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实践(五篇)

时间:2019-05-13 03:31: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第一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实践----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评价的能力

六完小:杨春莲

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在课堂上讲究合作性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而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则是体现这一理念的极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让学生相互合作、主动探究,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科学实验的重要性,明白实验的成功离不开与他人的协作、配合。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施科学课程的保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增进学习动力。关键词:相互合作、主动探究、参与评价。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提高科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一价值取向反映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基本潮流,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在科学课和科学兴趣活动上,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应用能力和科学素养为本,以培养科技素养为主,大力发挥科学兴趣活动的育人功能。《课标》又指出“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在课堂上讲究合作性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而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则是体现这一理念的极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六年级科学上册中《水的变化与热的传递》一节,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明确水在自然界有哪三种不同的状态?是什么在改变着水的状态?二是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在教学时,我结合了生活中让人感受到的水的冷热的实际,让学生讲出感受过的水的冷热的经历(当时,手有什么感觉?手上的热量到哪里去了?)通过让学生研究水的变化与热的传递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教学内容包括:首先研究冰雪融化与热量的关系;研究水蒸发与热量的关系;让水和水蒸气放出热量;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与热量传递关系。那么,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我根据这些内容及其要求,我将学习小组合作,并进一步进行科学探究作为本课的能力训练目标,设计教学方案,并在教学中贯彻了这一学科学习理念。

一、让学生自由组合,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小学生好奇心强,渴望了解科学的种种秘密。我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兴趣。科学课是培养学生能力、传授学生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阵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不仅重视课堂上知识内容的传授,而且让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到科学的神奇魅力,学会主动观察、主动思考、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实际上是学生主体与学习客体之间的一种建构活动,因此学生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这个观念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因此平时我就常常提醒学生科学课的学习主要的是研究实验,要完成一个实验,单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集体努力才能成功。

上课前,我就要求合作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按照一定人数自由结成合作伙伴。并推举一位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由小组长进行工作分配,协调组内成员的相互关系。同时鼓励每个小组的成员能相互协作。相互学习,相互探讨,提高效率,共同完成任务。

上课过程中,我营造了一种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按照不同的研究方案进行实验,包括选择不同的实验材料,选择不同的研究途径、方法、手段等等,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学生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我充分尊重学生的经验和发现,让学生尽可能说出已有的经验和感知,并让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如:在冰雪融化的过程中,水温怎样变化?冰融化成水和热量有什么关系?晾晒的衣服会慢慢变干,地上的水迹也会慢慢不见,这些现象是水的蒸发现象。猜想一下水蒸发和热量有什么关系呢?怎样作实验来研究呢?温度下降是什么引起的?水的蒸发和热量有什么关系?联想我们做过的用纸盒烧水的实验,说说纸盒不会燃烧的秘密在哪里。冰融化和水蒸发的过程都要吸收热量,反过来,如果让水和水蒸气放出热量会怎么样呢?怎样做才能让水蒸气放出热量?试管中的冰是怎样形成的?罐子外的白色物质是什么?它是怎么形成的?以上一连串的问题就要通过实验来解决:这时,我和学生一起动手,共同参与,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师是学生的引领人和合作伙伴。

二、让学生相互合作、主动探究,经历研究全过程。

在教学设计上,我力求以“探究”为核心,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验证方案——实验——观察——记录——分析——作出结论的科学探究全过程.整个过程。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亲历探究。在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中,学会探究,学会与人合作做好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工作,让学生观察,讨论和交流,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以及尊重事实,用事实验证假设猜测的科学态度。

