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研学后教”课堂中古诗文诵读之“吟诵”
浅谈“研学后教”课堂中古诗文诵读之“吟诵”
市桥小平小学
陈艳妃
“研学后教”这一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充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主人的身份。古诗文作为我国文化瑰宝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语言精练、音韵和谐、意境深远而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一直传诵不衰。在听了汪秀梅老师的《秋思》教学后,那扣人心弦的歌声常徘徊在脑海中,“吟诵”在我心中荡漾;往后收看了“广州市中小学生美文朗诵大赛”,“吟诵”一词,在我的教学思维领域中就烙下了深深的印,激起了探索的欲望。吟诵作为一种感性的直觉教育方式,正是培养孩子们对古诗文直接感受能力的有效方法,对这一方法的掌握,也就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现结合研学后教的教学实践,浅谈本人对吟诵理解:
一、吟诵——激趣的火石。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有强大的内驱力。但古诗文不像一般小学文章一样具体、形象、生活化,容易理解。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理解力不强,要从二十来个字里弄出点精彩来实在不容易,因此大大地减低了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学习的是篇幅较长的古诗文,再加上古诗文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大,这样原本不浓的兴趣就更淡了。心理学家曾指出:兴趣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愉快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一类新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要激起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吟诵是一个好方法。例如,我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在我还未教读时,学生便自豪地背出了整首诗来,那声音震耳欲聋。看来学生早已对此滚瓜烂熟,甚至可以倒背如流了。我还以为这次学生肯定兴趣浓厚了,因为这是表现自我的机会了。学生兴致盎然,教学效果就不会差到那里去了。但后面的环节中,真让我出外意料——谈到古诗的意思、感情色彩,学生无言以对,一阵微风吹过了安静的教室,那高昂的兴致也随风而散了。当时,我纳闷了,我该怎样呢,从何处寻找回那份震撼人心的兴趣呢?此时,“平长仄短”跑进了我的教学思路,我立马据此吟诵了一番,柔和的曲调,掀起学生心中思维的涟漪,那兴致回来了。再如,我在教学《春夜喜雨》时,以著名歌手陈俊华的一曲《春夜喜雨》作为引入,在歌声的潜移默化下,深深地爱上了这首五言律诗,并且在歌声中,他们感受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又如汪秀梅老师在教学《秋思》的后部分设计中,加入了吟诵,当学生听到了老师那深情的吟诵时,无一不陶醉,不禁随着汪老师轻轻地读着,甚至到场听课的老师也跟着诵。可见,吟诵的魅力无法挡,它是激发人们学习古诗文的火石,一旦擦出火花,学生学习的兴趣随之
大大提高,为后面的学习、积累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吟诵——理解的灵药。
理解是古诗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由于古诗文距今年代久远,社会形态、生活风俗相差甚大,诗面字义与现在解释已存在着较大的变化,而且古诗文通常以高度精练的字词来概括表述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意思和含蓄的情感。这些都是阻碍学生理解的绊脚石。然而,大多数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又不够重视,处于怕讲多了学生接受不了,少讲又怕学生不明白,可谓进退两难的一种尴尬局面,导致教学模式单调枯燥,多以“读——解——背”作为课堂教学步骤,造成学生囫囵吞枣,无疑扼杀了学生对古诗文的探究机会,阻碍着我国古诗文弘扬。古诗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国家教委也正是研究着古诗文的发展,那么作为基础教育前线的我们绝不能关上第一扇门。
一篇古诗文只是那么短短几句话,要把它理解透彻却不是一件小事。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吟诵是理解古诗文的灵丹妙药。我在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一词时,并没有讲解词意,而是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然后试着把词读通读顺,在这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吟诵。结果有的学生表现让我出乎意料的好,不但读出了词人对笔下那宁静舒适的乡村景色的喜爱之情,还在吟诵中散发着对自己的共鸣——多彩的童年生活。有的学生则从节奏上花工夫,通过吟诵节奏的不同,为表现词的魅力,虽然那不是最好的表现,但至少学生在吟诵中能自我生成知识、感悟情感和人生观,这不比我们给他“鱼”要强多吗?吟诵打开了学生奇思妙想的小径,同时也敞开了孩子们天真烂漫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古诗文的绝妙,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内涵之渊博。这就是我们作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的任务。
三、吟诵——感悟的钥匙。
一切的教学,最终的目标都是让学生感悟。古诗文教学就更能体现这一点了。古诗文教学就是唤起学生的情感体现,产生共鸣和移情,引导他们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的形象,入境悟情。让古诗文教学弥散醉人的芬芳,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多途径引导学生投入感情地朗读,感悟文本的含义,直达作者的心灵,进而产生共鸣。为让学生喜欢吟诵,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由于看的角度不同,感悟也随之不同。同一首诗词也有着不同的吟诵方法,教师应具在包容性。虽然个别学生的表现并不理想,但一旦学生用上了这一把“钥匙”,教师就能指引好开锁的方向,通过有效的组织和调整,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李白的《静夜思》是首耳熟能详的佳作,广被传诵。而大部分的小朋友早就在上小学前能背出来了,这是为什么呢?不就是自读自悟吗?并且,部分小孩从积累中还知道月
