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

时间:2019-05-14 00:38: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德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德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

第一篇:德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

德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

2008-9-24 10:40:58 来源:中国教育和计算机科研网 作者:彭正梅 【大 中 小】 点击:144 次

来势滔滔的全球化浪潮和由于科学技术发展而引起社会的持续变革,使得一切曾经是久负盛名的、行之有效的东西受到冲击和挑战,不得不通过变革和变化来为自己的合法性寻找辩护和存在的依据。被誉为德国经济起飞和持续繁荣的“秘密武器”——双元制职业教育,也同样经历着这种命运。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其在产业化和在传统经济上的应用、经济全球化及国际间竞争的日益加剧、欧洲一体化加深和扩展以及由此推动而逐渐产生的新的国际化工持续地作用着和影响着德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当然也深刻地影响着德国职业界的发展,一些新的产业开始兴起并获得发展,一些产业开始衰弱或不得不进行革新和改造。另一方面,德国政府也不想被动地适应这种变化趋势,还想力图进行积极的战略调整,以期在这场新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像德国历来的思考方式一样,存在于社会大系统并受其影响的教育特别是与产业和经济发展密切的职业教育便又一次成了政府关注的一个重点。对于不断变化的世界和政府的战略期望,传统的职业教育很难适应和有效承担推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角色,因而不得不着手进行职业教育改革,加强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德国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1.体制僵化,不能及时适应和反应社会经济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变化和需求。

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双元制”固然可以加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而且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企业可以挑选自己中意的雇员,减少了雇员不了解的风险和相互之间的磨合时间,这是其优点。另一方面,“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制度对企业和经济依赖性过强,而企业和经济对于技术革新和变化的反应速度不一,一般相对迟缓。而单纯的“学校性”的职业教育可以凭借政党和专家通过学校人才培养类型和规格的修订以及课程和教学计划的革新来影响职业教育发展,这比“双元制”要来得相对灵活、方便和快捷。(这个观点也体现联邦职教所2001年8月出版的关于欧洲几个国家职业教育比较研究的成果中。)这种立足于实践却又往往落后于实践的“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对不断变化的外界反应迟钝,很难从人才培养规格、类型以及教学和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上及时或超前地反应科技和经济的变化和变化趋势。

2.经济不景气,失业率高,企业没有足够的培训位置。

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年轻人在培训开始之前必须与某一企业鉴定培训合同。由于德国经济不景气和失业人数偏高(2000年失业人口已超过428万),有些企业认为吸收、增加培训人员会增加企业负担,因而不愿或无力提供培训位置,致使有些行业的职业教育相对萎缩或发展缓慢,这在德国东部各州表现尤为明显。政府虽采取各种措施,收效不是很大。

3.人才缺乏,企业需要的人才培训位置又没有申请

与第二个问题相反的是,企业迫切需要的培训位置又没有人申请。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于和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竞争。特别是IT技术和IT人才在今天和今后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德国政府的决策失误,致使德国IT产业发展滞后,IT人才异常缺乏。2000年施罗德政府实施引进国外IT人才的“绿卡”政策,希望缓解IT和其他行业的人才需求。此政策虽也收到一定效果,然而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去年CDU主席迈克发表了“ausbildung statt Einwanderung”的演讲,强调要立足自己培养人才,而不是引进人才。实际上,除了IT业,德国其他行业也存在着程度不同的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

二、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方向和原则,“Ausbildung fuer alle”

德国新一界政府承诺,政府将采取措施,使得任何愿意接受培训的人都可以有培训的机会,他们提出的口号是“培训所有人”的发展目标,(即“Ausbildung fuer alle”),在联邦教育部提出的《2001年职业教育报告》中提出,要致力于建立一个专业化、个性化、面向未来、机会均等、体制灵活而且相互协调的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这实际上也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指针和发展方向。

三、职业教育改革重点和发展趋势

1.扩大职业教育,减少失业人口

德国目前的失业率,其中年轻人的失业率很高,教育部长布尔曼2000年3月在“青年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变革职业教育”论坛上发表的《红绿联合政府教育政策改革前景》讲话中指出,在20—29岁的青年人中间有近12%也就是130万的年轻人没有职业教育结业,而且每年还要新增80000人,这是德国社会潜在的“炸弹”,影响着德国社会稳定和发展。德国去年东部的极右势力抬头显然与当地的高失业高有关系。2000年9月23日,10000名青年在柏林举行示威、游行,要求更多的培训位置和更好的职业前景。

目前,扩大职业教育和培训位置已经提到了政治的高度。政府官员和社会各界呼吁企业界要认识到人才培训的重要性,并采取措施增加培训位置,减少失业人口。IGMetall前董事会成员 Erwin Vitt在一个发布会上针对那些不愿意提供培训位子的企业说:“谁不愿意提供培训位置,谁就必须掏钱”。

德国总理施罗德和DGB也多次在各种场合呼吁经济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提供更多的位子给那些希望参加培训的青年人。虽然政府提供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对于那些提供培训位置的企业特别是东部企业给予一定补贴《例如 2000年提出的“东部培训位置计划”中提出,在2000—2003年联邦政府将提供2.25亿马克的资助资金。),很多企业还是不愿意提供培训位置。至2000年8月也只有6.6%的企业参与了政府1998年提出的“消除青年人失业的紧急计划”(Sofortprogramm)。德国总统2000年7月指出,德国有120万家企业可以提供培训位置,但是只有一半提供了位子。他说,如果每个企业提供一个位子,就要以提供200000个位子。2000年德国共有621693人找到了培训位置,比1999年(631015人)下降1.5%。看来,鼓励和促进企业增加培训位置还有一段路要走。

德政府也曾提出自己建立培训中心,并加强那些由自己出资或出资资助的企业培训中心的建设。

2.改善社会处境不利群体的职业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提高妇女在职业教育中的比重

确保教育机会均等,要最大可能地帮助那些在物质、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处于不利境地的公民(特别是有德籍的处境不利的外国人的职业教育问题。),使他们有机会接受教育和培训,帮助他们实现对生活的向往。“谁都不会因为无钱而不能接受教育和培训”,这是联邦政府对国民作出的承诺。为此,政府拟从2001—2005年拨款1.05亿马克,用于改善不利群体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问题。

另外,提高妇女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比例也是德国政府目前和今后职业教育的一个重点。

3.加强个性化的职业教育,特别是建立有助于促进天赋能力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不能忽视和抹杀人的能力和个性倾向之间的差别,要注意培养人的特殊的职业能力和倾向。为此,联邦教育部在1999年1月出版了《职业教育促进天赋能力的效果和益处》的研究报告。今年3月教育部长布尔曼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国际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德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一批精英人才,精英的数量和质量将代表着德国社会的竞争力。要加强发现和促进那些有特殊能力倾向的人的发展,这不仅有利于他们本人,更有利于德国社会和经济发展。

4.加强新职业和未来职业研究和预测,及时或及早确定未来职业的发展及其素质要求,使之及时地反应和落实到现实的职业教育中来

例如,最近几年由于IT技术的发展,德国服务业发展迅速(不仅第三产业,第一和第二产业中的服务业在快速发展。),冲击和改变、改善着以前的产业结构,出现了一些新职业和新的职业素质要求,需要进行研究,调整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目前,德国教育部已经拔出巨款,加强未来对职业动向的研究。这也是对“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对实践变化反应迟钝的一个修正,增加职业教育对技术变化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的灵敏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5.改革目前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改善教学、学习和实习设备

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职业生涯和日常生活,劳动市场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社会交际能力、外语水平、跨文化的沟通能力、自主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劳动者越来越多受到青睐。这些素质要求必须反应到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之中,而不能像传统的职业教育中单纯地强调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外语能力,电脑技术和社会活动能力以及自觉自主的学习能力在职业教育中越来越受到强调。

教育部长布尔曼今年在谈到欧洲义务教育时指出,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未来所有的欧洲学生都必须掌握至少两门外语。德国一些州已经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第一门外语学习。

职业教育的实习要尽早进行。布尔曼2000年8月25日在视察 Mecklenbrug-Vorpommern职业学校时指出,学生仅在进入职业之前,也就是在9或10年级才开始进企业,这很不够,企业实习应该越早越好,越多越好,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尽早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尽早选择和确定它所愿意培训的人才。

另外,改善职业教育的教学和实习设备也在进行之中。2000年教育部决定通过“未来投资计划”,投资2.5亿马克,改善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设施。

6.改革职业教育评价和考核方式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和素质要求以及专业和课程设置发生变化的同时,必须改革传统的评价和考核方式。对学生的考核和考试将更加注重实践,注重技能掌握的整体性和个人的创新精神,减少标准化考试。

7.加强IT人才培养

教育部长布尔曼认为,IT技术是未来社会的关键技术,谁在IT业落后了,谁就会在其他领域也落后。她在2000年5月提出,绿卡只是权宜之计,IT人才需要德国自己培养,培训和改变某些学校。1999年,联邦教育研究部和金属工业工会以及信息技术专业协会共同发起了“向信息业缺乏专业人才进攻”计划。根据计划,到2003年将提供6万个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的培训机会。2000年提出IT教育及IT在教育中应用的行动计划(Anschluss statt Ausschluss--IT in der Bildung),拟从 2000—2004年拨款14亿马克,用于加强教育和职业教育中的IT和IT教育

