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国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中文摘要: 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系统的介绍了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发展特点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现状特征,展望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道路。
一、前言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个相对崭新的教育领域,它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而出现并逐渐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教育领域。近二三十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使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生相伴,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其所揭示的规律逐渐为人们所理解、接受、运用,对规范和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实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可否认,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我国历史还不长,理论探索还不深入,理论滞后于实践的现象还很严重,许多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还亟待研究解决,许多研究也还停留在一般现象、经验的层面上。因此,如何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深入地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概况
世界各地区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自60年代以来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尽管进步不是太明显。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1996年撒哈拉以南非洲职业教育学生占中等教育阶段学生数的比例为5.3%,阿拉伯国家15.3%,远东及太平洋13.6%,南亚1.5%,拉美及加勒比26.3%,欧洲26.7%,世界平均13%。情况表明,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同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和中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也就是收入水平和中等教育水平越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这反映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受着外在和内在需要的拉动。撒哈拉以南非洲自60年代以来,南亚自80年代以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呈现下降的趋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国别间的差距也很大,高的达到60%以上,如德国、部分东欧国家及个别拉美国家,低的不足10%,如一些非洲、南亚国家及个别拉美国家。在经济增长强劲的国家和地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职业教育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它对促进就业增长起的关键作用。欧盟的研究表明,受教育水平越高,失业的风险就越小,青年人的失业率高于年长的人,1995年欧盟国家20—29岁年龄组中仅受完义务教育的人的失业率为22%,而具有高中学历的人为14.1%。在30—59岁年龄组中,仅受完义务教育的人的失业率为11.4%,具有高中学历的人为7.6%,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为4.7%。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年轻人的职业教育被视作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1.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确立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中等职业教育与高一级教育相互衔接沟通。
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学校职业教育被看作是人整个一生中所接受的一部分教育,一个阶段性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建立与高一级教育相衔接沟通的机制。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和吸引力是许多国家都在探讨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最根本的问题是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机制,打通中等职业教育通向普通高等教育的路径,变终结性的中等职业教育为阶段性的教育,为职教学生提供继续接受高一级职业教育或普通教育的机会,大力扭转中等职业教育入口大、出口小的局面,进一步拓宽出口,解决等值承认职教普教学历资格问题,允许中等教育学生报考高等院校。
2.发展综合高中,推迟分流时间,提高学生普通教育水平,兼顾升学和就业。高中阶段选择什么样的办学模式是由各国教育传统和教育发展水平决定的。目前各国高中阶段大致有这样四种办学模式:普高、职高和综合高中并举,普高和职高二分制(含双元制模式)、普高占主导和综合高中占主导。在高中阶段办学以综合高中为主流形式的国家都普及了高中阶段的教育,发展综合高中主要是解决好高中学生特别是职业定向学生的升学与就业的关系。综合高中的特点是:分班不分校,一所综合高中一般分为普通班和职业班,两班学生都在同一所学校就学,不再分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所有学生在第一学年都学习相同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定向性课从第二年开设,形成高二分流,比初中后分流推迟了一年,主要用于提高学生的普通教育水平;实施宽口径专业课程,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建立与高一级教育相衔接沟通的有效机制,处理好职业班学生就业与升学的关系,职业班学生的毕业出路是面向就业,兼顾升学,允许职业班学生直接或经过补习后报考高等院校,增强职业班的吸引力。瑞典和挪威发展综合高中具有代表性。
3.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质量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教育改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各国改革的重点拓宽专业面向,增强适应性,注重加强职业教育中的环保教育和外语教学,以能力为本位,特别是把创业能力的培养摆在突出位置。
4.加强企校结合,发展现代学徒制度。
学徒制是一种传统的职业教育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国家在吸取借鉴传统学徒制优点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化学徒制度,作为实施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以进一步密切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面对日益严峻的青年就业形势,许多国家高度重视学徒制培训在增加就业机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积极发展学徒制培训。为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除传统产业外,一些国家开始在朝阳产业实施学徒制培训。不少国家的经验表明现代学徒制培训是实现产教结合的一种好形式,在个别国家它已成为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的主流形式。1996年欧洲理事会要求欧洲委员会就“学徒制在增加就业机会中的作用”进行调研,受欧洲委员会委托,1997年荷兰经济研究所提交题为“学徒制在提高就业能力和增加就业机会中的作用:学徒制培训在劳动力市场中的重要性”,报告的结论是学徒制培训对改善青年人的就业前景起着关键作用。1996年欧洲委员会发表《教与学:迈向学习化社会》白皮书,强调大力加强企校结合,发展各种形式的学徒制培训,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欧盟各成员国建立学徒制培训网络中心。
5.发展全民技术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机会均等
机会均等是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全民教育概念后,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提出发展全民职业教育概念,并作为大会的6个议题之一。按照大会的《建议书》,全民职业教育概念是指建立全纳性职业教育制度,面向全体,满足全体学习者的需要,努力发展面向边缘群体的职业教育,增加妇女受职业教育的机会,同时转变观念,鼓励男性进入以女性为主导的培训和职业领域,培养男女职业教育教师积极,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事业。
全民职业教育就是要拓宽覆盖面,特别是要面向边缘群体、妇女群体和残疾人群体。边缘群众指的是失业者、过早离校的学生和失学青年、边远地区人口、农村贫民、土著居民、城市贫民、在非正式劳动力市场就业的但不具工作和生活条件的劳工,从事有害工作的童工、难民、移民和经历武装冲突的退伍军人。《建议书》指出:“技术教育是使社区全体成员能面对新的挑战和发挥他们社会生产性成员作用的一种强有力手段,是实现社会聚合、整合和自尊的有效工具。”《建议书》还指出,实施全民职业教育需要制定完善的政策和措施,增加投入,实现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促进男女职业教育机会均等,提高职教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加强企业参与。
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国际大环境下的发展现状
