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越秀区五下第7-8单元
越秀五年级语文单元水平检测
(四)一、读拼音,写词语。
fēng sāodǎo gàochuān suōchà zǐyān hóng
()()()()()
二、给下面的字加上不同偏旁再组词。
皮()()()()令()()()()叚()()()()
三、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选其中一个词造句(句子不少于20字)
()尔()笑()声()气花团()()
转()为()()全()美精神()()
我选造句:
四、修改病句。
1、强烈的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2、我发现,象的表情非常平静。
五、判断对错。
1、严监生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作者是罗贯中。()
2、“凤辣子”就是《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她性格泼辣,能说会道。()
3、小嘎子是徐光耀的儿童小说《小兵张嘎》中的主人公。()
4、《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季羡林先生对爱花的法国民族性的感叹。()
5、“远远望去,树上像是开满五彩缤纷的花,非常壮观。”这是比喻句。()
六、把下面名言补充完整。
1、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
23、果实的事业是的,但还是让我在默默献身的阴影里做吧。(泰戈尔)
七、读《威尼斯的小艇》片段,完成练习。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的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1、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
2、填空。
(1)“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说明。
(2)“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用一个词形容就是。
3、学习这种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围绕“课间活动”写一段话。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感恩
一直以来,“感恩”在我心中是感谢恩人的概念,“恩人”就是对自己有大恩大德的人。而在美国的一次偶遇却让我悟出了感恩的另一层意思。
那是在洛杉矶的一家旅馆。早晨,我在餐厅就餐时,发现有三个黑人孩子在餐桌上埋头写着什么。在就餐的时间、就餐的地方,这三个孩子却没做与吃饭有关的事。我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试探着走了过去。得到这些孩子的应允,我坐在了他们旁边。尽管我是个外国人,可他们还是跟我()地攀谈起来。三个孩子中那个戴眼镜的男孩是哥哥,约摸十二三岁。他的妹妹八九岁,而小弟弟才五六岁。从谈话中我了解到,他们正在搬家,新房还未安顿好,因此,他们和母亲暂时住在这家旅馆里。
当我问到他们在做什么时,哥哥回答说正在写感谢信。他一副理所当然的神情让我疑惑不解,三个小孩一大早起来写感谢信,这是为什么?我愣了一阵后追问道:“写给谁的?”“给妈妈。”我心中的疑团一个未解一个又生。“为什么?”我又问道。“我们每天都写,这是我们每日必做的功课。”孩子回答道。哪有每天都写感谢信的?真是()!
我凑过去看了一眼他们每人手下的那沓(dá)纸,哥哥在纸上写了八九行字,妹妹写
了五六行,小弟弟只写了两三行。再仔细看其中的内容,上面写着“草丛里的野花开得好漂亮耶”,“昨天吃的比萨饼真香”,“昨天妈妈给我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老师夸我是个真正男子汉”之类的简单语句。我心头一震,原来这就是他们写的感谢信呀!它不是专门感谢妈妈给他们什么好吃的,帮了什么忙,而是把许多我们认为是()的事,一字一句地记录下来。
啊,我突然感到()了,其实“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感恩”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如果我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中的美丽,那我们就会拥有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怀,原本平淡的生活不就能够焕发出迷人的光彩吗?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茅塞顿开理所当然不可思议落落大方
2、给文中加黑的词语选择合适的解释,在序号上打“√”。
意思:①用语言文字等表达出来的思想内容。②愿望,意见。
③礼品所代表的心意。④某种趋势或苗头。
3、从文中找出描述‘我’心理变化的词语,按顺序写下来。
()——()——()
4、按要求写句子。
(1)“在美国的一次偶遇却让我悟出了感恩的另一层意思”,这“感恩的另一层意思”指的是什么?用“”画出相关的句子。
(2)用“”画出三个小孩写的感谢信的内容。
5、简单写出作者的那次“偶遇”。
6、短文主要想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1)写感恩信是三个孩子每天的功课。
(2)感恩就是要感谢对自己有大恩大德的人。
(3)只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就能坦然面对生活,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7、请你仿照文中孩子们写的感谢信的形式和内容写几句吧。
七、习作。
读了《感恩》一文,相信你了新的认识,请你“感恩”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事情,写事物。
