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我国服装出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本文系统的总结了我国服装业对外贸易的背景,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服装业的特征,指出了我国服装贸易所存在的关于本国品牌被外国品牌同化和绿色壁垒对我国服装贸易的影响等相关问题,得出了我国服装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对策,如:,我们应该树立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品牌,走独特的路线;我们还要站在流行的前端,产品应具有中国风,具有中国的韵味;借鉴国外品牌成功的经验;积极应对我国服装业的国际绿色壁垒;我们应该善于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且要解决问题等。
关键词:服装贸易 品牌 绿色壁垒
一.我国服装贸易发展的现状
1.1我国服装业背景
从改革开放至今发展最快的行业是服装业,从1996年开始,服装工业产值从年均14.5%的水平递增,据中国服装协会2005年统计,国内服装企业已有4.4万家,从事此行业的人员也有400多万,服装行业年生产能力达到465万件,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但1997年由于受东南亚金融风暴以及国内需求不足的影响,导致1997年和1998年的服装行业的服装产量基本持平,到1999年经济有所缓解,服装产量才增长3.09%。2003年初由于国内外对服装产品的强烈需求,服装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但2003年下半年因国内外市场不确定因素的增多,服装产量有所减缓。
2007年服装出口数量增幅分别较2006年同期回落了约9.74%,2008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幅较2007年下降10.7%。由于国际消费市场需求低迷,2008年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受阻,上半年的个别月份甚至出现负增长。全行业约2/3的企业一度出现亏损或处于亏损边缘,资金紧张、产品积压等问题较为严重。2009年1-6月纺织品服装出口仍呈现下降趋势,同比下降10.88%。
1.2我国服装贸易发展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在贸易全球化的今天,全世界服装产业都在同一条行业链上竞争。我国服装行业目前已经呈现出整合、调整和提升的趋势,进入更加复杂的经营管理竞争格局,已经进入产业、品牌、社会文化以及商业规则和社会责任的系统符合经营的深度竞争时代。
二.我国服装贸易存在的问题
2.1自己品牌被国外同化
从我国服装品牌的现状而言,其形势并不乐观。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服装注册商标有十多万个,但却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国际品牌;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出口国,但以自主品牌出口的服装不足1%。而且目前现象了我国自己的品牌被国外品牌同化的现象,并且很严重。根据据统计:目前在我国,53.3%的消费者倾向于国外的服装品牌,仅仅有16.7%的消费者倾向于国内的服装品牌。
在目前的服装行业,国外的品牌的势力明显超过国内品牌,其原因是:国内的服装品牌意识不够强,而且国外的服装品牌的经营方式和市场运营都胜过国内一筹。
在国外梦特娇、花花公子等品牌算不上顶级的品牌,但在我国却成功的取得了很大的市场。这一现象让很多商家看见了“洋品牌”背后的巨大商机。所以在国内的服装市场就出现了很多“洋品牌”的国内服装商品。
品牌的洋化现象对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还是有所妨碍的,其不利方面主要表现为:
(1)不利于我国服装业的长远发展
市场上出现过多的洋化品牌,会使具有本土特色的服装品牌名称渐渐淡出了消费者的视线,长此以往势必影响本土服装品牌的发展。
(2)不利于树立我们民族的服饰品牌和塑造品牌文化
目前我国服装市场面临着真洋品牌大量涌入,并且国内的假洋品牌四处泛滥,国产的特色品牌面临日益没落的严峻形势。
2.2我国服装贸易的问题——绿色壁垒
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岭域,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位保护本国或本地区环境和经济利益而附加的贸易条件和限制措施。它通过立法,制定繁杂的环境公约、法律、法规和标准、标志等形式对国外商品进行准入限制。
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绿色关税、绿色市场准入、“绿色反补贴”、“绿色反倾销”、环境贸易制裁、推行严格的检测标准及其他标准、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选择、强制性绿色标志、要求iso14000认证、繁琐的进口检验程序和检验制度,以及要求回收利用、政府采购、押金制度等等。
由于绿色壁垒的不断扩展,对我国的服装贸易有很大的影响,在服装领域的技术壁垒主要有两类:一是从产品设计到最后的报废回收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所设置的壁垒,主要是要求企业建立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及对产品实施“环境标志和声明”;二是指产品本身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安全的影响所设的壁垒,要求产品本身不能对消费者的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伤害或影响。我们称这种服装产品叫生态服装。
所谓生态服装是应该保护身体健康,并具有无毒、无伤害、安全的优点,在使用和穿着时,给人以舒适、松弛、消除疲劳、心情舒畅的感觉。
但是我国的服装产品的原材料大多数是棉、麻纤维等,而在这些原材料种植的过程中,为了防止害虫、植物病毒和杂草的侵蚀,会使用农药等化学产品,导致农药残留在原材料上,虽然服装上的含量很小,但是长期与皮肤接触对身体也是会有伤害的。并且在储藏的时候也会添加防腐剂等,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因此绿色壁垒对我国服装贸易影响很大。
有关我国出口的服装商品因不符合进口国环保要求而遭退货的报道屡见报端。国内一家报纸就有一篇题为《不知欧盟环保要求深圳企业频遭“绿色壁垒”》的报道。文中介绍“深圳某服装企业原准备出口一批服装到欧洲,但服装做好后才知道买家要求金属钮扣镉、镍的含量不能超过0.05%。其实,这一标准几个月前欧盟各国海关已经开始正式实施,但他们对此一无所知”。
三、我国服装贸易的发展对策
3.1创建自己品牌
国内的品牌被国外同化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所以正确的、及时的策略是必要的。⑴准确的定位,突显自己的个性
对于服装生产商来说,最基本的是通过做一个缜密的市场调查和可行性报告研究分析,来做出准确的市场定位。有了准确的市场定位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通过定位来传达品牌的独特之处,宣扬品牌的独特形象,故此来提高品牌的价值。这样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自己的品牌生辉。
