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作业小论文
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2143093 齐天翔
从古代,孔子的“因材施教”,孟子的“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荀子的“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 ;到近代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梁启超的“八股取士,为中国锢蔽文明之一大根源,行之千年,使学者坠聪塞明,不识古今,不知五洲,其弊皆由于此” ①。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1952年院系调整;1958年教育大跃进,全国高校由229所猛增到791所,在校生增加百分之三十;接着十年**,高等院校停招六年,研究生停招十二年;1978年回复高考;;再后来的院校合并以及“211工程”、《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兴地计划》 ②等等。不难看出,教育是随着社会发展,在不断变化的。想做好教育改革与发展,就需要审时度势,根据社会需求改革创新。21世纪,经济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呈现出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法制化等社会特征,这正日益深刻地变革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的普及化、国际化、现代化也成为了新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向。
(一)教育普及化
目前我国教育已经基本达到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但还远远不够,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普及已经成为先进国家的衡量标准之一。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教育普及化,达到“有教无类”,确保人人都能受教育,这就不可避免的就涉及到教育公平问题,只有在教育相对公平的基础上才能使教育真正达到普及化的标准。教育公平是最基础的社会公平标准,如果教育都无法达到公平,谈何社会公平,社会和谐,又如何发展社会经济,提高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从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处辉教授的报告《中国的教育公平问题》中我们了解到,目前在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尤为突出,教育性别不公平,教育城乡、地区不公平,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③。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政府也为实现教育公平与普及不断的努力,50年代扫盲运动使广大工农子弟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改革开放能力主义下的公平考试入学,1985年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次年颁布《义务教育法》,1998年开始全面实行高校扩招等等④。要实现教育普及化就要实施教育改革。从政策、制度上保证教育普及的地位,为教育普及的具体实施提供法律基础;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缩小阶层收入差距;推进不同地区教育资源及投入优化配置;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落实,降低高中及大学收费标准,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不因经费原因而影响学业。从教育主体上反对教育产业化,坚持教育公益性;反对性别歧视;宣传教育普及的重要性;改变人民学习观念,活到老学到老,提倡全民受教育,全民学习。从教育方法上改革,从在学校中学习向在社会中学习改变,扩大教育人群,教育范畴,教育场所;从技能教育向道德教育发展,提高人民思想水平等等。
(二)教育国际化
21世纪的世界,是一个多元化全面交流的世界。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地域已经不再像过去一样成为国家间地区间相互联系交流的障碍。整个人类世界从物质资源到知识资源上实现了一种合作发展的趋势,这一经济发展趋势叫做经济全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彰显,这种合作交流方式向着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其他方面不断渗透,教育全球化趋势也就应运而生。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进程,我国教育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效果显著。留学生数量大幅增加,2011年至2012年仅一年,中国出国留学生增长23.1%,同时,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33万留学生来华留学,同比增长12.21%;教学资源跨国交流合作的速度加快,据统计2012年底我国政府依法批准及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达到1780个⑤,这些机构的成功举办和项目的顺利开展,促成了我国国际化课程、教材、课件及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不仅有利于我国教育发展,更深刻影响着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国际影响力的提高。通过教育国际化,使我国传统教育产生了重大变革。
如何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的国际化的改革发展?教育国际化改革发展包含了国家、文化、政治、经济、科技等因素的多元化趋势,只有明确目标,改革方法,创造条件才能切实做到教育国际化。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必须开拓视野明确目标,系统研究全球化发展趋势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一步变革教育观念,将教育国际化作为今后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其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市场需求趋势的变化,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由技能教育向综合教育,全面培养复合型,学习型人才。积极引进外国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手段,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创造一种适合中国人的教育方法;然后要为教育国际化努力创造条件,“引进来,走出去”大力宣传中国特色,改革留学生引进渠道,支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发展,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在国内积极发展外语教学,提过国民外语水平,促进国际交流。
(三)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较为笼统的表述,那么什么是教育现代化?它是指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⑥。要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实现教育现代化,就需要从多方面共同努力。
首先就要改革、树立现代化教育思想观念,古人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就说明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成为我国现阶段教育现代化的重中之重。胡锦涛同志在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充分信任。紧密依靠广大教师,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加强教师培训,努力创造一只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其次就是加强教育内容现代化。为了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我们应当改革发展传统教育内容,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要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发展学生智力,更要发展他们的体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破教学范围的桎枯,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发展到社会教育,人是社会中人,只有在社会中人才能发展和提高;改革学校学制、课程设置、教学质量标准等等。