活动一开始,学生就对“冰为什么会融化?”“水为什么会蒸发了呢?”这两个问题产生了争论。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猜测。然后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设,学生自己设计了实验的方案,通过小组讨论决定,各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进行实验验证,然后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得出实验的结果。整个过程学生都积极参与,认真讨论,配合默契。如:第一个实验——冰融化了。捧在手里的冰融化时,手有什么感觉?手上的热到哪里去了?“在杯子中装一些温水,测量水的温度。把一块冰放入水中,观察冰融化的情况,并继续测量水的温度。”在这个内容上要让学生明确:在冰融化的过程中,水怎样变化?冰的融化与热有什么关系?在炎热的夏天,用什么办法能使冰不融化成水呢?第二个实验——水蒸发了。把一小块纱布浸湿,小心地包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书向纱布扇风,使水很快蒸发。观察温度有什么变化。在这个实验中要让学生明白我们怎样解释这种变化?(联想我们做过的用纸盒烧水的实验,说说水的蒸发与热的关系。)第三个实验——让水和水蒸气放出热。冰变成水,水变成水蒸气,都要吸收热。如何让水和水蒸气放出热呢?对于这个问题,我就让学生做实验:在一个深色的饮料罐中按大约3:1的比例放入冰和盐。把装有少量水的塑料试管浸入冰盐水中。先观察罐子外面发生发什么变化。几分钟后,取出试管,观察试管中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同时测量冰的温度。然后看看冰盐水的温度是多少?说说试管中的冰是怎样形成的?最后,看一看,摸一摸,罐子外面白色的物质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这样,学生就明确:水蒸气——水——冰的三态变化。在证实了水有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在地球上,水的三种状态并存并互相变化着。这种变化实际上是热量传递的结果。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科学实验的重要性,明白实验的成功离不开与他人的协作、配合。

三、让合作小组参与教学评价。

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施科学课程的保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增进学习动力。

科学课的评价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根据加纳德的多元智慧理论,《科学课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体验。

《科学课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堂的发展融为一体,淡化了终结性评价筛选功能,强化了过程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尤其是在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方式上有许多新颖、活泼、可操作的创新之处。

评价的参与者也不再仅仅是教师,应当还包括学生.这种综合性的评价将更全面更准确地展现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潜在的学习能力,并得到更充分的肯定.学生既要自己评价自己,还要进行学生之间的合作评价,使学生成为评价的能动参与者。比如,在每个实验中,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和汇报现象,进行解释后,再由组内同学提出自己的想法,组内成员相互评价,谈自己的见解,也评析他人的意见。然后由每一组选择一个成员介绍各组的实验操作过程,再由另外几组的成员通过画五角星的形式评价该组的实验成效。这个方法在学生谈谈生活中还有水蒸气变成水的现象的一些例子时,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学生们都能积极发言,对其他小组的表现作出合理的评价。最后,在课堂小结时,我对得到五角星最多的小组进行表扬并给其他组以更多的鼓励。

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最了解各自在实验探究中所发挥的作用,所以学生之间的评价,最能反映出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作用。用这个办法引导学生用最直观的方法去评价其它同学,在评价别人的同时也和自己比较,学习别人的长处,使评价双方都受益,在学习中建立一种新的伙伴激励机制.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要谈论自己的见解,还要认真听取别人的见解。这样更能促进彼此的良好合作,优化合作关系,有利于提高小组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强化合作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要使一个人在以后的工作中能与人愉快地合作,无疑是要从小开始培养的。当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就试着了解合作与交流的价值,尝试与其他同学合作与交流,并且在合作和交流中得到鼓励和肯定,这样既有利于使他们从小树立自信心,又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学习欲望,这样在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的同时也为他们进一步探究科学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可以说,要落实新课程计划,我们还有待更深入地转变,要彻底改变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真正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学生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第二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科学论文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内容摘要】: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努力实践新课程标准,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以达到全面提高科学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兴趣探究过程倾听教学方式全方位评价

【正文】:

什么是科学?恩格斯说:“科学就是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的材料”。所谓“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所谓“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就是用积极的态度理性地、实事求是地对待生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问题,这就是《科学》课最根本的目的。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努力实践新课程标准,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以达到全面提高科学素质的目的。

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至关重要的,但良好的科学素养是不能靠外部的灌输得到的,而是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逐步获得,让孩子们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动手操作、记录信息、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发展孩子们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上好科学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兴趣是知识的源泉,兴趣是成功之路,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动

力。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尤其是科学课要注意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趣味性浓是科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之一,怎样将学生的直接兴趣持续下来,这就需要自然教师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进行培养。教师在课堂上激发起学生强烈兴趣的同时,还要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悬念,激发学生在课外去完成。如我在教《磁铁》一课时,在课内引导学生实验认识了磁铁的基本性质,在即将下课时我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把一根磁铁截成两段后,每小根磁铁是否具有磁铁的基本性质?在教《动物和环境》一课时,给学生提出了“你在什么地方能捉到蚯蚓?为什么?”的讨论题,让学生先讨论再回家实地考查验证。这样有目的地设置一些悬念,不仅使学生保持了持久的学习兴趣,而且节省了课内教学时间。

