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FH教学模式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时间:2019-05-13 03:50: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德国FH教学模式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德国FH教学模式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第一篇:德国FH教学模式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德国FH 教学模式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摘要:文章从德国FH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的改革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并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一些困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双元制;改革

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由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 FH)和职业学院(Berufsakademie, BA)来实施的。FH的出现同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关,德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城镇化率的提高,使得企业和社会迫切需要大批拥有良好的文化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FH毕业生最重要的特点是长于实践和技术应用与开发,FH也成为了应用型高级人才、德国工程师的摇篮。笔者从FH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的改革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并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提出了启示。

一、FH的办学理念

FH的培养目标定位就是培育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中高级技术人才,这种应用型人才能够适应现代科技知识密集型企业的需要,满足科技成果转化成现

【1】实生产力和实施先进技术的要求。因而产学研合作就是培养这种高等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方法途径,学校同企业共同担任培养人才的任务。其教学指导思想是为职业实践而进行的科学教育,实现“整体教学-项目开发-应用研究”的三位一体。【2】还有一大特色是FH强调广泛的国际合作和与国际接轨,在专业设置上又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会利用地区优势,保障了适应社会需要的灵活性和技术走在国际前列的创新性。

二、FH的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培养的毕业生是在企业第一线的,从事生产、建设、管理,兼具理论和实践能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首先在专业设置上有专业覆盖面广、种类繁多,具有明显的职业性的特点。专业划分不按学科,而是按照工程或者技术甚至技术领域来划分,专业数量少,方向相对集中。在教学过程中分为基础学习和主体学习(专业学习)两个阶段,学制为4-8个学期,基础学习和主体学习之间有学位预考(vordiolom,基础学习之后的资格认定),基础课程设置浅而面宽,强调理论应用,呈“课程多而学时多”的特点。教学内容方面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抽象性不被强调,而是强调技术知识方法的实际应用,实习是必修环节。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一个模块由内容上相互关联的数门课程及其不同的教学环节组成,通常是一个学期周学时为4-8学时的课程教学单元(包括课堂教学、习题、讨论、项目、实训)。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较大,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实习学习、项目课程、毕业设计和学术旅行(Exkursion)。实习学期一般在企业中完成,并与企业签订实习合同,实习由教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实习期间,学生相当于准员工,完全按照企业的要求和节奏进行工作,也要面对一定的工作压力。项目课程是学生运用跨学科综合知识来解决问题,产学研紧密联合的体现,同时也能提高学生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独立工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学术旅行相当于大学中的见习环节,主要是增强学生对实际工作环境和内容的了解。在教学评价上注重过程评价,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计算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要求学生提交实验预习报告,并对准备情况进行测试,不通过不能参加实验;实验结果不理想则必须重做实验,并要求分析失败原因;实验报告类似于小论文,从科学原理、操作过程、数据分析到实验总结要求十分详细。学生在实践学期中,实习成绩得到考核和评定由企业负责,学生要完成一份详尽的来自企业的实习报告。学生管理上采用“宽进严出”的管理,学生必须通过所有考试(每门课程仅有一次补考机会)。许多工科专业淘汰率达到45%-50%,有效地保证了人才质量。

三、FH近年的改革

《博洛尼亚宣言》的签署促进欧洲高等教育框架条件的接近性,增强流动性,引入学分制,互认学习成绩,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合作。在这一背景条件下,FH抓住了这样的改革机会,迅速调整加入到博洛尼亚进程中。改为两级的大学教育,这样提供了更多个人职业发展的机会,也提高了学生整体的科学文化知识素养。值得一提的是“双元制”教学方式的改革,即“实践-理论-实践”这样的教学方式。体现的是理论与实践循环并螺旋式上升的特征。具体来看整个课程设置按照认识实践—基础理论学习—专业理论学习—工业实习—专业理论学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来安排。尽管这种“双元制专业”的学习会因为工作的要求变得比较困难,但是由于德国越来越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企业也将增加培训岗位,因而这种双元制专业越来越受到欢迎。

四、对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启示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随着国内制造业的蓬勃发展,自中国加入WTO以后,同国际接轨高标准严要求下,需要大量高级技术工人。追求扎实的技能的高等职业教育为这种人才需求提供了保障。从国内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来看,向德国借鉴了不少的教育经验,大部分高等职业教育都在遵循着FH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尤其是现在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在践行的“双元制”教学。由于国情之间存在着差异,可以结合国内实际高职教育的困境,将FH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开展起来。

