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论坛——国际视野之德国

时间:2019-05-12 23:19: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论坛——国际视野之德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论坛——国际视野之德国》。

第一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论坛——国际视野之德国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论坛——国际视野之德国

时间:2009年11月27日下午 地点:三层第二分会场

主讲人:胡格(Mr.Hug),德国巴符州郝博职业学院机电专业主任,巴符州州立教师继续教育学院资深培训师 主持人:马军,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主持人:尊敬的胡格先生,朱佳先生,各位代表,各位嘉宾,下午好。我是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的马军,受大会的委托主持本次会议。

这次紧张而丰富的研究会/展示会,给了我们很多收获。一天半的行程过去了,我们从说专业到说课,从讲堂到实习,我们已经深入到了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关键性的操作环节,许多努力都是在我们蓦然回首之时感觉的,所以很兴奋。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拓宽我们的视野,探讨在国际背景的大形势下,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

大家都知道,德国的职业教育是德国经济跻身于世界前列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在职业能力开发的教育理念上,在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和行动导向教学组织等各个方面都很有特色,值得我们借鉴。今天我们借助于研讨会/展示会,本着交流、借鉴、合作、发展的理念,不远万里请来了德国巴符州州立教师继续教育学院资深培训师和学院驻中方代表朱佳先生来这里讲学。

巴符州是德国第三大州,它的机械制造、汽车制造在德国是最强的,巴符州的创新力在欧美范围内应该说是处于最高位,它的职业教育也是在德国处于领先地位。

说起来,我和胡格先生也算是朋友,因为他到我们长春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过两次教学和指导,深受教师们的喜爱和尊重。他富有成效的培训,实实在在地推动了我院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学习领域教学法的讲座,会使你对职教的理念、教学方法有更新的认识,对“学中做”、“做中学”有更深的领悟。今天胡格先生主讲的主要内容是“新学习领域课程下的教学法”,一会儿大家就能亲身体验到行动领域教学对你的冲击和魅力,在此我无法用准确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

下面欢迎胡格先生和朱佳先生为我们作期盼已久的精彩报告。

胡格:你好!大家下午好!

我本人是不愿意站到讲台上做这个报告活动,我更愿意走到下面,和大家在一起。对我来说,教学活动本身也是和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活动。在国内的很多次培训,我也是每次都坚持不在讲台上作交流,而是走到学员当中去。但今天由于场地的原因,我必须站在台上。今天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向各位校长、专业老师介绍我的专业教学经验。

我并不习惯于这种讲座式的报告活动,我更希望通过互动的形式与大家体验报告的内容。但鉴于这样的场地条件,必须以报告的形式为主,不过还是会有很多的互动内容。

我今天主要是想和大家交流一下为什么职业教育要进行改革?主要的一点是我们要让学生去学习,而不是老师在教学,我们要让学生积极地参

与活动,而不是老师一个人在台上讲课。

首先介绍一下我的个人情况,也介绍一下为什么今天这样的教育教学形式要进行变革,它会对我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除此之外,我会以我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个人经验和体会为主进行介绍。我在国内也做了很多年的培训活动,对中国的职业教育也有很多体会和总结,虽然我们两国的体制不同、国家大小不同,但在很多方面都有共同点。以我个人这几年和中国同行的交流来看,我们在理念、观念上没有太多的差异,问题是这些理念如何真正有效地实施。不是说有了理念就有了新的教学,关键是这个理念如何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进行实施,这个方案如何能够把这个理念变成实际的教学活动,这还需要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校的领导、各专业主任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他们是不可能出色地组织教学的。以我本人的经验来看,在德国过去这一轮课改中,只有学院的各个专业主任理解到并愿意真正实施这样的教学改革,在学校中才能完成真正成功的教学改革。以我对中国职业教育体制这几年的接触和了解来看,在这一轮课程变革中,中国的职业学校有很多德国不具备的优势,比如我们抱怨不具备校企合作的体制和机制,而中国的全日制学校却具有很大的优势和空间,能够把德国的双元制理念和精神做得更好。希望通过今天的互动,大家能充分讨论和理解新课改对职业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巴符州位于德国的西南角,有1000万人口,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这是很小的一个数字,但在德国已经是一个大省了。巴符州的工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也有很多世界著名的企业,比如汽车制造行业中的奔驰公司、保时捷公司和汽车配件领域中的博时公司。我来自斯图加特南部靠近黑森

林地区80公里的小镇郝博。下面我对本人介绍的方式也是每次对新班入学的学生介绍本人情况时采用的方式。

教学法里很重要的一种提示是可视化提示,这也是很 简单地用可视化的手段进行自我介绍。我本人的姓是Hug,但在德文里如果再加上两个点,就变成了“山丘”的意思,我告诉学生,我对学生来说,就是一座小山丘,学生要跨越我。我要告诉学生的信息是,我作为老师,我们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了,我就是一块平地,除了得不好,我就是一座小山丘,你们会很累,爬不过去。我要在开班之前和每位学生强调,让他意识到在这几年的学生过程中,和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对学生意味着什么,对学生何其重要。

如果说我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德国教师,我会长成如图所示的形象。这张图片的信息,首先要表示的信息是,我是一个专家,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当然,我本人做这个动作的时候,不会把自己的食指竖起来。

这样一个形象同时也代表了我本人具备技术专业的背景。技术专业背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具备了这样的专业背景以后,才有可能把技术中的专业内容在教育的整体概念下变成教学的目的。但是仅仅有了很强的专业背景还不等于我们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专业教师,我们首先要成为一个真正好的教师,必须是个教学专家,是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工作者,我们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工作中来,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具有良好教学背景的好的专业老师。在我的报告里大家会体会到这样一个概念,作为一个职业院校的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学专家的角色要比作一个具有简单背景的专业工作人员更加重要。

如果是同学坐在下面听,我站在上面讲,这样的教学活动是我本人非

常不愿意采用的教学活动。我更愿意向学生提出挑战,和学生一起做尝试,在学习的过程中允许学生犯错误,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学习的目的,而不是我去教会学生什么。

今天下午我想跟大家共同体验一下在我的教学活动中我是如何做的,在这样一种活动中,我本人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形式,而是更多地通过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在这样的过程中达到让学生学习的目的。

对我来说,在一堂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不是老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在这个活动中真正体验到了多少。这样一个教学活动的前提就是每个老师必须喜欢、热爱他的学生。同时,这样一种教学活动也需要得到学校领导和学校专业主管部门的领导的支持,否则就无法真正有效地进行。在我的课堂教学里,课堂是很热闹的,学生总是动来动去。如果在过去,校长在课堂门口一听教室里总是这么吵的话,就会把我叫出去,问我在干什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北京我们做过一次培训,参加的人数也比较多,当时房间不够用,做互动的时候需要用到走廊,在这个过程中会影响到其他老师的教学活动,这时候有一个老师走过来,让大家安静。这个例子说明,新的教学形式需要新的教学环境。

新的教学形式也需要一些新的教学辅助设备设施,比如在德国的课堂里,我们经常看到老师用的张贴卡片的小黑板,学生用的卡片和彩笔,我本人是郝博职业学院机电系专业主任,同时也是巴符州州立教师继续教育学院资深培训师,我很多在国外的培训活动都是以巴符州州立教师继续教育学院的名义进行的。

由于巴符州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还有三个地区有类似于巴符州

州立教师继续教育学院这样的机构,这样的机构对于巴符州在过去十几年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巴符州州立教师继续教育学院有三个校区,一个专门针对职业教育,一个是针对普通院校,一个是对校长和管理层进行培训。因为巴符州州立教师继续教育学院的培训工作包含的内容非常多,我在此简单地进行介绍。巴符州州立教师继续教育学院在过去十几年里由一个教师继续教育机构变成了有效推动教学发展的重要基地,学院有三项任务,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学校的教学发展,涉及到与学校教育有关的所有的事务,还有院校的发展、人员的发展。我们要在学校里进行变革,首先要对教师队伍进行变革,一个重要的保障是学院的领导要意识到这个变革的重要性,并继续推动这个变革。为什么现在职业院校里要推动教学改革和发展?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在德国学校里德国学生的基本情况,就我个人对中国学生的了解来看,其实学生们没有本质的区别,应该是很相似的。

