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劣(5篇)

时间:2019-05-13 03:07: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等职业教育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等职业教育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劣》。

第一篇:中等职业教育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劣

摘要: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旅游中等职业教育乃至整个中职教育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培养方式,它几乎是高校专业培养模式的微缩版。本文以旅游专业为主要研究样本,深度考察其人才培养方式的核心内容――课程设置,并以此为基础简要分析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利弊。

关键词:旅游;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

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旅游中等职业教育乃至整个中职教育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培养方式。一般是将中职教育的学习期间按学年划分为三个阶段,其学习内容如下:

(一)第一阶段

第一学年学习文化基础课程,主要是如下三类,一是语文、外语、计算机、体育四门必修课;二是国家指定的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四门必修课;三是少量专业基础课,旅游中职确定的专业基础课为《旅游概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部分。必修课程包括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哲学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等四门课程。选修课程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审批之后由地方组织实施。

(二)第二阶段

第二学年学习专业理论课程和基本技能课程。旅游中等职业教育一般分为酒店、旅行社、餐饮、景区、会展五个主要的专业。每一个专业的理论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基础课一般是专业的通识型知识。例如烹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设置了《烹饪概论》《烹饪原料知识》等课程。酒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设置了《酒店概论》《酒店管理概论》等课程。

专业核心理论课程是以该专业毕业生所面对的具有典型特征的若干门就业岗位设置为若干课程,每一门课程主要介绍一个岗位的基本技能和知识。例如中餐烹饪专业,核心三门课程为《原料加工技术》《烹调技术》《筵席制作》,分别介绍中式菜品生产部门的三个最主要工艺的基本知识和工作流程。

(三)第三阶段

第三学年进入旅游行业综合实习。一般的旅游中等职业学校在第三学年不再安排理论型和知识型课程的学习,学习形式也以旅游行业顶岗工作为主,普通的课堂学习、函授学习均不再进行。二、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利弊分析

(一)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此模式是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指导下制定的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所表现出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特点表现为下述三个方面:(1)兼顾了文化课程、德育课程、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课程,课程体系十分丰富和完整。(2)分段很明显,每个阶段均以上一个阶段为基础,使教学体系形成金字塔型的稳固结构。(3)针对性和规范性强,以全面素质教育为为课程设计的依据,条理十分清晰。

(二)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评析

1.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兼顾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某一方面上体现了学历教育的本质价值。但是在中等职业教育短短的三年时间中安排过于丰富的课程,相当于旅游本科教育的微缩版,对于中职学生而言,难以接受,其结果是学生消化不良,学习效果较差甚至学生厌学。

另外,文化课和德育课占据的比例接近三分之一,专业课中理论课程比例占据也接近三分之一,剩下学生在行业实习的时间也占据三分之一,因此,学生在校直接接受专业熏陶时间并不长,接受专业技能类训练的时间更少,这样对于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技能获取优势的中职教育来说,这种本科微缩版的实际培养活动和教育定位有很大的偏差,难以实现教育目标。

2.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的毕业生仅仅是行业的半成品。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基础和理论薄弱,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二是专业技能也仅仅停留在技能考证层次的水平,与实际的旅游行业岗位难以无缝对接,也即毕业生无法胜任作为岗位熟练工的需要。

3.三段式人次培养模式缺乏行业与时俱进的特点,课程设置的框架和内容都过于稳定,使得旅游中等职业教育缺乏“动态能力”,即使拥有核心竞争力,并且拥有大量的互补资产,但也难以对日新月异的旅游行业的变化做出反应,教学大幅度滞后于行业实际。三段式培养模式所表达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惰性”,与行业的发展似乎格格不入。

三、建议与结束语

现行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之优点与缺陷是明显而且共生的,以专业技能培养为特质和优势的旅游中职教育,必须更加注重第三阶段实习期的充分利用,使学生深度磨练与行业无缝接轨的专业技能,浸润优秀的企业文化和行业道德,弥补其仅仅作为半成品的缺陷、也使学生更能适应旅游业飞速发展和变革的现状。而在前两个阶段,必须坚持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公民的文化基础和公民道德教育,特别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为重点,以之作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总之,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沿用数十年,为历史所检验,在为各行业培养大量人才的同时,也面临新时代变革的迫切要求,正期待有识之士的深思、远见并推动其完善和变革。

