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趋势探讨[5篇]

时间:2019-05-15 00:36: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趋势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趋势探讨》。

第一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趋势探讨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趋势探讨 时间:2010-03-07 22:04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108次

[摘要]如近的社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而教育和社会作为这个复杂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简单的讲,教育的发展受制于社会的进度,同时,教育的发展又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作为教育的一种很重要的组织形式,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技术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现在我国的职业教育来讲,要遵守职业教育中的内在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和适应我国国情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从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中,从国内外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及现状中,探讨相关问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职业教育内涵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义

(1)从宏观来讲,职业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技术应用型技能职业能力,进而使人们能够在技术应用型、技能型职业中就业,并且在技术应用型、技能型职业中发展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其实就是一种教育的形式,是一个国家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微观来讲,职业教育是指在一定普通教育的基础上,为适应某种职业而进行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职业所需的应用人才。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它成为国民经济的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以“技术技能”为导向的一种教育类型。“技术技能”导向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2)简单的来讲职业培养目标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人才的问题。现今社会人才主要分为四类: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而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技术和技能型人才,而职业教育人才的目标也就是要培养出这两类人才。

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特点及必然性

(1)随着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数量在不断发展,而教育层次也在不断的提高。18世纪欧洲最早出现职业教育,19世纪中叶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各国先后设立了不少中等教育阶段的职业学校和职业补习学校,上世纪70年代以来,职业教育有了更大的发展,不仅中等层次的学校迅速增加,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等层次的学校。

随着社会生产进一步发展和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已经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前提条件。古代是职业教育的萌芽期,其特点是没有正规的院校,不系统和不正规,受教育的人数非常有限,且根据不同的师傅有不同的差别;近代职业教育的发端,其特点是职业教育进入了正规教育的阶段,政府更多地干预职业教育,开始形成制度,且产生了多种专业分类,当主要的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阶

段后,职业教育又产生了分化。工业革命引起的技术发展,从而导致一方面对技术工人及高技术工人的大规模需求,另一方面职业分类更加吸化,使得职业教育规模和种类都空前增加,而后政府介入,使得更加的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

(2)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所促进的,这中间还有教育和社会的原因。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以及社会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职业教育并不是仅仅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技术的进步而产生和发展的。当进入了80年代之后,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就不再仅仅立足于经济和技术的层面,职业教育从某种角度上讲是平衡社会的一种有效的途径,由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存在,政府救济一方面加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弱势群体虽然得到了社会救济,但是他们依然不满意无工作、无社会地位的生存空间,所以政府需要做的是让这些群体能够拥有一技之长,获得相应的工作从而获得相应的社会尊重,从而职业教育成为了他们最好的选择。

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及现状

(1)国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国家教委制定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市场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这一规定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即是:接受高职教育的毕业生应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是社会生产实践的具体操作者,是生产一线的高等技术型人才。①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对于发展高职教育意义重大,它直接影响高职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等。诸如一直以来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轻视,对技能型人才的漠视,高职教育者本身对受教育者文化素质的苛求,都导致了教育目的的错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动手能力强的高等技术型人才,是对传统的中国教育的挑战。

(2)国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国家已将高职教育发展的重心从扩大规模为主转为以提高质量为主。学术型、应用型人才主要由研究生和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教育来培养,而职业型人才则主要由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来培养。

现在我们来分析现今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第一,思想观念缺乏科学性。与社会上普通存在的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重学历教育、轻职业培训;重普教升学率,轻职教就业率等现象。有些院校办学定位不准,追求上规模,而不下力气在高职层次办出自己的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些院校重视应试性的理论教学,加大文化基础课程的比重,压缩实践教学课时;有些院校办学思想封闭,对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导致毕业生职业技能不高,就业适应能力不强。

第二,专业设置缺乏适应性。高职教育具有教育及经济的双重属性,其人才培养工作既要遵循教育规则,又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由于专业设置缺乏对市场需求的监测,造成了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和“跟风”的现象,也带来了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离轨道的我问题。第三,课程体系缺乏职业性。高职业人