最后就需要改革教学手段方法、校舍与设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改革提高教育手段方法、更新换代校舍、设备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十八大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倡教育优先。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我们国家就做出了很多优秀成绩。加大财政投入,预算内拨款、教育税费减免、公有企业拨款、鼓励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投入,鼓励民办教学举办者投入、社会捐赠等等。虽然目前我国教育事业资金投入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依旧是逐年提升。发展科学技术也是改革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重要途径,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时代、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都为教育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远程教育”、“电子教学”、“虚拟实验”等等一系列新的教学手段层出不穷,说明教育现代化早已经深入社会,深入人心。
教育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基石,随着我国教育事业进入改革深水区,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解决,教育优先发展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我们只有坚持党和国家政府的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遵循教育规律,坚持立德树人、为人民服务,才能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及资料:
①中国教育发展史,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7b321bc06137ee06eff91846.html ②教育改革历史,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57ad1d264b35eefdc8d3337a.html ③《中国的教育公平问题》,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处辉。④《教育改革若干问题汇报》,吴国祥,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0189674a804d2b160b4ec0b2.html ⑤《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搞笑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钟秉林,《高教研究参考》,西安翻译学院 高教所 评建办 教务处 主办,2013年第7期(总第54期)
⑥教育现代化,百度百科,http://baike.so.com/doc/6140068.html
第二篇: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摘要】 我国教育的改革方向是普及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实情却是职中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普高,职业教育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本文通过分析国内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结合当前国情,提出了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几点建议。【关键词】 职业教育 趋势 改革 发展
一、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当前职业教育并没有被社会大众认同,很少人愿意到职业中学学习,认为职高生毕业后就是当工人,没有多大的前途。职业高中在普通高中的光环下,显得暗淡无光。普通高中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中等职教,使职普比例结构拉大。原本一些不怎么景气的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一些职高和技校更加举步维艰,甚至找不到新生,问题越加的严峻。
普高的发展必须要受高校发展的影响,更要接受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制约。在1996年9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第8 条中就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从事一般职业的,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学校毕业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从事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行业有特殊规定职业的,在取得职业学校毕业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同时,还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也应接受必要的职业培训,有些职业必须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才可办理开业手续。1999年8月,教育部为改变高中阶段教育事业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的状况,为缓解初中升学压力,减轻社会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增长,下发了《关于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文件中提出要处理好5个关系,其中第 5点就是“要处理好普通高中的发展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系。要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促进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人才需求层次应该是呈金字塔型,不仅需要高新技术人才,更需要大批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当呈现倒金字塔状这个社会将会崩溃。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之所以能够高速增长,除了拥有高水平的科学技术专门人才外,还拥有一支素质高、熟练掌握现代化技术的劳动大军。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我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中,将大有所为。从众心理决定了大多数人认为只有高学历才有高能力,但是细节决定成败,四两也能拨千斤。人才是有能力的,不是有学历就是人才。
二、职业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在我国国情和社会经济挤压和影响下,职业技术教育的型态变化,有许多是“物理的”,有许多是“化学的”,因此需要不断地改革与完善,但面临着诸多问题,下面列出了部分主要问题:
1.转型期职教受计划经济管理制度和市场经济管理制度的双重挤压我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计划经济的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废除;一方面是市场经济的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另一方面是转型期产生的特定的,既非计划经济,又非市场经济的独特型态的管理制度。传统普教思维、理念和现代职教思维、理念的碰撞;新旧制度间的碰撞;制度不完善时期的制约因素与扩展需要同存,所引发的论争增添了改革的风火。
2.转型期职教受计划经济管理思想和市场经济思想的多重挤压。人常说“惯性是可怕的”。习惯了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职校的管理人员以及习惯了传统普通教育的教师、学生
和社会,对学术型、研究型普通大学办学思想和管理模式备加推崇。他们习惯了传统普通教育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以及相对应的政府管理行为,认可传统教育的评价观、质量观、办学水平观,鄙视职业技术教育。
3.转型期职教受同时存在的落后的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的双重挤压内外专家认为,我国下个世纪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必须依靠引入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增值产业驱动。
4.转型期职教受传统普教的教育思想和现代的教育思想的挤压,变革与阻滞、保守与创新的冲击是教育思想论争的主调。
5.转型期参与国际竞争和国内竞争的“竞争”思想冲击着传统的教育视野。我国目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上,一是缺乏培养国际型人才的紧迫感;二是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三是缺少对国际标准、规范和先进技术技能的学习、了解;四是师生缺少在国际竞争环境中体验、实习(在国外实习)的感性认识和机会。