每天早上,学生到学校以后,就舒舒服服地坐在椅子上,等着老师布置任务,老师不布置,学生就可以一直坐着。他在等着老师提供服务,没有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如果老师布置一个任务,说两周以后我们要完成一个大大作业学生就突然动起来了,说,老师,你告诉我我们要做什么,我们要学习什么,我们自己赶快去做。如果学生看到老师手上有什么教材,就马上跑来问,老师,能不能把教材复印给我们?但是总的来说,在课堂上,如果不向学生提出要求,学生总是把自己摆在最舒服的状态。在我们的会场上,大家也看到,有些老师吃完饭以后也比较疲劳,也有很多老师趴在桌子上想睡觉,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学生也是一样。这种状态

下,学生是无法学习的,他根本就没有想学习的状态,这种状态我们必须改变。

还有一点要提醒大家注意,学习活动是一个学生思考和学习的活动,不是老师思考和学习的活动。学生必须是教学活动的积极的主角。我们老师必须让学生明确,学生学习并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自己的人生在学习。首先这一点老师必须要明确,我们不是一个简单的专业教师,我们是一个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者。在传统的学习中,学生学到的基本上是所谓的知识,但是现在我们需要学习掌握的是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真正需要的。

如果老师老是站在上面讲,学习在下面听,这种学习的效果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可以做这样一个练习,大家做一个记忆15个单词的练习,希望大家不要交头接耳,主要是想看看这样一种活动的效果。我用15个单词代表一堂专业课里涉及的15个专业概念,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理解、记忆这些概念,对之后的学习可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我简单地把这15个概念和单词告诉大家,看大家在听到这15个单词以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学习效果。

先简单介绍一下游戏规则,然后开始做练习。我今天把练习的难度稍微降低一点,每组5个单词。这个做法与我在学校里上课的方式完全一样。游戏规则是:我先读5个单词,大家不要动笔,用脑子记住,让你写的时候,你再把这5个单词写下来。我在上课的时候会跟学生说,如果你不能完全记下来,也不要交头接耳,没有关系,我的目的不在于要百分之百地记下来,当然能记下来则最好,今天我想看看各位老师做这个练习的情况。

第一组五个单词:房子、狗、四

十、茉莉花、茶。我看到大家做得非常好,把五个单词都写下来了。

第二组五个单词:叔叔、云彩、窗口、杯子、太阳。再做一道算术题:2×5-4÷3+8=10。

第三组五个单词:小溪、刀、冰、草地、蚊子。算术题:22×5-100÷5×7+63=77。

我在现场看到的一小部分的结果与我在德国的课堂上看到的情形差不多,这很正常,也就是说,这样一种教学活动是有问题的。大家不要觉得很奇怪,其实很正常。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和我们的教学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关系非常大。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每个老师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而且我们都是非常优秀的教师,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也不能在这样短时间能把所有的信息量有效地理解以后记下来,这会对我们下一步的教学活动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我们再加一个边界条件,如果是下午了,刚吃过饭,上第一堂课,做这样一个活动,难度将更大。我们老师在提上积极讲课,允许学生在下面积极睡觉,这应该不是我们大家希望的教学状态。如果在座的诸位能把第三组5个单词全写下来,说明我们大家的智力水平很高,或者受过记忆能力训练。

现场有没有把所有这15个单词都正确地写出来的老师?看来是没有。这个现象也很正常,在我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也很难把15个单词都记下来,现在我们来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简单一点说,我们老师认为我们说的学生都听懂了,都会了,都记下来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情况,事实并不如此。所以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教学,不是我们老师讲,而是让学生工

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原因在哪里?每一个人作为一个个体,对信息的接受首先是感知到一个信息的存在,接收到新信息,第一个工作是进行短期记忆。从第一个环节来看,我们接收到信息以后,进入到短期记忆阶段,大脑已经做了筛选,筛选的内容和内容本身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呈现的乐趣性、关注程度是有关系的。首先是听懂了,理解了,这部分内容能进入短期记忆。进入短期记忆并不等于能进入长期记忆,再经过一个筛选过程,剩下一部分内容会进入我们的大脑,比较长期地保存下来。很多老师的问题在哪里呢?我们没有意识到,这样一个过程在每个学生身上都必须发生,我们总认为我们讲了,学生听懂了,记住了,但是从听懂、接受,到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对每个人来讲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我在国内曾经观摩过一次教学课,70个学生,老师在实训课上讲了几十分钟,讲得很卖力、很认真,学生 人在,而心不一定在课堂上,他听懂了多少?不知道。很多东西学生虽然听到了,但是并没有听懂。这个老师当然也把教学做得非常好,也很卖力,但最终评价教学效果并不是老师想教多少,而是学生学到了多少。这是在北京的一所学校,我从中选了40个学生,让我来上课,上了三天以后,最后一堂课两个课时,没有用翻译,基本上没有语言的交流,我讲了一个汽车专业类技术性很强的专业课,由老师进行观摩,学习效果非常好。为什么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原因就是我采用的方法不是老师讲,而是让学生学。所以,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教学。

下面从人的大脑思维结构的角度对刚才这样一个现象再做一个解释。比如现在有一个专业的内容,老师进行教学备课,老师对专业内容备课的方案、他怎么设计课程的内容,和老师本身大脑的思维结构有关系。以我

本人的思维结构为例,到教学环节当中遇到三类学生,每一类学生都是很有个性的。一类是老师认为很好的学生,他的思维结构形式和老师是吻合的,我讲课的方式对这个学生是最好、最适合,他可能就是学习效果最好的学生。这就是我们老师脑子里认为最好的学生。第二类学生,脑子中的结构与老师虽然不是吻合的,但是和谐的,这样讲课的内容进入到他的大脑思维结构里,虽然不是完全吻合,但可以套进去,所以这类学生也被老师认为是比较好的学生。第三类学生,老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很难进入到他的大脑中,老师讲的内容他就很难学进去,这就是老师一般认为不好的学生。而实际上,并没有任何一个学生是真正不好的学生。

我们怎么办?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唯一的办法不要老师总在教,你永远不可能代替所有学生的思维,只有上学生自己去学,每个学生就完成了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学生才能积极去学习,老师就要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的可能性。

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学生是否要非常安静地听?尤其在现在的信息技术时代,我们要求学生不要带手机,但总有学生把手机带到教室来,总有学生忘记关掉手机。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传统的教学活动就很容易受到干扰。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大脑思维结构,老师不可能同时具备具有六个思维结构的能力,所以不可能一个老师在一个教学过程中满足所有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大脑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来看,老师不可能是一个最好的老师,我们必须给学生自我学习的可能,提供这种可能,他才能够更有效地学习。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并不难,但是真正要在教学中进行改变是一个非

常艰难的过程,下面对此进行介绍。

下面做个练习,大家按照我的要求,把两只手交叉握起,保持这个姿势不要动。哪位老师的右手在上面?哪位老师的左手在上面?这是我们的习惯动作,这说明,仅仅在这个最简单的动作上,我们大家就有差异性了。下面大家保持同样的姿势,只不过是左右手的位置交换一下,有什么感觉?肯定是感觉不舒服。这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生的习惯,如果硬要改变这个习惯,就会感觉到不舒服。

再做一个练习,大家把手抱在胸前,有的老师会自然地把右手放在上面,有的老师会自然地把左手放在上面,如果交换一下,你的身体自然地会感觉到不舒服,有时候会不知不觉中转换到自己习惯的姿势。这就是说,我们一旦养成了一种习惯,不管是什么样的习惯,要改变它都是非常困难的,当然包括改变我们的教学形式也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过程。

每个个体都有他的习惯,都有他自己的特点,要改变这个习惯和特点的过程是一个不太容易的过程,如果我们的教学要做变革的话,第一个变革必须从我们的老师开始。在我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会有很多招贴画式的学习成果,都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己做出来的,这是一项非常典型的教学方案。

参加过我的培训的老师,应该对我的这套教学内容是很熟悉的,在新的教学形式下也需要新的教学方法,老师要熟练掌握这套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使用,这是需要进行训练的。

