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专题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文章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入手,分析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具有人才层次的高级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的技术性、培养手段的多样性的特性,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与管理、过程控制与学生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等一系列环节着手,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培养模式;人才培养
Abstract: The article from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 mode to start the connotati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 with a senior-level talent, knowledge, professional ability, technical personnel, training means the diversity of features, from a professional Set up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s, educational reform and management, process control and evaluation of students, teachers, and so begin a series of links from high training goals starting to build model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training model;personnel training
前言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是高职发展的一个热点,是借鉴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探索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大胆地在实践道路上勇往前行还是适时停下脚步进行理论反思是每个高等职业教育者都可能面临的困惑。
一、正确认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一般认为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直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和手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确定的具体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
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理论、教育实践一体化的操作体系,研究其模式,必然要从其构成要素入手,研究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内容。
二、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性
(一)人才层次的高级性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研究型和工程型教育;以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及较高的技术技能和操作水平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无论这种技术技能岗位多么趋前、工作内容多么具体、动手程度多么高,它都必须通过专科层次的教育才能获得,仍然属于高等教育培养的范畴,这就是人才层次的高级性。
(二)知识、能力的职业性
高职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群来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它对学生进行的是某种职业岗位生产技术技能和管理知识的教育,它是以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安排教学计划,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工作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明确列出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而组织教学。
(三)人才的技术性、技能性
高职人才不但掌握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技术技能和组织能力,能够将研究或者工程型人才的设计意图或工艺思想应用到具体技术技能操作的实践中去,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培养手段的多样性
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培养手段的多样性。在教学形式上,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教学,而且尤其注重实验、实习、设计、实训等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既然是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整体优化,这就要求我们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与管理、过程控制与学生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等一系列环节着手,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实施办法,并整体优化,达到最佳效果。
(一)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是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应适应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定,应考虑到以下几点:⑴所设专业是否和区域、相关行业的现实和发展对所需求的人才相适应;⑵学院与区域、相关行业联系是否密切、是否能根据人才币场有效需求灵活设置新专业或调整已有专业的服务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学院能否完成当年招生计划;
⑶所设置专业均有基本的办学条件,并逐步提高,以满足提高教学质量的需求;⑷所设置专业课程内容应紧紧把握科学技术发展动向。
(二)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与基础,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应有科学完备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应包括以下以下几个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岗位知识与能力调研分析报告、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意见等。通过知识与能力调研分析报告确定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依据和目标,培养方案是对培养目标的具体设计,专家论证意见是对设计方案的审定,三个环节相互联系与制约,构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三)教学改革与管理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际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1.理论教学方面:⑴每个专业应该根据培养目标要求,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恰当设置课程;基础课教学体现“以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专业课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⑵基础课与专业课。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⑶初步形成以职业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各门课程的地位、边界、目标清晰,课程之间衔接合理。
2.实践教学方面:⑴每个专业都应构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实施效果良好;⑵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在校内(外)实训基地中受到与现代
