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时间:2019-05-15 00:36: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第一篇: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我国职业教育现状

(一)政府的支持。

自2002年以来,国务院召开了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对我国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有力有效的保证:2002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荐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200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5年11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

(二)社会对职业教育意识的提高。

2008年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黄尧说,近些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规模持续扩大。2007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283万人,在校学生达到861万人,约占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和在校生人数的一半。

这些数字有力地说明了在选择教育层次和职业方向上,经过了近10年的磨砺,国民的受教育观在理性地改变,传统“上高校,高收入”的传统观念在逐渐转变,职业教育已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

(三)高职教育对解决劳动就业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

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要实现社会的充分、合理就业,使求职人员具有就业能力和职业资格,就必须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确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改革方向,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传统学科体系,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显著提高。面对2011年巨大的就业压力,示范建设院校一次就业率超过了96%。此外,示范建设院校探索高考选拔制度改革,开展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试点,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报考人数达到计划招生数的5.3倍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

(一)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的教育体系十分完备,大体上可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进修教育四个部分。德国的基础教育相当我国的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他们的学制一般是孩子三岁进幼儿园,六岁入小学,小学学制是四年,一般10岁前完成基础教育。小学后根据每个学生的智力和学习状况实现第一次分流,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一流的文理学校(约40%),相对较差的进入二流的实用学校(约35%),最差的进入三流的实体中学(约25%)。分流的标准是老师根据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状况和智力水平向家长提出建议,由家长决定选择哪一类学校。多数学生一开始升入这个阶段,就初步确定了今后就业升学的基本方向,目的性比较明确。

一流的文理学校以进入综合性大学为目标,中学年结束后,通过考试获得高中文凭,然后凭高中文凭可以自己选择哪一所大学。上大学不一定要在高中毕业的当年,高中毕业证书作为上大学的资格,终生有效。因此,也有部分学生在取得高中毕业证书后,会选择去职业学校学一门技能去工作,到自己认为适当的时候再去上大学。二流的实用中学学生的学业成绩相对差一些,以进入高等的职业院校和科技型大学为目的。中学的学制是六年,然后升入职业高中学习专业课(2年),职业高中毕业后升入专业对口的科技大学或高职院校。三流的实体中学是学业成绩最差的学生,以直接就业为目标,中学学制为五年。中学毕业后,这部分学生会按照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就业信息去选择工作。但德国是实施12年义务教育,所以这部分学生还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年限,因此他们会一边在学校里学习,一边在企业里当学徒,这就是盛名的双元制了。在三流的实体中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双元制的,有一部分学生找不到工作或者不愿意工作,就必须就读职业学校中称之为“职业准备”的班级,学制一年。较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必须以接受过较低层次的职前教育(培训)为基础,并应有一定的职业实践经验;经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既可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长期从事相应的职业,也可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时间也可以灵活安排;职业教育的各个层次以及它们与普通教育之间,可以交叉和相互沟通。德国的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真正实现了先培训后就业,然后再培训再就业。

劳动就业部门既管理就业、失业救助,又管理培训工作。各行业协会、各州政府、各企业为实施《职业教育法》各司其职,中央政府实行宏观管理和协调组织工作。德国的这种教育体系,既使绝大部分学龄儿童及青少年能尽早地接受到至少一项职业教育训练,直接掌握一门技术,被企业雇用,同时又能为想继续深造的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因此这种教育体系的特点就是纵向实现了渐进式地逐步发展,横向实现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彼此联系与沟通。

(二)企业主导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是一个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度,“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特点也是德国推行职业教育最成功的关键。但德国不是所有的职业教育都是双元制,双元制的学生大约只占三流实用中学学生的一半左右。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是以企业培训(企业内培训和跨企业培训)为主导的教育,职业学校只起着配合和服务的作用,学生与企业是签订合同的,学生的学费由企业承担。双元制学生具备双重身份,他们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们一个星期有3天时间在培训企业,另2天时间在职业学校;学生定期或分期在企业里接受实践教育,在职校里接受理论教育。职校大约60%的课是专业课程,40%的课是普通教育课程;学生要通过两类考试,一类是企业操作技能考试,另一类是职校专业课考试;学生毕业拥有两类证书,一个是考试证书,另一个是培训证书。双元制学生如果要晋升为管理层或技术骨干,或者想上大学,必须先工作四年,然后要经过职业高中的相关培训学习,成绩合格的进入相应专业的高职院校学习。所以,在德国在理论上说,任何一个学生无论何时都有上大学的机会。

(三)标准化的教学内容和考试办法

德国经济部公布了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有93职业大类的371个职业。各专业部分别制定相关职业类别的培训条例,包括教育内容、时间安排、考试办法等,并会同联邦教科部共同颁布实施。各培训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由各州文化教育部制定。它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和专业教育,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

核、成绩认定与证书发放由各行业会负责。考试分为中期考试和毕业考试两种,从考试形式上包括口头考试、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试。通过考试的学徒工才能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获得毕业证,成为该工位上的合格技工。

(四)政府、行业的全面参与

德国联邦教育部在职业教育问题上起着综合与协调作用,负责主管联邦职业教育法的修改工作,监督教育法的执行情况;制定职业教育的重大和具有原则性的政策;负责颁发职业继续教育条例和实训师有关教育学资格条例;资助职业教育中“受歧视者”和“尖子生”;资助职业教育的模块试验和研究计划。联邦经济部及其他业务部负责对有关培训职业的承认和废除,他们通过法律的形式发布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条例,统一这个行业的培训内容、规格、要求、做法,实训教师的资格,组织培训的原则,注意事项和培训结束后有关考试的一系列规定。

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保证德国的教育事业在共性和可比性上有一个必要的起码标准。它是各州文教部长们自愿自我协调的一个工具。