亮跟思乡在关呢!又如,我在教学《牧童》时,学生参从诗面上知道诗的大意,也会感受到牧童的开心,但我配上了一首轻柔的音乐让学生吟诵,效果更明显,从学生从配乐吟诵中感悟到这首诗除了写牧童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以外,还流露着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欢,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四、“吟诵”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师》中指出:古诗教学包含了四个组成部分:读、唱、吟、舞。这四个部分在机结合,互相支撑,融为一体,能把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让他们在形式多样、富于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句意思,也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获得审美的喜悦。而“吟”这一部分尤其关键,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多放心思去探究。
首先,从“诗眼、关键词”入手。诗眼、关键词是古诗文的灵魂。触摸了灵魂就等于得到了收获。在古诗文教学中,让学生从诗眼、关键词去先大致了解大意,确保知识的准确性,而且不会让学生浪费时间绕圈子。我在教学《回乡偶书》时,让学生抓住“回”、“离”、“衰”和“不相识”等字词,让学生先思考这些字带给他们什么情景,后让学生结合自己想象的情景去吟诵全诗,就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掌握了知识,教学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吟诵。小学生的注意力有限,我们总不能让孩子们一堂课就是读,因此,在吟诵上我们需费心思。如教师可从配乐、套曲、自编等方法进行吟诵训练。配乐就是找出符合该古诗文的音乐加以配合学生诵读,这与普通课文配乐方法一致。套曲就是利用现成的曲谱材料,把古诗文代进去再唱出来,但曲谱的选择亦要遵循与古诗文表达的感情基调相近的才行。只有这样情感和意境才会被重现。而自编则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地把古诗文吟唱出来,当然,这是鼓励学生创作的最好办法,我们不应该随便打击学生的创作。其实,学生的吟诵大多是半读半唱的,是让人陶醉的。教师还有必要安排学生反复的读、加上平仄读法的强调、加上对吟、唱的指导,那么学生必定爱学古诗文、乐学经典。
吟诵,作为一种历经时代考验的诵读方法,必然有着独特的作用,我们应该好好地用它,让我们的古诗文穿上华丽的锦衣吧!在研学后教的课堂中学习古诗文,有了吟诵这一有效方法,定能取得理想的课堂效果。【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师》
上海教育出版社06年第3期
第二篇:《经典诗文诵读与赏析》之心得体会
《经典诗文诵读与赏析》之心得体会
中国的语言文字之根在古诗文经典,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人们可以从这些优秀诗篇中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了解民族历史的演变,感受汉语表达的丰富和美好,诵读经典诗文能陶冶人们的情操,为审美打下基础。
诚然,在浩如烟海的经典诗文中,仅仅依靠12节课24学时的诵读与赏析肯定是不够的,但就是通过这有限的时间,我也有了不少的收获…
可以说,我们是在经典诗文的浸润下长大的,从小,我们就接触到了不少经典古诗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理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心胸;“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母子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这一切,把我们的精神释放到一个自由飞翔的空间,成为点燃创造性的生命灯火。
然而可以说,我们只做到了“背诵”,而离真正的“诵读”还很远,只有通过“诵读”,才能真正体会经典诗文中所蕴含的丰富意境,从而有所收获…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诵读需恭恭敬敬,一心一意,不急不徐,字字清楚轻松愉悦。经典,乃悠扬自得的雅致之音,我们每天坚持不懈,读圣哲之言,体圣哲之心,发圣哲之语,定在之中,慧在之中。现代文阅读更需声情并貌,在读经典的影响下恭敬认真地读出其中的思想感情。熟读而后能悟,悟而后能用,用而后能生巧,巧而后出新,诵读就是把书上的变成自己的,放在自家智慧库里,随用随取。用多了,自然心灵手巧,会有神来之笔、天造之功。
通过诵读经典,使我们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通过诵读经典,让我们学会分辨人物的美丑,分析事件的善恶,形成高尚的人格。
通过诵读经典,可以加深我们对古代杰出人物和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强暴、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尊严的光荣传统的认识,激励我们从小树立报国之志。
虽然通过这有限的12节课,我们诵读并赏析了部分经典诗文,但是对于这门课我仍然有一些建议:比如,适当增加些现当代的中外经典诗文的内容,毕竟从小开始,我们就接触到了不少古诗文,有些甚至达到了熟记于心的地步,而对于一些现代经典诗文,我们就接触得较少,而且我觉得,诵读现代诗文更需要感情及技巧,如能顺利地诵读出来,则更能锻炼自己的能力。
这门公选课虽然已经结束了,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定会寻找机会,依靠学到的诵读技巧,继续赏析经典诗文,体会思想感情,感悟人生。
第三篇:吟诵中华经典诗文,品味祖国语言文字——古诗词诵读竞赛主持词串词
吟诵中华经典诗文,品味祖国语言文字——古诗词诵读竞赛主持词串词(5篇)
古诗词竞赛主持词串词篇1
尊敬的各位位老师、评委、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在举国上下轰轰烈烈“创造新业绩,迎接十六大”的热烈氛围中,我校为展现当代中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素质,讴歌建党81年来所取得的丰功伟绩,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情感。今天,在这里举行“喜迎十六大配乐诗词朗诵”比赛。本次比赛将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让我们用掌声预祝他们在今天的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担任今天的评委有张光老师、田序华老师、初钊明老师……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真诚的谢意。下面我宣布:实验中学“喜迎十六大”配乐诗词朗诵比赛现在开始。首先请1号班级为大家朗诵《老师,你培育的是祖国的春天》,作者佚名,领诵:张校名、江亭华。
……
下面举行颁奖仪式,首先请获得三等奖的班级_____________上台领奖;
下面请获得二等奖的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台领奖;
下面请获得本次比赛一等奖的.班级__________________上台领奖。
同学们:
党的十六大即将召开,让我们团结一心,勤奋学习,积极工作,创造优异的成绩向人民汇报,向十六大献礼,最后预祝十六大圆满成功!