第二篇:二年级下第五单元作文 (精选)
小动物作文600字:可爱的小松鼠
一想起那只小松鼠,我的心中充满了懊悔,眼前便浮现小松鼠那活泼可爱的身影来。
去年,妈妈从同事家提回来一只活泼可爱的松鼠。他长着一双晶莹剔透的小眼睛,圆溜溜的,穿着一褐色和黑色相搭配的光滑毛衣,一直又粗又长的尾巴,看起来就像一把小扫帚。别看他尖嘴猴腮的,却十分顽皮,没事就在笼子了蹦来蹦去,做自己的健身运动——攀爬。我对它简直是爱不释手。我和爸爸妈妈约定,等它长大了,长健壮了,有独立生活能力了就把它放回大自然的森林中。
每天我都要拿着食物去喂它。小松鼠非常通人性,一来二回,就和我熟悉了。只要我一去,它就知道马上可以吃到食物了,像箭一般地冲过来,不停地张望,等着我喂它。我把食物放进笼子,它已经在笼子里迫不及待了,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还用爪子抱着吃,嘴里发出“唰唰唰”的声音,生怕别人把它的东西抢走了。我心里说道:你这贪吃的小松鼠,真拿你没办法。从此,每天放学后我们变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它给我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渐渐地,冬天不知不觉来临了,小松鼠要开始冬眠了。我怕她冷,便塞了一些棉布到笼子里,我想这样它就不怕冷了。我对动物的冬眠一知半解,以为松鼠冬眠就在吃东西,要等到第二年春天苏醒过来才吃。于是我把它放在客厅的角落里,就再也没有管它,想让它安静沉睡。直到有一天,妈妈问我:“你的小松鼠呢?”我才想起小松鼠还在客厅的角落里,我飞奔到笼子跟前,小心翼翼地把小松鼠抱出来,它小小的身体全都缩成一团,一动不动,浑身冰凉。天哪!可怜的小松鼠不只在什么时候已经死了。顿时,泪水一下子模糊了我的双眼,我不停地问妈妈:“小松鼠怎么会死呢?小松鼠怎么会死呢?”妈妈说:“小松鼠是被饿死的,它冬眠几天就会醒来,醒来了又要吃东西,吃完了又继续冬眠。”
望着蜷缩成一团的可怜的小松鼠,我的心像刀绞一般疼痛,我不停地哭喊着:“小松鼠,你快回来呀!你快回来呀!”可是,它在也听不到我的呼唤了,再也不会回到自己的家园大自然了,再也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森林中了。想到这里,伤心的泪水再一次模糊了我的双眼。我猜想小松鼠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不知道有多么怨恨我这个一知半解的朋友,不知道有多么很我们人类。也许她再也不会把我们当朋友了,再也不会和我们和谐相处了。我在不断的自责中伤心地把小松鼠埋了。小松鼠的死成了我心中永远的伤痛,我永远也忘不了和它在一起的那段日子。
当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活泼可爱的小松鼠又活过来了,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提着笼子把它放回了大自然,它在森林中欢快地奔跑,是那么快活,那么地自在„„
可爱又淘气的小猫
猫身体棕白相间,水汪汪的眼睛看着我,让我觉得可爱极了。猫那细长的胡须碰到我,使我觉得痒痒的。他那强劲有力的腿一蹬,便能跳到30厘米的桌台上。
他的性格谨慎。遇见他最喜爱的东西也要左看看,右看看,等四下无人的时候,再小心翼翼地跑上去嗅一嗅,碰一碰,确定是安全的再玩。说它谨慎吧,的确是呀,要不遇到自己喜爱的东西怎么不会立刻跑上去呀?可是,他要睡觉时,却会看见什么就躺,早把“谨慎”这一词抛到脑后去了。
他一旦玩起来,可比干什么都认真。当你把红领巾挂在他头上,它就会强劲有力地跳起来,撕咬红领巾。有多少次,我将猫“钓”起来.它只会喵喵地乱叫,却毫不松开它的小嘴。直到我把它“钓”到130厘米高的桌子边时,它才松开小嘴。它又是那么天真,一步一步地跳下来。即使够不着,它也会跃跃欲试。它用强劲有力的后腿一蹬,我就顺势把红领巾猛地往上一提。它毫不妥协,依然那样蹦着跳着。好像红领巾有什么魔力,以致使它那样纠缠不休。我强行将它抱回房间的几秒钟的时间,它会伸出锐利的爪子一边乱抓一边叫:“喵,喵!”
有时候,他遇上了狗。随性、谨慎、贪玩全变成勇敢,自动跑上前去向狗送去“挑战书”,狗也毫不客气,立刻接受了。两只动物便撕咬起来了。猫永远占下风。每次都被打得四脚朝天,但它仍会站起来,接着又打起来了„„
猫的随性、谨慎、贪玩、勇敢使我觉得猫更可爱,更惹人喜爱了。
可爱的小白兔
我最喜欢的动物是小白兔。去年过生日,妈妈给买了一只小白兔。
小白兔全身都长着雪白的毛,有一对红眼睛和长耳朵,一张三瓣嘴,尾巴像一个绣球软绵绵的。
小白兔走起路来一蹦一跳的,起跳的时候后脚用力向下一蹬,下落的时候先前脚着地,再后脚着地。
小白兔喜欢吃萝卜和嫩草。每天放学我都要带一些回家。吃的时候它总是盯着我,好像在说:“这萝卜真好吃!” 小白兔真是可爱啊!
小狗球球
我家有一只可爱的小狗,名字叫球球,球球浑身雪白,长长的白毛把头都遮住了。四条腿非常短,跑起来就像一只雪球在滚动。
球球的脸很短,鼻子扁扁的,眼睛很大,它的嘴小小的,一张嘴就会露出又小又白的牙齿。家里来了客人,不管认识不认识,它都会热情“迎接”,又舔客人的脚,又轻轻地咬客人的鞋,非得人家把它抱起来,喂它点好吃的,它才肯罢休。
球球是我的好朋友,我写作业的时候,它就乖乖地爬在一边,一声不吭。等我写完作业,它立刻跑过来,和我玩耍,我和它滚来滚去,家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我喜欢可爱的球球。
简评:本文用词简练,段落清晰,对小狗可爱的样子描写非常细致。能够紧扣主题,特别是对小狗肢体语言的描写准确,很好地表达了自己对观察与了解,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
范文二
可爱的小乌龟
我养了一只可爱的小乌龟,我叫它豆豆。
豆豆刚来我们家的时候,我一连几天都没有看清它的“真面目”。我用手一摸它,它总是把四肢和脑袋都缩进大大的壳里。妈妈说它怕生,我给它换喂食、换水、放风,慢慢的它不怕我了,我发现它长得很特别,背上的壳对称地分成十三块,脑袋很小,脑袋两侧各有一个隆起的小包,包上的眼睛很小很小,像两颗
芝麻粒似的,四条短短的腿从不轻易露出来,还有一条小小的尾巴墨绿色的,可爱极了。
我喜欢看豆豆吃小鱼了,小鱼跑得快,小乌龟追不上它们,它就趴在一边一动不动,等小鱼游得慢了,它突然张开嘴,咬住不放,直到小鱼不动了,它才咽下去。你说它多聪明呀!
我想我的小乌龟豆豆长大了会更可爱!
