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文章标题:我国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引言
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史,是循着“监管—创新—再监管—再创新”的轨迹来运行的。为什么在央行不断加强监管的同时,商业银行会不断地进行金融创新呢?究其原因,无外乎两个方面—竞争的压力和利益的驱动。我国的金融创新与此类似,但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金融创新是处于体制转轨阶段的中国金融
市场的发展方向与发展主题。
二、我国金融创新所取得的成就
1、金融组织体系的创新。1979年至今,我国打破了高度集中的银行体系,最终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这一体系为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制度提供了必要的组织保证。
2、金融市场创新。这主要包括:第一、货币市场的创新,包括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大额存单市场和国债回购市场等四个子市场的创新,一度出现的大额定期存单已于1996年停止发行。第二、资本市场的创新。股票市场从无到有,从不规范到逐步规范,编制了股价指数,成立了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融资渠道。
3、金融调控手段创新。从1984年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至今,逐渐形成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公开市场业务等一整套调控手段。调控效果明显。
4、金融制度的创新。这是从制度层面对前三种创新的正式确认和综合概括,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金融的发展。包括:货币制度创新:一方面,种类繁多的信用卡、资金汇划系统和网上银行已成为重要的支付手段与结算工具;另一方面,对人民币的汇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1996年12月1日起正式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兑换。
融资制度创新。创新的金融工具日益多样化,增强了筹资者和投资者的自由度,改变了原来间接金融一统天下的融资格局,使融资制度的结构得到显著改善。
金融管理制度的创新。中国人民银行的一级分行由按行政划设置改为按经济区划设置,证券监管机构由原来的地方政府领导改为垂直领导;保监会、银监会的成立。这些监管创新措施使中国形成了与金融分业管理
相适应的金融监管体系的架构。从金融管理手段看,传统的以计划性、行政指令性管理为特征的金融管理模式,正在向市场化的金融管理模式转变。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法律手段在金融管理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一系列金融法律陆续出台和实施,为金融管理提供了必需的法律依据,央行运用法律手段监管的力度也明显加大。
三、我国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
20多年来,我国的金融创新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金融创新滞后于经济发展。一方面,金融滞后于经济导致创新层次较低。最突出的表现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程过慢,融资体制与经济体制不相适应,受到大量政策性约束,机制的僵化削弱了其追逐利润的动力,金融创新只能停留在低层次上。另一方面,原有的规章制度已不适应实际情况的变化。我国银行业在加人WTO后,对新的业务品种缺乏深人透彻的研究,制度创新相对滞后,出现了所谓的真空地带。由此不免联想到西方的金融创新与监管。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推出了“Q项条例”,规定活期存款不付息和限定定期存款的利率上限。为了稳住客户,花旗银行推出了“可转让定期存单”业务,使开办此类业务的客户既能享有定期存款的利息,又可以保持活期存款的流动性此举被美联储裁定为金融违规,花旗银行为此与美联储对簿公堂,官司打至联邦最高法院,经过几年的反复,最终被裁定为创新而非违规,花旗银行胜诉,其它银行相继仿效,最后,美联储对“Q项条例”作了修改,可转让定期存单成为一种合规的金融工具,日后这一新业务对美国金融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由此可见,创新与监管如果能产生良性互动,其结果是央行与商业银行的“双赢”格局。而我国时下缺乏的正是这种良性互动。
2、金融创新违背市场规律。主要表现在:(1)国有股减持。2001年6月启动的国有股减持,由于违背了市场规律而引起市场暴跌,社保基金从国有股减持中只收回了几十亿元的资金,但市场的总市值却损失了约2.6万亿元,流通市值损失了约9600多亿元。这是近年来中国股市在金融创新中以小利换大弊的典型案例。(2)国有银行上市。从长远来看,国有银行的改制上市是大势所趋。但如果国有商业银行在未进行彻底改制时就匆忙上市,则会给市场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和制度隐患。如果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不能有效消化,市场就会面临银行股资产劣化的制度隐忧;如果银行与股市的风险通道被过早打开,市场就会产生风险传递与放大的叠加效应,从而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威胁。在我国的金融体系还很不健全、防范风险的能力与水平在总体上还比较低的情况下,其利弊关系可以说是不言而喻。(3)整体上
第二篇:我国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金融创新起源于金融市场发达的美国,而我国金融业尚处于体制转轨阶段,货币市场基础薄弱,资本市场功能缺失,监管体系极不完善,存在较大的系统性风险。我国发展衍生工具存在诸多问题,必须引起管理部门和理论界的充分重视。
首先,我国金融市场缺乏有序的竞争。由于政府的过度介入、法规的不健全、制度的不配套以及主体结构的不合理,致使外汇市场、利率市场和证券市场缺乏有效的竞争,难以形成真正的市场均衡价格。在现货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很难开发出相关的衍生金融工具,没有一个健康完善的基础市场作背景,会使衍生交易失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这是我国实施金融工程的制度性障碍。金融工程利用市场化的价格来实现金融风险的市场分配和动态管理。我国必须加快金融法制建设,完善金融监管制度,鼓励金融创新,逐步建立、健全金融资产价格形成的市场经济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进程。