8.加强网络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

网上学习有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特点,有利于改善和扩展职业教育和增加职业继续教育的对象,降低培训费用,也有利于落实政府提出的建立学习化社会和强调终身学习的目标。目前德国很多州都建立了网上职业教育和网上继续教育。例如,今年巴伐利亚州长Stoiber2001年7月4日提出要加强网络培训中心建设(http://www.vcb.de)。

9.加强职业学校和实习企业之间和职业教育之间的渗透及合作

现代的技术和经济发展要求一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职业者,要求职业教育要加强在人才培养和素质要求上的交流和合作,特别是跨行业的职业教育之间要加强人才培养的协作和合作。这也要求建立和加强跨企业的培训中心建设。据统计,32%的企业培训者和16%的职业学校的教师与其他的职业教育没有联系。当然,职业学校和实习企业的联系也有待加强。

10.加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贯通性和文凭等值性,加强普通教育的职业教育性,特别是要加强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专科学校)为职业教育服务,承担部分职业继续教育功能

德国职教和普教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很好解决,职教和普教的贯通性和等值性有待改善和加强,确保职教和普教之间的流通渠道,确保有职业教育的文凭者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可能性和前景。

2000年9月21日,Augsburg大学继续教育和知识转化中心主任Michael Kochs在一次论坛上提出,德国高等学校为在职者提供继续教育,称这是高等学校未来的发展机遇。在这方面高等专科学校更有优势。目前德国高等学校在继续教育发挥的作用不大,加强高等学校在职业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这既对经济界而对高校自身都是非常有益的事情。

11.加强继续职业教育

现代职业教育不再是狭义上的学校职业教育,而是包括职业继续教育在内的广义上的职业教育。特别是在现代社会职业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目前德国显得日益明显和突出。职业继续教育从1979年的参与率不足10%增加到1997年的30%。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技术和经济发展迅速,对于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人们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适应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要求。现在社会的工作岗位的获得和升迁于继续职业培训的关系越来越大。职业教育只是职业的开始,还必须进行不断职业继续教育。德《2001年职业教育报告》指出,“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

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职业继续教育是未来社会和经济的钥匙”(见22页)。DGB去年8月提出加强职业继续教育立法,规定所有的职员都有权每年5天的带薪的继续职业培训。布尔曼也支持将继续教育写入劳资合同。今年3月布尔曼又提出,自1998年以来,联邦政府将继续教育资金提高了3分之一,从1亿马克提高到1.5亿马克。这个计划的名称是“为每个人的终身学习”的行动计划,并称这是走向学习化社会的一个具体措施。2001年8月23日黑森州通过了继续教育立法。

12.改善对职业教育的管理,加强职教咨询,加强职业教育的自主性

德国目前职业教育对市场和技术变化反应不灵敏有其管理上的原因,即职业教育的管理者过多,企业培训的自主性不强。特别是政府参与过多和统一性要求太多,会削弱职业教育的灵活性甚至积极性。政府的统一规划也会扭曲企业和经济界的真实需求和地区间的合理差异。目前,德国一些企业要求培训自主的呼声较大,反应快捷,灵活的职业教育将是发展方向。

13.加强职业教育中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建立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

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职业继续教育都是阶段性的教育和训练,只有自我规划、自我负责、自我管理的个体化不断的学习,才是职业和职业变更的最根本的保障。德国渐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化严重,老年职业者也将是不可避免的现象。而且在职业要求不断提高和个体职业不断变更的社会中,学习或培训不可一次性完成,学习不仅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也是职业生涯的需要。因此,职业教育不仅要赋予受培训者当下职业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学习能力,而且特别要赋予受培训者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当然德国未来的职业教育发展还将继续注意到地区间的差异和差距,联邦政府仍将不断地加强联邦新州的职业教育,并对有些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咨询。另外,德国也开始比较重视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例如与欧洲国家的合作等。德国也在加强职业教育改革试点(例如职业继续教育的轮休模式,即在业者进修期间处于失业状态,空出工作岗位,等待下一轮岗位空出。)希望不断改善职业教育,使之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第二篇:国外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国外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摘要:世界各国大都把发展职业教育看作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及促进就业增长的重要目标,把改革职业教育作为规划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改革的经验出发,提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职业教育 改革 发展趋势 启示

一、国外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1.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偏重专业技术忽视基础学科的职业教育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采取多种举措,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相互渗透、取长补短。各国普遍采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综合化的措施。

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和中等教育进行改革,设立综合高中。在这种新型高中里,除部分必修课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对未来发展的打算,选择相应的选修科目学习。为了消除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界限,在专业设置上打破传统的专业划分,开设诸如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国际合作、电子机械、教育、工业技术等一系列适应时代发展的崭新的综合学科,供学生选修,把普通教育的内容置于职业教育的课程之中。此外,实行学分制管理,允许学生跨学校选修,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转换专业或学校。

德国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实行“双元制”,它与普通教育是两个完全不相通的系统。随着国际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劳动力素质结构日趋于复合型。据此,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需要,德国政府提出了教育改革方案,一方面,明确职业教育要向普通教育阶段渗透和延伸,要求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增加职教内容,开设职教课程,加强职业指导,全面地、多途径地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另一方面,为接受过职业教育的青年人提供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机会,并承认“双元制”教育模式的职业学院学历与专科大学等值。

英国教育传统上就有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之分,从中学开始就分选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或进人高等教育或就业。多年来在英国只有获得“高水平的普通教育证书”的学生才有资格接受高等教育。1993年9月,英国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的学术性课程——“高水平的普通教育证书”与职业性课程——“国家职业资格”(NVQ)之间,推出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新型课程——“普通国家职业资格”(GNVQ)课程。它采用单元课程与单元学分累积制的方式,使学术性课程与职业性课程相互过渡。为了加强NVQ、GNVQ与高等教育的衔接,英国政府采取措施,承认NVQ、GNVQ与普通教育享有平等权利,对于获得GNVQ高级证书者、NVQ三级证书者,可以选择直接就业,也可免试升人大学攻读学位。

2、职业教育终身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终身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将职业教育体系中职前与职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一个终身教育的完整连续统一体己成为世界性趋势。而职业教育也不再被看作是终结性教育而是一种阶段性教育。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半衰期越来越短,有专家指出,职业教育的半衰期为5年。因此,时代的发展要求职业教育具有相对的适应性和延续性。如何使职业教育向终身教育延伸,已成为新世纪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

日本政府通过法律形式来促进终身教育。从1978年到1990年先后颁布了《部分修改职业训练法的法律》、《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生涯学习振兴法》。1995年11月24日,第十九届东京都产业教育审议会发表了“关于在终身学习社会期待的职业教育”的咨询报告。报告提出,要构筑丰富的终身学习社会,把走上社会后的学习作为人生体系的重要一环。目前,日本已组建了包括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中心、职业设计指导中心以及地方职业能力开发综合中心在内的,面向21世纪的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体系。

美国早在1971年就在全美范围内推行实施终身化的职业教育——生计教育。生计教育是一项旨在对全体学生进行生计意识、生计探索、生计准备和生计定向等内容的持续性的综合教育计划,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从幼儿园到成年获得全部生涯的谋生技能,并形成个人生活方式。

德国职业培训条例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转职培训是为在业人员转换新的职业岗位而进行的一种补充教育;职业进修是为从业人员在某一领域进宁步深化而开展的职业继续教育。职业进修制度的不断完善,使职业教育逐步走向终身化。例如:许多州都为高级技工和技术员提供各种深造机会。据联邦劳动局统计,每年要求职业进修的人员约占在业人员总数的20%。

英国教育与就业部近年来把促进社会成员的终身教育作为己任,通过广泛、多样、多级别的资格证书体系激励终身学习。学校对每位学生设立伴随一生的成绩记录卡,记录该生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情况;企业通过调整工资差距,并提供一定的资金,激励员工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以获得更高级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从业者的素质。

3.重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发达国家极为重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主要体现在培养培训的正规化、职业教育师资的专职化以及职业教育教师优厚的待遇上。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师资有着健全的培养体系和稳定来源。其来源主要有四个渠道:一是开办专门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高等技术师范学院;二是在工科技术学院培训;三是在文理学院、综合大学内另设教育学院、教育系来培养;四是通过专门的职业教育师资进修、培训机构来培养,如教育培训中心或地区职业教育中心、大型企业培训部等设置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课程。

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师资的任职资格都有严格标准。例如,美国有的州明文规定,要有大学本科学历,取得学士学位并有相关领域1—2年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者,才能颁发职业技术教师资格证书,而且,教师的任职采用聘任制,只有晋升为教授才能得到终身职务。德国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只有一个职务档次——教授,其任职资格十分严格,申请者要有博士学位;要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且至少在所教授专业的企业岗位上工作3年以上;教学与科研比为9:1。瑞士规定职业学校理论课教师必须具有4年的学徒经历、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毕业、3年以上工程师实践经验,具备这些条件后,再到职业教育学院进修为期1年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通过后方可任教。在职教师每年可安排一定时间的带薪进修假,学习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澳大利亚要求职业教师必须是“双师型”的,必须具备教师资格、实践经验、专业岗位工作经历。

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有着较为优越的社会地位与丰厚的待遇。如日本教师的工资比一般的公务员高15%,且原则上一年提升一级;德国的职业学校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其工资为中级教师最高级,每2年增加1次,最高工资可超过大学教授的起始工资。正因为有较优厚的待遇,才吸引、稳定了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从而产生了高水平、高效益的职业技术教育。4.职业教育的国际化

随着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国际化已成为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如何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国际人”,已成为各国新的教育目标。