1.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法律法规上来看,我国高职教育由高等教育的补充地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主渠道的组成部分。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建立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问题。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第一次确立了高职教育的法律地位。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类型。这就真正确立了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从经济社会发展上来看,发展高职教育对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发展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就业再就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因此,我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重点地位。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十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强调要从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大力推进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005年11月,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进一步明确了“十一五”期间走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使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战略机遇期。
2.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经过近几年探索,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路日益清晰。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推进高职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高职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促进高职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推动高职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这些高职教育的办学思路,已逐步成为各级政府和高职教育界的共识,并引导着高职教育不断深化体制、运行机制和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
3.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多元化,办学规模迅速形成。在办学体制方面,打破了单一的政府办学格局,初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行业、企业和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这种办学体制促进了高职教育办学规模的快速发展。目前,高职院校在数量、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等方面与本科院校持平或超出,因此我国高职教育已经占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4.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1999年,为了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积极探索以多种途径发展高职教育,国家决定改革现行管理办法,以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职教育。经过积极探索,目前形成了“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有利于促进我国高职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速度;有利于扩大省级政府对发展高等教育的决策权和统筹权,使得地方政府更积极探索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和多种机制发展地方高职教育。200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建立了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5]。目前,全国多数地方都建立了省级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强化了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领导,促进了政府有关部门对职业教育工作的沟通与协调,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体制创新,对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展望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之路
根据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拟提出以下若干政策建议: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地规划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合理确定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学生的比例。从一些发达国家的情况看,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学生的比例差异很大,目前仅有少数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如德国和奥地利及部分东欧国家达到60%的比例,象韩国和芬兰在40%左右,而日本仅为24%。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形式基本是以学校为主的、终结性的教育,缺乏吸引力,供给和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失衡,高中阶段职教学生比例目前确定在40%左右为宜,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高的地区还可适当降低,分流的重点放在高中后,其他地区则放在初中后。
——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重新审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将职业教育作为人生中接受教育的一个阶段,而不是终结性教育,建立职业教育纵向横向相互衔接、相互沟通的新机制,特别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制定有关政策,等值承认职教和普教学历资格,允许优秀的职教学生报考普通高等院校,打通、拓宽职教出口,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持续保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力。
——调整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理顺办学管理体制,加大地方统筹力度,形成以普通高中、综合高中和职业高中为主的办学模式,逐步将中专、技校调整合并为职业高级中学,同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同现代比建设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调整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拓宽专业面向,增加适应性。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议,开发编写面向21世纪的,反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课程和教材。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要把创业能力的培养摆在突出位置,开辟就业的新途径。注重环保教育和外语能力的培养,了解各国优秀文化传统。建立和完善职业指导和咨询制度。
——大力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建立一支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加快重点建设50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的步伐,形成和完善重点和一般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全国网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同国外联合培养培训职教师资,进一步提高教师全面素质。
——加强产教结合,发展现代学徒制培训,逐步扩大实施规模,争取到2005年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学生接受现代学徒制培训的比例达到5—10%,提供实训的企业要录用其中大部分学生,建立职业教育与就业的强有力联系。同时借鉴国外经验,以法律的形式硬件约束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提供必要的实训场所、设施和人员。参考文献:
[1]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从历史到理论到策略。上海高教研究[J].1997,(11):59.[2]罗云。国际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J].2002,(2):2—3.[3][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人们教育出版社教育室译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6,105.[4]赵中建。从一所学校看美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以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研究生院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01,(1):56.[5]林亚坤。欧美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教育评析[J].教育评论,1994,(5):64.[6]韩延明。大学教育现代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345.[7]王修娥。美国人眼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J].高教探索,2001,(4):42.