生产技术水平相对应的岗位实际业务训练;⑶每个专业的毕业生应达到“会操作、会应用软件、会上网、会应用计算机收集与处理信息”(简称“四会”)的计算机教学目标;⑷每个专业的实习、实训、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⑸高职高专应逐步增加选修课比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方面:⑴高职高专应全面开发教学方法与考试模式改革,教师应能够改变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积极实行启发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重视因材施教,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探索适应高职高专教育要求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模式,并在教学中取得一定成效。⑵课程教学应使用投影、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4.实践实训方面:高职高专的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情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要及时吸收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践,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教学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四)过程控制与学生评价
过程控制是指在实施教学计划全过程中,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而采取的手段,它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关键内容。过程控制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师资配置、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岗位能力培养要求的实验实训
设备配置、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图书资料配置、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信息资源配置、教学过程控制与监督制度、教师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制度等。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要有师资、实验实训设备、图书资料、信息资源来保障,同时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从而构成教学过程控制保障体系。
学生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培养目标而确立的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性目标。学生评价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学生日常行为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学生思想品德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学生基础理论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学生职业技能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学生毕业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等。学生的日常行为、思想品德、基础理论、职业技能、毕业考核,规范了学生的学习和确立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构成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学生评价保障体系。
(五)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高职高专院校应按照高职教师队伍特点,认真抓好教师队伍建设:⑴着力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教师既冥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⑵应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职结合,改善学校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的需要;⑶应淡化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的界限,逐步实现教师的一专多能。教师队伍在数量上逐步满足的同时,要严格标准和要求,逐步提高质量以满足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确保教师质量整体提高。
第二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思路
6、在今后一段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色鲜明、高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篇:高等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的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的探讨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挑战。本文分析了高职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要尽快与社会接轨,必须转变培养观念,加强专业建设。阐述了课程模式设置的构想: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基础课、以任务为中心的技术课程、以技术开发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同时提出了:在教学中要体现对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并且强调了教学中急需加强和完善的几项重要环节。
关键词:就业挑战;课程模式; 课程设计;情境;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人为本;拓展;加强完善
加入WTO后,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竞争,产业机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将需要大量高质量高素质的职业人才,这种人才需求是多层次、全方位的,这将导致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改革,将涉及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专业和课程设置、师资等诸多方面。
§1新形式下高职学生面临的就业挑战
1.从总体就业人数来看,供过于求。一方面,随着十六大关于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推进,城市化步伐加快,表面上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农民(尤其是不发达地区)开始涌入城市就业大军人数居高不下;另一方面,高校扩招隐藏的就业压力已到了释放阶段。2003年我国第一届扩招带来的毕业生就高达212万余人,比2002年同期增长67万余人,这么多的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就业压力之大,就业竞争之强,可想而知。
2.从岗位需求数量来看,人多粥少。有调查表明,在我国1月份劳动力市场需求中,89个城市中所需的198个岗位中,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需要的比例仅为0.8%。与此同时,环境相对艰苦的中西部地区就业岗位都开始出现因人才回流而导致的紧张局势。中国入世以后,国内众多部门行业都经受了外来的经济冲击,这些部门行业要发展,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和技术就开始逐步替代劳动力,企业开始出现一种换血现象:一批富余员工下岗,一批稀缺岗位空位以待,通过定量分析,后者数额明显比前者少,实际岗位需求更未有所增加。
3.从岗位需求层次来看,人才“买方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买方”的选择欲就愈强,“卖方”经受的压力就愈大。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事业注重应聘着的综合素质,一方面招聘单位对毕业生的面试、考核要求提高,考核面也越广,对外语及计算机水平都划出了明确的门槛;另一方面毕业生在应聘时会受到专业、成绩、经验甚至户口、性别等方面的限制,使许多学生不得不望而止步。
§2高职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最重要是弄清目前我们的教育观念与现代教育观念的差距。只有先找出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克服高职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高职院校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学观念上存在以知识为本,主要立足于向学生灌输一定的知识量,而不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忽视以人为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
(2)教学模式统一,即刚性的教学计划,同一个专业的学生用一种模式培养,不考虑学生的地区、基础等差异和个性特点,每个学生学同样的课程,用同样的进度,同时毕业。
(3)教学内容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知识结构单一,教学内容滞后,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组建知识结构。