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得以实现的。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还不成熟,故长期以来其课程多以沿袭高等专科教育为主,或是本科课程的“压缩型”。

第四,师资队伍缺乏实践性。随着近几年的扩招,高职院校规模与数量急剧扩大,教师规模也迅速增加。许多教师来自原中职、中专或大专等学校或者是刚毕业高校的年轻教师,前者一般水平与综合素质偏低,后者大多缺乏实践能力和职业训练。

四、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

(1)服务社会是美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立身之本。美国的高等教育主体是多元化的,由于地区和国家的不同,同一种模式又有不同的发展。

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意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

CBE模式分为四个阶段:职业分析形成DACUM(DevelopaCurriculum)图表、学习包的开发、教学实施与管理、教学评价。北美,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运用较为广泛,20世纪90年代初逐渐在各国推广,现在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习运用CBE教学模式。

CBE模式特点是以职业能力作为进行教育的基础、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以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根据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的专项能力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体系和学习计划。办学形式的灵活多样性和严格的科学管理。课程可以长短不一,随时招收不同程度的学生,并按自己的情况决定学习方式和时间。毕业时间也不一致,易做到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

(2)澳大利亚政府在大学教育以外,建立全国性的教育与职业培训体制。这种体制重要表现在:国家教育协调管理的一致性;由政府组织建立以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目标的培训指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实施体系保证了培训指南的有效贯彻;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了很大变化。职业教育与培训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的观念已成共识。

(3)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短期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和专修学校。专科学校以国立为主,培养具有较深的专门科技知识和技能,以及职业必需的工作能力的中级技术人才,其特点是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与国民经济、科技的需要紧密联系。短期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在高中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高深的专门知识教育,培养职业上或实际生活中所必须的能力或提高教养水平为目标。

(二)德国在德国没有“高等职业教育”这一专有名词。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学历教育)由两类学校所构成,即技术(职业)学院和专科高等学校。

(1)培养模式:技术(职业)学院是政府与企业合作举办的借鉴“双元制”教

育模式的高等教育学校。技术(职业)学院与通常所说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区别。后者是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企业培养技术工人;而技术(职业)学院是招收文理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为企业培养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专门人才,及中高级管理人员。

(2)培养目标:通过“双元制”教育模式在第三级教育中的应用,使学生经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职业教育,成为比技术工人更高一层次的实用人才。柏林西门子技术学院培养的是工程师的助手(相当于我国的专科教育层次),在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之间起桥梁作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使学生获得广泛的专业知识、跨专业的合作能力、管理能力和面向国际的职业资格,成为高级实用性人才。

(3)培养模式的特点:倡导整体性教育,与工程学士相通的培训模式,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双元制是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的一种职教模式。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其根本标志是学生一面在企业(通常是私营的)中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一面在部分时间制的职业学校(公立的)中接受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在内的义务教育。

德国的职业教育,以“双元制”为特征,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成功模式。德国高职教育特点是:通过严格的立法保证职业教育的实施,从职业学院的办学层次、法律地位、到学生考试毕业取得学历等所有问题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校企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师生平等互动的教学方法,是德国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职院结构布局和内部机构设置,是德国高职院校迅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稳定畅通的国家资金投入渠道及合作办学企业的大力资助,是德国高职教育稳步发展的重要原因。

五、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区域经济促进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慨念。同时也是一个区域性慨念,由于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存在性,我们需要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培养出开放式人才。

我国东部地区是经济发展水平较发达,有些地区几乎赶上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高职的培养目标应于技术型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加大与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并服务于在职的高技能人才;中部地区仅次于东部地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于型人才培养为主,对于条件好的院校,适量地培养智力含量较高的技术型人才;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为了配合西部大开发的人才需求,高职培养目标应于较短的技能型人才,并加强第一产业内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东北地区仅次于东部地区,高职培养目标应于强技能型人才及第一、第二产业中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面向地方经济假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高技能的人才,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各高技术向各生产领域广泛应用。高等职业学校主动的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多层次、高