1、职高和普高之间的融合壁垒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以技能培养为目标,对专业理论知识尽管也非常重视,在理论深度、学习的难度上都大大减小。普通高中以升学为主要目标,大多数普通高中学生会选择高考进入高等院校,在高中的学习阶段几乎不涉及技能训练,以掌握知识为主。德国在《博洛尼亚宣言》之后迅速进行调整,为了巩固学生的知识而进行的“双元制”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缩小甚至消除职业教育同高等教育之间的屏障,其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才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一流的技能和高度专业化的人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元制”改革目的也是如此。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高等院校在政策的支持和倡导下,向高职院校学生敞开了大门,使其获得了继续深造获得较高文凭的机会,而上了大学的学生却在专业学习上感到非常吃力,同时心理上也承受着一定的压力。其原因是高校在学习要求上的同等对待和身份上的不同对待。学生进入本科后通常直接升入大学三年级,同普通高中考入大学的本科生一样,要面临英语四六级考试,繁重的专业课学习等;而在本科身份上,“专升本”的学生通常是按照本三学生进行收取学费,即使是进入本二的院校,也总是有一个“专转本”身份标签,在心理上有低人一等的自卑感。德国FH改革的成功在于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教学都在基础阶段进行了反复夯实。技能实训后还要回校进行理论学习,一方面是巩固知识,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技能。而国内职业教育“双元制”往往在企业实训这块抓住了重点,但实训结束后的专业学习就跟不上了。因而职高和普高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在知识水平和自我认识上都存在着壁垒。为了打破这种壁垒,有必要借鉴德国的经验,在岗位实训结束后要结合工作实际,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在高校学习中也有必要进行设置更为适合专升本学生的课程。

2、”双元制”下企业实训实效问题

目前国内职业教育非常注重实训的环节,大部分学校都和当地企业有共同的培养方案,校企合作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在企业中的“师傅”难以担当“老师”的作用,指导意识并不强烈,也没有经过系统教学方法的培训。因而进入企业实训的学生往往只是承担一些不太重要,基础的技能工作,难以在企业中学习更多更深的知识技能。这对学生来说,在企业中的实训也没有一种“学习”的意识,学生更倾向于自己是“工作”,而是低廉的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这样就违背了“双元制教学”的原则,学生在企业中并没有得到技能的提升和巩固。还有缺乏切实有效的评价体系,德国的双元制教学对于企业实训有严格的评价体系,有专门的职业技能评定委员会,在企业中的实训也要接受企业严格的考核。而在国内这样对学生严格的评价考核一般在一些大型的跨国企业中有实行,而大部分的学生实际上还是因地制宜进入当地的中小企业中实习,这样在评价考核这块就非常薄弱,企业培训的实效不明显,难以起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推力作用。要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和企业还需要密切合作,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教师还需要密切关注,定期看望交流,同时企业对能够带领学生的“师傅”也需要一些教学技能培训,让熟练的师傅学会怎么教学生,完善企业中的评定考核制度,让学生有一定的压力感和紧迫感,才能培养素质过硬的技术型人才。

五.结语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大国,在国际上的低位日益凸显,中国制造要令世界瞩目,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尽管我国的职业教育之路大量地借鉴了其他国家的宝贵经验,立足于国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经验,改革创新,为培育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之路还任重道远。

第二篇: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

在德国没有“高等职业教育”这一专有名词,根据德国学校教育体制和继续教育体制的结构,以及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理解,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学历教育)由两类学校所构成,即技术(职业)学院和专科高等学校。

一、技术(职业)学院的培养模式

技术(职业)学院是政府与企业合作举办的借鉴“双元制”教育模式的高等教育学校。技术(职业)学院与通常所说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区别。后者是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企业培养技术工人;而技术(职业)学院是招收文理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为企业培养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专门人才,及中高级管理人员。

技术(职业)学院在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德国南部的巴登符腾堡州,是为适应当时企业对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人才的需求而建立的。技术(职业)学院是以面向企业,面向实践为原则,采取“双元制”的办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由经济界参加决定教育过程,并在学校与企业两个地点实施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深受企业的欢迎。因此巴登符腾堡州职业学院的建立对全联邦德国产生了很大影响,目前16个联邦州中已有11个州建立了类似的教育机构。这些技术(职业)学院既有公立的,也有私立的。公立技术(职业)学院由州政府负责,其经费得到了国家的支持,私立的技术(职业)学院多数是由企业行会或协会负责,由于它是以培养企业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为目的,因 此经费得到了经济界的支持。这里我们以柏林西门子技术学院为例对技术(职业)学院的教育特点与培养模式加以介绍。

1.技术(职业)学院的入学条件与培养目标

进入技术(职业)学院的学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升入高等学校的文凭,即文理高中毕业生或通过培训达到同等学历者;二是与某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学生只有与企业主签订培训合同才能在技术(职业)学院获得求学的位置。学生的身份为具有培训关系的大学生,这些学生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徒一样,在培训期间也从企业领取薪水。柏林西门子技术学院的学生每个月从西门子公司获得1500马克的薪水。

技术(职业)学院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双元制”教育模式在第三级教育中的应用,使学生经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职业教育,成为比技术工人更高一层次的实用人才。柏林西门子技术学院培养的是工程师的助手(相当于我国的专科教育层次),在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之间起桥梁作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使学生获得广泛的专业知识、跨专业的合作能力、管理能力和面向国际的职业资格,成为高级实用性人才。

2.技术(职业)学院培养模式的特点

柏林西门子技术学院把西门子企业的管理理念——以顾客为核心应用于教育过程之中。其特点表现为:

(1)倡导整体性教育

通过整体性教育,使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工作方法的能力、个人能力与社会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教学中他们打破了传统的学科授课的方式,采取跨职能的整体性项目对学生进行训练。例如通过微型控制器项目,使学生获得跨专业的基础知识;通过灵活的生产项目练习,如生产、装配和维修,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通过处理实际中的用户订单,如为西门子公司内部以及外来用户设计互联网网页,使学生获得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每个项目除了包含相应的专业知识外,都含有商业、项目和过程管理以及讲解技巧的内容。其目的是通过整体性项目的训练,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

