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时间:2019-05-14 08:08: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第一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为我国的经济腾飞培养了一大批从事生产和管理第一线专业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从总体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高等职业教育将何去何从是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也随之发展,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教育结构不合理的局面。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路子这个总题,需要我们职教界的同行乃至政府和全社会进一步花大力气来研究,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学合作的办学模式问题、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教师会不会教的问题、学生爱不爱学等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着办学特色不鲜明,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质量有所滑坡的不足。尤其是近年来,严峻的就业形势,“普高热”的不断升温,使得高等职业教育陷人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与发展低谷。

(一)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

1998年开始的高校大幅度扩招,使得准备工作跟不上需要,办学投入严重不足。几乎所有招收高职生的院校都在师资、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教学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存在问题。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对教学设备的仿真性和先进性要求很高,资金来源不足,尤其政府投入不够,制约了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观念偏差是高职教育发展滞缓的重要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知识型、研究型人才的意识逐步升温,接受职业教育成为相当多的高中毕业生的无奈选择。在高校招生中,高职的录取在本科之后,招收的生源较差,于是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都把高职教育看成“低层次”高等教育。社会分配机制不健全、不合理,使得技能人才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国家在实施高职教育发展的战术上有低投入,高收费;招生录取,先本后专;录用人才,学历划线;院校地位,本正专副的情形。在招生录取中,本科先录取,然后才是高职。“本科比高职要高”这个思想本来是老百姓的、社会上的旧思想,但是现在的招生制度,把这个思想制度化了。我们的社会用人单位,尤其是政府机关、国企、事业单位,基本上都是要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高职的免谈。

(三)学科本位的育人模式是创新高职教育的主要障碍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在教学中,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中专延长”和“本科压缩”的影子挥之不去。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课程本身的严密、完整、系统和权威性,忽视学习者未来岗位的需要,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我们现在的生产力水平跟生活水平,还没有都进入到了高科技时代。我们的经济并不是技术密集型的,大量的还是劳动密集型的。所以,我们现在不光是中职、高职,甚至初职人才都需要。今天的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是大学生,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对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应有所要求。只讲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是不对的。我们既要培养一个职业技术人才,更要培养一个公民。人才不能够只是工匠。当然,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有其特殊性,也不能照搬普通本科院校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做法。

(四)“双师型”教师缺乏,阻碍教育教学水平提高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缺少“双师型”教师,高职特色难以体现。“双师型”教师概念首次在国家权威机构中提出是在1995年,《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教职[1995]15号)中第1条第4点提出:有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其中1/3以上的“双师型”教师。1997年首次召开的全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职教师资工作以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为重点,今后中等职业学校要不断提高师资队伍中的“双师型”教师所占比重,至2011年,“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应不少于60%。近几年来,“双师型”教师屡次在教育部文件中体现。目前,关于“双师型”教师较为权威的解释是2004年4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中对高职高专的“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作出的详尽的解释。

(五)与行业、企业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比较弱,产业及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从职业教育角度看,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不一致,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不够科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目标取向不明显。从行业、企业角度看,行业、企业参与和举办高职教育积极性不高,不少企业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片面追求用人的低成本,加之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普遍招收未经职业培训的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六)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下降,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劳动用工制度、职业学校毕业生分配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从高职院校情况来看,目前,山西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做法是:“学校推荐,学生自荐,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分配制度改革,改变了过去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盲婚哑嫁”的现象,为毕业生就业后更好地发挥所长,体现自身价值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复杂原因,特别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培育与建立严重地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毕业生在毕业后当年内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有:

从学生及其家长主观因素看:期望值过高,就业目标定位过高,往往错过第一时间就业机会。学生不愿到艰苦行业、效益相对较差的企业或偏远的地方。获取和把握就业信息渠道少,又不能根据人才市场变化来相应自我调整就业目标。抱着干部指标不放,缩窄了自我就业之路。依赖学校和家长,自我推荐的能力相对较弱

二、构建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专业设置要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必须适应市场全球化和产业发展国际分工的要求。发达国家扩展国际教育市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教育竞争,高等职业院校要通过国际合作,增强参与国际教育竞争的能力。要加强与国外同类院校的强强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更新课程体系,提高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要积极探索扩大招收留学生,大力拓展毕业生海外就业市场。

自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来,国家制定了符合国情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有效措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办出特色,实现与普通高等教育的错位发展

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学校都能举办一流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只有找准自己的定位区间和发展空间,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才能找到生存和发展的契机,创办一流的高等职业教育,从而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走向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认可度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的良性循环轨道。