教师对学生当堂不能得出的结论,不要轻易告诉学生,要激发学生课后亲自实践解决。如我在《冰》一课时,我出了这样一道讨论题:“水结冰后体积是膨胀了,还是缩小了?”并提示,学生在平时吃冰棒时,看到冰棒的柄端是平的,还是凸的或者是凹的呢?学生虽然吃过不少冰棒,但没有观察这一点,这时同学们各说不一,争论不休,有的同学希望我给他们一个正确的答案,我却说,这个问题还是留给同学们课外通过实验去解决吧。这样不仅把学生课内的兴趣持续到了课外,而且学生从实践中得到的知识要比教师在课堂上讲的记得牢。

二、树立科学探究过程的理念

科学探究是指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标准》中所指的科学探究是指学生们用以获

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模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从两种探究活动的比较可以看出,科学家们的探究,是在已知世界的基础上,探寻未知的领域。学生们的探究活动,则主要是在已知领域内通过探究获得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提高科学能力、树立科学意识、培养科学品质的活动。

探究活动已作为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树立科学意识、培养科学品质的活动。探究活动已作为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探究过程”意识。

第一,科学探究本身是一个过程活动,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等一系列活动。

第二,通过活动过程,让学生对身边的科学现象亲自观察、亲身感知,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体验其中的乐趣;通过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自信;通过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使他们逐步形成科学意识,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此外,科学探究过程也是能力的形成过程,必须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载体,才能内化形成。在科学课程教学中要使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教师还必须为学生精心创设探究互动的氛围。教师的“过程”意识不仅体现在科学探究过程,还要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既要重过程教育,也要重过程评价。

三、在科学探究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在科学课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实验,因为在课前师生准备了实验材料,学生又急于想动手摆弄这些材料,这样就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因此,常常会有出现这种情况,老师无论在全面怎么讲,学生在那儿还是自己摆弄,根本不听老师讲什么。听不进老师讲的话,就不知道这节课要探究什么。所以,在科学课中,引导学生学会“倾听”非常必要。以下是我经常采用的方法:

(1)实验材料先不发给他们,等老师把该讲的讲完,学生的疑问,假设和探究方案都提完,再把实验材料发下去。

(2)给予倾听者鼓励表扬,分两种:一是只认真听讲,对这样的学生多做口头表扬。而发言积极,提的问题又比较有价值,这样的学生不仅说明他认真听了,而且还说明他动脑思考了。对这样的学生记一个“优”,学期末会积累不少。久而久之,不仅使他们学会上课倾听,而且学会积极思考。

四、教师要努力建立新的教学方式。

将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代替单纯的讲解;以创造各种学习的机会和探究的情境代替灌输;学会倾听,了解学生理解了什么,误解了什么;将社会和大自然都看作教学的资源和科学教育的场所;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权利,对他们积极加以引导;将教学评价伴随在教学过程之中,努力与教学融为一体。

教师应将进行探究性的教学作为一种新的体验。不可否认,我们中的大多数教师在学校学习的期间和进行教学工作的期间,都很少从事过独立的科学探究活动,因此,我们需要和学生一起对科学探究进行积极的体验,并尽快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承担起指导的责任。

五、注意在科学探究中对学生全方位评价

引导学生搞科学探究,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要课前准备,课上引导。还需要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有的学生对科学探究很感兴趣,这是老师最欢迎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属于能力较弱的,主要表现在动手能力弱和推理能力弱。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属于能力强,但对科学探究不是很有兴趣,这些学生一般语数成绩较好,是班干部,是班主任眼中的好孩子。怎样把这三类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呢?我认为对学生全方位的及时的评价,无疑是对学生搞好科学探究提高科学素养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当学生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或概括出一个完整的探究结论时,即使给予表扬奖励,并记上一个“优”。有的学生在课前准备实验材料时表现积极,能克服困难,给予及时表扬,记一个“优”。学生在探究科学问题时,发现了一个别人没有发现的新问题时,及时表扬,记一个“优”。并且及时引导其他学生再把这个新问题探究一下,这样一是让发现这个新问题的学生感到他的发现很重要,二是让大家明白,搞科学探究就是这样,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探究,在探究中又不断地发现新问题,又不断地探究。当某个学生在探究时,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也及时表扬,记一个“优”。这样,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能得到两个“优”。老师布置在家观察实验的作业完成的好,也记一个“优”。积累三个“优”可以得一个“小红花”,然后再记到成长档案,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全方位的评价虽然麻烦,但很值!