质量、广适应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有力的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度;高职院校通过自身智力、信息和软科学研究的优势,为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发展规划、重大建设工程等提供管理咨询和可行性论证服务,提高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从而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成为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为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知识与技能素质做出重要贡献。反之地方经济发展也对高职教育提高办学经费支持、扩大了高职院校的生源市场、增强了对高职毕业生的吸纳能力。

职业教育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生产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据统计,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共向社会输送了6000多万名毕业生,极大地改变了劳动者队伍的素质结构,促进了国家经济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同时,还有数以亿计的城乡劳动者接受了不同程度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教育是一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基础性工程,是一项关系民族利益和千秋基业的服务行业。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强调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都有其局限性,不可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所有要求。所以,不论是政府还是行业企业和社会必须正确评价职业教育.【参考文献】

〔1〕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1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

〔2〕胡旭辉,以就业为导向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J〕1中国高教研究,20041

〔3〕王纪安1德意志共和国高等职业教育慨览—德国高职教育考察述评之一〔J〕1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学报,20021

第二篇: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在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其本身亦存在着很多缺陷和不足。尤其是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这严重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功能的发挥和其应有的作用。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一般认为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直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和手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确定的具体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就我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来看,必须突破传统人才培养的束缚,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型、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比较晚,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课程安排等,在很多方面大都沿袭普通教育的发展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也不可避免的有照搬照抄“普教”的嫌疑。这也导致在人才培养方面,现在的高等职业教育并没有突破理论教育这一内涵,在职业教育内强调学生基本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对学生实际的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最终导致学生虽然满腹经纶,却无实际的操作能力。这样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的满足市场、企业的需求。最终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无疑导致了企业、市场在招聘人员时,宁愿选择普通院校毕业生。它们普遍认为,现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并没有到达企业、岗位的要求,而招聘普通院校的毕业生,只要稍加培训,即可达到岗位的要求。这样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市场上并没有足够的竞争优势。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只有进一步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出路,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更有生命力,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在于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的高技能型、技术性人才。这类人才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迅速的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这类人才身上体现着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能够针对某一岗位群,结合自身掌握的能力和水平,更好的胜任本岗位的工作,实现自身和企业的双赢。

围绕着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型、技术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改革现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首先,正确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次等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学业失败者、社会地位低下者以及经济能力不足者无可奈何的选择。它应该而且必须为不同层次、职业、手工业者提供更高层次的教育。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对高职教育的定位,由于理论上的模糊,导致实践上存在定位不清的现象。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只有定位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类型上,才能有正确的逻辑起点。

其次,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只有在正确的、清晰的培养目标引领下,它才能顺利健康的发展。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都是技术型人才。即将设计、规划等转化为现实产品或其他物质形态的人才;是为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服务的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教育层次,可以有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但是,统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大都由以前的大专、中专转变而来。但是其本身的教学、师资等并没有相应水平的提高。同时,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严重缺乏研究生、博士生层次的教育,不同水平、层次的毕业生流通不畅,向更高层次流动比较困难。此种状况严重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水平。进一步完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的正确导航。

再次,转变高职课程教学模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课程的价值取向上,应重视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协调。在课程设计的内容与形式上,应重视科类、职业门类之间的结合。在课程设计的目标与实施上,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重视调查、实训和实验研究。在课程设置方面,十分注重增强课程的弹性,兼顾理论和实务。广泛增设选修课数量,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职业适应性的需要。在课程内容方面,注重围绕社会的需要,坚持以职业对技能和知识的实际需求为课程内容的依据,重视课程的职业功能性。同时,许多国家为使学生能适应以后工作的变化,满足转换不同职业岗位的需要,广泛实施“通专多能”(多接口)人才的培养模式。