突出高职的办学特色,我国行业门类众多,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尽平衡,既需要从事基础研究和高层管理的拔尖人才,更需要大量应用型一线人才。各高职院校必须按照本地经济特点、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在培养层次、学科特色、服务区域等方面正确定位,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模式。每个学校还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办出自己的特色。

实现高职与普通本科教育各安其位、错位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是服务于不同就学人群的高等教育模式,他们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服务领域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社会分工。高等职业教育只有找准自身特色,才能与普通本科教育形成不同的发展优势,从而做到各展所长,错位发展,相互补充,协调共进。

(二)加强与新时期职业教育目标相适应的政府宏观调控

国际职教发展的经验证明,充分利用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是职教发展不可缺少的策略。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职教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面对新时期职教的新要求新目标,还需加大政府调控力度。

1、参照国际惯例,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结合我国实际需要,规范我国职业教育学制。例如,增加第四级高中后职业教育(LEVEL4),形成初等、中等、高中后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从而有利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技术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有利于职教质量的提高。

2、整顿调整职教布局结构,实现规范化、法制化的宏观管理。针对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混乱的现状,客观上要求国家有关行政机关、主管部门在尊重职教规律的前提下,运用《职教法》以及各种具体的职教法规,关、停、并、转一部分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专业设置老化、管理混乱的中专学校,调整职业教育(尤其是中专)布局结构,优化职教资源配置,对全国的职业教育进行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引导我国职业教育走一条质量效益型和集约化办学道路。

3、推广先进模式。国家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的主管部门应利用其在国内外有利条件和地位;组织专家考察、研究、比较国际国内职教发展的新趋势和成功经验,在试点的基础上推广国际先进的职教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例如,CBE模式、双元制模式、职教集团模式等。

(三)构建与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相适应的国家职业能力标准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受学科本位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因此,实行国家职业能力标准体系和资格证书制度,无疑是一场职业教育的革命。但是面对新时期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必须克服困难,尽快建立健全起既符合现代国际职教潮流又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职业能力标准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1、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把国家职业资格能力标准体系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纳入法制轨道,使之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

2、要借鉴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使我国的“体系与制度”符合国际惯例;

3、要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具体情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职业资格体系与资格证书制度;

4、要把能力、标准、资格证书和职业文凭几方面的有机联系融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职教培养目标的旧模式,创造出培养素质型、能力型、实用型人才的新机制。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能力的内涵包括做人与做事两方面;第二,能力教学、培训、标准、资格证书、职业文凭是一种递进关系;第三,能力标准和考试发证是国家有关部门统一制定和组织的,具有权威性、全面性、规范性、真实性、公正性等特点;第四,职业文凭或毕业文凭,其意义在于重能力、重文凭的实际价值,而不仅仅是学历凭证;第五,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没有动态管理,标准就没有生命力。因此,能力标准体系,应当采取动态管理,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时代变化,每隔一定时间进行修订,使它永远充满青春的活力。

(四)构建与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相适应的职教课程和教材体系

课程与教材体系是实施教育的基本性工程,建立和完善面向21世纪的职教课程与教材体系,是提高和改善我国职业教育质量与效益的必由之路。教育部职成教司已经决定并启动《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这必然带来职业教育课程和教材在体系、结构、模式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革命。要构建这一体系必须坚持下几个原则;

1、强化综合性素质教育,体现职业教育的关健能力性与创造性;

2、加强做人教育与做事教育的整合,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3、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注重学习方法的介绍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造就一代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接班人;

4、打破传统教材的单一模式,开发出多种形式的教材,使教材体系不仅具有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而且还可以操作示范,例如,多媒体教学软件系列。

(五)构建与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相适应的职教师资结构体系

职教师资队伍大部分来源于学校毕业分配,很小一部分是从实际部门调入,由于定员定编定专业的行政管理和没有竞争、没有合理流动性的外部环境,使我国职教师资队伍的素质、结构、管理模式,呈现出低效、僵化的格局。在高科技飞速发展、跨越世纪的今天,加强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迎接21世纪的挑战已经迫在眉睫。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应做到六结合:

1、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双重结构);

2、讲师与工程师、会计师、设计师等相结合(双重身份、双师型);

3、学校毕业分配与实际部门调入相结合(双重来源);

4、院校基地与企业基地相结合(双重工作基地);

5、德师与业师相结合(双重功能);

