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时间:2019-05-13 04:26: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第一篇: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为适应社会与市场发展,“校企合作”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效的“校企合作”,不仅能极大地缓解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矛盾,还能积极地推进毕业生就业,以达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校企合作”具有以下优势:

(1)促进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

随着教学专业化要求,高职院校须突破传统的决策水平,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吸引相关企业家,分析、研究行业的发展形式、发展趋势、专业就业等情况,与学校一起就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岗位知识以及技能要求等论证,并做出相关的有效的决策。通过校企合作,专业办学指导方向得以更加明确,须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线。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基础文化课需保证够用、适度;专业理论坚持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并且应大幅度增加实训教学。

北京中清研信息技术研究院(简称:中清研)是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唯一的培训中心,以“打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终身学习模式”为宗旨,在国内首次提出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并结合“学历”教育的创新改革为目标的电子商务立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2)专业设置市场化。对于学生的专业教育、道德教育、成才教育等诸多方面,院校需能够充分采纳企业的意见,这样可保证不仅能获得真实的市场需求信息,还可弥补课本知识落后与社会发展的不足,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以院校与北京中清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北京中清研)合作为例,设置专业和课程时完全根据市场的导向,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迅速地适应岗位需求。

北京中清研信息技术研究院联合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研发

出《国内电子商务行业资历架构能力标准体系》。此能力标准体系是针对电子商务行业各层级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制定的一个资历等级制度,现已申请知识产权,填补了我国乃至国际电子商务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的空白。

(2)促进学生就业

“校企合作”不仅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掌握技术、提高能力,还能为其提供实习和就业的机会。以院校与中清研合作为例,学生入学不久可安排到企业参观,进行行业认知培训,并可在企业实习,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能力。校企合作使学生得到的不仅是实践经验,也是高的就业率。

以中清研为例,中清研整合国际国内资源,针对高职、专科学生开展本科学历教育及技能培训,面向就业开展一站式服务,适应企业实际人才需求,建设国内专项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2012年中清研与北京开放大学、北航远程教育学院分别共建电子商务远程教育专业,开展电商应用型人才培养业务;2013年与京东集团、北航远程共建“我在京东上大学”项目,奠定了校企电商专业共建的典范;2014年,中清研与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校企合作签约仪式。

(3)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

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关键是师资。职业教育需要的教师需是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双师型”型。过去的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轻技术,以致培养的人才理论有余,实践能力不足,因此院校需具有高质量的师资。如院校与中清研合作中,为优化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可以引进一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教师。

校企合作是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经之路,可作为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新

型办学模式,这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开拓和创新,以使这项工作迈向更加深入。

第二篇: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启示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启示

乐传永

一、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1.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综合化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综合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般趋势,是教育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一种反应。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采取多种举措,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互相渗透、取长补短。

在日本,80年代以后,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和中等教育进行改革,设立职业高中。在这种新型高中里,除必修课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对未来发展的打算,选择相应的选修科目学习。在专业设置上打破传统的专业划分,开设诸如人文学科群、自然学科群、国际合作群、电子机械群等一系列适应时代发展的崭新的综合学科,供学生选修,消除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严格界限,把普通教育的内容置于专业课程之中;此外,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以利于学生选择并允许学生跨学校选修;积极开展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的合作教育等。

德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个完全不相通的系统。随着国际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劳动力素质结构亦开始发生变化,且趋于复合型。据此,德国提出了教育改革方案,明确职业教育要向普通教育阶段渗透和延伸,要求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增加职教内容,开设职教课程,加强职业指导,全面地、多途径地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1992年英国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的学术性课程——“高级水平的普通教育证书”与职业性课程——“国家职业资格”课程之间,推出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新型课程——“普通国家职业资格(GNVQ)”课程。采用单元课程与单元学分累积制式的方式,使学术性课程与职业性课程通过这种中介性课程相互过渡。

法国教育部1999年公布了一份关于高中改革的文件——《面向21世纪的高中》中规定:职业教育必须做到“普通教育、职业培训和经济环境中的平衡”,要使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的同时,获得所有高中学生都应具备的文化知识,获得从事职业工作的必要能力。

2.职业教育的高移化

在日本,随着中等职业教育多渠道、多途径的广泛发展,其重点将逐渐转向中等以后的教育阶段。在日本兴起了一种“专修学校”,这是短期大学性质的专门学校,它属于后期中等职业教育范畴,适应于社会生产高速发展的要求,成为攻读专门技术的“热门”,在发展中显示出其独有的鲜明特点和特殊地位,富有强大生命力。此外,日本也有高专、短期大学,培养专门技术骨干和技术研究人才。所以,日本职业教育就是通过专修学校、高等专科学校、短期大学等三种形式向上移的。

进入7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美国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急为迫切。为满足青年人升入中学后的职业教育,大面积开办“社会大学”。在社会大学取得规定的学分者,可授予副硕士学位。这是一种借以获得一定社会评价的资格,同时也是转入四年制大学的第三年学历。它既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又是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模式,深受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推崇。

德国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推行“双元制”。招生对象是九年制高中毕业的青年,录取条件与正规大学一样。入学后实行每周3-4天在企业学习,1-2天在学校受高等教育。