与工程学士相通的培训模式

柏林西门子技术学院的学制是两年,相当于我国的专科层次。在两年的培训过程中,前3个学期主要在学院里通过授课和跨职能的整体性项目对学生进行训练,第4学期主要在西门子企业内各部门进行实训。学业期满,学生获得工业技术员资格,大多数毕业生将在西门子企业就业。成绩特别优秀的工业技术员(毕业成绩好于2.0)可以通过“双元制”(指柏林西门子公司与柏林专科高等学校合作,学制两年)补充学业,获得国际公认的“工程学士”学位。在这两年的教育过程中,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企业内接受培训,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柏林专科高等学校学习,其中第四学期以在企业内为主做毕业论文,学业期满,学生获得工程学士学位。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从柏林西门子技术学院的培养模式看,无论是专科层次,还是本科层次的培养过程,都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学院与企业之间在教学内容和实训内容方面的协调,使学生能够为就业做好 充分的准备。技术学院并不仅仅培养学生在学完学业后具有解决某一专业任务的能力,而是培养学生掌握全面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技术学院在教学上特别强调:宽而深的理论基础;技术上和方法上的经验;整体的思考结构以及小组中的行为方式。

在企业的实训中,为了拓宽和加深专业知识,需要向学生传授一些有针对性和应用性的专业知识;为了加强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的全面认识,需要介绍企业领域的广泛联系和交往的经验。

在企业的实训中,工作技术与方法的培训也是特别重要的。作为工程师的助手应该熟练地使用各种辅助工具,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掌握有关的生产经营情况并做出判断。为了增强适应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在企业的组织方面和经营方面的能力。同普通高校的毕业生相比,技术学院的毕业生能够从“他的”企业中了解到重要的经营过程、决策过程的经验。

二、专科高等学校的培养模式

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由两大部分所构成。一是综合大学、技术大学和特殊科类大学,属学术性大学。通常设置的专业广泛,以培养各类学术性人才为目标,标准学制为5年(但并不要求学生5年必须完成学业),学生毕业授予硕士学位。高教体系中的另一大类是专科高等学校,主要集中在一些工程技术和企业经济等类别的专业领域,以培养企业和社会组织实际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学制4年,并要求学生4年必须完成学业,学生毕业授予专业硕士学位。

专科高等学校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20世纪60年代是德国经济和社会大发展的时期,需要大量的实用型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 人才,这对于侧重培养学术性人才的传统大学来说,明显不适应。在这种背景下,专科高等学校应运而生。

1.专科高等学校的入学资格

德国的专科高等学校的入学资格主要有学历和实践经历两方面的要求。

学历要求。各州对于进入专科高等学校的学生要求必须文理高中或高级专业学校毕业。此外,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的毕业生,通过补习文理高中课程,达到高中毕业水平,也可以申请进专科高等学校。

实践经历要求。为了突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德国的专科高等学校与传统的综合大学不同,对于未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学生,主要是文理高中的毕业生,要求必须有一定的、与所申请专业一致的实践经历,一般要求3个月。申请入学者要自己寻找企业实习,并且要有带班师傅的鉴定。

2.专科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

德国专科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确定是以学生未来就业的岗位需要为导向的,提出“专科高等学校希望将自己的毕业生培养成更加接近顾客”。按照接近顾客的原则,专科高等学校要研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把握企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从培养人才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需要出发,来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传统的综合大学相比,专科高等学校培养的是专业性强,侧重实际应用的高级技艺型人才。毕业生的工作岗位是大中型企业的技术骨干或小企业的管理者及技术骨干。3.专科高等学校培养模式的特点

(1)针对经济界的需求设置专业

德国专科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特别强调要适应经济和企业的发展需要,突出专业的针对性。其专业设置不象综合大学那样广泛,而主要集中在工程类、管理类和社会类。

20世纪70年代初,对专科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提出了宽窄并存的原则。后来,在发展中,窄专业被不断地并入到宽专业中,形成了学生较宽的知识面,增加了学生未来从事工作的适应性。这样,形成了专业设置上的特点:宽口径专业,同时下设许多专业方向,使适应性与针对性较好地结合起来。

(2)突出教学的实践性

德国专科高等学校教学的实践性是由其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德国专科高等学校之所以产生,及其现在之所以能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就在于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强,深受广大企业界的欢迎。因此,他们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训比例,加强实验设备条件建设,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主要体现在:一是入学前的提前实习。没有经过“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文理高中毕业生,在入专科高等学校之前应到与所选专业对口的企业去实习,主要熟悉工作的基本过程和增加对工作环境的认识(如果入学前未能完成实习,有的学校规定可在入学后自己安排时间完成,但最晚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二是设置实习学期。德国专科高等学校一般都规定半年以上的实习,大多在第五或第七学期安排一个学期的实习。学生要根据所学课程要求,自己联系实习企业,要在毕业后所从事的类似岗位上实习。学生在企 业的实习主要由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人员指导和管理。实习结束由指导师傅写出实习鉴定,也作为毕业考试的必备的条件。三是在企业完成硕士论文。一般第八学期是学生专门做毕业论文的学期,不安排上课。学生要选择题目,到相应的企业去,在实践中进行实验和探索,完成硕士论文。这是一种特殊的实训,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实习。