6、调入与调出相结合(双向选择)。

(六)构建与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是现代教育科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力口强教育宏观管理和实施教育督导的客观需求。面对市场经济,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标准、方法和体系,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适应新时期需要的职教评价体系。一方面要建立新的职教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即:一要建立以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为基础的人才评价体系;二要建立以能力水平为核心的人才标准体系;三要注重做人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标准体系的建立与评价;四要注重人才评价的量化性、个体差异性、内在潜能性、创新性,改变传统的“千校一面,万人一面”的评价模式。另一方面,建立新的职教院校评价体系,不仅要定期滚动进行合格评估、选优评估、省级国家级重点院校的综合性评估;而且要注重职教院校产教结合、毕业生就业状况、运用现代化手段教学情况、德育、人文教育等方面的专项评价。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体系应体现科学性、程序性、定期性、综合性和高科技性。

第二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

展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为我国的经济腾飞培养了一大批从事生产和管理第一线专业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从总体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高等职业教育将何去何从是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也随之发展,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教育结构不合理的局面。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路子这个总题,需要我们职教界的同行乃至政府和全社会进一步花大力气来研究,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学合作的办学模式问题、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教师会不会教的问题、学生爱不爱学等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着办学特色不鲜明,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质量有所滑坡的不足。尤其是近年来,严峻的就业形势,“普高热”的不断升温,使得高等职业教育陷人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与发展低谷。

(一)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

1998年开始的高校大幅度扩招,使得准备工作跟不上需要,办学投入严重不足。几乎所有招收高职生的院校都

在师资、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教学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存在问题。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对教学设备的仿真性和先进性要求很高,资金来源不足,尤其政府投入不够,制约了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观念偏差是高职教育发展滞缓的重要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知识型、研究型人才的意识逐步升温,接受职业教育成为相当多的高中毕业生的无奈选择。在高校招生中,高职的录取在本科之后,招收的生源较差,于是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都把高职教育看成“低层次”高等教育。社会分配机制不健全、不合理,使得技能人才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国家在实施高职教育发展的战术上有低投入,高收费;招生录取,先本后专;录用人才,学历划线;院校地位,本正专副的情形。在招生录取中,本科先录取,然后才是高职。“本科比高职要高”这个思想本来是老百姓的、社会上的旧

思想,但是现在的招生制度,把这个思想制度化了。我们的社会用人单位,尤其是政府机关、国企、事业单位,基本上都是要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高职的免谈。

(三)学科本位的育人模式是创新高职教育的主要障碍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在教学中,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中专延长”和“本科压缩”的影子挥之不去。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课程本身的严密、完整、系统和权威性,忽视学习者未来岗位的需要,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我们现在的生产力水平跟生活水平,还没有都进入到了高科技时代。我们的经济并不是技术密

集型的,大量的还是劳动密集型的。所以,我们现在不光是中职、高职,甚至初职人才都需要。今天的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是大学生,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对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应有所要求。只讲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是不对的。我们既要培养一个职业技术人才,更要培养一个公民。人才不能够只是工匠。当然,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有其特殊性,也不能照搬普通本科院校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做法。

(四)“双师型”教师缺乏,阻碍教育教学水平提高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缺少“双师型”教师,高职特色难以体现。“双师型”教师概念首次在国家权威机构中提出是在1995年,《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教职[1995]15号)中第1条第4点提出:有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其中1/3以上的“双师型”教

师。1997年首次召开的全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职教师资工作以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为重点,今后中等职业学校要不断提高师资队伍中的“双师型”教师所占比重,至2011年,“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应不少于60%。近几年来,“双师型”教师屡次在教育部文件中体现。目前,关于“双师型”教师较为权威的解释是2004年4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中对高职高专的“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作出的详尽的解释。

(五)与行业、企业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比较弱,产业及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从职业教育角度看,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不一致,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高职院

校的功能定位不够科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目标取向不明显。从行业、企业角度看,行业、企业参与和举办高职教育积极性不高,不少企业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片面追求用人的低成本,加之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普遍招收未经职业培训的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六)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下降,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劳动用工制度、职业学校毕业生分配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从高职院校情况来看,目前,山西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做法是:“学校推荐,学生自荐,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分配制度改革,改变了过去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盲婚哑嫁”的现象,为毕业生就业后更好地发挥所长,体现自身价值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复杂原因,特别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培育与建立严重地滞后于市场

经济的发展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毕业生在毕业后当年内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有:

从学生及其家长主观因素看:期望值过高,就业目标定位过高,往往错过第一时间就业机会。学生不愿到艰苦行业、效益相对较差的企业或偏远的地方。获取和把握就业信息渠道少,又不能根据人才市场变化来相应自我调整就业目标。抱着干部指标不放,缩窄了自我就业之路。依赖学校和家长,自我推荐的能力相对较弱