在个性化生活的今天,很多消费者选择品牌其实是在选择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自主的生活主张和自我的个性,所以没有个性的品牌很难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也很难成为消费者的选择对象。所以突显出品牌的个性是非常重要的。
⑵把握流行,创新设计
服装的设计意识是品牌的核心部分。在准确的市场定位基础上,服装行业项目的开发则应服装设计先行。设计与营销中,设计是实现并引领顾客需求的关键。当前国内服装市场消费者喜好洋品牌,主要原因也是因为洋品牌的设计较国内品牌服装更胜一筹。服装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是与流行、与时尚关联非常紧密的一种产品。因此服装设计必须能够不断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变的心理。服装设计必须加强对服装流行趋势的研究,把握时尚命脉。设计师也需要接受关于市场、营销的普及训练,逐渐形成市场意识前卫的设计师,从而能够创造性地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及社会文化的变动趋势,融入到服装的创造设计中,引领消费时尚,使设计越来越能为品牌增添优势。将中国元素与国际时尚
相结合;将中国特色与全球设计风格相结合等等,中国的服装品牌并不一定要靠完全洋化的外表博取消费者的喜爱,中国的服装品牌需要在全世界流行的趋势上挖掘中国元素,挖掘中国色彩,挖掘中国韵味。
3.2借鉴国外的品牌成功经验
除了要树立本国的服装品牌之外,我们还应该学习国外的成功的品牌经验。如:kappa品牌的成功经验。
“首先他们抓住了原意大利品牌所有者的危机,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市场的关注,撬动了摩根史丹利这个金融大鳄完成了对kappa品牌的区域终身使用权的购买,这样做不仅完全规避了品牌发展成熟后被品牌所有人收回的风险,在市场运作和品牌经营上又足够的自主权和灵活性,这一做法真的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一举多得的方法我们的服装贸易也是可以借鉴的,这样可以保障本国服装品牌的所有权。
“其次,kappa不单单做专业体育,而是专攻运动时尚。虽然买下了kappa的区域终身使用权,但是其实力与阿迪达斯、耐克这样顶尖的品牌相比还是有较大的差距地,如果正面的去和顶尖的品牌区竞争,结果一定是败得很惨,因此,找准市场中的蓝海,并将品牌准确的定位,就成了当务之急。在国内没有沿用kappa在欧洲的路线,而是将其定位成一个时尚运动品牌。”kappa的这一做法,不仅可以使时尚运动系列得到消费者的认同,还可以避开那些跨国的顶级专业体育品牌,并且开创了运动装时尚化的先河。
“第三,推广体育的时尚化。同在品牌定位一样,在品牌建设方面也走的差异化的路子。为了真正的传达出kappa的时尚+运动的品牌内涵,在保持体育的赞助投入的同时也大力的推行娱乐营销。例如与百事可乐合作,推出百事kappa罐包装。”这样的做法就是利用最小的广告投入获取最大的宣传效果。品牌的好坏不仅仅是看产品的质量,品牌的宣传力度也是很重要的。
3.3积极应对我国服装业的国际绿色壁垒
对于国际上的绿色壁垒,我们应该积极地应对。很多国家实施绿色壁垒,是为了体现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消费者靖康的美好愿望。利用这些国际规范条件派生出来的不合理的国别环境标准以及以此为依据设置的贸易障碍才构成绿色贸易壁垒。在贸易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国际都很难讲自己置身其外,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本国,想要减少绿色壁垒对我国服装贸易的影响,应该先学会适应。首先应当换位思考,对于我国的服装商品因为含有的有害物质超标而被对方国家拒绝入境的事情,我们不能认为对象方国家是故意设置绿色壁垒的,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问题,开发绿色的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加强学习wto的知识,了解wto的有关过则和国际贸易形式与特点,了解绿色壁垒对商品的影响,要求。从以前的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并且要提高自身对形形色色的壁垒的应变能力。
对于服装业,我们可以将工厂加工品和传统工艺品相结合,联手打造一个全新的绿色服装基地。
我们应该积极地应对国际上的绿色壁垒,不能消极,只要不断地加强我国的技术,减少服装产品所含的有害物质,我们是可以应对绿色壁垒的。
总结:通过了解我国服装贸易的现状之后,发现了许多我国服装贸易存在的问题,我们的服装商品没有自己的特色品牌,还有国际上的绿色壁垒对我们服装贸易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树立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品牌,走独特的路线。产品应该个性化,在这个主张个性生活的今天,没有个性的商品很难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就更难成为消费者的选择对象了。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站在流行的前端,产品应具有中国风,具有中国的韵味。对于国际上的绿色壁垒,我们应该积极地应对,不能消极对待。我们应该善于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且要解决问题。我们应该更多的了解国际贸易的条款内容,了解国外对我国服装产品的要求标准,提高我们的技术,达到绿色服装的标准。这样我们才能不让我们出口的服装不被对方国家拒绝入境。
第二篇: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07 经济学 3 班 张婷婷 3207004233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 20 世纪 80 年代沿海发展战略、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90 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 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 发展现状作了分析,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大城市为中心、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加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我国区域经济按 地理位置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从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深 圳、湛江等整个海岸线为快速发展的经济区域;第二层次是从哈尔滨、沈阳、石家庄、太原、郑州、武汉、合肥、南昌、长沙等内陆属于发展较慢的经济区域;第三层次是西部地区为发 展落后的经济区域。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1、从东部沿海的经济发展看 经过 20 多年的高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已进人工业化的起飞阶段,走在全国前列。市 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并在 WTO 规则下迅速与国际市场接轨。国民经济以年均 10%--11% 的速度增长,超过全国平均 2 个以上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 65%以上,人均 GDP 达 1700 美元。这一地区形成 3 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圈和都市圈,即以广州、深圳和珠 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 海经济区,这三个区域相继创造出区域发展的奇迹。今年以来,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更 是高速赛跑,比翼齐飞,成为我国的制造业中心,占全国经济的权重愈来愈大。