其次,我国金融市场缺少理性的套期保值者。由于企业制度改革不彻底,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不规范等原因,我国缺乏真正需要规避风险的投资者群体。我国股票市场的波动异常、国债期货市场的非理性投机、红小豆期货市场的“多逼空”等现象说明,我国资本市场缺少理性的投资者和套期保值者,这也是我国难以实施金融工程的市场因素之一。我们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通过兼并、破产、出售、租赁、托管、股份制改造等形式,把企业转变成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企业只有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变幻莫测的市场,才会产生套期保值、风险管理的自然需求,金融工程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三,我国缺少高级金融管理人才。金融工程的实施以定量分析为基础,将数理分析、计算机技术和系统工程等综合应用于金融领域,需要操作者具备雄厚的数理基础和现代金融理论知识。目前,我国这样的人才稀少,这已成为金融工程发展的重要障碍。我们要加强金融工程的理论研究,大力培养金融工程人才。2000年1O月21日,南开大学与深圳市政府签订协议,在深圳合作创办金融工程学院,设立了相关的学位或专业证书教育,其它重点高校也应加强对金融工程的研究与教学。在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应重点培养学员的数理分析能力与创新意识,选用国际上著名高校的高品质教材,追踪金融工程的发展态势;教学方式要从封闭走向开放,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加强金融工程的研究与教育,为将来金融工程的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我国的金融创新尚处于初级阶段,简单模仿居多,自主创新较少,金融创新多停留在创造概
念性的品牌效应、争夺市场份额上。一个成熟的金融机构要进行一项创新活动,它首先要对该项活动的成本效益进行细致的分析,分析创新产品推出后市场的反映和接受情况。经过一系列的详细论证后,才能具体推出创新活动。但是,在我国,一系列的创新主要来源于对海外产品形式性的模仿,缺乏前期对市场的深人调研及产品引入中国后应有的成本收益测算,因而也就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较大的风险。要使金融创新活动具有持久生命力,金融企业自身就必须冲破简单的模仿型创新,克服仅仅以争夺市场份额为重点的创新思路,做好创新的研究工作,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充分研究和利用各种信息。我国必须加强高层次金融人才的培养,使其具备对信息的分析和深加工能力,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出一项创新的成本效益,避免创新中的盲目现象。我国金融创新主动『生不够,战略意图不明显,系统性设计不足。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任何创新活动都应该是从自身的具体情况出发,根据市场的需求,弘扬自己的长处,展示固有的特色,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创新活动应是战略意图鲜明的主动性创新,必须有系统性的设计。但是,我国多数金融机构所进行的创新活动是市场推动的被动性创新,在创新上存在着较为普遍的跟风现象,缺乏对整体市场情况和自身发展战略的深入思考,没有主动从机构整体发展出发、从公司战略高度安排创新策略。当前创新的活跃在一定程度得益于政府监管部门的鼓励。面对人世后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扩大,出于对我国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考虑,我国金融管理部门对金融改革的急迫性应该说有着较为充分的认识,希望能够通过改革和鼓励创新使我国的金融市场尽快成熟起来,以便应对金融业全面开放的局面。此外,为推进我国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必须进一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切实实行政企分开、银企分开,健全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机制,使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使金融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我们还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完善金融法规,加强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与协调,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我国金融业务的创新必然会导致混业经营趋势的发展,势必会对我国当前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造成冲击。因此,如何改革金融监管体制以顺应金融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课题。加强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各监管部门之间相互沟通和协商的平台,以利于对有益的金融创新的鼓励和扶植,并能更好地化解创新所带来的风险。对于金融管理部门来说,应该对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等问题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并形成大致的战略布局。监管部门应该认识到,既然是创新就不可能与原有的法律、法规完全一致。因此,在严格要求金融机构遵纪守法的同时,对金融机构提出的每一项新动议、每一项新业务方案,监管部门不能简单地拿现行制度进行衡量,只要金融创新符合总体金融发展方向,基本符合金融稳定的原则,就要积极扶植,这也要求监管部门要有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具备强有力的研究和分析能力。
从金融自由化的进程来看,我国发展金融工程的条件尚不具备,但加强金融工程的研究和教育,已是势在必行。伴随信息处理技术和风险管理手段的进步,金融工程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是知识经济时代金融领域的主要特征。由于发展金融工程可能是中国实现经济赶超的重大机遇,这就要求中国必须将金融工程的发展提到应有的战略地位。
第三篇:我国房地产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房地产金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房地产业得到了快速地发展,对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引擎之一,而房地产金融成长对房地产业的起着重要推动作用。然而,在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是房地产金融市场的问题和房地产金融体系的不健全。