二、构建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专业设置要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必须适应市场全球化和产业发展国际分工的要求。发达国家扩展国际教育市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教育竞争,高等职业院校要通过国

际合作,增强参与国际教育竞争的能力。要加强与国外同类院校的强强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更新课程体系,提高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要积极探索扩大招收留学生,大力拓展毕业生海外就业市场。

自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来,国家制定了符合国情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有效措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

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办出特色,实现与普通高等教育的错位发展

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学校都能举办一流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只有找准自己的定位区间和发展空间,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才能找到生存和发展的契机,创办一流的高等职业教育,从而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走向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认可度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的良性循环轨道。

突出高职的办学特色,我国行业门类众多,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尽平衡,既需要从事基础研究和高层管理的拔尖人才,更需要大量应用型一线人才。各高职院校必须按照本地经济特点、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在培养层次、学科特色、服务区域等方面正确定位,形

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模式。每个学校还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办出自己的特色。

实现高职与普通本科教育各安其位、错位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是服务于不同就学人群的高等教育模式,他们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服务领域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社会分工。高等职业教育只有找准自身特色,才能与普通本科教育形成不同的发展优势,从而做到各展所长,错位发展,相互补充,协调共进。

(二)加强与新时期职业教育目标相适应的政府宏观调控

国际职教发展的经验证明,充分利用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是职教发展不可缺少的策略。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职教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面对新时期职教的新要求新目标,还需加大政府调控力度。

1、参照国际惯例,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结合我国实际

需要,规范我国职业教育学制。例如,增加第四级高中后职业教育(LEVEL4),形成初等、中等、高中后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从而有利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技术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有利于职教质量的提高。

2、整顿调整职教布局结构,实现规范化、法制化的宏观管理。针对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混乱的现状,客观上要求国家有关行政机关、主管部门在尊重职教规律的前提下,运用《职教法》以及各种具体的职教法规,关、停、并、转一部分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专业设置老化、管理混乱的中专学校,调整职业教育(尤其是中专)布局结构,优化职教资源配置,对全国的职业教育进行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引导我国职业教育走一条质量效益型和集约化办学道路。

3、推广先进模式。国家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的主管部门应利用其在国内外有利条件和地位;组织专家考察、研究、比较国际国内职教发展的新趋势和成功经验,在试点的基础上推广

国际先进的职教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例如,CBE模式、双元制模式、职教集团模式等。

第三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发展方向浅析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发展方向浅析

摘要: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要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符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就必须加大改革力度,以特色、质量求生存,深入联合行业企业,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工学的紧密结合,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实施,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飞速发展并不断壮大。但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发展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尚未摆脱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与行业企业难以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这种障碍至今仍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科学发展。2010 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对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笔者试图通过对国内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分析,探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深入联合行业企业,使校企更加深度合作、工学更加紧密结合,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突出特色、追求质量,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现状

所谓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是指“在高等教育框架下,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五个要素,并使这些要素在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教学过程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由此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并构建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法规与制度环境”[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出了诸多模式,如“订单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工学交替模式”、“学校 + 公司 + 农户”模式“、学校 + 基地 + 农户”模式“、学校 +协会 + 农户”模式、“职教集团”模式、“跨区域合作”模式、“酒店”模式等等,这些模式各有特色,各有所长。但从总体上来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仍处于从属地位。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实践中,不少学校办学目的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仍处于从属地位。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实践中,不少学校办学目的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单纯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专业设置仍是小而全,一个在校生不足万人的高职院校,其专业设置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有的专业一届学生只有十几、二十人,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相脱节,很大程度上是照抄照搬本科办学,办学模式的改革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与行业企业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难以做到“名副其实”和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有效保证,职业教育办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还没有显现出来。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各层次、各类型技能人才多元化的需求。

二、国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特点

西方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的研究比较早,在理论及实践上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1.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皮茨教授认为,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这种模式是大多数年轻人开发就业能力、人格个性和职业后备力量的有效平台,也是夯实持续就业能力的一个基础平台。

2.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

社区学院是美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一大特色。在教学模式上,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强调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各专业的实践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一半以上,实践课程由学院和企业派专人指导,学生必须到实际岗位上参加生产劳动。

3.英国的 GNVQs 模式

该模式是通过工作分析把岗位能力分解为若干国家能力标准的单元,以不同单元的组合构成课程,对先前的学习予以认定,采取内外结合的评价方式,进行现场的能力考核。同时,以开发广泛职业领域内所需要的技能和理解力为宗旨,增加了关键能力的培养,成为沟通普通高教及职业资格的桥梁。