2、从西部大开发取得的进展看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 4 年里,国债投资及其带动的投资达 7000 亿元人民币,五大标 志性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两线工程进展顺利。东部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资加快了西进步伐。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 业都出现可喜发展的势头。各省市区内的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水利、县乡道路、农村电 网改造等基础设施推进很快。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3、从东北经济发展新机遇看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的出台,给解决东北问题带来了一次新机遇。东北地区制造业 的基础优势和巨大潜力,是东部沿海地区所不具备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现已进入实质性 操作阶段,政策和操作方法都与西部开
发不同,采取直接面对一个个企业的政策和方法,核 心内容是用高新技術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技术,用市场化的先进管理取代传统管理模 式,所需资金采取多渠道筹集方式,包括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
4、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地 向东部地区流动,但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尽管国家在前几 年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但西部地区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发展仍较缓慢。三大地带经济 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东部地区已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充分,产业结构升级迅速,制造业、服务业和外贸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西部经济增长 主要靠基础建设投资拉动,国有资本仍占主要地位,外资、民间资本不足,制造业、服务业 发展不快,投资效益不高。因此,东西部之间的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 仍在继续扩大。以西部的 GDP 增长速度为 1 相比较,1998 年东西部比为 1.43:1,2002 年
扩大为 1.57:1。人均 GDP,2002 年西部约 600 美元,东部则为 1700 美元,东部约为西部 的 3 倍。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 目标进退维谷。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加上 其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凸显出来了。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 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也产生了很大 差异。东南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宏 观经济改革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发生冲突,使国家总体改革方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 实。
2、中部经济有“凹陷”之忧。自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 90 年代末西部大 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 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的方针,中部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中部地区农业比重很大,农村人口过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 梯度效应,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 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的压力会加大,“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
3、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一是重复建设,这不仅出现 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基础设施领域尤甚。二
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三是 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加速扩大的地带间经济发展差距,加大了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 地区地方政府“兴地富民”的客观压力,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在项目投资上置全局性资源浪 费、生产能力过剩而不顾,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生产、建设,从而导致地区产业结 构趋同现象不断加剧。这不仅抑制了地区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丧失了地区分工效益和规模 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4、地方割据现象仍比较严重。在地区差距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 地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如区域间为争夺紧俏资源而 展开的资源大战;构筑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互相实行资源、技术、人才、商品 的垄断和封锁等来保护本地区的利益。不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 自由流动,而且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造成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难以形成。目前,各地区进一步扩张面临的共同障碍,是行政体制 分割,各自为政,行政性区际关系替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难以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经济 融合。