3.职业教育的法制化

美国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颁布了历史上的第一部职业教育法案——《莫雷尔赠地法案》,首次认可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与作用,并使之正式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后又通过了《史密斯休士法》、《乔治——埃尔法)、《国防职业教育法案》、《职业教育法》、《职业前途教育)(生计教育)。1982年联邦政府根据国内产业结构急剧调整,亟需大力推进劳动力再培训的社会现实,制订颁布了《职业培训合作法》。这一系列法规、法令对职业教育的体制、经费、地位、形式都作了详尽而明确的规定,使得美国职业教育的实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德国职业教育立法起步早、法规严。早在1869年政府就颁布了《强迫职业补习教育法》,1889年又颁布了《工业法典》,以法律的条文规定企业学徒培训必须与职业学校教育结合。1969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正式把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制度确定下来,是西方国家中

比较严密和详细的职业教育法规。1981年制订了《职业教育促进法》,对双元制职业教育作了进一步修订,以提高职业教育立法的适应性。

日本政府在1983年对原《产业教育振兴法》作出了适应性修订;1985年,日本政府在1969、1978年先后二次对《职业训练法》作出较大修改基础上,进一步将其修订命名为《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

英国、法国等也致力于加强职业教育法规建设,而在最近一、二十年内先后颁布了一系列职业教育立法和规程。

4.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优质化

发达国家极为重视职业教育师资的规格化,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师资的专职化和培养培训的正规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师资有着健全的培养体系和稳定的来源,主要有四个渠道:一是开办专门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高等技术师范学院;二是在工科技术学院培训;三是在文理学院、综合大学内另设教育学院、教育系来培养;四是通过专门的职业教育师资进修、培训机构来培养,如教育培训中心或地区职业教育中心、大型企业培训部等设置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课程负责培训在职职业教育教师。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师资的任职资格都有严格标准,例如,美国几个州明文规定,要有大学本科学历,取得学士学位并有相关领域1-2年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者,才能颁发职业技术教师资格证书。德国要求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必须受过高等教育,有5年以上工龄,掌握教育和心理科学,且经过国家的专门考试取得合格证书,才能获得终身职业身份。瑞士规定职业学校理论课教师必须具有4年的学徒经历,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毕业,3年以上工程师实践经验,具备这些条件后,再到职业教育学院进修为期一年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通过者方可任教。对在职教师每年安排一定时间的带薪进修假,学习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

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有着较为优越的社会地位与丰厚的待遇。如日本,教师的报酬比一般的公务员高15%,工资原则上一年提升一级;德国的职业学校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其工资为中级教师最高级,每两年增加一次,最高工资可超过大学教授的起始工资。正因为有较优厚的待遇,才吸引、稳定了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从而产生了高水平、高效益的职业技术教育。

5.职业教育终身化

日本政府1978年5月颁布的《部分修改职业训练法的法律》,明确提出终身职业训练及终身技能评价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后来又制定了《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生涯学习振兴法》。1995年11月24日,第十九届东京都产业教育审议会发表“关于在终身学习社会期待的职业教育”的咨询报告。报告中提出,要构筑丰富的终身学习社会,把走上社会后的学习作为人生体系的重要一环。目前,日本已组建了包括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中心、职业设计指导中心以及地方职业能力开发综合中心在内的,面向21世纪的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体系。

美国早在1971年就在联邦教育总署署长P.Marland的积极倡导下,在全美范围内推行实施终身化的职业教育——生计教育。生计教育是一项旨在对全体学生进行生计意识、生计探索、生计准备和生计定向等内容的持续性教育的综合教育计划,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从幼儿园到成年获得全部生涯的谋生技能,并形成个人生活方式。生计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意义的职业教育,它的推行实施得到美国联邦政府及美国职业协会等组织的广泛支持。70年代末,美国就有近70%的学区推广实施生计教育,并有24%的学区开展在职生计教育。德国职业培训条例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转职培训是为在业人员转换新的职业岗位而进行的一种补充教育;职业进修是为从业人员在某一领域进一步深化而开展的职业继续教育。三者均属职业教育范畴。据联邦劳动局统计,每年要求职业进修的人员约占在业总数的20%。

6.职业教育管理的协同化

在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管理上,教育部门与就业部门、工业部门、雇主组织等通力合作,教育不再是教育管理部门独有的领地,就业部门、经济部门、雇主组织等越来越多地参与教育的管理和决策。客观地说,发达国家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来自教育部门内部,而是来自经济部门和就业部门。教育部门与就业部门、经济部门、雇主组织的密切合作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法国政府正在扩大由国民教育部领导的职业教育咨询委员会的作用;在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瑞典,教育部门与就业部门

和工业部门一起来制定职业资格。1986年英国政府实行统一的国家专业证书(NVQ)和普通国家专业证书(GNVQ),全面沟通学校管理机构、教育机构和雇主之间的联系,使各方面的力量形成统一的合力,从而使职业教育进入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状态。1995年7月,又将教育部与就业部合并,成立了教育和就业部,成为继澳大利亚之后第二个把教育和就业由一个中央部门来领导的发达国家。

此外,发达国家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职业教育的管理上有重点下移的趋势。这种“地方化”,能较好地保证职业教育从当地工商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妥善安排教学内容,并促进学校与工商业的联系等。

二、对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几点启示

1.加强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并举的制度。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注重了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加强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在现实情况下主要应在理论课中加强实践环节,在技能训练中加强理论教师与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的合作,追求理论与实践的更好结合。另外,各类职业学校、培训机构应积极开设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提高职业资格证书在劳动力市场和劳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学术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大力培养我国急需的、掌握高新技术的高素质的双证书一体化高级职业人才,创出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新路。