专科高等学校的培养模式反映了德国教育发展的某些趋势。德国的高等教育历史悠久,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德国的职业教育,以“双元制”为特征,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成功模式。专科高等学校是在传统大学的基础上,吸收某些职业教育的优势而新建立起来的一种教育形式,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专科高等学校的培养模式的某些特点,反映了德国教育改革的某些趋势,有很大的借鉴价值。例如,适应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一定的职业技能和实践经历的入学资格;以岗位需要为导向选择企业实用的教学内容;注重实际应用,强调实训与实习教学等。这些经验对我国探索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第三篇: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彭铁光

本人受学校委派,在湖南省教育厅的统一安排下于2011年7月30日至8月20日到德国的黑森州进行了为期21天的职业教育培训学习,现将学习情况与心得体会小结如下: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

德国的职业与技术教育对德国经济的快速腾飞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被誉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尤其是“双元制”模式更是“秘密武器”的核心所在,本人通过深入企业、学校和有关政府机构学习考察,总结以下德国职业教育的五个特色。

(一)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的教育体系十分完备,大体上可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进修教育四个部分。德国的基础教育相当我国的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他们的学制一般是孩子三岁进幼儿园,六岁入小学,小学学制是四年,一般10岁前完成基础教育。小学后根据每个学生的智力和学习状况实现第一次分流,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一流的文理学校(约40%),相对较差的进入二流的实用学校(约35%),最差的进入三流的实体中学(约25%)。分流的标准是老师根据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状况和智力水平向家长提出建议,由家长决定选择哪一类学校。多数学生一开始升入这个阶段,就初步确定了今后就业升学的基本方向,目的性比较明确。

一流的文理学校以进入综合性大学为目标,中学8年结束后,通过考试获得高中文凭,然后凭高中文凭可以自己选择哪一所大学。上大学不一定要在高中毕业的当年,高中毕业证书作为上大学的资格,终生有效。因此,也有部分学生在取得高中毕业证书后,会选择去职业学校学一门技能去工作,到自己认为适当的时候再去上大学。

二流的实用中学学生的学业成绩相对差一些,以进入高等的职业院校和科技型大学为目的。中学的学制是六年,然后升入职业高中学习专业课(2年),职业高中毕业后升入专业对口的科技大学或高职院校。

三流的实体中学是学业成绩最差的学生,以直接就业为目标,中学学制为五年。中学毕业后,这部分学生会按照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就业信息去选择工作。但德国是实施12 年义务教育,所以这部分学生还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年限,因此他们会一边在学校里学习,一边在企业里当学徒,这就是盛名的双元制了。在三流的实体中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双元制的,有一部分学生找不到工作或者不愿意工作,就必须就读职业学校中称之为“职业准备”的班级,学制一年。

较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必须以接受过较低层次的职前教育(培训)为基础,并应有一定的职业实践经验;经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既可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长期从事相应的职业,也可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时间也可以灵活安排;职业教育的各个层次以及它们与普通教育之间,可以交叉和相互沟通。

德国的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真正实现了先培训后就业,然后再培训再就业。劳动就业部门既管理就业、失业救助,又管理培训工作。各行业协会、各州政府、各企业为实施《职业教育法》各司其职,中央政府实行宏观管理和协调组织工作。

德国的这种教育体系,既使绝大部分学龄儿童及青少年能尽早地接受到至少一项职业教育训练,直接掌握一门技术,被企业雇用,同时又能为想继续深造的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因此这种教育体系的特点就是纵向实现了渐进式地逐步发展,横向实现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彼此联系与沟通。

(二)企业主导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是一个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度,“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特点,也是德国推行职业教育最成功的关键。但德国不是所有的职业教育都是双元制,双元制的学生大约只占三流实用中学学生的一半左右。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是以企业培训(企业内培训和跨企业培训)为主导的教育,职业学校只起着配合和服务的作用,学生与企业是签订合同的,学生的学费由企业承担。双元制学生具备双重身份,他们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们一个星期有3天时间在培训企业,另2天时间在职业学校;学生定期或分期在企业里接受实践教育,在职校里接受理论教育。职校大约60%的课是专业课程,40%的课是普通教育课程;学生要通过两类考试,一类是企业操作技能考试,另一类是职校专业课考试;学生毕业拥有两类证书,一个是考试证书,另一个是培训证书。双元制学生如果要晋升为管理层或技术骨干,或者想上大学,必须先工作四年,然后要经过职业高中的相关培训学习,成绩合格的进入相应专业的高职院校学习。所以,在德国在理论上说,任何一个学生无论何时都有上大学的机会。

(三)标准化的教学内容和考试办法

德国经济部公布了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有93个职业大类的371个职业。各专业部分别制定相关职业类别的培训条例,包括教育内容、时间安排、考试办法等,并会同联邦教科部共同颁布实施。各培训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由各州文化教育部制定。它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和专业教育,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与证书发放由各行业会负责。考试分为中期考试和毕业考试两种,从考试形式上包括口头考试、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试。通过考试的学徒工才能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获得毕业证,成为该工位上的合格技工。