联邦各州对学校拥有主管权,全面负责职业教育中一些特定的经费资助,对行会主管职业教育的过程行使法律监督权。德国的行业协会是以地区划分的,具有强制性,这些行业的任务是代表本协会成员的利益,维护保持工商界久有的信誉传统。行业协会除必须完成促进本行业经济发展的任务外,还承担一些国家委托的任务,职业教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行会对职业教育的职责主要有:对承担培训企业的资格认证和监督;缩短和延长培训时间;负责审查企业与学徒之间签订的培训合同;负责考核;职业教育委员会;制定规章制度;监督和咨询;仲裁委员会等。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是对全德国职业教育进行指导和服务的机构。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协助经济界,尤其

是德国工商业行业大会,推进全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弊端

(一)职业教育的业务管理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经费是财政部门的事情,教育主管部门只有事权而无财权。

(二)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阻碍。

(三)职业教育仍然实行学历教育的模式,从教学课程的设计和安排来看,仍然是“三段式”,即第一学年是公共课,第二学年是专业基础课,第三学年是专业课,真正的职业技能学习只能占三分之一时间,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学生没能真正学到一技之长,实际操作能力不强。

(四)“双师型”教师缺乏,阻碍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我国职业学校 的教师一般都是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进入学校任教后,理论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但实训课程的培训和进修难度较大,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五)与行业、企业的联合教学模式、互助互利的运行模式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现行的教育模式来看,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不一致,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

第二篇: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彭铁光

本人受学校委派,在湖南省教育厅的统一安排下于2011年7月30日至8月20日到德国的黑森州进行了为期21天的职业教育培训学习,现将学习情况与心得体会小结如下: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

德国的职业与技术教育对德国经济的快速腾飞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被誉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尤其是“双元制”模式更是“秘密武器”的核心所在,本人通过深入企业、学校和有关政府机构学习考察,总结以下德国职业教育的五个特色。

(一)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的教育体系十分完备,大体上可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进修教育四个部分。德国的基础教育相当我国的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他们的学制一般是孩子三岁进幼儿园,六岁入小学,小学学制是四年,一般10岁前完成基础教育。小学后根据每个学生的智力和学习状况实现第一次分流,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一流的文理学校(约40%),相对较差的进入二流的实用学校(约35%),最差的进入三流的实体中学(约25%)。分流的标准是老师根据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状况和智力水平向家长提出建议,由家长决定选择哪一类学校。多数学生一开始升入这个阶段,就初步确定了今后就业升学的基本方向,目的性比较明确。

一流的文理学校以进入综合性大学为目标,中学8年结束后,通过考试获得高中文凭,然后凭高中文凭可以自己选择哪一所大学。上大学不一定要在高中毕业的当年,高中毕业证书作为上大学的资格,终生有效。因此,也有部分学生在取得高中毕业证书后,会选择去职业学校学一门技能去工作,到自己认为适当的时候再去上大学。

二流的实用中学学生的学业成绩相对差一些,以进入高等的职业院校和科技型大学为目的。中学的学制是六年,然后升入职业高中学习专业课(2年),职业高中毕业后升入专业对口的科技大学或高职院校。

三流的实体中学是学业成绩最差的学生,以直接就业为目标,中学学制为五年。中学毕业后,这部分学生会按照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就业信息去选择工作。但德国是实施12 年义务教育,所以这部分学生还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年限,因此他们会一边在学校里学习,一边在企业里当学徒,这就是盛名的双元制了。在三流的实体中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双元制的,有一部分学生找不到工作或者不愿意工作,就必须就读职业学校中称之为“职业准备”的班级,学制一年。

较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必须以接受过较低层次的职前教育(培训)为基础,并应有一定的职业实践经验;经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既可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长期从事相应的职业,也可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时间也可以灵活安排;职业教育的各个层次以及它们与普通教育之间,可以交叉和相互沟通。

德国的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真正实现了先培训后就业,然后再培训再就业。劳动就业部门既管理就业、失业救助,又管理培训工作。各行业协会、各州政府、各企业为实施《职业教育法》各司其职,中央政府实行宏观管理和协调组织工作。

德国的这种教育体系,既使绝大部分学龄儿童及青少年能尽早地接受到至少一项职业教育训练,直接掌握一门技术,被企业雇用,同时又能为想继续深造的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因此这种教育体系的特点就是纵向实现了渐进式地逐步发展,横向实现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彼此联系与沟通。

(二)企业主导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是一个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度,“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特点,也是德国推行职业教育最成功的关键。但德国不是所有的职业教育都是双元制,双元制的学生大约只占三流实用中学学生的一半左右。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是以企业培训(企业内培训和跨企业培训)为主导的教育,职业学校只起着配合和服务的作用,学生与企业是签订合同的,学生的学费由企业承担。双元制学生具备双重身份,他们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们一个星期有3天时间在培训企业,另2天时间在职业学校;学生定期或分期在企业里接受实践教育,在职校里接受理论教育。职校大约60%的课是专业课程,40%的课是普通教育课程;学生要通过两类考试,一类是企业操作技能考试,另一类是职校专业课考试;学生毕业拥有两类证书,一个是考试证书,另一个是培训证书。双元制学生如果要晋升为管理层或技术骨干,或者想上大学,必须先工作四年,然后要经过职业高中的相关培训学习,成绩合格的进入相应专业的高职院校学习。所以,在德国在理论上说,任何一个学生无论何时都有上大学的机会。

(三)标准化的教学内容和考试办法

德国经济部公布了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有93个职业大类的371个职业。各专业部分别制定相关职业类别的培训条例,包括教育内容、时间安排、考试办法等,并会同联邦教科部共同颁布实施。各培训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由各州文化教育部制定。它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和专业教育,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与证书发放由各行业会负责。考试分为中期考试和毕业考试两种,从考试形式上包括口头考试、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试。通过考试的学徒工才能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获得毕业证,成为该工位上的合格技工。