第二篇: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在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其本身亦存在着很多缺陷和不足。尤其是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这严重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功能的发挥和其应有的作用。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一般认为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直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和手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确定的具体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就我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来看,必须突破传统人才培养的束缚,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型、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比较晚,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课程安排等,在很多方面大都沿袭普通教育的发展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也不可避免的有照搬照抄“普教”的嫌疑。这也导致在人才培养方面,现在的高等职业教育并没有突破理论教育这一内涵,在职业教育内强调学生基本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对学生实际的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最终导致学生虽然满腹经纶,却无实际的操作能力。这样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的满足市场、企业的需求。最终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无疑导致了企业、市场在招聘人员时,宁愿选择普通院校毕业生。它们普遍认为,现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并没有到达企业、岗位的要求,而招聘普通院校的毕业生,只要稍加培训,即可达到岗位的要求。这样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市场上并没有足够的竞争优势。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只有进一步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出路,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更有生命力,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在于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的高技能型、技术性人才。这类人才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迅速的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这类人才身上体现着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能够针对某一岗位群,结合自身掌握的能力和水平,更好的胜任本岗位的工作,实现自身和企业的双赢。

围绕着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型、技术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改革现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首先,正确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次等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学业失败者、社会地位低下者以及经济能力不足者无可奈何的选择。它应该而且必须为不同层次、职业、手工业者提供更高层次的教育。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对高职教育的定位,由于理论上的模糊,导致实践上存在定位不清的现象。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只有定位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类型上,才能有正确的逻辑起点。

其次,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只有在正确的、清晰的培养目标引领下,它才能顺利健康的发展。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都是技术型人才。即将设计、规划等转化为现实产品或其他物质形态的人才;是为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服务的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教育层次,可以有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但是,统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大都由以前的大专、中专转变而来。但是其本身的教学、师资等并没有相应水平的提高。同时,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严重缺乏研究生、博士生层次的教育,不同水平、层次的毕业生流通不畅,向更高层次流动比较困难。此种状况严重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水平。进一步完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的正确导航。

再次,转变高职课程教学模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课程的价值取向上,应重视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协调。在课程设计的内容与形式上,应重视科类、职业门类之间的结合。在课程设计的目标与实施上,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重视调查、实训和实验研究。在课程设置方面,十分注重增强课程的弹性,兼顾理论和实务。广泛增设选修课数量,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职业适应性的需要。在课程内容方面,注重围绕社会的需要,坚持以职业对技能和知识的实际需求为课程内容的依据,重视课程的职业功能性。同时,许多国家为使学生能适应以后工作的变化,满足转换不同职业岗位的需要,广泛实施“通专多能”(多接口)人才的培养模式。

最后,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保证。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办学,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利用双方的优势,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在人力、物力、财力和实践场所方面的资源共享,缩短高级专门人才从理论到实践的距离,加速了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学校和企业的紧密结合,可以使学校最快的接受来自企业、市场等方面的需求,以便于迅速的对自身的不足做出调整。从未保证所培养的人才是市场、企业所需的人才。而企业由于与学校的近距离接触,可以更好更快的应用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等,反馈各种有效信息,通过这种人才培养形式,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转变。

改革和完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高校适应社会现实、促进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高校应对就业形势严峻性的必然反应。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保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第三篇: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专题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文章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入手,分析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具有人才层次的高级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的技术性、培养手段的多样性的特性,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与管理、过程控制与学生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等一系列环节着手,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培养模式;人才培养

Abstract: The article from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 mode to start the connotati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 with a senior-level talent, knowledge, professional ability, technical personnel, training means the diversity of features, from a professional Set up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s, educational reform and management, process control and evaluation of students, teachers, and so begin a series of links from high training goals starting to build model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training model;personnel training

前言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是高职发展的一个热点,是借鉴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探索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大胆地在实践道路上勇往前行还是适时停下脚步进行理论反思是每个高等职业教育者都可能面临的困惑。

一、正确认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一般认为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直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和手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确定的具体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

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理论、教育实践一体化的操作体系,研究其模式,必然要从其构成要素入手,研究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内容。

二、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性

(一)人才层次的高级性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研究型和工程型教育;以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及较高的技术技能和操作水平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无论这种技术技能岗位多么趋前、工作内容多么具体、动手程度多么高,它都必须通过专科层次的教育才能获得,仍然属于高等教育培养的范畴,这就是人才层次的高级性。

(二)知识、能力的职业性

高职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群来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它对学生进行的是某种职业岗位生产技术技能和管理知识的教育,它是以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安排教学计划,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工作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明确列出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而组织教学。