第二篇: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推荐)
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内容摘要:
1、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可以用十八个字概括:根底浅、环境差(意识环境、政策环境、生存环境)、基础弱、差距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与其他教育的差距、与社会发展的差距)、发展快、前景好。
2、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应该解决的几个问题:社会环境应该得到明显改善;职业教育的办学能力要得到显著提高;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开放,要构建一个比较丰富和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是要从规模向质量转变;职业教育应该从单纯的教育培养模式向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创业能力的全方位培养模式转变。
关键词: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我个人归纳为十八个字:
根底浅环境差
基础弱差距大
发展快前景好
1.根底浅
与我国具有的悠久历史的,以科举考试为代表的文化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历史是非常短的。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应该说起源于近代的洋务运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鸦片战场的惨败,使清政府的一批官.员痛感科学技术的重要。于是以张之洞为首的一批洋务派官.员开办了一批“洋学堂”。其中包括了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设的机器学堂(1865)、福州的船政学院(1866)、上海电报学堂(1882)等。这是我国比较成型的职业教育的开始。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在教育领域,维新派积极筹办铁路、矿务、农业、茶务、蚕桑、医学等专门学堂,开展技术教育。但这场维新运动很快就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残酷镇压。尽管维新运动被镇压,但清政府为挽救其摇摇欲坠的统治,也不得不进行一些改革。在教育领域,1902年,公布了我国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制“壬寅学制”,学制中开设了实业学堂。1903年,又公布了“癸卯学制”,将实业教育、师范教育纳入教育体系。这是我国正规的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开始。
1913年,黄炎培 提倡实用教育,倡导教育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1917年黄炎培联合国内教育界、实业界的48名名人,创办了中华职业教育社。这是我国第一个研究、提倡、实验、推广职业教育的机构。在蔡元培、黄炎培等教育界名人的积极推动下,当时的教育部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给予了一定的重视。1928年,国民政府公布《职业学校法》并于次年颁布了《职业学校规程》规定职业学校“以培养青年生活之知识与技能 ”。
建国后,我国政府根据各个时期祖国建设的需要继续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是2005年起,我国的职业教育进入了快迅发展阶段。.环境差
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教育环境是最差的,具体表现在:
(1)意识环境差
(2)政策环境差
(3)生存环境差
意识环境差
中国的文化传统是“读书做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家长们送子弟读书是为了今
后子弟们能有一个好的前程,而不希望子弟们做一个好的工人或农民,在独生子女时代的今天更是如此。在这样的传统文化意识环境下,职业教育从一开始就属于教育领域的另类和旁门左道。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被重视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既使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职业教育生存的意识环境仍无太大的改善。
政策环境差
建国后尽管我国出台了不少鼓励、提倡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尤其最近几年连续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文件。但客观地说,与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政策环境不容乐观。例如强调职业教育要开放办学,企业要认真接收和安排好职教学生的企业实习,可是时至今日,仍未见有何这方面的法律或法规出台。又例如独立于普通教育的职业教师的资格认定体系至今没有,而是基本沿用文化课教师的资格认定体系。另外,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由中专(含成人中专)、技校及中职学校组成。技校属劳动部门管,中专中很多属于部委管,政出多门也是制约发展的一个原因。过去教育部门认为职业教育是劳动部门或其它部门的事,故对中职的发展是重视不够的。
生存环境差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的整个培养过程都充满了生存的压力。招生问题、专业师资问题、校内及企业实习实训问题、就业问题、社会的认可问题等无时不在困扰着我们。
3.基础弱
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主要由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三大部分组成。
基础教育领域一直是我国教育领域中的重点领域。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2006年,我国全面完成了“两基”攻坚战,取得了我国教育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成果。“两基”达标,意味着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进入了世界的先进水平。高等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和支持下,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以来,高等教育领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发展到“大众化教育”阶段为标志,我国的大学生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一。
而职业教育,由于体制、政策、经济发展水平、人们传统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原因,几十年来发展起伏不定。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加上自身办学条件较差,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桎梏。
4、差距大
<1>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差距大。
这一差距的具体表现是:在我国城镇就业人口中技能型劳动者仅占32.9%,而其余为非技能或低技能劳动者,而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是技能工人。在技能型劳动者中,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如下表 :
地区我国发达国家
初级工43%15%
中级工50%
高级工17%35%
职师、高级技师10%35%
<2>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和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差距大。
