这首诗,并试作仿写。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的】
1.学习对照的写法。2.否定句代词宾语提前和主语省略的用法。
3.领会苦学方能成才的道理。
【重点难点】
1.对照的写法。2.倒装句和省略句。
【教学设想】
自读课。此课可要求学生熟读,并能背诵其中重段落,领会方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并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第一课时
一、导入
│ 1.书序(序跋)《太史公自序》
│ 叙述著作旨趣 《齐民要术序》
序│ 2.赠序 《送孟东野序》
│ 写给临别亲朋的 《送薛存义序》
二、作者简介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浙江义乌县)人。元末明初文学家。
明初:受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诺(参与撰写朝廷重要文书)。因长孙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中途病死。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另二人是刘基和高启)。著有《宋学士文集》。
三、自读课文,并作分析
1.逐段分析。全文包括3段
(1)叙述自己在青少年时期嗜学勤读,不怕艰难困苦的坚强意志和刻苦精神。正面写自己得到学习的最大快乐,侧写专心求学,刻苦勤奋。
(2)批评当时太学诸生学习条件优越而不知好学,勉励他们不要辜负好条件,应当专心至致志,努力学习。
简析: 无冻馁之患
无奔走之劳
太学生良好学习条件 有师可问
有书可读
(与上一段处处对比)
以“今”开头,转入与过去学习条件的对比,联结自然。然后作出有力的论断,勉励太学生德成业精。
(3)说明作“序”的原因和目的。
简析: 撰长书-辞甚畅达(书面表达能力)
马生“善学” 论辩-言和而色夷(口头表达能力)学习-用心甚劳(原因)
扣题。道为学之难以勉励马生。
2.归纳写作特点。
(1)通过叙述自己亲身经历说明问题,令人有亲切感,易于接受。(有情节,选材典型)(2)描写人物生动形象。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虚心好学,尊敬长者。(3)对比鲜明。
四、小结
1.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现实意义)。2.对比手法的运用。
五、作业
1、整理课文字、词知识。2、书题二、三。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
2、理解诗中的思想内容及诗人抒发了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深厚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1、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的理解。
2、多种修辞方法和象征手法的使用。第一课时
一、导入
借助多媒体,演示生长在不同位置、不同形状的树,让学生展开想像,进而引入课文。作者简介
李瑛(1926—),现代诗人。河北丰润人。少年时代家境贫寒。194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并开始在刊物上发表诗作。先后担任解放军文艺
社社长,总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作协理事,中国笔会中心理事,《诗刊》编委等职务。他的代表作有长诗《一月的哀思》、《寄自海防前线 的诗》、《在燃烧的战场》、《献给火红的年代》、《站起来的人民》、《难忘的一九七六年》等。《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是李瑛1980年出
版的一本诗集中的代表作,他的诗作有的已译成了外文。
二、朗读诗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及音韵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划出本诗朗读的节奏及押韵的字。
2、学生齐读。
三、分析结构,理清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主要是“树”的自我介绍:生长地、经历、成长的过程,属于谁。
第二部分,主要写“我”和人民的血肉关系,为人民服务的强烈愿望和崇高精神。
第三部分,是全诗的总结,进一步表现了“我”为人民献身的崇高精神,把诗人感情的波澜推向了高峰。
四、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中的联想和想像 ㈠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思考:诗人如何塑造“我”——“一棵树”的形象? 明确:
这部分包括三节诗,第一节,首行点题,六次重复主语“我”,突出“我”——“一棵树”的形象,主要交代身份(“我是一棵树”),原藉
(黄河岸边,长城脚下),并告诉读者“我”并不是一棵刚出生的树苗,而是有着丰富阅历的“能讲许多许多故事,能唱许多许多支歌”的大
树。
第二节则告诉读者“我”是如何造就成长起来的:山、海的教育,光、露的赋予,炎阳、风雪的铸就,大气和风的融合——集中了大自然的精
华。
第三节是这部份的总结拓展,从与日俱增广阔的深层意义上交代“我”的身份:不是一般的具体的“树”,是“广阔田野的一部分,大自然的
一部分”,“和美是一个整体”,“属于人民,属于历史”。
㈡学生朗读第二部分。
