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许丽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已发表.东北学报)
德国体育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许丽
(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610663)摘要:本文通过对德国的实地访问学习,了解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和特点,针对我国体育职业教育的现状,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有益经验,为发展我国体育职业教育提供可供参考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德国;体育职业教育;启示
2012年9月9日至9月29日,我院18名同志赴德国进行了为期三周的培训学习,时间虽短,但感受颇深,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我特别注重汲取他们教育中一些隐性的东西,这些不是直接能表述出来的。只有当你在接受知识的同时,用心去体会、去思考才能获取的。
在此期间我们走访了3所大学,6所体育精英学校、2个奥运基地和2个赛艇基地,了解了德国的教育制度和体育教育体系、德国体育大学的专业情况、课程设置情况、实践、培训及体育精英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等。下面仅结合职业谈谈自已的粗浅认识:
一、完善的教育体系和制度
德国拥有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和制度,基本上有四大类,分别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进修教育。而职业教育是学生就业和升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德国除了拥有完善的教育体系外,还拥有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这为德国的职业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政府还会通过减免税收的办法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中的费用给予补偿。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重训练,毕业生能够将在学校获取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在毕业前已经具备了适应社会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因此,学生一毕业就可以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实现了零距离就业,为德国企业提供了大批实用性人才。由此可以看出+,德国的职业教育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全原参与,都在为职业教育拓宽渠道,保证学生能够完成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既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教育经费,又为学生创造了广阔的实习空间。
拿科隆体育学院介绍的体育教师的岗位来说,如果要任职此岗位,除了要在体育学院有学习的经历外,还要有职业培训的经历,这样才有资格去工作。在德国,原则上青年不经培训是不能开始职业生涯的。
德国的基本法规定,各联邦州的文化教育部门拥有对本州各级各类学校包括职业学校的管理权,但是对于在企业实践这部分则是由联邦州拥有管辖权力。企业职业教育的权利主要是由各行业协会负责,具体负责的事项有企业职业教育办学资格的认定,考核与证书颁发,实训教师资格的考核和认定,培训合同的注册与纠纷仲载等。德国的基本法还规定,由州提供教育事业经费。而职业教育方面的经费主要是由联邦、州政府及企业来承担的。当然国家会对承担实训任务的企业给予适当的补偿,具体补偿的额度主要是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的,以此来提高企业承担实训任务的积极性。这种体系已经发展成为德国的一种常规,也使得职业教育的经费有所保障。也正是这种经费保障使得学校和企业培训中心无后顾之忧,从而激励双方办学的积极性,因此,德国的职业教育拥有较高的教育质量。
二、具有针对性的专业设置
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能够注意把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在专业设置上主要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社会,培养能够满足地区经济发展和企业实际需求的人才。并且每五年要进行一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根据所得的调查结果结合当地实际和社会需求来调整人才培养计划。
根据科隆体育大学对最近5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有半数以上毕业生从事健身、康复等方面的工作,从事竞技体育者占16.1%,从事体育经济的占20%,而从事体育传媒者约占8%。据预测,健身体育和竞技体育方面的人才需求会相对稳定,而体育经济与传媒领域的人才需求将大大增加。
多年来,科隆体育大学本、专科层次只有两个专业,一是师范专业,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相当于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该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学习体育专业课程外,还必须同时在其它大学选学另一专业(如地理、英语、拉丁语、数学、宗教等),需经6~8个学期学完规定的学分,毕业时获得国家初级教师资格,可在中小学担任体育课或其它课程的教师;二是体育科学专业,培养教练员、体育科研人员等。该专业学生在校主要学习与体育有关专业课程,7个学期完成学科课程学习,此外还需要在“娱乐与竞技体育”和“康复与残疾人体育”这两个模块中选择其一作为专业方向,修完相应的学分。毕业时可获得从事教练和其他体育科研工作的体育科学文凭。1
由科隆体育学院的专业设置情况结合我们实地考察的结果可以看出,德国的职业教育的内容是紧密结合社会的需求,这点儿我们在学习访问的过程中我们也深切体会到,拿科隆体院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除了要完成完成本专业的体育课程外,还要完成体育专业之外的课程。他们的教授在介绍的过程中也向我们说到,体育类的学生如果想拿到毕业资格会比其它专业的学生付出更多。而对比我们国家,体育类的学生在课程设置上就显得单调了很多。从科隆体育学院的专业设置状况我们可以了解到,它们能够将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的与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了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这也使得了德国职业教育能够很好发展,并且受社会欢迎的原因。