要想提高职教教学质量,只有通过“专业教学模式”的设计从而推动培养目标的明确,师资与仪器设备、实践工厂、工场的配备,并通过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和示范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来达到“纲举目张”,促进其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
如何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怎样才能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怎样才能让我国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规格、学科布局,以及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一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队伍?统观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以及政府一贯的政策,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归纳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力度与发展趋向:
第一,进一步调整职业教育体制,推进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努力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职前与职后教育培训相互贯通的体系,使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相互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第二,深化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制度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国家强调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各方面都要依法举办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落实各自的职责和义务。职业教育经费通过各级政府财政拨款,行业组织、企事业组织及其他用人单位合理承担,举办者自筹,受教育者缴 费等多渠道筹集,建立起稳定的职业教育保障体系。
第三,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建立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学校和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的整体效益。
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两个环节,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焕发职业教育的生命力。课程改革与建设是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突破口,也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
第五,积极推动农业、艰苦行业和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3],中国的职业教育战线正进一步加大改革的步伐,以改革促发展,全面增强各级各类职业学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实施素质教育贯穿到德、智、体、美、劳各个教学环节中。
①
四、我国职业职业教育发展需以就业为导向
中职学校培养的是一线高素质劳动者、中初级专门技能型人才,以服务为宗旨就是要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尤其是为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以就业为导向就是在办学方向上要面向社会、市场、企业,从传统的学科理论和技能培养向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转变,在培养模式上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②。以下几点阐述了如何去以就业为导向:
1.建立以就业率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科学评价职业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关键是要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建立以就业率为核心指标的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职业教育的多种因素,从学校发展的不同角度和侧面来评估就业的质量和学校的办学水平。
2.实现由“升学导向”到“就业导向”观念上的转变。随着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实现由“升学导向”到“就业导向”的转变尤其是职业教育,其主要职责是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知识和技能,直接服务于学生的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
3.健全促进就业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促进就业需要用法律的形式加以保证。其原因一是因为我国的就业压力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存在;二是现行的有关法律未能有效地解决就业和保障就业问题;三是制定促进就业的专门法律、法规有利于社会转变观念,加快劳动就业目标的实现。
4.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政策机制。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各级政府当在政策予以支持和保障。
5.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体制。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是以市场为前提的教育,建立紧跟市场、贴近行业、依托企业的职业教育体制,将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教育有效性。
6.创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实施教学,引人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和德国“项目教学法”以及“行业导向教学法”[4],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强化能力培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纵观教育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改革发展的趋向,可以相信,一个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职业教育事业,一定会充满希望、生机勃勃的跨进21世纪。
五、职业教育要与国情教育紧密联系
职业教育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根基,必须将其与国情教育要、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等结合起来,以同一个目标发展方式最迅捷的。
各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要跟国情教育结合起来,以国情教育为基础[5]。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要讲国情,讲我们民族的历史,讲我们民族的成就,讲我们民族的未来,讲我们现在的国际地位和声望,讲我们国家前进中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环境道德教育,可从我国人口与环境和资源的矛盾这个基本国情出发,把环境和资源同祖国的命运、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教育学生爱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自觉地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使学生认识到今天要爱国就要爱社会主义的
中国,就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注释】
①②何婕.《才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向分析.2010年第34期.马玉萍.《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吉林日报.2012年04月18日.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R.第8条.1996年9月1日.[2]《贯彻全教会精神.推进高中教育发展——教育部印发〈关于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N.《中国教育报》.1990年8月25日.[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R.1999年6月13日.[4]《成才之路》--德国的职业教育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EB 2011年19期.李振海.[5] 发展职教缘何强调中国特色.《中国教育报》N.2005年12月3日第1版.