(四)政府、行业的全面参与

德国联邦教育部在职业教育问题上起着综合与协调作用,负责主管联邦职业教育法的修改工作,监督教育法的执行情况;制定职业教育的重大和具有原则性的政策;负责颁发职业继续教育条例和实训教师有关教育学资格条例;资助职业教育中“受歧视者”和“尖子生”;资助职业教育的模块试验和研究计划。联邦经济部及其他业务部负责对有关培训职业的承认和废除,他们通过法律的形式发布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条例,统一这个行业的培训内容、规格、要求、做法,实训教师的资格,组织培训的原则,注意事项和培训结束后有关考试的一系列规定。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保证德国的教育事业在共性和可比性上有一个必要的起码标准。它是各州文教部长们自愿自我协调的一个工具。联邦各州对学校拥有主管权,全面负责职业教育中一些特定的经费资助,对行会主管职业教育的过程行使法律监督权。

德国的行业协会是以地区划分的,具有强制性,这些行业的任务是代表本协会成员的利益,维护和保持工商界久有的信誉传统。行业协会除必须完成促进本行业经济发展的任务外,还承担一些国家委托的任务,职业教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行会对职业教育的职责主要有:对承担培训企业的资格认证和监督;缩短和延长培训时间;负责审查企业与学徒之间签订的培训合同;负责考核;职业教育委员会;制定规章制度;监督和咨询;仲裁委员会等。

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是对全德国职业教育进行指导和服务的机构。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协助经济界,尤其是德国工商业行业大会,推进全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家庭教育环境 德国人的严谨、认真和守法是出了名的,德国教育理论认为,德育的目标不是教给学生现成的东西,而是塑造品格。品格是支配人的行为和态度的内在精神统一体,它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中形成的。德国各州关于德育的规定,都将遵守行为规范,做到公正、诚实、对国家和社会责任、具有群体精神、承认并且运用自由和民主的基本条例、履行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列为重点。在德国的家庭教育中则强调培养子女的生活能力、履行义务的能力、行动的能力以及批判能力。要求孩子们具有知识、诚实、勤奋、秩序、公正、正直、团结、容忍、认真等品格。德国人非常重视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比如孩子小的时候要哭闹,父母会严厉指责他不准哭闹,否则就被扔进厕所,所以德国的小孩是很听话的。他们小孩的玩具是不允许随意丢弃的,假如孩子玩腻了,父母会让孩子整理好玩具去公园卖掉,所得的钱归孩子所有。上小学的时候,孩子就得学会在家里帮父母干家务挣钱,所以德国的小孩都是会干家务的。他们的独立能力是这样从小就得到培养的,这种社会文化毫无疑问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忧患意识和生存能力,更容易激发孩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像中国的家庭意识,总是父母包揽一切,以至于出现啃老族的现象。

(二)基于学生现状,合理安排分层次教育

德国的分层次教育十分严酷,他们就认为,人的智商是有等级区别的,不能因为不努力学习的人影响成绩好的的人,也不能应为成绩好的人拖累成绩智商相对较差的人或者是潜在生,因此在小学四年级(10岁左右)就开始了针对不同层次的分层次教育。成绩好的学生就是读好的中学,拥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成绩差的就读职业学校;最差的学生才进入双元制学习,从事的是最底层的蓝领工作。但是,德国在教育体系的设计上是十分科学的,那就是只要学生努力,或者智力在某一个时候得到了发展,随时都可以获得读大学深造的机会。当然,之所以社会能够接受这样的分层教育,一方面是德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健全,白领与蓝领之间的工资差距不像国内那么大,所以,很多人会认为自己即使学习差一点也没什么,生活一样可以过得很滋润。另一方面是德国的职业是没有高下之别,职业是平等的,即使是最基础的清洁工也不会遭到歧视。

(三)理顺教育管理体制,建立跨部门管理和协调的机制 德国职业教育在国家法律、法规层面上形成了一系列严格的规定,这些法律、法规规范和约束了职业教育行为。而我国在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上还存在很大的欠缺,我们一方面要从政策上保障职业教育的地位,包括经费、升学、就业、待遇等。另一方面要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中、高职的有机衔接,专、本科的沟通。第三方面要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建立调动企业参与办学,增加企业与学校的联系与合作的全新机制,要全面推广和执行上岗资格证制度,从而使职业教育成为社会必要的教育层次。最后,要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由行业、企业、学校、学生、教育部门、劳动部门等各方代表构成的管理机构,统筹规划、协调管理本地的职业教育,解决资源分割、教育与市场和社会脱离的弊端。

(四)引导企业参与职教,实现学校主导到企业主导的转变 在德国,企业对人才培养负有很重要的责任和义务,企业承担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绝大部分的费用,这样做使企业获得了相对稳定的高技能工作人员,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技能型人才。在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企业目前还没有认识到人才培养是企业自己的职责和义务。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各种类型的高级技术工人都出现了严重的短缺,企业开始感觉到人才的影响到头重要,这对职业教育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政府和学校要积极寻求校企合作良好模式,调动企业深度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全过程,积极有引导企业参与到高等职业教育中来,最终实现学校主导到企业主导的转变。

(五)扎实推进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

中国不缺少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尤其是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不要今天学这个理论,明天学那个理论,一句话,“不要折腾”,而应该扎扎实实地开展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德国的项目教学法和理实一体化化教学,确实有许多我们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从中学开始,学校的学科教学基本采用项目教学法,学期的前两个月老师会按照教学目标,系统的讲授理论知识,后三个月除了做些必要的补充外,学生几个人一组完成某个特定的课题,期间老师制作一些必要的辅导,最后以学生完成课题的情况作为学科评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讲究探究式学习,这种项目化课程教学才是最有实效的方式。

衷心感谢省教育厅领导、学院领导及有关各级办事机构人员,是他们提供了这么好的机会,并尽心尽职做好了各项服务工作,使我得到了此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给我职业教育生涯上添了一笔厚重的财富。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教务处长 彭铁光 2011年12月12日