因此,剖析中国房地产金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是深刻认识房地产市场症结,拓展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关键字:房地产金融;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economy,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rises ceaselessly.Real estate industry obtain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the adjustment of the economic structure,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has become our country economy to fly one engine, financial and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of real estate indust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However, in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development, but also exposed many problems.China real estate industry's problems to some extent, is the real estate financial market and financial system of real estate is not perfect.Therefore, analysis of China's real estate financ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ence question and proposes the solution countermeasure, is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real estate market problem, expand the financing channels of real estate enterprises, dissolve the financial risks of real estate, promote the key to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eal estate.Keyword: Real estate finance;Development;Problems;Suggestions
1.房地产金融的概念
房地产业作为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对金融有很强的依赖性。与房地产相联系的房地产金融是指在房地产开发、建设、经营、流通和消费过程中,通过货币流通和信用渠道所进行的筹资、融资及相关金融服务的一系列金融活动的总称。房地产金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房地产金融,是与房地产活动有关的一切金融活动。狭义的房地产金融表现为一些具体的金融形式,如对房地产银行发行债券,成立住房储蓄机构,安排房地产企业和基金上市,成立按揭类的证券公司,抵押贷款证券化等等。一种看法认为,房地产金融最简单的含义就是房地产资金的融通,其实,房地产资金的融通不等于房地产金融,融资是房地产金融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包括房地产信贷融资、房地产股本融资、房地产融资融券和运用信托方式融资等。房地产金融除了融资功能还有许多其他的金融功能,如房地产保险、房地产信托、房地产证券、房地产典当等。
房地产金融包括政策性的房地产金融和商业性的房地产金融。政策性房地产
金融主要是房改金融,它是与住房制度改革有关的一系列金融活动。广义的房地产是土地与房屋的合称,因而房地产金融也可以进一步分为房产金融和地产金融。
2.房地产金融现状
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房地产金融的大力支持,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主要分为: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债券、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我国房地产业发展除了银行信贷资金支持外几乎还没有其他的融资方式。房地产业本身也没有成立属于本行业的专业金融机构,行业内用于房地产开发的长期资金严重不足,开发商过于依赖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另一方面,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上还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充分的问题,这样就容易形成金融风险。
2011年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1740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了27.9%,增速比前三季度回落4.1个百分点,比上年回落5.3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增长30.2%,分别回落5.0和2.6个百分点。房屋新开工面积19008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2%,增速比前三季度回落7.5个百分点,比上年回落24.4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09946万平方米,增长4.9%,增速比前三季度回落 8.0个百分点,比上年回落5.7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销售额59119亿元,增长12.1%,增速比前三季度回落11.1个百分点,比上年回落6.8个百分点。全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4097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增速比上年回落22.6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27194万平方米,增长26.1%,增速比上年加快18.0个百分点。全年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资金来源83246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增速比前三季度回落8.6个百分点,比上年回落12.1个百分点。
2012年第一季度,全国房产开发投资10927亿元,名义增长23.5%,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20.7%,比上年全年回落4.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10.6个百分点。2012年国家对房地产政策一是完善,二是调整,三是继续整顿,国家将进一步理顺房地产政策,纠偏改错,使其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国家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基建政策与使用管理政策;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土地分类供应政策;一线城市征收房产税将陆续出台;开征房产税之时,就是限购房政策自动取消之日;国家按区域性调整政策性商品房政策;下半年对商品房的金融政策将适度调整;下半年对商品房的管理政策会也会适度调整,调整幅度不会太大。
3.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房地产市场调控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3.1.1政策的持续效应
2011年前后调控政策的出台,对楼市的影响还是显见的。从成交量来看,4.15调控造成的市场波动大于9.29调控,全国市场成交量低迷期持续约3个月,而9.29调控后各城市基本仅低迷 1 个月左右。就成交均价而言,2010年各个城市房价上涨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2011年春节前“国八条”的出台已经为楼市定调,调控仍是主旋律,且力度更大、要 求更严、决心更强。受国八条和密集地方限购细则出台特别是