小学科学教学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并适当地将这样的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

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钟启泉

4、沈健《小学科学课堂如何开展有效性的探究》,安徽省宣城市教研室

5、蓝岳美《科学教学更有效》,中国小学科学课程网

6、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研究工作总结

第三篇:小学科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小学科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指出该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像、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科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的教学方法。科学本身就是人类不断更新发展知识在时间尺度上积累的成果。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束缚少,在这个阶段对他们及时进行创造性教学,对培养“创造型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途径。由此,探索科学课堂创新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 重要了。

二、探索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顺应“大纲”要求科学教学大纲指出:科学教学不仅是知识教学,而且还包含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知识教学在课堂中地位应该逐渐弱化,单纯的灌输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取而代之的是创新的教学模式,如启发式教学,去鼓励学生由教师的提问,通过自主实验,搜索资料等途径解决问题,并以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形成良性循环。这样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从束缚的思维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2.科学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决定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科学教学的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涉及古代的、现代的各项 先进科学技术和重大发明创造。这些知识来自不同的领域,但是当今社会提倡学科交叉,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的结合往往能产生突破性进展。对于小学科学教学也一样。让学生亲自参加考察活动,进行观察和实验,开展栽培、制作、饲养等活动,就是创新课堂教学所提倡的方式。它让学生体验各个科学领域知识的独特之处,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创造能力。

三、创新课堂教学的模式

1“.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这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的一种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较为适用。这种教学模式过程如下:学生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预测结果———学生操作或行动———得出结论。2.研讨的教学模式其过程如下:教师创设情境(给学生观察材料)———学生观 察、分析———教师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引导上升为科概念。其过程为:实验———结论———再实验———新结论。我在教学“导体”一课时就功地运用了这一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不断进行探索的科学习惯。如:师:下面让我们看看,苹果是不是导体?猪肉是不是导体?蒸馏水是不是导体? 师:演示:用一节电池下演示(现象:灯不亮),用四节电池(现象:灯不亮),用高压电(现象:灯亮)。师:苹果、猪肉、蒸馏水到底是不是导体呢?

生:在电压低的情况下不容易导电,在电压高的情况下容易导电。

4.解释式教学模式对于一些学生难以设计的实验方案,我就采用先入为主的方法进行教学,再让学生破坏一些规则,从而让学生积极思维。我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就运用了这一模式,其过程如下:师:如何知道声音是通过振动传播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音叉振动时,用手碰触,阻止其继续振动)

师:还能听到声音吗?生:不能。师:正是因为音叉停止了振动,所以我们听不到声音了。是吗?但是我们声音不会马上消失,为什么呢? 生沉默。师:因为音叉振动带动空气振动,空气振动使耳朵鼓膜振动,所以我们能听到声音。空气的振动不会随着音叉的振动马上停止,所以声音不会马上消失。

5.迁移式教学模式科学课最主要的特征是科学探究活动。科学探究活动要有教师的引导,实现其方法的迁移。我在教完“一片完整的叶”再进行“蜗牛”一课的教学时,就运用了这一方法:

师:观察一片完整的叶时,我们是怎样知道叶的特点的,请 你们回忆一下。

生:叶的大小、边缘、颜色,叶柄的大小、长短、粗细„„ 师:我们观察蜗牛也应该观察蜗牛的什么?

生:蜗牛的大小、蜗牛的颜色、螺线、怎样爬行等。学生写出观察报告。(迁移)

四、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效果通过运用以上的教学模式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第一,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吸收者,这得益于课堂上教师职能的转变。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教”是一种引导式的激励。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教师的地位

和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成了问题情境的创造者、探究活动的促进者、良好氛围的创设者。第二,教师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自身的科学素质和教学能力。教师要熟练地运用上述五种模式,不仅需要对教材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还需大量阅读其他文献资料,以获得丰富的素材。教师不仅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学会如何运用有效的方式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第三,创新的课堂模式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资料收集和自主实验,使家长在教学中也扮演了不可缺少的角色,给家长提供了与孩子交流学习心得的机会,促进家庭成员的互动,一举多得。

第四篇: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

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指出该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可目前农村小学科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各种实验条件与师资相对缺乏;在日常教育中偏重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往往忽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而家长也只重视孩子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其子女的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从而影响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创新能力逐渐下降。