5、不发达地区的造血功能不足。对不发达地区而言,其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沿 海发达地区,优惠政策也没有绝对的优势,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不发达地区产 业结构落后,缺乏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人才缺乏,科研经费不足,使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 展雪上加霜。
6、“资源换增长”模式普遍存在。很多地方政府用土地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作为促使 本地经济发展和 GDP 增长的最优选择,这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最普遍的问题。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宏观调控,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从我国目前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情况来看,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市场发育还不充分,各地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差 距很大,全国统一的市场尚未形成。所以政府应通过转变自身职能,促进市场发育,为区域 经济发展创造比较宽松的市场环境。同时,还应通过制定适当的区域经济政策,防止市场机 制的自发作用导致地区差距讲一步扩大。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实现共同富 裕的目标,政府通过必要的投资倾斜和政策倾斜,加强不发达地区的智力投资,扶持落后地 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宏观调控措施,达到各个经
第三篇: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今年 我们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学习中,沈一中老师给我们讲了题为‘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形势为题’为主题的讲座。在这篇讲座中,沈老师给我们讲到了农产品质量已经越来越危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同时,也给我们讲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形成的原因、发展等。这次的讲座是我印象深刻,也许是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食品是不可或缺的原因吧。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对食品问题的见解。
在我的了解里,我们中国一直是一个人口大国,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产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对于我们的国家是具有致命的伤害力的。我们国家本来就有十三亿的人口,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农业土地已经越来越少了,而我们的人口却越来越多。按这个形式下去,我们国家的粮食和产品相对来说也会越来越少了,面对这个严峻的问题,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就非常有义务来关注与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我觉得,我们必须要坚持生产与在利益面前要做到自律,生产要效率 也要安全 第二,我觉得我们应该改变农业的生产模式,我们中国现在还是处于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模式,这种 模式使得农产品的产量得到增加,如果发展集约型的农业,就可以大大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 并且还节约了大量的资源。同时应该大力发展科学农业,增加农业的补贴,是越来越多的人能发展农业事业。第三,我们现在的农产品生产环境堪忧,生产无法从根源上上保证质量和安全,所以我们大学生要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第五,随着资源的越来越少,我们大学生也应当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与生态燃料,还土地一个美好的未来,这样才会产出优质的农产品。
在观念上,我们要从战略高度上重视农业和农产品,事关民族复兴,国家稳定。在政策上,我们要明确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是;努力实现科技又生态的农业生产,科技与生态并不矛盾。在技术上,我们要努力实现农业标准化,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一个长久的问题,我们大学生的道路也是任重而道远的,希望我们的国家会一直粮食富足,远离粮食危机。
第四篇:我国公务员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探讨
试论我国公务员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探讨
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地位,提出了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任务,干部教育培训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尤其是新出台的《公务员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对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面对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面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以及实现新世纪战略目标的需要,由于受到起步较迟、机制不够灵活、方法相对陈旧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公务员培训工作还任重道远。