4.澳大利亚 TAFE 模式

这种模式是建构在以提高能力为基础的工作现场的工作本位学习、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教育,具有与行业联系紧密、课程内容的标准化开发、教学实施的灵活性策略、“双师型”教师队伍充足等办学特色,其培养的也是“专深型”人才,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地位。

5.日本的综合高中模式

日本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就是学校职业教育不发达,主要由企业自己进行职业培训。但最近几年,由于失业率增高,日本的职业教育正在进行改革,趋势是企业或用人单位根据其培养实践型技能人才的需要制定培训计划,招收主要是中等或高等教育的毕业新生,以试用工的形式对其进行为期半年到两年的培训。在培训期满时结合技能鉴定、资格认定等制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根据与学员签订的合同规定及考核结果由用人单位决定是否正式录用。从上述国外几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来看,共同的特点是,首先,政府都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而不是层次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其次,在注意校内课堂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校外(企业)技能的实训实践活动。比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把学生专业技能培训放在校外实训场所(企业),做到了实习实训与将来就业所需技能的无缝对接。正是这种“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确保了为经济发展输送足够的接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又具有企业生产所必需的后备力量,也为德国在世界上保持旺盛的创新能力和强劲的竞争能力奠定了雄厚的人力技术资源基础。日本则是把职业教育办在企业。再次,在课程设置和评价方法上,都更多地向实践教学倾斜。在美国的社区

学院模式中,实践课程学时占到了总学时的 50%以上,而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基础不同,强调个性化教学。日本则更多的是通过技能鉴定、资格认定来对学生进行评价。

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应坚持的方向

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总结国内成功办学模式,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应结合我国国情与文化,以提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为出发点,以高标准的质量建设和内涵提升为根本,以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为目的,实施灵活的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加快办学模式的改革步伐。

1.以特色和质量求生存、谋发展

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低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一大难题,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各国提高高职教育社会认可度的做法,主要是“以特色取胜”、“以质量取胜”。如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FH)走的就是与综合性大学完全不同的道路,偏重应用技术,注重学生的实习,这样就形成了其适用性强、学生就业前景好的社会形象,“向 FH 进军”成为德国高中生的梦想。“在职业教育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不但没有受到鄙视,反而受到很高的“待遇”,其关键在于高职教育本身能够拿出质量、办出特色[2]。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不长,往往受到以往传统高等专科教育发展的影响,而传统高专的办学思路则是跟着普通本科教育走,这样一来高职院校办学就形成了“趋同发展”。而事实上,由于基础不同、特色不

一、条件不够、经验不足等原因,高职教育在与普通高等教育同方向、同目标的趋同竞争中是无法获胜的。为此,我们必须找出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以突出职业特色、行业特色、专业特色,实用性、实践技能和“就业导向”为根本,以严格的技能训练作为自身的质量保证,实现优质教育教学和优质就业,才有可能获得社会的认可。

2.紧跟产业、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谋出路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动力是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而不同地区产业和布局结构、发展重点和支柱产业的不同,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在办学上坚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3]。“职业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结构相配合,与社会生活相配合,才能兴旺发达”,这是高职院校基本职能所决定的应有之义。高职院校要牢固树立“依社会需求而办,和社会力量同办、为社会发展而办”的开放型“大职教”理念,积极实施“三个结合、三个定向”,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所谓“三个结合”即坚持校企行结合、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的办学指导思想“;三个定向”是指专业设置和教育教学坚持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定向,因行业、产业需求定向,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定向。高职院校办学只有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与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不断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要紧贴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新机遇,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特别是根据服务行业、企业、产业的需要,着力提高专业的吸引力的原则,积极打造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特色专业群,不断增强服务力。

3.融入行业、企业,在互利合作中实现双赢

在市场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高职院校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一方面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国内行业标准的要求,还要了解并掌握国际行业标准的新动向。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应联合行业办学,这不仅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还可以走出一条多元化办学的路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既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行业、产业与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高职教育办学要坚持“把工厂建在学校,把课堂设在工厂”的办学理念,按照教学做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实践实训实习相结合的原则,始终坚持专业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把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融于一体,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联合办学等方面走出一条新路子,较好解决“工程师进校做教师”和“教师进厂当工人”的问题,“只有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多元合作,才能真正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4]。