最后,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保证。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办学,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利用双方的优势,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在人力、物力、财力和实践场所方面的资源共享,缩短高级专门人才从理论到实践的距离,加速了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学校和企业的紧密结合,可以使学校最快的接受来自企业、市场等方面的需求,以便于迅速的对自身的不足做出调整。从未保证所培养的人才是市场、企业所需的人才。而企业由于与学校的近距离接触,可以更好更快的应用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等,反馈各种有效信息,通过这种人才培养形式,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转变。

改革和完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高校适应社会现实、促进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高校应对就业形势严峻性的必然反应。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保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第三篇: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专题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文章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入手,分析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具有人才层次的高级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的技术性、培养手段的多样性的特性,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与管理、过程控制与学生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等一系列环节着手,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培养模式;人才培养

Abstract: The article from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 mode to start the connotati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 with a senior-level talent, knowledge, professional ability, technical personnel, training means the diversity of features, from a professional Set up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s, educational reform and management, process control and evaluation of students, teachers, and so begin a series of links from high training goals starting to build model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training model;personnel training

前言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是高职发展的一个热点,是借鉴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探索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大胆地在实践道路上勇往前行还是适时停下脚步进行理论反思是每个高等职业教育者都可能面临的困惑。

一、正确认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一般认为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直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和手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确定的具体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

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理论、教育实践一体化的操作体系,研究其模式,必然要从其构成要素入手,研究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内容。

二、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性

(一)人才层次的高级性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研究型和工程型教育;以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及较高的技术技能和操作水平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无论这种技术技能岗位多么趋前、工作内容多么具体、动手程度多么高,它都必须通过专科层次的教育才能获得,仍然属于高等教育培养的范畴,这就是人才层次的高级性。

(二)知识、能力的职业性

高职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群来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它对学生进行的是某种职业岗位生产技术技能和管理知识的教育,它是以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安排教学计划,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工作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明确列出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而组织教学。

(三)人才的技术性、技能性

高职人才不但掌握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技术技能和组织能力,能够将研究或者工程型人才的设计意图或工艺思想应用到具体技术技能操作的实践中去,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培养手段的多样性

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培养手段的多样性。在教学形式上,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教学,而且尤其注重实验、实习、设计、实训等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既然是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整体优化,这就要求我们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与管理、过程控制与学生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等一系列环节着手,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实施办法,并整体优化,达到最佳效果。

(一)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是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应适应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定,应考虑到以下几点:⑴所设专业是否和区域、相关行业的现实和发展对所需求的人才相适应;⑵学院与区域、相关行业联系是否密切、是否能根据人才币场有效需求灵活设置新专业或调整已有专业的服务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学院能否完成当年招生计划;

⑶所设置专业均有基本的办学条件,并逐步提高,以满足提高教学质量的需求;⑷所设置专业课程内容应紧紧把握科学技术发展动向。

(二)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与基础,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应有科学完备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应包括以下以下几个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岗位知识与能力调研分析报告、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意见等。通过知识与能力调研分析报告确定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依据和目标,培养方案是对培养目标的具体设计,专家论证意见是对设计方案的审定,三个环节相互联系与制约,构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三)教学改革与管理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际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1.理论教学方面:⑴每个专业应该根据培养目标要求,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恰当设置课程;基础课教学体现“以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专业课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⑵基础课与专业课。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⑶初步形成以职业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各门课程的地位、边界、目标清晰,课程之间衔接合理。

2.实践教学方面:⑴每个专业都应构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实施效果良好;⑵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在校内(外)实训基地中受到与现代

生产技术水平相对应的岗位实际业务训练;⑶每个专业的毕业生应达到“会操作、会应用软件、会上网、会应用计算机收集与处理信息”(简称“四会”)的计算机教学目标;⑷每个专业的实习、实训、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⑸高职高专应逐步增加选修课比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方面:⑴高职高专应全面开发教学方法与考试模式改革,教师应能够改变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积极实行启发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重视因材施教,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探索适应高职高专教育要求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模式,并在教学中取得一定成效。⑵课程教学应使用投影、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4.实践实训方面:高职高专的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情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要及时吸收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践,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教学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四)过程控制与学生评价