关键词:公务员;市场经济活动;培训需求;师资队伍
一、目前我国公务员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公务员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市场经济活动的多元化和复杂化,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经济管理国际化,高新技术革命带来的信息化和网络化,都对公务员的知识结构、文化水平、管理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需要培养一大批精通多方面专业知识,具有较强行政管理能力的高素质的行政专业人才。这就需要强化公务员培训,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而许多单位和部门对公务员培训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总认为培训是“软任务”,可搞可不搞。对受训人员来讲,由于宣传教育不够,约束措施不力,对培训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不少人感到培训作用不大,训与不训一个样。
2.培训需求分析缺乏。现代培训认为,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是取得培训预期效果的前提和基础。然而,在我们的一些培训中,这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却常常给“精简”了。上级让学什么,就培训什么;即使搞需求分析,也往往强调需求的统一性、总体性多,忽略地区、人才层次、类别的个体差异,不明了需要培训什么和想学什么,使需求分析停留在大一统表面层次上,这样导致正规系统化培训多,联系政府工作和公务员实际问题培训少,只注重学多少知识,而不问能否转化为能力,何时能转化,造成培训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培训与管理实践分离,知识与能力脱节。
3.培训内容欠科学,培训方式手段较单一。我国目前对公务员的培训,基本上还是由国家直接控制和管理,这种控制和管理有时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公务员的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挫伤了公务员的积极性,使培训成为应付差事,公务员培训失去了内在动力。因此,除了国家指定的培训外,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和公务员的个人需求,设置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实属必要。
4.培训效果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培训效果的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公务员培训机构无主动组织开展培训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靠、要”是其运作状况的基本特征,培训机构的生存发展与培训项目的多少、培训效果的好坏之间没有多大关系,而上级组织的培训计划与领导的意志往往决定着培训机构的兴亡。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培训机构不注重对培训效益的评估与监测,也不特别关注组织在同行业中的地位。而且公务员培训与晋升之间存在“断裂带”,没有把两者结合起来,虽把培训结果作为公务员考核和晋升的依据之一,但把关不严,放松了培训成效、结果在公务员管理中的运用,出现了“培训与不培训一个样、培训成绩好坏一个样”的现象,给逃避培训的人员有机可乘。
5.培训机构不够完善,培训基地建设落后。我国自1993年开始推行公务员制度以来,公务员培训已形成了一套由中央到地方行政学院、各级党校及各类干部培训院校、培训中心的培训网络。首先,这些培训机构一直以来是“机关化性质”,基本上通过财政拨款来办学,这使得培训机构缺乏竞争性,同时也缺乏主动适应市场对知识要求的自觉性。因此,在培训能力、培训效果等方面都不是太理想。基于这些问题的存在,目前我国培训机构也正在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政府导向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其次,师资队伍整体状况不很适应教育培训的要求。现在公务员队伍的文化水平和学历层次已经越来越高,他们接受培训时对授课教师水平的要求也与时俱进。受体制的限制,干部教育院校师资流动性不强,影响整体水平的提高。固定的一个教师群体应对日新月异的教育培训课程内容,难免力不从心。第三,信息化建设滞后。以微电子、计算机和电子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信息技术的综合化、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智能化和虚拟化等特征,十分适合成年人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和远程学习的要求,对于公务员培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但是,目前干部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和软件建设都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对策探讨
公务员培训是公务员制度更新机制的主要体现,是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公务员的培训是提高公务员素质和行政效率的重要途径。如何做好我国公务员队伍的培训工作,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更新公务员培训理念
由于公务员培训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社会、个人等不同的行为主体,在宏观管理方面又涉及到教育、人事等相关政府部门。因此,政府应该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来规划和制定相关的政策,培育良好的教育培训市场,走与国际接轨的教育培训之路,实现公务员培训教育新的发展。同时要致力于创建学习型社会,营造一个理想的社会学习环境,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干部教育体系健康发展的温床。对于公务员培训工作,首先要转变“一劳永逸”的观念。其次是要根据国内外环境变化,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需求实施持续培训、终身培训。最后要分析和预测未来形势变化,从而进行有针对性、预见性、超前性的培训。另外,还应确立培训是要解决公务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而不单纯是理论灌输;应确立“教”“做”结合,“做”重于“教”的理念;应确立开发公务员经验与智慧的理念;应确立分类、分层培训理念。
2.不断创新培训教育内容