第三篇: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班级: 学号: 姓名:
[摘 要]要以“素质教育”这一教育思想与观念为核心,营造“育人”的“绿色”环境,必须“以人为本”,将坚持教育的“三个面向”与继承、弘扬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结合起来,必须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思维,如何掌握必要的知识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出有现代水平的本国本民族的学生。
[关键词]基础教育 改革与发展 趋势所在
自上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以来,我的思维方式也有所改变,现在我就本人在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这方面谈点个人看法。
一、理念和行动加在一起可以改变世界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教授在他的报告《现代教育:绿色〃人文〃科学》中谈到,现代教育应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而形成一体的‚绿色教育‛。什么是‚绿色‛教育,他讲道:在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大量的问题实际上不仅仅是大学教育的问题,而是基础教育的问题,如学生到了大学阶段还是吐痰、不爱护公物的现象,这不应该是在大学解决的;许多大学生乃至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语句不通、词汇使用不当,这是不是基础教育的问题?学生上了大学,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学习英语、背英语单词,甚至现在的大学教师晋升教授要考英语,这是不是大学的问题?很多的 1 中学,在高二就分文理班,过早地开始了专项的训练而缺乏文理的交融,学生几乎没有星期天,书桌上的书堆的厚厚如山,个性得不到张扬。这一切可以说都不仅仅是大学的问题,而是中小学存在的问题,并且是很严重的问题。中国的基础教育到底应该怎么办,他提出必须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以‚绿‛育人。
人文教育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存亡。英国一个大哲学家讲过,中国与其讲是政治为主体的国家,不如讲是一个能够幸存的最古老的文明国家。事实也证明了,政治上的侵略和军事暴力是很难消灭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假如从文化上侵略,消灭一个民族就易如反掌,可见人文精神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存亡是多么重要。人文精神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强大还是弱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除了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外,更重要的是民族凝聚力,一个没有民族凝聚力的国家是很难强大起来的。中国的大陆与台湾为什么不可分割,是因为两岸有着共同的文化,有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人文教育关系到社会的进退。如果社会不是全面的进步,就称不上是进步。现在社会上出现的青少年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的犯罪活动足以证明仅有科学没有人文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不仅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反而会给社会带来了灾难。人文教育涉及到人思想素质的高低,人格是否健全,人品的优劣。只重知识的传递而忽视人文教育,就不可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就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不可能用聪明才智更好地为社会的进步服务。
加拿大安大略省约克区教育局长Bill Hongsrth和Harper Harrison 2 校长在报告中也特别强调了教育观念对学校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重要。Harper Harrison:‚没有行动的理念只是一场梦,没有理念的行为是一种简单的浪费,理念和行动加在一起就可以改变世界。‛他们强调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他们认为只有具备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学校才能成功,学生才能成才。
二、构建新世纪的育人模式,走特色教育之路
新世纪的教育什么样,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目标(亦称教育的四大支柱):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新世纪是知识经济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是多元化的世纪,这就为新世纪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的根本任务,一方面要为国家为社会的发展做准备,另一方面还要为受教育者个人将来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构建什么样的育人模式,才符合时代的要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把素质教育作为应试教育的对立物,这是对素质教育的误解。实际上,素质教育并不是一个新的提法,早在1956年毛泽东就提出了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者,今天我们提出的素质教育同样还是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但今天提出的全面发展更加强调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时代性。纵观人类的教育史,任何一个国度、民族,在不同时期都有其特定的教育目标和评价体系,有特定的教育模式,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特定的育人模式。所以,我们不仅要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更要知道怎样做,构建什么样的育人模式。
武汉市英格中学的前身是一所校舍简陋、教学质量低下,招生规模 3 萎缩的初中。自1998年初学校改制为公办民助、寄宿制管理的初中以来,以改制为契机,初步形成了‚小班教学、英语特色、注重个性、和谐发展‛的办学风格。为突出英语特色,学校提出了‚教学理念求新(创设情景、意念输入、文化渗透、宽教窄考)、课程设置求宽(英语教材增加《新概念英语》、《展望未来》等补充教材)、师资阵容求强(多方引进口语好、专业基础扎实、在市区有影响的骨干教师)、教研活动求实、课外活动求效‛的策略。学校探索双语教学的模式,提高了办学效益。