过程控制是指在实施教学计划全过程中,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而采取的手段,它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关键内容。过程控制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师资配置、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岗位能力培养要求的实验实训

设备配置、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图书资料配置、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信息资源配置、教学过程控制与监督制度、教师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制度等。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要有师资、实验实训设备、图书资料、信息资源来保障,同时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从而构成教学过程控制保障体系。

学生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培养目标而确立的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性目标。学生评价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学生日常行为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学生思想品德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学生基础理论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学生职业技能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学生毕业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等。学生的日常行为、思想品德、基础理论、职业技能、毕业考核,规范了学生的学习和确立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构成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学生评价保障体系。

(五)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高职高专院校应按照高职教师队伍特点,认真抓好教师队伍建设:⑴着力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教师既冥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⑵应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职结合,改善学校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的需要;⑶应淡化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的界限,逐步实现教师的一专多能。教师队伍在数量上逐步满足的同时,要严格标准和要求,逐步提高质量以满足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确保教师质量整体提高。

第四篇:现代物流配送模式现状及趋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物流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然而,技术支撑不够,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和完善的供应链,导致物流配送模式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运作经验,建立现代物流配送模式,不仅能提升我国物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可以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关键词:现代物流;配送模式;本土化;网络化

一、我国物流业配送的主要模式及存在的缺陷

目前,国内物流业主要存在以下四种配送模式:

(1)自营配送模式,是指企业创建完全为本企业生产经营提供配送服务的组织模式。该模式要求企业自身物流具有一定的规模,可以满足配送中心发展的需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这种模式必将会向其他模式转化。

(2)合作配送模式,是指若干企业由于共同的物流需求,在充分挖掘利用每个企业现有物流资源基础上,联合创建配送组织模式。通过合作和共享,这种模式打破企业之间的界限,实现物流高效化。

(3)第三方物流,是指物流渠道中的专业化物流中间人,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在一定期间内,为其他公司提供所有的或某些方面的物流业务服务。这种模式对物流企业的运输管理、运作经验和管理水平有着很高的要求。

(4)共同配送模式,是指物流配送企业之间为了提高配送效率以及实现配送合理化所建立的一种功能互补的配送联合作。这种模式以互惠互利为原则,可以促进物流行业整体的配送合理化。

近几年,我国物流业不断融合现代物流理念和管理技术,获得较快的发展。但与现代物流发展趋势和国际化竞争的要求相比,我国物流业还不具备向企业提供高质的综合物流服务的能力。根据国际研究机构的估计,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约相当于全社会物流成本支出的25%,欧洲为30%,亚洲的总体水平低于5%,而中国仅在2%左右。我国现有物流服务模式,即配送所采取的基本战略和方法,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和发展缺陷,没能很好地发挥物流配送支持城市经济和提高社会效率方面的作用。物流配送模式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瓶颈”。

就我国物流配送发展的历程来看,配送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相关的制度和政策法规尚未完善。企业在改善自身物流效率时,必然要在企业内外重新配置物流资源。然而,管理资源的不合理配置、经济体制的行业分割管理、制度和法规的缺陷阻碍了企业对物流资源的再分配,尤其是与我国物流企业有关的产权转让制度、融资制度和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还远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2、技术支撑不够。作为企业增强活力与竞争力的推动力量,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极大地提高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然而,我国物流业普遍存在物流设施和设备的现代化水平较低,信息系统不完善,技术设备、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物流作业效率、服务质量和技术含量不高的问题。根据中国仓储协会2006年公布的第五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情况调查报告,我国物流企业中有信息系统支持的77%的企业中,采用一体化物流管理的企业占23%,实施了供应链管理优化的企业占18%,50%以上的企业订单处理准确率在98%以上。我国物流企业还不能有效地运用网络信息和电子技术进行现代企业管理。同时,计算机的应用主要集中于日常事物的管理,很少在配送中心的选址、货物组配方案、运输的最佳路径和最优库存控制等方面发挥决策作用。