西方各国在公务员培训过程中,特别注意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行政管理改革形势的变化,随时增加一些新的培训内容,以适应政府管理的需要。我国的公务员培训要注意吸收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站在高起点上,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根据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培训内容。除了要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把提高公务员的政治素质和政治鉴别能力放在首位之外,还要注重业务能力的培训,要把那些经济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政府行政工作中的重点、热点问题作为公务员培训的内容。在课程设计上要按照“少而精”的原则和科学性、针对性的要求进行。除了要设置包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法律法规和政策、市场经济知识、科学技术知识、公共行政管理知识和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在内的公共必修课之外,还要根据相关业务工作需要设置各种专业必修课,尤其是要设置多种选修课,以满足公务员拓宽知识、提高技能的需要。
3.改革传统的培训方式方法
实施公务员培训要克服单一的教室培训方式,走出去,面向社会,在实践中教与学,可采取案例分析式、角色扮演式、情景模拟式、拓展训练式、现场观摩式、岗位实践式、一线锻炼式等。培训方法应考虑以下几点:一是注重调动学员的创造精神和参与意识。二是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三是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可采取讲课、讲座和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授课,还可以采取以学员为主体的研究讨论;体现某一典型行政活动而通过学员分析思考,共同寻找答案的教学;以实体或模拟形象进行教学的电化教学;围绕所学学科组织突出重点、联系实际的现场考察参观或咨询活动等等。也可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采取国内研讨派出进修相结合的形式。
4.促进培训主体的多元化发展
我国从中央到地方行政学院、各级党校及各类干部培训院校的培训网络,并没有满足公务员培训的发展需求,相反,公务员培训机构单一的种种弊端已逐步暴露出来,如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手段与设备缺乏等。而公务员的多层次性、多样性、地区性等特点,决定了承担公务员培训的组织机构不是单一的,而只能是多种多样的。从我国的培训实践来看,随着社会多元化培训需求的扩大,除了各级政府、企业及其他组织自设的培训机构外,社会各类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这些培训机构本身应“市场”之需而产生,在培训目标、培训能力、培训项目及培训手段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允许这些社会培训机构以一定的条件参与公务员的培训,对弥补现行公务员培训的不足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另外,我国已存在高校涉及公务员培训的事实,而高校在培训公务员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如高校教学科研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完备,教学与管理经验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先进等,因此,依靠高校的优势来培训公务员,可以说是一条投资少、见效快、质量高的培训之路。再者,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有关高等学校和行政学院也将进入我国公务员培训领域。因此,对于政府而言,支持并鼓励社会所有部门参与,形成以国家行政学院为主体,包括各级党校在内的国家公务员培训网络,是顺应我国公务员培训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5.进一步健全培训激励机制
为了解决我国公务员参加培训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必须要尽快完善公务员培训的激励机制,使培训与使用真正结合起来,切实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再提拔”。把培训期间的学习成绩视为工作成绩,把参加培训学习的考核结果记入公务员本人档案,对按规定应接受培训而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培训或培训成绩不合格的公务员,考核不能评为“称职”,必须补上培训这一课;同时也不能提拔重用、晋升领导职务,真正将公务员培训期间的学习成绩和鉴定作为晋升职务的重要依据之一,消除公务员职务升降过程中那种“只要上司喜欢即可升官、上司不喜欢即会丢官”的弊端。真正建立一种强有力的公务员培训动力机制,使公务员能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积极争取参加培训。同时还要将参加培训教育作为公务员的义务规定下来,使之制度化、规范化。此外,为了提高公务员培训的质量,还要加强公务员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的建设,逐步增大培训投入,保证公务员培训的经费来源,根据培训工作的需要,统一规划、设置以行政学院为主体的国家公务员培训基地网络,并根据公务员培训的要求,对培训基地的教学设施、领导班子、师资队伍和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评估和资格审查,只有那些符合要求和条件的机构,才能承担公务员的培训任务,确保公务员培训的权威性。
当今的世纪,是知识竞争、人才竞争的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公务员参加培训正是对人才的潜力、智力、能力进行深度开发的重要手段。由于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实行较晚,公务员培训教育工作还始于刚起步阶段,培训教育工作还存在各种问题和不足。我们要在新的历史阶段不断将培训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逐步解决培训教育工作中遇到的机构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内容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力等问题,并借鉴国外的公务员培训工作经验,把我国的公务员队伍建设成为高素质、专业化的队伍,以大大提高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更好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参考文献
[1]《国家公务员培训暂行规定》,人发[2008]82号。[2]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0 [3] 溪流:《中国公务员制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4] 王式亮:《汲取国外经验规范我国公务员培训机制》,《中国公务员》,2008年第2期。[5] 廖为建:《公共关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第五篇:我国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的对策[范文]