实验中学“喜迎十六大”配乐诗词朗诵比赛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喜迎十六大”经典诗词配乐朗诵比赛
初三各班级:
为迎接十六大的胜利召开,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展现当代中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素质,提高朗诵能力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特举行经典诗词配乐朗诵比赛,具体要求通知如下:
一、比赛时间:第九周星期四下午第三节和课外活动时举行。
二、比赛要求:
1、朗诵内容:古典诗词和现代诗词精品,偏重于词。
2、朗诵时间:3—5分钟
3、参加朗诵的人数为领诵2人,协诵男8人,女8人,共计18人。
4.朗诵内容要用稿纸抄清于第九周周二交政教处、团委,(抄写形式:第一行正中写题目,第二行写作者和朗诵者的班级、姓名,切不可将这些写在格外的任何地方)。
5.朗诵要求: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有较强的欣赏价值。
6.所配音乐与朗诵诗词的背景、内容要求和谐统一。
7.比赛时,朗诵者的仪表要体现中学生的风采,服装要有中学生特点。
三、奖励:
本次比赛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古诗词竞赛主持词串词5篇2
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领导、广大同仁、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伴随着火热夏天的热情步伐,第二届古诗文朗诵大赛如期而至。大会第一项:有请张校长为本次大赛致开幕词。
一、张校长致开幕词。
感谢张校长的一席话,它让我们更加真切的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到古诗词的璀璨耀眼。下面进行大赛的第二项:有请教师代表李老师发言。
二、教师代表李老师发言。
听了李老师对古诗词的独到理解和精彩诠释后,让我们再来聆听一下学生的心声。第三项:
三、学生代表发言。
在选手的摩拳擦掌中,在观众的认真聆听下,第二届古诗文大赛拉开了序幕——
四、比赛正式开始:按抽签顺序依次上场。
(一)台上的选手显然遇到了障碍,台下的观众真是心急,情不自禁的吟咏出了下一句。
从台下观众的脱口而出的诗句中,我感受到了他们的集体主义荣誉感,但是我们设想这样一幅画面:台上的选手口中诵诗词,台下的观众心中念诗词,这样岂不是一幅更加和谐更加美妙的画面吗?(二)此时,钟表上的时针已经指向了12,比赛也进行了一多半,但我从大家的眼睛里,没有看出一丝的倦怠,反而从此起彼伏的掌声里听出了专注,听出了热情,希望大家能够一如既往地欣赏我们选手的精彩表现。
(三)随着最后一位选手背诵的结束,评委们展开了更加紧张的评比工作,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之前,我们来活跃一下紧张气氛:哪位同学愿意把赛场当舞台,秀一把自己的青春风采呢?你可以唱歌、跳舞、讲故事、猜谜语。
这样的机会可不多啊。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你犹豫的时候,机遇就要与你擦肩而过了……28名选手的朗朗诵读和精彩表演犹如一场视听盛宴,给我们展现了他们特有的青春亮丽和积极向上的风采,他们有哪些过人之处和有待提高的地方呢,下面有请评委代表石老师做点评。
五、评委代表石老师发言
伴随着评委精要的点评,我们进入大会的第六项:颁发奖状
六、颁发奖状。
从选手们热情的笑容里,我读出了参与的快乐;从选手们轻盈的步伐中,我看到了成功的喜悦。参与就会快乐,努力就能成功!面对胜利的硕果,我们应该感谢校领导!为了缓解学习压力,活跃校园气氛,校领导在百忙之中为我们筹划了这样一次别开生面的活动,给大家提供了这样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苏校长就本次大赛总结发言。
七、苏校长总结发言。
结束语:
聆听着苏校长发人深思、启人心智的话语,我们的古诗文朗诵大赛就要拉下帷幕,感谢校长的精彩发言!相信我们同学们一定会以本次比赛为契机,更加热爱朗诵的!让我们生活有诗意,心中有诗情,做一名感情丰富,心灵高尚的人!让我们把古诗文诵读融入每一天!那样,我们的校园就会更加充满朝气,我们的心灵就会时刻沐浴书香。
古诗词竞赛主持词串词5篇3
这里,散发着诗文的馨香,跳动着青春的脉搏;
这里,涌动着生命的激情,洋溢着蓬勃的朝气;
10月14日下午,“诵经典诗文、传中华文化、营造和谐语言生活”姜山镇中心中学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在一片欢乐、和谐的气氛中拉开了帷幕。比赛由韩青春校长、王同义副校长、张代山老师、全少杰老师、李少峰老师、吴旭军老师担任评委。16位青年教师精心准备的16个节目一一登台亮相,把比赛现场的气氛推向高潮。
赛场上,教师选手们深情投入,个个表现出色,评委老师不时亮出一个又一个高分;赛场下,老师和学生的阵阵喝彩声和掌声更是此起彼伏。各个节目精彩纷呈,几乎难分上下,最终,赵健、宋金凤、张晓艳、盖淑娜四位教师以其标准的普通话、富有激情的诵读,赢得了评委老师的一致好评,荣获一等奖。
一个多小时的比赛在一片意犹未尽中拉下了帷幕,时间的流逝,我们无法阻拦,但欢乐的心情仍在延续。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只是姜山镇中心中学“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营造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语言生活”活动的一个缩影,就像在主持词中所写到的那样:
让我们吟诵中华经典诗文,品味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让我们聆听中华经典诗文,感受生命的美好和追求;
今天只是一个起点,未来的我们将更加精彩!
古诗词竞赛主持词串词5篇4
A: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B: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上午好!
A:今天,马庄乡全体师生,欢聚一堂,同庆六一;
B:
在这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里,首先请允许我们真诚祝愿大家节日快乐!
A:为营造书香校园,诵读千古美文,传承华夏文明,今天,在这里举行中华古诗文诵读比赛。
A: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B: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A: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
B:它犹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A:今天就让我们伴着纯美悠扬的乐音,来共品一杯古人为我们酿了千年的美酒。
B:今天就让我们和着这初夏的清风流水,一起吟诵,一起咏叹,属于我们共同的一份情感。
A:那么首先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天来到我们赛场的各位评委老师。他们分别是......B:真诚地感谢各位评委老师在百忙之中来到我们的现场,让我们再次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评委老师的到来。欢迎!
A:接下来,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本次比赛的流程:第一项:百人齐诵古诗词
第二项:
各校古诗词诵读比赛
第三项:演绎古诗古韵
合:马庄乡中心校庆“六一”古诗词诵读比赛正式开始!
B:下面进行第一项:百人齐诵古诗词。同学们,唐诗宋词是我们中华文化最灿烂的两颗明珠,源远流长的古典诗文是祖国文化经久不衰的瑰宝。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古诗的神韵,共同朗诵两首诗。
A:第一首《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二首《登鹳雀楼》我给大家领读一句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
吟诵着动人的诗篇,陶醉在古诗的音韵之美中。让千古名句陪伴着我们美好的童年,让幽幽书香浸润我们蓬勃向上的心灵!