三、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我国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实力的战略措施。上海市上南中学罗峻校长和上南的教职工们在‚以爱国精神激励人,以科学精神塑造人,以人文精神熏陶人‛的办学思想指导下,从1999年就提出了开发具有时代特征、上南特色的校本课程的设想,改革课程结构,将每节课的45分钟改为40分钟,每周多出来的10节课由校本课程支撑,周六上午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为校本课程提供了时间、空间。在上南的课程框架内,不仅有自主性的选修课,而且还有语数外等学科的限定性选修课。自主性选修课中既有人文素养类,也有科学素养类,既有拓展性的,还有研究性的,形成了科学与人文交融整合的比较全面的组合套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分别选择。学校常年开设的各类选修课多达七十多种。老师们在实施过程中克服困难、收集信息资料,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潜力,编写出许多有特色的、质量上乘、受到同学欢迎的校本课程,如《认识 4 星空》、《美学常识》、《中国数学发展史》、《生命科学》、《朗读与演讲》等等。
华中师大一附中以课程为载体,开设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三类,在基础性课程(必修课)中增加了高新科技讲座课,聘请科学院院士、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等为兼职教授,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
四、教改的方向是社会进入资讯时代催生出来的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育传播媒体已不再仅限于印刷书本上的单一文字,还有融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为一体的电子教科书、多媒体软件以及网上传输的影视节目、卫星节目和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等等。对于学习者来说,所有的信息都是开放的,不受时空限制,也不受年龄、职业和条件的限制,在电脑和互联网的支持下,学习的时间、地点和进度的控制权将交还给学生,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及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在主动的、开放的、交互式的学习中,真正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学习方式。
五、探索适合于新时代特征的教育评价体系
用什么标准、如何评价学校的办学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学生的成绩,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模式(育人模式)、教师的教育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效果,也就是说将直接影响到素质教育的实施。
北京师大的博导谢维和副校长曾说过,‚作为老师,头脑中应该多有 5 几把评价学生(评价人才)的‘尺子’或者说‘标准’,只要善于用不同的尺子来衡量学生,就会有更多的人才出现,假如只有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那就只有少数的优秀人才。‛‚在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上,学校与其说当好伯乐,不如说当好园丁‛。
参考资料:
1、《从89名到第1名——一位加拿大校长的经验谈》,作者:Harper Harison。
2、《家庭素质教育怎样与学校互动互补》,作者:刘卫华。
3、《语文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中语文资源库与课程整合》,作者:顾德希。
第四篇:法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探析
法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探析
口梁金霞
<摘要>本文在解析法国教育发展历程及当前教育改革轨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法国教育的发展起势。在今后一段时期,法国教育将呈现四大趋势:即实施民主化和现代化的教育方针;确立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走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之路;坚持教育面向欧洲、面向世界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法国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法国的教育具有其显著的特点,如组织性强,国家和政府对教育实施强有力的领导,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教育始终处于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等的重要地位;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动力,存在于教育发展的全过程。解析不断变革中的法国教育,对我国教育改革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作用。
一、法国教育发展历程
法国从中世纪开始出现了僧侣学校、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等教会学校,教会通过宗教文化、宗教文学和宗教教育,达到控制人们思想的目的,使民众成为教会的精神奴隶。其主要的教学内容是“七艺”,对儿童和青年男子教以礼拜仪式的各种基本要领,“传播福音”,使其养成宗教人格。虽然进行文法、拉丁文、音乐、天文学等内容的教育,但这些是为了更好地为宗教教育服务。
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国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这些思想家追求自由和平等,崇尚知识,主张科学,提倡教育民主,反对王权和神权,反对教会的蒙昧主义,希望培养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新人。法国大革命不仅推翻了法国近千年的封建制度,提出了实施新的国民教育制度,将“公共教育和政治与道德教育的监管权交给世俗政权”,从而使法国的教育从中世纪以来首次力图摆脱教会的控制,为取消教会对教育的领导权和发展教育事业做出过贡献。但是,第二帝国时期耶稣会教士法鲁担任教育部长,提出《法鲁教育法案》,重新规定学校完全服从教会;初等教育接受地方祭祀监督:僧侣有充任教师的优先权。