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德国并没有体育类的职业院校,但在科隆体育学院和莱比锡大学体育系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学生的教育无时无刻都是结合职业进行的。例如,我们在参观科隆体育学院和法兰克福商业银行体育场时,为我们讲解的都是在校的学生,他们对职业的管理过程都非常熟悉,所问之处都能一一作答,我们所有人一开始都没认为他会是个在校的实习生。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已经把职业工作的过程了解的非常透彻到位,可以说这种实践效果是我们无法相比的。德国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是法律上规定的合作伙伴关系,通常是由学校通过行业协会,再由行业协会去提供和寻找合作企业,共同来达到实训效果,企业把培训工作当作为自己培养员工的过程,报着为工作和社会负责的心态做好实训工作。学生的专业建设工作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学校主要负责学生的理论学习。他们根据专业情况来设置相应的专业委员会,成员是双方的代表,共同来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实施、检查和调研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双方也要共同执行,以保证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德国社会和企业会把职业教育当作是对未来的投资,因此,他们都会自觉支持和参与其中。这种模式使得教育的投入问题得到了解决,与此同时也能够使学生按受很好的实践锻炼。
四、灵活实用的课程体系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主要有理论课和实践课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课程设置和安排主要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具有核心能力的人才而设置的。理论课程主要分为普修课程和专业课程两种,普通课程主要是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专业课程主是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所修的内容覆盖了专业所需的全部理论知识。另一种类型的实践课程,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占有绝对优势,并且各个环节安排细致周密,除了实践合理安排外还特别注重与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做到了实践课能很好结合理论,同时也使理论能充分为实践服务。学习的安排是非常灵活的,在参观法兰克福商业银行体育场时,从实习学生那里了解到,在校学习期间,只要企业有需求,学生随时都可以向学校申请,当然,这其中肯定要协调好学校和企业的沟通及学生的管理等方面,这也是我今后要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五、启示
(一)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使得德国职业教育能够蓬勃发展。学校和企业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具有很多的自主权,学校和企业有权根据现实情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其它。
(二)我们现在很多院校的顶岗实习,企业更多是把学生当成了廉价劳动力,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的实践学习。这种方式对学生的培养也有一定的好处,但对国家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企业实训的内涵除了应该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外还要注重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以及社会能力适应能力的培养,在实践的过程中要采用轮换式实习方式,并明确规定各个阶段的个体质量要求与评估标准。
(三)企业实践必须调动企业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学校应该通过深化校企合作,调动企业和学生企业实践的积极性。学校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服务水平,能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相应的专业技术培训等服务工作。目前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当中,学生缺乏主动寻找实践企业的动力和能力。学生是被动的去实践,实践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因此,要让学生意识到实训是为自己将来的就业做准备,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有效的引导学生自觉参加实践。
(四)高职院校能够得以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和企业充分结合,这是也是实施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道路。像一些社会需求多,但学校缺乏基本条件的专业,更要注重和企业的合作,利用企业的资源来弥补办学中的困难,同时也可以提高教育质量。但目前的状况下如何使企业能够主动、自觉的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处于探索阶段,未来也有很坚难的过程,对于这个困难,我们应该多学习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理念,从学校和企业、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除了可以借鉴德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职业培训能力,形成服务企业的特色项目,拓宽校企合作的途径。同时也可以开拓“校企合作联盟”,走集团化办学的道路。
主要参考文献:
[1]http://baike.soso.com/v25423386.htm [2]齐放.20世纪西方主要教育哲学流派关于师生关系的论述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1999(6)[3]刘邵岚.德国的教育行政体制与其职业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企业教育.2012(4)[4]王纪安.德国教育的企业实践及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1(4)