简评:小作者寥寥几笔就写出了小乌龟与众不同的样子,让人看了不能不喜欢,尤其是小乌龟吃食时的样子更是可爱,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
范文三
可爱的小白兔
我过生日的时候,爷爷送给我一只小白兔,我可喜欢它了。
小白兔全身雪白,头上长着一对又大又长的耳朵,一双眼睛红红的,像红宝石在闪烁,小鼻子下面长有红红的三瓣嘴,两条前腿很短,后腿粗壮有力,走路的时候总是一蹦一跳的,可有意思了。
我主动承担了喂小白兔的任务,我一拿来白菜或者葫萝卜,它就急忙向我跑来,它吃起来可香了,三瓣嘴快速的咀嚼着,好象有谁在和它抢似的。
小白兔只在 我家住了两个月,我家就搬到新楼去住了,妈妈把小白兔送给了邻居王阿姨家,我还一次没有回去看它呢。
小白兔,你还好吗?
简评:小作者对小白兔样子的描述和对喂食部分的描写,都体现了小白兔的可爱,同时也写出了喜欢小白兔的理由,对小白兔来龙去脉的交代,更充分表达了对小白兔的喜爱之情。
范文四
奶奶家的小花猫
奶奶家有一只可爱的小花猫,我可喜欢它了。
小花猫浑身上下长着软软的毛,黑一块,白一块,真是可爱。它脑袋圆圆的,长有一队蓝蓝的眼睛,亮晶晶的,像蓝色的宝石,它的耳朵很小,却非常灵敏,只要有一点声音耳朵立刻就会竖起来,警觉地看着四周,尾巴毛茸茸的,不高兴
的时候,谁要是碰到尾巴,它会毫不留情咬你的手,高兴的时候,就会摇来晃去。小花猫的脚底下有五个小肉垫,走起路来,轻轻的,一点声音都没有。
平时它喜欢趴在暖和的地方晒太阳,一到晚上它就不见了踪影,奶奶说它抓老鼠去了,什么时候我能亲眼看到它抓老鼠该多好呀!
小花猫,我喜欢你!
简评:本文用比较多的笔墨着重描写了小花猫的体貌特征和生活习性,可见作者对小花猫的观察比较细致,尤其是首尾呼应,更加表达了小作者喜欢小花猫的主题。
第三篇:语文四年级下第五单元
海曙区小学语文四下第五组评估题 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45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8分)
shùn jiān
nóng
yù
zhèn hàn
zhuó zhuàng
zāo
tà()
()
()
()
()kē
kē
bàn bàn
huā fán yâ mào
yǔ shì cháng cí()()()
二、按查字典要求填表。(6分)要查的字
音序
部首
选择正确的义项(打“√”)
奋不顾身
①回头看②拜访③照管或注意
经历
①记录年、月、日和节气的书②经过③过去的各个或各次
赞叹不已
①已经②停止③历来
骚扰
①扰乱②客套话
三、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根据要求答题。(6分)
不假思()
()然一震
花()叶茂
多姿多()()然挺立
清香()()热泪盈()()见天日改天()地
1、描写植物特点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你喜欢的一个词写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分别给“然”“静”组词,再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句中的括号里。(7分)()然()然()然()然
1、每一朵梅花都()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2、(),草丛中蹿出一只兔子。
3、小草()有如此的气魄。()静()静()静()静
1、教室里()得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2、听了妈妈的话,我的心久久不能()。
3、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的水声,使密林显得更加()。
五、按要求完成句子。(6分)1.我不禁忍不住笑出声来。(修改病句)
2、李老师家离学校最远。每天李老师总是最早到校。(用上恰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3、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改成“把”字句)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2分)
1、“谁都有生活的________,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_______世界。”从安静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她对_______的热爱,对_______的热爱,对_______的热爱。
2、《花的勇气》一文中,作者在维也纳只见绿地不见花时感到______,见到花儿藏身于草时感到______,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感到_______,见到花的原野时感到_______,最后被花的气魄所______,明白了一个人生哲理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手不释卷”这个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是____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阅读积累与运用(25分)
(七)阅读片段,完成练习。(12分)
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方飞来飞去,骚(拢扰)着我。趁它停下的时候,我一伸手捉住了它。()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不能动弹了。但它挣扎着,(及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越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振)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1、短文选自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2分)
2、用“”划去括号内不正确的汉字。(2分)
3、在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2分)微弱——()含糊——()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2分)
5、用波浪线画出表现小瓜苗的生命力非常顽强的句子。(1分)
6、从上述选段中,能看出作者对小飞蛾、香瓜子的_______之情。(1分)
7、读了这个片段,我对生命的感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3分)生机
母亲从菜场买回一截锯好的树枝,干得像枯柴似的,听说还是漂洋过海从巴西来的呢!真不知有什么用处。她找了一个插花用的瓷钵,放了点清水,就将这截干树枝矗在里面。过了没两天,那截干树枝上面突然冒出几点半青半红的嫩芽,接着抽条长叶,不到几个月工夫,竟然茂盛如林,在客厅里洒下一角绿荫。可真是枯木逢春,令人叹为观止!难怪叫铁树,真有铁一般的生命力。我的弟媳是挪威人,家住北极圈,据她说,那里一年四季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冰天雪地之中,长长一个冬天,连阳光也没有呢!每年3月,大地犹未解冻,番红花便纷纷从层层积雪中钻出地面,原野上一片生机,粉红、淡紫、鹅黄的花朵和皑皑白雪相互辉映,蔚为奇观!小时候我住的那条街上,有家药房的二楼阳台边缘上,长了一棵木瓜树,根须毕现,可能是飞鸟掉落的一粒种子吧!它在水泥墙的缝隙里发芽生根,没有泥土,仅靠一点阳光雨露,居然长得青葱茂绿,真是奇迹!植物的生命力实在惊人,它们总是那样全心全力为生命奋斗,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下也不放松它们生存的权利。相形之下,人类就未免活得太软弱、太不够积极了,不是抱怨环境,就是责怪命运,因循苟且,蹉跎大好岁月,白白辜负了上天的恩赐!在这阳春三月、万物欣欣向荣之际,让我们也向大自然学习吧!愿我们的生命也蓬勃新的生机,无穷希望!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分)
缝隙()皑()皑白雪因循()苟()且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2分)
枯木逢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叹为观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作者说铁树真有铁一般的生命力?(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番红花在北极圈是怎样生长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木瓜树是怎样在二楼阳台上生长的?