即使是我们今天这样一个教学活动,在这里我看到大家,我提问题的时候,大家会点头,我认为大家是听懂了,但大家到底是不是真的听懂了、是不是真的理解了?我也不知道。老师站在台上讲课这种形式不能检验学生真正的学习成果,这样一种状态我本人并不满意。就此问题,我会向大家作进一步的介绍,我不想用报告的形式,而是使用一些小的教学方法,通过与大家互动的形式进行交流。

下面要做的工作很简单,每个老师的桌子面前都有白纸,请你结合各自的专业写一下你的专业里来自于社会、行业对学生的要求。

在学校里,我要控制学习节奏的时候,我会摇一个小铃铛。我并不需要大家完整地把所有的东西都罗列出来,只是一个练习,让大家能够看到学生上课的情形,希望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老师的教学活动中来。下面,老师可以这样做,请学生举手说自己都写了什么。这样的状况是老师和一个学生的交流,一个学生获得了与老师对话交流的机会。但是这样的效率是不高的,这么多学生中只有一个学生有这样的机会。

下面做一个伙伴交流,我昨天晚上看到会场以后,已经把会场的布局都画下来了,大家一排排坐,请相邻两个人作为伙伴,两个人互相交流一下,并互相补充,看其他的老师有没有提出对自己有启发的新想法。这里用的是交头接耳的方法,在这么多人的情况下,如果两个人交流的声音太大就会影响到其他人,这时候请两个人轻声交流你刚才写的学习活动和内容。

我可以演示一下我刚才观察到大家讨论的细节。两个人坐在一起,往一起靠了靠,就开始交流。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不是一歪头,两个人说说话,就进行交流了。真正的交流,两个人坐的状态很重要,一定要面对面,这样才能进入真正的交流状态。刚才大家都是一歪头就算交流了,这样的方

式太简单。老师应该意识到这本身就是问题所在,我们必须改变学生这种状态,让他培养成良好的学习状态习惯。像刚才大家那样舒舒服服坐在那儿,一歪头就讨论,这确实很舒服,但这不是真正良好的交流状态,老师要意识到这个问题,要改变学生。首先老师要改变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然后才能教好我们的学生。

老师会提一个问题,你让我们大家交流,我根本不知道学生在下面说什么,我怎么去检查学生在干什么事情,虽然我不知道学生在干什么,但这样的交流状态至少比学生躺在椅子上的效果好。至少我刚才观察到一个现象,当我要求大家进行讨论的时候,一些很困倦的老师稍微清醒了一点,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事实。如果老师会发出笑声,起码说明他体会到了这一点。

我认为,我的学生毕业时要具备以下素质,如果大家也认同我这样的观点,认为我们的学生毕业了以后也应该具备这些能力的话,可以举手:一,独立性,要具有独立的工作能力。二,团队能力;三,责任心;四,质量意识;五,创造性;六,灵活性。

如果大家认同我这个观点,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怎么可能通过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睡这样的状态达到?这肯定是不行的,我们必须让学生积极行动起来,我们必须训练他们具有上述能力。所以我们在课堂里必须逼着学生动,要思考,我们必须制造出这样的氛围和环境。当然,这样做比老师站在台上讲课45分钟的难度要大得多,我们站着讲课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调动学生学习是不容易的。

下面一个任务,请大家积极思考并参与,希望大家自己找到解决问题 的答案。

(见PPT)这两个工件,请每位老师提出自己的连接方案,既能连接上,又能拆卸掉,请大家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动手把自己方案的草图画在纸上。如果是在我的教学活动中,我会要求每个学生提四个不同的连接方案。请坐在课桌两边的老师十人一组进行讨论,坐在前排的老师一定要把椅子调转过来。不知道老师注意到没有,调转椅子这个要求做起来多么不容易,当然并不是要求大家一定把椅子调转过来,而是要告诉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身体的位置形态是多么重要。我认为刚才的气氛还不够热烈,教学活动应该有活力,有生命力。我随机选取了几位老师的工作成果。(展示)

可以看到在座各位的创造力有多强,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连接方案提出来。教学环节到了这个时候,能够进行的教学量就非常大,比如这时候讲机械制图,就是非常好的切入点,在这时候讲机械制图的原理、做法,切入量是最深的。例如:做草图有个基本的规定,只能用铅笔做,这是一个基本的习惯。老师并不是一开始提出要求,让学生用铅笔做草图,而是做了以后再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学生不是从老师那里得到要学习的知识的答案,而是自己通过学习活动找到答案。如果我们有系统地这样进行教学,我们就会发现学生非常具有创造性,而且学生是能做好的,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学生不会做。我们只要让学生做了,他们就能够做好。

德国职业教育有一句新的大家流行的说法:教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教”会影响“学”,要强调让学生主动地学。我们老师要退回来,我们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阻力,不能阻碍学生学习,我们教得太多,反而阻碍了

学生的学习。

当然在我的教学活动中,所有的任务布置都有具体的设计,就像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他的每一个工作任务都有明确的书面形式。

大家都很熟悉德国职业教育理念概念下三个重要的能力领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请各位老师把这三个能力写下来,这时候,写这三个概念并不是很重要,而是到了这个阶段,学生可能很疲劳,这时候要想尽办法让学生有肢体动作,这个动作是运用肢体活动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写这三个字并不是目的,而是要让学生动起来。学生和老师一样,或者说从某个角度看,老师和学生也一样,所以说,要想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必须从改变老师自己的习惯开始。正常情况下,我会让学生把针对这三个概念的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展示。

我本人作为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对这三个能力的理解来表达我这个自我定位:这三个能力不是平交的,而是有前后次序的。首先我们要培养人的基本方法能力,建立了基本方法能力以后,才去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什么叫方法能力呢?比如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能力。同时还有可视化的能力、做记录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具备了这些基本能力以后,学生才有可能进行进一步的专业学习。这样一个能力的三个层次,在德国的职业学校里也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这样的教育理念,在我所在的学校是把方法能力作为首要能力。简单地说,教学的第一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要学会真正意义上的说话的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请大家拿出一张白纸,画出在台上的这位老师告诉大家的东西,她说

什么,大家就画什么,我们现在要训练沟通、说话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请大家不要交头接耳。在我们的魔术盒里有一个实物,老师不知道这里面是什么东西,她要尝试着用口头表达的方式告诉大家这是什么东西,请大家把自己认为自己听懂的东西画在纸上,无论是否听懂都不要提问。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小事故,这位老师会很疑惑,我为什么要摸呢?干脆一下拿出来。这时候实际上就是学生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要求随时做调整。

下面请这位老师用语言的方式向大家描述你摸到的东西是什么,各位老师专注地听,然后把你们听到并认为听懂的内容画在草图上。

老师发言:三角形的一个锥体,有一定的长度。

胡格:我很兴奋。下面进行成果展示。请问,在以上展示的方案中,大家认为哪一个最有可能性?

大家可以首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提一个问题,会不会我们每天在课堂上讲了很多,而学生最后的成果就是这样?老师讲得也努力,学生听得也努力,但却是这样的结果。我想,这样一个结果,我们应该是比较熟悉的。如何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就必须改变我们的教学形式。

如果大家看到了实物到底是什么,请不要责怪我们这位老师,因为她刚才发生的问题在很多老师身上都有可能发生。刚才这位老师几乎都快看到了,手也摸得很清楚了,并且很努力地进行描述,这点大家是不用怀疑的。鉴于在长春职业学院的良好经验,我们昨天晚上讨论时候还考虑是不是要拿一个更困难一点的实物,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这个实物到底是什么,而是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展现的教学形式。这个实物就是一个三棱柱,很简

单,老师已经摸出来了,关键是说得够不够清楚。我相信老师们都具备这样的能力,但学生不一定具备,这个能力不是教出来的,只能练出来。包括我们各位老师绘制草图的能力都需要进行训练。这就是老师的语言描述能力,这个能力包括很多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概念要清晰,关键词要准确。如果说是“三棱柱”的话,我相信90%的老师都可以画得差不多。一是要形象,二是要学生自己体验,体验最自然的学习方式,不体验,你永远教不出。学生一定要在学习过程中有体验的环节,他不去体验的话,没有实践就没有真知,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我在许多教学实践中就故意设置一些错误,错误本身也是一个实践的体验。在我们培训的活动中涉及到语言的能力,这里有很多技巧,需要专门进行培训,包括绘制草图的能力。