职业教育在学生来源及教师水平上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也有相当的差距。在学生来源方面,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的学生有相当的差距,相当一部分是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学生进入了中职学校。高职学生的录取分数比普通本科的录取分数线差了一大截,绝大多数是考不上本科院校的学生进入各类高职院校读书。在教师方面:“……就全国总体情况看,2005年各类中职学校教师为75万人,2006年增长到约79万人。据有关人士介绍,`到2010年,中职教师
缺口至少为1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要保持当前生师比21∶1,至少还要补充40万新教师`……一是合格学历和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够。据调查,2005年具有本科学历的职教教师比例为71.84%,具有高级职称职教教师的比例为17.9%,45岁以下具有高级职称的职教教师比例不足10%;北京市中职学校1万多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只有5%左右。二是专业课教师紧缺。在专业课教师中,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仅占52%••••••三是“双师型”教师匮乏。在全国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中,“双师型”教师不到1/4。……”
<3>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需求差距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程的加快,我国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而这些技能人才的培养,只有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来解决。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我国现在的制造业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五(仅次于美、日、德、法),世界制造中心东移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而职业教育的培养水平跟不上,我国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要求人数∕求职人数)大于1。技术工人仅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技术工人中技师,高级技师仅占4%。
我国现在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这里面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培养大批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我国现在每年需要安排2400万人就业,其中包括800万失业人员、600万下岗人员和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这2400万人中的大多数都必须经过职业教育的培训才能实现就业和再就业。而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人员、水平还难以完成如此巨大的培训任务。
5.发展快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在经历了2000~2001年的低谷后,2002~2004年恢复发展,2005年起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以来,我国中职教育的招生数、在校生数及上高中阶段的比例见下表 :
项目
年份招生数
(万人)占高中阶段招生比例(%)在校生数
(万人)占高中阶段占校生比例(%)
***
200***5
***
***
***
***
***
***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其招生数已接近高中阶段的一半。2003年以来,中央财政共投入了53亿元,重点支持108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235个县级职校中心和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7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十一五”期间,中央将投入100亿元用于支持职校基础能力的建设。加上各级地方政府的配套建设资金,我国职业教育的基础设施将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2006年以来,国家组织并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计划开展3万名中职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12万名中职骨干教师省级培训。
2006年以来,国家每年拿出8亿元,资助中职学校家庭贫困学生。高职学生也享受与本科
学生一样的学生资助政策。
2006年以来,我国每年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工培训3500万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4500万人次,企业职工培训9000多万人次。
所有这一切,都说明我国的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6.前景好
职业教育是和经济社会发展最紧密相连的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根本办法,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现代化服务业发展的必然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举措,是提高综合国力,全面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由之路。因此,我国的职业教育可以说是方兴未艾,前途光明。
二、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应该解决的几个问题
1、社会环境应该得到明显改善
随着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工作认识程度的深化和重视程度的提高,职业教育在支持经济发展,适应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实现教育公平,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将不断会被社会所承认。我国职业教育的社会环境应该得到明显改善。我国职业教育的社会环境应该得到明显改善主要方面有:
(1)关于职业教育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还要不断丰富和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律保障体系要逐步健全。
(2)企业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政策法规的要求,对职教事业的支持和配合程度会逐步提高,将会与职业院校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政府相关部门要确实做好引导和牵头作用。
(3)“人才”观念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会不断得到提高。接受职业教育不再是低人一等的事情,而会成为立足社会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并把这种认识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各种媒体、新闻、政策法规等各种途径宣传,使之深入人心,转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
(4)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的加大,职业教育的水平会不断提高,从而社会信誉也会不断提高。而随着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将进一步体现,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也要进一步提升。
2、职业教育的办学能力要得到显著提高
随着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投资的加大,社会对职业教育支持力度的加大和职业院校自身的努力建设,要进一步增强我国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无论是校内基础设施还是校外实习基地都要有显著的改善。