6、文章最后,作者明白了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习作(30分)
同学们,看到被风刮倒的小树苗,你会扶起它;看到受伤的小鸟,你会医治它;看到美丽的花儿,你不去折它„„这些都是你热爱生命的表现。请从你所做的这些事中选择一件写下来,注意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要写出你的心理活动,题目自拟。
海曙区小学语文四下第五组评估题 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45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8分)
shùn jiān
nóng
yù
zhèn hàn
(瞬间)
(浓郁)
(震撼)
(茁壮)kē
kē
bàn bàn
huā fán yâ mào
(磕磕绊绊)(花繁叶茂)(与世长辞)
二、按查字典要求填表。(6分)要查的字
音序
部首
选择正确的义项(打“√”)
zhuó zhuàng
zāo
(糟蹋)
yǔ shì cháng cí tà
奋不顾身
G
页
①回头看②拜访③照管或注意
经历
L
厂
①记录年、月、日和节气的书②经过③过去的各个或各次
赞叹不已
Y 已
①已经②停止③历来
骚扰
R 扌
①扰乱②客套话
三、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根据要求答题。(6分)
不假思(索)
(怦)然一震
花(繁)叶茂
多姿多(彩)(傲)然挺立 清香(四)(溢)热泪盈(眶)(不)见天日改天(换)地
1、描写植物特点的词语有:花繁叶茂、傲然挺立、清香四溢
2、选择你喜欢的一个词写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分别给“然”“静”组词,再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句中的括号里。(7分)(突)然(竟)然(居)然(傲)然
1、每一朵梅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2、(突然),草丛中蹿出一只兔子。
3、小草(竟然<居然>)有如此的气魄。(安)静(寂)静(幽)静(平)静
1、教室里(安静)得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2、听了妈妈的话,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3、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的水声,使密林显得更加(幽静)。
五、按要求完成句子。(6分)1.我不禁忍不住笑出声来。(修改病句)我忍不住笑出声来。(我不禁笑出声来。)
2、李老师家离学校最远。每天李老师总是最早到校。(用上恰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虽然„„但是„„
3、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改成“把”字句)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把睁着眼睛的蝴蝶抓住了。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2分)
1、“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从安静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她对春天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
2、《花的勇气》一文中,作者在维也纳只见绿地不见花时感到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时感到吃惊,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感到遗憾,见到花的原野时感到惊奇,最后被花的气魄所震撼,明白了一个人生哲理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勇敢地面对一切风风雨雨,无论你多么弱小,无论你遇到什么挫折,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
3、“手不释卷”这个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是吕蒙,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不肯放下手中的书本,形容读书勤奋或看书入迷。
第二部分阅读积累与运用(25分)
(七)阅读片段,完成练习。(12分)
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方飞来飞去,骚(拢扰)着我。趁它停下的时候,我一伸手捉住了它。(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但它挣扎着,(及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越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振)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1、短文选自《生命生命》,作者是杏林子。(2分)
2、用“”划去括号内不正确的汉字。(2分)
3、在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2分)微弱——(强烈)含糊——(鲜明)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2分)
5、用波浪线画出表现小瓜苗的生命力非常顽强的句子。(1分)
6、从上述选段中,能看出作者对小飞蛾、香瓜子的喜爱、赞美之情。(1分)
7、读了这个片段,我对生命的感悟是:生命是短暂的,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2分)
(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3分)生机
母亲从菜场买回一截锯好的树枝,干得像枯柴似的,听说还是漂洋过海从巴西来的呢!真不知有什么用处。她找了一个插花用的瓷钵,放了点清水,就将这截干树枝矗在里面。过了没两天,那截干树枝上面突然冒出几点半青半红的嫩芽,接着抽条长叶,不到几个月工夫,竟然茂盛如林,在客厅里洒下一角绿荫。可真是枯木逢春,令人叹为观止!难怪叫铁树,真有铁一般的生命力。我的弟媳是挪威人,家住北极圈,据她说,那里一年四季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冰天雪地之中,长长一个冬天,连阳光也没有呢!每年3月,大地犹未解冻,番红花便纷纷从层层积雪中钻出地面,原野上一片生机,粉红、淡紫、鹅黄的花朵和皑皑白雪相互辉映,蔚为奇观!小时候我住的那条街上,有家药房的二楼阳台边缘上,长了一棵木瓜树,根须毕现,可能是飞鸟掉落的一粒种子吧!它在水泥墙的缝隙里发芽生根,没有泥土,仅靠一点阳光雨露,居然长得青葱茂绿,真是奇迹!植物的生命力实在惊人,它们总是那样全心全力为生命奋斗,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下也不放松它们生存的权利。相形之下,人类就未免活得太软弱、太不够积极了,不是抱怨环境,就是责怪命运,因循苟且,蹉跎大好岁月,白白辜负了上天的恩赐!在这阳春三月、万物欣欣向荣之际,让我们也向大自然学习吧!愿我们的生命也蓬勃新的生机,无穷希望!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分)
缝隙(fâng)皑(ái)皑白雪因循(xún)苟(gǒu)且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2分)
枯木逢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叹为观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作者说铁树真有铁一般的生命力?(2分)
答:因为这截干得像枯柴似的树枝没过两天突然冒出几点半青半红的嫩芽,接着抽条长叶,不到几个月工夫竟然茂盛如林,在客厅里洒下一角绿荫,所以作者说铁树真有铁一般的生命力。
4、番红花在北极圈是怎样生长的?(2分)
答:每年3月,大敌犹未解冻,番红花便纷纷从层层积雪中钻出地面,原野上一片生机。
5、木瓜树是怎样在二楼阳台上生长的?