第三篇:德国中等职业教育对我国中职的发展启示摘录

德国中等职业教育对我国中职的发展启示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概况

(一)德国教育的基本结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是德国教育的四个基本层次。按照宪法规定,各联邦州享有文化主权。也就是说,各种类型的学校教育都属于州文教部的管理权限。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一般由国家兴办,是州一级的国家设施。高校在联邦基本法规定的范围内自己管理学校,州政府及文教部对高等学校行使监督权。德国的继续教育复杂多样,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竞相参与,继续教育在德国真正成为了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终生教育。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它不同于学校制形式,可以称为部分学校制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

近年来,在德国又出现了第三种培训形式,即跨企业培训。学生在接受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的同时,每年抽出一定时间,到跨企业培训中心接受集中培训,作为对企业培训的补充和强化。

(三)法律依据。规范德国职业教育基本的法律有三个,即联帮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和手工业条例。此外还有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基本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以及各州的职业教育法和学校法等。这些法律、法规规范和约束着具体的职业教育行为。

(四)管理体制。德国是个联邦制的国家,文化教育是各联邦州的主权。因此,各联邦州的文化教育部门拥有对本州各级各类学校包括职业学校的管理权。但对于双元制教育中的企业教育,联邦则拥有管辖权。企业职业教育的具体管理,则由联邦职业教育法授权给各行业协会负责,主要包括企业职业教育办学资格的认定,实训教师资格的考核和认定,考核与证书颁发,培训合同的注册与纠纷仲裁等。

(五)经费来源。按照职业教育法及其它法律的规定,职业教育经费主要来源渠道是由联邦、州政府及企业分别承担的。职业学校的经费,由地方和州政府共同负担。通常是州政府负担教职工的工资和养老金等人事费用,地方政府负担校舍及设备的建筑与维修费用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等人事费用。企业的职业教育经货完全由企业自己负担。企业除了负担培训设施、器材等费用外,还必须支付学徒工在整个培训期间的律贴和实训教师的工资等。

(六)教学内容和考核办法。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按照企业和学校的不同特点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企业的培训按照联邦教科部和有关专业部共同颁布的培训条例进行。•德国经济部公布了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有93个职业大类的371个职业。各专业部分别制定相关职业类别的培训条例,包括教育内容、时间安排以及考核办法等,并会同联邦教科部共同颁布实施。各培训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由各州文教部制定。它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和专业教育,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及证书发放由各行业会负责。考核分为中间考核和结业考核两种,从考核内容上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种。通过考核的学徒工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成为该工位上的合格技工。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几个突出特点

(一)同生产紧密结合。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二)企业的广泛参与。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三)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

(四)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这种考核办法,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三、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几点启示

(一)相对于学校制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使之得到了确切保证。这使得以培养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人员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教育。虽然我国目前也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但学校制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而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

(二)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由于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这时我国多年难以解决的对口录用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同我国现行的偏重系统理论传授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相比,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更受企业的欢迎。以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标准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系,应当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四)由于跨企业培训中心具有其它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前东德地区被来越多地用来作为培训机构不足的补救措施。对于我国而言,众多的中小企业难单独举办职业教育中心,因此,组织企业联合举办或者由行业主办跨企业培训心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

第四篇:德国职教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协同创新的启示

德国职教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协同创新的启示1

二战以来,德国的职业教育体制是世界公认的最优秀的教育体制,它为德国的企业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技术工人,使德国的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能够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其中“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最重要特色,德国重视对职业教育的立法保障,实施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重视校企合作,使德国职业教育走上了健康持续的发展道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重视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的协同合作,进而培养创新型人才,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协同创新提供了借鉴经验。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着眼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求“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协同创新作为一种办学理念,对我国高职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拥有多学科优势、丰富的人才资源以及深厚的实践基础,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独特作用,应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一、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概况

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职业教育办学制度,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特色是“双元制”。“双元教育模式”要求学生一边在企业接受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一边在职业学院学习文化和理论及实践知识,这是一种企业和学校、学校与学校、政府与学校等多方面协同,在德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两个相对独立和并行的教育体系,合作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的制度。

双元制的本质在于,向年轻人提供职业教育培训,使其掌握职业教育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提供岗位培训。通过“双元制”培训的学生,可以胜任其职业领域里的所有工作任务(即其职业范围领域里的所有企业的工作),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工作岗位的任务。同时,他们在掌握了业务能力的基础上,还学会了大量的基础知识以及有实用价值的社会能力,这样,1 本论文是广东省教育厅学科建设专项资金项目《广东高校协同创新能力提升体制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2zczx0007)研究成果之一 其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就得到了大大的增强,为自己人生的道路做了坚实的铺垫,可以更成熟、更出色的扮演其在社会中的角色。

德国教育体系

1911年德国宪法便规定了18岁以下职业义务教育。德国的教育体系有它自己的特点,从初中五年制或者六年制中学毕业之后的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职业要求和家长的意愿,进入职业学校接受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学制一般为3—4 年时间。学生从职业学校毕业后一部分学生进入社会从业, 另一部分毕业生又可继续进入高一级职业学校学习。第三阶段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管是九年制完全中学还是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 根据意愿都可以进入到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 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 通过读大学预科班, 同样可以进入普通高等学校深造, 形成职教与普教之间相互沟通, 纵横交错而又畅通的网络。

推动协同创新,核心目的就是通过内涵发展的方式,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协同创新破解制约高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提高办学质量提供制度保证,即通过协作和大联合,集中优势资源,形成协同创新平台和机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育重大创新成果,在实践中找到符合中国国情和学校实际的发展路径。