这种教育状况,不仅严重阻碍了资产阶级统治秩序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更为严重的是,法国的教育正在为反共和国的教会培养传教士。新生的共和国亟待教育的改革。从19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费里法案》的提出和实施揭开了法国教育改革的帷幕,到20世纪80年代,历经百年,通过持续不断的教育改革,法国教育快速发展,成就显著。
1、《费里法案》的实施
法国著名的共和派领导人茹尔·费里,从1879到1885年,两次出任法国内阁总理和教育部长,率先高举起教育改革的大旗。1882年3月颁布了《费里法案》,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改革教育领导体制,将教育的领导权收归国有,设立了国民教育最高委员会。国民教育最高委员会将领导全国的教育事业,制定教学大纲,评定教学业务工作等。二是实现了教育世俗化。该法案规定,取消耶稣会员施教和管理学校的权力,实现教育世俗化。私立学校必须得到国家的承认,禁止自设大学,颁布毕业文凭和博士学位证书等的权力也收归国家。公立和私立学校的学生均接受同样年限、同样教学内容的教育。取消公立学校的宗教课。三是实行免费和义务教育。免除公立学校、幼儿园的学费,免除师范学校的费用。强调:“国家在教育方面责无旁贷。”“这种责任是社会利益决定的,在我们这个民主的社会甲是第一位的,每个人都应享有的权利”。<1>同时为了保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还规定6--13岁为义务教育期,无论男女,都要接受公立或私立学校的教育,每个学区都要设立学务委员会,市长是该委员会的主席,负责监督此项法令的执行。四是加强师范教育。为确保义务教育法的实行,法案规定,每个省都要建立男女师范各所。其经费由地区夏付,校舍建筑及设施和牧师工资由国库发放。《费里法案》的实施,标志着法国从越建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分离了信仰和知识两大领域,将爱国主义教育放在一切教育的首位,为培养共和国需要的各类人才奠定了基础。
1905年,法国颁布了《政教分离法》,规定教会今后不得干预国家政治,也不得在学校从事任何宗教教育。该法律的实施,沉重打击了教会保守势力,为法国世俗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彻底扫清了障碍,对于提高整个法兰西民族的文化素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郎之万一瓦隆的教育改革
二战后,1947年,以郎之万一瓦隆为首的法国教育改革委员会向议会提交了“教育改革方案”。该方案批评了法国旧教育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并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六条原则。其基本内容包括:
1、要实行教育公正的原则,让所有儿童,无论其家庭和种族如何,都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2、学校要对儿童进行全面教育,尊重儿童的个性,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3、学校应该在社会进步和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学校不但要传播文化、思想和艺术,还要为本地的发展服务,学校要成为能够确保过去与未来的连续性的一个交点:
4、国家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以保证培养为国家的进步和经济繁荣所必不可少的熟练劳动力、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以及培养能认识到自己使命和责任的公民。发挥教育在经济、社会和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另外,5、为了保证高质量的教育,提出必须维护教师的尊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使教师享有社会声望,为教师在物质和精神上提供与其技术价值相一致的待遇。
6、社会上一切工作价值平等,任何学科价值平等
郎之万一瓦隆提出的教育改革计划,为促进法国教育适应二战后世界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变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战后法国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尽管该方案因当时法国国内情况的变化未能实施,还是被称为法国教育改革的“经典性文件”。3、1959年义务教育改革
1958年9月,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成立,预示着法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50年代末到6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科技革命的兴起,法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中间阶层迅速扩大。新的中间阶层主要依靠脑力劳动谋生,因而使得社会上对教育的需求增大。同时经济活动的复杂化和知识的专业化,要求人们不断提高就业资格水平。为满足这些新的社会需求,进一步扩大教育民主化,1959年法国教育再次改革。此次改革决定,将义务教育年限由6--14岁延长到6--16岁。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新的十年义务教育制度。在义务教育期限内,所有中小学一律实行免费教育。学生在义务教育后三年里,应接受一定的职业教育,以此提高人们的职业能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这次改革为70年代中等教育体制改革,设立统一的初中打下了基础,为普通平民子女进入中学学习增加了更多的机会,促进了整个民族教育素质的提高。
4、《阿比法》
20世纪70年代中期,法国又进行了教育体制和课程的改革。1975年7月11日,法国颁布了由当时的教育部长勒内·阿比命名的教育法律,被称为《阿比法》。该项法律不仅规定了法国的普通教育体制,同时颁布了统一的小学和初中教学大纲和课程计划。该法律的出发点是要“重建法国教育制度,使其适应当今世界,特别是适应急剧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社会的新需求。为此,应简化教育的组织结构,使其更加灵活和促进学习机会的均等,以便在缩小社会的不平等中能真正发挥作用。”目的是“促进儿童的充分发展,使他们获得知识,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活和履行公民义务做准备。”<2>该法依据当时法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了小学、初中与高中的学制、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使青少年学生文化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为以后进一步接受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奠定了基础,这次改革确定了法国现行的普通教育体制。