我看到在座有一些老师已经开始打哈欠了,这些打哈欠的老师其实是很痛苦的,他要和困倦在作斗争,我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我总是跑来跑去,我的肢体在作运动。我看到打哈欠的这些老师几乎都是半躺在椅子上的姿势,如果是这样的座姿,身体的内在器官会得到一个信息——我需要休息的状态,这样,心脏的供血机能马上就开始表示,少跳几次,少供几次,甚至自动调整到休息的状态。这样大脑中的供氧就比较少了,这时候再讲思维、思考就比较困难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不能集中注意力,很难进行有效学习。

要渡过剩下的二三十分钟时间,学生是要想办法的,在这样的状态下是不可能进行有效学习的,下面和大家做一个练习。如果在我家乡的学校里,我会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想办法到森林里去砍木头,但是在北京不行,不过我看到北京有很多桃园,我们可以到桃园里去。我说去桃园不是让大

家只在脑子里想到桃园里去,而是我们的身体要动起来。如果各位老师当中没有颈椎、腰椎问题的,请大家跟着一起活动,站起来。我知道摘桃子要做什么样的动作,请大家把手使劲往上伸,身体努力向上伸展。除了摘树上的桃子,还要摘到中间位置的桃子。桃子不小心掉到地上,还要拣起来。我知道大家希望早点结束,那就让我们把活儿干得快一点,加快动作的节奏。

希望大家现在稍微清醒一些了。如果我们处在睡眠、半睡眠状态,我们的身体要积极地动起来。如果我们处于过度紧张的工作状态,我们要消除紧张。有效的学习,身体需要一种适度的紧张状态,在适度的紧张状态下,我们就能进行最有效的学习。太放松了不行,过度紧张也无法进行思考学习。

我到中国来了这么多次,我觉得大家做这种练习的可能性要比在德国的机会多得多,因为我在街上会看到很多人随便找个小地方就能做运动了。老师要带领学生做,要引领学生做,一开始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做这些活动,可能大家会觉得有点滑稽、好笑,但是我们要是知道这样一种活动有其内在的教学思考的话,就会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习惯状态了。如果是在太放松的状态下,要让身体提高紧张度,在过于紧张的时候,一定要让身体放松。

要培养孩子的能力,大家知道,要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多,首先老师要改变自己,要培养自己很多新的能力。大家要知道,做这样一种教学活动,如果一个老师这么做的话,在学校里很难成气侯,而且经常会被大家笑话,这个活动就做不下去了。如果能够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最好是一个团队 的老师都这样做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就容易在学校里形成氛围,并坚持下去。

以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活动在德国引发了新一轮的课改,课改只是改革了的课程这一个部分,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这样一个学习领域课程下,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课程、教学方案。

我相信,在座的各位老师学习领域课程的理念和理论已经非常熟悉了,我也不需要过多的介绍和说明,我在这里想说的是,这样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出处和为什么要建立这套新的学习领域课程,它的意义是什么。简单一点说,教育领域的变革来自于职业领域、来自于个人、来自于社会整体的变革,引发了教育领域的变革。

中国目前家庭的架构和德国很相似,基本是一个家庭一个孩子,孩子的上面有四个爷爷奶奶、两个父母。他们到学校里,在老师的引导下要努力学习,其实他们根本不适应这样的状态。面对这样的一群孩子,他们在家里都是“小皇帝”,跑到学校来,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努力刻苦学习,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我们必须根据孩子来改变我们的教学,调整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案。

过去我们的课程是这样的情况,在这一轮课改之前,有基础课教育。我们就是打基础,基础打到一定程度以后,可以做一个简单的项目里,或者是能够做更复杂的项目,过去我们总是这么想的。但结果是什么呢?我们打基础,打基础,打到最后,学生对基础已经没兴趣了。老师认为非常崇高的学科体系的课程,其实学生对此一点都不感兴趣,什么学科体系?这个课程就学习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几个环节,要不断复习,不断加深,不

断地在过程中补充新的学习内容,不是总在打基础,然后再学习干什么事情,而是在练习做事情中不断回顾,不断加深,同时不断充实新的教学内容。

针对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德国职业教育还有一个很大的弊端,我们往往认为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优势和长处,即双元制,我认为中国的全日制比德国的双元制更具有优势,我正在研究这个问题,怎么让中国的全日制比德国的双元制做得更好,因为我面对的是几十个企业,协调起来非常复杂。我在中国也看到了很多学校,在学校里看到条件非常好的教学设施设备,而且老师的能力也非常强。在这样的条件下,不需要像我一样面对几十家企业,面对不同的人,要去协调双方的课程,这个难度是非常大的,大家不要认为双元制有非常大的优点,双元制有很大的弊端,在中国的体制下,有可能建立起比双元制更科学的体制,只是怎么做的问题了。在长春、在成都,我都看到了非常好的学校。如果我们能把学校和企业变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实训阶段就在学校里,与学校完整地结合在一起,而且老师又具备真正的能力,能够把实训教学环节在学校里真正地完成好,那么中国的职业教育在双元制中的体现就应该是真正最理想的状态。

我非常意外,在今年我发现了在很多学校里老师有完整行动过程的教学项目,后来我发现是很多老师从德国带回的项目。这个完整行动过程的教学项目的原创作者就是我本人,虽然我们都在用这个项目,这个项目是我花了三年时间带领一个团队设计出来的,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教学项目。我针对这样一个教学项目正在写一本书,要写清楚如何设计这样的教学项目,如何设计里面的内容。

完整行动过程的六个步骤,这个教学项目的关键并不是这六个步骤本身,而是老师在其中要扮演什么角色,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干什么。大家应该得出一个基本的印象,在整个教学过程老师要尽量往后退,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中,在这个过程中可能需要老师,但要尽量减少老师直接参与到学习中的环节。我会结合做决策这个环节给大家作介绍,首先是老师听学生汇报工作方案,这时候我们注意到,很多老师不自觉地进入到老师原本的角色,开始要讲了。老师经常容易发现,学生这个没做会,那个没做好,老师又回到了原来的角色上,马上开始不断讲解。按照我们今天对教育的理解,这是一个错误的做法。举个例子,如果我们要教会小孩知道铁板烧得很热的时候是烫手的,你教一百遍,他也不知道烫是什么概念。学生自己要自己亲身体验要什么叫烫,他才知道真正什么是烫,这个体验在教学里是非常有意义的。这种教学的基本原则就是体验式的教学原则,尤其在职业教育里显得非常重要,因为有很多很复杂的过程,完全靠教书而不去亲身体验是很难掌握到的。在这个环节中,我只听学生对工作方案的汇报,不作任何介入,而是让学生按照这个方案往下做。在这个过程中,到第四个环节,我唯一的工作重点是我关注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要出工伤事故。但是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如果每个老师问自己的话,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在什么情况下学到了最多的东西?基本上应该是在犯严重错误的时候学到更多的东西。我们从生下来开始学习,到学校里一进入学科体系,就忘记了真正的学习过程是什么样的,忽略掉这样一个重要的环节忽略掉。

在教学设计里很重要的一点是如何设计适度的体验,如果我们让孩子

体验烫手,不让他烫到受伤,犯错误不要犯到他没有兴趣,这里面是有一些技巧和方法的,不是说犯错误就是好刺激,只是适度的犯错误,这个错误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第六个环节里就有评价和分析的过程,对整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错误进行分析,在下一个轮回,不一定是同一个工作任务,但是之前犯过的错误不会重复,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下面是一个体验环节,在大家的桌上有一张写满了数字的纸,请大家找出能够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所有相同的数字,并把它用线连起来。各位老师找出了多少个直角三角形?如果把找得最多的几位老师作为标杆的话,其余老师的提高空间是很大的,这个练习重要的作用和功能是,它是提高注意力的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老师说话,很专注地努力在找,其实这是在训练人的注意力,人的集中注意力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

更有意思的是,老师要求结束了以后,学生不愿意结束,还在继续做,有多少人遇到了这种情况?至少在这个时间段,我把老师从躺在椅子上的状态带到了自己都停不下来学习的状态。

起码我应该能感觉到,这种新的教学形式和状态是很有意思的状态。今天这样一个活动只能给大家一个启发,一个想法,具体这件事怎么操作,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在这样新的教学形式下,为什么学校的校长、专业主任更重要?