A:
下面进行第二项,各校古诗词诵读比赛
各校的顺序就按照抽签的顺序进行,有请习楼小学为我们带来的《春日》《赠汪伦》
B:好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作者李白和朋友汪伦之间无比深厚的友谊。下面请欣赏小河赵小学为我们带来的《夏日绝句》《登鹳雀楼》。
A:
小河赵可爱的孩子们用他们稚嫩而有力的声音吟出了这两首诗的神韵,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的大好河山和作者的凌云之志。接下来请欣赏张庄小学为我们带来的《绝句》《登鹳雀楼》。
B:
每逢读到《登鹳雀楼》中的诗句都会让我想起作者王之涣的另一首名流千古的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听过这两首诗让我仿佛回到了童年,童年学诗的情景历历在目。
接下来请欣赏马庄小学为我们带来的《咏柳》《望庐山瀑布》
A:
一首《咏柳》带给我们在这个温热的初夏一丝的凉意。接下是雷庄小学为我们带来的《池上》《咏柳》。
B:雷庄孩子们流利、有感情地朗颂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下面请欣赏育才小学为我们带来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
A:育才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一首首唐诗宋词就从他们口中传唱出来。
真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声声诵读,津津有味。
B:下面进行第三项
演绎古诗古韵
演绎古诗词,我们就是在和诗人们进行心灵的聚会。我们就是在游览祖国美丽的山山水水,A:
我们就是在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就是在汲取和传承民族精神
。下面请欣赏习楼小学为我们带来的《四季颂》
B:莲出淤泥而不染,是美丽高洁的象征,文人墨客争相传颂,下面由小河赵小学的孩子为大家演绎这美丽的“出水莲”。
A:从古至今,多少诗人望月抒怀,借月咏怀之作,世代不绝。
B:千百年来,人们吟咏着它,在花前月下与亲朋相聚,在异地他乡思念故乡亲人。
A:月有情,月伴影。那一轮皎洁如往昔的明月,让人感怀,让我们学会关怀,懂得珍重。下面来听听张庄小学的同学们是怎么赛诗的。
B:春有鸟语花香,夏有莲叶满塘,秋有金桂飘香,冬有傲雪凌霜,今天有一群可爱的孩子们为我们演绎了这四季的变化。
A:江南的池塘,就像一幅幅大大小小的水墨画,那里有一碧万顷的莲叶,有亭亭玉立的荷花,还有那顽皮可爱的小鱼和小孩。请欣赏雷庄小学的节目《江南》。
B: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说不尽那软玉温香,品不尽那馥郁人生,曾几何时,你在我梦幻般的世界里柔情索绕,引领我们神游那古韵悠悠的梦里江南。下面请听育才学校带来的古诗词诵读《江南古韵》
男: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女: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男: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女: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男:愿五千年文化瑰宝大放异彩,女:愿中华儿女豪情满怀,再谱新的乐章。
男:最是书香能致远,好书伴我们一路远行。
女: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书香中感受读书的乐趣。
男:让我们的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感受古典诗文之美。
合:马庄乡中心校庆“六一”古诗词诵读比赛到此结束。谢谢。
祝大家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再见!
古诗词竞赛主持词串词5篇5
甲:敬爱的老师
乙:亲爱的同学们,合:大家下午好!
甲:诗词,是文学浩空中的一轮明月,它以优雅的清辉渗入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乙:诗词虽然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富:有的借景抒情,赞美山川,歌唱生活;有的寓情于事,揭露黑暗,鞭挞时弊。
甲:诗词虽然讲求音律,但画面明晰:有的清新,如淙淙的泉水欢腾跳跃;有的壮阔,如奔涌的大江狂泻不已;有的火热,如爆发的火山烧灼万物;有的晦暗,如漫天的飞沙遮天蔽日。
乙:诗词的创作风格更是精彩纷呈:有的朴实自然,不事雕饰;有的富丽浪漫,浓抹盛妆;有的深沉悲壮,直抒胸臆。
合:让我们一起走进古典诗词的世界,徜徉音乐的海洋,尽情感受其无穷的魅力吧!合肥西苑中学八年级古诗词吟诵吟唱会现在开始。
乙:首先,请欣赏八(15)班同学为大家带来的《滚滚长江东逝水》。让他们为我们打开古典文化的悠悠长卷。请八(7)班做好准备。
甲: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一首优美的诗歌,一段悲戚的故事,让人不胜叹息。请欣赏八(7)同学演绎的《孔雀东南飞》。请八(13)班做准备。
乙:苏轼,一位旷古奇才,沦为迁客骚人。但他的豁达乐观,深深打动着千年之后的我们。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请欣赏八(13)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请八(2)班做准备。
甲:《红楼梦》里说不尽的黛玉,一曲《枉凝眉》为爱咏叹。请欣赏八(2)班的《枉凝眉》。请八(3)班做准备。
乙: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请欣赏八(3)班带来的《月满西楼》。请八(6)班做准备。
甲:红豆,相思的信物;红豆,爱情的象征。请欣赏电视剧《红楼梦》的插曲——《红豆曲》,演唱者为八(6)班的刘宗源同学。请八(14)班做好准备。
乙:又是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样的诗词,相信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请欣赏八(14)班的表演。请八(9)班做好准备。
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的《水调歌头》,把中国古典诗词的咏月情怀推向极致。请欣赏八(9)班的合唱《明月几时有》。请八(4)班做准备。
乙:听,又是同一首歌,我们收获的一定是百花齐放的芬芳。请欣赏八(4)班同学的《水调歌头》。请八(18)班做好准备。
甲:八(18)班将给我们献上一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诗情画意,情景交融,款款深情,美不胜收。请八(5)班做好准备。