2.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项战略措施。针对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学历达标率低,结构不合理等现状,当务之急是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②拓宽职业教育师资来源渠道,实行开放式教师培养体制,挑选愿意担当职教教师的各类学校毕业生到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接受一至二年的教育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并通过教师资格考核后到职业教育学校任教,开通面向社会招聘职业教育专业师资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渠道,并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吸引社会有关人士报考、应聘。继续从社会聘请一部分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③制定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规划,落实培训措施。建立职业教育师资继续教育证书制度,努力促进职业教育师资定期参加培训,不断进修提高。

3.重视开放式终身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现阶段,职业教育终身化在我国已初见端倪,主要表现为在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为真正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促进职业教育向终身化方向发展,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应明确,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在操作水平高、上岗适应快以及理论知识基础宽广等方面形成培养目标优势;在教学体系上,高等职业教育应构筑其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性。

4.建立统一、高效、协调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领导。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多头化,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培训中心归口不同,加上立法相对滞后,势必会制约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此,尽快打破部门界限,简化理顺关系,努力实行职业教育的统一领导,成立一个有权威、有实力、有统筹协调能力的技术管理机构,在该机构的统一领导下,认真地研究我国现行的考工标准、专业技术资格标准,发动全社会和各行各业制定高中后教育的几种不同类型、又可相互打通的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有效地实行“无训不上岗,无证不就业”的就业制度,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协调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要依据社会需要办学,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要密切结合企业的实际,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加强调查研究,做好专业发展规划和人才预测。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273165)

原载《中国成人教育》(济南),2001.7.56~57

选自《职业技术教育》2001第5期

第三篇:德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德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摘要:德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以应用科技大学作为主要教学主体,秉承优秀的“双元制”办学传统与教学特色,不断汲取国外高等院校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通过构建高校教育教学的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拓展技术应用研究领域,革新学位学制,国际教育课程开发,吸引国外留学生等,拓展国际教育市场服务范围,从而走向教育国际化。我国应当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教学经验,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重视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利用对外投资战略,建立国际化高等职业教育资格认证系统,形成符合我国国情与社会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

关键词:德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经验;借鉴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社会的快速进步,国家对于人才资源培养与引进也愈发重视。人才资源是推动国家发展的主要战略资源,同时也是增强国家发展的生产动力。德国高等职业将应用科技大学作为教育教学主体,秉承优秀的“双元制”办学系统与教学特色,不断汲取国外优秀高等教育的教学经验,促进高校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因此,我国应当学习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教学模式,加强人才培养与优秀人才引进,高度重视人才教育培养,从而构建符合本国国情与发展现状的教育教学模式。

一、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历程

一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定义为:通过与国际高等教育加强交流与合作,不断汲取西方发达国家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秉承国家教育教学传统与办学特色,从而形成适合本国教育发展的教学特色,并不断将教学成功经验向其他国家宣传,从而增强本国的教育教学特色的影响力。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已经将应用科技大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并且应用科技大学已经成为了德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并将应用科技成功经验向各国乃至全世界推广,各国开始纷纷效仿德国的成功经验。1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驱动因素

第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极大的推动了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高等教育教学标准上升了一个层次,不再是简单的文化知识学习,当下更注重的是社会功用性以及技能应用性,而拓展国际教育教学市场也已然成为了高等院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各国高等职业教育也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秉承了德国优秀的办学传统以及教学特色,将未来工作重心放在新兴产业上,加强教育资金、人才、服务、技术知识以及行业信息的资源配置,保证办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要素都能够和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相融合,最终实现自身的飞跃。

第二,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走上了职业化的道路。而欧洲各个国家以各自的语言、地理位置以及文化特色为基础,将相互之间存在的利益进行结合,最终实现了政治、法律、经济以及教育的一体化运作,一体化的进程也使得欧洲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如此一来也极大地提升了欧洲各个国家的世界竞争力,在此背景下,德国出于提升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应当积极主动地进行教育制度改革和管理制度。保证相互之间的学历以及各种学分都相互认可,进而保证欧洲各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走上国际化水准。

第三,德国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应当加强与外界的文化技术交流。在上世纪50至90年代之间的时间里,德国已经和将近两百个国家建立起了文化学术交流关系。并且在德国政府以及相应的交流机构支持下,德国科技大学已经增加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合作,并且在相互之间的师生互相派驻、资源共享以及其他各种国际交流,有效推动了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更进一步推动了国际社会之间的互相合作。德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具体操作方法

第一,对于传统理念双元制的传承,进一步提升自身国际影响力。作为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最为成功的一种教育制度,双元制已经得到了世界职业教育的普遍认可,而实际操作过程中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分别委托学校和企业同时展开人才培养教育工作,其中学校是第一办学机构,而企业则是对人才进行补充培养,学校应当为人才的教育质量进行负责。应用科技大学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进程安排以及教师聘用等都展现出了有效的双元制特色。譬如,应用科技大学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每年必须有超过一半的时间去进行实践操作。在实际的教学方式以及所涉及到的内容和企业之间存在着极大的联系学生的毕业设计也应当以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作为模板。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完全可以安排专门的时间段进行实践操作,保证学生能够到自己所学习的专业企业中进行相应的实践操作,从而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应用科技大学是一个重视实践操作,注重企业研究的学校,这也为推动国际化进程的快速化发展提供了基本支持。