二、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中协同创新的表现

1、政府参与构建协同创新平台

德国联邦政府早在1938年制定的《义务教育法》中就开始从法律上确立了“双元制”的形式,规定职业教育为义务教育,并通过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将企业培训与职业学校紧密地结合起来;1969年德国联邦政府制定并颁布了《职业教育法》,重新划分了培训职业,明确规定了校企双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之后,联邦政府又相继制定了与《职业教育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如《企业基本法》、《青年劳动保护法》、《职业教育促进法》、《手工业条例》等,各州政府、部门、行业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条例或实施办法,如科教部与经济部共同制定的《培训条例》,各州和有关行业也颁布了一些实施条例和激励制度,如对接受学生实习的德国企业免交部分国税的规定等。德国政府还设立了“产业合作委员会”,专司对学校和企业合作过程的监控。

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学校名称、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长短、办学条件、经费来源、教师资格、教师进修、考试办法、管理制度等方面都实现了有法可依,并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同时,还设立了一套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职业教育实施监督系统,使职业教育真正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有法可依、依法治教、违法必究的法律法规体系,这一体系为完善职业教育的管理,促进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不仅需要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学术研究型人才, 更需要一大批能够在生产、服务、技术第一线的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这对于高职教育来说, 无疑潜伏着巨大的人才需求和发展空间。

2、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

“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企业广泛深入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培训师。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在培训过程中多采用项目教学方式,一方面强调工作上的技能型、知识性、责任性、纪律性等,另一方面注重对学生的关键能力的培养,在社会方面培养其适应能力、协作能力进而使个人增强在工作过程中的灵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

德国职业教育的课程, 是严格按照行业工商协会制定的教学大纲设置的, 职业学校根据行业的需求开设课程, 教学内容由各州制定, 它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的前提下, 实施普通和专业教育, 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在制定课程计划时, 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统筹双方互动办学的有利因素, 双方充分考虑了企业岗位的人才规格要求, 课程内容既有职业技能的具体内容, 又有符合企业岗位的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内容, 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同步, 从而建立起由专业技术课和直接面向职业岗位的 岗位实训课组成的主干课程体系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为大多数青年人夯实持续就业能力的一个基础平台,并且它通过这一基础平台使青年人具有终身职业学习能力,以促进其职业发展及个性发展。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考核由行业协会、企业、学校三方选出的工会代表或企业代表、培训企业培训师、培训学校教师组成考试委员会,全国统一结业考试。这种考核办法,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3、多种层次的教育的开放性

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经过几年实际工作后, 人们可以继续通过考试获得更高的技术职称乃至进人大学深造, 成为高级人才严格的考核制度是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考试由经济界的自治机构(工商会、手工业会)以及类似的单位组成的考试委员会主持进行, 委员会的成员包括企业雇主与雇员的代表及职业学校教师。经考试委员会审核同意后发给结业证书。这种教考分离的考核办法和严格统一的管理机制, 使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保障,提高了技能型人才的质量。

4、校地合作促进区域发展

职业教育是促进区域发展的教育。区域职业教育的实施者就是具有更重要的决策价值和责任空间。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鼓励各类高等学校通过多种形式自觉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支持地方政府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引导高等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等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产学研用协同研发,推动高等学校服务方式转变,构建多元化成果转化与辐射模式,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战略咨询服务,在区域创新中发挥骨干作用。职业教育属于能力本位教育, 是应用型教育,要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 突出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学习、创新训练, 在培养过程中着重职业素质的养成, 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 实现一专多能。

三、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协同创新的启示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处于比较孤立的地位,缺少政府的鼓励和支持,缺乏企业的参与,要实现高等职业院校的创新能力提升必须瞄准科学前沿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大力推动协同创新,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协同创新作为一种理念、一种指导原则,必将推动高等职业院校更加关注国家的发展战略,更加关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协同创新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探索多种办学模式,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德国与中国无论是在历史背景、传统文化,还是政治制度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很难把“双元制”全盘移植到中国,但是德国“双元制”的教学模式及其教育理念却是可以借鉴的。

1、建立协同创新的配套政策

我国高职产学研协同创新教育校“热”企“冷”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支持缺失。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运行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推动, 政府应在加强舆论宣传、健全组织协调机构、出台相关法规、搭建信息平台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等方面发挥作用, 促进职业教育健康稳定发展。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涉及企业(产业)、高职院校和科研单位, 需要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协调各方关系。1994年,由国家经贸委、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财政部等部门共同成立的产学研结合领导协调小组及随后各地相继成立的产学研结合领导协调小组,但是上述“产学研”中的“学”的主体主要是本科院校,基本不包括高职院校,高职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并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职业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教育的推动需要建立一套完整且有效的机制。要在进一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的基础上,由政府牵头,建立由教育、科技、发改委、财政等相关部委联合组成的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领导协调小组,统一协调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负责研究、制定推进产学研结合的有关方针、政策、措施等,确定产学研结合的工作方向、目标和重点,协调产学研结合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另外政府要搭建信息平台,贯通校企合作渠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各方面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热情。

2、以协同融合为特征的整体性体系

在协同创新理念下,我国高职院校除了在强化企业合作意识、激发企业参与热情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外,还特别要着力在涉及企业产品加工、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等具体项目方面,争取企业信任和赢得企业参与的主导权。专业教师必须经常深入企业一线,参与产学研开发工作职业教育课程特征决定了承担课程实施任务的专业教师,应该首先是一个职业实践者,必须熟悉企业岗位专业应用情况,才能较好地履行其职责。对于专业技能教师,更要求深入到企业一线,“零距离”参与到产品加工和新产品研发当中,对应职业岗位进行工作分析、梳理归纳,准确把握专业技术、技能的应用方向、重点以及应用深度、广度,这样才能在技能教学和优才培养中做到“有的放矢”。职业教育实行校企合作的显著特点在于,能够真正以企业现场具体项目为载体、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为目标,通过运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符合企业一线岗位要求的“实战”型人才,我们要建立中职、高职以及应用型本科贯通的渠道,为职业教育高端人才的深造提供便捷的通道。鼓励行业部门依据国家标准制订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