乙:下面我们将怀着激动的.心情,第三次凝听那曲《明月几时有》,一定会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感受。请欣赏八(5)班的女生合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请八(8)班做好准备。
乙:在静谧的春夜,月亮在松林升起,小舟在江面随波荡漾,花影在水畔轻轻摇曳。如此怡情美景,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八(17)班带来的《春江花月夜》。请八(16)班做准备。
甲:从古至尽,多少诗人望月抒怀,借月咏怀之作,世代不绝。千百年来,我们吟咏着它,在花前月下与亲朋相聚,在异地它乡思念故乡亲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下面是八(16)班男女生合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请欣赏。请八(1)班做好准备。
乙: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岳飞《满江红》,令人热情澎湃,荡气回肠。请欣赏八(1)班带来的《满江红》。请八(10)班做准备。
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请欣赏八(10)班带来的《滚滚长江东逝水》。请八(11)班做准备。
乙:送别像一杯酒、一首歌,又像一道风景,悠悠流长,请欣赏八(11)班同学带来的《送别》。请八(12)班请准备。
甲:《幽兰操》只有短短的六十四个字,却韵味十足,它汲取了史诗与英雄传说的浩渺气质,带着兰花冷漠的美艳,却又说着人生的变动和永恒。最后请欣赏八(12)班呈现给大家的《幽兰操》。
结束语:
甲: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乙: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甲: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乙: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甲、让我们每个人都走进古诗文的乐园,乙、让东方之美滋养着龙的传人,甲、让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中华少年的心田。
乙、让我们的校园充满朝气——
甲、让我们的心灵沐浴书香——
合:亲爱的同学老师们,我们今天的活动不仅仅是一个展示,更是我们前进的动力,让我们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开拓创新,传承文明,把中华古诗文发扬光大,让我们:——
(合)把经典诵读融入每一天,展翅高歌飞向未来。
甲:--中学-年级古诗词吟诵吟唱比赛活动
(合)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第四篇:漳州三中“教海泛舟”诗文吟诵会策划简案
漳州三中“教海泛舟”诗文吟诵会策划简案
一、活动概述
1、目的:各部门联动,储备合作组织、筹备“经典诵读”这一传统赛事参赛节目的经验
2、主办:漳州三中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组织机构
3、承办:漳州三中语文组、音乐组(、美术组)
4、协办:漳州三中教研室、教务处、政教处
5、时间:2012年12月19日下午16:30—18:306、地点:进德礼堂
二、活动进程
10月29日(第9周周一)上午课间操:
许迎华、郭晓民老师在高一年段办公室碰头,讨论活动相关事宜。
会后,郭晓民老师负责用校讯通通知相关老师周二开会。许迎华老师负责复印16份策划案。
10月30日(第9周周二)上午早读:
郭晓民老师让吉米到高一(3)班通知洛卓上午课间操到语文教研组活动室找我(确认意愿,摸清实力)。
10月30日(第9周周二)上午第3节:
许迎华、郭晓民老师召集初
一、初
二、初
三、高一年备课组长林慧红、郑培燕、陈蔓华、林淑婷、林梅、田舜龙老师及活动相关人员吴红英、杨毅、曾梅玲、陈晖贤、连志荣、郑淑蓉、王可冰老师在语文教研组活动室开会,分配节目,布置确定学生演员人选的任务。
10月30日、31日(第9周周二、周三)至11月5日(第10周周一): 林慧红、郑培燕、郑淑蓉、连志荣老师协调备课组其他老师确定学生演员名单。
10月30日、31日(第9周周二、周三):
郭晓民负责联系吴坚、吴红英、许迎华老师,由吴副协调音乐组(、美术组)几位老师于11月5日上午第3节在吴副办公室碰头。
11月5日(第10周周一)上午第3节:
许迎华、郭晓民与吴坚、吴红英,以及音乐组(、美术组)几位老师在吴副办公室碰头,落实各部门联动、学生时间及活动经费等问题。
许迎华、郭晓民邀请林顺来校长参与原创组诗诵读表演。
11月6日(第10周周二)公开课听课后:
林慧红、郑培燕、郑淑蓉、连志荣老师将学生演员名单报给郭晓民老师。
11月5日(第10周周一)至11月16日(第11周周五)自习、校本课程、周五放学等课余时间:
林慧红、郑培燕、郑淑蓉、连志荣协同备课组老师组织学生在期中考试前,每周进行两次共四次节目排练。确保在11月27日下午合练前节目初步成型!
11月17日(第11周周六):
郭晓民修改《青春赞歌——致亲爱的母校》台本
11月18日(第11周周日):
郭晓民设计活动海报、活动现场背景布、横幅、节目单
11月28日(第13周周三)下午3、4节:
《春》《沁园春·长沙》《童年》三节目在礼堂合练。施以婷、陈怡芬老师协助队列调整,指导情景表演的融入。(郑淑蓉负责提前联系杨宝石开场地,学音响调控)
12月1日(第13周周六):
郭晓民撰写串台词,并于周一给主持人;邀请退休教师蔡垂川/沈佛进参与活动。
12月2日(第13周周日)上午8点:
郭晓民组织《青春赞歌——致亲爱的母校》表演学生在学校第一次排练
12月4日(第14周周二)上午3、4节: 教师节目《我们为什么当教师》在礼堂排练。(许迎华负责提前印发普通话测试相关文稿材料给参与老师;郑培燕负责提前联系杨宝石开场地,学音响调控)
12月9日(第14周周日)上午8点:
郭晓民组织《青春赞歌——致亲爱的母校》表演学生在家中配乐第二次排练
12月11日(第15周周三)下午3、4节:
全场带装联排(包括师生节目、主持人、师生工作人员)。范大连、施以婷、陈怡芬老师任艺术指导(范老师负责灯光、音响设计)。(郑培燕负责提前联系杨宝石开场地,担任现场音响调控;郑淑蓉负责协调各节目负责人,现场催场,并组织本班10名得力班干部负责现场道具搬放——需事先与郭晓民老师确认道具搬放的节目、时机、位置等)
12月14日(第15周周五)下午放学:
郑淑蓉组织本班学生清洗礼堂(需事先联系杨宝石开场地)
郭晓民现场组织清理两间后台
12月15日(第15周周六):
郭晓民负责制作活动海报、活动现场背景布、横幅、节目单
12月16日(第15周周日):
郭晓民组织《青春赞歌——致亲爱的母校》表演学生在家中配乐第三次排练
12月19日(第16周周三)上午3、4节:
演出现场准备(悬挂背景布、摆好桌椅,落实矿泉水等)
12月19日(第16周周三)下午16:30—18:30:
“教海泛舟”诗文吟诵会正式演出(吴坚、范大连、许迎华老师任艺术总监,郭晓民导演,郑淑蓉督场,郑培燕音控)
三、节目流程
主持人:曾梅玲(老师)、洛卓嘉措(高一3班)
第一篇章经典吟诵