第二篇: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彭铁光
本人受学校委派,在湖南省教育厅的统一安排下于2011年7月30日至8月20日到德国的黑森州进行了为期21天的职业教育培训学习,现将学习情况与心得体会小结如下: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
德国的职业与技术教育对德国经济的快速腾飞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被誉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尤其是“双元制”模式更是“秘密武器”的核心所在,本人通过深入企业、学校和有关政府机构学习考察,总结以下德国职业教育的五个特色。
(一)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的教育体系十分完备,大体上可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进修教育四个部分。德国的基础教育相当我国的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他们的学制一般是孩子三岁进幼儿园,六岁入小学,小学学制是四年,一般10岁前完成基础教育。小学后根据每个学生的智力和学习状况实现第一次分流,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一流的文理学校(约40%),相对较差的进入二流的实用学校(约35%),最差的进入三流的实体中学(约25%)。分流的标准是老师根据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状况和智力水平向家长提出建议,由家长决定选择哪一类学校。多数学生一开始升入这个阶段,就初步确定了今后就业升学的基本方向,目的性比较明确。
一流的文理学校以进入综合性大学为目标,中学8年结束后,通过考试获得高中文凭,然后凭高中文凭可以自己选择哪一所大学。上大学不一定要在高中毕业的当年,高中毕业证书作为上大学的资格,终生有效。因此,也有部分学生在取得高中毕业证书后,会选择去职业学校学一门技能去工作,到自己认为适当的时候再去上大学。
二流的实用中学学生的学业成绩相对差一些,以进入高等的职业院校和科技型大学为目的。中学的学制是六年,然后升入职业高中学习专业课(2年),职业高中毕业后升入专业对口的科技大学或高职院校。
三流的实体中学是学业成绩最差的学生,以直接就业为目标,中学学制为五年。中学毕业后,这部分学生会按照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就业信息去选择工作。但德国是实施12 年义务教育,所以这部分学生还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年限,因此他们会一边在学校里学习,一边在企业里当学徒,这就是盛名的双元制了。在三流的实体中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双元制的,有一部分学生找不到工作或者不愿意工作,就必须就读职业学校中称之为“职业准备”的班级,学制一年。
较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必须以接受过较低层次的职前教育(培训)为基础,并应有一定的职业实践经验;经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既可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长期从事相应的职业,也可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时间也可以灵活安排;职业教育的各个层次以及它们与普通教育之间,可以交叉和相互沟通。
德国的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真正实现了先培训后就业,然后再培训再就业。劳动就业部门既管理就业、失业救助,又管理培训工作。各行业协会、各州政府、各企业为实施《职业教育法》各司其职,中央政府实行宏观管理和协调组织工作。
德国的这种教育体系,既使绝大部分学龄儿童及青少年能尽早地接受到至少一项职业教育训练,直接掌握一门技术,被企业雇用,同时又能为想继续深造的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因此这种教育体系的特点就是纵向实现了渐进式地逐步发展,横向实现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彼此联系与沟通。
(二)企业主导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是一个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度,“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特点,也是德国推行职业教育最成功的关键。但德国不是所有的职业教育都是双元制,双元制的学生大约只占三流实用中学学生的一半左右。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是以企业培训(企业内培训和跨企业培训)为主导的教育,职业学校只起着配合和服务的作用,学生与企业是签订合同的,学生的学费由企业承担。双元制学生具备双重身份,他们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们一个星期有3天时间在培训企业,另2天时间在职业学校;学生定期或分期在企业里接受实践教育,在职校里接受理论教育。职校大约60%的课是专业课程,40%的课是普通教育课程;学生要通过两类考试,一类是企业操作技能考试,另一类是职校专业课考试;学生毕业拥有两类证书,一个是考试证书,另一个是培训证书。双元制学生如果要晋升为管理层或技术骨干,或者想上大学,必须先工作四年,然后要经过职业高中的相关培训学习,成绩合格的进入相应专业的高职院校学习。所以,在德国在理论上说,任何一个学生无论何时都有上大学的机会。
(三)标准化的教学内容和考试办法
德国经济部公布了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有93个职业大类的371个职业。各专业部分别制定相关职业类别的培训条例,包括教育内容、时间安排、考试办法等,并会同联邦教科部共同颁布实施。各培训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由各州文化教育部制定。它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和专业教育,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与证书发放由各行业会负责。考试分为中期考试和毕业考试两种,从考试形式上包括口头考试、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试。通过考试的学徒工才能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获得毕业证,成为该工位上的合格技工。