思考:诗人怎样展开想像和联想,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这部分共包括第四~十二节,第四节是这部分的总领,写“我”的生活态度,表现了“我”对生活的热爱。第五~十节是从各个方面具体
写“我”为人民服务的强烈愿望。第五、六节是写如何去关心、爱护各种各样的人;第七、八节从树的特点出发,写如何竭尽自己之所能去为
人类造福;第九、十节则是借助幻想来表现与自然及社会的和谐之美,但无论是要“流出”“开出”,还是“生长”在各处,都未脱离开树的
特点。第十一节是写“我”的理想,第十二节是再次强调“我”和人民的血肉关系。
五、小结
诗人通过想像把“树”塑造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创造了一个献身人类的新的艺术形象。
六、布置作业
1、探究、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诗节。
二、分析诗歌率三部分 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思考:诗人把激情引向高峰,表现了怎样的崇高精神。
明确:第十三节用假设的方式对“我”的一生加以总结和回顾,更加深刻、更加真实地展示出了“我”的丰富而又微妙的内心世界。第十四节
是结尾,表现了为人类奉献的精神已经浸透到了“我”的每个细胞,崇高的精神必将化作巨大的能量,因此“我”所献给人间的不是一般的光
和热,而是“纯洁的”“炽热的”。这样就使得“我”——“一棵树”,这样一个崇高的艺术形象完整地矗立在读者面前了。
三、反复吟读,体会感情 “诗言志”,让学生说说读后的感受,互相交流。
明确:本诗通过“我”——“一棵树”的自述,抒发了诗人热爱人民、为人民献身的强烈感情。诗人抒发的是人民之情,表现的是人民之志,诗要用形象思维,诗人通过想像把“一棵树”塑造成一个新风尚的人,创造了一个献身人类的新的艺术形象。
四、探究活动
1、诗人说“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你能体会作者所说的“骄傲”的主要含义吗?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骄傲”在这里是褒义词,自豪的意思,它的主要含义是:①我生长在中国的大地上;②我有美的心灵;③我愿意为全世界的人民奉献
一切。
2、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和象征手法,请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诗中除了使用比喻、排比、借代等修辞方法外,还使用了象征手法。
如:“我愿摘下耀眼的星星,/ 给新婚的嫁娘,/ 作闪光的耳环;/ 我要挽住软软的云霞,/ 给辛勤的母亲,/ 作擦汗的手帕。”“我愿„„
”“我要„„”,诗中的树有着人的意愿,这是拟人化的手法;“摘下耀眼的星星” “挽住软软的云霞”,立足于树高大参天的特点,展开奇特的想像,充分表现树美好而浪漫的情怀;整个诗段以分号为界,前后对称整齐,节
奏严谨。
诗中运用借代之处也不少,如“黄色的、黑色的、白色的多茧的手”,是借代了世界上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广大劳动者。“粗糙的手,黝黑 的背,闪光的汗珠”,也是借代劳动群众。“饿得发蓝的眼睛,抽泣时颤动的肩膀,以及浮肿得变形的腿、脚和胳膊”是用身体的有代表意义 的部位借代世界各地受苦受难的人民。诗中所描写的:“一棵树”,是用来象征社会主义新人的崇高形象的,虽然处处是根据树的特点来进行想像和描写,但处处都用来表现社会主
义新人的精神和情怀,表现他们的理想和品格,因此也可以说全诗都是采用了象征手法。
3、试借鉴本诗的写法,以“我骄傲,我是一滴水(一棵草、一朵云、一只蜜蜂、一头牛„„)”为题写一首诗。
教师指导学生要善于把握所写事物的特点,明确自己所要抒发的热情,然后借鉴课文的方法展开。
五、再次有表情地朗读诗歌,加深理解
六、小结
诗歌通过塑造“一棵树”这一艺术形象,抒发了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深厚情感,表现了为人民服务,为人类献身的强烈愿望及崇高精神。
七、布置作业
1、探究、练习四。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有的人 [教学目的]
1、领会诗歌所表达的阶级感情和深刻哲理
2、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3、理解对比的写法
4、了解诗中议论的特点
5、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1、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学习过鲁迅先生的文章,知道鲁迅先生怀着对祖国前途的深沉的忧虑、怀着对祖国人们的赤诚的爱,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用
自己的笔,与帝国主义的附庸、与封建势力的余孽、与一切人民的敌人做不妥协的斗争。因此,他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崇敬与爱戴,当然也遭到
阶级敌人的攻击与谩骂。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的诗歌——《有的人》。
二、熟读全诗
1、教师范读,学生划节奏,标重音,悟语气。
2、教师指导、学生齐读。
三、感悟诗歌内容,思考以下问题。(不急于寻求统一答案)
1、“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诗歌既然为纪念鲁迅而作,为何题目却是《有的人》?
2、诗人写出了这两种人各自的什么特点?
3、全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4、诗人写此文有什么深意?