于是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中,做到人人会开展探究和亲身体验,学会假设、取证;情绪亢奋,活而不乱;能以探究发现为宗旨开展开放性教育活动,实验有计划,观察到位,并学会表达和倾听,最终实现有效探究。

【关健词】

农村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 有效探究

新课程实施以来,科学课呈现出了与以往科学课明显不同的现象:学生动手机会多了,他们亲自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身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探究过程。表面上看,似乎体现了课标中所指出的“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然而,学生的科学探究成效如何?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有效性又如何呢?下面,结合自己在农村科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经历,浅谈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对自己的学生的学情进行科学的分析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也指出,科学课程“不仅要考虑科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科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科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意味着科学教学活动必须关注了解学生知道的概念,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上组织开展科学学习活动。

记得有次上公开课,内容是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在前一天的备课过程中,只顾埋头苦思课的设计流程,而没有去了解学生对所学相关内容的认知基础和了解程度,以及知识的后续内容。更没有在课前到班里与学生进行交流。只是一意孤行地认为:“沉浮学生已经比较了解了”故而将课的教学起点设置过高。只记得那天上完课后感觉很累,面对评委,想想自己的教学设计及课上学生的表现,真是汗颜。我仔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没有去关注学生的已经知道的概念是最大的原因。在说课时提出的这点也得到了学校其它老师的认同。因此,设计时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入手,效果会迥然不同

二、教学目标的定位要落在有效处 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同时又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所以,教学要有效就必须首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真正有效的教学目标则必须经过教师自身的理性思考,得以内化的目标。

可以这样说,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自己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在新课标的影响下,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确立,正在从传统教学中只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逐渐转变为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科学学习达到什么样的情感目标在许多教学设计中都有所体现。然而通过对一些教学目标的解析,我们可以发现,有些目标只是为了体现新理念,并不符合学生的实际,而且有些目标不是一节课或某段时间就能培养的,这样的目标有时反而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如我在《时间在流逝》的教学中,设计了如下目标:(1)(2)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初步体验主观感受时间,有时会不正确。(3)实验完成后能够及时进行反思,总结优点与不足。在以上三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切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是教师在这节课中要达到的基本目标,然而情感与态度目标,则显得不足。我认为应该是。科学概念:(1)通过用各种方法感受时间的长短。(2)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学习时刻、时长两个概念(3)在不同环境中感受如:在看动画片时和安静等待时感受十分钟。看看会有所偏差吗?过程与方法:(1)设计“时间在流逝,感受时间”实验,经历简单地探究性实验过程。(2)初步学会用比较方法合理感受时间的流逝过程。(3)实验完成后能够及时进行反思,总结优点与不足。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对探究实验的指导要有科学的态度 1.对实验材料的选择要体现实用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光靠一张嘴巴,两根粉笔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实验,研究。科学课中的实验效果不明显,势必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利于学生探索与创新,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中的实验材料进行合理的加工、改造,重组出具有迁移性、思考性、再生力的科学活动,因此我们要树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验材料的选择是重要的环节。(1)实验材料要多样,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感兴趣的材料。学生提出的假设是多样的,教师就要为验证这些假设提供多样的材料,而不能把学生框死在几种固定的材料上。那如何准备多种多样而且有结构的材料呢?做法是:合理利用小学生科学学具材料袋内的材料,因为它是与教材配套,而且适合分组实验;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我就开出一张材料清单,让学生提前去收集实验材料。(2)材料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3)材料选择要具有代表性。(4)日常器具的利用在课外做实验是教学的必要补充:用一些身边简单易得的器材或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易的装置,在课处独立或合作完成的实验,可以使学生理解到科学无处不在。2.实验的设计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科学中实验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探究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用科学的头脑想问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科学和理解科学,充分发挥实验的“发展”功能。例如在《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中,第二个实验是让学生能看到或感觉到热的传递方向,根据书上设计是要准备两个铁架台中间拉一根铁丝,然后在铁丝上由学生粘火柴棒进行实验。老师在教学时就可对材料进行了处理。利用以前学具袋里的材料,把实验中的铁丝换成了铜棒,因为铜棒较粗夹在一个铁架台上就行了,而且火柴棒粘上去也更为方便,也不影响实验效果。另外,学生对于老师提供的材料还会有他们的自己的创造。在交流实验方案时,有在金属棒上涂上凡士林的,有在金属棒上涂上蜡烛油的。基于这点,老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了多种适合学生探究的材料,为学生提供了“超市式”材料区:有涂了蜡的金属棒、涂了凡士林的金属棒、没涂任何东西的金属棒等。让学生根据需要自由选取实验材料,学生在选取材料时必须仔细认真地考虑各种因素,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实验方案指导要到位、实验方法指导要到位、实验记录指导要到位。切忌走过场,导致实验结果五花八门,实验过程乱糟糟,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操作不规范,甚至出现意外或伤害事件。尤其是酒精灯、火柴、小刀、稀盐酸等器材的使用,要注意安全,这主要针对实验方法要指导到位。此外,实验前方案的讨论与交流要指导到位,为实验的有效活动奠定基础。实验中表格怎样记录,教师也要作适当地指导,比如打“√”、画“○”、记录顺序、记关键词等要求都要交代清楚。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湖北教育出版社