(三)人才的技术性、技能性

高职人才不但掌握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技术技能和组织能力,能够将研究或者工程型人才的设计意图或工艺思想应用到具体技术技能操作的实践中去,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培养手段的多样性

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培养手段的多样性。在教学形式上,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教学,而且尤其注重实验、实习、设计、实训等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既然是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整体优化,这就要求我们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与管理、过程控制与学生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等一系列环节着手,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实施办法,并整体优化,达到最佳效果。

(一)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是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应适应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定,应考虑到以下几点:⑴所设专业是否和区域、相关行业的现实和发展对所需求的人才相适应;⑵学院与区域、相关行业联系是否密切、是否能根据人才币场有效需求灵活设置新专业或调整已有专业的服务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学院能否完成当年招生计划;

⑶所设置专业均有基本的办学条件,并逐步提高,以满足提高教学质量的需求;⑷所设置专业课程内容应紧紧把握科学技术发展动向。

(二)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与基础,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应有科学完备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应包括以下以下几个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岗位知识与能力调研分析报告、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意见等。通过知识与能力调研分析报告确定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依据和目标,培养方案是对培养目标的具体设计,专家论证意见是对设计方案的审定,三个环节相互联系与制约,构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三)教学改革与管理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际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1.理论教学方面:⑴每个专业应该根据培养目标要求,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恰当设置课程;基础课教学体现“以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专业课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⑵基础课与专业课。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⑶初步形成以职业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各门课程的地位、边界、目标清晰,课程之间衔接合理。

2.实践教学方面:⑴每个专业都应构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实施效果良好;⑵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在校内(外)实训基地中受到与现代

生产技术水平相对应的岗位实际业务训练;⑶每个专业的毕业生应达到“会操作、会应用软件、会上网、会应用计算机收集与处理信息”(简称“四会”)的计算机教学目标;⑷每个专业的实习、实训、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⑸高职高专应逐步增加选修课比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方面:⑴高职高专应全面开发教学方法与考试模式改革,教师应能够改变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积极实行启发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重视因材施教,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探索适应高职高专教育要求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模式,并在教学中取得一定成效。⑵课程教学应使用投影、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4.实践实训方面:高职高专的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情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要及时吸收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践,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教学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四)过程控制与学生评价

过程控制是指在实施教学计划全过程中,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而采取的手段,它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关键内容。过程控制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师资配置、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岗位能力培养要求的实验实训

设备配置、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图书资料配置、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信息资源配置、教学过程控制与监督制度、教师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制度等。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要有师资、实验实训设备、图书资料、信息资源来保障,同时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从而构成教学过程控制保障体系。

学生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培养目标而确立的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性目标。学生评价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学生日常行为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学生思想品德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学生基础理论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学生职业技能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学生毕业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等。学生的日常行为、思想品德、基础理论、职业技能、毕业考核,规范了学生的学习和确立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构成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学生评价保障体系。

(五)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高职高专院校应按照高职教师队伍特点,认真抓好教师队伍建设:⑴着力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教师既冥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⑵应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职结合,改善学校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的需要;⑶应淡化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的界限,逐步实现教师的一专多能。教师队伍在数量上逐步满足的同时,要严格标准和要求,逐步提高质量以满足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确保教师质量整体提高。

第四篇:三段式教学模式

三段式全程教学模式

一、主导思想:学校的教学工作要在原有的注重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上,扩展为教学要使教师的教学过程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导思想,建立围绕导学案教学为中心的三段式全程教学模式。

二、工作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改变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由此建立一个适合我校的,适合当前教育背景的教学模式。

三、基本教学模式

1、课前导学

教师根据课标、考纲等制定学习目标,并据此完成导学案,在课堂教学前3-7天将导学案下发给学生,指导学生结合学习目标,独立或合作完成学案中学生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通过深入教室与学生交流、学生(科代表)反馈、小测验等形式收集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和难点,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2、高效课堂

在课堂上完成三方面的任务,一方面,检验与巩固学生自学成果,教师通过提问、小测验等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及时评价并记录(过程评价表),使学生进一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产生竞争意识,激发表现欲,为学生今后自学增添动力;另一方面教师重点高效地解决学生存在的疑问以及强化教学重点内容;突破难点,强调核心和关键;落实教材结构、框架、体系;适当外延课外知识,如:知识产生的过程与背景,当前相关内容的最前沿发展,科学家的争论等;第三是课堂上巩固提高,及时的练习是对已掌握的内容进一步巩固的最好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地总结知识体系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也能更好的掌握知识体系。