4.加快实施职业教育集团化建设

职教集团是职业院校与相关企业事业单位以契约或资产为连结的办学联合体。实施集团化、联盟化办学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走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的办学道路,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更加高效地服务行业、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形式。职教集团不同于企业集团,它是一种以职业教育的教学、科研为主要活动的教育联合体,一般以一所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优、社会声誉高的职业院校为核心和龙头,联合若干相关专业的职业院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组建而成。职教集团中各个组成单位仍保持独立法人资格,各组成单位在法律地位上是完全平等的。在职教集团的活动中,集团的核心学校发挥着主导、示范、辐射的作用。职教集团各个组成单位主要以契约(集团章程)为联系纽带,在集团章程的主导、约束下,分工合作,共同开展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及相关服务活动。“组建职教集团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校企合作,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职院校衔接、沟通、加强职业教育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推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方向发展”[5]。通过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方式,加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校企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合作,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区域共享和集团内部共享,并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推广工作,促进职业院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5.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以教育素质与行业素质为基本内涵,以教师职称与行业技术职称为外在特征,集教师素质、行业素质于一身的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熟悉的专业实践技能及实践教学能力的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高职双师型教师除了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以外,更多强调是要具备丰富的职业能力方面的素质。“通过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培养教师的职业能力,形成一支业务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最终目的在于转化为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引导其掌握更多的知识,具备更强的实际操作能力”[6]。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就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既能动口,也能动手,善于动脑,彻底改变“黑板上开机器、课堂上造车子”的现象;要保证人才质量就必须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主要体现在:一是

要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完善激励机制。一方面,激励的最大作用是激发教师的潜力,高职院校应通过激励将提高双师型教师质量水平转化为其本人的内在需求,在进修、职称考评、加薪、晋级上向双师型教师倾斜,使他们安心于职业教育事业。另一方面“,在评价机制上,通过检查指导课、公开课等形式,严格教师的业务考核管理,加强专业教师技能考核,专业教师要积极学习本专业的最新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7]。二是要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生产第一线锻炼。学校应根据总体计划安排,结合教师的具体情况,分期、分批选派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和挂职锻炼,深入实践基地,以解决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通过与企业联合项目开发等活动,促使理论建设得到实践锻炼,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三是组建专兼结合的优秀双师型教师团队,在教学、实践实训等方面,实施传、帮、带和老中青结合。在经济全球化、职业教育终身化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要始终坚持国际化视野,走全方位、开放式、多元化办学之路,深度融入行业、企业办学,积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树超.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概念模型与发展战略思考[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0,(1):14-17.[2]石卫平.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比较: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0,(5):72-74.[3]马树超.如何建设中国特色高职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8,(7):56-58.[4]唐智彬,石卫平.国际比较视野中的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J].教育科学,2009,(6):62-67.[5]肖洪涛,张春兰.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J].教育学术月刊,2008,(10):76-79.[6]刘艳青.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指向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及实践[J].前言,2010,(4):4-5.

第四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探讨论文

1前言

目前,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势头迅猛,并且为实现教育的大众化奠定了基础,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不断提高。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对于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国家的角度上而言,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健康顺利的发展关乎我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助力[1]。从群众的角度而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提升,对于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机会的增加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高等职业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应该对其进行研究,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善,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脚步。

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2.1高职教育管理职责分散

对于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系而言,其问题主要是对于整个体系的管理责任不明确,没有制定完善的政策与制度。在高等职业学校中,其办校的性质不尽相同,有地方政府创办的,也有企业创办的,还有行业创办的,不同类型的学校都没有一套明确的责任体系,也缺少一个固定的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这些学校之间鲜少沟通协调,资源也没有达成共享,阻碍了共同发展。在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其管理曾更为复杂,包括了政府经济部门、劳动部门、企业、用人单位等等,这些不同单位和部门之间如何沟通协调、管理责任如何划分,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一直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2.2与各类各级教育衔接不紧

近年来,由于《面向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已经指出要让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相互联系,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通过考试也能够进入普通高等学校进行更高学历的教育。但是,因为职业技术学校与普通高中以及普通高校的教学内容存在很大区别,存在衔接、沟通上的问题,导致希望学生继续深造的学生缺少学习基础,在考试中发挥不利。现有的教育体制允许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报考专升本,读完本科之后还能够继续研究生的学习。但是因为学习内容存在很多差别,导致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存在劣势,即使成功考入目标学校,也会出现学习成绩跟不上等情况,这让学生的继续深造之路变得异常崎岖。因此高等职业学校的管理体制应该对其进行改革,完善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让学历较低的学生能够有机会获得更高的学历,学到更多的知识。