第五篇:浅谈小学课堂教学创新

浅谈小学课堂教学创新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教师承担着为民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首先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践行创新理念,不断以自身的创新行为,推动学校“走创新教育之路,做创新型校长,当创新型教师,育创新型学生,建创新型学校”。笔者认为,创新是教育的担当,是国家民族的希望。要建设创新型学校,就要立足课堂,从课堂教学创新开始。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虽然新课改已进行几年了,但由于受“师道尊严”和“升学率”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敢真正在课堂中实施“民主”,担心课堂乱了,授课完不成,影响自己的教学质量。因此,上课还是“应试教育”模式,或者是“穿新鞋走老路”,课堂民主和创新是个摆设。只有我们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师生关系融洽,使学生产生一种良好的求知心理,自觉地参加到知识形成过程中去。由此升发到“快乐的学”中去,产生浓郁的创新学习兴趣。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首先,教师要学会“宽容”和“倾听”,这是建立民主和谐新型师生关系和宽松自由的思维空间所需要的。如在不影响整体学习前提下,允许学生的“童心”小搞笑出现,允许学生的“胡思乱想”。教师要放下“长者”身份,与学生“零距离”接触,用“童心”去体验,用“童言”去交流。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听自己意见的朋友。其次,教师要点燃学生主动参与的激情。培养学生能动性的根本途径就是激发他们的需要,需要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要充分“备好”学生,要有针对性、新颖性的设

计课堂程序,多给学生参与机会和展示机会,真正使学生变为“要我学”为“我要学”。最后,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聪明的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要注意创设一些情境,使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喜悦。如:举办一次知识抢答赛,让成绩差的学生当一回评委,成绩中等的同学作为主考官,成绩好的同学进行竞赛抢答,这就避免了“常规”知识抢答赛中所出现的尴尬场面。通过有序的组织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表现自己的“长处”,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只要学生努力了,教师就应该毫不吝啬的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好胜心强,他们极其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培养学生“说”的动力应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开始。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应始终面带微笑,耐心倾听,并适时予以鼓励,如“说得好”“不要急,慢慢说”等,并要求全体学生注意听,给说得好的同学予以鼓掌或送上小红花,教师对每个学生发言都应予以充分肯定,激励学生喜欢“说”,有信心“说”。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深厚的兴趣,才有可能有所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打破旧式僵化传统的课堂结构模式,在学习新课前,应采用各种新颖的方法导入课题,如猜谜语激发兴趣、诗歌诵读法等等,促使学生产生最实现、最直接、最活跃的学习动机,注意力一下子被抓住了,深深地吸引到了课堂上。对中年级的识字教学化繁琐为简化。如教师在教学“赢”这个生字时,很多学生都记不住,此时,教师就将“赢”字结构解编成歌迷诀:亡、口、月、贝、凡,让学生多读几遍,学生便能记住。这些喜闻

乐见的灵活方式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给课堂注入了新鲜的空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

一堂好课,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在有些课堂上师生激情飞扬,课堂就是一种享受。这样的好课,课堂氛围是和谐的,教学理念是开放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能够放飞激情,把爱投入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和孩子们的零距离相处,从而让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机,让课堂和谐完美,让学生思维拓展、想象无限。比如《口语交际》课,首先,让学生快乐地说,让学生自己组织实验、自己选择学习材料,不受教师经验的局限。如:一年级下册教学“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等问题,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动物王国里的一只小动物要过生日了,小动物们纷纷来祝贺,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比一比,你能知道什么吗?用这些词说一说,创设这样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学生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学生在“我们是自己学会的”这充满自信的声音中轻松地学习了知识。其次,让学生有机会说。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差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课堂上教师满堂灌,学生没有或很少有思考和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口头表达能力得不到训练。为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多给学生“说”的机会。一是可以给学生自言自语的机会。让学生组织好语言、准备好说的内容,以便能一次说对,增强他们的信心。二是要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通过同桌、四人小组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等形式,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