如果我们以这样一个教学形式进行教学,老师在课堂里待的时间要比现在多得多。最简单的一点是,我们过去已经习惯的排成行的课桌布置形式要改变。我们需要学校建立起新的教学团队,团队建设要进行老师的培训,不是几个人凑在一起就是团队了。至少像马军院长走到教室旁的时候,听到教室里很吵,他不会认为是老师的工作做得不好,而是要知道老师在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校长、院长和专业主任对这样一个教学形式的直接参与意义非常大,只有直接参与了以后,才会发现教学团队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往往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领导的直接参与,光靠教师团队诉苦是解决不了的。这是整个教学变革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工作,一个重点的工作就是教学团队的能力提高。我们在过去的几十年和中国的院校进行接触时,把比较重要的一些内容形成了模块,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法、质量管理、质量发展。过去几十年中我们和中国相关教育部门进行了非常有效的合作,同时有机地设计了在国内和德国的培训项目。从今年开始,教育部职业教育研究所也开展了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有诸多问题,在德国很好办,而在中国解决不了。在过去的时间中,我们和中国职业院校的老师专门针对70个人的班级尝试了互动式的教学,结论是针对中国的学生,这种教学方式完全可以实施,只是大家要有勇气去尝试做这件事,尝试了以后才有可能成功。

主持人: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胡格先生和朱佳先生为我们付出的辛勤的劳动。通过本次论坛,这种互动也确实体现了我们初始的交流、借鉴的理念,当然,这种借鉴不是一种简单的模仿和照搬,关键是要体现职业教育的最新理念。刚才胡格先生的讲座也可以说是一堂课,这堂课就充分体现了他的教学思想。所以,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借鉴,而不是生搬硬套。在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我们借鉴了这种教学方法,有些团队做得比较好,有些团队就出现了照葫芦画瓢,为什么呢?就像胡格先生在讲课中说的那样,我们在理念的实施上产生了差异。当然纠正这种差异是有一个

动态的过程,也就是说,理念和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和过程。

我想,胡格先生的讲座给我们很多启示。对教师而言,我们要从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权威者,逐渐向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转变。胡格先生就是这个课堂的组织者与合作者。教师关注的学生能力不要仅仅局限于专业能力,还要更多地考虑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当然胡格先生说,方法能力放在先,社会能力次之,专业能力放在最后。我们要根据我们的国情,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因专业而异。

对学生而言,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而是主动参与学习,在行动中掌握职业能力,这点非常重要。

我昨天晚上和胡格先生交流的时候,他反复强调在训练中增加学生的能力。老师备什么?要备教学中的教法。今天也给我一个启示,对学校的领导而言,一是你既要制造与教学改革相适应的管理,为师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和环境。同时,你更要亲力亲为地干,做行动的校长。昨天胡格先生对这一点强调得非常多。

今天的论坛可以用16个字简要概括一下:讲得精彩,议得到位,互动热融,效果良好。

本次论坛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二篇: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

在德国没有“高等职业教育”这一专有名词,根据德国学校教育体制和继续教育体制的结构,以及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理解,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学历教育)由两类学校所构成,即技术(职业)学院和专科高等学校。

一、技术(职业)学院的培养模式

技术(职业)学院是政府与企业合作举办的借鉴“双元制”教育模式的高等教育学校。技术(职业)学院与通常所说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区别。后者是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企业培养技术工人;而技术(职业)学院是招收文理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为企业培养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专门人才,及中高级管理人员。

技术(职业)学院在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德国南部的巴登符腾堡州,是为适应当时企业对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人才的需求而建立的。技术(职业)学院是以面向企业,面向实践为原则,采取“双元制”的办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由经济界参加决定教育过程,并在学校与企业两个地点实施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深受企业的欢迎。因此巴登符腾堡州职业学院的建立对全联邦德国产生了很大影响,目前16个联邦州中已有11个州建立了类似的教育机构。这些技术(职业)学院既有公立的,也有私立的。公立技术(职业)学院由州政府负责,其经费得到了国家的支持,私立的技术(职业)学院多数是由企业行会或协会负责,由于它是以培养企业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为目的,因 此经费得到了经济界的支持。这里我们以柏林西门子技术学院为例对技术(职业)学院的教育特点与培养模式加以介绍。

1.技术(职业)学院的入学条件与培养目标

进入技术(职业)学院的学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升入高等学校的文凭,即文理高中毕业生或通过培训达到同等学历者;二是与某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学生只有与企业主签订培训合同才能在技术(职业)学院获得求学的位置。学生的身份为具有培训关系的大学生,这些学生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徒一样,在培训期间也从企业领取薪水。柏林西门子技术学院的学生每个月从西门子公司获得1500马克的薪水。

技术(职业)学院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双元制”教育模式在第三级教育中的应用,使学生经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职业教育,成为比技术工人更高一层次的实用人才。柏林西门子技术学院培养的是工程师的助手(相当于我国的专科教育层次),在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之间起桥梁作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使学生获得广泛的专业知识、跨专业的合作能力、管理能力和面向国际的职业资格,成为高级实用性人才。

2.技术(职业)学院培养模式的特点

柏林西门子技术学院把西门子企业的管理理念——以顾客为核心应用于教育过程之中。其特点表现为:

(1)倡导整体性教育

通过整体性教育,使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工作方法的能力、个人能力与社会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教学中他们打破了传统的学科授课的方式,采取跨职能的整体性项目对学生进行训练。例如通过微型控制器项目,使学生获得跨专业的基础知识;通过灵活的生产项目练习,如生产、装配和维修,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通过处理实际中的用户订单,如为西门子公司内部以及外来用户设计互联网网页,使学生获得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每个项目除了包含相应的专业知识外,都含有商业、项目和过程管理以及讲解技巧的内容。其目的是通过整体性项目的训练,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

与工程学士相通的培训模式

柏林西门子技术学院的学制是两年,相当于我国的专科层次。在两年的培训过程中,前3个学期主要在学院里通过授课和跨职能的整体性项目对学生进行训练,第4学期主要在西门子企业内各部门进行实训。学业期满,学生获得工业技术员资格,大多数毕业生将在西门子企业就业。成绩特别优秀的工业技术员(毕业成绩好于2.0)可以通过“双元制”(指柏林西门子公司与柏林专科高等学校合作,学制两年)补充学业,获得国际公认的“工程学士”学位。在这两年的教育过程中,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企业内接受培训,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柏林专科高等学校学习,其中第四学期以在企业内为主做毕业论文,学业期满,学生获得工程学士学位。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从柏林西门子技术学院的培养模式看,无论是专科层次,还是本科层次的培养过程,都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学院与企业之间在教学内容和实训内容方面的协调,使学生能够为就业做好 充分的准备。技术学院并不仅仅培养学生在学完学业后具有解决某一专业任务的能力,而是培养学生掌握全面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技术学院在教学上特别强调:宽而深的理论基础;技术上和方法上的经验;整体的思考结构以及小组中的行为方式。

在企业的实训中,为了拓宽和加深专业知识,需要向学生传授一些有针对性和应用性的专业知识;为了加强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的全面认识,需要介绍企业领域的广泛联系和交往的经验。

在企业的实训中,工作技术与方法的培训也是特别重要的。作为工程师的助手应该熟练地使用各种辅助工具,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掌握有关的生产经营情况并做出判断。为了增强适应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在企业的组织方面和经营方面的能力。同普通高校的毕业生相比,技术学院的毕业生能够从“他的”企业中了解到重要的经营过程、决策过程的经验。

二、专科高等学校的培养模式

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由两大部分所构成。一是综合大学、技术大学和特殊科类大学,属学术性大学。通常设置的专业广泛,以培养各类学术性人才为目标,标准学制为5年(但并不要求学生5年必须完成学业),学生毕业授予硕士学位。高教体系中的另一大类是专科高等学校,主要集中在一些工程技术和企业经济等类别的专业领域,以培养企业和社会组织实际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学制4年,并要求学生4年必须完成学业,学生毕业授予专业硕士学位。

专科高等学校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20世纪60年代是德国经济和社会大发展的时期,需要大量的实用型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 人才,这对于侧重培养学术性人才的传统大学来说,明显不适应。在这种背景下,专科高等学校应运而生。