2.3管理体制落后

由于我国的教育管理模式是政府进行统一管理,进行计划办学,但是对着民办以及合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需要更加多元化的教学体制。目前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一直处于计划办学阶段,早已不能适应目前的教学现状,导致很多民办学校或者是合资学校没有自己的特色,优势也得不到发挥,也就减少了一些企业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损失。现在唯有完善教育管理体制,转变办学理念,采取多元化的教学以及管理模式,高等职业教育才能继续健康、持续的发展。

2.4国家投资不足管理粗放

目前很多高等职业学校存在科研资金以及建设资金不足的现象,由于政府的投资不足,学校没有足够的收入,很多学校既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科研,也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建设,其发展收到了严重的制约,教学水平也无法保证,生源以及毕业生质量都有所下降[2]。国内对于高校的补贴都是由省级人民政府管理。中央政府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省级政府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主,结合学校招收学生的数量,以及学生的就业情况等制定每一个学年该学校的招生计划、专业设置、收费标准,并确定生均教育事业费的补贴标准等。因此对于学校的补贴政策国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也导致了部分地区的部分学校出现了经济上的困难。

2.5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内,其对于人才、教学、人事、后勤等方面的管理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作为一个非盈利性的单位,高校往往会存在资源的浪费,教职工比例不平衡,人员管理松散,分配不当,很多职工都是闲差以及规章制度不健全等情况。由于大部分教职工都是在编人员,没有竞争压力,也没有失业风险,员工在工作中没有积极性。教学、科研等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3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完善方法

3.1中央政府进行宏观管理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中央政府在管理上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中央政府必须发挥其宏观管理的作用,确保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正确,发展顺利。另外,由于我国教育发展十分不平衡,无论是按地域分,还是按学校的水平分,甚至是按学科的分类分,我国高等职业学校的分布都十分不均衡,这就要求中央政府作出统一的规划,进行宏观的调控。中央政府还应该推进教育立法,从制度、法律的角度强制性管理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维护各个学校招生、教学、建设等诸多方面的秩序和公平。除了立法这种强制手段之外,中央政府还应该对高等职业教育给予一定的鼓励型政策,比如对资源紧张或者是发展快速的学校进行拨款,保障学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

3.2地方政府统筹管理与服务

当中央政府把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地区统筹权交给地方政府的时候,地方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和发展就承担了更大的责任。地方政府必须对本地区的高等职业学校的管理进行规划,无论是本地高等学校的数量、学校的位置、学校专业的配置以及学校学生毕业的定位都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统筹安排。

3.3社会参与管理与服务

群众是否满意才是决定政府机构决定正确与否的关键,无论是怎样的改革,都要以群众的利益为基准,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而言,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都应该是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真正作出选择的应该是社会大众。要真正做到民主和公平,让与高等职业教育相关的各个阶层、群体以及个人都参与到管理的决策中来。4结语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是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文章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社会三个方面出发,给出了如何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对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于富增.国际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比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英)杰夫惠迪、萨莉鲍尔、大卫哈尔平著,马忠虎译.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第五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趋势与展望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趋势与展望

[摘 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本文通过阐述我国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趋势与展望,用新理论、新理念、新观点、新思维、新对策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趋势;展望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08.176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8-0-02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类型,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进程中,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和为地方经济服务上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今后还要持续发展。要使高等职业教育做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全面系统地总结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性,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以先进的理论成果指导我国高等职教育的发展。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是内涵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基础工程。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和企业文化有机结合的新模式;要根据不同地位、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产业的实际情况,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和人才规格的研究;鼓励和允许一批现代企业和办学水平比较高的高等职业院校联合举办本科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用新理论、新理念、新观点、新思维、新对策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三个文件的教育规划精神和要求,地方政府要面向一线的技术技能型和高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制定适合本地区需求又符合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状况的改革和发展规划,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以专科层次教育为主,专科、本科、专业学位教育以及学历证书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相融通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建立符合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的新政策

30多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历程证明了依靠国家政策和地方法规的引导和保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以不断深入改革和发展。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领导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对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和新任务。使高等职业教育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随着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处在教育性质、教育对象、教育重心和教育管理的转型期。在这一重大转型期里,实现新目标、完成新任务、达到新要求和更快转型比以前需要更加有力、更加明确的新政策的引导和保障。

新时期制定的有关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政策的价值取向,应更加体现公平,更加关注人人公平,强化高等职教育的公共服务功能和准公益性的特点,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就业、再就业、创业和个人发展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新型产业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使高等职业教育从满足生存型的社会教育需求转到满足发展型的社会教育需求。继续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与机制