(4)教学方法上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注入式“,一如既往,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5)考试方法上引导学生死记硬背,完全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优劣,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上述几方面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根本上的改变,必然影响到高职教育的现代化进程。§3转变培养观念,加强专业建设
从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来看,要革除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念,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教学观点,必须以邓小平“三个面向”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要结合实际,落实到教学改革上。
1.培养理念的转变
发达国家中普遍的教育理念是:受培训者是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主体,教育与培训是培训者与被培训者互动的过程,而不是训练者对被培训者的硬性灌输,这对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的 “师道尊严”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中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价值观——买方市场,即被培训者的需求是职业教育的主导,培训者的知识结构要随着被培训者的生存需要、工作需要而不断更新,培训者的教学方式、步骤、程序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我们在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首先要把被培训者的需求作为职业、成人教育的主导内容,培训者的知识结构要随着被培训者的生存需要、工作需要而不断更新;其次,教育的内容要根据时代和社会对被培训者的要求而设定,教材必须不断更新;第三,培训方式应因材施教,突出个性化教学,培养创新能力;第四,教学效果的评估应当是衡量被培训者受训后水平提高的程序,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门课程的分数。
2.调整专业布局,加强专业建设
学校教育应当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根据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灵活机动地调整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在专业设置于设置上有所侧重,突出自己的特点,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入世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教育发展的规律,来增强和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建立与众不同的品牌专业。
关于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在传统课程中删除过时、落后的内容、增添世界科技发展的前瞻性知识。二是增加国际教育类的课程,可以多开设国外科技、国际贸易、区域文化等课程,或增加相关学科的课时,使学生通过接受正确反映国际社会文化艺术、科技经济发展等状况的全方位的国际教育,认识世界,拓宽思路,形成国际意识。三是引进国外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课程和教材。
3.内在知识与外在证书相结合立足专业,抓好专业知识。学生在学习知识时,要学会对相关知识结构及其知识要点的搜集整理,明确研究方向,同时,加强对同一门类不同学科知识的串联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形成有专业特色的过硬知识网络。
另外,还要:两证并举,与社会接轨。使职业资格培训与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相衔接。要从根本上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毕业生的技能水平,一个重要的途经就是把职业资格培训渗入到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去。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推行“双证书”制度,通过单元式模块化的方式,把某一专业的职业技能分解细化,使学生可以利用学分累计的方式逐级边学边考,以保证学生毕业时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对现行的教学计划、教育内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必须进行改革,采用发达国家职教中通行的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替代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
§4课程模式设置的构想
1.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基础课
基础课程不是高职教育的主体,而可以作为基础课程的技术知识又非常广泛,这就产生了范围大与数量小的矛盾。如果每一技术知识领域都平均地各取一点,又会导致内容零散以致无用。为解决这个双重矛盾,许多教育家和技术专家创造和倡导了——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课程。
这个模式的课程组织的中心和逻辑,不是学科体系,而是按照意识、确认、分析、解决的心理逻辑,把多种领域的知识有机地组织起来。比如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的一个任务,是让学生从广泛的背景理解计算机文化,这就可以围绕“计算机发展和运用怎样使我们的信息系统,通信与生活方式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这样一个大问题,提出和解决“计算机的功能是如何逐步加强的?”“计算机产业是如何运作的?”“计算机的运用是如何导致我们的生活发生变化的?等问题。如此,可以设置能涵盖其中每一个小问题的课程组合作为其专业基础课。
2.以任务为中心的技术课程
以任务为中心的课程适合作为高职课程主体的应用技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这种课程模式中,技术知识不是平面式地陈述给学生,而是把它们组织在完成技术任务所必需的操作系统中。研究表明,以任务为中心训练出来的程序员、软件工程师,他们并不比正规大学的培训逊色,而技术能力却强得多。以任务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其基本程序可以描述为:任务呈现——专家演示——学生尝试(模仿操作——有指导的技术操作——独立的技术操作),其中的每一步都围绕技术设计的任务来进行,而且这些任务都来自企业的真实需要。
在其他专业同样可以运用这种课程模式模型,把技术和知识生动而有机地组织起来。
3.以技术开发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模式适用于培养高层次技术能力,西方各国都日益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并十分强调课程设计对培养能力的作用。比如,1990年美国科学基金资助的18项工程技术类课程改革中,课程设计占15项。
这种课程设计模式的特点,不是学习现成的技术知识,也不是模仿已经定型的操作程序,而是通过适当的专家指导,学习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技术成果。因此这种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技术选题,设计对象的功能和要求的描述以及解题思路参考等,此课程模式重在启发,而不是提供定论,因此篇幅不必长。与以任务为中心的课程一样,技术设计的选题也最好来自企业,至少要紧密联系企业的实际需要。
§5教学中体现对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培养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发展的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有意识的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把握教学内容的特点,根据其特点挖掘激发学生兴趣的源泉,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引起探索欲望,进而提高认识兴趣。
1.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情境的创设
教学中营造一个创造性的情景是学生创新意识发展的必要条件。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性,设计启发学生创造性的问题,运用启发性的语言,选择有利于创新思想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实现,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在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用形象语言描述典型问题进行设疑,引起学生的思考,营造创新思维的情境,形成创新思维的意识。
2.课堂教学中思维空间的拓展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也是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一方面。现行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将知识讲解得细之又细的现象十分普遍,使得学生没有进一步思考的余地和发挥的空间,制约了学生想象力和探索精神的发挥。要改变这种现象,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就需要实行精选精讲,避免面面俱到。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留给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时间与空间。变单向式教学过程为交互式教学过程,提出问题启