1、情景散文朗诵:朱自清《春》(需排练的新节目)
表演者:初一年段10名男生、10名女生朗诵,2名男生、4名女生情景表演
指导老师:林慧红、郑培燕
场景设计:2名男生、4名女生表演在春天里旷野上席地而坐读书、跳绳、掂足球、打羽毛球球、放风筝等
背景音乐:郑培燕负责(如考虑从《班得瑞》系列等处去找)
服装说明:朗诵者着夏装校服,情景表演者着色彩鲜艳的T恤衫
道具说明:跳绳、足球、羽毛球拍和球、风筝
2、集体诗朗诵: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现成节目,温习即可)表演者:林淑婷(老师)、初二年段参与2012“中华诵〃经典诵读大赛”录象拍摄原班人马
指导老师:陈蔓华、林淑婷
背景音乐:郭晓民负责向依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小高确认
服装说明:朗诵者着新款秋装校服
道具说明:人手一小面国旗
3、男女声合唱:成龙、刘媛媛版《国家》(需排练的新节目)
表演者:音乐组负责物色并指导
指导老师:音乐组
服装说明:演唱者着演出服装
4、师生吉他弹唱:《童年》(带出“珍惜年少好时光”)(需排练的新节目)表演者:连志荣(老师)、高二年段学生2—3名(连志荣负责负责物色并指导)
指导老师:连志荣
服装说明:学生着旧款黄色秋装校服
5、“惜时”主题组诗朗诵:(现成节目,温习即可)
表演者:初三年段参与2011“中华诵〃经典诵读大赛”比赛原班人马
(若因时间安排有冲突等原因,则由连志荣及吉他弹唱的学生
替代)
指导老师:林梅、郑赞阳
背景音乐:林梅、郑赞阳负责
服装说明:向音乐组借合唱团演出服
6、集体诗朗诵: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需排练的新节目)
表演者:田舜龙(老师)、高一(3)(5)(6)班学生各出8位学生,男女各半
指导老师:郑淑蓉
场景设计:一名高一年学生现场书写“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
气,挥斥方遒”;和另一名有国画特长(事先画好体现诗歌意
境的国画)的高一年学生在表演尾声展示作品(上升两位学
生由郑淑蓉负责找寻,前者或用林慧红老师推荐的初一新生)
背景音乐:郑淑蓉负责
服装说明:演唱者着网购海魂衫(每件10元,另需10元邮费,共计250元)、自备牛仔裤
第二篇章教育赞歌
7、教师集体朗诵:「美」彼得·基·贝得勒《我们为什么当教师》(需排练的新节目)
表演者:许迎华、吴红英、杨毅、陈晖贤、王阿勇
指导老师:许迎华、郭晓民
背景音乐:《雨的印记》
8、教师独诵:《陶行知的“四块糖果”》(需排练的新节目)
表演者:王可冰、连志荣(老师)
场景设计:扮演校长的连志荣与一背书包的小男生在以一张放书、笔筒等物的课桌为背景的办公室,配合朗读进度,演绎相关故事画面。
指导老师:王可冰
9、“教海泛舟”教师原创组诗诵读:《容我造颗原子弹》等(需排练的新节目)
表演者:林顺来(校长)、郭晓民(老师)、蔡垂川/沈佛进(退休教师)指导老师:许迎华、郭晓民
10、集体诗朗诵:《青春赞歌——致亲爱的母校》(需排练的新节目)表演者:高一(1)(2)班学生:蔡丞、叶艳萍(领诵)
王诗樊、陈益朋、黄源兴、官华权、程熙、陈煌梅、林东琦
吴睿、黄文楷、陈锘、叶锦鹏、沈睦娴、郑颖婷、许淑娴、巴桑琼达、其美卓嘎
指导老师:郭晓民
背景音乐:喜多郎《超越时空》(落幕曲)
服装说明:男领诵着白衬衫、黑色西裤;女领诵着艳丽裙装;齐诵者着白色T恤衫、蓝色牛仔裤(裙)、白色运动鞋,藏生穿民族服装
道具说明:向音乐组借绿、红两色文件夹各8个;
四、所需经费与人员
(一)经费
1、集体诗朗诵: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8面小国旗,每面元,共计约元;)
2、集体诗朗诵: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服装
(24件网购海魂衫,每件10元,另需12元邮费,共计约260元;郑淑蓉老师负责)
3、参与活动组织、节目排练的教师补贴、师生排练点心
(待定,吴红英老师落实)
4、依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双机拍摄及后期制作、光盘刻录费用
(待估,吴红英老师联系)
5、节目单制作
(待估,郭晓民老师负责)
6、活动海报制作
(待估,郭晓民老师负责)
7、活动现场背景布、横幅制作
(待估,郭晓民老师负责)
8、活动现场领导、来宾及部分工作人员饮用水
(待估,吴红英老师落实)
9、不可预估费用
(二)人员
活动当天负责为学生化妆的老师(吴红英老师负责联系)
第五篇:对当前小学经典诗文诵读现状及发展方向之思考
让经典诵读回归语文
——谈当前经典诗文诵读中的隐忧和对策
陈屿中心小学 王文永
内容摘要:当前,经典诵读活动在各地广泛开展,但诵读中存在一些隐忧,如过于追求功利,拔高教育功能;缺乏辩证思考,盲目全盘接受;脱离学生实际和语文教学,过深过难,诵读不可持续等,影响了经典诵读的健康开展。笔者尝试通过精心选择,科学编排诵读材料,将其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对诵读活动进行精心指导,克服以上缺点,让诵读真正发挥其在教育教学上的功能。
关键词:经典古诗文 诵读 隐忧 对策
当前,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德智慧”经典诵读活动,各校中小学生读经诵经蔚然成风。电视屏幕中,经常可见小学生手捧《德道经》,齐诵:“道可道,非常道„„”书声琅琅,蔚为壮观,给校园增添了亮丽的风景,增添了新鲜的气息。
久违的文化经典在中小学中广为传播当然是件好事。然而,作为参与者,冷静地审视当前的这股“读经热”中存在的一些现象,笔者以为当前的经典诵读有“剑走偏锋,走火入魔”之隐忧。
隐忧一:过于追求功利,拔高了读经教育功能
经典诵读与学习语文一样,是潜移默化的,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有些经典包含的道理可能需要终身去领悟。然而有些地方仅把诵读经典当成德育教育的一种手段,指望诵读经典就能让学生接受经典中的理念,成为学生的行为指南。指望读经典马上立竿见影,达到“润 泽生命”“开启智慧”“启迪心灵”的目的。有些人甚至把经典诵读神秘化,玄学化,指望用《道德经》和《周易》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培养世界级的科学名流,非常荒唐。如熊春锦著的《国学道德经典导读》中,充斥着唯心主义,内容荒诞不羁。文中甚至说,把一盘水放在面前,面对此水诵读15分钟,水就达到一种净化,然后给家人饮用,有益于全家人精神健康和心理美好。其实就是把古代文化经典神秘化,宗教化。
隐忧二:缺乏辩证思考,盲目全盘接受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经典,既有闪耀着智慧和人性的光泽的文化精华,也有宣扬三纲五常的封建糟粕,特别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既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也宣扬封建礼教,鼓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增广贤文》中有很多观点是人生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但也有不少宣扬因果报应,封建迷信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对传统文化要有科学的态度,要懂得“扬弃”,既要吸其精华,也要弃其糟粕。然而目前很多经典古诗文诵读追求不求甚解,对诵读内容不加选择,不加辨析,全盘接受,盲目地让学生背诵。特别对于像中国这样封建遗毒残留较深的国家,这种做法让人担忧。