通过我国职教师资人才的各种政策及措施的不断出台,并确实落实到位,促使我国的职教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
随着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投资力度的加大和社会的发展,对职业院校的办学经费要更加充实。
总之,职业教育的办学能力必须得到显著的提高。
3、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开放,要构建一个比较丰富和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1)职业教育要对社会进一步开放,承担更多的社会职责。职业院校不再仅仅单纯的培养学龄段的在校生,除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外,职业院校还要承担起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军队复员转业培训等大量的社会培训工作,并成为这些培训的主力军,在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中要发挥他应有的重要的作用。
(2)职业教育要更进一步开放办学,与社会各界建立更紧密的联系。随着职业教育办学能力的增强,职业院校的大门要加强向社会大力开放的力度。职业院校和社会各界之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的交流要更加频繁。
(3)职业教育的体系要更加完整和健全。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目前主要是中等职业学校和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院校。根据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及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我认为: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要更加完整和健全,主要表现有:
A、创办一批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质量的本科院校。目前我国已经有培养中职教师为主的职业师范院校(如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等)和综合大学、理工院校中的职业教育学院(如天津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同济大学职业教育学院等),同时在本科院校中已经有了“应用型”本科。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深入发展,我国要创办更多的职业教育为主的本科院校,不仅要做大而且要做强,打造一批职业教育的“清华、北大”,以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
B、培养既有一定学术素养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职业教育研究生。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主要强调学术体系和研究水平,既使已有的职业教育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也是如此。但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提高,培养既有一定的学术素养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职业教育研究生,以适用社会发展的需要。
C、覆盖全社会的培养体系要得到更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县级及以上地方基本上都建立了职业教育的培训机构,但确实有不少地方职业教育的培训活动开展及还不够,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认为这一点要得到很大的改变。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地方政府,要想刺激地方经济的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必须加大培训工作并取得真正的实效。因此,职业教育的培训体系一定要得到更快速的发展。
D、应把作为学历教育的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大专(高等职业学校)——本科(职教本科)和作为非学历教育的职教培训体系作为构造我国未来比较完整和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
4、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是要从规模向质量转变
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在经历了连续三年的跨越式发展之后,已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今后的发展重点应该从规模向质量方面转变“基础上台阶,教育上质量,管理上水平”是时代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具体要求有:
(1)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必要的文化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
(2)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的改革。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推进“学分制”,建立弹性学习制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加强教学质量的评估检查。
(3)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技能证书与学历证书并重。每年都将举办职教学生的技能大赛,营造“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社会氛围。
(4)依托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以专业为纽带,与行业企业共同组建职教集团。
(5)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这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方面要加快中职专业师资的培养速度,尽快缓解职业教育专业师资紧缺的局面;另一方面,加强中职教师在职攻读学位工作、到企业挂职实践工作、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选派骨干教师和校长到国外进修以提高工作的水平,培养一批职教专业带头人和领军人物,同时提高职教教师的待遇,稳定师资队伍,调动职教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
5.职业教育应该从单纯的教育培养模式向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创业能力的全方位培养模式转变,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这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职业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还必须使学生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如此才能更加
受到企业欢迎。同时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十分重要,学生不但学会就业还必须学会创业。高素质、高技能、敢创新、会经营的职教人才应该成为职业教育下一步的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的重心逐渐上移,从初中后职业教育逐步向高中后职业教育发展。目前,美国的职业教育重心已逐渐上移,这点必须值得我们关注。韩国、日本及台湾地区也有类似的趋势。也许我国的这一进程会比较缓慢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这一现象迟早会出现。
第三篇: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
一、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1.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综合水平低