(四)政府、行业的全面参与
德国联邦教育部在职业教育问题上起着综合与协调作用,负责主管联邦职业教育法的修改工作,监督教育法的执行情况;制定职业教育的重大和具有原则性的政策;负责颁发职业继续教育条例和实训教师有关教育学资格条例;资助职业教育中“受歧视者”和“尖子生”;资助职业教育的模块试验和研究计划。联邦经济部及其他业务部负责对有关培训职业的承认和废除,他们通过法律的形式发布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条例,统一这个行业的培训内容、规格、要求、做法,实训教师的资格,组织培训的原则,注意事项和培训结束后有关考试的一系列规定。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保证德国的教育事业在共性和可比性上有一个必要的起码标准。它是各州文教部长们自愿自我协调的一个工具。联邦各州对学校拥有主管权,全面负责职业教育中一些特定的经费资助,对行会主管职业教育的过程行使法律监督权。
德国的行业协会是以地区划分的,具有强制性,这些行业的任务是代表本协会成员的利益,维护和保持工商界久有的信誉传统。行业协会除必须完成促进本行业经济发展的任务外,还承担一些国家委托的任务,职业教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行会对职业教育的职责主要有:对承担培训企业的资格认证和监督;缩短和延长培训时间;负责审查企业与学徒之间签订的培训合同;负责考核;职业教育委员会;制定规章制度;监督和咨询;仲裁委员会等。
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是对全德国职业教育进行指导和服务的机构。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协助经济界,尤其是德国工商业行业大会,推进全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家庭教育环境 德国人的严谨、认真和守法是出了名的,德国教育理论认为,德育的目标不是教给学生现成的东西,而是塑造品格。品格是支配人的行为和态度的内在精神统一体,它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中形成的。德国各州关于德育的规定,都将遵守行为规范,做到公正、诚实、对国家和社会责任、具有群体精神、承认并且运用自由和民主的基本条例、履行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列为重点。在德国的家庭教育中则强调培养子女的生活能力、履行义务的能力、行动的能力以及批判能力。要求孩子们具有知识、诚实、勤奋、秩序、公正、正直、团结、容忍、认真等品格。德国人非常重视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比如孩子小的时候要哭闹,父母会严厉指责他不准哭闹,否则就被扔进厕所,所以德国的小孩是很听话的。他们小孩的玩具是不允许随意丢弃的,假如孩子玩腻了,父母会让孩子整理好玩具去公园卖掉,所得的钱归孩子所有。上小学的时候,孩子就得学会在家里帮父母干家务挣钱,所以德国的小孩都是会干家务的。他们的独立能力是这样从小就得到培养的,这种社会文化毫无疑问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忧患意识和生存能力,更容易激发孩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像中国的家庭意识,总是父母包揽一切,以至于出现啃老族的现象。
(二)基于学生现状,合理安排分层次教育
德国的分层次教育十分严酷,他们就认为,人的智商是有等级区别的,不能因为不努力学习的人影响成绩好的的人,也不能应为成绩好的人拖累成绩智商相对较差的人或者是潜在生,因此在小学四年级(10岁左右)就开始了针对不同层次的分层次教育。成绩好的学生就是读好的中学,拥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成绩差的就读职业学校;最差的学生才进入双元制学习,从事的是最底层的蓝领工作。但是,德国在教育体系的设计上是十分科学的,那就是只要学生努力,或者智力在某一个时候得到了发展,随时都可以获得读大学深造的机会。当然,之所以社会能够接受这样的分层教育,一方面是德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健全,白领与蓝领之间的工资差距不像国内那么大,所以,很多人会认为自己即使学习差一点也没什么,生活一样可以过得很滋润。另一方面是德国的职业是没有高下之别,职业是平等的,即使是最基础的清洁工也不会遭到歧视。
(三)理顺教育管理体制,建立跨部门管理和协调的机制 德国职业教育在国家法律、法规层面上形成了一系列严格的规定,这些法律、法规规范和约束了职业教育行为。而我国在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上还存在很大的欠缺,我们一方面要从政策上保障职业教育的地位,包括经费、升学、就业、待遇等。另一方面要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中、高职的有机衔接,专、本科的沟通。第三方面要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建立调动企业参与办学,增加企业与学校的联系与合作的全新机制,要全面推广和执行上岗资格证制度,从而使职业教育成为社会必要的教育层次。最后,要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由行业、企业、学校、学生、教育部门、劳动部门等各方代表构成的管理机构,统筹规划、协调管理本地的职业教育,解决资源分割、教育与市场和社会脱离的弊端。
(四)引导企业参与职教,实现学校主导到企业主导的转变 在德国,企业对人才培养负有很重要的责任和义务,企业承担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绝大部分的费用,这样做使企业获得了相对稳定的高技能工作人员,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技能型人才。在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企业目前还没有认识到人才培养是企业自己的职责和义务。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各种类型的高级技术工人都出现了严重的短缺,企业开始感觉到人才的影响到头重要,这对职业教育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政府和学校要积极寻求校企合作良好模式,调动企业深度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全过程,积极有引导企业参与到高等职业教育中来,最终实现学校主导到企业主导的转变。
(五)扎实推进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