欧盟委员会从1995年开始实施“达·芬奇”跨国职业教育和培训计划,加强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提出学生毕业时应掌握两门外语的要求。实施职教学生的跨国交流,各国联合开发外语课程和适应每个职业领域或经济部门具体需要的教材。

在亚洲,日本政府随着经济的繁荣不断调整教育政策,以适应其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早在1956年7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的《咨询报告——关于推进教育、学术、文化的国际交流》中就提出了推进国际交流的初步设想。为了适应教育国际化的方向,日本政府首先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日本的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外语教学,外语科目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有些专业的外语学分甚至达到专业课的三分之一;日本的教育部门还积极开发与国际事务相关的课程,广泛开展远程教育。此外,日本政府还十分重视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主要形式有:与国外的学校建立友好交流学校、派遣学生出国留学、招收国外留学生、派教师去国外进修等。5.完善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德国的“双元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一方面是其独特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是公正、客观、严格的考试考核体系。“双元制”职业教育考试由与培训无直接关系的行业协会承担。为了保证考试的统一规范性,无论职业是否相同,相同科目的考试都采用同一标准,且安排在同一时间进行。德国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都要经过中间考试和结业考试,最终获得三种证书:考试证书、培训合格证书和职业学校的毕业证书。这三种证书由不同的机构颁发,体现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因此,德国职教学校的资格证书在世界范围内有很高的认可度。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以其学制的灵活性而著称,对于职业资格认证则采取全国统一的资格认证框架(AQF),从而保证了其权威性。AQF包括6个职业教育资格等级的专业证书(一至四级证书、文凭、高级文凭),从事相应的工作就必须取得相应的证书,不同等级的证书是通过学分制获取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任何时间去获得学分。获得文凭证书的学生可直接升人普通教育的专科二年级学习;同样,获得高级文凭证书的学生可直接升人大学本科二年级深造。

二、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几点启示

目前,从总体上来看我国职业教育基础依然薄弱。主要表现在: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各地发展不平衡;统筹乏力,资源难以充分利用,办学效益低;职业学校招生困难,行业、企业举办的职业教育减少,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缩小,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得到很好落实,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学校学历证书之间的衔接不够;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教师对生产服务一线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了解不够,专业技能和实际教学能力不强等。为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适应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必须加强职业教育的改革。国外职教的改革经验,将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1.加强教育体系的系统化。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最直接的后果是学生就业难。这是因为我国职业教育基本上还是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课程的浓缩,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得职业教育没有自己的特色。目前虽然增加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特别是高等职业学校的比例,但是中专生大多不愿继续深造,一方面因为继续深造的学制太长;另一方面是学生感觉高职与中专差异不大。在我国职业教育仍是弱势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衔接就可以看成是近亲繁殖,这样的深造方式对学生的吸引力自然非常小。此外,国家通过建立职教师资基地,扩大职业学校毕业生接受本科及其以上学历教育的机会,但是,每年能够进人普通高等院校深造的职校生的比例实在是太小了。从整体来看,我国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还有着明显的界限。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可以建立中等与高等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使国家整个教育体系系统化。通过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加大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开创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新道路,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2.重视开放式终身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建立学习型社会,加强全民终身教育的思想。现阶段,职业教育终身化在我国已初现端倪,主要表现为在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同时,大量培训机构的出现也标志着广大人民对终身教育的认可。但要真正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促进职业教育向终身化方向发展,必须要促使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与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紧密结合;要满足人民群众终身教育的需求,坚持培养和培训并举,不拘一格办学,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全日制和业余制相结合,把职业学校办成面向社会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教育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实行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3.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要符合普通中、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要求,还应精通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技术、技能,有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推广科学技术的能力,而且还要具有市场经济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以及较强的公关能力。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项战略措施。针对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学历达标率低、结构不合理、实践经验普遍较差等现状,当务之急应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使职业教育的教师专业化。目前在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普遍注重理论方面的课程,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仍须加大力度。②拓宽职业教育师资来源渠道。实行开放式教师培养体制,挑选愿意担当职教教师的各类学校毕业生到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接受1至2年的教育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并通过教师资格考核后到职业教育学校任教,或面向社会招聘职业教育专业师资和实习指导教师,实行专兼结合。③建立职业教育师资继续教育证书制度,努力促进职业教育师资定期参加培训,不断进修提高,以适应职教发展的需要。4.职教要办出特色。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不受重视,民众的认可度较低,归根结底是因为我国的职教没有特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发展过程的区域性、办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实际性、教育管理的开放性。因此,职业教育首先要为区域经济服务,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要立足于当地,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的需要设立和调整专业设置。教育机构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使职业教育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其次,职业教育要发挥其办学形式多样化的优势,广泛吸收中外教育资源,不断扩大职业教育的对外开放,促进人才的流动;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主动出击,适时地开展各种教育和培训;适应我国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需要,积极开拓普通高等教育的未及领域,如农村市场、在职和下岗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因此,我国的职教完全没有必要和普通高等教育去争一杯自己不占优势的羹。第三,职业院校要加强教学实践性,以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己任,用实践性强这一优势和普通中、高等教育竞争市场,相信不会处于下风。第四,我国的职教院校大多因为经费问题而苦恼,借鉴国外的经验,从改善自身管理人手,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与市场接轨,吸收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相信资金问题将不再突出。

5.加强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及就业准人制度的衔接。目前,我国已广泛开展职业资格认证,但一方面,职业资格认证在考核内容上总是远远落后于知识的现有发展水平,如计算机的职业资格认证的笔试内容,在2002年仍然在考Windows3.x和Word 6.O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职业学校只要能和当地主管部门搞好关系,就有可能提前得到考题,最后的结果是,学生只要交钱,就可以获得证书,试问这样的证书还有什么价值,这样的证书又和学生的实际能力有何关系呢?因此,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教育国际化的需要,必须要改变现在的考工标准、专业技术资格标准,努力推出含金量高的职业资格认证,加强与国际接轨;要争取国际权威的认证来到我国,适时地使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走向国际。有效地实行“先培训,后就业”的就业制度,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协调发展。

第三篇: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摘要】 我国教育的改革方向是普及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实情却是职中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普高,职业教育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本文通过分析国内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结合当前国情,提出了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几点建议。【关键词】 职业教育 趋势 改革 发展

一、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当前职业教育并没有被社会大众认同,很少人愿意到职业中学学习,认为职高生毕业后就是当工人,没有多大的前途。职业高中在普通高中的光环下,显得暗淡无光。普通高中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中等职教,使职普比例结构拉大。原本一些不怎么景气的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一些职高和技校更加举步维艰,甚至找不到新生,问题越加的严峻。

普高的发展必须要受高校发展的影响,更要接受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制约。在1996年9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第8 条中就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从事一般职业的,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学校毕业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从事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行业有特殊规定职业的,在取得职业学校毕业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同时,还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也应接受必要的职业培训,有些职业必须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才可办理开业手续。1999年8月,教育部为改变高中阶段教育事业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的状况,为缓解初中升学压力,减轻社会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增长,下发了《关于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文件中提出要处理好5个关系,其中第 5点就是“要处理好普通高中的发展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系。要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促进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人才需求层次应该是呈金字塔型,不仅需要高新技术人才,更需要大批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当呈现倒金字塔状这个社会将会崩溃。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之所以能够高速增长,除了拥有高水平的科学技术专门人才外,还拥有一支素质高、熟练掌握现代化技术的劳动大军。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我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中,将大有所为。从众心理决定了大多数人认为只有高学历才有高能力,但是细节决定成败,四两也能拨千斤。人才是有能力的,不是有学历就是人才。

二、职业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在我国国情和社会经济挤压和影响下,职业技术教育的型态变化,有许多是“物理的”,有许多是“化学的”,因此需要不断地改革与完善,但面临着诸多问题,下面列出了部分主要问题:

1.转型期职教受计划经济管理制度和市场经济管理制度的双重挤压我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计划经济的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废除;一方面是市场经济的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另一方面是转型期产生的特定的,既非计划经济,又非市场经济的独特型态的管理制度。传统普教思维、理念和现代职教思维、理念的碰撞;新旧制度间的碰撞;制度不完善时期的制约因素与扩展需要同存,所引发的论争增添了改革的风火。

2.转型期职教受计划经济管理思想和市场经济思想的多重挤压。人常说“惯性是可怕的”。习惯了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职校的管理人员以及习惯了传统普通教育的教师、学生

和社会,对学术型、研究型普通大学办学思想和管理模式备加推崇。他们习惯了传统普通教育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以及相对应的政府管理行为,认可传统教育的评价观、质量观、办学水平观,鄙视职业技术教育。

3.转型期职教受同时存在的落后的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的双重挤压内外专家认为,我国下个世纪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必须依靠引入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增值产业驱动。

4.转型期职教受传统普教的教育思想和现代的教育思想的挤压,变革与阻滞、保守与创新的冲击是教育思想论争的主调。

5.转型期参与国际竞争和国内竞争的“竞争”思想冲击着传统的教育视野。我国目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上,一是缺乏培养国际型人才的紧迫感;二是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三是缺少对国际标准、规范和先进技术技能的学习、了解;四是师生缺少在国际竞争环境中体验、实习(在国外实习)的感性认识和机会。

要想提高职教教学质量,只有通过“专业教学模式”的设计从而推动培养目标的明确,师资与仪器设备、实践工厂、工场的配备,并通过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和示范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来达到“纲举目张”,促进其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

如何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怎样才能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怎样才能让我国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规格、学科布局,以及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一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队伍?统观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以及政府一贯的政策,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归纳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力度与发展趋向:

第一,进一步调整职业教育体制,推进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努力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职前与职后教育培训相互贯通的体系,使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相互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第二,深化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制度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国家强调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各方面都要依法举办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落实各自的职责和义务。职业教育经费通过各级政府财政拨款,行业组织、企事业组织及其他用人单位合理承担,举办者自筹,受教育者缴 费等多渠道筹集,建立起稳定的职业教育保障体系。

第三,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建立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学校和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的整体效益。

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两个环节,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焕发职业教育的生命力。课程改革与建设是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突破口,也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

第五,积极推动农业、艰苦行业和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3],中国的职业教育战线正进一步加大改革的步伐,以改革促发展,全面增强各级各类职业学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实施素质教育贯穿到德、智、体、美、劳各个教学环节中。

四、我国职业职业教育发展需以就业为导向

中职学校培养的是一线高素质劳动者、中初级专门技能型人才,以服务为宗旨就是要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尤其是为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以就业为导向就是在办学方向上要面向社会、市场、企业,从传统的学科理论和技能培养向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转变,在培养模式上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②。以下几点阐述了如何去以就业为导向:

1.建立以就业率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科学评价职业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关键是要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建立以就业率为核心指标的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职业教育的多种因素,从学校发展的不同角度和侧面来评估就业的质量和学校的办学水平。

2.实现由“升学导向”到“就业导向”观念上的转变。随着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实现由“升学导向”到“就业导向”的转变尤其是职业教育,其主要职责是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知识和技能,直接服务于学生的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

3.健全促进就业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促进就业需要用法律的形式加以保证。其原因一是因为我国的就业压力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存在;二是现行的有关法律未能有效地解决就业和保障就业问题;三是制定促进就业的专门法律、法规有利于社会转变观念,加快劳动就业目标的实现。

4.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政策机制。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各级政府当在政策予以支持和保障。

5.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体制。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是以市场为前提的教育,建立紧跟市场、贴近行业、依托企业的职业教育体制,将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教育有效性。

6.创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实施教学,引人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和德国“项目教学法”以及“行业导向教学法”[4],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强化能力培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纵观教育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改革发展的趋向,可以相信,一个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职业教育事业,一定会充满希望、生机勃勃的跨进21世纪。

五、职业教育要与国情教育紧密联系

职业教育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根基,必须将其与国情教育要、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等结合起来,以同一个目标发展方式最迅捷的。

各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要跟国情教育结合起来,以国情教育为基础[5]。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要讲国情,讲我们民族的历史,讲我们民族的成就,讲我们民族的未来,讲我们现在的国际地位和声望,讲我们国家前进中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环境道德教育,可从我国人口与环境和资源的矛盾这个基本国情出发,把环境和资源同祖国的命运、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教育学生爱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自觉地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使学生认识到今天要爱国就要爱社会主义的

中国,就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注释】

①②何婕.《才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向分析.2010年第34期.马玉萍.《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吉林日报.2012年04月18日.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R.第8条.1996年9月1日.[2]《贯彻全教会精神.推进高中教育发展——教育部印发〈关于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N.《中国教育报》.1990年8月25日.[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R.1999年6月13日.[4]《成才之路》--德国的职业教育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EB 2011年19期.李振海.[5] 发展职教缘何强调中国特色.《中国教育报》N.2005年12月3日第1版.

第四篇:德国教育改革

德国教育改革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德国就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数字化学习的促进 体系。联邦教育与科研部牵头在几乎每 个州都成立了 e-learning 研究中心,联 邦专款项目“教育与新媒体”筹集了 2.3亿欧元,在数年内资助了100多个 关于高校数字化解决方案的项目,尤其 是在信息学、数学等理工科专业内容上。2007 年后,e-learning 研究中心划归各 州管辖,使资助步伐一度放缓,但数字 化教学的大趋势并没有因此受到阻碍。未来几年,联邦政府的资助重点转为在 职培训与继续教育。政府拨款 2.5 亿欧 元资助在职研究生项目,利用数字化教 学促进就业者素质的提升,增强企业与 高校的联系。二战以后德国学前教育政策

《关于德国学校民主化的法律》“幼儿园作为非义务教育机构,属于国民教育体系。” 《教育结构计划》要求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将其列入学校教育系统。3-6岁的幼儿教育被纳入教育体系的基础部分,属于初等教育范围,其中5-6岁的幼儿教育被列入义务教育,作为初等教育中的入门阶段。之后,不仅5岁以上幼儿普遍入学,3-5岁幼儿园入园率也不断提高。20世纪60年代后期,针对教育机会不均等的问题。德国教育审议会1970年颁布了《教育结构计划》,联邦与州教育规划委员会1973年颁布《综合教育计划》,要求建立综合学校制度以取代三轨制学校。

《教育结构计划》规定:把联邦德国普通义务教育的年限统一规定为10年;基础学校改称为初等教育领域,包括入门阶段和基础阶段两个阶段,提供共同的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5-10年级,任务是向所有学生提供共同的基础教育,主要学校类型有实科学校和完全中学等。第二阶段10-13阶段,学校类型有全日制学校、职业专科学校、高级专科学校、专科高中与完全中学等几类,这些学校分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或职业训练拜托给你轨道,要求各轨之前应具有较大的渗透性,易于转学,以形成一个综合性的中等教育第二阶段。3 家庭教育方面

婴儿读书计划。1995年,慕尼黑市政府在市内推行了一项婴儿培育和发展的试验计划,免费向9个月的婴儿赠送一个礼物包,包内有一本故事书、一本童话诗和一个婴儿图书证,鼓励父母给婴儿讲故事,陪婴儿看图书,并到制定的国家婴儿图书馆借阅有关培育婴儿方面的书。

补贴家庭教育资金。按照家庭的经济条件和子女数量,联邦政府对特困家庭进行资助,发放教育津贴。1990年以后,政府改革了发放津贴的办法:每上半年,每个儿童都能得到600马克的补助;下半年则根据父母的实际收入来决定补助金额。组织家庭互助活动。到1990年,已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家庭互助联网系统,把不同的机构(儿童中心、儿童急救护理、亲子游戏小组、父母儿童之家、父母儿童协会、单亲父母小组等)全部协调出来。

2003年以来,德国的所有联邦州均通过了将儿童日托机构确认为教育体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的教育与指导计划。4背景: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德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动因是德国学生PISA考试的结果不理想。

2001年11月,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公布《比萨调研》报告震惊德国上下,这个以评比各国基础教育为目的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包括美、日等32个国家地区中,德国中小学生在阅读、数学、科学三项基本指标评比上名次不高,这样,向来以高质量自居的德国引起强烈反响。2003年7月,新比萨调研结果,在调查的43个国家和地区中,德国阅读21名,数学和科学都是20名。(阅读上芬兰和加拿大分列1、2名,数学科学上是日本韩国。)改革: 整体而言:

调整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大力提高基础教育质量2004 年提斯(Erich Thies)博士出任秘书长以来,KMK(德国各州的教育部长联席会议)强化了各州在教育体系、教育结构等方面的协调工作,并积极推动各州高中学分、毕业成绩或文凭的互认。开始重视学前教育,进行早期智力开发

成立国家教育质量研究所,制定学校质量评价标准2004 年12月,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组建了国家教育质量研究所(IQB)

具体:

第一,德国在中小学投入方面,从一年级到15周岁,生均支出4.1万欧元,而第一的奥地利是7.1万欧元,政府把更多的钱投到了公路和补贴亏损企业上。改半日制为全日制(从施罗德允许拨款,联邦政府和各联邦政府共同签订了《全日制学校协议》。将更多的学校改为全日制,约三分之一为全日制学校);增加外语教学,从三年级开始开设外语课;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留级(学生及家长会收到学校推荐的个人学习计划)。第二,由德国各州的教育部长联席会议(KMK)主要负责协调德国各州在教育方面的合作(德国是个联邦制国家,教育与文化等管理权属于地方各个州政府)。KMK宣布政府教育管理部门从2004年9月开始陆续对国家新的课程大纲进行修改。

德国文化教育部长会议于2003年12月颁布了全国性的数学、德语以及第一外语教育标准,适用初中毕业的年级(10年级);2004年10月又颁布了用于主要学校毕业生(9年级)的数学、德语以及第一外语教育标准,颁布了用于小学毕业生(4年级)的数学与德语教育标准;2004年12月颁布了适用于初中毕业生的生物、物理和化学教育标准。这些标准有助于检验学生在完成初、中等学业后是否拥有了相关的学科能力。第三,在研制全国性的学科教育标准的同时,研究者启动了关于教师教育标准的探讨与研制。德国文化教育部长会议终于在2004年12月向公众颁布教师教育标准,这也是德国教育历史上首部全联邦性的标准。、2003年,联邦教研部推出了“未来教育和关怀”工程,计划在2003年至2007年的五年内,共投人40亿欧元,将全德1/3的学校新建或改建为全日制学校,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德国中小学生的国际竞争力。2004年,“全日制学校”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全德全日制中小学己突破1000所,而2005年将有几千所全日叔中小学应运而生。同时,缩短德国基础教育学制的改革,即将13年减为12年,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已实行12年学制的有图林根,萨克森、萨克森一安哈特、梅前和萨尔等5个州;巴符、巴伐利亚、汉堡和下萨克森等4个州以及北威州和黑森州分别在今明两年实行;其余6个州也在积极行动之中。