1.专科高等学校的入学资格

德国的专科高等学校的入学资格主要有学历和实践经历两方面的要求。

学历要求。各州对于进入专科高等学校的学生要求必须文理高中或高级专业学校毕业。此外,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的毕业生,通过补习文理高中课程,达到高中毕业水平,也可以申请进专科高等学校。

实践经历要求。为了突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德国的专科高等学校与传统的综合大学不同,对于未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学生,主要是文理高中的毕业生,要求必须有一定的、与所申请专业一致的实践经历,一般要求3个月。申请入学者要自己寻找企业实习,并且要有带班师傅的鉴定。

2.专科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

德国专科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确定是以学生未来就业的岗位需要为导向的,提出“专科高等学校希望将自己的毕业生培养成更加接近顾客”。按照接近顾客的原则,专科高等学校要研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把握企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从培养人才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需要出发,来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传统的综合大学相比,专科高等学校培养的是专业性强,侧重实际应用的高级技艺型人才。毕业生的工作岗位是大中型企业的技术骨干或小企业的管理者及技术骨干。3.专科高等学校培养模式的特点

(1)针对经济界的需求设置专业

德国专科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特别强调要适应经济和企业的发展需要,突出专业的针对性。其专业设置不象综合大学那样广泛,而主要集中在工程类、管理类和社会类。

20世纪70年代初,对专科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提出了宽窄并存的原则。后来,在发展中,窄专业被不断地并入到宽专业中,形成了学生较宽的知识面,增加了学生未来从事工作的适应性。这样,形成了专业设置上的特点:宽口径专业,同时下设许多专业方向,使适应性与针对性较好地结合起来。

(2)突出教学的实践性

德国专科高等学校教学的实践性是由其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德国专科高等学校之所以产生,及其现在之所以能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就在于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强,深受广大企业界的欢迎。因此,他们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训比例,加强实验设备条件建设,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主要体现在:一是入学前的提前实习。没有经过“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文理高中毕业生,在入专科高等学校之前应到与所选专业对口的企业去实习,主要熟悉工作的基本过程和增加对工作环境的认识(如果入学前未能完成实习,有的学校规定可在入学后自己安排时间完成,但最晚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二是设置实习学期。德国专科高等学校一般都规定半年以上的实习,大多在第五或第七学期安排一个学期的实习。学生要根据所学课程要求,自己联系实习企业,要在毕业后所从事的类似岗位上实习。学生在企 业的实习主要由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人员指导和管理。实习结束由指导师傅写出实习鉴定,也作为毕业考试的必备的条件。三是在企业完成硕士论文。一般第八学期是学生专门做毕业论文的学期,不安排上课。学生要选择题目,到相应的企业去,在实践中进行实验和探索,完成硕士论文。这是一种特殊的实训,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实习。

专科高等学校的培养模式反映了德国教育发展的某些趋势。德国的高等教育历史悠久,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德国的职业教育,以“双元制”为特征,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成功模式。专科高等学校是在传统大学的基础上,吸收某些职业教育的优势而新建立起来的一种教育形式,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专科高等学校的培养模式的某些特点,反映了德国教育改革的某些趋势,有很大的借鉴价值。例如,适应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一定的职业技能和实践经历的入学资格;以岗位需要为导向选择企业实用的教学内容;注重实际应用,强调实训与实习教学等。这些经验对我国探索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第三篇: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发达原因分析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发达原因分析

[ 作者:王艳玲 吴雪萍 来源:中国教育网 点击数:686 更新时间:2007-6-14 文章录入:glgcx ]

【摘 要】 作者在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德国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因作了初步探讨,以期对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有所启示。

【关键词】 德国 职业教育

德国职业技术教育走在世界前列,对提高全民劳动素质、保证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发达的职业教育被认为是德国经济迅速腾飞的“秘密武器”。笔者在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发达的原因。

一、健全法规,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德国职业教育的立法颇为周密完备,20世纪50年代至今,德国颁布的有关职业教育的立法就有十多项,形成了一整套周密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规范了实施职业教育学校的名称、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长短、办学条件、经费来源、教师资格、教师进修、考试办法、管理制度等,以法律形式保证了职业教育的顺利运行。根据《联邦德国基本法》的规定,各州都制定了州一级的《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对18周岁以下已完成普通义务教育而未进普通高级中学就学的青年实行义务职业教育,原则上不允许一个年轻人不经过正规的职业培训就开始职业生涯。对于教育经费问题,联邦《基本法》明确规定国民生产总值的1.1%、工资总收入的2.5%用于职业教育,在战后经济困难时期也是如此,并要求由议会审定监督。德国的《劳动促进法》还对在职进修人员的收入、待遇及提供的帮助等问题作出了具体的规定。而且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都有一套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职业教育实施监督系统,使德国职业教育真正实现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教、违法必究,从整体上得以健康有序地发展。

德国职业教育管理模式中国家不占主导地位,联邦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和调控是通过立法得以不断加强的。1969年联邦德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确立了国家调控职业教育的地位。依据该法,企业培训必须遵守联邦政府制定的全国统一的企业培训规章条例;学徒在培训前须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合同的形式和内容及企业的责任和义务都事先由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学徒所选择的培训职业也必须是《职业培训条例》所规定的、全国统一的、国家认可的。正是通过教育立法,保证了全国职业教育的相对统一和均衡发展。

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使公众树立了良好的职业教育观念,促进了整个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据统计,德国现在每年约有70%(160万左右)的年轻人在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中接受培训。总之,一整套内容丰富、互相衔接、便于操作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使德国职业教育真正做到依法治教。

二、强调实践,坚持“产”为主导的产学合作

德国产学合作教育的突出特点是以产为主,产学结合。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中,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分工合作,双管齐下。各类中学毕业生如果要谋求一个职业岗位,必须首先通过申请成为某一个企事业单位的学徒,其未来的职业岗位十分明确,该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就是培训的目标。在这种培训方式中,“产”是龙头,“产”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补充什么;实践环节就在企业培训中心、甚至直接在企业生产线上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则由职业培训学校承担。“双元制”模式中的职业培训学校直接为企业需要服务,企业需要什么,职业培训学校就教什么。企业对职业培训起主导作用。根据相关法令培训企业始终对培训负有完全的法律责任,因而可以根据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能力素质的要求、企业对劳动者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的要求自行选择培训内容和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也正是由于企业在职业培训中起主导作用,职业教育所需要的培训岗位、场所、设备师资、资金等办学条件,甚至学生的就业问题等等都能妥善解决。

德国企业不把培训任务完全交给学校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一方面学不可能配备如此先进的、与当前正在使用的完全相同的设备设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面对面直接考核本企业未来员工各方面的表现,这对保障企业员工的高素质十分必要。德国的大型企业都建有自己的培训中心,培养自己所需要的合格员工。目前,受国家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全德仅13的私人企业(大约50万个)提供职业培训,而且多是一些岗位有限的小型企业。为了调动企业在职业教育中承担主要责任的积极性,联邦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照顾,如规定企业的职教费用可计入生产成本,可减免税收,可计入产品价格,在产品售出后收回,等等。此外,国家还拨专款,与州政府和工商联合会等部门联合,设立“跨企业培训中心”,支持中小企业和特殊行业的职业培训。产学合作的“双元制”也促使全社会都来关心职业教育,拓宽了办学渠道,节约了教育经费,保证了学以致用。

三、中高衔接,发挥职业教育规模效益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达还体现在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机衔接。由于中职教育之后接受高职教育及升入大学的渠道都是开通的,而中职教育的发展在促进德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又为高职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客观上加强了中职教育的吸引力。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参加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德国规定,学生在职业教育期间参加企业生产实习,企业要给予一定的报酬;学生在通过结业考试成为技术工人后,经过几年的实际工作,可报考技师;此后若继续努力,还可通过考试成为技术员、工程师和企业及部门的领导人,或进入大学深造,取得大学文凭。这种“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开放体制对引导青年积极向上、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把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的“双元制”也为学生在两者之间互相转换提供了方便。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的统计,德国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比例略高于20%,而近80%的高中学生则选择接受各类职业教育。德国很多实施职业教育的机构集多种层次和类型的职业教育于一身,注重提高职业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发挥规模效益。兰道职业培训学院是莱茵兰—普法尔茨州规模较大的职业培训中心之一,现有教师140余人,其中专职教师占90%,兼职教师占10%,现有在校生2600余名。该学院作为一个规模较大、学科专业门类较全的培训中心,被称为“全结构型”学校,设有多种形式和层次的职业教育:既有中职教育,也有高职教育;既是独立的培训机构,又是社区及其周围60余个企业的“双元制”培训基地;既有全日制教育,也有针对社区临时需要的短期培训(如师傅培训班,为企业选送的未来的师傅或技术员进行培训,少则持续1年,多则3年)。学校根据不同教学目标和需要,设有17类专业,如工具机械、环保、房屋建筑等,校园中既可见到面带稚气的年轻人,也有年过半百的老学生,生源多种多样。