第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实际应用和国家课程开发的研究,在2003年11月3日,德国联邦政府已经和其他各州政府签订了相应协议,保证对应用科技大学的后期应用和研究提供基本支持,德国政府以及教育部还曾经共同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专有资金。其目的在于保证科技大学和经济、建筑、机械制造以及企业管理等方面之间的成果转换,通过最新的科研成果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升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进而提升应用科技大学的总体实力。与此同时,为了快速推动国家化进程,绝大多数的科技大学已经开展了多语种授课的教育方式。从而为国外留学生提供方便的同时还能够对应用科技大学对实际应用极为重视的理念进行广泛传播和扩散。

第三,为了进一步满足国际化发展的需求,应当积极开展学制改革。伴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已经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事情。而为了满足博洛尼亚进程的实际需求,应用科技大学作为可以进行学位授权的高等职业学校,也在积极的进行学制调整,当前开始授权的三种学位分别是:学士、专业硕士以及硕士。如此一来,能够保证学生获得各种证书,并且在实际的学习和职业发展过程中进行自我规划。另一方面来说,将学时进一步缩减,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欧洲的学分转移系统其实是通过量化指标以及学习模块的方式进行的,学生所获得的学位能够在国际社会通行也为学生的跨国学习和工作提供了便利。上述教育制度也使得德国成为了世界上极具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国家之一。

第四,提升国际交流力度,进行成功经验的广泛推广。德国的相应机构对于德国大学的教育国际化进程推广提供了基本的帮助和支持,各个应用科技大学也在进行积极的自我推广,充分发挥自身在经济、工程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加强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以人才交换的方式进行教育模式推广,以此提升应用科技大学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譬如,处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亚深应用科技大学已经和世界上超过130所大学建立了有效的合作关系,而本校在校学生中超过五分之一的学生都是国外留学生,如此一来对于提升该院校的国际知名度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二、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国家化的成功经验 1 对于双元制教育模式的传承

德国高等院校和企业共同合作的办学方式极大地推动了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家化发展。而应用科技大学则通过海外办学以及设立相应分支机构的方式提升自身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德国的跨国公司依然继承了双元制培训模式,为大量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了实践操作的机会。譬如,大型化工企业康采恩公司在全球设立了大量子公司以及合资公司,其每年都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和金钱以“双元制”的方式进行新员工培训,待培训完成之后考核合格者即可被公司录取。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机制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提升学习过程中的效率,保证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更能保证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理论分析进行解决。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科技企业对于技术操作人员的需求量在不断缩减,而对于同时具备技术和管理能力的人才的需求量则在不断增加,大量德国企业以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对于提升教育的有效性有极大的帮助作用。譬如,德国西门子公司就通过和其他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共同开设了工商管理、商务信息、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以及电气工程和信息技术等多个专业的课程,对于人才的培养计划则通过双方共同协商进行制定,以保证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大学生的理论学习应当在大学期间完成,而企业的实训和毕业论文等多个毕业文件都应当在企业中进行实训时完成。学生在企业中实训时可以熟悉生产的基本流程,理解企业文化,从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2 借助第三方力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德国高等教育完全可以借助各种民间组织以及其他的国际组织进行文化,专业化的交流对于推动德国教育和国外的高等教育进行交流合作有极大的帮助作用。譬如,德国绝大多数的应用科技大学都和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展开了合作,并且在德国国内外设立了相应的办事处,并且制订了相应的高校留学制度,保证了留学生的普遍适用准则以及相应标准,德国会向在德国进行留学的国外学生提供奖学金,还会为德国赴外留学的学生提供奖学金,如此一来就可以形成一套极为有效的教育管理体制。德国绝大多数高校以及团体在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过程中也能够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3 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制

在当前的高职教育全球化背景下,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前提是保证办学质量的高水准,经过一系列的文件签署,在欧洲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体制。德国也成立了大量的跨州府教育评估机构,德国出台的高德国教育质量条款也对此进行了明确规定。对于教学质量的考评主要可以分为高校内部的自我考评和外部专家的考评。外部专家考评组主要由国际教育专家、各州的教育部长以及行业代表等组成。在实际考评过程中主要对高校的办学条件、涉及到的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专业特色进行分析和考评。进而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障制度,最大限度的提升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以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

三、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国家化带来的启示 以对外投资为基础进行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

伴随着各国贸易合作交流的不断加强,大量中国企业已经走出国门进行对外投资,而由中国所领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将会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对外投资发展。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必须以本土企业的大力发展作为基础。基于此,以跨国企业发展需求为基础,建立起与之对应的高等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案例和大量经验为基础,展开企业所需技术人才的培养,努力提升我国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有效扩大我国职业教育的影响力。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应当以此作为国际化教育发展的量级,为企业提供所需的国际标准应用型人才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2 将国际化资格认证作为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基础

所有企业都有自己的职业教育资格认证标准,而职业教育的产品只有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才能够实现自身的国际化发展。我国作为世界的工厂,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对于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质量也在不断提升,部分行业甚至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然而对此我们上缺乏职业教育岗位的能力认真标准。只有以最快的速度建立起具有国际化标准以及中国特色的职业资格认证标准才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全面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进而有效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快速发展。3 以国际化品牌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源动力

高职教育的基础是建立国际品牌,我国教育部以及财政部于2006年就已经启动了相应的高职教育院校建立计划,先后已经有超过200所高校得到了相应的资金支持,从而积极打造出属于中国的高职教育品牌。然而,我国应当继续进行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经验的学习,并且以国内成功的教育案例为基础,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校企合作机制的开展。建立起类似于德国双元制的国际化高职教育品牌,以推动我国的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快速发展。4 以境内外校际交流机制保证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实现