二、线城市限购政策的出台,以及银根紧缩的影响,可以预见,2012年上半年依然会出现几个月的观望期。
3.1.2限购的影响
通过观测各类城市限购后的市场表现发现:限购会导致限购的影响:一线城市成交有明显的回落,但影响时间仅两至三个月,部分一线城市在限购之前伴随有成交量的大幅上涨,如广州成交量先大幅上涨然后再大幅回落。
限购令导致部分二、三线城市成交下降,但影响时间均在两个月以内。此外,限购或即将限购的二、三线城市成交量并不一定回落,相反限购前后或者会成交量放大。
3.1.3限贷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在密集的限贷政策之下,首套房首付比例提高,二手房贷款几乎停放。从理论上讲,因为首付提高必将使一部分需求流出市场。但实际上,限贷政策对需求的实际影响并没有想象的大,因为信贷首付政策松紧程度与一次性付清比例高度相关。历次首付比例提升后,相当一部分城市的一次性付清比例均有提升,一旦首付政策放松,按揭付款比例会大幅提升,而一次性付款比例将下降。这说明,首付比例提高后,仍然有相当部分的有实力的客户选择全款支付,进而削弱限贷政策的影响。
在全国范围内来看,投资需求比例较高的城市如上海、北京、深圳等发达城 市受限贷影响较大,而武汉、郑州等中部城市,受限贷影响小。
3.1.4保障房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保障房的缺失是导致房价快速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近两年,保障房建设力度被提升到了政治高度,2010年全国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590万套,基本建成370万套;2011年更是提出全国要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1000万套。而保障房建设将持续数年。
保障房建设力度的加强将减少中低收入人群对商品房市场的需求。假定2010年370万套保障房全部推入市场,根据初步测算,2011年的保障房供应将分流商品房8%的有效需求,其中经济适用房分流4.8%的有效需求,公租房和廉租房分流3.2%的有效需求。由于国家统计局现行的统计方式将经济适用房划入商品住宅范畴,因而我们预计2012年,保障房将造成商品住房市场被动萎缩3%。
3.2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2011年上半年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稳健,房地产行业资金链收紧。由于银行在房贷规模受限的情况下,大多偏向优质客户,在此情况下,中小房地产企业将会比大型房地产企业融资更加艰难。加息之初并不影响成交量的放大,但当进入加息通道后,或会削弱购买力,影响成交量的走低,进而导致开发商销售回款速度放缓。
开发商应当顺应形势,根据各自资金状况,做好降价促销、加速出货的准备。通过对比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速,我们发M1同比领先CPI六个月左右。也就是说,狭义货币供应增速下降的话,物价将会止涨而跌,但至少要滞后六个月的时间。2011年M1同比增速逐月已经明显回 落,加上翘尾因素的影响,推测2012年CPI将是前高后低。与此对应,货币政策可能是前紧后松,下半年货币政策可能有所改观,但房地产行业政策全年不会放松。
3.3供求关系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由于开发进度的滞后性,2010年下半年和2011年上半年开工建设的项目,将逐渐在2012年供应上市,由此来看2012 年楼市供应充足,政策力度和供求关系将决定未来价格走势。
如果排除政策因素,影响市场成交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将是供求关系,其中决定未来供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将是商品房新开工面积。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新开工面积将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形成实际供应,滞后1.5年的新开工面积与当期销售面积非常吻合,因而我们将滞后1.5年的新开工面积称为“潜在供应”,而将当期的销售面积称为“实际需求”。由于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上半年的大牛市,造成了新开工面积急剧放大,这将造成2011年4份至11月份期间,市场上可能有大量的新增潜在供应。同样,在2012年上半年,市场供应量也存在潜在放大的态势,但将在2012年下半年逐渐回落。
3.4房地产企业自身存在问题
盲目开发高档楼宇,日益造成供求失衡,房地产开发商面对销售风险,直接关系到房产信贷的风险状况。房地产商之所以热衷于开发高档房,道理很简单,按照目前土地的拿地模式,开发商势必会寻求利润空间更大的产品。同一块土地,高价房与低价房的成本相差不多,但利润却是几十倍的差异,从目前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来看,大概有5%的居民可以消费得起高档住宅,但实际上许多地方的高档楼房比例却高达30%以上,高档房的比例明显偏大,拉升了房价。无视日益饱和的高档房市场,无视资源闲置和低端市场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而盲目开发,房产商们将面临严重的销售问题,这也直接危及我国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质量。
由于房价不稳,加剧了市场风险。货币传导的信贷机制理论认为,由于金融市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方法是要求抵押。抵押物的价值成为约束贷款者最大借款额的一个重要方面。个别房地产开发商也利用市场信息的不对称,虚张声势,制作假象,误导消费者,造成房地产价格不合理上涨。
4.我国房地产金融问题的对策建议
4.1完善房地产市场监管和调控体系,提高抗风险能力
建立统一的房地产市场监管和调控体系是房地产市场和国民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重要保证。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房地产市场的区域性以及消费差异等特点,可以根据需要建立多层次的房地产市场监管和调控指标体系。丰富调控的手段和方式,完善和拓宽房地产融资渠道,加强对房地产企业信贷风险监管;改进金融监管方式,提高金融监管效能,维护房地产金融市场秩序,;完善住房保障制度,确保居民的住房权利。要进一步完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加大经济适用住房销售管理,加强集资合作建房管理,稳定廉租住房资金来源渠道,研究进城务工人员住房政策。还要加大对境外机构和个人进入境内房地产市场的监控力度,进一步加强对跨境外汇资金流动的管理,完善境内外资开发、购房的统计、登记制度。加大房地产金融监管机构监管力度,监督银行、开发商和信贷个人的行为,及时治理不正确的和违反政策规定的不良行为,抑制投机行为。
4.2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近些年来我国M2增速一直保持在高位水平,货币的超额发行不但给我国的经济带来很大的隐患,也不利于社会稳定。所以,从经济和社会多个方面考虑,货币政策应该逐步回归稳健。
今年央行已经数次上调准备金率,显示了遏制通胀的决心。从央行货币政策调整的预期来看,货币政策正在逐步回归稳健。货币政策回归稳健一方面可以表明控制货币供应的决心,抑制通胀预期;另一方面合理引导信贷投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合理引导。
4.3大力发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房地产金融体系