答:它就在水泥墙的缝隙里发芽生根,没有泥土,仅靠一点阳光雨露,居然长得青葱茂绿。
6、文章最后,作者明白了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作者明白了植物的生命实在惊人,它们总是那样全心全力为生命奋斗,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下也不放松它们生存的权利。其实,我们人类也应该向植物一样,遇到困难、挫折,应该勇往直前,积极面对一切,这样说不定我们就能生命的春天。
九、习作(30分)
同学们,看到被风刮倒的小树苗,你会扶起它;看到受伤的小鸟,你会医治它;看到美丽的花儿,你不去折它„„这些都是你热爱生命的表现。请从你所做的这些事中选择一件写下来,注意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要写出你的心理活动,题目自拟。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练习题
探究练习
一、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战栗()
步履()
悚然()
羸弱()
告罄()
无垠()
凛冽()
遗孀()
二、解释下列词的含义。
毛骨悚然
怏怏不乐
吞噬
语无伦次
羸弱
告罄
三、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茨威格为什么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2.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3.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4.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5.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6.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完成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7.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联系上下文看,“内心中的海市蜃楼”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8.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这句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四、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问题。美在何方
说起来十分奇怪,记忆中对美的觉悟居然是从书本开始。
我生活的这个城市,美是需要用点劲才能看得出来的。城市给我的印象有些肮脏、杂乱、喧嚣、破旧。其间自然有许多美丽的事物,譬如一朵花,一片云。我的这个城市适宜拍照而不是游览。每次从风景地归来,总是十分沮丧,往日的麻木被瀑布森林大漠海洋洗去,活泼泼的感觉神经便觉得疼痛。朋友教过我一个看画的方法:卷起一本杂志,像单筒望远镜,用一只眼睛来欣赏。这时,遮去画框之外的纷乱,画居然明亮立体得多。城市之美也是这样得来的。
不过,我不能总眯着一只眼走在街上。我的印象总是整体的印象。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的审美意识是从这里开始的。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是那么纯粹,令人情不自禁。我不知也无须知道翠柳置身何地,无须知道这千秋的沧桑与万里的景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词儿一蹦一跳的,读起来眼睛会一闪一闪。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这是气势。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是慷慨。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是沉甸甸的忧伤。
人渐渐走入景中,将景淹去,留下一点气息。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有燕在双飞,人就立得更孤独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需要心情。凡俗的我虽然没有那种超然,却有对超然的向往。有位老先生近来发现陶渊明是个斜眼,因他东篱采菊却见了南山。我想这也是游戏之论吧。不令南山,北山西山也是见得的,连眼都不必斜,只消转转身体就行。我想我们是很容易被这样的诗句烦了的,因为我们既无菊可采,又无南山可见,所见之物多是人之眼,所以需要研究它究竟是斜还是不斜。
从诗词出发,回到生活中,人的感觉有了两个系统:艺术与非艺术。艺术是我们逃循现实压力的港湾。美在心目中被放大,直到淹了一天一地。美在心目中被抽象,以至不需特定的对象。
美常常是无名的。走在九寨沟,看近处的水,远方的山,拍拍大树,数一数牦牛,在珍珠滩洗洗双足。我无力指出一个具体的美,即便指出也是虚妄的。那是天人合一、地人合一的感受。所有的细节都淡化了,心中起伏着一种莫名的愉悦。景物不再是对象;于是人也就不再君临一切。在这美好的时间和美好的地点,一切都是和谐的。不需要刻意修饰,努力操作,苦思冥索。许多人支起照相机,许多人架起画板。然而全都徒劳,因为取舍也是多余的。我想,我们热爱的还是这样的一种深入其中的境遇,热爱它的全体,否则,旅游如何能成为人类如火如荼的节目呢?这样的美比起“绿肥红瘦”式的吟咏更有生命力。
能在生活中常常看见美是一大幸事,如能看到他人未能体察的美成为幸福。幸好在景观之外还有人情、力量、崇高,人的情感由此丰富起来。
很多年以前,我常常站在晒台上看一个人走过弄堂。她走入我的视线直到消失,其间不过一分钟。那时我还小,不懂爱情或情欲,只觉得想看一看。假如世上有所谓“美的觉悟”的话,这就是了。这是最典型也是最普遍的觉悟,其间没有语言的参与,其间无须学习和训练,是情不自禁的真正的觉悟。
1.本文题目是“美在何方”作者认为“美”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末句说“城市之美也是这样得来的”,是怎样得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自然段表述了作者对“城市之美”怎样的看法?这段文字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大量引述古代著名诗人的著名诗句,请你写出其中两位的姓名及其生活的朝代。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____,他是 ________朝人。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 _____________,他是 ________朝人。5.文章末段中,作者称他“很多年以前”的一次经验为“真正的觉悟”,“真正的觉悟”的本质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对你认识世界、认识人生有什么启发?请结合文章语句谈一谈。(谈一个方面即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战栗(lì)
步履(lǚ)
悚然(sǒng)
羸弱(léi)
告罄(qìng)无垠(yín)
凛冽(lǐn)
遗孀(shuāng)
二、解释下列词的含义。
毛骨悚然:形容十分恐惧。
怏怏不乐:形容不满意或者不高兴的神情。
吞噬:吞食。
语无伦次: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
羸弱:瘦弱。
告罄:指财物用完。
三、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这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两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淡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2.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如果将此事置于一个爱耍赖、不守信用的人面前,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坚毅,执着,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在删节部分,对斯科特的这一性格特点有充分的交代。
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探险需要团结协作精神,在关键的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一点斯科特和他的队友都做到了。无私的爱。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他最后的遗书不是为死后的沽名钓誉,而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信写得如此镇静,丝毫不象一个行将离世的人!斯科特是怀着一种热烈的爱而没有丝毫的恨离开了那个冰冷的世界。
3.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4.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起,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5.作者在这里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真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6.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7.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他们与现实的严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8.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句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四、1.作者认为“美”在现实生活中,“美”在每个人的心中。2.排除肮脏、杂乱、喧嚣、破旧之后而得来的。
3.城市之美需要用劲才能看出来。这段文字在文章结构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4.“两个黄鹂鸣翠柳”,作者杜甫,唐代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作者李白,唐代人。“大江东去”作者苏轼,宋代人。“枯藤老树昏鸦”,作者马致远,元代人。“十年生死”,作者苏轼,宋代人。“落花人独立”,作者翁宏,唐代人。“采菊东篱下”,作者陶渊明,晋代人。5.“真正的觉悟”的本质含义是指发自内心的、心灵深处的感悟。或:没有语言参与的、无须学习和训练的感悟。
6.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如何理解美、发现美,进而表达作者热爱生活、领受生活的追求。答题的关键是要选好角度。如结合“美是需要用点劲才能看得出来”,谈发现美;结合“美是天人合一、地人合一的感受”,谈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结合“能在生活中常常看见美是一大幸事,如能看到他人未能体察的美成为幸福”谈努力发现美、热爱生活;结合“幸好在景观之外还有人情、力量、崇高,人的情感由此丰富起来”谈丰富自己、提高审美情趣;由“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是那么纯粹”,谈学习古典诗词、文学作品的重要性,等等。
第五篇:九年级下第五第六单元教案集
17.公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把握疑问句、反问句的句式特征。
2.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
能力目标
1.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2.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品味赏析课文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先秦诸子散文的兴趣。
德育目标
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教学重点
1.积累文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
3,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增加语言积淀。
教学难点
鉴赏墨子的劝说技巧。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庄子》接近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激烈、紧张的气氛。