二、当前法国教育改革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高新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成为各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的关键。法国政府认为,一个国家要想不被排除在当今世界主流之外,不降为别国的附庸,就必须始终拥有领先的科技水平和具有世界一流的创新性人才。为此,20世纪90年代初,法国政府再次将教育改革提上了日程。
此次改革是在国家的有力领导和对各级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放权、现代化与适应。所谓放权,就是改革长期以来过度集中的教育管理制度,实行权力下放和地方分权,让地方和学校享有更大的自主权,充分调动其办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谓现代化,就是革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育体制的现代化。所谓适应,就是使教育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适应世界不断变化的有效机制,建立适应青少年个性发展,有利于他们成功地进入社会生活的有效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改革教育行正管理制度,实行权力下放;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
2007年萨科奇担任总统后,高度重视教育,将教育改革与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当年9月,新学期开始之际,法国全国90多万人都收到萨科奇致教师的一封信。该信长达32页,信中大声疾呼:“重建的时刻到了。我要请你们加入这次重建。我们共同朝着它前进。我们已经太迟了。”<3>他认为法国的教育处于危机之中。“那些丰富每个人的、代代相传的共同文化已经破碎,以至于无法表达和不能理解了。学业失败已经处于无法接受的水平。知识和文化上的不平等更加突出。”信中萨科奇探讨了教育重建的途径,主张推进改革,强调教育要回归道德。就是“奖励善举,惩罚虚假,一培养对善良、正义、美好、伟大、真实、深刻的憧憬,对邪恶、不公正、丑陋、渺小、虚假的憎恶。”<4>明确提出了法国教育发展的目标,即优质与机会均等。为了实现优质目标,教育的使命是使尽可能多的学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如有可能,应接受长期的教育。为此,设定一个让50%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标是绝对必要的。为了实现机会均等的目标,有必要采取两大结构性措施:一是确定教育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公共知识与共同基础为目的:二是为机会均等服务,为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以保证教育的成功。
当前法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例如:
1、教育质量、效益不高,法国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益问题是随着二战后教育机会的增加和教育的普及化、民主化而逐渐显现的。其主要表现是学生学业失败,留级和淘汰现象十分严重。
2、法国的高等教育和科技研究工作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极为一般,致使毕业生在就业道路上难遂心愿,一些青年于是选择了出国谋事之途
3、教育界工资待遇微薄,法国教师成了发达国家同业里收入最低的一群
4、企业主眼里的青年人:不同领域里有不少企业主都发现,进入企业工作的年轻人,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基础知识,连字都写不好。有的单位只得组织他们参加类似扫盲班的训练。
5、问题出在政界人士身上,是他们的说教让劳动价值失去了魅力,学校的职业培训多样化,令人满意,但对手工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三、法国教育发展趋势对我国教育的启发
进入新世纪以来,法国政府不仅秉承传统,将教育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全局眭地位,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同时继续加大改革力度,以推动教育的持续发展,当前法国的教育改革预示了其以后的发展趋势。
一是实施民主化和现代化的教育方针。在今后一个时期,法国将继续遵循战后以来所实施的教育民主化和现代化的教育方针。即要实现100%的学生能从学校教育中获得一种文凭或证书,80%的学生获得中等教育文凭,50%的法国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目标。
二是确立创新的教育理念。法国认为,创新是未来社会的主旋律,在21世纪经济竞争中将起关键作用。创新即意味着发明新的产品、新的工艺、新的学科和新的组织方式。当今资本流通和产品流通的世界化,就是思想的世界化,也是创新的世界化。因此,法国政府采取了积极措施,包括扩大大学台勺办学自主权,使研究人员特别是青年研究人员拥有自由的研究空间;促进大学更加开放和国际化;支持有利于新产品和增加就业的技术研究与开发,积极推进科技产业化和科技成果商业化等。
三是走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之路。面向社会,面向实际,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要求,是法国教育的发展之路。为此,法国政府要求教育要参与社会经济现代化建设,高校应该实行与工业研究和整个生产部门合作,要实现产学研的结合,为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四是坚持教育面向欧洲、面向世界的战略。法国政府认为,教育要面向欧洲,面向世界,积极加强与欧洲和国际的合作,以适应欧洲统一市场发展的要求,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实施伊拉斯谟计划,加强与欧洲其他国家的教育台作,大学生的交流,发展欧洲高校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推进欧共体教育与技术培训计划和语言培训计划等重要教育发展计划。为适应欧洲统一市场的需要,法国各级学校都在大力开展外语教学。同时政府还出资派遣更多的教师出国进修,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面对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法国政府要求教育界要加紧改革,加快科研步伐,特别是高新技术的研制与开发,致力于人才培养,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家实力,为在世界格局的变化和欧洲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努力。注释:
<1>孙兰芝主编.公民教育的国际视野.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01.
『21昊文侃主编.中小学辞民素质教育国际比较.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61.
<3>扬玲.法国新总统萨科奇的教育改革举措 . 基础教育参考,2008,(1).
<4>李丽桦.重建,改革,抑或中断?.上海教育,2008,(04B).