3、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我国物流企业大多是由传统运输和仓储企业发展而来,严重缺乏具有现代物流配送管理理念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在管理手段上,现有的物流从业人员以手工操作和经验决策为主,很难从信息和物流的专业角度,以最低的成本提供客户所需要的物流管理和服务。

4、缺乏完善的供应链。我国物流企业普遍存在物流组织难度高、缺乏柔性和灵活性,经营成本高和运转时间较长的问题。我国物流企业的服务内容主要集中于仓储、运输或搬运,很难从原材料采购、生产计划、运输和销售的整个过程中进行资源整合,更别提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合作提供一体化的服务和按物流管理思想对物流企业进行优化配置。

二、现代物流配送模式的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的物流业以高科技为依托,以实现规模效益为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配送模式,形成了从生产资料到最终商品的现代化流通体系。比如:以超级市场为主体的美国规模化物流体系、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日本一体化物流体系和以零售行业为中心的欧盟专业化物流体系。

分析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物流配送模式的特点和规律,对于了解现代物流配送模式的发展趋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信息化。作为物流管理现代化的基础,物流信息化是指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和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以实现对货物流动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动。在发达国家,供应商、批发商和零售商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并将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定货系统和电子数据交换等信息技术应用于现代物流业,有利地促进了信息流和物流的结合,从而实现物流业高度的信息化与集成化。

2、规模化。作为一种规模经济运动,物流规模化是指物流企业的规模化经营或者规模化经营的物流企业。随着社会化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规模经营会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实现经营集约化和产生规模效益。规模化经营是流通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发达国家,以统一进货、统一配货、统一管理的规模经营,不仅会降低流通费用和社会交易成本,取得规模效益,提高的核心企业竞争力,而且会整合社会存量资源,充分提高社会物流效率。

3、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从发达国家来看,完善的供应链管理(SCM)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资产利用率,减少库存和降低存货管理成本,而且可以缩短商品的交付时间,提高对顾客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提高企业的经营利润。例如美国戴尔公司依靠其直销模式和高效供应链,使其物料库存降低到只相当于4天的出货量,其物料成本平均每星期下降l%。

4、标准化。发达国家经验表明,标准化的参与和实施主体是企业,标准的直接推动者来自市场的需求。企业之间网络系统的建立和货物的高效配送,要求相关企业在编码、通信程序、数据交换格式和包装等方面实行标准化,以消除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障碍,为企业间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模式的探索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物流企业应依托原有的设施基础和客户网络方面的优势,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的运作经验,引入先进技术、供应链管理和现代物流理念,不断拓展和延伸其物流服务,逐步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化。比如海尔机器人有限公司在整合国内外资源后,建立的海尔国际物流中心不仅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激光导引无人运输车系统、巷道堆垛机、机器人和穿梭车等技术,全部实现了现代物流的管理自动化和智能化,而且根据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需要,实施物流重组,建立“一流三网”的物流管理系统,成功提高对客户订单的响应速度,打造出品牌竞争优势。

具体来说,建立符合现代物流配送模式发展趋势的现代物流配送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完善物流配送有关的法律法规。只有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才能促进政府有关部门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并为解决物流配送过程中的问题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加强对不正当行政干预和不规范经营行为的制约,创造公平、公正和公

开的竞争环境,推进现代物流的建立。

第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物流信息化。我国物流企业要加大对现代技术设备硬件的投入和软件开发的力度,以提高物资供应时效和降低物流成本为目标,积极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加速企业的信息化进程。物流信息化是提高物流服务效率的重要前提。同时,政府应该积极构建网络平台,为零售商、制造商和供应商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共用做出重要贡献。第三、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作为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尤其是熟悉现代化流通规则和技术的专业人员,会使我国物流行业尽快与国际接轨,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设备应用的专业化,促进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第四、通过物流企业间的并购实现规模化经营。物流企业并购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两个或更多的物流企业根据特定的法律制度所规定的程序,通过签订一组市场合约的形式合并为一个新物流企业的行为。依据经济效益和规模化原则,物流企业间的并购不仅会带来企业经营绩效的改善和物流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且会推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