3.教师适当指导朗读。
示例:
(1)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加点词须重读,显示墨子焦急的心态,他为了阻止楚宋之战而不辞劳苦。
(2)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读出疑问语气,显示公输盘恭敬请教之意。
(3)子墨子曰;“壮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读出祈使语气,显示蓄意提出无理要求之意。
(4)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义”字须重读,显示公输盘以“义”装点自己的味道,要读出他一本正经而又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傲慢的语气。
(5)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读出疑问语气,显示质问、责备,催促之意。
(6)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公输盘在无言以对的情况下,只好虚晃一枪,把矛盾的焦点转移到楚王身上。要读出他狡猾推脱而又仗势欺人的语气。
(7)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注意“善哉”的虚伪。“虽然„„”则体现了一个霸气十足的诸侯的强硬与蛮横。
(8)公输盘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公输盘在心里做着阴暗的盘算,要读出阴险并带有威胁意味的语气。子墨子敏锐地揭穿这一阴谋,显示出胸有成竹、镇定沉着之意。
4.选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其余同学评点。
四、译读课文,疏通文句,熟悉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翻译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讨论研究,共同解决。教师巡视各组,答疑解惑。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本课的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请献十金(请允许我,表敬词)
荆之地方五千里(土地方圆,与现代汉语表意不同)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巧妙的方式。现代汉语中“机变”为“随机应变”之意)
(2)一词多义
公输盘不说(高兴)
见公输盘(拜见)..
人教版初中六册语文文言文单元教案
请说之(解释)
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
不可谓知类(事理).为与此同类(类别).
为楚造云梯之械(这样).
子墨子闻之(代词,指代造云梯攻宋这件事).
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的”,结构助词).
(3)翻译下列句子
夫子何命焉为?
译: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宋何罪之有?
译: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胡不已乎?
译: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胡不见我于王?
译:何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此为何若人?
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五、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
提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人物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墨子和楚国的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劝阻楚国攻打宋国。
提问:谈谈你对本文思路的看法。
学生讨论。
成果展示:
1.以“见”字一线穿珠。
墨子见公输盘→墨子见楚王→墨子见公输盘
(1~12)
(13~16)
(17~22)
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促使楚王放弃攻宋。2.以人物思想、态度的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背景交代 楚王曰:“善”
公输盘诎 楚王曰“善”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2.阅读鲁迅的《故事新编•非攻》,全面了解墨子的性格。
人教版初中六册语文文言文单元教案
成果展示:
说理巧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激怒公输盘,五个“不可谓”,义正辞严;婉劝楚王,三次夸饰楚国,在取悦对方的同时置对方于理亏的境地。(2)逻辑性强。主要表现在劝阻楚王时,巧用类比,对比,环环相扣,无懈可击。(3)先发制人,保持主动。在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中,每一次都是巧妙出击,化被动为主动,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机智善辩。墨于善于陷人于自相矛盾的境地,公输盘的“义”,楚王的“窃疾”均成了墨子制敌的法宝,以于之矛攻子之盾,公输盘与楚王一“服”一“善”,是多么的无奈和苦涩呀。
语言富于表现力.他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驳:他一连用三个对比,并采用夸饰的手法,极言楚国之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宋国之面积狭小、物产贫乏,感染力很强,既满足了楚王的虚荣心,又使他醒悟到攻打宋国是无意义乃至愚蠢的举动。而揭露公输盘的杀机并最后打消楚国的攻宋企图的这一段话,长短句交错,语气时缓时急,既从容又有威慑力,充分显示了墨于勇敢无畏、镇定自若的特点。
三、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教师提问:《公输》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学趣味的一篇。本文在写法上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抓住矛盾,步步深入。攻宋,反攻宋是贯穿全文的矛盾,文章记述了这个矛盾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一波三折,悬念迭生。墨子千里迢迢跑到楚都见公输盘,没有劝阻,面是请其杀人;见楚王,不盲其事,而说偷窃病:公输盘服、楚王称善均未解决楚攻宋的问题,波澜迭起,九攻九距,杀机四伏,不禁为子墨子担忧,墨子一跟看穿并严正警告,在实力对比和威慑之下,迫使楚王放弃,文章一波三折,悬念迭生的写法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人物形象鲜明.文章通过语育描写,刻画了三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墨子,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公输盘,顽固、阴险,狡诈,楚王,虚荣。愚蠢,狡猾。
语言生动,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四、总结升华
1.提问:墨子与公输盘,楚王的这场斗争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三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被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国弱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在强权肆虐横行的国际环境下;我们
人教版初中六册语文文言文单元教案
只有壮大实力,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学生大多联系美伊战争来谈;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应予以鼓励。
2.模拟对话
假如有时空隧道,你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学生激情发育,有的夸赞墨子热爱和平,为和平不辞劳苦,奔走呼号,称其为和平的使者,应是诺贝尔和平奖的首批获得者,有的称赞其机智、勇敢;有的盛赞墨子敢于挑战强国,誓死保卫宋国。等等。
通过激发学生想象,充分感受墨子的人格魅力。
五、课堂小结
《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进行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与楚王钓阱俭、狡诈,从而说明了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野心。文章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说理充分,语言生动,是《墨子》的代表作。希望同学们课下阅读《墨子•非攻》全篇,全面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
六、布置作业
1.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鉴赏短文,品评《墨子》散文的艺术魅力。
2.课外阅读史怀译的《敬畏生命》,了解其见解;并与《墨子•非攻》作比较,看看他们的思想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18.《孟子》两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人教版初中六册语文文言文单元教案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讨论点拨法
3.竞赛法
4.比较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委而去之(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
(3)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三里之城(的)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以.天下之所顺(用)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五、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人教版初中六册语文文言文单元教案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籍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2.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六、总结升华
教师提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
生1:我觉得“人和”就是拉帮结派,君不见,人世间,团团成伙好办事。
生2: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这句古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3:孟子的这一主张,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远见卓识。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这就使他的观点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时代的局限性。
生4:我觉得,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美伊战争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生5:强权只能横行一时,绝不可能横行一世。世界的政治格局发展到今天,虽然欧美发达国家相对来说仍然处于支配地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国的霸权地位已处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正在成为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会成为21世纪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观念。
生6:在当今社会,什么是合乎“道义”的?什么是不合乎“道义”的呢?