3、推进机制体制改革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充分汇聚现有资源,广泛联合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的创新力量开展协同创新。通过前期培育,确定协同创新方向,选择协同创新模式,组建协同创新体,营造协同创新的环境氛围,形成协同创新的新机制和新优势,按照内涵式发展要求,完善实施高校“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加强地方高职院校建设,以扶需、扶特为原则,发挥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作用,支持有特色高水平地方高校发展。加强高职学校建设,重点建设好高水平示范(骨干)高职学校。加强民办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高校。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推进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学生在整个实训过程中不仅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强化了产品质量意识、劳动纪律意识以 及团队合作意识,更主要的是逐步形成了技能优才必备的良好品质。

发挥协同创新的引导和聚集作用,充分利用现有各类资源和条件,广泛吸纳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和投入。面向行业产业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要发挥行业部门和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汇聚行业、企业、社会等方面的投入与支持;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要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地方投入和支持的长效机制,吸纳企业、社会等方面的支持;面向科学前沿、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要充分利用国家已有的各方面资源,发挥集聚效应。

4、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

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建立高校与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共建平台,促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鼓励地方建立大学联盟,发挥部属高校优质资源辐射作用,实现区域内高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强高校间开放合作,推进教师互聘、学生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加强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实施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项目,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向高校和社会开放。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行业企业联合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

鼓励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院校和企业合作研发产品,改革教学管理,探索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等自主学习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向学生开放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制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师资培养培训,聘请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项目资助体系。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大学科技园等,重点建设一批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适需吸纳部分学生组成研发团队,承接企业技术外包或学校实验实训设备制作,不乏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最为有效的方法。

第五篇: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启示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启示

【摘要】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被称为“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本文通过对“双元制”职业教育内涵及特点的分析,以期对我国现代学徒的试点有所启示。

【关键词】德国 双元制职业教育 现代学徒制 启示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5年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院级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5xjskt-01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60-03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被誉为“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经济发展的柱石”。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纷纷学习、模仿和引进这一先进职业教育模式,对促进本国的职业教育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企业培训为主,学校培训为辅,校企密切合作、交替进行。“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两个教育主体

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一元是企业,一元是学校,这是两个教育主体,也是职业教育的两个场所。企业起主导作用,无论是经费的投入、培训过程,还是考核鉴定,都强调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着重培训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而理论知识培训则主要在学校进行。

2.两种身份

在“双元制”培训体系中受培训的人员首先须同企业签定培训合同,成为企业的学徒,而后找到一所与其所学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学校成为该校的一名学生。就企业而言,受培训者在初中毕业后与所选择的企业签订的培训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其在培训期间所应履行的学徒的权利和义务。而在职业学校,他们是学生,需要继续接受教育。

3.两种法律制度

企业里的培训主要遵守联邦制定的职业教育法,属联邦管辖。职业学校的教学要遵守各州制定的学校法规,各州负责。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培训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法律范围。

4.两个主管单位

企业的职业培训按联邦政府颁布的《企业培训条例》进行,该条例是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制定。全国各企业培训必须严格按照条例所规定的内容进行培训。职业学校的教学则由各州的文教部分管。它以各州文教部部长联席会议制定的《理论教学大纲》为指导性文件,职业学校必须依照此大纲组织教学。

5.两类课程

“双元制”培训体系中的课程划分为理论课与实训课。实训课主要在企业内进行;理论课主要在职业学校中进行。但这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双元制教育以企业为核心,以企业实际培训为主,以学校教育为辅,两者平行进行密切合作,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6.两种教材

为保证技能培训的统一标准和质量,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出版了整套实训教材。而职业学校使用的理论教材则是由各州负责编写,没有全国统一的出版物。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增添新的资料,使教材不断更新以跟上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发展。

7.两类教师

企业培训的实训教师是企业的雇员,是“双元制”中非常关键的、起着重大作用的师资。他们一般是完成“双元制”职业培训后具有五年以上职业实践的“师傅学校”的毕业生,或者是经“双元制”培训后具有两年职业实践的各类“专科学校”的毕业生。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则是经过四年专业学习及两年师范学习、再经过教学实习并通过再次国家考试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则属于国家公务员。

8.两种考试

受训者经过三年或三年半培训,最后参加由工商协会或手工业协会统一命题的结业考试。考试由包括企业主、企业实训教师、职业学校教师及工会代表在内的考试委员会实施。考试中技能测试所占的比重很大。有的实践技能考试时间长达14小时;专业知识考试一般只考3-4门,总时间为5-6个小时。

9.两条经费渠道

企业的培训费用大部分由企业承担,职业学校的费用则由国家及州政府支付。企业除了出资购置培训设施、器材及原材料、学习资料以外,还须支付学徒在企业培训期间的生活津贴和实训教师的工资。

10.两类证书

受训者通过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考试后,可获得进入劳动市场所必需的由行业协会颁发的技术工人证书;培训证书和毕业证书则由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颁发。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

1.政府主导

“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是德国职业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准则。虽然行业参与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但只有政府才有能力全面掌控、协调好各方关系。

(1)有法可依

德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有了完备的职业教育法,保证了职业教育的有法可依、违法必究。2005年修订的《职业培训法》更加明确了政府主导下的企业主体地位:符合法律规定的企业才有资格提供培训;企业培训由联邦政府主管,必须遵守联邦政府制定的全国统一的企业培训条例;培训职业必须是《职业培训法》所规定的、全国统一的、国家认可的;职业名称、培训学时、课程大纲、技能和知识、组织准则以及考试标准等都有法可依,覆盖各种职业岗位群;学徒须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合同的形式、内容以及双方的责任、义务都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受《劳动法》约束;企业必须给学徒培训工资补贴,企业培训导师必须具备行业资格证书和一定的教学经验;各州政府监管下的行业协会监督、审查和考核职业教育全过程。