应力求形成具有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工具的房地产二级金融市场,在确保房地产资金来源充足的同时分散房地产投资风险。要解决目前房地产金融市场资金来源结构单一,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和个人住房消费贷款过度依赖银行信贷的局面,建立多元化的房地产融资体系,通过多渠道融资方式来满足房地产开发对资金的需求,分散和降低银行系统风险。例如,大力发展房地产信托业务,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培育和完善房地产债券市场,作为解决当前房地产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途径之一,鼓励房地产公司发行融资期限较长、低于银行贷款利率的公司债券,吸收社会分散的剩余资金进入房地产业,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积极引导国外资金进入房地产融资市场,拓宽我国房地产融资渠道等。大力推进房地产金融产品创新,为房地产开发、收购、买卖、租赁、管理等各环节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要细分市场,开发服务于不同目的和人群的产品,如低收入家庭、刚工作的青年等人群的住房金融产品等。推动房地产金融产品多元化,形成包括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企业债券和资产证券化等在内的房地产金融产品。
通过贷款证券化增加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同时有利于银行进一步扩大信贷规模,从而形成良性扩张,还可以改善银行资产负债结构,降低资本金要求。通过证券化可以将房地产金融的信用市场化,加速间接金融向直接金融的转化,使房地产金融的资金来源更加多元化和社会化,从而不仅扩大房地产开发资金的来源,还分散了投资资金的风险,促进房地产金融市场健康地发展。房地产投资基金作为一种专业从事房地产投资的基金,在国外已经得到迅速的发展,然而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尽快制定和实施投资基金方面的专门法律使国内和国际产业基金可以在房地产投资中有法可依,健康、持续地运作。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房地产投资基金推出机制和风险规避机制,降低其所承受的风险程度,鼓励房地产投资基金迅速发展起来。
4.4房地产企业自身要能够正确的认识和看待市场
我国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很多,在这种条件下,如果我们无视消费者应有的权益,不尊重市场,恶意欺骗购房人,例如在面积上作假,质量上不能保证,交房时间不能遵守等等,那么,最终会限制消费者的需求,其结果必然是大量的房子卖不出去,最后导致房地产泡沫及金融风险的产生。
房地产商必须考虑自身的规模效益问题,也就是说要加大竞争力度,要提升房地产企业规模,使一些信用度不高和不具备资格的企业退出房地产领域,目前有人反对央行关于信贷政策调整的一个理由,就是央行调整信贷的政策可能会使一些信用差,资产小的企业 退出房地产行业,认为这样的结果可能会使一半的房地产企业倒闭破产,退出房地产领域。我认为这个观点有些不妥,那些资金量不够,信用度不高的企业就是应该退出去,这正是央行规范房地产信贷政策的效
果之一,其对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可以让那些守规的企业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市场收益。房地产商能够进行自律是保持房地产持续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基础,也就是说房地产商自律问题不是企业自身问题,不是这个企业自身好坏的问题,而是直接涉及到能不能防范金融风险,能不能防范房地产泡沫的社会基础的问题。
结论
2012年国家对房地产政策是坚持宏观调控的取向不变的政策,以确保公民福利政治,以保证改革脆弱期平稳过渡。我国公民对房地产的刚性需求不会变,保障性住房回暖,政策性商品房成为市场新的垄断,商品房在困难中向前。房地产金融并不复杂实际就是不同时间、空间,不同持有者之间的价值交换,在这个价值交换当中争取实行价值的最佳交换产生增值。虽然我国房地产金融存在诸多风险,存在经营行为本身不理性、不科学、不规范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房地产金融市场,但是,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控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我国房地产金融还是以良性发展为主。
参考文献
[1] 陈洪波等我国房地产金融现状及政策取向[J] 财政金融.2006,02.[2] 侯玉萍我国房地产市场现状浅析[J] Cumulative NO.157.2010.22
[3] 叶立新,黄建珂当前房地产开发投资中的金融风险及其防范 [J] 江苏商论 2007
(01)
[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 [R] 2007(05)
[5] 赵星,董晓松论我国房地产泡沫与政府宏观调控 [J] 四川行政学院报告 2008(02)
[6] 易宪容如何消解房地产泡沫 [J] 西部论丛 2007(01)
[7] 王元龙中国金融安全论 [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8] 潘石屹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的风险 [J] 金融研究 2007(04)
第四篇: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湖北经济学院 项投Q1142 刘玲
摘要:目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另外,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及地区相比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国各行业需要思考并采取一些对策来进一步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企业 自主创新 问题 对策
一、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
科技创新,企业是基础,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我国发明专利授权中3/4为外国人所拥有;申请专利数量最多的10家电子信息企业,5年申请之和仅相当于美国IBM公司1年申请的专利数量。由于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我国不少行业存在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我国虽然是DVD激光视盘机生产大国,但因不掌握核心技术,每出口一台价格40美元的DVD视盘机,就要向外国公司交纳专利使用费20美元。我国已成为PC机生产和消费大国,但CPU芯片和操作系统这两大核心技术却掌握在Intel和微软手中。在医药生物技术领域,几乎所有药物的专利均为发达国家拥有,他们赚取了高额利润,而中国的生产厂商利润极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二、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