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三是要给学生各显其才的机会。教师应提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良好氛围,有意识地根据问题的难易向不同水平的学生提问,学困生回答一些难度低的问题,优秀生回答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问题。开放的课堂让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鼓励教师的教学创新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创新永远在路上。优秀教师往往根据所服务的不同个性、不同基础的学生情况,结合所完成的育人目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学定教,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学创新首先要培养创新思维,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有一次,一道发散性思维的题,我的思维就不开阔,没有转换思维的角度,怎么也做不出来,于是请教一位名师,她说:“我们的思维不能只在一个方向,要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果然,她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其次要创新教法,找到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法。在一次期末总结交流会上,一位老师的方法很有创新。他说:在测试频繁的情况下,找出前一次考试前十名的学生,不答卷,而是让10名学生在其他学生答卷过程中找出典型的错误,将错误写在黑板上,交卷后,师给出标准答案,这十名学生改卷,老师讲写在黑板上的典型问题。他的方法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信,还让老师自身节省出了很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创新教法,一举多得。

五、营造创新的教学情景

教学情境的创新是教学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教育智慧的集中

体现。如创设问题情景,首先要引发学生好奇。在教学中经常利用“环境的创设”、“提问的设计”以及“课外知识的穿插”等手段,引发学生好奇,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保持长时间的兴奋状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二是诱使学生出错。有一次,学生的口诀记的不熟,我就说:“同学们,你们来考考老师,看看老师的口诀记的怎么样”。开始,我都说对了,忽然,学生说:“七九……”,我说:“三十六”。结果,我发现学生愣了一下,然后说:“老师你说错了”。这一插曲加深了学生对口诀七九六十三的记忆,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久久不能忘记。三是贴近学生生活。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有一部分知识是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选择标准来分类的。其实这种事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只是很多学生不会想到这就是数学。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地准备了樱桃、白菜、西红柿、苹果、辣椒、桔子、扁豆、草莓等,让大家想怎么分就怎么分。这些东西学生们没有不熟悉的,他们的脑子就像一下子被激活了似的,讨论起来你争我抢,答案也是五花八门。有的说:“分两种,樱桃、苹果、桔子和草莓是水果,西红柿、白菜、辣椒、扁豆是蔬菜。”有的说:“按颜色分,樱桃、苹果、西红柿和草莓都是红的,剩下的是另一类。”还有的说:“我把它们分两种,一类是我喜欢吃的,像樱桃和草莓,还有一类是我都不喜欢吃的。”……在感受童言天真的同时,我更深地体会到分类这种数学思想是如此朴实地贴近学生,而学生们已有的生活经验真的是数学教学的宝贵财富,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们也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就生活在数学的世界里。

总之,有问题,才会有思维;有问题,才会有探究;有问题,才会

有创新,有发展。创新没有止境,创新教学更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教师,我今后要不断的探索,不断的研究,不断的努力,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坚持教学创新,让我的课堂充满活力,让我的学生思维活跃、全面发展、健康快乐成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下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实践(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实践(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实践与探究

    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实践与探究 龙凤萍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特有文化根基、性格指向、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等因素作用先形成的一种富有创意的发明或发现的能力。与传统的教学观不......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创造过程,是一个开展思维活动的互动过程。多少年来就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

    小学综合与实践课堂教学论文

    小学综合与实践课堂教学论文 自主参与,搭建高效”综合与实践”课堂 许娜莎 (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紫峰小学) 摘 要:凸显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参与的全程性、内容的综合性、实践的完......

    实践“变异理论”,创新课堂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实践“变异理论”,创新课堂教学 作者: 来源:《中国教师》2013年第22期 编者按:“变异理论”作为科学而完备的教学理论,在北京市海淀区教科所与北京师范大......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考察报告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考察报告 随着我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探究式学习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董学华 从小培养其良好的科学素养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科学课的学习逐步让学生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能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身边学......

    浅谈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浅谈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汉川市毫洲小学:夏兵峰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指出该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