学科带头人及中青年骨干教师缺乏,初级职称教师多,中、高级职称教师少,学历层次偏低。专业课、实习指导教师比例严重失调,缺乏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课教师,缺乏由行业企业引进的兼职教师,专职实训指导教师比例较低。
1.2“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水平差距大
“双师型”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双师型”教师总体比例偏低,而且,目前好多高职院校对“双师型”只是停留在有“双证”的层面上,多数教师实践能力不强,缺乏真正的实践经验或应用技能,和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存在明显差距。
1.3科研整体水平偏低,含金量不高
高职院校起步晚,底子薄,科研资源有限,科研人才缺乏,没有专业的科研人才带头搞科研。大多数教师没有经过专门的科研知识培训,缺乏基本的科研知识、科研能力和科研方法。因此部分教师虽有较强的科研欲望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但如何搞科研无从下手。很多教师平时教学任务比较重,无暇顾及科研,到了该晋升职称的时候才匆匆忙忙写几篇文章发表,造成文章质量偏低,含金量不高。
1.4专业设置结构不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随意性、盲目性较强,不考虑学生的职业需求,不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而盲目争办一些“热门”专业,面向市场的办学机制没有完全形成。从而导致招生数量不足,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1.5校企合作不完善,实践教学成效低
高职院校和企业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联系,书本上学到的好多知识在企业早已经不用,造成了理论和实际的严重脱节。好多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设备陈旧、设备数量不足、配套设施缺乏等给实践教学的开展带来了诸多不便,很不利于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二、解决的对策
2.1大力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高职院校要给中青年教师更多的机会,并实行“一带一”的“导师负责制”,在老教师的传、帮、带下使中青年教师承担起教学和科研任务。选拔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和提高。制定教师培训计划,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改善知识结构,逐步提高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双师”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必须是一支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要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支持教师到企业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二要拓宽“双师型”师资引进渠道,把具有2年以上实践经验的、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一个重要来源,优化专职教师队伍结构。三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师到国家重点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进修、培训,不断提高“双师”素质。
2.3更新观念,树立科研意识,加强科研团队
建设,提高科研整体水平高职院校应该有计划的组织开展专题科研培训,在培训环节上,要“走出去、请进来”,切实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同时,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目前,普遍认为科研团队是指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为数不多的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群体[2]。高职院校应该上上下下动员起来,树立科研强校的理念,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实施“教科研一体化”工程,共同把科研工作做好,形成人人爱科研,个个作科研的良好氛围,提高科研整体水平。
2.4专业设置适应市场需求
“贴近市场需求培养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高等职业教育应该以职业岗位、职业群以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依据来设置专业。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要面向社会、面向地区、面向基层设置专业,坚持“服务社会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2.5加强校企合作,加快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做到“做中学,学中做”,使学校所学及时用到工作实际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企业接受师生实践实习基地,发挥企业技术能手的传、帮、带作用,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学校办学,开展“订单式”培养,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步伐,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把校内实训基地建成工厂或企业的形式使学生对未来的工作环境有更直观的认识,现在训练的就是将来工作中要做的,实现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零距离”对接。
三、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要充分抓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也要充分认识到当前面临的诸多挑战,加大改革和发展的力度,注重师资“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推进实训基地建设;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高科研整体水平;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为目标,有针对性地,灵活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体制机制建设;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合作中促发展,在创新中抓机遇,在务实中做跨越,使高等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探讨论文
1前言
目前,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势头迅猛,并且为实现教育的大众化奠定了基础,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不断提高。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对于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国家的角度上而言,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健康顺利的发展关乎我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助力[1]。从群众的角度而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提升,对于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机会的增加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高等职业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应该对其进行研究,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善,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脚步。