(四)政府、行业的全面参与

德国联邦教育部在职业教育问题上起着综合与协调作用,负责主管联邦职业教育法的修改工作,监督教育法的执行情况;制定职业教育的重大和具有原则性的政策;负责颁发职业继续教育条例和实训教师有关教育学资格条例;资助职业教育中“受歧视者”和“尖子生”;资助职业教育的模块试验和研究计划。联邦经济部及其他业务部负责对有关培训职业的承认和废除,他们通过法律的形式发布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条例,统一这个行业的培训内容、规格、要求、做法,实训教师的资格,组织培训的原则,注意事项和培训结束后有关考试的一系列规定。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保证德国的教育事业在共性和可比性上有一个必要的起码标准。它是各州文教部长们自愿自我协调的一个工具。联邦各州对学校拥有主管权,全面负责职业教育中一些特定的经费资助,对行会主管职业教育的过程行使法律监督权。

德国的行业协会是以地区划分的,具有强制性,这些行业的任务是代表本协会成员的利益,维护和保持工商界久有的信誉传统。行业协会除必须完成促进本行业经济发展的任务外,还承担一些国家委托的任务,职业教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行会对职业教育的职责主要有:对承担培训企业的资格认证和监督;缩短和延长培训时间;负责审查企业与学徒之间签订的培训合同;负责考核;职业教育委员会;制定规章制度;监督和咨询;仲裁委员会等。

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是对全德国职业教育进行指导和服务的机构。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协助经济界,尤其是德国工商业行业大会,推进全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家庭教育环境 德国人的严谨、认真和守法是出了名的,德国教育理论认为,德育的目标不是教给学生现成的东西,而是塑造品格。品格是支配人的行为和态度的内在精神统一体,它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中形成的。德国各州关于德育的规定,都将遵守行为规范,做到公正、诚实、对国家和社会责任、具有群体精神、承认并且运用自由和民主的基本条例、履行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列为重点。在德国的家庭教育中则强调培养子女的生活能力、履行义务的能力、行动的能力以及批判能力。要求孩子们具有知识、诚实、勤奋、秩序、公正、正直、团结、容忍、认真等品格。德国人非常重视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比如孩子小的时候要哭闹,父母会严厉指责他不准哭闹,否则就被扔进厕所,所以德国的小孩是很听话的。他们小孩的玩具是不允许随意丢弃的,假如孩子玩腻了,父母会让孩子整理好玩具去公园卖掉,所得的钱归孩子所有。上小学的时候,孩子就得学会在家里帮父母干家务挣钱,所以德国的小孩都是会干家务的。他们的独立能力是这样从小就得到培养的,这种社会文化毫无疑问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忧患意识和生存能力,更容易激发孩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像中国的家庭意识,总是父母包揽一切,以至于出现啃老族的现象。

(二)基于学生现状,合理安排分层次教育

德国的分层次教育十分严酷,他们就认为,人的智商是有等级区别的,不能因为不努力学习的人影响成绩好的的人,也不能应为成绩好的人拖累成绩智商相对较差的人或者是潜在生,因此在小学四年级(10岁左右)就开始了针对不同层次的分层次教育。成绩好的学生就是读好的中学,拥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成绩差的就读职业学校;最差的学生才进入双元制学习,从事的是最底层的蓝领工作。但是,德国在教育体系的设计上是十分科学的,那就是只要学生努力,或者智力在某一个时候得到了发展,随时都可以获得读大学深造的机会。当然,之所以社会能够接受这样的分层教育,一方面是德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健全,白领与蓝领之间的工资差距不像国内那么大,所以,很多人会认为自己即使学习差一点也没什么,生活一样可以过得很滋润。另一方面是德国的职业是没有高下之别,职业是平等的,即使是最基础的清洁工也不会遭到歧视。

(三)理顺教育管理体制,建立跨部门管理和协调的机制 德国职业教育在国家法律、法规层面上形成了一系列严格的规定,这些法律、法规规范和约束了职业教育行为。而我国在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上还存在很大的欠缺,我们一方面要从政策上保障职业教育的地位,包括经费、升学、就业、待遇等。另一方面要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中、高职的有机衔接,专、本科的沟通。第三方面要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建立调动企业参与办学,增加企业与学校的联系与合作的全新机制,要全面推广和执行上岗资格证制度,从而使职业教育成为社会必要的教育层次。最后,要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由行业、企业、学校、学生、教育部门、劳动部门等各方代表构成的管理机构,统筹规划、协调管理本地的职业教育,解决资源分割、教育与市场和社会脱离的弊端。

(四)引导企业参与职教,实现学校主导到企业主导的转变 在德国,企业对人才培养负有很重要的责任和义务,企业承担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绝大部分的费用,这样做使企业获得了相对稳定的高技能工作人员,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技能型人才。在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企业目前还没有认识到人才培养是企业自己的职责和义务。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各种类型的高级技术工人都出现了严重的短缺,企业开始感觉到人才的影响到头重要,这对职业教育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政府和学校要积极寻求校企合作良好模式,调动企业深度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全过程,积极有引导企业参与到高等职业教育中来,最终实现学校主导到企业主导的转变。