第五、一体化的供应链服务。加强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体系建设的核心是现代物流的纵向集成和物流一体化体系的建设。实施供应链管理,需要企业加大了对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的投入,了解并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同时,通过多种方式的宣传和培训,让企业的管理人员理解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和树立供应链管理的观念。

第六、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由政府或行业协会牵头,制订商品以及与商品流通有关的设施、设备的标准化规格,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对各个区域内物流相关信息的采集,以完成企业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实现信息共享。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可以从制定通用的物流技术类标准、物流信息类标准、物流管理类标准和物流服务类标准开始,逐步形成协调统一的现代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从而提高企业的数据连接性和供应链可视化,普遍降低现代物流社会总成本,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第五篇:浅析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探索

浅析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探索

一、职业教育的现状

《全国

2019

年职业教育改革实施计划》指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随着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正在加速,各行各业对技术人员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是,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制度建设不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需要加强、制度标准不完善、企业参与办学动机不强、网络环境不健全等问题。在2014

日,国务院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部署,使得职业教育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得以牢固确立。只有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形成“崇尚一项技能,不单学历”的社会氛围,才能激励青年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热情。进而开辟从中等职业学校、大专、本科到研究生的崛起渠道。

2014

月,教育改革再一次明确了方向:1200

所全国高校中,600

多所将转为职业教育,本科院校的转型占高校总数的50%。

2014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全

面部署和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到

2020

年,适应需求形成,生产深度整合”教育,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

育体系。

2014

日,教育部、发改委等

个部门联合发布了《现代职

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根据规划,到

2015

年,中国应初步

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框架。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人数将达到

2250

万。中共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职业

教育是绝大多数年轻人打开成功之门的重要途径,必须重视和加快发展。弘扬劳动的光荣、技能的宝贵,创造时代的伟大风尚,为每个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有技能的人,展示自己的才能,努力培养数亿名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熟练的人才。尽量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发光。

李克强总理强调,职业教育潜力巨大,也应该取得巨大成就。要把职业技能和专业精神结合起来,使“中国制造”更加“优质制造”,“优质制造”,“中国智慧”,使中国的服务创造新的优势,迈出新的一步,使得每个职业教育毕业生都有机会上岗就业。

2020

年,我国将形成适应发展需要、产学研结合、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结合、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的、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同时,国家为了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还提供了诸多惠民政策,诸如免除学费、享受国家助学金、设立奖学金等。

综上所述,党和政府现在非常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我们国

家的中等职业教育已经迎来了历史上的最好时期,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关

乎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服务社会的能力也不断增强。在我省,兰州新区就建设了职教园区,张掖市也积极筹措资金,建设了占

300

多亩的职教新校。与此同时,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各中职学校积极开展一体化教学、广泛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模式,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职业教育的形象。

二、中职学Th的现状

中职学生往往是在初升高考试中成绩较低的,但现行的教育和招生体制造成学生的“被录取”,使得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得不到发挥,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而现在中职学校中的许多专业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有特定的要求,需要学生有较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学习的不同阶段都需要一定的前期理论作为基础,甚至有些专业对于知识的系统连贯性要求较高。而当前入学的新生大多在知识结构上有一定的欠缺,在专业系统学习中遇到困难后容易放弃后续课程的学习。

中职毕业生往往不能正确估价自己的素质、知识、悟性、能力等,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在就业时,对技术要求高的职位不能胜任,但因生活条件好,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够,多数又不愿从基层做起,不愿进入工人岗位,从而造成毕业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的现状。

三、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中职学校在近几年中都有较大的发展,为了办出有特色的中职学校,更为了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很多中职学校都采取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实施分层教学