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2.1高职教育管理职责分散
对于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系而言,其问题主要是对于整个体系的管理责任不明确,没有制定完善的政策与制度。在高等职业学校中,其办校的性质不尽相同,有地方政府创办的,也有企业创办的,还有行业创办的,不同类型的学校都没有一套明确的责任体系,也缺少一个固定的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这些学校之间鲜少沟通协调,资源也没有达成共享,阻碍了共同发展。在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其管理曾更为复杂,包括了政府经济部门、劳动部门、企业、用人单位等等,这些不同单位和部门之间如何沟通协调、管理责任如何划分,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一直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2.2与各类各级教育衔接不紧
近年来,由于《面向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已经指出要让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相互联系,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通过考试也能够进入普通高等学校进行更高学历的教育。但是,因为职业技术学校与普通高中以及普通高校的教学内容存在很大区别,存在衔接、沟通上的问题,导致希望学生继续深造的学生缺少学习基础,在考试中发挥不利。现有的教育体制允许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报考专升本,读完本科之后还能够继续研究生的学习。但是因为学习内容存在很多差别,导致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存在劣势,即使成功考入目标学校,也会出现学习成绩跟不上等情况,这让学生的继续深造之路变得异常崎岖。因此高等职业学校的管理体制应该对其进行改革,完善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让学历较低的学生能够有机会获得更高的学历,学到更多的知识。
2.3管理体制落后
由于我国的教育管理模式是政府进行统一管理,进行计划办学,但是对着民办以及合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需要更加多元化的教学体制。目前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一直处于计划办学阶段,早已不能适应目前的教学现状,导致很多民办学校或者是合资学校没有自己的特色,优势也得不到发挥,也就减少了一些企业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损失。现在唯有完善教育管理体制,转变办学理念,采取多元化的教学以及管理模式,高等职业教育才能继续健康、持续的发展。
2.4国家投资不足管理粗放
目前很多高等职业学校存在科研资金以及建设资金不足的现象,由于政府的投资不足,学校没有足够的收入,很多学校既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科研,也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建设,其发展收到了严重的制约,教学水平也无法保证,生源以及毕业生质量都有所下降[2]。国内对于高校的补贴都是由省级人民政府管理。中央政府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省级政府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主,结合学校招收学生的数量,以及学生的就业情况等制定每一个学年该学校的招生计划、专业设置、收费标准,并确定生均教育事业费的补贴标准等。因此对于学校的补贴政策国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也导致了部分地区的部分学校出现了经济上的困难。
2.5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内,其对于人才、教学、人事、后勤等方面的管理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作为一个非盈利性的单位,高校往往会存在资源的浪费,教职工比例不平衡,人员管理松散,分配不当,很多职工都是闲差以及规章制度不健全等情况。由于大部分教职工都是在编人员,没有竞争压力,也没有失业风险,员工在工作中没有积极性。教学、科研等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3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完善方法
3.1中央政府进行宏观管理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中央政府在管理上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中央政府必须发挥其宏观管理的作用,确保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正确,发展顺利。另外,由于我国教育发展十分不平衡,无论是按地域分,还是按学校的水平分,甚至是按学科的分类分,我国高等职业学校的分布都十分不均衡,这就要求中央政府作出统一的规划,进行宏观的调控。中央政府还应该推进教育立法,从制度、法律的角度强制性管理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维护各个学校招生、教学、建设等诸多方面的秩序和公平。除了立法这种强制手段之外,中央政府还应该对高等职业教育给予一定的鼓励型政策,比如对资源紧张或者是发展快速的学校进行拨款,保障学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
3.2地方政府统筹管理与服务
当中央政府把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地区统筹权交给地方政府的时候,地方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和发展就承担了更大的责任。地方政府必须对本地区的高等职业学校的管理进行规划,无论是本地高等学校的数量、学校的位置、学校专业的配置以及学校学生毕业的定位都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统筹安排。
3.3社会参与管理与服务
群众是否满意才是决定政府机构决定正确与否的关键,无论是怎样的改革,都要以群众的利益为基准,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而言,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都应该是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真正作出选择的应该是社会大众。要真正做到民主和公平,让与高等职业教育相关的各个阶层、群体以及个人都参与到管理的决策中来。4结语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是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文章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社会三个方面出发,给出了如何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对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于富增.国际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比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英)杰夫惠迪、萨莉鲍尔、大卫哈尔平著,马忠虎译.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第五篇:国际化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国际化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课题组
1.课程的设置情况。