(五)扎实推进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

中国不缺少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尤其是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不要今天学这个理论,明天学那个理论,一句话,“不要折腾”,而应该扎扎实实地开展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德国的项目教学法和理实一体化化教学,确实有许多我们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从中学开始,学校的学科教学基本采用项目教学法,学期的前两个月老师会按照教学目标,系统的讲授理论知识,后三个月除了做些必要的补充外,学生几个人一组完成某个特定的课题,期间老师制作一些必要的辅导,最后以学生完成课题的情况作为学科评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讲究探究式学习,这种项目化课程教学才是最有实效的方式。

衷心感谢省教育厅领导、学院领导及有关各级办事机构人员,是他们提供了这么好的机会,并尽心尽职做好了各项服务工作,使我得到了此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给我职业教育生涯上添了一笔厚重的财富。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教务处长 彭铁光 2011年12月12日

第四篇: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探讨

——上海高职高专新任教师培训学习体会

2011年5月份,通过学校的推荐,我参加了上海市高职高专新任教师的培训课程学习,通过这次学习让我体会了很多,学到了很多知识,作为一个青年教师,实践经验还不是很足,这次的培训让我知道了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是适合高职高专教育的。

徐涛处长的一席话,有种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感觉,让我们民办院校也看到了希望,做起事情来也更有干劲了,此外薛喜民、冯伟国石伟平等教授的报告也让我受益匪浅,高职高专的教学模式一直是大家讨论的热点,怎样的一种教学模式是适合高职高专的,区别于普通的本科教学模式,让学生在高职高专的学习能真正的受益呢?我认为高职高专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的最大的特点应该是实践能力,这也是所有教授的报告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之一,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应该突出课程的实践能力,以项目为主导,跟社会相结合。

通过几天的学习,我总结了一些如何提高高职高专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能力的方法,具体体现为:

一、以项目化教学为主导

当前社会设计行业激烈的竞争对毕业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社会需求应用型和创新型的人才。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这就对艺术设计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以能力为中心,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真正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适用面较宽、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是很多高校面临的问题。当前多数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学校,设计教育自身构架和系统的适应性不足,在教学方向、教学内容上没有及时调整,面对市场的灵活多变不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在教学方法上,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没有很好的对接,学生缺少实践的平台,实践经验不足。

项目化教学是新的教学方法,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凯兹博士和加拿大教育家、阿尔伯特大学教授查德博士共同创建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活动教学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项目教学法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典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一个项目是项计划好的有固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的工作。原则上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较完整的作品。其突出特点在于学习过程的实践活动与研究活动相融合。项目教学法是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教和学互动的模式。

艺术设计的项目化教学,可以引进社会上现成的设计案例,课堂与公司相结合,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际项目,给课堂营造一个工作的环境,让他们的完成项目的同时也完成了专业的深入学习。

一、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可推行教学新技术应用,增强教学互动性

主要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理论讲授与应用设计相结合,讲授注重实际

2、形象教学辅助,分析成功案例

3、根据实践项目针对学生素质进行分组。

4、课题训练注重过程,认真分析课题目标

5、个别辅导,调整表现形式接近目标,解决学生个性的问题

6、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观摩、提建议,作品展示

7、多种形式检查教学效果

8、采用教赛结合,积极与设计比赛相结合。在深入课堂教学的同时,扩大本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三、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

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对于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培养技术与技能型人才独具优势。学校根据企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确定教学内容,使高职教育与企业发展融合在一起。也是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力途径。

如果已经有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可以在产学研合作实施上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市场和现场教学力度,为学生提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场所,进一步拓宽与丰富学生专业知识面;创造了适合职业岗位的实践环境。

四、可以适当的聘请企业人员来学校兼课。

企业人员的实践经验丰富,而且是社会上第一手的资料,能直接的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实践能力。

以上是通过几天的学习经验总结和对高职高专教学模式的一些看法,供大家一起交流探讨,分析的有不当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上海震旦学院 报告人:宋清澄

2011年5月

第五篇:德国的职业教育及其启示

德国的职业教育及其启示

日期: 2006-12-23 11:57:20 作者: 于淑萍 点击: 134

摘 要:德国的职业教育,曾对战后德国的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并被世人称为楷模。在德国,整个教育是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结构体系,双元制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为经济发展需要提供专门职业人才。本文通过在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培训考察,以亲历之所见所闻,浅论对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所感、所想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职业教育 双元制 双师型 就业准入 专门职业人才

今年7月,我有幸参加中国职业教育中、高级管理干部考察团的欧洲之行,赴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考察。我们飞越欧亚大陆,行程达数万公里,尽管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但终究是亲历其境,耳濡目染,受益匪浅,感受良多。

一、教育概况

德累斯顿(Dresden),位于德国(Germany)东北部的易北河流域,现有人口近50万,是欧洲的历史文化名城,被称为易北河畔的“佛罗伦萨”。德累斯顿历史上曾是萨克森王国的首都,二战中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东、西德统一后正式修复重建,正不断发展变化。德累斯顿现在是德国人口最为稠密、工业化程度最高的萨克森州首府。

德国国土面积35万多平方公里,尚不及我国云南省大,人口8200余万,还没有我们四川省多,但德国的工业高度发达,国民生产总值雄冠欧洲之首,仅次于美、日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人均GDP达2万欧元。德国之所以能在战后短短的几十年内,从一个经济濒临崩溃的战败国的废墟上创造出如此令全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究其根源何在?明确而肯定的一个答案就是教育!尤其是被大部分德国人所推崇的、一度被称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被誉为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车轮的“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