完整而配套的体制与机制要让政府履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职责,把高等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在政府主导下,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着力解决体制与机制不适应或有碍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状况,彻底改变高等职业教育在管理上的政出多门、管理多头、筹措困难、投入少而不稳定的局面。建立起以省级政府管理与统筹的管理体系和机制,建立行业、企业和社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监督、评价制度。推进建立适合国情的人才培养模式

30多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界不断努力研究和实践,从自身所处的地域经济社会情况研究出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不管形式或模式如何多样,但从本质属性和规律上应该是一致的。所以说,高等职教育界应配合国家主管部门和研究机构按高等职业教育类型,从多种形式的模式中总结、筛选、提炼出高等职业教育界共同认可的、具有较统一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供不同地域不同水平的高等职业院校选用。研制必须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学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研究,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得以提升,真正彻底地从传统学术教育模式中走出来,实现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在研制中要使不同类型高等职业院校从自身条件和办学环境出发,选取能融入本校特色的模式,做到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办学和培养人才,这可便于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监督、指导、服务和评价,从而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使其在培养人才规格和质量上更加突显对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撑作用。坚持提高质量

提高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面向新时期的中心任务。在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要更加坚持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创业和自身发展为目的,走“产学研”结合发展之路,充分发挥院校的主动性,善于整合教育资源,主动争取政府、行业和企业的支持,着力在构建学校与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上下功夫,尽量更多地吸收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不断为实施工学结合培养人才创造更好的条件;教育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基本取向,把育人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好提高质量的核心环节,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工作全程,着力培养有坚定信念、品德优良、精神执着、知识丰富、技能过硬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教育教学中要重视职业道德和业务技能教育、创新思维教育和创新能力教育、德育教育和业务技能教育的有机统一;采取多种形式把行业企业的先进文化引进校园、课堂,推动大学文化和行业企业文化有机融合,推进深化育人工作和办学模式的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向社会、为产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高等职业教育通过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自主创新型人才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提高产业附加值,创造产业竞争能力。从中可以看出,开展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趋势,是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推进我国创业型经济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开办创业教育,要实现向社会输送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端应用型专门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通过组织具体的专业教学来实现,将培养目标深化为专业教学目标的创新,突出人才规格的能力本位,教学内容要突出职业岗位群的适应性。

创业教育涵盖创新意识教育、创业通识教育和创业型职业教育,创业型职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比属更高一层的教育,是对创业者进行系统的专业学习和技能学习、创业知识和经验系列讲座,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传递与转化过程。其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把有创业潜质的人培养成为“宽专多能型”人才,能发现社会和市场创业机遇,运用商业规则去创造、组织、发展企业,实现其社会价值。

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实施“创业型职业教育”,首先必须建立起以新兴企业和先导性企业或集群为依托的创业教育体系和运行机制。将创业型职业教育引入企业,与企业、企业高级专家、管理者全面合作进行知识、信息、材料、技术和工艺等方面的教学、交流和培训,共同开展创业型职业教育。

主要参考文献

[1]金潇明,胡新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初探[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2]郭俊朝.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13(2).[3]李期.试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走向与战略选择[J].延安大学学报,2012(5).[4]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发展战略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3).[5]渠东玲.建国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下载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专科教育的比较

    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research/system/policy/1358.shtml 搜索时间:2009年7月11日星期六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专科教育的比较 吕鑫祥 各类各级教育之间的区别......

    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之我思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办学体制的地方性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发展方向 ——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来看 刘东茹 指导老师:候选明 【摘要】:我国现阶段的基础教育还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教育模式机械僵化......

    国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国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中文摘要: 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系统的介绍了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发展特点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并结......

    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合集5篇)

    关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浅析 (阿拉善职业技术学院化工工程系,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洪伟750336)摘要:思考中等职业教育,是专门培养社会各行业所需技能性人才的教育领域。其特点是......

    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动态均衡问题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动态均衡问题研究——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姓名徐婧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教育管理指导教师楼世洲20081213浙江师范大学......

    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法制的认识与思考

    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法制的认识与思考作为一名刚刚走上高职院校任教的新教师,由于长期接受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很有必要认真的学习和认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制及其特点。高等院......

    国土分局发展方向及存在问题

    水泉国土分局的运行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基本情况。水泉镇位于突泉县东南部,镇政府所在地水泉村水泉屯,距突泉县城25公里,人口21427人,8607户,全镇面积621平方公里,辖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