四、严格要求,优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德国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有严格的规定,师资培养具有鲜明的特点,不仅有一套完整的培养培训体系,而且采取严格的国家考试制度。

在德国,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职前)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大学师范教育阶段,这个阶段通常为9~10个学期,学习一个职业教育主修专业,并选修一个辅修专业,学习结束后必须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或是硕士结业考试(毕业后进入企业担任培训师)。第一阶段师资培养的主要特点是教学内容广泛,学生学习自主、灵活;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重视对学生教学技能与方法的训练;发扬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大学传统,把研究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作为学习的重要方式,要求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重视在职业界实际工作的经历和经验;有严格的考试制度,全面体现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引导和规范学生学习行为。学生只有通过了第一次国家考试,且证明拥有了与专业方向相应的职业经历,或者完成了职业培训,才能进入第二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为期4个学期的见习期,见习生一方面要参加大学研讨班的活动,主要是教育学、专业教学法方面的研讨,另一方面,他们还要到职业学校去见习,从事每周10课时的教学,还要进行咨询、辅导、教育、“学校构建”(如革新、组织、评价和管理)等。见习期以第二次国家考试结束为终点,第二次国家考试要求撰写论文,要上公开教学实验课,另外还有有关专业教学法、教育学、学校法的口试。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就等于获得了教师资格证书,有资格成为职业学校的教师。职教教师也可以是大学毕业生,但要有5年或5年以上工作经验(大学毕业文凭与第一次国家考试的文凭不等值),进行两年半的教师培训后,方可参加国家考试,取得职教教师资格。

根据德国各联邦州的法律规定,职教教师需要不断进修。在有的州,职教教师的继续教育由教育学院承担;有的州则由专门的培训中心负责。当然,有的大学也参与这种培训工作。此外,许多企业为推广新技术、新产品,也举办一些培训,邀请职业学校的教师参加。按国家规定,每年每位教师有5个工作日可脱产带薪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时间灵活,以1~3天的短训为主,培训场所在培训中心、职业学校、企业或几方联合。近年来,德国对职业教育教师的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大纲要求,还要有学校管理、开发、预算,以及处理与外部培训企业的关系及与学生之间关系等方面的能力。现在,许多职业学校也成立了教师参与的学校管理小组,该小组获得各项资源并承担起组织、工作策划、授课准备、学习效果监督、继续教育、知识与技能传授、协调等责任。

五、质量为本,实现职业教育持久的生命力

一般说来,德国高职院校的入学条件是宽松的,但教学要求十分严格。高等专科学校的淘汰率在30%左右,正规学习时间是8个学期,但实际上需要10个学期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拿到毕业文凭。教育的高质量使德国的学历文凭在世界上一直拥有较高的声誉。为了保证职业教育在普及的同时又能保持较高的水平,联邦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都规定了明确和统一的标准,对职业学校的学习与企业实际训练之间的关系,以及以企业和实践为主的原则也规定得十分明确。学生完成职业教育后,要接受全国统一的结业考试,考题由考试委员会共同审批通过,而考试的执行单位是工商联合会(行业协会)。通过考试的学生,由工商联合会统一发给合格证书。国家通过颁布《职业培训条例》,规定每一职业考试的最低标准。由于考试不是由培训机构组织实施,而是由与培训无直接关系的行业协会承担,这就保证了考试的客观性和严格性,这样做也从客观上保证了教学质量。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还通过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提高质量。其课程体系总的来说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注重知识的广泛性、融合性

和实用性,而不过分强调知识间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一种以知识单元和技能单元等等构成的模块化综合课程体系,针对性极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在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都重视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得到广泛的采用。此外,德国重视职业咨询和指导工作,主要从法律和组织两方面采取措施,为学生在日益复杂的劳动市场环境中合理择业提供优质服务。职业咨询机构和学校都是职业咨询指导的主体,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并相互协调。联邦劳动局是德国主管职业咨询、职业指导的最高权威机关,其工作包括三个主要的方面:与学校建立关系,建立业信息中心,建立分散的心理预测和测试评判系统。

同时,为使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目标、任务、措施等有可*的科学依据,德国不断加强职业教育的研究工作,用理论指导实践。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各大学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经济界和行会的研究机构、各州的研究机构以及一些民间的研究机构等,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职教研究体系。

第四篇:高等职业教育的工程测量学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的工程测量学教学改革

[摘要]文章提出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工程测量学项目教学法,探讨结合课程目标的课程项目设计,介绍以项目为单位的课程教学的实施与考核,对其他院校的工程测量学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工程测量学;项目教学;高等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谢峰震,新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实验师,工程硕士,研究方向:工程测量和科技咨询,新疆乌鲁木齐,830091;蔡文惠,新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新疆 乌鲁木齐,830091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8)12-0181-0002

一、引言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面向就业岗位培养灰领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社会共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受到挑战。探讨教学模式,优化课程教学,将理论课由学科型向能力型转变,从示范性教学向应用性教学转化,以便适应就业岗位的目的性、动态性、发展性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操作能力和适应发展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中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工程测量学作为高等职业学校工程测绘、矿山测绘专业的专业课程,课程地位非常重要,但内容庞杂,要很好地掌握该课程十分不易。为此,本文探索适合工程测量学教学的项目教学法,并进行教学实验,效果很好。

二、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就是面向岗位需要,结合实际工作,设置各项目相应的情景,将所学的课程加工分成若干项目和子项目,以项目目标为刺激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探寻完成项目的方法,主动学习完成项目的程序,掌握完成项目必备的各种基本能力。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能力的目的。这样,学习知识由被动变主动,掌握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能力会同时提高。教师也由传播知识的授业解惑人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练员,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则成为知识信息加工的主体者,学习知识由枯燥变为乐趣。

针对新疆工业高等专业学校采用的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的、周建郑主编的《工程测量学》教材,结合新疆区域特色和新疆工业高等专业学校向煤矿输送人才的特点,将工程测量学分成以下项目:基本元素测设、点位测设、线路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测量、煤矿施工测量等大项目,每个大项目又分成若干个子项目(见表1)。项目的真实感给每个学生一种压力、一种紧迫感,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老师的工作重心从课堂转移到课前设计和课后总结上来,做好项目实施前的方案设计和实施后的考核、反馈与思考。

三、项目设计要点项目应针对学生的现有知识并结合教学内容和能力要求来设计,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下应用已学过的知识,探索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所学知识不断巩固、加深、迁移,项目设计必须兼顾知识与能力的继承和发展。项目应目标明确、有层次、循序渐进。形式上由小到大,内容上由简到繁,程度上由易到难。通过项目之间的内容递增或延伸,使课程中的基本技能不断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不断拓宽。项目设计应以应用为落脚点,结合能力需求模拟现场,或直接选择现场的某一任务作为课程项目,课程项目应具有应用性。项目教学法将应用作为学习的动力之源。课程项目设计应包含两方面:操作与认识,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并行,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融合。项目必须具有实践性。项目设计以小组为单位,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项目设计必须注意职业素养的培养,将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标准贯穿其中。

四、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项目设计过程实际上是教师的备课过程,项目的实施才是真正的教学过程。项目教学法宜采用“目标-准备-实施-分析-实施-总结-考核”的过程。其中准备包括知识准备、技能准备、方案准备、设备和材料准备等。学生在实施过程中积累经验,体会成功的快乐,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完成项目,实现教学目标。为避免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盲目性,教师应事先编制项目指导书,指导书应包含项目目标、参阅资料、项目实施的行业规范、项目实施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等等。