(作者: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教授)
青任编辑.扬雪翠
第五篇:教育改革与感想论文
教育改革与感想论文
(姓名:刘平班级: 09222班学号:13号)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教育也凹显出了它重要的一面,就从我国现在教育的发展看,还存在很多问题,诸如教育公平问题突出;教育产业化;应试教育;扩招争议等。
【关键词】教育;改革;发展;感想
引言:教育不仅关系着个人的发展,而且还关系到整个民族的进步,抓好教育的质量,重视教育问题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研究制定一个教育改革《规划纲要》的重要性
1、研究制定《规划纲要》是积极应对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进入21世纪以后,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美、日、俄等国家也把本国的教育问题放在了首要问题,要发展经济的前提是要有人才。但是从我国看,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财政金融领域存在潜在风险,教育的问题有待解决。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我国在国家的竞争力,制定《规划纲要》成为了教育上的迫切需要。
2、需要。
进入2010年第二季度后,我国经济增速开始出现回落趋势。4月份我国出口销售继续上升,但增速已从3月份的接近历史最高记录放缓至2009年七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我国PMI指数已经持续16个月保持在50%以上,显示经济增速出现减缓迹象,预示中国经济增长在一季度强势冲高之后出现平稳回调。又随着四月到五月份长达184天世博会的召开,在一定方面预示着我国对人才需求的迫切,加深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迫切需要。
3、研究制定《规划纲要》是教育自身改革创新的迫切需要。制定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迫切
一个东西要想发展与创新,不仅要靠自身的努力,还要靠一个纲领的指导,此时研究制定《规划纲要》似乎就是教育自身改革创新一个迫切的需要。
4、制定《规划纲要》是顺应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
我国的人民把孩子送入学校就是想让自己的孩子学到很多东西,能够有所作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孩子不仅是祖国的未来,而且也是一个家庭的未来。此时为教育制定一个专门的纲要就是摆在我们所有人面前的一个行为准则,它也是人民群众迫切的需要。
二、教育改革工作的发展
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要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优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1、我国教育工作的发展应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创新是一个名族进步的灵魂,社会要发展离不开创新,教育工作上也如此。
2、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只有教育抓好了,才会有高素质的人才,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在实质上也是把国家的进步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3、4、5、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三、我国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优点
1、全民上下形成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随着国家和公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
越高,教师和教育的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教师福利待遇比起以往也有了提高。
2、素质教育迈开步伐
社会对多素质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只是光懂得书本上的知识,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国家对多素质高能力的人才要求也越来越多,前几年提出的“阳光体育”活动“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快乐一辈子”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国家对素质教育上的改革。另外,随着家长自身思想意识觉悟的提高,对自己孩子素质教育的问题也很重视,在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报各种兴趣班。
3、实行义务教育“免费”
为了让我国的每一个孩子都能上学,而且上得起学,国家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并且还给予贫困学生一定补助的政策,给了每一个学生实质性的帮助,又特别是给山区等边远地区的孩子带去了福音。
4、高等教育的成就
现在我国高校在每年的招生工作中基本上都有加名额,扩招的实行,让很多学生圆了自己大学梦。另外,无论是名牌大学、普通本科院校、高等职业学校对学生的素质方面的教育也进行了很多的改革,比上中学时的教育,高校多了很多空间供学生自己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打好了一定的基础,大学是青年一代踏入社会的跳板,在这里也为很多同学踏入社会做好了一个心理准备。
四、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公平问题突出
我国的教育,无论是普通中小学校还是高校都存在教育公平问题,政府官员、企业高干等有权、钱、势家庭的孩子,交上“则校费”就能够上理想的学校。而贫困家庭孩子则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让自己发光,在以后的就业问题上,前者家庭的孩子凭借关系似乎也可以有好的工作,而后者家庭的孩子即使有很好的能力,都有可能被好工作栏在门外。
2、教育产业化的发展扩大了教育的产业属性
我国还存在很多民办高校,不少“企业家”也想在教育这块宝地上分一杯
羹,于是很多跟风的后者也就出现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似乎也产业化了。
3、高等教育合并、扩招存在争议
一些地方的政府为了自己的地方能够有一个很有名的高校,于是牺牲一些好的大学,把它们都合并在一起,这样就有很多好学校被世人所遗忘,另外高校的扩招虽然让很多大学生圆了大学梦,但由于人数的增加,很多招进来的学生还有很多地方有所改进,对人才质量的重视,越来越成为整个社会共同的话题。另外,由于扩招,在校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社会失业问题空前突出,大学生就业率也随之不断下滑。
4、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还有待提高
在当前高校的教育形式下,很多学生似乎都在应付最后的那一次期末考试,所以平时上课就很多睡觉,或者干脆不来上课的学生,学校和老师都应该重视这个问题的出现,积极采取一些措施。
五、自己的一些感想和建议
1、高校可以多重视素质教育的实施,比如说建立一个专门的舞蹈室,可供
爱跳舞的同学在有空的时候练习。另外,我觉得高校也可以设置专门的声乐室,在这里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弹奏古筝、吉他、钢琴等。
2、高校也可以多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专科学校和工科学校的学生来说就很重要,每一个高校都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建立一个可供学生自由实验的专业地方,这里可以免费为学生提高一些实验器材。
3、我觉得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也可以多费一点心,多联系一些企业给
毕业的同学参考,只有就业率高了才可以取得同学们对学校的信任也会提高以后同学选择此学校的概率。
六、结后语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而要使教育的发展则需要进行好的改革,上面的很多都代表我个人观点,如果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还望老师批评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