中国不缺少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尤其是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不要今天学这个理论,明天学那个理论,一句话,“不要折腾”,而应该扎扎实实地开展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德国的项目教学法和理实一体化化教学,确实有许多我们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从中学开始,学校的学科教学基本采用项目教学法,学期的前两个月老师会按照教学目标,系统的讲授理论知识,后三个月除了做些必要的补充外,学生几个人一组完成某个特定的课题,期间老师制作一些必要的辅导,最后以学生完成课题的情况作为学科评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讲究探究式学习,这种项目化课程教学才是最有实效的方式。
衷心感谢省教育厅领导、学院领导及有关各级办事机构人员,是他们提供了这么好的机会,并尽心尽职做好了各项服务工作,使我得到了此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给我职业教育生涯上添了一笔厚重的财富。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教务处长 彭铁光 2011年12月12日
第三篇: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我国职业教育现状
(一)政府的支持。
自2002年以来,国务院召开了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对我国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有力有效的保证:2002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荐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200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5年11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
(二)社会对职业教育意识的提高。
2008年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黄尧说,近些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规模持续扩大。2007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283万人,在校学生达到861万人,约占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和在校生人数的一半。
这些数字有力地说明了在选择教育层次和职业方向上,经过了近10年的磨砺,国民的受教育观在理性地改变,传统“上高校,高收入”的传统观念在逐渐转变,职业教育已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
(三)高职教育对解决劳动就业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
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要实现社会的充分、合理就业,使求职人员具有就业能力和职业资格,就必须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确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改革方向,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传统学科体系,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显著提高。面对2011年巨大的就业压力,示范建设院校一次就业率超过了96%。此外,示范建设院校探索高考选拔制度改革,开展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试点,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报考人数达到计划招生数的5.3倍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
(一)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的教育体系十分完备,大体上可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进修教育四个部分。德国的基础教育相当我国的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他们的学制一般是孩子三岁进幼儿园,六岁入小学,小学学制是四年,一般10岁前完成基础教育。小学后根据每个学生的智力和学习状况实现第一次分流,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一流的文理学校(约40%),相对较差的进入二流的实用学校(约35%),最差的进入三流的实体中学(约25%)。分流的标准是老师根据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状况和智力水平向家长提出建议,由家长决定选择哪一类学校。多数学生一开始升入这个阶段,就初步确定了今后就业升学的基本方向,目的性比较明确。
一流的文理学校以进入综合性大学为目标,中学年结束后,通过考试获得高中文凭,然后凭高中文凭可以自己选择哪一所大学。上大学不一定要在高中毕业的当年,高中毕业证书作为上大学的资格,终生有效。因此,也有部分学生在取得高中毕业证书后,会选择去职业学校学一门技能去工作,到自己认为适当的时候再去上大学。二流的实用中学学生的学业成绩相对差一些,以进入高等的职业院校和科技型大学为目的。中学的学制是六年,然后升入职业高中学习专业课(2年),职业高中毕业后升入专业对口的科技大学或高职院校。三流的实体中学是学业成绩最差的学生,以直接就业为目标,中学学制为五年。中学毕业后,这部分学生会按照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就业信息去选择工作。但德国是实施12年义务教育,所以这部分学生还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年限,因此他们会一边在学校里学习,一边在企业里当学徒,这就是盛名的双元制了。在三流的实体中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双元制的,有一部分学生找不到工作或者不愿意工作,就必须就读职业学校中称之为“职业准备”的班级,学制一年。较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必须以接受过较低层次的职前教育(培训)为基础,并应有一定的职业实践经验;经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既可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长期从事相应的职业,也可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时间也可以灵活安排;职业教育的各个层次以及它们与普通教育之间,可以交叉和相互沟通。德国的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真正实现了先培训后就业,然后再培训再就业。