教师明确,也许可以这样回答;
1,背诵全文。
2.整理课堂发言,写一篇读后感。
的论证思路。
(2)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悠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五、比较阅读,把握《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1.逻辑性——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结构形式“总起——分承——阐述——结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六、课堂小结
《(孟子)两章》,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于说理,手法多样.论证严密。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读写议论文具有多方面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孟子的政治思想对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希望大家悉心体会,思有所悟,学有所获。
七、布置作业
1.两篇短文中,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你的理由。
2.写一篇渎后感。淡谈在物质生活日益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
人教版初中六册语文文言文单元教案
于忧患.死于安乐”。
19.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
解,或就沦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鉴赏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相信孟子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
设计(二)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
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
设计(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
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学生回答: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名声,生为正义。)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资料助读
1.“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富岁子弟多赖、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2.《礼记•檀弓》中有:“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点评。
多媒体显示: 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ã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âi wãi)
人教版初中六册语文文言文单元教案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停顿及重音,(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白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1.你问我答
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问师答
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是亦不可以已平.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若干名同学回答
明确:(1)“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与”通“欤”,语气词。
“乡”通“向”,从前。
(2)是:这种;这种做法。
人教版初中六册语文文言文单元教案
为:宁愿;为了;接受。
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
于:比;对。
(3)①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④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五、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2.学生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3.帮助学生背诵。
4.学生齐背课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2.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学生自由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疑释疑。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①“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②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
师生讨论。明确:①“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②这位同学的看法有道理。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所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乞人不屑也”应归入
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四、古今对读,品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
1.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学生讨论,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2.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围绕“我心目中的孟子”这一话题,学生自由发言。
生1: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断然拒绝了齐王“万钟”的诱惑,这些言行都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生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孟子可谓高屋建瓴。
生3:孟子是一个肩担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参与意识,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生4: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沦辩家。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
五、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
人教版初中六册语文文言文单元教案
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六、布置作业
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20.庄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标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德育目标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教学方法
1.比较法
通过学生译文和标准译文的比较过好语言关,通过惠子与庄子的对比过好寓言关和思想关,通过一、二则故事的不同文风比较过好欣赏关。
2.延伸拓展法
拓宽阅读视野,了解庄子的思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自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过好语言关;引读提高,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感知惠子、庄子的不同表现,过好思想关;美点寻踪,欣赏两则故事;延伸拓展,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
人教版初中六册语文文言文单元教案
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设计(二)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资料助读
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突破语言关
1.学生白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2.多媒体显示课文参考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思考译错的原因。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鹑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人教版初中六册语文文言文单元教案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3.教师归纳总结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
(7)是鱼之乐也
学生明确:(1)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2)同:国都、京城。
(3)止:栖息。(4)安:疑问代词,怎么。
(5)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
(6)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
(7)是:这。
四、引读提高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
提问:(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学生思考,明确:(1)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鱼
21.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人教版初中六册语文文言文单元教案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3.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3.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4.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教师提示:该同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试以事件发展过程为序概括情节,如何?
学生明确:庄公迎战一备战一胜战一曹刿论战。
四、研习课文,背诵课文
师生共同研习
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5.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请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浯。
牺牲玉帛
小大之狱 ...作出牺牲
越狱逃跑 ...
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 ..以情动人
忠于人民 ..
参考答案: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狱:案件;监禁罪犯的地方。
情:实情;感情。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
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教师板书:
(3)学生齐读
伏:危机四伏
测:高深莫测
谋:足智多谋
克:攻无不克
竭:殚精竭虑
辙:南辕北辙
逐:追亡逐北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六、布置作业
1.《左传》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关系。试从文中举例说明这一特点。
2.解释下列加点的问。
十年春,齐师伐我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安能辨我是雌雄 ...
参考答案:
1.略
2.伐:进攻;砍伐。
加:虚夸;戴。
安:养;怎么,哪。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教学重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教学方法
1.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 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
人教版初中六册语文文言文单元教案
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1)读准字音。
帙丽
朝服
衣冠
窥镜
期年
朝于齐
间进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朝服衣冠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④闻寡人之耳者 ..