我国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摘要】: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间也已形成比较合理的体系,但是我国的现阶段的社会保障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讨论应该如何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其更加健康的运作下去。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问题;对策
【正文】: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推行与不断深入,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也进入一个新的改革和发展时期,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前提。而现阶段我国已经建成了以养老、失业、医疗三大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为骨架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也是在不断的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断取得前进的现在,中央一级的政府说难管理,地方一级的政府说社保建设没资金;企业说自己承担的社保负担过重,已经影响到了企业本身的扩大再生产;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最担心的还是养老、医疗、失业三大问题。那么政府、企业、个人都在表示社会保障的建设没有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好处,问题就出现了,社保建设本应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可是却没有取得应该带来的效果,问题出在哪里?
一、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问题在于制度设计问题
(一)社会保障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窄
目前职工的养老、医疗、失业等仍由企业来承担绝大部分的责任,社会保险金的发放和退休人员、下岗职工的日常管理工作仍主要由企业来承担。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资金,本来要靠企业、社会、财政三方面共同筹措,但由于企业(特别是一些困难企业)和社会分担的部分没有很好落实,一些下岗职工不能及时足额领到基本生活费的现象仍然存在。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还很窄,基本上集中在城市的公有制单位中实施。就是在城市中,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也有待扩大。比如,在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过程中,一些没有进人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以及没有参加社会保险的各类企业下岗职工或失业人员,他们中的一部分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却还没有进入这条“最低保障线”。更不要说在农村和小乡镇以及的人员了,农村的医疗改革更是改的“小病不去医院,大病去不起医院”。除此之外广大农村的养老保险覆盖率更是低的可怜,农村养老主要还是依靠家庭,但是计划生育的实施又使“养儿防老”变成了“一子养四老”,其实我个人认为农村的养老保险改革才是现阶段我国社保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社会保障资金方面的问题
社保资金主要存在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资金总额不足;其次,资金管理存在问题;最后,社保执行成本高。
近几年,我国老年人口越来越多,而最新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说明,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老龄化还在逐步加快,参加社会统筹的企业离退休人员每年都在不断增加,养老金支出数额越来越大。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没有资金积累。而进行社保改革之后,社保资金的吸收速度还是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社保基金的发展速度并不能跟随得上我国社保的发展速度。也就是说,许多利国利民的措施并不能彻底的贯彻到实处。
另外就是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不够规范,一方面,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极其分散,职能相互交叉,这样容易发生筹资过程中的矛盾和造成各部门之间对权利的相互攀比、责任的相互推诿。另一方面,从总体来看,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规范性不强,资金管理分散,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挤占、挪用甚至挥霍浪费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对会保险基金没有纳入财政统一管理,省级地区间基金调剂受到了很大限制。在企业和政府之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对于社会保障的责任划分也不够明确。
最后,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执行成本高,主要是指社会保障资金中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成本高。用于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补助等社会保险项目的社会保障资金仍以“费”的形式征收,其强制力就不够,再加上群众基础薄,就很难取得被征收单位和个人的有力配台和支持。此外,社会保险费的征缴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从整体上看,我国现行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社保工作在许多方面只能靠行政手段予以推行,国家的立法滞后,地方立法分散,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统一严格、适用范围宽广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致使社会保障资金筹措和管理很不规范,执法的刚性不强,强制性较差,缴费人逃避规费行为时有发生,企业拖欠偷逃现象日趋严重。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二元化和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