1.企业体制约束,动力不足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创新无可替代,只有各个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以提升,才能使国家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多年来,一些企业未能处理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的关系,对引进技术和吸收创新能力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以致出现无休止的“引进,引进,再引进”的模式,有的甚至陷入“引进,落伍,再引进,更落伍”的恶性循环。鼓励科技自主创新的经济政策体系有待完善。技术政策是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在各部门的政策措施上还存在不少不明确、不协调、不配套的问题,使企业的创新行为无所适从。
2.企业缺乏创新的社会环境
首先,我国缺少一部有关创新体系和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法,目前的科技进步法已经不能适应自主创新活动对法律的要求。其次,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在市场运行规则、价格体系和调节机制、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以及为企业创新提供服务的市场中介组织等方面,还远没有形成。最后,国际经济中的产业壁垒和技术封锁仍然存在,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继续寻求在竞争中的垄断地位,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他们是绝不会出卖和转让的。加之某些行业和技术领域因为存在严重的垄断而导致竞争不足等创新环境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企业自主创新内在动力的最大问题。
3.研发投入不足
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开发力度,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然而,正是在这一关键问题上,我国企业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政府财政科技拨款在同期财政支出中的比例,1992年为5.5%,而到了2002年不增反降,为3.7%;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我国只相当于美国的4%,人均科研经费只相当于日本的1/12和韩国的1/8;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2004年我国为1.23%,而美国为
2.9%,日本为2.83%,韩国为2.79%。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最新数据显示,平均每家企业的研发投入为2.47亿元,仅占平均销售收入的1.05%;只有106家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超过2%。2005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为1.9亿元,只占相关企业销售投入的1.88%。可见,即使是中国500强企业,其研发投入尚未达到维持企业生存的水平。而事实上,在我国的大企业中,仍有30%的企业未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对于引进技术,我国企业的“内生技术能力”还不强。
4.企业家素质总体不高
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强企业基于市场的竞争能力,衡量技术创新成功与否关键看其是否给企业带来利润。国内外技术创新的实践表明,技术创新离不开市场。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企业是主体,客户是导向,市场是机制,政府是环境,院校是支撑,而在整个创新过程中,企业家是灵魂。纵观国内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比较好的创新型企业,都有一批创新新意识强烈的企业家。但就目前国内企业家队伍的总体状况而言,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的企业家队伍特别是民营企业家队伍,多数是从销售人员转化而来,他们的创新意识比较薄弱,风险意
识不强,只重视跟踪模仿,不重视自主创新。企业的自主创新说到底要有人带领,在人的因素里,不得不说企业家处于最重要的甚至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地位。企业家队伍素质不高,不能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我国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三、培育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和对策
1.把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
对于科技创新,长期以来,我们习惯更多地关注科研机构和大学,但近百年世界产业发展的历史表明,真正起作用的技术几乎都来自企业。比如,通讯领域的贝尔实验室,汽车领域中的福特公司,飞机领域的波音和空客,化工领域中的杜邦和拜耳,机床领域中的西门子,计算机领域的IBM、英特尔、微软等。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加强领导,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真正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深化改革,落实政策,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
一是加快推进企业产权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革,克服研发投入的体制性障碍,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二是强化国家财税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建议国家将相关政策的主要内容纳入即将修订的“科技进步法”之中,使政府行为上升为国家意志;同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易操作的实施细则。三是改革国有企业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建议增加自主创新方面的考核指标,以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和长远发展。此外,对地方政府的考核也应该有技术创新指标。
3.加强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规范人才流动秩序
一是对特殊人才要给予特殊待遇。湖北化学研究院等企业实施“二八制”或“三七制”,即把80%或70%的奖金提供给20%或30%的技术骨干,对吸引和留住尖子人才产生了良好效果,值得借鉴。此外,实施股权激励政策也是企业稳定和吸引尖子人才的很好办法。二是建议国家像在大学和科研机构那样在企业中实施“人才工程”,积极引导人才向企业流动。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可以挂职到具有博士后工作站的企业技术中心工作。三是规范人才流动秩序。有的国企科技人员被民营企业挖走,把核心技术、商业秘密也带走了,给原企业造成很大损失。建议国家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在鼓励人才流动的同时,更要加以规范。