国外课程设置趋向于加强综合课程的开发,学科界限逐步淡化,尤其是初中阶段,除俄罗斯等少数国家外,大多数国家不单独开设化学课,而是与物理或理、化、生合并为科学课。例如,美国初中理科设有生命科学(生物)、自然科学(物理和化学)和地球科学(地理),分别在不同的学年开设;日本1998年12月公布并将于2002年开始实施的《初中学习指导要领》中,将物理和化学的有关内容作为理科第一领域,将生物和地学的有关内容作为理科第二领域;英国的初中低年级开设综合科的学校多,高年级则开设分科的多;俄罗斯的初中以分科为主。
高中阶段虽然以开设分科为主,但也在进行综合理科的研究。例如,日本正在进行面向21世纪的理科教育课程改革,其方向就是对分科的理科知识、体系、结构重新安排,把课程整合起来,准备实行完全的综合理科。
2.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更加重视化学教育的价值。
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届国际化学教育会议的主题都充分强调化学教育的价值,例如,“化学与新时代”“把化学带到生活中去”“化学——通向未来的钥匙”“化学与全球环境变化”等。化学对社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能源、材料、生命、环境、信息等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化学教育在受教育者个体的身心发展上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通过化学教育,可以使学生深刻认识科学的本质和价值,理解科学观念、科学研究对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影响,为现代公民素质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2)全方位的化学教育目标。
以前的化学教育比较重视传授知识,评价也主要以掌握了多少知识为标准。当前,很多国家都普遍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例如,英国的“国家理科课程”(NCS)提出的课程目标是理解科学观念、训练科学方法、建立科际联系、理解科学对社会的贡献、理解科学对个人发展的贡献等;《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提出,未来社会将会越来越强调人们会学习、会推理、会创造思维、会做决策、会解决问题、会在集体中协同工作、会有效地运用技术等;日本在改革中也提出要“在宽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等。
(3)革新、优化教育过程。
改变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教育模式,提倡探究式学习。例如,《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把科学探究作为科学教育的核心,强调科学探究过程、学生对科学活动的经历、对科学方法和一般程序的体验,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注重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英国的“国家理科课程”十分强调实验和科学方法及程序;韩国强调应改变以背诵为主的注入式教育,实行培养创造性思维和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育,并加强科学技术的技能教育;日本在课程改革中提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改革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等。
(4)加强教育评价。
改变以知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例如,美国提出评价的内容应包括丰富而多样的科学学习成果,如探究的能力,了解和理解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定律、理论并进行科学推理的能力,运用科学进行个人事务决策和形成对社会问题看法的能力。对知识的评价也不是检查学生记住了多少信息,而是必须测试学生的知识广度和知识结构,了解对知识的理解、推理和应用等。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大多数学校对学生科学成绩的评价特别强调能力的培养,如知识占30%,实践、实习占30%,而涉及从事科学活动的科学过程占40%。
3.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
当前,世界各国初、高中阶段的化学课程在内容上不尽相同,但有一些共同特点。(1)内容选择着眼于科学素质的培养。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很多国家主张科学课程应围绕现代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科学素养来选择,包括构成科学的主要概念、体系和观念,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科学与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文化要素的关系,科学与政治、经济等社会诸方面的关系,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和差异等。
(2)课程内容容量宽松。
不少国家课程标准(或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有精简的倾向,与我国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内容相比,内容普遍较浅显。例如,日本的《初中学习指导要领》规定,化学课程的课时只有70多课时,主要有物质的状态、化学变化以及原子、分子、物质和化学反应的利用等。高中情况比较复杂,日本、韩国的化学课程内容略少于我国。俄罗斯的最新教学计划(1998年)规定的化学课课时与我国相似,但其理论比我国略深,元素化合物知识与我国大体相当,有机化学知识比我国多,计算要求和难度与我国相近,实验要求远高于我国。美、英教材品种较多,水平差异较大。一般水平的教材知识面比我国的宽,但理论比我国的浅;高水平的教材理论和元素化合物知识大多比我国的深且多,但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大的弹性,实际教学内容通常少于教材或大纲中规定的内容。
(3)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多样化。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化学课程内容的组织既有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也有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从形式上讲,既有融合的,也有“拼盘”(合科)或分科的。其中,初中以“拼盘”居多,高中以分科居多。
4.启示与借鉴。
(1)课程的设计要符合社会发展、学科知识的增长和学生发展的要求,要注意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成为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人。要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注重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
(2)建立开放性的课程体系,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和弹性,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3)重视技能和能力培养,尤其要重视思维能力、处理信息和数据能力的培养;(4)把科学探究作为科学教育的核心,强调科学探究过程、学生对科学活动的经历、对科学方法和一般程序的体验;
(5)精选教学内容,摒除一些陈旧的理论和脱离实际的烦琐计算。加强化学与社会、技术的联系,注意增加反映化学最新科技成果的内容;
(6)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和课程的实践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和实践机会。加强化学实验,充分认识化学实验的价值;
(7)树立平等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思想,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8)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制,加强学习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强化课程的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