课堂教学中要遵循三动原则,即动口,动手,动脑,通过动手与动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是课后巩固

指导学生课后巩固复习,分层次留课后作业,要求全体学生完成基础作业,有能力的同学完成高标准的作业,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做认真的检查与评估,特别强调完成作业的规范性,条理性。

根据艾宾浩斯记忆规律,指导学生采用三部记忆法,加强对记忆性知识的掌握,即当天复习,三天后复习,七天后复习。这样就解决了遗忘规律与时间安排的矛盾关系。

我们不但要注重课堂教学,更要重视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后的巩固和提升。在各个阶段中,要贯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评价,形成有效的监督,保证各阶段完成质量,这样才能更有效的使学生学会和会学,提高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四、研究阶段 1、2012年11月-2013年1月,重点探索课前导学阶段的方法和模式。2、2013年3月-2013年7月,重点探索高效课堂模式的实施。3、2013年9月-2014年6月,重点探索课后巩固和复习模式。

五、研究人员构成

班主任教师,主要通过班主任工作,帮助协调各科教师及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时间分配,以班主任角度督促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

教研组长,组织本科教师开展研究工作,建立适合本学科的教学模式。任课教师,完成常规的模式探索与研究,建立适合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

六、模式类型

常规新授课模式,讲评课模式,复习课模式

第五篇:谈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教学模式改革

谈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教学模式改革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数控行业现状、根据数控行业对人才能力的培养要求,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时结合中职学生特点对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和论述。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国际产业分工正在“重新洗牌”,许多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看好中国市场,将部分制造业进一步向我国转移,中国正在逐步变成“世界制造中心”,制造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点,用先进的、高效的、性能稳定的数控机床代替陈旧的、落后的普通机床加工生产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这也促使数控技术的广泛应用,然而日益增长的设备数控化率与数控人才的严重短缺之间的不和谐也引起了社会甚至国务院的关注。关于企业重金聘请高级数控人才,猎头经理到技能大赛、高校网络预定数控人才的报道也屡见不鲜。

于是乎,更多学校和培训机构都竖起数控技术专业的招牌来招揽生意,然而从有关部门得知,虽然毕业人数数以十万计,但这一两年数控专业毕业生切合专业的就业率并不很高。

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数控人才,另一方面数控专业学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人才使用方面,企业和人才本身都不满意,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职教人思考和深究一个问题:如何将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口号落到实处。

社会需求明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就是学校培养的学生不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说明我们职教在办学理念、课程设臵、就业指导、实践教学模式、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存在单方面的行为,没有很好与企业沟通、合作,没有按企业的愿望培养人才。如果毕业生专业能力不强,动手能力很弱,实际经验较差;学生没有一技之长,没有特色;再加上企业对人才层次要求上移,使用重心下移的情况下,学生定位不准,不愿立足一线,缺乏吃苦耐劳和为企业奉献精神;学校就业和就业指导体系不力等因素综合那缺口的出现也就显得必然了许多。

一、明确指导思想、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

以提高数控技术应用性人才质量为目标,以探索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职教新模式为主题,以教育改革观念为先导,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为核心,以培养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维护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为特点,以校企紧密结合所建立的共享、双赢的机制为人才培养途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面向生产一线,从事数控加工、数控一般编程,数控设备安装、调试、维修和数控加工技术管理的中高维修应用专门人才。

且学生应具备下列基本能力:(1)数控机床的操作能力;(2)数控一般编程能力;(3)数控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能力。还应具备下列专业综合能力:(1)普通机床的使用能力;(2)数控加工工艺编制能力;(3)计算机操作及应有能力;(4)CAD/CAM等软件的使用能力;(5)数控专业外语的使用能力,同时应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

二、从教学模式改革入手与社会需求同步

(一)理论教学方面一句话:企业用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数控技术是集机械、电子、信息等学科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数控技术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然而现行的教材还有很多是停留在以机床说明书加普通机床的加工工艺的初级阶段,表面看起来尚可,恕不知两者之间有多时候兼容性不强,例如:普通机床加工中500转/分钟即为高速档,而在数控机床中该转速为低速档,加工质量也相差较远;再如普通机床上所使用的高速钢刀,在很多情况下并不适用于数控加工等,说明改革现行的一本书,一只笔教学方式,推行以培养数控行业工程第一线所需的实战型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为主线的教材势在必行。那么就要求学校教师撰写实践