到2012年5月为止,我国已经和超过39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高等教育学历互认协议,基于此,我们应当尽快建立起主动参与国际社会学历互认机制,以保证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能够和国际社会接轨。建立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学分互认的留学制度,加快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国际化改革,提升对国际留学生的支持力度,保证师生资源以及各种教学资源的共享,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努力提升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国际化水准。

四、结语

在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快速调整和转型的过程中,我国职业教育对于经济发展所能产生的帮助作用已经逐渐显现出来,以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国际化成功案例为基础,积极提升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品牌,努力提升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是我们的基础性目标。参考文献:

[1] 冯国平.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最新进展:跨国高等教育的兴起[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61-65 [2] 黄克孝.德国高等专科学校办学特色与发展趋势的启示一一我国新建本科高校发展的比较研究[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5(8):4-8 [3] l赖炳根,周谊.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验及共启示[J].教育探索,2009(6):140-141 [4] 汪全胜,金玄武.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9):91-95

第四篇: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推荐)

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内容摘要:

1、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可以用十八个字概括:根底浅、环境差(意识环境、政策环境、生存环境)、基础弱、差距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与其他教育的差距、与社会发展的差距)、发展快、前景好。

2、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应该解决的几个问题:社会环境应该得到明显改善;职业教育的办学能力要得到显著提高;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开放,要构建一个比较丰富和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是要从规模向质量转变;职业教育应该从单纯的教育培养模式向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创业能力的全方位培养模式转变。

关键词: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我个人归纳为十八个字:

根底浅环境差

基础弱差距大

发展快前景好

1.根底浅

与我国具有的悠久历史的,以科举考试为代表的文化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历史是非常短的。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应该说起源于近代的洋务运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鸦片战场的惨败,使清政府的一批官.员痛感科学技术的重要。于是以张之洞为首的一批洋务派官.员开办了一批“洋学堂”。其中包括了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设的机器学堂(1865)、福州的船政学院(1866)、上海电报学堂(1882)等。这是我国比较成型的职业教育的开始。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在教育领域,维新派积极筹办铁路、矿务、农业、茶务、蚕桑、医学等专门学堂,开展技术教育。但这场维新运动很快就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残酷镇压。尽管维新运动被镇压,但清政府为挽救其摇摇欲坠的统治,也不得不进行一些改革。在教育领域,1902年,公布了我国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制“壬寅学制”,学制中开设了实业学堂。1903年,又公布了“癸卯学制”,将实业教育、师范教育纳入教育体系。这是我国正规的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开始。

1913年,黄炎培 提倡实用教育,倡导教育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1917年黄炎培联合国内教育界、实业界的48名名人,创办了中华职业教育社。这是我国第一个研究、提倡、实验、推广职业教育的机构。在蔡元培、黄炎培等教育界名人的积极推动下,当时的教育部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给予了一定的重视。1928年,国民政府公布《职业学校法》并于次年颁布了《职业学校规程》规定职业学校“以培养青年生活之知识与技能 ”。

建国后,我国政府根据各个时期祖国建设的需要继续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是2005年起,我国的职业教育进入了快迅发展阶段。.环境差

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教育环境是最差的,具体表现在:

(1)意识环境差

(2)政策环境差

(3)生存环境差

意识环境差

中国的文化传统是“读书做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家长们送子弟读书是为了今

后子弟们能有一个好的前程,而不希望子弟们做一个好的工人或农民,在独生子女时代的今天更是如此。在这样的传统文化意识环境下,职业教育从一开始就属于教育领域的另类和旁门左道。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被重视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既使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职业教育生存的意识环境仍无太大的改善。

政策环境差

建国后尽管我国出台了不少鼓励、提倡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尤其最近几年连续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文件。但客观地说,与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政策环境不容乐观。例如强调职业教育要开放办学,企业要认真接收和安排好职教学生的企业实习,可是时至今日,仍未见有何这方面的法律或法规出台。又例如独立于普通教育的职业教师的资格认定体系至今没有,而是基本沿用文化课教师的资格认定体系。另外,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由中专(含成人中专)、技校及中职学校组成。技校属劳动部门管,中专中很多属于部委管,政出多门也是制约发展的一个原因。过去教育部门认为职业教育是劳动部门或其它部门的事,故对中职的发展是重视不够的。

生存环境差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的整个培养过程都充满了生存的压力。招生问题、专业师资问题、校内及企业实习实训问题、就业问题、社会的认可问题等无时不在困扰着我们。

3.基础弱

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主要由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三大部分组成。

基础教育领域一直是我国教育领域中的重点领域。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2006年,我国全面完成了“两基”攻坚战,取得了我国教育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成果。“两基”达标,意味着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进入了世界的先进水平。高等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和支持下,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以来,高等教育领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发展到“大众化教育”阶段为标志,我国的大学生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一。

而职业教育,由于体制、政策、经济发展水平、人们传统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原因,几十年来发展起伏不定。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加上自身办学条件较差,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桎梏。

4、差距大

<1>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差距大。

这一差距的具体表现是:在我国城镇就业人口中技能型劳动者仅占32.9%,而其余为非技能或低技能劳动者,而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是技能工人。在技能型劳动者中,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如下表 :

地区我国发达国家

初级工43%15%

中级工50%

高级工17%35%

职师、高级技师10%35%

<2>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和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差距大。

职业教育在学生来源及教师水平上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也有相当的差距。在学生来源方面,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的学生有相当的差距,相当一部分是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学生进入了中职学校。高职学生的录取分数比普通本科的录取分数线差了一大截,绝大多数是考不上本科院校的学生进入各类高职院校读书。在教师方面:“……就全国总体情况看,2005年各类中职学校教师为75万人,2006年增长到约79万人。据有关人士介绍,`到2010年,中职教师