4.促进企业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一是积极支持企业建立完善研发中心。国家有关部门要采取措施鼓励企业建
立技术中心,并设立专项基金,加强对中心人员的培训。二是产学研结合模式必须以企业为主。“产学研”,“产”在前,没有“产”,“学”、“研”就失去了动力和方向。建议国家组织的产学研项目,特别是应用性较强的项目,要以企业为主体,由企业来牵头。三是促进企业组建技术联盟。建议政府设立产业研发基金,通过支持企业建立和发展各种形式的创新战略联盟以大力推动应用基础性、行业共性、战略性技术的研发。
5.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
一是国家应设立消化吸收专项基金,引导鼓励企业和科研单位一起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大力鼓励自主创新和对引进技术再创新,促使自主研发的技术和产品所占比重逐步增加。三是国家在重点产业领域要制定限制重复引进技术和设备的政策。
6.转变政府职能,促进产业自主创新
作为政府部门,首先应该转变职能,在推动自主创新方面,要“积极有为”,而不是“无为而治”,对企业自主创新的社会服务机构发展作正面的引导,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发展,努力构建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为企业自主创新做强有力的支撑。其次,建立完善的自主创新法律体系,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健全和完善市场机制,保证市场的统一、公平、开放和有序,努力为企业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第三,政府把支持自主创新技术开发放在比支持技术引进更重要的位置,对国家级科研院所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调整科研经费支持重点,加大对企业的资金投入力度,作企业自主创新强有力的后盾。
参考文献:
[1]科学技术专题研究组.我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调研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14-16
[2]李纪珍.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体系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
2[3]张荣峰.章利华自主创新的理论、国际经验和模型构建[R].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4):64-66
[4]徐冠华.始终把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N].经济日报,2006-01-09
第五篇: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07 经济学 3 班 张婷婷 3207004233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 20 世纪 80 年代沿海发展战略、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90 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 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 发展现状作了分析,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大城市为中心、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加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我国区域经济按 地理位置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从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深 圳、湛江等整个海岸线为快速发展的经济区域;第二层次是从哈尔滨、沈阳、石家庄、太原、郑州、武汉、合肥、南昌、长沙等内陆属于发展较慢的经济区域;第三层次是西部地区为发 展落后的经济区域。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1、从东部沿海的经济发展看 经过 20 多年的高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已进人工业化的起飞阶段,走在全国前列。市 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并在 WTO 规则下迅速与国际市场接轨。国民经济以年均 10%--11% 的速度增长,超过全国平均 2 个以上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 65%以上,人均 GDP 达 1700 美元。这一地区形成 3 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圈和都市圈,即以广州、深圳和珠 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 海经济区,这三个区域相继创造出区域发展的奇迹。今年以来,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更 是高速赛跑,比翼齐飞,成为我国的制造业中心,占全国经济的权重愈来愈大。
2、从西部大开发取得的进展看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 4 年里,国债投资及其带动的投资达 7000 亿元人民币,五大标 志性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两线工程进展顺利。东部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资加快了西进步伐。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 业都出现可喜发展的势头。各省市区内的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水利、县乡道路、农村电 网改造等基础设施推进很快。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3、从东北经济发展新机遇看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的出台,给解决东北问题带来了一次新机遇。东北地区制造业 的基础优势和巨大潜力,是东部沿海地区所不具备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现已进入实质性 操作阶段,政策和操作方法都与西部开
发不同,采取直接面对一个个企业的政策和方法,核 心内容是用高新技術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技术,用市场化的先进管理取代传统管理模 式,所需资金采取多渠道筹集方式,包括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