教学的实践课程的校本教材并完善实训指导书;撰写专业主干课的校本教材,完成适合本专业图册的和主干课程的题库建设,校级精品课建设。

为此,特建议让学校教师、学生多与社会企业交流形成和组织数控专业的人际网络,以便获取行业内的新科技、新技术成果;多参加数控类的技能竞赛和实践产品的加工,将在实践中摸索出的经验、教训和加工的技巧做好整理和总结,作为第一手案例积累和加工工艺汇编,时机成熟时撰成校本专业教材,以生动的案例教学告诉学生专业技能中的可为与不可为。

建议将基础课教学体系压缩,强调基础课与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内在联系,横向分工合作,纵向衔接贯通。着重保障基础课《职业道德修养》、《英语》,用以消除学生的优越感和定位误差,平和心态正确面对就业、从业问题;其他时间用于掌握实用知识,专业基础课《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电子电工》、《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计算机绘图软件中的《CAXA》或《AUTOCAD》、《MASTERCAM》、《UG》、《PRO/E》;数控技术专业知识模块中的《数控车床与编程》、《数控铣削编程》、《机械电气控制与PLC》、《维护与维修》、《数控特种加工》等课程的课时量都应保证充足。教学内容上从基础到专业,技能培训从传统到先进,这样的安排也符合教学规律。

(二)实践教学方面一句话:企业需要什么知识我们教什么知识。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该具有相对独立性又能相互渗透相互交融。计划中理论与实践环节的教学比为50:50。体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在培养应用性人才方面的两个支撑点。并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构建成产学结合的螺旋式循环。第一学年:理论教学——基本工种操作技能实习训练与数控机床认识实习;第二学年:理论教学——专业生产实习和数控机床拆装、维修实习;第三学年:理论教学——企业实习、素质专业训练。三次循环体现三个层次和三个飞跃,专业教育做到了三年不断线。

实践教学过程中应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以实际生活需要或企业现实生产的零件为教学题材,采用企业管理模式,严明奖罚。大胆给予学生合适材料及加工刀具、量具鼓励其以个人或团队方式完成加工,同时严把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关,既要要求学生按时保量的完成任务,又要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遵守车间纪律、机床安全操作规程,还要注意对识图、机床参数运用、刀具性能、量具运用、机床保养方面的培养。

还可以结合数控特点采取比赛方式吸引学生兴趣并作好数控人才的梯队建设。比如:开展软件绘图、机械制图、机床操作、钳工操作等方面的全校技能比赛,选拔选手着力培养成为武汉市、湖北省、全国大赛选手,一方面为学校争得荣誉也对数控专业有很好的宣传作用,而且也是对在校学生也是一种顺向的激励,从而由几个人带动更多人对数控事业的向往,起到以点及面的收效。

教学过程以讲解、示范、模拟、练习、总结相结合;教学活动组织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老师、学生间开展相互交流讨论。编写教学指南每学期开学发给学生,上面写明本课程的地位、目的、学习要求、学习内容、参考书目、考试方法、教学手段等。让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前就对本门课程有一个总体了解,便于明确学习目标,进行自我学习与评价。

教师运用导学(启发、诱导和讨论)、自学、讨论、分析、归纳、总结提示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让教师尽可能地采用计算机辅助、产品动画展示等直观教学。教师在一轮任教后及时总结心得汇报,交由教研室讨论记载备案。

三、以设备建设为改革基石

数控设备是高精密设备,价格昂贵,以职校的财力难以达到一人一台机床的实习条件,多数学校现有的设备规模较小,陈旧并且所用规格也不统一,这已影响到实习教学的安排与教学资源的相互交流。但是目前时值职业教育发展的 “春天”各级领导对职教事业是相当

关心和扶持地,物力财力的投入也是相当大的。学校应抓住机遇将学校做大做强,办出特色,筹措资金,配齐配足必需的教学设备,改善数控专业实习条件。所配备的机床不仅要尽量达到真实的工厂生产环境,而且要与省市乃至全国数控大赛所用的数控系统相一致。

即便是经济条件拮据教学设施有限,也应考虑采取校企联合办学的方式,学校和企业按份额先期投入,学校投入机床、厂房、人员、水电,企业承担材料、刀具以及具体的生产任务,分组学习、分组加工的方式保证数控专业教学的效果,再依靠后期的产品产出、人才聘用的经济价值来加以弥补。