缺口至少为1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要保持当前生师比21∶1,至少还要补充40万新教师`……一是合格学历和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够。据调查,2005年具有本科学历的职教教师比例为71.84%,具有高级职称职教教师的比例为17.9%,45岁以下具有高级职称的职教教师比例不足10%;北京市中职学校1万多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只有5%左右。二是专业课教师紧缺。在专业课教师中,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仅占52%••••••三是“双师型”教师匮乏。在全国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中,“双师型”教师不到1/4。……”

<3>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需求差距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程的加快,我国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而这些技能人才的培养,只有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来解决。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我国现在的制造业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五(仅次于美、日、德、法),世界制造中心东移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而职业教育的培养水平跟不上,我国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要求人数∕求职人数)大于1。技术工人仅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技术工人中技师,高级技师仅占4%。

我国现在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这里面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培养大批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我国现在每年需要安排2400万人就业,其中包括800万失业人员、600万下岗人员和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这2400万人中的大多数都必须经过职业教育的培训才能实现就业和再就业。而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人员、水平还难以完成如此巨大的培训任务。

5.发展快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在经历了2000~2001年的低谷后,2002~2004年恢复发展,2005年起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以来,我国中职教育的招生数、在校生数及上高中阶段的比例见下表 :

项目

年份招生数

(万人)占高中阶段招生比例(%)在校生数

(万人)占高中阶段占校生比例(%)

***

200***5

***

***

***

***

***

***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其招生数已接近高中阶段的一半。2003年以来,中央财政共投入了53亿元,重点支持108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235个县级职校中心和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7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十一五”期间,中央将投入100亿元用于支持职校基础能力的建设。加上各级地方政府的配套建设资金,我国职业教育的基础设施将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2006年以来,国家组织并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计划开展3万名中职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12万名中职骨干教师省级培训。

2006年以来,国家每年拿出8亿元,资助中职学校家庭贫困学生。高职学生也享受与本科

学生一样的学生资助政策。

2006年以来,我国每年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工培训3500万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4500万人次,企业职工培训9000多万人次。

所有这一切,都说明我国的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6.前景好

职业教育是和经济社会发展最紧密相连的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根本办法,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现代化服务业发展的必然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举措,是提高综合国力,全面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由之路。因此,我国的职业教育可以说是方兴未艾,前途光明。

二、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应该解决的几个问题

1、社会环境应该得到明显改善

随着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工作认识程度的深化和重视程度的提高,职业教育在支持经济发展,适应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实现教育公平,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将不断会被社会所承认。我国职业教育的社会环境应该得到明显改善。我国职业教育的社会环境应该得到明显改善主要方面有:

(1)关于职业教育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还要不断丰富和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律保障体系要逐步健全。

(2)企业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政策法规的要求,对职教事业的支持和配合程度会逐步提高,将会与职业院校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政府相关部门要确实做好引导和牵头作用。

(3)“人才”观念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会不断得到提高。接受职业教育不再是低人一等的事情,而会成为立足社会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并把这种认识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各种媒体、新闻、政策法规等各种途径宣传,使之深入人心,转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

(4)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的加大,职业教育的水平会不断提高,从而社会信誉也会不断提高。而随着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将进一步体现,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也要进一步提升。

2、职业教育的办学能力要得到显著提高

随着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投资的加大,社会对职业教育支持力度的加大和职业院校自身的努力建设,要进一步增强我国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无论是校内基础设施还是校外实习基地都要有显著的改善。

通过我国职教师资人才的各种政策及措施的不断出台,并确实落实到位,促使我国的职教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

随着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投资力度的加大和社会的发展,对职业院校的办学经费要更加充实。

总之,职业教育的办学能力必须得到显著的提高。

3、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开放,要构建一个比较丰富和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1)职业教育要对社会进一步开放,承担更多的社会职责。职业院校不再仅仅单纯的培养学龄段的在校生,除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外,职业院校还要承担起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军队复员转业培训等大量的社会培训工作,并成为这些培训的主力军,在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中要发挥他应有的重要的作用。

(2)职业教育要更进一步开放办学,与社会各界建立更紧密的联系。随着职业教育办学能力的增强,职业院校的大门要加强向社会大力开放的力度。职业院校和社会各界之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的交流要更加频繁。

(3)职业教育的体系要更加完整和健全。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目前主要是中等职业学校和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院校。根据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及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我认为: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要更加完整和健全,主要表现有:

A、创办一批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质量的本科院校。目前我国已经有培养中职教师为主的职业师范院校(如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等)和综合大学、理工院校中的职业教育学院(如天津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同济大学职业教育学院等),同时在本科院校中已经有了“应用型”本科。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深入发展,我国要创办更多的职业教育为主的本科院校,不仅要做大而且要做强,打造一批职业教育的“清华、北大”,以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

B、培养既有一定学术素养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职业教育研究生。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主要强调学术体系和研究水平,既使已有的职业教育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也是如此。但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提高,培养既有一定的学术素养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职业教育研究生,以适用社会发展的需要。

C、覆盖全社会的培养体系要得到更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县级及以上地方基本上都建立了职业教育的培训机构,但确实有不少地方职业教育的培训活动开展及还不够,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认为这一点要得到很大的改变。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地方政府,要想刺激地方经济的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必须加大培训工作并取得真正的实效。因此,职业教育的培训体系一定要得到更快速的发展。