德国整个教育是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结构体系,“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典型模式,绝大多数的人群是通过“双元制”职业培训找到工作的。自50年代以来,联邦政府颁布了十多项有关职业教育的法令。其中,1969年8月,联邦政府通过的《职业教育法》,对各级各类职业训练、制度、组织、考试制度等作了原则性规定,是德国关于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法令。《职业教育法》的出台,进一步加强和稳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德国法律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规范了就业、转岗、再就业、提岗、提职都必须先接受正规的职业培训。大凡是完成了普通义务教育而没有继续读书的十八岁以下青年必须接受义务职业教育,青年们不经过正规职业培训,不准进入职业生涯,企业不得接收未经培训的员工,未经培训的员工不能上岗,已成为德国国民的共识和行为规范。在德国,无论是国家制度、社会舆论、还是家庭与个人,对于职业技术教育都是推崇的,事实上,推崇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已成为德意志的国家精神和日耳曼的民族骄傲。

二、职教特色

从当前国际范围来看,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莫过于德国,德国的职业教育远远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发达的职业教育无疑是德国经济迅速腾飞的重要原因。那么,德国的职业教育为什么能十分精致而有效地成功运作呢?究其庐山真面目,确有以下几大具体特色:

1、德国的职教是以“双元制”模式为其典型特色的

所谓“双元制”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岗位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专业理论技术知识培养相结合,是分别在企业和学校两个地点,由两个施教主体和两个管理机构分别进行又相互融合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这是德国职业教育最基本的形式和最主要的特点。

“双元制”教育的学生,他们既是工厂的徒工,又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学生每周在工厂、企业培训三天半至四天,进行实际岗位操作的训练,主要是掌握“怎么做”的问题;学生每周在职业学校学习一天至一天半,着重教授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主要解决在实训技能操作时“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工厂企业设有教室,职业学校也设有演示车间、实训车间。“双元制”教育的学生在掌握了职业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大量基础知识以及有实用价值的社会能力,提高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并为自己的人生道路作好坚实的铺垫。

2、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招生主要由企业负责

培训企业在对申请者的材料进行审查后举行从业能力测试,了解申请者的技术理解力以及动手、动脑能力,根据测试的结果决定是否录用。被录用的学生与培训企业签订一份培训合同,正式成为企业的学徒,然后才能寻找对口的职业学校。毕业考试由工商联合会或手工业者协会主持组织考核,通过严格考试的学生,一进入企业就能成为一名称职而敬业的熟练工人或技术人员,为受教育者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培训企业就业。虽然培训合同规定,培训企业没有义务必须将学徒毕业后留在本企业就业,毕业生也可自由择业,但是最后大多数的毕业生还是留在了培训企业。一般来说,培训企业比较愿意本企业的培训学徒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一方面是因为本企业的培训学徒比较熟悉企业的工作岗位,能很快胜任工作;另一方面是因为企业经过几年对学徒的培训后,对各学徒的能力素质有较多的了解,可以挑选适合本企业的优秀人才。从总体上看,德国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需要提供专门的职业人才,其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明显好于其它高校的毕业生,失业率也低于其它高校毕业生。

3、职业教育属于政府、社会、企事业和个人的共同行为,但更多地强调政府的行为

政府职能具体体现在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发展、解决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每位职业者或准备就业人员提供就业本领和选择工作机会。政府不仅按各校在校学生规模拨放教育经费,还利用税收减免政策鼓励企业接受学生实训实习等。德国职业教育的经费主要由企业、经济界和政府共同承担,其中很大一笔费用落在企业身上。企业作为重要的一方具有较大的决策权。企业不仅有权决定企业职业培训的有关事宜(如制定培训条例等),而且有权参与制定各种职业教育政策、参与起草职业教育法、参与制定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大纲等。德国职业教育成功运作,企业的积极主动参与功不可没。

4、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与富有特色的职教师资队伍是分不开的

严格的教师资格认定,及其教师地位的确立,加上继续教育法规,使得德国的职教师资质量和数量得到充分保证。“进门难,要求严,待遇高”是德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通过激烈的竞争,职教师资大都具有良好的品质、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和快捷的效率。德国职业学校教师最低学历为硕士毕业,要学习专业和教育理论知识,到校后有两年的实习期,经过两次国家考试合格后,政府终身雇用,享受公务员待遇。要求教师每年至少要参加一次培训,以保持技术活力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5、德国职业教育十分强调实践与理论结合,德国职业教育校内实操实训设备先进、技术含量高

有人这样描述,德国最先进的设备可能不在企业的生产线上,而在职业教育技能训练中心。职业教育技能训练中心有优良和配套的实验设备,职业学校有自建的实验室,也有国家或企业建立的职业实习基地。这些基地向社会开放,设备优良,许多职业技术学校都可以利用。我们在德累斯顿一所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几个机电工程师培训实验室看到,教学模式实施一边学习一边实践,贯彻“规范操作、严格训练”的方针,每个学生除了接受严格的文化理论教育外,还都必须接受严格的实际操作训练和实习训练。这种训练严格到连锉刀上下、左右角度都有十分详细的规定。由于训练很严格,学生那种懒散的、粗心大意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项目教学也是主要的教学模式,毕业设计必须“真刀真枪”地解决实际问题,选题来自企业或学校本身。题目可小一些,有些毕业设计,不仅要求学生出图纸,而且要出样机,或参加安装、调试,体现设计、工艺的一致性。