发和引导学生去讨论、去思考、去解决。突出单元整体特征的分析与讲授,把对个别为题的讲解转化为专题讨论式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由点到线,织线成网,扩大知识面和思维空间。
3.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精神是创造的动力,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重在好奇精神、探索精神、拼搏精神与合作精神,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应体现在:结合教学内容的历史背景介绍中外著名科学家成就,通过对教学内容中问题的提出、探索过程的宣讲,阐述科学发展的曲折经历,弘扬科学家的探索精神。结合教学选择和设计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问题,指导学生合作参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研究精神。
§6教学中急需加强和完善的几项重要环节
1.专业体系构筑、培养目标设定及专业课程设立必须适应新形势要求,与时俱进。加入了WTO,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发展将会至关重要,这应成为当前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因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①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提升综合素质为宗旨,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纽带,以教学教研为载体,以实践创新为动力,以技能培养为重心,使本专业学生一专多能。
②淡化专业面,重基础,宽口径,以培养复合型、实用型、职业型人才为方向,增强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从而顺利实现就业的转移。
③抓好教材关,争取反映给学生以学科最新动态、第一信息。在课程教材上求新求益,使我们的课程设计具有前瞻性,科学性,以便激励学生的思考和科研创新能力。
2.就业心理素质教育对于高职学生相当重要。
高职专业学生必须对专业走向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对就业形势有一个清晰的认知,“铁饭碗”、“天之骄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高等职业教育大众化必然带来“大学生与下岗人员同场竞争”的局面,“降格以求”实际上是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适应的“平行选择 ”。高职学生要保持自信的心态,更要有理性的思维,走先就业后发展之路。要相信只要为社会贡献出自身的价值,任何岗位都是立足展现的平台。
3.学校和社会依然是高等职业学生就业的推动剂。一方面,学校要进一步将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千方百计拓宽高职学生就业渠道;另一方面,社会劳动力市场、职业中介机构要做好就业信息的迅捷传动,打破学生信息不对称局面,帮助这一群体走好择业就业的关口。
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石油与化学工程系:苏春涛
2004年4月
参考文献
1. 刘锐.高校理论研究型专业学生面临的就业挑战与培养设计[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江汉油田2003.4 Vol.16 No.4
2. 杨延.入WTO对我市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N]天津教育报2002.9.27
3.何军,易俊.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深化高职高专教学改革[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学报2003.5卷.2期
4.陈凤英.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设置的探讨[N] 天津教育报2002.9.27
5.张学奇,相秀芬 教育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探讨[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1 Vol.6 No.1
第四篇: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探讨
——上海高职高专新任教师培训学习体会
2011年5月份,通过学校的推荐,我参加了上海市高职高专新任教师的培训课程学习,通过这次学习让我体会了很多,学到了很多知识,作为一个青年教师,实践经验还不是很足,这次的培训让我知道了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是适合高职高专教育的。
徐涛处长的一席话,有种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感觉,让我们民办院校也看到了希望,做起事情来也更有干劲了,此外薛喜民、冯伟国石伟平等教授的报告也让我受益匪浅,高职高专的教学模式一直是大家讨论的热点,怎样的一种教学模式是适合高职高专的,区别于普通的本科教学模式,让学生在高职高专的学习能真正的受益呢?我认为高职高专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的最大的特点应该是实践能力,这也是所有教授的报告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之一,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应该突出课程的实践能力,以项目为主导,跟社会相结合。
通过几天的学习,我总结了一些如何提高高职高专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能力的方法,具体体现为:
一、以项目化教学为主导
当前社会设计行业激烈的竞争对毕业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社会需求应用型和创新型的人才。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这就对艺术设计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以能力为中心,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真正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适用面较宽、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是很多高校面临的问题。当前多数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学校,设计教育自身构架和系统的适应性不足,在教学方向、教学内容上没有及时调整,面对市场的灵活多变不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在教学方法上,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没有很好的对接,学生缺少实践的平台,实践经验不足。
项目化教学是新的教学方法,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凯兹博士和加拿大教育家、阿尔伯特大学教授查德博士共同创建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活动教学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项目教学法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典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一个项目是项计划好的有固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的工作。原则上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较完整的作品。其突出特点在于学习过程的实践活动与研究活动相融合。项目教学法是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教和学互动的模式。
艺术设计的项目化教学,可以引进社会上现成的设计案例,课堂与公司相结合,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际项目,给课堂营造一个工作的环境,让他们的完成项目的同时也完成了专业的深入学习。
一、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可推行教学新技术应用,增强教学互动性
主要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理论讲授与应用设计相结合,讲授注重实际
2、形象教学辅助,分析成功案例
3、根据实践项目针对学生素质进行分组。
4、课题训练注重过程,认真分析课题目标
5、个别辅导,调整表现形式接近目标,解决学生个性的问题
6、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观摩、提建议,作品展示
7、多种形式检查教学效果
8、采用教赛结合,积极与设计比赛相结合。在深入课堂教学的同时,扩大本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三、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