⑤今齐地方千里
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
⑧能谤讥于市朝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忌不自信。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王之蔽甚矣。
学生逐题完成,并全班交流。
确:(1)yì
zhāo guān kuī
j cháo jiàn
(2)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美: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
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闻:使„„闻。
地方:土地方圆。
⑥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⑦讽:委婉劝说。
⑧谤讥:公开指责。
(3)①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与„„”的句式)
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宾语前置)
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④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四、思读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1.研习
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君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句则是邹忌通过“孰视”“窥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言自语道出了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指名一学生读
至诚之意。
“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当作“土地”讲,“方”是“方圆”之意,因此在“今齐”与“地”之后都要略作停顿。
(教师领读,学生齐读)
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涑齐王的?
明确: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
学生(补充):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板书:
私
宫妇
畏
朝廷之臣
求
四境之内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邹忌紧扣“私”“畏”“求”三个方面以亲身体验讽劝齐王,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呢?让我们继续学习文章的三、四自然段。
3.学习
板书:
三赏
三变
(指名一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三、四自然段,齐渎课文)4.多媒体显示背诵思路,学生齐背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3.课外阅渎《触龙说赵太后》,比较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品味妻、妾、客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情人眼里出西施。答得自然非常肯定。
妾。地位低下,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所以就用反问的语句。表达更加肯定的语气。
客,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正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人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语气中能体会到,客的回答较为平淡。比不上妻妾那样中肯有力。
上边三种答法的意思基本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态也就有差别,此所谓“言为心声”。
这些对话看似平常,但含意隽永,耐人寻味。
(2)精巧的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涑》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涑);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但承转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应该是这两个字:
一是“思”。邹忌在三问之后。从妻、妾、客得到美于徐公的答案。可在事实面前,“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白视,又弗如远甚”。此时,他—没有妒忌,要知道他对白己的容貌是相当看重的;二没有大怒,不因为自己比不上人而生气。也没有因此而迁怒于人。要知道妻妾都骗了他。相反的,他却是“寝而思之”。并能比较客观地总结山个中的原委: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更难得的是,他能进而类推到治理齐国的大王身上,指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点正如《古文观止》编者的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评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可以说这一“思”是文章的深化,而且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二是“善”。齐王在听完邹忌的进言之后的神情、态度在这一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齐王在听了邹忌的闺房小语之后。一没有怪邹忌在朝廷上谈闺中如此不庄重之事;二没有追究邹忌与自己相提并沦之罪;三不掩饰自己深受蒙蔽之事实。相反,他只说一“善”字,多么痛快,多么干脆。也正是有了这一“善”字,才有下面的“三赏”与“三变”,才有“战胜于朝廷”的盛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明君的高大形象。
这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枢纽: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不值一谈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而“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次充满危机进谏君王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相通的喜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
2.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学生悉心揣摩,讨论交流。成果展示: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悦目的。
人教版初中六册语文文言文单元教案
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君,效果不一定好。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3.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三、开放探究,质疑解疑
1.学生自由质疑,或指名同学回答。或全班讨论,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2.教师收集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研讨解决。
如:邹忌劝谏成功,仅仅因为有较高的劝说技巧吗?《战国策》中庞恭的“三人成虎”的进
谏、百里奚的“唇亡齿寒”的进谏,可以说与邹忌的方法不相上下。为什么失败了呢?
学生讨论,明确:唐代魏征没有讽谏艺术,每每获得成功。看来劝谏能否成功。其决定因素在于谏对象——王。由于君与臣之间的绝对不平衡,导致君主成为在这一过程中的绝对权威。而臣下如履薄冰,稍有差错,轻者丢官失命,重者株连九族。邹忌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齐威王的英明,齐威王才是最大的赢家,他赢得了名声,也赢得了国家强盛。
作者的目的是强调游说之士的作用,所以有些地方未必合乎史实,但邹忌的讽谏术值得我们学习。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明确: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四、课堂小结
人教版初中六册语文文言文单元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五、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王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选自《战国策》)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贾:
②谓„„曰:
③利:
④力田:
⑤泽:
⑥之:
2.解释下列句子。
(1)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
(2)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3.试评论一下吕不韦其人。
参考答案:
1.贾:经商,做买卖。
谓„„曰:对„„说。
利:赢利。
力田:辛勤耕作。
泽:恩泽。
之:指代秦公子子楚。
2.(1)吕不韦到邯郸经商,见到人质于赵的秦公子子楚(即异人)。
(2)如果帮助他获得秦王王位,恩泽町以遗留万世,我愿意去资助他。
3.吕不韦资助异人并力助其夺得秦王王位,帮助他养育儿子。助其于灭六国,一统天下,他做了天大的生意,是最精明的生意人。
23.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人教版初中六册语文文言文单元教案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
4.理读法
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苦于
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
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一直
杂然相许
A.允许
B.赞成C.答应
人教版初中六册语文文言文单元教案
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
C.语气助词
(3)一词多义
方七百里
年且九十
曾不若孀妻弱子
方其远出海门
且焉置土石
曾益其所不能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河曲智叟亡以应
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吾义固不杀人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帝感其诚
其妻献疑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答案略写。
5.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
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学生自由发言。
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
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学生争相发言。
教师总结: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
人教版初中六册语文文言文单元教案
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六、课堂小结
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多媒体显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
七、布置作业
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战场点。
24.《诗经》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教学方法
1.朗读法
人教版初中六册语文文言文单元教案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极有层次,语约义丰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认为它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人教版初中六册语文文言文单元教案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清早露水变成霜。
越走越高道儿难。心上人儿她在哪,逆着直水去找她,人儿正在水那方。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逆着直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
一片芦花照眼明,逆着直水去找她,太阳不出露水新。
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心上人儿她在哪,隔河对岸看得清。
芦花一片白翻翻,逆着曲水去找她,露水珠儿不曾干。
曲曲弯弯道儿拧。
心上人儿她在哪,逆着直水去找她,那人正在隔水滩。
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生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
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
教师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成果展示: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人教版初中六册语文文言文单元教案
“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渎。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并为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