D、应把作为学历教育的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大专(高等职业学校)——本科(职教本科)和作为非学历教育的职教培训体系作为构造我国未来比较完整和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

4、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是要从规模向质量转变

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在经历了连续三年的跨越式发展之后,已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今后的发展重点应该从规模向质量方面转变“基础上台阶,教育上质量,管理上水平”是时代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具体要求有:

(1)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必要的文化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

(2)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的改革。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推进“学分制”,建立弹性学习制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加强教学质量的评估检查。

(3)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技能证书与学历证书并重。每年都将举办职教学生的技能大赛,营造“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社会氛围。

(4)依托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以专业为纽带,与行业企业共同组建职教集团。

(5)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这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方面要加快中职专业师资的培养速度,尽快缓解职业教育专业师资紧缺的局面;另一方面,加强中职教师在职攻读学位工作、到企业挂职实践工作、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选派骨干教师和校长到国外进修以提高工作的水平,培养一批职教专业带头人和领军人物,同时提高职教教师的待遇,稳定师资队伍,调动职教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

5.职业教育应该从单纯的教育培养模式向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创业能力的全方位培养模式转变,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这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职业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还必须使学生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如此才能更加

受到企业欢迎。同时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十分重要,学生不但学会就业还必须学会创业。高素质、高技能、敢创新、会经营的职教人才应该成为职业教育下一步的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的重心逐渐上移,从初中后职业教育逐步向高中后职业教育发展。目前,美国的职业教育重心已逐渐上移,这点必须值得我们关注。韩国、日本及台湾地区也有类似的趋势。也许我国的这一进程会比较缓慢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这一现象迟早会出现。

第五篇: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对于完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促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正确分析其现状和问题,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前提。

关键词: 高职教育现状问题发展趋势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至今的三十多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惊奇和赞叹的巨大成就。在这三十多年里,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曲曲折折、起起伏伏的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高等教育的辅助和配角地位,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成为培养中国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换代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可替代的半壁江山,在中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确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前提。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1、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根本任务得以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13条规定的“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第一次把高等职业教育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第68条指出:“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进一步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2、办学方向更加明确,改革思路日益清晰,得到社会认可

在近年的发展中,高等职业院校坚持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服务,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正确的质量观,立足于高等教育层次,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建设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职教战线的共识,也正在为全社会逐步认可和接受。

3、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得以梳理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 1

养基本特征归纳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的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4、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在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引导下,基本实现了每个地市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高职高专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教育。六路大军办高职,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稳步提升。初步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

5、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成功经验

专业设置、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产学研结合、质量保障体系等改革,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创新培养模式、职业特点突出、人才质量可靠等特点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突出的核心竞争力。专业设置逐步从“条件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启动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建设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试点专业、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建立了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实行“订单式”、“2+1”、“1.5+0.5”等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了双证书制度;培养了学历和能力并重的“双师型”教师;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产学研结合取得了成功经验,走出了新路。

6、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实现重大突破

1999年,国务院决定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权力和责任交给地方政府,形成以地方管理为主,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质量监控的两级管理体系。这种体制上的变化,调动了地方各省市的积极性。

在办学体制方面,打破了单一政府办学格局,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面向市场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快速、健康发展,为高职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困难和主要问题

1、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1998年开始的高校大幅度扩招,使得准备工作跟不上需要,办学投入严重不足。几乎所有招收高职生的院校都在师资、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教学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存在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对教学设备的仿真性和先进性要求很高,资金来源不足,尤其政府投入不够,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2、观念偏差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滞缓的重要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知识型、研究型人才的意识逐步升温,接受职业教育成为相当多的高中毕业生的无奈选择。在高校招生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录取在本科之后,招收的生源较差,于是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都把高等职业教育看成“低层次”高等教育。社会分配机制不健全、不合理,使得技能人才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

3、学科本位的育人模式是创新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障碍

目前,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在教学中,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中专延长”和“本科压缩”的影子挥之不去;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课程本身的严密、完整、系统和权威性,忽视学习者未来岗位的需要,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对高等职业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

4、“双师型”教师缺乏,阻碍教育教学水平提高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普遍缺少“双师型”教师,高等职业特色难以体现。而高校一刀切的教师职务晋升条件,注重学历和学术水平,轻视实践能力,明显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5、与行业、企业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当前,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比较弱,产业及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从职业教育角度看,现阶段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不一致,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高等职业院校的功能定位不够科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目标取向不明显。从行业、企业角度看,行业、企业参与和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不少企业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片面追求用人的低成本,加之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普遍招收未经职业培训的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主动适应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关键所在。面向可持续发展,要遵循“发展需要驱动”规则,即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确定专业设置,根据社会岗位(群)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确定和调整教学内容;从强调我能做什么、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转变为强调需要我做什么、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创业能力、学习能力,使教育、培训、就业等工作融为一体,并将职业教育确定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需求,走特色发展之路

一是职业特色。体现为学生具有职业岗位群所需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尤其是职业核心能力。二是行业特色。体现为保持为行业服务的优势;将行业的有关专业办成品牌专业,从而使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到有利位置,并对品牌专业进行相关实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使之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在专业建设上,体现行业特色。三是专业特色。学校所开设专业,应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准则,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和特色人才培养优势,积极探寻市场,发现市场,把供需链条紧紧连接在一起,在本省同层次院校相同专业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形成品牌、形成特色。