6、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联邦德国于1938年把职业教育列入义务教育。学生在读完普通中学的义务教育之后,要普遍接受职业教育,说明了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

1996年5月9日德国颁布新的课程“编制指南”用所谓的“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取代沿用多年的以分科课程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改革。(学习领域课程模式核心理念1培养学生复杂的职业能力为目标;课程设计要基于工作过程;教学要以行动为导向)

2005-2008德国联邦职业教育个培训所对学习领域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1 启动职业教育创新循环行动 2更加重视学生的跨专业能力 3 加开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内容更新

7、十二条教改建议

2000年德国联邦教育与科学部部长布尔曼(DBulmahn)女士组织了一个由联邦、州、经济界、教育界、工会等各方代表参加的以教育改革为议题的教育论坛。2002年1月,为期两年的教育论坛以“十二条教改建议”的提出而落下帷幕。

8、小学科学教育改革。

自 20 世纪初设 立 基 础 学 校 以来,在德国小学,科学教育从未单独设科,一直采取将几个科目综合在一起的合科教学形式。合科教学的名称,在 70年代以前称乡土课或乡土常识,70 年代以后, 德国对小学理科课程作了重大改革,使之成为德国小学课程设置的一大亮点。科学课教学遵循的是“ 直观原理”、“ 自由活动原理”、“ 一切从儿童出发”和“ 整体性原理”,它强调充分利用儿童的经验、启发儿童进行活动、促进儿童的独立性;强调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去掌握科学方法和有关的技能。

9、提高数学与科学(理科)教学效率(Increasing the Efficiency of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Education,下简称SINUS)是联邦德国于1998年起实施的跨世纪国家级课程改革的优先项 目,现已完成了第一期1998-2003年),正在实施项目的第二期(2004-2008年)。其目的是改善和提高新世纪德国基础教育的数学和理科教学质量。

10、德国中等教育改革四项举措

进入21世纪以来,德国的中等教育体制在内外部改革压力的协同作用下进入了一个相对密集的改革时期,四项重要的改革举措:第一,改革中等教育体制,由多轨制转向两轨制;第二,设立和扩建全日制学校,由半日制学校教育转向全日制学校教育;第三,缩短文科中学学制,由9年制转向8年制;第四,引入国家教育标准,由输入导向的教育管理转向输出导向的教育监控。教育管理方面的改革

工资制度改革。德国制定了 一套改革工资制度的措施,,把工资分为固定工资和浮动工资两部分,工资等级与教师的岗位和工作成绩挂钩,,晋升工资需要通过相应的业绩考核或评估。竞争机制和弹性工资制度的引入,激发了教师的工作 积极性, 同时也提高了科研能力。(当前中下学的教师绩效工制度)

人事制度改革。“青年教授”制度类似于我国的 “长江学者计划” , 力图在传统的体制外开辟一个新的、有利于年轻学 者特别是在国外有成就的学者为国服务的途径。、教师教育改革

2004年12月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颁布全联邦的教师教育标准20世纪80— 90年代德国的教育体制结构

在教育方面,原民主德国的五个联邦州按照《基本法》精神改革教育,即“全部教育事业 受国家监督和各州是独立的邦国,各州有自己的宪法,主要行使文化主权,这就是说,他们在教育及高等教育事业领域颁布自己的各种法律”。

新联邦州通过新教育法,强调取消普通教育的十年制中学,“柏林东区及东德各州学制均按联邦德国模式全盘调整,建立6年制独立小学;中等教育由传统的三个板块即普通中学(初中)、完全中学及实科中学(不完全中学)以及合三而一的综合中学组成。除勃兰登堡外,东德各州都在高中阶段用二年制代替联邦德国标准模式的三年制,实行普教十二年制。其拥护者认为这种选择是向欧共体众多国家看齐,而联邦德国普教为十三学年”。

14、德国70年代初提出设立综合高中的尝试,其理由是“要实现`实质上的'教育机会均等,必须取消中等教育第二阶段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划分,达到两条教育途径一体化的尝试。在80年代进行了设立综合高中的实验,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走向一体化。

15、高教方面

德国教育界不得不主动进行变革,1999年,欧盟29国齐聚意大利博洛尼亚商讨教育改革方案,其成果就是《博洛尼亚进程》的出台。

德国政府不得不再次做出改革,推出一系列以建立“精英大学”为目标的新计划。在政府的原意中,希望把大学还给社会,让大学成为代表不同集团、利益人士共同推动社会繁荣和进步的场所。基于此目标,德国政府和德国公立大学的领导层开始对德国公立大学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进行改革。2016年,德国高等教育体系正在经历新一轮变革:实施两阶段近十年的精英倡议计划进入评估阶段,第三阶段计划的实施规则将在年内确定,每所大学在新一轮计划中能否获得政府资助,究竟能获得多少政府资助,大家对此忐忑不安

16、德国教育改革,除了高校体制想和国际接轨之外,主要是要增加孩子在几种选择之间调整的灵活性。以前规定只有5、6年级的孩子允许随意调整选择方向,现在,很多州都把这个期限放宽了很多,允许高年级的孩子也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国外教育发展大事年表之七(1900年~1949年)1900年

●德国文实中学毕业生获得大学入学资格。

●德国柏尔格曼著《社会的教育学》。

●德国学校工作会议召开,进一步解决教育改革中的问题。

●美国大学联合会成立。

●美国大学考试委员会成立。

●美国克伯屈倡导设计教学法。1901年

●英国戴维森著《教育史》。

●德国允许女子人文科中学。

●德国确立实科中学与文科中学地位同等。

●俄国列斯哈弗特著《学龄儿童体育指南》。

●印度泰戈尔创办桑地尼克丹实验小学。

●印度召开西姆拉教育会议。

●英国颁布《巴尔福教育法》。

●美国全国教育研究会成立。

●美国第一所公立初级学院成立。

●美国杜威著《儿童与课程》。

●印度成立大学委员会。

●国际商业教育协会成立。1902-1906年

●德国莱因著《系统教育学》(2卷)。1903年

●德国拉伊著《实验教育学》。

●德国纳托普著《一般教育学纲要》。

●俄国设立彼得堡女子师范学校。此为列宁格勒赫尔岑师范学院的前身。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中提出无产阶级的教育要求。