我国发达的城市经济与欠发达的农村经济同时并存,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同时并存。这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这种二元经济结构决定,我国过大的城乡差别制约着社会保障总体水平的提高。在现在,每年有很多农村人要完成向城市人转变,(房价啊房价,总算知道大陆六万亿万富翁哪里来的了。)而要发展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先决条件就是等到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下降到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水平上。
我国经济发展呈东、中、西梯度发展态势,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社会保障的地区发展亦极不平衡。发达地区人均全年离退休金比欠发达地区高161.5%。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距也是前者远比后者高。不过在现阶段看来,短期内不仅不会缩小这种差距,反之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大。
二、应对问题的对策
改革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应当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参照国外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针对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建立起覆盖社会全体成员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扩大社会保障基金征收范围,尽快建立广覆盖、多层面的社会保障征收体系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客观要求,它对于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正常流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当前情况来看,国有企业职工人数正呈递减之势,而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如雨后春笋呈蓬勃发展趋势,从业人数在快速增长。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诸多方面已不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覆盖面过窄,征缴率较低,造成了社会保障基金总体支撑能力不足,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离现实要求相差甚远,同时也造成了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费税负担不一,不利于建立公平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尽快把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缴费主体,确保社会保障体系的“广覆盖”。
(二)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
社会保险具有社会性、互济性、长久性和自我保障性的本质特征,要求社会保险基金必须是全社会统筹,不能条块分割.画地为牢,搞行业自我保险、部门自我保险或企业自我保险。在进行社会保险基金的社会化统筹时。也要依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逐步实施。提高社会统筹的层次将有助于发挥社会保险的共济性,扩大社会保险的社会性,使社会保险更具长久性,降低社会保险自身的风险,提高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
(三)加强社保资金的征缴与管理
要扩大社会保障资金的筹资渠道,建立稳定可靠的资金筹措机制。要继续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覆盖面和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率,相关的社会成员都必须
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并依法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以较高的透明度重塑和强化劳动的激励机制。设立专项保管账户,杜绝挤占挪用现象;提高社会保障费用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国家财政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支持力度;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补充社会保障基金,如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发行社会保障债券、发行福利彩票等等。
(四)要加强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工作
以立法方式谋求长期解决社会保障困难,应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首要基础工作。结合我国具体实际,首先应当根据宪法尽快制定我国社会保障立法体系。这个社会保障立法体系,应当包含公民社会保障的基本权利法案和各项专门的社会保障法案。其次,应当尽快制定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立法体系。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国家和政府承担的。农民的社会保障,基本上是传统宗法式、家庭自我保障和集体经济内部社团性互助保障相结合。
(五)应贯彻城乡有别的政策
不得不说的是现在呼吁农村社保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也有要求要进行城乡社保体系一体化的,但是我觉得现阶段进行一体化改革的条件很明显没有达到。社保建设的推进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强行在农村也按照城市那一套做是不会成功的,我觉得在城市应该主要依靠发展社区式社保,而在农村还是应该主要依靠家庭,其次再由社会负担一部分社保压力。
【参考资料】:
1、成思危.2000.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郭士征、葛寿昌.1998.中国社会保障的改革与探索.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3、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4、李连友.2000.社会保障基金运行.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5、赵曼.1997.社会保障结构与运行分析.中国计划出版社
6、郑功成.2000.社会保障学.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