(2)有经费投入

除企业投入以外,联邦政府、各州政府和市政府以及联邦就业服务中心等均花上千亿欧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1%)用于教育,花费70-80亿欧元(约占教育支出的8%)用于双元制职业培训,这为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德国政府支持职业学校发展的拨款逐年增加,数据显示,2000-2001年德国职业培训的整个支出就已达到了218亿欧元。在德国,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是免费的,德国各级政府对职业学校的经费投入分级负责,如州政府负责公立职业学校教师的工资或养老金,地方政府或机构负责校舍维修、设备购买、管理人员的报酬等,同时州政府也会给予经费补助;对于私立职业学校,州政府给予业务以及人事经费的补贴等。德国职业教育经费的“双元制”投入,极大地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并深深影响了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发展。

(3)有监管考核

德国政府对职业教育各个环节都有明确规定和统一标准,有效干预和监管,突出政府主导地位。

德国政府在联邦、州、行业、企业四级均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他们各司其职,对职业教育教学进行协调、监管与考核。如联邦一级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劳动力市场需求,向联邦政府提出职业培训方面的建议;每年在官方网站上发布职业培训报告等;行业一级负责审查企业培训的可行性和职业培训教师的能力,监督企业培训执行情况,还负责培训协议的注册以及对学生评估的认证、管理和颁发资格证书等。

(4)有评估考核

《职业培训法》规定学生学徒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考试标准,行业协会依法评价学员的学习、负责期中和期末考试。考试委员会至少有包括雇主、雇员和教师在内的3名成员组成,以保证国家考试的权威性的公正性。按规定,期末考试要涵盖4-5个职业基础范畴。考试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考试时间也各不相同。

2.企业参与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企业深度参与。在德国,大量企业自觉承担着职业教育的法律主体、教育主体和经费主体的角色。

(1)企业认可“双元制”培训方式

德国企业认为:一方面,能够承担职业教育培训的企业,在公众心目中有着较高的声誉和知名度,这种无形的资本会带来高额的回报;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是人才资源储备的较好方式。在对学生进行培训中,虽然有所投入,但他们的薪酬只有熟练工人工资的1/4-1/3,而这些培训学员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企业还可以减少劳动开支,降低成本;第三方面,可以保持从业人员的稳定,也是传承企业文化的一种方式。从本企业培训的学生中雇佣学员,由于他们熟悉企业的社会环境,了解企业的目标与专业岗位职责,因而会比较热爱企业,企业由此能保持相对高的岗位稳定性,减少员工的跳槽带来的损失。

(2)企业乐意为“双元制”培训投入

在德国,职业教育培训的费用大部分来源于大中型企业,主要以直接资助和设立基金的集资资助等形式提供。企业承担的费用占德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大部分,甚至达到政府拨款的7倍多,是劳动部门提供经费的3.4倍。德国的职业教育经费提供,无论是企业或跨企业职业培训,还是公立或私立职业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真正的投入主体是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他们从思想意识中乐意为“双元制”职业教育进行投入,尽管一个学生平均每年需要投入1.7万欧元,3年约需5万多欧元。

3.社会认可

(1)实用主义思想造就了德国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认可

德国人历来特别注重产品的实用性能和质量,务本求实的实用主义思想是德国社会普遍的心理,德国制造的产品厚重结实、坚固耐用、不求华丽。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职业教育被视为与现实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实用教育,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和重视,他们看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实用功能。企业界人士更是认同优秀的职业教育是产品质量的保证,因而把提高工人素质和促进技能的娴熟寄托于职业教育,并主动寻求职业教育的支持与合作,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崇尚技能助推了德国人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认可

德国人普遍认为,具有某种技能(职业资格)是个体生存重要的基础,也是感受自身能力、价值和获得社会认可的重要前提。德国学生从小学4年级后就开始分流,一部分学生进入主体中学和实科中学,之后进入了职业学校,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选择职业。虽然从长远看,接受职业教育可能不如大学教育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回报高,但他们从来都不鄙视职业教育,也不盲目追求高学历。他们的理念是:只要赚得钱多,无所谓上大学,好的职业就等于好的社会地位。

其实,“双元制”职业教育也不单是为了增强学生动手技能,而是结合心理学、伦理学等理论的系统指导,来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据统计,在15-18岁的青少年中,有60%以上接受过高素质的职业训练,在德国每年高考录取的学生中,有不少学生不立即进入大学学习,而是先参加“双元制”的职业教育,然后再进入大学学习。许多德国人十分看重其在职业生涯中获得的荣誉,甚至将这种职业带来的荣誉刻在墓碑上。正是这种崇尚技能的社会风气,助推了德国人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认可,也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三、“双元制”职业教育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启示

德国与中国无论是在历史背景、传统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很难把“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全盘移植到中国来,但是德国“双元制”的教育理念与经验却是可以借鉴的。

1.转变教育观念是前提

崇尚技艺而不鄙视职业教育是德国的社会风尚,德国有一句谚语是:不教会青年人手艺就等于让他们去偷。所以,德国人总是教育子女学习技艺,立足社会。而在我国,长期以来,受“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的束缚,社会对职业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许多人把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看作是一种考不上高中的无奈选择。职教在许多人眼中被看成是普通教育的附属物或是教育体系的“旁门左道”,这种观念是全社会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虽然目前国家对职业教育格外重视,特别是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给职业教育界带来了春风,中国现在比任何一个时期都重视职业教育,也正在搭建中职、高职、大学教育的“立交桥”,但传统思想的改变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国家除了在舆论导向方面需要大张旗鼓宣传外,更主要的是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修订、完善现行《职业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职业教育的地位、技能人才的地位;规范职业教育的培训标准、培训内容、培训形式、考核形式等,并从国家层面严格就业培训准入制度,实现企业用工与职业培训制度的相互沟通与结合,有效保证职业教育在中国的法制化、正常化和健康、有序运行。