劳动就业部门既管理就业、失业救助,又管理培训工作。各行业协会、各州政府、各企业为实施《职业教育法》各司其职,中央政府实行宏观管理和协调组织工作。德国的这种教育体系,既使绝大部分学龄儿童及青少年能尽早地接受到至少一项职业教育训练,直接掌握一门技术,被企业雇用,同时又能为想继续深造的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因此这种教育体系的特点就是纵向实现了渐进式地逐步发展,横向实现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彼此联系与沟通。
(二)企业主导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是一个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度,“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特点也是德国推行职业教育最成功的关键。但德国不是所有的职业教育都是双元制,双元制的学生大约只占三流实用中学学生的一半左右。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是以企业培训(企业内培训和跨企业培训)为主导的教育,职业学校只起着配合和服务的作用,学生与企业是签订合同的,学生的学费由企业承担。双元制学生具备双重身份,他们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们一个星期有3天时间在培训企业,另2天时间在职业学校;学生定期或分期在企业里接受实践教育,在职校里接受理论教育。职校大约60%的课是专业课程,40%的课是普通教育课程;学生要通过两类考试,一类是企业操作技能考试,另一类是职校专业课考试;学生毕业拥有两类证书,一个是考试证书,另一个是培训证书。双元制学生如果要晋升为管理层或技术骨干,或者想上大学,必须先工作四年,然后要经过职业高中的相关培训学习,成绩合格的进入相应专业的高职院校学习。所以,在德国在理论上说,任何一个学生无论何时都有上大学的机会。
(三)标准化的教学内容和考试办法
德国经济部公布了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有93职业大类的371个职业。各专业部分别制定相关职业类别的培训条例,包括教育内容、时间安排、考试办法等,并会同联邦教科部共同颁布实施。各培训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由各州文化教育部制定。它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和专业教育,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
核、成绩认定与证书发放由各行业会负责。考试分为中期考试和毕业考试两种,从考试形式上包括口头考试、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试。通过考试的学徒工才能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获得毕业证,成为该工位上的合格技工。
(四)政府、行业的全面参与
德国联邦教育部在职业教育问题上起着综合与协调作用,负责主管联邦职业教育法的修改工作,监督教育法的执行情况;制定职业教育的重大和具有原则性的政策;负责颁发职业继续教育条例和实训师有关教育学资格条例;资助职业教育中“受歧视者”和“尖子生”;资助职业教育的模块试验和研究计划。联邦经济部及其他业务部负责对有关培训职业的承认和废除,他们通过法律的形式发布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条例,统一这个行业的培训内容、规格、要求、做法,实训教师的资格,组织培训的原则,注意事项和培训结束后有关考试的一系列规定。
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保证德国的教育事业在共性和可比性上有一个必要的起码标准。它是各州文教部长们自愿自我协调的一个工具。
联邦各州对学校拥有主管权,全面负责职业教育中一些特定的经费资助,对行会主管职业教育的过程行使法律监督权。德国的行业协会是以地区划分的,具有强制性,这些行业的任务是代表本协会成员的利益,维护保持工商界久有的信誉传统。行业协会除必须完成促进本行业经济发展的任务外,还承担一些国家委托的任务,职业教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行会对职业教育的职责主要有:对承担培训企业的资格认证和监督;缩短和延长培训时间;负责审查企业与学徒之间签订的培训合同;负责考核;职业教育委员会;制定规章制度;监督和咨询;仲裁委员会等。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是对全德国职业教育进行指导和服务的机构。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协助经济界,尤其
是德国工商业行业大会,推进全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弊端
(一)职业教育的业务管理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经费是财政部门的事情,教育主管部门只有事权而无财权。
(二)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阻碍。
(三)职业教育仍然实行学历教育的模式,从教学课程的设计和安排来看,仍然是“三段式”,即第一学年是公共课,第二学年是专业基础课,第三学年是专业课,真正的职业技能学习只能占三分之一时间,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学生没能真正学到一技之长,实际操作能力不强。
(四)“双师型”教师缺乏,阻碍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我国职业学校 的教师一般都是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进入学校任教后,理论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但实训课程的培训和进修难度较大,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五)与行业、企业的联合教学模式、互助互利的运行模式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现行的教育模式来看,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不一致,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
第四篇:德国中等职业教育对我国中职教育启示