6、注重学生关键能力的养成与道德观的熏陶

德国职教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如前所述的对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这部分能力是学生今后完成技术工作所需的能力;第二部分是关键能力的要求(相当于我国的素质教育),关键能力是指超越职业领域,对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起至关重要作用的能力。

三、感悟与启示

我国建国以来,职业教育的蓬勃兴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强劲的可持续发展势头,到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我国职业教育掀起了大规模发展的热潮。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已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深化内涵建设的关键时刻。此次欧洲考察归来,集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认为事关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建设和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思考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大力度,推进我国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和产学研结合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许多难题和深层次矛盾,如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单

一、专业设置不灵活、教学内容脱离实际、职教经费不足、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就业适应时间长等。造成这些难题与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没有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德国实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其最大的特点是企业对职业教育的积极参与。没有企业的参与,职业教育就不能获得快速发展。尤其是我国以长三角为代表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门类齐全的中小企业众多,这次我们考察的德国德累斯顿建立的跨企业培训中心就很值得参考。所以,尽快探索建立健全适合于中国国情的“产学合作”的可操作机制,不仅仅是职业教育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而且更是事关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之路。

2、学校应该主动敞开大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尽快增强高职院校主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主动走向社会,主动走向企业,主动服务社会,主动服务企业。以服务为宗旨,密切与社会、企业的联系,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企业的需求,主动寻求工程项目,尝试通过工程项目的运作实现与企业或用人单位协同完成教学及实训过程,使学生既学到理论知识,又掌握实践技术。

3、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既懂理论技术知识,又掌握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

建立双师型队伍是高职师资队伍的发展目标。针对我国当前高职教师的现状,师资队伍的建设可具体从四个方面着手:

(1)对已有的师资进行严格、规范的培训,并通过考核确定其上岗资格,并与工资待遇挂钩;

(2)聘请兼职教师,主要是企业等用人单位的专家、资深技术员等,以解决现有师资实际经验不足的问题;

(3)积极引进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人才;

(4)落实、坚持、完善、考核职教老师每年一个月下现场的制度化运作机制。

4、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由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的转变

深化专业建设改革,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化调整专业设置,进一步加强特色专业建设与品牌专业建设,办好高职的核心就是打造特色专业。最重要的是特色,最关键的是特色,最难办的是特色。首先要有质量意识,进而要有精品意识,最终要成就特色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市场适应能力、服务能力、生存能力、竞争能力。

5、加强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的改革,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进一步加强精品课程、项目课程和综合化课程的建设

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深化实训教学环节的改革,注重实践,严格训练,要突出实践性、针对性、实用性。推进“双证制”的规范化、制度化,强化高职院校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岗位职业技能,培养企业需要的“一专多能”的技能人才,打造“零距离上岗”的人材培养模式。

6、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推进全面素质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

要深入探索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全面素质培养的举措与途径,要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的人文环境。环境就是教育,就是潜移默化地熏陶。创新人才不可能从封闭的校园中培养出来,人才培养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充分锻炼的人,才能获得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确立理性的人生价值观。

7、政府立法,明确政令

我国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议》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以来,1996年我国正式颁布《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明确了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进入21世纪,党中央国务院又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于2005年作出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总之,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法律的保证大大促进了我国高职的健康发展。但由于缺乏相应配套的具体政策法规和具体运作机制,我国高职教育并没有得到深层次的长足发展。我国在高职教育的法规方面还需完善立法,加大执法力度,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创建一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良好社会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姜大源 德国教育体系的基本情况 神州学人网。

[2]Prof.Dr.Hortsch德国的“双元”系统 讲座。

下载德国FH教学模式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德国FH教学模式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德国职业教育的启示(定稿)

    德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www.xiexiebang.com 教务处,湖南 长沙410200)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概况 我有幸参加了由教育部和德国继续教育与发展协会合作举办的“......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对我院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对我院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摘要: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被世界上公认为是最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之一,本文从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及特点出发,探讨我院教学......

    德国职教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协同创新的启示

    德国职教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协同创新的启示1 二战以来,德国的职业教育体制是世界公认的最优秀的教育体制,它为德国的企业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技术工人,使德国的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职职业教育的启示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职职业教育的启示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正在日益加强,中德政府对两国间教育的交流愈加重视,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

    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模式初探论文

    【摘 要】数字化教学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中新兴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它可以通过教学资源和学生成绩考评数字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实验手段的虚拟仿真化,利用现代的计算机......

    德国“双元制” 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pood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谢定 生龙筱刚 [摘要] “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是德国特有的并享誉全球的一种职业教育的模式,是一种特色鲜明的职教师资培......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发达原因分析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发达原因分析[ 作者:王艳玲 吴雪萍 来源:中国教育网 点击数:686 更新时间:2007-6-14 文章录入:glgcx ] 【摘 要】 作者在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德国职业教......

    德国职业教育理论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理论的启示 ——学习李文博《德国职业理论与前沿理论介绍》的体会 畜牧兽医专业谷振山01 2014.11.10 2014年10月10日,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李文博老师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