●日本公布《专科学校令》。

●波多黎各大学创办。1904年

●意大利《俄兰多教育法》颁布。

●日本吉田熊次著《社会教育学讲义》。

●印度颁布《大学法》、《政府教育政策决议》。1905年

●英国发表《公立初等学校教师手册》。

●法国比纳和西蒙出版《智力测验》,并把智力测验的方法直接应用于学校。

●德国克拉伯雷德著《智力实验研究》。

●德国拉伊与梅伊曼合办《实验教育学》杂志。

●全俄教师联合会成立。

●美国开始合作教育。

●美国孟禄所著《教育史课本》出版。

●美国设立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

●阿根廷颁布《扫盲法》。

●新加坡成立第一所高等学校--海峡殖民地及马来联邦国立医科学校,1912年改名为爱德华国王七世医学院。

●印度兰格浦尔县建立第一所民族学校。1906年

●德国社会民主党发表关于国民教育的原则。

●普鲁士通过《国民教育法》。

●捷克卡德涅尔著《实验教育学问题》。

●美国提出威斯康星观念。

●印度成立民族教育委员会。

●印度推行义务初等教育。

●印度成立促进技术教育协会。

●孟加拉兴起民族教育运动。1907年

●英国发表关于中学免费学额的规定。

●德国梅伊曼所著《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出版。

●比利时德克罗利创办“德克罗利学校”,推行新教育制度。

●美国珍妮捐款100万美金,建立珍妮基金会。

●美国约翰逊开始将亚拉巴马州费尔霍普城的公立学校改造为有机教育学校,进行进步主义教育实验。

●日本将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6年。

●日本创立东京帝国大学。1908年

●英国首创童子军。

●德国女子学校实行改革。

●德国凯兴斯泰纳提出劳动学校理论。

●比利时德克罗利所著《论个性心理学与实验心理学》问世。

●俄国基辅福禄培尔协会创办福禄培尔女子师范学院。

●俄国成立私立莫斯科沙尼亚夫斯基大学。

●美国创立葛雷制学校。

●埃及大学创办。1909年

●法国教育部颁布《特殊教育组织令》。

●德国建立免费教育同盟,主张教育改革。

●俄国托尔斯泰发表《论教育》。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建立。1910年

●德国盖希布创办欧登瓦德学校。

●德国颁布关于中间学校的决定。

●德国弗尔斯托著《国家公民的教育》。

●德国教育改革同盟成立。

●俄国卡普捷列夫主编的《家庭教育与教学百科全书》完成。

●卡普捷列夫所著《俄罗斯教育史》出版。

●美国孟禄开始编撰《教育百科全书》,1913年完成。

●美国成立全国性的男性青少年组织--童子军。

●印度通过戈卡莱议案。1911年

●英国教育局咨询委员会发表关于中学考试的报告。

●德国拉伊所著《行动学校》出版。

●德国甘斯贝格著《民主教育学》。

●德国凯兴斯泰纳发表《劳作学校要义》和《国家公民学校教育的概念》。

●德国利斯曼著《十九世纪的德国教育学家》。

●普鲁士制定幼儿园教师考试规则,提倡幼儿园教育。

●普鲁士实行聋哑儿童义务教育。

●俄国沙茨基在卡卢加州建立“朝气蓬勃的生活工学团”。

●波兰科尔察克在华沙创办“孤儿之家”,对流浪儿童和难以教育的儿童进行教育工作。

●意大利颁布教育法规《克里达洛法》。

●加拿大大学与学院协会成立。

●日本侵略军在韩国强行公布《朝鲜教育令》,推行殖民教育。1912年

●英国亚当斯著《教育哲学史》。

●德国凯兴斯泰纳出版《性格与性格教育》。

●瑞典爱伦·凯著《妇女运动》。

●俄国文特策尔撰成其代表作《创造性个性的伦理学和教育学》。

●美国女童子军成立。1913年

●列宁撰写《论国民教育部的政策问题》一文,由布尔什维克党团代表在第四届国家杜马会议上宣读。

●俄国瓦赫捷罗夫所著《新教育学原理》出版。

●意大利蒙台梭利出版《教育人类学》。

●美国桑代克所著《教育心理学》出版。

●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

●印度发表《教育政策决议》。1914年

●德国菲舍尔发表《描述性教育学》,描述性教育学思潮兴起。

●德国出版《狄尔泰全集》。

●德国梅伊曼著《精神论教育学》。

●德国斯德恩著《婴幼儿童期的心理学》。

●意大利蒙台梭利出版《蒙台梭利手册》。

●俄国波尔塔瓦师范专科学校建立。此为波尔塔瓦师范学院的前身。

●美国通过《史密斯-列弗法》。1915年

●俄国沙茨基所著《充满生气的生活》出版。

●美国杜威所著《明日之学校》出版。

●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成立。

●印度甘地创立真理学院。1916年

●英国罗素所著《社会改造原理》出版。

●美国推孟开始开展智力测验。

●美国预备役军官训练队成立。

●美国教育研究学会成立。

●美国教师联合会成立。

●杜威所著《民主主义与教育》出版。

●印度女子大学成立。

●南非学院升格为开普顿大学。1917年

●苏俄组成人民委员会,卢那察尔斯基任教育人民委员。

●苏俄成立国家教育委员会。

●苏俄成立教育人民委员部。

●卢那察尔斯基发表《教育人民委员会关于国民教育的宣言》。

●苏俄人民委员会通过《关于将教育和教养事业从宗教部门移交给教育人民委员部管理的决定》。

●克鲁普斯卡娅的主要著作《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出版。该书撰写于1915年。

●瓦赫捷罗夫所著《全民的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问世。

●全俄教师联合会在莫斯科组织罢教活动,次年三月结束。

●苏俄国际主义者教师联合会成立。

●德国颁布《中学教员培养规程》。

●德国费尔斯特尔著《教育与自我教育》。

●德国宪法规定14-18岁青少年均受强迫补习教育。

●意大利蒙台梭利所著《高级蒙台梭利法》出版。

●美国通过《史密斯-休士法》。

●日本创建临时教育会议。

●印度颁布第一个地方初等教育法《孟买初等教育法》。

●印度成立加尔各答大学委员会。1918年

●苏俄发布由列宁签署的《关于教会同国家分离、学校同教会分离的命令》。

●苏俄教育人民委员部发布《关于一律实行男女合校制的决定》。

●苏俄人民委员会通过《关于把各部门的教学和教育机构移交给教育人民委员部管理的法令》,颁布《关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民教育事业组织章程》。

●全俄国际主义教师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列宁发表讲话。

●全俄教育工作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审议并一致同意国家教育委员会拟订的《统一劳动学校规程》草案。

●苏俄人民委员会通过《关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高等学校招生条例的法令》。

●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斯维尔德洛夫和副教育人民委员波克罗夫斯基签署《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统一劳动学校规程》。

●苏俄国家教育委员会主席卢那察尔斯基签署《统一劳动学校基本原则》(亦称《统一劳动学校宣言》)。

●苏俄建立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3月改名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

●苏俄创办工厂艺徒学校。

●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作出《关于解散教师联合会的决定》。

●英国颁布《费舍教育法》。

●德国发表《教育部致教师的信》。

●普鲁士废除对教会学校的监督。

●美国克伯屈所著《设计教学法》出版。

●美国提出中等教育七大原则。

●美国密西西比州通过《义务教育法》。

●日本公布《大学令》。1919年

●列宁签署《关于在苏俄居民中扫除文盲的法令》。

●苏俄教育人民委员部颁布《关于组织大学附设工人系的决定》。

●俄共(布)在第八次党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中提出社会主义时期的国民教育纲领。

●全俄共产主义学生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

●全俄国际主义教师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列宁号召建立一 个把广大教师包括在内的教师工会。

●全俄教育工作者和社会主义文化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

●全俄教育工作者和社会主义文化工作者工会成立,国际主义者教师联合会停止活动。

●苏俄莫斯科商学院首创工人系。

●苏俄沙茨基创建第一国民教育实验站。

●苏联布隆斯基所著《劳动学校》出版。

●英国亚当逊著《教育史》。

●英国A.P.牛顿著《英帝国大学与教育制度》。

●法国颁布《阿斯蒂埃法》,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德国斯普朗格所著《文化与教育》出版。

●德国诺尔著《教育与政治论文集》。

●德国科恩著《教育的精神》。

●德国颁布《魏玛宪法》,规定实行统一学校制度。

●美国创立文纳特卡制。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协会成立。

●美国杜威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讲演。1920年

●列宁为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拟定《论无产阶级文化》的决议草案,批判无产阶级文化派的观点与活动。

●列宁在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上以《青年团元的任务》为题发表著名演讲。

●列宁发表《论综合技术教育--对娜捷施达·康斯坦丁诺夫娜的提纲的评述》。

●全俄扫除文盲非常委员会成立。

●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关于工人系的法令》。

●苏联马卡连柯创办高尔基工学团。

●俄共(布)中央召开全俄国民教育第一次党的会议。

●英国沛西·能发表《教育原理》。

●德国召开全德学校工作会议。

●德国魏玛共和国教育改革开始。

●德国魏玛共和国颁布《基础学校法》。

●美国试行道尔顿制。

●美国克伯莱的《教育史读本》出版。

●加拿大教师联合会成立。

●智利颁布《小学义务教育法》。

●印度中央教育咨询委员会成立。

●印度兴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1年

●苏俄设立教育人民委员部国家学术委员会教育科学组。

●苏俄在莫斯科开办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并在塔什干、巴库和伊尔库茨克设分校。

●苏俄人民委员会决定建立红色教授学院。

●英国波耶著《西欧教育史》。

●德国制定基础学校教学计划。

●普鲁士建立学生服务社。

●经瑞士费里埃尔倡导,新教育联谊会在法国加雷市成立。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在维也纳建立第一个儿童指导所。

●墨西哥建立公共教育部。

●日本公布《职业学校规程》。

●印度甘地创立印度穆斯林民族大学。

●印度桑地尼克丹实验小学易名为桑地尼克丹国际大学。1922年

●苏俄建立少年先锋队。

●苏联创刊教育理论杂志《走向新学校之路》。

●德国学校开设劳作课。

●德国普鲁士建立师范学院。

●印度创办德里大学。1923年

●列宁的《日记摘录》发表,要求改善教师工作条件,提高教师地位。

●列宁的《论合作制》发表,论述文化革命问题。

●苏俄教育人民委员部开始推行综合教学大纲。

●苏联开始建立青年农民学校,1930年改称集体农庄青年学校。

●苏联创建克鲁普斯卡娅共产主义教育学院。

●普鲁士颁布大学新法规。

●普鲁士内务部发表关于《高级中学调整特别是实行德意志中学与上层学校》的备忘录。

●瑞士皮亚杰著《儿童语言与思维》。

●日本公布《盲学校与聋哑学校令》。1924年

●德国佩特森发表《一般教育学》,提出教育事实研究思想。

●普鲁士制定中学艺术教育方针。

●普鲁士教育部制定高级中学新章程。1925年

●斯大林号召无产阶级大学生掌握科学知识。

●苏联开始建立七年制工厂学校。

●苏联将莫斯科图书馆改名为国立列宁图书馆

●苏联布隆斯基所著《教育心理学原理》出版。

●苏联阿尔台克全苏列宁少先队夏令营建立。

●法国建立小学阶段的统一学校。

●德国梅塞尔著《教育学史》。

●德国林德著《以语言陶冶为基础的精神陶冶》。

●德国公布《关于中间学校的决定》。

●日本发布《在学校中配备陆军现役军官令》。1926年

●斯大林提出,为实行工业化,必须造就大批工业建设干部。

●英国发表《哈多报告》。

●英国罗素出版《论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

●德国利特著《教育学之可能性与界限》。

●日本文部省发出通知,禁止学生研究社会科学。

●日本公布《幼稚园令》。1927年

●苏联马卡连柯创建捷尔任斯基公社。

●苏联舒里金在《走向新学校之路》第9期发表《过渡时期的教育学》,宣扬学校消亡论。

●苏联举行儿童学第一次代表大会。

●古巴建立大学指导委员会。

●日本文部省设立调查部。1928年

●斯大林在共青团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发表讲话,号召苏联青年向科学进军。

●联共(布)中央全会通过《关于改进培养新专家的工作的决定》。

●法国创立职业指导研究所。

●意大利公共教育部部长与墨索里尼合作制定《意大利初等教育法》,促使学校教育法西斯化。

●哥伦比亚建立国民教育部。

●日本全国社会主义者学生联盟组成。1929年

●日内瓦国际教育局成立。

●国际蒙台梭利教学法学会成立。

●苏俄教育人民委员部颁布《综合设计教学大纲》。

●苏联平克维奇的《苏联教育学原理》出版。

●苏联成立马克思主义者教育家学会。

●英国劳阿武德著《英国教育传统》。

●法国创设母育学校。

●意大利成立控制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军事教育的法西斯组织。

●美国联邦教育总署成立。

●日本小原国芳创设玉川学园。

●新加坡成立莱佛士学院。

●印度发表《哈多格报告》。1929-1934年

●苏联维果茨基撰写《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专著。1930年

●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通过《关于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决定》。