中等职业教育,自“文革”恢复高考、大学全面招生后,就逐渐被冷落,不太受国人重视,至少是不受众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城市家长们所重视。除了学业不精实在无法继续深造的孩子外,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的通常是边远山区家庭条件困难的农村孩子。很多人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看成是两个层次的教育,普通教育“高人一等”,职业教育属于低层次的教育,对职业教育的这种“偏见”已经严重阻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此次新的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政策,具有鲜明的普惠性。一是覆盖了经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批准设立并备案、实施中等学历教育的各类职业学校,包括公办和民办的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院附属的中专部和中等职业学校等。二是资助对象覆盖所有在校一二年级农村户籍的学生、县镇非农户口的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此实现中等职业人才之源源不断后备补充,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也标志着国民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转折。
笔者近年访游德国时,曾听当地导游介绍德国的人才培养体系遵循帕雷托法则(Pareto Principle),即80/20法则。德国教育理念认为,人因先天遗传及各种因素影响智力水平有所不同,只有20%左右的人是研究型学术型人才,其余80%的人只适于从事一般性社会工作。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大多数德国的父母们从孩子出生起就任其自由发展,根据孩子的性格爱好智力倾向不同,充分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权,喜欢研究的就让他去科研,喜欢唱歌的就让他去歌唱,喜欢美食的就让他去学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入学比是0.25∶0.75,这是一种既关注精英教育、更重视普及教育的教育结构。当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教育热衷于去建造“独木桥”的时候,德国人却执着自己的历史传统,细心去整合八方的教育资源,精心去打造教育的“立交桥”。所以,在德国,不存在我国流行的“普高热”、“学历热”。学生初中毕业后,75%以上都直接进入企业和职业学校,接受“双元制”教育培训,只有25%的学生进入普通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并行的两个教育体系,两个体系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
德国的职业教育历史悠久,早在12世纪,手工业社会中就出现了“学徒式”的职业教育,其“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举世闻名。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它不同于学校制形式,可称为部分学校制职业教育形式或校企结合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综合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部门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获得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即他具有了双重身份:在企业是学徒工,在学校是学生,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企业和学校。
德国法律同时赋予职业教育证书与普通学历证书同等的地位,两者呈“h”型互通。德国通过三个法律来规范和约束职业教育,即《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和《手工业条例》,另外还有相关的法律如《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基本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以及各州的职业教育法。通过这些法律规定,例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高准入和高薪酬制度,保证始终如一的高素质教育水平;通过政府补贴,鼓励企业设立开办培训部门,一方面巩固了中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一方面大大减少学校培训设备的成本,避免重复建设而造成的浪费等等。这些法律牢固地确立了职业教育在德国国家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在这些法律的规范下,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学校和企业为并列培训主体的“双元制”职教体制,成为德国职教的通用体制。德国人最看重的“工作的资格”,绝大多数是靠职业教育来实现的。家长都乐意让子女上职校学习,上职校是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不会觉得低人一等。
德国,这个世界公认的工业强国,从“奔驰”汽车到“磁悬浮”列车,从西门子电器到日常生活用品,无不显示出其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质量。这与生产企业中,20%的人即少数人负责开发研究制订规则,而80%的人即大多数人听从命令绝对服从、严格执行密不可分。高质量产品首先得益于整个国家系统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已成为德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秘密武器”,被誉为“经济发展的柱石”、“民族存亡的基础”。这就是为什么德国虽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在一片废墟上,却用了不到50年的时间,就跃居世界第三经济强国的原因。综观澳洲及加拿大两个移民大国的移民史,在所需技术移民职业清单上,焊工、厨师、护士、理发师等职业长居榜单,就业率高、收入稳定、需求量极大。
现今,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阶段,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除了需要技术研究型理论型人才外,企业大量需要中等技术人才,需要有实践操作能力、有职业资格的技术劳动者。而面对我国目前高校不断扩招,大量学生涌入高校,却在应试教育培养模式下创新能力薄弱、实践能力差、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就业无着的教育困局,正是我们从中等职业教育入手,转变教育观念,完善教育体制,充实教育法规,彻底改变人才培养体系的时候了。
第五篇:德国中等职业教育对我国中职的发展启示摘录