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对于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培养技术与技能型人才独具优势。学校根据企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确定教学内容,使高职教育与企业发展融合在一起。也是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力途径。
如果已经有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可以在产学研合作实施上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市场和现场教学力度,为学生提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场所,进一步拓宽与丰富学生专业知识面;创造了适合职业岗位的实践环境。
四、可以适当的聘请企业人员来学校兼课。
企业人员的实践经验丰富,而且是社会上第一手的资料,能直接的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实践能力。
以上是通过几天的学习经验总结和对高职高专教学模式的一些看法,供大家一起交流探讨,分析的有不当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上海震旦学院 报告人:宋清澄
2011年5月
第五篇: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在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其本身亦存在着很多缺陷和不足。尤其是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这严重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功能的发挥和其应有的作用。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一般认为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直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和手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确定的具体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就我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来看,必须突破传统人才培养的束缚,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型、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比较晚,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课程安排等,在很多方面大都沿袭普通教育的发展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也不可避免的有照搬照抄“普教”的嫌疑。这也导致在人才培养方面,现在的高等职业教育并没有突破理论教育这一内涵,在职业教育内强调学生基本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对学生实际的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最终导致学生虽然满腹经纶,却无实际的操作能力。这样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的满足市场、企业的需求。最终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无疑导致了企业、市场在招聘人员时,宁愿选择普通院校毕业生。它们普遍认为,现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并没有到达企业、岗位的要求,而招聘普通院校的毕业生,只要稍加培训,即可达到岗位的要求。这样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市场上并没有足够的竞争优势。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只有进一步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出路,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更有生命力,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在于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的高技能型、技术性人才。这类人才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迅速的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这类人才身上体现着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能够针对某一岗位群,结合自身掌握的能力和水平,更好的胜任本岗位的工作,实现自身和企业的双赢。
围绕着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型、技术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改革现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首先,正确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次等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学业失败者、社会地位低下者以及经济能力不足者无可奈何的选择。它应该而且必须为不同层次、职业、手工业者提供更高层次的教育。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对高职教育的定位,由于理论上的模糊,导致实践上存在定位不清的现象。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只有定位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类型上,才能有正确的逻辑起点。
其次,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只有在正确的、清晰的培养目标引领下,它才能顺利健康的发展。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都是技术型人才。即将设计、规划等转化为现实产品或其他物质形态的人才;是为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服务的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教育层次,可以有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但是,统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大都由以前的大专、中专转变而来。但是其本身的教学、师资等并没有相应水平的提高。同时,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严重缺乏研究生、博士生层次的教育,不同水平、层次的毕业生流通不畅,向更高层次流动比较困难。此种状况严重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水平。进一步完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的正确导航。
再次,转变高职课程教学模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课程的价值取向上,应重视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协调。在课程设计的内容与形式上,应重视科类、职业门类之间的结合。在课程设计的目标与实施上,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重视调查、实训和实验研究。在课程设置方面,十分注重增强课程的弹性,兼顾理论和实务。广泛增设选修课数量,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职业适应性的需要。在课程内容方面,注重围绕社会的需要,坚持以职业对技能和知识的实际需求为课程内容的依据,重视课程的职业功能性。同时,许多国家为使学生能适应以后工作的变化,满足转换不同职业岗位的需要,广泛实施“通专多能”(多接口)人才的培养模式。
最后,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保证。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办学,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利用双方的优势,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在人力、物力、财力和实践场所方面的资源共享,缩短高级专门人才从理论到实践的距离,加速了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学校和企业的紧密结合,可以使学校最快的接受来自企业、市场等方面的需求,以便于迅速的对自身的不足做出调整。从未保证所培养的人才是市场、企业所需的人才。而企业由于与学校的近距离接触,可以更好更快的应用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等,反馈各种有效信息,通过这种人才培养形式,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转变。
改革和完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高校适应社会现实、促进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高校应对就业形势严峻性的必然反应。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保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