●第一次全俄综合技术教育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

●英国史密斯著《英国初等教育史》。

●比利时德克罗利出版《情绪的发展》。

●巴西建立文化教育部。

●日本创立新兴教育研究所。

●日本铃木治郎制定《铃-比纳量表》。

●新教育联盟日本支部成立。

●全印妇女基金会在新德里创办欧文女子学院。1931年

●国际童年教育联合会成立。

●联共(布)中央颁布《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

●俄罗斯联邦教育人民委员部部务会议决定建立高级共产主义教育学院。

●苏联开始对青少年实行被称为“劳动与卫国制”的统一体育制度。

●美国通过全国教育联合会纲领。

●巴西颁布《高等和中等教育组织法》。

●日本文部省设置学生思想调查委员会。1932年

●第一届国际教育会议召开。

●联共(布)中央通过《关于中小学教学大纲和教学制度的决定》。

●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关于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教学大纲和教学制度的决定》。

●法国公共教育部改为国民教育部。

●德国克里克著《国民政治教育》。

●德国佩特森著《教育学》。

●波兰实施教育改革,确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波兰的国民教育制度。

●捷克斯沃博达在布拉格创办捷克第一所幼儿园。

●瑞士皮亚杰著《儿童的道德判断》。

●日本设立大日本学术振兴会。

●日本设置国民精神文化研究所。1933年

●第二届国际教育会议召开。

●联共(布)中央通过《关于中小学教科书的决定》。

●苏联马卡连柯在《苏维埃文学》杂志第3期上发表《教育诗》第一部。

●英国拉斯克著《幼儿教育史》。

●波兰布拉霍夫斯基著《教育心理学的效验》。

●捷克赫卢普所著《教育学》出版。

●日本发生京都帝国大学泷川事件。

●日本《教育》杂志创刊。1934年

●苏联人民委员会和联共(布)中央通过《关于苏联中小学结构的决定》。

●苏联维果茨基所著《思维与语言》出版。

●德国教育被纳入侵略战争的轨道。

●纳粹德国制定教育方针。

●纳粹德国发表关于设立国家科学、教育和国民教育部的公告。

●纳粹德国规定乡村学年制度。1935年

●德国诺尔著《德国的教育运动及其理论》。

●纳粹德国规定18-25岁青年义务劳动制度。

●纳粹德国公布《大学教师法》。

●纳粹德国建立犹太人学校。

●德国原有大学学生组织被解散,纳粹“伙伴会”成立。

●瑞士皮亚杰著《儿童知觉的发生》。

●美国国家青年署成立。

●秘鲁建立教育部。

●日本公布《青年学校令》。

●日本《生活学校》杂志创刊。1936年

●苏联人民委员会和联共(布)中央通过《关于授予教师个人称号和任用中小学教师、校长程序的决定》。

●联共(布)中央通过《关于教育人民委员部系统中的儿童学曲解的决定》。

●英国曼赫姆著《人类与文化》。

●意大利蒙台梭利出版《童年的秘密》。

●美国福特基金会成立。

●美国实施“午餐计划”。1937年

●苏联人民委员会通过《关于学位和学衔的决定》。

●苏联《苏维埃教育学》杂志创刊。

●苏联《教师报》创刊。

●苏联马卡连柯的《父母必读》出版。

●英国雷曼特著《幼儿教育史》。

●纳粹德国建立希特勒学校。

●日本文部省刊印《国体主义》。

●印度第一届“全印民族教育大会”召开。

●印度发表《艾伯特-伍德职业教育报告》。

●印度甘地提出“基础教育”思想。1938年

●国际远距离教育理事会成立。

●苏联马卡连柯的《塔上旗》出版。

●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成立,并发表《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的纲领》。

●纳粹德国进行教育改革。

●纳粹德国颁布《义务教育法》。

●纳粹德国颁布新教学计划。

●美国教育政策委员会成立。

●美国杜威所著《经验与教育》出版。

●墨西哥学院创立。

●日本军部设立“青年学校”。

●日本文部省发布《实施集体劳动作业运动的通知》。

●印度实施“瓦尔达方案”。1939年

●苏联人民委员会通过第一个全面规定研究生工作要求的条例。

●苏联《高等学校通报》创刊。

●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第一版问世。

●意大利教育部长鲍特推行教育改革。

●日本教育科学研究会成立。1940年

●苏联始设“功勋教师”荣誉称号。1941年

●美国发表《八年研究报告》。

●日本实施《国民学校令》。

●日本文部省教育局编成《臣民之道》教材。1942年

●国际大学教授和讲师协会成立。

●苏联人民委员会通过《关于安置无父母儿童的决议》。

●巴西建立全国工业学徒培训局。1943年

●苏联创办苏沃洛夫陆军学校、纳希莫夫海军学校。

●俄罗斯联邦人民委员会通过《学生守则》。

●苏联人民委员会作出成立苏俄教育科学院的决定,次年正式建立,波将金为第一任院长。

●英国公布“诺伍德报告书”。

●日本创立大日本育英会。1944年

●苏联人民委员会通过《青年工人学校条例》、《农村青年夜校条例》和《关于改进学校教学工作质量的措施的决定》。

●英国颁布《巴特勒教育法》,公布《傅雷明报告书》。

●英国登特著《英国教育的变化》。

●法国创立教育改革委员会。

●美国通过《退伍军人权利法案》。

●海地创办国立海地大学。

●日本公布《决战非常措施纲要》、《学生劳动法》。

●印度公布《印度战后教育发展》报告。1945年

●在联合国的支持下,44国的代表在英国伦敦举行会议,制定并通过了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章程,次年正式成立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总部设在法国巴黎。

●俄罗斯联邦人民委员会颁布《关于普通学校视导条例》。

●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举办首届教育经验交流会。

●苏联将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图书馆命名为乌申斯基图书馆,1970年改为国立乌申斯基教育图书馆。