4、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地 向东部地区流动,但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尽管国家在前几 年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但西部地区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发展仍较缓慢。三大地带经济 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东部地区已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充分,产业结构升级迅速,制造业、服务业和外贸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西部经济增长 主要靠基础建设投资拉动,国有资本仍占主要地位,外资、民间资本不足,制造业、服务业 发展不快,投资效益不高。因此,东西部之间的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 仍在继续扩大。以西部的 GDP 增长速度为 1 相比较,1998 年东西部比为 1.43:1,2002 年
扩大为 1.57:1。人均 GDP,2002 年西部约 600 美元,东部则为 1700 美元,东部约为西部 的 3 倍。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 目标进退维谷。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加上 其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凸显出来了。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 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也产生了很大 差异。东南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宏 观经济改革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发生冲突,使国家总体改革方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 实。
2、中部经济有“凹陷”之忧。自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 90 年代末西部大 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 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的方针,中部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中部地区农业比重很大,农村人口过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 梯度效应,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 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的压力会加大,“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
3、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一是重复建设,这不仅出现 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基础设施领域尤甚。二
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三是 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加速扩大的地带间经济发展差距,加大了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 地区地方政府“兴地富民”的客观压力,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在项目投资上置全局性资源浪 费、生产能力过剩而不顾,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生产、建设,从而导致地区产业结 构趋同现象不断加剧。这不仅抑制了地区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丧失了地区分工效益和规模 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4、地方割据现象仍比较严重。在地区差距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 地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如区域间为争夺紧俏资源而 展开的资源大战;构筑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互相实行资源、技术、人才、商品 的垄断和封锁等来保护本地区的利益。不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 自由流动,而且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造成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难以形成。目前,各地区进一步扩张面临的共同障碍,是行政体制 分割,各自为政,行政性区际关系替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难以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经济 融合。
5、不发达地区的造血功能不足。对不发达地区而言,其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沿 海发达地区,优惠政策也没有绝对的优势,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不发达地区产 业结构落后,缺乏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人才缺乏,科研经费不足,使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 展雪上加霜。
6、“资源换增长”模式普遍存在。很多地方政府用土地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作为促使 本地经济发展和 GDP 增长的最优选择,这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最普遍的问题。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宏观调控,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从我国目前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情况来看,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市场发育还不充分,各地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差 距很大,全国统一的市场尚未形成。所以政府应通过转变自身职能,促进市场发育,为区域 经济发展创造比较宽松的市场环境。同时,还应通过制定适当的区域经济政策,防止市场机 制的自发作用导致地区差距讲一步扩大。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实现共同富 裕的目标,政府通过必要的投资倾斜和政策倾斜,加强不发达地区的智力投资,扶持落后地 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宏观调控措施,达到各个经