四、在激起学生求知欲的基础上介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臧克家:详见注释。
从“中华民国”这块招牌高高挂起之后,看到、亲身经历了旧军阀、新军阀的种种罪恶残暴的迫害,也悲愤地目睹了地主阶级和一切达观贵人
为非作歹、欺压群众、视人民如草芥的种种情况,他们利用他们的走狗作吹鼓手,替他们歌功颂德,同时,还想在石头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为
自己树碑立传,以期“流芳百世”。
鲁迅活着的时候,和逝世之后,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国民党反动派,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连他的
坟头都怕得要命。而人民呢,尊敬他、爱他,把他作为自己的代言人,作为阶级斗争的勇士、文化的旗手伟大的民族英雄。
1949年全国解放,臧克家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纪念日,全国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
命家,诗人目睹了人民群众的纪念盛况,深切追忆鲁迅先生,于是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和着以前郁积胸中的感情一齐迸发,就写下了《有的
人》这首诗歌,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感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五、在此基础上明确前面思考题的答案。
从三个方面考虑:对比对象 ;对比角度; 对比内容。他们的表现和结果。为人民的人 :
对人民——恭恭敬敬,全心全意; 结果:人民永远记住他。对人生——为革命,愿献身; 结果: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对社会——让别人活得更好。结果:抬得很高,很高 反动派及剥削者:
对人民——作威作福,任意欺压。结果:把他摔跨 对人生——为自己,想不朽 结果:烂得更早 对社会——使别人不能活,结果:下场可以看到
总结问题答案:
1、“有的人”指两种人、两种阶级,一种是鲁迅及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另一种是指国民党反动派及那些剥削人民的人,诗人赞扬前一种
人鞭挞后一种人。因为诗中通过揭露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派,来衬托伟大的战士鲁迅的,因此,用“有 的人”作标题,对全诗内容做了概括和提示。
2、见上分析。
3、对比手法表现诗人爱憎分明的感情。
揭示了为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六、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
2、完成练习一的第一小问。
3、明确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进行对比的。
七、思考以下内容是怎样对比的。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讨论第二——第七节是如何进行照应的。
二、讨论这几节是从哪些角度进行对比的,是怎样进行对比的,并列表说明。
三、深入思考以下问题。
1、把第二节改为“有的人/欺压老百姓;有的人/为人民服务。”行不行,为什么?
答:不行,这样改,两种对立的人生观,两种对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表达得不形象,原诗反动者典型的动作和典型的语言非常形象的揭露了反
动统治者的残暴无耻。“俯下身子”的典型动作加上“当牛马”的贴切比喻,准确生动的刻画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形象。
2、第三节中“把名字刻入石头”是什么意思? 答;为自己树碑立传,妄想流芳百世。
3、如何理解这一节的最后一句?
答: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并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4、如何理解第六节,“春风”,“野草”各指什么? 答: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想流芳百世,实际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鲁迅以野草自比,(因为这一句鲁迅的《
野草》)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但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5、最后一节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反复,起强调作用,评价鲁迅先生的伟大。
四、分析诗中的议论。
1、找出议论句。
2、分析议论的特点。
A、诗中的议论,是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来表达的。B、诗中的议论,是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现的。
五、总结全文。谈谈你学了这首诗后懂得了哪些道理?
六、布置作业。七子之歌 教学目标 通过预习使同学能了解澳门的有关知识 2 能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 能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教学方法:学生自己分析为主,老师加以指导和总结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同学们,我相信刚才的旋律你们都十分熟悉,他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那你们想一下,国歌在什么场面之
下演奏最能感动人呢?(同学回答)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其实你们刚才听的国歌曾经就在澳门回归的现场演奏过,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在澳门
回归的那一天,你门都举行了哪些活动啊?
二、的确,在那一天的中国处处是欢歌笑语,但是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在这之前澳门同胞们都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呢?下面我们就追随著名
诗人、学者闻一多一起去感受一下当时澳门同胞的苦难和抗争!
三、朗读课文,找出诗歌中你们认为最具震撼力的词语和句子,在文中划出来并说明你们的理由。
太久了/依然/梦寐不忘
四、再把课文朗读一遍,结合文中插图分析图中那些画面给你的感触最深? 面容憔悴但目光坚定的学者 面容狰狞且趾高气扬的侵略者 阴森森的铁制的刑具
五、为什么这些东西会给你震撼呢?
学者既是闻一多的写照,也是广大澳门同胞的写照 侵略者和刑具是澳门同胞受苦受难最好的见证
六、同学说的都不错,那请你们在把课文读一下,然后思考: 1 从你们的震撼中可以发现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见前面的古文)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加强这种表达效果的呢?(通过拟人手法,把祖国比成母亲,通过最普通但是又最感人的母子之情来增强这种表达效
果)
七、看来同学都已经对诗歌的感情有了一定的了解了,题目既然是“七子之歌”那我就请哪位同学唱一下?
八、和书后面的光碟上的录音对比,说说你认为哪一首最能体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各抒己见)
同学唱的:感情直露 光碟上面的:委婉曲折
九、在社会各界的关怀之下,澳门已经顺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那你们想一下,闻一多的“七子归来”之愿望实现没有啊?(台湾)
十、确实,当其他六子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安然入睡 时,台湾正隔着台湾海峡孤苦地望着自己的母亲,台湾回归我相信也是各位同学最大的
愿望,那我们假设明天台湾就能回到祖国的怀抱了,作为漂泊多年的游子,它最可能说的话是什么?思考几分中,用最简洁的话说出来。
十一、同学门说的都不错,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台湾之回归一定回实现,让我们静静地等待着吧!这一节可就上到这里,下课!!作业设计:
思考:澳门的回归对祖国和澳门本身有那些巨大的影响??
注:老万,最好花一节课先把前面的古文和其他六子讲一下,备得不好,仅做参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