2.寻求校企合作是关键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原因是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有机配合和相互促进,特别是企业的积极主动参与。在德国,法律规定企业有义务和责任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我国的《职业教育法》虽然有条款涉及行业、企业的办学与培训,但不是约束性的,没有明确具体的责任与义务。在现代学徒制中需要明确企业的主体地位,国家应从法律制度、税收政策、产品出口等方面对有资格参与学徒制试点的企业大开方便之门,保障现代学徒制在中国的有序开展。

产学研合作,企业参与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要想提高职校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注重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在国家层面进行干预的同时,作为学校更要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准确接到企业给抛来的橄榄枝。学校也不能一味等靠要,也要主动出击,寻求企业的帮助与支持,主动邀请知名企业领导与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传经送宝,加强深度校企合作。送优秀教师进企业实践锻炼,加强双方沟通与交流,解决企业中的技术难题,培训企业员工等,使企业认识到学校的能量,积极主动与学校合作,从而达到校企互惠共赢的目的。

3.培养一流师资是根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百年教育教师为本。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师均来自于企业的师傅,这些人员必须具有5年以上的生产实践经验,并经过200多学时的教育学专业培训才能胜任。而对于职业学校的教师德国政府审查更为严格,不仅对他们有学历要求、企业实践证明,还要通过两次国家级考试才能成为正式教师。德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主要是依据联邦政府的规定,通过职业教师的继续教育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以保障职业学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在我国,虽然政府对教师也很重视,但对职业学校教师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许多教师没有专业技能、没有企业实践经验,虽然也规定“职业学校教师每两年不少于两个月的企业实践”,但这只是一纸空文,许多学校都没有认真执行。学校中有限的实习指导教师只是疲于应付大量的实践课程,起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许多年轻教师由于怕脏怕累不愿从事实习教学,企业的兼职教师由于资金短缺又不能很好引进,造成职业学校实习教师缺乏。

针对目前现状,职业学校应从两方面进行实施。一是从企业高薪引进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二是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力度,选择品德好、能力强的年轻教师进行重点培训,特别是侧重于操作技能与企业实践的培养,真正组建一支品德好、理论丰、技能强的专兼职“双师型”教师队伍,逐渐改变目前的教学现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实施教学改革是基础

自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实施以来,许多职业学校纷纷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014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2014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种种迹象显示,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教育部文件也同时指出了未来一个时期职业学校办学的方向,那就是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前提下,校企共同开展新型现代学徒制试点。

借鉴德国“双元制”成功的经验,根据中国的国情,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要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校企要联合制订教学计划、商讨教学内容,共同进行人才的培育。校企要把人才的培养重点放在实践环节的就业能力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要尝试运用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采用项目(任务)教学方法。把理论知识的学习整合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或工作任务的完整行动中,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完成某一个具体的项目或任务,来提升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通过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的引导,学生在完成每个项目或任务的咨讯、决策、实施、检查、评价与反馈中,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科学的行动方法和自觉的行为意识,从而构成完整的职业行为方式。

5.投入教育经费是核心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职业教育没有钱一切都将无从谈起。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和政府的的共同投入,其主要经费来源就是政府的拨款和企业的主动参与投资,而国家和各级政府承担职业学校的各项费用,不仅如此,政府还专门拨款支持“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主管各类企业培训的各种行业协会,为德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政府办学的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也大多由政府投入资金,但企业的投入几乎为零。这与德国恰好相反,德国大部分的职业教育投入是企业承担的。如何让中国企业积极主动对职业教育进行投入,这是摆在中国职业教育面前的一个大难题。“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搞了多年的,但真正合作了多少,到底是如何进行合作的,企业到底为学校投入了多少、投入了什么,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中国的企业目前还没有多少具有前瞻性的人物,他们只是讲究经济效益、关心的是产值。员工缺乏可以从各级各类学校甚至社会上直接招聘,没有技能达不到要求,辞退重新招聘,反正中国是人口大国,否则,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负责招聘的主管做什么?社会上风起云涌的人力资源市场又为什么那么热闹呢?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天的中国,尽管已经成为制造大国,但距离制造强国、创新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之路还有很远,面对诸多挑战,吸取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精华,加上全社会的关心、支持,特别是政府在政策、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型现代学徒制必定会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马宇.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影响[J].江苏教育研究,2013(3).[2]夏成满.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及其启示[J].江苏高教,2005(1).

下载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职职业教育的启示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职职业教育的启示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正在日益加强,中德政府对两国间教育的交流愈加重视,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

    德国中等职业教育对我国中职教育启示[精选合集]

    中等职业教育,自“文革”恢复高考、大学全面招生后,就逐渐被冷落,不太受国人重视,至少是不受众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城市家长们所重视。除了学业不精实在无法继续深造的孩子......

    德国的职业教育及其启示

    德国的职业教育及其启示 日期: 2006-12-23 11:57:20 作者: 于淑萍 点击: 134 摘 要:德国的职业教育,曾对战后德国的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并被世人称为楷模。在德国,整个教育......

    德国职业教育理论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理论的启示 ——学习李文博《德国职业理论与前沿理论介绍》的体会 畜牧兽医专业谷振山01 2014.11.10 2014年10月10日,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李文博老师在全......

    德国职业教育的启示(定稿)

    德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www.xiexiebang.com 教务处,湖南 长沙410200)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概况 我有幸参加了由教育部和德国继续教育与发展协会合作举办的“......

    德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

    德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 2008-9-24 10:40:58 来源:中国教育和计算机科研网 作者:彭正梅 【大 中 小】 点击:144 次 来势滔滔的全球化浪潮和由于科学技术发展而引起社会......

    英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英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函授学习了《当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一门课程,老师布置了任选一国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的启示作为作业来完成。一直向往的英国教......

    印度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印度各级教育改革特点的分析,吸取其中成功的经验,对我国教育改革提出建议。[关键词]印度教育改革一、印度的教育现状及改革措施印度教育经过独立后几十年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