在目前的招生情况下,招收的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差异:入学基础较差;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对专业知识和技能非常陌生;学习兴趣不高等。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接受能力差异很大,教学上如何能够既照顾到层次稍好的学生,又能不抛弃层次较弱的学生,这个问题困扰着许多教师。因此,一些中职学校积极探索分层教学,将学生根据学习差异分为培优班和提高班,让同一层次的学生在同一班级学习,老师针对不同班级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提出适应本班学生的教学要求。这样无论是程度好一些的学生还是程度差一些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并让每一名学生在课堂中都能充分展现自己的长处,对学生的培养更科学有效。

2.施行过程化管理

中职学校的学生在文化课上基础较差,有些学生虽然动手实践能力很

强,可是理论水平因为受到文化课基础差的制约,所以很难取得很高的成绩。为了能够全方面的评价学生,激励学生成长,在学校施行过程化管理。过程化管理过程中,学生的考试成绩占一定的比例,再加入平时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技能操作、特长展示、获奖情况等多方面考核。从而使学生注重学习过程,为学生更有自信的走向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学训结合”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方向。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为核心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成中职学校的共识。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携手共建的办学模式,其重点是办学体制的创新。“工学结合”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层次上。即“学中有工,工中有学”,一边学习一边工作,课堂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中职学校在与企业合作中,根据目前企业用工难的实际,积极探索实现学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专业的发展由企业人员与教学专家共同组建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讨论决定,学校建立多个校外企业实训基地,涉及和涵盖了所有的专业,所有学生都要参加顶岗实习,在实习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企业的文化,明确了专业学习的方向,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专业技能。

四、中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怎样办好学校,这是中职教育最根本的问题。

以前中职学校一直提倡“以就业为导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的中职学校普遍提倡“就业、升学两条腿走路”,学生通过中职学校的学习既可以选择毕业后参加工作,也可以选择继续升入高职院校或者本科院校深造学习,极大地拓宽了中职学生的发展道路。那么根据目前的情况,如何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1.中职学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当是职业教育的一种主要人才培养模式,国内外职业教育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工学结合模式。我认为“工学结合”的模式可以更加深入地进行分类,比如,学工交替模

式,学工并进模式,订单培养模式,项目导向模式,任务驱动模式,产学一体模式,顶岗实习模式等都可以成为未来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同时,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总结现代学徒制度和新学徒试点计划的经验,学校和企业共同研究和开发人才培养计划,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实习。根据社会发展、地方特色、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让中职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让中职学生紧跟社会发展,服务社会,实现中职学生价值最大化。

2.目前中职学校新生报名便选择专业,而实际上学生对选择的专业并没有多少了解,导致学生兴趣不浓,或者没有学习的动力。因此,我认为新生一年级可以不分专业,重点进行文化知识课程的学习,弥补学生文化基础的欠缺,通过一年的学习,二年级选择专业,扎实开展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大化。

3.启动

+

X

认证体系的试点工作。学校应积极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多种证书,即毕业证书、素质教育证书、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工作经历证书等。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4.中职学校应积极与政府、企业协商,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培训基地。

5.政府、企业、学校应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多种渠道打造一支坚强有力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夯实教学基础。

6.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欢迎企业和社会力量联合学校举办优质职业教育。

7.中职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不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应该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校园,参加各种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锻炼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更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如何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因地制宜地培养一批助推社会经济发展的职业人才,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和深入,我们还将继续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下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趋势探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趋势探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等职业教育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劣(5篇)

    摘要: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旅游中等职业教育乃至整个中职教育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培养方式,它几乎是高校专业培养模式的微缩版。本文以旅游专业为主要研究样本,深度考察其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践探索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在中等职业学校试行“1+2+3”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具体实践经验,即以学生技能提升为抓手,以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培育为主线,全面推进学生职业能......

    人才培养模式

    8、十七大对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是如何阐述的?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9......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简单说就是人才的培......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

    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趋势

    市场环境分析 一、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趋势 电子商务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产业,有“朝阳产业、绿色产业”之称,具有“三高”、“三新”的特点。“三高”即高人力资本含量、高......

    数控机床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数控机床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赵 学 明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摘要:现在世界上很多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数控机床。随着电子技术和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当......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一般认为,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它回答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