笔者认为设备环境基本应达到:可用于加工生产的同系统数控车床20台、铣床10台,加工中心5台、数控特种机床5台,其他系统机床10台,并建立专业的软件、仿真计算机室、电器电路实验室、拆装维修实验室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选配“五轴”加工中心。

四、以教师专业化建设为改革抓手

师资队伍的教育,学术水平、直接关系到所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要具备很强的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技术开发能力。必须建立一支精干的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科学技术、学术水平的、稳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针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以下建议:(1)对参与教改的老师进行培训。基础课教师应了解专业,掌握基础理论在专业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专业课教师应熟悉专业、熟悉生产、掌握专业发展前沿的信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技开发能力。应该鼓励教师攻读定向和在职研究生。(2)确定专业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着力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3)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要求教师既能上理论课又能上实验训课,鼓励教师参加各级数控大赛。对老师来源一方面可以选派出教师参加企业工程实践,专业教师在工程中从事生产、管理和技术工作,切实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可以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促进双师队伍形成。将教师专业成果和竞赛成绩与经济效益挂钩,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教师团队氛围。

五、学生培养以立足一线重实践能力为改革核心

学生现状除了其基础较差之外,还有技能不足,定位不准的问题。很多人认为自己读了书,就一定要做管理人员,没有立足一线的意识;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愿干脏、累、苦的工作,不愿到小企业和条件差的企业;缺乏奉献精神,不愿立足企业,与企业同甘共苦,只讲索取,不讲奋斗、拼搏、奉献;对企业文化和环境的认识不够,缺乏安全生产、节约、合作、严格遵守纪律等认识,难以适应企业,普遍认为企业管理太严。

所以,我们的教育除了要改变学生原有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外,应注重培养他们对职业的热爱,从实践入手形成踏实工作、刻苦专研的主人意识,说到底就是让他们在岗位上能有信心待下去,让他们在学校所学能学以致用,甚至是在岗位上有优越感,觉得自己有他人所不及的地方。我认为他们应该具备以下的资质:

(一)数控操作等级证

数控设备操作员需要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较强的质量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一定的生产经验。在校期间经过培训,必须通过相关劳动部门认定的数控车床、铣床的中级工以上的资格,它是数控行业上岗操作的基本要件。

(二)数控技术员证

数控技术员需要具有相关技能等级证书、熟悉数控加工工艺、掌握手工编程与自动编程技术、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掌握班组生产管理一般知识。它是企业设计人员的初级职称,也是编程、绘图人员的必备能力。

(三)数控设备维修员证

随着数控机床的应用愈来愈广泛,机床在生产过程中的事故问题也会随之增多,所以企业对维修人员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数控设备维修员需要具有相关技能等级证书、熟悉数控设备及其系统的结构、功能、主要参数的设定等知识、具备相关设备安装调试与检测的初步能力、掌握数控设备常见故障的诊断与维修技术。若能掌握应该也是

人才市场上的“香馍馍”。

当然,其它还有计算机等级证、普通机床操作证、钳工证、电工证等。总之,以技能证书与毕业证结合,实行双证或多证书教育。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对学生数控机床操作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完成课程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技能等级证书,具备企业所需的上岗资格。

总之,通过三年的系统学习及实践,同学们应该能够扎实地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校也能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受到用人单位欢迎的数控实用人才。对于毕业生自身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有一技之长或一专多能,能够很快适应企业生产的需要,且具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下载中等职业教育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劣(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等职业教育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劣(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论中德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蒋易静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09应化2Z09331208)【摘要:近几年,全球刮起了金融风暴。然而,在这场风暴中有两个影响较小国家——中国与德国。他们的......

    中等职业教育(全文5篇)

    试论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教育普及化进程中的作用——国际比较视阈 【内容提要】近代以来,欧美国家和日本在产业革命和社会民主化的要求下,积极推进高中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重......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趋势探讨[5篇]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趋势探讨 时间:2010-03-07 22:04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108次[摘要]如近的社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而教育和社会作为这个复杂系统......

    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解读

    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解读 昔阳县北关小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质是:“先学后教,合......

    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评述

    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评述 “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李烈校长创造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主要由课前参与,课中研讨和课后延伸三段构成。 1、课前参与。指学生在课前或自主学习教材,初......

    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做法

    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做法 第一阶段:问题导学(5—10分钟) 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教材的编写也是在引起学生产生“问题”。“问题导学”即是在老师研究......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

    人才培养模式(本站推荐)

    学校坚持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线,依托校企合作开放性办学平台(包括研究院所),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办学实践出发, 经概括、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