德国中等职业教育对我国中职的发展启示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概况
(一)德国教育的基本结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是德国教育的四个基本层次。按照宪法规定,各联邦州享有文化主权。也就是说,各种类型的学校教育都属于州文教部的管理权限。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一般由国家兴办,是州一级的国家设施。高校在联邦基本法规定的范围内自己管理学校,州政府及文教部对高等学校行使监督权。德国的继续教育复杂多样,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竞相参与,继续教育在德国真正成为了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终生教育。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它不同于学校制形式,可以称为部分学校制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
近年来,在德国又出现了第三种培训形式,即跨企业培训。学生在接受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的同时,每年抽出一定时间,到跨企业培训中心接受集中培训,作为对企业培训的补充和强化。
(三)法律依据。规范德国职业教育基本的法律有三个,即联帮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和手工业条例。此外还有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基本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以及各州的职业教育法和学校法等。这些法律、法规规范和约束着具体的职业教育行为。
(四)管理体制。德国是个联邦制的国家,文化教育是各联邦州的主权。因此,各联邦州的文化教育部门拥有对本州各级各类学校包括职业学校的管理权。但对于双元制教育中的企业教育,联邦则拥有管辖权。企业职业教育的具体管理,则由联邦职业教育法授权给各行业协会负责,主要包括企业职业教育办学资格的认定,实训教师资格的考核和认定,考核与证书颁发,培训合同的注册与纠纷仲裁等。
(五)经费来源。按照职业教育法及其它法律的规定,职业教育经费主要来源渠道是由联邦、州政府及企业分别承担的。职业学校的经费,由地方和州政府共同负担。通常是州政府负担教职工的工资和养老金等人事费用,地方政府负担校舍及设备的建筑与维修费用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等人事费用。企业的职业教育经货完全由企业自己负担。企业除了负担培训设施、器材等费用外,还必须支付学徒工在整个培训期间的律贴和实训教师的工资等。
(六)教学内容和考核办法。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按照企业和学校的不同特点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企业的培训按照联邦教科部和有关专业部共同颁布的培训条例进行。•德国经济部公布了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有93个职业大类的371个职业。各专业部分别制定相关职业类别的培训条例,包括教育内容、时间安排以及考核办法等,并会同联邦教科部共同颁布实施。各培训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由各州文教部制定。它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和专业教育,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及证书发放由各行业会负责。考核分为中间考核和结业考核两种,从考核内容上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种。通过考核的学徒工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成为该工位上的合格技工。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几个突出特点
(一)同生产紧密结合。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二)企业的广泛参与。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三)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
(四)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这种考核办法,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三、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几点启示
(一)相对于学校制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使之得到了确切保证。这使得以培养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人员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教育。虽然我国目前也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但学校制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而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
(二)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由于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这时我国多年难以解决的对口录用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同我国现行的偏重系统理论传授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相比,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更受企业的欢迎。以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标准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系,应当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四)由于跨企业培训中心具有其它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前东德地区被来越多地用来作为培训机构不足的补救措施。对于我国而言,众多的中小企业难单独举办职业教育中心,因此,组织企业联合举办或者由行业主办跨企业培训心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