隐忧三:脱离学生实际,过深过难
当前经典诵读选材面不宽,序列不清,缺乏系统化、序列化。诵读内容也脱离学生实际,忽视学生年龄特点。有的诵读内容过杂过乱,有些文章过深过难,有的经典偏向道德说教。如《道德经》,连老师也不一定弄得懂,更何况诵读的对象是没有古文基础的小学生,在让学生诵读之前,教师如果没有对经典诗文的内容作全面了解,整体把握,就让学生自行朗读。学生机械地死记硬背,自然缺少兴趣,诵经典味同嚼蜡,于是诵读往往成了做秀,诵读往往成了学生的额外的负担,更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隐忧四:脱离教学实际,诵读不可持续
有的学校经典诵读没有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诵读不能持续。如果把经典诵读仅仅当场德育教化的工具,仅是为了表演,仅是为了宣传的需要,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亮点”,一旦兴奋退潮,“亮点”不“亮”,自然无法长期坚持,结果往往不了了之,无果而终。经典诵读由好事变成了坏事。由于脱离语文教学,很多语文老师对经典诵读提不起兴趣,也没有去钻研,或教不得法,或任其自生自灭,经典诵读流于形式主义。
这些经典诵读中存在的隐忧或者说存在的“误区”的如果不加以引导纠正,必将影响经典诵读的正常开展,影响经典诵读的实效性。上述四大隐忧,其本质就是经典诵读脱离语文,脱离语文教学。脱离语文,诵读成了无本之木,脱离语文,诵读成了外在负担,脱离了语文,诵读不可持续。因此解决之道就是让其回归语文,与语文学习更加紧密地结合,让经典诵读真正落到实处。如何让经典诵读回归语文呢,发挥经典诵读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呢?笔者以为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精心选择编排诵读材料
诵读材料是诵读的基础,经典诵读读什么是首要的问题。我国的诗词文章浩如烟海,经典诗文群星璀璨,可以让学生诵读的非常之多,取舍和编排非常重要。诵读时要把了解和积累经典结合起来,诵读内容可包括传统启蒙读物《三字经》、《弟子规》,对句启蒙读物《笠翁对韵》,古文名篇片段,唐诗宋词元曲中的精华,儒家经典《孟子》《孟子》片段等,笔者认为经典诵读的选材和编排要遵循以下原则:
(1)唯物辩证原则:以辩证的观点审视经典诗文,汲其精华,剔其糟粕,特别是剔除宣传封建思想的,宣传迷信的内容。如果删除了会影响内容的完整性的话,要在诵读中特别指出不合适宜之处。
(2)循序渐进原则:诵读材料编排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内容由浅入深,诵读由易到难,篇幅由短到长,编排成一个序列,与学生认识能力和记忆能力发展相适应。
(3)自然延伸原则:自然延伸原则要求诵读材料与语文教学结合,与教材相联系,实现从课内到课外自然延伸。让师生乐于接受,不过度增大学生负担。
(4)思想性艺术性结合原则:精选情趣健康健康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具的优秀经典作品。要求所选诗作格调高雅、健康,积极向上,且艺术性文学性很强。
(5)难易适中原则:不挑选篇幅过长,内容过深,生字过多,主题过于复杂,大大超过小学生理解能力的作品。
(6)家校整合原则: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兴趣喜好等因素,让学生和家长参与到经典诵读的选材、诵读等全过程,提高学生诵读的积极性。整合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如我校的经典诵读编排就遵循了以上原则,具体编排如下:
二、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经典古诗文诵读是语文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应与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有效整合,脱离语文学习的经典诵读是没有生命力的。结合语文教学,才能提高广大语文教师指导经典诵读的热情和兴趣。如何实现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呢?笔者以为要遵循自然延伸的原则,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一是课内一篇带出课外一组;二是题材相同或相近诗文比较诵读欣赏;三是诗文诵读体现时令或具体情境变化。
一课内一篇带出课外一组:主要以专题的形式将不同的诗歌串成一组。可以将同一题材、内容相似的诗词组成一个专题,进行导读,如“唐朝的送别诗”将《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诗歌作为一组进行导读;“唐朝的边塞诗”将《出塞》《塞下曲》《前出塞》《从军行》等边塞诗整体介绍,诵读;此外,还可以“古人的咏物诗”“诗人笔下的‘春’”,“诗意童年”“诗人与月亮”等组成专题;也可以将同个诗人的不同诗歌组成一个专题,如“杜甫的诗”、“忧国忧民的陆游”,“毛泽东诗词介绍”;也可以是相同体裁的诗作串起来形成一个专题,如“一起读宋词”等。分组归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对诗歌有整体的认识,对诗歌的对诗歌发展的脉络有了一定的了解,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产生读更多诗的欲望。这种专题导读在高年级进行,可以跟语文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
题材相同或相近诗文诵读欣赏:与语文课整合还可以在在本册古诗文学习基础上,选取几首与课内古诗情感相似,题材相近的古诗,在比较中诵读,在比较中欣赏,在比较中拓展和积累,这样很自然地把课内的学习与课外的补充结合起来,既能加深学生对课内古诗的理解,又扩大了视野。把经典诵读的目标与语文课的目标整合起来,如把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和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对比阅读,把课内白居易《忆江南》(其一)和课外《忆江南》(其二)(其三)整合,整体出现,加以比较,拓展诵读,实现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老师和学生也不会把经典诵读看成强加的负担。