项目实施以小组为单位,每组6~7人,因工程测绘专业和矿山测绘专业,男生多,女生几乎没有,最好以宿舍来分人员,以宿舍长为组长,这样不但好管理仪器设备而且组员彼此熟悉易配合默契,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小组在固定的时间内,查阅教师指定的资料,制定计划,借用所需仪器设备,在实施过程中,各小组成员扮演不同角色,互相配合、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大家管理、团结协作,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习真正成为自主行为。教师要检查学生对指定资料的掌握程度、检验学生制定实施方案的可行性,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指导,对完成时间进行监控,组织项目的总结,对进行项目考核。

下面以高程测设为例介绍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学生已有知识:高差、高程概念,高差测量方法。

项目目标:测设给定高程的点位的高程位置。

教学目标:掌握水准仪测设高程的方法。

实施过程:(1)首先给出项目,明确高程测设任务,然后给学生1~2分钟的思考时间;(2)在学生思考时发指导书,让学生按指导书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完教材指定内容,随即播放多媒体录像,将该部分内容加强;(3)以小组为单位设计项目实施方案,并让学生讲解方案以及可行性;(4)领取仪器设备,进行实施;(5)教师检查实施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6)学生总结分析实施的经验和不足;(7)教师考核。

五、项目考核

考核服务于教学,考核不仅考核学生,也考核教师。项目教学考核宜以项目为单位,改传统的期末考试为平时的考核,内容可以是项目的准备工作,也可以是项目的实施或是项目的总结分析,形式可多样,可采用读书笔记、仪器操作、方案设计、项目实施、总结报告、试卷试题等形式。评分标准不一刀切,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六、项目教学对师生和硬件的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动手能力以及一定的管理能力,并且要有宽阔的行业视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教师要定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始终保持足够的一线经验。学生要有一定的测绘知识,要经常复习巩固已学过的测绘知识,要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学生要肯吃苦、爱动手和动脑,要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求有良好的教室、实验室、仪器设备、软件等硬件设施,可加强校企合作,加大硬件投入。

第五篇: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

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

【摘要】农业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本文结合实际,分析概括了实践教学在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以及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检验教学质量、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等方面提出了笔者的观点与看法。

【关键词】农业 高等职业教育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22-02

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教高【2006】16号文)精神,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操作标准,包括操作要素和考核指南,在此基础上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和实训教材。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切实培养符合社会、企业所需的具有职业院校学生动手能力强特点的一线高端人才。

1.农业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的地位与作用

1.1农业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地位

农业职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实践教学则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其中实践教学包括校内的实训和校外的实习(工学结合)和社会实践。其重要性包括,第一:它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基本形式,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第二:它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在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能否形成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并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互相渗透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关系教学改革的成败关键。

1.2农业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作用

1.2.1实践教学可以检验理论教学质量及巩固理论知识。

1.2.2实践教学可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及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观念。

1.2.3 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

2.传统模式实践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目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状况总体较好,然而根据学校的地域、教学场所、实训教师队伍等环境的不同,多少制约着高职教育的正常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教育思想观念未转变,未把实践教学真正的落到实处及其核心位置

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技术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树立“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的教育观念,而不要沿袭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在教学方面重理论,轻实践;在教学管理、经费使用、师资队伍培养以及对教师的评价和使用等方面都向着理论教学倾斜,从而体现不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2.2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及主要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够实现“零距离”上岗,这就对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是从高等本科院校毕业的,他们从学校走向学校,从课堂走向课堂,缺乏企业实际工作和生产实践的经历、欠缺实际动手能力,与高职教育“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下所需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存在明显差距。

明确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标准。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联系最为密切,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高等职业教育的这种特殊性质,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素质,因此,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具体标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熟悉相关职业领域内的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掌握相关职业领域内的成熟技术和管理规范,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处理现场复杂问题的能力,并具备相关的操作技能。

2.2.2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即便是理论课,也具有强烈的应用色彩,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2.2.3具备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修养,能将行业职业知识、能力和态度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强烈的职业性。

2.2.4实践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的同时,要向学生演示操作的全过程,如同驾校教练,既会指导又会演示,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操作演示能力。

2.3建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培养的保障机制[1]

2.3.1建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制度机制。首先,应当建立一套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培养的制度体系,建立高职院校在职教师定期下企业锻炼,接受实践再教育的规划和制度,建立引进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聘用制度和长远规划。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建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基金,每年安排专门经费用于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从而使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在资金上得到保障。

2.3.2建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培训机制。要建设适合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必须建立全方位覆盖的高职教师在职培训体系。要求在职教师定期必须到行业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参与行业企业实际工作,学习生产管理一线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为自身开展实践教学积累第一手资料,并运用到日常的实践教学中,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2.3.3建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考核机制。高职院校应当合理调整有关政策和规定,建立实践教师培训考核评价体系,对教师参加培训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考核,并与教师的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紧密结合起来,激发教师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形成“以评促教、以评促改”的良好局面。

2.4搭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校企合作平台

高职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不断更新并与社会紧密联系的系统,就高职教育自身的发展而言,建立与企业的合作关系非常重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是提高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最佳方式。但校企合作平台应当是一个校企双赢的平台,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去合作企业实习,及时掌握企业生产和工艺过程,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把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成功经验引入课堂和实训环节。另一方面,行业企业也可以利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智力优势,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实现技术改革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这样,高职院校也就可以为行业企业创造价值和提升竞争力提供智力支持,使双方的合作基础牢固,合作平台广阔。

2.5建立行业企业兼职实践教师参与高职教育的通道

高职教育有着很强的职业背景,必须依赖于行业企业而生存和发展。因此,积极引进已具有实践教学条件的企业专家能手,是有效建设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辅助途径。引进企业中那些博学善讲、既有教师素质、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不仅能够满足实践教学需要,还能够为学校的专业建设带来生机。除此之外,积极聘任科研、企事业单位优秀的科技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能手等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对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也是很好的补充,从而达到专兼结合,取长补短,保证实践教学的要求。那么,必须建立行业企业兼职实践教师参与高职教育的通道,促进行业企业兼职实践教师积极参与到高职教育事业中来。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应当加强教学改革,对于行业企业专家能手来校教学必须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加强与行业企业专家能手的联络,健全激励措施,依靠学校声誉、学校政策、激励机制来吸引并稳定行业企业兼职教师队伍。

3.加强农业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模式的举措

3.1完善农业高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2]

农业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必须做到与其实践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并且通过实施有效的管理来保证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施的准确性、严肃性和有效性。要做到这点,就必须从管理机构、管理队伍、管理模式与管理平台、管理政策与文件、管理文化、运行机制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适应,从而体现管理的高度针对性。这就要求构建管理体系时,以服务为宗旨,以适应为目的,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农业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与实施是开放的,那么为其保驾护航的管理也应是开放的,这也是职教开放的办学方针决定的。农业生产的长周期性和生产性实训的目的性也要求师生共同参与日常管理。动态管理原则农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实践教学目标是动态的,会随着社会经济、行业企业发展、技术进步和人才需求的形势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或修正,因此,农业高职实践教学需要动态管理,这样才能更加突出管理实施的针对性、实效性,也利于提高企业、教师和学生三方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3.2构建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农业高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分为校内、校外二个子体系。校内管理体系实行主管院长领导下的教务处(或实训管理中心)与督导室、教学系、教研室、课程责任人、实践教师与受训学生的五级管理,不同管理层面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校企合作,做到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工协作;校外管理体系由校企共同成立的若干合作组织构成,主要成员为校内外职业导师,分行业共同组织管理实践教学。通过开放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将会更好地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及充分发挥不同管理层面的能动作用,确保实践教学健康、有序、规范、高质量地实施。

4.本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

通过几年实践探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动物药学院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较好表现,课程“理实一体”、“以鉴代考”、“教师双师体制机制建设”等教学模式改革逐渐完善成型,其良好运行态势,有效保证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具体表现:一是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充分调动和有效发挥了实践教学各要素的作用,提高了实践教学效能,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二是实践教学与素质教育有机融合和渗透,实现了实践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养成的双丰收;教学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学校与社会评价较好[3]。

参考文献:

[1]王芬.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探析,《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2卷第1期

[2]王振龙.农业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2卷第1期

[3]王振龙.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农业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高等农业教育》,2005-4

下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论坛——国际视野之德国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论坛——国际视野之德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