(三)加强合作,走集团化发展之路

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各自的特长,优势互补,进行校校合作。从彼此熟悉的专业或学科做起,合作双方共同探讨学科规划与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以现有的师资、设备为平台,实现实验室、实训基地、图书馆、师资、运动场等资源共享;以项目为载体,开展多方位的科研合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网络视频会议和实地考察交流活动形式,积极寻求在高级应用性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点,建立合作互动机制,实现互利双赢。

建立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实行“订单”教育与培训的新模式。学校应增强服务意识,积极满足企业需要;企业依托学校进行新职工的培养和在职职工的培训提高,与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培训合同,优先录用合作院校的毕业生,并积极参与院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在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方面发挥先导作用。实行城乡合作办学和跨地区合作办学,利用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资源优势,带动欠发达地区和为农村服务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尤其是可以利用一部分基础较好的院校的资源优势,同中心城市的地方政府合作,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更贴近急需人才的基层和农村,这不仅有利于调整人才的城乡、地区、行业布局,也为高等职业教育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走内涵发展之路

1、构建开放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体现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特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可选择以企业为本位的模式,按岗位要求组织教学;可选择以学校为本位的模式,由高等职业院校独立组织教学;可实行“双元制”模式,由学校和企业合作制定教学计划,使企业训练与接受学校教育相结合。

在管理模式上,吸引社会名流、专家、学者和企业参与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集团、个人多方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在管理方式上,实行职业教育资格标准的国家介入与行业监督并行,提高教育教学的技术含量;在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上,推行学分制等更加灵活的学籍管理、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分层教学、分专业方向教学和分阶段教育。

在办学架构上,横向扩展自身架构,包括培养目标和内部办学形式的多样性,如一校多制,允许不同培养目标在一个学校内并存等,形成中高等职业教育竞相争艳的多元化局面。

2、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注重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长期的、根本性的战略任务,对提高教育质量至关重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上,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要求,集中力量,发挥优势,培育特色,以增强专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狠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实行院企挂钩、与市场结合的路子,内培外聘,多渠道、多方法,扩大“双师型”教师、实践性教师比例;设置专门培养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机构,或设置专门培养职教师资的师范院校,以解决目前“双师型”教师匮乏的现状。

良好的教学设施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物质基础。各高等职业院校都要增加投入,特别是新办的和基础薄弱的院校,更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课程开发、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和图书资料的配备,使教学设施尽快达到办学条件的基本要求,保证学生有实验可做、有资料可查,为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还是指导者、咨询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手段上,综合运用演示法、参观法、讨论法、模拟法、实习实验法、案例法及现代化电教手段,让学生边学边用,以用促学,学以致用。变为就业而学习为提高就业能力而学习;变教师为中心的学习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学习;变专攻一种技能为寻求多种技能的学习。

文明的校园、优良的校风,对提高教育质量有重要的作用。校风的核心是学风。抓学风,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振兴中华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其次,必须健全规章制度,强化管理,建立良好的教育、教学工作秩序,规范学生的学习、纪律、行为;第三,广大教师、干部要以自己完善的人格、严谨的作风、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无私奉献精神影响学生,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五)完善办学功能,走终身教育之路

高等职业人才对工作岗位的适应,随着经济、社会与科技的发展,其内涵及外延常处于变动之中。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以此满足高等职业人才的素质提高与工作转换的需求。

第一,充分发挥各高等职业院校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作用,逐步构建学院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完整、统一的体系,及时把相关专业领域中的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用于企业职工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

第二,根据企业、行业和社会的需求,积极开拓职业培训市场,主动面向行业和企业开展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在职职工、转岗职工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提高培训,以及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

第三,深化成人高等教育和远程教育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成人高等教育和远程教育发展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覃章程.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0,(6).

[2]楼一峰.国际职教发展趋势与我国高职院校的改革[J].职教论坛,2002,(21).

[3]程勉中.可持续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创新.[J]高中后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1997,(3).

[4] ]王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特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33).

[5]刘占文、温景文.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z].2009

下载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思考

    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思考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根据各个时期祖国建设的需要不断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是2005后起我国的职业教育进入了快迅发展阶段,但根底线环......

    云南万通职业教育如何培养新时代技能型人才?

    云南万通职业教育如何培养新时代技能型人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性日益突出,整个职业教育的评价标准正在向以就业为导......

    国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国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中文摘要: 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系统的介绍了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发展特点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并结......

    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论我国职教改革方向

    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论我国职教改革方向 郭健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州545007) 摘 要:职业教育如何改革发展,不仅是教育本身的事,也是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事。充分分......

    职业教育

    2012公务员考试社会热点——食品安全问题 【背景材料】 2012年,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期待,是显而易见的。在过去的一年,无疑是食品安全问题极为严峻的一年,食品安全方面的事件层......

    走向融合:新时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发展趋势

    走向融合:新时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发展趋势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认识与改造自然、认识与改造自我的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方法和价值体系。它们是贯串在科学......

    发展趋势(★)

    1、未来餐饮业发展趋势:多元化、生态化、时尚化、名人化 2、餐饮管理过程:客源组织、食品原材料采购、厨房生产加工、餐厅销售服务的系统管理过程 3、餐饮管理的目标基础:餐厅......

    全国新时代高效课堂发展趋势研讨会成果(样例5)

    全国新时代高效课堂发展趋势研讨会成果 高效课堂不仅指向高效率,更应该是高效率、高效益与高效果的统一;高效课堂要逐步走向深度、走向整体、走向系统;建设高效课堂是提升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