诗文诵读体现时令或具体情境变化:诵读材料的内容;应体现时令季节变化,心境变化,结合诵读情境,春光明媚时高声诵读《春日》《村居》感受“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美好春光;春雨绵绵时,诵读《早春》《春夜喜雨》《乡村四月》《渔歌子》,感受春雨的温柔和“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炎炎夏日,齐诵《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鄂州南楼书事》,用诵读驱走心灵的燥热;骤雨时,齐诵苏轼的《望湖楼醉书》,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秋日吟诵秋日的诗,冬日吟诵冬日的诗,遭受挫折时,吟诵励志的诗,喜悦时诵读豪迈的诗。总之,一诗一文总关情,如把学生的诵读与诵读的情境结合起来,激起学生情感的火花,经典诗文诵读会越来越有滋味。
三、发挥教师导读作用
所谓导读,就是引导学生诵读,老师是引路人,引导学生去读诗词和古文,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虽说经典诵读以学生读为主,但教给学生读的方法、适度的导读点拨十分重要。教师可采取以下导读方法:
1、整组呈现
导读课不是讲一首诗歌,一篇文章,而是着眼于一类,一组、一个专题。这时首先要分组归类,要以专题的形式将同一题材、内容相似的诗词组成一个专题。
分组分类,组成专题后,导读课中就可以将诗歌整体呈现,组织导读。如“诗意童年”这个导读课,我校老师是这样操作的:事先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在诵读材料中寻找与童年有关的诗歌,抄下来;导读课中学生交流找到的诗作,读给大家听;教师整体呈现这些诗词,如:《稚子弄冰》、《所见》、《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村居》、《舟过安仁》、《清平乐 村居》、《小儿垂钓》等,让学生读,读后交流自己读这些诗的体会,汇报喜欢诗中的哪些诗句,深情地读自己喜欢的古诗,熟读成诵。
2、背景介绍 背景的介绍对与诵读一些感情深沉的诗作很有必要,适度的背景介绍,学生对诗歌容易理解,诵读的时候就容易读出感情。如诵读《满江红》,这首诗可补充金人南下,二帝被掳,北宋灭亡的历史背景。理解了“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由来后,自然能读出岳飞满腔爱国热情,读起来就能慷慨激昂,声情并茂。《虞美人》可补充李煜由南国主一变而为阶下囚的凄惨经历后,学生体会到这首词抒发的是李煜失国之悔,之痛,之哀。才能真正读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包含的哀怨。当然,不必所有的诗词都要补充背景,状物的,写景的,或内容浅显的诗词没有必要补充背景。
3、补充故事
经典古诗文中包含很多小故事,如《三字经》中出现很多人物和典故,这些人物都有生动的故事,很有教育意义。而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指导读《三字经》时,如果讲讲里面的故事,学生很感兴趣。导读课中,读到“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时要讲讲《孟母三迁》的故事,读到“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字,名俱扬”介绍“窦燕山教子”的故事,读到“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应该讲讲“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的故事,还有古人读书时“头悬梁,锥刺股”等故事,都有必要让学生知道,让学生在听经典故事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课后还可以让学生找找问问跟三字经有关的故事,自己来讲讲,这样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自然而然地产生了。除了文中出现的人物故事之外,根据《三字经》文句包含着的道理,还可以补充相应的故事。一位老师导读《三字经》,读到“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讲了《唐寅学画》的故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对学习要专心致志,始终如一的道理有了深刻的体会。
4、内容解读
有人说读经典要不求理解,自求熟读成诵,认为以后会慢慢理解的,没有必要解释。我们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在理解基础上的背诵要比机械的死记硬背更快,效率高,记得牢。如《弟子规》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讲说,如果老师不解释,学生根本不懂文中的意思,不好读,也不好背,即便是会背了,也没有意义,因为像《弟子规》这样的启蒙读物,本身就是规范孩子的言行的,懂得意思,才会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
其他道德经典或者古诗文要不要理解呢?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一般来
说就是解读也不用太深,知道大致意思就好了,只要靠读,读出韵味,像《大学》《中庸》之类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的,学生不好懂的,就不用解读,不必懂得其中意思。
5、教给方法
导读课要教给学生读的方法,背的方法,学习诗文的方法。读要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就得注意节奏的变化,声音的延长,注意重音、停顿,语气的变化等,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停顿、重读、运用适当的语调、速度、和节奏。在诵读开始时,可以指导学生学会使用一些符号,如停顿(│)、重音(·)、上扬()、下降()、平直(→)等,以辅助朗读。这些符号可以作为拐杖,帮助学生掌握停顿、重读,长期训练,有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通过以上尝试,不仅让经典诵读回归语文,提高师生参与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和热情,还解决了经典诵读读什么,怎么读,如何指导这三个诵读中的关键问题,让经典诵读真正成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徜徉在祖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真正领略到经典诗文和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