●苏联驻德军事管制委员会发布关于复课的40号命令以及关于建立德国国民教育中央管理机构的命令》。

●英国发表关于技术教育的《沛西报告》。

●英国教育部成立。

●法国国立行政学校成立。

●美国哈佛“红书”发表。

●日本文部省发表《建设新日本的教育方针》。

●联合国军总司令部发表关于日本教育的四大指令。

●墨西哥建立全国扫盲委员会。

●危地马拉发布关于实行初等义务教育的规定。

●印度召开全印民族教育工作者会议。

●印度成立全印技术教育委员会。1946年

●第9届国际教育会议召开。

●国际学生联合会成立。

●世界教师联合会成立。

●联合国国际儿童紧急基金会成立。

●世界青年协会伦敦代表大会决议改名为“世界民主青年联盟”。

●英国发表《巴洛报告》。

●德国苏占区颁布《关于德国学校民主化的法律》、《实施农村学校改革的方针》。

●德国苏占区大学设立工农预科。

●德国第一次教育学大会在柏林召开。

●俄罗斯联邦教育人民委员部改组为教育部。

●苏联成立高等教育部。

●苏联《国民教育》杂志创刊。

●美国通过《乔治-巴登法》、《富布赖特法》。

●美国成立高等教育委员会。

●美国联邦教育总署建立“青年生活适应教育委员会”。

●美国杜威所著《人的问题》出版。

●美国教育使节团第一次访日。

●韩国颁布《汉城大学设置令》,确定“自由和民主教育”的方向。

●韩国开始实行美国的单轨型“六三三四”和“六**”学制抛弃日本殖民时期的双轨学制。1947年

●国际职工教育协会联合会成立。

●英国工党提出设立综合中学的主张。

●法国提出《郎之万-瓦龙教育改革方案》。

●盟国管制委员会颁布《德国教育民主化的基本原则》

●德国巴伐利亚州文化部提出《教育远景计划》。

●德国第二次教育学大会在莱比锡召开。

●全苏传播政治和科学知识协会成立。

●苏联麦丁斯基所著《世界教育史》出版。

●苏联冈察洛夫所著《教育学原理》问世。

●美国发表《总统高等教育委员会报告》。

●美国教育测验服务中心成立。

●哥伦比亚建立“人民文化行动”机构。

●日本颁布《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

●日本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

●日本教师联合会(即日教组)成立。

●日本公布《大学函授教育设置基准》。1948年

●世界儿童早期教育组织建立。

●英国威尔士成立联合教育委员会。

●英国诺丁汉大学建立。

●英国柯蒂斯著《大英帝国的教育历史》。

●德国苏占区建立少先队,建立企业职业学校。

●德国英占区发布高校改革蓝皮书。

●德国盟国占领区建立柏林自由大学与萨尔布吕肯大学。

●德国教师大会在莱比锡召开。

●德国第三次教育学大会在莱比锡召开。

●德国发表关于马尔堡高级会议决议。

●德国各州教育部长作出改革教育的决议。

●德国费里埃著《新年级》。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

●苏联加里宁所著《论共产主义教育》出版。

●苏联组织讨论麦丁斯基的《世界教育史》。

●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第二版面世。

●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发表题为《为美国民主社会服务的高等教育》的报告。

●美国开始实施研究生入学考试。

●美国通过《信息和教育交流法》。

●美国高等法院对麦克勒姆一案作出裁决,指出在公立学校中进行宗教教学违法。

●中美洲及巴拿马建成发展教育系统网。

●美洲国家教育、科学和文化理事会建立。

●委内瑞拉颁布《国民教育组织法》。

●日本111所学校罢课。

●日本制定《高中设置基准》。

●韩国公布《教育区设置令》和《公立学校财政经理法令》,使教育地方自治制法制化。

●印度实施社会教育计划。

●印度教育研究所成立。1949年

●国际儿童和妇女体育运动协会成立。

●英国大学副校长和学院院长委员会成立。

●英国全国教师训练和供给咨询委员会成立,负责制订教师培训计划及培训政策。

●英国沃斯著《比较教育》。

●法国颁布《学徒中心地位法》。

●德国第四次教育学大会在莱比锡召开。

●德国文化教育部长会议发布关于教育自治的决议。

●联邦德国颁布《基本法》。

●联邦德国文化教育部长常务会议建立。

●联邦德国巴伐利亚州制定免费教育制度。

●民主德国“德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在柏林成立。

●民主德国制定宪法。

●苏联对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第二版展开讨论。

●苏联格鲁兹节夫的《教育过程中对思维的培养问题》出版。

●意大利蒙台梭利的教育著作《人的形成》出版。

●美国泰勒所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出版。

●拉丁美洲大学联合会成立。

●洪都拉斯总统曼努埃尔提出教育发展的措施。

●巴西创办高等军事学院。

●日本国民教育研究所成立。

●日本颁布《国立学校设置法》、《短期大学设置标准》、《文部省设置法》、《社会教育法》、《教育公务员特例法》。

●韩国颁布《教育法》,规定实行初等免费义务教育。

●新加坡制定并颁布“十年教育计划”,决定普及6年免费义务教育。

●印度召开第一届邦教育大会。(完)

第五篇:日本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

http://ydxdj.com

近二十年来,日本的儿童数量不断减少,师范毕业生能找到教师工作的比例在过去的十年里也随之不断减少,到1999年仅为32%。为了适应现实,从1998年开始,教师教育机构在三年的时间里,从15000减少到10000所,其4J,大部分机构改变了目的(不再是为了教师资格认证)。2001年所有学教育的师范生中大约有40%的学生所学的课程与教师资格无关。小的教师教育机构正在不断合并,他们希望通过合并来丰富自己的专业项目,以扩展课程,提供各种类型的培训。

国立大学私有化:国立大学在2004年全部实现私有化。私有化以后,大学更自由了,但是也必须自负盈亏。政府的支持不断减少,迫使包括教师教育机构在内的所有机构不断减少招生和员工,严重影响了这些机构的发展。

(二)教师教育课程和资格认证

认识到日本传统教育在各个方面的不足以后,教育大臣强调指出.有必要鼓励“生育热情”,并在与中央教育委员会协商后,从1996年起把这一点作为了教育政策的核心概念。其首要任务就是将新、老教师培养成能够适应新课程教学的教师。

在教师培训和认证方面最近的进展是,1997年引进了一项《爱心体验特别法》(即eciall*aw on Caring Experienccs)。根据该法,1998年后入学的大学生.想要取得教师资格必须在社会福利机构帮助残疾人和老人,有至少7天的爱心体验。其目的是使小学和初中的教师认识到社会意识和人类尊严的重要性。

1998年日本修订了教师认证方式,包括为了应付日本教育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如爆炸事件、校园暴力、拒绝入学等,提高专业科目的重要吐。教师是教育的核心要素,为了适应教育观念的变化,教师教育课程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包括训练教师独立、积极地处理工作问题和学生烦恼的能力。在教师认证体系中,教学科目从40个学分减少到20个学分,相反专业科目的学分从19个增加到31个。同时,在内容上强调教学职业的重要性,一系列与环境保护、人类种族、老龄化社会、促进和平有关的课程变成了必修课。此外.计算机的使用和新信息技术的掌握也变成了必修科目。

另外,允许校外人士参均教学活动和学校管理的可能性扩大了。特殊认证体系的文施使引进校外专家成为可能。这项改革的目的是彻宽课程的J“度,满足更广泛的核:会需求,提供至丰富的课程内容,特别是在高个,改变了学校的“封闭环境”。但是,特殊认if体系并不是万能的,它只能在有限的几年内发挥作用。

为了使这种LA让更有效,必须去除它的阶段性c巴前,人们把 级普通证书看作足获得教师资格的标准,但是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会期望以高级普通证书为标准,因为为了应对口本学校教育当前面临的问题,教师必须拥有研究生学历。因此,有必要为研究生毕业的教师提供更多的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课程,使他们有机刽效离教学进行短期的学习,提高个人能力。为了实现这—点,教师专业学校(研究生水平)有望在2006/f开办。

将增加初中教师初小学教师之间的弹性认证‘,这样初中教师就可以转为小学教师,有利J;小学一终科目(如科学)的教学。因为小学教师多为女性,对这些稠圈并不足很擅长。

http://xhtdwjh.com http://ydxdj.com

在木来几年内,日本将会更新教师认证体系。在新的认证体系中,教师必须在大学教育系学习,或者参加教育委员会的在职培训。新的教师认证体系将以职业责任、人际关系、理解儿童、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能力为基础进行评价。

(三)教师在职培训

在日本,参加在职培训被认为是韧币工作的一部分,与—I:资没有关系。主要原因是教师联盟极力反对这么做。在口本组织和管理中的团结被认为是很重要的,教师资格和教师工资差别如果过大,就可能会破坏教师之间的团结。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引进价值工资。

越来越多的道把公立小学和中学的教师派到私人企业,如旅馆、百货公司、银行和酒店进行在职培训,其目的是培养他们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因队合作能力,并开阔他们的视野。

目前,教师的入职培训是强制性的。而尽管很多垣已经开始实施强制性的教师在职培训,但在职培训(每隔十年)并末真正实现强制。此外,有人建议教师丁作十年以后应该接受评价,判断他/她是否有能力继续从事教学:L作。

(四)教师的工作条件

教师的工资将会减少。财政系统委员会认为,与普通行政人员相比教师的工资太局,并达成一致协议,提出从2005年lo月20日起改变这种情况。2003年,小学札初小教师的平均月工资为399842日元,比普通行政人员的平均工资(椭8852日大)高11%。19世纪70丫代,日今经济快速发展,为了确保有足够的高质量教师,吸引有能力的人加入教育行业,教师的工资个断提高。旧别i同盟和文部省都反对陈攻委员的建议。

(五)教师教育需要核心课程和整体分析

教白的质量在很人程度上依赖广教师的质民、教学设备、课程和教材对保计教育质冕来说也很重要,但足教师足最重要的田索c这也是人们会不遗余力的提高教师能力的原因。但是,根据联合闻教相文组织1998年的世界教育报告显示,在过去的几年牛教师的I:作条件并没有多大的改善,甚全其让会和经济地价还有L降的趋势。正如飘waMs博士指出的那样,如果要文现教学专业职业化,所有教帅必须掌握基本的系统知识相技能。

但是要文现这一点,必须先进行科学研究,找出教帅应该享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然用心须以这些知识和技能为基础设计教师教亩课程‘”当前,不同国家的教师教育课程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很大的不同,甚不在司“个同家内也不相同”制定教帅资格标淮和教帅教育质量标准。不仅对确保高质量的教师很重要,而巳有利于重建人们对教师的信仰。但是如果没有教帅教育机构的努力,是不习能实现这一点的。

尽管教师教育是培养教师最关键的—环,但是它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淫确保教师教有的有效性,必须吸引有能力的人参与培训项白。而奖吸引有能力的参与教学,教帅这一职业就必须岁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然后,职前培训阶段必须要有高质量的培训课程‘、此外,教师还必须有在职培训和专业发展的机会,确保他们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这脚都是相互关联的。

http://xhtdwjh.com http://ydxdj.com

从这个意义L说,要培养有能力的教师必须进行整体分析。

http://xhtdwjh.com

下载德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德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我国职业教育现状(一)政府的支持。 自2002年以来,国务院召开了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对我国发展职业教育......

    德国教师教育改革对中国

    山西大学 名 著 导 读 作业 作业题目:德国教师教育改革对中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启示学 院:教育科学学院 专 业:教育学 学 号:2012143013 学生姓名:刘康洁 德国教师教育改革对中国教......

    职业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心 得 体——“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专题讲座 ※※※ 会 心得体会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专题讲座 今天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专题讲座,专家精彩的......

    国际化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国际化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课题组 1.课程的设置情况。 国外课程设置趋向于加强综合课程的开发,学科界限逐步淡化,尤其是初中阶段,除俄罗斯等少数国家......

    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班级: 学号: 姓名: [摘 要]要以“素质教育”这一教育思想与观念为核心,营造“育人”的“绿色”环境,必须“以人为本”,将坚持教育的“三个面向”与继承、......

    法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探析

    法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探析 口梁金霞 本文在解析法国教育发展历程及当前教育改革轨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法国教育的发展起势。在今后一段时期,法国教育将呈现四大趋势:即实......

    德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德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摘要:德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以应用科技大学作为主要教学主体,秉承优秀的“双元制”办学传统与教学特色,不断汲取国外高等院校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目标和技术方向

    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拥有国家职业技能证书的毕业生往往具有较强的优势。就业市场需要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具有一定职业水平和职业素质的从业人员,培养职业人才的中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